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邢台北盆水龙泉寺 09-17
·邢台泰兴寺 09-17
·邢台观音寺 09-17
·邢台天宫寺 09-17
·邢台天元普贤寺 09-17
·邢台石佛寺 09-17
·邢台北和寺 09-17
·邢台法灵寺 09-17
·邢台宁晋县云台寺 09-17
·邢台普光寺 09-17

文库热门

·邢台北盆水龙泉寺 09-17
·邢台泰兴寺 09-17
·邢台观音寺 09-17
·邢台天宫寺 09-17
·邢台天元普贤寺 09-17
·邢台石佛寺 09-17
·邢台北和寺 09-17
·邢台法灵寺 09-17
·邢台宁晋县云台寺 09-17
·邢台普光寺 09-17

TOP

无碍解道【四卷】(二)
2017-08-08 21:03:04 来源:清净莲海佛学网 作者: 【 】 浏览:954次 评论:0

大品第一 智论


第一章


第一诵品


[P.4] 一


「听闻之慧是闻所成智」者如何?


云:「应证知此等之诸法」是听闻,以其了知之慧是闻所成智。云:「应徧知此等之诸法」是听闻,以其了知之慧是闻所成智。云:「应断此等之诸法」是听闻,以其了知之慧是闻所成智。云:「应修习此等之诸法」是听闻,以其了知之慧是闻所成智。云:「应现证此等之诸法」是听闻,以其了知之慧是闻所成智。云:「此等之诸法乃顺退分」是听闻,以其了知之慧是闻所成智。云:「此等之诸法乃顺住分」是听闻,以其了知之慧是闻所成智。云:「此等诸法乃顺胜进分」是听闻,以其了知之慧是闻所成智。云:「此等之诸法乃顺决择分」是听闻,以其了知之慧是闻所成智。云:「一切诸行乃无常」是听闻,以其了知慧是闻所成智。云:「一切诸行乃是苦」是听闻,以其了知之慧是闻所成智。云:「一切诸行乃无我」是听闻,以其了知之慧是闻所成智。云:「此是苦之圣谛」是听闻,以其了知之慧是闻所成智。云:「此苦集之圣谛」是听闻,以其了知之慧是闻所成智。云:「此苦灭之圣谛」是听闻,以其了知之慧是闻所成智。 [P.5] 云:「此顺苦灭道之圣谛」是听闻,以其了知之慧是闻所成智。

 


云:「『应证知此等之诸法』是听闻,以其了知之慧是闻所成智」者如何?


应证知一法,〔是言〕一切有情依食而住。应证知二法,〔是言〕二界。应证知三法,〔是言〕三界。应证知四法,〔是言〕四圣谛。应证知五法,〔是言〕五解脱处。应证知六法,
〔是言〕六无上。应证知七法,〔是言〕七无过失事。应证知八法,〔是言〕八胜处。应证知九法,〔是言〕九次第住。应证知十法,〔是言〕十灭事。

 


诸比丘!应证知一切。诸比丘!「应证知一切」者如何?诸比丘!应证知眼,应证知诸色,应证知眼识,应证知眼触,即应证知缘眼触所生受之或乐、或苦、或不苦不乐。应证知耳,应证知诸声,〔……乃至……〕应证知鼻,应证知诸香,〔……乃至……〕应证知舌,应证知诸味,〔……乃至……〕应证知身,应证知诸所触,〔……乃至……〕应证知意,应证知诸法,应证知意识,应证知意触,即应证知缘意触所生受之或乐、或苦、或不苦不乐。

 


应证知色,应证知受,应证知想,应证知诸行,应证知识。应证知眼,应证知耳,应证知鼻,应证知舌,应证知身,应证知意。应证知诸色,应证知诸声,应证知香,应证知诸味,应证知诸所触,应证知诸法。应证知眼识,应证知耳识,应证知鼻识,应证知舌识,应证知身识,应证知意识。应证知眼触,应证知耳触,应证 [P.6] 知鼻触,应证知舌触,应证知身触,应证知意触。应证知眼触所生之受,应证知耳触所生之受,应证知鼻触所生之受,应证知舌触所生之受,应证知身触所生之受,应证知意触所生之受。应证知色想,应证知声想,应证知香想,应证知味想,应证知所触之想,应证知法想。应证知色之思,应证知声之思,应证知香之思,应证知味之思,应证知所触之思,应证知法之思。应证知色之渴爱,应证知声之渴爱,应证知香之渴爱,应证知味之渴爱,应证知所触之渴爱,应证知法之渴爱。应证知色之寻,应证知声之寻,应证知香之寻,应证知味之寻,应证知所触之寻,应证知法之寻。应证知色之伺,应证知声之伺,应证知香之伺,应证知味之伺,应证知所触之伺,应证知法之伺。

 


应证知地界,应证知水界,应证知火界,应证知风界,应证知空界,应证知识界。应证知地徧,应证知水徧,应证知火徧,应证知风徧,应证知青徧,应证知黄徧,应证知赤徧,应证知白徧,应证知空徧,应证知识徧。

 


应证知发,应证知毛,应证知爪,应证知齿,应证知皮,应证知肉,应证知筋,应证知骨,应证知骨髓,应证知肾,应证知心,应证知脾,应证知肋膜,应证知肝, [P.7] 应证知肺,应证知肠,应证知肛,应证知腹,应证知屎,应证知胆,应证知痰,应证知脓,应证知血,应证知汗,应证知脂,应证知泪,应证知膏,应证知唾,应证知洟,应证知黄水,应证知尿,应证知脑。

 


应证知眼处,应证知色处,应证知耳处,应证知声处,应证知鼻处,应证知香处,应证知舌处,应证知味处,应证知身处,应证知所触处,应证知意处,应证知法处。应证知眼界,应证知色界,应证知眼识界。应证知耳界,应证知声界,应证知耳识界。应证知鼻界,应证知香界,应证知鼻识界。应证知舌界,应证知味界,应证知舌识界。应证知身界,应证知所触界,应证知身识界。应证知意界,应证知法界,应证知意识界。应证知眼根,应证知耳根,应证知鼻根,应证知舌根,应证知身根,应证知意根,应证知命根,应证知女根,应证知男根,应证知乐根,应证知苦根,应证知喜根,应证知忧根,应证知舍根,应证知信根,应证知精进根,应证知念根,应证知定根,应证知慧根,应证知未知当知根,应证知已知根,应证知具知根。

 

[P.8] 八


应证知欲界,应证知色界,应证知无色界。应证知欲有,应证知色有,应证知无色有。应证知想有,应证知无想有,应证知非想非非想有。应证知一蕴有,应证知四蕴有,应证知五蕴有。应证知初静虑,应证知第二静虑,应证知第三静虑,应证知第四静虑。

 


应证知慈心解脱,应证知悲心解脱,应证知喜心解脱,应证知舍心解脱。应证知虚空无边处定,应证知识无边处定,应证知无所有处定,应证知非想非非想处定。应证知无明,应证知行,应证知识,应证知名色,应证知六处,应证知触,应证知受,应证知渴爱,应证知取,应证知有,应证知生,应证知老死。

 

一〇


应证知苦,应证知苦集,应证知苦灭,应证知顺苦灭道。应证知色,应证知色集,应证知色灭,应证知顺色灭道。应证知受……乃至……应证知想……乃至……应证知行……乃至……应证知识。应证知眼……乃至……应证知老死,应证知老死集,应证知老死灭,应证知顺老死灭道。

 

一一


应证知徧知苦义,应证知断苦集义,应证知现证苦灭义,应证知修习顺苦灭道义。应证知徧知色义,应证知断色集义,应证知现证色灭义,应证知修习顺色灭 [P.9] 道义。应证知受……乃至……想……乃至……行……乃至……识……乃至……眼……乃至……徧知老死义,应证知断老死集义,应证知现证老死灭义,应证知修习顺老死灭道义。

 

一二


应证知通达苦之徧智义,应证知通达苦集之断义,应证知通达苦灭之现证义,应证知通达修习顺苦灭道义。应证知通达色之徧智义,应证知通达色集之断义,应证知通达色灭之现证义,应证知通达顺色灭道修习之义。应证知受之……乃至……想之……乃至……行之……乃至识之……乃至……眼之……乃至……通达老死之徧智义,应证知通达老死集之断义,应证知通达老死灭之现证义,应证知通达顺老死灭道之修习义。

 

一三


应证知苦,应证知苦集,应证知苦灭,应证知苦集灭,应证知苦之欲贪灭,应证知苦之尝味,应证知苦之过患(痛苦),应证知苦之出离。应证知色,应证知色集,应证知色灭,应证知色集灭,应证知色之欲、贪灭,应证知色之尝味,应证知色之过患,应证知色之出离。应证知受……乃至……应证知想……乃至……应证知行……乃至……应证知识……乃至……应证知眼……乃至……应证知老死,应证知老死集,应证知老死灭,应证知老死集灭,应证知老死之欲、贪灭,应证知老死之尝味,应证知老死之过患,应证知老死之出离。

 

[P.10] 一四


应证知苦,应证知苦集,应证知苦灭,应证知顺苦灭道,应证知苦之尝味,应证知苦之过患,应证知苦之出离。应证知色,应证知色集,应证知色灭,应证知顺色灭道,应证知色之尝味,应证知色之过患,应证知色之出离。应证知受……乃至……应证知想……乃至……应证知行……乃至……应证知识……乃至……应证知眼……乃至……应证知老死,应证知老死集,应证知老死灭,应证知顺老死灭道,应证知老死之尝味,应证知老死之过患,应证知老死之出离。

 

一五


应证知无常观,应证知苦观,应证知无我观,应证知涅盘观,应证知离贪观,应证知灭观,应证知定弃观。应证知色之无常观,应证知色之苦观,应证知色之无我观,应证知色之涅盘观,应证知色之离贪观,应证知色之灭观,应证知色之定弃观。受之……乃至……想之……乃至……行之……乃至……识之……乃至……眼之……乃至……应证知老死之无常观,应证知老死之苦观,应证知老死之无我观,应证知老死之涅盘观。应证知老死之离贪观,应证知老死之灭观,应证知老死之定弃观。

 

一六


应证知生,应证知转,应证知因相,应证知存续,应证知结生,应证知趣,应证知生成,应证知生起,应证知诞生,应证知老,应证知病,应证知 [P.11] 死,应证知愁,应证知悲,应证知恼。应证知不生,应证知不转,应证知不因相,应证知不存续,应证知不结生,应证知不趣,应证知不生成,应证知不生起,应证知不诞生,应证知不老,应证知不病,应证知不死,应证知不愁,应证知不悲,应证知不恼。

 

一七


应证知生,应证知不生,应证知转,应证知不转,应证知因相,应证知不因相,应证知存续,应证知不存续,应证知结生,应证知不结生,应证知趣,应证知不趣,应证知生成,应证知不生成,应证知生起,应证知不生起,应证知诞生,应证知不诞生,应证知老,应证知不老,应证知病,应证知不病,应证知死,应证知不死,应证知愁,应证知不愁,应证知悲,应证知不悲,应证知恼,应证知不恼。

 

一八


应证知生是苦,应证知转是苦,应证知因相是苦,应证知存续是苦,应证知结生是苦,应证知趣是苦,应证知生成是苦,应证知生起是苦,应证知诞生是苦,应证知老是苦,应证知病是苦,应证知死是苦,应证知愁是苦,应证知悲是苦,应证知恼是苦。

 

一九


应证知不生是乐,应证知不转是乐,应证知不因相是乐,应证知不存续是乐,应证知不趣是乐,应证知不生成生乐,应证知不生起是乐,应证知不诞生是乐,应 [P.12] 证知不老是乐,应证知不病是乐,应证知不老是乐,应证知不愁是乐,应证知不悲是乐,应证知不恼是乐。

 

二〇


应证知生是苦,不生是乐。应证知转是苦,不转是乐。应证知因相是苦,不因相是乐。应证知存续是苦,不存续是乐。应证知结生是苦,不结生是乐。应证知趣是苦,不趣是乐。应证知生成是苦,不生成是乐。应证知生起是苦,不生起是乐。应证知诞生是苦,不诞生是乐。应证知老是苦,不老是乐。应证知病是苦,不病是乐。应证知愁是苦,不愁是乐。应证知悲是苦,不悲是乐。应证知恼是苦,不恼是乐。

 

二一


应证知生是怖畏,应证知转是怖畏,应证知因相是怖畏,应证知存续是怖畏,应证知结生是怖畏,应证知趣是怖畏,应证知生成是怖畏,应证知生起是怖畏,应证知诞生是怖畏,应证知老是怖畏,应证知病是怖畏,应证知死是怖畏,应证知愁是怖畏,应证知悲是怖畏,应证知恼是怖畏。

 

二二


应证知不生是安稳,应证知不转是安稳,应证知不因相是安稳,应证知不存续是安稳,应证知不结生是安稳,应证知不趣是安稳,应证知不生是安稳,应证知 [P.13] 不生起是安稳,应证知不诞生是安稳,应证知不老是安稳,应证知不病是安稳,应证知不死是安稳,应证知不愁是安稳,应证知不悲是安稳,应证知不恼是安稳。

 

二三


应证知生是怖畏,不生是安稳。应证知转是怖畏,不转是安稳。应证知因相是怖畏,不因相是安稳。应证知存续是怖畏,不存续是安稳。应证知结生是怖畏,不结生是安稳。应证知趣是怖畏,不趣是安稳。应证知生成是怖畏,不生成是安稳。应证知生起是怖畏,不生起是安稳。应证知诞生是怖畏,不诞生是安稳。应证知老是怖畏,不老是安稳。应证知病是怖畏,不病是安稳。应证知死是怖畏,不死是安稳。应证知愁是怖畏,不愁是安稳。应证知悲是怖畏,不悲是安稳。应证知恼是怖畏,不恼是安稳。

 

二四


应证知生是爱染,应证知转是爱染,应证知因相是爱染,应证知存续是爱染,应证知结生是爱染,应证知趣是爱染,应证知生是爱染,应证知生起是爱染,应证知诞生是爱染,应证知老是爱染,应证知病是爱染,应证知死是爱染,应证知愁是爱染,应证知悲是爱染,应证知恼是爱染。

 

二五


应证知不生乃非爱染,应证知不转乃非爱染,应证知不因相乃非爱染,应证知不存续乃非爱染,应证知不结生乃非爱染,应证知不趣乃非爱染,应证知不生乃非爱染,应证知不生起乃非爱染,应证知不诞生乃非爱染,应证知不老乃非爱染, [P.14] 应证知不病乃非爱染,应证知不死乃非爱染,应证知不愁乃非爱染,应证知不悲乃非爱染,应证知不恼乃非爱染。

 

二六


应证知生是爱染,不生乃非爱染。应证知转是爱染,不转乃非爱染。应证知因相是爱染,不因相乃非爱染。应证知存续是爱染,不存续乃非爱染。应证知结生是爱染,不结生乃非爱染。应证知趣是爱染,不趣乃非爱染。应证知生是爱染,不生成乃非爱染。应证知生起是爱染,不生起乃非爱染。应证知诞生是爱染,不诞生乃非爱染。应证知老是爱染,不老乃非爱染。应证知病是爱染,不病乃非爱染。应证知死是爱染,不死乃非爱染。应证知愁是爱染,不愁乃非爱染。应证知悲是爱染,不悲乃非爱染。应证知恼是爱染,不恼乃非爱染。

 

二七


应证知生是诸行,应证知转是诸行,应证知因相是诸行,应证知存续是诸行,应证知结生是诸行,应证知趣是诸行,应证知生成是诸行,应证知生起是诸行,应证知诞生是诸行,应证知老是诸行,应证知病是诸行,应证知死是诸行,应证知愁是诸行,应证知悲是诸行,应证知恼是诸行。

 

二八


应证知不生是涅盘,应证知不转是涅盘,应证知不因相是涅盘,应证知不存续是涅盘,应证知不结生是涅盘,应证知不趣是涅盘,应证知不生成是涅盘,应证知不生起是涅盘,应证知不诞生是涅盘,应证知不老是涅盘,应证知不病是涅盘, [P.15] 应证知不死是涅盘,应证知不愁是涅盘,应证知不悲是涅盘,应证知不恼是涅盘。

 

二九


应证知生是诸行,不生是涅盘。应证知转是诸行,不转是涅盘。应证知因相是诸行,不因相是涅盘。应证知存续是诸行,不存续是涅盘。应证知结生是诸行,不结生是涅盘。应证知趣是诸行,不趣是涅盘。应证知生成是诸行,不生成是涅盘。应证知生起是诸行,不生起是涅盘。应证知诞生是诸行,不诞生是涅盘。应证知老是诸行,不老是涅盘。应证知病是诸行,不病是涅盘。应证知死是诸行,不死是涅盘。应证知愁是诸行,不愁是涅盘。应证知悲是诸行,不悲是涅盘。应证知恼是诸行,不恼是涅盘。

 

第二诵品


三〇


应证知摄受之义,应证知伴属之义,应证知圆满之义,应证知一境之义,应证知无散乱之义,应证知精勤之义,应证知无散逸之义,应证知无浊之义,应证知不动之义,应证知依一性近住力之心住义,应证知所缘之义,应证知行境之义,应证知断之义,应证知永舍之义,应证知出离之义,应证知退转之义,应证知寂静之义,应证知妙善之义,应证知解脱之义,应证知无漏之义,应证知度之义,应证知无因相之义,应证知无愿之义,应证知空性之义,应证知一味之 [P.16] 义,应证知不超越之义,应证知俱存之义,应证知出离之义,应证知因之义,应证知见之义,应证知增上之义。

 

三一


应证知寂止无散乱之义,应证知正观之随观义,应证知止观一味之义,应证知俱存不超越之义,应证知学之受持义,应证知所缘行境之义,应证知下劣心精勤之义,应证知制御掉举心之义,应证知俱清净观察之义,应证知殊胜证得之义,应证知上通达之义,应证知谛之现观义,应证知令住於灭义。

 

三二


应证知信根之胜解义,应证知精进根之精勤义,应证知念根之近住义,应证知定根无散乱之义,应证知慧根之见义。

 

三三


应证知於信力不信之不动义,应证知於精进力之懈怠不动义,应证知於念力之放逸不动义,应证知於定力之掉举不动义,应证知於慧力之无明不动义。

 

三四


应证知觉支之近住义,应证知择法觉支之思择义,应证知精进觉支之精勤义,应证知喜觉支之徧满义,应证知轻安觉支之寂静义,应证知定觉支之无散乱义,应证知舍觉支之简择义。

 

三五


应证知正见之见义,应证知正思惟之现前解义,应证知正语之摄受义,应证 [P.17] 知正业之等起义,应证知正命之清净义,应证知正精进之精勤义,应证知正念之近住义,应证知正定之无散乱义。

 

三六


应证知〔五〕根之增上义,应证知〔五〕力之不动义,应证知〔七〕觉支之出离义,应证知〔八圣〕道之因义,应证知〔四〕念住之近住义,应证知〔四〕正勤之勤义,应证知〔四〕神足之神通义,应证知〔四圣〕谛之如义,应证知〔四〕加行之止灭义,应证知〔四〕果之现证义,应证知寻之现前解义,应证知伺之伺案义,应证知喜之徧满义,应证知乐之湿润义,应证知心之一境义,应证知倾心之义,应证知识之义,应证知了知之义,应证知想之义,应证知一趣之义。

 

三七


应证知通智之所知义,应证知徧智之度义,应证知断之永舍义,应证知修习之一味义,应证知现证之触接义,应证知〔五〕蕴之蕴义,应证知〔十八〕界之界义,应证知〔十二〕处之处义,应证知有为〔法〕之有为义,应证知无为〔法〕之无为义。

 

三八


应证知心之义,应证知心之无间义,应证知心之出离义,应证知心之退转义,应证知心之因义,应证知心之缘义,应证知心之事义,应证知心之地义,应证知心之所缘义,应证知心之行境义,应证知心之所行义,应证知心之趣义,应证知心之引发义,应证知心之出义,应证知心之离义。

 

[P.18] 三九


应证知一性之倾心义,应证知一性之识义,应证知一性之了知义,应证知一性之想义,应证知一性之一趣义,应证知一性之合义,应证知一性之跃进义,应证知一性之明寂义,应证知一性之停止义,应证知一性之解脱义,应证知见此一性寂静义,应证知一性之乘所作义,应证知一性之实所作义,应证知一性之随成义,应证知一性之徧熟义,应证知一性之善造作义,应证知一性之摄受义,应证知一性之伴属义,应证知一性之圆满义,应证知一性之总摄义,应证知一性之摄持义,应证知一性之习义,应证知一性之修习义,应证知一性之多作义,应证知一性之善成就义,应证知一性之善解脱义。应证知一性之悟义,应证知一性之随悟义,应证知一性之别别悟义,应证知一性之等悟义。应证知一性之觉义,应证知一性之随觉义,应证知一性之别别觉义,应证知一性之等觉义,应证知一性之随觉义,应证知一性之随觉分义,应证知一性之别别觉分义,应证知一性之等觉分义。应证知一性之明义,应证知一性之开明义,应证知一性之随明义,应证知一性之别别明义,应证知一性之等明义。

 

四〇


应证知开演之义,应证知徧照之义,应证知烦恼之烦热义,应证知不垢之义,应证知离垢之义,应证知无垢之义。应证知等之义,应证知会之义,应证知离之义,应证知离所行之义,应证知离贪之义,应证知离贪所行之义。应证知灭之义,应证 [P.19] 知灭所行之义。应证知最舍之义,应证知最舍所行之义。应证知解脱之义,应证知解脱所行之义。

 

四一


应证知志欲之义,应证知志欲之根本义,应证知志欲之足义,应证知志欲之勤义,应证知志欲之神通义,应证知志欲之胜解义,应证知志欲之精勤义,应证知志欲之近住义,应证知志欲之无散乱义,应证知志欲之见义。

 

四二


应证知精进之义,应证知精进之根本义,应证知精进之足义,应证知精进之勤义,应证知精进之神通义,应证知精进之胜解义,应证知精进之精勤义,应证知精进之近住义,应证知精进之无散乱义,应证知精进之见义。

 

四三


应证知心之义,应证知心之根本义,应证知心之足义,应证知心之勤义,应证知心之神通义,应证知心之胜解义,应证知心之精勤义,应证知心之近住义,应证知心之无散乱义,应证知心之见义。

 

四四


应证知思惟之义,应证知思惟之根本义,应证知思惟之足义,应证知思惟之勤义,应证知思惟之神通义,应证知思惟之胜解义,应证知思惟之精勤义,应证知思惟之近住义,应证知思惟之无散乱义,应证知思惟之见义。

 

四五


应证知苦之义,应证知苦之害义,应证知苦之烦热义,应证知苦之变坏义。应证知集之义,应证知集之存续义,应证知集之因缘义,应证知集之合义,应证知集之障碍义。应证知灭之义,应证知灭之出离义,应证知灭之离别义,应证知灭之 [P.20] 无为义,应证知灭之不死义。应证知道之义,应证知道之出离义,应证知道之因义,应证知道之见义,应证知道之增上义。

 

四六


应证知如之义,应证知无我之义,应证知谛之义,应证知通达之义,应证知证知之义,应证知徧知之义,应证知法之义,应证知界之义,应证知所知之义,应证知现证之义,应证知触接之义,应证知现观之义。

 

四七


应证知出离,应证知无瞋,应证知光明想,应证知无散乱,应证知法决定,应证知智,应证知胜喜,应证知初静虑,应证知第二静虑,应证知第三静虑,应证知第四静虑,应证知虚空无边处定,应证知识无边处定,应证知无所有处定,应证知非想非非想处定。

 

四八


应证知无常观,应证知苦观,应证知无我观,应证知厌恶观,应证知离贪观,应证知灭观,应证知定弃观,应证知尽观,应证知衰观,应证知变坏观,应证知无因相观,应证知无愿观,应证知空性观,应证知增上慧法正观,应证知如实智见,应证知过患观,应证知简择观,应证知退转观。

 

四九


应证知预流道,应证知预流果得,应证知一来道,应证知一来果得,应证知 [P.21] 不还道,应证知不还果得,应证知阿罗汉道,应证知阿罗汉果得。

 

五〇


依胜解之义应证知信根,依精勤之义应证知精进根,依近住之义应证知念根,依无散乱之义应证知定根,依见之义应证知慧根。依於不信不动之义应证知信力,依於懈怠不动之义应证知精进力,依於放逸不动之义应证知念力,依於掉举不动之义应证知定力,依於无明不动之义应证知慧力。

 

五一


依近住之义应证知念觉支,依思择之义应证知择法觉支,依精勤之义应证知精进觉支,依徧满之义应证知喜觉支,依寂静之义应证知轻安觉支,依无散乱之义应证知定觉支,依简择之义应证知舍觉支。

 

五二


依见之义应证知正见,依现前解之义应证知正思惟,依摄受之义应证知正语,依等起之义应证知正业,依清净之义应证知正命,依精勤之义应证知正精进,依近住之义应证知正念,依无散乱之义应证知正定。

 

五三


依增上之义应证知〔五〕根,依不动之义应证知〔五〕力,依出离之义应证知〔七〕觉支,依因之义应证知〔八圣〕道,依近住之义应证知〔四〕念住,依勤之义应证知〔四〕正勤,依神通之义应证知〔四〕神足,依如之义应知四圣谛,依无散乱之义应证知寂止,依随观之义应证知正观,依一味之义应证知止观,依不超越之义应证知俱存。

 

五四


依律仪之义应证知戒清净,依无散乱之义应证知心清净,依见之义应知见清 [P.22] 净,依解脱之义应证知解脱,依通达之义应证知明,依永舍之义应证知解脱,依断之义应证知尽智,依止灭之义应证知无生智,依根本之义应证知志欲,依等起之义应证知作意,依总摄之义应证知触,依等趣之义应证知受,依现前之义应证知定,依增上之义应证知念,依此上之义应证知慧,依坚固之意应证知解脱,依尽际之义应证知入不死涅盘。

 

五五


凡所证知诸法悉已得知。此依所知之义是智,依了知之义是慧,故曰:「『应证知此等诸法』是云听闻,以其了知之慧是闻所成智。」

 

第三诵品


五六


云:「『应徧知此等诸法』是听闻,以其了知之慧是闻所成智」者如何?


应徧知一法,〔是言〕触是有漏之所取。应徧知二法,〔是言〕名、色。应徧知三法,〔是言〕三受。应徧知四法,〔是言〕四食。应徧知五法,〔是言〕五取蕴。应徧知六法,〔是言〕六内处。应徧知七法,〔是言〕七识住。应徧知八法,〔是言〕八世法。应徧知九法,〔是言〕九有情居。应徧知十法,〔是言〕十处。

 

五七


诸比丘!应徧知一切。诸比丘!「应徧知一切」者如何?诸比丘!应徧知眼,应徧知诸色,应徧知眼识,应徧知眼触,即应徧知以眼触为缘所生之受或乐、或苦、 [P.23] 或不苦不乐。应徧知耳,应徧知诸声,……乃至……应徧知鼻,应徧知诸香……乃至……应徧知舌,应徧知诸味……乃至……应徧知身,应徧知诸所触……乃至……应徧知意,应徧知诸法,应徧知意识,应徧知意触,即应徧知以意触为缘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不苦不乐。

 

五八


应徧知色,应徧知受,应徧知想,应徧知诸行,应徧知识,应徧知眼……乃至……老死……乃至……依尽际之义应徧知不死而入涅盘。凡为诸法之获得故而精进者,已获得其诸法。如是其诸法令徧知且令度。

 

五九


为获得出离故而精进者,已获得其出离。如是此法令徧知且令度。为获得无瞋故而精进者,已获得其无瞋。如是此法令徧知且令度。


为获得光明想故……〔乃至〕……且令度。


为获得无散乱故……〔乃至〕……且令度。


为获得法决定故……〔乃至〕……且令度。


为获得智故……〔乃至〕……且令度。


为获得胜喜故……〔乃至〕……且令度。

 

[P.24] 六〇


为获得初静虑故……〔乃至〕……且令度。


为获第二静虑故……〔乃至〕……且令度。为获得第三静虑故……〔乃至〕……为获得第四静虑故……〔乃至〕……且令度。


为获得虚空无边处定故……〔乃至〕……且令度。


为获得识无边处定故……〔乃至〕……且令度。


为获得无所有处定故……〔乃至〕……且令度。


为获得非想非非想处定故……〔乃至〕……且令度。

 

六一


为获得无常观故……〔乃至〕……且令度。


为获得苦观故……〔乃至〕……且令度。


为获得无我观故……〔乃至〕……且令度。


为获得涅盘观故……〔乃至〕……且令度。


为获得离贪观故……〔乃至〕……且令度。


为获得灭观故……〔乃至〕……且令度。


[P.25] 为获得定弃观故……〔乃至〕……且令度。


为获得尽观故……〔乃至〕……且令度。


为获得衰观故……〔乃至〕……且令度。


为获得变坏观故……〔乃至〕……且令度。


为获得无因相观故……〔乃至〕……且令度。


为获得无愿观故……〔乃至〕……且令度。


为获得空性观故……〔乃至〕……且令度。

 

六二


为获得增上慧法之正观故……〔乃至〕……且令度。


为获得如实知见故……〔乃至〕……且令度。


为获得过患观故……〔乃至〕……且令度。


为获得简择观故……〔乃至〕……且令度。


为获得退转观故……〔乃至〕……且令度。

 

六三


为获得预流道故……〔乃至〕……且令度。


[P.26] 为获得一来道故……〔乃至〕……且令度。


为获得不还道故……〔乃至〕……且令度。


为获得阿罗汉道故而精进者,已获得阿罗汉道。如是而徧知此法且令度。


凡为诸法之获得故而精进者,已获得其诸法,如是其诸法令徧知且令度。此依所知之义是智,依其了知义是慧。故曰「『应徧知此等诸法』是听闻,以其了知之慧是闻所成智。」

 

六四


云:「『应断此等诸法』是听闻,以其了知之慧是闻所成智」者如何?


应断一法,〔是言〕我慢。应断二法,〔是言〕无明与有爱。应断三法,〔是言〕三爱。应断四法,〔是言〕四暴流。应断五法,〔是言〕五盖。应断六法,〔是言〕六爱身。应断七法,〔是言〕七随眠。应断八法,〔是言〕八邪性。应断九法,〔是言〕九爱根。应断十法,〔是言〕十邪性。

 

六五


断有二,〔是言〕断断与止断。断断者,是修习顺出世间灭尽者之〔断〕,止断者,是获果刹那之〔断〕。


断有三,〔是言〕断诸欲是离即出离,离诸色即无色,有、有为、缘已生之灭是离也。获得出离者是断诸欲且永舍。获得无色者是断诸色且永舍。获得灭者是断诸行且永舍。


[P.27] 断有四,〔是言〕通达徧智通达而断苦谛,通达断通达而断集谛,通达现证通达而断灭谛,通达修习通达而断道谛。


断有五,〔是言〕消除断,决定断、断断、止断及出离断。消除断者乃修习初静虑者〔云断五盖〕。决定断者乃修习顺决择分之定〔云断〕成见。断断者乃修习顺出世间灭尽道者之断。止断者乃获果刹那之〔断〕。出离断者乃灭〔即〕涅盘。

 

六六


诸比丘!应断一切。诸比丘!「应断一切」者如何?诸比丘!应断眼,应断诸色,应断眼识,应断眼触,即应断以眼触为缘所生受之或乐、或苦、或不苦不乐。应断耳,应断诸声〔……乃至……〕应断鼻,应断诸香〔……乃至……〕应断舌,应断诸味〔……乃至……〕应断身,应断诸所触〔……乃至……〕应断意,应断诸法,应断意识,应断意触,即应断以意触为缘所生受之或乐、或苦、或不苦不乐。


断见色,断见受,断见想,断见诸行,断见识。断见眼……乃至……老死……乃至……依尽际之义见断而入不死涅盘。


凡所断之诸法悉被永舍。此依所知之义是智,依其了知之义是慧。故曰:「『应断此等诸法』是听闻,以其了知之慧是闻所成智。」

 

第四诵品


[P.28] 六七


云:「『应修习此等诸法』是听闻,以其了知之慧是闻所成智」者如何?


应修习一法,〔是言〕喜悦俱行之身念。应修习二法,〔是言〕寂止与正观。应修习三法,〔是言〕三三摩地。应修习四法,〔是言〕四念住。应修习五法,〔是言〕五支正定。应修习六法,〔是言〕六随念处。应修习七法,〔是言〕七觉支。应修习八法,〔是言〕八支圣道。应修习九法,〔是言〕九精进致净支。应修习十法,〔是言〕十徧处。

 

六八


修习有二,〔是言〕世间修习与出世间修习。


修习有三,〔是言〕色缠善法之修习、无色缠善法之修习及非所摄善法之修习。色缠善法之修习有劣、有中、有胜。无色缠善法之修习有劣、有中、有胜。非所摄善法之修习则是〔常〕胜。


修习有四,〔是言〕通达徧智通达而修习苦谛,通达断通达而修习集谛,通达现证通达而修习灭谛,通达修习通达而修习道谛。此是四修习。

 

六九


次又修习有四,〔是言〕寻求修习,获得修习,一味修习及习修习。


何为寻求修习?〔是言〕「凡修定者於其时所生诸法是一味」,此是寻求修习。


何为获得修习?〔是言〕「凡已修定者於其时所生诸法相互不超越」,此是获得修习。

 

七〇


何是一味修习?〔是言〕「依胜解之义修习信根者,依信根之力故,其他之四 [P.29] 根是一味」,依四根一味之义而修习。云:「依精勤之义修习精进根者,依精进根之力故其〔他〕四根是一味」,依四根一味之力而修习。云:「依近住之义修习念根者……〔乃至〕……是一味」……〔乃至〕……而修习。云:「依无散乱之义修习定根者……〔乃至〕……是一味」……〔乃至〕……是修习。云:「依见之义修习慧根者……〔乃至〕是一味」……〔乃至〕……而修习。


云:「於不信依不动义修习信力者,依信力之力故,其〔他〕四力是一味」,依四力一味之义而修习。云:「於懈怠依不动之义修习精进力者……〔乃至〕……是一味」……〔乃至〕……而修习。云:「於放逸依不动之义修习念力者……〔乃至〕……是一味」……〔乃至〕而修习。云:「於掉举依不动之义修习定力者……〔乃至〕……是一味」……〔乃至〕……而修习。云:「於无明依不动之义修习慧力者……〔乃至〕……是一味」……〔乃至〕……而修习。


云:「依近住之义修习念觉支者,依念觉支之力故,其〔他〕之六觉支是一味」,依六觉支一味之义而修习。云:「依思择之义修习择法觉支者……〔乃至〕……是一味」……〔乃至〕……而修习。


云:「依精进之义修习精进觉支者……乃至……是一味」……〔乃至〕……而修习。云:「依徧满之义修习喜觉支者……〔乃至〕……是一味」……〔乃至〕……而修习。


云:「依寂静之义修习轻安觉支者……〔乃至〕……是一味」……〔乃至〕……而修习。云:「依无散乱之义修习定觉支者……〔乃至〕……是一味」……〔乃至〕……而修习。「依简择之义修习舍觉支者……〔乃至〕……是一味」……乃至……而修习。


[P.30] 云:「依见之义修习正见者,依正见之力故,其〔他之〕七道支是一味」,依〔七〕觉支一味之义而修习。云:「依现前解之义修习正思惟者……〔乃至〕……是一味」……〔乃至〕……而修习。云:「依摄受之义修习正语者……〔乃至〕……是一味」,……〔乃至〕……而修习。云:「依等起之义修习正业者……〔乃至〕……是一味」,……〔乃至〕……而修习。云:「依清净之义修习正命者……〔乃至〕,……是一味」……〔乃至〕……而修习。云:「依精勤之义修习正精进者……〔乃至〕……是一味」,……〔乃至〕……而修习。云:「依近住之义修习正念者……〔乃至〕……是一味」,……〔乃至〕……而修习。云:「依无散乱之义修习正定者,依正定力故,其〔他之〕七道支是一味」,依〔七〕觉支一味之义而修习。此是一味修习。

 

七一


如何是习修习?此处比丘於早晨时亦习,於日中时亦习,於黄昏时亦习,於早餐亦习,於初夜亦习,於中夜亦习,於後夜亦习,夜分亦习,昼分亦习,昼夜亦习,於黑〔半月〕亦习,於白〔半月〕亦习,雨期亦习,冬季亦习,夏期亦习,年初期亦习,年中期亦习,年後期亦习。此为习修习。


以上为四修习。

 

[P.31] 七二


次又有四修习,依於其处所生之诸法不超越义而修习,依诸根之一味义而修习,依由其所生促进精进之义而修习,依习之义而修习。

 

七三


如何依其处所生之诸法不超越义而修习?


云:「依出离之力断欲欲者所生诸法是相互不超越」,依其处所生之诸法不超越义而修习。云:「依无瞋之力断瞋者所生之诸法相互不超越」,依其处所生之诸法不超越义而修习。云:「依光明想之力断惛眠者……〔乃至〕……不超越」……〔乃至〕……而修习。云:「依无散乱之力断掉举者……〔乃至〕……不超越」……〔乃至〕……而修习。云:「依法决定之力断疑者……〔乃至〕……不超越」……〔乃至〕……而修习。云:「依智之力断无明者……〔乃至〕……不超越」……〔乃至〕……而修习。云:「依胜喜之力断不欣喜者……〔乃至〕……不超越」……〔乃至〕……而修习。云:「依初静虑之力断五盖者……〔乃至〕……不超越」……〔乃至〕……而修习。云:「依第二静虑之力断寻伺者……〔乃至〕……不超越」……〔乃至〕……而修习。云:「依第三静虑之力断喜者……〔乃至〕……不超越」……〔乃至〕……而修习。云:「依第四静虑之力断乐、苦者……〔乃至〕……不超越」……〔乃至〕而修习。云:「依虚空无边处定之力断色想、有对想、种种想者……〔乃至〕……不 [P.32] 超越」……〔乃至〕……而修习。云:「依识无边处定之力断虚空无边处想者……〔乃至〕……不超越」……〔乃至〕……而修习。云:「依无所有处定之力断识无边处想者……〔乃至〕……不超越」……〔乃至〕……而修习。云:「依非想非非想处定之力断无所有处想者……〔乃至〕……不超越」……〔乃至〕……而修习。云:「依无常观之力断常想者……〔乃至〕……不超越」……〔乃至〕……而修习。云:「依苦观之力断乐想者……〔乃至〕……不超越」……〔乃至〕……而修习。云:「依无我观之力断我想者……〔乃至〕……不超越」……〔乃至〕……而修习。云:「依厌恶观之力断欢喜者……乃至……不超越」……〔乃至〕……而修习。云:「依离贪观之力断贪者……〔乃至〕……不超越」……〔乃至〕……而修习。云:「依灭观之力断集者……〔乃至〕……不超越」……〔乃至〕……而修习。云:「依定弃观之力断执取者……〔乃至〕……不超越」……〔乃至〕……而修习。云:「依尽观之力断厚想者……〔乃至〕……不超越」……〔乃至〕……而修习。云:「依衰观之力断存续者……〔乃至〕……不超越」……〔乃至〕……而修习。云:「依变坏观之力断坚固想者……〔乃至〕……不超越」……〔乃至〕……而修习。云:「依无因相观之力断因相者…… [P.33] 〔乃至〕……不超越」……〔乃至〕……而修习。云:「依无愿观之力断愿者……〔乃至〕……不超越」……〔乃至〕……而修习。云:「依空性观之力断现贪者……〔乃至〕……不超越」……〔乃至〕……而修习。云:「依增上慧法正观之力断坚执现贪者……〔乃至〕……不超越」……〔乃至〕……而修习。云:「依如实智见之力断迷妄现贪者……〔乃至〕……不超越」……〔乃至〕……而修习。云:「依过患观之力断执着现贪者……〔乃至〕……不超越」……〔乃至〕……而修习。云:「依简择观之力断无简择者……〔乃至〕……不超越」……〔乃至〕……而修习。云:「依退转观之力断合现贪者……〔乃至〕……不超越」……〔乃至〕……而修习。云:「依预流道之力断见同位之烦恼者……〔乃至〕……不超越」……〔乃至〕……而修习。云:「依一来道之力断麤之诸烦恼者……〔乃至〕……不超越」……〔乃至〕……而修习。云:「依不还道之力断细之诸烦恼者……〔乃至〕……不超越」……〔乃至〕……而修习。云:「依阿罗汉道之力断一切烦恼者,所生诸法相互不超越」,依其处所生之诸法不超越义而修习。


以上依其处所生之诸法不超越义而修习。

 

七四


如何依诸根一味之义而修习?


云:「依出离之力断欲欲者而五根是一味」,依诸根一味之义而修习。云:「依无瞋之力断瞋者而五根是一味」,依诸根一味之义而修习。……乃至……云:「依阿罗 [P.34] 汉道之力断一切烦恼者而五根是一味」,依诸根一味之义而修习。


以上依诸根一味之义而修习。

 

七五


如何依其处所存促进精进之义而修习?


云:「依出离之力断欲欲者,促进精进」,依其处所存促进精进之义而修习。云:「依无瞋之力断瞋促进精进」,依其处所存促进精进之义而修习。……〔乃至〕……云:「依阿罗汉道之力断一切烦恼者促进精进」,依其处所存促进精进之义而修习。


以上依其处所存促进精进之义而修习。

 

七六


如何依习之义而修习?


云:「断欲欲者习出离」,依习之义而修习。「断瞋者习无瞋」,依习之义而修习……乃至……「断一切烦恼者习阿罗汉道」,依习之义而修习。


以上依习之义而修习。


以上为四修习。


见色而修习,见受而修习,见想而修习,见诸行而修习,见识而修习。见眼而修习……乃至……老死……乃至……依见尽际之义於不死入涅盘而修习。


凡修习诸法悉皆一味,此依所知之义智,依了知之义慧。故曰:「『应修习此等诸法』是听闻,以其了知之慧是闻所成智。」

 

第五诵品


七七


云:「『应现证此等诸法』是听闻,以其了知之慧是闻所成智」者如何?


应现证一法,〔是言〕不动之心解脱。应现证二法,〔是言〕明与解脱。应现证三法,〔是言〕三明。应现证四法,〔是言〕四沙门果。应现证五法,〔是言〕五 [P.35] 法蕴。应现证六法,〔是言〕六神通。应现证七法,〔是言〕七漏尽力。应现证八法,〔是言〕八解脱。应现证九法,〔是言〕九次第灭。应现证十法,〔是言〕十无学法。

 

七八


诸比丘!应现证一切。诸比丘!「应现证一切」者如何?


诸比丘!应现证眼,应现证诸色,应现证眼识,应现证眼触,即应现证以眼触为缘所生受之或乐、或苦、或不苦不乐。应现证耳,应现证声……乃至……应现证鼻,应现证诸香〔……乃至……〕应现证舌,应现证诸味〔……乃至……〕应现证身,应现证诸所触〔……乃至……〕应现证意,应现证诸法,应现证意识,应现证意触,即应现证以意触为缘所生受之或乐、或苦、或不苦不乐。


现证见色,现证见受,现证见想,现证见诸行,现证见识。现证见眼……乃至……老死……乃至……依尽际之义现证见入於不死涅盘。


凡所现证诸法悉皆到达,此依所知义是智,依了知义是慧,故曰:「『应现证此等诸法』是听闻,以其了知之慧是闻所成智。」


云:「『此等诸法是顺退分,此等诸法是顺住分,此等诸法是顺胜进分,此等诸法是顺决择分』是听闻,以其了知之慧是闻所成智」者如何?


对获得初静虑者作意欲之俱行想为现行,〔此〕是顺退分之法,随顺彼法为念住,〔此〕是顺住分之法,作意无寻之俱行想为现行,〔此〕是顺胜进分之法,作意厌恶 [P.36] 之俱行想为现行而伴随离贪,〔此〕是顺决择分之法。对获得第二静虑者作意寻之俱行想为现行,〔此〕是顺退分之法,随顺彼法为念住,〔此〕是顺住分之法,作意舍、乐之俱行想为现行,〔此〕是顺胜进分之法,作意厌恶之俱行想现行为伴随离贪,此是顺决择分之法。对获得第三静虑者作意喜乐之苦行想现行,〔此〕是顺退分之法,随顺此法为念住,〔此〕是顺住分之法,作意不苦、不乐之俱行想为现行,〔此〕是顺胜进分之法,作意厌恶之俱行想现行为伴随离贪,〔此〕是顺决择分之法。对获得第四静虑者作意舍、乐之俱行想为现行,〔此〕是顺退分之法,随顺此法为念住,〔此〕是顺住分之法,作意虚空无边处之俱行想为现行,此是顺胜进分之法,作意厌恶之俱行想现行为伴随离贪,〔此〕是顺决择分之法。对获得虚空无边处者作意色之俱行想为现行,〔此〕是顺退分之法,随顺此法为念住,〔此〕是顺住分之法,作意识无边处之俱行想为现行,此是顺胜进分之法,作意厌恶之俱行想现行为伴随离贪,〔此〕是顺决择分之法。对获得识无边处者作意虚空无边处之俱行想为现行,〔此〕是顺退分之法,随顺此法为念住,〔此〕是顺住分之法,作意无所有处之俱行想为现行,〔此〕是顺胜进分之法,作意厌恶之俱行想现行为伴随离贪,〔此〕是顺决择分之法。对获得无所有处者作意识无边处之俱行想为现行,〔此〕是顺退分之法,随顺此法为念住,〔此〕是顺住分之法,作意非想非非想之俱行想为现行,〔此〕是顺胜进分之法,作意厌恶之俱行想现行为伴随离贪,〔此〕是顺决择分之法。


[P.37] 此依所知义是智,依了知义是慧。故曰「『此等诸法是顺退分,此等诸法是顺住分,此等诸法是顺胜进分,此等诸法是顺决择分』是听闻,以其了知之慧是闻所成智。」

 

七九


云:「『一切诸行是无常,一切诸行是苦,一切诸行是无我』是听闻,以其了知之慧是闻所成智」者如何?


