推荐文章

·忻州市五台山普乐寺   &nb 05-16
·忻州市五台山普安寺(普庵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狮子窝大护国文殊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法喜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弥陀院 05-16
·忻州市五台山真容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东台顶望海寺 05-16
·五台山南台顶普济寺 05-15
·忻州市五台山西台顶法雷寺 05-15
·忻州市五台山北台顶灵应寺 05-15

文库热门

·忻州市五台山普乐寺   &nb 05-16
·忻州市五台山普安寺(普庵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狮子窝大护国文殊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法喜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弥陀院 05-16
·忻州市五台山真容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东台顶望海寺 05-16
·五台山南台顶普济寺 05-15
·忻州市五台山西台顶法雷寺 05-15
·忻州市五台山北台顶灵应寺 05-15

TOP

忻州市五台县法华寺
2024-05-10 15:20:15 来源: 作者: 【 】 浏览:22次 评论:0
忻州市五台县法华寺


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豆村镇法华村

   五台山“寺塔的海洋”中有一座曾经很著名,如今却已堙没的寺院叫法华寺。在著名的敦煌五代壁画“五台山之图”中仍有浓墨重彩的“大法华之寺”,可见通常认为的法华寺毁于“会昌灭佛”不一定确切。不过,敦煌的“五台山之图”作为一幅基本是臆想的写意草图,也未必有多大的证实价值。盛传梁思成凭此图寻找佛光寺的传说,也不一定靠得住。在明代《清凉山志》中仅仅提到了法华寺的名字,一字不多,足见法华寺在明代已经默默无闻了。但该志(可能是)转录自宋代《广清凉传》的记载中,叙述了一则唐代神英和尚于开元4(公元716)年创建法华寺的事迹。如今能见到的资料中都采用了这种说法。


   对于这个法华寺,我倒很早就在意了,可惜不明原因的一拖再拖,没去寻访。直到2012年清明节才终于成行,不过已经晚了点--- 法华寺塔已经被重建了,好歹从网上找了几张该塔的旧影作个参考。

   凑巧的是,2012年初秋,单位组织去普陀山旅游。在普陀山那个完全臆造的“不肯去观音院”又提起一则有关法华寺的故事,就是那个著名的倭僧慧谔从法华寺求来观音像却无法渡海的事情,这个故事也被众多典籍记载在案。

   总而言之,星星点点的史料传说显示,法华寺的极盛期是在唐宋之际,之后的法华寺就没落了。一直到民国中,曾有东北人想再造法华寺,但被倭寇给搅了。至上世纪五十年代调查时,只有一个叫“含江和尚”的主持着,而近代所建庙院破败无几,已经是遗址了。但幸运的是,法华寺塔群残留了下来。

   法华寺位于五台县豆村镇法华村北约1500米处的山坳中,路虽然不算难走,但是位置却很隐蔽,再加上几百年前就已经默默无闻,人多不知其所在。因此,我们现在看到的诸多古塔资料中都未著录法华寺塔群。


  法华寺塔群现残存古塔及遗址7座,其中寺内一座藏经塔,寺外六座墓塔。根据这些古塔的形制推断,可能都是唐宋遗迹(三座唐塔,四座宋塔)。

   寺内的大塔,按照塔铭叫“大大华严经塔藏”(上图),莫名其妙的名字,我理解第一个“大”可能是形容塔的,第二个“大”是华严经的名字,可能是这样“大《大华严经》塔藏”。该塔已于2009年被完全重建,不过原塔已残损严重,只剩下一层塔身。

   从旧照来看,塔身呈八边形,高度未知。有资料描述为“八角五级仿木构楼阁式实心砖塔,高5米”显然不正确,所剩一层塔身也足有3、4米,全塔肯定不止5米高,何况还是五层;另外塔身也不是实心,至少塔身第一层是可以进入的。

   重建的塔身共三层,但是第一层大致遵循了原构:塔心室为横向长方形,顶部为砖拱券;从塔门进入塔心室的甬道看上去比原状加长了许多,估计原塔心室是方形或八边形;在深邃甬道的右侧塔壁上,镶嵌的就是“梁朝志公菩萨《十二时歌》”原碑,保存完好,字迹可清晰识读,落款为“元祐四(公元1089)年”。

   志公菩萨是南朝神僧,虽然形象是破落户,但道行莫测。齐高帝和梁武帝均很抬举这位神僧,他经常口诵谶语,且无不应验。后来作《十二时颂》传世,多半是后人伪托之作。这“十二时颂”还被记录在了《大藏经》,其内容以十二地支分“平旦寅、日出卯、食时辰、禺中巳、日南午、日轶未、哺时申、日入酉、黄昏戌、人定亥、夜半子、鸡鸣丑”等小节,其实就是“劝善诗”(也有人把此歌归于唐赵州禅师名下,而且顺序也有不同)。

