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邢台北盆水龙泉寺 09-17
·邢台泰兴寺 09-17
·邢台观音寺 09-17
·邢台天宫寺 09-17
·邢台天元普贤寺 09-17
·邢台石佛寺 09-17
·邢台北和寺 09-17
·邢台法灵寺 09-17
·邢台宁晋县云台寺 09-17
·邢台普光寺 09-17

文库热门

·邢台北盆水龙泉寺 09-17
·邢台泰兴寺 09-17
·邢台观音寺 09-17
·邢台天宫寺 09-17
·邢台天元普贤寺 09-17
·邢台石佛寺 09-17
·邢台北和寺 09-17
·邢台法灵寺 09-17
·邢台宁晋县云台寺 09-17
·邢台普光寺 09-17

TOP

利益他人
2013-04-20 12:00:04 来源:清净莲海佛学网 作者: 【 】 浏览:245次 评论:0

  《杂阿含经》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对师徒,靠一人在下面以肩膀托着木杆,另一人爬上木杆顶上表演维生。有一次,师父对徒弟说:「你在上面守护我,我亦在下面守护你,互相扶持,到处表演,便能多赚财利。」徒弟却说:「应该是我俩分别在上面和下面守护自己,就能多获财利。」师父回应道:「你所说的和我所说的没有分别。全靠我们紧密合作,才会有安全而成功的演出,你守护自己就是守护我,我守护自己就是守护你。」


  这个故事表现出来的是大乘佛教的自利利他的佛教伦理思想。也就是说我们生存的这个世间,就如佛法所说的因缘一样是一重又一重的关係网,一切众生都在这关係网内紧密联繫,共荣共存。这个网络的运作法则就是因果定律,我们伤害人的话,最终都会自食其果;若我们利益他人,自己也会得到好处。


  佛经云:「惟菩萨行者得成佛,而修独觉禅永不得成佛。」这是佛教提倡的 「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最高的慈悲利他思想的体现。按照佛教通常的解说,慈是慈爱众生并给予快乐,悲是悲悯众生并拔除其痛苦。慈悲实际上就是怜悯、同情。佛教认为,慈心是希望他人得到快乐,慈行是帮助他人得到快乐;悲心是希望他人解除痛苦,悲行是帮助他人解除痛苦。要帮助他人得到快乐,就应该把他人的快乐视同自己的快乐;要帮助他人解除痛苦,就应该把他人的痛苦视同自己的痛苦。因此,《大智度论》中说:「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佛法强调我们个人的解脱(湼槃)是离不开世间的,即所谓:「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佛说的解脱,是让我们把个人的解脱与众生的解脱联繫起来,不仅要「自利」,还要「利他」。不应一味追求那种离群索居式的远离尘世的修持方式,而要以佛教的慈悲精神为怀,积极投身于有益于民众的各种慈善活动。努力利乐有情,造福社会,并把做各种这类善事看成修成正果,趋向湼槃的重要途径。


  佛教的这种自利利他的伦理思想不仅对教徒起着这种作用,而且对教外人士也起到了一种类似的作用。这些人的情况不尽相同;有些人虽未出家,但非常信仰佛教(是居士或介于居士和出家人之间)。还有一些人既没有出家,也算不上居士,但对佛教的一些理论,特别是伦理观念十分赞赏。再有一些人,对佛教不明确表示信奉或赞赏,但在潜意识里却多少受一些佛教观念的影响。在上述不同类型的人中,佛教的伦理思想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些人在从事一些活动或处理某些事情时,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按佛教的伦理观念行事。他们判断是非的标准常常掺有佛教伦理思想的标准。在相当多的人的潜意识中,按照佛教的行为规范行事,是必定会有一种好的或理想的结果的。因此,在现代社会中,佛教的伦理思想也确实起着一种激励人们去追求一种理想中的至善境界的作用。


  有一个小姑娘,一天晚上遇见一位盲人提着灯笼在街道上走。姑娘感到很奇怪。盲人白天都看不见,晚上提着灯笼上路,这不是多此一举吗?出于好奇,小姑娘忍不住向盲人发问。盲人缓缓地回答:「一开始我是这样想的:虽然我看不到灯光,但是我的灯光却可以给别人带来光明。但是后来我发现,我提灯笼给别人带来光明的同时,却也让别人在黑暗中容易看到我,不会误撞到我,这样反而可以让我自己更安全。而且,这麽多年来,由于我的灯笼为别人带来光亮,为别人引路,人们也常常热情的搀扶我,引领我走过一个又一个沟坎,使我免受许多危险。你看,我这不是既帮助了别人,也帮助了自己吗?所以。每到晚上出门,我总提着一盏灯笼。」