云:「色依灭尽之义是无常,依灭尽之义是苦,依不坚固之义是无我」是听闻,以其了知之慧是闻所成智。云:「受、想、诸行、识、眼……乃至老死依灭尽之义是无常,依灭尽之义是苦,依不坚固之义是无我」是听闻,以其了知之慧是闻所成智。此依所知之义是智,依了知之义是慧,故曰「『一切诸行是无常,一切诸行是苦,一切诸行是无我』是听闻,以其了知之慧是闻所成智。」

 

八〇


「『此是苦之圣谛,此是苦集之圣谛,此是苦灭之圣谛,此是顺苦灭道之圣谛』是听闻,以其了知之慧是闻所成智」者如何?


此中如何是苦之圣谛?〔是言〕生是苦、老是苦、死是苦、愁、悲、苦、忧、恼是苦,怨憎会是苦、爱别离是苦、求而不得是苦、略说五取蕴是苦。


此中如何为生?各各之有情於各各有情聚而生、出生、生成、生起、〔五〕蕴兴起而获得十二处,此名为生。


此中如何为老?各各之有情於各各有情聚而老、老耄、齿落、白头、皮缓皱、盛壮向衰、诸根毁熟,此名为老。


[P.38] 此中如何为死?各各之有情,於各各有情聚而隐没、下生、散灭、消灭、死丧、命尽、五蕴离散、破弃身体、命根闭塞,此名为死。

 

八一


此中如何为愁?若蒙亲属损灭,若蒙财富损灭,若蒙病损灭,若蒙戒损灭,若蒙见损灭,若具随一损灭,蒙随一苦法者之愁、忧愁、愁愁、内愁、内徧愁、心之苦恼、忧、愁痛,此名为愁。


此中如何为悲?若蒙亲属损灭,若蒙财富损灭,若蒙病损灭,若蒙戒损灭,若蒙见损灭,若具随一损灭,蒙随一苦法者之痛哭、悲痛、痛叹、悲叹、痛痛、悲悲、叫泣、号泣、恸哭、大哭、叫哭,此名为悲。


此中如何为苦?身不喜悦是身之苦,身触所生不喜悦之所受是苦,身触所生不喜悦之受是苦,此名为苦。


此中如何为忧?心不喜悦是心苦,心触所生不喜悦之所受是苦,心触所生不喜悦之受是苦,此名为忧。


此中如何为恼?若蒙亲属损灭,若蒙财富损灭,若蒙病损灭,若蒙戒损灭,若蒙见损灭,若具随一损灭,蒙随一苦法者之苦恼、懊恼、忧恼、愁恼、痛恼、大恼,此名为恼。

 

[P.39] 八二


此中如何为怨憎会苦?此处凡对其人采取非可爱、非可亲、非适意色、声、香、味、所触,若欲其人之不利得、不利益、不适悦、不安稳者等与之会合、俱会、遭遇、相合,此名为怨憎会苦。


此中如何为爱别离苦?此处凡对其人采取可爱、可亲、适意色、声、香、味、所触,若欲其人利得、利益、适悦、安稳,或母或父或兄弟、或姊妹、或厚友、或亲友、或亲属、或亲戚等与之不会合、不俱会、不遭遇、不相合,此名为爱别离苦。


此中何谓求而不得苦?於有生法之有情欲望如是生:「嗟!我等不希生法,嗟!希不受生」,然对此欲望不适。於有老法之有情……乃至……於有病法之有情……乃至……於有死法之有情〔……乃至……〕有愁、悲、苦、忧恼法之有情,生如是欲望:「嗟!我等希无有愁、悲、苦、忧恼法,嗟!希不受愁、悲、苦、忧恼」,然对此欲望不适。此名为求而不得苦。


如何为略说五取蕴是苦?即色取蕴、受取蕴、想取蕴、行取蕴、识取蕴,此等名为略说五取蕴是苦。以上名为苦之圣谛。

 

八三


此中如何为苦集之圣谛?此处渴爱生後有,喜贪俱行而随处欢喜,即欲爱、 [P.40] 有爱、无有爱。复次,此渴爱於何处生於何处住且住?於世间为喜、悦者此渴爱生且生住且住。复次如何於世间是喜悦?眼於世间是喜悦,此处此渴爱生且生住且住。耳於世间〔……乃至……〕鼻於世间〔……乃至……〕舌於世间〔……乃至……〕身於世间〔……乃至……〕意於世间是喜悦,此处此渴爱生且生住且住。诸色於世间是喜悦,此处此渴爱生且生住且住。诸声於世间是喜悦……乃至……诸法於世间是喜悦〔……乃至……〕眼识於世间……乃至……意识於世间〔……乃至……〕眼触所生之受於世间……乃至……意触所生之受於世间〔……乃至……〕色想於世间……乃至……法想於世间〔……乃至……〕色思於世间……乃至……法思於世间〔……乃至……〕色爱於世间……乃至……法爱於世间〔……乃至……〕色寻於世间……乃至……法寻於世间〔……乃至……〕色伺於世间……乃至……法伺於世间是喜、悦,此处此渴爱生且生住且住。


以上名为苦集之圣谛。

 

八四


此中如何为苦灭之圣谛?此渴爱悉皆离灭、舍离、定弃、解脱、无执。复次此渴爱於何处被断且被断,被灭且被灭?於世间为喜、悦者,此渴爱被断且被断,被灭且被灭。复次如何於世间是喜、悦?眼於世间是喜、悦,於此处此渴爱被断且被断,被灭且被灭……乃至……法伺於世间是喜悦,於此处此渴爱被断且被断,被灭且被灭。


以上名为苦灭之圣谛。

 

[P.41] 八五


此中如何为顺苦灭道之圣谛?此即八支圣道,即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此中如何为正见?知苦、知苦集、知苦灭、知顺苦灭道,此名为正见。


此中如何为正思惟?思惟出离、思惟无慎、思惟无害,此名为正思惟。


此中如何为正语?离虚诳语、离离间语、离麤恶语、离杂秽语,此名为正语。


此中如何为正业?离断生命、离不与取、离欲邪行,此名为正业。


此中如何为正命?此处圣声闻断邪命依正命为命,此名为正命。


此中如何为正精进?此处比丘未生之恶不善法令不生故生志欲策励、发勤、策心、持心。为已生之恶不善法令断故……乃至……为令生未生之善法生故……乃至……为令住已生之善法不妄失、倍修习、广修习,为之圆满故生志欲策励、发勤、策心、持心。此名为正精进。


此中如何为正念?此处比丘於身观身而住,精勤、正知,具念於世间应识贪、忧,於诸受〔……乃至……〕於心〔……乃至……〕於诸法观法而住,精勤、正知、具念,於世间应识贪、忧。此名为正念。


此中如何为正定?此处比丘离诸欲、离诸不善法,有寻有伺由离生喜乐具足初静虑而住。成寻伺之寂静故内成净,心定为一趣,无寻无伺由三摩地生喜乐具足第 [P.42] 二静虑而住。由离喜故住於舍念,为正知正受身乐,如是「舍而具念乐住」具足圣者宣说之第三静虑而住。由断乐并断苦故,且前已断喜、忧故,不苦不乐而舍念清净具足第四静虑而住。此名为正定。


以上名是顺苦灭道之圣谛。


此依所知之义是智,依了知之义是慧,故曰:「『此是苦之圣谛,此是苦集之圣谛,此是苦灭之圣谛,此是顺苦灭道之圣谛』是听闻,以其了知之慧是闻所成智。」


以上「听闻之慧是闻所成智」。

 

第二章



「听闻後律仪之慧是戒所成智」者如何?


戒有五,〔是言〕有边清净戒、无边清净戒、圆满清净戒、不惛昧清净戒、止灭清净戒。


此中如何为有边清净戒?未近圆而有有边学处者,此为有边清净戒。


如何为无边清净戒?已近圆而有无边学处者,此为无边清净戒。


如何为圆满清净戒?善异生而相应善法,於有学之边际成圆满,无顾虑身、命,永舍命者,此为圆满清净戒。


如何为不惛昧清净戒?七有学,此为不惛昧清净戒。


[P.43] 如何为止灭清净戒?如来漏尽之声闻、独觉、及如来、应供、正等觉者,此为止灭清净戒。

 


於戒有有边,於戒有无边。


此中如何为有边戒?戒以利养为边,戒以称誉为边,戒以亲属为边,戒以身分为边,戒以命为边。


如何利养为边之戒?此处或者依利养之因、利养之缘、利养之因由,犯所受之学处,如是乃利养为边之戒。


如何称誉为边之戒?此处或者依称誉之因、称誉之缘、称誉之因由,犯所受之学处,如是乃称誉为边之戒。


如何亲属为边之戒?此处或者依亲属之因、亲属之缘、亲属之因由,犯所受之学处,如是乃亲属为边之戒。


如何身分为边之戒?此处或者依命之因、命之缘、命之因由,犯所受之学处,如是身分为边之戒。


如何命为边之戒?此处或者依命之因、命之缘、命之因由,犯所受之学处,如是乃命为边之戒。


如是诸戒为破缺、穿坏、错杂、间断,不具自在,非不失,惛昧而不资於定者,非无追悔,非胜喜事,非喜事,非轻安,非乐事,非定事,非如实智见事,非资於一向厌恶、离贪、灭、寂静、通智、正觉、涅盘,如是为有边戒。

 


如何为无边戒?於戒不以利养为边,於戒不以称誉为边,於戒不以亲属为边, [P.44] 於戒不以身分为边,於戒不以命为边。


如何不以利养为边戒?此处或者依利养之因、利养之缘,利养之因由,不令生心为欲犯所受之学处,况欲为犯?如是乃不以利养为边戒。


如何不以称誉为边戒?此处或者依称誉之因……〔乃至〕……乃不以称誉为边戒。


如何不以亲属为边戒?此处或者依亲属之因……〔乃至〕……乃不以亲属为边戒。


如何不以身分为边戒?此处或者依身分之因……〔乃至〕……乃不以身分为边戒。


如何不以命为边戒?此处或者依命之因、命之缘、命之因由,不令生心为欲犯所受之学处,况欲为犯?如是乃不以命为边戒。


如是诸戒乃无缺、不穿、不杂、不间断、具自在、不失、不惛昧而资定,无追悔事,以胜喜为事,以喜为事,以轻安为事,以乐为事,以定为事,以如实智见为事,而资於一向厌恶、离贪、灭、寂静、通智、正觉、涅盘。如是为无边戒。



如何为戒?戒有几何?戒依何等起?戒摄几何之法?


如何为戒?思是戒,心所是戒,律仪是戒,不犯是戒。


戒有几何?戒有三,是善戒,不善戒、无记戒。


[P.45] 戒依何等起?依善心等起是善戒,依不善心等起是不善戒,依无记心等起是无记戒。


戒摄几何之法?戒摄律仪,戒摄不犯,戒摄於如是者所生之思。依断生命律仪之义是戒,依不犯之义是戒,依不与取律仪之义是戒,依不犯之义是戒,依欲邪行律仪之义是戒,依不犯之义是戒,依虚诳语律仪之义是戒,依不犯之义是戒,依离间语律仪之义是戒,依不犯之义是戒,依麤恶语律仪之义是戒,依不犯之义是戒,依杂秽语律仪之义是戒,依不犯之义是戒,依贪律仪之义是戒,依不犯之义是戒,依瞋律仪之义是戒,依不犯之义是戒,依邪见律仪之义是戒,依不犯之义戒,依出离欲欲律仪之义是戒,依不犯之义是戒,依无瞋瞋之律仪是戒,依不犯之义是戒,依光明想惛沈,睡眠之……〔乃至〕……依无散乱之义掉举之……〔乃至〕……依法决定疑之……〔乃至〕……依智无明之……〔乃至〕……依胜喜不欣喜之……〔乃至〕……依初静虑五盖之……〔乃至〕……依第二静虑寻伺之……〔乃至〕……依第三静虑喜之……〔乃至〕……依第四静虑乐苦之……〔乃至〕……依虚空无边处定色想、有对想、种种想之……〔乃至〕……依识无边处定虚空无边处想之……〔乃至〕……依无所有处定识无边处想之……〔乃至〕……依非想非非想处定无所有处想之……〔乃至〕……依无常观常想之……〔乃至〕……依苦观乐想之……〔乃至〕……依无我观我想之……〔乃至〕……依厌恶观欢喜之……〔乃至〕……依离贪观贪之……〔乃至〕……依灭观集之……〔乃至〕……依定弃观执取之……〔乃至〕……依尽观厚想之……〔乃至〕……依衰观存续之……〔乃至〕……依变坏观坚固想之……〔乃至〕……依无因相观因相之……〔乃至〕……依无愿观愿之……〔乃至〕……依空性观现贪之……〔乃至〕……依增上慧法正观坚执现贪之……〔乃至〕……依如实智见迷妄现贪之……〔乃至〕……依过患观执着现贪之……〔乃至〕 [P.46] ……依简择观无简择之……〔乃至〕……依退转观合现贪之……〔乃至〕……依预流道见一处诸烦恼之……〔乃至〕……依一来道麤之诸烦恼……〔乃至〕……依不还道细之诸烦恼之……〔乃至〕……依阿罗汉道一切烦恼律仪之义是戒,依不犯之义是戒。

 


戒有五。断生命之断是戒,离是戒,思考是戒,律仪是戒,不犯是戒,如是诸戒资心无追悔,资胜喜,资喜,资轻安,资喜悦,资习,资修习,资多作,资庄严,资资具,资伴属,资圆满,资一同厌恶、离贪、灭、寂静、通智、正觉、涅盘。如是诸戒之律仪清净是增上戒,依律仪清净住心无散乱,无散乱清净是增上心,正见律仪清净,正见无散乱清净见清净是增上慧。此处律仪之义,此即是增上戒学,此处无散乱之义,此即是增上心学,此处见之义,此即为增上慧学。如是且学收了三学,正知而学,见而学,观察而学,摄受心而学,依信信解而学,策励而学,令近住念而学,定心而学,依慧了知而学,通知应通知而学,徧知应徧知而学,断应断而学,现证应现证而学,修习应修习而学。

 


戒有五。断生命、不与取、欲邪行、虚诳语、麤恶语、离间语、离秽语、贪、瞋、邪见之,依出离欲欲之,依无瞋瞋之,依光明想惛忱与睡眠之,依无散乱掉举 [P.47] 之,依法决定疑之,依智无明之,依胜喜不欣喜之,依初静虑〔五〕盖之,依第二静虑寻伺之,依第三静虑喜之,依第四静虑乐苦之,依虚空无边处定色想,有对想想、种种想之,依识无边处定虚空无边处想之,依无所有处定识无边处想之,依非想非非想处定无所有定之,依无常观常想之,依苦观乐想之,依无我观我想之,依厌恶观欢喜之,依离贪观贪之,依灭观集之,依定弃观执取之,依尽观厚想之,依衰观存续之,依变坏观坚固想之,依无因相观因相之,依无愿观愿之,依空性观现贪之,依增上慧法正观坚执现贪之,依如实智见迷妄现贪之,依过患观执着现贪之,依简择观无简择之,依退转观合现贪之,依预流道见一处诸烦恼之,依一来道麤诸烦恼之,依不还道细诸烦恼之,依阿罗汉道一切烦恼之断是戒,离是戒,思是戒,律仪是戒,不犯是戒。如是诸戒资心无追悔,资胜喜,资喜,资轻安,资喜悦,资习,资修习,资多作,资庄严,资资具,资伴属,资圆满,资一向厌恶、离贪、灭、寂静、通智、正觉、涅盘。如是诸戒之律仪清净是增上戒,依律仪清净住心无散乱,无散乱清净是增上心,正见律仪清净,正见无散乱清净是增上慧。此处律仪之义, [P.48] 此即是增上戒学。如是且学收了三学,正知而学,见而学,观察而学,摄受心而学,依信信解心而学,策励而学,令近住念而学,定心而学,慧依慧而学,通知应通知而学,徧知应徧知而学,断应断而学,现证应现证而学,修习应修习而学。


此依所知之义是智,了知之义是慧,故曰:「听闻後律仪之慧是戒所成智。」

 

第三章



「律仪後定之慧是修定所成智」者如何?


定有一,是心之一境性。定有二,是世间定与出世间定。定有三,是有寻有伺定,无寻唯伺定,无寻无伺定。定有四,是顺退分定,顺住分定,顺胜进分定,顺决择分定。定有五,是喜徧满性,乐徧满性,心徧满性,光明徧满性,观察因相。定有六,是依念佛力心一境性是无散乱定,依念法力心之一境性是无散乱定,依念僧力心之一境性是无散乱定,依念戒力心之一境性是无散乱定,依念舍力心之一境性是无散乱定,依念天力心之一境性是无散乱定。定有七,是定善能,定之等至善 [P.49] 能,定之住善能,定之起善能,定之身安善能,定之行境善能,定之引发善能。定有八,依地徧力心之一境性是无散乱定,依水徧力……乃至……依火徧力〔……乃至……〕依风徧力〔……乃至……〕依青徧力〔……乃至……〕依黄徧力〔……乃至……〕依赤徧力〔……乃至……〕依白徧力之力心一境性是无散乱定。定有九,有劣於色缠之定,有中,有胜,有劣於无色缠之定,有中,有胜,〔并〕有空性定,无因相定及无愿定。定有十,依膨胀想之力心一境性是无散乱定,依青瘀想之力〔……乃至……〕依溃烂想之力〔……乃至……〕依斩斫离散想之力〔……乃至……〕依食噉想之力〔……乃至……〕依弃掷想之力〔……乃至……〕依杀戮弃掷想之力〔……乃至……〕依血涂想之力〔……乃至……〕依虫啖想之力〔……乃至……〕依骸骨想之力心一境性是无散乱定。以上有五十五定。

 


复次,定有二十五定之义,依摄受之义是定,依伴属之义是定,圆满之义……〔乃至〕……一境之义……〔乃至〕……无散乱之义……〔乃至〕……无散逸之义……〔乃至〕……无浊之义……〔乃至〕……不动之义……乃至……依解脱之义是定,依一性近住之力依心之住是定,依寻觅等是定,依不寻觅不等是定,依寻觅等是定,依不寻觅不等是定,依取等是定,依不取不等是定,依取等事是定,依不取不等是定,依入等是定,依不入不等是定,依入等事是定,依不入不等事是定,依静虑等是定,依烧尽不等是定,依静虑等事是定,依烧尽不等事是定,依等(三摩)而为利益(纥多)之乐是定(三摩地)。以上定有二十五定之义。


此依所知之义是智,依了知之义是慧,故曰律仪後定之慧是修定所成智。

 

第四章


[P.50] 一


「缘摄受之慧是法所依智」者如何?


无明是诸行生之所依、转之所依、因相之所依、存续之所依、合之所依、障碍之所依、集之所依、因之所依、缘之所依。依此等九相云:「无明是缘,诸行是缘所生,俱此二法是缘所生。」缘摄受之慧〔即〕是法所依智。於过去世、未来世,无明亦是诸行生之所依、转之所依、因相之所依、存续之所依、合之所依、障碍之所依、集之所依、因之所依、缘之所依。依此等九相云:「无明是缘,诸行是缘所生,俱此二法是缘所生。」缘摄受之慧〔即〕是法所依智。诸行是识之……乃至……识是名色之〔……乃至……〕名色是六处之〔……乃至……〕六处是触之〔……乃至……〕触是受之〔……乃至……〕受是渴爱之〔……乃至……〕渴爱是取之〔……乃至……〕取是有之〔……乃至……〕有是生之〔……乃至……〕生是老死生之所依、转之所依、因相之所依、存续之所依、合之所依、障碍之所依、集之所依、因之所依、缘之所依。依此等有九相云:「生是缘,老死是缘所生,俱此二法是缘所生。」缘摄受之慧〔即〕是法所依智。於过去世、未来世生亦是老死生之所依、转之所依、因相之所依、存续之所依、合之所依、障碍之所依、集之所依、因之所依、缘之所依。依此等之九相云:「生是缘,老死是缘所生,俱此二法是缘所生。」缘摄受之慧〔即〕是法所依智。

 


云:「无明是因,诸行是因所生,俱此二法是因所生。」缘摄受之慧〔即〕是法 [P.51] 所依智。云:「於过去世,未来世,无明亦是因,诸行是因所生,俱此二法是因所生。」缘摄受之慧〔即〕是法所依智。云:「诸行是因,识是因所生,〔俱此二法是因所生〕」……乃至……「识是因,名色是因所生〔……」……乃至……〕「名色是因,六处是因所生〔……」……乃至……〕「六处是因,触是因所生〔……」……乃至……〕「触是因,受是因所生〔……」……乃至……〕「受是因,渴爱是因所生〔……」……乃至……〕「渴爱是因,取是因所生〔……」……乃至……〕「取是因,有是因所生〔……」……乃至……〕「有是因,生是因所生〔……」……乃至……〕「生是因,老死是因所生,俱此二法是因所生。」缘摄受之慧〔即〕是法所依智。

 


云:「无明是由缘,诸行是缘起生,俱此二法是缘起生。」缘摄受之慧,即是法所依智。云:「於过去世、未来世,无明亦是由缘,诸行是缘起生,俱此二法是缘起生」缘摄受之慧,即是法所依智。云:「诸行是由缘,识是缘起生〔俱此二法是缘起生〕……乃至……识是由缘,名色是缘起生〔……」……乃至……〕「名色是由缘,六处是缘起生〔……」……乃至……〕「六处是由缘,触是缘起生〔……」……乃至……〕「触是由缘,受是缘起生〔……」……乃至……〕「受是由缘,渴爱是缘起生〔……」……乃至……〕「渴爱是由缘,取是缘起生〔……」……乃至……〕「取是由缘,有是缘起生〔……」……乃至……〕「有是由缘,生是缘起生〔……」……乃至……〕「生是由缘,老死是缘起生,俱此二法是缘起生。」缘摄受之慧,即是法所依智。云:「於过去世、未来世亦俱是由缘,老死是缘起生,俱此二法为缘起生。」缘摄受之慧〔即〕是法所依智。

 

[P.52] 四


云:「无明是缘,诸行是缘所生,俱此二法是缘所生。」缘摄受之慧〔即〕是法所依智。云:「於过去世、未来世,无明亦是缘,诸行是缘所生,俱此二法是缘所生。」缘摄受之慧〔即〕法所依智。云:「诸行是缘,识是缘所生〔俱此二法是缘所生〕」……乃至……「识是缘,名色是缘所生〔……」……乃至……〕「名色是缘,六处是缘所生〔……」……乃至……〕「六处是缘,触是缘所生〔……」……乃至……〕「触是缘,受是缘所生〔……」……乃至……〕「受是缘,渴爱是缘所生〔……」……乃至……〕「渴爱是缘,取是缘所生〔……」……乃至……〕「取是缘,有是缘所生〔……」……乃至……〕「有是缘,生是缘所生〔……」……乃至……〕「生是缘,老死是缘所生,俱此二法是缘所生。」缘所摄受之慧〔即〕法所依智。云:「於过去世、未来世生亦是缘,老死是缘所生,俱此二法是缘所生。」缘摄受之慧〔即〕法所依智。

 


於前之业有愚痴是无明,存续是诸行,欲望是渴爱,到达是取,思是有。此五是法〔存〕於前之业有,於此世依结生是缘。於此世结生是识,生成是名色,明朗是处,所触是触,所受是受。此五法〔存〕於此世之生有,而前所作之业为缘。於此世依成熟〔六〕处之愚痴是无明,存续是诸行,欲望是渴爱,到达是取,思是有。此五法是〔存〕於此世之业有,於後世依结生是缘。於後世结生是识,生成是名色,明朗是处,所触是触,所受是受。此五法〔存〕於後世之生有,於此世所作之业是缘。如是知、见、认、知、通达是四重、三世、二十相、三相续缘起法。


此依所知之义为智,依了知之义为慧,故曰:「缘摄受之慧是法所依智。」

 

第五章


[P.53] 一


「决定摄过去、未来、现在诸法之慧是会得智」者如何?


过去、未来、现在何等之色,或内、或外、或麤、或细、或劣、或妙、或远、或近一切之色,依无常而决定,〔此〕是一之会得,依苦而决定,〔此〕是一之会得,依无我而决定,〔此〕是一之会得。〔过去、未来、现在〕何等之受……乃至……〔过去、未来、现在〕何等之想……乃至……〔过去、未来、现在〕何等之诸行……乃至……〔过去、未来、现在〕何等之识,或内、或外、或麤、或细、或劣、或妙、或远、或近一切之识,由无常而决定,〔此〕是一之会得,依苦而决定,〔此〕是一之会得,依无我而决定,〔此〕是一之会得。〔过去、未来、现在〕何等之眼……乃至……过去、未来、现在何等之老死,依无常而决定,〔此〕是一之会得,依苦而决定,〔此〕是一之会得,依无我而决定,〔此〕是一之会得。

 


决定摄「过去、未来、现在之色乃依灭尽之义是无常,依怖畏之义是苦,依不坚固之义是无我」之慧,乃是会得智。〔过去、未来、现在之〕受……乃至……〔过去、未来、现在之〕想……乃至……〔过去、未来、现在之〕诸行……乃至……〔过去、未来、现在之〕识……乃至……〔过去、未来、现在之〕眼……乃至……决定摄「过去、未来、现在之老死乃依灭尽之义是无常,依怖畏之义是苦,依不坚固之义是无我」之慧,乃是会得智。

 


决定摄「过去、未来、现在之色是无常、有为、缘起生、尽法、衰法、离法、灭法」之慧,乃是会得智。〔过去、未来、现在之〕受……乃至……〔过去、未来、现在之〕想……乃至……〔过去、未来、现在之〕诸行……乃至……〔过去、未来、现在之〕识……乃至……〔过去、未来、现在〕眼……乃至……决定摄「过去、未来、现在之老死是无常、有为、缘起生、尽法、衰法、离法、灭法」之慧,乃是会得智。

 

[P.54] 四


摄而决定「缘生而有老死,无生时乃无老死」之慧,是会得智。摄而决定「於过去世、未来世亦是缘生而有老死,无生时乃无老死」之慧,是会得智。「缘有而有生,〔无有时乃无生〕」……乃至……「缘取而有有〔无取时乃无有〕」……乃至……「缘渴爱而有取〔无渴爱时乃无取〕」……乃至……「缘受而有渴爱〔无受时乃无渴爱〕」……乃至……「缘触而有受,〔无触时乃无受〕」……乃至……「缘六处而有触,〔无六处时乃无触〕」……乃至……「缘名色而有六处〔无名色时乃无六处〕」……乃至……「缘识而有名色〔无识时乃无名色〕」……乃至……「缘诸行而有识,〔无诸行时乃无识〕」……乃至……摄而决定「缘无明而有诸行,无无明时乃无诸行」之慧,是会得智。摄而决定「过去世、未来世亦缘无明而有诸行,无无明时乃无诸行」之慧,是会得智。


此依所知之义是智,了知之义是慧,故曰:「摄而决定过去、未来、现在诸法之慧,是会得智。」

 

第六章



「观现在诸法之变坏慧是观生灭智」者如何?


现在之色已生,〔云:〕其成相是生、坏相是灭乃是观智。〔现在之〕受已生〔……乃至……现在之〕想已生〔……乃至……现在之〕诸行已生〔……乃至……现在之〕识已生……〔乃至……现在之〕眼已生……乃至……现在之有已生,〔云:〕其成相是生、坏相是灭乃是观智。

 


见五蕴之生者是见几何相?见灭者是见几何相?见生灭者是见几何相?〔言〕 [P.55] 见五蕴之生者是见二十五相,见灭者亦见二十五相,见生灭者是见五十相。

 


见色蕴生者是见几何相?见灭者是见几何相?见生灭者是见几何相?见受蕴之……乃至……见想蕴之……乃至……见行蕴之……乃至……见识蕴之生者是见几何相?见灭者是见几何相?见生灭者是见几何相?


见色蕴之生者是见五相,见灭者是见五相,见生灭者是见十相。见受蕴之……乃至……见想蕴之……乃至……见行蕴之……乃至……见识蕴之生者是见五相,见灭者是见五相,见生灭者是见十相。

 


见色蕴之生者是见如何之五相?


「依无明之集而有色集」,依缘集之义而见色蕴之生。「依渴爱之集而有色集」,依缘集之义而见色蕴之生。「依业之集而有色集」,依缘集之义而见色蕴之生。「依食之集而有色集」,依缘集之义而见色蕴之生。又见成相而见色蕴生。见色蕴之生者而见此五相。

 


见灭者是见如何之五相?


「依无明之灭而有色灭」,依缘灭之义而见色蕴之灭。「依渴爱之灭而有色灭」,依缘灭之义而见色蕴之灭。「依业之灭而有色之灭」,依缘灭之义而见色蕴灭。「依食 [P.56] 之灭而有色灭」,依缘灭之义而见色蕴灭。又,见坏相乃见色蕴灭。见色蕴灭者乃见此五相。


见生灭者是见以上之十相。

 


见受蕴之生者是见如何之五相?


「依无明之集而有受之集」,依缘集之义而见受蕴生。「依渴爱之集而有色之集」,依缘集之义而见受蕴生。「依业之集而有受之集」依缘集之义而见受蕴生。「依触之集而有色之集」,依缘集之义而见色蕴生。又见成相而见受蕴生。见受蕴生者乃见此五相。

 


见灭者是见如何之五相?


「依无明之灭而有受之灭」,依缘灭之义而见受蕴灭。「依渴爱之灭而有受之灭」,依缘灭之义而见受蕴灭。「依业之灭而有受之灭」,依缘灭之义而见受蕴灭。「依触之灭而有受之灭」,依缘灭之义而见受蕴灭。又见坏相乃见受蕴灭。见受蕴灭者乃见此五相。


见生灭者是见以上之十相。

 


见想蕴……乃至……行蕴……乃至……识蕴之生者是见如何之五相?


「依无明之集而有识之集」,依缘集之义而见识蕴生。「依渴爱之集而有识之集」,依缘集之义而见识蕴生。「依业之集而有识之集」,依缘集之义而见识蕴生。「依名色 [P.57] 之集而有识之集」,依缘集之义而见识蕴生。又见成相乃见识蕴生,见识蕴生者乃见此五相。见蕴生者乃见此之相。

 


见灭者是见如何之五相?


「依无明之灭而有识之灭」依缘灭之义而见识蕴灭。「依渴爱之灭而有识之灭」,依缘灭之义而见识蕴灭。「依业之灭而有识之灭」,依缘灭之义而见识蕴灭。「依名色之灭而有识之灭」,依缘灭之义而见识蕴灭。又见坏相乃见识蕴灭。见识蕴灭者乃见此之五相。


见生灭者是见以上之十相。


见五蕴生者是见此等之二十五相,见灭者是见此等之二十五相,见生灭者是见此等之五十相。


此依所知之义是智,了知之义是慧,故曰:「观现在诸法之变坏慧,是观生灭智。」


色蕴是食之集,受、想、行三蕴是触之集,识蕴是名色之集。

 

第七章



「思择所缘而观破坏之慧,是正观智」者如何?


所缘色而心生已坏,思择此所缘而观其心之破坏。


[P.58] 「观」者,如何为观?依无常而观不依常,依苦而观不依乐,依无我而观不依我。厌恶而不欢喜,离贪而不贪着,令灭而不令集,定弃而不执取。依无常而观以断常想,依苦而观以断乐想,依无我而观以断我想。厌恶以断欢喜,离欲以断贪欲,令灭以断集,定弃以断执取。

 


所缘受而……乃至……所缘想而……乃至……所缘行而……乃至……所缘识而〔……乃至……〕〔所缘眼而〕……乃至……所缘老死而心生已坏,思择此所缘而观其心之破坏。


「观」者,如何为观?依无常而观不依常,依苦而观不依乐,依无我而观不依我。厌恶而不欢喜,离贪而不贪着,令灭而不令集,定弃而不执取。依无常而观以断常想,依苦而观以断乐想,依无我而观以断我想。厌恶以断欢喜,离贪而断贪欲,令灭以断集,定弃以断执取。

 


依了知,事有次第,〔诸法〕有退转


倾心之力与思择,〔生〕正观


依所缘之类〔智〕决定同一〔过、未〕之二


胜解灭为是坏相正观


思择所缘以观破坏


依於空性之近住乃增上慧之正观


能三随观及四正观


若善三近住於见无动摇


此依所知之义是智,依了知之义是慧,故曰:「思择所缘而观破坏之慧,是正观智。」

 

第八章


[P.59] 一


「怖畏近住之慧,是过患之智」者如何?


云:「生是怖畏」怖畏近住之慧,是过患之智,云:「转是怖畏」怖畏近住之慧,是过患之智,「因相是怖畏」……乃至……「存续是怖畏」……乃至……「结生是怖畏」〔……乃至……〕「趣是怖畏」〔……乃至……〕「生成是怖畏」〔……乃至……〕「生起是怖畏」……〔……乃至……〕「诞生是怖畏」〔……乃至……〕「老是怖畏」〔……乃至……〕「病是怖畏」〔……乃至……〕「死是怖畏」〔……乃至……〕「愁是怖畏」〔……乃至……〕「悲是怖畏」〔……乃至……〕云:「恼是怖畏」怖畏近住之慧,是过患之智。


云:「不生是安稳」,乃寂灭处之智,云:「不转是安稳」,乃寂灭处之智……乃至……云:「不恼是安稳」,乃寂灭处之智,云:「生是怖畏,不生是安稳」,乃寂灭处之智,云:「转是怖畏,不转是安稳」乃寂灭处之智……乃至……「恼是怖畏,不恼是安稳」,乃寂灭处之智。

 


云:「生是苦」,怖畏近住之慧是过患智,云:「转是苦」,怖畏近住之慧,是过患之智……乃至……云:「恼是苦」,怖畏近住之慧是过患乃过患之智。


云:「不生是乐」,乃寂灭处之智,云:「不转是乐」乃寂灭处之智,〔……乃至……〕云:「不恼是乐」,乃寂灭处之智。


云:「生是苦,不生是乐」,乃寂灭处之智,云:「转是苦,不转是乐」,是寂灭处之智……乃至……云:「恼是苦,不恼是乐」,是寂灭处之智。

 


云:「生是爱染」怖畏近住之慧,是过患之智,云:「转是爱染」怖畏近住之慧,是过患之智……乃至……云:「恼为爱染」怖畏近住之慧,是过患之智。


云:「不生乃非爱染」,是寂灭处之智,云:「不转乃非爱染」,是寂灭处之智,〔……乃至……〕云:「不恼乃非爱染」,是寂灭处之智。


[P.60] 云:「生是爱染,不生乃非爱染」,是寂灭处之智,云:「转是爱染,不转乃非爱染」,是寂灭之智〔……乃至……〕云:「恼是爱染,不恼乃非爱染」,是寂灭处之智。

 


云:「生是诸行」怖畏近住之慧是过患之智,云:「转是诸行」怖畏近住之慧是过患之智……乃至……云:「恼为诸行」怖畏近住之慧是过患之智。


云:「不生是涅盘」,是寂处灭之智,云:「不转是涅盘」,是寂灭处之智,〔……乃至……〕云:「不恼是涅盘」,是寂灭处之智。


云:「生是诸行,不生是涅盘」,是寂灭处之智,云:「转是诸行,不转是涅盘」,是寂灭处之智……乃至……「恼是诸行,不恼是涅盘」,是寂灭处之智。

 


见生、转、因相、存续、结生是苦


此乃过患之智


见不生、不转、不因相、不存续、不结生是乐


此是寂灭处之智


此过患之智是於五处生


於五处了知寂灭处之十智


若善〔此〕二智者


於种种见无动摇


此依所知之义是智,依了知之义是慧,故曰:「怖畏近住之慧,是过患之智。」

 

第九章



「简择欲解脱,停止慧是舍诸行智」者如何?


简择欲生之解脱,停止慧是舍诸行智,简择欲转之解脱,停止慧是舍诸行智,简择欲因相之……乃至……存续、结生、趣生、生成、生起、诞生、老病、死、愁、悲、恼之解脱,停止慧是舍诸行智。

 

[P.61] 二


「生是苦」简择欲解脱,停止慧是舍诸行智,「转是苦」简择欲解脱,停止慧是舍诸行智……乃至……「恼是苦」简择欲解脱,停止慧是舍诸行智。


「生是怖畏」简择欲解脱,停止慧是舍诸行智「转是昔」简择欲解脱,停止慧是舍诸行智……乃至……「恼是怖畏」简择欲解脱,停止慧是舍诸行智。

 


「生是爱染」简择欲解脱,停止慧是舍诸行智,「转是爱染」简择欲解脱,停止慧是舍诸行智。……乃至……「恼是怖畏」简择欲得解脱,停止慧是舍诸行智。


「生是诸行」简择欲解脱,停止慧是舍诸行智,「转是诸行」简择欲解脱,停止慧是舍诸行智……乃至……「恼是诸行」简择欲解脱,停止慧是舍诸行智。

 


云:「生是诸行,舍此诸行」,是诸行之舍,云:「诸行、舍、俱是诸行,舍此诸行」,是诸行之舍。


云:「转是诸行……乃至……恼是诸行,舍此诸行」,是诸行之舍,云:「诸行、舍、俱是诸行,舍此诸行」,是诸行之舍。

 


依几何之相有心之引发於诸行之舍?


〔言〕依八相有心之引发於诸行之舍。


於异生依几何之相有心之引发於诸行之舍?於有学依几何之相有心之引发於诸行之舍?於离贪者依几何之相有心之引发於诸行之舍?〔言〕於异生依二相有心之 [P.62] 引发於诸行之舍,於有学依三相有心之引发於诸行之舍,於离贪者依三相有心引发於诸行之舍。

 


於异生依如何二相有心之引发於诸行之舍?


异生或欢喜或正观诸行之舍,於异生如是依二相有心之引发於诸行之舍。


於有学依如何三相有心之引发诸行之舍?


有学或欢喜或正观或简择而诸行舍获果,於有学依如是三相有心之引发於诸行之舍。


於离贪者依如何三相有心之引发於诸行之舍?


离贪者或正观或简择而诸行舍获果,或已舍或於空性住、或於无因相住、或依无愿住而住,於离贪者依如是三相有心之引发於诸行之舍。

 


如何於异生与有学诸行舍之心引发而为同一?


异生欢喜诸行之舍故,其心被污染,阻害修习,障碍通达,於後世有结生之缘,有学亦欢喜诸行之舍故,其心被污染,阻害修习,障碍上通达,於後世有结生之缘,如是於异生与有学诸行舍之心引发为同一,依欢喜之义故。

 


如何於异生、有学及离贪者诸行舍之心引发为同一?


[P.63] 异生依正观无常、苦、无我而诸行之舍,有学依正观无常、苦、无我而诸行之舍,离贪者依正观无常、苦、无我而诸行之舍,如是於异生、有学及无贪者诸行舍之心引发为同一,依观之义故。

 


如何於异生、有学及离贪者诸行舍之心引发为相异?


於异生诸行之舍是善,於有学诸行之舍是善,於离贪者诸行之舍是无记,如是於异生、有学及离贪者诸行舍之心引发是相异,依善与无记之义故。

 


一〇


复次如何於异生、有学及离贪者诸行舍之心引发为相异?


於异生诸行之舍,有时善明,有时善不明,於有学诸行之舍,有时善明,有时善不明,於离贪者诸行之舍,毕竟为善明,如是於异生、有学及离贪者诸行舍之心引发是相异,依明义与不明义故。

 

一一


〔复次〕如何於异生、有学及离贪者诸行舍之心引发是相异?


异生正观无厌足而诸行之舍,有学亦正观无厌足而诸行之舍,离贪者正观满足诸行之舍,如是於异生、有学及离贪者诸行舍之心引发是相异,依满足之义与无厌足之义故。

 

一二


〔复次〕如何在异生、有学、及离贪者诸行舍之心引发是相异?


异生断三结为获得预流道故,正观诸行之舍,有学已断三结,更为获得上故,正观诸行之舍,离贪者已断一切烦恼,为现法乐住故而正观,如是於异生、有学及离贪者,诸行舍之心引发是相异,依已断之义与未断之义故。

 

[P.64] 一三


〔复次〕如何是异生、有学、及离贪者诸行舍之心引发是相异?


异生或欢喜或正观诸行之舍,有学或欢喜或正观或简择而获〔诸行之〕舍果,离贪者或正观或获诸行之舍果,或已舍或依於空性住、或无因相住、或无愿住而住,如是於异生、有学及离贪者诸行舍之心引发是相异,依得住之义故。

 

一四


几何诸行之舍是依寂止而生?几何诸行之舍是依正观而生?


〔言〕是依寂止而生八诸行之舍,依正观生十诸行之舍。


如何依寂止生八诸行之舍?


为获得初静虑故,简择〔五〕盖,停止慧是舍诸行智,为获得第二静虑故,简择寻伺,停止慧是舍诸行智,为获得第三静虑故,简择喜,停止慧是舍诸行智,为获得第四静虑故,简择乐苦,停止慧是舍诸行智。为获得虚空无边处定故,简择色想、有对想、种种想,停止慧是舍诸行智,为获得识无边处定故,简择虚空无边处想,停止慧是舍诸行智,为获得无所有处定故,简择识无边处想,停止慧是舍诸行智,为获得非想非非想定故,简择无所有处想,停止慧是舍诸行智。如是依寂止而生八诸行之舍。

 

一五


如何依正观而生十诸行之舍?


[P.65] 为欲获得预流道故,简择生、转、因相、存续、结生、趣、生成、生起、诞生、老、病、死、愁、悲、恼,停止慧是舍诸行智,为逮得预流果故,简择生、转、因相、存续、结生、趣、生成、生起、诞生、老、病、死、愁、悲、恼,停止慧是舍诸行智,为获得一来道故……乃至……为逮得一来果故……乃至……为获得不还道故……乃至……为逮得不还果故……乃至……为获阿罗汉道故……乃至……为逮得阿罗汉果故……乃至……为逮得空性住故……乃至……为逮得无因相住故,简择生、转……乃至……恼,停止慧是舍诸行智,如是依正观而生十诸行之舍。

 

一六


几何诸行之舍是善、几何是不善、几何是无记?十五诸行之舍是善,三诸行之舍是无记,非诸行之舍而是不善者也。


慧令简择停止心之行境八


异生二行境有学〔依〕三


离贪者有三而令心转


依空之缘八依智行境十


十八诸行舍是三解脱之缘


於慧如是知有十八相


能舍诸行者


种种见无动摇


此依所知之义是智,依了知之义是慧,故曰:「简择欲解脱,停止慧是舍诸行智」。

 

第十章


[P.66] 一


「外之出离退转之慧是种姓地之智」者如何?


云:「降伏生」是种姓地,云:「降伏转」是种姓地,云:「降伏因相」是种姓地,云:「降伏存续」是种姓地,云:「降伏结生」是种姓地,云:「降伏趣」是种姓地,云:「降伏生成」是种姓地,云:「降伏生起」是种姓地,云:「降伏诞生」是种姓地,云:「降伏老」种姓地,云:「降伏病」是种姓地,云:「降伏死」种姓地,云:「降伏愁」是种姓地,云:「降伏外之诸行因相」是种姓地。云:「跃进不生」是种姓地,云:「跃进不转」是种姓地……乃至……云:「跃进灭尽、涅盘」是种姓地。云:「降伏已跃进不生」是种姓地,云:「降伏转已跃进不转」是种姓地,云:「降伏因相已跃进无因相」是种姓地……乃至……云:「降伏外之诸行因相已跃进灭尽、涅盘」是种姓地。

 


云:「由生出离」是种姓地,云:「由转出离」是种姓地,云:「因相……〔乃至〕……存续……〔乃至〕……结生……〔乃至〕……趣……〔乃至〕……生成……〔乃至〕……生起……〔乃至〕……诞生……〔乃至〕……老……〔乃至〕……病……〔乃至〕……死……〔乃至〕……愁……〔乃至〕……悲……〔乃至〕……恼……〔乃至〕……由外之诸行因相出离」是种姓地。云:「跃进不生」是种姓地,云:「跃进不转」是种姓地……乃至……云:「跃进灭尽、涅盘」是种姓地。云:「由生出离跃 [P.67] 进不生」是种姓地,云:「由转出离跃进不转」是种姓地……乃至……云:「由外之诸行因相跃进出离而灭尽、涅盘」是种姓地。云:「由生退转」是种姓地,云:「由转退转」是种姓地……乃至……云:「由外之诸行因相退转」是种姓地。云:「跃进於不转」是种姓地……乃至……云:「跃进於灭尽、涅盘」是种姓地。云:「於生已退转跃进不生」是种姓地,云:「由转已退转跃进不转」是种姓地……乃至……云:「於外之诸行因相已退转跃进灭尽、涅盘」是种姓地。

 


几何之种姓地法依寂止而生?几何之众圣法依正观而生?


〔言〕八种姓地法依寂止而生,十种姓地法依正观而生。

 


如何八种姓地法依寂止而生?


云:「为获得初静虑故降伏〔五〕盖」是种姓地,云:「为获得第二静虑故降伏寻伺」是种姓地,云:「为获得第三静虑故降伏喜」是种姓地,云:「为获得第四静虑故降伏乐苦」是种姓地,云:「为获得虚空无边处定故降伏色想、有对想、种种想」是种姓地,云:「为获得识无边处定故降伏虚空无边处想」是种姓地,云:「为获得无所有 [P.68] 处定故降伏识无边处想」是种姓地,云:「为获得非想非非想处定故降伏无所有处想」是种姓地。如是八种姓地法依寂止而生。

 


如何十种姓地法依正观而生?


