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邢台北盆水龙泉寺 09-17
·邢台泰兴寺 09-17
·邢台观音寺 09-17
·邢台天宫寺 09-17
·邢台天元普贤寺 09-17
·邢台石佛寺 09-17
·邢台北和寺 09-17
·邢台法灵寺 09-17
·邢台宁晋县云台寺 09-17
·邢台普光寺 09-17

文库热门

·邢台北盆水龙泉寺 09-17
·邢台泰兴寺 09-17
·邢台观音寺 09-17
·邢台天宫寺 09-17
·邢台天元普贤寺 09-17
·邢台石佛寺 09-17
·邢台北和寺 09-17
·邢台法灵寺 09-17
·邢台宁晋县云台寺 09-17
·邢台普光寺 09-17

佛学入门简要

初级课题(十九) 八关斋戒
初级课题(十九)八关斋戒 八关斋戒,又名八斋戒。十善戒经说:「八戒斋者,是过去现在诸佛如来,为在家人制出家法。」可知八戒斋是适应在家佛教徒一日一夜方便受持之戒法,使其能随分随力,学习出家戒法的方便法门。八关斋戒是由五戒,再加上三戒,即是八戒: 五戒是: (1)不杀生, (2)..
更新:2018-06-07   / 点击:197    【查阅全文】
初级课题(二十) 六根本烦恼
初级课题(二十)六根本烦恼 烦恼即迷惑,人类因迷惑而造诸恶业,受种种的痛苦。这痛苦的来源,乃由六根本烦恼而起的。现略说明于下: (一)贪──是贪爱,贪恋,贪着。对于五欲(1)过分追求,或不义的窃取,或对自我的财物与所学的理法,悭吝不舍,不肯教导于人;只为私欲,损害他人。若贪之不得..
更新:2018-06-07   / 点击:190    【查阅全文】
初级课题(二十一) 十一善心所
初级课题(二十一)十一善心所 善的定义,是对自己思想行为有益的,对他人也是有益的,现今是好的,将来也是好的,才能算是纯善。 佛教所说的善法,种类繁多,简单来说,不出「五戒十善」,但趁心理来研究分析,善的心理有十一种,称为善心所法: (1)信──信实事实理,信佛法僧三宝功德,信..
更新:2018-06-07   / 点击:208    【查阅全文】
初级课题(二十二) 声闻乘简释
初级课题(二十二)声闻乘简释 佛陀在鹿野苑说四谛法,因为乔陈如等五人,由听佛说四谛法的声音而悟道的,叫做「声闻」。凡属修四谛法门而悟道的,总称为「声闻乘」。「乘」运载的意义,即是把众生从迷昧的此岸运载至开悟的彼岸。故乘是譬喻,而四圣谛是理法,由闻四圣谛可到达悟道的彼岸。 声..
更新:2018-06-07   / 点击:215    【查阅全文】
初级课题(二十三) 四圣谛
初级课题(二十三)四圣谛 佛成道后,初转*轮(1),是在古印度波罗奈国的鹿野苑,为乔陈如等五人说四圣谛法门。此五人是佛教有僧伽的开始。四圣谛的「圣」字,是解作「正」的意思;谛是真理。苦、集、灭、道、是圣智所亲自证验到的四种人生正确真理,所以称为四圣谛。 苦谛──说明人生多苦的真..
更新:2018-06-07   / 点击:202    【查阅全文】
中级课题(二十四) 三十七道品(上)
中级课题(二十四)三十七道品(上) 释迦牟尼佛临入涅槃时,告诉阿难陀及众弟子说:「我入灭后,你等比丘,应依四念处安祝」何谓四念处?简述如下: (一)身念处──观身不净:是以修不净观之慧力,对治执身为清净的颠倒妄见。试想我们的身体是否干净?任你打扮得如何美观,当你满身大汗时,便会..
更新:2018-06-07   / 点击:204    【查阅全文】
中级课题(二十五) 三十七道品(中)
中级课题(二十五)三十七道品(中) 四正勤:又称四正胜,策励身口意之中,以此为最胜,即一·已生的恶心恶行,急令断除;二·未生的恶心恶行,勿念生起;三·已生的善心善行,速令增长;四·未生的善心善行,速令生起。 四神足:是四种禅定名称,又名四如意足。谓修此四者,能如意生起神通。一..
更新:2018-06-07   / 点击:184    【查阅全文】
中级课题(二十六) 三十七道品(下)
中级课题(二十六)三十七道品(下) 三十七道品的最后道品是八正道。八正道首为正见,正见即是行正道的眼目,有了正见,就不会妄修瞎行、徒劳无功。 八正道有世间和出世间两方面:依世间的八正道去实践,将可获得生命的解脱。八正道是: 一、 正见:即正确的知见。由闻四谛理,认识宇宙..
更新:2018-06-07   / 点击:204    【查阅全文】
中级课题(二十七) 业力的因果律
中级课题(二十七)业力的因果律 「业」这个字,巴利文叫迦马(KAMMA),就是行为或造作的意思。凡是有意向的任何行为,出自身口意的,都可以叫做业。而一切善或恶的行为,都可以构成业。换句话说,业可以解作道德或不道德的意志力,或结果。迦马另一意义也可解释为因果。 由意志力造作的善恶诸业..
更新:2018-06-07   / 点击:183    【查阅全文】
中级课题(二十八) 因缘与果报
中级课题(二十八)因缘与果报 因缘生万法,是佛法中重要的理论,由于因缘,而说果报。「因」是事物的本源,「缘」是一种助力,「果报」是后来的结局。由因得果,全是缘的力量助成,所以缘对于因的关系之重要,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缘,是指一切物事之间生起一种互相交涉的关系。佛教把这些关系..
更新:2018-06-07   / 点击:197    【查阅全文】
中级课题(二十九) 缘起的人生宇宙
