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乌兰察布灵岩寺
灵岩寺,俗称牛王庙,位于北山东北麓的绝壁坡上,寺院随山势而筑,层层拔高,设计精巧别致。灵岩寺建于清咸丰二年(1852年 ),殿宇阁楼倚山拔起,坐西面东,正对太阳升起的地方,山前濒临饮马河。据说每当东方破晓,太阳犹如火球冉冉升起,金光耀眼,霞光满天,眼前山川披金,村镇镶金,树木似挂金橘,饮马河水闪闪金波,犹如置于童话世界,胜似庐山观日之景。每当积雨初霁,彩虹长挂,霞光折射,阁楼树石,俱成仙境。古人有诗道:“山寺楼台近碧空,晴明风景望无穷。远山遥送千层翠,旭日初临一点红。河抱晓光来塞北,树含秋色如园东。倚阑最是怡人处,万丈飞霞射彩虹。”灵岩寺为丰镇八景之一,是“山寺朝霞”所在处,在民国时与大同华严寺,包头五当召喻为塞北三胜景。
灵岩寺筑有九十九级石阶通顶。建筑分三层,钟鼓角楼,门壁阁楼,依次而上;曲栏回廊,巧妙连接,浑然一体。正面筑有正殿三楹,供奉“牛王爷”。对面置戏台,门前石狮雄壮,院内旗杆林立。经年累月,灵岩寺历经风雨,屡遭破败,但仍有部分建筑依然高高矗立在山巅之上,特别是三重结构的牌楼,中间高两边低,为明清古牌楼风格。牌楼雕梁画栋,石墩坚实稳固,层层斗拱,叠叠卯隼,飞檐翘角,走兽镇天,整个建筑未使用一枚铁钉,无需侧拉斜顶便能屹立不倒。最引人注目的是主牌楼正中央立式前倾,四方带翼的雕文大匾上刻有“锦绣山河”四个挥洒自如、遒劲有力的大字,画龙点睛,既展现了无限风光,也留下了锦绣风采。灵岩寺北侧有一山洞,名为紫霞洞,是道士修炼的地方,现遗址尚存。
1958年丰镇县人民政府拨款重修灵岩寺,辟为乌盟职工疗养院,后迁出。20世纪60年代末,灵岩寺原正殿、乐楼、庙门、僧舍、碑刻和雕栏被拆毁,现在遗留部分有靠山建筑的禅房两间,行壁和两座木构牌坊保存较为完整。1991年12月丰镇市人民政府将灵岩寺公布为第一批市(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5月内蒙古人民政府将灵岩寺公布为第三批自治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座古庙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民间信仰和文化的承载实体。 马景秀老师曾在其文《漫话丰镇牛王庙》中,详尽地描写了它的建筑风格和文化意义。1934年,由平绥铁路局长沈昌倡议,一群北平的文化名人,包括郑振铎、顾吉刚、吴文藻、冰心、雷洁群等,游览丰镇文庙和牛王庙。 郑振铎在《从丰镇到平地泉》一文中描述道“过市稍头,渐渐现出荒凉气象,远见山上有一庙独占一峰顶,势甚壮,我们知道是灵岩寺了。”“灵岩寺从山麓到山顶凡九十九级,依山筑寺,眺望得很远。庙的下层为牛王庙,供的是马王、牛王,只是泥塑的牛马本形而已。”“最上一层,有小屋数间,屋门被锁上,写的是大仙祠……”。这段描述被收录在他的作品《西行书简》中。冰心女士也在她的《平绥沿线旅行记》中对丰镇的景观有所描写。我们只能通过他们的文字记载来想象他们当时游览丰镇的情景。这一独特的人文景观曾经吸引了许多诗人墨客前来吟咏赞颂。
灵岩寺的香火特别旺,据载“每逢庆典,牛王会首聚于庙内,设坛祭天,演唱大戏,祈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时至今日,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我市民众纷纷聚集于此,进行祈福和参拜佛祖的活动。在庙前,参拜的人们灵信相融,似乎在向人们传达:心中有佛,即是福祉。
如今,灵岩寺虽然历经风雨,依旧伫立于土塘北山东侧,见证着丰镇市的繁荣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