云:「为获得预流道故降伏生、转、因相、存续、结生、趣、生成、生起、诞生、老、病、死、愁、悲、恼、外之诸行因相」是种姓地,云:「为逮得预流果故降伏生、转、因相、存续、结生」是种姓地,云:「为获得一来道故……」……乃至……为逮得一来果故〔……乃至……〕为获得不还道故〔……乃至……〕为逮得不还果故〔……乃至……〕为获得阿罗汉道故生、转……乃至……为逮得阿罗汉果故〔……乃至……〕为逮得空性住故〔……乃至……〕云:「为逮得无因相故降伏生、转、因相、存续、结生」是种姓地。如是十种姓地法依正观而生。

 


几何之种姓地法是善,几何是不善,几何是无记?十五种姓地法是善,三种姓地法是无记,而种姓地法乃非不善。


爱染非爱染愿无愿


系离系出离未出离


依定之缘为八智之行境十


十八种姓地法是三解脱之缘


於慧知此十八相


善退转出离者於种种见无动摇


此依所知义是智,依了知义是慧,故曰:「外之出离退转之慧是种姓地智。」

 

第十一章


[P.69] 一


「俱出离、退转之慧是道智」者如何?


於预流道之刹那,依见之义正见出离邪见,於其随转出离诸蕴、诸烦恼,及出离外之一切因相,故曰:「俱之出离、退转之慧是道智。」


依现前解之义正思惟出离邪思惟,於其随转出离诸蕴、诸烦恼,及出离外之一切因相,故曰:「俱之出离、退转之慧是道智。」


依摄受之义正语出离邪语……〔乃至〕……「……是道智。」


依等起之义正业出离邪业……〔乃至〕……「……是道智。」


依清净之义正命出离邪命……〔乃至〕……「……是道智。」


依精勤之义正精进出离邪精进……〔乃至〕……「……是道智。」


依近住之义正念出离邪念……〔乃至〕……「……是道智。」


依无散乱之义正定出离邪定,於其随转出离诸烦恼、诸蕴,及出离外之一切因相,故曰:「俱之出离、退转之慧是道智。」

 

[P.70] 二


於一来道之刹那,依见之义正见……乃至……依无散乱之义正定出离麤之欲贪结、瞋结、麤之欲贪随眠、瞋随眠,於其随转出离诸烦恼、诸蕴,及出离外之一切相,故曰:「俱之出离、退转之慧是道智。」

 


於不还道之刹那,依见之义正见……乃至……依无散乱之义正定出离细之欲贪结、瞋结、细之欲贪随眠、瞋随眠,於其随转出离诸烦恼、诸蕴,出离外之一切因相,故曰:「俱之出离、退转之慧是道智。」

 


於阿罗汉道之刹那,依见之义正见……乃至……依无散乱之义正定出离色贪、无色贪、慢、悼举、无明、慢随眠、有贪随眠、无明随眠,於其随转出离诸烦恼、诸蕴,及出离外之一切因相,故曰:「俱之出离、退转之慧是道智。」


依已知令知未知故名为智


如善智之解脱於种种见无动摇


如定而正观正观而定


正观及寂止存而等分、俱存


见诸行是苦涅盘是乐


俱出离慧是达不死


知解脱行晓异性一性


二智能於种种见中无动摇


此依所知之义是智,依了知之义是慧,故曰:「俱之出离、退转之慧是道智。」

 

第十二章


[P.71] 一


「加行止灭之慧是果智」者如何?


於预流道之刹那,依见之义正见出离邪见,於其随转出离诸烦恼,及出离外之一切因相,此处加行已令止灭故正见生,此是道果。


依现前解之义正思惟出离邪思惟,於其随转出离诸烦恼、诸蕴,及出离外之一切因相,此处加行已令止灭故正思惟生,此是道果。


依摄受之义正语出离邪语……〔乃至〕……此是道果。


依等起之义正业出离邪业……〔乃至〕……此是道果。


依清净之义正命出离邪命……〔乃至〕……此是道果。


依精勤之义正精进出离邪精进……〔乃至〕……此是道果。


依近住之义正念出离邪念……〔乃至〕……此是道果。


依无散乱之义正定出离邪定,於其随转出离诸烦恼、诸蕴,及出离外之一切因 [P.72] 相,此处加行已令止灭故正定生,此是道果。

 


於一来道之刹那,依见之义正见……乃至……依无散乱之义正定出离麤之欲贪结、瞋结、麤之欲贪随眠、瞋随眠,於其随转出离诸烦恼、诸蕴,及出离外之一切因相,此处加行已令止灭故正定生,此是道果。

 


於不还道之刹那,依见之义正见……乃至……依无散乱之义正定出离细之欲贪结、瞋结、细之欲贪随眠、瞋随眠,於其随转出离诸烦恼、诸蕴,及出离外之一切因相,此处加行已令止灭故正定生,此是道果。

 


於阿罗汉道之刹那,依见之义正见……乃至……依无散乱之义正定出离色贪、无色贪、慢、悼举、无明、慢随眠、有贪随眠、无明随眠,於其随转出离一切之诸烦恼、诸蕴,及出离外之一切因相,此处加行已令止灭故正定生,此是道果。


依此所知之义是智,依了知之义是慧,故曰:「加行止灭之慧是果智。」

 

第十三章



「观所断之慧是解脱智」者如何?


依预流道正断有身见、疑、戒禁取、见随眠、疑随眠之我心随烦恼,如是五随烦恼及其诸缠之心解脱、善解脱。


[P.73] 此依解脱所知之义是智,依了知之义是慧,故曰:「观所断之慧是解脱智。」

 


依一来道正断麤之欲贪结、瞋结、麤贪随眠、瞋随眠之我心〔四〕随烦恼,如是四随烦恼及其诸缠之心解脱、善解脱。


此依解脱所知之义是智,依了知之义是慧,故曰:「观所断之慧是解脱智。」

 


依不还道正断细之欲贪结、瞋结、细之欲贪随眠、瞋随眠之我心〔四〕随烦恼,如是四随烦恼及其诸缠之心解脱、善解脱。


此依解脱所知之义是智,依了知之义是慧,故曰:「观所断之慧是解脱智。」

 


依阿罗汉道正断色贪、无色贪、慢、掉举、无明、慢随眠、有贪随眠、无明随眠之我心〔八〕随烦恼,如是八随烦恼及其缠之心解脱、善解脱。


此依所知之义是智,依了知之义是慧,故曰:「观所断事之慧是解脱智。」

 

第十四章



「其时修得诸法正观之慧是观察智」者如何?


於预流道之刹那,依见之义,於其时修得正见,依现前解之义,於其时修得正思惟,依摄受之义,於其时修得正语,依等起之义,於其时得正业,依清净之义, [P.74] 於其时修得正命,依精勤之义,於其时修得正精进,依近住之义,於其时修得正念,依无散乱之义,於其时修得正定。依近住之义,於其时修得念觉支,依思择之义,於其时修得择法觉支,依精勤之义,於其时修得精进觉支,依徧满之义,於其时修得喜觉支,依寂静之义,於其时修得轻安觉支,依无散乱之义,於其时修得定觉支,依简择之义,於其时修得舍觉支。於不信依不动之义,於其时修得信力,於懈怠依不动之义,於其时修得精进力,於放逸依不动之义,於其时修得定力,於掉举依不动之义,於其时修得定力,於无明依不动之义,於其时修得慧力。依胜解之义,於其时修得信根,依精勤之义,於其时修得精进根,依近住之义,於其时修得念根,依无散乱之义,於其时修得定根,依见之义,於其时修得慧根。依增上之义,於其时修得〔五〕根,依不动之义,於其时修得〔五〕力,依出离之义,於其时修得〔七〕觉支,依因之义,於其时修得〔八圣〕道,依近住之义,於其时修得〔四〕念住,依勤之义,於其时修得〔四〕正勤,依神通之义,於其时修得〔四〕神足,依如之义,於其时修得〔四圣〕谛,依无散乱之义,於其时修得寂止,依观之义,於其时修得正观,依一味之义,於其时修得止观,依不超越之义,於其时修得俱存。依律仪之义,於其时修得戒清净,依无散乱之义,於其时修得心清净,依见之义,於其时修得见清净,依解脱之义,於其时修得解脱,依通达之义,於其时修得明,依永舍之义,於其时修得解脱,依断之义,於其时修得尽智,依根本之义,於其时修得 [P.75] 志欲,依等起之义,於其时修得作意,依总摄之义,於其时修得触,依等趣之义,於其时修得受,依现前之义,於其时修得定,依增上之义,於其时修得念,依其上之义,於其时修得慧,依坚固之义,於其时修得解脱,依尽际之义,於其时修得入不死涅盘,出离已而观察。於其时修得如是诸法。

 


於预流果之刹那,依见之义,於其时修得正见,依现前解之义,於其时修得正思惟……乃至……依止灭之义,於其时修得无生智,依根本之义,於其时修得志欲,依等起之义,於其时修得作意,依总摄之义,於其时修得触,依等趣之义,於其时修得受,依现前之义,於其时修得定,依增上之义,於其时修得念,依其上之义,於其时修得慧,依坚固之义,於其时修得解脱,依尽际之义,於其时修得入不死涅盘,出离已而观察。於其时修得如是诸法。

 


於一来道之刹那……乃至……於一来果之刹那……乃至……於不还道之刹那……乃至於不还果之刹那……乃至……於阿罗汉道之刹那,依见之义,於其时修得正见……乃至……依断之义,於其时修得尽智。依根本之义,於其时修得志欲,依等起之义,於其时修得作意,依总摄之义,於其时修得触,依等趣之义,於其时修得受,依现前之义,於其时修得定,依增上之义,於其时修得念,依其上之义,於其时修得慧,依坚固之义,於其时修得解脱,依尽际之义,於其时修得入不死涅盘,出离已而观察。於其时修得如是诸法。

 


於阿罗汉果之刹那,依见之义,於其时修得正见……乃至……依止灭之义,於 [P.76] 其时修得无生智,依根本之义,於其时修得志欲,依等之起之义,於其时修得作意,依总摄之义,於其时修得触,依等起之义,於其得受,依现前之义,於其时修得定,依增上之义,於其时修得念,依其上之义,於其时修得慧,依坚固之义,於其时修得解脱,依尽际之义,於其时修得入不死涅盘,出离已而观察。於其时修得如是诸法。


此依所知之义是智,依了知之义是慧,故曰:「其时修得诸法正观慧是观察智。」

 

第十五章



「内决定之慧乃事之种种相智」者如何?


如何而决定内之诸法?


〔是言〕决定内眼,决定内耳,决定内鼻,决定内舌,决定内身,决定内意。

 


如何而决定内眼?


决定「眼是无明所生」,决定「眼是渴爱所生」,决定「眼是业所生」,决定「眼是食所生」,决定「眼是四大种所造」,决定「眼是已生」,决定「眼是已修得」,决定「眼非前有,是今生,於後无有」,决定「眼是不坚固、无常、变坏法」,决定「眼是无常、有为、缘起生、尽法、衰法、离法、灭法」,决定眼是依无常不依常,决定是依苦不依乐,决定是依无我不依我,厌恶而不欢喜,离贪而不贪着,令灭而不令集,定弃 [P.77] 而不执取,决定依无常而断常想,决定依苦而断乐想,决定依无我而断我想,厌恶而断欢喜,离贪而断贪欲,令灭而断集,定弃而断执取。如是而决定内眼。

 


如何而决定内耳?


决定「耳是无明所生」……乃至……如是而为决定内耳。


如何决定内鼻?


决定「鼻是无明所生」……乃至……如是而决定内鼻。


如何而决定〔内〕舌……乃至……身……乃至……内意?


决定「意是无明所生」……乃至……如是决定内意。


如是而决定内之诸法。此依所知之义是智,依了知之义是慧,故曰:「内决定之慧是事种种相之智。」

 

第十六章



「外决定之慧是行境种种相之智」者如何?


如何而决定外之诸法?


〔是言〕决定外色,决定外声,决定外香,决定外味,决定外所触,决定外之诸法。


如何决定外色?


决定「色是无明所生」,决定「色是渴爱所生」,决定「色是业所生」,决定「色是食所生」,决定「色是四大种所造」,决定「色是已生」,决定「色是已修得」,决定「色是前无有、今生、於後无有」,决定「色有边」,决定「色是不坚固、无常、变坏法」,决 [P.78] 定「色是无常、有为、缘起生、尽法、衰法、离法、灭法」,决定色是依无常而不依常,决定是依苦而不依乐,决定是依无我而不依我,厌恶而不欢喜,离贪而不贪着,令灭而不令集,定弃而不执取,决定依无常而断常想,决定依苦而断乐想,决定依无我而断我想,厌恶而断欢喜,离贪而断贪欲,令灭而断集,定弃而断执取。如是而决定外色。

 


如何而决定外声?


决定「声是无明所生」……乃至……如是而决定外声。


如何而决定〔外〕香……乃至……味……乃至……所触……乃至外法?


决定「法是无明所生」,决定「法是渴爱所生」,决定「法是业所生」,决定「法是食所生」,决定「法是四大种所造」,决定「法是已生」,决定「法是已修得」,决定「法是前无有、今生、後无有」,决定是有边法,决定「法为不坚固、无常、变坏法」,决定「法是无常、有为、缘起生、尽法、衰法、离法、灭法」,决定法依无常而不依常,决定依苦而不依乐,决定依无我而不依我,厌恶而不欢喜,离贪而不贪着,令灭而不令集,定弃而不执取,决定依无常而断常想,决定依苦而断乐想,决定依无我而断我想,厌恶而断欢喜,离贪而断贪欲,令灭而断集,定弃而断执取。如是而决定外之法。


此依所知之义是智,依了知之义是慧,故曰:「外决定之慧是行境种种相之智。」

 

第十七章


[P.79] 一


「所行决定之慧是所行种种相之智」者如何?


云所行者是三所行,〔是言〕识行、无智行及智行。


何者是识行?


为见於色故倾心行之无记是识行,於色见之义是眼识之识行,於色已见为性,现前解是异熟意界之识行,於色现前已解为性,异熟意识界是识行。为闻於声故倾心行之无记是识行,於声闻之义是耳识之识行,於声已闻为性,现前解是异熟意界之识行,於声现前已解为性,异熟意识界是识行。为嗅於香故倾心行之无记是识行,於香嗅之义是鼻识之识行,於香已嗅为性,现前解是异熟意界之识行,於香现前已解为性,异熟意识界是识行。为味於味故倾心行之无记是识行,於味味之义是舌识之识行,於味已味为性,现前解是异熟意界之识行,於味现前已解为性,异熟意识界是识行。为触於所触故倾心行之无记是识行,於所识触之义是身识之识行,於所触已触为性,现前解是异熟意界之识行,於所触现前已解为性,异熟意识界是识行。为识於法故倾心行之无记是识行,於法识之义是意识之识行,於法已识为性,现前解是异熟意界之识行,於法现前已解为性,异熟意识界是识行。

 

[P.80] 二


识行者依何义是为识行?


无贪行故是识行,无瞋行故是识行,无瞋行故是识行,无痴行故是识行,无慢行故是识行,无见行故是识行,无掉举行故是识行,无疑行故是识行,无随眠行故是识行,离贪行故是识行,离瞋行故是识行,离痴行故是识行,离慢行故是识行,离见行故是识行,离掉举行故是识行,离疑行故是识行,离随眠行故是识行,离善业行故是识行,离不善业行故是识行,离善业行故是识行,离不善业行故是识行,离有呵责业行故是识行,离无呵责业行故是识行,离黑业行故是识行,离白业行故是识行,离与乐果业行故是识行,离与苦果业行故是识行,离受乐异熟业行故是识行,离受苦异熟业行故是识行,於已识行故是识行,於识云如是有所行故是识行,云:心依无烦恼之义而本性情净故是识行。以上是识行。

 


何者是无智行?


於可意之色,为贪之势速故倾心行之无记是识行,贪之势速是无智行,於非可意之色,为瞋之势速故倾心行之无记是识行,瞋之势速是无智行,於此两者无观待於事,为痴之势速故倾心行之无记是识行,痴之势速是无智行,为系缚慢之势速故倾心行之无记是识行,慢之势速是无智行,为惛昧见之势速故倾心行之无记是识 [P.81] 行,见之势速是智行,为散乱掉举之势速故倾心行之无记是识行,掉举之势速是无智行,为不到究竟之疑势速故倾心行之无记是识行,疑之势速是无智行,为有力随眠之势速故倾心行之无记是识行,随眠之势速是无智行,於可意之声……乃至……於可意之香……乃至……於可意之味……乃至……於可意之所触……乃至……於可意之法,为贪之势速故倾心行之无记是识行,贪之势速是无智行,於非可意之法,瞋之势速故倾心行之无记是识行,瞋之势速是无智行,於此两者之无观待,於事为痴之势速故倾心行之无记是识行,痴之势速是无智行,为缚之慢势速故倾心行之无记是识行,慢之势速是无智行,为惛昧见之势速故倾心行之无记是识行,见之势速是无智行,为散乱掉举之势速故倾心行之无记是识行,悼举之势速是无智行,为不到究竟疑之势速故倾心行之无记是识行,疑之势速是无智行,为有力之随眠势速故倾心行之无记是识行,随眠之势速是无智行。

 


无智行者依何义是无智行?


有贪而行故是无智行,有瞋而行故是无智行,有痴而行故是无智行,有慢而行故是无智行,有见而行故是无智行,有悼举而行故是无智行,有疑而行故是无智行,有随眠而行故是无智行,具足贪而行故是无智行,具足瞋而行故是无智行,具足痴而行故是无智行,具足慢而行故是无智行,具足见而行故是无智行,具足掉举而行 [P.82] 故是无智行,具足疑而行故是无智行,具足随眠而行故是无智行,离善法而行故是无智行,离不善法而行故是无智行,离有呵责业而行故是无智行,离无呵责业而行故是无智行,离黑业而行故是无智行,离白业而行故是无智行,离与乐果业而行故是无智行,离与苦果业而行故是无智行,离与乐果异熟业而行故是无智行,离受苦异熟业而行故是无智行,於无知而行故是无智行,於无智云而有如是所行故是无智行。以上是无智行。

 


何者是智行?


为无常观故倾心行之无记是识行,无常观是智行,为苦观故倾心行之无记是识行,苦观是智行,为无我观故倾心行之无记是识行,无我观是智行,为厌恶观故……乃至……为离贪观故〔……乃至……〕为灭观故〔……乃至……〕为定弃观故〔……乃至……〕为尽观故〔……乃至……〕为衰观故〔……乃至……〕为变坏观故〔……乃至……〕为无因相观故〔……乃至……〕为无愿观故〔……乃至……〕为空性观故〔……乃至……〕为增上慧法观故〔……乃至……〕为如实智见故〔……乃至……〕为过患观故〔……乃至……〕为简择观故倾心行之无记是识行,简择观是智行,退转观是智行,预流道是智行,预流果得是智行,一来道是智行,一来果得是智行,不还道是智行,不还果得是智行,阿罗汉道是智行,阿罗汉果得是智行。

 


智行者依何义是智行?


无贪而行故是智行,无瞋而行故是智行,无痴而行故是智行,无掉举而行故是 [P.83] 智行,无疑而行故是智行,无慢而行故是智行,无见而行故是智行,无悼举而行故是智行,无疑而行故是智行,无随眠而行故是智行,离贪而行故是智行,离瞋而行故是智行,离痴而行故是智行,离慢而行故是智行,离见而行故是智行,离悼举而行故是智行,离疑而行故是智行,离随眠而行故是智行,离善业而行故是智行,离不善业而行故是智行,离有呵责业而行故是智行,离无呵责业而行故是智行,离黑业而行故是智行,离白业而行故是智行,离与乐果业而行故是智行,离与苦果业而行故是智行。离受乐异熟业而行故是智行,离受苦异熟业而行故是智行,於已知行故是智行,於智云有如是所行故是智行。以上是智行。


云:「识行、无智行及智行之相异。」此依所知之义是智,依了知之义是慧,故曰:「所行决定之慧是所行之种种相智。」

 

第十八章



「四法决定之慧是地之种种相智」者如何?


於地有四,是欲缠地、色缠地、无色缠地、非所摄地。

 


何者是欲缠地?


下限无间地狱上至他化自在天止,於此中间此之缠,此所摄之蕴、界、处、色、受、想、行、识,此为欲缠地。

 


何者是色缠地?


[P.84] 下限梵世上至色究竟天止,於此中间此之缠,此所摄之至於〔彼处〕或生者或现法乐住者之心、心所法,此为色缠地。

 


何者是无色缠地?


下限到虚空无边处天,上至非想非非想处天止,於此中间此之缠,此之所摄至於〔彼处〕或生者或现法乐住者之心、心所法,此是无色缠地。

 


何者是非所摄地?


非所摄之道、道果、无为之界,此为非所摄地。以上是四地。

 


复次有四地,为四念住、四正勤、四神足、四静虑、四无量、四无色缠定、四无碍解、四行、四所缘、四圣种、四摄事、四轮、四法句。以上是四地。


此依所知之义是智,依了知之义是慧,故曰:「四法决定之慧是种种相智。」

 

第十九章



「九法之决定慧是法之种种相智」者如何?


如何而决定诸法?乃依善而决定、依不善而决定、依无记而决定欲缠之法;乃依善而决定、依无记而决定色缠之法;乃依善而决定、依无记而决定无色缠之法;乃依善而决定、依无记而决定非所摄之法。

 

[P.85] 二


如何是依善而决定、依不善而决定、依无记而决定欲缠之法?


依善而决定十善业道,依不善而决定十不善业道,依无记而决定色、异熟、所作。如是乃依善而决定、依不善而决定、依无记而决定欲缠之法。

 


如何是依善而决定、依无记而决定色缠之法?


依善而决定住於此处者之四静虑,依无记而决定生於其处之四静虑。如是而依善而决定、依无记而决定色缠之法。

 


如何是依善而决定、依无记而决定无色缠之法?


依善而决定住於此处者之四无色缠定,依无记而决定生於其处之四无色缠定。如是而依善决定、依无记而决定无色缠之法。

 


如何而依善而决定、依无记而决定非所摄之法?


依善而决定四圣道,依无记而决定四沙门果、涅盘。如是依善而决定、依无记而决定非所摄之法。如以上而决定法。

 


以胜喜为根本有九法,依无常而作意者是胜喜生,胜喜者喜生,若意喜则身轻安,如身轻安则受乐,若乐得心定,若得心定则如实知见,若如实知见则厌恶,若厌恶则离贪,若离贪则解脱。依苦而作意者胜喜生……乃至……依无我而作意者胜喜生〔……乃至……〕色依无常而作意者胜喜生……乃至……色依苦而作意者胜喜生……乃至……受……乃至……想〔……乃至……〕诸行〔……乃至……〕识〔……乃至……〕眼〔……乃至……〕老死依苦而作意者胜喜生……乃至……老死依无我 [P.86] 而作意者胜喜生,胜喜生者喜生,若意喜则身轻安,身若轻安则受乐,若乐则得心定,若得心定则如实知见,若如实知见则厌恶,若厌恶则离贪,若离贪则解脱。此是胜喜为根本之九法。

 


以如理作意为根本有九法,依无常而如理作意者胜喜生,胜喜者喜生,若意喜则身轻安,若身轻安则受乐,若乐则得心定,若得心定,则如实了知「此是苦」,如实了知「此是苦集」,如实了知「此是苦灭」,如实了知「此是顺苦灭道」。依苦而如理作意者胜喜生,胜喜者喜生,若意喜则身轻安,若身轻安则受乐,若乐则得心定,若得心定,则如实了知「此是苦」,如实了知「此是苦集」,如实了知「此是苦灭」,如实了知「此是顺苦灭道」。依无我而如理作意者胜喜生……乃至……色依无常而如理作意者胜喜生……乃至……色依苦而如理作意者胜喜生……乃至……色依无我而如理作意者胜喜生……乃至……受〔……乃至……〕想〔……乃至……〕诸行〔……乃至……〕识〔……乃至……〕眼〔……乃至……〕老死依无常而如理作意者胜喜生……乃至……老死依苦而如理作意者胜喜生……乃至……受〔……乃至……〕想〔……乃至……〕诸行〔……乃至……〕识〔……乃至……〕眼……乃至……老死依无我而如理作意者胜喜生,胜喜者喜生,意喜则身轻安,若身轻则受乐,若乐则得心定,若得心定则如实了知「此是苦」,如实了知「此是苦集」,如实了知「此是苦 [P.87] 灭」,如实了知「此是顺苦灭道。」此是如理作意为根本之九法。

 


於种种相有九,缘界之种种相,触之种种相生,缘触之种种相,受之种种相生,缘受之种种相,想之种种相生,缘想之种种相,思惟之种种相生,缘思惟之种种相,志欲之种种相生,缘志欲之种种相,热烦之种种相生,缘热烦之种种相,寻求之种种相生,缘寻求之种种相,获得之种种相生。此是九种之种种相。


此依所知之义是智,依了知之义是慧,故曰:「九法决定之慧是法之种种相智。」

 

第二十章


「通智之慧是所知义之智,徧智之慧是度义之智,断之慧是永舍义之智,修习之慧是一味义之智,现证之慧是触接义之智」者如何?


凡所通知之诸法悉为知,凡所徧知之诸法悉为度,凡所断之诸法悉为永舍,凡所修习之诸法悉为一味,凡所现证之诸法悉为触接。


此依所知之义是智,依了知之义是慧,故曰:「通智之慧是所知义之智,徧智之慧是度义之智,断之慧是永舍义之智,修习之慧是一味义之智,现证之义是触接义之智。」

 

第二十一章


[P.88] 一


「义之种种相慧是义无碍解智,法之种种相慧是法无碍解智,词之种种相慧是词无碍解智,辩之种种相慧是辩无碍解智」者如何?


信根是法,精进根是法,念根是法,定根是法,慧根是法,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等皆是别法。知此等种种法之智,即通达此等种种法之智,故曰:「法之种种相慧是法无碍解智。」

 


胜解之义是义,精勤之义是义,近住之义是义,无散乱之义是义,见之义是义,胜解之义、精勤之义、近住之义、无散乱之义、见之义〔等〕皆是别义。知此等种种义之智即是通达此等种种义之智,故曰:「义之种种相慧是义无碍解智。」

 


为显示五法而有文、词、言,为显示五义而有文、词、言、法词、义词、之别。知此等种种词之智即通达此等种种词之智,故曰:「词之种种相慧是词无碍解智。」

 


於五法有诸智,於五义有诸智,於十词有诸智,法之诸智、义之诸智、辞之诸智是别。知此等种种智之智,即通达此等种种智之智,故曰:「辩之种种相慧是辩无碍解智。」

 


信力是法,精进力是法,念力是法,定力是法,慧力是法,信力、精进力、念 [P.89] 力、定力、慧力〔等〕皆是别法。知此等种种法之智,即通达此等种种法之智,故曰:「法之种种相慧是法无碍解智。」

 


於不信不动之义是义,於懈怠不动之义是义,於放逸不动之义是义,於无明不动之义是义,於不信不动之义、於懈怠不动之义、於放逸不动之义、於掉举不动之义等皆是别义。知此等之种种义智,即通达此等之种种义智,故曰:「义之种种相慧是义无碍解智。」

 


为显示五法而有文、词、言,为显示五义而有文、词、言……〔乃至〕……故曰:「词之种种相慧是词无碍解智」。

 


於五法有诸智,於五义有诸智,於十词有诸智……〔乃至〕……故曰:「辩之种种相慧是辩无碍解智。」

 


念觉支是法,择法觉支是法,精进觉支是法,喜觉支是法,轻安觉支是法,定觉支是法,舍觉支是法,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等皆是别法。知此等之种种法智,即通达此等之种种法智,故曰:「法之种种相慧是法无碍解智。」

 

[P.90] 一〇


近住之义是义,思择之义是义,精勤之义是义,徧满之义是义,寂静之义是义,无散乱之义是义,简择之义是义,近住之义、思择之义、精勤之义、徧满之义、寂静之义、无散乱之义、简择之义等皆是别义。知此等之种种义智,即通达此等之种种义智。故曰:「义之种种相慧是义无碍解智。」

 

一一


为显示七法而有文、词、言,为显示七义而有文、词、言……〔乃至〕……故曰:「词之种种相慧是词无碍解智。」

 

一二


於七法有诸智,於七义有诸智,於十四词有诸智……〔乃至〕……故曰:「辩之种种相慧是辩无碍解智。」

 

一三


正见是法,正思惟是法,正语是法,正业是法,正命是法,正精进是法,正念是法,正定是法,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等皆是别法,知此等之种种法智,即通达此等之种种法智。故曰:「法之种种相慧是法无碍解智。」

 

一四


见之义是义,现前解之义是义,摄受之义是义,等起之义是义,清净之义是义,精勤之义是义,近住之义是义,无散乱之义是义,见之义、现前解之义、摄受之义、等起之义、清净之义、精勤之义、近住之义、无散乱之义等皆是别义。知此 [P.91] 等之诸义智,即通达此等之诸义智。故曰:「义之种种相慧是义无碍解智。」

 

一五


为显示八法而有文、词、言,为显示八义而有文、词、言,法词、义词者是别。知此等之种种词智,即通达此等之种种词智,故曰:「词之种种相慧是词无碍解智。」

 

一六


於八法有诸智,於八义有诸智,於十六词有诸智,法之诸智、义之诸智、词之诸智是别。知此等之种种智智,即通达此等之种种智智,故曰:「词之种种相慧是词无碍解智。」


此依所知之义是智,依了知之义是慧,故曰:「义之种种相慧是义无碍解智,法之种种相慧是法无碍解智,词之种种相慧是词无碍解智,辩之种种相慧是辩无碍解智。」

 

第二十二章



「住之种种相慧是住义之智,等至之种种相慧是等至义之智,住等至之种种相慧是住等至义之智」者如何?


依怖畏因相而正见,於无因相而胜解,一一触接而见衰坏是无因相住,依怖畏愿而正见,於无愿胜解,一一触接见衰坏是无愿住,依怖畏现贪而正见,於空性胜解,一一触接见衰坏是空性住。

 


依怖畏因相而正见,於无因相胜解而舍转,思虑灭、涅盘是无因相,等至是无 [P.92] 因相等至,依怖畏愿而正见,於无愿胜解而舍转,思虑灭、涅盘是无愿,等至是无愿等至,依怖畏现贪而正见,於空性胜解而舍转,思虑灭、涅盘是空性,等至是空性等至。

 


依怖畏因相而正见,於无因相胜解,一一触接见衰坏而舍转,思虑灭、涅盘是无因相,等至是无因住等至,依怖畏愿而正见,於无愿胜解,一一触接见衰坏而舍转,思虑灭、涅盘是无愿,等至是无愿住等至,依怖畏现贪而正见,於空性胜解,一一触接见衰坏而舍转,思虑灭、涅盘空性,等至是空性住等至。

 


依怖畏色因相而正见,於无因相胜解,一一触接见衰坏是无因相住,依怖畏色愿而正见,於无愿胜解,一一触接见衰坏是无愿住,依怖畏色现贪而正见,於空性胜解,一一触接见衰坏是空性住。

 


依怖畏色因相而正见,於无因相胜解而舍转,以思虑灭、涅盘是无因相,等至是无因相等至,依怖畏色愿而正见,於无愿胜解而舍转,无愿以思虑灭、涅盘是等至是无愿等至,依怖畏色现贪而正见,於空性胜解而舍转,以思虑空性灭、涅盘空性等至是等至。

 


依怖畏色因相而正见,於无因相胜解,一一触接见衰坏而舍转,思虑灭、涅盘无因相,等至是无因相住等至,依怖畏色愿而正见,於无愿胜解,一一触接见衰坏 [P.93] 而舍转,思虑灭、涅盘无愿,等至是无愿住等至,依怖畏色现贪而正见,於空性胜解,一一触接见衰坏而舍转,思虑是灭、涅盘空性,等至是空性住等至。

 


受因相……乃至……想因相〔……乃至……〕行因相〔……乃至……〕识因相〔……乃至……〕老死因相而正见,於无因相胜解,一一触接见衰坏是无因相住,依怖畏老死愿而正见,於无愿胜解,一一触接见衰坏是无愿住,依怖畏老死现贪而正见,於空性胜解,一一触接见衰坏是空性住。

 


依怖畏老死因相而正见,於无因相胜解而舍转,思虑是灭、涅盘无因相,等至是无因相等至,依怖畏老死愿而正见,於无愿胜解而舍转,思虑是灭、涅盘无愿,等至是无愿等至,依怖畏老死现贪而正见,於空性胜解而舍转,思虑是灭、涅盘空性,等至是空性等至。

 


依怖畏老死因相而正见,於无因相胜解,一一触接见衰坏而舍转,思虑是灭、涅盘无因相,等至是无因相住等至,依怖畏老死愿而正见,於无愿胜解,一一触接见衷坏而舍转,思虑是灭、涅盘无愿,等至是无愿住等至,依怖畏老死现贪而正见,於空性胜解,一一触接见衰坏而舍转,思虑是灭、涅盘空性,等至是空性住等至。


[P.94] 无因相住、无愿住与空性住是别,无因相等至、无愿等至与空性等至是别,无因相住等至、无愿住等至与空性住等至是别。此依所知之义是智,依了知之义是慧,故曰:「住之种种相慧是住义之智,等至之种种相慧是等至义之智,住等至之种种相慧是住等至义之智。」

 

第二十三章



「以无散乱清净为体而断漏之慧是无间三摩地之智」者如何?


依出离之力心一境性是无散乱之三摩地,依此三摩地之力智生,依此之智诸漏尽,此之最初是寂止後是智,依此之智诸漏尽,故曰:「以无散乱清净为体而断漏之慧是无间三摩地之智。」

 


诸漏者以何为此之诸漏?


为欲漏、有漏、见漏、无明漏。


此诸漏尽於何处?


依预流道见漏悉尽,顺恶生之欲漏尽,顺恶生之有漏尽,顺恶生之无明漏尽,於此处如是诸漏尽。


依一来道麤之欲漏尽,与此同位之有漏尽,与此同位之无明漏尽,於此处如是诸漏尽。


依不还道欲漏悉尽,与此同位之有漏尽,与此同位之无明漏尽,於此处如是诸漏尽。


依阿罗汉道有漏悉尽,无明漏悉尽,於此处如是漏尽。

 

[P.95] 三


依无瞋之力〔……乃至……〕依光明想之力〔……乃至……〕依无散乱之力〔……乃至……〕依法决定之力〔……乃至……〕依智之力〔……乃至……〕依胜喜之力〔……乃至……〕依初静虑之力〔……乃至……〕依第二静虑之力〔……乃至……〕依第三静虑之力〔……乃至……〕依第四静虑之力〔……乃至……〕依虚空无边处定之力〔……乃至……〕依识无边处定之力〔……乃至……〕依无所有处定之力〔……乃至……〕依非想非非想处定之力〔……乃至……〕依地徧之力〔……乃至……〕依水徧之力〔……乃至……〕依火徧之力〔……乃至……〕依风徧之力〔……乃至……〕依青徧之力〔……乃至……〕依黄徧之力〔……乃至……〕依赤徧之力〔……乃至……〕依白徧之力〔……乃至……〕依空徧之力〔……乃至……〕依识徧之力〔……乃至……〕依念佛之力〔……乃至……〕依念法之力〔……乃至……〕依念僧之力〔……乃至……〕依念戒之力〔……乃至……〕依念舍之力〔……乃至……〕依念天之力〔……乃至……〕依入出息念之力〔……乃至……〕依念死之力〔……乃至……〕依念身之力〔……乃至……〕依寂静念之力〔……乃至……〕依膨胀想之力〔……乃至……〕依青瘀想之力〔……乃至……〕依渍烂想之力〔……乃至……〕依斩斫离散想之力〔……乃至……〕依食噉想之力〔……乃至……〕依弃掷想之力〔……乃至……〕依杀戮弃掷想之力〔……乃至……〕依血涂想之力〔……乃至……〕依虫啖想之力〔……乃至……〕依骸骨想之力〔……乃至……〕依长入息之力〔……乃至……〕依长出息之力〔……乃至……〕依短入息之力〔……乃至……〕依短出息之力〔……乃至……〕依觉徧身入息之力〔……乃至……〕依觉徧身出息之力〔……乃至……〕依止身行入息之力〔……乃至……〕依止身行出息之力〔……乃至……〕依觉喜入息之力〔……乃至……〕依觉喜出息之力〔……乃至……〕依觉乐入息之力〔……乃至……〕依觉乐出息之力〔……乃至……〕依觉心行入息之力〔……乃至……〕依觉心行出息之力〔……乃至……〕依止心行入息之力〔……乃至……〕依止心行出息之力〔……乃至……〕依觉心入息之力〔……乃至……〕依觉心出息之力〔……乃至……〕依令心喜入息之力〔……乃至……〕依令心喜出息之力〔……乃至……〕依观令心得定……乃至……观令心解脱之无常、观离贪、观灭、观定弃者之入息之力〔……乃至……〕依观定弃者之出息之力则心之一境性是无散乱之三摩地,依此三摩地之力智生,依此之智诸漏尽,此之最初是寂止,後 [P.96] 是智,依此之智诸漏之尽,故曰:「以无散乱清净为体而断漏之慧是无间三摩地之智。」

 


诸漏者何以为此之诸漏?


为欲漏、有漏、见漏、无明漏。


此诸漏如何而尽?


依预流道见漏悉尽,顺恶生之欲漏尽,顺恶生之有漏尽,顺恶生之无明漏尽,於此之处如是诸漏尽。


依一来道麤之欲漏尽,与此同位之有漏尽,与此同位之无明漏尽,於此之处如是诸漏尽。


依不还道欲漏悉尽,与此同位之有漏尽,与此同位之无明漏尽,於此之处如是诸漏尽。


依阿罗汉道有漏悉尽,无明漏悉尽,於此之处如是漏尽。


此依所知之义是智,依了知之义是慧,故曰:「以无散乱清净为体而断漏之慧是无间三摩地之智。」

 

第二十四章



「见增上与寂静得住妙胜解之慧是无诤住之智」者如何?


见增上者,无常观是见增上,苦观是见增上,无我观是见增上。於色之无常观是见增上,於色之苦观是见增上,於色之无我观是见增上,於受之……乃至……於想〔……乃至……〕於诸行〔……乃至……〕於识〔……乃至……〕於眼……乃至……於老死之无常观是见增上,於老死之苦观是见增上,於老死之无我观是见增上。

 

[P.97] 二


寂静得住者,空性住是寂静得住,无愿住是寂静得住。


妙胜解者,於空性胜解是妙胜解,於无因相胜解是妙胜解,於无愿胜解是妙胜解。


无诤住者,初静虑是无诤住,第二静虑是无诤住,第三静虑是无诤住,第四静虑是无诤住,虚空无边处定是无诤住……乃至……非想非非想处定是无诤住。


无诤住者,依何义而是无诤住?


依初静虑除〔五〕盖故是无诤住,依第二静虑除寻伺故是无诤住,依第三静虑除喜故是无诤住,依第四静虑除乐苦故是无诤住,依虚空无边处定除色想、有对想、种种想故是无诤住,依识无边处定除虚空无边处想故是无诤住,依无所有处定除识无边处想故是无诤住,依非想非想处定除无所有处定故是无诤住,如是乃是无诤住。此依所知之义是智,依了知之义是慧,故曰:「见增上与寂静得住之妙胜解慧是无诤住之智。」

 

第二十五章



「具二力止三行依十六智行与九三摩地行得自在之慧是漏尽定之智」者如何?


二力是寂止力与正观力。

 


何者是寂止力?


依出离之力心一境性无散乱是寂止力,依无瞋之力心一境性无散乱是寂止力, [P.98] 依光明想之力心一境性无散乱是寂止力,依无散乱之力心一境性无散乱是寂止力……乃至……依观定弃者出息之力心一境性无散乱是寂止力。

 


寂止力者,依何义是为寂止力?


依初静虑於〔五〕盖不动故是寂止力,依第二静虑於寻伺不动故是寂止力,依第三静虑於喜不动故是寂止力,依第四静虑於乐苦不动故是寂止力,依虚空无边处定於色想、无对想、种种想不动故是寂止力,依识无边处定於虚空无边处想不动故是寂止力,依无所有处定於识无边处想不动故是寂止力,依非想非非想处定於无所有处定不动故是寂止力,於掉举与掉举随伴之烦恼、蕴不动、不震、不漏故是寂止力。如是乃为寂止力。

 


何者是正观力?


无常观是正观力,苦观是正观力,无我观是正观力,厌恶观是正观力,离贪观是正观力,灭观是正观力,定弃观是正观力,於色无常观是正观力……乃至……於色定弃观是正观力,於受……乃至……於想〔……乃至……〕於诸行(……乃至……)於识〔……乃至……〕於眼……乃至……於老死无常观是正观力……乃至……於老死定弃力是正观力。

 


正观力依何义是正观力?


[P.99] 依无常观於常想不动故是正观力,依苦观於乐想不动故是正观力,依无我观於我想不动故是正观力,依厌恶观於欢喜不动故是正观力,依离贫观於贪欲不动故是正观力,依灭观於集不动故是正观力,依定弃观於执取不动故是正观力,无明与无明随伴之烦恼与於蕴不动、不震、不涌故是正观力,如是乃为正观力。

 


「止三行」者,何者是止三行?


成就第二静虑者,止寻伺之语行,成就第四静虑者,止出入息之身行,成就想所受灭者,止想受之心行。如是云三行之止。

 


十六智行者,何者是十六智行?


无常观是智行,苦观是智行,无我观是智行,厌恶观是智行,离贪观是智行,灭观是智行,定弃观是智行,退转观是智行,预流道是智行,得预流果是智行,一来道是智行,得一来果是智行,不还道是智行,得不还果是智行,阿罗汉道是智行,得阿罗汉果是智行。如是是十六智行。

 


九三摩地行者,如何是九三摩地行?


初静虑是三摩地行,第二静虑是三摩地行,第三静虑是三摩地行,第四静虑是三摩地行,虚空无边处定〔是三摩地行〕,识无边处定〔是三摩地行〕,无所有处定〔是三摩地行〕,非想非非想处定是三摩地行。为获得初静虑故有寻、伺、喜、乐、心一境性……乃至……为获得非想非非想处定故有寻、伺、喜、乐、心一境性。如是是九三摩地行。

 

[P.100] 九


自在者,是五自在:倾心自在、等至自在、摄持自在、出离自在与观察自在,云:「如意、应意、随意倾心初静虑,而倾心无有迟钝」是倾心自在,云:「如意、应意、随意等至初静虑,而等至无有迟钝」是等至自在,云:「如意、应意、随意摄持初静虑,而摄持无有迟钝」是摄持自在,云:「如意、应意、随意出离初静虑,而出离无有迟钝」是出离自在,云:「如意、应意、随意观察初静虑而观察无有迟钝」是观察自在,云:「……第二静虑……乃至……如意、应意、随意倾心非想非非想处定,而倾心无有迟钝」是倾心自在,云:「如意、应意、随意等至非想非非想处定……乃至……摄持……乃至……出离……乃至……观察而观察无有迟钝」是观察自在。如是是五自在。


此依所知之义是智,依了知之义是慧,故曰:「具二力止三行依十六智行与九三摩地行得自在之慧是灭尽定之智。」

 

第二十六章


「正知者永尽流转之慧是般涅盘智」者如何?


此处正知者依出离永尽欲欲之流转,依无瞋永尽瞋之流转,依光明想永尽惛眠之流转,依无散乱永尽掉举之流转,依法决定〔永尽〕疑之〔流转〕,依智〔永尽〕无明之〔流转〕,依胜喜〔永尽〕不喜之〔流转〕,依初静虑永尽〔五〕盖之流转…… [P.101] 乃至……依阿罗汉道永尽一切烦恼之流转,复次正知者於无余依涅盘界永尽此眼之流转,其他不生眼之流转,此耳之流转……乃至……鼻之流转〔……乃至……〕舌之流转〔……乃至……〕身之流转〔……乃至……〕永尽意之流转而其他意之流转不生。如是正知者永尽流转之慧是般涅盘之智。此依所知之义是智,了知之义是慧,故曰:「正知者永尽流转之慧是般涅盘之智。」

 

第二十七章



「一切诸法之正断、灭、不近住性之慧是齐首义之智」者如何?


一切诸法者,是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善法、不善法、无记法、欲缠法、色缠法、无色缠法、非所摄法。

 


正断者,是依出离正断欲欲,依无瞋正断瞋,依光明想正断惛眠,依无散乱正断掉举,依法决定正断疑,依智正断无明,依胜喜正断不欣喜,依初静虑正断〔五〕盖……乃至……依阿罗汉道正断一切烦恼。

 


灭者,是依出离灭欲欲,依无瞋灭瞋,依光明想灭惛眠,依无散乱灭掉举,依法决定灭疑,依智灭无明,依胜喜灭不欣喜,依初静虑灭〔五〕盖……乃至……依阿罗汉道灭一切烦恼。

 

[P.102] 四


不近住者,是获得出离者不近住欲欲,获得无瞋者不近住瞋,获得光明想者不近住惛眠,获得无散乱者不近住掉举,获得法决定者不近住疑,获得智者不近住无明,获得胜喜者不近住不欣喜,获得初静虑者不近住〔五〕盖〔……乃至……〕获得阿罗汉道者不近住一切烦恼。

 


三摩者,乃已断欲欲故出离是三摩,已断瞋故无瞋是三摩,已断惛眠故光明想是三摩,已断掉举故无散乱是三摩,已断疑故法决定是三摩,已断无明故智是三摩,已断不欣喜故胜喜是三摩,已断〔五〕盖故初静虑是三摩……乃至……已断一切烦恼故阿罗汉道是三摩。

 


首者,是十三首,障碍之首是渴爱,系缚之首是无明,胜解之首是信,精勤之首是精进,近住之首是念,无散乱之首是定,见之首是慧,流转之首是命根,行境之首是解脱,诸行之首是灭。


此依所知之义是智,依了知之义是慧,故曰:「一切诸法之正断、灭、不近住性之慧是齐首义之智。」

 

第二十八章



「永尽别性、异性、一性、威力之慧是渐损义之智」者如何?


