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邢台北盆水龙泉寺 09-17
·邢台泰兴寺 09-17
·邢台观音寺 09-17
·邢台天宫寺 09-17
·邢台天元普贤寺 09-17
·邢台石佛寺 09-17
·邢台北和寺 09-17
·邢台法灵寺 09-17
·邢台宁晋县云台寺 09-17
·邢台普光寺 09-17

文库热门

·邢台北盆水龙泉寺 09-17
·邢台泰兴寺 09-17
·邢台观音寺 09-17
·邢台天宫寺 09-17
·邢台天元普贤寺 09-17
·邢台石佛寺 09-17
·邢台北和寺 09-17
·邢台法灵寺 09-17
·邢台宁晋县云台寺 09-17
·邢台普光寺 09-17

TOP

南朝寺考 【一卷】
2017-12-10 22:43:49 来源:清净莲海佛学网 作者: 【 】 浏览:241次 评论:0

大藏经补编 第14册  No.86


【刘世珩着】

 
南朝寺考序(原本清光绪三十三年刻本。无他校本。原分六卷。吴晋宋齐梁陈各一。兹合为一卷。)


余童时读杜樊川江南春诗.有南朝四百八十寺语.因慕南朝佛寺之盛。会乙酉夏.先大夫自江西藩使拜出使欧洲之命.移家江甯。每春秋佳日.辄游灵谷.访定林.叩雨花之高座.蹑清凉之翠微。追思往日.绀宇琳宫.百不逮一。考之志乘.有仅存遗基者.有并基址而俱失者。家居城南.与瓦官凤游相邻近。只林毘舍.亦多非当时旧蹟.每欲考之而未得也。辛卯秋.收得上元孙丈澂之(文川)故书.中有金陵六朝古寺考二册.乃丈同治初元客京师贤良寺时随手所录。偶一翻阅.散如乱丝。壬辰癸巳间.读礼家居。检梁慧皎高僧传载金陵寺甚多.亦偶及基址所在及创建之始。他如南朝诸史.六朝事迹编类.景定至正二志.金陵梵刹志.建康实录等书.皆已聚得。取校孙氏之书.或解题已及而考证溢出.或櫽括史传而兼下己意.或牵连并录而无关本旨.或不审语言而轻为割弃。其有涉於训诂与视听荧眩者.尚不在此。因念梁灵味寺僧昙宗曾着京师寺塔记二卷。昙宗秣陵人.所记必实.惜其不传。高僧传作於梁初.故同泰诸寺未见着录。幸许氏建康实录稍补其阙.而陈氏一代微逊焉。盖叔宝竞於土木.恣为佚乐.士夫不复以嚫施为急.下之视上.亦其徵也。得孙丈此稿後.曾以视江甯陈伯雨同年(作霖).伯雨排纂成帙.举以畀余.藏之箧衍久矣。比官京师.曹事余暇.偶料理此稿.凡所规检具可缮写。有传伯雨已刻此书.亟索观之.则一仍孙氏之旧。重悂貤缪.诚所不免。复以案语阑入孙氏解题之下.颇有未去葛龚之病。余欲有资於伯雨者.不觉索然意尽。今取孙氏之书.而以余前所校录者.一一附丽其内。仿元吴礼部师道战国策鲍注补正之例.均以案语概之。其孙氏原案改为原注.陈氏之言则名陈云.不相杂厕。伯雨改孙氏原名为南朝佛寺志.今此名曰南朝寺考.以实樊川之语。江甯由隋以前.六为帝都.乃自古必争之地。洪杨乱後.昔时着名古刹.皆荡然无遗。虽有一二规复旧观.其庄严结构.俱不逮古。且并其榜署移易。川湮谷塞.迷其所向。自夫新学一启.多牒请寺观改为学堂.恐此後举此区区者.益不可踪迹矣。余之亟成此书.所以纪六朝之旧刹.着高僧之轶事.惜仅得樊川所言之半。夫孙氏筚辂初开.有首事之功。伯雨熟习乡故.略有諟正。余则批却导窍.因其故然而游刃有间.恢恢乎謋然易解。虽不敢於孙丈为功臣.然持比伯雨所刻.则固欲效齐人之矜先登而屈伯雨之笑也。光绪三十有三年太岁在丁未秋九月十有九日.贵池刘世珩识於京邸十五幢亭。

 

南朝寺考序


释迦氏谱云。诸王见佛.洴沙最初。僧伽蓝者.竹林最初。竹林园在王舍城中.於後乃在舍卫国有祗洹精舍.在波罗奈城有鹿野精舍.在毗舍离有庵摩罗园。薄伽梵住世八十年.行化数十国。所至说法.云兴海会。伽蓝施献.祗此四缘。而阿育暴王.一日之间.遍阎浮提八万四千塔皆成就。将人王之力.捷於法王.鬼神之助.优於善信耶。或者时当正法.光接白毫。三际十方.亲登法界。华严则会普光殿.大集则入大宝坊.海滨直上楞伽.丈室坐观妙喜。将感通神理者.兴福为有待之烦。受持句偈者.庄严且成而非有也。十八部兴.诸师异见。上坐法藏部.说於窣堵坡.兴供养业.获大果报义。而化地部非之.大众制多山三部亦非之。自尊者世友不能决定.而後人竞传.达摩片言.腾讥梁武.不已僿乎.大法东流.自凉州而入长安以及江左。王侯士庶.竞尚福田。东晋偏安一百四载.立寺乃一千七百六十有八.可谓侈盛。而金陵寺数.方志无文.自宋迄梁.代有增加。梁世合寺二千八百四十六.而都下乃有七百余寺。陈承梁乱.戎事不遑。五主相承修营故寺。末年都.计寺有一千二百三十二.国家新寺一十七百.官造者六十八.郭内大寺三百余。比於梁氏耗矣.而治故之功.倍於新造。记称表塔相望.经像殚富.然则唐人所谓南朝四百八十寺者.其梁陈之际.摹略数耶。隋众经目录.有塔寺记十一卷.次僧佑後.不出撰人。而隋书经籍志.有京师塔寺记十卷.录一卷.刘璆撰。大唐内典录有梁外兵郎刘璆奉勅撰扬都寺记十卷.卷数符会.故是一书。经籍志尚有释昙景撰京师寺塔记二卷.唐经籍志有清澈金陵寺塔记三十六卷.颇疑四百八十之数出此数书。自开元录除去不收.诸书遂亡。并不若洛阳五百.犹有衒之一记.存其梗概.讵不惜哉。葱石参议生为慧种.宿植净因。久居扬都.追寻胜迹。取上元孙氏所为金陵六朝古寺考.重加审谛。博采唐宋以来诸家地理书条.补事证理.而董之成书六卷.曰南朝寺考.甚博而有要。南朝钜刹.炳炳可指矣。余尤欣其所谓纪六朝之旧刹.着高僧之轶事者。裒辑大意.悬契古贤。昔道安洄溯於僧伽。图调诹咨於旷野。法显所行.则扑象.觕射.浴室.宝阶.行处.坐处.成道处.转法轮处.伏外道处.自忉利天下处.众佑塔园.靡不疏记.以为经证。辨机之记.则北敂马鸣之室.南寻龙树之庭。自脇尊世友无着天亲以迄清辨德光.因彼所栖.章其义解。传书纪代.用表论师。原夫圣逝蹟留.固亦地为人重。况夫六代名僧.师资特重。诸经义疏所称开善庄严冶城摄岭兴皇龙光灵根光宅.一时显学.并以寺称。不述祖庭.孰推师法。後之为三论成实毘昙六朝义学者.袭斯一编.了然掌上。譬诸登[门@艮]风而纪真灵.入金庭而数仙馆.方外遐寄.末有乐乎。光绪三十三年冬十月.嘉兴沈曾植叙。

 

南朝寺考


清贵池 刘世珩 葱石



建初寺 大市寺 建宁寺(此寺补) (法性尼寺 石佛院 前法性寺 後法性寺)


建初寺.在古宫城南七里。(原注.当今花盝冈之南。)吴大帝赤乌十年.天竺康僧会初达建业.营立茅茨.设像行道。大帝为会建塔於此。以金陵始有佛寺.故号建初寺。并名其地为佛陀里。寺前立大市.又称大市寺焉。晋咸和中.苏峻乱.塔焚.司空何充复为修造。平西将军赵诱.又於寺东立小塔。宋元嘉中有凤翔集此山.因建凤凰台於寺侧。南朝高僧如支昙龠.帛尸黎密.道儒.僧佑.皆居此寺。又有璚法师.护持像法.汲引人伦。既卒.陈江总为之作碑。逮唐贞观初.嬾融和尚亦卒於是。(原注.高僧传历载晋宋齐梁诸僧止建初寺者.是此寺在六朝从未改名。而景定建康志至正金陵新志皆谓晋宋改名为祗园.大误。只园别自为寺.与建初无涉也。又金陵新志注谓晋改建宁.尤与晋宋改名只园之言.自相矛盾。实录云.怀德县城在今建初寺东.可见此寺历隋至唐.犹存其名.并未尝改也。)晋改为建宁寺。至唐改为尼寺。(案孙原文作後不知何时改为尼寺.今据元张铉至正金陵新志校补。)宋改名法性寺.建炎火.寺废.法性旧额仅存。及寺复建.析为三.在东曰石佛院.在西曰前法性寺.後法性寺。元末犹存.至明遂无传。(原注建初寺再改法性变为尼寺即无建炎之火.亦非赤乌旧制。况又析而为三.则已沦为小刹.宜其入明之後.遂泯灭无存也。)


【考证】唐许嵩建康实录。怀德县城.在宫城南七里.今建初寺前路东。


○梁释慧皎高僧传.吴建业建初寺康僧会传.(原注.高僧传每篇有题.如吴建业九字.即其题也。後凡引高僧传.但标题名.并略删繁文.以归简要。)康僧会.其先康居人.世居天竺。明解三藏.博览六经。天文图谶.多所综涉。辩於枢机.颇属文翰。时孙权已制江左.而佛教未行。先有支谦.字恭明.月支人。遍学异书.通六国语。汉末避地於吴.权悦之.拜为博士。谦以经多梵文.未尽翻译.乃考集众本.译为汉语。吴地初染大法.风化未全。僧会欲使道振江左.兴立图寺.乃杖锡东游。以赤乌十年初达建业.营立茅茨.设像行道。权召诘问.会曰.如来迁迹.忽逾千载.遗骨舍利.神耀无方。昔阿育王起塔八万四千.夫塔之兴以表遗化也。权以为诞.乃谓会曰.若能得舍利.当为造塔。会以铜瓶礼请.果得舍利.五色光焰。权大嗟服.即为建塔。以始有佛寺.故号建初寺。因名其地为佛陀里。由是江左大法遂兴.会於建初寺译出众经.又传泥洹呗声。至吴天纪四年.皓降晋.九月.会遘疾而终。晋咸和中苏峻作乱.焚会所建塔.司空何充复更修造。平西将军赵诱.世不奉法.梦塔放光.由此敬信.於寺更立小塔。元张铉至正金陵新志.宫苑记.吴大帝立大市在建初寺前.其寺亦名大市寺。(原注.至今聚宝门外西街有大市桥.其地正与城内建初寺址相对.孙吴时本无城也。)


○宋周应合景定建康志.吴大帝赤乌十年.为西竺康僧会建寺.名建初。宋有凤翔集此山.因建凤凰台於寺侧。


○晋京师建初寺攴昙龠传.孝武帝勅请出都.止建初寺.帝从受五戒.敬以师礼。(原注.传所谓出都下都.皆至京师建康也。此六朝人语。)


○晋建康建初寺帛尸黎密传.永嘉中始到中国.值乱.仍过江.止建初寺。(原注.六朝祚短.一人每历数朝.传标目以晋宋齐梁.皆据其卒时言也。)


○齐京师建初寺释僧佑传.佑年数岁.入建初寺礼拜.因踊跃入道。及永明中.敕入吴试简五众并宣讲十诵.更伸受戒之法。凡获信施.悉以治定林建初。後於梁天监十七年五月二十六日.卒於建初寺。


○陈江总集.有建初寺琼法师碑。


○至正金陵新志.融禅师.姓韦.本润州延陵大族。落发出家.入牛头山幽栖寺北岩之石室修道.虎鹿驯伏。後寺僧日多.自往南丹阳.住建初寺.卒葬鸡笼山。


○又新志.法性尼寺.在报恩光孝观东南.本吴建初寺也。戚光庆元志(案庆元志当作集庆续志.元刊本亦误。庆元志宋吴琚撰)云.寺析为三.近岁寺南酒务中陶竈下掘出大石佛像.归寺东院.遂呼石佛院云。今前法性後法性二寺隶正西隅.大石佛在前寺正殿内。

 


长干寺 阿育王寺 (天禧寺 慈恩旌忠寺 大报恩寺)


长干寺在古秣陵县东。大长干寺(案刘逵吴都赋注.建业南有山冈.其闲平地.吏民杂居。东长干中有大长干小长干.皆相连.地有长短.故号大小长干。韩诗考.盘在干地下而黄曰干。案今聚宝门外有长干里.即大长干所在。)先有塔.不知所始。相传为周敬王时阿育王所造八万四千塔之一。(原注.是说诞不足信.或是汉末笮融所造.遗留在此。)吴代有尼居其地.构小精舍.孙綝毁除之.塔亦同尽。晋初.诸道人复於旧处立寺.元帝渡江.更修饰之简文帝就造三层塔.每夕放光.宁康中.有僧竺慧达上越城望见.知其有异.掘出藏函.乃即旧塔西更树一刹。太元十六年.孝武帝加为三层焉。先是咸和中.丹阳尹高悝於张侯桥掘得金像.供此寺中。後有人复得莲趺圆光以施是像.孔穴悉合。历代居是寺者.如晋竺法旷.宋昙赖.慧观.齐法颖元畅.及外国道人法吒等.皆高僧也。更有慧邃模像.跋摩译经於此。梁武初基.大加兴建.号为阿育王寺。大同三年.改造浮屠.分为二刹。躬亲礼拜.屡设法会.奉施斋钱。勅邵陵王纶制大功德碑以表扬之。逮陈至德三年.後主亦临幸是寺.徐陵有长干众食碑文。隋唐无所营造。宋名天禧寺.号塔为圣感。元名慈恩旌忠寺。明永乐年.勅工部重建.至宣德六年始成.赐额大报恩寺。规模宏敞.增塔为九级八面。金碧琉璃.千奇万丽.霖少时犹及见之。咸丰中毁於兵火.今虽稍葺门殿.比於曩时.不过百分之一。塔顶上盖.似大铁釜.犹在制造洋礮局门外云。(案霖少时下.系陈氏案语误搀入正文。陈氏刻本亦如此.殆耄及不加检核欤。附识於此。)


【考证】景定建康志.建康南五里有山冈.其间平地.庶民杂居。有大长干.小长干.东长干.竝是地名。


○南史扶南国传(案孙引南史.杂以梁书.又搀入己说.今一用南史。)梁大同三年八月.武帝改造阿育王佛塔。阿育王即铁轮王.阎浮提一天下。佛灭度後.一日一夜.役鬼神造八万四千塔.此即其一。吴时有尼居其地.为小精舍.孙綝寻毁除之.塔亦同灭。吴平後.诸道人复於旧处建立焉。晋元帝初渡江.更修饰之。至简文咸安中.使沙门安法程造小塔.未及成而亡。弟子僧显继而修立.至孝武太元九年.上金相轮及承露。其後有西河离石县胡人刘萨诃.登越城.望见长干里有异气。因就礼拜.果是阿育王塔所.屡放光明。掘得碑函.即迁舍利近北对简文帝所造塔西造一层塔。十六年.又使沙门僧尚加为三层.即梁武帝所开者也。初穿土四尺.得龙窟.及昔人所舍金银环钏钗镊杂物诸宝。可深九尺许.至石磉。磉下有石函.函内有铁壶.盛银坩。坩内有金镂甖.盛三舍利.如粟粒大.圆正光洁。函内有琉璃盌.盌中得四舍利及发爪。爪有四枚.并为沈香色。至其月二十七日.武帝又到寺礼拜.设无碍大会.大赦天下。是日以金鉢盛水泛舍利.其最小者隐不出。帝礼数十拜.舍利乃於鉢内放光.旋回久之.乃当中而止。帝问大僧正慧念曰.弟子欲请一舍利还台供养。至九月五日.又於寺设无碍大会.遣皇太子王候朝贵等奉迎。是日风景明净.京师倾都观属。所设金银供具等物.留寺供养.并施钱一千万为寺基业。至四年九月十五日.帝又至寺设无碍大会.竖二刹.各以金甖次玉甖重盛舍利及爪发.内七宝塔内。又以石函盛宝塔.分入两刹。刹下及王候妃主百姓富室所舍金银环钏等珍宝充积。十一年十一月二日.寺僧又请帝於寺发般若经题.尔夕二塔俱放光明。勑镇东将军邵陵王纶制寺大功德碑文。


○晋并州竺慧达传.本姓刘.名萨诃.西河离石人。少好畋猎。年三十一.忽如暂死.经日还苏。备见地狱苦报。见一道人.云是其前世师.为之说法训诲.令出家.往丹阳会稽吴郡.觅阿育王塔像.礼拜悔过.以忏先罪。既醒.即出家学道.改名慧达.精勤福业。晋宁康中至京师。先是简文帝於长干寺造三层塔.塔成之後.每夕放光。达上越城顾望.见此塔杪.独有异色.便往拜敬.晨夕恳到。夜见塔下时有光出.乃告人共掘。掘入丈许.得三石碑。中央碑覆中有一铁函.函中又有银函.银函里金函.金函里有三舍利.又有一爪甲及一发。发伸长数尺.卷则成螺.光色炫耀.乃周敬王时阿育王造八万四千塔.此其一也。既道俗叹异.乃於旧塔之西.更竖一刹.施安舍利。太元十六年.孝武更加为三层。又昔咸和中丹阳尹高悝.於张候桥浦里.(原注.丹阳记.大长干寺道西.有张子布宅.即张候桥所在也)掘得一金像.无有光趺.而制作甚工。前有梵书.云是阿育王第四女所造。悝载像还至长干巷口.牛不复行.非人力所能御。乃任牛所之.径趋长干寺。尔後一年许.有临海渔人张系世.於海口得铜莲花趺.浮在水面.即收送县。县表上.台勑使安像足下.契然相应。後有西域五僧诣悝云.昔於天竺得阿育王像.至邺遭乱.藏置河边.王路既通.寻觅失所。近得梦云.像已出江东.为高悝所得。故远涉山海.欲一见礼拜耳。悝即引至长干.五人见像.欷歔涕泣.像即放光.照於堂内。五人云.本有圆光.今在远处.亦寻当至。迨咸安元年.交州合浦县采珠人董宗之.於海底得一佛光。刺史表上.简文帝勑施此像.孔穴悬同.光色一种.凡四十余年。东西祥感光趺方具.达以刹像灵异.倍加翘励。後东游吴县.礼拜石像。进适会稽.礼拜鄮县塔。修立龛砌。精诚笃励.终年无改.後不知所之。(案吴县下.据高僧传补.孙引未竟。)


○晋於潜青山寺竺法旷传.晋孝武要请出京.止於长干寺。


○宋长干寺释昙赖传止长干寺。


○宋京师奉诚寺僧迦跋摩传.慧观等以跋摩妙解杂心.讽诵通利。先三藏虽译.未及缮写。以其年九月.於长干寺招集学士.更请出焉。(原注.出.谓译出之。)


○齐京师多宝寺法颖传.颖以从来信施.造经像及药.藏镇於长干。


○齐上定林释法献传.永明中被勑.与长干元畅.同为寺主.分住南北两岸。


○宋京师僧杯度传.时有外国名僧佉吒寄都下长干寺.有客僧僧悟与同房。冥於窗隙中见取寺刹捧之入云.然後将下。悟不敢言.但深加敬仰。


○晋瓦官寺僧慧邃传.邃欲模写长干寺佛像。主僧释尚虑损金色.谓曰.若能令像回身西向.乃可相许。邃恳请於像.夜果转坐.旦即模之。


○梁武帝集.有出古阿育王塔下佛舍利诏。


○梁简文帝有奉阿育王寺钱启。


○陈书後主纪.至德四年十一月辛巳.舆驾幸长干寺。


○陈徐陵集有长干寺众食碑。


○明葛寅亮金陵梵刹志.大报恩即古长干寺.在府城南门外。宋天禧二年.改天禧寺。寺有阿育王塔.祥符中.赐号圣感。元名元兴慈恩旌忠寺。明永乐十年敕工部重建.至宣德六年始成.赐今额。增塔为九级八面.金碧琉璃.千奇万丽。


高座寺 甘露寺 尸黎密寺 (永宁寺)


高座寺.晋咸康中造。本名尸黎密寺.以地有甘露井.(陈云.当即今之永宁泉。)故亦名甘露寺。永嘉之末.有西域沙门尸黎密者.渡江而南.止建初寺.不通汉语。为丞相王导等所敬.时人呼为高座。常在石子冈东.(陈云.即今聚宝门外雨花山冈。)行头陀.卒葬於此.成帝怀其风素.於塚树刹。後有关右沙门来游建康.就刹起寺。陈郡谢混.追旌往事.遂名其寺为高座。或曰.晋竺道生所居爰名高座.不足据也。齐释慧进.梁释僧成.递相住持。宝志复与五百大士俱.云光则坐山巅说法.天花飞坠.因名其处为雨花台。寺内有铜钟碑.张僧繇画壁.宝志二印.云光手植松.皆古蹟也。唐李白族子中孚.披缁止此造塔.名中孚塔。宋改为永宁寺.泉即以永宁名.明分寺为二.西曰高座.东曰永宁。国朝以来.两寺并峙.而高座尤宏敞。廊列五百铁罗汉像.(陈云.宝志时五百大士化身.即此。)庭中卉木蓊蔚.五谷树.娑罗树.皆海外异种。每当丛桂盛开.游屐咸萃.煑茗剥栗.作登高之会。霖亦尝往来其间焉。咸丰兵火.荡为邱墟。今虽稍稍修葺.而雨花一泓.土人仅构屋置铛.以为茶寮云。(案庭中以下.是陈氏案语.故云霖亦尝往来其间。而误搀入正文.与前长干寺同。)


【考证】景定建康志.高座寺一名永宁寺.在城南门外.晋咸康中造。注引刘岑记略云.考此山得名於晋永嘉中.名甘露寺.尸黎密多为王茂宏所敬.故留。竺道生继号所居为高座。


○晋建康建初寺帛尸黎密传.帛尸黎密多罗.西域人.时人呼为高座。传云国王之子.以国让弟.遂为沙门。中国值乱.仍过江.止建初寺。初江东未有咒法.密译出孔雀王经明神诸咒。又授弟子觅历高声梵呗。丞相王导见之.以为吾之徒也.由是名显。太尉庾元规.光禄周伯仁.太常谢幼舆.廷尉桓茂伦.皆一代名士.见之终日累叹.咸康中卒.春秋八十余。密常在石子冈东行头陀.既卒.因葬於此。成帝怀其风.为树刹塚所。後有关右沙门来游京师.乃於塚处起寺。陈郡谢混赞成其业.追旌往事.仍曰高座寺也。


○宋释昙宗京师塔寺记.尸黎密寺.在石子冈.亦号高座。(原注.高僧传.释昙宗姓虢.秣陵人.出家止灵味寺。少而好学.博通坟典.着京师塔寺记二卷。宗以金陵人记金陵塔寺.目覩吴晋遗制.言必详确可据。惜其书不传.仅见景定建康志所引而已。又案释清澈示有塔寺记三十卷.见崇文书目。其书今亦未见。)


○齐京师高座寺释慧进(案原作慧远.传无此语.陈刻误同。)传止京师高座寺.蔬食素衣.誓诵法华。


○梁京师灵味寺释宝亮传.时高座寺僧成.亦齐代法匠。


○至正金陵新志.高座寺在南门外.梁初.宝志公主其寺.与五百大士俱.有云光坐山巅说法.天花坠焉。今号雨花台.则故唐给事中名襄字赞元者所命也。


○景定志高座寺有铜钟碑。


○唐裴孝源贞观公私画史.高座寺在江甯.有张僧繇画。


○宋陈轩金陵集载蒋颖叔和王和甫雨中登高座寺诗。注云.寺即云光讲经之地.有志公二印.云光手植松犹存。


○唐李白集.有赠高座寺僧族侄中孚诗。


○明顾起元客座赘语.五谷树实生如谷.每生一种.则其种此年必大熟。


○国朝甘熙白下琐言.娑罗树直干丛生.其叶必七.四月间开白花.高出枝上.结实如荔支.云系番种.高座灵谷诸寺皆有之。

 

白马寺


白马寺未详其所始.晋高僧支道林居之.与冯怀刘系之为友。宋释法平僧饶.齐释法安.俱出家於此。昙龠慧光.昙凭.慧芬.智靖.亦住持之杰出者也.寺有般若台.丈八无量寿佛像。陈贺德基尝遇妇人於寺前.以白纶巾赠之。今无从考其所在矣。


【考证】世说新语.支道林在白马寺中.将冯太常怀共话。


○晋剡沃洲山支遁传.支遁字道林.尝在白马寺与刘系之谈庄子逍遥篇.於是退而注之。


○宋祗洹寺释法平传.与弟法等俱出家.止白马寺.为昙龠弟子。


○宋京师白马寺释僧饶传.饶.建康人.出家止白马寺。寺有般若台.饶尝台外梵转.以拟供养行者。闻者莫不息驾踌躇.弹指称佛。


○齐中寺释法安传.安七岁出家.事白马寺慧光为师。


○齐白马寺释昙凭传.少游京师.学转读.止白马寺。


○齐兴福寺释慧芬传.至都.止白马寺。


○梁京师正觉寺法悦传.悦与白马寺沙门智靖造丈八无量寿佛。


○南史郑灼传.贺德基少游学都下.盛冬止衣裌襦裤。尝於白马寺前逢一妇人.容服甚盛.呼德基入寺门.脱白纶巾赠之。

 

延兴寺


延兴寺.晋康帝褚皇后所建.在运渎西岸.(陈云.今北乾道桥一带。)隋时废。

 

