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邢台北盆水龙泉寺 09-17
·邢台泰兴寺 09-17
·邢台观音寺 09-17
·邢台天宫寺 09-17
·邢台天元普贤寺 09-17
·邢台石佛寺 09-17
·邢台北和寺 09-17
·邢台法灵寺 09-17
·邢台宁晋县云台寺 09-17
·邢台普光寺 09-17

文库热门

·邢台北盆水龙泉寺 09-17
·邢台泰兴寺 09-17
·邢台观音寺 09-17
·邢台天宫寺 09-17
·邢台天元普贤寺 09-17
·邢台石佛寺 09-17
·邢台北和寺 09-17
·邢台法灵寺 09-17
·邢台宁晋县云台寺 09-17
·邢台普光寺 09-17

TOP

大乘阿毗达磨经(经未译成汉文)
2018-07-21 16:41:55 来源:清净莲海佛学网 作者: 【 】 浏览:529次 评论:0

 

佛学大词典 对“阿毗达磨大乘经”解释如下:


【阿毗达磨大乘经】


西藏名Chos-mn%on-pa theg-pa-chen-poh!I mdo 。又作阿毗达磨经(梵Abhidharma -su^tra )、大乘阿毗达磨。本经之梵本、藏译本、汉译本俱不存,仅于瑜伽派之论书中,曾被援引或述说。曾引用本书之佛典,梵本有安慧之唯识三十颂释(梵Trim!s/ika^ -bha^s!ya )引用一处,中边分别论疏(梵Madhya^ntavibha^ga -t!I^ka^ )引用二处。汉译则有摄大乘论本引用八处,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卷七、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十六、无性之摄大乘论释卷一、唯识二十论述记等各有一处援引,又广释菩提心论所引之无尽意经亦见阿毗达磨经之名。


本经与摄大乘论之关系,依摄大乘论本之开头与结尾经文而知,无著造摄大乘论系以畅达义理而略释本经之摄大乘品,然南朝陈·真谛译之摄大乘论谓(大三一·一一三中):‘摄大乘论,即是阿毗达磨教及大乘修多罗。’由此可推测非指特定之阿毗达磨大乘一经。然一般认为,摄大乘论本是根据阿毗达磨大乘经叙述之十胜相,以概说大乘一般之要义。[汉译四本对照摄大乘论(佐佐木月樵)、心意识论より见たゐ唯识思想史(结城令闻)、摄大乘论研究(宇井伯寿)、根本中と空(宫本正尊)]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对“阿毗达磨大乘经”解释如下:

 

【阿毗达磨大乘经】


(藏Chos-mn%on-pa theg-pa-chen- poh!I mdo)


又称《阿毗达磨经》(Abhidharma-su^tra)、《大乘阿毗达磨经》。此经的梵本、西藏译、汉译皆不存,唯在瑜伽派的论书中曾经引用或述说。如安慧《唯识三十颂释》(Trim!s/ika-bhas!ya)引用一处,《中边分别论疏》(Madhya^ntavibha^ga-t!I^ka^)引用二处,玄奘译《摄大乘论本》引用八处,《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卷七、《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十六、无性《摄大乘论释》卷一、《唯识二十论述记》等,各援引一处。


玄奘译《摄大乘论》曾多处引用此经之经名,兹举二例如次︰‘阿毗达磨大乘经中,薄伽梵前,已能善入大乘菩萨为显大乘体大故说。’‘谓薄伽梵于阿毗达磨大乘经伽陀中说……’此意显然指《阿毗达磨大乘经》是一部佛经。然而,真谛译之《摄大乘论》在同一段经文,则并未明谓有此一特定经典,而仅指出一类大乘修多罗。因此,学术界也有人怀疑此经是否真正存在。


◎附一︰吕澄《吕澄佛学论著选集》卷四〈小乘佛学〉、〈中期大乘佛学〉(摘录)


笈多王朝时代,在其统治地区──中印度一带,陆续有新的大乘经典出现和流行。主要有《涅槃经》(非后来译的大本,只相当大本的初分)、《胜鬘经》等等。这类经籍的出现与当时社会情况有关,其内容多少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所以从经本身即可看出它出现的时代。就在这些经里,有性质较为特殊的一种,即《大乘阿毗达磨经》


