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邢台北盆水龙泉寺 09-17
·邢台泰兴寺 09-17
·邢台观音寺 09-17
·邢台天宫寺 09-17
·邢台天元普贤寺 09-17
·邢台石佛寺 09-17
·邢台北和寺 09-17
·邢台法灵寺 09-17
·邢台宁晋县云台寺 09-17
·邢台普光寺 09-17

文库热门

·邢台北盆水龙泉寺 09-17
·邢台泰兴寺 09-17
·邢台观音寺 09-17
·邢台天宫寺 09-17
·邢台天元普贤寺 09-17
·邢台石佛寺 09-17
·邢台北和寺 09-17
·邢台法灵寺 09-17
·邢台宁晋县云台寺 09-17
·邢台普光寺 09-17

TOP

南传上座部佛教在家居士须知(二)
2019-04-26 14:12:00 来源:清净莲海佛学网 作者: 【 】 浏览:1765次 评论:0

上篇.  归依、受戒与持戒
  

第一章  归依与受戒


一、 五戒


(Pa¤casãla)


⊙求受三归五戒


Aha§, bhante, tisaraõena saha pa¤casãla§ dhamma§ yàcàmi, anuggaha§ katvà sãla§ detha me, bhante.


( 阿寒  班爹 梯沙拉内那 沙哈 潘恰希郎 当芒 呀恰咪 阿怒尬航 喀驼哇 希郎 爹踏 梅 班爹)          


尊者,我乞求三归和五戒法。尊者,在摄受后请把戒授给我!


   Dutiyam'pi, aha§, bhante, tisaraõena saha pa¤casãla§ dhamma§ yàcàmi, anuggaha§ katvà sãla§ detha me, bhante.


 ( 督地央毕 阿寒 班爹 梯沙拉内那 沙哈 潘恰希郎 当芒 呀恰咪 阿怒尬航 喀驼哇 希郎 爹踏 梅 班爹)           


    尊者,我第二次乞求三归和五戒法。尊者,在摄受后请把戒授给我!
Tatiyam'pi, aha§, bhante, tisaraõena saha pa¤casãla§ dhamma§ yàcàmi, anuggaha§ katvà sãla§ detha me, bhante.


( 搭地央毕 阿寒 班爹 梯沙拉内那 沙哈 潘恰希郎 当芒 呀恰咪 阿怒尬航 喀驼哇 希郎 爹踏 梅 班爹)           


    尊者,我第三次乞求三归和五戒法。尊者,在摄受后请把戒授给我!


   比 库:Yamaha§ vadàmi ta§ vadehi (vadetha).

          我念什麼你(们)也跟著念。
   受戒者:âma, bhante.


  ( 阿骂 班爹)          


   是的,尊者。


    ⊙如果受戒者超过一位,则比库的引导词由斜体字的单数改為复数:


 vadehi(你説)   vadetha(你们説)

 

三归依


    ⊙比库念:Namo tassa,受戒者就直接念完三归文;或比库念一句,受戒者跟著念一句。

      
    比 库: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 (3x)


( 那眸 踏剎 巴嘎瓦多 阿拉哈多 三妈三菩达剎)


    礼敬世尊、阿拉汉、正自觉者。(三遍)


    受戒者: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 (3x)


( 那眸 踏剎 巴嘎瓦多 阿拉哈多 三妈三菩达剎)


    礼敬世尊、阿拉汉、正自觉者。(三遍)


    ⊙比库念:Buddha§ saraõa§ gacchàmi,受戒者就直接念完三归文;或比库念一句,受戒者跟著念一句。  


   Buddha§ saraõa§ gacchàmi.


( 菩当 沙拉朗 嘎恰咪)


   我皈依佛。


   Dhamma§ saraõa§ gacchàmi.


   ( 当芒 沙拉朗 嘎恰咪)


   我皈依法。


   Saïgha§ saraõa§ gacchàmi.


  ( 桑港 沙拉朗 嘎恰咪)


     我皈依僧。


   Dutiyam'pi, Buddha§ saraõa§ gacchàmi.


  ( 督地央毕 菩当 沙拉朗 嘎恰咪)


     第二次我皈依佛。


   Dutiyam'pi, Dhamma§ saraõa§ gacchàmi.


  ( 督地央毕 当芒 沙拉朗 嘎恰咪)


    第二次我皈依法。


   Dutiyam'pi, Saïgha§ saraõa§ gacchàmi.


  ( 督地央毕 桑港 沙拉朗 嘎恰咪)


    第二次我皈依僧。


   Tatiyam'pi, Buddha§ saraõa§ gacchàmi.


  ( 搭地央毕 菩当 沙拉朗 嘎恰咪)


    第三次我皈依佛。


    Tatiyam'pi, Dhamma§ saraõa§ gacchàmi.


  ( 搭地央毕 当芒 沙拉朗 嘎恰咪)


    第三次我皈依法。


   Tatiyam'pi, Saïgha§ saraõa§ gacchàmi.


  ( 搭地央毕 桑港 沙拉朗 嘎恰咪)


    第三次我皈依僧。


  比  库:Tisaraõagamana§ paripuõõa§.


          三归依已经圆满。


    受戒者:âma, bhante.


         ( 阿骂 班爹)


     是的,尊者。

   

五戒


    ⊙比库每念一条戒(或一句),受戒者跟著念:


   1. Pàõàtipàtà veramaõã-sikkhàpada§ samàdiyàmi.


( 帕那梯怕它 威拉麻尼 希喀帕当 沙麻低牙米)


    我受持离杀生学处。


  2. Adinnàdànà veramaõã-sikkhàpada§ samàdiyàmi. 


( 阿钉那搭那 威拉麻尼 希喀帕当 沙麻低牙米)


    我受持离不与取学处。


   3. Kàmesu micchàcàrà veramaõã-sikkhàpada§ samàdiyàmi.


 ( 咖梅苏 蜜恰洽拉 威拉麻尼 希喀帕当 沙麻低牙米)   


    我受持离欲邪行学处。


  4. Musàvàdà veramaõã-sikkhàpada§ samàdiyàmi.


 ( 木沙哇搭 威拉麻尼 希喀帕当 沙麻低牙米)


    我受持离虚誑语学处。


  5. Surà-meraya-majja-pamàdaññhànà veramaõã-sikkhàpada§ samàdiyàmi.


  ( 苏拉 梅拉呀 吗架 帕吗达他那 威拉麻尼 希喀帕当 沙麻低牙米)


    我受持离(饮)放逸原因的穀物酒、花果酒(和)酒精学处。


    比 库:Tisaraõena saha pa¤casãla§ dhamma§ sàdhuka§ katvà appamàdena sampàdetha.


    在完全地(受了)三归和五戒法后,当不放逸地努力(成就)。


    受戒者:âma, bhante.


           ( 阿骂 班爹)


    是的,尊者。

   
⊙发愿与回向

       
    Ida§ me pu¤¤a§ àsavakkhayà'vaham hotu.


  ( 依当 梅 喷娘  阿沙哇喀呀  哇航  喉督)


    愿我这功德,导至诸漏灭尽。


    Ida§ me sãla§ nibbànassa paccayo hotu.


   ( 依当 梅 希郎 泥吧那剎 帕恰优 喉督)


    愿我这戒(功德),成為(证悟)涅槃的助缘。       


    Mama pu¤¤abhàga§ sabbasattàna§ bhàjemi.


   ( 吗妈  喷娘吧轧  沙巴沙他囔  吧接咪)


    我的功德分与一切有情分享。


    Te sabbe me sama§ pu¤¤abhàga§ labhantu.


   ( 贴 沙杯 梅 沙芒  喷娘吧轧  剌邦督)


    愿他们一切(眾生)平等地获得我的功德分。     


Sàdhu!    Sàdhu!    Sàdhu!


(沙杜)   (沙杜)   (沙杜)


善哉!     善哉!     善哉!


    Tumhehi kiccamàtappa§, akkhàtàro tathàgatà;


    Pañipannà pamokkhanti, jhàyino màrabandhanà.


         汝等自努力!如来唯示道。


         已修禪定者,解脱魔繫缚。


                    (Dhammapada 276.)《法句经》276.

 

二、 伍波萨他八支戒


(Aññhaïga-uposathasãla)

  
⊙求受归依伍波萨他八戒


   Aha§, bhante, tisaraõena saha aññhaïga samannàgata§ uposathasãla§ dhamma§ yàcàmi, anuggaha§ katvà sãla§ detha me, bhante.


 ( 阿寒 班爹 梯沙拉内那 沙哈 阿汤嘎 沙满那嘎堂 乌波沙沓希郎 当芒 呀恰咪 阿怒尬航 喀驼哇 希郎 爹踏 梅 班爹)           


    尊者,我乞求三归和具有八支的伍波萨他戒法。尊者,在摄受后请把戒授给我!


   Dutiyam'pi, aha§, bhante, tisaraõena saha aññhaïga samannàgata§ uposathasãla§ dhamma§ yàcàmi, anuggaha§ katvà sãla§ detha me, bhante.


  ( 督地央毕 阿寒 班爹 梯沙拉内那 沙哈 阿汤嘎 沙满那嘎堂 乌波沙沓希郎 当芒 呀恰咪 阿怒尬航 喀驼哇 希郎 爹踏 梅 班爹)


    尊者,我第二次乞求三归和具有八支的伍波萨他戒法。尊者,在摄受后请把戒授给我!


  Tatiyam'pi, aha§, bhante, tisaraõena saha aññhaïga samannàgata§ uposathasãla§ dhamma§  yàcàmi, anuggaha§ katvà sãla§ detha me, bhante.


  ( 搭地央毕 阿寒 班爹 梯沙拉内那 沙哈 阿汤嘎 沙满那嘎堂 乌波沙沓希郎 当芒 呀恰咪 阿怒尬航 喀驼哇 希郎 爹踏 梅 班爹)


    尊者,我第三次乞求三归和具有八支的伍波萨他戒法。尊者,在摄受后请把戒授给我!


   比 库:Yamaha§ vadàmi ta§ vadehi (vadetha).

          我念什麼你(们)也跟著念。
   受戒者:âma, bhante.


  ( 阿骂 班爹)          


   是的,尊者。


    ⊙如果受戒者超过一位,则比库的引导词由斜体字的单数改為复数:


 vadehi(你説)   vadetha(你们説)

    

三归依


    ⊙比库念:Namo tassa,受戒者就直接念完三归文;或比库念一句,受戒者跟著念一句。

      
    比 库: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 (3x)


( 那眸 踏剎 巴嘎瓦多 阿拉哈多 三妈三菩达剎)


    礼敬世尊、阿拉汉、正自觉者。(三遍)


    受戒者: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 (3x)


( 那眸 踏剎 巴嘎瓦多 阿拉哈多 三妈三菩达剎)


    礼敬世尊、阿拉汉、正自觉者。(三遍)


    ⊙比库念:Buddha§ saraõa§ gacchàmi,受戒者就直接念完三归文;或比库念一句,受戒者跟著念一句。  


   Buddha§ saraõa§ gacchàmi.


 ( 菩当 沙拉朗 嘎恰咪)


    我皈依佛。


   Dhamma§ saraõa§ gacchàmi.


   ( 当芒 沙拉朗 嘎恰咪)


    我皈依法。


   Saïgha§ saraõa§ gacchàmi.


  ( 桑港 沙拉朗 嘎恰咪)


    我皈依僧。


   Dutiyam'pi, Buddha§ saraõa§ gacchàmi.


  ( 督地央毕 菩当 沙拉朗 嘎恰咪)


     第二次我皈依佛。


   Dutiyam'pi, Dhamma§ saraõa§ gacchàmi.


  ( 督地央毕 当芒 沙拉朗 嘎恰咪)


    第二次我皈依法。


   Dutiyam'pi, Saïgha§ saraõa§ gacchàmi.


  ( 督地央毕 桑港 沙拉朗 嘎恰咪)


    第二次我皈依僧。


   Tatiyam'pi, Buddha§ saraõa§ gacchàmi.


  ( 搭地央毕 菩当 沙拉朗 嘎恰咪)


    第三次我皈依佛。


    Tatiyam'pi, Dhamma§ saraõa§ gacchàmi.


  ( 搭地央毕 当芒 沙拉朗 嘎恰咪)


    第三次我皈依法。


   Tatiyam'pi, Saïgha§ saraõa§ gacchàmi.


  ( 搭地央毕 桑港 沙拉朗 嘎恰咪)


    第三次我皈依僧。


  比  库:Tisaraõagamana§ paripuõõa§.


          三归依已经圆满。


  受戒者:âma, bhante.


       ( 阿骂 班爹)


      是的,尊者。

 

八戒


    ⊙比库每念一条戒(或一句),受戒者跟著念:


  1. Pàõàtipàtà veramaõã-sikkhàpada§ samàdiyàmi.


 ( 帕那梯怕它 威拉麻尼 希喀帕当 沙麻低牙米)


    我受持离杀生学处。


   2. Adinnàdànà veramaõã-sikkhàpada§ samàdiyàmi.


  ( 阿钉那搭那 威拉麻尼 希喀帕当 沙麻低牙米)


    我受持离不与取学处。


   3. Abrahmacariyà veramaõã-sikkhàpada§ samàdiyàmi.


  ( 阿不拉麻恰利呀 威拉麻尼 希喀帕当 沙麻低牙米)    


    我受持离非梵行学处。


  4. Musàvàdà veramaõã-sikkhàpada§ samàdiyàmi.


  ( 木沙哇搭 威拉麻尼 希喀帕当 沙麻低牙米)


    我受持离虚誑语学处。


   5. Surà-meraya-majja-pamàdaññhànà veramaõã-sikkhàpada§ samàdiyàmi.


( 苏拉 梅拉呀 吗架 帕吗达他那 威拉麻尼 希喀帕当 沙麻低牙米)


    我受持离(饮)放逸原因的穀物酒、花果酒(和)酒精学处。


   6. Vikàlabhojanà veramaõã-sikkhàpada§ samàdiyàmi.


( 威咖拉播佳哪 威拉麻尼 希喀帕当 沙麻低牙米)


    我受持离非时食学处。


   7. Nacca-gãta-vàdita-visåkadassanà màlà-gandha-vilepana-dhàraõamaõóana-vibhåsanaññhànà veramaõã-sikkhàpada§ samàdiyàmi.


 ( 那恰 给它 哇迪塔 威苏嘎搭沙那 吗拉 甘达 威类帕那 达拉哪瞒搭那 威布沙纳塔那 威拉麻尼 希喀帕当 沙麻低牙米)


    我受持离观(听)跳舞、歌唱、音乐、表演,(以及)戴持、涂抹、庄严原因的花鬘、香、涂香学处。


  8. Uccàsayana-mahàsayanà veramaõã-sikkhàpada§ samàdiyàmi.


 ( 乌恰沙呀那 吗哈沙呀那 威拉麻尼 希喀帕当 沙麻低牙米)


    我受持离(坐卧)高、大坐卧具学处。


    比 库:Tisaraõena saha aññhaïga samannàgata§ uposathasãla§ dhamma§ sàdhuka§ katvà appamàdena sampàdetha.


    在完全地(受了)三归和具有八支的伍波萨他戒法后,当不放逸地努力(成就)。
  

    受戒者:âma, bhante.


           ( 阿骂 班爹)    

   
    是的,尊者。

   

⊙发愿与回向

       
    Ida§ me pu¤¤a§ àsavakkhayà'vaham hotu.


   ( 依当 梅 喷娘  阿沙哇喀呀 哇航 喉督)


    愿我这功德,导至诸漏灭尽。


    Ida§ me sãla§ nibbànassa paccayo hotu.


   ( 依当 梅 希郎 泥吧那剎 帕恰优 喉督)


    愿我这戒(功德),成為(证悟)涅槃的助缘。       


    Mama pu¤¤abhàga§ sabbasattàna§ bhàjemi.


   ( 吗妈  喷娘吧轧  沙巴沙他囔  吧接咪)


    我的功德分与一切有情分享。


    Te sabbe me sama§ pu¤¤abhàga§ labhantu.


   ( 贴 沙杯 梅 沙芒  喷娘吧轧  剌邦督)


    愿他们一切(眾生)平等地获得我的功德分。     


Sàdhu!    Sàdhu!    Sàdhu!


(沙杜)   (沙杜)   (沙杜)


善哉!     善哉!     善哉!

 

  Atha kho bhagavà bhikkhå àmantesi- ``handa dàni, bhikkhave, àmantayàmi vo, vayadhammà saïkhàrà appamàdena sampàdethà''ti. Aya§ tathàgatassa pacchimà vàcà.                                   


    当时,世尊告诉诸比库:「诸比库,我现在告诉你们:诸行是灭法,当不放逸地努力!」这是如来最后的话。
                                                                                                                  (D.ii,p.156.)《长部‧大般涅槃经》


三、 伍波萨他九支戒


(Navaïga-uposathasãla)

   
⊙求受归依伍波萨他九戒


    Aha§, bhante, tisaraõena saha navaïga samannàgata§ uposathasãla§ dhamma§ yàcàmi, anuggaha§ katvà sãla§ detha me, bhante.


  ( 阿寒 班爹 梯沙拉内那 沙哈 哪汪嘎 沙满那嘎堂 乌波沙沓希郎 当芒 呀恰咪 阿怒尬航 喀驼哇 希郎 爹踏 梅 班爹)          


    尊者,我乞求三归和具有九支的伍波萨他戒法。尊者,在摄受后请把戒授给我!


   Dutiyam'pi, aha§, bhante, tisaraõena saha navaïga samannàgata§ uposathasãla§ dhamma§ yàcàmi, anuggaha§ katvà sãla§ detha me, bhante.


  ( 督地央毕 阿寒 班爹 梯沙拉内那 沙哈 哪汪嘎 沙满那嘎堂 乌波沙沓希郎 当芒 呀恰咪 阿怒尬航 喀驼哇 希郎 爹踏 梅 班爹)


    尊者,我第二次乞求三归和具有九支的伍波萨他戒法。尊者,在摄受后请把戒授给我!


  Tatiyam'pi, aha§, bhante, tisaraõena saha navaïga samannàgata§ uposathasãla§ dhamma§ yàcàmi, anuggaha§ katvà sãla§ detha me, bhante.