建福寺


建福寺.晋中书令何充建。充素信佛.好造塔院.此寺亦康帝时所创.隋初废。


【考证】建康实录引京师塔寺记.晋康帝时置两寺.褚皇后立建兴寺.在今县东南二里运渎西岸。中书令何充立建福寺.今废也。


○隋炀帝答智顗蒋州事书.帝子总持和南.(陈云.炀帝为晋王时.从智顗受菩萨戒.顗曰.大王纡遵圣禁.可名总持云云。)爰逮高旨腾蒋州僧所及.窃以僧居望刹.食惟分卫。所立精舍.本依聚落。近年奉诏专征.吊民伐罪。江东混一.海内又宁。塔安其堵.市不易业。斯亦智者备所明见。而亡殷顽民.不惭怀土。有苗恃险.敢恣螳螂。横使塔寺焚烧.比屋流散。钟梵辍响.鸡犬不闻。废寺同於火宅.持鉢略成空返。僧众无依.实可伤叹。波地福尽.齐成坵墟。所余堂塔.本不毁坏。其有现僧.亦许房住。惟虚廊檐宇.会当压倒.所以移来.还充寺馆。其外椽板权借筑城。若空寺步廊有完全者.亦代为府廨。须一二年闲.民力展息.即於上江结筏.以新酬故。本勑所司具条孔目.无虑零落。恐远僧未能曲见.顿用仰诬.必愿言提.冥诸其掌.猥延满轧.恋恻良深.谨和南。(原注.是书则隋灭陈而诸寺扫地尽矣。玩其文义。初灭陈时.尚未焚毁.遗民为寇.平定之後.始荡尽耳。)

 

庄严寺 塔寺 谢镇西寺 兴严寺


庄严寺.晋穆帝永和四年镇西将军谢尚舍宅所造也。亦号塔寺。其地南直竹格港.临秦淮。(陈云.即今之竹竿巷.格竿.港巷。音之转耳。)逮宋大明中.路太后置庄严寺.嫌其同名.改此寺为谢镇西寺.或称谢寺。历代高僧.有昙无谶.慧次.僧宝.僧智.僧宗.皆止於此。陈宣帝太建元年寺焚。後五年.豫州刺史程文秀修复.勑改名曰兴严。有寺塔记石刻及井槛铭.至宋绍兴中犹存.徙其寺於真武庙北也。


【考证】建康实录引塔寺记.今兴严寺.即谢尚宅也。南直竹格港.临秦淮。在今县城东南一里二百步。尚尝梦其父告之曰.西南有气至.冲人必死。行当其锋家无一全。汝宜修福建塔寺.可以禳之。若未暇立寺可杖头刻作塔形。见有气来则拟之。尚悟惧.遂刻小塔於杖头.恒置左右。後果有异黑气.遥见西南.从天而下。始如车轮.渐弥大。直冲尚家.尚以杖头指之.气便回散.合门获全。气所经处.数里无复孑遗。遂於永和四年.舍宅造寺.名庄严寺。宋大明中.路太后於宣阳门外太社西药圃造庄严寺.改此为谢镇西寺。至陈太建元年.寺为延火所烧。五年.豫州刺史程文秀更加修复。孝宣帝勑改名兴严寺.至今也。


○景定建康志.今宫城西北兴严寺前有沟.迤逦至闪驾桥(原注.今鸽子桥.)清化寺东.乃古运渎。


○宋河西昙无谶传.常游止塔寺.以居士自卑。初出观世音弥勒二观经各一卷。(案原作弥勒观音二经.据传改。)丹阳尹孟觊见而善之。


○齐京师谢寺释慧次传.次於大明中出都.止谢寺.每讲席一铺.辄道俗奔赴。时谢寺又有僧宝.僧智.并一代英哲.为时论所宗。


○梁谢寺释智宗传.宗姓周.建康人.出家止谢寺.博学多闻.尤长转读。


○景定志.石刻有兴严寺塔记。又辱井记云.江甯兴严寺井石槛铭.均莫知谁作也。


○至正金陵新志.兴严寺於绍兴中徙今真武庙北。

 

栖禅寺


栖禅寺.晋征北将军蔡谟之所立也。逮梁时沈约有栖禅精舍铭。


【考证】梁沈约集.有栖禅精舍铭序云.此寺征北蔡公所立。

 

何皇后寺


晋穆帝何皇后.性耽释氏。造尼寺一所.在西州桥侧.南临大道。(陈云.当今仓巷桥左近.)後人呼为何皇后寺。女尼居之者.戒行不尽严齐.蔡兴宗尝纳寺尼智妃为妾也。寺有陆整画壁云。


【考证】建康实录.晋穆帝时.置僧尼寺三所.彭城寺.谢镇西寺外.有何皇后寺.在县东一里.南临大道。


○南史蔡兴宗传.兴宗纳何后寺尼智妃为妾.姿貌甚美。而颜师伯遣人诱之.潜往载取.兴宗迎人不得。


○贞观公私画史.何后寺在江甯有陆整画。

 

建兴寺


建兴寺.在何后寺南.运渎高哗桥西渚.地名建兴里.有南苑处其中。梁刘孝绰诗所谓古寺隐回塘者.风景盖如绘云。


【考证】建康实录.运渎旧有六桥.孝义本名甓子桥。次南有扬烈桥。次南有西州桥.路东出何皇后寺门次南有高哗桥.今建兴寺北路东渡此桥。次南运渎临淮有一新桥.对禅灵渚。


○景定建康志.古南苑在瓦官寺东北.梁改名建兴苑.在秣陵建兴里。


○梁刘孝绰集.有发建兴渚示到陆二黄门诗。

 

彭城寺


彭城寺.晋穆帝升平五年彭城敬王纯之所造.在秣陵县东南.门临御街。(陈云.当今高井一带。)历代高僧.有释道渊.僧弼.僧覆.道远.道盛.慧开.宝兴.僧令等.皆止於是寺。先有丈六金像.後移置湘宫寺焉。


【考证】建康实录.彭城敬王造彭城寺.在今县东南三里.西大门临古御街。


○至正金陵新志.晋穆帝升平五年.彭城王造寺一所。


○宋京师彭城寺释道渊传.渊出家止京师(案三字据传补.)东安寺.後移止彭城寺.宋文帝敕居寺任。


○宋京师彭城寺僧覆传.宋明帝深加器重.敕为彭城寺主。


○齐上定林寺释道远传.宋大明中渡江.止彭城寺。


○齐京师天保寺释道盛传.宋明帝敕令下都.止彭城寺.谢超宗一遇即敬以师礼。


○齐琅琊摄山释法度传.时有彭城寺慧开.幼而神气开朗.早彰令誉.立年便讲。


○齐齐隆寺释法镜传.其後彭城寺宝兴等.皆祖述宣唱。


○沈约集.齐禅林寺尼净秀行状.上(陈云称尼为上.犹今称僧为上人也。)以天监五年六月十七日得病.心闷不下饮。彭城寺令法师.以六月十九日夜得梦.见一处谓是兜率天.上住止严丽.非世间比.云此是上住处。


○宋京师释僧亮传.取湘州界铜溪伍子胥庙铜造.(案九字据传补.孙引取湘州铜铸丈六金像非是。)丈六金像。唯焰光未备。宋文帝为造金薄圆光.安置彭城寺。至宋泰始中.明帝移湘宫寺。

 

东安寺


东安寺.未详所始。晋名僧支道林.因哀帝徵请.出都.住东安寺三载.而寺以兴。由是慧持.慧严.道渊.道猛.跋陀.法恭.昙智等.或译梵经.或止讲席。学术精整.道俗共推.都下为之语曰.鬬场禅师窟.东安谈义林.(陈云.鬬场亦寺名.见下。)又范伯伦踞食表云.东安众集.果不偏食.飞锡所住.盛可知也。逮齐建武初.始安王遥光治庙.欲毁寺屋.截梁.水出如泪.众称灵异焉.


【考证】晋沃洲山支遁传.遁还吴後.哀帝频遣两使徵请出都.止东安寺。讲道行般若.淹留三载。


○晋蜀龙渊寺慧持传.持.慧远弟也.至都.止东安寺。


○宋东安寺慧严传.严还京.止东安寺.高帝素所知重。


○宋彭城寺释道渊传.幼出家东安寺。


○宋东安寺释道猛传.元嘉二十六年止东安寺.开讲席。


○宋中兴寺求那跋摩传.跋摩於东安寺译出法鼓经。(案跋摩传无此语。见求那跋陀罗传。)


○宋中兴寺释法恭传.恭住东安寺。


○齐中兴寺释昙智传.智.建康人.止东安寺.能谈庄老。


○宋书天竺诸国传.有慧严慧议道人.并住东安寺.学行精整为道俗所推。时鬬场寺多禅僧.都下为之语曰.鬬场禅师窟.东安谈义林。


○宏明集.范伯伦踞食表云。东安众集.果不偏食.此先朝旧事.臣所亲见者也。


○齐书五行志.齐建武初.始安王遥光治庙.彻东安寺屋以直庙垣.截梁.水出如泪。

 

只洹寺 白塔寺 (长庆寺 奉先寺 保宁寺)


只洹寺.在凤凰楼之西.(陈云.当今新桥之南。)建初寺之分刹也。晋支遁尝升寺中高座讲义与刘惔王蒙相酬答.其名始着。宋武帝永初元年.车骑将军范泰.於其宅西建立精舍.因与寺近.遂袭其名。延高僧慧义为之经始.并而合之。时人以义方身子.泰比须达焉。其时西域异僧求那跋摩.求那跋陀罗.昙摩蜜多.皆住此寺。而沙门僧苞.道照.法平.昙迁.僧志.慧基.僧濬等.亦时来栖止。寺中有皁荚树.泰豫元年枯死.昇明末更生枝叶.为齐兴之瑞。逮求那跋摩圆寂後.即於南林戒坛前.依外国闍毘之.就其处立白塔.改名白塔寺。(陈云.天禧寺前.亦有白塔寺.与此不同。)其地与石子冈相望.故陈鲁广达屯兵於寺前.以御隋师。及唐开元中.更额曰长庆。南唐保大中曰奉先。宋太平兴国中曰保宁。至明而废为骁骑仓也。


【考证】世说新语引沙门高逸传.王刘恒寻支遁.遇只洹寺中讲。(原注.高僧传.只洹寺凡数十见.皆称只洹.乃景定至正二志.譌为只园.大误。)正在高座上.每举麈尾.常领数百言.而情理俱畅。


○宋书范泰传.暮年事佛甚精.於宅西立只洹精舍。


○宋京师只洹寺释慧义传.永初元年.车骑范泰立只洹寺.以义德为物宗.因请经始。义以泰清信之至.因为指授仪则。(案义以泰二句.据传补。)时人以义方身子.泰比须达。故只洹之称.厥号存焉。後西域名僧.多投止此寺。义劝泰以果竹园六十亩.施以为幽冥之佑.泰从之。时只洹寺又有释僧濬.善三论.为宋文所重。


○宋只洹寺求那跋摩传.跋摩以元嘉八年正月达於建业.文帝劳问殷勤.敕住只洹寺.供给隆厚。俄而於寺开讲法华及十地。既终之後.趺坐绳牀.似若入定.即於南林戒坛前.依外国闍毘之。仍於其处起立白塔。(原注.只洹改名白塔.即由於此。又至正新志云.永明二年.齐太祖为比邱法愿造寺於其地.得外国砖为白塔.又名白塔寺。考高僧法愿传.并无齐太祖为造寺之事。且只洹尚在.焉得於其地造寺.新志似误。)


○宋中兴寺求那跋陀罗传.陀罗初住只洹寺.众僧共请出经.集义学诸僧.译出杂阿含经。(案孙原引作集义学诸生译之.不知译出何经.今据传补。)後於秣陵界凤凰楼西起寺.今陶後渚白塔寺.即其处也。(原注.此但云白塔寺即其处.并未言所起之寺即名白塔。盖求那跋陀罗常住只洹寺.寺本与凤凰楼相近。其於楼西起寺.仍是增廓寺域。後寺更名白塔.所起之屋仍在白塔寺中。故曰.白塔寺即其处也。)


○宋上定林寺昙摩蜜多传.蜜多晚憩只洹寺.即於寺译出禅经.禅法要.普贤观.虚空藏观等。(案普贤观下.据传补。)


○宋只洹寺释僧苞传.苞东下京师.正值只洹寺发讲.乃致问数番.皆先达思力所未逮。王宏范泰叹其才思.(案四字据传补。)请与交言。仍屈住只洹寺.开讲众经.法化相续。


○宋只洹寺释道照传.照止京师只洹寺.披览羣典.以宣唱为业。


○宋只洹寺释法平传.平与弟法等出家.止白云寺.後移只洹。


○齐乌衣寺释昙迁传.迁巧於转读.有无穷声韵。初止只洹寺。


○齐上定林寺释超辨传.时有灵根法明.只洹僧志.并诵经十余万言.蔬食苦行.有至德焉。


○齐山阴法华寺释慧基传.初随慧义法师.义嘉其神采.为启宋文帝.求度出家.即敕於只洹寺设会。(原注高僧传所载高僧止只洹寺者.皆在宋时.齐代以下.遂无闻焉.盖寺已更名故也。)


○齐书五行志.宋泰豫元年京师只洹寺皁荚树枯死.昇明末更生枝叶。


○南史陈孔范传.鲁广达屯於白塔寺。(原注.此见白塔之名.至陈末如故也。)


○景定建康志.吴建寺曰建初.晋宋更名曰只园.齐更名白塔。(原注.只洹自为一寺.本与建初无涉。然地既相邻.晋支遁已居之.亦非始於范泰志言如此.或者建初之分刹乎。)唐初复名曰建初.开元更名长庆.南唐保大中齐王景达为先主造寺.因名奉先。宋太平兴国中赐额曰保宁.

 

瓦官寺 (吴兴寺 昇元寺 崇胜戒坛院 凤游寺)


瓦官寺.本河内山玩墓也。在小长冈.地名三井冈。(陈云.当今之花盝冈.)张昭陆机诸宅.皆环绕其侧。晋元帝时.王导以为陶处。哀帝兴宁中.沙门慧力启乞为寺.始建堂塔。简文帝敬礼释法汰。於寺讲放光经.车驾临幸.遂拓房宇.汝南世子综欲侵寺基.寻自感悟。至孝武帝太元二十一年.塔毁於火.旋修复之。寺有戴安道所制金像.师子国所贡玉像.顾长康所画维摩图.谓之三绝。而释洪所造金像及张僧繇画壁不与焉。晋恭帝步迎佛像过为卑谄.而齐东昏侯毁玉像为潘妃钗钏.渎佛甚矣。梁时出寺塔舍利.敕市数百家宅地.造诸台殿并瑞像.就建瓦官阁.高二百四十尺。陈太建中雷震毁寺重门.无多坏损。历代高僧如僧敷.道壹.道祖.慧璩.法和.慧果.僧导.宝意.道琰.道宗.超度.慧重.道亲.慧邃辈.住持此寺.踵相接也。名士则何充.刘惔.王蒙.载逵.孙盛.王胡之.王斌(案此下原有伏曼容名.案伏曼容宅.近瓦官寺.所讲说者儒术.非佛经也。考证引曼容传.今并删去。)等.时相过从.或曰瓦官实名瓦棺.西晋时地产青莲二朵.掘得瓦棺.为诵法华经老僧葬处.其说甚诞.不足信也。(案此据景定建康志说.)寺历唐代.常为名胜。杨吴改寺为吴兴.南唐改寺为昇元.阁名皆随之而变。宋师下江南.吴越举火焚阁.避难妇女数千人.一旦同烬.呜呼惨已。太平兴国五年.复建为崇胜戒坛院。明初夺寺基为骁骑仓.半入徐中山王园。万历中僧圆梓募赎其地.复创刹宇。寺旁有集庆庵.嘉靖中诏毁私刹.僧以瓦官扁其庐得免.土人因其在山下.谓之下瓦官.而以本寺为上官。殿左有凤凰台.焦竑更名曰凤游寺.以在中山王西园中.遂为徐氏家庵.洎入国朝.供养犹盛.咸丰兵火之後.仅葺破屋数椽而已。


【考证】建康实录.小长干在瓦官南港西头出江。(原注.今洲渚淤涨.去江甚远.僻在西南.又有城隔之.非复旧时形势矣。)


○景定建康志.越城在三井冈东南一里.今瓦官寺在冈东偏。(陈云.今越城亦隔在城外。)又志.张昭宅.在淮水南.对瓦官寺张侯桥所.桥因宅而名。(陈云.张侯桥.即今下浮桥之老虎桥.老虎桥.娄侯之转音也。)又志.陆机宅.在今越城西.秦淮水南。又志.晋哀帝兴甯二年.诏移陶官於淮水北.遂以南岸窰地施僧慧力.造瓦官寺。(案原作遂.以南岸陶地施僧慧力为寺.今据景定志改。)


○晋京师瓦官寺释慧力传.释慧力.未知何许人。晋永和中来游京师.尝乞蔬食.苦行头陀修福.至兴宁中启乞陶处以为瓦官寺。初标塔基.是今塔之西.每夕标塔基辄东移十余步。旦取还.已复随徙。潜共伺之.见一人着朱衣武冠拔标置东.力仍於其处起塔.今之塔处也。记者云.立寺後三十年.当为天火所烧。至孝武太元二十一年七月夜.自然火起.寺僧数十人.都无知者。明日见塔已成灰聚。帝曰.此国不祥之相也.即敕杨法尚李绪等速令修复。至九月.帝崩。有戴安道所置五像.及戴顒所冶丈六金像。又有师子国四尺二寸玉像.并皆在焉。


○晋京师瓦官寺僧竺法汰传.法汰下都.止瓦官寺。晋简文帝深相敬重.请讲放光经开题大会。瓦官寺本河内山玩墓.王公为陶处.兴宁中沙门慧力启乞为寺.止有堂塔而已。及汰居之.更拓房宇.又启重门。汝南王世子综第去寺近.遂侵掘寺侧.重门沦陷.汰不介怀。综乃感悟.躬往悔谢.汰卧与相见.旁若无人。


○建康实录引(案京师寺记.系建康实录卷八所引。今径引寺记.似此书至今尚存.此孙氏不明引书之例。今补此五字.又於顾长康注疏下补其时至打刹十八字。)京师寺记.兴宁中瓦官寺初置僧众.设会请朝贤鸣刹注疏。其时士大夫莫有过十万者。既至长康直打刹一百万.时以为大言。後寺成.僧请句疏。长康曰.宜备一壁.遂闭户往来一百余日.画维摩一躯。工毕.将欲点眸子.谓寺僧曰.第一日开见者责施十万.第二日开可五万.第三日可任例责施。乃开户.光明照寺.施者填咽.俄而果百万也。


○宋书戴顒传.宋世子铸丈八铜像.施於瓦官寺。既成.面恨瘦.工人不能治.乃迎顒看之。顒曰.非面瘦.乃臂胛肥耳.及减臂胛.瘦患遂除。


○南史师子国传.晋义熙初.始遣使献玉像.经十载.乃至。像高四尺二寸.玉色洁润.形制殊特.殆非人工。此像历晋宋在瓦官寺。先有徵士戴安道手制佛像五躯.及顾长康维摩画图.世人谓之三绝。至齐东昏.遂毁玉像.前截臂.次取身.为嬖妾潘贵妃作钗钏。


○晋书恭帝纪.其後复深信浮屠道.铸货千万.造丈六金像.亲於瓦官寺迎之.步从十余里。(陈云.此条僧洪像即下所造。)


○宋豫州释僧洪传.洪.豫州人.止於京师瓦官寺.造丈六金像。熔铸始毕.未及开模。时晋末铜禁甚严.犯者必死。宋武帝时为相国.洪坐罪系於相府.唯诵观世音经.一心归命佛像。夜梦所铸像来.手摩洪顶.问怖不。洪言.自念必死。像曰.无忧。见像胸方尺许.铜色燋沸。会当行刑.府参军监杀.而牛奔车坏.因更刻日.续有令从彭城来云.未杀僧洪者可原.遂获免。还开模.见像胸前果有燋沸.洪後以苦行卒。


○贞观公私画史.瓦官寺在江甯.有张僧繇画壁。


○景定建康志.梁时出瓦官寺塔舍利.敕市寺侧数百家宅地造诸台殿及瑞像。又引京师寺记.瓦官寺有瓦官阁.乃梁朝所建.高二百四十尺.即昇元阁也。


○陈书宣帝纪.太建九年七月己丑.震瓦官寺重门。


○至正金陵新志.西晋时.地产青莲二朵.掘之得瓦官.内见一老僧花从舌底出。询及父老曰.昔有僧诵法华经.卒葬於此。


○晋京师瓦官寺竺僧敷传.西晋末乱.移居江左.止瓦官寺.盛开讲席。


○晋虎邱东山竺道壹传.晋太和中出都.止瓦官寺。


○晋吴台寺释道祖传.後还瓦官寺讲说。


○宋瓦官寺释慧璩传.璩.丹阳人.出家.止瓦官寺。


○宋京师只洹寺释僧苞传.时瓦官寺有法和者.为宋高祖所重。


○宋京师瓦官寺释慧果传.宋初游京师.止瓦官寺.诵法华十地。(案五字据传补。)


○宋京师中兴寺求那跋陀罗传.时又有沙门宝意.以宋孝武孝建中来止京师瓦官禅房.恒於寺中树下坐禅。


○齐乌衣寺释昙迁传.迁巧於转读.有无穷声韵。时有瓦官寺释道惔富声哀婉.虽不竞迁等.抑亦次之。(案迁巧韵及虽於转读有无穷声不二语.据传改补。)


○齐京师中寺释法安传。时有瓦官寺道宗.亦当时名流.为学者所重。


○齐锺山灵曜寺释志道传.时京师瓦官寺有超度者.亦善十诵及四分.着律例七卷云。


○齐瓦官寺慧重传.大明六年.勑於新安寺出家.後移止瓦官禅房.时瓦官复有慧觉.敦慧重之业。


○齐齐隆寺释法镜传.後瓦官寺僧道亲.祖述宣唱。


○南史扶南国传.瓦官寺慧邃模写长干寺佛像。


○世说新语.何次道往瓦官寺礼拜甚勤。阮思旷曰.我图数千户郡.尚不得.何卿乃图作佛.志不亦大乎。又有刘丹阳王长史在瓦官寺集.桓护军亦在坐.共商略西朝及江左文物。又戴安道在瓦官寺画.王长史见之曰.此童非徒能画.亦终当致名.恨吾老.不见其盛时耳.又时有北来道人.好才理。与林公相遇於瓦官寺.讲小品.竺法深孙兴公悉共听焉。又僧意在瓦官寺中.王苟子来与共语.使其唱理。


○南史陆厥传.时有王斌者.尝蔽衣於瓦官寺.听云法师讲成实论.无复坐处。


○同治上江二县志.崇胜戒坛院.即古瓦官寺.又为昇元寺.明初寺废.半为魏公园.半入骁骑仓。万历十有九年.僧圆梓募赎其地.复剏刹寺。有老桂.古干槎枒.因名丛桂。焦竑改曰凤游寺。寺南有集庆庵.焦氏笔乘.嘉靖时.诏毁私庵.集庆僧妄以瓦官名其处.得幸免.然实非瓦官故址矣。故梵刹志谓瓦官有二.山上为上瓦官.平地为下瓦官云。

 

波提寺


晋室自偏安江左.帝主妃后.皆溺情释典.塔寺日盛。简文帝为会稽王时.即好玄言。践祚以来.弥殷崇奉。咸安二年.造波提於京师.隋时废。


【考证】建康实录.晋简文帝即位.自立僧寺一.名波提寺.今废。

 

临秦寺


晋侍中中书令王坦之.信奉释氏.於秦淮水北造一寺.名曰临秦.以门临淮水为义。

 

安乐寺


安乐寺在临秦寺旁.亦王坦之所造也。先是有僧慧受.安乐人.尝梦於坦之园中立寺.因以为请。坦之即舍园为寺.以受本乡为名.号曰安乐。东有丹阳尹王雅宅.西有东燕太守刘鬬宅.南有豫章太守范甯宅.并施以成寺。厥後沙门道靖道敬等更加修饰。主讲席者为慧令法仙法最慧始道慧僧辩诸名僧。宋周续之尝馆於是。齐薛渊从车驾亦至焉。寺有张僧繇画龙壁.相传点睛而飞者.即其处也。其智称法师碑.盖裴子野所譔云。


【考证】建康实录.晋废帝时.侍中中书令王坦之造临秦安乐二寺.在今县南二里半.南门临淮水也。晋京师安乐寺释慧受传.慧受.安乐人.晋兴宁中来游京师.蔬食苦行.常修福业。尝行过王坦之园.夜辄梦於园中立寺.如此数过.受欲就王乞立一间屋处.未敢发言.且向守园客私期说之。期云.王家之园.恐非所图也。受曰.若令诚感.何忧不得.即请王陈之.王大喜.即以许焉。初立一小屋.每夕梦见一青龙从南方来.化为刹柱。(案四字据传补。)受将沙弥试至新亭寻觅.乃见一长木随流来下。受曰.必是吾所梦见者也.於是雇人牵上.竖立为刹.架以一层.道俗竞集.咸叹神异。坦之即舍园为寺.以受本乡为名.号曰安乐寺。东有丹阳.尹王雅宅。西有东燕太守刘鬬宅.南有豫章太守范宁宅.并施以成寺。後有沙门道靖道敬等更加修饰.於今崇丽焉。


○齐京师太昌寺释僧宗传.时有安乐寺慧令法仙法最.并善敷论.振名上国。


○齐京师安乐寺释智称传.朱方沙门慧始.请称讲说.还京憩安乐寺。齐永元二年卒.弟子僧弼等树碑焉。


○宋安乐寺释道慧传.出都.止安乐寺.转读之名.大盛京邑。


○齐安乐寺释僧辩传.辩.建康人.出家止安乐寺.少好读经.受业於宣畅二师。


○南史周续之传.宋武帝北讨.世子居守.迎续之馆於安乐寺。


○齐书薛渊传.车驾幸安乐寺.渊从驾乘虏桥。(案孙原引有先是以下十六字.以非此所涉.去之。)


○景定建康志.引名画录.梁张僧繇金陵安乐寺壁画四龙.不点晴.每云.点之则飞。人以为妄诞.固请点之.须臾破壁乘云上天.未点睛者见在。


○金陵梵刹志.裴子野有安乐寺智称法师碑。

 

新亭寺 中兴寺 天安寺


晋孝武太元五年.高僧竺法义卒.帝以钱十万买新亭冈为墓.起塔三级。义弟子昙爽於墓所立寺.名新亭精舍。逮宋孝武讨元凶劭.止於此寺。即位後.幸禅堂.因为开拓.改曰中兴。先是元嘉末童谣云.钱塘出天子.钱塘与禅堂同音.故中兴禅房.有龙飞殿焉。孝武既改治此寺.文帝讳日.於寺内设八关斋.以寺僧释法颖为都邑僧正。前废帝毁之.明帝定乱.下令修复。历朝高僧如求那跋陀罗。(案跋陀罗住中兴寺.非跋摩.及後考证并据传改。)昙摩蜜多僧导僧璩慧览道温僧印宝亮辈.咸止於是。曾因设斋见异僧.易名天安寺。齐永明中.魏使李道固来聘.与僧锺会於中兴寺中.是仍兼称其本号也。唯梁武帝及庾肩吾有天安寺蔬圃堂诗.状寺中胜景。未几.侯景作乱.柳仲礼进次新亭.景帅众於中兴寺後渚挑战。韦粲坚壁不出.既而败於青塘.其从弟昂亦死.寄殡於中兴寺。则入京要道.干戈所不能免矣。