中级课题(二十九)缘起的人生宇宙 万有都是从因缘所生起的,没有一件事能够例外,佛就叫这定律为「缘起」。缘起的人生宇宙,是一个处处关连之网。 如象花园里的木棵树,要靠种子水分壤种种因缘,才能够生起存在。除了生长这棵树的种子水土等「因缘」,还是要靠别的因缘;因缘又要靠因缘,这样..
更新:2018-06-07   / 点击:203    【查阅全文】
中级课题(三十) 十二因缘
中级课题(三十)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又名十二缘起。这十二缘起是说明人生的经过。一切众生界,乃至自然界,都是缘起互相依存的。阿含经说:「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此,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故个人与社会,精神与物质,都是形成相依的状态。 十二缘起,是由十二项互缘,来说明现实人生的成..
更新:2018-06-07   / 点击:190    【查阅全文】
中级课题(三十一) 乐的追求
中级课题(三十一)乐的追求 乐和苦,是相对的两面。乐的一面是天堂,苦的一面是地狱。人人都想追求上天堂,谁愿意走入地狱?可见人是喜欢乐的,不喜欢苦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可是我们平常碰到的乐事,多分是暂有还无的相对的快乐,终是不能永久保存的。那么怎样方是真正的乐,永久的乐,绝对..
更新:2018-06-07   / 点击:185    【查阅全文】
中级课题(三十二) 菩萨与六度
中级课题(三十二)菩萨与六度 菩萨,印度话原来称菩提萨陀BODHISATTA,菩提是觉悟义,萨陀是有情,即众生,简译觉有情,即是觉悟的众生。菩萨不但是自己希望求觉悟真理与解脱痛苦,而且要令一切众生,都同样觉悟真理与解脱痛苦。同时自己是要求最高的觉悟,立志成佛为目标。 菩萨所修的法门是..
更新:2018-06-07   / 点击:168    【查阅全文】
中级课题(三十三) 佛教青年的精神
中级课题(三十三)佛教青年的精神 青年典型的人生!中国的老子,赞美过婴儿;孟子也说:「不失赤子之人。」佛教不但赞美童年,更赞他的真诚纯洁,特别注重他的慈和。他内心有无限光明的憧憬,能不惜一切追求真理。所以菩萨都是青年的人,象文殊师利菩萨,佛经中称他为「童子」。还有那精进不断地..
更新:2018-06-07   / 点击:185    【查阅全文】
中级课题(三十四) 学佛的目的任务
中级课题(三十四)学佛的目的任务 无论做什么事,都有一个目的。做事如果不预定一个目的,不但浪费时间,徒耗精力,而且结局也决不会收到美满的效果,甚至或会留下许多懊悔,造成自己一生的遗憾和不幸! 学佛,自然也需要认清目的。学佛的目的是什么呢?简单的说,就是「转迷成悟」各「离苦得..
更新:2018-06-07   / 点击:191    【查阅全文】
中级课题(三十五) 四无量心
中级课题(三十五)四无量心 四无量心就是慈、悲、喜、舍四种无量心。无量是没有边际,也是没有人我的领域。当修习四无量心的时候,对每一个人,甚至整个国家,整个世界的众生,不管是人类或是其他的有情,都希望他们能够得到离苦得乐,同时也得到无量的福报。 一、 慈无量心: 慈是愿..
更新:2018-06-07   / 点击:203    【查阅全文】
中级课题(三十六) 四摄法
中级课题(三十六)四摄法 菩萨上求佛道是自利,下化众生属利他,所以须修习四摄的法门。 一、 布施摄: 有财施、法施、无畏施。即在经济上、学识上、精神上帮助他人。帮助他人是最联络感情的。有了感情,度化众生就事半功倍。举办义务教育,以及福利社会的慈善事业,都是属于布施摄众..
更新:2018-06-07   / 点击:185    【查阅全文】
中级课题(三十七) 四弘誓愿
中级课题(三十七)四弘誓愿 菩萨初发心修学佛法,以发愿为成佛根本。愿有通别之分;通愿就是四弘誓愿,是每一位学佛者都应发的。别愿如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等,是学佛者个别而发的。愿是凡夫趋向佛果之动力,若没有愿,所修一切皆不能圆满成就。所以修学佛法首先要立愿,由愿起行,依行而可得证,行..
更新:2018-06-07   / 点击:200    【查阅全文】
中级课题(三十八) 四大五蕴
中级课题(三十八)四大五蕴 四大即地、水、火、风。地性坚硬,水性潮湿,火性温暧,风性流动。世间一切的构成都具有此四大,如我们身体的骨节爪齿,是属地大;汗液唾涕,脓血便溺,是属水大;热度温暧,是属火大;呼吸气息,是属风大。山河大地,以及一切器用物品,也都有此四大元素的作用性。 ..
更新:2018-06-07   / 点击:191    【查阅全文】

清净莲海佛学网: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交流论坛 联系我们
本站声明:本站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如侵犯了你的版权,请你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消息后24小时内删除。
清净莲海佛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