  ( 搭地央毕 阿寒 班爹 梯沙拉内那 沙哈 哪汪嘎 沙满那嘎堂 乌波沙沓希郎 当芒 呀恰咪 阿怒尬航 喀驼哇 希郎 爹踏 梅 班爹)


    尊者,我第三次乞求三归和具有九支的伍波萨他戒法。尊者,在摄受后请把戒授给我!


   比 库:Yamaha§ vadàmi ta§ vadehi (vadetha).


          我念什麼你(们)也跟著念。


   受戒者:âma, bhante.


  ( 阿骂 班爹)          


   是的,尊者。


    ⊙如果受戒者超过一位,则比库的引导词由斜体字的单数改為复数:


 vadehi(你説)   vadetha(你们説)

 

三归依


    ⊙比库念:Namo tassa,受戒者就直接念完三归文;或比库念一句,受戒者跟著念一句。      


    比 库: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 (3x)


( 那眸 踏剎 巴嘎瓦多 阿拉哈多 三妈三菩达剎)


    礼敬世尊、阿拉汉、正自觉者。(三遍)


    受戒者: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 (3x)


( 那眸 踏剎 巴嘎瓦多 阿拉哈多 三妈三菩达剎)


    礼敬世尊、阿拉汉、正自觉者。(三遍)


    ⊙比库念:Buddha§ saraõa§ gacchàmi,受戒者就直接念完三归文;或比库念一句,受戒者跟著念一句。  


   Buddha§ saraõa§ gacchàmi.


 ( 菩当 沙拉朗 嘎恰咪)


    我皈依佛。


   Dhamma§ saraõa§ gacchàmi.


   ( 当芒 沙拉朗 嘎恰咪)


    我皈依法。


   Saïgha§ saraõa§ gacchàmi.


  ( 桑港 沙拉朗 嘎恰咪)


    我皈依僧。


   Dutiyam'pi, Buddha§ saraõa§ gacchàmi.


  ( 督地央毕 菩当 沙拉朗 嘎恰咪)


     第二次我皈依佛。


   Dutiyam'pi, Dhamma§ saraõa§ gacchàmi.


  ( 督地央毕 当芒 沙拉朗 嘎恰咪)


    第二次我皈依法。


   Dutiyam'pi, Saïgha§ saraõa§ gacchàmi.


  ( 督地央毕 桑港 沙拉朗 嘎恰咪)


    第二次我皈依僧。


   Tatiyam'pi, Buddha§ saraõa§ gacchàmi.


  ( 搭地央毕 菩当 沙拉朗 嘎恰咪)


    第三次我皈依佛。


    Tatiyam'pi, Dhamma§ saraõa§ gacchàmi.


  ( 搭地央毕 当芒 沙拉朗 嘎恰咪)


    第三次我皈依法。


   Tatiyam'pi, Saïgha§ saraõa§ gacchàmi.


  ( 搭地央毕 桑港 沙拉朗 嘎恰咪)


    第三次我皈依僧。


  比  库:Tisaraõagamana§ paripuõõa§.


          三归依已经圆满。


  受戒者:âma, bhante.


       ( 阿骂 班爹)


   是的,尊者。


九戒


    ⊙比库每念一条戒(或一句),受戒者跟著念:


   1. Pàõàtipàtà veramaõã-sikkhàpada§ samàdiyàmi.


  ( 帕那梯怕它 威拉麻尼 希喀帕当 沙麻低牙米)


    我受持离杀生学处。


   2. Adinnàdànà veramaõã-sikkhàpada§ samàdiyàmi.


 ( 阿钉那搭那 威拉麻尼 希喀帕当 沙麻低牙米)


    我受持离不与取学处。


   3. Abrahmacariyà veramaõã-sikkhàpada§ samàdiyàmi.


  ( 阿不拉麻恰利呀 威拉麻尼 希喀帕当 沙麻低牙米)    


    我受持离非梵行学处。


  4. Musàvàdà veramaõã-sikkhàpada§ samàdiyàmi.


  ( 木沙哇搭 威拉麻尼 希喀帕当 沙麻低牙米)


    我受持离虚誑语学处。


  5. Surà-meraya-majja-pamàdaññhànà veramaõã-sikkhàpada§ samàdiyàmi.


  ( 苏拉 梅拉呀 吗架 帕吗达他那 威拉麻尼 希喀帕当 沙麻低牙米)


    我受持离(饮)放逸原因的穀物酒、花果酒(和)酒精学处。


   6. Vikàlabhojanà veramaõã-sikkhàpada§ samàdiyàmi.


( 威咖拉播佳哪 威拉麻尼 希喀帕当 沙麻低牙米)


    我受持离非时食学处。


  7. Nacca-gãta-vàdita-visåkadassanà màlà-gandha-vilepana-dhàraõamaõóana-vibhåsanaññhànà veramaõã-sikkhàpada§ samàdiyàmi.


  ( 那恰 给它 哇迪塔 威苏嘎搭沙那 吗拉 甘达 威类帕那 达拉哪瞒搭那 威布沙纳塔那 威拉麻尼 希喀帕当 沙麻低牙米)


    我受持离观(听)跳舞、歌唱、音乐、表演,(以及)戴持、涂抹、庄严原因的花鬘、香、涂香学处。


  8. Uccàsayana-mahàsayanà veramaõã-sikkhàpada§ samàdiyàmi.


 ( 乌恰沙呀那 吗哈沙呀那 威拉麻尼 希喀帕当 沙麻低牙米)


    我受持离(坐卧)高、大坐卧具学处。


   9. Mettàsahagatena cetasà sabbapàõabhåtesu pharitvà viharaõa§ samàdiyàmi.


  ( 昧达沙哈嘎贴那 皆达沙 沙巴帕拿晡贴淑 帕利驼哇 威哈拉南 沙麻低牙米)


    我受持以慈俱心遍满一切眾生而住。


    比 库:Tisaraõena saha navaïga samannàgata§ uposathasãla§ dhamma§ sàdhuka§  katvà appamàdena sampàdetha.


    在完全地(受了)三归和具有九支的伍波萨他戒法后,当不放逸地努力(成就)。

  
    受戒者:âma, bhante.


           ( 阿骂 班爹)        


    是的,尊者。

   

⊙发愿与回向

       
    Ida§ me pu¤¤a§ àsavakkhayà'vaham hotu.


   ( 依当 梅 喷娘  阿沙哇喀呀  哇航 喉督)


    愿我这功德,导至诸漏灭尽。


    Ida§ me sãla§ nibbànassa paccayo hotu.


   ( 依当 梅 希郎 泥吧那剎 帕恰优 喉督)


    愿我这戒(功德),成為(证悟)涅槃的助缘。       


    Mama pu¤¤abhàga§ sabbasattàna§ bhàjemi.


   ( 吗妈  喷娘吧轧  沙巴沙他囔  吧接咪)


    我的功德分与一切有情分享。


    Te sabbe me sama§ pu¤¤abhàga§ labhantu.


   ( 贴 沙杯 梅 沙芒  喷娘吧轧  剌邦督)


    愿他们一切(眾生)平等地获得我的功德分。     


Sàdhu!    Sàdhu!    Sàdhu!


(沙杜)   (沙杜)   (沙杜)


善哉!     善哉!     善哉!
 

 

四、 在家十戒


(Gahaññha-dasasãla)


⊙求受归依居家十戒


  Aha§, bhante, tisaraõena saddhi§ gahaññha-dasasãla§ dhamma§ yàcàmi, anuggaha§ katvà sãla§ detha me, bhante.


  ( 阿寒 班爹 梯沙拉内那 剎钉 嘎哈达 大沙希郎 当芒 呀恰咪 阿怒尬航 喀驼哇 希郎 爹踏 梅 班爹)   


    尊者,我乞求三归和在家十戒法。尊者,在摄受后请把戒授给我!


   Dutiyam'pi, aha§, bhante, tisaraõena saddhi§ gahaññha-dasasãla§ dhamma§ yàcàmi, anuggaha§ katvà sãla§ detha me, bhante.


  ( 督地央毕 阿寒 班爹 梯沙拉内那 剎钉 嘎哈达 大沙希郎 当芒 呀恰咪 阿怒尬航 喀驼哇 希郎 爹踏 梅 班爹)          


    尊者,我第二次乞求三归和在家十戒法。尊者,在摄受后请把戒授给我!


   Tatiyam'pi, aha§, bhante, tisaraõena saddhi§ gahaññha-dasasãla§ dhamma§ yàcàmi, anuggaha§ katvà sãla§ detha me, bhante.


 ( 搭地央毕 阿寒 班爹 梯沙拉内那 剎钉 嘎哈达 大沙希郎 当芒 呀恰咪 阿怒尬航 喀驼哇 希郎 爹踏 梅 班爹)          


    尊者,我第三次乞求三归和在家十戒法。尊者,在摄受后请把戒授给我!


   比 库:Yamaha§ vadàmi ta§ vadehi (vadetha).


          我念什麼你(们)也跟著念。


   受戒者:âma, bhante.


  ( 阿骂 班爹)          


   是的,尊者。


    ⊙如果受戒者超过一位,则比库的引导词由斜体字的单数改為复数:


 vadehi(你説)   vadetha(你们説)

    

  三归依

  
    ⊙比库念:Namo tassa,受戒者就直接念完三归文;或比库念一句,受戒者跟著念一句。

      
    比 库: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 (3x)


( 那眸 踏剎 巴嘎瓦多 阿拉哈多 三妈三菩达剎)


    礼敬世尊、阿拉汉、正自觉者。(三遍)


    受戒者: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 (3x)


( 那眸 踏剎 巴嘎瓦多 阿拉哈多 三妈三菩达剎)


    礼敬世尊、阿拉汉、正自觉者。(三遍)


    ⊙比库念:Buddha§ saraõa§ gacchàmi,受戒者就直接念完三归文;或比库念一句,受戒者跟著念一句。  


   Buddha§ saraõa§ gacchàmi.


 ( 菩当 沙拉朗 嘎恰咪)


    我皈依佛。


   Dhamma§ saraõa§ gacchàmi.


   ( 当芒 沙拉朗 嘎恰咪)


    我皈依法。


   Saïgha§ saraõa§ gacchàmi.


  ( 桑港 沙拉朗 嘎恰咪)


    我皈依僧。


   Dutiyam'pi, Buddha§ saraõa§ gacchàmi.


  ( 督地央毕 菩当 沙拉朗 嘎恰咪)


     第二次我皈依佛。


   Dutiyam'pi, Dhamma§ saraõa§ gacchàmi.


  ( 督地央毕 当芒 沙拉朗 嘎恰咪)


    第二次我皈依法。


   Dutiyam'pi, Saïgha§ saraõa§ gacchàmi.


  ( 督地央毕 桑港 沙拉朗 嘎恰咪)


    第二次我皈依僧。


   Tatiyam'pi, Buddha§ saraõa§ gacchàmi.


  ( 搭地央毕 菩当 沙拉朗 嘎恰咪)


    第三次我皈依佛。


    Tatiyam'pi, Dhamma§ saraõa§ gacchàmi.


  ( 搭地央毕 当芒 沙拉朗 嘎恰咪)


    第三次我皈依法。


   Tatiyam'pi, Saïgha§ saraõa§ gacchàmi.


  ( 搭地央毕 桑港 沙拉朗 嘎恰咪)


    第三次我皈依僧。


  比  库:Tisaraõagamana§ paripuõõa§.


          三归依已经圆满。


  受戒者:âma, bhante.


       ( 阿骂 班爹)


   是的,尊者。

       

十戒


    ⊙比库每念一条戒(或一句),受戒者跟著念:


   1. Pàõàtipàtà veramaõã-sikkhàpada§ samàdiyàmi.


  ( 帕那梯怕它 威拉麻尼 希喀帕当 沙麻低牙米)


    我受持离杀生学处。


   2. Adinnàdànà veramaõã-sikkhàpada§ samàdiyàmi.


 ( 阿钉那搭那 威拉麻尼 希喀帕当 沙麻低牙米)


    我受持离不与取学处。


   3. Abrahmacariyà veramaõã-sikkhàpada§ samàdiyàmi.


  ( 阿不拉麻恰利呀 威拉麻尼 希喀帕当 沙麻低牙米)    


    我受持离非梵行学处。


  4. Musàvàdà veramaõã-sikkhàpada§ samàdiyàmi.


  ( 木沙哇搭 威拉麻尼 希喀帕当 沙麻低牙米)


    我受持离虚誑语学处。


  5. Surà-meraya-majja-pamàdaññhànà veramaõã-sikkhàpada§ samàdiyàmi.


  ( 苏拉 梅拉呀 吗架 帕吗达他那 威拉麻尼 希喀帕当 沙麻低牙米)


    我受持离(饮)放逸原因的穀物酒、花果酒(和)酒精学处。


   6. Vikàlabhojanà veramaõã-sikkhàpada§ samàdiyàmi.


( 威咖拉播佳哪 威拉麻尼 希喀帕当 沙麻低牙米)


    我受持离非时食学处。


  7. Nacca-gãta-vàdita-visåkadassanà veramaõã-sikkhàpada§ samàdiyàmi.


 ( 那恰 给它 哇迪塔 威苏嘎搭沙那 威拉麻尼 希喀帕当 沙麻低牙米)


    我受持离观(听)跳舞、歌唱、音乐、表演学处。


  8. Màlà-gandha-vilepana-dhàraõamaõóana-vibhåsanaññhànà veramaõã-sikkhàpada§ samàdiyàmi.


  ( 吗拉 甘达 威类帕那 达拉哪瞒搭那 威布沙纳塔那 威拉麻尼 希喀帕当 沙麻低牙米)


    我受持离戴持、涂抹、庄严原因的花鬘、香、涂香学处。

 
  9. Uccàsayana-mahàsayanà veramaõã-sikkhàpada§ samàdiyàmi.


  ( 乌恰沙呀那 吗哈沙呀那 威拉麻尼 希喀帕当 沙麻低牙米)


    我受持离(坐卧)高、大坐卧具学处。


   10. Jàtaråpa-rajata-pañiggahaõà veramaõã-sikkhàpada§ samàdiyàmi.


  ( 佳沓如帕 拉加沓 帕替嘎哈那 威拉麻尼 希喀帕当 沙麻低牙米)


    我受持离接受金银(钱)学处。


    比  库:Tisaraõena saddhi§ gahaññha-dasasãla§ dhamma§ sàdhuka§ surakkhita§ katvà appamàdena sampàdetha.


    在完全地(受了)三归和居家十戒法后,当善守护,以不放逸地努力(成就)。


  
    受戒者:âma, bhante.


           ( 阿骂 班爹)  

     
        是的,尊者。

   

⊙发愿与回向

       
    Ida§ me pu¤¤a§ àsavakkhayà'vaham hotu.


   ( 依当 梅 喷娘  阿沙哇喀呀 哇航  喉督)


    愿我这功德,导至诸漏灭尽。


    Ida§ me sãla§ nibbànassa paccayo hotu.


   ( 依当 梅 希郎 泥吧那剎 帕恰优 喉督)


    愿我这戒(功德),成為(证悟)涅槃的助缘。       


    Mama pu¤¤abhàga§ sabbasattàna§ bhàjemi.


   ( 吗妈  喷娘吧轧  沙巴沙他囔  吧接咪)


    我的功德分与一切有情分享。


    Te sabbe me sama§ pu¤¤abhàga§ labhantu.


   ( 贴 沙杯 梅 沙芒  喷娘吧轧  剌邦督)


    愿他们一切(眾生)平等地获得我的功德分。     


Sàdhu!    Sàdhu!    Sàdhu!


(沙杜)   (沙杜)   (沙杜)


善哉!     善哉!     善哉!


        Sabbapàpassa akaraõa§, kusalassa upasampadà.


        Sacittapariyodapana§, eta§ buddhàna sàsana§.


        一切恶莫作,具足於诸善,


        清浄其自心,此是诸佛教。


        Khantã parama§ tapo titikkhà, nibbàna§ parama§


        vadanti buddhà.


        Na hi pabbajito paråpaghàtã, na samaõo hoti para§


        viheñhayanto.


        忍辱為最高自制,诸佛説涅槃最上;


        害他实非出家者,恼他者不是沙门。


        Anåpavàdo anåpaghàto, pàtimokkhe ca sa§varo;


        Matta¤¤utà ca bhattasmi§, panta¤ca sayanàsana§.


        Adhicitte ca àyogo, eta§ buddhàna sàsana§.