【考证】晋始宁山竺法义传.法义憩於始宁之保山。甯康三年.孝武皇帝遣使徵请下都讲说.太元五年卒.春秋七十有四。帝以钱十万买新亭冈为墓起塔三级。义弟子昙爽於墓所立寺.因名新亭精舍。後宋孝武南下伐凶.銮斾至止.式宫此寺。及登祚.复幸禅堂.因为开拓.改曰中兴。元嘉末童谣云。钱塘出天子.乃禅堂之谓.故中兴禅房犹有龙飞殿焉.今之天安寺是也。


○齐京师多宝寺僧释颖传.元嘉末.下都.止新亭寺。孝武南下改治此寺.以颖学业兼明.敕为都邑僧正。


○南史袁粲传.文帝讳日.羣臣并於中兴寺八关斋。(案此下原有以食鱼肉免侍中袁愍孙等官.与此无涉.删去。)


○又天竺国传.宋前废帝毁中兴诸寺.明帝定乱.下令修复。


○宋中兴寺求那跋陀罗传。中兴寺成.勅令移住.为开三闲房。


○宋寿春石涧寺僧导传.孝武昇位.遣使徵请.翻然应诏.止於京师中兴寺。銮舆降跸.躬出候迎。


○宋京师庄严寺僧璩传.孝武钦其风闻.勅出京师为僧正.止於中兴寺。


○宋上定林寺昙摩蜜多传.初至京师.止中兴寺。


○宋中兴寺释慧览传.宋孝武起中兴寺.勅令居住。


○宋中兴寺释道温传.孝建初被勅下都.止中兴寺。大明中勅为都邑僧正。


○齐中兴寺释僧印传.东适京师.止中兴寺。复陶思涅盘及其余经典。


○梁灵味寺释宝亮传。至京师.止中兴寺。袁粲一见而异之。


○宋书天竺迦毗黎等国传.宋孝武大明四年.於中兴寺设斋.有一异僧.众莫之识.问名.答言明慧.从天安寺来.忽然不见。天下无此寺名.乃改中兴寺为天安寺。


○齐中兴寺释僧锺传.南游京邑.止中兴寺。永明中.魏使李道固来聘.会於寺内.帝以锺有德声.勅令酬对。梁武帝集有天安寺蔬圃堂诗.其起句云.乘和荡游豫.此焉聊止息。连山去无[土*畏].长洲望不极。


○庾肩吾集有蔬圃堂诗.其警句云.疏林不碍日.涸浦暂通潮。


○南史柳仲礼传.仲礼为大都督.进次新亭.缘淮树栅。景亦栅北岸以应之。旋帅步骑万余人於中兴寺後渚挑战。仲礼欲击之.韦粲曰.日晚我劳.未可击也。乃坚壁不出。


○又韦粲传.韦鼎负兄昂尸出寄中兴寺.求棺未得。忽江中浮一新棺至.因以充敛。时谓鼎精诚所感。

 

中寺


中寺在旗亭璧水之间。(陈云.案晋太学在秦淮水南.旗亭在大道侧.当今南门镇淮桥左近.)晋太元五年.会稽王道子之所造也。宋昙光.齐法安.皆圆寂於是寺。梁天监十五年.上座僧慈重加修饰.王僧孺制碑以纪其事.又有僧怀者.诣栖霞寺朗法师谘受三论大义.为是寺之禅宗焉。


【考证】艺文类聚.梁王僧孺中寺碑略云.中寺者.晋太元五年.会稽王司马道子之所立也。斜出旗亭.事非湫隘.傍超璧水.望异狭斜。天监十五年.上座僧慈等.更揆日缔架.赫然霞立。


○宋中寺释昙光传。宋明帝闻光唱导.敕赐三衣瓶鉢.後卒於中寺。


○齐中寺僧法安传.永明中还都.止中寺.讲涅盘维摩十地成实论.相继不绝。永泰元年卒於中寺。


○梁江总摄山寺碑略云.梁武皇帝以朗法师累降徵书.确乎不拔.天监十一年.乃遣中寺僧怀等.诣山谘受三论大义。

 

冶城寺


冶城寺在城西北.本吴冶铸之地.晋徙冶於石头城外.遂为王导西园.太元十五年.丞相会稽王司马道子为竺僧法建寺於此.因以冶城名之。(陈云.建康实录云.孝武为沙门法新立寺。高僧传云.竺僧法善神呪.会稽王道子为起冶城寺.实则沙门法竺僧法.止一人也。新连下读.非僧名。其谓孝武帝置者.以太元乃孝武年号耳。(案法新僧法.碻是二人.宜两引之.方舆纪要云云.即引实录。据实录.为沙门法新西园立寺.以冶城为名.是新字不可连下读也。))逮桓玄窃国.废寺为苑.广起楼榭.飞阁复道.延属宫城。玄败而复旧。宋兴以後.寺中高僧.有慧琳慧静僧瑾慧通智顺智秀僧若道乘等.或与文人周旋.或为君相加礼.盖禅林之星聚者也.第其地当冲要.梁季徐度御徐嗣徽叛众.筑垒於寺侧。陈高祖送临川王蒨西讨.亦幸寺饯饮.殆与南朝相终始云。


【考证】建康实录.冶城.本吴冶铸之地.王导疾作.因徙冶出石头城.而以地为西园。


○晋越城寺释法相传.时有竺僧法善神呪.晋丞相会稽王道子为起冶城寺焉。


○景定建康志.晋安帝元兴三年.桓玄筑别苑於冶城.广起楼榭.飞阁复道.延属宫城。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太元十五年.建冶城寺.桓玄入建康.废寺为苑.寻复故。


○南史天竺国传.慧琳.秦郡人.姓刘氏。少出家.住冶城寺。有文章兼内外之学.为庐陵王义真所知。


○宋山阴天柱山释慧静传.静初住冶城寺。颜延之何尚之并钦慕风德。


○宋京师灵根寺释僧瑾传.瑾初憩冶城寺.宋孝武勅为湘东王师。


○宋冶城寺释慧通传。通止於冶城寺.每麈尾一振.辄轩盖盈衢。


○梁山阴云门寺释智顺传.齐竟陵文宣王特深礼异.为修冶城寺以居之。


○梁冶城寺释智秀传.天监初卒於冶城寺.时冶城又有僧若道乘.并当时令闻。


○陈书徐度传.时贼已据石头。市廛居民.并在南路.去台遥远.恐为贼乘。乃使度将兵镇於冶城寺.筑垒以断之。又高祖纪.永定二年八月辛未.诏临川王蒨西讨.以舟师五万发至京师.舆驾幸冶城寺饯送焉。

 

太后寺


太后寺不知其所起.疑晋褚何二后创之。距冶城寺不远。故桓玄废寺为苑.即移寺僧居於太后寺焉。


【考证】建康实录.桓玄筑别苑於冶城。先是太元十五年.孝武为沙门立寺.至是尽移僧众於太后寺.而以寺为苑。


法王寺(陈云.梁新林法王寺.名同实异。)


法王寺.晋隆安三年为龟兹沙门鸠摩罗什而建也.安帝自姚秦迎致.施地造寺.额曰法王.赐以译经三藏国师之号。未几寺废。逮元至顺间.天禧主僧演即其旧址而新之.遂为天禧寺下院.盖今之大报恩寺三藏殿云。


【考证】至正金陵新志.法王寺注.东晋末.龟兹国沙门鸠摩罗什.以道闻於时。隆安三年.遣使往姚秦迎致.秦已尊为三藏国师.留不遣。晋使再三徵请.既至.帝躬出朱雀门迎之.历试神验。待之加礼.施地建寺.赐法王之额.请什居焉。遂尊为译经三藏国师。历年既久.寺亦毁废。元至顺间.天禧主僧演与其属法嵩德宾仍其遗址.构寺一新.寺之恒产.不满百石.岁时所用.悉出天禧.今为天禧寺下院。


白塔寺(陈云.金陵白塔寺有四.只洹改名之白塔.已见上。天禧寺东之白塔.即此.葬三藏国师舍利顶骨之所。永庆寺亦有白塔.是为梁所建。若乌衣巷之白塔.则明回光寺塔.今犹名白塔巷.与六朝之三白塔寺.皆无涉也。)


白塔寺.在法王寺西。即葬三藏国师鸠摩罗什舍利顶骨之所。至正新志.以为大唐三藏大遍觉法师玄奘者误也。(案金陵新志.明言玄奘顶骨.金陵僧可政端拱元年得於长安终南山紫阁寺.则与鸠摩罗什有别.不得谓误。)


【考证】至正金陵新志.天禧寺注.白塔在寺东.即葬元奘顶骨之所。(陈云.此因三藏二字而误。)(案陈亦未细核新志僧可政事.误同孙氏。)

 

祇园寺


祇园寺.晋车骑将军琅邪王邵所造。在其祖文献公导庙之北.都城之东郊也。(陈云.当今明故宫之东南。)房殿既集.树枳为篱.故曰枳园。隆安中始兴公王恢从刘裕西伐长安.遇释智严.启请还都.初住始兴寺(陈云.高僧传所谓住始兴寺.盖即文献公庙也。文献为始兴公谓庙为寺.六朝往往有之。)後以严厌喧嚣.乃更居是寺。至邵玄孙齐尚书仆射奂.复於永明六年建塔五层.沈约为撰刹下铭.而高僧传则谓寺僧法楷弟子法匮方为沙弥。每聚斋会所得值造旃檀像.像成.自设大会於大市定林及本寺三处.幻形来食。是晚还卧遂卒。尸香软.手屈二指.众咸谓其得果.齐武帝闻之.亲临幸.会僧设供。文惠太子竟陵文宣王并到房顶礼.为营敛葬。百姓云赴.嚫施重叠.仍以所得利养.更起枳园寺塔.亦在永明七年。意者法匮建塔.适当奂为尚书仆射之时.寺为王氏家刹.故以兴造归之欤。(案高僧传法匮传云.琅邪王奂王肃并共师焉.则奂因法匮建寺.似无可疑.)


【考证】沈约枳园寺刹下石记.晋故车骑将军琅邪王邵.玄悟独晓.信解渊微。於太祖文献公清庙之北.造枳园精舍。其始则芳枳树篱.故名因事立.虽房殿严整.而琼刹未构。邵玄孙尚书仆射南徐州大中正奂.深达法相.洞了宗诚。自乘传衡皋.辞簪爪渚.誓於旧寺光树五层。捐割藩俸.十遗其一.凡厥所收三十有六万。齐之永明六年六月三日.盖木运将启之令辰.上帝步天之嘉日.乃抗崇表於苍生.植重扃於琼壤。


○宋京师枳园寺释智严传.严憩於山东精舍。宋武西伐长安.克捷旋斾.涂步山东。(克捷二句据传补。)始兴公王恢从驾.(二字据传补。)即启宋武.延请还都。恢道怀素笃.礼事甚殷.即住始兴寺.严性虚静。志避諠尘。恢乃於东郊之际.更起精舍.即枳园寺也。


○齐京师枳园寺释法匮传.少出家为枳园寺法楷弟子.每斋会所得值.聚以造旃檀像.像成自设大会。其本家侨居京师大市.是旦还家.又至定林.复还枳园。後三处考覆.皆见匮来中食.实是一时.而三处赴焉。尔日晚还房卧.奄然而卒.尸甚香软.手屈二指.众咸谓其得果。时犹为沙弥而灵迹殊异.遂闻於武帝。帝亲临幸.为会僧设供.文惠文宣并到房顶礼.为营理敛葬。百姓云赴.嚫施重叠.仍以所得利养.起枳园寺塔。是岁齐永明七年也。

 

越城寺


越城寺.不知其所始。昔范蠡筑城江上.在小长干之东.谓之越城.今以地名其寺也。有释法相居之。晋镇北将军司马恬恶其不节.鸩之不死。至元兴末年始卒。厥後此寺.亦湮没不传。


【考证】建康实录注.越王筑城江上镇.今淮水南一里半废越城是也。案越绝书其城(案实录卷一注.无越绝书字。)越范蠡所筑。


○晋越城寺释法相传.相後渡江南止越城寺。镇北将军司马恬恶其不节.招而鸩之.频倾三锺.神气清爽.淡然无扰。恬大异之。晋元兴末卒.春秋八十。

 

开福寺 景福尼寺 (永福尼寺)


开福寺.在冶城东南.晋时之所建也.宋元嘉八年.有尼慧果净音.共请求那跋摩受戒.遂改为景福尼寺。南唐避讳.又改景福为永福云。


【考证】宋只洹寺求那跋摩传.宋元嘉八年.达於建康.时景福寺尼慧果净音等.共受跋摩戒。


○至正金陵新志引乾道志.永福尼寺在广济仓东.旧在冶城东南.本晋开福寺.後徙此.改景福寺。南唐避讳.改今名。

 

归善寺


归善寺.在鸡笼山东上林苑前.晋时之所建也。宋永初中.置北寺於寺侧云。


【考证】至正金陵新志.引宫苑记云.上林苑在鸡笼山归善寺後。又宋永初中立北市.在大夏门外归善寺前。

 

鬬场寺 道场寺 明安寺


鬬场寺.在秣陵县三桥篱门外鬬场里.因以里名寺。(陈云.当今聚宝门外赤石矶左近.)高僧传皆云道场寺。殆慧皎以鬬非佛旨.遂以道字音近而呼与。寺前有市亦名鬬场市。晋末刘裕为太尉.南讨刘毅於江陵.有天竺僧佛驮跋陀罗为裕所敬.与其弟子慧观.随裕至都.安止此寺。义熙十四年.孟顗褚叔度请其译华严经.故有华严堂也。宋释法显就佛驮跋陀罗译摩诃僧只律及各经论.释宝云随慧远来译无量寿经.僧馥注胜鬘经.皆在此寺。厥後释慧观释法瑗释慧询释法庄释法畅均於是传衣鉢。都下为之语曰.鬬场禅师窟.非溢美也。齐永明九年.僧伐鬬场明安寺中树.木理自然有法大德三字.时以为瑞.知寺又号明安矣。宋元时尚呼其地为鬬场村.而寺已久废矣。(原注.慧皎高僧传屡言道场寺.他处则但言鬬场寺.绝无言道场者。知道场即鬬场寺.在鬬场里.遂名鬬场寺.犹之阿育王寺在长干.即呼长干寺.建初寺在大市即呼大市寺也。况南朝寺前往往有市.如建初耆闍庄严皆是.尤可为鬬场寺前鬬场市之证。至鬬场寺实名明安.惟齐书符瑞志一见耳。)


【考证】景定建康志宋立南市.在三桥篱门外鬬场村内.又引丹阳记秣陵有鬬场市。


○宋京师道场寺佛驮跋陀罗传.佛驮跋陀罗.此云觉贤.甘露饭王之苗裔也。陈郡袁豹为宋武帝太尉长史.武帝南讨刘毅.豹随府届於江陵。贤将帝子慧观诣豹乞食。豹问慧观曰.此沙门何如人。观曰.德量高远.非凡所测。豹以启太尉.太尉请与相见.甚崇敬之。还都.请与俱归.安止道场寺。先是沙门支法领於于阗得华严前分三万六千偈。至义熙十四年孟顗褚叔度即请贤为译匠。乃手执梵文.共沙门慧义慧严法业等百余人.於道场译出.铨定文旨。故道场寺犹有华严堂焉。


○宋江陵帝寺释法显传.法显南造京师.就佛驮跋陀罗於道场寺译出摩诃僧只律及各经论百余万言。


○宋六合山释宝云传.晋隆安初.远适西域.遍学梵书.後随庐山释慧远共归京师.安止道场寺.译出无量寿诸经。性好幽居.遂适六合山寺。道场慧观临亡.请云还都.总理寺任。


○宋京师道场寺慧观传.观还京止道场寺.元嘉初上已车驾临曲水讌会.命观与诸朝士赋诗。时道场又有僧馥者.专精义学.注胜鬘经。


○齐京师云根寺释法瑗传.元嘉十年.适建业.依道场寺慧观为师。


○宋京师长乐寺释慧询传.元嘉中至京师.止道场寺。慧观以询德为物范。


○宋京师道场寺释法庄传.元嘉初出都止道场寺.性静素.止一巾而已。


○齐乌衣寺释昙迁传.时有道场寺释法畅富声哀婉.虽不竞迁等.抑亦次之。(案迁巧於转读.有无穷声韵.故云.畅声次於迁。)


○宋书天竺国传.都下为之语曰.鬬场禅师窟.详见东安寺。


○齐书祥瑞志.永明九年.秣陵县鬬场里明安寺有古树.众僧改建屋宇.伐以为薪.剖树里.自然有法大德三字。

 

崇明寺


崇明寺.晋义熙中释僧慧与长安人徐长生所造也。在破坞村中。(陈云.当今之靖安镇。)以灯表瑞.故曰崇明寺。有石像一躯.高五尺.制作粗恶.甚着灵蹟。


【考证】宋京师崇明寺僧慧传.慧自少好修福业.晋义熙中共长安人徐长生立寺於破坞村中。始迁域其处起草屋数间.便集僧设斋。至中夜.堂内两灯.忽然自行进前步十数.油篹如故.无所倾覆。大众惊嗟.访诸耆老.悉言灯所移处.是昔时外国道人起塔之基.於是就共修立以灯移表瑞.因号崇明寺焉。


○建康实录.靖安镇崇明寺.有石像一躯.高五尺.制作粗恶.甚有灵验。传云是阿育王第四女所造也。其女貌丑.常自慨恨.多作佛像.及成皆类.如此千数。乃至诚祈祷.忽感佛见形.更造诸像.相好方具.其文使鬼神遍散诸像於天下.此石像是其一也。

 

延贤寺


延贤寺.晋义熙中之所立也。先是孙恩之党.窜居此山.分其地少许与释法意为寺.号曰延贤。时杯度和尚往来此寺.意以别房待之.俄为野火所烧。有齐谐张寅等偕意共行山地.更欲修造.而无水不可住.乃竭诚礼忏.水忽大涌.於是寺乃复立。意所起五十三寺.是为其一。厥後居是寺者.智敞法冏智度智顺等.皆禅林宿德.而文人到溉.所得禄俸.亦往往施於寺中云。


【考证】宋京师延贤寺释法意传.意.江左人.好营福业.起五十三寺。晋义熙中为锺山祭酒.先是孙恩建义之党窜居此山.分其地少许与意为寺.号曰延贤寺.後杯度去来此寺.云此处当有诸变.後时当好.地对天堂.易为福业。俄为野火所烧。後齐谐与张寅等与意共行山地.更欲修立.而无水不可住.意推杯度之言.乃竭诚礼忏.乞西方池水.经於三日.恳恻弥至。忽闻空中有声.扑然着地。意疑是金帛.试令人掘入三尺许.泫然清流.遂成涧不绝.於是立寺焉。


○宋京师杯度传.乍往延贤寺法意道人处.意以别房待之。


○宋灵曜寺释僧盛传.时有延贤寺智敞法冏.比德同誉。


○梁山阴云门寺释智顺传.顺姓徐.琅邪临沂人。年十五出家.事锺山延贤寺智度为师。


○南史到溉传。初与弟洽恒共居一斋.洽卒後便舍为寺.蒋山有延贤寺.溉家世所立。溉得禄俸.首先二寺。(案南史溉传.作皆充二寺.与孙引异。梁书溉传.作生平公奉.咸以供焉。)

 

青园寺 龙光寺 (月灯禅院)


青园寺.在覆舟山下.晋恭思皇后褚氏所立。本种青处.因以为名。宋元嘉中高僧竺道生来止此寺。文帝深加叹重.旋以忤众被摈.其年夏雷震寺佛殿.龙昇於天.光照四壁.遂改名为龙光。时人叹曰.龙既已去.生必行矣或曰.元嘉五年.有黑龙见覆舟山之阳.帝舍果园.东建青园寺.西置龙光殿云。逮景平元年.佛驮什於此寺译经.阅岁始竟。而宝林惠生普知僧果诸僧.亦递居之.名乃愈重。先是晋司徒王谧掘地得金像.宋高祖迎入台供养.复送瓦官寺。梁时亦移入龙光寺。释宝志飞锡偶来.特着灵异焉。唐会昌中寺废.咸通初建为月灯禅院。南唐昇元中重修.後遂无所闻矣。(原注青园寺有二.一为僧寺.一为尼寺.必不可合而为一。宋元诸志均失之。今考高僧传及塔寺记.皆梁代高僧所着.闻见必确.其载寺创立各执一说.益信为两寺无疑。高僧传谓为晋褚皇后立者僧寺也。故竺道生得居之。改名龙光之後.佛驮什等皆栖止於是.唐後废建.皆此寺也。塔寺记谓为宋王驸马立者尼寺也.故尼业首得居之。而净秀尼亦落发於此。宋废帝又尝乘露车往青园尼寺。若为僧寺.则此时已改名龙光.何以复称青园.特书之曰尼寺乎。盖两寺皆在覆舟山下.均以地为寺名.是以僧寺因龙见而名改.以示别於尼寺。乾道志谓龙光寺在城西龙光门外大误。至今覆舟山东有小山.仍名龙光.盖以此寺得名耳。)


【考证】宋京师龙光寺竺道生传.还都止青园寺。寺是晋恭思皇后褚氏所立.本种青处.因以为名。生既当时法匠.请以居焉。宋太祖深加礼重.生剖析经理.洞入幽微.乃说一阐提人皆得成佛。於时大本未传.孤明先发.独见忤众。於是旧学以为邪说.摈而遣之。其年夏.雷震青园佛殿.龙昇於天.光影四壁.因改寺名号曰龙光.时人叹曰.龙既已去.生必行矣。後龙光寺又有沙门宝林祖述诸义。近代又有释惠生者.亦止龙光寺。


○齐竟陵王集有龙光寺僧普知。


○梁慧皎高僧传跋.有龙光寺僧果。


○景定建康志引宋嘉佑三年佛殿记云.宋元嘉五年.有龙见覆舟山之阳.帝舍果园。东建青园寺.西置龙光殿。今沼沚见存。旧志以为在龙光门外者非也。


○宋建康龙光寺佛驮什传.先沙门法显.於师子国得弥沙塞律梵本.未及翻译.而法显迁化。京邑诸儒.闻什善此学.於是请令出焉。以宋景平元年冬十月集龙光寺.译为三十四卷.称为五分律。什执梵文.于阗沙门智胜为译.龙光道生东安慧严共执笔参正。至明年四月方竟。


○晋瓦官寺僧释慧力传.晋司徒王谧.尝入台.见东掖门外有寺人掷樗.所着处辄有光出.怪令掘之.得一金像.合光趺长七尺二寸。谧即奏闻.宋高祖迎入台供养。景平末送入瓦官寺.今移龙光寺。


○梁释宝志传.宝志多来往古寺.僧正献欲以衣遗之.遣使於龙光罽宾二寺求之。并云.昨宿旦去.还以告献.方知其分身宿焉。


○至正金陵新志.龙光寺至唐会昌中废。咸通二年重兴.号月灯禅院。南唐昇元二年重修.

 

禅众寺


禅众寺在古察战巷後。(陈云.在今评事街旁佳兆巷。佳兆.察战之转音也。)晋有圣火巷.直南出小街.即其处也。


【考证】建康实录注.察战古时官号.旧扬都有察战巷.在今县城南三里禅众寺前。又注.王离妻者.洛阳人.将旧火南渡.为人治疾.人号所居为圣火巷.在今县东南三里禅众寺直南出小街。

 

护身寺


护身寺在御街东.以晋太子宫为之。


【考证】建康实录.晋烈宗新於宫城东南左卫营作太子宫。义熙中讨卢循.刘毅坏其材作舟舰.地在今县东五里护身寺西直御街东也。

 

耆闍寺(一作只闍寺 普缘寺)


耆闍寺.东晋时所建也。在鸡笼山西.前有纱市.市中有蚕室.为六朝皇后躬桑之所。齐梁以来.有高僧道登安廪迭居此寺。陈张正见陪衡阳王登览.於此赋诗至隋师渡江.後主命樊毅屯兵寺前。国亡寺废.明重建.名普缘寺云。


【考证】景定建康志引庆元志只闍山.在鸡笼山西.有只闍寺.今废。又志.蚕室在县北七里耆闍寺前纱市中。


○齐齐隆寺释法镜传.其後耆闍寺道登祖述宣唱。


○续高僧耆闍寺安廪传.太清元年.始届扬都.武帝敬供相接.大陈御仗。永定元年.请入内殿.长承戒范.敕住耆闍寺。


○冯讷古诗记(案明冯惟讷古诗纪.凡一百五十六卷。孙稿脱去惟字.又误纪为记.陈氏刻本仍之。)陈张正见有陪衡阳王游耆闍寺诗.其警句云.兔苑移飞盖.春城列玳簪。阶荒犹累玉。地古尚填金。龙桥丹桂偃.鹫岭白云深。秋窗被旅葛.夏户响山禽。清风吹麦垄.细雨濯梅林。


○金陵梵刹志.普缘寺在都城西北神策门内北城地.晋名耆闍寺。

 

招提寺


招提寺.在石头城北.不知建於何时。而晋宋之交.谢康乐有招提精舍诗.则必造於典午末也。(案谢康乐之招提精舍.在永嘉郡斋.不在金陵。孙以有招提字摭以入证.大误。陈氏亦未能举正。)梁有僧琰慧集居之。萧子范贫无居宅.亦寄住於是。逮侯景据台城.王僧辩入讨.进军寺北.佛国又变为战场矣。


【考证】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招提寺在石头城北。


○谢灵运集有石壁立招提精舍诗.其警句云。敬拟灵鹫山.尚想只洹轨。绝溜飞庭前.高林瞻窗里。(案误引谢诗.辨见前。)


○梁元帝金楼子聚书篇.又得招提琰法师众义疏及众经序。


○梁京师招提寺释慧集传.出京止招提寺.复遍历众师.融冶异说。


○南史齐高帝诸子传.子范无宅.卒於招提寺僧房。


○景定建康志.梁元帝承圣元年三月丁亥.王僧辩军招提寺北.景帅众万余人铁骑八百余.阵於西州之西。

 

简靖寺


简靖寺.不详其所在.盖尼寺也。有晋释安慧则手自细书黄缣.写大品一部.藏於寺尼靖首处云。


【考证】晋洛阳大市寺安慧则传.则手自细书黄缣.写大品一部.合为一卷.字如小豆.凡十余本。以一本与汝南周仲智妻胡母氏供养。胡母过江賷经自随.今在京师简靖寺靖首尼处。

 

天宝寺(天保寺 均庆院)


天宝寺.晋时所置.不能确指其岁月。在古潮沟前.盖玄武湖之南也。宋废帝子业毁之。明帝定乱.下令兴复。梁太清二年邵陵王纶与侯景战於玄武湖侧.败入此寺.景纵火焚之.而寺再毁。唐开元中改为天保寺。宋开宝八年终毁焉。(陈云.此与宋孝武天保寺同名.既非二寺.又不一时并立。)


【考证】景定建康志.潮沟旧迹在天宝寺後.注.天宝寺故基.在今城东北角更西一里长寿寺前。


○宋书天竺等国传.前废帝毁中兴天宝诸寺.明帝定乱.下令修复。


○读史方舆纪要.梁太清二年.邵陵王纶赴援台城.营於蒋山。因山巅寒雪.乃引众下爱敬寺。既而战於玄武湖侧.军败走入天宝寺。景追之.纵火焚寺.纶奔朱方。


○至正金陵新志.均庆院注.旧在金陵坊.晋天宝寺。唐开元十年改为天保寺。宋开宝八年毁。

 

长寿寺


长寿寺在潮沟後.与天宝寺隔水相望也。唐时释元素居之.俗谓之马祖云。


【考证】建康实录.潮沟吴大帝所开.以引江湖.在天宝寺後.长寿寺前。


○宋僧赞宁高僧传.唐润州幽栖释元素.字道清.俗姓马氏.以如意元年隶名於江甯长寿寺。(案原传下有後人多以俗氏名之曰马祖.孙氏不引至此.则俗谓之马祖无据.与全书体例不合。)

 


祈泽寺(治平寺)


祈泽寺.在祈泽山距城二十里。(原注.今高桥门外。)宋少帝景平元年建.梁置龙堂.有初法师者.诵法华经.龙女献泉.在寺之右。唐会昌中废.南唐祈雨有验.复修.宋治平中改名祈泽治平寺.历元迄明.常为祈祷雨泽之所焉。


【考证】宋张敦颐六朝事蹟编类。祈泽寺.宋少帝景平元年建.去府城二十里.梁朝置龙堂。有初法师者.结茅山下.诵法华经.有一女郎来听.移时方去。师讶之.问其住止.曰.儿东海龙女。师曰.此山乏水.汝能神变为我开一泉可乎。女曰.此易事.容儿归白父.言讫不见。数日後风雷良久。有清泉涌於座中。(案女郎下据六朝事蹟补。)金陵梵刹志.祈泽寺.在郭城高桥门外祈泽山。宋景平元年建。唐会昌中废。南唐昇元闲复。宋治平闲改名祈泽治平寺。至嘉靖十二年常为祈祷雨泽之所。

 

平陆寺 奉诚寺


平陆寺.不详其所在。宋少帝景平元年.平陆令许桑舍宅建刹.因以官名其寺焉。逮文帝元嘉十年.天竺僧伽跋摩至京。道场寺僧慧观以其道行纯备.请住是寺。跋摩共观加塔三层.後改名奉诚寺。(案原作改名奉诚寺.不加後字.似此寺为跋摩所改矣。)


【考证】宋京师奉诚寺僧伽跋摩传.跋摩天竺人也.以宋元嘉十年.步自流沙至於京邑.道俗敬异.号曰三藏法师。初景平元年.平陆令许桑舍宅建刹.因名平陆寺.後道场慧观以跋摩道行纯备.请住此寺.跋摩共观加塔三层.今之奉诚是也。

 

高台寺


高公不知何许人也.有台在秣陵城南八十里。(陈云.当今之朱门乡。)宋景平元年.置高公台院.後复改为高台寺焉。


【考证】至正金陵新志.引乾道志.高公台院.在秣陵城南八十里.宋景平元年置.古台犹存.