别性者,乃贪是别性,瞋是别性,痴是别性,忿是别性……乃至……恨是〔别性〕,覆是〔别性〕,恼是〔别性〕,嫉是〔别性〕,悭是〔别性〕,谄是〔别性〕,诳是〔别性〕,傲是〔别性〕,怒是〔别性〕,慢是〔别性〕,过慢是〔别性〕,憍是别性,放逸是别性,一切烦恼是〔别性〕,一切恶行是〔别性〕,一切现行是〔别性〕,一切顺有业是别性

 

[P.103] 二


异性、一性者,欲欲是异性,出离是一性,瞋是异性,无瞋是一性,惛眠是异性,光明想是一性,掉举是异性,无散乱是一性,疑是异性,法决定是一性,无明是异性,智是一性,不欣喜是异性,胜喜是一性,〔五〕盖是异性,初静虑是一性……乃至……一切烦恼是异性,阿罗汉道是一性。

 


威力者,有五威力:乃行威力、德威力、慧威力、福威力、法威力。依行威力已令服故,永尽破戒威力,依德威力已令服故,永尽非德威力,依慧威力已令服故,永尽恶慧威力,依福威力已令服故永尽非福威力,依法威力已令服故永尽非法威力。

 


渐损者,欲欲是无渐损,出离是渐损,掉举是无渐损,无散乱是渐损,疑是无渐损,法决定是渐损,无明是无渐损,智是渐损,不欣喜是无渐损,胜喜是渐损,〔五〕盖是无渐损,初静虑是渐损……乃至……一切烦恼是无渐损,阿罗汉道是渐损……乃至……一切烦恼是无渐损,阿罗汉道是渐损。


此依所知之义是智,依了知之义是慧,故曰:「永尽别性、异性、一性,是渐损义之智。」

 

第二十九章



「依不怠、持心精勤义之慧是发勤之智」者如何?


为未生之恶不善法令不生故,依不怠、持心精勤义之慧是发勤之智,为己生之恶不善法令断故依不怠、持心精勤义之慧是发勤之智,为未生之善法令生故依不怠、 [P.104] 持心精勤义之慧是发勤之智,为已生之善法令住、不妄失、倍修习、广修习圆满故依不怠、持心精勤义之慧是发勤之智。

 


为未生之欲欲令不生故依不怠、持心精勤义之慧是发勤之智,为未生之出离令生故依不怠、持心精勤义之慧是发勤之智,为已生之出离令住、不妄失、倍修习、广修习圆满故依不怠、持心精勤义之慧是发勤之智……乃至……为未生之一切烦恼令不生故依不怠、持心精勤义之慧是发勤之智,为已生之一切烦恼令断故依不怠、持心精勤义之慧是发勤之智,为已生之阿罗汉道令住、不妄失、倍修习、广修习圆满故依不怠、持心精勤义之慧是发勤之智。


依此所知之义是智,依了知之义是慧,故曰:「依不怠、持心精勤义之慧是发勤之智。」

 

第三十章



「说明种种法之慧是显示义之智」者如何?


种种法者是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善法、不善法、无记法、欲缠法、色缠法、无色缠法、非所摄法。

 


说明者,是色依无常而说明,色依苦而说明,色依无我而说明,受……乃至……想〔……乃至……〕诸行〔……乃至……〕识〔……乃至……〕眼〔……乃至……〕 [P.105] 老死是依无常而说明,老死是依苦而说明,老死是依无我而说明。

 


义之显示者,断欲欲以显示出离之义,断瞋显示无瞋之义,断惛眠显示光明之义,断掉举显示无散乱之义,断疑显示法决定之义,断无明显示智之义,断不欣喜显示胜喜之义,断〔五〕盖显示初静虑之义……乃至……断一切烦恼显示阿罗汉道之义。


依此所知之义是智,依了知之义是慧,故曰:「说明种种法之慧是显示义之智。」

 

第三十一章


「通达一切诸法之摄一、异性、一性之慧是见清净之智」者如何?


一切诸法者,是五蕴……乃至……非所摄法。


摄一者,是依十二行相摄一切诸法为一,〔言〕如之义、无我之义、谛之义、通达之义、证知之义、徧知之义、法之义、界之义、所知之义、现证之义、触接之义、现观之义,如是依十二行相摄一切诸法为一。


异性、一性者,欲欲是异性,出离是一性……乃至……一切烦恼是异性,阿罗汉道是一性。


通达者,通达苦谛是徧智通达,通达集谛是断通达,通达灭谛是现证诵达,通达道谛是修习通达。


[P.106] 见清净者,乃於预流道之刹那见清净,於预流果之刹那见已清净,於一来道之刹那见清净,於一来果之刹那见已清净,於不还道之刹那见已清净,於不还果之刹那见已清净,於阿罗汉道之刹那见己清净,於阿罗汉果之刹那见已清净。


此依所知之义是智,依了知之义是慧,故曰:「通达诸法之摄一、异性、一性之慧是见清净之智。」

 

第三十二章


「已解之慧是忍智」者如何?


色是依无常而解,色是依苦而解,色是依无我而解,凡已解〔之法〕是悉此忍,故己解之慧是忍之智。受……乃至……想〔……乃至……〕诸行〔……乃至……〕眼……乃至……老死
是依无常而解,老死是依苦而解,老死是依无我而解,凡已解〔之法〕是悉此忍,故已解之慧是忍之智。此依所知之义是智,依了知之义是慧,故曰:「已解之慧是忍之智。」

 

第三十三章


「触之慧是深解之智」者如何?


色是依无常而触,色是依苦而触,色是依无我而触,凡触〔法〕是悉此深解,故触之慧是深解之智。受……乃至……想〔……乃至……〕诸行〔……乃至……〕识〔……乃至……〕眼……乃至……老死是依无常而触,老死是依苦而触,老死是依无我而触,凡触法是悉此深解,故触之慧是深解之智。此依所知之义是智,依了知之义是慧,故曰:「触之慧是深解之智。」

 

第三十四章


[P.107] 「总摄之慧是分住之智」者如何?


以邪见为缘亦有所受,以邪见寂静为缘亦有所受,以正见为缘亦有所受,以正见寂静为缘亦有所受,以邪思惟为缘亦有所受,以邪思惟寂静为缘亦有所受,以正思惟为缘亦有所受……乃至……以邪解脱为缘亦有所受,以邪解脱寂静为缘亦有所受,以正解脱为缘亦有所受,以正解脱寂静为缘亦有所受。以欲为缘亦有所受,以欲寂静为缘亦有所受,以寻为缘亦有所受,以寻寂静为缘亦有所受,以想为缘亦有所受,以想寂静为缘亦有所受。以欲非寂静、寻非寂静、想非寂静以其为缘亦有所受。以欲寂静、寻非寂静、想非寂静以其为缘亦有所受。以欲寂静、寻寂静、想非寂静以其为缘亦有所受。以欲寂静、寻寂静、想寂静以其为缘亦有所受。为令得未得故有精勤,其处逮得时,以其为缘亦有所受。此依所知之义是智,依了知之义是慧,故曰:「总摄之慧是分住之智。」

 

第三十五章


「增上性之慧是想退转之智」者如何?


云:「出离增上性之慧是依想而欲欲退转」,增上性之慧是想退转之智。云:「无瞋增上性之慧是依想而瞋退转」,增上性之慧是想退转之智。云:「光明想增上性 [P.108] 之慧是依想而惛眠退转」,增上性之慧是想退转之智。云:「无散乱增上性之慧是依想而掉举退转」,增上性之慧是想退转之智。云:「法决定增上之慧是依想而疑退转」,增上性之慧是想退转之智。云:「智增上性之慧是依想而无明退转」,增上性之慧是想退转之智。云:「胜喜增上性之慧是依想而不欣喜退转」,增上性之慧是想退转之智。云:「初静虑增上性之慧是依想而〔五〕盖退转」,增上性之慧是想退转之智〔……乃至……〕云:「阿罗汉道增上性之慧是依想一切烦恼退转」,增上性之慧是想退转之智。此依所知之义是智,依了知之义是慧,故曰:「增上性之慧是想退转之智。」

 

第三十六章


「异性之慧是思退转之智」者如何?


云:「欲欲是异性,出离是一性,思出离之一性者是心由欲欲退转」,异性之慧是思退转之智。云:「瞋是异性,无瞋是一性,思无瞋之一性者是心由瞋退转」,异性之慧是思退转之智。云:「惛眠是异性,光明想是一性,思光明想之一性者是心由惛眠退转」,异性之慧是思退转之智……乃至……云:「一切烦恼是异性,阿罗汉道是一性,思阿罗汉道之一性者是心由一切烦恼退转」异性之慧是思退转之智。此依所知之义是智,依了知之义是慧,故曰:「异性之慧是思退转之智。」

 

第三十七章


「摄持之慧是心退转之智」者如何?


[P.109] 云:「断欲欲者依出离之力摄持心」,云:「断惛眠者是依光明想之力摄持心」,摄持之慧是心退转之智。云:「断瞋者依无瞋之力摄持心」,摄持之慧是心退转之智……乃至……云:「断一切烦恼者依阿罗汉道之力摄持心」,摄持之慧是心退转之智。此依所知之义是智,依了知之义是慧,故曰:「摄持之慧是心退转之智。」

 

第三十八章


「空性之慧是智退转之智」者如何?


云:「眼或於我,或於我所,或於常、或於坚固、或於恒、或於不易法是空,如实知见者由眼之现贪智退转」,空性之慧是智退转之智。云:「耳……乃至……鼻〔……乃至……〕舌〔……乃至……〕身〔……乃至……〕意或於我、或於我所、或於常、或於坚固、或於恒、或於不易法是空,如实知见者由意之现贪智退转」,空性之慧是智退转之智。此依所知之义是智,依了知之义是慧,故曰:「空性之慧是智退转之智。」

 

第三十九章


「最舍之慧是解脱退转之智」者如何?


云:「依出离最舍欲欲」,最舍之慧是解脱退转之智。云:「依无瞋最舍瞋」,最舍之慧是解脱退转之智。云:「依光明想最舍惛眠」,最舍之慧是解脱退转之智。云:「依无散乱最舍掉举」,最舍之慧是解脱退转之智。云:「依法决定最舍疑」,最舍之 [P.110] 慧是解脱退转之智。……乃至……云:「依阿罗汉道最舍一切烦恼」,最舍之慧是解脱退转之智。此依所知之义是智,依了知之义是慧,故曰:「最舍之慧是解脱退转之智。」

 

第四十章



「如义之慧是谛退转之智」者如何?


云:「徧知退转苦之害义、有为之义、烦热之义、变坏之义」,如义之慧是谛退转之智。云:「断而退转集之存续义、因缘之义、合之义、障碍之义」,如义之慧是谛退转之智。云:「现证退转灭之出离之义、离别之义、无为之义、不死之义」,如义之慧是谛退转之智。云:「修习退转道之出离之义、因之义、见之义、增上之义」,如义之慧是谛退转之智。


想退转、思退转、心退转、智退转、解脱退转、谛退转〔之中〕,解了而退转是想退转,思而退转是思退转,识而退转是心退转,作智而退转是智退转,最舍而退转是解脱退转,於如
义之退转是谛退转。

 


想退转之处是思退转,思退转之处是想退转。想退转、思退转之处是心退转,心退转之处是想退转、思退转。想退转、思退转、心退转之处是智退转,智退转之处是想退转、思退转、心退转。想退转、思退转、心退转、智退转之处是解脱退转,解脱退转之处是想退转、思退转、心退转、智退转。想退转、思退转、心退转、智退转、解脱退转之处是谛退转。谛退转之处是想退转、思退转、心退转、智退转、解脱退转。


[P.111] 此依所知之义是智,依了知之义是慧,故曰:「如义之慧是谛退转之智。」

 

第四十一章


「决定身、心为一依摄持乐想、轻想之力神通义之慧是神通类之智」者如何?


於此处比丘成就三摩地修习勤行神足,勤三摩地……乃至……心三摩地……乃至……成就观三摩地修习神足,彼於此四神足徧习调伏其心令柔软堪任,於四神足徧习调伏其心已,作柔软堪任已而摄於身心,摄於心身,以身之力转变心,以心之力转变身,以身之力摄持心,以心之力摄持身,以身之力转变心已,以心之力转变身已,以身之力摄持心已,以心之力摄持身已,於身乐想、轻想入已而住。如是而以已修、悉清、悉净之心,以心引发导入神通类之智,如斯领受多端神变,一身而成为多身,多身而复成为一身,或现或隐,过山崖墙壁无有碍如於虚空,出没地中如於水中,行於水上而无坏如於地上,於虚空结跏趺坐行如飞鸟,有大神通,大威德,以手扪摸此日月,乃至以身及威达於梵世。


此依所知之义是智,依了知之义是慧,故曰:「决定身心为一依摄持乐想、轻想之力神通义之慧是神通类之智。」

 

第四十二章


[P.112] 「依寻思徧满之力深解异性、一性声相之慧是耳界清净智」者如何?


於此处比丘成就欲三摩地……乃至……勤三摩地……乃至……心三摩地……乃至……观三摩地修习神足,彼於此四神足徧习调伏心令柔软堪忍,於此四神足徧习调伏心已,作柔软堪任已,亦作意远处声之声相,亦作意近处声之声相,亦作意麤声之声相,亦作意细声之声相,亦作意滑软、非滑软声之声相,亦於东方作意声之声相,亦於西方作意声之声相,亦於北方作意声之声相,亦於南方作意声之声相,亦於东南方作意声之声相,亦於西北方作意声之声相,亦於东北方作意声之声相,亦於西南方作意声之声相,亦於下方作意声之声相,亦於上方作意声之声相,如是而以已修、悉清、悉净之心,以心引发、导入耳界清净智,如是以超人清净天耳界闻远近天、人之声。


此依所知之义是智,依了知之义是慧,故曰:「依寻思徧满之力深解异性、一性声相之慧是耳界清净智。」

 

第四十三章


[P.113] 「依三心之徧满,依〔五〕根明净之力深解异性、一性识行之慧是心差别智」者如何?


於此处比丘成就欲三摩地……乃至……勤三摩地……乃至……心三摩地……乃至……观三摩地修习神足,彼於此四神足徧习调伏心令柔软堪任,徧习调伏心已,作柔软堪任已,如是了知,〔即〕「此色是喜根等起,此色是忧根等起,此色是舍根等起」。如是而以已修、悉清、悉净之心,以心引发、导入心差别智,於是以心审而了知他众生、他人之心,〔即〕了知有贪心「为有贪心」,了知离贪心「为离心」,有瞋心……乃至……离瞋心〔……乃至……〕有痴心〔……乃至……〕离痴心〔……乃至……〕收了心〔……乃至……〕散乱心〔……乃至……〕广大心〔……乃至……〕非广大心〔……乃至……〕有上心〔……乃至……〕无上心〔……乃至……〕得定心〔……乃至……〕未得定心〔……乃至……〕解脱心〔……乃至……〕了知未解脱心「为未解脱心」。


此依所知之义是智,依了知之义是慧,故曰:「依三心之徧满,依〔五〕根明净之力深解异性、一性识行之慧是心差别智。」

 

第四十四章


[P.114] 「依缘所转之诸法徧满异性、一性业之力,深解慧是宿住随念智」者如何?


於此处比丘〔成就修习神足〕欲三摩地勤行……乃至……柔软堪任作已,如是了知,〔即〕「此有则彼有,依此生则彼生,即缘无明而有诸行,缘行而有识,缘识而有名色,缘名色而有六处,缘六处而有触,缘触而有受,缘受而有渴爱,缘渴爱而有取,缘取而有有,缘有而有生,缘生而有老死、悲、愁、苦、忧、恼,如是悉皆有此苦蕴之集」。如是而以已修、悉清、悉净之心,以心引发导入宿住随念智,於是多多随念宿住,即〔随念〕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多坏劫、多成劫、多成坏劫,「我於此处,如是名、如是姓、如是种姓、如是食、如是受乐苦、如是寿限,由此处没,往生於彼处,於彼处如是名、如是姓、〔如是种姓〕、如是食,如是受乐苦、如是寿限、由彼处没来生於此间」,如是随念多多之宿住,其状貌、方处。


此依所知之义是智,依了知之义是慧,故曰:「依缘所转之诸法徧满异性、一性业力,深解慧是宿住随念智。」

 

第四十五章


「依光曜之力见异性、一性之色相义之慧是天眼智」者如何?


[P.115] 於此处比丘〔成就勤行修习神足〕欲三摩地勤行……乃至……柔软堪任作已,作意光明想摄持日想,〔即〕「如日夜亦尔,如夜日亦尔」,以辩了无覆之心,修习光明心,如是而以已修、悉清、悉净之心,以心引发、导入有情死生智,如是以超人清净之天眼见有情之死、生、劣、胜、妙色、恶色、生於善趣、生於恶趣,了知从业之有情,即:「嗟!此诸有情身具足恶行,语具足恶行,意具足恶行,诽谤圣者有邪见受邪见业,身坏死後往生恶生、恶趣、堕处、地狱。嗟!又此诸有情身具足善行,语具足善行,意具足善行,无诽谤圣者有正见受正见业,身坏死後往生善趣、天世」。如是而以超人清净之天眼见有情之死、生、劣、胜、妙色、恶色、生於善趣、生於恶趣,了知从业有情。


此依所知之义是智,依了知之义是慧,故曰:「依光曜之力见异性、一性之色相义慧是天眼智。」

 

第四十六章



「具六十四行相三根得自在之慧是漏尽智」者如何?


如何是三根?为未知当知根、已知根、具知根。


未知当知根达几何之处,已知根达几何之处,具知根达几何之处?


[P.116] 未知当知根达於一处,〔言是〕预流道。已知根达於六处,〔言是〕预流果、一来道、一来果、不还道、不还果、阿罗汉道。具知根达於一处,〔言是〕阿罗汉果。

 


於预流道之刹那,未知当知根以信根为胜解眷属而有,以精进根作为精勤眷属而有,以念根为近住眷属而有,以定根为无散乱眷属而有,以慧根为见眷属而有,以意根为识眷属而有,以喜根为欢喜眷属而有,以命根为流转寂灭增上眷属而有。於预流道之刹那所生诸法,除心等起之色,悉是善,悉是无漏,悉是出离性,悉是顺灭,悉是出世间,悉是涅盘之所缘。於预流道之刹那,未知当知根有如是八根,〔此等〕是俱生眷属、是相互眷属、是依止眷属、是相应眷属、是俱行、是俱生、是相合、是相应。此〔根〕有如是行相与眷属。

 


於预流果之刹那,已知根以信根为胜解眷属而有,以精进根为精勤眷属而有,以念根为近住眷属而有,以定根为无散乱眷属而有,以慧根为见眷属而有,以意根为识眷属而有,以喜根为欢喜眷属而有,以命根为流转寂灭增上眷属而有。於预流果之刹那所生诸法悉是无记,除心等起之色,悉是无漏,悉是出世间,悉是涅盘之所缘。於预流果之刹那,已知根有如是八根,〔此等〕是俱生眷属,是相互眷属,是依止眷属,是相应眷属,是俱行,是俱生,是相合,是相应。此〔根〕有如是行相与眷属。

 

[P.117] 四


於一来道之刹那……乃至……於一来果之刹那……乃至……於不还道之刹那……乃至……於不还果之刹那……乃至……於阿罗汉道之刹那,己知根以信根为胜解眷属而有……乃至……以命根为流转寂灭增上眷属而有。於阿罗汉道之刹那所生诸法,除心等起之色,悉是善,悉是无漏,悉是出离性,悉是顺灭,悉是出世间,悉是涅盘之所缘。於阿罗汉道之刹那,已知根有如是八根,〔此等〕是俱生眷属、是相互眷属、是依止眷属、是相应眷属、是俱行、是俱生、是相合、是相应。此〔根〕有如是行相与眷属。

 


於阿罗汉果之刹那,具知根以信根为胜解眷属而有,以精进根为精勤眷属而有,以念根为近住眷属而有,以定根为无散乱眷属而有,以慧根为见眷属而有,以意根为识眷属而有,以喜根为欢喜眷属而有,以命根为流转寂灭增上眷属而有。於阿罗汉果之刹那所生诸法悉是无记,除心等起之色,悉是无漏,悉是出世间,悉是涅盘之所缘。於阿罗汉果之刹那,具知根有如是八根,〔此等〕是俱生眷属、是相互眷属、是依止眷属、是相应眷属、是俱行、是俱生、是相合、是相应。此〔根〕有如是行相与眷属。


如是而有八八六十四〔行相与眷属〕。

 


漏者,此漏为何?是欲漏、有漏、见漏、无明漏。


此诸漏於何处尽?


[P.118] 依预流道见漏悉尽,顺恶生之欲漏尽,顺恶生之有漏尽,顺恶生之无明漏尽。於此处如是诸漏尽。


依一来道麤之欲漏尽,与此同位之有漏尽,与此同位之无明漏尽,於此处如是诸漏尽。


依不还道欲漏悉尽,与此同位之有漏尽,与此同位之无明漏尽,於此处如是诸漏尽。


依阿罗汉道有漏悉尽,无明漏悉尽。於此处如是漏尽。


此依所知之义是智,依了知之义是慧,故曰:「具六十四行相三根得自在之慧是漏尽智。」

 

第四十七章



「徧智义之慧是苦智,断义之慧是集智,现证义之慧是灭智,修习义之慧是道智」者如何?


於苦有害之义、有为之义、烦热之义、变坏之义、徧智之义,於集有存续之义、因缘之义、结之义、障碍之义、断之义,於灭有出离之义、离之义、无为之义、不死之义、现证之义,於道有出之义、因之义、见之义、增上之义、修习之义。此依所知之义是智,依了知之义是慧,故曰:「徧智义之慧是苦智,断义之慧是集智,现证义之慧是灭智,修习义之慧是道智。」

 

第四十八章



「有苦智、苦集智、苦灭智、顺苦灭道智」者如何?


[P.119] 具道者之智即是苦智、苦集智、苦灭智、顺苦灭道智。

 


此中以何为苦智?以苦为所缘而生慧、了知、择、思择、择法、观、察、各察、聪明、善巧、察智、观想、思、近解、广慧、怜眦、导智、正观、正智、插杵、慧、慧根、慧力、慧剑、慧殿、慧明、慧光、慧灯、慧宝、无痴、择法、正见,此名为苦智。

 


以苦集为所缘……乃至……以苦灭为所缘……乃至……以顺苦灭道为所缘而生慧、了知……乃至……无痴、择法、正见,此名为顺苦灭道智。


此依所知之义是智,依了知之义是慧,故曰:「有苦智、苦集智、苦灭智、顺苦灭道智。」

 

第四十九章


「有义无碍解智、法无碍解智、词无碍解智、辩无碍解智」者如何?


诸义之智是义无碍解,诸法之智是法无碍解,诸词之智是词无碍解,诸辩之智是辩无碍解。


义种种相之慧是义无碍解智,法种种相之慧是法无碍解智,词种种相之慧是词无碍解智,辩种种相之慧是辩无碍解智。义决定之慧是义无碍解智,法决定之慧是 [P.120] 法无碍解智,词决定之慧是词无碍解智,辩决定之慧是辩无碍解智。观义之慧是义无碍解智,观法之慧是法无碍解智,观词之慧是词无碍解智,观辩之慧是辩无碍解智。察义之慧是义无碍解智,察法之慧是法无碍解智,察词之慧是词无碍解智,察辩之慧是辩无碍解智。义分别之慧是义无碍解智,法分别之慧是法无碍解智,词分别之慧是词无碍解智,辩分别之慧是辩无碍解智。义开显之慧是义无碍解智,法开显之慧是法无碍解智,词开显之慧是词无碍解智,辩开显之慧是辩无碍解智。义示现之慧是义无碍解智,法示现之慧是法无碍解智,词示现之慧是词无碍解智,辩示现之慧是辩无碍解智。义徧照之慧是义无碍解智,法徧照之慧是法无碍解智,词徧照之慧是词无碍解智,辩徧照之慧是辩无碍解智。义说明之慧是义无碍解智,法说明之慧是法无碍解智,词说明之慧是词无碍解智,辩说明之慧是辩无碍解智。


此依所知之义是智,依了知之义是慧,故曰:「有义无碍解智、法无碍解智、词无碍解智、辩无碍解智。」

 

第五十章


[P.121] 一


如何有如来之根上下智?


如来於此处见有情之少尘、太尘、利根、钝根、善行相、恶行相、善受教、不受教等,或者知他世之罪祸,或者不知他世之罪祸。

 


「少尘、太尘」者,信人是少尘,不信人是太尘,发勤人是少尘,懈怠人是太尘,念住人是少尘,失念人是太尘,得定人是少尘,不得定人是太尘,具慧人是少尘,恶慧人是太尘。

 


「利根、钝根」者,信人是利根,不信人是钝根,发勤人是利根,懈怠人是钝根,念住人是利根,失念人是钝根,得定人是利根,不得定人是钝根,具慧人是利根,恶慧人是钝根。

 


「善行相、恶行相」者,信人是善行相,不信人是恶行相,发勤人是善行相,懈怠人是恶行相,念住人是善行相,失念人是恶行相,得定人是善行相,不得定人是恶行相,具慧人是善行相,恶慧人是恶行相。

 


「善受教、不受教」者,信人是善受教,不信人是不受教,发勤人是善受教,懈怠人是不受教,念住人是善受教,失念人是不受教,得定人是善受教,不得定人是 [P.122] 不受教,具慧人是善受教,恶慧人是不受教。

 


「或者知他世之罪祸,或者不知他世之罪祸」者,信人知他世之罪祸,不信人不知他世之罪祸,发勤人知他世之罪祸,懈怠人不知他世之罪祸,念住人知他世之罪祸,失念人不知他世之罪祸,得定人知他世之罪祸,不得定人不知他世之罪祸,具慧人知他世之罪祸,恶慧人不知他世之罪祸。

 


「世」者,是蕴世、界世、处世、败有世、败生世、成有世、成生世。有一世,〔言是〕一切有情依食而住。有二世,〔言是〕名与色。有三世,〔言是〕三受。有四世,〔言是〕四食。有五世,〔言是〕五取蕴。有六世,〔言是〕六内处。有七世,〔言是〕七识住。有八世,〔言是〕八世法。有九世,〔言是〕九有情居。有十世,〔言是〕十处。有十二世,〔言是〕十二处。有十八世,〔言是〕十八界。

 


「罪」者,一切烦恼是罪,一切恶行是罪,一切现行是罪,一切顺有业是罪。


如是於此世此罪对激烈怖畏想之近,犹如持於拔剑之杀害者。如是具五十行相以知、见、辞、通达五根。此是如来之根上下智。

 

第五十一章


[P.123] 一


何为如来之有情意乐意趣智?


於此处如来知有情之意乐,知意趣,知所行,知胜解,了知众生之能、不能。

 


何为有情之意乐?


若「世是常」,若「世是无常」,若「世是有边」,若「世是无边」,若「命即是此身」,若「命与此身异」,若「如来死後有」,若「如来死後无有」,若「如来死後有,亦无有」,若「如来死後非有,亦非无有」。如是有情或着有见,或着无有见,若复,离此二边者,依依缘性,於缘已生之诸法,获得随顺忍,〔以〕如实智,知习欲者,「此人是尊重欲、意乐欲、胜解欲」,而知是习欲者,「此人是尊重出离、意乐出离、胜解出离」,而知是习出离者,「此人是尊重瞋、意乐瞋、胜解瞋」,而知是习瞋者,「此人是尊重无瞋、意乐无瞋、胜解无瞋」,而知是习无瞋者,「此人是尊重惛眠、意乐惛眠、胜解惛眠」,而知是习惛眠者,「此人是尊重光明想、意乐光明想、胜解光明想」,而知是习光明想者。此是有情之意乐。

 


复次,何为有情之意趣?


有情之意趣〔随眠〕为七,〔言是〕欲贪意趣(欲贪随眠)、瞋意趣(瞋随眠)、慢意趣(慢随眠)、见意趣(见随眠)、疑意趣(疑随眠)、有贪意趣(有贪随眠)、无明意趣(无明随眠)。於世间於喜、悦者有情之随眠欲贪随眠,於世间於不喜、不 [P.124] 悦者有情之随眠瞋随眠,应知如是於二法无明随伴,慢、见、疑与彼为一处。此是有情之意趣(随眠)。

 


复次,何为有情之所行?


是福现行、非福现行、不动现行,小地或大地。此是有情之所行。

 


复次,何为有情之胜解?


於有情有少胜解者,於有情有胜胜解者。少胜解之有情是依附、亲近、敬奉〔少胜解之〕有情,胜胜解之有情是依附、亲近、敬奉〔胜胜解之〕有情,於过去世亦少胜解之有情是依附、亲近、敬奉少胜解之有情,胜胜解之有情是依附、亲近、敬奉胜胜解之有情,於未来世亦少胜解之有情是依附、亲近、敬奉少胜解之有情,胜胜解之有情是依附、亲近、敬奉胜胜解之有情。此是有情之胜解。

 


如何有情是不能?


有业障、有烦恼障、有异熟障之有情是不信、无乐欲、恶慧而不能入善法正性决定是不能,如是之有情是不能。

 


如何有情是能?


无有业障、无有烦恼障、无有异熟障之有情是有信、有乐欲、具慧而能入善法正性决定是能,如是之有情是能。


此是如来之有情意乐、意趣智。

 

第五十二章


[P.125] 一


如何是如来之对偶示导智?


於此处如来为对偶示导,〔此〕与不共声闻。由上身转火聚,由下身转水流,由下身转火聚,由上身转水流。由前身转火聚,由後身转水流,由後身转火聚,由前身转水流。由右眼转火聚,由左眼转水流,由左眼转火聚,由右眼转水流。由右耳孔转火聚,由左耳孔转水流,由左耳孔转火聚,由右耳孔转水流。由右鼻孔转火聚,由左鼻孔转水流,由左鼻孔转火聚,由右鼻孔转水流。由右肩转火聚,由左肩转水流,由左肩转火聚,由右肩转水流。由右手转火聚,由左手转水流,由左手转火聚,由右手转水流。由右脇转火聚,由左脇转水流,由左脇转火聚,由右脇转水流。由右足转火聚,由左足转水流,由左足转火聚,由右足转水流。由各指转火聚,由各指间转水流,由各指间转火聚,由各指转水流。由一一之毛转火聚,由一一之毛转 [P.126] 水流,由毛孔转火聚,由毛孔转水流。是青、黄、赤、白、绯、净之六色。


世尊经行〔亦为〕化人,或伫立或坐或卧,世尊伫立〔亦为〕化人,或经行或坐或卧,世尊坐〔亦为化人〕,或经行或伫立或卧,世尊卧〔亦为〕化人,或经行或伫立或坐,化人经行〔亦为〕世尊,或伫立或坐或卧,化人伫立〔亦为〕世尊,或经行或坐或卧,化人坐〔亦为〕世尊,或经行或伫立或卧,化人卧〔亦为〕世尊,或经行或伫立或卧,化人卧〔亦为〕世尊,或经行或伫立或坐。


此是如来之对偶示导智。

 

第五十三章



如何是如来之成大悲智?


诸佛世尊观以诸多之行相、於观诸有情而生大悲,观「世间住是炽然」而诸佛世尊於诸有情生大悲,观「世间住是繁剧」而诸佛世尊於诸有情生大悲,观「世间住是堕」〔……乃至……〕观「世间住是堕恶路」〔……乃至……〕观「世间住能至不坚固」〔……乃至……〕观「世间住为无护、无主」〔……乃至……〕观「世间住是无所属,应为放 [P.127] 弃一切」……乃至……观「世间住是缺乏、无满足而耽染之奴仆」……〔乃至〕……观「世间住是无护」……〔乃至〕……观「世间住是无安处」……〔乃至〕……观「世间住是无归依处」……〔乃至〕……观「世间住是无归依者」……〔乃至〕……观「世间住为骚优而非寂静」……〔乃至〕……观「世间住是有箭而是大箭之刺处,措我他无之拔箭者」……〔乃至〕……观「世间住是无明之闇所覆,能使入烦恼之笼,措我无他之示光明者」……〔乃至〕……观「世间住是无明之闇所覆普缠纷纠而於肿物所掩,如们叉草与波罗波草无能超越恶生、恶趣、堕处、轮回」……〔乃至〕……观「世间住是染无明毒过依於烦恼而秽恶」……〔乃至〕……观「世间住是贪、瞋、痴所缠,措我无他之解缠者」……〔乃至〕……观「世间住是依多多之耽染所结」……〔乃至〕……观「世间住是耽染之网所掩」……〔乃至〕……观「世间住是依耽染之流所流」……〔乃至〕……观「世间住是依耽染之结所结」……〔乃至〕……观「世间住是随行耽染之随眠」……〔乃至〕……观「世间住是依耽染之烦热所烧」……〔乃至〕……观「世间住是依耽染之极热所极烧」……〔乃至〕……观「世间住是依多多之见所结」……〔乃 [P.128] 至〕……观「世间住是依见之极热所极烧」……〔乃至〕……观「世间住是生随行」……〔乃至〕……观「世间住是老俱行」……〔乃至〕……观「世间住是依病所威服」……〔乃至〕……观「世间住是蒙死」……〔乃至〕……观「世间住是堕於苦」……〔乃至〕……观「世间住是耽染所缚」……〔乃至〕……观「世间住是老之墙壁所闭」……〔乃至〕……观「世间住是死魔之索网所闭」……〔乃至〕……观「世间住是大缚所缚,〔即〕是贪缚、瞋缚、痴缚、慢缚、见缚、烦恼缚、恶行缚,措我无他之解缚者」……〔乃至〕……观「世间住是极狭隘处,措我无他之示余裕处者」……〔乃至〕……观「世间住是大障碍之障碍所,措我无他之断障碍者」……〔乃至〕……观「世间住是堕大嶮处,拱我无举出他嶮处者」……〔乃至〕……观「世间住是堕大旷野,措我无他之越旷野者」……〔乃至〕……观「世间住是堕大轮回,措我无他之使由轮回解脱者」……〔乃至〕……观「世间住是流转於大难处,措我无他之举出难处者」……〔乃至〕 [P.129] ……观「世间住是堕大沼泽,措我无他之举出沼泽者」……〔乃至〕……观「世间住是极坏……〔乃至〕……世间住是依贪火、瞋火、痴火、生、老、死、愁、悲、苦、忧、恼成炽然,措我无他之消灭此者」……〔乃至〕……观「世间住是行分散、令分断、常无护而受刑罚」……〔乃至〕……观「世间住是罪缚所缚、近於杀戮场,措我无他之解缚者」……〔乃至〕……观「世间住是孤独而最可哀,措我无他之救度者」……〔乃至〕……观「世间住是苦所压服、於长夜懊恼」……〔乃至〕……观「世间住是常受结缚而常渴」……〔乃至〕……观「世间住是闇而无眼」……〔乃至〕……观「世间住是缺导者无徧导师」……〔乃至〕……观「世间住是迷於邪路脱正路,措我无导他之导於此圣路者」……〔乃至〕……观「世间住是迷於大暴流,措我无他之使由此暴流出者」……〔乃至〕……观「世间住二成见所缠」……〔乃至〕……观「世间住是依三恶业而迷」……〔乃至〕……观「世间住是结於四轭是四轭所结」……〔乃至〕……观「世间住是依四系所缚」……〔乃至〕……观「世间住是依四取所取」……〔乃至〕……观「世间住是入於五趣」……〔乃至〕……观「世间住是依五妙欲所染」……〔乃至〕……观「世间住是依五盖所掩」……〔乃至〕……观「世间住是依六 [P.130] 诤根而诤争」……〔乃至〕……观「世间住是依六爱身所染」……〔乃至〕……观「世间住是六成见所缠」……〔乃至〕……观「世间住是依七随眠所污」……〔乃至〕……观「世间住是依七结所结」……〔乃至〕……观「世间住是依七慢为憍」……〔乃至〕……观「世间住是依八世法而转」……〔乃至〕……观「世间住是依八邪性决定」……〔乃至〕……观「世间住是依八人过而为过」……〔乃至〕……观「世间住是依九嫌事而嫌」……〔乃至〕……观「世间住是依九种慢为憍」……〔乃至〕……观「世间住是依九爱根法所染」……〔乃至〕……观「世间住是依十染事所染」……〔乃至〕……观「世间住是依十嫌事而嫌」……〔乃至〕……观「世间住是具十不善业道」……〔乃至〕……观「世间住是依十结所结」……〔乃至〕……观「世间住是十邪性决定」……〔乃至〕……观「世间住是具十事邪见」……〔乃至〕……观「世间住是具十事边执见」……〔乃至〕……观「世间住是依百八耽染之百戏论而戏论」,诸佛世尊於诸有情生大悲,观「世间住是六十二成见所缠」,诸佛世尊於诸有情生大悲。观「我已度,世间是未度,我已解脱,世间是未解脱,我已调伏,世间是未调犬,我己寂静,世 [P.131] 间不寂静,我已安息,世间是未安息,我已般涅盘,世间是未般涅盘,我已度故能度,已解脱故能令解脱,已调伏故能令调伏,寂静故能令寂静,己安息故能令安息,已般涅盘故能令入涅盘」诸佛世尊於诸有情生大悲。


此是如来之成大悲智。

 

第五十四章



以何是如来之一切智智?


悉知一切之有为、无为故是一切智智,於其处无有障碍故是无障智。


知过去之一切故是一切智智,於其处无有障碍故是无障智。


知未来之一切故是一切智智,於其处无有障碍故是无障智。


知现在之一切故是一切智智,於其处无有障碍故是无障智。


知眼与诸色之一切故是一切智智,於其处无有障碍故是无障智。


知耳与诸声……乃至……鼻与诸香……乃至……舌与诸味……乃至……身与诸所触〔……乃至……〕意与诸法之一切故是一切智智,於其处无有障碍故是无障智。

 


乃至知无常之义、苦之义、无我义之一切故是一切智智,於其处无障碍故是无 [P.132] 障智。乃至知色无常之义、苦之义、无我义之一切故是一切智智,於其处无有障碍故是无障智。乃至知受之……乃至……知想之……乃至……知诸行之……乃至……知识之……乃至……知眼之……乃至……知老死之无常义、苦之义、无我义之一切故是一切智智,於其处无有障碍故是无障智。

 


乃至知通智之通智义之一切故是一切智智,於其处无有障碍故是无障智。乃至知徧智之徧智义……乃至……知断之断义……乃至知修习之修习义……乃至……知现证之现证义之一切故是一切智智,於其处无有障碍故是无障智。乃至知〔五〕蕴之蕴义……乃至……知〔十八〕界之界义……乃至知〔十二〕处之处义……乃至知有为之有为义……乃至知无为义之一切故是一切智智,於其处无有障碍故是无障智。

 


乃至知善法……乃至知不善法……乃至知无记法……乃至知欲缠法……乃至知色缠法……乃至知无色缠法……乃至知非所摄法之一切故是一切智智,於其处无有障碍故是无障智。乃至知苦之苦义……乃至知集之集义……乃至知灭之灭义……乃至知道之道义一切故是一切智智,於其处无有障碍故是无障智。

 

[P.133] 五


乃至知义无碍解义之无碍解义……乃至知法无碍解之法无碍解义……乃至知词无碍解之词无碍解义……乃至知辩无碍解之无碍解义一切故是一切智智,於其处无有障碍故是无障智。乃至知根上下智……乃至知有情意乐意趣智……乃至知对偶示导……乃至知成大悲智之一切故是一切智智,於其处无有障碍故是无障智。

 


乃至以意知天魔、梵世、人天、沙门、婆罗门、诸生之所见,所闻、所思、所识、所得、所寻、所行之一切故是一切智智,於其处无有障碍故是无障智。

       
彼之未见者不存  未知者无不可知
       

证知一切之所了  如来云是普眼者

 


普眼者依何义而为普眼?


佛智有十四,苦智是佛智,苦集智是佛智,苦灭智是佛智,顺苦灭道智是佛智,义无碍解智是佛智,法无碍解智是佛智,词无碍解智是佛智,辩无碍解智是佛智,根上下智是佛智,有情意乐意趣智是佛智,对偶示导智是佛智,作大悲智是佛智,一切智智是佛智,无障智是佛智。如是为十四佛智,如是之十四佛智中,八智是共声闻,六智是不共声闻。

 

[P.134] 八


乃至苦之苦义之一切已知而无有未知之苦义故是一切智智,於其处无有障碍故是无障智。乃至苦之苦义之一切已见、一切已知、一切已证、一切慧已触而无有慧未触之苦义故是一切智智,於其处无有障碍故是无障智。乃至集之集义……乃至灭之灭义……乃至道之道义……乃至义无碍解之义无碍解义……乃至法无碍解之法无碍解义……乃至词无碍解之词无碍解义……辩无碍解之辩无碍解义之一切已见、一切已知、一切已证、一切慧已触而无有慧未触之辩无碍解之义故是一切智智,於其处无有障碍故是无障智。乃至根上下智……乃至有情意乐、意趣智……乃至对偶示导智……乃至成大悲智之一切已知……一切已见……是无障智。天、魔、梵世、人天、沙门、婆罗门、诸生之所见、所闻、所思、所识、所得、所寻、所行之一切意已知、一切已见……是一切智智,於其处无有障碍故是无障智。

       
彼之未见者不存  未知者无不可知
       

证知一切之所了  如来云是普眼者

 

大品第二 见论


[P.135] 一


如何为见?於见处有几何?於见缠有几何?於见有几何?


於见现贪有几何?何为见处永断?


如何为见?以现贪取见为见。


於见处有几何?於见处有八。


於见缠有几何?於见缠有十八。


於见有几何?於见有十六。


於见现贪有几何?於见现贪有三百。


何为见处永断?预流道为见处永断。

 


如何现贪取见为见?


以色云「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予之我」,现贪取见是见。


以受……乃至……以想……乃至……以诸行……乃至……以识云「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予之我」,现贪取见是见。以眼……〔乃至〕……以耳……乃至……以鼻……乃至……以舌……乃至……以身……乃至……以意……乃至……现贪取见是见。


以色……〔乃至〕……以声……乃至……以香……乃至……以味……乃至……以所触……乃至……以法……乃至……现贪取见是见。

 

[P.136] 三


以眼识……〔乃至〕……以耳识……乃至……以鼻识……乃至……以舌识……乃至……以身识……乃至……以意识……乃至……现贪取见是见。


以眼触所生之受……〔乃至〕……以耳触所生之受……乃至……以鼻触所生之受……乃至……以舌触所生之受……乃至……以身触所之受……乃至……以意触所生之受……乃至……现贪取见是见。

 


以色想……〔乃至〕……以声想……乃至……以香想……乃至……以味想……乃至……以所触想……乃至……以法想……乃至……现贪取见是见。


以色思……〔乃至〕……以声思……乃至……〔以香思……乃至……以味思……乃至……以所触思……乃至……〕以法思……乃至……现贪取见是见。


以色爱……〔乃至〕……以声爱……乃至……〔以香爱……乃至……以味爱……乃至……以所触爱……乃至……〕以法爱……乃至……现贪取见是见。


以色寻……〔乃至〕……以声寻……乃至……〔以香寻……乃至……以味寻……乃至……以所触寻……乃至……〕以法寻……乃至……现贪取见是见。


以色伺……〔乃至〕……以声伺……乃至……〔以香伺……乃至……以味伺……乃至……以所触伺……乃至……〕以法伺……乃至……现贪取见是见。

 


以地界……〔乃至〕……以水界……乃至……以火界……乃至……以风界……乃至……以空界……乃至……以识界……乃至……现贪取见是见。


以地徧……〔乃至〕……以水徧……乃至……以火徧……乃至……以风徧……乃至……以青徧……乃至……以黄徧……乃至……以赤徧……乃至……以白徧……乃至……以空徧……乃至……以识徧……乃至……现贪取见是见。

 

[P.137] 六


以发……〔乃至〕……以毛……〔乃至〕……爪……乃至……齿……乃至……皮……乃至……肉……乃至……筋……乃至……骨……乃至……骨髓……乃至……肾……乃至……心……乃至……脾……乃至……肋膜……乃至……肝……乃至……肺……乃至……肠……乃至……肛……乃至……腹……乃至……屎……乃至……胆……乃至……啖……乃至……脓……乃至……血……乃至……汗……乃至……脂……乃至……泪……乃至……膏……乃至……唾……乃至……洟……乃至……黄水……乃至……尿……乃至……以脑子皮……乃至……现贪取见是见。

 


以眼处……〔乃至〕……以色处……乃至……以耳处……乃至……以声处……乃至……以鼻处……乃至……以香处……乃至……以舌处……乃至……以味处……乃至……以身处……乃至……以所触处……乃至……以意处……乃至……以法处……乃至……以眼界、色界、眼识界……乃至……以耳界、声界、耳识界……乃至……以鼻界、香界、鼻识界……乃至……以香界、味界、舌识界……乃至……以身界、所触界、身识界……乃至……以意界、法界、意识界……乃至……现贪取见是见。

 


以眼根……〔乃至〕……耳根〔……乃至……〕鼻根〔……乃至……〕舌根〔……乃至……〕身根〔……乃至……〕意根〔……乃至……〕命根〔……乃至……〕女根〔……乃至……〕男根〔……乃至……〕乐根〔……乃至……〕苦根〔……乃至……〕喜根〔……乃至……〕忧根〔……乃至……〕舍根〔……乃至……〕信根〔……乃至……〕精进根〔……乃至……〕念根〔……乃至……〕定根〔……乃至……〕以慧根……乃至……现贪取见是见。

 

[P.138] 九


以欲界〔……乃至……〕色界〔……乃至……〕无色界〔……乃至……〕欲有〔……乃至……〕色有〔……乃至……〕无色有〔……乃至……〕想有〔……乃至……〕无想有〔……乃至……〕非想非非想有〔……乃至……〕一蕴有〔……乃至……〕四蕴有〔……乃至……〕五蕴有〔……乃至……〕初静虑〔……乃至……〕第二静虑〔……乃至……〕第三静虑〔……乃至……〕第四静虑〔……乃至……〕慈心解脱〔……乃至……〕悲心解脱〔……乃至……〕喜心解脱〔……乃至……〕舍心解脱〔……乃至……〕虚空无边处定〔……乃至……〕识无边处定〔……乃至……〕无所有处定〔……乃至……〕以非想非非想处定……乃至……现贪取见是见。

 

一〇


以无明〔……乃至……〕行〔……乃至……〕识〔……乃至……〕名色〔……乃至……〕六处〔……乃至……〕触〔……乃至……〕受〔……乃至……〕渴爱〔……乃至……〕取〔……乃至……〕有〔……乃至……〕生〔……乃至……〕以老死云「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予之我」,现贪取见是见。


如是现贪取见是见。

 

一一


何为八见处?