        不诽谤与不害,守护巴帝摩卡,


        於饮食知节量;独居边远住处,


        及勤修增上心,此是诸佛之教。
                                           

       《Dhammapada》183~185  《法句经》183~185

 

第二章  三归依的内容─巴利圣典的解释
     

一、《小诵经》的註释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


礼敬世尊、阿拉汉、正自觉者

 
Paramatthajotikà  1


《阐明胜义》1

                    
【11】「我归依佛,我归依法,我归依僧(Buddha§ saraõa§ gacchàmi, Dhamma§ saraõa§ gacchàmi, Saïgha§ saraõa§ gacchàmi.)」,这归依的开示乃是诸小(圣典) 的开端。现在為了显示、分别、开显这(诸)小(圣典)的註释-《阐明胜义》的目的而作此説:

       「礼敬了最上应礼敬的三宝,


        我将解释这《诸小(圣典)》的涵义。


        《诸小(圣典)》(非常)深奥,有些是极难解释的,


        尤其像我这般在此教(法)中尚未觉悟者。


     然而直到今天,尚未破坏先前诸导师 的抉择,


        而且大师的九分教(法) 同样地还保留著。


        因此我想(立足於大师的九分)教法,


        以及依於古代(诸导师)的抉择而解説此义。


        由於对正法的诸多尊敬,而不是想要自我称讚,


        也不是為了轻毁他人,因此请专心地倾听!」


    此中,对所説的「我将解释某些《诸小(圣典)》的涵义」,我将先确定了《诸小(圣典)》(的范围)后,再解説其涵义。


    《诸小(圣典)》是《小部》的一部分,而《小部》是五部〔尼柯耶(nikàya)〕的一部分。五部〔尼柯耶〕是指:


        「长、中、相应、增支、小,


        这五部从法从义都深奥。」【12】


    此中,《梵网经》等三十四经為《长部(Dãghanikàya )》;《根本法门经》等一百五十二经為《中部(Majjhimanikàya)》;《渡越瀑流经》等七千七百六十二经為《相应部(Sa§yuttanikàya)》;《心遍取经》等九千五百五十七经為《增支部(Aïguttaranikàya)》;《小诵》、《法句》、《自説》、《如是语》、《经集》、《天宫事》、《饿鬼事》、《长老偈》、《长老尼偈》、《本生》、《义释》、《无碍解》、《譬喻》、《佛种姓》、《所行藏》,除了《律藏(Vinayapiñaka)〔维那亚藏〕》、《阿毘达磨藏(Abhidhammapiñaka)》、四部〔尼柯耶〕外,其餘的佛语為《小部(Khuddakanikàya)》 。


    為什麼这称為「《小部》」呢?由於诸多小法蕴的群聚与住处,所以群聚与住处称為「部〔尼柯耶〕」。如説:「诸比库,我不见有其它一部类如此多元性,诸比库,就像这畜生趣的生物一样。 」的例子乃从(佛)教而来的;而「波尼咖(poõiki)尼柯耶、七咖利咖(cikkhallika)尼柯耶」如此等(的例子)乃从(教外的)世间而説的。(本书)即是為了显示、分别、开显这繫属於经藏,《小部》一部份的诸小(圣典)之涵义的目的。


    该诸小(圣典)是由〈归依〉、〈学处〉、〈三十二行相〉、〈童子问〉、《吉祥经》、《宝经》、《墙外经》、《伏藏经》、《慈经》所构成九部份的《小诵(Khuddaka pàñha)》為初,(而这样的次序,乃是)诸导师辗转的传诵方式[语道],而并不是佛陀所(最先)説。


    在世尊所开示的:


        「经多生轮廻,流转中寻找,


        未见造屋者,再再受生苦。【13】


        见你了造屋者,你将不再造屋,


        你一切栋樑坏,屋顶已经摧毁;


        我心已达无為,已证灭尽诸爱。 」


    这两首偈颂是一切佛语当中(世尊)最先(说出)的;然而这(两首偈颂)只是(世尊)由心诵出,而非由语词説出。但在:


        「热诚静虑婆罗门 ,当诸法显现之时,


        灭其一切诸疑惑,他知那有因之法。 」


    这首偈颂则是(世尊)最初用语词诵出的(佛语)。


    因此,我将开始解释这始於诸小(圣典)的这(《小诵》)之九个部分,以此為初:「我归依佛,我归依法,我归依僧。」这是解释该义方法的本母:


        「由谁、何处、何时、為什麼説三归依?


        不是(世尊)最先説的(三归依),為什麼在此最先説呢?


        在此如此净化了因缘后,从此之后:


        解説佛陀、归依以及(归依)者。


        我们阐明破、未破、果,以及所应行(归依的对象);


        『归依法』等二种,也是依此所知的方法。


        与説明确定次第的原因,并以譬喻来阐明三归依。」


    这裡,在第一偈有:「这三归依由谁所説?何处説?何时説?為什麼説?【14】如来所未最先説的(三归依),為什麼在此最先説呢?」五个问题,这些问题的回答為:


    「由谁所説?」:由世尊所説,而不是由弟子、仙人(isi)或诸天(所説)。


    「何处?」:在波罗奈(Bàràõasã)仙人降(处)的鹿(野)苑。


    「何时?」:当耶舍(Yasa呀舍)尊者和(他的)朋友(证)得了阿拉汉,(当时世间)有六十一位阿拉汉,為了世间眾人的利益而説法时(,在那时候説的)。


    「為什麼?」:為了(使令)出家和受具足戒。如説:「再者,诸比库,应当如此使令出家、使令受具足戒:首先,令剃除鬚髮,披著袈裟衣,令上衣偏袒一肩,礼诸比库足,提著脚跟而坐〔蹲踞〕,合掌后,应(对受戒者如此)説:『你如此説:``我归依佛,我归依法,我归依僧。''』 」


    「為什麼在此最先説呢?」:当知:当这大师的九分教(法)以三藏而摄益后,(再)取先前诸导师(àcariya)的传诵方式[语道(vàcanàmagga)]。由於这种(传诵)方式[道],使得天(与)人成為在家信徒[伍巴萨咖(upàsaka)]或出家而进入(佛)教,所以使进入教(法)的(此传诵)方式[道]-《小诵》,在此最先説出。


    已作因缘的净化了。


    现在,对所説的:「解説佛陀、归依以及(归依)者」(的解説如下:「归依的对象﹙saraõa§﹚」):此中,「佛陀(Buddha)」乃能体证、遍修一切法无障碍智相、无上解脱(五)蕴相续所施设的执取之差别有情,或者能成為一切知智足处[近因]、现观(圣)諦所施设的执取(之差别有情) 。如説:「『佛陀』-世尊自成、无师,对先前未曾听闻法,自己已觉悟(圣)諦,并於此获得一切知性,及於诸力自在。 」到此乃是从义上解説佛陀。


    若从文字,当知「『已觉悟者』為佛陀;『令觉悟者』為佛陀」如此等方式。然而这所説的「佛陀」,佛陀是什麼涵义呢?「『已觉悟诸(圣)諦者』為佛陀;『令人们觉悟者』為佛陀;以一切知性者為佛陀;以已见一切者為佛陀;以无其他引导者為佛陀;以萌【15】发者為佛陀;以漏尽而称為佛陀;以无随烦恼而称為佛陀;『一向离贪者』為佛陀;『一向离瞋者』為佛陀;『一向离痴者』為佛陀;『一向无烦恼者』為佛陀;『已达一趣向道者』為佛陀;『已(独)一自觉无上正自觉者 』為佛陀;『已破除未觉而获得觉悟者』為佛陀;所谓『佛陀』之名,非由母亲,非由父亲所取(,非由兄弟所取,非由姊妹所取,非由朋友、同伴所取,非由亲戚、血亲所取,非由沙门、婆罗门所取,非由诸天所取),乃是究竟解脱的诸佛、诸世尊在菩提树下,当他们获得、证知一切知智的同时所施设的為『佛陀』。 」


    而且,在此就如世间在得达[世袭;了知]时称為「得达[世袭;了知者]者」,如此:「已觉悟诸(圣)諦者」為佛陀。就如(世间)使叶乾枯的风称為「叶枯者」,如此:「令人们觉悟者」為佛陀。「以一切知性者為佛陀」乃就以有觉悟一切法的能力而觉悟者,所以称為「佛陀」。「以已见一切者為佛陀」乃就以有使觉悟一切法的能力而觉悟,所以称為「佛陀」。「以无其他引导者為佛陀」乃就非由他人令觉悟,而只是由自己觉悟的,所以称為「佛陀」。「以萌发者為佛陀」乃从种种功德萌发,如莲花之开花一般,所以称為「佛陀」。「以漏尽而称為佛陀」,就如觉醒的男子,由於捨断了疲惫的心,而息灭了睡眠一般;同样地,以如此等其已灭尽一切烦恼睡眠而觉醒者,因此称為「佛陀」。「已达一趣向道者為佛陀」-这种説法乃是為了显示其所往趣的方法,即是為了觉悟的目的,就如已到达道路的男子称為到达者,如此已达一趣向道者也称為「佛陀」。「已(独)一自觉无上正自觉者為佛陀」-什麼是非由他人使令觉悟故為佛陀呢?只是由自己已自觉悟无上正自觉,所以称為「佛陀」。【16】「已破除未觉而获得觉悟者為佛陀」-由语词的方式為「菩提(buddhi)、菩当(buddha§)、鉢多(bodho)」,而这就像从青、红特质相应的称為青布、红布一样;同样地,為了令知而説:「与觉悟之德相应者為佛陀」。从此之后(的句子):「『佛陀』之名非由……」如此等,乃就為了令觉悟的目的,而此(施设)是随行於该义的施设而説的。当知一切文句与佛陀相关的字,乃是以同样的方式而能成就其义。这是从文字来解説佛陀。

   
    现在,在归依等,(归依处﹙saraõa§﹚):就如「它杀」為归依(处),即「已归依者由其归依而杀害、破坏、除去、消灭(其)怖畏、战慄、痛苦、恶趣、烦恼」之义。


    或者由他转起利益与遮止不利,而杀害诸有情的怖畏為佛陀;由令渡过(三)有(bhava)的沙漠以及给与安稳為法;以少有所作(如给与布施、供养、恭敬的机会)而得大果的原因為僧。所以由此方法三宝為归依(处)。 

 
    (归依﹙saraõagamana﹚):由该净信、该尊重那(三宝)而灭除烦恼,转起那依怙行相,或不由他人之缘所生起的心為归依。

 
    (归依者(gamaka)):具备(生起)该(心)的有情(為归依者 ),而他行该归依,即以上述方式心生起:「这(三宝)是我的归依,这是(我的)依怙」,如此导入之义。


    以及有些(归依者)在入(归依)之时,如塔帕士(Tapassu)、跋利咖(Bhallika)等一样地受持:「尊者,我们归依世尊及法,愿世尊忆持我们為在家信徒[伍巴萨咖]。 」或者像马哈咖沙巴(Mahàkassapa大迦叶)等以入為弟子的情况一样:「尊者,世尊是我的导师(satthà),我是(世尊的)弟子。 」或者像梵寿(Brahmàyu)等的倾向一样:「在如此説时,梵寿婆罗门从座而起,上衣偏袒一肩,向世尊合掌,以自説説出三遍:『礼敬世尊、阿拉汉、正自觉者;礼敬……略……【17】觉者。』 」


    或者如致力於业处的(禪修者)一样,把自己奉献(给三宝);或者如圣人一般,已断了归依的杂染。如此以各种方式从(所缘)境和作用而入(归依)。


    这是归依与(归依)者的解説。


    现在,接著对所説的「我们阐明破、未破、果,以及所应行(归依的对象)」。(以下)这是对破等的阐明:


    (破):已如此归依的人有两种破(其归依):有罪的与无罪的。死亡是无罪的(破其归依);有罪的(破其归依)為採用所説的(归依)方式对待(佛陀以外)其他的导师;以及採用所説的(归依)方式(其程序)颠倒了,而这两种(破其归依)只会发生在诸凡夫上。

 
    (杂染):由於对佛陀诸德生起无智、怀疑、邪智,以及生起不恭敬等而使他们的归依成為杂染。而诸圣人的归依只有不破和没有杂染的归依。如説:「这是不可能、不会发生的,凡见成就的人可能指出其他人為导师。 」对於诸凡夫,只要他们的归依还没有达到破,他们的归依就未破。


    (果):有罪地破了他们的归依,以及(其归依)是有杂染的,则有不可爱的果;无罪(地破了他们的归依,因為)没有异熟(果报),所以没有果。而未破(归依)的结果,只会给与可意的果,如説:


        「凡已归依佛陀者,将不会投生苦界;


        在捨弃人身之后,他们将圆成天身。 」


    在这当中,「已归依的(圣者),由於已断了归依的杂染,所以他们将不会往趣苦界;而其他的归依者,则(可能)往趣(苦界)。」当知这是此偈颂的意趣。


    到此乃是破、未破,和果的阐明。


    在所应行(gamanãya)(归依的对象),(反对者)责难説:「我归依佛(Buddha§ saraõa§ gacchàmi)」,在此凡归依佛者,假如他前往佛或归依,则在一语句(叙述)两处是没有意义的。為什麼?假如以去[往趣(gamana)]的动词有两个受词,就如若用「他带羊(去)村」等一样,诸文法家是不想要有两个被动受词的,只有「他去【18】东方,他去西方」等才有意义。


    (答):并非(如此)。同一使役动词的状态并不是佛(和)归依(两字)的意趣;假如在同一使役动词的状态有他们(佛和归依两字)的意趣,则丧失[击破]其心者,也会有在前往佛陀之时,而成已归依。因此,当已行归依者,他只是向那殊胜的「佛陀」。


    (问):虽然如此,然而「此归依安稳,此归依最上」 之语,难道不是同一使役动词性吗?


    (答):并非(如此),这裡只是该状态而已。在此,同一使役动词状态的意趣,只在偈颂的(一)行:「归依了这佛等三宝,称為破除怖畏,其归依的情况是无例外地安稳归依与最上归依。」然而,若有在餘处与往趣相结合,则其归依不足以成就,所以并非此意趣。(因此你的责难)并未得逞。


    (问):在「得由此归依,解脱一切苦」 ,这裡(文中)与往趣相结合而归依成就,(难道不是)同一使役动词性吗?


    (答):并非(如此),也还是在之前所説过失的范围。即使在这当中有同一使役动词的状态,即使已击破心者,在来归依了佛、法、僧,他将解脱一切苦。如此只是在先前所説过失的范围,我们的义理并没有过失,所以这个(责难)并未得逞。


    就如:「阿难达,凡来到(像)我(这样)善友者,(遭受)生法的有情他们(将)从生解脱。 」这裡是指藉由(像)世尊(这样)善友的威力而解脱时,所以説:「来到……善友……解脱。」这裡也是如此,当藉由归依佛、法、僧的威力而解脱时,而説:「得由此归依,解脱一切苦。」当知如此是这裡的意趣。


    即使如此,一切方式的所应行性,既不是与佛陀结合,也不是与归依结合,也不是与(佛陀与归依)两者(结合)。以及希望:「我去(归依)」為所説的归依者其所应行(归依的对象),从那所应説与此处相「结合」,因此而説,此处只是以佛陀為应行(归依)的对象。為了显示去归依的行相之义,归依之词為:「我『归依佛』,这是(我的)依怙,破除痛苦和给与【19】利益者。」以此意趣,「我前往、奉侍、亲近、尊敬此三宝。或者我如此了知、我(如此)觉知。」由於举凡字根有「去(gati)」的涵义,它们也有「觉(buddhi) 」的涵义。


    (问):(在此并)没有附加「如是(iti)」的字,那是适当的吗?


    (答)并非如此,在那裡是有的。


    (问):假如那裡有「如是(iti)」之义,如在:「他如实了知『色无常、色无常』 」如此等有「如此(iti)」的字一样,应有「如此(iti)」的字相结合,然而并没有结合「如此(iti)」的字,因此并不合逻辑?


    (答)并非如此。為什麼?是含有该义的。如在:「凡已归依佛、法及僧者」如此等,这裡也(当)有「如此(iti)」之字义存在,但现在并没有「如此(iti)」之字在一切处结合。就如对「如此(iti)」之字相结合,应以(「如此iti」之字)未结合之义而令知,以及在其它如此种类(也是如此),因此那是没有过失的。


    在「诸比库,我允许以三归依出家」 等只是归依為所应行(的对象)。


    (问):如前所説的:「归依之语乃是為了显示往趣的行相」,这也没有与「如此(iti)」的字相结合?


    (答)并非如此,是有相结合的。為什麼?只在该义存在,此中实有该义存在。就如前面(所説)的一样,当知即使未结合,也是有结合的。


    其他方式则為之前所説过失的范围,因此只当取随所教导的。这是所应行(归依对象)的解説。


    现在,对所説的:「『归依法』等二种,也是依此所知的方法。」在那裡所説的:「我归依佛」,以及在那裡所解释的方式,当知在「我归依法,我归依僧」这两句也是(同样的方式)。


    在这当中,法(与)僧只有义和字的解説与(佛)不同,其餘的则与所説的相同。因此,这裡我们只就不同的部分作解説。


    (法﹙Dhamma﹚):有一(种説法):「法為道、果(与)涅槃。」


    我们容许:「已修的道及已证知的涅槃,由保持不堕苦界,给与最上安稳,以及离贪的道,只在此涵义為法。」


    这裡,我们取《最上净信经(Aggapasàda Sutta)》為例来説:「诸比库,只要诸法是有為的,八圣道分可説是它们当中最上的 」,【20】如此等。

 
    (僧﹙Saïgha﹚):具备四种圣道、四沙门果 、住定的蕴相续之人的团体為僧,(他们)是由见(和)戒所组成的群体。而且世尊也这麼説:「阿难达,你认為如何?凡我所证知而説的法,这即是: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阿难达,即使才两位比库,你见到对这些法有不同的主张吗? 」


    这实是指胜义僧是所应行「归依的(对象)」,而且在诸经也説:「应受供养、应受招待、应受布施、应受合掌,是世间的无上福田。 」


    这位已归依者对其他(个别的)比库僧、比库尼僧、以佛陀為首的比库僧,或者以四群(四人僧、五人僧、十人僧)等区分,乃至一人在世尊(教)説而出家的通俗僧行礼敬等,其归依既没有破,也没有杂染 。此是这裡的不同。


    这(僧)和第二(法)归依的破、未破等其餘规定的解説,当知只是如前所説的方式。到此乃是对「『归依法』等二(种)也是此所知的方法」的解释。

 
    现在,对「与説明确定次第的原因」,这裡由:「一切有情之上首」,所以佛陀為三归依一词之初;由他(佛)為根源,由他所教导,所以其次為法;那法的保持与奉行者,所以最后為僧。或者以促成一切有情利益者,所以佛為初;由他為起源而带给一切有情利益性,所以其次為法;由為体证利益的实践者与已体证利益者,所以最后為僧。在确定了归依的情况后,即已阐明了:「与説明确定次地的原因」。


    现在当解説上面所説的「并以譬喻来阐明三归【21】依」。此中,佛如满月;他所演説的法如月亮所散发的光辉;僧如由满月光辉在世间所生的喜悦者。佛如刚昇起的太阳;所演説的法如那光芒之网;僧如由那光芒破除黑暗的世间。佛如燃烧丛林的人;法如燃烧丛林之火,燃烧烦恼丛林;僧如烧了丛林的那块土地,成了农田,由燃烧了烦恼而成為福田。佛如大乌云;法如雨水;僧如在乡间由下雨而止息的灰尘,止息了烦恼尘。佛如善调御师;正法如调伏骏马的方法;僧如已善调伏的骏马之团体。佛如外科医生,拔出一切见箭;法如拔除箭的方法;僧如已取出箭的人,拔除了见箭。佛如眼科医生,切开愚痴的白内障;法如切除白内障的方法;僧如已切除白内障而眼明净的人,切除了愚痴的白内障,拥有明净智眼。佛如善巧的医生,能医治有随眠烦恼的病;法如正确应用的药;僧如由使用药而善治癒了疾病的眾人,善治癒了烦恼病的随眠。或者佛如善指导者;法如善道,(能到达)安稳的目的地;僧如已行道者,到达了安稳的目的地。佛如善巧的船师;法如船;僧如成功到达彼岸的人。佛如喜马拉雅山[雪山(himavà)];法如由那(山)所生的草药;僧如由服药而无病的人。佛如施财者;法如财宝;僧如随其所欲地获得了财宝之人,正确地获得了圣财。佛如示[指出]【22】伏藏者;法如伏藏;僧如获得伏藏的人。再者,佛如能给与无畏的稳健男子;法如无畏;僧如成就无畏的人,究竟成就无畏。佛如(给与)安稳者;法如安稳;僧如安稳的人。佛如善友;法如利益的教示;僧如依照那利益的教示而到达一切处的人。佛如宝矿地;法如财宝的精髓;僧如受用财宝精髓的人。佛如為王子洗浴者;法如洗头水;僧如已善洗浴的王子眾,沐浴了正法水。佛如装饰品的製造者;法如装饰品;僧如经装饰的王子眾,以正法而庄严。佛如旃檀(candana)树;法如由该(树)所生的香;僧如由受用旃檀而寂静热恼的人,以受用正法而寂静热恼。佛如给与法遗產者;正法如遗產;僧如继承遗產的儿子眾,继承正法遗產。佛如已开的莲花;法如由该(花)所生的蜜;僧如享用那(蜜)的蜂群。如此為「并以譬喻来阐明三归依」。


    到此乃先前的:「由谁、何处、何时、為什麼説三归依?」等,為了解释该义所列出的四偈方法本母,该义已经阐明了。


《小诵经》的註释-《阐明胜义》
      

三归依的解释已结束

 
          `Bahu§ ve saraõa§ yanti, pabbatàni vanàni ca;


        âràmarukkhacetyàni, manussà bhayatajjità.