  是啊,盲人说的很对,利益他人其实也就等于利益了自己。你看,紫藤萝和牵牛花,没有挺拔的躯干,却凭藉枯树和篱笆,以昂然之姿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美丽;篱笆和枯树,本无美景可言,却凭藉牵牛花和紫藤萝,成就了一道风景。人类社会又何尝不是如此?在我们生存的这个地球,从雨露到阳光花木再到一虫一兽再到我们自己,都因为生物互惠互利而生生不息;人类社会的运作也有赖不同职业的人分工合作。一件我们轻鬆买回来的食物或用品,已经是自然界、动物、人类的合作成果。我们做好本份,对己对人也有好处;若损害这种关係,大家都会受牵连。最好的例子就是:人类为私利而破坏、污染环境,令动植物受损甚至绝种,这又导致人类居住条件恶化,失去我们赖以生存的资源……所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佛教讲因果,你不喜欢的就不要施出去,施出的是善因,得到的也是善果,相反,你做了不利于他人他物的事情,最终也会得到同样的不利于己的报应。


  古人说,「害人者害己,助人者助己」。害人者一般来说就是想通过损害他人而达到利己的目的,获得一些物质上的利益,压制一些比他强的人。可能因为其手段的高明和隐蔽,暂时达到了目的。但是,因为他是通过害人实现的,所以,一方面他是害怕暴露的,另一方面,他是害怕报复的。就像罪犯一样,他在作桉的时候,心情是高度紧张的,情绪是十分恐惧的。作桉以后,生怕被警察抓到,食不甘味,寝不安席。「不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做了亏心事,必怕鬼叫门」。命运通常就是这样,在你得到某样东西的同时,也会失去另一样东西。害人者得到一些实惠,得到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但却失去了一颗安定的心,而身与心是统一的,长期不安的心情会损害健康,所以,害人者往往寝食不安,或者心病难医,最终损害到的还是自己的利益。而助人者之所以能够助己,是因为帮助了别人,可能没有物质上的回报,但一定会有精神上的回报,比如,别人说声「谢谢」,即使别人不说,那种友善的眼神,感激的目光,也会让我们心里充满温暖的感觉。帮助别人,一方面可以获得友善、感激和信任;另一方面也让我们觉得自己活得有价值,对别人有用,获得一种对自我的肯定。这些积极的情绪和自我认同感,会让我们心情愉快。助人为乐,这个乐,一方面是指帮助了别人让人家高兴,另一方面也指帮助了别人自己也很高兴。人经常保持一个愉快的心情,对健康是非常有利的,所以为人——「凡真心助人者,最后没有不帮到自己的」,这就是利益了他人,同时也利益了自己。


  曾看到过这样的一个报道:在一场激烈的战斗中,上尉忽然发现一架敌机向阵地俯冲下来,但他并没有立刻卧倒,因为他发现离他四五米远处有一个小战士还站在那儿,他一个鱼跃飞身将小战士紧紧地压在了身下,此时一声巨响,泥土飞溅,之后,上尉起身拍打身上的泥土,突然发现刚才自己所处的那个位置被炸了两个大坑。可以说小战士是幸运的,但更加幸运的是上尉,因为他在救助别人的同时也救助了自己。


  在我们的生活之中,如果我们以真诚的心,去利益他人,也会在无形中使自己受益。就拿我们学习来说吧,你帮助同学学习,固然会用去自己的一些时间,但在这一过程中,也加深了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再比如,我们乘公交车,车上有一位抱着孩子的母亲没有座,这时候如果我们让了座,感动的可能不止是母亲,她怀里的孩子也会看到这一切,等到他长大了,某一天看到一位老人过马路,他也会伸出手去搀扶一把,而那位老人可能是别人,也可能会是你的家人。帮助是相互的,由于我们的帮助,使对方的困难得到了解决,使别人的不便变为了方便,这也显示了自己的力量,发现了自己的价值,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同时当我们自己有了困难的时候,别人也会伸出热情的手来帮助我们的。「送人玫瑰,手有馀香。」有时搬开别人脚下的绊脚石,恰恰是为自己铺路。


  利益他人,不祇是让我们在物质、金钱方面伸出援手,精神上的帮助有时更重要。在别人有需要的时候,我们的一个浅浅的微笑,一句亲切的问候,一个鼓励的眼神,都能够给沮丧的人一点鼓励,给疑惑的人一点提醒,给苦痛的人一点安慰……甚至在生活中,我们祇要关注细节,把一些小事做好,都会利益他人:看到地面髒了,我们可以打扫一下;某某同事不舒服了,我们可以去探望一下;别人正在工作的时候,我们路过但可以保持安静;上楼梯时,让赶时间的人先走;售票口排队买票时,我们不插队,先来后到;週末了,推掉一些无关紧要的应酬,陪着家人去看一场电影或者带着孩子去放放风筝……这些都是一些小事,而且是我们举手投足之间就可以做到的,所需要的就是我们的耐心和细心以及理解和体谅,但这却可以让我们身边的人得到最实质的利益,他们会因此而感受到良好的生活环境、有序的规则、和谐的人际关係、浓浓的亲情,而这些,不也正是我们希望拥有的麽?

Tags: 责任编辑:思过黑鹰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正见”加“正受” 下一篇简单心过生活
清净莲海佛学网: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交流论坛 联系我们
本站声明:本站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如侵犯了你的版权,请你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消息后24小时内删除。
清净莲海佛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