在小乘佛学诸派中,例如有部,是推崇阿毗达磨的,他们将其归为佛说,也可称为广义的经。但是,有部的佛说阿毗达磨,乃是由迦旃延尼子把分散各处的佛说收集编纂而成,《大毗婆沙论》在解释《发智论》为佛说时,就指出︰内容为佛说,编者是迦旃延尼子。譬喻师也很尊重阿毗达磨,说它是大迦旃延所编,是收集分散的佛说,编为九分毗昙。可见小乘佛学所说的毗昙,其性质都是编纂的佛说。《大乘阿毗达磨经》与这些完全不同,它有始有终,整然一体,不是出自编纂,而是原来就是佛说的一般经典体裁。《大乘阿毗达磨经》即是构成当时中期大乘佛学的重要素材,可惜原本不存在了。玄奘去印,按理应会搜集到这部经的,但未见到有译本,可能是未来得及或因其它原因而未译出。因此,关于此经内容,只能从其他著作引用的片断(现在只找出九段)以及涉及此经处,进行了解。经的体裁,大概全是颂文,怎样分品,尚待研究。


《大乘阿毗达磨经》,不论就形式或内容讲,它对小乘佛学都发生了影响。例如,譬喻师后来发展为经部,就是受了此经的影响。因为佛说有完整的阿毗达磨,所以他们就从原来的重论转而重经,换句话说,他们不再重视编纂的以‘论’形式出现的阿毗达磨,而要直接由经中找阿毗达磨性质的资料。原来单纯以论为决定是非标准的,一变以经为定量,因而有了‘经部’之称。这是由《大乘阿毗达磨经》的形式上受到的启发。


从内容上看,《大乘阿毗达磨经》的内容十分丰富,据后来其他著作引以为据的,均集中在‘无始时来界,为诸法等依’这一问题上;这是一个重要的哲学问题,是要探讨宇宙一切现象以何为依的问题。原始佛学,对此类问题是避而不谈的,前期部派佛学,对此回答得也不明确;以后大乘也曾讨论过,到了此经,则有更进一步的解释。据上引之语,它认为宇宙现象总的根据是‘界’(蕴处界的界),同时在时间上是‘无始时来’,就是说,时间是无始的。所以宇宙本身无始,宇宙现象的原因也是无始的。此经认为用‘界’来表明总的所以还不够,还给‘界’安上另一名字,即‘阿赖耶’。‘阿赖耶’原义为家宅,是收藏的意思(旧译为‘家’或‘宅’,后来翻定为‘藏’),以它作为一切现象的种子仓库,这样,‘藏’就成了诸法的总因了。而且,是无始相继连绵下去,这就有因果关系,界是因,现象是果。‘界’有种子的涵义,无始时来就有种子,并构成界,种子遇到条件生起各种现象,这就是所谓现行,这是一重因果。反过来说,诸法对藏也有因果关系,诸法是不断把新种子放进藏里去的,否则,家当也会变完,这样,诸法为因又为藏产生新的种子,这又是一重因果。这两重因果︰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就构成了互为因果,循环不已。这一重要理论,对譬喻师,特别是由譬喻师发展而成的经部,发生了影响。经部的主要观点与此有很密切的关系。(中略)


此时期还流行有纯粹属于论藏性质的新大乘经,即《大乘阿毗达磨经》。本来经律论因各有特殊性质而分成为三藏,此经却将经与论放在一起而成为所谓‘论经’。又名‘佛说阿毗达磨’,这是要特别强调它是出于佛说的。其他佛说阿毗达磨是把散见各处的佛说加以编纂而成,《大乘阿毗达磨经》则是首尾完整有系统的佛说。它原来的组织如何,由于原本已失,只能从他处引用的片断上看出个概貌。例如,无著的《摄大乘论》和《阿毗达磨集论》中都有关于此经的材料,尤其是《摄大乘论》与此经关系密切,可以从中探得不少消息。《摄大乘论》我国隋、唐都有翻译,据隋译‘释’唐译‘本’的末尾说明看,《摄大乘论》是解释此经的〈摄大乘品〉一品的,而非解释全经。但是,陈译、魏译、藏译却说《摄大乘论》是依据经来说明大乘所有法门,因此名‘摄’大乘,这样说,解释的就不是其中的一品而是经的全体。并且有无〈摄大乘品〉也很难说。这个说法看来要符合事实些,因为从《摄大乘论》内容看,不像是专门解释现成的经文,而是出于作者的编纂。因此,《大乘阿毗达磨经》的实际情况如何,什么体裁,是否分品,都难揣度。《摄大乘论》明引该经原文的只有三个颂,另外有两段散文,已难说是原文了。除此还有‘举颂释余’的办法,在论释有未尽意处,常在一段末尾说︰‘此中有颂’,表示有颂可以补充解释的不足。但这些颂,并未说明作者是谁,据唐人注疏家(窥基等)说,其中有些即出自《大乘阿毗达磨经》,这可能是有根据的,或即为玄奘所传,这是一种暗引,数量也相当多。再从引用的散文只有两处来推想,此经的体裁,主要是颂文体。