        N'eta§ kho saraõa§ khema§, n'eta§ saraõamuttama§;


        N'eta§ saraõamàgamma, sabbadukkhà pamuccati.


        Yo ca buddha¤ ca dhamma¤ ca, saïgha¤ ca saraõa§


        gato;


        Cattàri ariyasaccàni, sammappa¤¤àya passati.


        Dukkha§ dukkhasamuppàda§, dukkhassa ca atikkama§;


        Ariya¤ c'aññhaïgika§ magga§, dukkhåpasamagàmina§.


        Eta§ kho saraõa§ khema§, eta§ saraõamuttama§;


        Eta§ saraõamàgamma, sabbadukkhà pamuccati.'

                                                                
       《Dhammapada》188~192


   众人怖所逼,多归依诸山,丛林及园苑,孤树诸支提。


   此非安稳依,此非最上依,不因此归依,得脱一切苦。


   诸有归依佛,及归依法僧,於四圣諦中,以正慧观见:


   苦并苦之集,与永超众苦,及导至苦灭—之八支圣道。


   此归依安稳,此归依最上,得由此归依,解脱一切苦。


  《法句经》188~192
 

 
二、《沙门果经》的註释


《长部‧沙门果经》


    「尊者(Bhante),我归依世尊、(归依)法,及(归依)比库僧,愿世尊忆持我為从今天开始终身归依的在家信徒﹝伍巴萨咖﹞。 」

 

《长部註》-《善吉祥美》


(Sumaïgala-vilàsinã)

   
    「我归依世尊」的意思是:「世尊是我的归依、(我的)依怙,破除痛苦和给与利益者。」,以此意趣「我前往、奉侍、亲近、尊敬世尊。或者我知、我觉(世尊)。」由於凡字根有「去」的含义,它们也有「觉」的含义。所以説「我前往(gacchàmi)」也有「我知、我觉」的含义。

   
    「(归依)法,及(归依)比库僧」:这裡,由於「它支持那些已证道、已作证灭、依教奉行者不堕四恶道」,因此為法。从义上,那(法)為圣道与涅槃。曾这麼説:「诸比库,在有為法的范围裡,八圣道分可説是最上的。 」广义的(法)并不只是圣道与涅槃,而且包括圣果与【230】教理之法。在《花盖青年天宫(事)(Chattamàõavaka- vimàna)》这麼説:


       「此法无為、无厌恶,离贪、不动又无忧,


   甜美、练达、善分别,请向此法入归依! 」


    此中,「离贪」説為道;「不动又无忧」是果;「无為法」是涅槃;「此无厌恶、甜美、练达、善分别」乃分别三藏的一切法蕴。


    「僧」是由见(和)戒所组成的组合。从义上,那(僧)是八种圣人的团体。在《天宫(事)》这麼説:


        「説凡布施得大果,即那四双清净人,


   那些八种见法人,请向此僧入归依! 」 


    诸比库僧為比库僧。


    到此乃国王所宣称的三归依。

 
    现在,為了善巧(三)归依,当知以下解释的方法:「归依(处)、归依、归依者、归依的种类、归依之果、杂染(以及)破。」


    (归依处﹙saraõa§﹚):从义上,就如「他杀」為归依(处),乃「已归依者由其归依而杀害、破坏、除去、消灭(其)怖畏、战慄、痛苦、恶趣、烦恼」之义。这(归依处)是三宝的同义辞。


    或者「由他转起利益与遮止不利,而杀害诸有情的怖畏」為佛陀;由令渡过(三)有的沙漠,以及给与安稳為法;以少有所作而得大果的原因為【231】僧。所以由此方法,三宝是归依(处)。


    (归依﹙saraõagamana﹚):由净信、尊重那(三宝)而灭除烦恼,转起那依怙行相所生起的心為归依。


    (归依者﹙gamaka﹚):具备(生起)归依(心)的那位有情(為归依者)。即以上述方式心生起:「这三宝是我的归依,这是(我的)依怙」,如此导入之义。


    当知到此為归依(处)、归依、归依者的(解释)方法。


    归依的种类:有出世间和世间两种归依。此中,出世间(归依)乃诸见諦者在道的剎那,正断归依的杂染 。从所缘,以涅槃為对象;从作用,对整个三宝的成就。 


    世间(归依)乃诸凡夫镇伏归依的杂染。从所缘,乃以佛等功德為对象而成就之。从义上,乃在佛等对象获得信心,以及以信為根的正见,即十福业事 中的见正直业而説。


    这(世间归依)有四种產生(方式):由奉献自己、由以那(三宝)為依怙、由以入為弟子的身分,和由顶礼。


    此中,奉献自己即是:「从今天开始,我把自己奉献给佛、法、僧。」如此将自己捨给佛等。


    以那(三宝)為依怙即是:「请您忆持我:『从今天开始,佛是我的依怙、法是(我的)依怙、僧是(我的)依怙。』」如此以那為依怙的情况。


    以入為弟子的身分即是:「请您忆持我:『从今天开始,我是佛、法、僧的弟子。』」如此入為弟子的身分。


    顶礼即是:「请您忆持我:『从今天开始,我只对佛等三种对象行问讯、起迎、合掌、恭敬业。』」如此对佛等行最上的五体投地礼。


    取这四种方式其中之一而归依。


    再者,以:「我把自己捨给世尊,我把自己捨给法、僧,以及我施捨(我的)生命。」【232】如此将自己捨给佛等。「我已经施捨自己,已经施捨生命。直到命终我归依佛,佛是我的归依、庇护、避难处。」当知如此為奉献自己。


    以:「假如我可以遇见导师,那只是我所见的世尊;假如我可以遇见善逝,那只是我所见的世尊;假如我可以遇见正自觉者,那只是我所见的世尊。 」如此,如马哈咖沙巴长老的归依当知為入為弟子的身分。


        「我将从村到村,从城到城游行,


   礼敬正自觉者,及法的正法性。 」


    如此,如阿拉哇咖(âëavaka)(夜叉)等归依当知為以那(三宝)為依怙。


    以:「当时梵寿婆罗门(Brahmàyu Brahmaõa)从座位起,上衣偏袒一肩,以头顶礼世尊足,以口吻世尊足,以及用手抚摸,并説出(自己的)名字:『苟答马尊者,我是梵寿婆罗门。苟答马尊者,我是梵寿婆罗门。』 」如此当知為顶礼。


    那(顶礼)有:向亲戚(顶礼)、因怖畏而(顶礼)、向老师(顶礼),以及向应施者(dakkhiõeyya)(顶礼)四种。这裡,只有向应施者顶礼而成归依,而不是其它(三种)。只由殊胜的取得归依;只由殊胜的破(其归依)。


    因此,如有释迦族(Sàkiya)或拘利族(Koëiya)人(想):「佛是我们的亲戚」而顶礼,如此并未取得归依。或者,凡有人(想):「沙门苟答马受到诸王礼敬,有大威力,假如不顶礼可能对我不利」,因怖畏而顶礼,如此并未取得归依。凡有人回忆起曾向世尊在菩萨时,在其前学得某事,或在成佛后(学取):


        「智者居於家,财產分四份,


        一份财享用,两份经商业,


   第四份储藏,以备灾难用。 」


    学取了似此的教导(而想):「(他是)我的老师」而顶礼,【233】如此并未取得归依。凡有人以:「这位是世间最上的应施者」而顶礼,(四种顶礼当中)只有他取得(归依)。如此以取得归依的男在家信徒〔伍巴萨咖(upàsaka)〕或女在家信徒〔伍巴西咖(upàsikà)〕对外道出家的亲戚(想):「这位是我的亲戚」而顶礼,其归依并没有破,何况(顶礼)未出家(的亲戚)。同样地,若有人由於害怕而顶礼诸王(想):「国人都礼敬他,假如不顶礼可能对我不利。」以怖畏而顶礼,如此并未取得归依。同样地,向某技艺的外道老师(想):「这位是我的老师」而顶礼,(其归依)也没有破。


    如此,当知归依的种类。

 
    (归依之果):此中,出世间归依以四沙门果為异熟果,灭尽一切苦的利益果。以此而説:


        「诸有归依佛,及归依法僧,


   於四圣諦中,以正慧观见:


   苦并苦之集,与永超眾苦,


   及导至苦灭  之八支圣道。


   此归依安稳,此归依最上,


   得由此归依,解脱一切苦。 」
    再者,以不会视(某行法)為常等,当知也是此之利益果。以此而説:「这是不可能,不会发生的,凡见成就的人可能视某行〔有為法(saïkhàra)〕為常、為乐,可能视某法為我,可能杀母亲的生命,杀父亲、阿拉汉的生命,以恶心出如来血,分裂僧团,指出其他人為导师。这是不可能的。 」 


    世间归依以有[生命体(bhava)]的成就及财富成就為果。以此而説:


        「凡已归依佛陀者,将不会投生苦界;


   在捨弃人身之后,他们将圆成天身。 」【234】


    另有这麼説:「当时,沙咖天帝与其八万天眾前往马哈摩嘎喇那尊者处,……略……。马哈摩嘎喇那尊者对站在一边的沙咖天帝这麼説:『诸天之王,归依佛实在善哉。诸天之王,以归依佛之因,有一些在这裡的有情,在身坏命终之后投生善趣、天界。他们在十处胜过其他诸天:天寿、天容、天乐、天誉、天权、天色、天声、天香、天味、天触。』 」对(归依)法及僧也是如此。再者,由《威拉嘛经(Velàma Sutta)》 等当知归依的殊胜果。


    当知如此為归依之果。         
 

    (杂染):这裡,世间归依对(所归依的佛、法、僧)三种对象无智、怀疑、邪智等而成杂染,因此他没有大光明,没有大遍满。而出世间归依则没有杂染。
 

    (破):世间归依有两种破(其归依):有罪的与无罪的。此中,以奉献自己等对待其他导师等為有罪的(破其归依),这有不可爱的果;死亡是无罪的(破其归依),因為这没有异熟(果报),所以没有果。出世间的(归依)则没有破,即使在有(﹙bhava﹚生命体)的中间,圣弟子不会指出其他人為导师。


    当知如此為归依的杂染与破。

 
    「尊者,愿世尊忆持我為在家信徒﹝伍巴萨咖﹞」:乃愿世尊如此忆持、知道我「这个在家信徒﹝伍巴萨咖﹞」之义。


    在此,為了善巧在家信徒﹝伍巴萨咖﹞的规定,当知:「谁是在家信徒?為什麼(称)為在家信徒?他有什麼戒?什麼是他的活命?什麼是他的失坏?什麼是他的成就?」这些论题。


    在此,谁是在家信徒?即凡已归依的在家人。曾这麼説:「大名,由於已归依佛、已归依法、已归依僧。大名,因此他成為在家信徒。 」


    為什麼(称)為「在家信徒」?从近侍三宝。由「他近侍佛」為在家信徒;由「他近侍法」為……;由「他近侍僧」為在家信徒。【235】 


    他有什麼戒?即以五离。如説:「大名,由於已离杀生,已离不与取、欲邪行、虚誑语,(已离)放逸原因的榖物酒、花果酒(和)酒精,大名,如此為在家信徒持戒。 」


    什麼是他的活命?即捨断五种邪贸易,以法公正地维持生命。曾这麼説:「诸比库,在家信徒不可从事这五种买卖。是哪五种呢?买卖武器、买卖有情、买卖肉、买卖酒类、买卖毒品 。诸比库,在家信徒不可从事这五种买卖。 」


    什麼是他的失坏?他的戒和活命失坏是他的失坏。再者,当知使他成為贱民(﹙Caõóàla﹚旃陀罗)、垢秽及卑劣的也是他的失坏。从义上,即他们没有信等五法。如説:「诸比库,具足五法的在家信徒成為贱民的在家信徒、垢秽的在家信徒和卑劣的在家信徒。是哪五种呢?没有信;恶戒(破戒);迷信徴兆;相信祥瑞,而不是业;以及从此(佛教)之外寻求应施者(dakkhiõeyya),并先為该处服务。 」


    什麼是他的成就?他的戒成就和活命成就是他的成就,即是使他成為如宝的状态等之信等五法。如説:「诸比库,具足五法的在家信徒成為如宝的在家信徒、如红莲花的在家信徒,和如白莲花的在家信徒。是哪五种呢?有信;持戒;不迷信徴兆;相信业,而不是祥瑞;以及不从此(佛教)之外寻求应施者,并先為此处服务。 」


         ßSabbe saïkhàrà aniccàûti, yadà pa¤¤àya passati;


         Atha nibbindati dukkhe, esa maggo visuddhiyà.


        「一切行无常」,当以慧见时,


        得厌离於苦,此是清浄道。


         ßSabbe saïkhàrà dukkhàûti, yadà pa¤¤àya passati;


         Atha nibbindati dukkhe, esa maggo visuddhiyà.


        「一切行是苦」,当以慧见时,


        得厌离於苦,此是清浄道。


         ßSabbe dhammà anattàûti, yadà pa¤¤àya passati;


         Atha nibbindati dukkhe, esa maggo visuddhiyà.


        「一切法无我」,当以慧见时,


        得厌离於苦,此是清浄道。
                                     

       《Dhammapada》277~279  《法句经》277~279

 

第三章 五戒、八戒与十戒的内容-巴利圣典的解释
 

一、《正见经》的註释-释离十不善

   
礼敬世尊、阿拉汉、正自觉者


  「马哈那马,由於已离杀生,已离不与取、欲邪行、虚誑语,(已离)放逸原因的榖物酒、花果酒(和)酒精。大名,如此為在家信徒持戒。 」       

 

《中部.正见经》


    「诸贤友,什麼是不善?……。诸贤友,杀生是不善,不与取是不善,欲邪行是不善,虚誑语是不善,离间语是不善,粗恶语是不善,杂秽语是不善,贪欲是不善,瞋恚是不善,邪见是不善。……略……。诸贤友,什麼是善?诸贤友,离杀生是善,离不与取是善,离欲邪行是善,离虚誑语是善,离离间语是善,离粗恶语是善,离杂秽语是善,无贪是善,无瞋是善,正见是善。 」

 

《中部註》-《破除迷障》


(Papa¤casådanã)


    在不共通的:杀害生物為「杀生(pàõàtipàta)」;乃是杀戮、杀害生物而説。这裡的「生物」通俗上是指有情;从胜义上则指命根。对那生物、存生物想,以杀思[心],运用身、语门中的一门,生起採取断那(生物)命根(的行动)為「杀生」。


    在(杀害)无德的畜生趣等生物,小生物為小罪;(杀)大躯体者為大罪。為什麼?由於加行〔努力〕大的缘故;即使加行相等,也由於对象大(而得大罪)。对有德的人类等,在(杀害)微德的生物為小罪;大德行的生物,则為大罪。
当知当身体和德行相等时,(兇手的)烦恼和攻击是柔弱的為小罪;刚强的,则為大罪。


    这(杀生)有五种构成要素:「是生物,生物想,杀心,攻击,以及由那(攻击)而死。」有六种方法:「亲手的、命令、投掷、设陷阱〔固定的〕、明所成(与)神变所成。」


    由於这(杀生的解释)详细义理非常复杂,因此我们无法详细(解説),有意想要瞭解其它(解释)者,可以查阅《律藏》的註释-《普端严》(Samantapàsàdikà)。


    拿取未给与的為「不与取(adinnàdàna)」;即是指拿取他人的东西、盗贼、小偷而説。「不与」為他人所摄受〔拥有〕,当他人〔所有主〕随所欲為的使用时,是不适合处罚而且无罪的。在他人所摄受(物),他人所摄受想,以盗思[心〕生起採取盗取那(物品)的行动,為「不与取」。


    (如果)该他人的所有物是低劣的,為小【199】罪;殊胜〔贵重〕的,则為大罪。為什麼?因為物品殊胜〔贵重〕的缘故。即使物品相等,(偷取)德行较高者的所有物為大罪;比起较高德行者,(偷取)较低德行者的所有物為小罪。


    这(不与取)有五种构成要素:「是他(人)所有物,他(人)所有物想,盗心,採取行动,以及由那(行动)而拿取。」有亲手等六种方法。那些偷取依其所相应的能以:偷盗取、强迫取、遍计取、隐藏取和取筹(kusa﹙吉祥草﹚)〔偷调籤券〕这些方式进行。这只是简略,详细(请见)《普端严》所説。


    「欲邪行(kàmesu micchàcàra)」裡的「诸欲」是指行淫〔性交〕。「邪行」是指一向被谴责的低劣行為。从特相,欲邪行是指以非正法的目的,运用身门,侵犯不可行淫的对象之思。


    在此,对诸男子不可行淫的对象有二十种女人,即母护女等十种女人:母护女、父护女、父母护女、兄弟护女、姊妹护女、亲戚护女、宗族护女、法〔同宗教者〕护女、有(夫主)护女和有罚女;以及财买妇等十种妇:财买妇、欲(爱)住妇、财住妇、衣住妇、水钵〔盆〕妇、除(去头上荷物垫)环妇、婢且妇、作务妇、俘虏妇和暂时妇。在诸女人当中,有护女和有罚女二(种女),以及财买妇等十(种妇),这十二种女人名為(除了夫主以外)其他男子不可行淫的对象〔(agamanãyaññhàna)不应行处;不应行访的对象;构成邪淫的对象〕。