 

罽宾寺


佛驮什.罽宾人.善译经.以宋景平元年至京师.诸檀越筑寺以处之.名寺以其国曰罽宾。逮梁释宝志来往於此.特示灵蹟焉。(案罽宾国时尚存.非乡也。今改之作寺.乡作国。)


【考证】宋建康龙光寺佛驮什传.佛驮什.罽宾人.以宋景平元年届於扬州.京邑诸僧请其翻译弥沙塞律梵本为三十四卷。(案为三十四卷据传补。孙原引宋侍中王练为檀越。案原文.什执梵文.沙门智胜为译.道生慧严共执笔参正.琅琊王练为檀越。孙仅引王练一句.陈氏遂据为立罽宾寺在此时.非是.今并削去。)梁释宝志传.时僧正法献欲以衣遗志。遣使於龙光罽宾二寺求之.皆云昨宿旦去。

 

道林寺 蒋山寺


道林寺在锺阜之阳.亦号蒋山寺。宋元嘉初有西域僧畺良耶舍来建业.筑精舍以栖禅.即是寺也。至梁释宝志崇其义法。(案耶舍传.初止锺山道林精舍.沙门宝志崇其禅法。孙氏改云筑精舍以栖禅.似寺为耶舍所筑。又改沙门宝志为至梁释宝志.殆以宝志在梁.不应远接宋代。不知志神化莫测.宋太始初忽如僻异.齐建元中稍见异迹.显迹之始年可五六十许人.亦不测其年。是志亲承耶舍音旨.无足怪者。孙氏臆改.非也。)师事沙门僧俭.而道林之名.遂以大显焉。


【考证】宋京师道林寺畺良耶舍传.耶舍以元嘉之初.远冒沙河.萃於京邑.初止锺山道林精舍。


○梁释宝志传.宝志本姓朱.金城人。少出家.止京师道林寺.师事沙门僧俭。


○读史方舆纪要引金陵记.蒋山寺旧在山南.本名道林寺。

 

竹林寺


竹林寺在华林园侧.(陈云.当今鸡笼山旁.)宋元嘉元年.外国僧毗舍闍所造也。至孝建初.有高僧慧益居之。永光中废。帝射鬼於竹林堂.盖不出是寺之中云。


【考证】建康实录.宋元嘉元年置竹林寺.原注.案寺记.外国僧毗舍闍造。


○宋京师竹林寺慧益传.宋孝建中出都.憩竹林寺.精勤苦行。


○沈约宋书前废帝纪.永光元年十一月戊午.帝於华林园竹林堂射鬼。时巫觋云.此堂有鬼.故帝自射之。(案原引南史宋废帝纪.櫽括其词.不得径谓废帝纪语.今改用宋书。)

 

迦毗罗寺(真际寺 宝戒寺)


迦毗罗寺.亦外国僧所造也。南唐改真际寺。宋名宝戒寺.在元龙翔寺之後云。(陈云.当今之北门桥一带。)


【考证】景定建康志.宝戒寺在转运街西.本迦毗罗寺.南唐改真际寺.宋开宝二年改今额。


○至正金陵新志.宝戒寺在龙翔寺後。


上定林寺 下定林寺(案.高僧传.分别上定林下定林.此条亦并引.而标目宜统两寺分别着之.今补列。)


定林寺在锺山下.其地名蒋陵里。宋元嘉元年.为僧慧览造。越十二年.昙摩蜜多别建上定林寺於山西.其後僧远.僧柔.道嵩.超辨.法献居之.而(其後下十五字.据传补。)呼此为下寺.求那跋摩.僧镜.昙无谶居之。而梁天监中以寺前独龙阜为宝志造塔.又窆释僧佑於寺之旧基.盖寺自齐後已久废矣。逮赵宋复就旧址创定林庵.为王安石读书处云。


【考证】建康实录.元嘉元年置定林寺注.又置下定林寺.东去县城一十五里.僧览造.在蒋陵里。(案据实录补注又下十五字。)宋京师中兴寺释慧览传.宋文请览下都.止锺山定林寺。(锺山据传补.所以别於上定林寺也。)


○宋上定林寺昙摩密多传.元嘉十年还都.止锺山定林下寺。昙多天性凝静.雅爱山水.以为锺山镇岳.埒美嵩华。常叹下寺基构临涧低侧.於是乘高相地.揆卜山势.以元嘉十二年斩木刊石.营建上寺。


○宋只洹寺求那跋摩传.其年(案谓元嘉八年。)夏.在定林下寺安居。时有信者采花布席.唯跋摩所坐.华彩更鲜。


○梁下定林寺僧镜传.宋世祖藉甚风采.敕出京师.止定林下寺。


○宋河西昙无谶传.又於锺山定林寺译出佛母泥洹经一卷。


○景定建康志.梁天监五年.以定林寺前独龙阜葬宝志。永定公主以汤沐之资.造浮图五级於其上。


○梁京师建初寺释僧佑传.天监十七年卒.因窆於开善路西.定林之旧址也。


○至正金陵新志.下定林寺在宝山蒋公塔西北。宋元嘉元年置.後废。宋创为定林庵.王安石旧读书处。

 

严林寺


严林寺.宋元嘉二年.僧招贤二法师所造也。在秣陵县东南四十五里。


【考证】建康实录.元嘉二年置严林寺.西北去县四十五里.僧招贤二法师造。

 

宋兴寺 兴教寺


宋兴寺一名兴教寺.在长干里之南.就宋武帝故居而造也.故以宋兴为号。或曰寺在蒋山塔西二里.有志公洗钵池.此盖因宋熙而误云。


【考证】景定建康志.宋兴寺一名兴教寺.今在南门外.寺基即刘裕故居。


○至正金陵新志引庆元志.兴教院即宋兴寺故基.在蒋山宝志塔西二里.乾道间徙长干里南.亦名宋兴。(陈云.在蒋山者为宋熙.在南门外者为宋兴.非乾道时始徙也。景定志较确。)

 

报恩寺(报先寺 报慈院 能仁寺 陈云.非明之大报恩寺也。)


报恩寺在天竺山东南.距秦淮数百步。宋元嘉二年.文帝为高祖创建也。唐会昌中废。杨吴太和中改造曰报先。南唐昇元中改报慈。至宋遂名能仁云。


【考证】景定建康志.能仁寺南接秦淮数百步.其地古青溪之濆也。初名报恩。宋元嘉二年.文帝为高祖创建。唐会昌中废。伪吴太和六年毗陵郡公徐景运复为其亲造.曰报先。(案六年下十六字.据建康志补。奉先建康志及至正志.俱作报先.今特改正。)南唐昇元改报慈。宋崇宁赐名承天。政和七年改能仁。


○金陵梵刹志.能仁寺在天竺山东。

 

青园尼寺


青园尼寺.在覆舟山下。宋元嘉二年.驸马王景琛为母范氏以王坦之祠堂地与尼业首为精舍。十五年.潘淑仪施西营地以足之。内有七佛殿二间.泥塑精绝。後废帝昱尝乘露车以至此寺焉。又有比邱尼净秀.宋都亭侯梁粲之女也.亦落发於寺中云。


【考证】建康实录.宋元嘉二年置青园寺.东北去县二里。案塔寺记.驸马王景琛为母范氏以王坦之祠堂地与比邱尼业首为精舍。十五年.潘淑仪施西营地以足之.起殿。又有七佛殿二间.泥塑精绝.後代希有及者。


○南史宋後废帝纪.帝又於蛮冈赌跳.因乘露车.无复卤簿.往青园尼寺。


○沈约齐禅林寺尼净秀行状.比邱尼释净秀.本姓梁氏.安定乌氏人也。父粲之.仕宋征虏府参军.封龙川县都亭侯。尼年十九.方获如志.落发青园.服膺事主。

 

南园寺


南园寺.未详所在。有頴法师.持律精严。净秀尼尝於是受戒。於是青园诸尼及余寺尼.无不受戒者。


【考证】沈约尼净秀行状.又於南园就颖律师受戒。即受戒日.净甖香水还复如前。由是青园诸尼及余寺尼.无不更受戒者。

 

龙华寺


龙华寺.不详其始末。宋元嘉中释昙超居之。後有僧念避世於此。


【考证】齐钱唐释昙超传.初止都龙华寺.元嘉末南游始兴。


○齐京师高座寺释慧进传.时京师龙华释僧念.诵法华经光明经.蔬食避世。

 

南林寺


南林寺在中兴里.司马梁王妃舍宅为宋晋陵公主造也。有僧法业居之。後求那跋摩终於寺之戒坛前.仍就其处起立白塔。可见其与祗洹寺相近矣。陈亡.寺废。


【考证】建康实录.宋元嘉四年置南林寺.在中兴里。司马梁王妃舍宅为晋陵公主造。陈亡.废。


○宋京师道场寺释慧观传.时道场寺又有法业.晋陵公主为起南林寺.後遂居焉。


○宋京师祗洹寺求那跋摩传.於南林戒坛前茶毘之。(详见上只洹寺考证。)

 

永丰寺 长安寺 (案据建康实录作长乐寺)


永丰寺.宋元嘉四年.谢方明所造也。本名长安.为延陵有此寺.遂改今名。


【考证】景定建康志.宋元嘉四年置永丰寺.去县七十里。案塔寺记.谢方明所造.本名长安寺.为同郡延陵有之.改焉。

 

崇福寺


崇福寺在南门外.宋元嘉十年.因高僧楚云所居.赐以今名。


【考证】至正金陵新志.崇福院在南门外。宋元嘉十年.因僧楚云所居.号崇福。至太平兴国八年重修。

 

宋熙寺


宋熙寺.天竺僧伽罗多哆所建也。多哆以宋景平末至京师。元嘉十年.卜居锺山之阳.翦棘开榛.造立此寺。十九年.同域僧昙摩蜜多卒葬於寺前。厥後释昙瑶.法愿.慧念.均止是寺焉。寺东有水名东涧.处士刘讦与族兄歊听讲寺中.因共卜居涧上。散骑常侍王规辞疾隐退.亦来寺筑室以居。左侧有泉.曰宋熙泉。入陈以後.胜蹟无考.惟泉独存。至宋建太平兴国寺於寺基之东.寺中犹日用此泉云。


【考证】宋道林寺畺良耶舍传.天竺僧伽罗多哆.以宋景平之末来至京师.乞食人间.宴坐林下。元嘉十年.卜居锺山之阳.翦棘开榛.造立精舍.即宋熙是也。


○宋定林寺昙摩蜜多传.元嘉十九年七月六日卒.春秋八十有七.仍葬於锺山宋熙寺前。


○宋吴兴小山释法瑶传.时宋熙寺有昙瑶者.善净名十住及庄老.又工草隶。


○梁京师灵曜寺释僧盛传.时有宋熙寺法愿.建元寺僧护僧韶.皆比德齐誉。


○昭明太子集.有二谛义并宋熙寺释慧念问答。


○梁简文帝集有宋熙寺慧念法师墓志铭。


○梁书刘讦传.讦善玄言.尤精释典.曾与族兄歊听讲诸寺.因共卜筑宋熙寺东涧.有终焉之志。又王规传.规常以门宗贵盛.恒思减退。後为太子中庶子.领步兵校尉.辞疾不拜。遂於锺山宋熙寺筑室以居。


○景定建康志.宋熙泉近宋熙寺之侧.今蒋山兴国寺日用皆此泉也。

 

善居寺 下云居寺


善居寺.在锺山之右.宋元嘉中置.後改为下云居院云。


【考证】至正金陵新志.下云居院.在上云居之右.宋元嘉中置。初为善居寺.後改今额。

 

竹园寺


竹园寺.在蒋陵里檀桥。宋元嘉十一年临川公主所造.盖尼寺也。时有尼慧濬请高僧昙无谶译禅经於寺中云。(案无谶殁於河西.未至江左.当作请沮渠安阳侯译禅经於寺中)


【考证】建康实录.宋元嘉十一年置竹园寺.西北去县一里.在今建康东尉蒋陵里檀桥。案寺记.宋临川公主造。


○晋河西昙无谶传.安阳侯者.沮渠蒙逊从弟.锐意内典。逮魏灭凉.乃南奔。宋竹园寺尼慧濬请安阳出经。安阳通习已久.临笔无滞.旬有七日.出为五卷。

 

铁索罗寺 翠灵寺 妙果寺 (瑞相院)


铁索罗寺.本晋时尼寺.在城南门外。宋元嘉十一年.有西域尼铁索罗居此.因以其名称寺焉。宋齐以来.或为翠灵寺.或为妙果寺。赵宋时毁而复修.改名瑞相院云。


【考证】六朝事蹟.铁索寺.本东晋尼寺也.尚书仲杲女见释书有比邱尼.问讲师.师曰.女子削发出家为比邱尼。後因铁索罗国尼至.遂就此建寺.以铁索罗为名.中国有尼自此始。


○至正金陵新志.瑞相院亦名铁索寺.在城南门外。注引乾道志云.本晋时尼寺.宋元嘉七年西域梵尼七人至建业.十一年尼铁索三人又至.因号铁索罗寺。宋齐以来.或为翠灵寺.或为妙果寺。开宝八年毁.太平兴国二年.有僧请其地重兴瑞相禅师塔.因改今额。

 

上定林寺


上定林寺.宋元嘉十二年高僧昙摩蜜多所移建也.在下寺之西山上。或曰.元嘉十六年竺法秀所造.殆共为修饰与。蜜多旋卒於此寺.後有僧佑.凡获信施.悉以营缮。傅弘并建经轮藏.而寺乃大盛。自宋暨梁.高僧如僧远.僧柔.法通.智称.道嵩.超辩.慧弥.法愿辈.无虑数十人.皆居於是。处士明僧绍钦僧远夙德.来寺候问。而何胤刘勰诸名流.或听内典.或撰经证.亦时相往还焉。寺有佛牙.乃元徽中法献自于阗国赉来.密自礼事。越十五载.始为人知。献卒之後.为豪家所劫。齐永明元年八月.甘露降寺佛堂庭中.时以为瑞。东昏侯至寺射病沙门.则又僧之劫运矣。寺有应潮井.後为北高峯.峯上有梁昭明太子读书台.下有一人泉。王褒所咏定林寺桂花诗.盖即寺後桂岩也。寺壁又有梁解旧画。六朝高僧墓.多在寺之左右.郁葱哉诚佳城已。(陈云.昙摩蜜多葬宋熙寺前。僧佑葬定林下寺旧基。僧远僧柔慧弥超辩法献法通悉葬山南。僧远墓王俭撰文。僧佑僧柔超辩碑.刘勰撰文。法献碑沈约撰文。法通碑谢举萧子云并撰文.刻於两面.其地皆距寺不远。)逮宋乾道中.僧善监因寺久废.请其额移建於方山.实非锺山之定林云。


【考证】建康实录.宋元嘉十六年置上定林寺.西南去县十八里。案寺记.禅师竺法秀所造.在下定林寺之後。法秀初止祗洹寺.移居於此也。


○宋上定林昙摩蜜多传.元嘉十九年卒於上寺.春秋八十有七。


○又实录.傅弘居锺山定林寺.建经轮藏。


○齐京师建初寺释僧佑传.年十四.家人密为访婚.佑知而避。至定林投法达法师.师奉竭诚.永明中奉勅入吴.试简五众并宣讲十诵.更伸受戒之法。凡获信施.悉以治定林建初诸寺。


○齐上定林寺释僧远传.宋大明六年谢病.隐上定林寺。明帝践位.请远为师.竟不能致。以齐永明二年卒於上寺。竟陵文宣王为营坟於山南.立碑颂德.太尉王俭制文。时定林上寺又有法令慧泰.并善经论.继迹於远焉。


○齐上定林寺释僧柔传.柔姓陶.丹阳人.入剡白山灵鹫寺徵书.岁及.乃更出京师.止於定林寺。躬为玄匠.四远欣服。卒於延兴元年.即葬於山南.沙门僧佑为立碑墓所.东莞刘勰制文。


○梁定林寺释法通传.践迹京师.憩定林上寺。天监十一年卒.葬於寺南。弟子静深等立碑墓侧.陈郡谢举兰陵萧子云并为制文.刻於两面。时定林上寺.复有沙弥智进.清信苦节.修头陀行。


○齐京师安乐寺释智称传.定林寺法献.於讲席相值.闻其往复清玄仍携止山寺。


○齐上定林寺释道嵩传.宋元徽中来京师.止锺山定林寺。


○齐上定林寺释超辩传.还都止定林上寺.闲居养志.毕命山门.永明十年卒.葬於寺南.刘勰为制墓文。


○梁上定林寺释慧弥传.止於京师定林寺.以天监十七年卒.葬於寺南。时定林又有沙门法仙.诵经有素行。


○齐正胜寺释法愿传.少时启求出家.三启方遂.为定林寺远公弟子。


○南史明僧绍传.闻沙门释僧远夙德.往候定林寺.齐高帝欲出寺见之.遁还摄山。


○又何胤传.入锺山定林寺听内典.其业皆通。


○又刘勰传.勰为文长於佛理.都下寺塔及名僧碑志.必请勰制文。有勅与慧震沙门於定林寺撰经证.功毕.启求出家.遂变服改名慧地云。(陈云.以上数条.只言定林.未分上下。知其为定林上寺者.以齐梁时下寺已久废也。)


○齐上定林寺释法献传.宋元嘉十六年方下京师.止定林上寺。元徽三年.西游于阗.获佛牙一枚.舍利十五粒.观世音减罪呪及调达品.又得龟兹国金鎚鍱像。於是而还.十有五载.密自礼事.余无知者。至文宣感梦.方传道俗。以建武末年卒.窆於锺山之阳。献弟子僧佑为造碑墓所.丹阳尹沈约制文。献於西域所得佛牙及像.皆在上定林寺。牙以普通三年正月.忽有数人执仗初夜叩门.称临川殿下奴叛.有人告云.藏佛牙阁上.请开阁检视。寺司即随请开阁.主帅至佛牙座前.开函取牙.作礼三拜.以锦手巾盛牙.绕山东而去。至今竟不测所在。(原注.此牙作高僧传时尚不知何人赚去.今读陈书高祖本纪.乃知取佛牙者.即陈武帝。其曰庆云寺慧兴者托辞也.详见下庆云寺条.咸丰未经兵燹以前.牙在香林寺中.予犹及见之。)


○齐书武帝纪.永明九年八月甘露降定林寺佛堂庭中。


○又东昏侯纪.至定林寺有老病沙门不能去.令左右射之。


○贞观公私画史.定林寺在江宁.有梁解旧画。


○景定建康志.梁昭明太子书台在蒋山定林寺後山北高峯上。又一人泉在北高峯绝顶定林寺後。


○至正金陵新志.上定林寺旧在蒋山应潮井後。宋乾道间.僧善监请其额.於方山重建。


○王褒集有咏定林寺桂花诗。

 

灵鹫寺


灵鹫寺未详其所在.宋杯度道人自南州移居之。至齐时.名僧慧高请其师僧审还寺.为别立禅房焉。


【考证】宋京师杯度传.自南州移灵鹫寺.至元嘉中卒.葬建业之覆舟山。


○齐京师灵鹫寺释僧审传.灵鹫寺慧高从受禅业.乃请审还寺.别立禅房。

 

王国寺


王国寺.盖比邱尼所居也。宋元嘉二十二年孔熙先等谋逆.有王国寺尼法静.出入彭城王义康家.则交结豪贵而不守戒律云。


【考证】建康实录.(案建康实录无此.见宋书范晔传。)员外散骑常侍孔熙先与太子詹事范蔚宗.谋奉彭城王义康为逆。时有王国寺尼法静出入义康家.尼妹夫许耀领队在台宿卫宫省.许为内应。

 

延寿寺 (延熙寺)


延寿寺.宋元嘉二十二年义阳王昶母谢太妃所造.至唐改名延熙云。


【考证】建康实录.宋元嘉二十二年置延寿寺.西北去县八十里。案寺记.义阳王昶母谢太妃造.隋末废.唐上元二年重置.名延熙寺。

 

乌衣寺


乌衣寺在乌衣巷.宋元嘉时.释慧叡与慧义同居之.讲说诸经.思彻言表。厥後昙迁昙凭.皆以转读名於时焉。


【考证】宋京师乌衣寺僧慧叡传.适京师止於乌衣寺.讲说诸经.皆思彻言表。


○宋京师只洹寺释慧义传.劝范泰以果竹园六十亩施只洹寺.泰从之。及泰薨.泰第三子晏遂夺而不与。义乃移止乌衣寺.与慧叡同住。元嘉二十一年.终於乌衣寺。


○齐乌衣寺释昙迁传.迁长於转读.有无穷声韵。初止只洹寺.後移乌衣寺。


○齐乌衣寺释昙凭传.少游京师学转读.止乌衣寺。

 

齐福寺


齐福寺.宋元嘉末年造.福曰齐福.盖萧氏将兴之兆云。


【考证】建康实录.宋元嘉三十年置齐福寺。

 

天竺寺


求那跋陀罗.中天竺人.宋元嘉中.文帝遣使迎至都.初住只洹寺.後於丹阳郡译经.立天竺寺以居之。(案陀罗传无立天竺寺事.不知孙氏何据。後云天竺寺当立於此时.亦想当然尔之语。)至齐时有僧贤居此寺.善於敷论.名振上国焉。


【考证】宋中兴寺求那跋陀罗传.陀罗.中天竺人.元嘉十二年至广州.宋太祖遣使迎接。既至京都.初住祗洹寺.集义学诸生译出杂阿含经。後於丹阳郡译出胜鬘楞伽经。世祖明其纯谨.益加礼遇。(原注.天竺寺当立於是时.名曰天竺.以其本天竺人也。)


○齐京师太昌寺释僧宗传.时有中兴寺僧敬道及天竺寺僧贤.并善敷论.名振上国云。

 

禅冈寺


禅冈寺.宋孝建二年萧惠开为父思话而造也。惠开家世奉佛.凡为父造四寺.在京师南冈下者名禅冈.是为其一。(陈云。当在今之赤石矶。)齐有高僧法开僧绍等居之。梁何逊诗所谓拱树捎云密重楼雾中出者.真能状寺中之景云。


【考证】梁书萧惠开传.惠开.思话之子.丁父艰.居丧多孝性。家素奉佛.凡为父造四寺。於南冈下名曰禅冈寺.於曲阿故宅名曰禅乡寺.於京口墓亭名曰禅亭寺.於所封邑封阳县名曰禅封寺。


○齐琅邪摄山释法度传.余杭县法开者.清爽隽发.善为德论.出京止禅冈寺。与同寺僧绍有闻於时。


○梁何逊集有登禅冈寺望和虞记室诗.其警句云.南望南郭门.拱树捎云密.北窗北溱道.重楼雾中出。

 

司徒寺


司徒寺.宋司徒何尚之所造.故以官名其寺焉。何氏自晋司空充至宋司徒尚之.世奉佛法.并建立塔寺。此为其一。陈徐陵有宋司徒寺碑.盖为寺僧而作云。


【考证】梁书何敬容传.何氏自晋司空充宋司徒尚之.世奉佛法.并建立塔寺。


○徐陵集有齐国宋司徒寺碑。(原注.南朝称某寺某僧.必先称其国.时国祚皆短.凡僧卒於何代.即称何代僧.高僧传历历不爽。此言齐国系言其僧为齐代人。集中此碑.误删僧名.令人不解。如云齐国宋司徒寺某法师碑.则了然矣。)

 

法轮寺


法轮寺.在覆舟山下.亦何尚之所造也。寺成.请释志道居之。至齐时.何点以其为家寺.常居於此。竟陵文宣王就见之。後崔慧景反.围宫城.屯兵寺前.以其精通佛理.逼与谈义.真六朝人戎服谈玄之结习焉。