蕴是见处,无明是见处,触是见处,想是见处,寻是见处,非理作意是见处,恶友是见处,从他音声是见处。


蕴是因,蕴是缘,以诸见之等起故,蕴是见处。以无明是因……乃至……以触是因……乃至……以想是因……乃至……以寻是因……乃至……以非理作意是因……乃至……以恶友是因……乃至……以从他音声是因,从他音声是缘,以诸见等起故,从他音声是见处。如是有八见处。

 

一二


何为十八见缠


见者,此是成见、见稠林、见旷野、见诤、见恼、见结、见箭、见害、见障碍、见缚、见嶮、见随眠、见热、见烦热、见系、见取、见现贪、见取见。如是有十八见缠。

 

[P.139] 一三


何为十六见?


是味见、随我见、邪见、有身见、有身事常见、有身事断见、边执见、随前边见、随後边见、顺结见、我慢缚见,我所慢缚见、我论所应见、世论所应见、有见、无有见,如是有十六见。

 

一四


於味见现贪有几何之行相?於随我见现贪有几何之行相?於邪见……〔乃至〕……於有身见……〔乃至〕……於有身事常见……乃至……於有身事断见……乃至……於边执见……乃至……於随前边见……乃至……於随後边见……乃至……於顺结见……乃至……於我慢缚见……乃至……於我所慢缚见……乃至……於我论所应见……乃至……於世论所应见……乃至……於有见……乃至……於无有见现贪有几何之行相?

 

一五


於味见现贪有三十五行相,於随我见现贪有二十行相,於邪见现贪有十行相,於有身见现贪有二十行相,於有身事常见现贪有十五行相,於有身见现贪有五行相,於边执见现贪有五十行相,於随前边见现贪有十八行相,於随後边见现贪有四十四行相,於顺结见现贪有十八行相,於我慢缚见现贪有十八行相,於我所慢缚见现贪 [P.140] 有十八行相,於我论所应见现贪有二十行相,於世论所应见现贪有八行相,於有见现贪有一行相,於无有见现贪有一行相。

 

一六


於味见现贪有如何之三十五行相?


云:「缘色而生乐、喜,此之色而有此之味」,乃现贪取见是见。见非味,味非见,见与味为各别。见而为味,此名为味见。味见是邪见,邪见是见坏,具此见坏之人是坏见,不可依附坏见之人,不可亲近、不可敬奉。此依何之因?其〔人〕之见为恶故。见之贪非是见,见非是贪,见与贪为各别。见而为贪,此名为见贪。具此见与贪之人为见贪所染。布施与见贪所染之人无大果、无大功德。此依何之因?其〔人之〕见为恶故。


味见是邪见,於邪见人有二趣,地狱或傍生。随邪见人之见是成受身业……乃至……语业,随见成受意业、思、希求愿及诸行等一切诸法是资於非可爱、非可亲、非适意、不利益、苦。此依何之因?其人之见是恶故。譬如将拈筏种子、或拘舍怛只种子、或苦葫芦种子置於润地时,其执受之地味、其执受之水味悉皆资於此 [P.141] 苦性、辛性不实性。此依何之因?其种子是恶故。如是随具邪见男人之见成受身业……乃至……语业,随见成受意业、思、希求愿及诸行等一切诸法是资於非可爱、非可亲、非适意、不利益苦。此依何之因?其人之见是恶故。味见是邪见,邪见是成见、见稠林、见旷野、见诤、见恼、见结、见箭、见害、见障碍……乃至……见取见。

 

一七


云:「缘受……乃至……缘想……乃至……缘诸行……乃至……缘识……乃至……眼……〔乃至〕……耳……〔乃至〕……鼻……〔乃至〕……舌……〔乃至〕……身……〔乃至〕……意……〔乃至〕……色……〔乃至〕……声……〔乃至〕……香……〔乃至〕……味……〔乃至〕……所触……〔乃至〕……法……〔乃至〕……眼识……〔乃至〕……耳识……〔乃至〕……鼻识……〔乃至〕……舌识……〔乃至〕……身识……〔乃至〕……意识……〔乃至〕……眼触……〔乃至〕……耳触……〔乃至〕……鼻触……〔乃至〕……舌触……〔乃至〕……身触……〔乃至〕意触……〔乃至〕……眼触所生之受……〔乃至〕……身触所生之受……〔乃至〕……鼻触所生之受……〔乃至〕……舌触所生之受……〔乃至〕……身触所生之受……〔乃至〕……缘意触所生之受而乐、喜生,此之意触所生之受而有此之味」,乃现贪取见是见。见非是味,味非是见,见与味各别。见而为味,此名为味见。味 [P.142] 见是邪见,邪见是见坏,具此见坏之人是坏见,不可依附坏见人,不可亲近、不可敬奉。此依何之因?其〔人之〕见恶故。见贪非是见,见非是贪,见与贪各别,见而为贪,此名为见贪。具此见与贪,是见贪所染之人。布施与见贪所染之人无大果、无大功德。此依何之因?其〔人之〕见恶故。


味见是邪见,於邪见人有二趣,地狱或傍生〔趣〕。随邪见人之见成受身业……乃至……语业,随见成受意业、思、希求愿及诸行等一切诸法是资於非可爱、非可亲、非适意、不利益、苦。此依何之因?其〔人之〕见恶故,譬如拈筏种子,或拘舍怛只种子,或苦葫芦种子置润地时,其执受地之味,其执受水之味是皆资於此苦性、辛性、不实性。此依何之因?其种子为恶之故。如是随邪见人之见成受身业……乃至……语言,随见成受意业、思、希求、欲及诸行等一切诸法是资於非可爱、非可亲、非适意、不利益、苦。此依何之因?其人之见恶故。味见是邪见,邪见是成 [P.143] 见、见稠林、见旷野、见诤、见恼、见诘、见箭、见害、见障碍……乃至……见取见。缠心之合有如是十八行相。

 

一八


结而亦有为见,结而亦有不为见。


如何结而亦为见?


有身见与戒禁取见。此等结而亦为见。


如何结而亦不为见?


欲贪结、瞋结、慢结、疑结、有贪结、嫉结、悭结、随眠结、无明结。此等是结而亦非见。


於味见在现贪有如是三十五行相。

 

一九


於随我见,现贪如何有二十行相?


於此处未听闻之异生乃未见圣者,不明解圣法,不调顺於圣法,不见善士,不明解善士之法,不调顺於善士之法,由我观见色,或我有色,或色於我,或於色〔观见〕我。由我观见受……乃至……想……乃至……诸行……乃至……或依我而观见识,或我有识,或识於我,或於识〔观见〕我。

 

二〇


如何是由我观见色?


[P.144] 於此处有者由我观见地徧,「地徧是此我,我是此地徧」观见地徧与我为不二。譬如油灯之燃时「焰是此色,色是此焰」观见焰与色为不二,如是於此处有者由我观见地徧,「地徧是此我,我是此地徧」观见地徧与我为不二。现贪取见是见,见非是事,事非是见,见与事为各别。见而亦为事,此为初色事随我见。随我见是邪见,邪见是见坏。随我见是邪见,於邪见人有二趣……乃至……此等是结而亦非见。


於此处有者由我观见水徧〔……乃至……〕火徧〔……乃至……〕风徧……〔乃至……〕青编……〔乃至……〕黄徧〔……乃至……〕赤徧〔……乃至……〕白徧,「白徧是此我,我是此白徧」与……乃至……此等是结而非见。如是而由我观见色。

 

二一


如何而观见我是有色?


於此处有者由我而观见受、想、行、识,於彼生如是念:「此是予之我,此予之我是复,具此色而有色」,观见我有色。譬如有树具影,有人如是应谓:「此是树,此是影,树与影各别,而此树具此影而有影」,则观见树有影。如是於此处有者,由我而观见受、想、行、识,彼生如是念:「此是予之我,此予之我是复,具此色而有色」,则观见我有色。现贪取见是见,见非是事,事非是见,见与事各别。见而为事,此为第二色事随我见。随我见是邪见,邪见是见坏……乃至……此等是结而非见。如是观见我有色。

 

[P.145] 二二


如何而於我观见色?


於此处有者,由我观见受、想、行、识,於彼生如是念:「此是予之我,而於此之我有此之色」,而於我观见色。譬如有华而具香,有人如是应谓:「此是华,此是香,华与香各别,而於此华有此香」,而於华观见香。如是於此处有者,由我观见受……乃至识,於彼生如是念:「此是予之我,而於此之我有此之色」,而於我观见色。现贪取见是见……乃至……此为第三色事随我见……乃至……此等是结而非见。如是而於我观见色。

 

二三


如何而於色观见我?


於此处有者,由我观见受、想、行、识,於彼生如是念:「此是予之我,此色〔中〕有此予之我」,而於色观见我。譬如有宝珠安置於箧中,有人如是谓:「此是宝珠,此是箧,宝珠与箧而各别,而此宝珠在此箧中」,而於箧中观见宝珠。如是於此处有者,由我而观见受……乃至……识,於彼生如是念:「此是予之我,而此予之我有此色」,而於色观见我。现贪取见是见……乃至……此为第四色事随我见……乃至……此等是结而非见。如是而於色观见我。

 

二四


如何而由我观见受?


於此处有者,由我观见眼触所生之受〔……乃至……〕耳触所生之受〔……乃至……〕鼻触所生之受是我〔……乃至……〕舌触所生之受〔……乃至……〕身触所生之受〔……乃至……〕意触所生之受,「意触所生之受此是我,我是此意触所生之 [P.146] 受」,观见意触所生之受与我为不二。譬如观见油灯之……乃至……为不二。如是於此处有者,由我观见意触所生之受,「意触所生之受此是我,我是此意触所生之受」,观见意触所生之受与我为不二。现贪取见是见……乃至……此是初受事随我见……乃至……此等是结而非见。如是而由我观见受。

 

二五


如何观见我而有受?


於此处有者,由我观见想、行、识、色,於彼生如是念:「此是予之我,此予之我是复,具此受而有受」,而观见我有受。譬如有树……乃至……此等是结而非见。如是观见我而有受。

 

二六


如何於我观见受?


於此处有者,由我观见想……乃至……由我观见色,於彼生如是念:「此是予之我,而於此我有此受」,而於我观见受。譬如有华……乃至……此等是结而非见。如是於我观见受。

 

二七


如何於受观见我?


於此处有者,由我观见想……乃至……由我观见色,於彼生如是念:「此是予之我,於此予之我有此之受」而於受观见我。譬如有宝珠……乃至……此等是结而非见。如是於受观见我。

 

二八


如何由我观见想?


[P.147] 於此处有者,由我观见眼触所生之想……乃至……由我观见意触所生之想,观见意触所生之受……乃至为不二。譬如油灯之……乃至……此等是结而非见。如是而由我观见想。

 

二九


如何观见我有想?


於此处有者,由我为观见行……乃至……由我观见受,於彼生如是念:「此是予之我,此予之我是复,具此之想而有想」,而观见我为有想。譬如有树……乃至……此等是结而非见。如是观见有想我。

 

三〇


如何於我观见想?


於此处有者,由我观见行……乃至……由我观见受,於彼生如是念:「此是予之我,而於此我有此之色」,而於我观见色。譬如有华……乃至……此等是结而非见。如是我於观见想。

 

三一


如何於想观见我?


於此处有者,由我观见行……乃至……由我观见受,於彼生如是念:「此是予之我,此予之我是有此想」,而於想观见我。譬如有宝珠……乃至……此等是结而非见。如是於想观见我。

 

三二


如何由我观见行?


於此处有者,由我观见眼触所生之思……乃至……意触所生之思,观见「意触所生之思……乃至……为不二。譬如油灯之……乃至……此等是结而非见」。如是由我观见行。

 

三三


如何观见我有行?


於此处有者,由我观见识……乃至……由我观见想,於彼生如是念:「此是予之我,此予之我是复,具此等之行而有行」,而观见我有行。譬如有树……乃至……此等是结而非见。如是观见我有行。

 

[P.148] 三四


如何於我观见行?


於此处有者,由我观见识……乃至……由我观见想,於彼生如是念:「此为予是之我,此之我有此等之行」,而於我观见行。譬如有华……乃至……此等是结而非见。如是於我观见行。

 

三五


如何於行观见我?


於此处有者,由我观见识……乃至……由我观见相,於彼生如是念:「此是予之我,於此等之行有此予之我」,而於我观见行。譬如有宝珠……乃至……此等是结而非见。如是於行观见我。

 

三六


如何由我观见识?


於此处有者,由我观见眼识……乃至……由我观见意识,意识……乃至……观见为不二。譬如油灯之……乃至……此等是结而非见。如是由我观见识。

 

三七


如何观见我有识?


於此处有者,由我观见色……乃至……由我观见行,於彼生如是念:「此是予之我,此予之我是复,具此之识而有识」,而观见我有识。譬如有树……乃至……此等是结而非见。如是观见我有识。

 

三八


如何於我观见识?


於此处有者,由我观见色……乃至……由我观见行,於彼生如是念:「此是予之我,而於此我有此之识」,而於我观见识。譬如有华……乃至……此等是结而非见。如是於我观见识。

 

三九


如何於识观见我?


[P.149] 於此处有者,由我为观见色……乃至……由我观见行,於彼生如是念:「此是予之我,此予之我有此之识」,而於识观见我。譬如有宝珠……乃至……此等是结而非见。如是於识观见我。


於随我见现贪有如是二十行相。

 

四〇


於邪见现贪有如何之十行相?


云:「无布施」之事如是说邪见现贪取见而是见,见非是事,事非是见,见与事各别,见而为事,此为初邪事邪见。邪见是见坏……乃至……此是结而非见。「无供施」……乃至……「无烧施」〔……乃至……〕「善作、恶作诸业之果,无异熟」〔……乃至……〕「无此世」〔……乃至……〕「无他世」〔……乃至……〕「无母」〔……乃至……〕「无父」〔……乃至……〕「无化生有情」〔……乃至……〕云「於世间无正行、正入之沙门、婆罗门之自证知、此世与他世、现证之宣说者」如是说邪见现贪取见而为见……乃至……此为第十邪事邪见。邪见是见坏……乃至……此等是结而非见。


於邪见现贪有如是十行相。

 

四一


於有身见现贪有如何二十行相?


於此处未听闻之异生,未见圣者,不明解圣法,不调顺於圣法,不见善士,不明解善士之法,不调顺於善士之法,由我观见色,若〔观见〕我有色,或色於我,或我於色。由我观见受……〔乃至〕……观见想……〔乃至〕……诸行……〔乃至〕……由我观见识,或观见我有识,或识於我,或我於识。


如何由我观见色?


[P.150] 於此处有者,由我观见地徧……乃至……由我观见白徧,「白徧是此我,我是此白徧」,观见白徧与我为不二。譬如油灯燃时……乃至……如是於此处有者,由我观见白徧〔……乃至……〕现贪取见是见……乃至……此为初色事有身见。有身见是邪见……乃至……此等是结而非见。如是由我观见色……乃至……〔观见我〕。


於有身见现贪有如是二十行相。

 

四二


於有身事常见现贪有如何十五行相?


於此处未听闻之异生,未见圣者……乃至……不调顺於善士之法,〔观见〕我有色,或色於我,或我於色。〔观见〕我有受〔……乃至……〕我有想〔……乃至……〕我有行〔……乃至……〕我有识,或识於我,或於识〔观见〕我。


如何观见我有色?


於此处有者,由我观见受、想、行、识,於彼生如是念:「此是予之我,此予之我是复,具此之色而有色」,而观见我有色。譬如有树而具影……乃至……如是於此处有者是受……乃至……此为初有身事常见。常见是邪见……乃至……此等是结而非见。如是观见我有色……乃至……


於有身事常见现贪有如是十五行相。

 

四三


於有身事断见现贪如何有五行相?


於此处未听闻之异生,未见圣者……乃至……不调顺於善士之法,由我观见色,由我观见受〔……乃至……〕想〔……乃至……〕行〔……乃至……〕识。


如何由我观见色?


[P.151] 於此处有者,由我观见地徧……乃至……由我观见白徧,白徧是此我……乃至……观见为不二。譬如油灯之燃时……乃至……此为初有身事断见。断见是邪见……乃至……此等是结而非见。如是由我观见色……乃至……〔观见我〕。


於有身事断见现贪有如是五行相。

 

四四


於边执见现贪如何有五十行相。


云「世是常」於边执见现贪有几何之行相?


云「世是无常」於边执见现贪有几何之行相?


云「世是有边」於边执见〔……乃至……〕


云「世是无边」於边执见〔……乃至……〕


云「命是此身」於边执见〔……乃至……〕


云「命与身异」於边执见〔……乃至……〕


云「如来死後有」於边执见〔……乃至……〕


云「如来死後无有」之边执见〔……乃至……〕


云「如来死後有亦无有」於边执见〔……乃至……〕


云「如来死後无有亦非无有」於边执见现贪有几何之行相?


「世是常」於边执见在现贪有五行相〔……乃至……〕「如来死後无有亦非无有」於边执见现贪有五行相。

 

四五


云「世是常」於执边见现贪有如何之五行相?


云「色於世是常」之现贪取见是见,依此见,执彼之边执为边执见。见非是事,事非是见,见与事各别,见而为事云此「世是常」,为边执见之第一。边执见是邪见……乃至……此等是结而非见。


云「受於世是常」……乃至……「想〔……乃至……〕行〔……乃至……〕识於世 [P.152] 是常」之现贪取见是见,依此之见执彼之边……乃至……云此「世是常」为执边执见之第五。边执见是邪见……乃至……此等是结而非见。


云「世是常」於边执见现贪有如是五行相。

 

四六


云「世是无常」於边执见现贪有如何五行相?


云「色於世是无常」之现贪取见是见,依此见执彼之边为边执见。见非是事,事非是见,见与事各别。见而为事此云「世是无常」,是为边执见之第一。边执见为邪见……乃至……此等是结而非见。


云「受於世而无常」……乃至「想〔……乃至……〕行〔……乃至……〕识於世而无常」之现贪取见是见,依此之见执彼之边……乃至……云此「世是无常」为边执见之第五。边执见是邪见……乃至……此等是结而非见。


云「世是无常」於边执见现贪有如是五行相。

 

四七


云「世是有边」於边执见现贪有如何五行相?


於此处有者,由青徧满少虚空。於彼生如是念:「此世是有边而周圆」,如此有边想「徧满之处此事而是世,为徧满者此我而是世」之现贪取见是见,依此之见执彼之边是边执见。见非是事……乃至……云此「世是有边」,为边执见之第一……乃至……此等是结而非见。


於此处有者,由黄徧满少虚空〔……乃至……〕由赤徧满〔……乃至……〕由白徧满〔……乃至……〕由光徧满。於彼生如是念……乃至……此等是结而非见。


[P.153] 云「世是有边」於边执见现贪有如是五行相。

 

四八


云「世是无边」於边执见现贪有如何五行相?


於此处有者,由青徧满广虚空。於彼生如是念:「此世是无边而无限」,如此有无边想「徧满者……乃至……」云此「世是无边」,为边执见之第一……乃至……此等是结而非见。


於此处有者,由黄徧满广虚空……乃至……由光徧满。於彼生如是念……乃至……此等是结而非见。


云「世是无边」於边执见现贪有如是五行相。

 

四九


云「命是此身」於边执见现贪有如何五行相?


云「色是命而是身,命是此身」之现贪取见是见,云此「命是此身」,为边执见之第一……乃至……此等是结而非见。「受〔……乃至……〕想〔……乃至……〕行〔……乃至……〕识是命而是身,命是此身」……乃至……此等是结而非见。


云「命是此身」於边执见现贪有如是五行相。

 

五〇


云「命与身是异」於边执见现贪有如何五行相?


云「色是身而非命,命非是身,命与身是异」之现贪取见是见……乃至……云此「命与身是异」,为边执见之第一……乃至……此等是结而非见。「受〔……乃至……〕想〔……乃至……〕行〔……乃至……〕识是身而非命,命非是身……乃至……」此等是结而非见。


[P.154] 云「命与身是异」於边执见现贪有如是五行相。

 

五一


云「如来死後有」於边执见现贪有如何五行相?


云「色於此处唯有死法,如来身坏而後有、住、生、成」之现贪取见是见……乃至……云此「如来死後有」,为边执见之第一……乃至……此等是结而非见。受〔……乃至……〕想〔……乃至……〕行〔……乃至……〕识於此处只有死法……乃至……此等是结而非见。

 

五二


云「如来死後无有」於边执见现贪有如何五行相?


「色於此处唯有死法,如来身坏後断灭,如来死後无有」之现贪取见是见……乃至……云此「如来死後无有」,为边执见之第一……乃至……此等是结而非见。「受〔……乃至……〕想〔……乃至……〕行〔……乃至……〕识」於此处唯有死法……乃至……此等是结而非见。


云「如来死後无有」於边执见现贪有如是五行相。

 

五三


云「如来死後有亦无有」於边执见现贪有如何五行相?


「色於此处唯有死法,如来身坏後有、亦无有」之现贪取见是见……乃至……云此「如来死後有亦无有」,为边执见之第一……乃至……此等是结而非见。「受〔……乃至……〕想〔……乃至……〕行〔……乃至……〕识於此处唯有死法……乃至……」此等是结而非见。


云「如来死後有亦无有」於边执见现贪有如是五行相。

 

五四


云「如来死後无有亦非无有」於边执见现贪有如是五行相?


[P.155] 云「色於此处唯有死法,如来身坏後无有亦非无有」;现贪取见是见……乃至……云此「如来死後无有、亦非无有」为边执见之第一……乃至……此等是结而非见。「受〔……乃至……〕想〔……乃至……〕行〔……乃至……〕识於此处唯有死法……乃至……」此等是结而非见。


云「如来死後无有亦非无有」为边执见之第一……乃至……此等是结而非见。「受〔……乃至……〕想〔……乃至……〕行〔……乃至……〕识於此处唯有死法……乃至……」此等是结而见。


云「如来死後无有、亦非无有」於边执见现贪有如是五行相。


於边执见现贪有如是五十行相。

 

五五


於随前边见在现贪有如何十八行相?


是四常论、四一分常论、四有边无边论、四瓢箪鲶论、二无因生论。


於随前边见现贪有如是十八行相。

 

五六


於随後边见现贪有如何四十四行相?


是十六有想论、八无想论、八非有想非无想论、七断灭论、五现法涅盘论。


於随後边见现贪有如是四十四行相。


五七


於顺结见现贪有如何十八行相?


见是此成见、见稠林……乃至……见现贪、见取见。


於顺结见现贪有如是十八行相。

 

五八


於我慢续见现贪有如何十八行相?


[P.156] 云「眼是我」之现贪取见是我慢缚见。见非是事……乃至……此为初我慢缚见。慢缚见是邪见……乃至……此等是结而非见。云「耳是我」……乃至……「鼻〔……乃至……〕舌〔……乃至……〕身〔……乃至……〕意〔……乃至……〕色〔……乃至……〕法〔……乃至……〕眼识〔……乃至……〕意识是我」之现贪取见是我慢缚见……乃至……此等是结而非见。


於我慢缚见现贪有如是十八行相。

 

五九


於我所慢缚见现贪有如何十八行相?


云「眼是我所」之现贪取见我所慢缚见。见非是事……乃至……此为初我所慢缚见。慢缚见是邪见……乃至……此为初我所慢缚见。慢缚见是邪见……乃至……此等是结而非见。云「耳是我所」……乃至……鼻〔……乃至……〕舌〔……乃至……〕身〔……乃至……〕意〔……乃至……〕色〔……乃至……〕法〔……乃至……〕眼识〔……乃至……〕「意识是我所」之现贪取见是我所慢缚见……乃至……此等是结而非见。


於我所慢缚见现贪有如是十八行相。

 

六〇


於我论所应见现贪有如何二十行相?


於此处未听闻之异生,未见圣者……乃至……不调顺於善士之法,由我观见色,或我有色,或色於我,或我於色……〔乃至〕受〔……乃至……〕想〔……乃至……〕行〔……乃至……〕由我观见识,或我有识,或识於我,或我於识……乃至……〔观见〕我。


如何而由我观见色?


於此处有者,由我观见地徧……乃至……由我观见白徧,白徧此是我……乃至……譬如油灯之燃时……乃至……如是於此处有者,由我观见白徧……乃至……此 [P.157] 是初色事我论所应见……乃至……此等是结而非见。如是而由我观见色……乃至……〔观见我〕。


於我论所应见现贪有如是二十行相。

 

六一


於世论所应见现贪有如何八行相?


云「我与世是常」之现贪取见为世论所应见。见非是事……乃至……此等是结而非见。云「我与世是无常」……乃至……「我与世是常亦无常」……乃至……「我与世是无常亦非无常」……乃至……「我与世是有边」……乃至……「我与世是无边」……乃至……「我与世是有边亦无边」……乃至……「我与世非有边亦非无边」之现贪取见是世论所应见。见非是事……乃至……此等是结而非见。


於世论所应见现贪有如是八行相。

 

六二


执着现贪是有见,失踪现贪是无有见。於味见三十五行相之现贪中几何是有见、几何是无有见?於随我见二十行相之现贪中几何是有见、几何是无有见?……乃至……於世论所应见八行相之现贪中几何是有见、几何是无有见?


於味见三十五相之现贪,或有有见,或亦有无有见。於随我见二十行相之现贪中十五是有见,五是无有见。於邪见十行相之现贪悉是无有见。於有身见二十行相 [P.158] 之现贪中十五是有见,五是无有见。於有身事常见十五行相之现贪悉是有见。於有身事断见五行相之现贪悉是无有见。云「世是常」於边执见五行相之现贪悉是有见。云「世是无常」於边执见五行相之现贪悉为无有见。云「世是有边」於边执见五行相之现贪或亦有有见,或亦有无有见。云「世是无边」於边执见五行相之现贪或亦有有见,或亦有无有见。云「命是此身」於边执见五行相之现贪悉是无有见。云「命与身是异」於边执见五行相之现贪悉是有见。云「如来死後有」於边执见五行相之现贪悉是有见。云「如来死後无有」於边执见五行相之现贪悉是无有见。云「如来死後有亦无有」於边执见五行相之现贪或亦有有见,或亦有无有见。云「如来死後无有亦非无有」於边执见五行相之现贪或亦有有见,或亦有无有见。於随前边见十八行相之现贪或亦有有见,或亦有无有见。於随後边见四十四行相之现贪或亦有有见,或亦有无有见。於顺结见十八行相之现贪或亦有有见,或亦有无有见。於我慢缚见十八行相之现贪悉是无有见。於我所慢缚见十八行相之现贪悉是有见。於我论所应见二十行相之现贪中十五是有见,五是无有见。於世论所应见八行相之现贪或亦有有见,或亦有无有见。


[P.159] 诸见悉是味见,诸见悉是随我见,诸见悉是邪见,诸见悉是有身见,诸见悉是边执见,诸见悉是顺结见,我论所应见是有见、无有见。论此两〔见〕依止者无有灭智,此世间是颠倒想。

 

六三


诸比丘!天、人是二见所缠,或者执着,或者失踪,而具眼者见。


复次诸比丘!如何而某者是执着?诸比丘!天、人於喜有、欢喜有、喜悦有者,若虽说有灭法,心不跃进,不明寂,不定住,不胜解。诸比丘!如是某者是执着。


复次诸比丘!如何某者是失踪?有者是复,有羞耻、惭愧、恐惧而无有欢喜,「此之我实於身坏後断灭、死後无有,故此是真实,唯一、妙善、如实」。诸比丘!如是是某者之失踪。


复次诸比丘!如何是具眼者见?诸比丘!於此处比丘如实见有,如实见有已向有之厌恶、离贪、灭尽对向。诸比丘!如是是具眼者见。

     
如实为已见  有与有超越  依有爱悉尽  如实为胜解
     

比丘徧知有  有无有离爱  因离有之故  不再受後有

 

[P.160] 六四


於坏见人有三,於具见人有三。


如何是三坏见人?


是外道师、外道师声闻、邪见者。此等是三坏见人。


如何为三具见人?


是如来、如来之声闻、正见者。此等是三具见人。

     
有忿与有恨  覆蔽诸邪恶  应知为坏见  诡诈是贱人
     

无忿与无恨  清净无覆蔽  具见且怜俐  应知为圣者

 

六五


坏见有三,具见有三。


如何是三坏见?


云「此是我所」是坏见,云「此是我」是坏见,云「此是予之我」是坏见。如是有三坏见。


如何是三具见?


云「此非我所」是具见,云「此非我」是为具见,云「此非予之我」是为具见。如是有三具见。

 

六六


「此是我所」为如何见?为几何之见?其见执如何为边?


「此是我」为如何见?为几何之见?其见执如何为边?


「此是予之我」为如何见?为几何之见?其见执如何为边?


「此是我所」为随前边见,见有十八,此是执前边见。


「此是我」为随後边见,见有四十四,此是执後边见。


[P.161] 云「此是予之我」之中,有二十事之随我见,有二十事之有身见,为有身见之始而有六十二之成见,此等是执前边、後边之见。

 

六八


诸比丘!凡於我究竟者,悉是此具见,此具见者之中,五是於此世究竟,五是舍离此世已而究竟。


如何是五於此世究竟?极七返有、家家、一种、一来及现法阿罗汉。如是五於此世究竟。


如何是五於舍离此世已而究竟?是中般涅盘、除般涅盘、无行般涅盘、有行般涅盘、上流、到色究竟。如是是五舍离此世已而究竟。

 

六九


诸比丘!凡於我证净者,此悉是预流,此预流之中,五於此世究竟,五於舍离此世已而究竟。


如何是五於此世究竟?是极七返有、家家、一种、一来及现法阿罗汉。如是五於此世究竟。


如何是五舍离此世已而究竟?是中般涅盘、除般涅盘、无行般涅盘、有行般涅盘、上流、到色究竟。如是是五舍离此世已而究竟。如是五於舍离此世已而究竟。


诸比丘!凡於我证净者此悉是预流,此预流之中五於此世究竟,五於舍离此世已而究竟。

 

大品第三 入出息论


第一诵品


[P.162] 一


有修习十六事入出息念三摩地时,二百之定智生,〔即〕八阻害智、八利益智、十八随烦恼智、十三清净智、三十二作念智、二十四定力智、七十二正观力智、八厌恶智、八厌恶随顺智、八厌恶止灭智、二十一解脱乐智。

 


如何是八阻害智及八利益智?


欲欲是三摩地之阻害,出离是三摩地之利益。瞋是三摩地之阻害,无瞋是三摩地之利益。惛眠是三摩地之阻害,光明想是三摩地之利益。悼举是三摩地之阻害,无散乱是三摩地之利益。疑是三摩地之阻害,法决定是三摩地之利益。无明是三摩地之阻害,智是三摩地之利益。不欣喜是三摩地之阻害,胜喜是三摩地之利益。一切不善法是三摩地之阻害,一切之善法是三摩地之利益。


如是依十六行相掉举心而柔软心与俱之心定住於一性,由诸盖为清净。

 

[P.163] 三


此一性者如何?


出离是一性,无瞋是一性,光明想是一性,无散乱是一性,法决定是一性,智是一性,胜喜是一性,一切善法是一性。


此诸盖者如何?


欲欲是盖,瞋是盖,惛眠是盖,掉举是盖,疑是盖,无明是盖,不欣喜是盖,一切不善法是盖。

 


盖依何义而为盖?依障碍出之义而为盖。


此出者如何?


出离是圣者之出,而依此出离圣者而出离,欲欲是出之盖,依此欲欲被覆者,不了知出离是圣者之出,故欲欲是出之盖。无瞋是圣者之出,而依此无瞋圣者而出离,瞋是出之盖,依此瞋被覆者,不了知无瞋是圣者之出,故瞋是出之盖。光明想是圣者……乃至……圣者出离,惛眠是出之盖……乃至……是出之盖。无散乱是圣者……乃至……圣者出离,掉举是出之盖……乃至……是出之盖。法决定是圣者……乃至……圣者出离,疑是出之盖……乃至……是出之盖。智是圣者……乃至……圣者出离,无明是出之盖……乃至……是出之盖。胜喜是圣者……乃至……圣者出离,不欣喜是出之盖……乃至……是出之盖。一切善法是圣者……乃至……圣者出离,一切不善法是出之盖……乃至……出之盖。而复,清净心修习十六事入出息念三摩 [P.164] 地时,如是有诸盖与一刹那俱会。

 


如何十八随烦恼生?


念随行於入息之初、中、後时,心於内散乱者是三摩地之阻害。念随行於出息之初、中、後时,心於外散乱者是三摩地之阻害。入息之希求、欲求、爱行是三摩地之阻害。出息之希求、欣求、爱行是三摩地之阻害。依入息被威服者获得出息时,有惛迷者是三摩地之阻害。依出息被威服者获得入息时,有惛迷者是三摩地之阻害。

     
[P.165] 随行入息与出息  内外散乱之疑惑  依入息被威服者  获得出息时惛迷
     

依出息被威服者    获得入息时惛迷    六随烦恼有如是      入出息念三摩地
     

依此等之散乱者    其心不能得解脱    不能了知解脱意    〔阻害三摩〕是依他

 


对因相倾心者之於入息心动摇是三摩地之阻害。於入息倾心者之於因相心动摇是三摩地之阻害。於因相倾心者之於出息心动摇是三摩地之阻害。对出息倾心者之於因相心动摇是三摩地之阻害。於入息倾心者之於出息心动摇是三摩地之阻害。於出息倾心者之於入息心动摇是三摩地之阻害。


     向因相倾心者於入息意散乱,


     向入息倾心者於因相心动摇,


     向因相倾心者於出息意散乱,


     向出息倾心者於因相心动摇,


     向入息倾心者於出息意散乱,


     向出息倾心者於入息心动摇,


     六随烦恼有如是入出息念三摩地,


     依此等之散乱者其心不能得解脱,


     不能了知解脱意依他〔阻害三摩地〕。

 


随行过去蒙心之散乱是三摩地之阻害。希求未来心被镇伏是三摩地之阻害。蒙退缩心之懈怠是三摩地之阻害。蒙太高心之掉举是三摩地之阻害。蒙上向心之贪是三摩地之阻害。蒙下向心之瞋是三摩地之阻害。

     
心随行过去,希求未来者,是退缩心,
     

太高、上向、向下之心,是不得定,
     

有如是六随烦恼於入出息念三摩地,
     

此等思惟被染污者是不了知增上心。

 


念随行入息之初、中、後时,於内依散乱心,而身、心俱激愤、动摇、震动。念随行出息之初、中、後时,於外依散乱心,而身心俱……乃至……震动。依入息之希求、欣求、爱行,身、心俱……乃至……震动。依出息之希求、欣求、爱行, [P.166] 身、心俱……乃至……震动。依入息被威服者获得出息时依惛迷身、心俱……乃至……震动。依出息被威服者获得入息时依惛迷身、心俱……乃至……震动。倾心於因相者之入息依心动摇身、心俱……乃至……震动。倾心於入息者之因相依心动摇身、心俱……乃至……震动。倾心於因相者之出息依心动摇身、心俱……乃至……震动。倾心於出息者之因相,依心动摇身、心俱……乃至……震动。倾心於入息者之出息依心动摇身、心……乃至……震动。倾心於出息者之入息依心动摇身、心……乃至……震动。依蒙过去随行心之散乱身、心俱……乃至……震动。依希求未来心之被镇伏身、心俱……乃至……震动。依蒙退缩心之懈怠身、心俱……乃至……震动。依蒙太高心之掉举身、心俱……乃至……震动。依蒙上向心之贪身、心俱……乃至……震动。依蒙下向心之瞋身、心俱……乃至……震动。

     
入出息不圆满不修习者,
     

身亦动摇心亦动摇,
     

身亦震动心亦震动,
     

入出息圆满善修习者,
     

身亦不动心亦不动,
     

身亦不震心亦不震。


次复、清净心修习十六事之入出息念三摩地时,彼之诸盖与一刹那有俱会,依此生如是十八随烦恼。

 


如何为十三清净智。


[P.167] 於随行过去,心蒙散乱,远离此於一处令得定,如是而心不散乱。希求未来,心被镇伏,远离於其处令胜解,如是而心不散乱。退缩心是蒙懈怠,以此策断懈怠,如是而心不散乱。太高之心是蒙掉举,折伏此而断掉举,如是而心不散乱。上向之心是蒙贪,正知此而断贪,如是而心不散乱。下向之心是蒙瞋,正知此而断瞋,如是而心不散乱。如是依六处,心为悉清、悉净、一性者。

 

一〇


此之一性者如何?


是布施最舍近住一性,寂止因相近住一性,坏相近住一性,灭尽近住一性。於弃舍胜解者有布施最舍近住一性,於增上心所系者有寂止因相近住一性,於正观者有坏相近住一性,於圣人有灭尽近住一性。如是依四处为一性者,心依道之清净为明净,舍增长,见依智令庆喜。

 

一一


於初静虑如何是初、如何是中、如何是後?


於初静虑道之清净是初,舍之增长是中、庆喜是後。

 

一二


於初静虑道之清净是初,於〔此〕初有几何之相?


於初有三相,由於其处所存之阻害,心清净者,依已清净,心入中之寂止相,依已所入於其处心跃进。〔即〕由阻害为清净心,依已清净心入寂止相,依已入於其 [P.168] 处是跃进心。於初清静道之清静是初,〔此〕初有如是三相。故曰,初静虑是初善而亦相具足。

 

一三


於初静虑舍之增长是中,於〔此〕中有几何之相?


於中有三相,观察清净心,观察入於寂止〔心〕,观察一性近住之〔心〕。〔即〕观察清净心〔相〕、观察入於寂止〔心〕之〔相〕、观察一性近住〔心〕之〔相〕。於初静虑舍之增长是中,於〔此〕中有如是三相。故曰初静虑是中善而亦为相具足。

 

一四


於初静虑庆喜是後,於〔此〕後有几何之相?


於後有四相,依於其处所生诸法之不超越义而有庆喜,依诸根之一味义而有庆喜,依彼精进促进之义而有庆喜,依习之义而有庆喜。於初静虑庆喜是後,於〔此〕後有如是四相。故曰,初静虑是後善而亦为相具足。


如是而三转之心是三善、十相具足,寻具足而是伺具足、喜具足、乐具足、心摄持具足、信具足、精进具足、念具足、定具足、慧具足。

 

一五


於第二静虑如何是初、如何是中、如何是後?


於第二静虑道之清净是初,舍之增长是中,庆喜是後……乃至……如是而三转之心是三善、十相具足,是喜具足、乐具足、心摄持具足……乃至……慧具足。


[P.169] 於第三静虑如何是初,如何是中,如何是後?……乃至……如是而三转之心是三善、十相具足,是乐具足、心摄持具足……乃至……慧具足。


於第四静虑如何是初,如何是中,如何是後?……乃至……如是而三转之心是三善、十相具足,是舍具足、心摄持具足……乃至……慧具足。

 

一六


於虚空无边处定〔……乃至……〕於识无边处定〔……乃至……〕於无所有处定〔……乃至……〕於非想非非想处定如何是初,如何是中,如何是後?……乃至……如是而三转之心是三善、十相具足,是舍具足、心摄持具足……乃至……慧具足。

 

一七


於无常观如何是初,如何是中,如何是後?……乃至……如是而三转之心是三善十相具足,是寻具足……乃至……慧具足。


於苦观……乃至……於无我观〔……乃至……〕於厌恶观〔……乃至……〕於离贪观〔……乃至……〕於灭观〔……乃至……〕於定弃观〔……乃至……〕於尽观〔……乃至……〕於衰观〔……乃至……〕於变坏观〔……乃至……〕於无因相观〔……乃至……〕於无愿观〔……乃至……〕於空观〔……乃至……〕於增上慧法正观〔……乃至……〕於如实智见〔……乃至……〕於过患观〔……乃至……〕於简择观〔……乃至……〕於退转观〔……乃至……〕於预流道〔……乃至……〕於一来道〔……乃至……〕於不还道〔……乃至……〕於阿罗汉道是如何是初、如何是中、如何是後?


於阿罗汉道之清净是初,舍之增长是中,庆喜是後。

 

一八


於阿罗汉道道之清净是初,於〔此〕初有几何之相?


[P.170] 於初有三相,由其处存阻害而心清净,依已清净,心入中之寂止相,依已入於其处是跃进心。〔即〕由阻害清净心,心已依清净入中之寂止相,依已入於其处是跃进心。於阿罗汉道道之清净是初,於〔此〕初有如是三相。故曰阿罗汉道是初善亦是相具足。

 

一九


於阿罗汉道舍之增长是中,於〔此〕中有几何之相?


於中有三相,观察清净心,观察入寂止〔心〕,观察一性近住之〔心〕。〔即〕观察清净心〔相〕、观察入寂止〔心〕〔相〕,观察一性近住之〔心〕〔相〕。於阿罗满道舍之增长是中,於〔此〕中有如是之三相。故曰阿罗汉道是中善,亦是相具足。

 

二〇


於阿罗汉道庆喜是後,於〔此〕後有几何之相。


於後有四相,依於其处所生诸法不超越之义而有庆喜,依诸根一味之义而有庆喜,依彼所生精进促进之义而有庆喜,依习之义而有庆喜。於阿罗汉道庆喜是後,於〔此〕後有如是四相。故曰阿罗汉道是後善亦是相具足。


如是三转之心是三善、十相具足、寻具足、伺具足、善具足、乐具足、心摄持具足、信具足、精进具足、念具足、定具足、慧具足。

 

二一


因相、入息、出息乃非於一心之所缘,


不知〔此之〕三法者不得修习,


[P.171] 因相、入息、出息乃非於一心之所缘,


知〔此之〕三法者得修习。

 

二二


「此之三法非一心之所缘,非不知此三法,而心不散乱,了知精勤,成立加行,证得殊胜」者如何?


譬如有树,被横於平地,有人以锯欲斫之,依树为锯齿所触故於人念近住,不作意锯齿之来去,〔而且〕非不知锯齿之来去,了知精勤,成立加行,证得殊胜。由合生之因相,如树被横於平地,入出息如锯齿,比丘或於鼻头或於颜面令近住念而坐不作意入出息之来去,而亦非不知入出息之来去,了知精勤,成立加行,证得殊胜,依如树被锯齿之触故,人念近住,而不为作意锯齿之来去,〔而亦〕非不知锯齿之来去,了知精勤,成立加行,证得殊胜。

 

二三


如何是精勤?


於有发勤者,身、心俱堪任,此之是精勤。


如何是加行?


於有发勤者,断随烦恼,令寻思寂灭,此是加行。


如何是殊胜?


於有发勤者,断结离随眠,此是殊胜。


[P.172] 如是此之三法,非一心之所缘,非不知此之三法,而心不散乱,了知精勤,了知加行,证得殊胜。

 

二四


出息念如佛说,


精进圆满善修习,


次第摄持徧熟者,


离云如月照此世。


入息者是入息,非是出息,出息者是出息,非是入息。


依入息力近住是念,依出息力近住是念,行入息者是〔念〕近住,行出息者是〔念〕近住。


圆满者,依摄受之义而圆满,依伴属之义而圆满,依圆满之义而圆满。


善修习者,修习有四,依於其处生诸法不超越之义是修习。依诸根一味之义是修习,依彼所生精进促进之义是修习,依习之义是修习。此人以此四修习之义,乘作、实作、随成徧熟,令善造作。

 

二五


乘作,於欲求处则得自在、得力、得无畏,於人此之诸法是倾心所系、欲求所系、作意所系、四句所系,故云是乘作。


实作者,心善摄持於实事,令念善安立,念善安立於实事,心善摄持,故云是实作。


随成者,心所引发,念随转,念之所随转,心引发,故云随成。


[P.173] 徧熟者,依摄受之义是徧熟,依伴属之义是徧熟,依圆满之义是徧熟,以念摄受者,征服恶、不善法,故云徧熟。


善造作者,善造作有四,依於其处所生诸法不超越之义是善造作,依诸根一味之义是善造作,依彼所生精进促进之义是善造作,依其敌家善永断诸烦恼是善造作。


苏三麽者,有三麽,有苏三麽。如何是三麽?於其处生无呵责、善觉分,此是三麽。如何是苏三麽?各各法之所缘、灭、涅盘此是苏三麽。如是而知、见、解、现证、触接、了知已,
发勤而不怠,念近住而不忘,身轻安而无忿,心得定而一境,故云善造作。

 

二六


次第徧熟者,依长入息之力於前前徧熟,於後後随徧熟,依长出息之力於前前徧熟,於後後随徧熟,依短入息之力於前前徧熟,於後後随徧熟,依短出息之力,於前前徧熟,於後後随徧熟……乃至……有定弃观者依入息之力於前前徧熟,於後後随徧熟,有定弃观者依出息之力於前前徧熟,於後後随徧熟。〔此等〕十六事之入出息念,悉相互徧熟,且随徧熟,故云次第徧熟。

 

二七


如者,如义有十,自调伏之义是如义,自寂止之义是如义,自导般涅盘之义是如义,通智之义是如义,徧智之义是如义,断之义是如义,修习之义是如义,现 [P.174] 证之义是如义,〔圣〕谛现观之义是如义,令住於灭之义是如义。

 

二八


佛者,是世尊,自然於未曾闻之法,自现等觉圣谛,於彼得一切智性,於诸力自在。


佛者,依何义而为佛?乃圣谛之觉者故是佛,为生类之令悟者故是佛,依一切智性故是佛,依一切已见性故是佛,依他不能导性故是佛,依已脱性故是佛,依漏尽之类故是佛,依无依之类故是佛,一向离贪故是佛,一向离瞋故是佛,一向离痴故是佛,一向无烦恼故是佛,行一行道故是佛,使现等觉无上正等觉唯一者故是佛,觉不损而获得觉故是佛。


云佛之此名,非母之所造,非父之所造,非兄弟之所造,非姊妹之所造,非厚友之所造,非亲戚之所造,非沙门、婆罗门之所造,非诸天之所造,於此解脱之边,诸佛世尊於菩提树下,获得一切智智而俱生真实之语言,即云是佛。

 

二九


「说法」,是自调伏之义,如义乃「如佛之所说」,自寂灭之义,如义乃「佛之所说」,自导涅盘之义,如义乃「如佛之所说」……乃至……令住於灭之义,如义乃「如佛之所说」。


「徧熟者」,云或居家,或出家。


「世」者,是蕴世、界世、处世、败有世、败生世、成有世、成生世、有一世,一切有情乃依食而住……乃至……有十八世,是十八界。

 

[P.175] 三〇


「照」者,自调伏之义现等觉如义光辉照此世,自寂止之义现等觉如义光辉照此世,自导般涅盘之义现等觉如义光辉照此世……乃至……令住於灭之义现等觉如义光辉照此世。

 

三一


「如月之离云」者,烦恼犹如云,圣智犹如月,比丘犹如月天子,月以离云、离雾、离烟、尘,脱罗睺之执障光辉徧照,比丘亦脱一切烦恼光辉徧照,故云「离云如月」。


以上是十三清净智。

 

第二诵品


三二


如何是三十二作念智?