    他这邪行在不可行淫的对象无戒等德行,為小罪;具足戒等德行,则為大罪。这(欲邪行)有四种构成要素:「是不可行淫的对象,对那(对象)有行淫的心,行淫的加行〔努力〕,忍受以道〔性交管道〕入道。」只有一种方法,即:亲自的。【200】 
 

    「虚誑」是由语或身的努力,致力於欺骗而破坏利益者。以欺骗的目的,运用身、语门中的一门,以思[心]生起由身、语的努力而欺骗他人為「虚誑语(musàvàda )」。另外的方法是:「虚誑」是不存在、不真实的事物。「语」是表达它是存在、真实的。从特相,「虚誑语」是不真实的事物想要表达让他人以為是真实,以思生起如此的表(示)。


    那所破坏的利益小,為小罪;(所破坏的利益)大,则為大罪。或者,诸在家者由於不想布施自己的所有物而生起(説):「(我)没有」等方式為小罪;由所説的(偽)证而破坏利益者,则為大罪。对诸出家者(假如)获得了少许的油或熟酥,為了开玩笑而以古代论法(説):「我想今天有条(油)河流进村子」為小罪;对未曾见的説:「曾见」等方式,则為大罪。


    这(虚誑语)有四种构成要素:「不真实的事物,欺骗的心,适当的努力,以及他(人)了知该义。」只有一种方法,即:亲自的。应当瞭解这是经由身、由身所繫物或由语所作欺骗他人的行為。假如这行為他人了知该义,只有產生这行為的思之剎那结虚誑语业。


    在「离间语」等:凡所説的话使其心喜爱自己,而对他人(的喜爱)成為空(无所有)為「离间语」。使自己或他人成為粗恶的言词,其本身自己即粗恶,既不悦耳,也不欢心,这即是「粗恶语」。説杂秽无用、没有意义(的话),这即是「杂秽语」。只由它们根源的思而得离间语等之名,而且只有那(思)是这裡的意趣。


    这裡,「离间语(pisuõà vàcà)」是以杂染心的思,生起身、语的加行,以致分裂他人或欲使喜爱自己。被他所分裂的是微德者,為小罪;大德行者,则為大罪。


    这(离间语)有四种构成要素:「有他人可被分裂,意图分裂(而想):『如此这将使(他们)分开、别离』;或者想要使喜爱(自己而想):『如此【201】将使我成為受喜爱、亲密』,适当的努力,对方了知该义。」


    「粗恶语(pharusà vàcà)」是以一向粗恶的思,生起身、语的加行,带给他人致命般的伤害。以下故事可以阐明此义:据説,有一位村子的男孩不听母亲的话而去森林。由於无法制止他,母亲就怒骂:「愿有一头兇母牛追你!」果真有一头母牛在那座森林出现。男孩便作真实(语):「愿我母亲口中所説的不会发生!愿她心裡所想的发生!」母牛就如被绑著一般在那裡站著。即使如此致命伤般的方式,由於柔软的心而成不是粗恶语。虽然有时父母会对子(女)们如此説:「愿诸盗贼将你们砍成肉片!」实际上(他们)并不希望即使莲叶掉落在他们(子女)的(身)上。有时老师(阿闍梨)、戒师会对弟子们如此説:「这些无惭、无愧的(小伙子)有什麼(用)?把他们赶出去!」然而他们还是希望他们(的弟子们)在学习和修证上有所成就的。就如由於柔软的心而成不是粗恶语;如此,即使语词柔软,也可能成為粗恶语。想要杀人者(説):「让这个(人)快乐的睡觉!」这话并非不是粗恶语,这实由心的粗恶而成粗恶语。那(粗恶语)所相关的為微德者,為小罪;大德行者,则為大罪。


    这(粗恶语)有三种构成要素:「有他人可被骂,瞋怒心,怒骂。」


    「杂秽语(samphappalàpa)」是以不善思,生起身、语的加行,作出没有意义的表达。由所从事的(杂秽语)较迟钝〔轻〕者,為小罪;由所从事的较大〔强〕者,则為大罪。


    这(杂秽语)有两种构成要素:「倾向拔拉塔(Bhàrata)之战、悉塔(Sãtà)绑架案等(故事)没有意义的论题,以及説如此的言论。」


    以贪欲為「贪(abhijjhà)」;即面对他人的财物后,生起倾向(拥有)它们之义。其特相是如此地贪取他人的财物:「哦,(假如)这是我的该有多好啊!」(贪的)小罪和大罪就如不与取(所説的)一样。


    这(贪)有两种构成要素:「他人的财物,以及倾向於(属於)自己。」只是对他人的财物為基础生起贪念,还没有成為业道的种类,直到倾向於(属於)自己:「哦,(假如)这是我的该有多好啊!」(才成為业道。)

   
    障害利益(与)快乐為「瞋(byàpàdo)」。其特相是消灭他人的【202】意念之过失。(瞋的)小罪和大罪就如粗恶语(所説的)一样。


    这(瞋)有两种构成要素:「其他有情,以及伤害他的思念。」仅对其他有情為基础而生起忿怒,还没有成為业道的种类,直到对他(生起)毁坏的思念:「哦,假如(他)被砍、消灭该有多好啊!」(才成為业道。)


    由於没有如实掌握而所见错误為「邪见(micchàdiññhi)」。其特相是持:「没有布施〔布施没有(果报)〕」等方式的见颠倒。(邪见的)小罪和大罪就如杂秽语(所説的)一样;以及非决定性的(邪见)為小罪;决定性的,则為大罪。


    这(邪见)有两种构成要素:「以颠倒的方式执取事物,依所执取的(在心中)现起。」   
 

           ``Appamàdena bhikkhave, sampàdetha, dullabho


 buddhuppàdo lokasmi§, dullabho manussattapañilàbho,


 dullabhà sampatti, dullabhà pabbajjà, dullabha§


 saddhammassavanan, dullabho sappurisa sa§sevo.


   ``ârabhatha nikkamatha, yu¤jatha buddhasàsane;


   Dhunàtha maccuno sena§, naëàgàra§va ku¤jaro.


   ``Yo imasmi§ dhammavinaye, appamatto vihassati;


   Pahàya jàtisa§sàra§, dukkhassanta§ karissati.


          诸比库,当不放逸地努力!


          诸佛出世难,获得人身难,刹那成就难,


          出家(修行)难,听闻正法难,亲近善士难。


          於佛教发勤、策励与努力!如象摧芦舍,遣除死魔军。


          若於此法律,住於不放逸,他将作苦边,断生死轮迴。


          (DA.i,p.45; S.i,pp.156-7.)

 

二、《小诵经》的註释-释十学处 

 
《小诵经》-(Khuddaka-pàñha)


《阐明胜义》  I


II


(1. Pàõàtipàtà veramaõã-sikkhàpada§ samàdiyàmi.


2. Adinnàdànà veramaõã-sikkhàpada§ samàdiyàmi.


3. Abrahmacariyà veramaõã-sikkhàpada§ samàdiyàmi.


4. Musàvàdà veramaõã-sikkhàpada§ samàdiyàmi.


5. Suràmerayamajjapamàdaññhànà veramaõã-sikkhàpada§ samàdiyàmi


6. Vikàlabhojanà veramaõã-sikkhàpada§ samàdiyàmi.


7. Nacca-gãta-vàdita-visåkadassanà veramaõã-sikkhàpada§ samàdiyàmi.


8. Màlà-gandha-vilepana-dhàraõa-maõóana-vibhåsanaññhànà veramaõã-sikkhàpada§ samàdiyàmi.


9. Uccàsayana-mahàsayanà veramaõã-sikkhàpada§ samàdiyàmi.


10. Jàtaråpa-rajatapañiggahaõà veramaõã-sikkhàpada§ samàdiyàmi.)


    「1. 我受持离杀生学处。


     2. 我受持离不与取学处。


     3. 我受持离非梵行学处。


     4. 我受持离虚誑语学处。


     5. 我受持离(饮)放逸原因的穀物酒、花果酒(和)酒精学处。


     6. 我受持离非时食学处。


     7. 我受持离观(听)跳舞、歌唱、音乐、表演学处。


     8. 我受持离戴持、涂抹、庄严原因的花鬘、涂香、香学处。


     9. 我受持离(坐卧)高、大坐卧具学处。 


     10. 我受持离接受金银(钱)学处。 」


    如此显示了由三归依而进入(佛)教,為了显示已进入(教法)的在家信徒[伍巴萨咖(upàsaka)]或出家者首先应当学的诸学处(sikkhàpada),已列出了学处诵,现在这本母(màtikà)乃是為了解释其义:【23】


        「这些由谁、何处、何时、為什麼而説?及那方式,


   説了、作了确定,(并)从共同〔共通〕与不同〔差別〕(作確定)


   我当説那自性罪与制罪,


   确定了那之后,(应当)从共通文句的辞和义,


   对一切(学处)共同的(文句)作解説。


   这时解説从前五(学处)的差别义理,


   从杀生开始,从单一等,


   同样地从所缘、受持、破、大罪,


   从方法、构成要素、等起、受、根、业,


   从离与从果所应知的抉择。


   从此应当结合后五(学处)的结合,


     所应説不共的,以及所应知的低劣等。」


    在此,离杀生等这十学处只由世尊所説而非由弟子等。


    以及这些(学处)在沙瓦提城(Sàvatthã舍卫城),接塔林给孤独园。


    在拉胡喇(Ràhula罗睺罗)尊者出家后。


    (当世尊)从咖毕喇瓦土城(Kapilavatthu迦毘罗卫)到达沙瓦提城,為了為诸沙马内拉〔沙弥〕确立学处,(如)説:「那时,当世尊随意住了咖毕喇瓦土城之后,向沙瓦提城出发游行,以次第地游行,最后到了沙瓦提城。世尊就住在沙瓦提城,接塔林给孤独园那裡。那时,……略……。那时,诸沙马内拉(心想):『我们有多少学处?有哪些学处是我们所应当学的呢?』他们将此事告诉世尊。(世尊説):『诸比库,我听许诸沙马内拉(受持)十学处,而且诸沙马内拉应学这些学【24】处:离杀生,……略……,离接受金银。』 」


    当知,这:「他受持诸学处而学」 乃是随后的诸经(所诵的方式);而在归依所显示的诵法:「我受持离杀生学处」 如此乃后来所採用的传诵方式[语道]。


    到此如此乃是「这些由谁、何处、何时、為什麼而説?及那方式」。

 
    在这(十学处)当中,最初二(学处)和第四、第五(这四学处)是诸在家信徒[伍巴萨咖]与诸沙马内拉所共同的常戒。将第七和第八(学处)合為一支,并除去一切(学处之中)的最后(第十学处),為诸在家信徒的布萨戒,这一切(八学处)是与诸沙马内拉所共同的;而最后的(第十学处)只是属於诸沙马内拉的,这是不同的情况。如此乃是从共同〔共通〕与不同〔差别〕所应作的确定。


    这(十学处)中,由於杀生等一向由不善心所等起,所以最初五学处是自性罪;其餘的学处為制罪。 如此乃是所应确定的自性罪与制罪。


    当知由於当中的「我受持离学处(veramaõisikkhàpada§ samàdiyàmi)」,乃是一切(学处)所共有的文句,因此(以下先)对这些共通文句的辞和义作解説:


    从辞-「离」乃压倒怨敌,即捨弃、除去、消灭怨敌使令不存在之义;或者(就如)有人藉由器具离怨敌。由為(vi)字诵成威(ve)字而成离。由此,这裡有:「veramaõãsikkhàpada§(离学处和)viramaõãsikkhàpadam(离学处)」两种诵法。


    应当学為「学」;由此路径為「处」。学的处為「学处」,即到达学的方法之义。或者(处)乃就「以依止根本而住立」而説。只是离学处為「离学处」;或者以第二种(诵)法:viramaõãsikkhàpada§(离学处)。


    我完全地拿取為「我受持」;即是「為了不违犯的目的,我保持不破、无斑点」而説的。


    从义上,(所谓)的「离」乃欲界善心相应的离。【25】在《分别论》所説的:「在那离杀生之时,他远离、离、回避杀生,无所作、不作為、不违犯,破(恶之)桥 」,如此等方式。此离之名不但有欲界的离,也有出世间的离。然而,由於这裡説的是:「我受持」,所以所採用的受持并不适合用於那(出世间的)。因此(上面)説:「欲界善心相应的离。」


    「学」為三学──增上戒学、增上心学,与增上慧学。然而,在此之义即:「(所谓的)学乃已达到离的戒,世间毘婆舍那,色、无色禪那,以及圣道」的目的。如説:「什麼法是学?无论何时,当生起了欲界善心,喜俱智相应……略……在那时有触……略……不散乱,这些法是学。什麼法是学?无论何时,当投生色(界),他修道而离诸欲、离诸不善法,……略……初禪……略……第五禪而具足住,……略……不散乱,这些法是学。什麼法是学?无论何时,当投生无色(界),……略……非想非非想处俱,……略……不散乱,这些法是学。什麼法是学?无论何时,当他修出世间禪而出离,……略……不散乱,这些法是学。 」


    在这些学之中的某一种(学),达到学之处的方法,或者(该学的)根本、依止、住立為「学处」。对此而説:「由依止於戒、住立於戒而修习、一再地修习七觉支」 ,如此等。


    如此乃是对共同的文句,从共通文句的辞和义所应作的解説。


    现在,对所説的:「这时解説从前五(学处)的差别义理,从杀生……略……从离与从果所应知的抉择。」【26】这裡可以这麼説:「杀生(pàõàtipàta)」:当中的「生物(﹙pàõa﹚息生)」是连结命根的蕴相续,或者执取那(蕴相续)所施设的有情。对那生物、存生物想,以杀思[心],运用身、语门中的一门,生起採取断那(生物)命根(的行动)為「杀生」。

 
    「不与取(adinnàdàna)」:「不与」為他人所拥有,当他人〔所有主〕随所欲為的使用时,是不适合处罚而且无罪的。对他人所拥有(物),他人所拥有想,运用身、语门中的一门,以盗思[心〕生起採取盗取的行动為不与取。


    「非梵行(abrahmacariya)」:以从事非正法原因的违犯之思〔心〕,运用身门,从事两两入罪的淫欲之非殊胜行。


    「虚誑语(musàvàda)」:当中的「虚誑」是由语或身的努力,致力於欺骗而破坏利益〔隐瞒实义〕者。以欺骗的目的,运用身、语门中的一门,以邪思[心]生起由身、语的努力而欺骗他人為「虚誑语」。


    「放逸原因的榖物酒、花果酒(和)酒精(surà-meraya-majja-pamàdaññhàna)」:当中的「榖物酒(surà)」有五种穀物酒:淀粉酒、饼酒、米酒、加入酵母的酒,以及(新鲜芥子等所)混合的酒。


    「花果酒(meraya)」有五种花果酒:花酒、果酒、糖酒、(葡萄)甜酒,以及(新鲜餘甘子、调味料等)混合的酒。


    「酒精(majja)」只是前两种酒,以应醉之义為酒精;或者凡有其它任何会醉的,在喝了会狂、会放逸的,这称為酒精。


    「放逸原因」:凡是喝、吞咽那(酒)的思,从迷醉、放逸原因的该思,称為放逸原因。当知凡以吞咽的目的,运用身门,以思吞咽榖物酒、花果酒,為放逸原因的榖物酒、【27】花果酒(和)酒精。


    如此,到此乃是这(十学处)中,「从杀生开始(前五学处)所应知的抉择。」


    「从单一等」-这裡(可能会有人问)説:那是指什麼?所谓杀生的单一性是被杀者、屠杀者、方法、思等的单一?或是其它的不与取等多元的种种性?或者并非如此?这由何而説呢?


