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五台山南台顶普济寺 05-15
·忻州市五台山西台顶法雷寺 05-15
·忻州市五台山北台顶灵应寺 05-15
·忻州市五台山中台顶演教寺 05-15
·忻州市五台山清凉石寺 05-15
·忻州市五台山妙德庵 05-15
·忻州市五台山文殊洞 05-15
·忻州市五台山宝华寺 05-13
·忻州市五台山古佛寺 05-13
·忻州市五台山海会庵 05-13

文库热门

·五台山南台顶普济寺 05-15
·忻州市五台山西台顶法雷寺 05-15
·忻州市五台山北台顶灵应寺 05-15
·忻州市五台山中台顶演教寺 05-15
·忻州市五台山清凉石寺 05-15
·忻州市五台山妙德庵 05-15
·忻州市五台山文殊洞 05-15
·忻州市五台山宝华寺 05-13
·忻州市五台山古佛寺 05-13
·忻州市五台山海会庵 05-13

TOP

大马伦迦经
2019-03-02 13:12:10 来源:清净莲海佛学网 作者: 【 】 浏览:216次 评论:0

大马伦迦经


作者:玛欣德尊者


  译自《中部》第64经。世尊询问五下分结的问题,具寿马伦迦子回答有身见、疑、戒禁取、欲贪和嗔恚为五下分结。世尊用婴儿的譬喻指出其观点的不足,并由于具寿阿难的劝请,开示五下分结的缠缚与舍断,同时也教导通过证得禅那,出定后观照禅那法而舍断五下分结的方法。

 

礼敬彼世尊、阿拉汉、正自觉者!

  
大马伦迦经1


  129.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在沙瓦提城揭德林给孤独园。


  于其处,世尊称呼比库们:“诸比库。”那些比库回答世尊:“尊者。”世尊如此说:“诸比库,你们是否忆持我所说的五下分结 2呢?”


        如此说时,具寿马伦迦子对世尊这样说:“尊者,我忆持世尊所说的五下分结。”


  “马伦迦子,那你是如何忆持我所说的五下分结呢?”


  “尊者,我忆持有身见是世尊所说的下分结;尊者,我忆持疑是世尊所说的下分结;尊者,我忆持戒禁取是世尊所说的下分结;尊者,我忆持欲贪是世尊所说的下分结;尊者,我忆持嗔恚是世尊所说的下分结。尊者,我乃如此忆持世尊所说的五下分结。”


  “马伦迦子,你这样是忆持谁所说的此五下分结呢?马伦迦子,外道遍行者们岂不是可以此婴儿的譬喻来诘难:‘马伦迦子,幼稚、仰卧的幼小孩童连〝有身〞的[观念]都没有,从哪里产生有身见呢?他只有有身见随眠潜在3而已。马伦迦子,幼稚、仰卧的幼小孩童连〝法〞的[观念]都没有,从哪里产生对诸法的疑呢?他只有疑随眠潜在而已。马伦迦子,幼稚、仰卧的幼小孩童连〝戒〞的[观念]都没有,从哪里产生对戒的戒禁取呢?他只有戒禁取随眠潜在而已。马伦迦子,幼稚、仰卧的幼小孩童连〝欲〞的[观念]都没有,从哪里产生对欲乐的欲贪呢?他只有欲贪随眠潜在而已。马伦迦子,幼稚、仰卧的幼小孩童连〝有情〞的[观念]都没有,从哪里产生对有情的嗔恚呢?他只有嗔恚随眠潜在而已。’马伦迦子,外道遍行者们岂不是可以此婴儿的譬喻来诘难?”4


  如此说时,具寿阿难对世尊这样说:“世尊,这是时候!善至,这是时候!请世尊说五下分结,听了世尊[所说]后比库们将忆持。”


  “那么,阿难,谛听,善作意之!我要说了!”


  具寿阿难回答世尊:“是的,尊者。”


  世尊如是說:130.“在此,阿难,无闻的凡夫不见诸圣者,不熟知圣法,不受圣法调教;不见诸善士,不熟知善士法,不受善士法调教。其心被有身见缠缚5、被有身见打败6而住,并对已生起的有身见之出离不能如实了知;此有身见是他的顽固、难除的下分结。其心被疑缠缚、被疑打败而住,并对已生起的疑之出离不能如实了知;此疑是他的顽固、难除的下分结。其心被戒禁取缠缚、被戒禁取打败而住,并对已生起的戒禁取之出离不能如实了知;此戒禁取是他的顽固、难除的下分结。其心被欲贪缠缚、被欲贪打败而住,并对已生起的欲贪之出离不能如实了知;此欲贪是他的顽固、难除的下分结。其心被嗔恚缠缚、被嗔恚打败而住,对已生起的嗔恚之出离不能如实了知;此嗔恚是他的顽固、难除的下分结。