於此处比丘或往阿兰若,或往树下,或往空屋结跏趺坐,端正持身,普前令近住念。如斯或念入息,或念出息,长入息了知「我、长入息」,长出息了知「我、长出息」,短入息了知「我、短入息」,短出息了知「我、短出息」,当学「觉我、徧身入息」,当学「觉我、徧身出息」,当学「我、入息止身行」,当学「我、出息止身行」,当学「我、觉喜……乃至……我、觉乐〔……乃至……〕觉心行〔……乃至……〕止心行〔…… [P.176] 乃至……〕觉心……乃至……令心欢喜〔……乃至……〕令心得定〔……乃至……〕令心解脱〔……乃至……〕观无常〔……乃至……〕观离贪〔……乃至……〕观灭尽〔……乃至……〕我、入息观定弃」,当学「我、出息观定弃」。

 

三三


「此处」者,是於此见、此忍、此喜、此摄持、此法、此律、此法律、此教、此梵行、此师教,故云「此处」。


「比丘」者,或善异生,或有学之比丘,或法不动之阿罗汉。


「阿兰若」者,出於门限之外处皆是阿兰若。


「树下」者,为比丘设座,或床、或小床、或褥、或筵、或皮片、或草敷具、或叶敷具、或藁敷具之处,比丘或径行、或立、或坐、或卧。


「空」者,是居家或出家之不充满。


「屋」者,是舍、半屋、房、楼房、洞。


「结跏趺坐」者,是足盘跏趺而坐之事。


「端正持身」,正身善持立。


「令普前近住念」,「普」是摄持之义,「前」是出离之义,「念」是近住之义,故云「令普前近住念」。

 

[P.177] 三四


「念入息,或念出息」者,作念三十二行相。〔即〕依长入息之力,了知心之一境性、无散乱者,则念近住,此念、此智而作念。依长出息之力心一境性……乃至……作念。依短入息之力心一境性……乃至……作念〔……乃至……〕观定弃依入息之力〔……乃至……〕观定弃依出息之力心一境性……乃至……作念。

 

三五


「长入息而了知『我、长入息』,长出息而了知『我、长出息』」者如何?


於长时之类入息以长入息,於长时之类出息以长出息,於长时之类入出息以长入出息,於长时之类入出息以长入出息者志欲生。依志欲之力於长时之类入息以较前者更微细之长入息,依志欲之力於长时之类出息以较前者更微细之长出息,依志欲之力於长时之类入出息以较前者更微细之长入出息,依志欲之力於长时之类入出息以较前者更微细之长入出息者胜喜生。依胜喜之力於长时之类入息以较前者更微细之长入息,依胜喜之力於长时之类出息以较前者更微细之长出息,依胜喜之力於长时之类入出息以较前者更微细之长入出息者,由长入出息心退转而舍住。如是依有九行相之长入出息身是近住,念是随观智,身之近住乃非念,念近住而自念,此念依此智随观此身,故曰「於身随观身〔即〕是念处之修习」。

 

[P.178] 三六


「随观」者,如何而随观此身?由无常随观而不由常,由苦随观而不由乐,由无我随观而不由我,由厌恶而不欢喜,由离贪而不贪,令灭而不令集,定弃而不执取,由无常随观以断常想,由苦随观以断乐想,由无我随观以断我想,厌恶以断欢喜,离贪以断贪,使灭以断集,定弃以断执取。如是而为随观此身。


「修习」者,修习有四,依於其处生诸法不超越之义是修习,依诸根一味之义是修习,依彼所生精进促进之义是修习,依习之义是修习。

 

三七


依长入出息之力了知心之一境、无散乱者、是悟受之生、悟近住、悟灭,悟想之生、悟近住、悟灭,悟寻之生、悟近住、悟灭。

 

三八


如何而悟受之生,悟近住,悟灭?


如何而悟受之生?


「由无明之集而有受之集」,依缘之集之义而悟受之生,「由渴爱之集而有受之集」〔……乃至……〕「由业之集而有受之集」〔……乃至……〕「由触之集而有受之集」,依缘集之义而悟受之生,见成相而悟受之集。如是而悟受之生。


如何而悟受之近住?


由无常作意而悟灭尽近住,由苦作意而悟怖畏近住,由无我作意而悟空性近住。如是而悟受之近住。


如何而悟受之灭?


[P.179] 「依无明之灭而有受之灭」,依缘灭之义悟受灭,「依渴爱之灭有受灭」〔……乃至……〕「依业之灭有受之灭」〔……乃至……〕「依触之灭有受之灭」,依缘灭之义悟受灭,见坏相悟受灭。如是而悟受之灭。


如是而悟受之生、悟近住、悟灭。

 

三九


如何而悟想之生、悟近住、悟灭?


如何而悟想之生?


「由无明之集而有想之集」,依缘集之义悟想生,「由渴爱之集而……乃至……见成相悟想之生」。如是而悟想之生。


如何而悟想之近住?


由无常而作意……乃至……悟空性近住。如是而悟想之近住。


如何而悟想之灭?


「依无明之灭而有想之灭」……乃至……见坏相悟想之灭。如是而悟想之灭。


如是而悟想之生、悟近住、悟灭。

 

四〇


如何而悟寻之生、悟近住、悟灭?


如何而悟寻之生?


「由无明之集而有寻之集」,依缘集之义而悟寻之生,「由渴爱之集而……乃至……」见成相而悟寻之生。


如何悟寻之近住?


由无常而作意……乃至……悟空性近住。如是为悟寻之近住。


如何而悟寻之灭?


[P.180] 「依无明之灭而有寻之灭」……乃至……见坏相而悟寻之灭。如是而悟寻之灭。


如是而悟寻之生、悟近住、悟灭。

 

四一


依长入出息之力了知心之一境性,无散乱者通达力了知摄〔五〕根行境……乃至……通达能力了知摄诸法行境。


摄五根者,如何而摄五根?


依胜解之义摄信根,依精勤之义摄精进根,依近住之义摄念根,依无散乱之义摄定根,依见之义摄慧根。此人於此所缘摄此五根,故云「摄五根」。


了知行境,此人之所缘是此人之行境,此人之所缘了知是此人之行境,此之人以慧了知。


等者,所缘之近住是等,心之无散乱是等,心之摄持是等,心之清净是等。


义者,无呵责之义、无烦恼之义、清净之义,是胜义。


通达者,通达所缘之近住,通达心无散乱之义,通达心摄持之义,通达心清净之义,故云「通达能力」。

 

四二


摄〔五〕力,如何而摄五力?


依於不信之不动义摄信力,依於懈怠之不动义摄精进力,依於放逸之不动义摄念力,依於掉举之不动义摄定力,依於无明之不动义摄慧力。此人於此所缘摄此之〔五〕力,故云「摄此〔五〕力」。


了知行境……乃至……故云「通达能力」。

 

[P.181] 四三


摄〔七〕觉支,如何而为摄〔七〕觉支?


依近住之义摄念觉支,依思择之义摄择法觉支,依精勤之义摄精进觉支,依徧满之义摄喜觉支,依寂止之义摄轻安觉支,依无散乱之义摄定觉支,依简择之义摄舍觉支。此人於此所缘摄此之〔七〕觉支,故云「摄〔七〕觉支」。


了知行境,……乃至……故云「通达能力」。

 

四四


摄〔八圣〕道,如何而为摄〔八圣〕道?


依见之义摄正见,依现前解之义摄正思惟,依摄受之义摄正语,依等起之义摄正业,依清净之义摄正命,依精勤之义摄正精进,依近住之义摄正念,依无散乱之义摄正定。此人於此缘摄八圣道,故云摄〔八圣〕道。


了知行境……乃至……故云「通达能力」。

 

四五


摄诸法,如何而摄诸法?


依增上之义摄〔五〕根,依不动之义摄〔五〕力,依出离之义摄〔七〕觉支,依因之义摄〔八圣〕道,依近住之义摄〔四〕念处,依勤之义摄〔四〕正勤,依神通之义摄〔四〕神足,依如之义摄〔四圣〕谛,依无散乱之义摄寂止,依观之义摄正观,依一味之义摄止观,依不超越之义摄俱存,依律仪之义摄戒清净,依无散乱 [P.182] 之义摄心清净,依见之义摄见清净,依解脱之义摄解脱,依通达之义摄明,依永舍之义摄解脱,依断之义摄尽智,依止灭之义摄无生智,依根本之义摄志欲,依等起之义摄作意,依总摄之义摄触,依等趣之义摄受,依现前之义摄定,依增上之义摄念,依其上之义摄慧,依坚固之义摄解脱,依尽际之义摄入不死涅盘。此人於此所缘摄此之诸法,故曰「摄诸法」。了知行境……乃至……故云「通达能力」。

 

四六


「『我、短入息』了知短入息『我、短出息』了知短出息」者如何?


於短时之类入息以短入息,於短时之类出息以短出息,於短时之类入出息以短入出息,於短时之类入出息以短入出息者志欲生。依志欲之力於短时之类入息以较前者更微细短入息,依志欲之力於短时之类出息以较前者更微细短出息,依志欲之力於短时之类入出息以较前者更微细短入出息,依志欲之力於短时之类入出息以较前者更微细短入出息者胜喜生。依胜喜之力於短时之类入息以较前者更微细短入息,依胜喜之力於短时之类出息微细短出息,依胜喜之力於短时之类入出息以较前者更微细短入出息者,由短入出息心退转而舍住。如是依有九行相短入出息身是近 [P.183] 住,念是随观智,身之近住非念,念近住而亦〔自〕念,此念依此智随观此之身,故曰「於身随观身〔即〕成为念处之修习」。

 

四七


「随观」者,如何而随观此身?……乃至……如是而随观此身。


「修习」者,修习有四……乃至……依习之义是修习。


依短入出息之力了知心之一境性、无散乱者悟受之生……乃至……故云「通达能力」。

 

四八


「当学『我、入息觉徧身』,当学『我、出息觉徧身』」者如何?


身者,身有二,是名身与色身。


如何是名身?是名受、想、思、触、作意、名、名身、及〔其他〕心行者,此是名身。


如何是色身?是名四大、四大所造色、入息、出息、因相、合、及其他身行者,此是色身。

 

四九


如何而了悟此身?


依长入息之力了知心一境性、无散乱者是念近住,依此念、此智了悟此身。依长出息之力……乃至……依短入息之力……乃至……依短出息之力了知心一境性、无散乱者是念近住,依此念、此智了悟此身。倾心者了悟此身,知者了悟此身,见者了悟此身,观察者了悟此身,摄持心者了悟此身,以信胜解者了悟此身,精勤精进者了悟此身,使近住念者了悟此身,令得定心者了悟此身,以慧了知者了悟此 [P.184] 身,证知所证知者了悟此身,徧知所徧知者了悟此身,断所断者了悟此身,修习所修者了悟此身,现证所证者了悟此身。如是而了悟此身。依入出息若觉徧身者身是近住,念是随观智,身之近住非念,念为近住而〔自〕念,依此念、此智随观此身,故曰「於身随观身〔即〕是念处之修习」。

 

五〇


「随观」者,如何而随观此身?……乃至……如是而随观此之身。


「修习」者,修习有四……乃至……依习之义是修习。


於入出息觉徧身依律仪之义是戒清净,依无散乱之义是心清净,依见之义是见清净。於此处律仪之义此是增上戒学,於此处无散乱之义此是增上心学,於此处见之义此是增上慧学。倾心学此三学,知而学……乃至……学现证所证。


依入出息之力觉徧身,了知心一境性、无散乱者是悟受之生……〔乃至〕……故云「通达能力」。

 

五一


「当学『我入息止身行』,当学『我出息止身行』」者如何?


如何是身行?


长入息是身行,此法是身系、身行,学令止灭、令寂静此身行。长出息是身〔行〕……乃至……学令寂静。短入息〔……乃至……〕短出息〔……乃至……〕入息觉徧身〔……乃至……〕出息觉徧身是身〔行〕……乃至……学令寂静。


[P.185] 如是依身行於身有来屈、往屈、等屈、极屈、动转、震动、震、动,而当学「我入息止身行」,当学「我出息止身行」。如是依身行於身无有来屈、往屈、等屈、极屈、动转、震动、震、动,而当学「我、入息止身行」,当学「我、出息止身行」。


实如是而当学「我入息止身行」,当学「我出息止身行」,如是而无得风之显现,无入出息之显现,无入出息念之显现,无入出息念定之显现,无有聪明而入此定及出定。〔又〕实如是而当学「我入息止身行」,当学「我出息止身行」,如是而有得风之显现,有入出息之显现,有入出息念之显现,有入出息念定之显现,有聪明而入此定及出〔定〕。


以何为譬喻?譬如撞钟初转麤声,善持、善作意、善考量麤声之因相,麤声已灭後,亦转细声,善持、善作意、善考量细声之因相,细声已灭後,亦依所缘细声之因相心转。如是於初亦转麤入出息,善持、善作意、善考量麤入出息之因相,麤 [P.186] 入出息已灭後,亦转细入出息,善持、善作意、善考量细入出息之因相,细声已灭後,亦依所缘细入出息之因相而心不散乱。如是有得风之显现……乃至……有入出息念定之显现,聪明而有入此定及出〔定〕。入出息止身心时,身是近住,念是随观智……乃至……故曰,「於身随观身〔即〕念处之修习」。

 

五二


「随观」者,如何随观此之身?……乃至……如是而随观此身。「修习」者,修习有四……乃至……依习之义是修习。


於止身行之入出息依律仪之义是戒清净,依无散乱之义是心清净,依见之义是见清净。於此处律义之义此是增上戒学,於此处无散乱之义此是增上心学,於此处见之义此是增上慧学。倾心学此三学……乃至……现证学所证。


依入出息止身行之力了知心之一境性、无散乱者是悟受之生……乃至……故云「通达能力」。


於随观智有八,於近住随念有八,於身随观身四经事。

 

第三诵品


五三


当学「我入息觉喜」、当学「我出息觉喜」者如何?


如何是喜?


依长入息之力了知心之一境性、无散乱者喜喜生……乃至……依长出息之力〔……乃至……〕依短入息之力〔……乃至……〕依短出息之力〔……乃至……〕 [P.187] 依入息力觉徧身〔……乃至……〕依出息力觉徧身〔……乃至……〕依入息力止身行〔……乃至……〕依出息力止身行了知心之一境性、无散乱者喜喜生,即於心有喜喜、喜悦、极喜、悦、极悦、欢喜、最喜、如意,此为喜。

 

五四


如何而了悟此之喜?


依长入息之力了知心一境性、无散乱者是念近住,依此念、此智了悟此之喜。依长出息之力……乃至……依出息之力止身行了知心之一境性、无散乱者是念近住,依此念、此智了悟此之喜。倾心者了悟此之喜,知者〔……乃至……〕见者〔……乃至……〕观察者〔……乃至……〕摄持心者〔……乃至……〕以信胜解者〔……乃至……〕精勤精进者〔……乃至……〕使近住念者〔……乃至……〕使得定心者〔……乃至……〕以慧了知者〔……乃至……〕证知所证知者〔……乃至……〕徧知所徧知者〔……乃至……〕断所断者〔……乃至……〕修习所修者〔……乃至……〕现证所证者了悟此之喜。如是而为了悟此之喜。依入出息觉喜之力受是近住,念是随观智,受之近住非念,念是近住而〔自〕念,依此念、此智随观此之受,故曰「於受随观受〔即〕是念处之修习。」


「随观」者,如何而随观此之受?……乃至……如是而随观此之受。


「修习」者,修习有四……乃至……依习之义是修习。


於入出息觉喜依律仪之义是戒清净……乃至……依入出息觉喜之力了知心之一境性、无散乱者……〔乃至〕……故云「通达能力」。

 

五五


当学「我入息觉乐」、当学「我出息觉乐」者如何?


[P.188] 「乐」者,乐有二,是身乐与心乐。


如何是身乐?身悦、身乐、身触所生之悦、乐之所受、身触所生之悦、乐之受,此是身乐。


如何是心乐?心悦、心乐、心触所生之悦、乐之所受、心触所生之悦、乐之受,此是心乐。


如何而了悟此之乐?依长入息之力……乃至……现证所证者了悟此之乐。如是而了悟此之乐。依入出息之力觉乐之受……乃至……依此之智随观此之受,故曰「於受随观受〔即〕念处之修习」。


「随观」者,如何而随观此之受?……乃至……如是而随观此之受。


「修习」者,修习有四……乃至……依习之义是修习。


在入出息觉乐依律仪之义是戒清净……乃至……故云「通达能力」。

 

五六


「当学『我入息觉心行』、当学『我出息觉心行』」者如何?


如何是心行?


依长入息之力想、受是心〔行〕,此法是心系、心行,依长出息之力……乃至……依出息之力觉乐想、受是心〔行〕,此法是心系、心行。如是是心行。


如何了悟此心行?


[P.189] 依长入息之力……乃至……现证所证者了悟此心行。如是而了悟此心行。依入出息之力觉心行之受……乃至……依此之智随观此之受,故曰「於受随观受〔即〕念处之修习」。


「随观」者,如何而随观此之受……乃至……如是而随观此之受。


「修习」者,修习有四……乃至……依习之义是修习。


於入出息觉心行依律仪之义是戒清净……乃至……故云「通达能力」。

 

五七


「当学『我入息止心行』、当学『我出息止心行』」者如何?


如何是心行?


依长入息之力想、受是心行,此法是心系、心行,学令止灭此心行令寂静。依长出息之力……乃至……依出息之力觉心行之想、受是心〔行〕,此法是心系、心行,学令止灭此心行令寂静。


依入出息之力止心行,受是……乃至……依此智随观此之受,故曰「於受随观受〔即〕念处之修习」。


「随观」者,如何而随观此之受?……乃至……如是而随观此之受。


「修习」者,修习有四……乃至……依习之义是修习。


於入出息止心行依律仪之义是戒清净……乃至……故云「通达能力」。


於随观智有八,於近住随念有八,於於受随观受有四经事。

 

五八


「当学『我入息觉心』、当学『我出息觉心』」者如何?


如何是此心?


依长入息之力是识心、心、意、意所、实心、白心、意、意处、意根、识、识 [P.190] 蕴、意念、识界。依长出息之力……乃至……依出息之力止心行是识心、心、意、意所、实心、白心、意、意处、意根、识、识蕴、意念、识界。此是心。


如何而了悟此心?依长入息之力……乃至……现证所证者了悟此心。如是而了悟此心。依入出息之力觉心之识心……乃至……故曰「於心随观心〔即〕念处之修习」。


「随观」者,如何而随观此心?……乃至……如是而随观此心。


「修习」者,修习有四……乃至……依习之义是修习。


於入出息觉心依律仪之义是戒清净……乃至……故云「通达能力」。

 

五九


「当学『我入息使心欢喜』、当学『我出息令心欢喜』」者如何?


如何心之欢喜?依长入息之力……乃至……依出息之力觉心了知心之一境性、无散乱者心之欢喜生,即於心有心之喜悦、极喜、悦、极悦、欢喜、最喜、如意,此是心之欢喜。


依入出息之力令心欢喜之识心……乃至……故曰「於心随观心〔即〕念处之修习」。


「随观」者,……乃至……如是而随观心。


「修习」者,……乃至……故云「通达能力」。

 

六〇


「当学『我入息令心得定』、当学『我出息令心得定』」者如何?


[P.191] 如何是定?依长入息之力心之一境性、无散乱是定,依长出息之力心之一境性、无散乱是定〔……乃至……〕依入息之力令心得定……乃至……依出息之力令心得定心之一境性、无散乱是定,即心之住、止住、安住、不乱、无散乱、意不乱、寂止、定根、定力、正定,此是定。


依入出息之力令心得定之识心……乃至……故曰「於心随观心〔即〕念处之修习」。


「随观」者,……乃至……如是而随观此心。


「修习」者,……乃至……故云「通达能力」。

 

六一


「当学『我入息令心解脱』、当学『我出息令心解脱』」者如何?


当学「我入息令心由贪解脱」,当学「我出息令心由贪解脱」,当学「我入息令心由瞋解脱」,当学「我出息令心由瞋解脱」,当学「我入息令心由痴解脱」,当学「我出息令心由痴解脱」。当学……乃至……令心由慢解脱〔……乃至……〕令心由见解脱〔……乃至……〕令心由疑解脱〔……乃至……〕令心由惛眠解脱〔……乃至……〕令心由掉举解脱〔……乃至……〕使心由无惭解脱〔……乃至……〕当学「我入息令心由无愧解脱」,当学「我出息令心由无愧解脱」。


依入出息之力令心解脱之识心……乃至……故云「通达能力」。


随观智有八,近住随念有八,於心随观心有四经事。

 

六二


「当学『我入息观无常』、当学『我出息观无常』」者如何?


「无常」者,如何是无常?五蕴是无常。此依何之义是无常?依生灭之义是无常。


见五蕴之生者以见几何之相?见灭者以见几何之相,见生灭者以见几何之相?


[P.192] 见五蕴之生者以见二十五相,见五蕴之灭者以见二十五相,见五蕴之生灭者以见如是之五十相。


当学「我入息於色观无常」、当学「我出息於色观无常」、当学〔……乃至……〕於受〔……乃至……〕於想〔……乃至……〕於行〔……乃至……〕於识〔……乃至……〕於眼……乃至……「我入息於老死观无常」……乃至「……出息於老死观无常」。


依入出息之力观无常之法……乃至……故曰「於法随观法〔即〕念处之修习」。


「随观」者,……乃至……故云「通达能力」。

 

六三


「当学『我入息观离贪』、当学『我出息观离贪』」者如何?


於色见过患於色之离贪,生志欲胜解信而善摄持其心,当学「我入息於色观离贪」,当学「我出息於色观离贪」。於受……乃至……於老死见过患,於老死之离贪,生志欲胜解信而善摄持其心,当学「我入息……乃至……出息於老死观离贪」。


依入出息观离贪之法……乃至……故云「通达能力」。

 

六四


「当学『我入息观灭尽』、当学『我出息观灭尽』」者如何?


於色见过患於色之灭尽,生志欲胜解信而善摄持其心,当学「我入息於色观灭尽」、当学「我出息於色观灭尽」。於受……乃至……於老死见过患於老死之灭尽生志欲胜解信而善摄持其心,当学「我入息……乃至……应出息於老死观灭尽」。

 

六五


依几何之行相於无明有过患?依几何之行相无明灭?


依五行相於无明有过患,依八行相无明灭。


[P.193] 依如何五行相於无明有过患?依无常之义於无明有过患,依苦之义於无明有过患,依无我之义於无明有过患,依烦热之义於无明有过患,依变坏之义於无明有过患,如是依五行相於无明有过患。


依如何八行相无明灭?依因缘灭而无明灭,依集灭而无明灭,依生灭而无明灭,依有灭而无明灭,依因灭而无明灭,依缘灭而无明灭,依智生而无明灭,依灭尽近住而无明灭。如是依八行相而无明灭。


如是依五行相见无明之过患,如是依八行相於无明之灭生志欲胜解信而善摄持其心,当学「我入息……乃至……出息於无明观灭尽」。


六六


依几何之行相於行有过患?依几何之行相行灭?……乃至……依几何之行相於识有过患?依几何之行相识灭?……乃至……依几何之行相於名色有过患?依几何之行相名色灭?……乃至……依几何之行相於六处有过患,依几何之行相六处灭?……乃至……依几何之行相於触有过患?依几何之行相触灭?……乃至……依几何之行相於受有过患?依几何之行相受灭?……乃至……依几何之行相於渴爱有过患?依几何之行相渴爱灭?……乃至……依几何之行相於取有过患?……乃至……依几何之行相取灭……乃至……依几何之行相於有有过患?依几何之行相有灭……乃至……依几何之行相於生有过患?依几何之行相生灭?……乃至……行相於老死有过患?依几何之行相老死灭?


依五行相於老死有过患,依八行相而老死灭。


[P.194] 依如何五行相於老死有过患?依无常之义於老死有过患,依苦之义……乃至……依变坏义於老死有过患。如是依五行相於老死有过患。


依如何八行相而老死灭?依因缘灭而老死灭,依集灭……乃至……依灭尽近住而老死灭。如是依八行相而老死灭。


如是依五行相见老死之过患,如是依八行相於老死之灭,生志欲胜解信而善摄持其心,当学「我入息……乃至……出息於老死观灭尽」。


依观灭尽入出息力,法……乃至……故云「通达能力」。

 

六七


「当学『我入息观定弃』、当学『我出息观定弃』」者如何?


「定弃」者,定弃有二,是永舍定弃与跃进定弃。云「永舍色」是永舍定弃,云「於色灭涅盘心跃进」是跃进定弃,当学「我入息……乃至……出息观定弃」。云「永舍受……乃至……老死」是永舍定弃,云「於老死灭涅盘心跃进」是跃进定弃,当学「我入息……乃至……出息於老死观定弃」。


依入出息之力观定弃,法……乃至……故云「通达能力」。


於随观智有八,於近住随念有八,於法随观法有四经事。


以上是三十二作念智。

 

六八


如何是二十四定力智?


依长入息心之一境性、无散乱是定……乃至……依出息之力令心解脱心之一境性、无散乱是定。


如是是二十四定力智。


如何是七十二正观力智?


[P.195] 由无常而长入息依随观义而有正观,由苦而长入息依随观义而有正观,由无我而长入息依随观义而有正观。由无常而长出息……乃至……由无我而长出息依随观义而有正观……乃至……令心解脱由无我而入息……乃至……出息依随观之义而有正观。


如是是七十二正观力智。


如何是八厌恶智?


云「观无常如实知见入息」是厌恶智,云「观无常如实知见出息」是厌恶智……乃至……云「观定弃如实知见入息」是厌恶智,云「观定弃如实知见出息」是厌恶智。


如是是八厌恶智。


如何是八厌恶随顺智?


於入息观无常怖畏近住之慧是厌恶随顺智,於出息观无常怖畏近住之慧是厌恶随顺智……乃至……於入息观定弃怖畏近住之慧是厌恶随顺智,於出息观定弃怖畏近住之慧是厌恶随顺智。


如是是八厌恶随顺智。


如何是八厌恶止灭智?


观无常而简择停止入息之慧是厌恶止灭智,观无常而简择停止出息之慧是厌恶止灭智……乃至……观定弃而简择停止入息之慧是厌恶止灭智,观定弃而简择停止出息之慧是厌恶止灭智。


如是是八厌恶止灭智。


如何是二十一解脱乐智?


依预流道断断有身见故生解脱乐智,断断疑故生解脱乐智,断断戒禁取见……乃至……断断见随眠、疑随眠故生解脱乐智。依一来道断断麤之欲贪结……乃至…… [P.196] 断断瞋结、麤之欲贪随眠、瞋随眠故生解脱乐智。依不还道断断细之欲贪结……乃至……断断瞋结、细之欲贪随眠、瞋随眠故生解脱乐智。依阿罗汉道断断色贪、无色贪、慢、掉举、无明、慢随眠、有贪随眠、无明随眠故生解脱乐智。


如是是二十一解脱乐智。


修习有十六事入出息念三摩地时,如是二百之定智生。

 

大品第四 根论


第一诵品


[P.1] 一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在舍卫国只树林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曰:「诸比丘!」「世尊!」彼等比丘应答世尊。


世尊如是说曰:


诸比丘!有如是五根。如何为五?是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诸比丘!有如是五根。

 


此之五根依几何之行相为清净?此五根依十五行相为清净。


远离不信人,依附亲近、敬奉有信人,於观察殊妙之经者,如是依三行相信根清净。远离懈怠人,依附、亲近,敬奉发勤人,於观察〔四〕正勤者,如是依三行相是精进根清净。远离念忘失人,依附、亲近、敬奉念近住人,於观察〔四〕念处者,如是依三行相是念根清净。远离未得定人,依附、亲近、敬奉已得定人,於观察静虑解脱者,如是依三行相是定根清净。远离劣慧人,依附、亲近、敬奉具慧人, [P.2] 於观察深智行者,如是依三行相是慧根清净。


如是而远离彼之五人,依附、亲近、敬奉此之五人,於观察五经蕴者,如是依三行相是五根清净。

 


依几何之行相五根具修习?依几何之行相五根之修习?


依十行相五根具修习。依十行相五根之修习。


断不信者修习信根,修习信根者断不信。断懈怠者修习精进根,修习精进根者断懈怠。断放逸者修习念根,修习念根者断放逸。断悼举者修习定根,修习定根者断掉举。断无明者修习慧根,修习慧根者断无明。


依如是十行相五根具修习。依如是十行相五根之修习。

 


依几何之行相五根具修习、善修习已?


依十行相五根具修习、善修习已。


已断、善断不信之故,信根具修习、善修习已,已修习善修习信根之故不信善断、断已。已断、善断懈怠之故精进根……乃至……具善断已。已断、善断放逸之故念根……乃至……善断已。已断善断掉举之故定根……乃至……善断已。已断、善断无明故慧根……乃至……具善断已。


依如是十行相五根具修习善修习已。

 


依几何之行相五根具修习?依几何之行相五根具修习善修习已,令止灭、令善止灭已?


[P.3] 依四行相五根具修习。依四行相五根具修习、善修习已,令止灭、令善止灭已。


於预流道之刹那五根〔具〕修习,於预流果之刹那五根具修习、善修习已,令止灭、令善止灭已。於一来道之刹那……乃至……於不还道之刹那……乃至……於阿罗汉道之刹那五根具修习,於阿罗汉果之刹那五根具修习善修习已,令止灭、令善止灭已。


如是於道清净有四,於果清净有四,於断清净有四,於止灭清净有四。依如是四行相五根〔具〕修习,依如是四行相五根〔具〕修习善修习已,令止、灭、令善止、灭已。

 


於几何之人根之修习?几何之人修习根已?


於八人根之修习。三人修习根已。


於如何八人根之修习?是七有学与善异生。於如是八人根之修习。


如何三人修习根已?依听闻如来之漏尽声闻修习根已,依自然性之义独觉修习根已,依无量之义如来、应供、正等觉者修习根已。如是三人修习根已。


如是於此之八人根之修习。此三人修习根已。

  

舍卫国因缘


[P.4] 七


诸比丘!如是有五根。如何为五?是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诸比丘!凡沙门、或婆罗门而如实不了知此五根之集、灭、尝味、过患、出离者,则沙门、婆罗门於沙门中不受尊敬之沙门,於婆罗门中不受尊敬之婆罗门,彼等又复沙门性或婆罗门性於现法非自证知、现证非具足住之具寿。


诸比丘!凡沙门或婆罗门而如实了知此五根之集、灭、尝味、过患、出离,则沙门、婆罗门於沙门中则受尊敬之沙门,於婆罗门中则受尊敬之婆罗门,彼等又复於现法自证知、现证具足住、是具寿之沙门性与婆罗门性。

 


依几何之行相有五根之集?依几何之行相了知五根之集?依几何之行相有五根之灭?依几何之行相了知五根之灭?


依几何之行相有五根之尝味?依几何之行相了知五根之尝味?依几何之行相有五根之过患,依几何之行相了知五根之过患?


依几何之行相有五根之出离?依几何之行相了知五根之出离?


依四十行相有五根之集,依四十行相了知五根之集。依四十行相有五根之灭,依四十行相了知五根之灭。


依二十五行相有五根之尝味,依二十五行相了知五根之尝味。依二十五行相有五根之过患,依二十五行相了知五根之过患。


[P.5] 依百八十行相有五根之出离,依百八十行相了知五根之出离。

 


依如何四十行相有五根之集?依如何四十行相了知五根之集?


为胜解之故倾心之集是信根之集,依胜解之力志欲之集是信根之集,依胜解之力作意之集是信根之集,依信根之力一性近住是信根之集。


为精勤之故倾心之集是精进根之集,依精勤之力志欲之集是精进根之集,依精勤之力作意之集是精进根之集,依精进之力一性近住是精进根之集。


为近住之故倾心之集是念根之集,依近住之力志欲之集是念根之集,依近住之力作意之集是念根之集,依念根之力一性近住是念根之集。


为无散乱故倾心之集是定根之集,依无散乱之力,志欲之集是定根之集,依无散乱之力作意之集是定根之集,依定根之力一性近住是定根之集。


为见故倾心之集是慧根之集,依见力志欲之集是慧根之集,依见力作意之集是慧根之集,依慧根之力一性近住是慧根之集。


为胜解故倾心之集是信根之集,为精勤故倾心之集是精进根之集,为近住故倾 [P.6] 心之集是念根之集,为无散乱故倾心之集是定根之集,为见故倾心之集是慧根之集。


依胜解之力志欲之集是信根之集,依精勤之力志欲之集是精进根之集,依近住之力志欲之集是念根之集,依无散乱之力志欲之集是定根之集,依见之力志欲之集是慧根之集。


依胜解之力作意之集是信根之集,依精勤之力作意之集是精进根之集,依近住之力作意之集是念根之集,依无散乱之力作意之集是定根之集,依见之力作意之集是慧根之集。


依信根之力一性近住是信根之集,依精进根之力一性近住是精进根之集,依念根之力一性近住是念根之集,依定根之力一性近住是定根之集,依慧根之力一性近住是慧根之集。


依如是四十行相有五根之集,依如是四十行相了知五根之集。

 

一〇


依如何四十行相有五根之灭?依如何四十行相了知五根之灭?


为胜解故倾心之灭是信根之灭,依胜解之力志欲灭是信根之灭,依胜解力作意之灭是信根之灭,依信根之力一性不近住是信根之灭。


为精勤故倾心之灭是精进根之灭,依精勤力志欲之灭是精进根之灭,依精勤力 [P.7] 作意之灭是精进根之灭,依精进根之力一性不近住是精进根之灭。


为近住故倾心之灭是念根之灭,依近住力志欲之灭是念根之灭,依近住力作意之灭是念根之灭,依念根之力一性不近住是念根之灭。


为无散乱故倾心之灭是定根之灭,依无散乱力志欲之灭是定根之灭,依无散乱力作意之灭是定根之灭,依定根之力一性不近住是定根之灭。


为见故倾心之灭是慧根之灭,依见力志欲之灭是慧根之灭,依见力作意之灭是慧根之灭,依慧根之力一性不近住是慧根之灭。


为胜解故倾心之灭是信根之灭,为精勤故倾心之灭是精进根之灭,为近住故倾心之灭是念根之灭,为无散乱故倾心之灭是定根之灭,为见故倾心之灭是慧根之灭。


依胜解力志欲之灭是信根之灭,依精勤力志欲之灭是精进根之灭,依近住力志欲之灭是念根之灭,依无散乱力志欲之灭是定根之灭,依见力志欲之灭是慧根之灭。


[P.8] 依胜解力作意之灭是信根之灭,依精勤力作意之灭是精进根之灭,依近住力作意之灭是念根之灭,依无散乱力作意之灭是定根之灭,依见力志欲之灭是慧根之灭。


依信根之力一性不近住是信根之灭,依精进根之力一性不近住是精进根之灭,依念根之力一性不近住是念根之灭,依定根之力一性不近住是定根之灭,依慧根之力一性不近住是慧根之灭。


如是依四十行相有五根之灭,如是依四十行相了知五根之灭。

 

一一


如何依二十五行相有五根之尝味?如何依二十五行相了知五根之尝味?


不信之不近住是信根之尝味,不信热烦之不近住是信根之尝味,胜解行之无畏是信根之尝味,为寂静之得住是信根之尝味,以信根为缘所生之乐喜,此是信根之尝味。


懈怠之不近住是精进根之尝味,懈怠热烦之不近住是精进根之尝味,精勤行之无畏是精进根之尝味,寂静之得住是念根之尝味,以念根为缘所生乐、喜,此是信根之尝味。


[P.9] 放逸之不近住是念根之尝味,放逸热烦之不近住是念根之尝味,近住行之无畏是念根之尝味,寂静之得住是念根之尝味,以念根为缘所生乐、喜此是念根之尝味。


掉举之不近住是定根之尝味,掉举热烦之不近住是定根之尝味,无散乱行之无畏是定根之尝味,寂静之得住是定根之尝味,以定根为缘所生乐、喜,此是定根之尝味。


无明之不近住是慧根之尝昧,无明热烦之不近住是慧根之尝味,见行之无畏是慧根之尝味,寂静之得住是慧根之尝味,以慧根为缘所生乐、喜,此是慧根之尝味。


如是依二十五行相有五根之尝味,如是依二十五行相了知五根之尝味。

 

一二


如何依二十五行相有五根之过患?如何依二十五行相了知五根之过患?


不信之近住是信根之过患,不信热烦之近住是信根之过患,依无常之义有信根之过患,依苦之义有信根之过患,依无我之义有信根之过患。


懈怠之近住是精进根之过患,懈怠热烦之近住是精进根之过患,依无常之义有精进根之过患,依苦之义有精进根之过患,依无我之义有精进根之过患。


放逸之近住是念根之过患,放逸热烦之近住是念根之过患,无常之义……乃至……苦之义……乃至……依无我之义有念根之过患。


[P.10] 掉举之近住是定根之过患,掉举热烦之近住是定根之过患,无常之义……乃至……苦之义……乃至……依无我之义有定根之过患。


无明之近住是慧根之过患,无明热烦之近住是慧根之过患,无常之义……乃至……苦之义……乃至……依无我之义有慧根之过患。


如是依二十五行相有五根之过患,如是依二十五行相了知五根之过患。

 

一三


如何依百八十行相有五根之出离?如何依百八十行相了知五根之出离?


依胜解之义故信根由不信出离已,由不信热烦出离已,随转此诸烦恼与由诸蕴出离已,由外之一切因相出离已,更依获得殊胜信根由前之信根出离已。依精勤之义故精进根由懈怠出离已,由懈怠烦热出离已……乃至……由前之精进根出离已。依近住之义故念根由懈怠出离已,由懈怠热烦出离已……乃至……由前之念根出离已。依无散乱之义故定根由掉举出离已,由掉举热烦出离已……乃至……由前之定根出离已。依见之义故慧根由无明出离已,由无明热烦出离已……乃至……由前之慧根出离已。


於初静虑之力五根由前分之五根出离已。於第二静虑之力五根由初静虑之五根出离已。於第三静虑之力五根由第二静虑之五根出离已。於第四静虑之力五根由第三静虑之五根出离已。於虚空无边处定之力五根由第四静虑之五根出离已。於识无边处定之力五根由虚空无边处定之五根出离已。於无所有处定之力五根由识无边处 [P.11] 定之五根出离已。於非想非非想处定之力五根由无所有处定之五根出离已。依无常观之力五根由非想非非想处定之五根出离已。依苦观之力五根由无常观之五根出离已。依无我观之力五根由苦观之五根出离已。依厌恶观之力五根由无我观出离已。依离贪观之力五根由厌恶观之五根出离已。依灭观之力五根由离贪观之五根出离已。依定弃观之力五根由灭观之五根出离已。依尽观之力五根由定弃观之五根出离已。於衰观之力五根由尽观之五根出离已。依变坏观之力五根由衰观之五根出离已。依无因相观之力五根由变坏观之五根出离已。依无愿观之力五根由无因相观之五根出离已。依空性观之力五根由无愿观之五根出离已。依增上慧法正观之力五根由空性观之五根出离已。依如实智见之力五根由增上慧法正观之五根出离已。於过患观之力五根由如实智见之五根出离已。於简择观之力五根由过患观之五根出离已。依 [P.12] 退转观之力五根由简择观之五根出离已。依预流道之力五根由退转观之五根出离已。依预流果得之力五根由预流道之五根出离已。於一来道之力五根由预流果得之五根出离已。依一来果得之力五根由一来道之五根出离已。於不还道之力五根由一来果得之五根出离已。於不还果得之力五根由不还道之五根出离已。於阿罗汉道之力五根由不还果得之五根出离已。於阿罗汉果得之力五根由阿罗汉道之五根出离已。


於出离五根由欲欲出离已。於无瞋五根由瞋出离已。於光明想五根由惛眠出离已。於无散乱五根由掉出离已。於法决定五根由疑出离已。於智五根由无明出离己。於胜喜五根由不欣喜出离已。於初静虑五根由五盖出离已。於第二静虑五根由寻伺出离已。於第三静虑五根由喜出离已。於第四静虑五根由乐、苦出离已。於虚空无边处定五根由色想、有对想、种种想出离已。於识无边处定五根由虚空无边处想出离已。於无所有处定五根由识无边处想出离已。於非想非非想处定五根由无所有处想出离已。於无常观五根由常想出离已。於苦观五根由乐想出离已。於无我观五根由我想出离已。於厌恶观五根由欢喜出离已。於离贪观五根由贪出离已。於灭 [P.13] 观五根由集出离已。於定弃观五根由热取出离已。於尽观五根由厚想出离已。於衰观五根由存续出离已。於变坏观五根由坚固想出离已。於无因相观五根由因相出离已。於无愿观五根由愿出离已。於空性观五根由现贪出离已。於增上慧法正观五根由坚执现贪出离已。於如实智见五根由迷妄现贪出离已。於过患观五根由执着现贪出离已。於简择观五根由无简择出离己。於退转观五根由合现贪出离已。於预流道五根由见同位之烦恼出离已。於一来道五根由麤之烦恼出离已。於不还道五根由细之烦恼出离已。於阿罗汉道五根由一切烦恼出离已。於有一切之漏尽者五根随处出离、善出离、令止灭、善令止灭。


如是依百八十行相有五根之出离,如是依百八十行相了知根之出离。

 

第二诵品

  
舍卫国因缘


一四


诸比丘!如是有五根,如何为五?是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复次诸比丘!信根於何处得见?於四预流分,於此之处得见信根。


复次诸比丘!精进根於何处得见?於四正勤,於此之处得见精进根。


[P.14] 复次诸比丘!念根於何处得见?於四念处,於此之处得见念根。


复次诸比丘!定根於何处得见?於四静虑,於此之处得见定根。


复次诸比丘!慧根於何处得见?於四圣谛,於此之处得见慧根。

 

一五


於四预流分依信根之力,五根依几何之行相得见?


於四正勤依精进之力,五根依几何之行相得见?


於四念处依念根之力,五根依几何之行相得见?


於四静虑依定根之力,五根依几何之行相得见?


於四圣谛依慧根之力,五根依几何之行相得见?


於四预流分依信根之力,五根依二十行相得见。


於四正勤依精进根之力,五根依二十行相得见。


於四念处依念根之力,五根依二十行相得见。


於四静虑依定根之力,五根依二十行相得见。


於四圣谛依慧根之力,五根依二十行相得见。

 

一六


於四预流分依信根之力,五根依如何二十行相得见?


善士依倚於预流分,依胜解增上之义得见信根,依信根之力,依精勤之义,得见精进根,依近住之义,得见念根,依无散乱之义,得见定根,依见之义,得见慧根。於正法听闻之预流分〔……乃至……〕於如理作意之预流分〔……乃至……〕 [P.15] 於法随法行之预流分,依胜解增上之义,得见信根,依信根之力,依精勤之义,得见精进根,依近住之义,得见念根,依无散乱之义,得见定根,依见之义,得见慧根。


於四预流分依信根之力,五根依如是二十行相得见。

 

一七


於四正勤,依精进根之力,五根依如何二十行相得见?为令不生未生之恶、不善法,故於正勤,依精勤增上之义得见精进根,依精进根之力,依近住之义得见念根,依无散乱之义得见定根,依见之义得见慧根,依胜解之义得见信根。为断已生之恶、不善法故於正勤……乃至……为令生未生之善法故於正勤……乃至……令不忘失住已生之善法令倍修习、广修习使圆满故於正勤,依精进增上之义得见精进根,依精进根之力,依近住之义得见念根……乃至……依胜解之义得见信根。


於四正勤依精进根之力,五根依如是二十四行相得见。

 

一八


於四念处,依念根之力,五根依如何二十行相得见?


於身随观身,於念处依近住增上之义得见念根,依念根之力,依无散乱之义得见定根……乃至……依精勤之义得见精进根。於受随观受,於念处……乃至……於心随观心,於念处〔……乃至……〕於法随观法,於念处依近住增上之义得见念根, [P.16] 依念根之力,依无散乱之义得见定根……乃至……依精勤之义得见精进根。


於四念处,依念根之力,五根依如是二十行相得见。

 

一九


於四静虑,依定根之力,五根依如何二十行相得见?


於初静虑,依无散乱增上之义得见定根,依定根之力,依见之义得见慧根……乃至……依近住之义得见念根。於第二静虑……乃至……於第三静虑〔……乃至……〕於第四静虑,依无散乱增上之义得见定根,依定根之力,依见之义得见慧根……乃至……依近住之义得见念根。


於四静虑,依定根之力,五根依如是二十行相得见。

 

二〇


於四圣谛,依慧根之力,五根依如何二十行相得见?