    (答):假如以单一為一性,当多个杀戮者杀一位被杀者;或一个杀戮者杀多位被杀者;或者以一种亲手等方法杀多位被杀者;或以一思令生起断多位被杀者命根的方法,则那时应只有一杀生罪。假如以眾多為种种性,当一个杀戮者為了杀一位被杀者,採取一种方法,杀了多位被杀者;或者多个杀戮者為了(杀)得瓦达答(Devadatta提婆达多)、杨尼呀达答(Ya¤¤adatta)、叟嘛达答(Somadatta)等多位,在採取多种方式时,只杀了得瓦达答〔提婆达多〕、杨尼呀达答或叟嘛达答一位;或以亲手等多种方法,杀了一位被杀者;或以多思令生起只採取一种方法来断一位被杀者的命根,则那时应有多杀(罪)。所以这两(种)都不适当。那些并不是由被杀者等以单一而成一性(或)以眾多而成多元性,只是依照其它方式而成单一和种种性。


    应説杀生(以及)其餘(的情况)。(可以这麼)説:在杀生以一(或)眾多对个别的被杀者、杀戮者等(而成)一或眾多。是什麼呢?以被杀者与杀戮者等相结合而以单一成一(罪);以二或那些其中之一而以眾多成多(罪)。同样地,在多个杀戮者以多支箭、刀等或挖一陷坑的方法而杀了多位被杀者,则成多杀生(罪)。在一个杀戮者由一或多种方法,以一或多思生起那方法而杀了多位被杀者,也成了多杀生(罪)。在多个杀戮者,以如所説的方式,由一或多种方法而杀了一位被杀者,也成了多杀生(罪);在不与取等也是同样的方式。


    如此乃是从单一等对所应知的抉择。【28】 

 
    「从所缘」:此中,杀生以命根為所缘;不与取、非梵行,(与)放逸原因的穀物酒、花果酒(和)酒精以诸色法的色处等其中之一行(saïkhàra)為所缘;在虚誑语,凡开始説那虚誑(语)者,从所转起以有情為所缘;在一(些情况),非梵行以有情為所缘;以及当不与取在盗取有情时,那时即以有情為所缘。而这裡的有情乃就以行(saïkhàra)而説的,而以非施设(来说的)。


    如此乃是从所缘对所应知的抉择。


    「从受持」:沙马内拉只有在比库前受取了这离杀生学处等才成受持;而在家居士〔伍巴萨咖〕即使自己受取也成受持,在他人前受取也成受持;(五学处)一起受取也成受持,(五学处)各别受取(也成受持)。然而是〔為〕什麼呢?当知一起受取由一思而成一离,以作用而施设那些所制定的(学处);而各别受取由五思而成五离。


    如此乃是从受持对所应知的抉择。


    「从破」:此中,诸沙马内拉在(这五学处中)破了一(学处),则一切(学处)皆破,他们当处於他胜(的状态) ,而只有违犯的(学处)才成為业所繫;而在家者在破了一(学处),只破了一(学处)。只要再受那(条已破的学处),他就(再度)具足五支戒。


    另外,在説:「各别各别地受持者,在破了一(学处),只有一(学处)破了。」假如以:「我受持具足五支的戒」,如此地一起受持了,在破了一(学处),则其餘的一切学处都破了。為什麼呢?由於破了所受持的〔未分开而受持〕(的缘故),但只有违犯的(学处)才成為业所繫。


    如此乃是从破对所应知的抉择。

 
    「从大罪」:对无德行的畜生趣等生物,杀害小生物為小罪;(杀)大躯体者為大罪。為什麼呢?由於加行〔努力〕大的缘故;即使加行相等,也由於对象大(而得大罪)。对有德行的人类等,杀害微德者為小罪;(杀害有)大德行者,【29】则為大罪。而且当知:(杀害对象的)身体、德行相等,在有烦恼时,以柔和的(方式)攻击為小罪;以粗重(的方式攻击)為小罪。在其餘(的学处,)也是以同样的方式。然而在这些当中,只有放逸原因的穀物酒、花果酒(和)酒精為大罪,而不像杀生等(有小罪)。為什麼呢?因為即使对人类,也会由导致疯狂的状态,而对圣法作障碍。


    如此乃从大罪对所应知的抉择。

 
    「从方法」:这裡,杀生有:「亲手、命令、投掷、设陷阱〔固定的〕、明所成(与)神变所成」六种方法。


    此中,以身或身所繫物而攻击為亲手的方法。这(亲手的方法)从指定(和)未指定的分成两种。


    当中,指定的即攻击所指定者,只有当那(被指定的眾生因此)而死,才成為业所繫;未指定的是:「愿有(眾生)死!」如此以攻击之缘凡有(眾生)死,(即成為业所繫)。而且这两种方式导致(眾生)死,无论由当时的攻击,或由那(攻击)而后来生病(所致使其死亡),只在攻击的剎那即為业所繫。以及為了杀死的目的而攻击之,在该(攻击)之时并未死,(后来)再以其它心攻击之,假如后来(被攻击者)因最初的攻击而死,只有那(第一次攻击)才成為业所縳。而在第二次的攻击并没有(犯)杀生。即使由两次(攻击)致死,也只在第一次的攻击成為业所縳;(若)两次(攻击)并没有死,则并没有杀生(罪)。以多个(杀戮者)攻击一位(被害者),也只是以此方式,凡由攻击而死,那即成為业所縳。


    在决定了之后命令為命令的方式。应记得这裡的业所縳,只在亲手的方法所説之方式。而且当知这裡有六种决定:


        「对象、时、场所、武器、威仪,


   所做的差别」这六种命令的决定。【30】


    在这些当中,「对象」-為被杀的生物。


    「时」-為上午、下午等时,以及处在年轻等时。


    「场所」-為「村庄、城镇、丛林、阿兰若或十字路口」如此等。


    「武器」-為「剑、箭或矛」如此等。


    「威仪」-為「被杀者和杀戮者站立或坐著」如此等。


    「所做的差别」為「贯穿、切断、分裂或刮贝秃刑」如此等。


    假如命令:「你杀(那眾生)」,(被命令者)违约(所命令的)对象而杀了其他(眾生),则命令者没有受业所縳。当(被命令者)未违约而杀了那对象,命令者在命令的剎那,而被命令者在(被杀者)死的剎那,两者都受业所縳。


    时等也是以此方式。


    「投掷的方法」-是指為了杀的目的以身或身所繫物而投掷攻击(被害者)。这也有从指定(和)未指定的两种区分。当知在此的业所縳即与先前所説的方式相同。


    「设陷阱〔不动的〕」-乃為了杀戮的目的而挖陷坑、(放毒剌等在)凭靠处、(在其)近处安杀具,或提供药、毒、机关等。这也有从指定(和)未指定的两种区分。当知在此的业所縳只和先前所説的方式相同。然而,这是差别:当陷坑是向他人租来或免费给与的,假如(受害者)由该因缘而死,只有地主受业所縳。而且如果他或其他人将那裡(回填)使消失作成平地,或洗尘土者取走土尘,或掘根者掘了根而成為坑,或者由於天下雨而生成泥泽,有某(眾生)在那裡陷入或因陷在泥泽而死,只有地主受业所縳。假如由(那而获得)所得,或者他人将(陷坑)挖得更宽广或更深,由那因缘有某(眾生)死了,则双方都受业所縳;但若将根与根相连结,(或)在那裡作成陆地,则他可脱(罪)。


    同样地,在(安置)凭靠物等,只要那些还运作著(而杀了眾生),即受业所縳。


    「明所成(vijjàmaya)的方法」:即為了杀(生)而诵明咒。


    「神变所成(iddhimaya)的方法」:即為了杀(生)而运用业报所生的神变,就如持、敲打武器等。     


    「不与取」是以亲手、命令等方法运用偷盗取、强迫取、隐藏取、【31】遍计取、筹(kusa)取,当知只是依照如前所説的那些区分。


    非梵行等三(学处)只有亲自的方法而已。


    如此乃从方法对所应知的抉择。

 
    「从构成要素」:此中,「杀生」有五种构成要素:「是生物,生物想,现起杀心,努力,以及由该(攻击)而死。」


    「不与取」也有五(种构成要素):「是他(人)所有物,他(人)所有物想,现起盗心,努力,以及由该(努力)而取走可取之物。」


    「非梵行」有四种构成要素:「是侵犯〔可行淫〕的对象,现起从事(淫欲)的心,达到从事(性交)之缘的方式,以及受乐。」


    后面两(学处)同样地(有四种构成要素)。


    这裡,当知「虚誑语」有四种构成要素:「是虚誑,对那对象现起欺骗的心,适当的努力,以及转起欺骗他(人)所能了知的表〔表示〕。」


    「放逸原因的穀物酒、花果酒(和)酒精」有这四(种构成有素):「穀物酒等其中之一,现起想要喝酒的心,从事适当的努力,以及已喝(酒)入(咽喉)。」


    如此乃从构成要素对所应知的抉择。


    「从等起」:此中,杀生、不与取和虚誑语有从身、心,从语、心,和从身、语、心三等起。


    非梵行只有从身、心一等起。


    放逸原因的穀物酒、花果酒(和)酒精从身和从(身、)心二等起。


    如此乃从等起对所应知的抉择。


    「从受」:此中,「杀生」只有与苦受相应。


    「不与取」与三受其中之一受相应。


    「虚誑语」同样地(也是与三受其中之一受相应)。


    其它二(学处)為与乐或不苦不乐受相应。


    如此乃从受对所应知的抉择。


    「从根」:此中,杀生為瞋、痴根;不与【32】取(和)虚誑语為贪、痴根或瞋、痴根;其它二(学处)為贪、痴根。


    如此乃从根对所应知的抉择。


    「从业」:此中,杀生、不与取和非梵行為身业,而且只有(该身业)达到业道。


    虚誑语只有语业;凡所隐藏〔破坏〕的(实)义,只有该(业)达到业道,其它的只是业。


    放逸原因的穀物酒、花果酒(和)酒精只有身业。


    如此乃从业对所应知的抉择。


    「从离」:此中,(可能会有人问)説:在离杀生等时,是从哪裡离呢?


    (可以这麼)説:只要还由受持而离时,他就使自己或他(人)离杀生等不善。


    (问):发勤了之后是什麼?


    (答):只是从他所离的;而且当他已得离时,(他就离先前)所説种类的不善。


    (问):发勤了之后是什麼?


    (答):只是杀生等所説的所缘。


    有些人説:在发勤〔确定〕了穀物酒、花果酒(和)酒精的诸行后,他离放逸原因的穀物酒、花果酒(和)酒精。在发勤了可以偷取和欺骗的有情诸行后,(他离)不与取和虚誑语。在发勤了有情之后,(他离)杀生和非梵行。


    对此,有其他人持如此的见解:「假如如此的话,当在思念一事时,他可能做餘事;而且他可能不知道他所捨弃(的事)。」


    不喜欢(那主张的人)他们説:「他只捨弃在发勤之后离自己的杀生等不善。」


    (答):那是不适当的。為什麼?因為那并没有现在和外在。在《分别论》的〈学处诵〉(説):「五学处有多少善?……略……有多少无諍?」在问了之后(説):「只有善,有(可能)与乐受相应……。」在如此转起时回答:「现在所缘」和「外在所缘」 。由此而説现在(和)外在的所缘性。因此那「在发勤之后离自己的杀生等不善」是不适当的。


    而(那反对者)所説的:「当在思念一事时,他可能做餘事,而且他可能不知道他所捨弃(的事)」,(对此,我们可以)説:由於在转起时作用尚未完成,所以説:「当在思念一事【33】时,他可能做餘事,或者他不知道他所捨弃(的事)。」


        「发勤后不死,捨断一切恶,


    住立道圣人,於此显示有。」


    如此乃从离对所应知的抉择。

 
    「从果」:这杀生等一切(学处)在次生当投生恶趣之果,以及(即使)投生善趣则有不可喜、不可爱、不可意之果报;在现世〔现法〕则生起怖畏等果。而且「杀生者当轻快地导致在人类短寿的一切果报。 」以如此等方式。


    如此乃从果对所应知的抉择。


    再者,此中的离杀生等也有从等起、受、根、业、果对所应知的抉择。


    此是这裡的阐述:「(等起)」:这一切(学处)的离有四种等起:从身,从身、心,从语、心,(和)从身、语、心(等起)。


    「(从受)」:一切(学处的离)与乐受相应,或与不苦不乐受相应。


    「(从根)」:(一切学处的离)為无贪、无瞋根,或无贪、无瞋、无痴根。


    「(从业)」:在这当中四(学处的离)為身业;离虚誑语為语业;而在道的剎那和心等起一切都是意业。


    「(从果)」:此中,离杀生有:肢体具足,(身)高、宽广〔周围〕具足,速度成就,足善安立,优美、柔软、明净、勇敢、大力,语明瞭,受世间喜爱,其眾不破,无畏惧,不被迫害,被他攻击不死,眷属〔随从〕无量,善姿容,善外形,少病、无忧愁,与所喜爱、可意者相处而不别离,长寿,如此等果。


    离不与取有:大财富,财、穀丰富,无量财產,生出未起的财產,已生起的财產坚固,所欲之财迅速获得,财產不与王、贼、水、火、不喜爱的继承者【34】所共,得不共财,世间最上〔首领〕,无所不知,乐住,如此等(果)。


    离非梵行有:没有仇敌,一切人所喜爱,获得食物、饮料、衣服、住处等,躺卧快乐,醒觉快乐,解脱苦界的怖畏,不会生為女性或不能男,不忿怒、不掩饰、不惊慌、不下向(使丢脸),女人、男子互相喜爱,诸根圆满,特相圆满,无疑惑、无為、乐住,无怖畏处,无离别喜爱,如此等(果)。


    离虚誑语有:诸根明净,语词清晰、甜美,牙齿平置纯(白),(齿)不太粗、不太细〔瘦〕、不太短、不太长、乐触,口有青莲花香,随从恭敬听闻,言语受欢迎,舌如莲花、青莲花辫一般柔软、红薄,不掉举、不轻躁,如此等(果)。


    离放逸原因的穀物酒、花果酒(和)酒精有:速知过去、未来、现在所应做的事,常现起(正)念,不疯狂,具有智,不懒惰,不愚钝,不羊哑,不迷醉,不放逸,不愚痴,无怖畏,无激愤,无嫉妬,语諦实,无离间、粗恶语、杂秽语,日夜无懒惰,知恩,感恩,不慳悋,具施捨,持戒,正直,不忿怒,有惭意,有愧,见正直,大慧,具慧,智贤,善巧利害〔有利与不利〕,如此等果。


    如此乃是离杀生等,从等起、受、根、业、果对所应知的抉择。


    现在对所説的:「从此应当结合后五(学处)的结合,所应説不共的以及所应知的低劣等」,这是对该义的解説:对(之前)所结合的前五学处【35】之解释,当取那(方式)来结合后五学处。此是这裡的结合:


    「(从所缘)」:就如前(五)学处的所缘,放逸原因的穀物酒、花果酒(和)酒精以色处等其中之一行(saïkhàra)為所缘;这裡的非时食(vikàlabhojana)也是同样的(以色处等其中之一行為所缘)。当知一切(学处)的所缘区分也是以此方式。

 
    「从受持」:就如前(五学处)沙马内拉或在家居士〔伍巴萨咖〕由(谁為)受而成受持,而这(后五学处)也是同样的。

 
    「从构成要素」:就如在杀生等所説的构成要素之区分;同样地,这裡的非时食也有四种构成要素:「非时,时药〔(yàvakàlika§)主食及副食品;一般食物〕,吞嚥,未疯狂。」


    当知其餘(学处)的构成要素之区分也是依照此(方式)。

   
    「从等起」:就如在放逸原因的穀物酒、花果酒(和)酒精那裡的等起:从身和从身、心二等起;如此,这裡的非时食(也有从身和从身、心二等起)。当知一切(学处)的等起也是以此方式。

 
    「(从受)」:就如在不与取那裡的受与三受其中之一受相应;这裡的非时食也是同样地(与三受其中之一受相应)。当知一切(学处)的受相应也是以此方式。

 
    「(从根)」:就如在非梵行那裡為贪、痴根;这裡的非时食和次二(学处)也是如此(為贪、痴根)。当知一切(学处)根的区分也是以此方式。


    「(从业)」:就如在杀生等那裡為身业;这裡的非时食等也是如此(為身业);而接受金银有身业、语业或(意业),而在身门等所转起者只是存在的方式,则(不是)业道。

 
    「(从离)」:就如那裡的离為离自己或他(人)的杀生等不善;而此处(的离為离)非时食等不善或善一方。


    「(从等起)」:就如前五离有四等起:从身,从身、心,从语、心,从身、语、心(四等起);「(从受)」:一切与乐受相应或与不苦不乐受相应;「(从根)」:无贪、无瞋根或无贪、无瞋、无痴根;「(从果)」:以及一切(离)產生各种可意的果(报);这裡(后五离)也是同样的(方式)。(到此為):「从此应当结合后五(学处)的结合」。


    对「所应説不共的,以及所应知的低劣等」為:此中,【36】「非时食(vikàlabhojana)」是指超过正午而食;超过这所允许的时间而食,因此称為非时食。从那非时而食。


    「观(听)跳舞、歌唱、音乐、表演(nacca-gãta-vàdita-visåkadassana)」:此中,「跳舞(nacca)」為凡是某种舞蹈。


    「歌唱(gãta)」:為凡是某种歌谣。


    「音乐(vàdita)」:為凡是某种音乐。


    「观看表演(visåkadassana)」:乃生起烦恼之缘,破坏善(法一)边的观看表演;或者观看表演的形况為观看表演。


    观(听)跳舞、歌唱、音乐和表演為观(听)跳舞、歌唱、音乐、表演。


    当中的观(听)表演当取在《梵网经》所説的方式,在那裡説:「或如有些尊敬的沙门、婆罗门食用信施的食物,他们住於不适宜的观看表演,这即是:『舞蹈、歌唱、音乐、舞台戏、民谣、鼓掌乐、鐃鈸乐、鼓乐、小丑戏、铁丸戏、竹戏、洗(骨)戏、斗象、斗马、斗水牛、斗牡牛、斗山羊、斗牡羊、斗鸡、斗鵪鶉、斗狗、棍斗、拳击、摔角、演习、点兵、佈阵、阅兵,或如此(种类等)』,沙门苟答马离如此观看表演。 」


    或者依所説的义為:跳舞、歌唱、音乐為表演,而成跳舞、歌唱、音乐的表演;观看那些為观看跳舞、歌唱、音乐表演。因此观看跳舞、歌唱、音乐表演应説為「观听」。就如在:「他是邪见者,其见颠倒 」如此等,并非由眼门转起,因取境而説「见」;如此即使有听而只説「观看」。(如果)想要看(表演),在前往了而观看,如此在这裡即成為违犯。(假如自己)在站立、坐著、躺卧处(有表演从自己的方向)来或去到达视域而看见,即使有烦恼也没有违犯。而且在此当知将法编成歌是不适合的,而将歌编成【37】法则是可以的。


    「(戴持、涂抹、庄严原因的花鬘、香、涂香)」:戴持等应依花鬘等的名称而结合。


    此中,「花鬘(màlà)」:為凡是任何种类的花(环)。 


    「涂香(vilepana)」:為凡是任何為了涂香捣碎后所準备的。


    其餘的香粉、(香)烟等一切种类的香為「香(gandha)」。


那一切(香油和香)為了涂抹(和)庄严的目的是不允许(使用)的;而為了当药的目的则是可以(使用)的。而且為了供养运持而接受,没有任何方式是不适宜的。


    「(﹙坐、卧﹚高、大坐卧具)」-「高坐卧具(uccàsayana)」:乃就超过(尺)量而説。


    「大坐卧具(mahàsayana)」:為不允许的床和不允许的敷具。只要受用那(高、大)两(种坐卧具),没有任何方式是适宜的。

 
    「(接受金、银)」-「金(jàtaråpa)」:為黄金。


    「银(rajata)」:為货币、铜钱、木钱、胶钱等,凡通用的(货币),这些都(属於)金、银两者。


    以任何方式接受那(金银)為接受,没有任何方式那(接受金钱)是可以的。


    如此為所应説不共的。


    又这十学处以低劣的欲、心、精进、观而受持為低劣的;以中等的(欲、心、精进、观而受持)為中等的;以殊胜的(欲、心、精进、观而受持)為殊胜的。或者被爱、见、慢所染污為低劣的;未被染污為中等的;在各处以慧摄益者,则是殊胜的。以智不相应善心而受持為低劣的;以有行〔怂恿(saïkhàrika)〕智相应(善心而受持)為中等的;以无行〔怂恿〕智相应(善心而受持)為殊胜的。         


    如此為所应知的低劣等。


    到此為先前的:「由谁、何处、何时、為什麼」等,乃是為了解释〈学处诵〉所列出的六偈本母,该义已经阐明了。


《小诵经》的註释-《阐明胜义》


学处的解释已结束


                       ``Ye dhammà hetuppabhavà,


                              tesa§ hetu§ tathàgato àha;


                             Tesa¤ca yo nirodho,


                              eva§vàdã mahàsamaõo''ti.