【考证】齐锺山灵曜寺释志道传.何尚之钦德致礼.请居所造法轮寺。


○南史何点传.後点在法轮寺.竟陵王子良就见之.角巾登席.子良欣悦无已。又永元中崔慧景围城.慧景性好佛义.先慕交点.点不顾之.至是乃逼召点往赴其军.终日谈说.不及军事。(案解题.崔慧景以点精通佛理.逼与谈义.考证竟无一字及点後二条对客高谈.乃不知客为何人.今据南史点传补永元中以下云云。)


○齐书崔慧景传.性好谈义.兼解佛理.顿法轮寺.对客高谈。


○读史方舆纪要.法轮寺在城北覆舟山下.齐崔慧景围宫城.顿法轮寺.对客高谈处也。

 

南涧寺


南涧寺在何尚之宅畔。尚之宅临南涧.又谓之落马涧。(陈云.当今南门外西街涧子桥。)寺居其间.即以南涧为名焉。居是寺者.有高僧道冏.显亮.智称。而何求仍世居旧宅.不肯就徵。张景真则舍身设斋於此寺云。


【考证】景定建康志.何尚之宅.在南涧寺侧。


○至正金陵新志引戚氏光云.南史有南涧寺。庆元志云.南涧即今落马涧.比年始题其榜曰跃马涧。


○宋京师南涧寺释道冏传.冏止南涧寺.世以船舟为业。


○齐上定林寺释僧远传.宋新安孝敬王子鸾为亡所生母殷贵妃造新安寺.勅选三州招延英哲.远与小山法瑶.南涧.显亮.俱被徵召。


○齐京师安乐寺释智称传.乃投南涧禅房宗公.请受五戒。


○南齐书何求传.除司空从事中郎不就.乃除永嘉太守。求时住南涧寺.不肯诣台.乞於寺拜受.见许.未几遁归吴。


○又荀伯玉传.世祖在东宫.左右张景真於南涧寺舍身.齎有元徽紫皮袴褶.他物称是。

 

大庄严寺


宋孝武大明三年.路太后於宣阳门外太社西药园造寺.名庄严寺.建塔七层.寺前有市。(陈云.当今之笪桥西.今笪桥亦有市。)後因梁有小庄严寺.故称此为大以别之。历朝高僧如昙斌.昙济.昙宗.慧亮.道慧.元趣.法道.僧璩等辈.无虑十余人.皆止此寺。其最着者.僧达讲维摩经.勅坐近张绪.俾闻其言。宝志与王筠交.而筠後为作墓碑。僧旻深通禅理.梁昭明尝与谘论。简文作成实论疏序.元帝为制碑文.江总亦有大庄严寺碑。是皆文人之慧业也。至於遭逢世变.兴替相仍.则宋元徽二年张敬儿败贼於寺前小市。贺琛被贼创.举送此寺疗治之。齐东昏侯取寺中九子玉铃为潘妃殿饰。侯景乱梁.宿庄严寺.即南郊祭天。陈永定二年高祖屡幸寺舍身.发金光明经题.并设无碍大会。颜晃因甘露降寺中.遂献甘露颂。宣帝永建十年.雷震庄严寺露盘。逮隋时渐圮.唐天宝中乃重修云。


【考证】建康实录.宋大明中路太后造庄严寺。(详见上谢寺.)梁天监中置小庄严寺。(详见下。)


○南史虞愿传.宋明帝起湘宫寺.以孝武庄严刹七层.欲起十层。(陈云.此知庄严寺有七层塔.路太后造寺.在孝武时.故谓孝武庄严刹也。)


○宋京师庄严寺释昙斌传.宋元徽中卒於庄严寺。时庄严寺复有昙济昙宗等.并以学业才力.见重一时。


○宋京师何园寺释慧亮传.泰始之初.庄严大集.简阅义士上首千人.勅亮与斌递为法主。


○宋京师庄严寺释道慧传.慧以母老欲存资奉.乃移憩庄严。时庄严寺复有元趣僧达.并以学解见称。


○梁上定林寺释法通传.践迹京师.初止庄岩.後憩定林。


○梁京师庄严寺释僧璩传.後移止庄严寺.卒於所任。


○南史张绪传.齐高帝重绪文学.尝幸庄严寺听僧达道人讲维摩经。坐远.绪不闻其言.乃迁僧达以近之。又释宝志传.先是王筠至庄严寺.宝志与之交言欢饮.至亡.武帝命筠为碑.盖先觉云。


○梁昭明太子集有解二谛义.并载僧旻问答。


○梁简文帝集.有僧旻成实论义疏序。


○梁元帝集有僧旻法师碑。


○梁江总集有大庄严寺碑。其警句云.前望则红尘四合.见三市之盈虚。後睇则紫阁九重.连双阙之耸峭。


○南史宋後废帝纪.元徽二年.张敬儿破贼宣阳门庄严寺小市。又贺琛传.琛被创未至死.贼举送庄严寺疗治之。


○南齐书东昏侯纪.庄严寺有玉九子铃.剥取以为潘妃殿饰。


○梁书侯景传.先夕景宿大庄严寺.即南郊柴燎於天。


○陈书高祖本纪.永定二年五月辛酉.舆驾幸大庄严寺舍身。壬戌.羣臣表请还宫。十月乙亥.舆驾幸大庄严寺.发金光明经题。十二月甲子.舆驾幸大庄严寺.设无碍大会。又颜晃传.永定二年.高祖幸大庄严寺.其夜甘露降.晃献甘露颂。


○建康实录.陈宣帝太建十年.夏六月大雨.雷震庄严寺露盘。


○宋僧赞宁续高僧传.释惠忠.俗姓王氏.上元人也。唐天宝初年出止庄严寺.兴怀修葺。

 

幽栖寺 (祖堂寺 延寿院)


牛头山周回四十里.其南峯峦.削如芙蓉。宋大明三年.建幽栖寺於上.因名是山曰幽栖山。逮唐初懒融道人说法住此.为南宗第一祖师.乃改为祖堂寺。光启四年废。杨吴太和二年重置.改名延寿院。今仍称幽栖寺焉。


【考证】景定建康志.牛头山.宋大明三年.於山南建幽栖寺.因名幽栖山。


○至正金陵新志.融禅师姓韦.年十九.落发出家.入牛头山幽栖寺北岩之石室修道。唐贞观中四祖信禅师.传达摩心印.知融可以传道.遂来山中授以法要。後融卒.葬鸡笼山.号一代祖师。其寺与山.遂号祖堂云。又延寿院下.乾道志.本幽栖寺.在城南四十里祖堂山南.光启四年废。吴太和二年重置.改今额。

 

何园寺


何园寺未详其所在。宋齐以来.高僧慧亮.慧隆.僧辩.僧贤.道慧.法度等.并居之。


【考证】宋京师何园寺释慧亮传.渡江止何园寺.颜延之张绪眷德流连.每叹曰.安汰吐珠玉於前.斌亮振金声於後。


○齐京师何园寺释慧隆传.宋泰始中出都.止何园寺.思彻铨表.善於清论。时何园寺复有僧辩.僧贤.道慧.法度.并研精经论.功业可称。

 

灵曜寺


灵曜寺在蒋山之西。宋大明六年.甘露降於寺庭。历代高僧如道营.僧审.道慧.智道.志秀.僧盛.皆止於是。而江总尝从则法师受菩萨戒焉。


【考证】景定建康志.道光泉在蒋山灵曜寺前。


○南史宋孝武本纪.大明六年.甘露降灵曜寺。


○宋闲心寺释道营传.始住灵曜寺习禅.晚依观询二律师谘受毗尼。


○齐京师灵鹫寺释僧审传.闻昙密摩多道王京邑.乃拂衣过江.止於灵曜寺。


○齐京师庄严寺释道慧传.出家为僧慧弟子.止灵曜寺。


○齐锺山灵曜寺释志道传.出家止灵曜寺.蔬素少欲。


○梁冶城寺僧智秀传.秀京兆人.幼有出家之心.将冠娶日.走投灵曜寺出家。


○梁京师灵曜寺僧盛传.本姓何.建业人.大明数论.并善众经。梁天监中卒於灵曜寺。


○南史江总传.年二十余.入锺山灵曜寺.从则法师受菩萨戒。

 

多宝寺


多宝寺未详其所在。宋释法颖.慧隆.静林.宏充.诸名僧居之。梁任孝恭有多宝寺碑铭。


【考证】齐京师多宝寺释法颖传.宋元嘉末止新亭寺.孝武南下.改治此寺.以颖学业精明.勅为都邑僧正。後辞任还多宝寺。时多宝寺复有僧静林.慧隆。


○齐京师湘宫寺释宏充传.大明末过江.初止多宝寺。每讲法华十地.听者盈堂。


○梁任孝恭集有多宝寺碑铭。其警句云.上当星纪.下接莲峯.还瞻朱阁.仰背青松。又云.藏韬仙说.台含佛影.叶下秋林.烟生春岭。

 

北多宝寺


北多宝寺.别乎在南者言之也。宋释慧亮.慧整.齐慧忍等并居之。


【考证】宋京师北多宝寺释慧亮传.住京师北多宝寺.神情超绝.容止可观。


○宋京师新安寺释道猷传.北多宝寺慧整.特精三论。


○齐北多宝释慧忍传.俗姓篑.建康人.少出家.住北多宝寺。

 

长乐寺


长药寺在台城之南。宋释慧询觉世.齐释法珍.僧响.僧猛.法宝.慧渊等并居之。惟地当冲要.梁末齐兵内犯.陈霸先统率羽林禁兵出顿寺前.防护宫省.则与都城为存亡也。隋时寺废。


【考证】齐京师长乐寺释慧询传.至京师止道场寺.寺僧慧观以询德为物范.乃令更振他寺.於是移止长乐寺。


○齐新安寺释道猷传.时北多宝慧整.长乐觉世.并齐名比德。


○齐谢寺释慧次传.时长乐寺又有法珍.僧响.僧猛.法宝.慧渊.并一代英哲.为时论所宗。


○读史方舆纪要.长乐寺在台城南.梁绍泰二年.齐兵至倪塘.游骑至台城门外.陈霸先总禁兵出顿长乐寺是也.今废。

 

药王寺


宋孝武大明七年四月八日.有竹林寺释慧益焚身礼佛.帝於所茶毗之处起药王寺.设会度人.以纪徵祥焉。


【考证】宋京师竹林寺僧慧益传.宋孝建中出都.憩竹林寺。精勤苦行.誓欲烧身。大明七年四月八日.益乃手自执烛以然帽.帽然已.乃弃烛合掌.诵药王品。火至眉.诵声犹分明.及眼乃昧。明日帝为设会度人.令斋主唱白.具序徵祥。烧身之处.起药王寺以拟本事焉。

 

栖元寺


栖元寺在鸡笼山东北.宋建平王弘尝置第於此.後舍为寺。其子景素请僧远驻锡.不出.慧曜乃居之。至齐有高僧僧审.文惠太子竟陵文宣王并加敬礼。又有云法师者.王僧孺为制碑.住持既多宿德.复极山水之美。王融听讲已毕.乃有游邸园诗.盖应竟陵王教而作也。今潮沟畔尚存遗址云。


【考证】南史宋建平王宏传.宏少而闲素.笃好文集.置第於鸡笼山.尽山水之美。


○齐上定林寺释僧远传.宋建平王景素.谓栖元寺是先王经始.既寺是人外.欲请远居之。殷勤再三.终不下山。


○宋彭城寺释道俨传.时栖元寺又有释慧曜者.善於十诵。


○齐灵鹫寺释僧审传.审还灵鹫寺.别立禅房。清河张振又请居栖元寺。文惠文宣.并加敬事。


○王僧孺集有栖元寺云法师碑。


○王融集.有栖元寺听讲毕.游邸园.应司徒教五古诗。


○建康实录.潮沟其北又开一渎.经栖元寺门至後湖.以引湖水。原注.栖元寺在覆舟山西南.鸡笼山东北。


○至正金陵新志引寰宇记.鸡笼山.西接落星涧.北接栖元塘。

 

新安寺


宋大明六年.孝武帝宠姬殷贵妃薨.为之立寺於青溪鸡鸣桥北。因贵妃子子鸾封新安王.故以新安为寺名。延名僧道猷.昙斌.法瑶.僧远.慧重等以主之。落成之日.百官多施钱帛.张融独嚫百钱以托讽焉。及废帝子业杀子鸾.毁新安寺.驱斥僧徒。明帝践阼.敕令修复.而昙度继为寺主。後废帝昱偷狗就与饮酒.则非戒律僧矣。齐有僧道兴为竟陵文宣王所礼。至陈.韩子高移官出居新安寺.则其寺犹为寄寓之所云。


【考证】建康实录.青溪七桥.次南鸡鸣桥。原注.即舆地志所谓今新安寺南.出开善寺路.度此桥。


○南史天竺国传.孝武宠姬殷贵妃薨.为之立寺。贵妃子子鸾封新安王.故以新安为寺号.前废帝杀子鸾.乃毁废新安寺。及中兴.天宝诸寺。驱斥僧徒。明帝践阼.下令修复。


○又张融传.宋孝武起新安寺.僚佐多嚫钱帛.融独嚫百钱。(案南史融传.解褐为新安王子鸾参军。王母殷淑仪薨.四月八日建斋灌佛.僚佐儭者多至一万.少不减五千.融独注儭百钱.无孝武建新安寺语.此孙氏依天竺国传以意造也。)


○宋京师新安寺释道猷传.宋文帝敕临川郡发遣出京.既至.即延入宫内.大集义僧.命猷伸述顿悟。及孝武时.敕住新安为镇寺法主。


○宋吴兴小山释法瑶传.大明六年.敕吴兴郡礼致上京.与道猷同止新安寺.使顿渐二悟.义各有宗。


○宋京师庄严寺释昙斌传.初止新安寺.讲小品十地。


○齐上定林寺释僧远传.宋新安孝敬王子鸾.为亡所生母殷贵妃造新安寺.敕选三州招延英哲.皆推远为允举之首。


○齐瓦官寺释僧重传.宋大明六年.敕於新安寺出家。


○宋灵根寺释僧瑾传.後有沙门昙度续为僧主.止於新安寺。


○宋书後废帝纪.七月七日晚.至新安寺.偷狗就昙度道人煑之饮酒。


○齐京师安乐寺僧辩传.司徒竟陵文宣王令龙光普知新安道兴及辩等集第作声。


○陈书韩子高传.废帝即位.迁散骑常侍.右卫如故.移顿於新安寺。

 

外国寺


宋孝武时.有外国沙门摩诃至都下.建外国寺以居之.及齐东昏无道.剥外国寺佛面光相.以施潘妃殿饰焉。


【考证】建康实录.宋孝武时.有外国沙门摩诃衍出新经胜鬘经於都下.尤为释学所重。(原注.外国寺疑建於是时。)


○南史齐东昏候纪.庄严寺玉九子铃.外国寺佛面光相.悉剥以施潘妃殿饰。

 

禅林寺 (惠日寺)


宋大明中.有尼净秀.戒行精严.黄修仪及南昌公主为置精舍以居之。逮泰始三年.明帝赐号曰禅林。或曰王修仪立精舍.新蔡公主为佛殿。泰始三年.明帝助修.齐文惠太子更为起房焉。隋末废。唐初复建.名之为惠日云。(原注.此与梁之惠日同名.非一寺也。)


【考证】沈约齐禅林寺尼净秀行状.宋大明七年八月.故黄修仪及南昌公主.深崇三宝.敬仰德行.初置精舍。泰始三年.明帝赐号曰禅林。


○建康实录惠日寺注.今在县东三里。(原注.与梁惠日寺在西者不同。)王修仪为尼净秀立精舍.新蔡公主为佛殿。泰始三年.明帝助修.号曰禅林。齐文惠起房。隋末乱离.并从毁坏。皇初杜伏威与辅公佑共修殿内丈六金像并左右夹侍。始武德四年.止六年正月十五日毕工。寺西废禅林寺亦并入。其年公祏背叛.七年李孝恭来讨.为军火所及。贞观七年.始移惠日之名於此焉。

 

湘宫寺


湘宫寺在青溪中桥之北。(原注.中桥即今之四象桥。盖中桥以在寺前.人呼为湘宫寺桥.後倒转为寺湘.故今譌为四象桥也。)寺门北对都城清明门.西南即古草市.实宋明帝为湘东王时故宅也。践阼以後.即造此寺。以庄严寺刹七层.欲起十层以胜之而不能.乃各立五层。又将彭城寺铜像及文帝所造金薄圆光.移入此寺.请释宏充为纲领.大开讲肆.选法瑗慧隆主其事.而以三衣瓶钵赐昙光.自以为莫大功德矣。後有高僧昙准法身法真法鲜慧兴智倩法愿等.皆居於是。惟南临淮水.齐高帝故宅在其旁.又地当冲要.始安王遥欣构逆时.萧坦之屯军寺前.不免樵苏之扰.而寺侧遭焚.梵宇独安然无恙.则佛力之所护持也。梁简文帝有重修湘宫寺碑.及智倩法师墓碑。赵宋徙寺清化市.厥後遂无闻焉。


【考证】建康实录注引丹阳记.次南有青溪中桥.今湘宫寺门前巷东.出度溪.东有桃花园.是齐太祖旧宅。


○景定建康志引实录.都城清明门.对今湘宫寺.巷东出青溪桥。又引宫苑记.南尉在草市北.湘宫寺前。


○南史虞愿传.帝以故宅起湘宫寺.备极奢丽。以孝武庄严寺刹七层.欲起十层浮屠而不能.乃各立五层。新安太守巢尚之入见.帝问曰.卿至湘宫寺未.此是我大功德。愿侍侧曰.此皆百姓卖儿贴妇钱所为.罪高浮屠.何功德之有。帝大怒。


○宋京师释僧亮传.铸像既成.惟焰光未备。宋文帝为造金薄圆光.安置彭城寺。至泰始中明帝移湘宫寺。


○齐京师湘宫寺释宏充传.明帝践阼.起湘宫寺.请充为纲领.於是移居焉。时湘宫寺又有法鲜比邱.与充齐名。


○齐何园寺释慧隆传.宋明帝请於湘宫寺开讲成实论。


○齐太昌寺释僧宗传.昙准後居湘宫寺.与同寺法真法身.并为当时匠者。


○宋中寺释昙光传.明帝於湘宫设会.闻光唱导.帝称善.即敕赐三衣瓶钵。


○齐灵根寺释法瑗传.明帝造湘宫新成.大开讲肆.敕请瑗当法主。


○梁昭明太子集.立二谛义.湘宫寺僧慧兴有谘论。


○梁简文帝集有湘宫寺碑.又有湘宫寺智倩法师墓碑。


○南齐书萧坦之传.始安王遥光以东府反.坦之假节督众军讨之.屯湘宫寺。


○齐正胜寺释法愿传.愿後憩在湘宫.鸾驾自幸降寺省慰.俄而寝疾.值寺侧遭烧.寺在下风.烟焰将及.弟子欲与愿去.愿曰.佛若被烧.我何用活.即苦心归命.於是三面遭焚.寺独不烬。


○至正金陵新志引庆元志.近有人於上元县治後军营中拙出断石.上有湘宫寺三字.以此知旧寺所在.又寺後徙於清化市。

 

兴业寺


兴业寺不知何时所建。近青溪菰首桥.与宋湘宫寺相望也。逮梁简文帝有水照柳初碧烟含桃半红之句.实足状兴业寺之景云。


【考证】建康实录.都城最南清明门.门三道.对湘宫寺巷门.东出青溪港桥。正东面建阳门.门三道.直东今兴业寺後.东渡青溪菰首桥。


○梁简文帝集.有旦出兴业寺讲诗.其警句云.水照柳初碧.烟含桃半红.见鹤徒知谬.察象理难同。

 

永安寺 (归寂塔院)


永安寺.宋泰始二年建.南唐起塔於此.遂号归寂塔院云。


【考证】至正金陵新志.归寂塔院.宋泰始二年建.初号永安寺.南唐保大二年起塔.号归寂.因名院。

 

天保寺


宋泰始中京师民为孝武帝立寺.疑其名.巢尚之曰宜名天保.诗云.天保.下报上也.於是寺名乃定。齐时居是寺者.为道盛法瑗慧文超胜等。沈文季尝於是设会。高帝及竟陵王子良王奂.於诸僧皆加敬礼焉。


【考证】宋书戴法兴传.时百姓欲为孝武立寺.疑其名.巢尚之应声曰.宜名天保.诗云.天保.下报上也。时服其机速。


○齐京师天保寺释僧盛传.下京憩天保寺。齐高帝敕代昙度为僧主。後沈文季於天保寺设会.令陆敬修与盛论议.盛既理有所长.言无暂屈.敬修意不获申.恧焉而退。(案盛既以下.依陈本补。)


○齐灵根寺释法瑗传.後天保改构.请瑗居之。


○齐多宝寺释法颖传.时天保寺又有慧文律师.亦善诸部毗尼.为琅邪王奂所重。


○齐京师安乐寺僧辩传.司徒文宣王令善声沙门龙光普知.与多宝慧忍.天保超胜.及僧辩等.集第作声。(案集第作声.谓集其第唱梵也。今据传补善声沙门龙光普知及僧辩等十二字)

 

正胜寺


宋泰始六年.建康人校长生舍宅为寺.名曰正胜.请上定林寺释法愿居之。


【考证】齐正胜寺释法愿传.少时出家为上定林远公弟子.泰始六年校长生舍宅为寺.名曰正胜.请愿居之。

 

兴皇寺


宋明帝泰始之初.创寺於建阳门外.敕释道猛为纲领.名寺曰兴皇。创造工毕.即令於寺开讲。自宋暨梁.道坚.惠鸾.惠敷.僧训.道明.智藏.皆住止此寺。释智称.宝志.亦时相往来.诸名士刘歊.孙瑒.傅縡.张融.则与寺中名德结世外之契。昭明解二谛义.法宣并有谘问焉。惟地近都城.齐崔慧景反.崔兴祖军兴皇寺.时有掠夺.犹不免尘刼之扰云。


【考证】宋京师兴皇寺释道猛传.泰始之初.帝创寺於建阳门外.敕猛为纲领。帝曰.夫人能宏道.道藉人宏.令得法师.非直道益苍生.亦有光世望.可目为兴皇.由是成号。及创造工毕.敕猛於寺开讲。後有道坚.惠鸾.惠敷.僧训.道明.并止兴皇寺。


○齐京师安乐寺释智称传.遇颖公於兴皇讲律.发言中诣。


○梁京师释宝志传.诸多来去兴皇净名两寺。


○古诗纪梁释智藏小传.住兴皇寺.梁武授戒.时时咨禀。


○梁书刘歊传.始沙门宝志遇歊於兴皇寺.惊起曰.隐居学道.清净登仙。


○陈书孙瑒传.时兴皇寺朗法师该通释典.瑒每造讲.时有抗论.法侣莫不倾心。


○南史傅縡传.縡笃信佛教.从兴皇寺惠朗法师受三论.尽通其学。


○张融集与周顒论释法宠书注.法宠寓海盐.纳妻半年.舍家住兴皇寺.从道猛学.融与顒书称之。


○梁昭明太子集解二谛义.是兴皇寺法宣咨答。


○南齐书崔慧景传.崔恭祖军兴皇寺.於东宫掠得女伎.为崔觉逼夺.由是忿恨。

 

灵根寺


灵根寺在锺山侧.宋泰始中释僧瑾所造也。高僧法瑗.法常.智兴.元畅.慧豫.法明等居之。又有僧迁慧令受梁昭明太子咨义焉。

 

灵基寺


灵基寺亦释僧瑾所造也。高僧智林.敬遗.光赞.慧韬等居之。


【考证】宋灵根寺释僧瑾传.初止冶城寺.孝武敕为湘东王师.湘东践阼.是为明帝.仍敕瑾为天下僧正。瑾性不蓄金.四方奉献.皆充福业.起灵根灵基二寺.以为禅慧栖止。


○齐灵根寺释法瑗传.後齐文惠请居灵根.因移彼寺。时灵根寺又有法常智兴.并博通经论。


○齐蜀后山释元畅传.至京止住灵根.少时而卒.即窆於锺阜独龙山前。临川献王立碑.汝南周顒制文。(陈云.据此知寺必在锺山侧也。)


○齐京师灵根寺释慧豫传.来游京师.止灵根寺。


○齐上定林寺超辩传.时有灵根寺法明.蔬食苦行.诵经十余万言。


○梁昭明太子集解二谛义.法身义.灵根寺僧迁慧令并有谘答。


○齐高昌郡释智林传.宋明之初.敕在所资给发遣至京.止灵基寺.讲说相续。


○齐京师中寺释法安传.时有灵基寺敬遗.光赞.慧韬.皆当时名流.为学者所重.

