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市陵川县古禅寺
古禅寺位于陵川县城西南 32 公里积善村西。积善村是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地处泽州、陵川交界的西河底镇,距离西河底3公里左右,是古代来往于河南、泽州、高平、陵川等地的交通要道,地理位置优越。
古禅寺为陵川名刹,有史可查的建寺年份为隋仁寿元年( 601 年),在隋时名为古禅寺,实不知几经兴废,金大定四年(1164年)重修后,被金世宗完颜雍赐名昭庆院。
名闻遐迩的长治和平医院的前身(太行第四军分区二所战地医院)就诞生于此。三年的解放战争战事频繁,前方将士出生入死,前赴后继;医护在昭庆院夜以继日,呕心沥血,救死扶伤;医院于1948年迁往长治,今为名闻华北的长治和平医院。
1958年3月,西河底初级中学的前身(积善中学)也在此诞生,1974年3月扩制为高中,1975年12月高中班迁至西河底村,小学、初中班仍在此地继续。数十年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有用人才。
国家恢复宗教政策以来,寺院被批准恢复为宗教活动场所。2006年被国务院授予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坐北朝南的古禅寺十分独特,有两座高大的山门。山门前各立一块照壁,使寺院出现了东西两个入口。西院是古塔所在地的古禅寺,西山门门额上书“古禅寺”,东院是昭庆院,东山门门额上则写着“昭庆院”。
院西为三圣瑞现塔,俗称积善塔,远远望去,塔高插云表,气魄非凡,被誉为“古禅寺内一金塔,太行山上小雁塔”。该塔第三层所嵌碑文记载:“大定六年(1166 年),舜都骼骸和尚行化至积善村,偶留昭庆院。夜半持诵,忽观院西金光数丈。到天明,就其处掘之,获一石龟。中藏肉髻珠一粒,背刊"古禅寺三圣瑞现塔",腹刊“隋仁寿元年僧丰彦藏字”。由是,骸骼和尚将旧得舍利三粒,同藏于下,建宝塔于其上”。据此观之,塔本为藏舍利而设的舍利塔。是在隋代所建的古禅寺三圣瑞现塔旧基上重建起来。又从该碑文得知,该塔始建于金大定六年(1166年),至大定九年(l169年)完工,历时三年”。
现存三圣瑞现塔共高 13层,檐作迭涩式,檐下加菱角牙子两重。一、二、三层檐下有四铺作斗棋,每面四垛,用砖砍削而成。塔平面方形,塔身外壁东面及内部正中、东侧各处共嵌有造像碑 4 块。塔门南开,石质门框,上面用篆字刻有“宝龟峰古禅寺,三圣塔瑞现跡”。门框的东西内侧面有线刻龙牙花卉图案。塔室内有砖砌佛坛,其门框亦为石质,上有金大定五年(1165年)题记。坛上有佛龛,额书有龙宫宝藏,坛中央有一小洞,传说为地宫之气孔。佛坛与塔身之间有甬道,顺甬道后转可达阶梯,由阶梯而上,可达各层。塔底层较高。由于此塔在隋代所造旧塔塔基上重建,所以虽为金代砖塔,仍存隋唐砖塔之风格。为密檐式建筑。
在昭庆院的后殿前面立有道光十八年和民国四年重修昭庆院碑记。道光十八年的碑刻记载了发现三圣瑞现塔内碑刻的过程,民国四年的碑刻两边刻有神话传说人物八仙以及孙悟空、哪吒等。昭庆院的右侧钟楼墙面上,有三块石碑,其中有金崇庆元年诗刻两首,一首为金泽州同知宋雄飞诗刻,“风幡不动铃无语,笼鸟忘飞马罢驰。试与道人观物理,个中自有歇庵诗。”一首为前本县簿上党张士贵诗刻,“削迹红尘世,休休丈室间,俗缘千劫尽,寂静寸心闲,经熟慵开卷,香飞静掩关,客来问归路,一笑指云山。”
今躬逢盛世,际遇明时,国运昌而佛教兴,弘法利生,机缘殊胜。然悠悠百载已过,寺庙亦岁久失修,毁损垮塌。荷担如来家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以及信众,游客与日俱增的需求,促使住持法师昌学,祈求佛菩萨慈悲心加持,着手重修古禅寺。古寺重建,将如法俢学,流通经解,广弘教法,启迪智慧,净化人心。
然而毕竟修缮工程浩大,所需费用綦繁,此非一寺一地之所能及.仰仗海内外诸山大德长老,十方贤达善士,振臂呼应,鼎力相助.汇涓水成大河,聚粒土积山丘,植无上福田,施无量功德,慷慨解囊,共襄胜举,无量功德,永垂佛天.法界处处,功徳殊胜,钟声悠悠,法雨普施.待落成之日,凡竭其心力者,捐助资财者,均立碑造册,流芳百世,德泽永驻,福报绵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