                        诸法从因生,如来説其因;


                        及彼等之灭,此大沙门説。


                        (Vin.i,p.40.) 《律藏‧大品》

 
  Sukho buddhànamuppàdo, sukhà saddhammadesanà;


 Sukhà saïghassa sàmaggã, samaggàna§ tapo sukho.


诸佛出世乐,演説正法乐,


僧伽和合乐,和者自制乐。


(Dhammapada 194.)《法句经》194.


Mettàvihàrã yo bhikkhu, pasanno buddhasàsane;


 Adhigacche pada§ santa§, saïkhàråpasama§ sukha§.


住於慈爱比丘,喜悦佛陀之教,


证得寂静境界,诸行寂止安乐。


(Dhammapada 368.)《法句经》368.

 
     Yo ca vassasata§ jãve, dussãlo asamàhito;


     Ekàha§ jãvita§ seyyo, sãlavantassa jhàyino.


     Yo ca vassasata§ jãve, duppa¤¤o asamàhito;


     Ekàha§ jãvita§ seyyo, pa¤¤avantassa jhàyino.


     Yo ca vassasata§ jãve, kusãto hãnavãriyo;


     Ekàha§ jãvita§ seyyo, vãriyamàrabhato daëha§.


     Yo ca vassasata§ jãve, apassa§ udayabbaya§;


      Ekàha§ jãvita§ seyyo, passato udayabbaya§.


     Yo ca vassasata§ jãve, apassa§ amata§ pada§.


       Ekàha§ jãvita§ seyyo, passato amata§ pada§.


   若人寿百岁─破戒无三昧,不如生一日─持戒修禪定。


   若人寿百岁─无慧无三昧,不如生一日─具慧修禪定。


   若人寿百岁─怠惰不精进,不如生一日─发勤励精进。


   若人寿百岁─不见生灭法,不如生一日─得见生灭法。


   若人寿百岁─不见不死道,不如生一日─得见不死道。


   (Dhammapada 110~115.)《法句经》110~115.

 

第四章  归戒释疑

   
第一部分:归依问答


1.   问:请问尊者:我从小就信仰王爷、妈祖,已经几十年了,现在归依三宝了,可不可以再拜妈祖呢?


    答:就如在〈三归依的内容〉所説,归依者以:「这三宝是我的归依,这三宝是我的依怙」。眾生由於受到生死轮廻的逼迫、怖畏与痛苦,所以寻求三宝為归依处、依靠处、避难处,所以你既然已经归依三宝,成為佛教徒,应当完全以三宝為依归,而不要再拜三宝以外的神了。何况假如你以宗教心来拜妈祖,会破除你对三宝的归依。   

 

2.   问:常听人説:他归依某某大师,这是指什麼呢?


    答:假如他是其他宗教徒,则有他归依某某大师这回事;然而,我们佛教徒只以佛、法、僧三宝為归依的对象。当有人想要归依三宝成為佛教徒,但不知道如何归依时,他可以请一位比库、沙马内拉或懂得归依程序的在家信徒,引导他受取归依。当然,他可以向那位长老、比库或在家信徒学习佛法,但他所归依的对象是整体的三宝,而不是单一的个人。


   
3.   问:归依某大师不是归依僧吗?


    答:如上所説:归依的对象是整体的三宝,何况所谓的僧,并不是指单一的个人,而是整体的圣僧团,即是所有体证圣道与圣果的四双八种圣人之团体。何况他所归依的某某大师,是不是已经证得道果的圣者-圣僧团的一分子呢!

 

4.   问:在〈三归依的内容〉所提到的应施者(dakkhiõeyya)是指什麼呢?


    答:在该经的復註解释「向应施者顶礼」一句提到:「由应施与性的原因而顶礼」 。


    「应施者(dakkhiõeyya)」-也可译成可布施者;值得布施者。在《清净道论》等解释為:「『施与』是指由於相信有来世,而(施与)称為可施的布施。那(僧)值得布施,或由於布施有利益;因為令得大果,使那(布施)得以净化,故為『应施者』。 」所以「向应施者顶礼」一句的「应施者」,是指以虔诚心所礼敬的宗教对象-宗教师或其他宗教的神等。

 

5.   问:当破了归依时,要如何懺悔?


    答:并不需要懺悔,只要重新再求受三归五戒,就可以恢復其在家信徒的身份了。

 

6.   问:不是只要重受三归依就可以了吗,為什麼説要重新再求受三归五戒呢?


    答:虽然佛陀曾説:已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者為在家信徒,然而佛陀也説:在家信徒应当持五戒,以及捨弃五种不适当的谋生方式〔邪命〕 。有长老开示:三归依是依於五戒等而存在的,假如一个人破了五戒,他的三归依自然无效,只有已经证得道果的圣者,他们的归依才是不动摇、坚固的。


   
第二部分:持戒问答


7.    问:请问尊者:「构成要素」是不是满足所有条件才算犯戒呢?


    答:是的。「构成要素」是从巴利`aïga'和`sambhàra'翻译过来的,在此是指「构成犯戒的条件」。

 

8.   问:可否请尊者再解释离杀生学处!


    答:「离杀生学处」一般称為不杀生戒,也就是戒除杀生的戒条。必须注意的是:不杀生戒不但不可自己杀生、教唆他人杀生、自杀,也不可以讚叹死或鼓励死,以及堕胎等,甚至虫、蚁等小动物都不可以杀害。


    以下情况是不犯戒的:


    1. 不是故意者-在做该行动时并没有想:「我要杀这隻蚂蚁」等,而不小心地使牠死掉。


    2. 不知道者-例如: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把有毒的食物拿给狗吃,而那隻狗却被毒死了。由於不知情,所以不犯。


    3. 没有使对方死的意图者-例如:当有人生病时,他拿药给病人吃,但病人却因此併发症而死亡。由於没有使对方死的意图,所以不犯杀生,但不应随便拿药给人吃。


    4. 疯狂者-由於胆汁的关係,得了无法治疗的狂乱病。


    5. 心乱者-由於夜叉的关係,而使心混乱。当火和黄金;粪便和檀香同时呈现时,他无法辨知好坏,以此為判定是否狂乱的标準。

 

9.   问:可否请尊者详细解释离不与取学处!


    答:「离不与取学处」是依照巴利语直译的,一般译為不偷盗戒,也就是戒除偷盗的戒条。在《律藏》和〈巴帝摩卡(﹙Pàtimokkha﹚帕提莫咖;比库、比库尼的戒本)〉的註释书提到偷盗有二十五种方式 :偷盗的二十五种方法由五种五法所构成-一、种种财物的五法,二、一种财物的五法,三、亲手的五法,四、前方便的五法,五、偷盗取的五法。


    一、种种财物的五法:所谓的「种种财物」是指混合有生命和没有生命的财物。


    1. 佔取-即霸佔他人的田地、房子等。


    2. 抢取-例如抢取他人挑在肩上、顶在头上,或拿在手上的物品等。


    3. 夺取-即他人将财物放在附近,他对主人説:「把这财物给我」等而夺取。


    4. 破坏威仪-即有人正在搬运财物,他连人和财物一起带走,当搬运者第二脚离开原地时,他即犯偷盗;偷其他动物也是一样。


    5. 离开原处-把放在地上、桌上等的财物拿走,或移离原处。


    二、一种财物的五法:对有主人的奴婢、僕人、动物,以佔取、抢取、夺取、破坏威仪、离开原处的方法,為一种财物的五法。 


    三、亲自的五法:


    1. 亲手取-即亲自偷取他人的财物。


    2. 教唆取-即被命令:「你去偷某某物品」等,被命令者在偷取时,自己也犯罪。


    3. 投掷-自己站在关税处内,将税物往关税处外投而企图逃税。


    4. 获得利益-被命令:「假如你看到有财物,你就偷取那财物」等。


    5. 放弃责任-在霸佔他人的土地等,或夺取他人在附近的财物时,当所有主认為:「这已不是我的了」,為放弃责任。


    四、前方便的五法:在此是指教唆、命令的方法。「方便(payoga)」也可翻译成:努力、加行、方法。


    1. 前方便-在命令:「你去偷某财物」时,為前方便,但在被命令者偷取时才犯罪。所以命令是前方便。


    2. 俱方便-由离开原处為俱方便。例如:為了佔取田地而转动、移动柱子等。


    3. 共谋而盗取-即和其他人商量、讨论后,共谋而偷取。在共谋了之后,任何一位同谋依他们所约定的而偷取,则所有的同谋都犯戒。


    4. 作约定-即是在命令他人偷盗时,作了在偷的时间约定,如:「你在下午偷取某物品」等,只有被命令者依照所约定的时间偷取,命令者才犯罪。


    5. 现相-在命令他人偷取时,以闭眼、手势等作指示的相。


    五、偷盗取五法:


    1. 偷盗取-即是以小偷、窃贼的方式,以破坏门窗,趁著主人不在时而偷取,或者以吃秤两、偷尺寸、偽币、偽钞等诈欺而取。


    2. 强迫取-即以暴力强迫而取他人的财物,也就是劫盗、强盗;或者运用权力而鱼肉(压榨)人民。


    3. 遍计取-即是在偷取之前,先预计所要偷取的财物,如:衣服、钱等,假如看到其它财物,则不偷取。


    4. 隐藏取-先隐藏了所要偷取的物品,过后再来偷取,例如:在看到了别人所掉的戒指时,先用脚踏入土中,或用尘土、树叶等覆盖,等主人遍找不著后,再回来拿取。


    5. 取筹(﹙kusa﹚吉祥草)-即偷调籤、券。例如:当在用籤号分配物品时,他為了获得较好的物品,而偷调号籤等。


    由此可知:身為佛教徒不应逃漏税、偷渡、用偽钞、吃秤两、报假帐,侵犯他人的所有权、著作权,或故意使对方致使损失等,并且应当遵守国家法律。


    以下情况是不犯戒的:


    1. 自己物想者-当他拿了别人的物品时,以為那是他自己的。因為没有盗心,所以不犯。


    2. 亲厚取者-拿取亲厚者的物品。有五种条件构成亲厚者:a. 曾见过的朋友;b. 曾一起吃饭的密友;c. 主人曾经对他説:「我的所有物,当你想要时可以拿取」;d. 主人还活著;e. 当拿取时主人会欢喜、满意。


    3. 暂时取者-在拿取之时他想:「我将会归还」;「我将会补偿」,而暂时借取者。


    4. 粪扫物想而取者-在垃圾堆等看到物品,想:「这是没有主人的丢弃物」而拿取者。


    5. 疯狂者;6. 心乱者。


    7. 极度痛苦者-处於极度痛苦的感受,什麼都不知道。     


   
10.  问:可否请尊者再解释离欲邪行和非梵行学处!


    答:「欲邪行学处」通常称為不邪淫戒,也就是戒除邪淫的戒条;「非梵行学处」有时称為不淫欲戒、不净行学处等,也就是远离淫欲、性交贞洁的戒条。


    在《长部新解疏》解释如下:「『婆罗门,在此(世间)有些沙门或婆罗门宣称是正〔完全地〕梵行者,实未与女人从事两两入罪(的交媾之法),然而允许女人為他涂油、擦身、沐浴、按摩,他乐著、欣求此,而且以此為喜乐。婆罗门,这是梵行的毁坏、切断、斑点与杂色。婆罗门,这称為行不清净的梵行。以淫欲繫缚相应,我説他不能解脱生、老、死、愁、悲、苦、忧、恼;不能从诸苦解脱。(2)再者,……也不允许女人為為他涂油、擦身、沐浴、按摩;然而与女人嬉笑、游戏、使嬉戏,……(3)……也不与女人嬉笑、游戏、使嬉戏;然而以(自己的)眼睛思念、眺望女人的眼睛,……(4)……也未以(自己的)眼睛思念、眺望女人的眼睛;然他听闻墙外或隔壁女人的笑、説话、唱歌或哭泣的声音,……(5)……也不听闻墙外或隔壁女人的笑、説话、唱歌或哭泣的声音;然而追忆过去曾与女人嬉笑、谈话、游戏……(6)……也不追忆过去曾与女人嬉笑、谈话、游戏;然而他见长者或长者子具有、具备享受五种妙欲,……(7)……也不(喜)见长者或长者子具有、具备享受五种妙欲;然而愿成某天眾而行梵行,即:``我以此戒、禁戒、苦行或梵行将成天人或某天之一。''他乐著、欣求此,而且以此為喜乐。婆罗门,这是梵行的毁坏、切断、斑点与杂色。婆罗门,这称為行不清净的梵行。以淫欲繫缚相应,我説他不能解脱生、老、死、愁、悲、苦、忧、恼;不能从诸苦解脱。』当理解这是显示从增支阿含(Aïguttaràgama)七法集《生闻经》而来的离七种淫欲繫缚。而在此是以从事非正法〔淫欲〕的目的,由思生起运用身门以道入道的非梵行。在五学处的欲邪行,应当如上所説的,而以思违犯不可行淫的对象〔不应行处;构成邪淫的对象〕,与诸欲邪行相结合。


    此中,不可行淫的对象对诸男子有二十种女人,即母护女等十种女人以及财买妇等十种妇;在诸女人当中,有护女和有罚女二(种女),以及财买妇等十(种妇),这十二种女人為(除了夫主以外)其他男子(不可行淫的对象)。


    有些人説:『有非时、非处、非分和非法四种邪行。』他们説:只有在遍计夫主后才违犯的。然而并非在可行淫处(合法的夫妻关係)的运行而生起违犯邪行的(,所以他们的主张并非正确)。当知在这两种(非梵行和欲邪行)违犯在对无德者為小罪;在对具德者為大罪。而且即使在侵犯(强暴)无德者而违犯的,也是大罪。在两者有等同欲的情况者為小罪;即使等同欲的情况,由烦恼和方式的柔弱者為小罪;刚强者為大罪。


    在非梵行学处有两种构成要素:『想行淫的心,以及以道入道。』而在欲邪行有四种构成要素:『是不可行淫的对象,对那(对象)有行淫的心,行淫的加行〔努力〕,忍受以道〔性交管道〕入道。』如此四种构成要素是在诸註释书所説的。 」


    在《疑惑度脱》提到非梵行学处有两种构成要素:「行淫的心,以及以道入道」 ,与上面所説的似乎有所不同,其实只是开合的差别,其意思是相同的。 在这当中,「行淫的心」是指受乐的心;而「以道入道」是指以性交管道进入性交管道,对女人或雌性眾生有口、產道〔生殖器、女根〕和肛门三种管道,而男子或雄性眾生则有生殖器〔男根〕和肛门二种管道。也就是无论同性或异性,当他〔她〕们达到以道入道的程度,并且受乐时,即是犯罪。所谓的「达到以道入道的程度」,是指自己的性交管道进入对方的性交管道达到芝蔴子大小的程度即犯罪,而且即使戴保险套也犯。但在很小的动物,若是牠们的口等太小,无法成為人类性交的管道,则牠们不会构成犯不净行的对象。


    以下情况是不犯戒的:


    1. 不知道者-即熟睡者等,当在即使被攻击时他也不知道。


    2. 不受乐者-即使知道,但他完全没有享受,完全没有乐受。


    3. 疯狂者;4. 心乱者;5. 极度痛苦者。

 

11.  问:可否请尊者再解释离虚誑语学处!


    答:「离虚誑语学处」一般称為不妄语戒,也就是戒除打妄语的戒条。其实这条戒非常微细,无论经由口头説出,或者书面所写,乃至手势等肢体语言,凡是故意的欺骗都会构成犯戒,所以在日常当中,必须特别小心慬慎言行,应当保持诚实与正直。


    以下情况是不犯戒的:


    1. 未经思考因衝动等而急速説出者。由於没有欺骗的心,所以不犯戒。


    2. 欲説此而误説彼者-由於愚钝等原因,使得所説的内容与他所想要讲的有所不同。


    3. 疯狂者;4. 心乱者。

 

12.  问:可否请尊者详细解释离放逸原因的穀物酒、花果酒,(和)酒精学处!


    答:「离放逸原因的穀物酒、花果酒,(和)酒精学处」也称為不饮酒戒,也就是戒除饮用各种酒类的戒条,并且包括各种麻醉毒品。只要是酒,即使才喝一滴〔草端许〕,也构成犯戒。此外,我们认為:将米酒等加入中药等而製成的药酒,即使有医疗效果,只可外用,但不得饮用。


    以下情况是不犯戒的:


    1. 饮用不是酒而有酒色、酒香、酒味的罗那梭威拉咖(﹙loõasovãraka﹚加入各种药品所醃製的一种药饮)、苏塔(sutta)、或酢等。


    2. 為了调味而加入少许酒在肉汤等内而煮成羹,则是允许的。但如果加入太多酒,使成為有酒色、酒香、酒味,则喝了那羹是犯戒的。


    3. 疯狂者;4. 心乱者。

 

13.  问:可否请尊者详细解释离非时食学处!


    答:「离非时食学处」是指戒除在不适宜的时间食用一般食物的戒条。当中的「非时(vikàla)」或不适宜的时间是指:从日正当中〔正午〕直到明相〔黎明〕昇起,这段时间是诸佛与诸阿拉汉所不用餐的时间。而「一般食物(时限药﹙yàvakàlika﹚)」是指除了通常用来当药的药品、鲜奶油、精炼奶油、油、蜂蜜、糖和一般果汁以外,一般用来充飢的主食和副食品。


    所以从黎明昇起到正午这段时间〔适时(kàla)〕,梵行者可以吃除了三净肉(不见、不闻、不疑為自己或其他梵行者宰杀的鱼肉),以及人肉等十种世尊所不允许的肉外,任何食物。但从正午直到隔天黎明昇起,则只可服用一般人们不用来当食物吃的药品,鲜奶油、精炼奶油、油、蜂蜜、糖,以及喝芒果、香蕉等果汁,但必须是经过滤、没有残渣,而且未曾加热的。椰子汁、西瓜汁、哈蜜瓜汁等大型水果的果汁则是不允许的 。其它诸如:牛奶、豆浆、米浆、乳酪、巧克力等也是不允许的。註释书也提到:芒果等水果所作成的果糖是属於时分药,过了正午是不允许服用的。


    以下情况是不犯戒的:


    1. 有口渴、生病等因缘,服用小型水果所作成的果汁,鲜奶油、精炼奶油、油、蜂蜜、糖,以及一般药品者。


    2. 反芻者在反芻时,在未将食物取出口的情况下而吞嚥者。


    3. 疯狂者;4. 心乱者。

 

14.  问:请问尊者:正午是不是指十二点?