  131.阿难,具闻的圣弟子见诸圣者,熟知圣法,受圣法调教;见诸善士,熟知善士法,受善士法调教。其心不被有身见缠缚、不被有身见打败而住,并对已生起的有身见之出离如实了知;此有身见并随眠已被他舍断7。其心不被疑缠缚、不被疑打败而住,并对已生起的疑之出离如实了知;此疑并随眠已被他舍断。其心不被戒禁取缠缚、不被戒禁取打败而住,并对已生起的戒禁取之出离如实了知;此戒禁取并随眠已被他舍断。其心不被欲贪缠缚、不被欲贪打败而住,并对已生起的欲贪之出离如实了知;此欲贪并随眠已被他舍断。其心不被嗔恚缠缚、不被嗔恚打败而住,对已生起的嗔恚之出离如实了知;此嗔恚并随眠已被他舍断。


  132.阿难,有道、有行道能舍断五下分结。不由该道、该行道而想知、想见,或想断五下分结者,无有此事!阿难,犹如具有心材的耸立大树,不砍树皮、不砍肤材而想砍心材,无有此事!同样的,阿难,有道、有行道能舍断五下分结。不由该道、该行道而想知、想见,或想断五下分结者,无有此事!


  有道、有行道能舍断五下分结。由该道、该行道而想知、想见,或想断五下分结者,乃有此事!阿难,犹如具有心材的耸立大树,砍了树皮、砍了肤材而砍心材,8乃有此事!同样的,阿难,有道、有行道能舍断五下分结。由该道、该行道而想知、想见,或想断五下分结者,乃有此事!阿难,犹如恒河水涨满齐岸,鸦雀可饮。此时一羸弱之人前来:


  ‘我以手臂横渡此恒河水流,将平安去到彼岸。’他不可能以手臂横渡此恒河水流而平安去到彼岸。同样的,阿难,若在说有身灭之法时,其心不投入、不净信、不确立、不解脱者,应如此知其犹如该羸弱之人。阿难,犹如恒河水涨满齐岸,鸦雀可饮。此时一有力之人前来:‘我以手臂横渡此恒河水流,将平安去到彼岸。’他将能以手臂横渡此恒河水流而平安去到彼岸。同样的,阿难,若在说有身灭之法时,其心投入、净信、确立、解脱者,应如此知其犹如该有力之人。


  133.阿难,哪种道、哪种行道能舍断五下分结呢?阿难,在此,比库远离依9、舍断不善法10,止息一切身的粗恶11,离诸欲,离诸不善法,有寻、有伺,离生喜、乐,成就并住于初禅。然而其处还有12色、有受、有想、有行、有识,他观察那些法为无常、苦、病、疮、箭、恶、疾、敌、毁、空、无我13。他使心脱离那些法。14他使心脱离那些法后,心集中于不死界15:‘此为寂静,此为殊胜,即一切行的止息,一切依的舍遣,爱尽、离贪、灭、涅槃。’他住于其处16,得达诸漏尽17。若尚未得达诸漏尽,也依其法贪18、法喜,灭尽五下分结,成为化生者,在那里般涅槃,不再从那世间回来。阿难,这就是舍断五下分结的道、行道。


  再者,阿难,比库寻、伺寂止„„成就并住于第二禅„„第三禅„„成就并住于第四禅。然而其处还有色、有受、有想、有行、有识„„不再从那世间回来。阿难,这也是舍断五下分结的道、行道。再者,阿难,比库超越一切色想,灭有对想,不作意种种想,‘无边的虚空’,成就并住于空无边处。然而其处还有受、有想、有行、有识„„不再从那世间回来。阿难,这也是舍断五下分结的道、行道。


  再者,阿难,比库超越一切空无边处,‘无边之识’ 成就并住于识无边处。,然而其处还有受、有想、有行、有识„„不再从那世间回来。阿难,这也是舍断五下分结的道、行道。


  再者,阿难,比库超越一切识无边处,‘什么都没有’,成就并住于无所有处。然而其处还有受、有想、有行、有识„„不再从那世间回来。阿难,这也是舍断五下分结的道、行道。”


  “尊者,若以此道、以此行道能舍断五下分结,然而为何在此有些比库是心解脱者,有些是慧解脱者呢?”