《大乘阿毗达磨经》所涉及的内容,十分重要,从《摄大乘论》有关部分看,它也是以‘十殊胜语’(即‘十法句’)概括了大乘所有的方面,与《菩萨地》的十法,相差不多。十殊胜语的第一句,叫‘所知依’(所知,是大乘指宇宙一切法的称谓),这是一切法的总依据。总依据是甚么?此经明确地指出,它是‘阿赖耶识’,即‘藏识’。因为‘赖耶’是包摄一切法种子的总体,而一切法的发生全靠种子,所以‘赖耶’是一切法的所依。付与‘阿赖耶识’这样的功能,这是以前大乘经典所没有的,是一种新说。其次,是‘所知相’,这是指的一切法的自相,真理也包括在内。这里,它指出一切法的自相有三,也可以叫‘三自性’(性相通用),(1)‘遍计执’,(2)‘依他起’,(3)‘圆成实’。用〈真实义品〉所讲的‘假说’、‘离言’二性来对照,‘遍计执’相当于‘假说自性’,‘圆成实’相当于‘离言自性’,它又在两者之间安上一个联系的枢纽︰‘依他起’。‘遍计执’是染性的,‘圆成实’是净性的,‘依他起’本身既不是染也不是净,同时又可以是染或是净,这要看它与谁结合。如果认为因缘生法是实在的,这便与‘遍计执’结合,这不是真实的认识,是染位的阶段。如果认为因缘生法只不过是唯识显现,这便达到了真实的认识,是净位的阶段,与‘圆成实’结合了。这种提法也是其他经内没有的新内容,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思想。同时,该经还提出如何‘入(理解)所知相’的问题,这就是关于唯识性的说法。即凭借着对唯识性的了解,认识‘唯识’是怎样一回事,就可以理解所知相。这也是一种特殊的说法,对这个时期大乘学说也发生了很大的影响。

 

◎附二︰印顺《摄大乘论讲记》〈悬论〉(摘录)


《摄论》与《阿毗达磨大乘经》的关系


本论十殊胜的组织形式,不是无著的创说;就是摄大乘的名目,也不是新立的。这如本论的最初说︰‘阿毗达磨大乘经中……有十相殊胜殊胜语。’又末了说︰‘阿毗达磨大乘经中摄大乘品,我阿僧伽(即无著)略释究竟。’这可以看出,《阿毗达磨大乘经》,本有〈摄大乘品〉;此品即有十种殊胜的教说。无著依此品造论,所以名为《摄大乘论》。然从本论的体裁内容看,无著的略释,决非注疏式的释论;也不拘泥的限于一经,而广引《华严》、《般若》、《解深密》、《方广》、《思益梵天所问》等经,《瑜伽》、《大乘庄严经》、《辩中边》、《分别瑜伽》等论。可以说,本论是采取十种殊胜的组织形式,要略的通论大乘法门的宗要。所以,《摄大乘论》所摄的大乘,即是大乘佛法的一切。这样的解说,决不是说本论与《阿毗达磨大乘经》的关系不深,与〈摄大乘品〉的名称无关,是说无著总摄大乘的意趣,是扩张而贯通到一切的。如专从本论与《阿毗达磨大乘经》的关系说,那末,本论不但在全体组织的形式上,完全依着〈摄大乘品〉的轨则;在各别的论述十殊胜时,也常常引证。如〈所知依章〉引用‘无始时来界’及‘由摄藏诸法’二颂,成立阿赖耶识的体性与名称。引用‘诸法与识藏’一颂,成立阿赖耶识与诸法的互为因果。〈所知相章〉引用‘成就四法’一段,成立一切唯识。引用有关三性的‘幻等说于生’二颂(据梵文安慧《辩中边论疏》说),及‘法有三分︰(一)染污分,(二)清净分,(三)通二分’一段。又在〈增上慧学章〉中,引述重颂‘成就四法’的‘鬼傍生人天’六颂,成立无分别智。此外没有明白指出的偈颂,或许也有引用该经的。所以,本论虽是大乘的通论,而《阿毗达磨大乘经》,仍不失为本论宗依的主经。可惜此经没有传译过来,已经佚失,我们只能从本论中想像它的大概了。


[参考资料] 佐佐木月樵《汉译四本对照摄大乘论》;结城令闻《心意识论硿眺见晅詻唯识思想史》;宇井伯寿《摄大乘论研究》;宫本正尊《根本中只空》;高田仁觉〈阿毗达磨大乘经咱涊泜砟〉(《密教文化》杂志第二十六期)

Tags: 责任编辑:思过黑鹰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如来出现功德经(经未译成汉文) 下一篇瑜伽师地论【一卷 -- 五十卷】
清净莲海佛学网: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交流论坛 联系我们
本站声明:本站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如侵犯了你的版权,请你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消息后24小时内删除。
清净莲海佛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