 

延祚寺 (正觉寺 铁塔寺)


延祚寺在冶城後冈上.宋泰始中.邦人舍地建精舍.以延祚为寺名。寺有高阁.梁何逊尝登之以赋诗。候景之乱.王僧辩入讨.景使其党宋长贵守延祚寺.盖其地实据山川之形胜焉。南唐改正觉寺.又名铁塔寺。塔至国朝始为雷震所坏云。


【考证】至正金陵新志.正觉禅寺.(原注.此南唐以後之正觉寺.非六朝之正觉寺也。)一名铁塔寺在城内西北冶城後冈上。宋泰始中邦人舍地建精舍.号延祚寺.南唐始改今额。


○何逊集。有登延祚寺阁诗。


○南史侯景传.王僧辩入讨.景使其党宋长贵守延祚寺。

 

闲心寺


闲心寺在娄湖苑.(陈云.今之门东老虎头也。)宋张永所造也。既成.请释道营居之。开设讲席.门徒甚盛。逮齐有释慧佑.厉身苦节.竟陵王子良迎至寺中.以为法主焉。


【考证】宋京师闲心寺释道营传.道营始住灵曜寺习禅.晚依观询二律师咨受毗尼。及张永於娄湖苑立禅心寺.请营还居讲席.学徒甚盛.後有释慧佑者.苦身厉行.精寻律教.齐竟陵王子良遣迎出都.俾止闲心寺焉。

 

正觉寺


正觉寺在新亭.宋昇明二年领军萧道成筑垒於此.防卫都城。及沈攸之既败.乃以军幕之地置寺。齐兴.尚书令王俭为碑.徐希秀书之.并敕释法悦为寺主焉。


【考证】至正金陵新志.正觉寺有三.其一禅寺.(详前注。)其一在正西隅.其巷呼正觉寺巷。乾道志云.本在城南新亭垒侧.宋昇明二年萧道成顿兵新亭.及沈攸之败後.乃以军幕之地置正觉寺.尚书令王俭为碑。寺久废.今寺传自绍兴十二年请新亭额来建。其一.乾道志云.在城内炳灵公庙西蔬圃中.属今正西隅。(陈云.东花园亦有正觉寺.盖嘉庆时水月庵所改.今并废。)


○南史徐爰传.爰子希秀.甚有学解.亦娴篆隶.正觉寺碑.希秀书也。


○齐正觉寺释法悦传.齐末敕为僧主.止京师正觉寺.敦修福业.四部所归。

 

龙渊寺


龙渊寺在小丹阳牛落山.宋昇明中僧远所筑之精舍也。远後遍历京师诸寺.而龙渊实为发迹之始焉。


【考证】齐上定林寺释僧远传.宋大明中渡江.住彭城寺。昇明中於小丹阳牛落山立精舍.名曰龙渊。後历止众造寺新安寺.而卒於上定林寺。

 

灵味寺


灵味寺在锺山侧.宋释昙宗居之.即着京师寺塔记者也。後有僧意.昙光.宝亮.静安.皆为灵味之禅宿焉。


【考证】宋灵味寺释昙宗传.昙宗姓虢.秣陵人。出家止灵味寺。少而好学.博通内典.着京师寺塔记二卷。时灵味寺复有释僧意者.亦善唱说.制谈经新声。又释昙光传.後还都.止灵味寺。


○梁灵味寺释宝亮传後憩灵味寺.续讲众经.盛於京邑。以天监八年卒.葬锺山之南.陈郡周兴嗣.广陵高爽.并为制文.刻於两面。弟子法云又立碑寺内。


○梁昭明太子集解二谛义.有灵味寺静安谘答。

 

天王寺 (奉先寺 宝光塔院 普光寺 宝光寺)


天王寺在梅岭冈.(陈云.今之雨花山也。)刘宋时置。梁为昭明太子果园.梅圣俞诗所谓宋日天王寺梁时太子园也。南唐改奉先禅院.内起宝光塔。赵宋为普光寺。明为宝光寺云。


【考证】至正金陵新志引乾道志.宋置天王寺.梁为昭明太子果园.吴为徐景通园.南唐保大四年更置奉先禅院.葬昙禅师.起塔.因名宝光塔院.今为普光寺。


○宋梅尧臣集有送峙师移居普光寺诗云.宋日天王寺.梁时太子园。


○明金陵梵刹志.宝光寺.在都门外南城梅冈.刘宋时为天王寺。

 

旷野寺 (禅居院 崇果院 崇因寺 印厂寺)


旷野寺在新亭.刘宋之所造也。齐废.梁复.湘东王绎为制碑文.有释僧宝居之。唐改禅居院。杨吴改崇果院。宋为崇因寺.明呼印厂寺云。


【考证】至正金陵新志.崇因寺在城南十二里。旧图经云.本宋旷野寺.齐废.梁大同中复.唐开元中改禅居院。吴太和二年改崇果院。宋改今额。


○梁元帝集.有旷野寺碑.其铭中警句云.圆璫旦晖.方诸夜朗。金盘曜色.宝铃成响。


○梁灵味寺释宝亮传.时高座寺僧成.旷野寺僧宝.并齐代宗匠。


○明金陵梵刹志.崇因寺在古新亭.今呼印厂寺。

 

隐静寺


隐静寺.刘宋之所建也。有黄杨树高丈许.盖建寺时之旧植.至国初犹存。


【考证】国朝朱应昌洗影楼集注.隐静寺黄杨树高丈许.大可数围.僧云.建寺时所置。寺创自刘宋时.殿前碑碣犹.存在沧波门外。

 


建元寺


建元寺.齐高帝践阼时之所置.故以建元名其寺焉。寺在青溪上。东南角有募士桥.吴大帝募勇士处也。梁沙门僧护僧韶皆居於是。简文帝为太子时.亦於此迎佛云。


【考证】建康实录.青溪北源亦通後湖.出锺山西。今建元寺东南角度溪有桥.名募士桥.吴大帝募勇士处。


○梁京师灵曜寺释僧盛传.时有建元寺僧护.僧韶.齐德比誉。


○梁简文帝集.有谢敕参迎佛启云.臣纲启主书.周昂奉宣敕旨.曲赉恩参.臣即到建元寺奉候法身。

 

毗耶离寺


毗耶离寺.未详所在。齐建元时.西域僧求那毗地来京师.止於此寺。(案原作敕使居之.据传无奉敕住寺事.今改正。)


【考证】齐建康正观寺求那毗地传.毗地中天竺人。齐建元初来至京师.止毗耶离寺。

 

正观寺


正观寺.在秦淮水侧。齐时中天竺僧求那毗地.以所得供献.营造此寺。重阁层门.殿堂整饰。以中兴二年卒。梁初复有僧伽婆罗者.亦外国僧.止於是。武帝甚加礼接.令译经於寿光殿古云馆中.与毗地讲席继轨焉。


【考证】齐建康正观寺求那毗地传.毗地为人宏厚.南海番人咸宗事之.供献皆受.悉为营法。於建业淮水侧造正观寺居之.重阁层门.殿堂整饰。以中兴二年卒於所任。梁初复有僧伽婆罗者.亦外国僧.至京师止正观寺.今上甚加礼接。(陈云.高僧传系梁时作.今上谓梁武帝.)敕於正观寺及寿光殿古云馆中译出大阿育王经解脱道论等.凡十部三十三卷。

 

齐众造寺


众造寺建於齐时.译其命名之义.疑为募资所造也。王僧达请僧远居之。(陈云.梁普通中置众造寺.而王僧达则卒於齐时.是齐先有此寺名.故何氏舍宅为伽蓝.趣势者助财造构。轻薄者因呼为众造.若非齐有此寺.安得预以梁寺讥之。)


【考证】齐上定林寺释僧远传.琅邪王僧达才贵当世.藉远风素.延止众造寺.远周贫济乏.身无余财。

 

崇圣寺


崇圣.尼寺也.未详所在.齐有慧首尼居之。


【考证】南史刘穆之传.穆之孙彪坐与亡弟母杨别居.死不殡葬。崇圣寺尼慧首剃头为尼.以五百钱买棺.以泥絙舆送葬.为有司所奏。

 

孔子寺


丹阳郡之东南长乐桥.旧有宣尼庙.晋太元中所置也。至齐迁於乐游苑东.而以旧地为浮屠.人呼为孔子寺.亦名孔子巷云。(陈云.当今之马道街一带。)

 

大仁寺


大仁寺.在长乐桥东孔子巷中。


【考证】六朝事迹.孔子庙在乐游苑.东隔青溪.本奉圣亭侯所奉之庙也。旧在溪南丹阳郡之东南.本东晋所立.中废。宋元嘉十九年诏复孔子庙.至齐迁於今处.以旧地为浮图。今名孔子寺.亦名孔子巷.在城东南五里古长乐桥东。


○景定建康志.孔子巷在大仁寺西南古长乐桥东一里。


福齐寺 (案释道儒系齐福寺僧.孙氏误引.陈本仍之.今改正.别补一兴福於後。)


福齐寺.齐京师人为释道儒而造也。寺本张敬儿故宅.伏诛後入官.众买得之以居道儒。时有释慧芬亦居是寺焉。


【考证】齐齐福寺释道儒传.长沙王请为戒师。卢丞相伯仲孙共买张敬儿故宅.为儒立寺.今齐福寺是也。

 

兴福寺 (此寺补)


兴福寺不知所在。宋时释慧芬由魏谷熟县常山寺南归至都.止白马寺.以齐永明三年卒於兴福寺焉。


【考证】齐兴福寺释慧芬传.以齐永明三年卒於兴福寺。

 

洞玄寺


洞玄寺.齐永明元年所置也。有僧法可立石。


【考证】至正金陵新志.洞玄寺在城东南三十里。齐永明元年赐额.僧法可立石可考。

 

山茨寺


山茨寺在锺山侧.周彦伦所立之精舍也。延沙门法绍居之。而僧拔慧照.高名并美。又有张融者.善玄言.彦伦每与遇於精舍.挥麈共谈.弥日不懈焉。


【考证】齐琅邪[山*聂]山释法度传.时有沙门法绍.业行清苦.誉齐於度.而学解优之.时人号曰北山二圣。绍本巴西人.汝南周彦伦去成都.招共同下.止於山茨精舍。


○齐上定林寺释僧柔传.时锺山山茨精舍.又有僧拔慧照.皆弱年英迈.并着高名。


○张融集.门论注.周彦伦於山茨精舍与张融遇.辄以玄言相滞.弥日不懈。

 

太昌寺


太昌寺.齐僧宗所自造也。宗善讲经.以从来信施.构兹梵宇焉。


【考证】齐京师太昌寺僧宗传.宗讲涅盘维摩胜鬘等经.近盈百徧.以从来信施.造太昌寺居之。

 

隐灵寺


隐灵寺未详其所在。齐永明以来.佛会极盛。每四月八日.敕遣官阍守门.男女分日顶礼.然终以寺大容奸.僧尼并皆诛死云。


【考证】梁元帝金楼子兴王篇.齐武帝时.隐灵寺雕饰炫丽.四月八日.皆往往以官阍防门.有礼拜者.男女不得同日至也。僧尼并皆妍妙.俗心不尽.或以箱簏贮奸人而进之.後为觇伺所得.皆并诛死。

 

齐安寺 (妙净寺)


齐安寺.齐世祖旧宅也。践阼後.遂舍为寺。在秦淮之南.前临官路.後接高陇(陈云.即长干里.)与宋兴寺相望。至赵宋遂改为妙净寺云。


【考证】王荆公诗集李璧注.齐安寺.齐武帝宅也。宋兴又在其北。齐安今为妙净寺.前临官路.後接高陇.面淮。

 

普宏寺


普宏寺未详其所在.齐时寺僧智称慧温.讲律诵法.为道俗所重。竟陵文宣王复图释宝亮形於寺壁焉。


【考证】齐京师乐安寺释智称传.文宣请於普宏讲律.僧众数百.皆奉卷承旨。


○齐京师後冈释僧侯传.时普宏有释慧温亦诵法华维摩首楞严蔬苦有志节。


○齐京师灵味寺释宝亮传文宣图其形像於普宏寺。

 

禅灵寺


禅灵寺.齐永明七年.武皇帝之所造.施舍倾赀。竟陵文宣王尝称其信心明照.宫人出家者许其入寺焚修.盖尼寺也。时越州献自然珠佛像.均置刹下.敕谢瀹为碑文.徐希秀书之。监造者为虎贲中郎将潘敞。後因与吕文显私登门楼.械系尚方.罚亦重矣。赐额曰禅灵.识者以为有禅授之谶。逮东昏侯淫侈.剥寺塔宝珥为潘妃殿饰.兆殆应於此与。其地当秦淮运渎之交.有渚.(陈云.即今范之家塘.)有桥.(陈云.即今之斗门桥.)江淹尝宿於渚侧而得异梦。梁侯景作乱.初登寺楼.以望柳仲礼之师。後王僧辩来讨.亦由淮入渚.盖当诣台之孔道云。


【考证】南齐书竟陵王子良传.永明末.上将射雉.子良谏曰.伏度陛下以信心明照.所以倾金宝於禅灵。


○金楼子后妃篇.齐武帝时.内人出家为异衣.住禅灵寺者。犹爱带之如初。


○南齐书祥瑞志.永明七年.越州献白珠.自然作思惟(案原作照惟.今据南齐书改.陈本亦误。)佛像长三寸.上起禅灵寺置刹下。


○又谢瀹传.上起禅灵寺.敕瀹撰碑文。


○又徐爰传.爰子希秀甚有学解.并闲篆隶.禅灵寺碑.希秀书也。


○南史吕文度传.虎贲中郎将潘敞掌监工作.上使造禅灵寺.新成.车驾纵观甚悦。敞喜.要吕文显私登南门楼.上知之.系敞上方.而出文显为南谯郡。


○南齐书五行志.世祖起禅灵寺初成.百姓纵观。或曰.禅者授也.灵非美名.所授必不得其人。


○南史东昏侯纪.禅灵寺塔诸宝珥.皆剥取以施潘妃殿饰。


○景定建康志.运渎六桥.次南禅灵桥.次南运渎临淮有一新桥.对禅灵渚。


○建康实录.江淹尝为宣城守.罢归.泊禅灵寺渚.夜梦一人称张景阳.谓曰.前有一匹锦相寄.今可见还。


○梁书侯景传.柳仲礼裴之高陈文彻鄱阳世子嗣并缘淮造栅.及旦.景方觉.乃登禅灵寺门楼望之。


○景定建康志表.梁元帝承圣元年三月王僧辩督诸军至张公洲乘潮入淮进至禅灵寺前。

 

集善寺


集善寺.在锺山之西.齐豫章王薨.世祖敕货杂物服饰为造此寺。唐初毁。後复置为义章院.改法云寺。(陈云。非六朝之法云也。)宋建炎中废。


【考证】南齐书豫章王嶷传.王薨後.第库无见钱.世祖敕货杂物服饰得数百万.起集善寺。


○至正金陵新志.法云寺.旧在城外东北十里蒋山寺西门.旧有章义桥.图经云.本齐集善寺.唐初辅公祏乱毁.後复置为义章院。改法云.建炎兵火废。

 

法云寺


法云寺在鸡笼山旁.齐竟陵王子良之邸内也。永明中.子良尝招集名僧开讲於此寺。至梁云光法师.宗风未坠。陈时寺僧慧拔.复传业於张讥焉。(案陈书张讥传.笃好元言.讲周易老庄而教授焉。吴郡陆元朗朱孟博.一乘寺沙门法才.法云寺沙门慧拔.至真观道士姚绥.皆传其业。案谓诸人皆传讥之业.今云拔传业於讥误矣。)


【考证】沈约集为竟陵王发讲疏.以永明元年二月八日置讲席於上邸.集名僧於帝畿.皆深辩真俗.洞测名相.分微靡滞.临疑若晓.同集於邸内之法云精庐。


○建康实录.云光居法云寺.讲经花堕。


○陈书张讥传.吴郡陆元朗朱孟博.法云寺沙门慧拔.皆传其业.(案此引未误.解题传业.如作复传张讥之业焉.便无疵纇。慧拔今陈书作休.南史讥传作拔。)

 

石室寺


石室寺.在锺山之後冈.释僧侯安禅之所也。时江左象教愈盛.齐文惠文宣皆深敬信.而僧侯独空山宴坐.不趣邸第焉。


【考证】齐京师後冈石室释僧侯传.还都於後冈.创立石室.以为安禅之所。

 

栖霞寺 (功德寺 妙因寺 普通寺 严因崇报寺 虎穴寺)


栖霞寺.在江乘之摄山.其状似繖.亦名繖山。山多草药.可以摄养.故以摄为名。处士明僧绍抗迹人外.於宋泰始中游此山.刊木翦茅.二十许年.不交俗士.惟与释法度往来.待以师友之敬。齐永明七年.舍宅为栖霞精舍.请度居之。先是有道士欲以寺地为馆.住者辄死。自度驻息之後.羣患皆息。俄见靳尚通名.愿为是山护法.受菩提戒而去。由是度名重一时。僧绍之子临沂令仲璋.於西峰石壁与度镌造无量寿佛并二菩萨.皆高三丈余。而齐文惠太子豫章文献王竟陵文宣王等.雕琢营饰.遂成亿万化身.是为千佛岩。岩下有白乳泉.其侧有齐巴东献武公墓。後有天开岩.尤据一山之胜。梁时寺僧僧朗为武帝所敬.南兰陵萧琛遁迹兹山.深相契慕.遗言葬法师墓旁.因之寺中有朗诠二师居士明僧绍治中萧琛塑像图。元帝为湘东王时.撰栖霞寺碑.文极典丽.江总持则叙事详备过之。而总持又侍陈後主同游赋诗.不下十数首.则与摄山之缘独深焉。其地僻处深山.虽北军渡江.兵火不及。隋文帝犹於寺造石塔以葬舍利。唐高祖改为功德寺。高宗改为隐居栖霞寺。(高宗兑字补。)会昌中废.旋复。南唐号妙因寺。宋太平兴国中号普云寺。景德初仍为栖霞禅寺。元佑中改严因崇报寺.又号虎穴寺。然至今人皆呼之为栖霞。国朝乾隆中.大吏於中峯之左恭建栖霞行宫以驻清跸。有春雨山房.太古堂.武夷一曲精庐.话山亭.夕佳楼.石梁精舍.白下卷阿诸胜。南巡篇章.於兹尤富。山巅有银杏二株.苍蔚奇古.实六朝时物。咸丰以後.寺僧仅构数椽於山麓.以安瓶钵云。


【考证】江总集有摄山栖霞寺碑.其略云.南徐州琅邪郡江乘县有摄山.其状似繖.亦名繖山。尹先生记云.山多草药.可以摄生.故以摄为名焉。


○景定建康志栖霞寺注.明僧绍.宋泰始中游此山.刊木结茅.二十许年.遂舍为寺。


○齐琅邪摄山释法度传.宋末游於京师.高士明僧绍抗迹人外.隐居琅邪之摄山。挹度清真.待以师友之敬。及亡.舍所居为栖霞精舍.请度居之。先有道士欲以寺地为馆.住者辄死。及後为寺.犹多恐动。自度居之.羣妖皆息。经岁许.忽闻人马鼓角之声.俄见一人持名纸通度曰靳尚.度前之。尚形甚都雅.羽卫亦严.致敬已.乃言主此山七百余年神道.有法物不敢干。前诸栖托.或非真正.故死病继之.亦其命也。法师道德所归.谨舍以奉给.并愿五戒.永结来缘。度曰.人神道殊.毋庸相屈。且檀越血食世祀.此最五戒所禁。尚曰.若备门徒.辄先去杀.於是辞去。明旦.度见一人送钱一万香烛刀子.疏云.弟子靳尚奉供。正月十五日.度为设会.尚又来.同众礼拜.行道受戒而去。[山*聂]山庙巫梦神告曰.吾已受戒於度法师.祠祀勿得杀戮.由是庙祠荐止菜脯而已。


○六朝事迹.菩提王庙神.即楚大夫靳尚也。引摄山记云.楚靳尚以谗杀屈原.天谴作蟒.穴兹山後.後人为之立庙。又引稽神录云.靳尚神居临沂县。旧经云.齐永明初.有法度禅师讲经於摄山.尝患山路硗确.僧徒疲於往来.神为平治之。法度因为受菩提戒。立祠於彼.故世号菩提庙。


○江总栖霞寺碑又云.僧绍之子仲璋.为临沂令.於西峯石壁与度禅师镌造无量寿佛坐身三丈二尺五寸.通座四丈.并二菩萨侍.高三丈三寸。大同六年龛顶放光。齐文惠太子.豫章文献王.竟陵文宣王.始安王遥光.及宋江夏王.霍姬.齐田奂等.琢造石像。梁临川靖惠王复加营饰。又云.先有名德僧朗法师者.去乡辽水.问道京华。梁武皇帝乃遣中寺释僧怀灵根寺释慧令等.诣山谘受三论大义。南兰陵萧琛遁世兹山.多历年所.临终遗言葬法师墓侧。


○至正金陵新志.白乳泉在摄山千佛岭下.又齐巴东公墓在栖霞寺侧。又天开岩在摄山栖霞寺之後.去寺三里.石多特立。


○梁元帝集有栖霞寺碑.其铭词云.苔依翠屋.树隐丹楹。涧浮山影.山传涧声。


○江总集栖霞寺诗.丹青独不渝注.寺有朗诠二师居士明僧绍治中萧琛塑像图。


○冯惟讷古诗纪.陈後主有同江仆射游摄山栖霞寺诗。江总有入摄山栖霞寺诗.又有栖霞寺山房夜坐简徐祭酒周尚书并同游羣彦诗.又有静卧栖霞寺房望徐祭酒诗。余题多.不具录。


○景定建康志.严因崇报寺即栖霞寺.在今城东北之摄山.寺去城四十五里.齐永明七年置。唐高祖改为功德寺.高宗改为隐居栖霞寺.御书赐额。武宗会昌中废。宣宗大中五年重建。南唐高越等建塔.徐铉书额.曰妙因寺。宋太平兴国五年改为普云寺。景德五年又改为栖霞禅寺。元佑六年改赐今额.为参政简翼张公璪功德寺。


○金陵梵刹志.元佑中又名虎穴寺。

 

草堂寺 (宝乘寺 隆报宝乘禅寺)


锺山草堂.齐周彦伦栖遁处也.实宋元嘉时招隐馆之旧址。时有释慧约.深达妙理.彦伦素所钦服.因於所居之前造寺处之.名曰草堂寺。寺左为慧约置台讲经之所。逮梁大通中.武帝以光华殿施此寺.取珠货值百万.起重楼七间。有无名法师与刘孝先以诗唱和焉。慧约卒於梁时.王筠撰草堂寺智者法师碑.即慧约墓碣也.寺壁有焦宝颢画。唐会昌中废。宋治平中赐额宝乘寺。绍兴三十二年改赐隆报宝乘禅寺。(治平绍兴.据建康志补。)明初以其地为常开平王墓.徙寺唐家渡.为江水所啮而废云。


【考证】景定建康志.齐周顒於锺山西立隐舍.遇休沐则归.仍造草堂寺.以处僧慧约。


○又志.宋雷次宗传.召诣京邑.为筑室锺山西岩.谓之招隐馆。今草堂隆报寺.是其旧址。


○又志引高僧传.时有释慧约.姓娄.少达妙理.顒素所钦服.乃於锺山旧馆造草堂寺以居之。今寺左乃娄约置台讲经文之地.寺後即顒旧居也。


○又志.光华殿在台城.梁武帝施与草堂寺.取珠货值百万.以其地起重阁七间。


○古诗纪.梁刘孝先有草堂寺寻无名法师诗.又有和法师秋夜草堂寺禅房月下诗。


○王筠集有草堂寺智者法师碑。


○明宋濂锺山游记.草堂法师墓碣.在蒋山宝志塔前之左。


○贞观公私画史.草堂寺在江甯.有焦宝颢画。


○至正金陵新志.隆报宝乘禅寺.即旧草堂寺.在上元县锺山乡。唐会昌中废.宋复建.治平中赐额宝乘。绍兴三十二年改赐今额。


○顾炎武肇域志.洪武七年.以寺地为开平王常遇春墓.徙寺太平门外二十七里唐家渡.後田啮於江而寺遂废。及锺山起孝陵.为禁地.并慧约墓碣.亦掘而弃之矣。

 

齐隆寺 宣武寺


齐有释法镜者.竟陵王子良深加礼待.立齐隆寺以居之。寺在广明门侧。(陈云.当今之复成仓一带.)至梁朝既兴.武帝为其兄长沙王懿治镜所住寺.以资冥佑。以王諡宣武.因改寺为宣武。徐勉尝割宅西偏以施寺焉。


【考证】齐齐隆寺释法镜传.齐竟陵文宣王厚相礼待。镜誓心宏道.不拘贵贱.有请必行.无避寒暑。财不私畜.常兴福业。建武初以其信施立齐隆寺以居之。後今上为长沙宣武王治镜所住寺.因改寺为宣武也。(陈云.今上谓梁武帝也)


○梁书徐勉传.与子书曰.吾清明门宅无相容处.所以尔者.亦复有以前割西边施宣武寺.既失西厢.不复方幅。

 

齐熙寺


齐熙寺.有颂本朝之义.必齐时之所建也。至梁初.名僧释道琳居之。


【考证】梁富阳释道琳传.梁初.琳出居齐熙寺.天监十八年卒.春秋七十有三。

 

齐古寺 乐林院


齐古寺.亦齐朝所置也。至赵宋改为乐林院云。


【考证】至正金陵新志引乾道志.乐林院在城东北六十里.因齐古寺基。

 

胜善寺 上云居寺 (白云寺)


胜善寺在锺山之右.齐建武二年南海王子罕所造也。梁时为尼所居.後为僧院.谓之上云居。庾信尝从驾登云居寺塔.王褒登云居寺高岭.皆有题咏.状其胜景焉。今山阴有白云寺.当是其遗构。至国朝咸丰中.为粤匪所毁.有僧结茅於此云。


【考证】至正金陵新志.上云居在锺山之右.去城十二里。旧图经云.本齐胜善寺.建武二年.南海王萧子罕所造。梁时尼所居.後复为僧院。庾信集有从驾登云居寺塔诗云.重峦千仞塔.危磴九层台。石关恒逆上.山梁乍斗回。阶下云峯出.窗前风洞开。隔岭经声度.中天梵响来。平时欣侍从.於此暂徘徊。王褒集有登云居高岭诗云.中峯云已合.绝顶日犹晴。邑居随望近.风烟对眼生。嘉庆上元县志.白云寺在锺山顶。

 

法音寺


法音寺未详其所在。齐僧慧廓尝居於是。梁时有甘露降寺松叶上.敕赐百官.沈约以启谢焉。


【考证】齐京师建初寺释佑传.法音寺慧廓.崇其德业.请事师礼。


○沈约谢赐甘露启云.左右徐俨宣敕.垂赐法音寺松叶上甘露。

 

慧眼寺


慧眼寺在同夏里.(陈云.当今之赤石矶南。)齐时江蒨之所造也。蒨常患目疾.智者法师举经所云慧眼见真能度彼岸以告之.遂舍宅为是寺焉。


【考证】南史江紑传.紑父蒨患眼疾.梦一僧教饮慧眼水.莫解所谓。紑叔禄与草堂寺僧智者善.往访之。智者曰.无量寿经云.慧眼见真能度彼岸.蒨遂舍同夏里宅为寺.敕名慧眼。因泄故井水极清洌.取以洗眼及煑药.蒨疾果瘳。

 


智度寺


智度寺在青溪边.梁天监元年.武帝为母献后造是寺.以资冥佑焉。


【考证】南史梁武帝纪.及居帝位.即於青溪边造智度寺。


○金楼子兴王篇.又奉为献后起智度寺。

 

新林法王寺


梁武帝义军东下.先至新林.一战成功.遂开帝业。天监二年.乃即齐之灵邱苑.置法王寺以旌伐。大同九年又於寺侧起王游苑.尚书令沈约为撰法王寺碑焉。


【考证】景定建康志.灵邱苑.齐武帝立.在新林界。梁天监中以其地为法王寺。


○建康实录.梁天监二年置法王寺.北去县二十里案塔寺记.武帝造.其地本名新林.前代苑也。梁武义军至.首祚王业.故以法王为名。大同九年.於寺侧起王游苑。尚书令沈约为寺碑文。美武功也


○沈约法王寺碑有云.昔周师集於孟津.汉兵至於垓下.翦商肇乎兹地.殪楚由乎斯域。又云.眷言四海.莫不来王.此维余宅.宁止西顾。

 

永建寺 (隐静院)


永建寺在雁门山.梁天监二年李师利所造也。南唐改为隐静院云.