於苦圣谛,依见增上之义得见慧根,依慧根之力,依胜解之义得见信根……乃至……依无散乱之义得见定根。於苦集圣谛……乃至……於苦灭圣谛〔……乃至……〕於顺苦灭道圣谛〔……乃至……〕依见增上之义得见慧根,依慧根之力,依胜解之义得见信根……乃至……依无散乱之义得见定根。


於四圣谛,依慧根之力,五根依如是二十行相得见。

 

二一


於四预流分,依信根之力,五根之所行,依几何之行相得见?於四正勤……乃至……於四念处……乃至……於四静虑……乃至……於四圣谛依慧根之力,五根之所行,依几何之行相得见?


[P.17] 於四预流分,依信根之力,五根之所行,依二十行相得见。於四正勤……乃至……於四念处〔……乃至……〕於四静虑〔……乃至……〕於四圣谛,依慧根之力,五根之所行,依二十四行相得见。

 

二二


於四预流分,依信根之力,五根之所行,依如何二十行相得见?


善士依倚於预流分,依胜解增上之义得见信根之所行,依信根之力,依精勤之义得见精进根之所行……〔乃至〕……於四预流分,依信根之力,五根之所行依如是二十行相得见。

 

二三


於四正勤,依精进根之力,五根之所行,依如何二十行相得见?


[P.18] 为令不生未生之恶、不善法,故於正勤,依精勤增上之义得见精进根之所行,依精进根之力,依近住之义得见念根之所行……〔乃至〕……於四正勤,依精进根之力,五根之所行如是依二十行相得见。

 

二四


於四念处,依念根之力,五根之所行依如何二十行相得见?


於身随观身,於念处依近住增上之义得见念根之所行,依念根之力,依无散乱之义得见定根之所行……〔乃至〕……於四念处,依念根之力五根之所行依如是二十行相得见。

 

二五


於四静虑,依定根之力,五根之所行依如何二十行相得见?


於初静虑,依无散乱增上之义得见定根之所行,依定根之力,依见之义得见慧根之所行……〔乃至〕……於四静虑,依定根之力,五根之所行依如是二十行相得见。

 

二六


於四圣谛,依慧根之力,五根之所行依如何二十行相得见?


[P.19] 於苦圣谛,依见增上之义得见慧根之所行,依慧根之力,依胜解之义得见信根之所行……〔乃至〕……於四圣谛,依慧根之力,五根之所行依如是二十行相得见。

 

二七


通达随觉行作、住,随行、随住而伴侣有智以同梵行者於诸深处思惟者,必是具寿,或已得或将得也。


「所行」者,有八所行,是威仪路行、处行、念行、定行、智行、道行、逮得行、出世间行。


「威仪路行」者,是於四威仪路〔所行〕。


「处行」者,是於六之内外处〔所行〕。


「念行」者,是於四念处〔所行〕。


「定行」者,是於静虑〔所行〕。


「智行」者,是於四圣谛〔所行〕。


「道行」者,是於四圣道〔所行〕。


「逮得行」者,是於四沙门果〔所行〕。


「出世间行」者,是於如来、应供、正等觉者、一分之独觉、一分之声闻〔所行〕。


於愿具足者有威仪路行,於守诸根之门者有处行,於住不放逸者有念行,於增上心所系者有定行,於觉具足者有智行,於正入者有道行,於证得果者有逮得行,於如来、应供、正等觉者、一分之独觉与一分之声闻有出世间行。


如是是八所行。


[P.20] 复次有八所行。以信胜解而行,以精进精勤而行,以念令近住而行,以定无散乱而行,以慧了知而行,以识识知而行,「如是已入者,证得殊胜」云以殊胜而行,「如是已入者,善法来至」云以行处而行。


如是有八所行。於正见有见行,於正思惟有现前解行,於正语有摄受行,於正业有等起行,於正命有清净行,於正精进有精勤行,於正念有近住行,於正定有无散乱行。


如是是八所行。

 

二八


「住」者,是以信胜解而住,以精进精勤而住,以念令近住而住,以定作无散乱而住,以慧了知而住。


「随觉」者,是随觉信根胜解之义,随觉精进根精勤之义,随觉念根近住之义,随觉定根无散乱之义,随觉慧根见之义。


「通达」者,是通达信根胜解之义,通达精进根精勤之义,通达念根近住之义,通达定根无散乱之义,通达慧根见之义。


「随行」者,是以如是信而行,以如是精进而行,以如是念而行,以如是定而行,以如是慧而行。


「随住」者,以如是信而住,以如是精进而住,以如是念而住,以如是定而住,以如是慧而住。


[P.21] 「有智」者,是有智、明智、伶俐、聪明、觉具足。


「伴侣同梵行者」,是同业、同教、同学。


「深处」者,名为深处是〔四〕静虑、〔八〕解脱、诸三摩地、〔八〕等至、〔四〕道、〔四〕果、通智、〔四〕无碍解。


「思惟」者,是信胜解。


「必」者,是此一向语,无碍语,无惑语,无可二语,无别语,必然语,确实语,决定语,此云为「必」。


「具寿」者,此是爱语,敬重语,具畏敬、具敬之增语。此云为具寿。


「已得」者,是已证得。


「将得」者,将证得。

  

圆满因缘


二九


诸比丘!如是有五根,如何为五?是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诸比丘!如是有五根。此五根依几何之行相得见?此五根依六行相得见。依如何之义得见?是依增上之义、初净之义、甚大之义、住持之义、永尽之义、令安住之义。

 

三〇


如何是依增上之义得见〔五〕根?


[P.22] 依断不信胜解增上之义得见信根,依信根之力,依精勤之义得见精进根,依近住之义得见念根,依无散乱之义得见定根,依见之义得见慧根。依断懈怠精勤增上之义得见精进根,依精进根之力,依近住之义得见念根……乃至……依胜解之义得见信根。断放逸依近住增上之义得见念根,依念根之力依无散乱之义得见定根……乃至……依精勤之义得见精进根。断掉举依无散乱增上之义得见定根,依定根之力依见之义得见慧根……乃至……依近住之义得见念根。断无明依见增上之义得见慧根,依慧根之力依胜解之义得见信根……乃
至……依无散乱之义得见定根。


断欲欲依出离之力,依胜解增上之义得见信根,依信根之力,依精勤之义得见精进根,依近住之义得见念根,依无散乱之义得见定根,依见之义得见慧根。断欲欲依出离之力,依精勤增上之义得见精进根,依精进根之力,依近住之义得见念根……乃至……依胜解之义,得见信根。依断欲欲出离之力,依近住增上之义得见念根,依念根之力依无散乱之义得见定根……乃至……依精勤之义得见精进根。依断欲欲出离之力,依无散乱增上之义得见定根,依定根之力,依见之义得见慧根……乃至……依近住之义得见念根。依断欲欲出离之力,依见增上之义得见慧根,依慧根之力,依胜解之义得见信根……乃至……依无散乱之义得见定根。


[P.23] 断瞋,依无瞋之力……乃至……以断惛眠,依光明想之力……乃至……以断一切烦恼,依阿罗汉道之力,依胜解增上之义得见信根……乃至……依无散乱之义得见定根。


如是依增上之义得见〔五〕根。

 

三一


如何依初净之义得见〔五〕根?


依胜解之义,依信根防护不信之义,戒清净是信根之初净,依精勤之义,依精进根防护懈怠之义,戒清净是精进根之初净,依近住之义,念根依防护放逸之义,戒清净是念根之初净,依无散乱之义,定根依防护掉举之义,戒清净是定根之初净,依见之义,慧根依防护无明之义,戒清净是慧根之初净。


於出离五根依防护欲欲之义,戒清净是五根之初净,於无瞋五根,依防护瞋之义,戒清净是五根之初净,於光明想,五根依防护惛眠之义,戒清净是五根之初净,〔……乃至……〕於阿罗汉道,五根依防护一切烦恼之义,戒清净是五根之初净。


如是依初净之义得见五根。

 

三二


如何依甚大之义得见五根?


为修习信根志欲生,为断不信志欲生,为断不信热烦志欲生,为断见同位之诸烦恼志欲生,为断麤之诸烦恼志欲生,为断细之诸烦恼志欲生,为断一切烦恼志欲 [P.24] 生,依志欲之力,依信之力而信根甚大。依志欲之力胜喜生,依胜喜之力,依信之力而信根甚大。依胜喜之力喜生,依喜之力,依信之力而信根甚大。依喜之力轻安生,依轻安之力,依信之力而信根甚大。依轻安之力乐生,依乐之力,依信之力而信根甚大。依乐之力光曜生,依光曜之力,依信之力而信根甚大。依光曜之力永倨生,依永倨之力,依信之力是信根甚大。依永倨之力心得定,依定之力,依信之力而信根甚大。如是善策定心,依策心之力,依信心之力而信根甚大。如是善舍策心,依舍之力,依信心之力而信根甚大。依舍之力由种种烦恼心解脱,依解脱之力,依信之力而信根甚大。已解脱故诸法一味,依一味之义,依修习力,依信之力而信根甚大。已修习故,更於殊胜之退转,依退转之力,依信之力而信根甚大。已退转故由此最舍,依最舍之力,依信之力而信根甚大。已最舍故由此灭,依灭之力,依信之力而信根甚大。


依灭之力有二之最舍,是永舍最舍、跃进最舍。云「永舍诸烦恼、诸蕴」为永舍最舍。云「於灭尽涅盘界心跃进」是跃进最舍。依灭之力有如是二之最舍。

 

三三


为修习精进根志欲生,为断懈怠志欲生,为断懈怠热烦志欲生,为断见同位之诸烦恼志欲生……乃至……为断一切烦恼志欲生……乃至……为修习念根志欲 [P.25] 生,为断放逸志欲生,为断放逸热烦志欲生……乃至……为断一切烦恼志欲生……乃至……为修习定根志欲生,为断掉举志欲生,为断掉举热烦志欲生……乃至……为断一切烦恼志欲生……乃至……为修习慧根志欲生,为断无明志欲生……乃至……为断无明热烦志欲生……乃至……为断一切烦恼志欲生,依志欲之力,依慧之力而慧根甚大。依志欲之力胜喜生,依胜喜之力,依慧之力而慧根甚大。依胜喜之力喜生,依喜之力,依慧之力而慧根甚大。依喜之力轻安生,依轻安之力,依慧之力而慧根甚大。依轻安之力乐生,依乐之力,依慧之力而慧根甚大。依乐之力光曜生,依光曜之力,依慧之力而慧根甚大。依光曜之力永倨生,依永倨之力,依慧之力而慧根甚大。依永倨心得定,依定之力,依慧之力而慧根甚大。如是善策定心,依策心之力,依慧之力而慧根甚大。如是善舍策心,依舍之力,依慧之力而慧根甚大。依舍之力,由种种烦恼心解脱,依解脱之力,依慧之力而慧根甚大。已解脱故诸法一味,依一味之义,依修习之力,依慧之力而慧根甚大。已修习故更於殊胜之物退转,依退转之力,依慧之力而慧根甚大。已退转故由此最舍,依最舍之力,依慧之力而慧根甚大。已最舍故由此而灭,依灭之力,依慧之力而慧根甚大。


[P.26] 依灭之力有二之最舍,是永舍最舍与跃进最舍。云「永舍诸烦恼与诸蕴」是永舍最舍。云「於灭尽涅盘界心跃进」是跃进最舍。依灭之力有如是二之最舍。


如是而依甚大之义得见五根。

 

第三诵品


三四


如何而为依住持之义〔五〕根得见?


为信根之修习志欲生,依志欲之力,依信之力住持信根,依志欲之力胜解生,依胜解之力,依信之力住持信根……乃至……


如是而依住持之义得见〔五〕根。

 

三五


如何而依永尽之义〔五〕根得见?


依胜解之义信根永尽不信、永尽不信热烦。依精勤之义精进根永尽懈怠、永尽懈怠热烦。依近住之义念根永尽放逸、永尽放逸热烦。依无散乱之义定根永尽掉举、永尽掉举热烦。依见之义慧根永尽无明、永尽无明热烦。


於出离五根永尽欲欲,於无瞋五根永尽瞋……乃至……於阿罗汉道五根永尽一切烦恼。


如是而依永尽之义得见〔五〕根。

 

三六


如何而依令安住之义〔五〕根得见?


有信者令安住於胜解之信根,有信者之信根为安住於胜解。具精进者令安住於精勤之精进根,具精进者之精进根为安住於精勤。具念者令安住於近住之念根,具念者之念根为安住於近住。得定者令安住於无散乱之定根,得定者之定根为安住於无散乱。具慧者令安住於见之慧根,具慧者之慧根为安住於见。


[P.27] 观行者令安住於出离之五根,观行者之五根为安住於出离。观行者令安住於无瞋之五根,观行者之五根为安住於无瞋。观行者令安住於光明想之五根,观行者之五根为安住於光明想。观行者令安住於无散乱之五根,观行者之五根为安住於无散乱……乃至……观行者令安住於阿罗汉道之五根,观行者之五根为安住於阿罗汉道。


如是而依令安住之义得见五根。

 

三七


异生修习定依几何之行相是近住善能耶?


有学修习定依几何之行相是近住善能耶?


离贪者修习定依几何之行相是近住善能耶?


异生修习定依七行相是近住善能。


有学修习定依八行相是近住善能。


离贪者修习定依十行相是近住善能。

 

三八


异生修习定依如何之七行相是近住善能耶?


依令倾心所缘近住善能,寂止因相近住善能,精勤因相近住善能,无散乱近住善能,光曜近住善能,庆喜近住善能,舍近住善能。异生修习定依如是七行相是近住善能。


有学修习定依如何八行相是近住善能耶?


令依倾心所缘近住善能……乃至……舍近住善能,一性近住善能。有学修习定依如是之八行相是近住善能。


离贪者修习定依如何之十行相近住善能耶?


[P.28] 令依倾心所缘近住善能……乃至……一性近住善能。智近住善能,解脱近住善能。离贪者修习定依如是十行相是近住善能。

 

三九


异生修习正观依几何之行相是近住善能耶?依几何之行相是不近住善能耶?


有学修习正观,依几何之行相是近住善能耶?依几何之行相是不近住善能耶?


离贪者修习正观,依几何之行相近住善能耶?依几何之行相不近住善能耶?


异生修习正观,依九行相近住善能,依九行相不近住善能。


有学修习正观,依十行相近住善能,依十行相不近住善能。


离贪者修习正观,依十二行相近住善能,依十二行相不近住善能。

 

四〇


异生修习正观,依如何九行相近住善能耶?依如何九行相不近住善能耶?


无常近住善能,常不近住善能。苦近住善能,乐不近住善能。无我近住善能,我不近住善能。尽近住善能,厚不近住善能。衰近住善能,存续不近住善能。变坏近住善能,坚固不近住善能。无因相近住善能,因相不近住善能。无愿近住善能,愿不近住善能。空性近住善能,现贪不近住善能。异生修习正观,〔依如是九行相介〕住善能,依如是九行相不近住善能。


[P.29] 有学修习正观如何依十行相近住善能耶?依如何十行相不近住善能耶。


无常近住善能,常不近住善能……乃至……空性近住善能,现贪不近住善能。智近住善能,无智不近住善能。有学修习正观,依如是十行相近住善能,依如是十行相不近住善能。


离贪者修习正观依如何十二行相近住善能?依如何十二行相不近住善能?


无常近住善能,常不近住善能……乃至……智近住善能,无智不近住善能。离近住善能,合不近住善能。灭近住善能,行不近住善能。离贪者修习正观,依如是十二行相近住善能,依如是十二行相不近住善能。


令依倾心,依所缘近住善能之力摄五根,了知行境,通达能力……乃至……摄诸法,了知行境,通达能力。

 

四一


「摄〔五〕根」者,如何而摄〔五〕根?


依胜解之义摄信根……乃至……依寂止因相近住善能之力,依精勤因相近住善能之力,依无散乱近住善能之力,依光曜近住善能之力,依庆喜近住善能之力,依舍近住善能之力,依一性近住善能之力,依智近住善能之力,依解脱近住善能之力,依无常近住善能之力,依常不近住善能之力,依苦近住善能之力,依乐不近住善能之力……乃至……依灭近住善能之力,依行不近住善能之力,摄〔五〕根,了知行境,通达能力。

 

[P.30] 四二


具六十四行相三根得自在之慧是漏尽智。如何是三根?是未知当知根、已知根、具知根。


未知当知根达几何之处,已知根达几何之处,具知根达几何之处?


未知当知根达於一处,〔言〕是预流道。已知根达於六处,〔言〕是预流果、一来道、一来果、不还道、不还果、阿罗汉道。具知根达於一处,〔言〕是阿罗汉果。

 

四三


於预流道之刹那未知当知根是以信根为胜解眷属而有,精进根为精勤眷属而有,念根为近住眷属而有,定根为无散乱眷属而有,慧根为见眷属而有,意根为识 [P.31] 眷属而有,喜根为欢喜眷属而有,命根为流转寂灭增上眷属而有……〔乃至〕……有如是八八六十四。

 

四四


「漏」者,以何为此漏?是欲漏、有漏、见漏、无明漏。此之诸漏尽於何处?


依预流道见漏悉尽,顺恶生之欲漏尽,顺恶生之有漏尽,顺恶生之无明漏尽。於此之处如是诸漏尽。依一来道麤之欲漏尽,与此同位之有漏尽,与此同位之无明漏尽。於此之处如是之诸漏尽。依不还道欲漏悉尽,与此同位之有漏尽,与此同位之无明漏尽。於此之处如是诸漏尽。依阿罗汉道有漏悉尽,无明漏悉尽。於此之处如是诸漏尽。


未见之物不存在


未知物无不可知


如证知一切所了


云如来是普眼者


「普眼」,是依何之义为普眼?於佛智有十四,苦智是佛智,苦集智是佛智……乃至……无障智是佛智。如是十四佛智。此十四佛智中,八智是共声闻,六智不共声闻。

 

四五


凡已知苦之苦义,无有未知苦义故是普眼。普眼此是慧眼。依慧根之力,依胜解之义而有信根,依精勤之义而有精进根,依近住之义而有念根,依无散乱之义而有定根。


[P.32] 凡已见、解、现证苦之苦义,以慧触接,无有尚未以慧触接苦义故是普眼,普眼此是慧根,依慧根之力,依胜解之义而有信根……乃至……依无散乱之义而有定根。


凡集之集义……乃至……灭之灭义〔……乃至……〕道之道义〔……乃至……〕义无碍解之无碍解义……乃至……法无碍解之法无碍解义〔……乃至……〕词无碍解之词无碍解义〔……乃至……〕辩无碍解之辩无碍解义〔……乃至……〕根上下智〔……乃至……〕有情意乐意趣智〔……乃至……〕对偶示导智〔……乃至……〕是大悲智……乃至……以意已知、见解、现证天世、魔世、梵世、沙门、婆罗门、人天生类之所见、所闻、所思、所识、所得、所求、所伺,以慧触接,无有尚未以慧触接之处故是普眼,普眼此是慧,依慧之力,依胜解之义而有信根……乃至……依无散乱之义而有定根。信且精勤,精勤且信,信且令近住,近住且信,信且得定,得定且信,信且了知,了知且信,精勤且令近住,近住且令精勤,精勤且得定,得 [P.33] 定且精勤,精勤且了知,了知且精勤,精勤且信,信且精勤,近住且令得定,得定且令近住……乃至……近住且令精勤,精勤且令近住,得定且了知,了知且得定……乃至……得定且令近住,近住且令得定,了知且令信,信且令了知……乃至……了知且得定,得定且了知。已信故精勤已,已使精勤故信已,已信故令近住已,已使近住故信已,已信故得定已,已令得定故信已,已信故了知已,已令了知故信已。已精勤故令近住已,已令近住故精勤已……乃至……已精勤故信已,已信故精勤已,已近住故得定已,已令得定故近住已……乃至……已令近住故精勤已,已令精勤故近住已,已得定故了知已,已了知故得定已……乃至……已令得定故近住已,已令近住故得定已,已了知故信已,已信故了知已……乃至……已了知故得定已,已得定故了知已。


佛眼是此佛智,佛智是此佛眼。如来以此眼观见有情之少尘、太尘、利根、钝根、善行相、恶行相、善受教、不受教而或者知怖畏他世之罪过或者不知怖畏他世之罪过。

 

四六


「少尘、太尘」者,有信人是少尘,不信人是太尘。发勤人是少尘,懈怠人是太尘。念近住人是少尘,念忘失人是太尘。得定人是少尘,不得定人是太尘。具慧人是少尘,劣慧人是太尘。


「利根、钝根」者,有信人是利根,不信人是钝根……乃至……具慧人是利根,劣慧人是钝根。


「善行相、恶行相」者,有信人是善行相,不信人是恶行相……乃至……具慧人是善行相,劣慧人是恶行相。


「善受教、不受教」者,有信人是善受教,不信人是不受教……乃至……具慧人是善受教,劣慧人是不受教。


「或者知怖畏他世之罪过,或者不知怖畏他世之罪过」者,有信人知怖畏他世之罪过,不信人不知怖畏他世之罪过……乃至……具慧人知怖畏他世之罪过,劣慧人不知怖畏他世之罪过。


[P.34] 「世」者,是蕴世、界世、处世、败有世、败生世、成有世、成生世。於世有一,一切有情依食而住。於世有二,是名与色。於世有三,是三受。於世有四,是四食。於世有五,是五取蕴。於世有六,是六内处。於世有七,是七识住。於世有八,是八世法。於世有九,是九有情住。於世有十,是十处。於世有十二,是十二处。於世有十八,是十八界。


「罪过」者,是一切烦恼罪过,一切恶行罪过,一切现行罪过,一切顺有业罪过。如是而於此世於此罪过近对成猛烈怖畏想,犹如对於拔剑杀戮者。


以上依五十行相知、见、了知、通达此之五根。

 

大品第五 解脱论


第一诵品

  
圆满因缘


[P.35] 一


诸比丘!於解脱有三。如何为三?是空性解脱、无因相解脱、无愿解脱。诸比丘!如是为三解脱。

 

复次有六十八解脱


是空性解脱、无因相解脱、无愿解脱、内出离解脱、外出离解脱、俱出离四解脱、内出离随顺四解脱、外出离随顺四解脱、俱出离随顺四解脱、内出离止灭四解脱、外出离止灭四解脱、俱出离止灭四解脱、有色观诸色解脱、内无色想观外诸色解脱、净胜解解脱、虚空无边处定解脱、识无边处定解脱、无所有处定解脱、非想非非想处定解脱、想受灭定解脱、时解脱、不时解脱、顺时解脱、不顺时解脱、动解脱、不动解脱、世间解脱、出世间解脱、有漏解脱、无漏解脱、爱染解脱、非爱染解脱、超非爱染非爱染解脱、愿解脱、无愿解脱、愿止灭解脱、有系解脱、离系 [P.36] 解脱、一性解脱、异性解脱、想解脱、智解脱、得清凉解脱、静虑解脱、不取即心解脱。

 


如何是空性解脱?於此处有比丘若往兰若,若往树下,若往空屋,思择「此我我所亦是空」者,於其处无作现贪是空性解脱。如是是空性解脱。


如何是无因相解脱?於此处有比丘若往阿兰若……乃至……於其处无作因相是无因相解脱。如是是无因相解脱。


如何是无愿解脱?在此处有比丘若往阿兰若……乃至……於其处无作愿是无愿解脱。如是是无愿解脱。


如何是内出离解脱?是四静虑。如是是内出离解脱。


如何是外出离解脱?是四无色定。如是是外出离解脱。


如何是俱出离解脱?是四圣道。如是是俱出离解脱。

 


如何是内出离四解脱?初静虑是由〔五〕盖出离,第二静虑是由寻伺出离,第三静虑是由喜出离,第四静虑是由乐苦出离。如是是内出离四静虑。


如何是外出离四解脱?虚空无边处定是由色想、有对想、种种想出离,识无边处定是由虚空无边处想出离,无所有处定是由识无边处想出离,非想非非想处定是由无所有处想出离。如是是外出离四解脱。


[P.37] 如何是俱出离四解脱?预流道是由有身见、疑、戒禁取之见随眠、疑随眠出离,由其随转之诸烦恼与诸蕴出离,由外之一切因相出离。一来道是由麤之欲贪结、瞋结、麤之欲贪随眠、瞋随眠出离,由其随转之诸烦恼与诸蕴出离,由外之因相出离。不还道是由细之欲贪结、瞋结、细之欲贪随眠、瞋随眠出离,由其随转之诸烦恼与诸蕴出离,由外之一切因相出离。阿罗汉道是由色贪、无色贪、慢、悼举、无明、慢随眠、有贪随眠、无明随眠出离,由其随转之诸烦恼与诸蕴出离,由外之一切因相出离。如是是俱出离四解脱。

 


如何是内出离随顺四解脱?为获得初静虑故有寻、伺、喜、乐、心一境性,为获得第三静虑故……乃至……为获得第三静虑故……乃至……为获得第四静虑故有寻、伺、喜、乐、心一境性。如是是内出离随顺四解脱。


如何是外出离随顺四解脱?为获得虚空无边处定故有寻、伺、喜、乐、心一境性,为获得识无边处定故……乃至……为获得无所有处定故……乃至……为获得非想非非想处定故有寻、伺、喜、乐、心一境性。如是是外出离随顺四解脱。


如何是俱出离随顺四解脱?为获得预流道故有无常观、苦观、无我观。为获得一来道故……乃至……为获得不还道故……〔乃至〕……为获得阿罗汉道故有无常观、苦观、无我观。如是是俱出离随顺四解脱。

 


如何是内出离止灭四解脱?初静虑之获得或有异熟,第二静虑……乃至……第 [P.38] 三静虑……乃至……第四静虑之获得或有异熟。如是是内出离止灭四解脱。


如何是外出离止灭四解脱?虚空无边处定之获得或有异熟,识无边处定……乃至……无所有处定……乃至……非想非非想处定之获得或有异熟。如是是外出离止灭四解脱。


如何是俱出离止灭四解脱?於预流道有预流果,於一来道有一来果,於不还道有不还果,於阿罗汉道有阿罗汉果。如是是俱出离止灭四解脱。

 


如何是有色观诸色解脱?於此处某者於内自作意青相获得青想,如是令善决定、善考量、善持此之因相。使善决定、善考量、善持此之因相已,於外之青相近习心获得青想。如是令善决定、善考量、善持此之因相。令善决定、善考量、善持此因相已,习修习多习。於此人生如是念:「内、外俱成此色」,如是是有色想。


於此处某者於内自作意黄相……乃至……赤相……乃至……作意白相获得白想,如是善持此之因相……乃至……多习。於此人生如是念:「内、外俱成此色」如是是有色想。


如是是有色观诸色解脱。

 

[P.39] 七


如何是内无色想观外诸色解脱?於此处某者内自不作意青相,不获得青想,於外之青相心近习获得青想。如是善考量、善持此之因相……乃至……多习。於此之人生如是念:「内无无色而外成此色」,如是为有色想。於此处某者於内自不作意黄相……乃至……赤相……乃至……不作意白相,不获得白想,於外之白相心近习获得白想。如是善持此之因相……乃至……多习。於此人生如是念:「内无色而外成此色」,如是成有色想。


如是是内无色想观外诸色解脱。

 


如何是净胜解解脱?


於此处有比丘以慈俱行之心徧满一方而住,第二、第三、第四〔之诸方〕亦然。如是上、下、傍徧一切处以广大、无量、无怨、无有损害之慈俱行之心悉皆徧满世间而住,以慈已习故於有情无厌。以慈俱行之心徧满一方……乃至……以悲已习故於有情无厌。以悲俱行之心徧满一方……乃至……以悲已习故於有情无厌。以喜俱行之心徧满一方……乃至……以喜已习故於有情无厌。以舍俱行之心徧满一方……乃至……以舍已习故於有情无厌。


如是是净胜解解脱。

 


如何是虚空无边处定解脱?


於此处有比丘於一切之色想出过之故,於有对想之灭没故,於不作意种种想故,入於无边虚空具足虚空无边处而住。此是虚空无边处定解脱。


如何是识无边处定解脱?


[P.40] 於此处有比丘超过一切虚空无边处入於无边识具足识无边处而住。此是识无边处定解脱。


如何是无所有处定解脱?


於此处有比丘超过一切识无边处入於无少所有具足无所有处而住。此是无所有处定解脱。


如何是非想非非想处定解脱?


於此处有比丘超过一切无所有处具足非想非非想处而住。此是非想非非想处定解脱。


如何是想受灭定解脱?


於此处有比丘超过一切非想非非想处具足想受灭而住。此是想受灭定解脱。

 

一〇


如何是时解脱?是四静虑与四无色等至。此是时解脱。


如何是不时解脱?是四圣道与四沙门果与涅盘。此是不时解脱。


如何是顺时解脱?是四静虑与四无色等至。此是顺时解脱。


如何是不顺时解脱?是四圣道与四沙门果与涅盘。此是不顺时解脱。


如何是动解脱?是四静虑与四无色等至。此是动解脱。


如何是不动解脱。是四圣道与四沙门果与涅盘。此是不动解脱。


如何是世间解脱?是四静虑四无色等至。此是世间解脱。


如何是出世间解脱?是四圣道与四沙门果与涅盘。此是出世间解脱。


如何是有漏解脱?是四静虑与四无色等至。此是有漏解脱。


[P.41] 如何是无漏解脱?是四圣道与四沙门果与涅盘。此是无漏解脱。

 

一一


如何是爱染解脱?是色所系解脱。此是爱染解脱。


如何是非爱染解脱?是四圣道与四沙门果、涅盘。此是超非爱染非爱染解脱。


如何是愿解脱?是四静虑与四无色等至。此是愿解脱。


如何是无愿解脱?是四圣道与四沙门果与涅盘。此是无愿解脱。


如何是愿止灭解脱?或初静虑之获得或有异熟……乃至……或非想非非想处定之获得或有异熟。此是愿止灭解脱。


如何是有系解脱?是四静虑与四无色等至。此是有系解脱。


如何是离系解脱?是四圣道与四沙门果与涅盘。此是离系解脱。


如何是一性解脱?是四圣道与四沙门果与涅盘。此是一性解脱。


如何是异性解脱?是四静虑与四无色等至。此是异性解脱。

 

一二


如何是想解脱?


一想之解脱是十想之解脱,十想之解脱应是一想之解脱,依事之力依差别故。


「足可」者,如何而然耶?


[P.42] 无常观智由常想解脱故是想解脱。苦观智由乐想解脱故是想解脱。无我观智由我想解脱故是想解脱。厌恶观智由欢喜想解脱故是想解脱。离贪观智由贪想解脱故是想解脱。灭尽观智由集想解脱故是想解脱。定弃观智由执取想解脱故是想解脱。无因相观智由因相想解脱故是想解脱。无愿观智由愿想解脱故是想解脱。空性观智由现贪想解脱故是想解脱。


如是一想之解脱是十想之解脱,十想之解脱应是一想之解脱,依事之力依差别故。


於色之无常观智由常想解脱故是想解脱……乃至……於色之空性观由现贪想解脱故是想解脱……乃至……於受……乃至……於想〔……乃至……〕於诸行〔……乃至……〕於识〔……乃至……〕於眼……乃至……於老死之无常观智……乃至……於老死之空性观智由现贪想解脱故是想解脱。


如是一想之解脱是十想之解脱,十想之解脱应是一想之解脱,依事之力依差别故。


如是是想解脱。

 

一三


如何是智解脱?


一智之解脱是十智之解脱,十智之解脱应是一智之解脱,依事之力依差别故。


「足可」者,如何而然?


无常观如实智由常迷妄、无智解脱故是智解脱。苦观如实智由乐迷妄、无智解脱故是智解脱。无我观如实智由我迷妄、无智解脱故是智解脱。厌恶观如实智由欢 [P.43] 喜迷妄、无智解脱故是智解脱。离贪观如实智由贪迷妄、无智解脱故是智解脱。灭尽观如实智由集迷妄、无智解脱故是智解脱。定弃观如实智由执取迷妄、无智解脱故是智解脱。无因相观如实智由因相迷妄、无智解脱故是智解脱。空性观如实智由现贪迷妄、无智解脱故是智解脱。


如是一智之解脱是十智之解脱,十智之解脱应是一智之解脱,依事之力依差别故。


於色无常观如实智由常迷妄、无智解脱故是智解脱……乃至……於色空性观如实智由现贪迷妄、无智解脱故是智解脱……乃至……於受……乃至……於想〔……乃至……〕於诸行〔……乃至……〕於识〔……乃至……〕於眼〔……乃至……〕於老死无常观……乃至……於老死空性观如实智由现贪迷妄、无智解脱故是智解脱。


如是一智之解脱是十智之解脱,十之智解脱应是一智之解脱,依事之力依差别故。


如是是智解脱。

 

一四


如何是得清凉解脱耶?


一得清凉之解脱是十得清凉之解脱,十得清凉之解脱应是一得清凉之解脱,依事之力依差别故。


「足可」者,如何而然?


无常观无上得清凉智由常烦热、热苦、忧恼解脱故是得清凉解脱。苦观无上得清凉智由乐烦恼热、热苦、忧恼解脱故是得清凉解脱。无我观无上得清凉智由我烦热、热苦、忧恼解脱故是得清凉解脱。厌恶观无上得清凉智由欢喜烦热、热苦、忧 [P.44] 恼解脱故是得清凉解脱。离贪观无上得清凉智由贪烦热、热苦、忧恼解脱故是得清凉解脱。灭尽观无上得清凉智由集烦热、热苦、忧恼解脱故是得清凉解脱。定弃观无上得清凉智由执取烦热、热苦、忧恼解脱故是得清凉解脱。无因相观无上得清凉智由因相烦热、热苦、忧恼解脱故是得清凉解脱。无愿观无上得清凉智由愿烦热、热苦、忧恼解脱故是得清凉解脱。空性观无上得清凉智由现贪烦热、热苦、忧恼解脱故是得清凉解脱。


如是一得清凉之解脱,是十得清凉之解脱,十得清凉之解脱应是一得清凉之解脱,依事之力依差别故。


於色无常观无上得清凉智由常烦热、热苦、忧恼解脱故是得清凉解脱……乃至……於受……乃至……於老死无常观……乃至……於老死空性观无上得清凉智由常烦热、热苦、忧恼解脱故是得清凉解脱。


如是一得清凉之解脱是十得清凉之解脱,十得清凉之解脱应是一得清凉之解脱,依事之力依差别故。


如是是得清凉解脱。

 

一五


如何是静虑解脱?


出离炽然故是静虑。以烧尽欲欲故是静虑。依炽然解脱故是静虑解脱。依烧尽解脱故是静虑解脱。炽然者是诸法,是烧尽散灭诸烦恼。知炽然所与烧尽故是静虑解脱。


[P.45] 无瞋炽然故是静虑。烧尽瞋故是静虑。依炽然而解脱故是静虑。依烧尽解脱故是静虑解脱。炽然者是诸法,是烧尽散灭诸烦恼。知炽然与所烧尽是静虑解脱。


光明想炽然故是静虑。烧尽惛眠故是静虑。无散乱炽然故是静虑。烧尽悼举故是静虑。法决定炽然故是静虑。烧尽疑故是静虑。智炽然故是静虑。烧尽无明故是静虑。胜喜炽然故是静虑。烧尽不欣善故是静虑。初静虑炽然故是静虑。烧尽〔五〕盖故是静虑……乃至……阿罗汉道炽然故是静虑。烧尽一切烦恼故是静虑。依炽然解脱故是静虑解脱。依烧尽解脱故是静虑解脱。炽然者是诸法,是烧尽散灭诸烦恼。知炽然者与所烧尽故是静虑解脱。


如是是静虑解脱。

 

一六


如何是不取即心解脱?


一不取即心之解脱是十不取即心之解脱,十不取即心之解脱,即是一不取即心之解脱,依事之力依差别故。


「足可」者,如何而然?


无常观智由常之取解脱故不取即心解脱。苦观智由乐之取解脱故不取即心解脱。无我观智由我之取解脱故不取即心解脱。厌恶观智由欢喜之取解脱故不取即心解脱。离贪观智由贪之取解脱故不取即心解脱。灭尽观智由集之取解脱故不取即心解脱。定弃观智由执取之取解脱故不取即心解脱。无因相观智由因相之取解脱故不 [P.46] 取即心解脱。无愿观智由愿之取解脱故不取即心解脱。空性观智由现贪之取解脱故不取即心解脱。


如是一不取即心之解脱是十不取即心之解脱,十不取即心之解脱应是一不取即心之解脱,依事之力依差别故。


於色无常观智由常之取解脱故不取即心解脱……乃至……於受……乃至……於老死无常观智……乃至……於空性观智由现贪之取解脱故不取即心解脱。


如是一不取即心之解脱是十不取即心之解脱,十不取即心之解脱应是一不取即心之解脱。依事之力依差别故。

 

一七


无常观智由几何之取解脱?苦观智由几何之取解脱?无我观智由几何之取解脱?厌恶观智……乃至……离贪观智……乃至……灭尽观智〔……乃至……〕定弃观智〔……乃至……〕无因相观智〔……乃至……〕无愿观智〔……乃至……〕空性观智由几何之取解脱?


无常观智是由三取解脱。苦观智是由一取解脱。无我观智是由三取解脱。厌恶观智是由一取解脱。离贪观智是由一取解脱。灭尽观智是由四取解脱。定弃观智是由四取解脱。无因相观智是由三取解脱。无愿观智是由一取解脱。空性观智是由三取解脱。

 

一八


无常观智如何是由三取解脱?是见取、戒禁取、我论取。无常观智如是由三取解脱。


[P.47] 苦观智如何由一取解脱?是欲取。苦观智由此之一取解脱。


无我观智如何由三取解脱?是见取、戒禁取、我论取。无我观智由如是之三取解脱。


厌恶观智如何由一取解脱?是欲取。厌恶观智如是由一取解脱。


离贪观智如何由一取解脱?是欲取。离贪观智如是由一取解脱。


灭尽观智如何由四取解脱?是欲取、见取、戒禁取、我论取。灭尽观智如是由四取解脱。


定弃观智如何由四取解脱?是欲取、见取、戒禁取、我论取。定弃观智如是由四取解脱。


无因相观智如何由三取解脱?是见取、戒禁取、我论取。无因相观智如是由三取解脱。


无愿观智如何由一取解脱?是欲取。无愿观智由此之一取解脱。


空性观智如何由三取解脱?是见取、戒禁取、我论取。空性观智如是由三取解脱。


无常观智、无我观智、无因相观智、空性观智之四智由三取解脱。〔即〕是见取、戒禁取、我论取。


苦观智、厌恶观智、离贪观智、无愿观智之四智由一取解脱。〔即〕是欲取。


[P.48] 灭尽观智、定弃观智之二智由四取解脱,〔即〕是欲取、见取、戒禁取、我论取。


如是是不取即心解脱。

 

第二诵品


一九


复次此三解脱门是资世间之出离。由限界周围观见一切诸行而於无因相界心跃进,於一切诸行为赞励意而於无愿界心跃进,由他观见一切诸法而於空性界心跃进。此之三解脱门是资世间之出离。

 

二〇


由无常作意如何而近住诸行?由苦作意如何而近住诸行?由无我作意如何而近住诸行?


由无常作意由灭尽而近住诸行。由苦作意由怖畏而近住诸行。由无我作意由空而近住诸行。


如由无常作意者,於心以何为多?如由苦作意者,於心以何为多?如由无我作意者,於心以何为多?


[P.49] 由无常作意者,於心多为胜解。由苦作意者,於心多为轻安,由无我作意者,於心为多明。


由无常作意而多胜解者,获得何种之根?由苦作意而多轻安者,获得何种之根?由无我作意而多明者,获得何种之根?


由无常作意而多胜解者,获得信根。由苦作意而多轻安者,获得定根。由无我作意而多明者,获得慧根。

 

二一


由无常作意而多胜解者,是何根之增上?於修习几何之根是同类、俱生缘、互缘、依缘、相应缘而为一味?依何之义而修习?谁为修习?


由苦作意而多轻安者,是何根之增上?於修习几何之根是同类,俱生缘、互缘、依缘、相应缘而为一味?依何之义而修习?谁为修习?


由无我作意而多明者,是何根之增上?於修习几何之根是同类、俱生缘、互缘、依缘、相应缘而为一味?依何之义而修习?谁为修习?


由无常作意而多胜解者,是信根增上。於修习四根是同类、俱生缘、互缘、依缘、相应缘而成一味。依一味之义而修习。正行者修习,於邪行者根无修习。


[P.50] 由苦作意如多轻安,是定根增上。於修习四根是同类、俱生缘、互缘、依缘、相应缘而为一味。依一味之义而修习,正行者修习,於邪行者根无修习。


由无我作意而多明者,是慧根增上。於修习四根是同类、俱生缘、互缘、依缘、相应缘而为一味。依一味之义而修习。正行者修习,於邪行者根无修习。

 

二二


由无常作意而多胜解者,是何根之增上?於修习几何之根是同类、俱生缘、互缘、依缘、相应缘而为一味?於通达时,是何根之增上?於通达几何之根是同类、俱生缘、互缘、依缘、相应缘而为一味?依何之义而修习?依何之义而通达?


由苦作意而多轻安者,是何根之增上?於修习几何之根是同类、俱生缘、互缘、依缘、相应缘而为一味?於通达时,是何根之增上?於通达几何之根是同类、俱生缘、互缘、依缘、相应缘而为一味?依何之义而修习?依何之义而通达?


由无我作意而多明者,是何根之增上?於修习几何之根是同类、俱生缘、互缘、依缘、相应缘而为一味?於通达时,是何根之增上?於通达几何之根是同类、俱生缘、互缘、依缘、相应缘而为一味?依何之义而修习?依何之义而通达?


[P.51] 由无常作意而多胜解者,是信根增上。於修习四根是同类、俱生缘、互缘、依缘、相应缘。於通达时,是慧根增上。於通达四根是同类、俱生缘、互缘、依缘、相应缘而为一味。依一味之义而修习。依见之义而通达。如是而修习,修习而通达。


由苦作意而多轻安者,是定根增上。於修习四根是同类、俱生缘、互缘、依缘、相应缘。於通达时,是慧根增上。於通达四根是同类、俱生缘、互缘、依缘、相应缘而为一味。依一味之义而修习。依见之义而通达。如是而修习,修习而通达。


由无我作意而多明者,是慧根增上。於修习四根是同类、俱生缘、互缘、依缘、相应缘。於通达时,是慧根增上。於通达四根是同类、俱生缘、互缘、依缘、相应缘而为一味。依一味之义而修习。依见之义而通达。如是通达而修习,修习而通达。

 

二三


由无常作意者,何根是甚大?依何根之甚大而信解?


由苦作意者,何根是甚大?依何根之甚大而身证?


由无我作意者,何根是甚大?依何根之甚大而见至?


[P.52] 由无常作意者,信根甚大。依信根之甚大而信解。


由苦作意者,定根甚大。依定根之甚大而身证。


由无我作意者,慧根甚大。依慧根之甚大而见至。

 

二四


信而令胜解是信解。依已触而现证是身证。依已见而至是见至。信而胜解是信解也。於前触智触,於後现证灭尽、涅盘是身证。了知令触接、现证、识、见、知「诸行是苦,灭尽是乐」为见至。此之信解人、身证人、见至人之三种人信解而身证,且应见至,依事之力依差别故。


「足可」者,如何而然?


如由无常作意者,信根甚大,依信根之甚大而信解。由苦作意者,信根甚大,依信根之甚大而信解。由无我作意者,信根甚大,依信根之甚大而信解。如是而此三种人依信根之力而信解。由苦作意者,定根甚大,依定根之甚大而身证。由无我作意者,定根甚大,依定根之甚大而身证。由无常作意者,定根甚大,依定根之甚大而身证。


如是而此三种人依定根之力而身证。


[P.53] 由无我作意者,慧根甚大,依慧根之甚大而见至。由无常作意者,慧根甚大,依慧根之甚大而见至。由苦作意者,慧根甚大,依慧根之甚大而见至。


如是而此三种人依慧根之力而见至。此之信解人、身证人、见至人之三种人信解而身证,且应为见至,依事之力依差别故。


有此信解人、身证人、见至人之三种人,信解人、身证人与见至人应为各异。


「足可」者,如何而然?