    答:正午并不是指十二点。各国、各地的标準时间只是一个大概而已,并不适合每个人所在的地点。而且一年十二个月的日出和日正当中时间是有变化的。例如:北京标準时间和台北标準时间是同时的,但经度却相差很多度。经度每向东一度,则早四分鐘,因此台弯东部日出和正午早大陆西部约三小时。在台弯的东部和东北部,十一月三日的正午约在十一点三十六分左右;二月十一日则约在十二点六分左右(见附录二)。受持戒者应当注意时间的变化,并提早用餐。

 

15.  问:受了八伍波萨他戒的人,晚上是否可以喝超级市场所卖的苹果汁和柳丁汁?


    答:包装果汁為了保存的关係,是经过高温杀菌的。因為用日光以外加温的果汁是不允许非时饮用的,所以超级市场所卖的苹果汁与柳丁汁等,受了八伍波萨他戒的人,晚上是不可以喝的。

 

16.   问:可否请尊者详细解释离观(听)跳舞、歌唱、音乐和表演学处!


    答:这裡的「跳舞」是指舞女、舞者所跳的各种舞蹈,乃至孔雀舞、猴子舞等。「歌唱」是指各种歌谣,乃至在圣者般涅槃时,以嬉戏的歌谣来讚叹三宝功德,或不自制的比库以歌声来诵法,都属於歌唱。「音乐」是指各种音乐、演奏,乃至水瓶豉乐、水豉乐等。这条戒不只不可以观听音乐等,也不可以自己跳舞、唱歌、演奏,而且也不可以叫人跳舞等。


    这学处有三种构成要素:「跳舞等其中之一,没有允许的原因而前往(或為了观看或听而前往),看或听。」


    以下情况是不犯戒的:


    1. 有歌舞等表演从自己所在的方向来,而看见或听见时。但假如有歌舞等表演从自己的方向来,自己从站著、坐著或躺著的地方站起来或向前观看等,则是犯戒的。


    2. 有事缘走在道路而看见或听见时。但若故意转头去看,或故意向表演的方向靠近,则是犯戒的。


    3. 在发生灾难时,因进入表演处而看见或听见者。


    4. 疯狂者;5. 心乱者。

 

17.  问:可否请尊者详细解释离戴持、涂抹、庄严原因的花鬘、香、涂香学处!


    答:前面的《阐明胜义》解释:「花鬘(màlà)」為任何种类的花(环)。其他疏抄再补充:无论有繫绑的花,或没有繫绑的花都属於花鬘。 


    「涂香(vilepana)」是指為了使自己的皮肤有香味、有吸引力,把香料捣碎后所準备用来涂抹的香粉。


    其餘的香粉、(香)烟等一切种类的香為「香(gandha)」。


    所以凡是為了使自己有吸引力,摹仿大人物而戴持花环、花束,涂抹各种香油、香水、香粉、香料、化妆品等以装饰自己即犯此戒。有长老认為,受持此戒者也不可以戴耳环、项鍊、手鐲、戒指、手錶等装饰物。这条戒有三种构成要素:「花环等其中之一,没有允许的因缘,戴持、涂抹或装饰。」


    1. 由於皮肤病而涂抹药膏等时,而药中有香味者。


    2. 為了供佛而接受或拿花、香等。


    3. 疯狂者;4. 心乱者;5. 极度痛苦者。

 

18.  问:可否请尊者详细解释离高、大坐卧具学处!


    答:所谓的「高、大坐卧具(Uccàsayanamahàsayana)」《律藏》 提到以下二十种:


    1. âsadi§高床、椅:床、椅的脚超过(规定的)尺寸。


    2. Pallaïka§(刻有)猛兽像脚的床、椅。


    3. Gonaka§ 长毛的大毛毯,据説该毛超过四指宽。


    4. Cittaka§彩绣猛(兽)的羊毛製毯。


    5. Pañika§(纯)白色的羊毛製毯。


    6. Pañalika§绣花丛的羊毛製毯,又称為希腊(Yonaka)、泰米尔(Damiëa)大衣。


    7. Tålika§装填棉花的床、椅,或装填棉花的床单、垫被。


    8. Vikatika§彩绣狮子、老虎等的羊毛製毯。


    9. Uddhalomi§单面有毛的羊毛製毯。


    10. Ekantalomi§双面有毛的羊毛製毯。


    11. Kaññhissa§缝上宝(石)的蚕绢製敷具。


    12. Koseyya§缝上宝(石)的蚕丝製敷具;纯蚕丝的敷具则是可以(使用)的。


    13. Kuttaka§适合十六位舞女站著而跳舞的大羊毛製毯。


    14. Hatthatthara§铺在象背上的敷具。


    15. Assatthara§铺在马背上的敷具。


    16. Rathatthara§铺在车上的敷具。


    17. Ajinappaveõi§用诸羚羊皮缝成床的尺量大之皮敷具。


    18. Kadalimigapavarapaccatthara§咖达利鹿皮的顶级敷具-有称為咖达利的鹿皮,这即是最上等的敷具之义。据説是将咖达利鹿皮缝在白布上而缝成的。


    19. Sa-uttaracchada§即覆盖在红色天蓬上面或繫绑在上方的敷具之意。即使繫绑在白色天蓬的下面,若是佛陀所不允许的敷具,则不适合使用;不是不允许的敷具,则是可以使用的。


    20. Ubhatolohitakåpadhàna§床的两边〔头〕有头枕和脚枕的红色枕,这是不允许的;假如只有一枕,而且尺寸是适当的,即使两侧是红色、莲花色或彩色的,也是可以使用的;如果是超过尺寸的大枕头,则是佛陀所禁止的。 


    由上面所列的内容可知,所谓的「高、大坐卧具」并不是仅限於床、椅,而是包括床、椅、床垫、椅垫、床单、地毯、坐垫等,所以我们译為「高、大坐卧具」。疏抄提到:上面的高床、椅(1. àsadi§)和刻有猛兽像脚的床、椅(2. pallaïka§)為高坐卧具;其餘的為大坐卧具。


    是不是所有的高床、高椅、大毯子都不可以坐卧呢?并非如此。正方形的椅子(àsandika)即使脚高超过佛陀的八指宽,也是佛陀所允许的 ;七支椅(sattaïga) 即使脚高超过佛陀的八指宽,也是佛陀所允许的 。对比库而言,佛陀允许除了`àsadi§'、`pallaïka§'、`tålika§'(即上面的1、2、 7)外,比库们可以坐在在家人所拥有,并且由他们所铺设的大坐卧具,但不得卧 ;即使高大的説法座,比库也可以坐 。


    在瞭解了上述的内容后,我们列出佛陀所允许的坐卧具:


    1. 低的床、椅子或凳子等。   


    2. 除了正方形的椅子和七支椅外,床椅底部的框架不算,脚部不超过佛陀的八指宽之床和椅子。


    3. 假如获得上述二十种高、大坐卧具,佛陀允许:高床、椅(1. àsadi§)锯断脚部后;刻有猛兽像脚的床、椅(2. pallaïka§)锯掉猛兽后;装填棉花的床、椅(7. tålika§)拆掉棉花做成枕头后可以使用;其餘的十七种可以作地敷具使用。


    4. 铺设在床和椅子上的床垫、椅垫用布或允许的皮革做表面,裡面可以装填羊毛等各种毛、树叶、树皮、草、布,但不可用人毛、达子香(tàlãsa)叶和棉花来装填。


    5. 铺设在地上的地毯、毛毯大都可以使用。


    6. 皮革可以铺在地上当坐垫。


    须要特别注意的是:床单、垫被、弹簧床、椅垫、蒲团,假如是装填棉花的,则是不允许坐卧的;但装填棉花的床垫、椅垫若是固定而无法取出的,有些长老认為,在俗人家裡是允许坐的。


    这条戒有二(三)种构成要素:「是高、大的坐卧具,(高、大坐卧具想,)坐或卧。」


    以下情况是不犯戒的:


    1. 正方形的凳子、七支椅脚部过量者。


    2. 除了`àsadi§'、`pallaïka§'、`tålika§'(即上面的1、2、7)外,可以坐在在家人所拥有,并且由他们所铺设的大坐卧具,但不得卧。


    3. 疯狂者;4. 心乱者。

 

19.   问:可否请尊者再解释离接受金银(钱)学处!


    答:所谓的「金(jàtaråpa)银(rajata)」為金和银,而且也包括货币、铜钱、木钱、胶钱等,凡通用的货币,这些都属於金、银。有些长老认為:支票、旅行支票、信用卡也不可接受、捉持。


    所谓「接受(pañiggahaõa)」并不只是用手接受才犯戒。疏抄提到「接受」,有经由身、语、意的方式。由身的方式有用手等接受、捉取,用手势等命令他人接受;由语的方式有口头接受、命令他人接受、捉取;由意的方式有未经身语的拒绝而同意收下、放在近处。假如有人拿钱给他,即使他没有用身或语词加以拒绝,而以清净心决意:「这是我们所不允许的」,这就不算同意收下。因此,受持此戒者不可自己捉取、接受,令人捉取、接受,也不可以同意放在近处或收下。


    疏抄进一步指出:由上可知,这十学处的受持是在家与出家者相同〔共通〕的。虽然《阐明胜义》提到:「一切(前八学处)是(在家信徒)与诸沙马内拉所共同的;而最后的(第十学处)只是属於诸沙马内拉的。 」然而《清净道论》提到:「五学处是男在家信徒〔伍巴萨咖〕(与)女在家信徒〔伍巴西咖〕的常戒,若有能力(则增)為十(学处)。 」


    这条戒有三种构成要素:「金、银等的情况,為了自己,捉取等其中之一。」


    以下情况是不犯戒的:


    1. 在寺院或居住处,捡到他人所遗失的金钱,在算了多少价值后,存著归还主人的心而暂时保管者。


    2. 疯狂者;3. 心乱者。

 

20.  问:我们南传在家居士要奉行哪些责任与义务?


    答:南传在家居士至少要受持三归五戒,并避免从事五种不适当的谋生方式(邪命)。应当经常到寺院亲近善知识,听闻佛法,每当到寺院时,应向长老求受三归五戒。在每个月农历的初八、十五、二十三、二十九或三十日,这四天是在家居士的伍波萨他日,如果可能,在家居士应该到寺院向长老求受三归八伍波萨他戒。


    此外,在家居士若有时间,也应该到寺院為寺院服务,如:布施僧眾所需、打扫环境、护持比库们所不能做的工作,如,割草、挖土、作净(使食物、水果等成為比库们所允许使用),学习做净人的方法,有因缘也可以学习比库的戒规,才能适当、如法地护持僧眾。如此既利佛教,也利自己。

 

21.  问:请问尊者:沙马内拉犯了十戒有什麼规定吗?


    答:以下我们引《律藏》和其註释书来做説明:世尊在《律藏》制定:「诸比库,我听许你们可以灭摈具足十支的沙马内拉:杀生、不与取、非梵行、虚誑语、饮酒、谤佛、谤法、谤僧、邪见、淫污比库尼。 」


    「当中的『灭摈』,是指在解释『障碍学处』所説三种灭摈中的外形灭摈為这裡的意趣 。因此,凡即使才造一杀生业,即应当以外形灭摈而灭摈。如在诸比库杀生有各种罪,但诸沙马内拉并非如此。沙马内拉即使只杀了蚂蚁、红蚂蚁,或者弄破臭虫卵,也达到应被灭摈。到了这样的程度,他的归依、所求取的戒师〔和尚〕,以及所取用的住处,都成无效,他不得(受用)僧团的利养。他所剩存的,也只有(袈裟的)外形而已。假如他的过失严重,也不(改过)在未来守护,应当把他驱出。再者,(假如)他急速地(承认)过失:『我做了粗恶的(过失)』,而想再守护,则不需要灭摈外形,只应对他所失效的-给与归依,给与(求受)戒师。(沙马内拉)的学处是以归依而成就。诸沙马内拉的归依和比库们的受具足戒羯磨语相似。因此,就如诸比库的四遍净戒,(沙马内拉)的这十学处也是还成受持(有效)的。如是即使存在,但為了使坚固,以及為了令未来守护,应当令再求受(十学处)。假如他是前雨安居者而再求取归依,他将能得住后安居者(的僧团利养);假如他是后雨安居者而再求取归依,     在僧团求听允许后,即可以分与(僧团的)利养。


    在不与取,即使才(偷取)草叶片量的物品;在非梵行,凡在三道的某一(管道)行淫;在虚誑语,即使為了开玩笑而説虚誑语,(如此)违犯者,即成非沙门,应当灭摈。在饮酒,比库即使不知道(是酒),在喝了种子(长出的草端之量)以上的酒者,(犯)心堕落;而沙马内拉只有在知道(是酒)而喝时,才犯破戒,而非不知道。在破了其它(后)五学处时,不应灭摈,而应当处罚。(在破了后五学处,)无论再授与或未再授与学处,都是可以的。只要施与处罚而惩罚,以令他未来守护就好了。而诸沙马内拉在有心〔故意〕的喝酒為他胜事(pàràjika vatthu),这是差别之处。


    在诽谤,对「阿拉汉、正自觉者』等,以相反的(方式而谤)佛;对『善説』等,以相反的(方式而谤)法;对『已善行道者』等,以相反的(方式而谤)僧。当(沙马内拉)在诽谤、批评、责难三宝时,其导师、戒师等应当以:『不要如此説』,显示诽谤的过患而遮止。在《库伦迪註》説:『假如劝告三次还不停止,就应当以障碍灭摈的方式而灭摈。』在《大註释》説:『假如在劝告时,他捨弃那邪执,应当处罚后令他懺悔过失。假如他同样地受持、坚持、住立 而不捨弃,应当以外形灭摈而灭摈。』而这(种説法)是适当的,只有这种灭摈是这裡的意趣。


    在邪见者也是以此方式(来灭摈)。假如是持常或断见的其中之一见者,在阿闍黎等教诫时而捨弃了,应当处罚后令他懺悔过失;(假如)他不捨弃时,应当灭摈。


    淫污比库尼者,当中的欲乐,只以非梵行(学处)来理解。对(违犯)非梵行者,(假如)他想要未来守护的话,授与归依、受具足戒是可以的。而淫污比库者,即使想要未来守护,他也不得出家,何况可以受具足戒!以淫污比库尼来显示此义。当知这是从各别十支来説的。 」

 

22.  问:请问尊者:有哪些人不可以出家?


    答:在《律藏》,世尊规定有些人不得出家:患癩病〔麻疯病〕者、患痈病者、患疥癣病者、患肺结核病者、疯狂病〔癲癇病〕者、过去(当比库时)曾犯四根本罪者、黄门〔半择迦〕、两(性)根者、贼住者、曾出家再归入外道者、畜生趣、弒母者、弒父者、杀阿拉汉者、破僧者、以恶心出佛身血者、淫污比库尼者、王臣〔食王俸禄者〕、强盗、逃狱者、被告示的盗贼、受笞刑者、受烙刑者、负债者、奴僕、父母不听许者,以及断手者、断脚者、断手脚者、截耳者、截鼻者、截耳鼻者、断手指者、断指甲头者、断(脚)腱者、手如蛇头(指指相连)者、驼背者、侏儒者、咽喉生瘤者、受烙刑者、受笞刑者、犯罪被标记者、象皮病者、……、半身不遂者、手不全者、跛者、年老无力者、眼盲者、耳聋者、哑巴等三十二种人。在这些当中,负债者还债,王臣等人在成為自由的身份后即可出家,父母允许即可出家,而三十二种身体畸形或残缺者如果出家,容易被人取笑或讥嫌,所以佛陀不许他们出家。

 

23.  问:听説父母不答应不可以出家,请问是真的吗?


    答:世尊在《律藏》规定:「诸比库,父母未听许,不应令其子出家。 」註释书提到,如果他的父母都在世的话,必须经由父母双方的允许。如果从小父母双亡,由姨妈等亲戚扶养,也应当向姨妈等请求许可再出家 。然而在《法句经》的註释书,提到舍利弗(Sàriputta)尊者最小的七岁弟弟出家乃至证阿拉汉果的故事。当舍利弗尊者捨弃八亿七千万财富出家后,他的三位妹妹、两位弟弟也随后出家,只剩下勒瓦答(﹙Revata﹚离婆多)一位留在家裡。他的母亲想:「我儿子乌帕提沙〔舍利弗〕捨弃这麼多财富而出家后,他的三位妹妹、两位弟弟也随后出家,只剩下勒瓦答一位留在家裡。假如他也跟著出家,这麼多的财富将会亡失(被充公),家系也将会断绝,我应当在他还小的时候把他以居家(结婚娶亲)绑住。」舍利弗长老预知此事,就事先到勒瓦答将会去请求出家的寺院,嘱咐那些比库:「诸贤友,假如勒瓦答来请求出家时,请让他出家!我的父母是邪见者,怎麼可能向他们问许可呢!我就是他的父母。」后来,勒瓦答在迎亲的返途中机智地逃跑去出家,并顺利的到那座寺院出家。由於担心亲人找到,小小年纪的他,在向比库们学取直到证阿拉汉的业处后,独自游行到三十由旬 远的咖迪拉林(Khadiravana),在那个雨安居三个月当中,他证得无碍解俱的阿拉汉 。由於有这个先例,南传佛教在传统上,假如父母不是佛教徒的话,即使欲出家者未经父母许可,也允许他们出家;也有一些僧团在欲出家者认一对佛教徒的义父母后,向他的义父母请求同意后,僧团就接受他出家。

Tags: 责任编辑:思过黑鹰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墙外经》注 经文及解释 下一篇佛教徒的生活态度
清净莲海佛学网: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交流论坛 联系我们
本站声明:本站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如侵犯了你的版权,请你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消息后24小时内删除。
清净莲海佛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