  “阿难,我说于此乃是其根的差别19。”世尊如此说。具寿阿难满意与欢喜世尊之所说。

  
——大马伦迦经结束——

  
玛欣德比库敬译

  
2009-09-21

  
——————————————————


  1 大马伦迦经 (Mahà mà luï kyasuttaü ):译自《中部》第 64 经。


  世尊询问五下分结的问题,具寿马伦迦子回答有身见、疑、戒禁取、欲贪和嗔恚为五下分结。世尊用婴儿的譬喻指出其观点的不足,并由于具寿阿难的劝请,开示五下分结的缠缚与舍断,同时也教导通过证得禅那,出定后观照禅那法而舍断五下分结的方法。


  2下分结:下分(orambhà giyà ni):即能导致投生到下方欲界生命者。结(saü yojanà ni):结缚,即烦恼。


  3潜在 (anuseti):未被断除而潜在,即潜伏着的结缚。


  4在此,世尊询问结,马伦迦子长老也回答以结,但世尊却批评了他的观点。为什么呢?因为长老持有错见故。他的错见是:只有在行动的时候才与烦恼相应,在其他时候则不相应。所以世尊指出他的错误。


  5被有身见缠缚 (sakkà yadiññhipariyuññhitena):被有身见所捕捉、所击败。


  6被有身见打败 (sakkà yadiññhiparetena):被有身见所侵入。


  7这一句是针对有些人认为“结与随眠不同”而说的。他们的错见认为:就如在说“有菜的饭”时,饭之外另有菜一样。如此说“并随眠”是针对被有身见缠缚之外另有随眠。对此应以“连头一起披”来反对,因为除了头之外确实没有另外的人。又对于“那结即是随眠,所以世尊用婴儿的譬喻来诘难长老也是错误的。”并没有错!为什么呢?为了分析这样的错见故。所以,这些烦恼以结缚之义为结,以未断除之义为随眠。当知如此才是世尊所说的“并随眠已被他舍断”的意思。


  8这一句是结合譬喻来说明的:当知砍树皮犹如修定,砍肤材犹如修观,砍心材犹如证圣道。而行道则是世间、出世间相结合的。


  9  远离依 (upadhivivekà ):即远离五欲功德。


  10舍断不善法 (akusalà naü dhammà naü pahà nà ):舍断五盖。


  11止息一切身的粗恶 (sabbaso kà yaduññhullà naü pañippassaddhiyà ):止息一切身的懈怠。


  12然而其处还有 (so yadeva tattha hoti):即在入定的时候,还有由定产生的色法等生起。


  13其中,无常和毁两句是说无常相,苦等六句是苦相,敌、空、无我三句是无我相。


  14他使心脱离那些法 (so tehi dhammehi cittaü pañivà peti):他使其心从那些标明为三相而照见的禅定里面的五蕴法中撤离、解脱、抽离出来。


  15心集中于不死界 (amatà ya dhà tuyà cittaü upasaü harati):至此还是处于修维巴沙那的阶段,乃通过听闻、赞叹、学习、施设为“此是寂静的涅槃”,如是将心集中于无为的不死界。因为道心直接取涅槃为所缘,故不用再这样说“此为寂静,此为殊胜”,只需以行相通达它而将心集中其处即可。


  16他住于其处 (so tattha ñhito):他以所缘的三相修观而住立。


  17 得达诸漏尽 (à savà naü khayaü pà puõ à ti):次第地修习四种圣道而得达。


  18依其法贪 (teneva dhammarà gena):对止观的欲贪。止观的确能令所有的欲贪灭尽,能够成就阿拉汉,不能则成不来者。


  19根的差别 (indriyavemattataü ):根的不同。这句话是:阿难,你没有圆满十种巴拉密而通达一切知,所以你不明白他们。但我已通达,所以我明白他们。在此确实是由于根的不同。对于通过修止而行者,有一些比库以心一境性为先导,他们称为心解脱者;有一些以慧为先导,他们称为慧解脱者。对于通过修观而行者,有一些以慧为先导,他们称为慧解脱者;有一些以心一境性为先导,他们称为心解脱者。两位上首弟子皆以止观为导而证得阿拉汉,其中法将为慧解脱者,马哈摩嘎喇那长老为心解脱者。当知如是为根差别的原因。

Tags: 责任编辑:思过黑鹰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小马伦迦经 下一篇算术师摩嘎蓝经
清净莲海佛学网: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交流论坛 联系我们
本站声明:本站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如侵犯了你的版权,请你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消息后24小时内删除。
清净莲海佛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