   这志公和尚很是著名,不光这里有他的歌,山西别的地方也有他的遗迹,甚至在清徐县梵宇寺里还有一座怪异的“志公塔”。但是神僧从未到过五台山,甚至根本没来过山西,尽管民间流传着他和梁武帝来山西的故事。这里镌刻“十二时歌”最可能是法华寺僧崇拜志公菩萨,当经典语录来对待的,不一定意味着神僧和法华寺有什么瓜葛。


   法华寺外的塔群分西、南两片,各有3座墓塔,其中南片3座塔推断均为唐塔。南片塔群位于法华寺正南方向的山坡外侧,距离庙院很远,且基本无路,翻过山坡,穿越杂草荆棘方可寻得。塔群中还有近年新建的喇嘛塔两座。

   其中最具价值和代表性的,也是保存最完好的是“一号塔”。由于塔铭和碑碣均已失落,塔主未知。有人把此塔和创建法华寺的唐代神英和尚联系起来,称之为“神英大师塔”,这个事情不好说,大概是臆想的。因为从形制推断,该塔可能是唐塔,时代能够相配。问题是其他两座塔,也推断是唐塔,焉知就是这座?

   一号塔形制奇特,造作精细,虽然破损严重,但大致轮廓还算完好,尤其是塔身保存较好。塔身为六角单层亭阁式空心砖塔;残高约7米;因为正好位于山地阶台上,前半个塔座暴露而全部脱落,后半个塔座完好却全部掩埋,轮廓为六边形;塔座上部保存完好,有一圈砖雕的束腰,砌砖精细磨光,与佛光寺无垢净光塔完全一样,可资推断。

   塔身及塔檐均深度内凹,轮廓优雅,此种形制的塔身在山西还有两例,即唐代的安泽郎寨塔和宋代的代县洪济寺塔,按照此一号塔的砌砖及方式--- 细薄绳纹砖以黄泥平砌,推断为唐塔。

   塔身正面辟券门,其券门式样及塔身砌砖方式与佛光寺解脱禅师塔几无差别;拱券内装青石门顶,线刻格桑花,但较为粗糙;塔身背面设半掩假门,门框为方形,特别是门框立颊与佛光寺志远和尚塔相似;塔身左右四个隅面,均设假破子棂窗,砌造形制与假门一致。

   塔顶砌砖散乱,大致是反叠涩结顶;现存塔刹仅剩刹座,为两层六面体错角叠砌形成“花瓣”,六面体立面也略内凹,与佛光寺金代“花塔”的塔刹相似,但要古朴壮硕的多;两层刹座的每面均凿圆型小龛一个,也与解脱禅师塔形制(非形象)相似。

   塔身内六边形塔心室空间宽敞,至顶叠涩形成穹隆顶,与佛光寺大德和尚塔完全相同。在塔门内侧左右隅面上残留孔洞,可能是装设门板的鸡栖木插孔。由此猜测塔门中原装有石门板。塔内地平面被挖掘的一团糟,可能已挖通地宫。

   根据塔身的诸多细部特征,参照附近佛光寺塔群的几座砖塔综合判断,一号塔为唐塔的可能性很大。

   二号塔位于一号塔右前方稍近处,塔身方形,残高约4米。整体毁损甚重,塔身表面残留大面积泥皮;塔身正面外表砌砖脱落甚多,塔门形制已无法明确判断。从塔门左框内侧仅存的看上去完整的三层砌砖来看,与佛光寺志远和尚塔、大德和尚塔的塔门形制相同,为磨砖叠涩。

   塔顶叠涩出檐尚存轮廓;塔顶上置低矮须弥座,塔刹(刹座)也残破剩半,只有前右角看上去完整,为方形直面平砌。但刹座正中部位似有弧形突出痕迹,可能是每面正中间突出一部分,形成花样装饰。塔内方形塔心室,及叠涩穹隆顶。总的印象,外敷泥皮、方直刹座、塔内叠涩穹隆均与解脱禅师塔形制相似。

   三号塔位于一号塔右前方稍远处,正位于坡地阶台中。塔身已完全塌毁,细薄的绳纹砖就散落在周圆。但能看出深土中尚掩埋着整齐的砌砖,可能是塔座(或者就是塔身部分,倒塌的只是塔刹)。从暴露的部分看上去,可能是方形;至少四层叠涩的最上层是平砖斜砌,可能是菱角牙子。