【考证】至正金陵新志.隐静院在上元宣义乡。乾道志.在城东近雁门山.去城四十里。梁天监二年建。初名永建寺.南唐保大中重修.改今额。注.实录.梁天监二年李师利造永建寺。(案注下十五字据新志补。)

 

无垢寺 天喜寺


无垢寺在凤凰山之南.先名天喜寺。梁天监二年改造.更今名.又谓之无垢院焉。


【考证】金陵梵刹志.无垢寺在凤台门外道德乡.原先朝天喜寺。梁天监二年改无垢寺。又名无垢院。

 

佛窟寺 (崇教寺 弘觉寺)


佛窟寺在牛首山.山高一百四十丈.双峯正对宣阳门.王导尝指之为天阙。山下旧有辟支洞.稍上又有文殊洞.皆深入窈窕.上耸石壁。梁天监二年司空徐度造寺.因以佛窟为名.实僧明庆之禅房也。由山椒起石磴百级.杉桧行列而上.曰白云梯寺。左有砖浮图七级。东峯最高处为兜率岩.昭明太子饮马池.介在两峯之间.佛书所谓江表牛头是已。宋太平兴国中名崇教寺。明洪武中名弘觉寺.国朝仍而不改。咸丰兵火以後.已稍稍修葺云。


【考证】建康实录.天监二年置佛窟寺.北去城三十里.僧明庆造。


○景定建康志.佛窟寺一名崇教寺.在牛头山.去城三十里。旧传牛头山下有辟支佛窟。宋大明中移郊坛於山之东峯.执事者导从百余人.游西峯石窟.见一僧趺坐。执事者问之.忽无所有.但遗锡杖香鑪瓶盂而已。梁天监二年.司空徐度造寺.因名佛窟寺。唐大历九年.代宗修峯顶七级浮图。宋太平兴国二年赐今额。


○金陵梵刹志.佛窟寺.天监间司空徐度建。宋太平兴国中改崇教寺.洪武初仍名佛窟。後改弘觉。入寺历石磴百级.曰白云梯。左有大浮图七级。缘石径而上为观音洞。又上为兜率岩.乃东峯最高处。岩下有池.涌泉甚清.折而西为文殊洞。山之脊介两峯间.有昭明饮马池.从西峯下为辟支洞。前有小石塔。

 

仙窟寺


仙窟寺.在天阙山西峯.中有石洞.梁武帝於其下置寺。(陈云.与佛窟寺有山上山下之异。)赐今额。寺藏一石钵盂.形状甚古。唐神龙中.郑克俊并开善寺志公屐.皆取入长安焉。


【考证】建康实录.天阙山注其山西峯中石窟.梁武帝於窟穴下置寺.名曰仙窟寺。有一石钵盂.莫知所由来.形状甚古。唐神龙中郑克俊取将入长安.及开善寺志公屐也。

 

虎窟寺


虎窟寺亦在牛头山.伏虎洞实当其侧.或曰栖霞之虎穴寺.非也。孔焘和梁简文帝诗云.脂驾出西南.则其地可定矣。盖简文为太子时.与焘及鲍至.陆罩.王台卿.王冏.时往游览.迭相唱和。其曰细松斜绕径.峻岭半藏天.非天阙之景.不足以当之。殆与佛窟仙窟.鼎立而三者与。


【考证】同治上江两县志.牛首山南有伏虎洞。


○古诗纪.梁简文帝有往虎窟山寺诗.鲍至.孔焘.陆罩.王台卿.王冏.均有奉和往虎窟山寺诗。

 

常乐寺(资善寺 福昌院)


常乐寺.牛头山前之古刹也。与延寿院相邻。唐改资善院。南唐又号为福昌焉。


【考证】至正金陵新志引乾道志.福昌院本资善院.在城南四十里牛头山前.古常乐寺基.与延寿院相邻.唐天佑中置.南唐後主改今额。

 

敬业寺


敬业寺未详其所在.梁天监四年礼部侍郎卢法震所造.盖从上所好云。

 

净居寺


净居寺.在南郭外.梁天监五年颍川刺史刘威所造也。有僧法昂居之.及卒.晋安王纲为制墓铭焉。


【考证】建康实录.天监四年置敬业寺.礼部侍郎卢法震造。五年置净居寺.北去县六十二里.颍川刺史刘威造。梁简文帝集.有净居寺法昂墓铭。

 

小庄严寺


小庄严寺.在建业定阴里.本晋零陵王庙地。梁天监六年.屠者邵文立回买此地.舍与度禅师为寺。以京师有庄严寺.故言小以别之.八年.释法悦於寺造无量寿佛像.既成.移置光宅寺。逮台城覆没.百济使者於端门号泣.侯景幽之於寺中.盖为其有禾黍之感云。


【考证】阙名梁京寺记。小庄严寺在建业定阴里.本晋零陵王庙地.天监六年.度法师起造。时有邵文立者.世以烹屠为业。尝欲杀一鹿.鹿跪而流泪.以为不祥。鹿怀一麑.寻当产育.就庖哀切。同被刳割。因兹患疾.眉须皆落.身创并坏。乃深起悔责.求道度法师.发大誓愿.罄舍家资.回买此地.为立伽蓝。


○梁正觉寺释法悦传.悦乃与沙门智靖.以天监八年五月三日.於小庄严寺造无量寿佛像.长一丈八尺。悦靖相继迁化.敕以像事委僧佑。其年九月二十六日.移置光宅寺。


○南史侯景传.百济使至.见城邑邱墟.於端门外号泣。景怒.收之於小庄严寺.禁其出入。

 

光宅寺


梁武帝故宅.在同夏里三桥篱门侧。(陈云.当今之赤石矶一带。)相传有天子气.齐作娄湖苑以厌之者也。帝即位後.舍为寺。天监六年使僧佑造无量寿佛.又以佛灵感送铜车到鑪.诏镌金像花趺以为灵志。(案建康实录.武帝舍宅造寺.未成.於小庄严寺造无量寿像.铸铜不足.帝又助功德铜三千斤.送铜未至像处.已见铜车到鑪所。於是就冶.一灌便足.方知向来送铜灵感云云。案後考证引武帝诏.铜初不送何缘乃尔.不知其语何指.又解题诏镌金像花趺.亦不知所镌何事.故据实录补足此义。凡此皆以规孙氏之遗缺.使就条理焉。)并敕周兴嗣陆倕各制寺碑。寺东有舰澳.西有裴邃庙.而骠骑航跨淮水上.为往来必由之路.故临川王宏.尝伏壮士以伺车驾焉。云光法师於寺讲经.有花飞如雪满空.与慧云智者敬脱同着盛名。厥後晋安王纲游览之诗.湘东王绎大僧正之碑.沈约刹下之铭.皆足以流传不朽云。


【考证】景定建康志.齐武帝永明元年.望气者言娄湖有天子气.乃筑青溪旧宫作娄湖苑以厌之。後其地为光宅寺。


○又志.三桥篱门在光宅寺侧。


○又志.天监六年.初置光宅寺帝舍宅造寺.未成.先於小庄严寺造无量寿佛像.长丈九尺.既成.移置光宅寺。


○齐建初寺僧佑传.佑为性巧思.能自准心计.及匠人依标尺寸无爽.造光宅寺大像。


○梁武帝集有光宅寺金像诏云.铜初不送.何缘乃尔.岂不以真相感应.独表神奇乎。可镌着花趺.以为灵志。


○梁书周兴嗣传.时武帝以三桥旧宅为光宅寺.敕兴嗣与陆倕各制寺碑。


○景定建康志.舰澳梁武帝所开.在光宅寺东二百五十步。其地为武帝旧宅.帝从城归邑.仪仗塞路.开以藏船。


○南史裴之礼传.裴邃庙在光宅寺西。堂宇宏敞.松柏郁茂。武帝顾而叹曰.裴为更生。


○又临川王宏传.帝幸光宅寺.有士伏於骠骑航.待帝夜出。


○至正金陵新志.光宅寺.本梁武帝故宅.舍为寺.云光法师讲法华经於寺.每有花如飞雪满空。


○南史天竺国传.会稽鄮县开塔出舍利.遣光宅寺释敬脱暂迎还台。


○又徐陵传.光宅寺慧云法师.每嗟陵为早就.谓之颜回。


○建康实录.陈太建八年.天台僧智者至都.居瓦官寺.徐陵重之.诏住光宅寺。


○梁简文帝集有游光宅寺诗应令.其起句云.陪游入旧丰.云气郁菁葱。


○梁元帝集.有光宅寺大僧正法师碑。


○沈约集.有光宅寺刹下铭.其词略云.既等汉高.流连於丰沛.亦同光武.眷恋於南阳。所以永留圣迹.垂之不朽。

 

萧帝寺 (法光寺 鹿苑寺)


萧帝寺.亦梁高祖所立也。在光宅寺之旁。寺额为萧子云书。中有周子隐读书台。佛殿前为郗氏窟.梁德皇后化蟒处。(陈云.今之蟒蛇仓也。)时云法师主是寺.任孝恭从之游.讲席甚盛。至南唐改名法光寺.宋曰鹿苑寺.今之石观音庵.实其故址云。


【考证】苏鹗杜阳杂编.梁武帝好佛.造浮图.命萧子云飞白大书曰萧寺。及寺废.唐李约得一萧字载归以名斋.景定建康志.鹿苑寺.旧名法光寺.即梁萧帝寺也。在今城南隅。寺有子隐台.周处筑台读书处也。佛殿前有郗氏窟.旧传郗皇后化蟒.武帝册为龙.天王祠祀之.即此。


○南史任孝恭传.少从萧寺云法师读经论.明佛理.至是蔬食持戒.信受甚笃。

 

明庆寺


明庆寺在蒋山上.梁天监六年.後合舍人王昙朗所造也。寺内有泉水澈澄.俗呼八功德水。昔有高僧昙隐於此闻丝竹声.俄而泉出梁陈以来.尝取以供御愈疾。寺後别有小岭.碧石青林.幽邃如画.名为屏风岭。诸名流来游者.陈昭为制寺碑。江总撰尚禅师墓铭.王褒沈烱与庾肩吾周宏让登览赋诗.姚察并受菩萨戒焉。


【考证】建康实录.天监六年置明庆寺.後合舍人王昙朗造.去县十八里。寺内有泉清澈.陈梁以前.尝取供御愈疾。寺碑太子舍人陈昭之撰。


○六朝事迹.明庆寺在蒋山上.寺後别有小岭.碧石青林.幽邃如画.世人呼为屏风岭。有泉俗呼八功德水.昔有高僧昙隐於其处忽闻丝竹音.俄而泉出。


○江总集.有明庆寺尚禅师墓志铭。又有游明庆寺诗.其警句云.幽崖耸绝壁.洞穴泻飞泉。


○王褒集有明庆寺石壁诗.其警句云.夏水悬台际.秋泉带雨余。石生铭字长.山久谷神虚。


○沈烱集有同庾中庶肩吾周处士宏让游明庆寺诗.其警句云.驯乌逐饭磬.狎兽绕禅牀。摘菊山无酒.然松夜有香。


○梁书姚察传.察幼年尝就锺山明庆寺尚禅师受菩萨戒.及官陈.禄俸皆舍寺起造.并追为禅师树碑.文甚遒丽。

 

涅盘寺


涅盘寺.梁天监七年沙门僧宠所造也。

 

翠微寺


翠微寺.在涅盘寺後.山顶天晴日朗.望见广陵城焉。


【考证】建康实录.天监七年置涅盘寺.在县北二十里.沙门僧宠造。峯顶又有翠微寺.天朗晴日.望见广陵城在目。

 

皇宅寺


皇宅寺在蒋陵.梁天监八年於寺作佛会.凡上士一百八人.敕沈约为舍身愿疏焉.


【考证】沈约集有舍身愿疏云.大梁天监之八年.在於新所创蒋陵皇宅寺.请佛及僧.髣髴只树息心上士.凡一百八人.

 

本业寺


本业寺在蒋山里.梁天监九年比邱净洁舍宅所造.其侧有谢灵运墓焉。


【考证】建康实录.天监九年置本业寺.西去县五十里。比邱净洁造.在蒋山里。


○金陵梵刹志.本业寺在麒麟门外东城地.梁天监中释净玉舍宅为之。(案净洁.净玉.必有一误。)


○景定建康志.谢灵运墓在上元县东.与本业寺相近。

 

解脱寺 (寂乐院 百福院)


解脱寺在太清里.梁天监十年.武帝为德皇后造。欲其解脱恶业.故寺以为名。当去郗氏窟不远也。南唐起塔.为寂乐院.後改百福院.宋为王纶功德寺焉。


【考证】建康实录.天监十年置解脱寺.在县西南六里.武帝为德皇后造.在太清里内。


○至正金陵新志.百福院在城南五里.梁天监中置.名解脱。南唐以葬证寂禅师.起塔.因为寂乐院.後改今名。宋为枢密王纶功德寺。

 

净名寺 资福寺 (翼善寺)


净名寺.在东山.一名土山.晋谢安别墅之所在也。本为资福院.梁武帝改今额。释宝志多往来其间.为众僧说法。至明改为东山翼善寺云。


【考证】梁京师释宝志传.志多来去兴皇净名两寺。及今上龙兴.甚见崇礼。


○金陵梵刹志.东山翼善寺.晋谢太傅高卧东山即其处。梁资福院.武帝建净名院.神僧宝公说法其间。宋元改净名寺.明赐今额。

 

幕府寺 (秀岩院)


幕府寺在幕府山.晋元帝中兴.王丞相导建节驻军之所。寺不知何时所置。(案金陵梵刹志引图经明云.梁天监中.武帝与宝公来游.始建为寺.名同行.一名圣游.後改秀岩院.嘉佑中又改宝林寺。国朝如今名.是幕府寺.原委毕具.不知孙氏何以遗之。)释达摩尝居於此.後与梁祖语不合.折苇渡江而去.故山半有达摩洞。後改为秀岩院云。


【考证】金陵梵刹志.幕府寺.晋元帝渡江.王丞相建节驻军於此.後改秀岩院.有达摩洞.前可瞰江。寺旁有芦数千枝.相传达摩折以渡江之余。

 


同行寺 圣游寺 (秀峯院 宝林寺 案此当并入前幕府寺下)


梁天监初.武帝与宝志公登幕府山.见林峦殊胜.命建寺.因名同行.亦名圣游。唐会昌中废.吴太和中复建.名秀峯院。宋嘉佑中改宝林寺.法堂前有琪树焉。


【考证】至正金陵新志.宝林寺在城西北二十五里。旧图经云.本同行寺.梁天监中武帝与志公同游此山.见林峦殊胜.命建寺.因名同行.亦名圣游寺。事迹类编.唐会昌中废.吴太和中复建.後改为秀峯院。至嘉佑中.改赐今额。


○宋梅挚集.有宝林寺法堂前琪树诗。

 

法清寺 (昭文精舍)


法清寺在湖熟.梁天监中建.昭明太子读书其中.故有东湖读书台焉。至宋又号昭文精舍云。


【考证】金陵梵刹志.法清院在湖熟.梁天监间建.昭明太子读书其中.有东湖读书台。宋淳熙中.方拱辰扁昭文精舍.元至正中.改昭文书院。今废。

 

永庆寺 白塔寺


永庆寺在冶城北.梁天监中永庆公主所造也。寺有砖塔.又名白塔寺。(陈云.此又一白塔寺也。)寺左为谢公墩.实安石与王羲之登眺处。咸丰兵火後.塔毁.寺尚存。


【考证】金陵梵刹志.永庆寺.在都城北门桥.虎贲右卫中城地。梁天监中.永庆公主香火.因名寺。有塔.又名白塔寺。其地深僻.林竹苍翠.萧然野旷。寺左数十武.有谢公墩.极登眺之胜。

 

劝善寺


劝善寺.梁天监十三年.武帝为释宝志造也。是冬.宝志於台後堂谓人曰.菩萨将去。未及旬日.无疾而终。实卒於此寺中云。


【考证】建康实录.天监十三年置.去县西北十八里.武帝为宝志造。


○梁京师释宝志传.天监十三年冬.於台後堂谓人曰.菩萨将去.未及旬日.无疾而终。

 

开善寺 (蒋山寺 太平兴国寺 灵谷寺)


梁天监十三年冬.葬释宝志於锺山独龙阜.仍即墓所立开善精舍。敕陆倕制铭辞於塚内.王筠勒碑文於寺门.永定公主造浮图五级於其上。又赐玻璃珠以为塔表。张僧繇为画遗像。其地实临青溪鸡鸣桥焉。寺主.有释智藏.设席开讲.门徒数百。周宏正年少.进难.举坐皆倾。卒後.萧抱为书碑文。陈武帝永定元年.甘露降於松林寺.僧采之以献。及後主幸锺山.召羣臣坐於寺西南.敕张讥竪议.折松枝以代麈尾.其高致可想已。游览赋诗者.梁昭明太子湘东王绎而外.陈阴铿.徐伯阳.释洪偃.亦代不乏人也。唐为宝公院.宋为太平兴国寺。又为蒋山寺。明因卜建孝陵.乃移寺於东麓.即今之灵谷禅林云。


【考证】梁京师释宝志传.天监十三年冬无疾而终.葬於锺山独龙之阜.仍於墓所立开善精舍。敕陆倕制铭辞於塚内.王筠勒碑文於寺门。


○景定建康志.太平兴国寺注.以定林寺前冈独龙阜葬志公。永定公主以汤沐之资.造五级浮图於其上.塔名玩珠.取龙玩珠之义。十四年.即塔前建开善寺.今寺乃其地也.唐乾符中改为宝公院。


○六朝事蹟.宝公自少出家.依於锺山道林寺.尝持一锡杖.杖县刀尺及镜拂之类.由是知名。死而将葬.赐玻璃珠以饰塔表。


○贞观公私画史.张僧繇画志公像於梁开善寺。(案即今之三绝碑也。)


○建康实录.青溪次南有鸡鸣桥.即舆地志所谓今新安寺东南.出开善寺路.度此桥。


○斋京师建初寺释僧佑传.开善智藏.崇其德业.请事师礼。


○梁书周宏正传.时有藏法师於开善寺讲说.门徒数百.寿光省司义郎周弘正.年少未知名.着红褌锦绞髻踞而听.乘间进难.举坐皆倾。


○至正金陵新志.梁开善寺智藏法师碑.普通三年萧抱书。


○陈书高祖纪.永定元年冬十一月己亥.甘露降於锺山松林.弥满岩谷.开善寺沙门采之以献。


○南史张讥传.後主尝幸锺山开善寺.召从臣坐於寺西南松林下.敕讥竪义.折松枝付讥曰.以代麈尾。


○古诗纪.梁昭明及元帝皆有开善寺法会诗.元帝警句云.牵萝石下磴.攀桂陟松梁。涧斜日欲隐.烟生楼半藏。(案此昭明开善法会诗.非元帝。)


○又阴铿徐伯阳释洪偃皆有游锺山开善寺诗.铿警句云.栋里归云白.窗外落晖红。古石何年卧.枯树几春空。


○读史方舆纪要引金陵记.蒋山寺.旧在山南.梁曰开善寺.宋曰太平兴国寺.後为蒋山寺。明因孝陵奠焉。乃移於东麓.赐名灵谷寺。

 

庆云寺


庆云寺在摄山.梁天监末.定林寺有佛牙.为寺僧慧兴所刼得.宝藏之。至承圣末.其弟子慧志送於大丞相陈霸先。及陈永定元年十月.诏出佛牙於杜姥宅。设无遮大会焉。


【考证】景定建康志.陈永定元年冬十月庚辰.诏出佛牙於杜姥宅.集四部设无遮大会.高祖亲出阙前礼拜.初胡僧法献於乌缠得之.常在定林寺。梁天监末.为摄山庆云寺沙门慧兴保藏。慧兴将终.以属弟子慧志.承圣末.慧志密送於高祖。

 

杜桂寺


梁天监中.有杜桂二姓舍宅为寺.因以杜桂为名。寺有大钟铭文可按也。宋改香林寺.移赤山西。


【考证】景定建康志引庆元志吴锺记云.梁天监中.杜桂二卿.平章朝政.舍所居以为寺.故从其姓以旌名。


○至正金陵新志.杜桂院在上元县丹阳乡.乾道志云.在城东南六十里.南唐保大六年建.在杜桂村.因为院额。今名香林寺.又曰香林院。在赤山西。

 

观音寺


观音寺在黄干村.梁天监中置.宋废。


【考证】至正金陵新志引乾道志.观音院在城东六十里黄干村.梁天监中置.宋开宝八年废。

 

资圣寺 (白都院)


资圣寺在白都山侧.梁武帝所置也.至元犹存.谓之白都院云。


【考证】至正金陵新志引乾道志.资圣院.在城西南六十里.梁武帝置。在白都山侧.俗呼白都院。

 

佛坛寺 (佛龛院 慈相院)


佛坛寺在上公山.梁所置也。一名佛龛院.亦谓之慈相云。


【考证】至正金陵新志.佛龛院亦名慈相。乾道志云.在城西南六十里上公山.梁佛坛寺基。

 

永泰寺 (净果院)


永泰寺在吉山南.建於梁武帝时.至南唐.名为净果院焉。


【考证】至正金陵新志引乾道志.净果院在城南五十里吉山南.本梁永泰寺基。南唐葬净果大师起塔.因名净果院。

 

天光寺


天光寺在同夏里.梁武帝故时所居也。陆倕所制寺碑有云.歌酒故邑.赐复穷乎身世。埙箎旧里.高会止於当年。殆与兄弟同处之宅焉。


【考证】欧阳询艺文类聚.陆倕有天光寺碑。

 

建陵寺


建陵寺莫详所在.梁时佛教大炽.都下塔寺凡五百余所.每有碑志.必请诸名士制铭。故任孝恭有建陵寺刹下铭焉。


【考证】艺文类聚.梁任孝恭有建陵寺刹下铭。

 

栖隐寺


栖隐寺亦莫详所在。刘孝绰碑铭有云.地虽旧宅.其宇维新。又云.召棠且思.羊碑犹泣。遗爱伊何.形於南邑。似是丹阳尹因佛寺旧基而创此寺也。


【考证】艺文类聚.梁刘孝绰有栖隐寺碑。

 

惠日寺(惠一作慧)


惠日寺在建康西尉定阴里.吴宣明太子所创为西苑者也.梁时有阮翻居之。天监十八年舍宅造寺.以惠日为名。陈太建九年雷震惠日寺刹.为象教将衰之兆。或曰.大同八年.丹阳尹王龄造惠日寺.在县东二里。或别是一寺.不必强以为同云。


【考证】建康实录.运渎东曲折内池.即吴太初宫西门外池.吴宣明太子所创为西苑者也。按其地今在惠日寺後.僧相传呼为果师墩。


○又天监十八年.置惠日寺.西南去县二里.阮翻舍宅造之.在建西尉定阴里.旧说云.大同八年丹阳尹王龄造.今在县东二里。


○陈书宣帝纪.太建九年秋七月己丑.震慧日寺刹。

 

大爱敬寺 (寿宁寺)


大爱敬寺在锺山竹涧。梁普通元年.武帝为太祖文皇帝造。越三年.建七层灵塔。大通四年.又造旃檀像.长一丈六尺.方造寺时.中书令王骞旧墅在侧。有王导赐田八十顷.从求不得.遂逼夺之。寺既成.敕萧洽为制碑。晋安王纲作刹下铭。武帝尝游览赋诗.昭明太子和之。太子复建读书台於山上。江表上巳多游於此.又集名僧与东魏使李同轨讲经寺中。逮太清二年.侯景作乱围台城.邵陵王纶率众入援.与战於爱敬寺.其地遂成战场矣。唐改为禅院.宋开宝中移入城.因名寿宁寺云。


【考证】建康实录.普通元年置大爱敬寺.西南去县十八里.武帝为太祖文皇帝造。大通四年.又造一丈六尺旃檀像。


○梁简文帝大爱敬寺刹.下铭序云.乃於锺山竹涧.奉为皇考太祖文皇帝造大爱敬寺。又云.以普通三年岁次壬寅.二月癸巳朔.八日庚午.建七层灵塔。


○梁书王骞传.武帝於锺山西造大爱敬寺.骞旧墅在寺侧者.即王导赐田也.帝遣主书宣旨就骞市之.欲以施寺。答云.此田不卖.若敕取所不敢言.帝怒.付市评田价以直逼还之。由是忤旨。


○又萧洽传.洽少有才思.高祖令制大爱敬寺碑。


○古诗纪.梁武帝有游锺山大爱敬寺诗.及昭明太子和诗。


○南史.东魏使李同轨来聘.帝集名僧於爱敬同泰二寺.讲涅盘大品经.引之与席。同轨论难久之.道俗咸以为善。


○至正金陵新志.普济寺西有梁昭明太子读书台.即普通元年所置大爱敬寺基也。


○又志.梁武帝於锺山西置大爱敬寺.江表上已多游於此。


○南史侯景传.邵陵王纶率西丰公大春等马步三万.发自京口.直据锺山。景党大骇.分遣百余人拒战。纶大破之於爱敬寺下。


○建康实录.太清二年十一月.邵陵王纶入援京师.乙酉战於玄武湖东.而保爱敬寺.为贼所破。


○张邦基墨庄漫录.大爱敬寺在蒋山北高峯上.唐广明元年改爱敬禅院.南唐改广孝禅院.宋开宝七年移入城.名寿宁寺。

 

神山寺


神山寺.梁昭明太子所造也。晋安王纲制碑以纪之.铭有云.引叶成帷.即树为柱。石砌危横.崖阶斜竪。其胜概犹可想见焉。


【考证】梁简文帝神山寺碑序.皇太子殿下标兹净域.置此伽蓝。

 

永明寺


永明寺在秣陵县东南五十里.梁普通元年.南平襄王造.唐初废。


【考证】建康实录.普通元年置永明寺.西北去县五十里。案寺记.南平襄王造。唐武德六年废.上元二年奉敕重造。

 

果愿尼寺


果愿寺在建康县东北五十里.尼所居也。梁普通元年造.