由无常作意者,信根甚大,依信根之甚大而信解。由苦作意定根甚大,依定根甚大而身证。由无我作意者,慧根甚大,依慧根之甚大而见至。


此信解人、身证人、见至人之三种人,信解而身证,且应为见至,依事之力依差别故。而信解人、身证人亦应为各异。

 

二五


由无常作意者,信根甚大,依信根之甚大而获得预流道。故名为随信行者。四根是同类、俱生缘、互缘、依缘、相应缘。依信根之力有四根之修习。凡依信根之力获得预流道者,悉皆是此随信行者。


由无常作意者,信根甚大,依信根之甚大而现证预流果。故名为信解者。四根是同类、俱生缘、互缘、依缘、相应缘。依信根之力已修习、善修习四根。凡依信 [P.54] 根之力而获得预流果者,悉皆是此随信行者。


由无常作意者,信根甚大,依信根之甚大而获得一来道……乃至……现证一来果〔……乃至……〕获得不还道〔……乃至……〕现证不还果〔……乃至……〕获得阿罗汉道〔……乃至……〕现证阿罗汉果。故名为信解者。四根是同类……乃至……相应缘。依信根之力已修习、善修习四根。凡依信根之力而现证阿罗汉性者,悉皆是此信解者。

 

二六


由苦作意者,定根甚大,依定根之甚大而获得预流道。故名为身证者。四根是同类、俱生缘、互缘、依缘、相应缘。依信根之力有四根之修习。凡依定根之力获得预流道者,悉皆是此身证者。


由苦作意者,定根甚大,依定根之甚大而现证预流果……乃至……获得一来道〔……乃至……〕现证一来果〔……乃至……〕获得不还道〔……乃至……〕现证不还果〔……乃至……〕获得阿罗汉道〔……乃至……〕现证阿罗汉果。故名为身证者。四根是同类……乃至……相应缘。依定根之力已修习、善修习四根。凡依定根之力现证阿罗汉性者,悉皆是此身证者。

 

二七


由无我作意者,慧根甚大,依慧根之甚大而获得预流道。故名为随法行者。四根是同类、俱生缘、互缘、依缘、相应缘。依慧根之力有四根之修习。凡依慧根 [P.55] 之力而获得预流道者,悉皆是此随法行者。


由无我作意者,慧根甚大,依慧根之甚大而现证预流果。故名为见至者。四根是同类、俱生缘、互缘、依缘、相应缘。依慧根之力已修习、善修习四根。凡依慧根之力而现证预流果者,悉皆是此见至者。


依无我作意者,慧根甚大,依慧根之甚大而获得一来道……乃至……现证一来果〔……乃至……〕获得不还道〔……乃至……〕现证不还果〔……乃至……〕获阿罗汉道〔……乃至……〕现证阿罗汉果。故名为见至者。四根是同类……乃至……相应缘。依慧根之力已修习、善修习四根。凡依慧根之力而现证阿罗汉性者,悉皆是此见至者。

 

二八


凡已修习出离或现修习,或将修习者,已证得,或现证得,或将证得者,已得,或现得,或将得者,已获得,或现获得,或将获得者,已通达,或现通达,或将通达者,已现证,或现现证,或将现证者,已触接,或现触接,或将触接者,已得自在,或现得,或将得者,已得究竟,或现得,或将得者,已得无畏,或现得,或将得者,悉皆依此信根之力而信解、依定根之力而身证、依慧根之力而见至。

 

二九


凡已修习无瞋……乃至……光明想〔……乃至……〕无散乱〔……乃至……〕法决定〔……乃至……〕智〔……乃至……〕胜喜〔……乃至……〕初静虑〔……乃至……〕第二静虑〔……乃至……〕第三静虑〔……乃至……〕第四静虑〔……乃至……〕虚空无边处定(……乃至……)识无边处定〔……乃至……〕无所有处 [P.56] 定〔……乃至……〕非想非非想处定〔……乃至……〕无常观〔……乃至……〕苦观〔……乃至……〕无我观〔……乃至……〕厌恶观〔……乃至……〕离贪观〔……乃至……〕灭尽观〔……乃至……〕定弃观〔……乃至……〕尽观〔……乃至……〕衰观〔……乃至……〕变坏观〔……乃至……〕无因相观〔……乃至……〕无愿观〔……乃至……〕增上慧法正观〔……乃至……〕如实智见〔……乃至……〕过患观〔……乃至……〕简择观〔……乃至……〕退转观〔……乃至……〕预流道〔……乃至……〕一来道〔……乃至……〕不还道〔……乃至……〕阿罗汉道〔……乃至……〕四念处〔……乃至……〕四正勤〔……乃至……〕四神足〔……乃至……〕五根〔……乃至……〕五力〔……乃至……〕七觉支〔……乃至……〕八支圣道〔……乃至……〕已修习八解脱,或现修习,或将修习者,已证得,或现证得,或将证得者,已得,或现得,或将得者,已获得,或现获得,或将获得者,已通达,或现通达,或将通达者,已现证,或现现证,或将现证者,已触接,或现触接,或将触接者,已得自在,或现得,或将得者,已得究竟,或现得,或将得者,已得无畏,或现得,或将得者,悉皆依此信根之力而信解、依定根之力而身证、依慧根之力而见至。

 

三〇


凡已得四无碍解,或现得,或将得者……乃至……悉皆依此信根之力而信解、依定根之力而身证、依慧根之力而见至。


凡已通达三明,或现通达,或将通达者……乃至……悉皆依此信根之力而信解、依定根之力而身证、依慧根之力而见至。


凡已学三学,或现学,或将学者,已现证,或现现证,或将现证者……乃至……悉皆依此信根之力而信解、依定根之力而身证、依慧根之力而见至。


[P.57] 凡徧知苦,断集,现证灭,修习道者,悉皆依此信根之力而信解、依定根之力而身证、依慧根之力而见至。

 

三一


依几何之行相有〔圣〕谛之通达?依几何之行相通达〔圣〕谛?


依四行相〔圣〕谛通达。依四行相通达〔圣〕谛。


徧智通达苦谛而通达。断通达集谛而通达。现证通达灭谛而通达。修习通达道谛而通达。


如是依四行相有〔圣〕谛之通达。如是依四行相通达〔圣〕谛者,依信根之力而信解,依定根之力而身证,依慧根之力而见至。


依几何之行相有〔圣〕谛之通达?依几何之行相通达〔圣〕谛?


依九行相有〔圣〕谛之通达。依九行相通达圣谛。


徧智通达苦谛而通达。断通达集谛而通达。现证通达灭谛而通达。修习通达道谛而通达。即有一切诸法之通智、通达,有一切诸行之徧智、通达,有一切不善之断通达,有四道之修习通达,有灭尽之现证通达。


如是依九行相有〔圣〕谛通达。如是依九行相通达〔圣〕谛,依信根之力而信解、依定根之力而身证,依慧根之力而见至。

 

第三诵品


[P.58] 三二


由无常作意如何而近住诸行?由苦作意如何而近住诸行?由无我作意如何而近住诸行?


由无常作意由灭尽近住诸行。由苦作意而由怖畏近住诸行。由无我作意而由空性近住诸行。


由无常作意者,於心以何多为?由苦作意者,於心以何多为?由无我作意者,於心以何多为?


由无常作意者,於心以胜解而多为。由苦作意者,於心以轻安而多为。由无我作意者,於心以明而多为。


由无常作意而多胜解者,获得何种之解脱?由苦作意而多轻安者,获得何种之解脱?由无我作意而多明者,获得何种之解脱?


由无常作意而多胜解者,获得无因相解脱。由苦作意而多轻安者,获得无愿解脱。由无我作意而多明者,获得空性解脱。

 

三三


由无常作意而多胜解者,是何种之解脱增上?於修习几何之解脱是同类、俱生缘、互缘、依缘、相应缘而为一味。依何之义而修习?谁为修习?


由苦作意而多轻安者,是何种之解脱增上?於修习几何之解脱是同类、俱生缘、互缘、依缘、相应缘而为一味?依何之义而修习?谁为修习?


[P.59] 由无我作意而多明者,是何种之解脱增上?於修习几何之解脱是同类、俱生缘、互缘、依缘、相应缘而为一味?依何之义而修习?谁为修习?


由无常作意而多胜解者,是无因相解脱增上。於修习二解脱是同类、俱生缘、互缘、依缘、相应缘而为一味。依一味之义而修习。正行者修习,於邪行者无解脱之修习。


由苦作意而多轻安者,是无愿解脱增上。於修习二解脱是同类、俱生缘、互缘、依缘、相应缘而为一味。依一味之义而修习。正行者修习,於邪行者无解脱之修习。


由无我作意而多明者,是空性解脱增上。於修习二解脱是同类、俱生缘、互缘、依缘、相应缘而为一味。依一味之义而修习。正行者修习,於邪行者无解脱之修习。

 

三四


由无常作意而多胜解者,是何种解脱之增上?於修习几何之解脱是同类、俱生缘、互缘、依缘、相应缘而为一味?於通达时何种解脱之增上。於通达几何之解脱是同类、〔俱生缘、互缘、依缘、相应缘〕而为一味?依何之义而修习?依何之义而为通达?


由苦作意而多轻安者,是何种解脱之增上?於修习几何之解脱是同类,俱生缘、互缘、依缘、相应缘而为一味。於通达时何种解脱之增上?於通达几何之解脱是同类、俱生缘、互缘、依缘、相应缘而为一味?依何之义而修习?依何之义而通达?


[P.60] 由无我作意而多明者,是何种解脱之增上?於修习几何之解脱是同类、俱生缘、互缘、依缘、相应缘而为一味?於通达时何种解脱之增上?於通达几何之解脱是同类、〔俱生缘、互缘、依缘、相应缘〕而为一味?依何之义而修习?依何之义而通达?


由无常作意而多胜解者,是无因相解脱增上。於修习二解脱是同类、俱生缘、互缘、依缘、相应缘而为一味。於通达时乃无因相解脱增上。於通达二解脱是同类、〔俱生缘、互缘、依缘、相应缘〕而为一味。依一味之义而修习。依见之义而通达。如是通达而修习,修习而通达。


由苦作意而多轻安者,是无愿解脱增上。於修习二解脱是同类、俱生缘、互缘、依缘、相应缘而为一味。於通达时乃无愿解脱增上。於通达二解脱是同类、〔俱生缘、互缘、依缘、相应缘〕而为一味。依一味之义而修习。依见之义而通达。如是通达而修习,修习而通达。


由无我作意而多明者,是空性解脱增上。於修习二解脱是同类、俱生缘、互缘、依缘、相应缘而为一味。於通达时乃空性解脱增上。於通达二解脱是同类、〔俱生缘、互缘、依缘、相应缘〕而为一味。依一味之义而修习。依见之义而通达。如是通达而修习,修习而通达。

 

三五


由无常作意者,是何种之解脱甚大?依何种之解脱甚大而信解?


[P.61] 由苦作意者,乃何种之解脱甚大?依何种之解脱甚大而身证?


由无我作意者,乃何种之解脱甚大?依何种之解脱甚大而见至?


由无常作意者,乃无因相解脱甚大。依无因相解脱之甚大而信解。


由苦作意者,乃无愿解脱甚大。依无愿解脱甚大而身证。


由无我作意者,乃空性解脱甚大。依空性解脱之甚大而见至。

 

三六


信而胜解是信解。依已触而现证是身证。依已见而至是见至。信而胜解是信解。於前触智触,於後现证灭尽、涅盘是身证。了知令触接现证、识、见、知「诸行是苦,灭尽是乐」乃为见至。


凡已修习出离,或现修习,或将修习者……乃至……悉皆此依无因相解脱之力而信解、依无愿解脱之力而身证、依空性解脱之力而见至。


凡已修习无瞋……乃至……光明想〔……乃至……〕无散乱……乃至……凡徧知苦,断集,现证灭,修习道者,悉皆依无因相解脱之力而信解、依无愿解脱之力而身证、依空性解脱之力而见至。

 

三七


依几何之行相有〔圣〕谛之通达?依几何之行相而通达〔圣〕谛?


依四行相有〔圣〕谛之通达。依四行相而通达〔圣〕谛。


[P.62] 徧智通达苦谛而通达。通达集谛而通达。现证通达灭谛而通达。修习通达道谛而通达。


如是依四行相有〔圣〕谛之通达。如是依四行相而通达〔圣〕谛,依无因相解脱之力而信解,依无愿解脱之力而身证,依空性解脱之力而见至。


依几何之行相有〔圣〕谛之通达。依几何之行相而通达圣谛。


依九行相有〔圣〕谛之通达。依九行相而通达圣谛。


徧智通达苦谛而通达。断通达集谛而通达。……乃至……有灭尽现证之通达。


如是依九行相有〔圣〕谛之通达。如是依九行相而通达〔圣〕谛者,依无因相解脱之力而信解,依无愿解脱之力而身证,依空性解脱之力而见至。

 

三八


由无常作意而如实知见如何之法?如何而为正见?如何随行此而由无常善见一切诸行?於何处断疑惑?


由苦作意而如实知见如何之法?如何而正见?如何随行此而由苦善见一切诸行。於何处断疑惑?


由无我作意而如实知见如何之法?如何而正见?如何随行此而由无我善见一切诸行?於何处断疑惑?


由无常作意而如实知见因相。於此之故名为正见。如是随行此而由无常善见一切诸行。於此处断疑惑。


[P.63] 由苦作意而如实知见流转。於此之故名为正见。如是随行此而由苦善见一切诸行。於此处断疑惑。


由无我作意而如实知见因相与流转。於此之故名为正见。如是随行此而由无我善见一切诸行。於此处断疑惑。


如实智、正见与断惑之〔三〕法是异义而异文?或同义而唯文异?如实智、正见与断惑之〔三〕法同义而唯文异。

 

三九


由无常作意而何者近住於怖畏?由苦作意而何者近住於怖畏?由无我作意而何者近住於怖畏?


由无常作意而因相近住於怖畏。由苦作意而流转近住於怖畏。由无我作意而因相、流转近住於怖畏。


怖畏近住之慧、过患之智与厌恶之〔三〕法是异义而异文?或同义而唯文异?怖畏近住之慧、过患之智与厌恶之〔三〕法是同义而唯文异。


无我观、空性观之〔二〕法是异义而异文?或同义而唯文异?无我观、空性观之〔二〕法是同义而唯文异。

 

四〇


由无常作意如何简择而智生?由苦作意如何简择而智生。由无我作意如何简择而智生?


[P.64] 由无常作意简择因相而智生。由苦作意简择流转而智生。由无我作意简择因相、流转而智生。


欲解脱、简择观与行舍之〔三〕法是异义而异文?或同义而唯文异?欲解脱、简择观、行舍之〔三〕法是同义而唯文异。


由无常作意由何处心出离,於何处心跃进?


由苦作意由何处心出离,於何处心跃进?


由无我作意由何处心出离,於何处心跃进?


由无常作意由因相心出离,於无因相心跃进。


由苦作意由流转心出离,於不转心跃进。


由无我作意由因相、流转心出离,於无因相、不转之灭尽涅盘界心跃进。


外出离退转之慧、种姓地法之〔二〕法是异义而异文?或同义而唯文异?外出离退转之慧、种姓地法之〔二〕法是同义而唯文异。


由无常作意依何解脱而解脱?由苦作意依何解脱而解脱?由无我作意依何解脱而解脱。


由无常作意依无因相解脱而解脱。由苦作意依无愿解脱而解脱。由无我作意依空性解脱而解脱。


[P.65] 俱出离退转之慧、道智之〔二〕法是异义而异文?或同义而唯文异?俱出离退转之慧、道智之〔二〕法是同义而唯文异。

 

四一


依几何之行相而三解脱有於异刹那,依几何之行相而三解脱有於同刹那?


依四行相而三解脱有於异刹那。依七行相而三解脱有於同刹那。


如何依四行相而三解脱有於异刹那?依增上之义、摄持之义、引发之义、出离之义。


如何而依增上之义而三解脱有於异刹那?


由无常作意者,乃无因相解脱增上。由苦作意者,乃无愿解脱增上。如由无我作意者,乃空性解脱增上。


如是而依增上之义三解脱有於异刹那。


如何而依摄持之义三解脱有於异刹那?


由无常作意者,乃依无因相解脱之力摄持心。由苦作意者,乃依无愿解脱之力摄持心。由无我作意者,乃依空性解脱之力摄持心。


如是而依摄持之义三解脱有於异刹那。


由无常作意者,乃依无因相解脱之力引发心。由苦作意者,乃依无愿解脱之力引发心。由我作意者,乃依空性解脱之力引发心。


如是而依引发之义三解脱有於异刹那。


如何而依出离之义三解脱有於异刹那?


[P.66] 由无常作意者,乃依无因相解脱之力出离到达灭尽、涅盘。由苦作意者,乃依无愿解脱之力出离到达灭尽、涅盘。由无我作意者,乃依空性解脱之力出离到达灭尽、涅盘。


如是而依出离之义三解脱有於异刹那。


如是依四行相三解脱有於异刹那。

 

四二


依如何七行相三解脱有於同刹那?依总摄之义、证得之义、获得之义、通达之义、现证之义、触接之义、现观之义。


如何而总摄之义、证得之义、获得之义、通达之义、现证之义、触接之义、现观之义三解脱有於同刹那?


由无常作意者,乃由因相解脱故无因相解脱。若解脱即无愿故是无愿解脱。若无愿即空故是空性解脱。若空即因相乃是无因相故是无因相解脱。


如是而依总摄之义、证得之义、获得之义、通达之义、现证之义、触接之义、现观之义三解脱有於同刹那。


由苦作意者,乃由愿解脱故是无愿解脱。若无愿即空故是空性解脱。若空即因相是无因相故是无因相解脱。因相如成无因相,即无愿故是无愿解脱。


如是而依总摄之义、证得之义、获得之义、通达之义、现证之义、触接之义、现观之义三解脱有於同刹那。


[P.67] 由无我作意者,乃由现贪解脱故是空性解脱。空者即因相成无因相故是无因相解脱。因相若成无因相,即无愿故是无愿解脱。如无愿即空故是空性解脱。


如是而依总摄之义、证得之义、获得之义、通达之义、现证之义、触接之义、现观之义三解脱有於同刹那。


如是依七行相三解脱有於同刹那。

 

四三


有解脱,有门,有解脱门,有达解脱,有顺解脱,有解脱退转,有解脱修习,有解脱止灭。


如何解脱?是空性解脱,无因相解脱,无愿解脱。


如何是空性解脱?


无常观智由常现贪解脱故是空性解脱,苦观智由乐现贪解脱故是空性解脱,无我观智由我现贪解脱故是空性解脱,厌恶观智由欢喜现贪解脱故是空性解脱,离贪观智由贪欲现贪解脱故是空性解脱,灭尽观智由集现贪解脱故是空性解脱。定弃观智由执取现贪解脱故是空性解脱,无因相观智由因相现贪解脱故是空性观智,无愿观智由愿现贪解脱故是空性解脱,空性观智由一切现贪解脱故是空性观智。


於色无常观智由常现贪解脱故是空性解脱。……乃至……於色空性观智由一切现贪解脱故是空性解脱。於受……乃至……於想〔……乃至……〕於诸行〔……乃至……〕於识〔……乃至……〕於眼〔……乃至……〕於老死无常观智由常现贪解脱故是空性解脱……乃至……於老死空性观智由一切现贪解脱故是空性解脱。


[P.68] 如是是空性解脱。

 

四四


如何是无因相解脱?


无常观智由常因相解脱故是无因相解脱。苦观智由乐因相解脱故是无因相解脱。无我观智由我因相解脱故是无因相解脱。厌恶观智由欢喜因相解脱故是无因相解脱。离贪观智由贪欲因相解脱故是无因相解脱。灭尽观智由集因相解脱故是无因相解脱。定弃观智由执取因相解脱故是无因相解脱。无因相观智由一切因相解脱故是无因相解脱。无愿观智由愿因相解脱故是无因相解脱。空性观智由现贪因相解脱故是无因相解脱。


於色无常观智由常因相解脱故是无因相解脱……乃至……於色无因相观智由一切因相解脱故是无因相解脱。於色无愿观智由愿因相解脱故是无因相解脱。於色空性观智由现贪因相解脱故是无因相解脱。於受……乃至……於想〔……乃至……〕於诸行〔……乃至……〕於识〔……乃至……〕於眼……乃至……於老死无常观智由常因相解脱故是无因相解脱……乃至……於老死无因相观智由一切因相解脱故是无因相解脱。於老死无愿观智由愿因相解脱故是无因相解脱。於老死空性观智由现贪因相解脱故是无因相解脱。


如是是无因相解脱。

 

四五


如何是无愿解脱?


[P.69] 无常观智由常愿解脱故是无愿解脱。苦观智由乐愿解脱故是无愿解脱。无我观智由我愿解脱故是无愿解脱。厌恶观智由欢喜愿解脱故是无愿解脱。离贪观智由贪欲愿解脱故是无愿解脱。灭尽观智由集愿解脱故是无愿解脱。定弃观智由执取愿解脱故是无愿解脱。无因相观智由因相愿解脱故是无愿解脱。无愿观智由一切愿解脱故是无愿解脱。空性观智由现贪愿解脱故是无愿解脱。


於色无常观智由常愿解脱故是无愿解脱……乃至……於色无因相观智由因相愿解脱故是无愿解脱。於色无愿观智由一切愿解脱故是无愿解脱。於色空性观智由现贪愿解脱故是无愿解脱。於受……乃至……於想〔……乃至……〕於诸行〔……乃至……〕於识〔……乃至……〕於眼……乃至……於老死无常观智由常愿解脱故是无愿解脱……乃至……於老死无因相观智由因相愿解脱故是无愿解脱。於老死无愿观智由一切愿解脱故是无愿解脱。於老死空性观智由现贪愿解脱故是无愿解脱。


如是是无愿解脱。


如以上是解脱。

 

四六


如何是门?凡於此处生而无呵责,是善觉分之诸法,此是门。


如何是解脱门?如是诸法所缘之灭尽、涅盘。此是解脱门。


如何是违解脱?三不善根是违解脱。三恶行是违解脱。而一切之不善法是违解脱。此是违解脱。


[P.70] 如何是顺解脱?三善根是顺解脱。三善行是顺解脱。而一切之善法是顺解脱。此为顺解脱。

 

四七


如何是解脱退转?是想退转、思退转、心退转、智退转、解脱退转、谛退转。


想而退转是想退转。思而退转是思退转。了知而退转是心退转。作智而退转是智退转。最舍退转是解脱退转。依如义而退转是谛退转。


凡有想退转者即有思退转,有思退转者即有想退转。有想退转、思退转者即有心退转,如有心退转者即有想退转、思退转。有想退转、思退转、心退转者即有智退转,有智退转者即有想退转、思退转、心退转。有想退转、思退转、心退转、智退转者即有解脱退转,有解脱退转者即有想退转、思退转、心退转、智退转。有想退转、思退转、心退转、智退转、解脱退转者,即有谛退转。如有谛退转者即有想退转、思退转、心退转、智退转、解脱退转。


如是是解脱退转。

 

四八


如何是解脱修习?初静虑之习、修习、多作,第二静虑之习、修习、多作,第三静虑之习、修习、多作,第四静虑之习、修习、多作,虚空无边处定之习、修习、多作,识无边处定之习……乃至……无所有处定之习……乃至……非想非非想处定之习、修习、多作,预流道之习、修习、多作,一来道之习……乃至……不还 [P.71] 道之习……乃至……阿罗汉道之习、修习、多作。此是解脱修习。


如何是解脱止灭?初静虑之获得或异熟,第二静虑之获得或异熟,第三静虑之获得或异熟,第四静虑之获得或异熟,虚空无边处定之……乃至……识无边处定之……乃至……无所有处定之……乃至……非想非非想处定之获得或异熟,预流道之预流果,一来道之一来果,不还道之不还果,阿罗汉道之阿罗汉果。此是解脱止灭。

 

大品第六 趣论


[P.72] 一


得趣与智相应时,以几何之因为缘而有生?大刹帝利、大婆罗门、大长者、欲缠之诸天与智相应时,以几何之因为缘而有生?於色缠之诸天以几何之因为缘而有生?於无色缠之诸天以几何之因为缘而有生?


得趣与智相应时,以八因为缘而有生。大刹帝利、大婆罗门、大长者、欲缠之诸天与智相应时,以八因为缘而有生。色缠之诸天以八因为缘而有生。无色缠之诸天以八因为缘而生。

 


得趣与智相应时,几何之八因为缘而有生?於善业之势速刹那有三善因於此刹那生是思之俱生缘。故谓以善根为缘而有行。於欣求之刹那有二不善因於此刹那生是思之俱生缘。故谓不善根为缘而有行。於结生之刹那有三无记因此刹那生是思之俱生缘。故谓名色为缘而有识,以识为缘而有名色。


[P.73] 於结生之刹那五蕴是俱生缘、互缘、依缘、不相应缘。於结生之刹那四大是俱生缘、互缘、依缘、不相应缘。於结生之刹那三命行是俱生缘、互缘、依缘、不相应缘。於结生之刹那名色是俱生缘、互缘、依缘、不相应缘。於结生之刹那如是十四法是俱生缘、互缘、依缘、不相应缘。


於结生之刹那四无色蕴是俱生缘、互缘、依缘、相应缘。於结生之刹那五根是俱生缘、互缘、依缘、相应缘。於结生之刹那三因是俱生缘、互缘、依缘、相应缘。於结生之刹那名色是俱生缘、互缘、依缘、相应缘。於结生之刹那如是十四法是俱生缘、互缘、依缘、相应缘。


於结生之刹那如是二十八法是俱生缘、互缘、依缘、不相应缘。


得趣而与智相应时,以此之八因为缘而有生。

 


大刹帝利、大婆罗门、大长者、欲缠之诸天与智相应时,如何有八因为缘而生?於善业之势速刹那有三善因於此之刹那生是思之俱生缘。故谓善根为缘而有行。於欣求之刹那有二不善因於此刹那生是思之俱生缘。故谓不善根为缘而有行。於结生 [P.74] 之刹那有三无记因於此之刹那生是思之俱生缘。故谓名色为缘而有识,以识为缘而有名色。


於结生之刹那五蕴是俱生缘、互缘、依缘、不相应缘。於结生之刹那四大是俱生缘、互缘、依缘、不相应缘。於结生之刹那三命行是为俱生缘、互缘、依缘、不相应缘。於结生之刹那名色是为俱生缘、互缘、依缘、不相应缘。於结生之刹那如是十四法是俱生缘、互缘、依缘、不相应缘。


於结生之刹那四无色蕴是俱生缘、互缘、依缘、相应缘。於结生之刹那五根是俱生缘、互缘、依缘、相应缘。於结生之刹那三因是俱生缘、互缘、依缘、相应缘。於结生之刹那名色是俱生缘、互缘、依缘、相应缘。於结生之刹那如是十四法是俱生缘、互缘、依缘、相应缘。


於结生之刹那如是二十八法是俱生缘、互缘、依缘、相应缘。


大刹帝利、大婆罗门、大长者、欲缠之诸天与智相应时,以此八因为缘而有生。

 


於色缠之诸天以如何八因为缘而有生?


於善业之势速刹那有三善因……乃至……於色缠之诸天以此八因为缘而有生。


[P.75] 於无色缠之诸天以如何八因为缘而有生?於善业之势速刹那有三善因於此刹那生是思之俱生缘。故谓善根为缘而有行。於欣求之刹那有二不善因於此刹那生是思之俱生缘。故谓不善根为缘而有行。於结生之刹那有三无记因於此之刹那生是思之俱生缘。故谓名色为缘而有识,以识为缘而有名色。


於结生之刹那四无色蕴是俱生缘、互缘、依缘、相应缘。於结生之刹那五根是俱生缘、互缘、依缘、相应缘。於结生之刹那三因是俱生缘、互缘、依缘、相应缘。於结生之刹那名色是俱生缘、互缘、依缘、相应缘。於结生之刹那如是十四法是俱生缘、互缘、依缘、相应缘。


於结生之刹那如是二十八法是俱生缘、互缘、依缘、不相应缘。


於无色缠之诸天以此八因为缘而有生。

 


得趣与智不相应时,以几何之因为缘而有生?大刹帝利、大婆罗门、大长者、欲缠之诸天与智不相应时以几何之因为缘而有生?於色缠之诸天以几何之因为缘而有生?於无色缠之诸天以几何之因为缘而有生?


得趣与智不相应时,以六因为缘而有生。大刹帝利、大婆罗门、大长者、欲缠 [P.76] 之诸天与智不相应时,以六因为缘而有生。於色缠之诸天以六因为缘而有生。於无色缠之诸天以六因为缘而有生。

 


得趣与智不相应时,何六因为缘而有生?於善业之势速刹那有二善因於此刹那生是思之俱生缘。故谓以善根为缘而有行。於欣求之刹那有二不善因於此之刹那生是思之俱生缘。故谓以不善根为缘而有行。於结生之刹那有二无记因於此刹那生是思之俱生缘。故谓以名色为
缘而有识,以识为缘而有名色。


於结生之刹那五蕴是俱生缘、互缘、依缘、不相应缘。於结生之刹那四大是俱生缘、互缘、依缘、不相应缘。於结生之刹那三命行是俱生缘、互缘、依缘、不相应缘。於结生之刹那名色是俱生缘、互缘、依缘、不相应缘。於结生之刹那如是十四法是俱生缘、互缘、依缘、不相应缘。


於结生之刹那四无色蕴是俱生缘、互缘、依缘、相应缘。於结生之刹那四根是俱生缘、互缘、依缘、相应缘。於结生之刹那二因是俱生缘、互缘、依缘、相应缘。於结生之刹那名色是俱生缘、互缘、依缘、相应缘。於结生之刹那如是十二法是俱生缘、互缘、依缘、相应缘。


[P.77] 於结生之刹那如是二十六法是俱生缘、互缘、依缘、不相应缘。


得趣与智不相应时,此之六因为缘而有生。


大刹帝利、大婆罗门、大长者、欲缠之诸天与智不相应时,如何以六因为缘而有生?於善业之势速刹那有二善因於此之刹那生是思之俱生缘。故谓以善根为缘而有行……乃至……大刹帝利、大婆罗门、大长者、欲缠之诸天与智不相应时,谓以此六因为缘而有生。

 

大品第七 业论


[P.78] 一


先有业已有业异熟,先有业未有业异熟,先有业於现有业异熟,先有业於现无有业异熟,先有业於後应有业异熟,先有业於後应无业异熟。现有业於现有业异熟,现有业於现无业异熟,现有业於後应有业异熟,现有业於後应无业异熟。後有业应有业异熟,後有业应无业异熟。


先有善业已有善业异熟,先有善业而未有善业异熟,先有善业而现有善业有异熟,先有善业而现有无善业异熟,先有善业而後应有善业异熟,先有善业而後应无善业异熟。现有善业而现有善业异熟,现有善业而现无善业异熟,现有善业而後应有善业异熟,现有善业而後应无善业异熟。而後应有善业应有善业异熟,而後应有善业应无善业异熟。


先有不善业已有不善业异熟,先有不善业而未有不善业异熟,先有不善业而现有不善业异熟,先有不善业而现无不善业异熟,先有不善业而後应有不善业异熟, [P.79] 先有不善业而後应无不善业异熟,现有不善业而现有不善业异熟,现有不善业而现无有不善业异熟事,现有不善业而後应有不善业异熟,现有不善业而後不应有不善业异熟。於後有不善业应有不善业异熟,於後应有不善业有不应有不善业异熟。

 


先有呵责业……乃至……先无有呵责业……乃至……先有黑业……乃至……先有白业……乃至……先有与乐果业……乃至……先有与苦果业……乃至……先有受乐异熟业……乃至……先有受苦异熟业,已有受苦异熟业之异熟,先有受苦异熟业而未有受苦异熟业之异熟,先有受苦异熟业而现有受苦异熟业之异熟,先有受苦异熟业而现无有受苦异熟业之异熟,先有受苦异熟业而後应有受苦异熟业之异熟,先有受苦异熟业而後应无有受苦异熟业之异熟,现有受苦异熟业而现有受苦异熟业之异熟,现有受苦异熟业而现无有受苦异熟业之异熟,现有受苦异熟业而後应有受苦异熟业之异熟,现有受苦异熟业而後不应有受苦异熟业之异熟。後有受苦异熟业而应有受苦异熟业之异熟,後有受苦异熟业而应无受苦异熟业之异熟。

 

大品第八 颠倒论

    
圆满因缘


[P.80] 一


诸比丘!有四种之想颠倒、心颠倒、见颠倒。如何为四?


诸比丘!有於无常为常而想颠倒、心颠倒、见颠倒,诸比丘!有於苦为乐而想颠倒、心颠倒、见颠倒,诸比丘!於无我为有我而想颠倒、心颠倒、见颠倒,诸比丘!於不净为净而想颠倒、心颠倒、见颠倒。


诸比丘!如是有四种之想颠倒、心颠倒、见颠倒。

 


诸比丘!有如是四种之想不颠倒、心不颠倒、见不颠倒。如何为四?


诸比丘!有於无常为无常是想不颠倒、心不颠倒、见不颠倒,诸比丘!於苦为苦是想不颠倒、心不颠倒、见不颠倒。诸比丘!於无我为无我是想不颠倒、心不颠倒、见不颠倒,诸比丘!於不净为不净是想不颠倒、心不颠倒、见不颠倒。


诸比丘!如是是四之想不颠倒、心不颠倒、见不颠倒。

     
於无常为常想                於苦而为乐想
     

於无我为有我                於不净为净想
     

有情堕於邪见                心慌乱想妄失
     
[P.81] 魔轭所转不安稳     轮回往返受老死
     

诸佛出世发光明            灭苦之法开演时
     

逮得己心闻具慧            无常无常苦是苦
     

无我为无我                    不净为不净
     

受持诸正见                    超越一切苦


如是四颠倒於具见人已断、永断。一分已断而一分未断。於无常为常而为想颠倒、心颠倒、见颠倒是已断。於苦乐想生、心生亦见颠倒已断。於无我为有我是想颠倒、心颠倒、见颠倒已断。於不净为净而想生、心生,亦是见颠倒已断。


於二事六颠倒已断。於二事二颠倒已断,四颠倒为未断。於四事八颠倒已断,四颠倒未断也。

 

大品第九 道论


[P.82] 一


道者,依何之义而为道?


於预流道之刹那,正见依见之义,断邪见是道而亦是因,持俱生之诸法是道而亦是因,永尽诸烦恼是道而亦是因,通达初净是道而亦是因,摄持心是道而亦是因,清净心是道而亦是因,殊胜证得之道而亦是因,上通达是道而亦是因,〔圣〕谛现观之道而亦是因,令住於灭之道而亦是因。依现前解之义正思惟断邪思惟是道而亦是因,持俱生之诸法是道而亦是因,永尽诸烦恼是道而亦是因,通达初净之道而亦是因,摄持心是道而亦是因,清净心是道而亦是因,殊胜证之道而亦是因,上通达 [P.83] 之道而亦是因,〔圣〕谛现观之道而亦是因,令住於灭之道而亦是因。依摄受之义正语断邪语是道而亦是因,持俱生之诸法是道而亦是因,永尽诸烦恼是道而亦是因,通达初净之道而亦是因,摄持心是道而亦是因,清净心是道而亦是因,殊胜证得之道而亦是因,上通达之道而亦是因,〔圣〕谛现观之道而亦是因,令住於灭之道而亦是因。依等起之义正业断邪业是道而亦是因,持俱生之诸法是道而亦是因,永尽诸烦恼是道而亦是因,通达初净之道而亦是因,摄持心是道而亦是因,清净心是道而亦是因,殊胜证得之道而亦是因,上通达之道而亦是因,〔圣〕谛现观之道而亦是因,令住於灭之道而亦是因。依清净之义正命断邪命是道而亦是因……乃至……依精勤之义正精进断邪精进是道而亦是因……乃至……依近住之义正念断邪念是道而亦是因……乃至……依无散乱之义正定断邪定是道而亦是因,持俱生之诸法是道而亦是因,永尽诸烦恼是道而亦是因,通达初净之道而亦是因,摄持心是道而亦是因,清净心是道而亦是因,殊胜证得之道而亦是因,上通达之道而亦是因,〔圣〕谛现观之道而亦是因,令住於灭之道而亦是因。

 


於一来道之刹那依见之义正见……乃至……依无散乱之义正定断麤之欲贪结、瞋结、麤之欲贪随眠、贪随眠是道而亦是因,持俱生之诸法是道而亦是因,永断诸烦恼是道而亦是因,通达初净是道而亦是因,摄持心是道而亦是因,清净心是道而亦是因,殊胜证得是道而亦是因,上通达之道而亦是因,〔圣〕谛现观之道而亦是因,令住於灭之道而亦是因。


[P.84] 於不还道之刹那,依见之义正见……乃至……依无散乱之义正定断细之欲贪结、瞋结、细之欲贪随眠、贪随眠是道而亦是因,持俱生之诸法是道而亦是因,永尽诸烦恼是道而亦是因,通达初净之道而亦是因,摄持心是道而亦是因,净净心是道而亦是因,殊胜证得之道而亦是因,上通达之道而亦是因,〔圣〕谛现观之道而亦是因,令住於灭之道而亦是因。


於阿罗汉道之刹那,依见之义正见……乃至……依无散乱之义正定断色贪、无色贪、慢、悼举、无明、慢随眠、有贪随眠、无明随眠是道而亦是因,持俱生之诸法是道而亦是因,永尽诸烦恼是道而亦是因,通达初净之道而亦是因,摄持心是道而亦是因,清净心是道而亦是因,殊胜证得之道而亦是因,上通达之道而亦是因,〔圣〕谛现观之道而亦是因,令住於灭之道而亦是因。

 


见之道是正见,现前解之道是正思惟,摄受之道是正语,等起之道是正业,清净之道是正命,精勤之道是正精进,近住之道是正念,无散乱之道是正定,近住之道是念觉支,思择之道是择法觉支,精勤之道是精进觉支,徧满之道是喜觉支,寂静之道是轻安觉支,无散乱之道是定觉支,简择之道是舍觉支,於不信不动之道是信力,於懈怠不动之道是精进力,於放逸不动之道是念力,於悼举不动之道是定力,於无明不动之道是慧力。胜解之道是信根,精勤之道是精进根,近住之道是念 [P.85] 根,无散乱之道是定根,见之道是慧根。依增上之义〔五〕根是道,依不动之义〔五〕力是道,依出之义〔七〕觉支是道。依因之义是道,依近之义〔四〕念处是道,依勤之义〔四〕正勤是道,依神通之义〔四〕神足是道,依如之义〔四圣〕谛是道,依无散乱之义寂止是道,依随观之义正观是道,依一味之义止观是道,依不超越之义俱存是道,依律仪之义戒清净是道,依无散乱之义心清净是道,依见之义见清净是道,依解脱之义完全解脱是道,依通达之义明是道,依永舍之义解脱是道,依断之义尽智是道。志欲依根本之义是道,作意依等起之义是道,触依总摄之义是道,受依等趣之义是道,定依现前之义是道,念依增上之义是道,慧依其上之义是道,解脱依坚固之义是道,入不死涅盘依尽际之义是道。

 

大品第十 醍醐味论


[P.86] 一


诸比丘!师在现前有此醍醐味之梵行。师在现前有三种之醍醐,是宣说醍醐、受者醍醐、梵行醍醐。


如何是宣说醍醐?


是四圣谛之演说、宣说、宣布、说明、辩了、分别、显发,四念处之……乃至……四正勤之〔……乃至……〕四神足之〔……乃至……〕五根之〔……乃至……〕五力之〔……乃至……〕七觉支之〔……乃至……〕八支圣道之演说、宣说、宣布、说明、辩了、分别、显发,此是宣说醍醐。


如何是受者醍醐?


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人并其他之受者,此是受者醍醐。


如何是梵行醍醐?


此即是八支圣道,即是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此是梵行醍醐。

 

[P.87] 二


信根是胜解醍醐,不信是滓浊,吐去不信之滓浊,吞入信根之胜解醍醐是醍醐味。精进根是精勤醍醐,懈怠是滓浊,吐去懈怠之滓浊,吞入精进根之精勤醍醐是醍醐味。念根是近住醍醐,放逸是滓浊,吐去放逸之滓浊,吞入念根之近住醍醐是醍醐味。定根是无散乱醍醐,悼举是滓浊,吐去悼举之滓浊,吞入定根之无散乱醍醐是醍醐味。慧根是见醍醐,无明是滓浊,吐去无明之滓浊,吞入慧根之见醍醐是醍醐味。


信力於不信是不动醍醐,不信是滓浊,吐去不信之滓浊,吞入信力之於不信不动醍醐是醍醐味。精进力於懈怠是不动醍醐,懈怠是滓浊,吐去懈怠之滓浊,吞入精进力於懈怠之不动醍醐是醍醐味。念力於放逸是不动醍醐,放逸是滓浊,吐去放逸之滓浊,吞入念力於放逸不动醍醐是醍醐味。定力於悼举是不动醍醐,悼举是滓浊,吐去悼举之滓浊,吞入定力於悼举不动醍醐是醍醐味。慧力於无明是不动醍醐,无明是滓浊,吐去无明之滓浊,吞入慧力於无明不动醍醐是醍醐味。


念觉支是近住醍醐,放逸是滓浊,吐去放逸之滓浊,吞入念觉支近住醍醐是醍醐味。择法觉支是思择醍醐,无明是滓浊,吐去无明之滓浊,吞入择法觉支之思择醍醐是醍醐味。精进觉支是精勤醍醐,懈怠是滓浊,吐去懈怠之滓浊,吞入精进觉支之精勤醍醐是醍醐味。喜觉支是徧满醍醐,热烦是滓浊,吐去热烦之滓浊,吞入 [P.88] 喜觉支之徧满醍醐是醍醐味。轻安觉支是寂静醍醐,麤重是滓浊,吐去麤重之滓浊,吞入轻安觉支寂静醍醐是醍醐味。定觉支是无散乱醍醐,悼举是滓浊,吐去悼举之滓浊,吞入定觉支无散乱醍醐是醍醐味。舍觉支是简择醍醐,无简择是滓浊,吐去无简择之滓浊,吞入舍觉支简择醍醐是醍醐味。


正见是见醍醐,邪见是滓浊,吐去邪见之滓浊,吞入正见之见醍醐是醍醐味。正思惟是现前解醍醐,邪思惟是滓浊,吐去邪思惟之滓浊,吞入正思惟之现前解醍醐是醍醐味。正语是摄受醍醐,邪语是滓浊,吐去邪语之滓浊,吞入正语之摄受醍醐是醍醐味。正业是等起醍醐,邪业是滓浊,吐去邪业之滓浊,吞入正业等起醍醐是醍醐味。正命是清净醍醐,邪命是滓浊,吐去邪命之滓浊,吞入正命之清净醍醐是醍醐味。正精进是精勤醍醐,邪精进是滓浊,吐去邪精进之滓浊,吞入正精进之精勤醍醐是醍醐味。正念是近住醍醐,邪念是滓浊,吐去邪念之滓浊,吞入正念之近住醍醐是醍醐味。正定是无散乱醍醐,邪定是滓浊,吐去邪定之滓浊,吞入正定之无散乱醍醐是醍醐味。

 


有醍醐、有味、有滓浊。


[P.89] 信根是胜解醍醐,不信是滓浊,此之义味、法味、解脱味是味。精进根是精勤醍醐,懈怠是滓浊,此之义味、法味、解脱味是味。念根是近住醍醐,放逸是滓浊,此之义味、法味、解脱味是味。定根是无散乱醍醐,掉举是滓浊,此之义味、法味、解脱味是味。慧根是见醍醐,无明是滓浊,此之义味、法味、解脱味是味。


信力於不信是不动醍醐,不信是滓浊,此之义味、法味、解脱味是味。精进力於懈怠是不动醍醐,懈怠是滓浊,此之义味、法味、解脱味是味。念力於放逸是不动醍醐,放逸是滓浊,此之义味、法味、解脱味是味。定力於掉举是不动醍醐,悼举是滓浊,此之义味、法味、解脱味是味。慧力於无明是不动醍醐,无明是滓浊,此之义味、法味、解脱味是味。


念觉支是近住醍醐,放逸是滓浊,此之义味、法味、解脱味是味。择法觉支是思择醍醐,无明是滓浊,此之义味、法味、解脱味是味。精进觉支是精勤醍醐,懈怠是滓浊,此之义味、法味、解脱味是味。喜觉支是徧满醍醐,热烦是滓浊,此之义味、法味、解脱味是味。轻安觉支是寂静醍醐,麤重是滓浊,此之义味、法味、解脱味是味。定觉支是无散乱醍醐,掉举是滓浊,此之义味、法味、解脱味是味。舍觉支是简择醍醐,无简择是滓浊,此之义味、法味、解脱味是味。


正见是见醍醐,邪见是滓浊,此之义味、法味、解脱味是味。正思惟是现前解 [P.90] 醍醐,邪思惟是滓浊,此之义味、法味、解脱味是味。正语是摄醍醐,邪语是滓浊,此之义味、法味、解脱味是味。正业是等起醍醐,邪业是滓浊,此之义味、法味、解脱味是味。正命是清净醍醐,邪命是滓浊,此之义味、法味、解脱味是味。正精进是精勤醍醐,邪精进是滓浊,此之义味、法味、解脱味是味。正念是近住醍醐,邪念是滓浊,此之义味、法味、解脱味是味。正定是无散乱醍醐,邪定是滓浊,此之义味、法味、解脱味是味。

 


正见是见醍醐,正思惟是现前解醍醐,正语是摄受醍醐,正业是等起醍醐,正命是清净醍醐,正精进是精勤醍醐,正念是近住醍醐,正定是无散乱醍醐,念觉支是近住醍醐,择法觉支是思择醍醐,精进觉支是精勤醍醐,喜觉支是徧满醍醐,轻安觉支是寂静醍醐,定觉支是无散乱醍醐,舍觉支是简择醍醐,信力於不信是不动醍醐,精进力於懈怠是不动醍醐,念力於放逸是不动醍醐,定力於掉举是不动醍醐,慧力於无明是不动醍醐,信根是胜解醍醐,精进根是精勤醍醐,念根是近住醍醐,定根是无散乱醍醐,慧根是见醍醐。


依增上之义〔五〕根是醍醐,依不动之义〔五〕力是醍醐,依出之义〔七〕觉支是醍醐,依因之义〔八支圣〕道是醍醐,依近住之义〔四〕念处是醍醐,依勤之义〔四〕正勤是醍醐,依神通之义〔四〕神足是醍醐。依无散乱之义寂止是醍醐,依随观之义正观是醍醐,依一味之义止观是醍醐,依不超越之义俱存是醍醐,依律仪之义戒清净是醍醐,依无散乱之义心清净是醍醐,依见之义见清净是醍醐,依解 [P.91] 脱之义完全解脱是醍醐,依通达之义明是醍醐。依永舍之义解脱是醍醐,依断之义尽智是醍醐,依止灭之义无生智是醍醐,志欲依根本之义是醍醐,作意依等起之义是醍醐,触依总摄之义是醍醐,受依等趣之义是醍醐,定依现前之义是醍醐,念依增上之义是醍醐,慧依其上之义是醍醐,解脱依坚固之义是醍醐,入於不死涅盘依尽际之义是醍醐。


此品嗢柁南曰:


  智〔论〕见〔论〕入〔出〕息〔论〕,


  根〔论〕解脱〔论〕为五,


  趣〔论〕业〔论〕颠倒〔论〕,


  道〔论〕醍醐〔味论〕十


此之妙部是无等、第一、最妙之妙品而建立。

Tags: 责任编辑:思过黑鹰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本生经【二十六卷】 下一篇佛种姓经 【一卷】
清净莲海佛学网: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交流论坛 联系我们
本站声明:本站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如侵犯了你的版权,请你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消息后24小时内删除。
清净莲海佛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