   从现场散落的大量绳纹砖来看,该塔体量应该不比二号塔小。因为形制全无,仅从砖型及黄泥砌砖方式推测,其时代应与前两塔一样。

   西塔群位于法华寺西南方向约一千米处,距离法华村较近,在去往法华寺的大路边山坡上。塔群内共残留呈品字形布局的古塔三座,形制完全相同,且同一方位;均为六角单层亭阁式空心砖塔,残高约5米。

   由于碑铭全无,塔主不知,为叙述方便,也临时编号为一、二、三号塔。其中一号塔为品字头,保存最完好,代表性最强。由于该塔紧临悬崖,塔基座大致可识。塔基深埋土中,仅见三层铺地砖,形制不知;塔座为双层束腰须弥座,座之上下涩均为细致的磨砖叠涩;下层束腰部分每面设长条形弧形壼门两个,上层束腰是两层磨砖叠涩,和南塔群一号塔及佛光寺无垢净光塔相似。

   塔身六面布局与南塔群一号塔完全相同:正面是拱券顶真门,拱券顶外装饰单砖小檐并刻作花瓣型(南塔群一号塔不作花瓣装饰),背面是半掩的方形假门,左右四个隅面各饰方形破子棂窗。

   塔檐为叠涩九层,反叠涩四层;檐上置低矮简易的三层砖组成的须弥座,其上即是刹座;刹座横向正中间叠涩一层砖,将刹座分割为上下两部分;底层每面砌一砖空间的长条形火焰状小壼门,刹座每个立面的中部又砌“一砖厚”单位的极小方形壼门;刹座顶部有莲瓣型磨砖叠涩;刹顶无存。二、三号塔顶刹座部分,稍稍有不同。

   塔内为六边形塔心室,有地面铺砖,塔心室顶部为叠涩穹隆顶。
   
   综观此三塔的外观大形制及个别特征,既与南塔群中的一号塔相似,也与佛光寺塔群中的那几座金代“花塔”相似。但二者的时代相差就远了,前者是唐,后者是金。

   其实这三塔与上述两处塔比较,除了都是六角单层亭阁式外,几乎没有什么实质性的相似之处:南塔群一号塔形体壮硕,且立面内凹;刹座为两层六面体错角垒砌;砖型细薄且和黄泥砌筑,垒砌方式古朴。而这三座塔明显单薄瘦小,立面平直,砖型有别且是用精细白灰砌筑。即便是仿木构的门窗形制相同,细部特征也差别很大。这三塔的细部装饰明显比南塔群一号塔细腻了许多,不仅塔门出檐花瓣化,甚至破子棂窗内桯的难子都模仿了出来。可见其时代要晚。

   与佛光寺金代“花塔”相比,很明显“花塔”又比这三塔更精致,不仅塔身的仿木构铺作足以乱真,且塔刹垒砌的“花瓣”更美观。而这三塔,除了破子棂窗,根本没有别的仿木构装饰。最大的区别是,金代“花塔”都是实心,这三塔全是空心。所以我认为这三塔比金代“花塔”要早。

   这三塔的时代是晚于唐而早于金,简而言之--- 五代-宋。我倾向于宋。   

   这三塔在一些资料中被称之为“尼姑三塔”,理由未知。甚至这三个塔是否确实属于法华寺都有疑问,因为什么记录也没有,仅仅凭地理位置,它们被归入到法华寺的范围内。这三塔比南塔群的那三座塔更为人所知点,因为它们距离大路更近些。故这三座塔也被《中国(山西)文物地图册》以“宋”著录,被《忻州古塔》以“金”著录。 

   五台山外围的早期砖塔,明显与台内的那些唐宋时期的经幢式塔有别,不知道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差异。按说广义上的五台山,无论台内台外都是有密切交流的。但是台外的这些早期砖塔之间,也是有明显的“混乱”,而无明确的规律。像佛光寺、秘密寺和法华寺的这几个早期塔,包括五台山外围的一些早期塔,五花八门,无二雷同。但绳纹砖与砌砖方式,及细部特征多有相互参照及可证之处。但所有这些塔,除大德和尚塔有明确题记外,其他塔身上均无题记,或者是由碑刻旁证,或者是按照形制推断。
Tags: 责任编辑:思过黑鹰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忻州市五台山宝德寺 下一篇忻州市五台县玄真寺
清净莲海佛学网: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交流论坛 联系我们
本站声明:本站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如侵犯了你的版权,请你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消息后24小时内删除。
清净莲海佛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