 

须陀寺


须陀寺.梁普通元年.东阳太守王均所造也。在建康县东北十七里。


【考证】建康实录.普通元年置果愿尼寺.西南去县五十里。东阳太守王均造须陀寺.西南去县十七里。

 

头陀寺 (天王院)


头陀寺在靖安镇.梁普通二年置。宋建隆中改天王院云。(陈云.此与蒋山之头陀寺名同而寺不同。)


【考证】至正金陵新志.天王院在上元县靖安镇.梁普通二年置。初名头陀寺.宋建隆四年改今额。

 

极信尼寺


极信尼寺.在秣陵县东南五十里锺山西北.梁普通三年後合主书高僧猛所造也。绍泰二年废。


【考证】建康实录。普通三年造极信尼寺.西北去县五十里。後合主书高僧猛造.在锺山西北。绍泰二年废.唐上元二年.敕令重建。

 

福静寺 (了缘塔院)


福静寺在锺山之後.梁普通三年定修义所造也。南唐改为了缘塔院云。


【考证】建康实录.普通三年置福静寺.西北去县六里定修义造。


○至正金陵新志.了缘塔院.乾道志云.在锺山後.梁普通中置。初为福静寺.南唐保大九年改今额。

 

静福寺 (延福禅院)


静福寺亦梁普通时置.南唐改为延福禅院云。


【考证】至正金陵新志.延福禅院.乾道志云.在城东南六十里.梁普通中为静福院.南唐时修.改今额。

 

梁众造寺


众造寺在建康县东北五十里.梁普通五年.後合舍人吴庆之所造.与齐寺同名.而实非一寺焉。(辨见前注。)


【考证】建康实录.普通五年置众造寺.西南去县五十里。後合舍人吴庆之造。

 

建业寺


建业寺莫详所始.梁时寺僧愍尝从昭明太子谘解二谛义焉。


【考证】梁昭明太子集有解二谛义.并与建业寺僧愍谘答。

 

慈觉寺


慈觉寺.梁昭明太子为母丁贵嫔造.尝於东宫掘得古钟以施寺.晋安王纲为启上之.又制寺碑以记焉。


【考证】梁简文帝集.东宫上掘得慈觉寺钟启.有云.杏梁遗饰.迥成绀殿。椒墀昔处.仍构宝阶。启彛钟於殊里.记灵文於福地。虽魏庙出玺.鲁祠现璧。固以推兹孝感.符此祯契。将郭穴鄙其开金.羊田陋其产玉。岂宜季武庭树.愧韩起之誉。蜀相宅基.慙李安之碣。(案.蜀志.诸葛武侯传.裴注.引蜀记镇南将军刘弘.观亮故宅.立碣表闾.命太傅掾李兴为文.即此事。兴一名安。艺文类聚载此文作孝安.孙陈因仍其误.今据蜀志.改孝为李。以祛来者之惑焉。)伏惟览启增思.抚端深悲。恸切视奁.哀踰封箧。又慈觉寺碑有云.叨恩作牧.衅结幽只。一诀椒慈.长违宝幄。风枝弗静.陟屺何期。祗奉储训.谬兹刊撰。

 

善觉寺


善觉寺.在建康县东太清里.比邱尼所居也。梁普通五年.昭明太子为母丁贵嫔造.未成而薨.晋安王纲为太子卒构之。其殿宇房廊.创置奇绝。武帝敕赉铜造寺塔露盘.并命监作舍人王昙明.材官将军沈微.御仗吴景等监看起刹。又尝幸寺随喜。(案随喜.随同欢喜也。谢灵运与范光禄书.随喜何极(广宏明集十六)沈约亦有上钱随喜光宅寺启(艺文类聚七十七)并与此同。梁武并未幸寺.孙氏不审随喜之义.轻缀为词.误矣。)纲及湘东王绎皆制碑铭以记之。及侯景乱後.乐梁王大圜第宅被焚.遂寓居於寺中云。


【考证】建康实录.普通五年置善觉尼寺.在县东七里.穆贵妃造。其殿宇房廊.创置奇绝。元帝绎为寺碑。


○艺文类聚.梁昭明太子.简文帝.均有谢敕赉铜造善觉寺露盘启。简文启有云.主书陈聪.奉宣敕旨垂赉铜一万三千斤.供造善觉寺塔露盘。昭明启有云.阳燧会景.还避日轮。甘露入盘.足称天酒。


○又简文帝谢敕使监善觉寺起刹启有云.臣纲启.伏见敕旨使监作舍人王昙明.材官将军沈微.御仗吴景等监看善觉寺起塔事。爰奉圣恩.曲降神力。命兹执事.修斯长表。又谢御幸善觉寺看刹启有云.即日舆驾幸善觉寺.威神所逼.金表建立。槩泰清而特起.接库楼而上征。又制善觉寺碑有云.穆贵嫔宿植达因.己於恒沙佛所.经受记莂。有缘娑婆.降迹斯土。光前绝後.建兹福地。乃於建康之太清里建善觉寺焉。大通元年龙集己酉.有令使立碑文.未获构譔。居诸不息.寒暑推移。轩曜夙倾.前星次掩.岁在陬訾.始得补缀。


○又梁元帝善觉寺碑铭有云.银城映沼.金铃响风。露台含月.珠幡拂空。


○又梁武帝答晋安王谢幸善觉寺启敕云.汝所营建慈悲宝刹.诸佛威神.不营多功。才欲运力.即使竪立。幽显欣仰.我亦随喜。不得与汝同共瞻拜.此以为恨耳。越敕。


○梁书诸王传.乐梁王大圜乱後无居.寓善觉佛寺.人以告王僧辩.给船送往江陵。

 

同泰寺 (净居寺 圆寂寺 法宝寺)


同泰寺在宫城北掖门外路西.本吴之後苑.晋廷尉故署也。梁武帝以其地为寺.於宫後别开一门.名大通门。对寺之南门.取反语以协同泰为名。帝晨夕讲议.多由此门出入。寺有浮图九层.大殿六所.小殿及堂十余所.东西般若台各三层.大佛阁七层。璇玑殿外.积石为山.盖天仪激水随滴而转。所铸十方金像.十方银像.皆极壮丽。自是无岁不幸寺讲经.设会.舍身.奉赎.不可胜纪。东魏使李同轨来聘.乃集名僧於是寺及大爱敬寺讲涅盘大品经.道俗称善。晋安王纲有寺正智寂墓志。又与诸文士庾肩吾.王台卿.庾信等登望赋诗。而寺碑刹铭则萧洽虞茘为之.文皆遒劲。迨中大同元年.寺为天火所焚.惟余瑞仪柏殿。乃更造十二层浮图.未就而侯景乱作。景围台城.其党范桃棒据同泰寺.则其寺邱墟矣。寺前有丑石四.各高丈余.俗呼为三品石。南唐即其址为净居寺。又改圆寂寺。宋分其半为法宝寺云。


【考证】建康实录.普通八年.帝创同泰寺。在宫後别开一门.名大通门。对寺之南门。取反语以协同泰为名。帝晨夕讲议.多由此门。寺在县东六里。帝初幸寺舍身。改普通八年为大通元年。又引舆地志.寺在北掖门外路西.寺南与台隔.抵广莫门路西。梁武帝普通中起。是吴之後苑。晋廷尉之地.迁於六门外。以其地为寺.兼开左右营置四周池堑.浮图九层.大殿六所.小殿及堂十余所。宫各象日月之形。禅窟禅房.山林之内.东西般若台各三层。筑山构陇.亘在西北。柏殿在其中。东南有璇玑殿。殿外积石种树为山。有盖天仪.激水随滴而转。起寺十余年.一旦震火焚寺.惟余瑞仪柏殿.其余略尽。即再构造.而作十二层塔.未就.而侯景作乱。帝为贼幽.馁而崩。


○南史梁武帝纪.普通八年三月.幸同泰寺舍身。甲戌还宫。大赦.改元大通。以符寺及门。中大通元年九月癸巳幸同泰寺.设四部无遮大会。二年十月己酉.幸同泰寺.升法座.为四部众说涅盘经。十一月乙未.幸同泰寺.升法座为四部说般若经。五年二月癸未.幸同泰寺.设四座大会.升法座.发金字般若经题。大同元年三月丙寅.幸同泰寺设无遮大会。四月壬戌。幸同泰寺.铸十方银像.并设无碍会。三年三月戊寅.幸同泰寺.设平等法会。九月辛亥.幸同泰寺设无碍法会。十月壬午.幸同泰寺.设无碍法会。四年五月癸未.幸同泰寺.铸十方金像.设无碍法会。中大同元年三月庚戌.幸同泰寺.讲金字三慧经.仍施身。四月戊戌.皇太子以下奉赎。仍於同泰寺解经.设法会.大赦改元。是夜同泰寺灾。太清元年三月庚子.幸同泰寺.设无遮大会。帝释御服.服法衣.行清净大舍.名曰羯磨。以五明殿为房.设素木牀.葛帐.土瓦器以用。乙巳.帝升光严重云殿讲堂.坐师子.讲金字三慧经.舍身。游仙化生皆震动.三日乃止。四月庚午.羣臣以钱一亿万赎帝.三请乃许。丁亥.帝服衮冕.辇还宫。


○梁简文帝集.有同泰寺故功德正智寂师墓志铭。又有望同泰寺浮图诗.其警句云.日起光芒散.风吹宫徵殊。露落盘恒满.桐生凤不雏。


○庾肩吾集.有咏同泰寺浮图诗.其警句云.盘承云表露.铃摇天上风。又云.周星疑更落.汉梦似今通。


○王台卿有和望同泰寺浮图诗.其警句云.积栱承雕桷.高檐挂珠网。又云.刻削生千变.丹青图万象。烟霞时出没.神仙乍来往。庾信亦有是诗.其警句云.露晚盘犹滴.珠朝光更明。虽连博望苑.还接银河城。


○梁书萧洽传.高祖令制同泰寺碑。


○艺文类聚.陈虞茘有梁同泰寺刹下铭。


○读史方舆纪要.同泰寺在台後苑中。梁大通中建.自是四舍身寺中。大同十一年同泰寺浮图灾。及侯景围台城.其党范桃棒据同泰寺


○六朝事迹.同泰寺前有丑石四.各高丈余.俗呼为三品石。


○至正金陵新志.同泰寺基杨吴顺义中起千福院.南唐改为净居寺.又改圆寂寺。宋分其半为法宝寺。

 

北寺


北寺.同泰寺之前院也。以其在宫城北.故曰北寺。内有寅上人房.占山水之胜。王筠诗所云.间牗听奔涛.开窗延叠嶂。洵足供人游览云。


【考证】金陵梵刹志引至正志同泰寺旧序.梁大通元年剏北寺。寺在宫後.开一门名大通。


○王筠集有北寺寅上人房望岫玩前池诗。

 

清玄寺 (清真寺)


清玄寺.在城北二十五里。(陈云.当今观音门外锺山乡。)梁大通元年置.有古佛像.建寺时所造也。南唐改名清真寺云。


【考证】至正金陵新志.清真寺旧名清玄寺.在城北二十五里。梁大通元年置。後废。南唐保大中.复置。又引庆元志.旧有梁时佛像.建炎兵焚。梁文曦清真寺诗.有云.遗像梁朝佛.是也。

 

园居尼寺


园居寺.在秣陵县南四十五里.比邱尼所居也。梁大通元年舍人袁頵造。

 

禅岩寺


禅岩寺在秣陵县南三十五里。梁中大通元年严祛之造。

 

法苑寺 广化寺


法苑寺一名广化寺.在秣陵县南五十里.梁中大通五年张文造。


【考证】建康实录.梁大通元年置园居尼寺.北去县四十五里.舍人袁頵造。中大通元年置禅岩寺.北去县三十五里.严祛之造。贞观六年废。上元二年敕重建。中大通五年置法苑寺.北去县五十里。案寺记张文造。(案.一作张文达造。)一名广化寺.贞观六年废.上元二年敕重建。

 

大心寺


大心寺.未详其所在。梁伏挺被罪出家.匿於其中.遇赦乃出焉。


【考证】南史伏挺传.除南台书侍御史.因事纳贿.被劾.惧罪出家.名僧挺。久之藏匿.後遇赦.乃出大心寺。

 

华严寺


华严寺.亦未详其所在。梁时有长爪禅师为谢贞说法焉。


【考证】南史谢贞传.初.贞父蔺.以忧毁卒。家人宾客复忧贞从父洽.族兄暠.乃共请华严寺长爪禅师为贞说法.

 

方乐寺 (常乐院)


方乐寺在建康城东北六十里.改名常乐院云。


【考证】至正金陵新志引乾道志.方乐院在城东北六十里神泉乡.本梁方乐寺基.南唐昇元元年重建.今亦名常乐院。

 

东林寺


东林寺.未详所在。有智表法师多藏书.梁湘东王绎.尝就写得之。


【考证】金楼子聚书篇.又就东林寺智表法师写得书。

 

蒋山头陀寺 (普济寺)


头陀寺.在蒋山北高峯头陀岩前。梁大同元年舍人石兴造。高僧昙智居之。寺後有应潮井。宋徙置山下.改名普济寺云。


【考证】建康实录.梁大同元年置头陀寺.东北去县二十二里。(陈云.锺山去县无如此之远.疑涉靖安镇头陀寺而误。)舍人石兴造。


○金楼子聚书篇.又得头陀寺昙智法师阴阳卜祝家宅等书。


○至正金陵新志引庆元志.梁寺後有头陀岩.可容数十人。


○石迈古迹篇.应潮井在蒋山头陀寺佛殿後。其井与江潮相通。盈缩常应。(案.建康实录.置头陀寺.下引寺记云.其寺在蒋山第一峯.殿後有泉井.与江淮水通。随潮水增减.非常灵异.累世仍旧。)六朝事迹.头陀寺後徙置山下。


○景定建康志.普济寺梁头陀寺.宋治平中改赐今额。

 

万福尼寺


万福尼寺.梁大同元年吴僧畅造。

 

本愿尼寺


本愿尼寺.梁大同元年湘州刺史萧环造。


【考证】建康实录.万福尼寺.北去县十八里.吴僧畅造。本愿尼寺.湘州刺史萧环造。皆在梁大同元年。

 

平等寺


平等寺.未详所在。梁大同二年三月.帝幸同泰寺.设平等法会.盖建於是时也。晋安王纲.与湘东王绎书.极言法会之盛。刘潜有平等寺刹下铭焉。


【考证】建康实录.梁大同二年三月戊寅.帝幸同泰寺.设平等法会。


○梁简文帝集有与湘东王绎书云。昨旦平等法会.中後无碍受持。天仪临席.睟容亲证。拜伏(案此文以亲证为句.下云.拜伏虽多.疲劳顿遣。孙陈并同其误。)


○艺文类聚.刘潜有平等寺刹下铭。

 

普光寺


普光寺.在建康县西北八十里。梁大同二年安丰县令张延造。

 

化成寺


化成寺.在秣陵县西南七十里。梁大同二年县令陶道宗造。

 

慈恩寺


慈恩寺.在建康县西北二十五里。梁大同二年邵陵王纶造。

 

善业尼寺


善业尼寺.在秣陵县西南五十里。梁大同二年兰恪造。

 

寒林寺


寒林寺.在秣陵县东南三十五里。梁大同二年常侍陈景造。


【考证】建康实录.普光寺东南去县八十里。安丰县令张延造。化成寺东北去县七十里.江宁县令陶道宗造。(陈云.梁时无江宁县.当是秣陵。)慈恩寺东南去县二十五里。邵陵王纶造。善业尼寺东北去县五十里.兰恪造。寒林寺西北去县三十五里.常侍陈景造。皆在梁大同二年。

 

金口寺 (灵鹫院 隆教院)


金口寺.在秣陵县东南八十五里金口里.梁大同二年建杨吴改灵鹫院。宋改隆教院。


【考证】至正金陵新志引乾道志.隆教院在城东南八十五里.梁大同二年建。初号金口寺.盖里名也。杨吴顺义二年改灵鹫院。治平元年改今额。

 

福兴寺 (殊胜寺)


福兴寺.在秣陵西南百里.塘浦东.银湖北。(陈云.当今之铜井镇。)梁大同二年袁平造。唐初释道融徙於天竺山.去故寺七里。南唐改为塔院。宋名殊胜寺。至国朝咸丰癸丑粤匪之乱.寺始毁。而唐张从申碑尚存。


【考证】建康实录.大同二年置福兴寺.东北去县百里.袁平造。


○景定建康志.福兴寺碑.唐张从申书。额称润州上元县。(陈云.唐初金陵属润州。)略云.福兴寺.梁大同二年之俶建也。本在塘浦之东.银湖之北。有禅师释道融。以上元二年建寺天竺.遂移旧额於新居.天竺在故寺东南七里也。


○至正金陵新志引乾道志.福兴寺在城西南七十五里天竺山下。


○又志.殊胜寺在南门外.本宋福兴寺。(陈云.福兴梁置。此云宋.疑误。)南唐後主葬照禅师於此.因名塔院。宋改今额。

 

天中寺


天中寺.梁太子纲所建。武帝遣传诏吕文强賷柏刹柱一口.铜一万斤.供其营缮。寺既成沈炯有从游应令诗焉。


【考证】梁简文帝集.有谢敕赉柏刹柱铜万斤启。


○古诗纪.沈炯有从游天中寺应令诗.其警句云.杨枝生栱树.锡杖呪飞泉。石座应朝讲。山龛拟夜禅。

 

一乘寺 凹凸寺


一乘寺.在丹阳县东南六里。梁大同三年邵陵王纶所造也。有沙门法才居之。俄经侯景乱而寺毁。至陈复建。尚书令江总舍书堂於寺。寺门有凹凸花.乃张僧繇以天竺法染画。人因呼为凹凸寺云。


【考证】建康实录.大同三年置一乘寺.西北去县六里.邵陵王纶造。在丹阳县之左。隔邸旧开东门.门对寺。梁末.贼起.遂延烧。至陈.尚书令江总舍书堂於寺.今之堂是也。寺门遍画凹凸花.代称张僧繇手迹。其花乃天竺遗法.朱及青绿所成。远望眼晕如凹凸.就视即平.世咸异之。乃名凹凸寺。


○南史张讥传。有一乘寺沙门法才等.皆传其业。

 

归来寺


归来寺.未详所在。梁湘东王绎为制寺碑铭有云.铃随风振.盘仗露泫。丹桂无枝.朱杨自翦。其规模亦极壮丽焉。


【考证】艺文类聚.梁元帝有归来寺碑。

 

飞流寺


飞流寺在锺山.有碑.梁湘东王绎所撰也。其文曰.同符上陇.望长安之城阙。有类偃师.瞻洛阳之台殿。瞰连甍而如绮.杂卉木而成帷。实京师之大刹云。


【考证】艺文类聚.梁元帝有锺山飞流寺碑。

 

甘灵鼓寺


甘露鼓寺.未详所在。有敬脱法师开讲於寺。及卒.梁太子纲为作墓铭焉。


【考证】梁简文帝集.有甘露鼓寺敬脱法师墓志.其铭辞曰.善堂间构.灯王布席。辩河流水.辞峯积石。

 

梁安寺


阮修容.梁武帝後宫湘东王绎之母也。躬勤礼佛.自以私财於京师造梁安寺。湘东王时制寺碑.及刹下铭。太子纲复撰释迦文佛像铭云。


【考证】金楼子后妃篇.阮修容躬自礼千佛.无隔冬夏。人不堪其苦.而不改其德。常无蓄积.必行信舍。京师起梁安寺。


○梁元帝集有梁安寺碑.其序略云.空台四柱.随仙衣而俱扬。宝堑三重.映瑞图而涵影。旃檀散馥.无复圆觉之风。地涌神龛.皆成多宝之塔。又制梁安寺刹下铭有云.神童戾止.亟连翩於威凤。萨埵来游.屡徘徊於绀马。


○梁简文帝集.有梁安寺释迦文佛像铭.其警云句.信根有五.觉枝云七。仰褔(案仰福.出张衡西京赋.福.同也.从衣不从示。考见匡缪正俗.今作福读误矣。)灵祗.上生兜率。

 

宣业寺


宣业寺.亦阮修容所造也。每大官供应.并以施寺。数年之中。僧徒无不丰饱焉。


【考证】金楼子后妃篇.阮修容.每大官供进.并以准取钱.纤毫以上.皆施宣业寺.数年之中.僧徒众食.并是丰饱。

 

福成寺


福成寺.阮修容亦有资助。在梁安宣业之次焉。

 

定果寺


定果寺.得阮修容资助.与福成寺同。

 

灵光寺


灵光寺.亦阮修容舍施所及也。故薨逝之日.与梁安.宣业.福成.定果诸寺。皆号哭如丧私亲焉。


【考证】金楼子后妃篇.大同九年六月二日.修容薨於江州之内寝。信至京都.梁安.宣业.福成.定果.灵光.正觉诸寺.同皆号哭.如丧亲戚焉。

 

履道寺


履道寺.在秣陵县东南二十五里。梁大同十一年贞威将军给事後合舍人章法护造。

 

渴寒寺


渴寒寺.亦在秣陵县东南二十五里.与履道寺同造。


【考证】建康实录.履道寺.西北去县二十五里。案法宣集.贞威将军给事後合舍人章法护造。渴寒寺.西北去县二十五里。皆置於大同十一年。

 

山斋寺


谢氏.世居乌衣巷。梁尚书令谢举.湛深佛理。宅内山斋.泉石甚美.遂舍以为寺焉。


【考证】南史谢举传.宅内山斋.舍以为寺。泉石之美.殆近自然。

 

到公寺


到氏.为南朝世族.居近淮水。梁时到溉为散骑常侍侍中。恒与弟洽共居一斋.友爱甚笃。洽卒後.便舍为寺。所得禄俸.悉供寺用。因断腥羶.朝夕礼诵。及没.颜色如恒.手屈二指。佛道所谓得果云。


【考证】南史到溉传.家门雍睦.兄弟特相友爱。初与弟洽.恒共居一斋。洽卒後.便舍为寺。蒋山有延贤寺.溉家世所立。溉得禄俸.皆充二寺。因断腥羶.终身蔬食。别营小室.朝夕从僧徒礼诵。武帝每月三致净馔.恩礼甚笃。及卒.颜色如恒.手屈二指。即佛道所云得果也。

 

景公寺


景公.不知何许人。有寺在秣陵。梁时江僧宝为之画壁云。


【考证】贞观公私画史.梁景公寺在江宁.有江僧宝画。

 

幽岩寺


幽岩寺在秣陵县南四十里.梁太清元年永康公主造。

 

青山幽岩寺


大毗昙。牛头山佛窟寺僧也。梁承圣二年.入秣陵青山筑寺.亦名幽岩.与天阙遥相望云。


【考证】建康实录.梁太清元年置幽岩寺.北去县四十里.永康公主造。注引释法论集.牛头山佛窟寺大毗昙师传云.承圣二年.法师入秣陵青山.始创舍.名幽岩.与佛窟相去十里。毗昙所立.不云永康矣。(陈云.建造之人与建造之年俱不同.当别有一寺。不必强合为一。)

 

仪香尼寺


仪香尼寺.在秣陵县东南五十里.梁太清元年宫获造。

 

灵隐寺


灵隐寺.在秣陵县东南五十里.梁太清二年.炅待公造。时侯景已围台城.而梵宇犹建。则以其地处偏僻.为兵火所不及焉。


【考证】建康实录.梁太清元年立仪香尼寺.西北去县五十里.宫获造。二年立灵隐寺。西北去县五十里.炅待公造。

 

宣明寺


宣明寺.比邱尼所居也。梁太清之乱.谢贞母出家於是焉。


【考证】陈书.谢贞传。太清之乱.贞於江陵陷没.族兄暠.逃番禺。贞母出家於宣明寺。及高祖受禅.暠还乡里.供养贞母将二十年。

 

天皇寺


天皇寺.梁简文帝所建也。内有柏堂.张僧繇画卢舍那佛及仲尼十哲像於壁。唐会昌中.赖以不毁焉。(案.简文帝所建及会昌中云云.建康志皆未及此.孙氏以意测也.究当存疑。)


【考证】景定建康志.天皇寺明帝所置也。(陈云.南朝惟晋宋齐有明帝.而皆与张僧繇不同时。盖此时侯景弑简文帝.初諡曰明帝也。)内有柏堂.张僧繇画卢舍那佛及仲尼十哲。帝怪问.释门内如何画孔圣。僧繇曰.後当赖此尔。及後代灭佛.焚天下寺塔.独以殿有宣尼像.不毁。(案此条见建康志拾遗。)

 


怀安寺


怀安寺.陈初所建也。在台城之侧。江总为制刹下铭.有云.四聪睿后.万行了因。运先玉镜.道茂金轮。爰构灵刹.地近重闉。又云.氛销草木.刼尽沙尘.支提永固.福业恒新.变易东海.长久北辰。盖侯景乱後之所创立云。


【考证】艺文类聚.江总有怀安寺刹下铭。

 

慧福尼寺


慧福寺.比邱尼所居也。陈文帝天嘉元年.有尼慧仙卒於寺。陈景哲为书碑铭焉。


【考证】欧阳修集古录.慧福寺尼慧仙墓铭.陈景哲书。天嘉元年立.在江宁。

 

国胜寺


国胜寺。在横山北。陈文帝初立.章皇太后舍宅为之。後徙於南门外落马涧云。


【考证】至正金陵新志.国胜寺在南门外落马涧.去城二里余。乾道志云.旧在横山北。陈天嘉元年.章后舍宅为寺。

 

杨都寺


杨都寺.未详其所在。陈时有释智恺住之。


【考证】古诗纪.释智恺.俗姓曾氏。住杨都寺.卒於陈光大二年。

 

栖灵寺


栖灵寺.亦未详其所在。陈时有张善果画壁焉。


【考证】贞观公私画史.陈栖灵寺.在江宁.有张善果画。

 

大皇寺


大皇寺.旧有刹。陈宣帝太建十年.为雷震毁。後主祯明元年.复起七级浮图.未毕.火从中起而焚之。盖陈亡之兆云。


【考证】建康实录.陈太建十年六月大雨.震大皇寺刹。


○陈书後主纪.时江南妖异特众.帝乃自卖於寺为奴以厌之。又於建康造大皇寺.(陈云.大皇寺太建中已见.此应是重造。)起七级浮图.未毕.火从中起而焚之。

 

宝田寺


宝田寺.在白山冈北。陈祯明三年.隋师临江.後主遣诸军拒之。而忠武将军孔范屯於寺前。未几.师溃.而国亡矣。


【考证】陈书後主纪.祯明三年.遣骠骑大将军司徒豫章王叔英屯朝堂。萧摩诃屯乐游苑.樊毅屯耆闍寺。鲁广达屯白山冈。孔范屯宝田寺。

 

证圣寺 (木平寺)


证圣寺.在运渎东南。王安石诗云.证圣南朝寺。则必造自六朝时也。宋呼为木平寺云。


【考证】景定建康志.证圣寺在行宫後。南唐木平和尚居此寺。故里俗至今呼为木平寺。寺东有沟.迤逦西北接运渎.今堙塞.仅存遗迹。注.王荆公诗云.证圣南朝寺.三年到百回。不知墙下路.今有几荷开。

 

宝城寺 (衡阳寺)


宝城寺.在建康县东北四十五里.南朝古刹也。唐改为衡阳寺云。


【考证】至正金陵新志.衡阳寺在上元县清风乡。乾道志云.衡阳资福禅院.去城东北四十五里.即古宝城寺基。(陈云.志称古者.必南朝寺也。)唐天佑三年徐温重建.改今额。

 

义和寺


义和寺.不详其所在。有梁昭明太子书寺额。

 

四无畏寺


四无畏寺.亦不详其所在。有徐陵刹下铭。


【考证】景定建康志.石刻有义和寺额.梁昭明太子书。又有四无畏寺刹下铭.陈徐陵撰。其警句云.金台日丽.玉殿云平。梵众朝礼.天歌夜清。


○右二寺从陈本补。


中华民国三十三年十月普慧大藏经刊行会敬刊

Tags: 责任编辑:思过黑鹰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憨山大师年谱疏注 【二卷】 下一篇合订天台三圣二和诗集 【一卷】
清净莲海佛学网: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交流论坛 联系我们
本站声明:本站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如侵犯了你的版权,请你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消息后24小时内删除。
清净莲海佛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