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邢台北盆水龙泉寺 09-17
·邢台泰兴寺 09-17
·邢台观音寺 09-17
·邢台天宫寺 09-17
·邢台天元普贤寺 09-17
·邢台石佛寺 09-17
·邢台北和寺 09-17
·邢台法灵寺 09-17
·邢台宁晋县云台寺 09-17
·邢台普光寺 09-17

文库热门

·邢台北盆水龙泉寺 09-17
·邢台泰兴寺 09-17
·邢台观音寺 09-17
·邢台天宫寺 09-17
·邢台天元普贤寺 09-17
·邢台石佛寺 09-17
·邢台北和寺 09-17
·邢台法灵寺 09-17
·邢台宁晋县云台寺 09-17
·邢台普光寺 09-17

TOP

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八)(二)
2009-12-22 10:46:54 来源: 作者: 【 】 浏览:1652次 评论:0

(第二集)  


香港九龙

 

请掀开讲义第一页,「文殊师利菩萨十信章」。这一章经文比较长,裡面一共有三会,这一段是「比丘会」。我们先将经文念一段:


【尔时文殊师利童子从善住楼阁出。与无量同行大菩萨众,及诸金刚神、身众神、足行神、主地神、主水神、主火神、主风神、主方神、主夜神、主昼神、主空神、主海神、主山神、主河神、主城神、诸大龙王、诸夜叉王、乾闼婆王、鸠槃茶王、迦楼罗王、阿修罗王、摩睺罗伽王、诸大天王、诸大梵王,及诸世主,前后围绕。从自住处,来诣佛所。供养毕已,顶礼辞退,往于南方。】


这一段经文裡面,所举的有许许多多不同的族类,从这些族类当中,我们一定能够体会得到,也能够观察到,他们是现代人所讲的多元文化。每一个族群都是一个大的族类,每一个大族类裡面也是多元文化融合的,这给我们一个很大的启示,《华严》代表的是什麽?虚空法界一切众生虽然族类不相同、思想不相同、生活方式不相同,甚至于身体形状不相同,他们都是一个生命的共同体,在虚空法界都能够和睦相处,都能够互相尊重,互相敬爱,互助合作,共存共荣,这就是「大方广佛华严」,这就是华藏世界的状况。


我们回过头来看看我们这个地球,我们现在的世间,这在大千世界裡面,把我们这个世界看作一个族群。但是今天我们这个族群裡面的分子,由于种族不相同,历史、文化背景不相同,宗教信仰不相同,于是产生了许许多多的误会、隔阂、冲突,造成许多无谓人为的灾难;同时因为我们的心行违背了法性,违背了自然的原则,所以感得许许多多所谓自然灾害。这都是我们不愿意见到、不愿意遭遇,但是今天我们遇到了。因此引发我们深思,我们面对现前的社会,如何化解天灾人祸,这是许许多多人,无论他是学佛或者是不学佛,信仰宗教或者是不信仰宗教,都有这个觉醒。


世间确实有不少聪明智慧的人,为我们提出了警告,劝导我们要回头、要修善,他们为我们的提示也是到此为止;究竟什麽是恶,恶要怎麽断,什麽是善,善要怎麽修法,没有进一步详细给我们说明白,所以这个灾难依旧不能够避免。对于这桩事情,东方的圣人比西方圣人说得要详细、要透彻。尤其是大乘佛法,释迦牟尼佛教导我们,确确实实是究竟圆满的大善。古来祖师大德们,对佛法的修学给我们做了一个总结,结得非常好,他们说,「诸佛菩萨所说之理不外乎心性,所说之事不外乎因果」。这两句话确确实实简要详明,简单扼要、详细明白;不但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一切法内容,这两句话包括尽了,即使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在虚空法界所说的无量无边的法门,也不出这两句话。


而这两句话,不是说别人,正是说我们自己。心性就是自己本人,因果就是自己的造作。所以诸佛如来讲的一切法门,确确实实是说我们自己跟我们自己生活环境而已,这是《般若经》常讲的「诸法实相」;实相是真实相。由此可知,佛法跟我们的关係多麽的密切,世出世间所有一切的教学,都比不上佛法与我们的关係如此的密切。《大方广佛华严经》更是贴切到极处,《华严》的理就是我们的自性,《华严》裡面讲的事,就是我们无量劫来,起心动念、言语造作的因果相续。所以这部大经说的是什麽?说的是自己。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了解事实真相,自自然然就能够与一切不同的族类、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文化,和睦相处,圆融和合。不了解事实真相,我们要做到和睦难;了解事实真相,自然就融合成一体,融合成一家。


这个地方所举的这些族类、族群,前面都曾经为诸位介绍过,在此地我们就可以省略了。我们看看清凉大师他老人家讲这一段的经义,我们摘录出来与诸位共同来学习。这个注子裡面,第一:


【疏云。】


『疏』是清凉大师注解经文。


【悲智相依,即是阁义。悲住生死,不住涅槃。智住涅槃,不住生死。由俱不住,方能俱住,故名善住。从此利生,故称为出。】


这个地方我们要补充一句话,经上所说的菩萨、众神、八部天王、梵王、世主,这些都是代表各个不同的族群,都是跟随佛菩萨学习,都是佛菩萨的好学生,所以我们是什麽关係?同学的关係,同志的关係。族类虽然不同,我们志向相同,向佛学习,都希望成菩萨、成佛,这是同志,我们有这麽密切的关係。今天这些人跟随文殊师利菩萨,『文殊师利』是菩萨的德号,他在《华严》代表智慧,普贤菩萨代表行门,文殊菩萨代表解门。『童子』也是表法,凡是菩萨都称童子,「童子」的意思是天真烂漫,天真的意思,没有一点邪思,没有丝毫习气,取这个意思。


文殊师利菩萨他居住的地方,是『善住楼阁』。「善住楼阁」也是表法,我们不能看作,他真有这麽一个地方,那你就错了。文殊所住的地方都叫做善住楼阁,如果文殊菩萨在我们这裡住,我们这个地方也叫善住楼阁。就像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住的地方我们称之为「大雄宝殿」,无论他住在哪个地方,只要他住在那个地方,那个地方就是大雄宝殿;释迦牟尼佛住在菩提树下,那菩提树下就是大雄宝殿,表法的意思。「善住楼阁」是表什麽意思?清凉大师在此地告诉我们,『悲智相依』,这就是「阁」的意思。


阁,这个建筑是两层的,从外面看是两层,裡面是一层,两层就是代表大悲大智,是取这个意思。大悲不离大智,大智不离大悲,所以佛家常讲「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慈悲就是此地讲的大悲,方便就是讲大智,如果没有智慧,慈悲就有祸害。这是说「慈悲为本,方便为门」,可是佛家又常说,「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慈悲没有方便,慈悲就变成祸害;方便没有慈悲,方便就下流;所以这两个不能够离开,我们学佛一定要懂得这个道理,要有智慧,要有慈悲。没有慈悲,智慧不能落实;没有智慧,慈悲容易感情用事,感情用事那就是祸害。菩萨所居就是智悲相应,智悲是一体,悲在智中,智在悲中,比喻楼阁。所以大家不要认为真的是楼阁,那你完全着相了,你把佛的意思错解了。它是表法的意思,比喻的意思,你要懂得佛说法的真实义,开经偈讲「愿解如来真实义」。


楼阁殊胜的意思在哪裡?后面说出了。由于菩萨有慈悲,所以不捨离众生。住生死,生死就是六道轮迴,他常常到六道轮迴裡面来教化众生,这是慈悲;应以什麽身出现,他就示现什麽身分。菩萨随类现身,随机说法,所以诸佛菩萨没有一定的身相。我们在《虚云老和尚年谱》看到,老法师朝五台,那个心非常诚恳,三步一拜;拜到五台山,诸位想想看,那个时间很长,差不多将近一年多的时间才拜到,他不是普通的走路,三步一拜。这麽长的时间,经历风霜,历尽艰难辛苦,路上生病,荒野之中没人照顾,遇到困难的时候,文殊菩萨来照顾他;他去拜文殊,文殊哪有不照顾的道理?文殊化一个乞丐来照顾他。等到老法师体力稍微恢复,这个乞丐就走了。虚老和尚问他:你叫什麽名字?你住在哪裡?他告诉老法师,他说:我的名字叫文吉,文章的文,吉祥的吉,我住在五台山,你到五台山去问,他们都知道。老和尚就记住了,路上救了他好几次,每一次有难的时候,这个乞丐就出现,就来帮助他。到五台山之后,朝文殊,然后再打听文吉这个人,五台山上人就告诉他,那是文殊菩萨,那不是别人。所以菩萨是应以什麽身得度,就现什麽样的身相,当他示现在你面前,你也不认识他;事后明瞭是菩萨化身,后悔迟了,当时对他恭敬心不够,把他看作普通的乞丐。诸佛菩萨示现,像这种情形太多太多了,不胜枚举。


所以菩萨慈悲,不离开六道苦难众生,这是悲心。菩萨有智慧,有智慧不住涅槃,这是悲,这是一句,『悲住生死,不住涅槃』,时时示现在世间。后面说『智住涅槃,不住生死』。菩萨,实在讲,早就成佛了,古佛再来,倒驾慈航,现菩萨身,帮助毘卢遮那如来,帮助释迦牟尼佛,教化众生,正是所谓「一佛出世,千佛拥护」,我们在这裡看到了。菩萨是不是真的住生死?不是,菩萨依旧住大涅槃,菩萨依旧住一真法界,他跟我们在一起,我们住六道轮迴,他住一真法界,我们境界不一样、不相同。虚云老和尚遇到文吉,文吉住一真法界,虚老和尚住六道轮迴。这种情形我们很不容易体会,用科学家的术语来说,我们住三度空间,他们可能住十度空间、十一度空间,可能是更多维次的空间。平常维次不同的空间互相见不到,他示现给我们看,就是「悲住生死,不住涅槃」,这是他示现;而实际上,他是「智住涅槃,不住生死」。他对于空间的突破,他自在,我们没有办法突破,他有办法。他用什麽方法?他用智慧,智突破了空间的维次。我们没有智慧,我们是有烦恼,烦恼不能够突破空间维次,智慧能突破。所以从他智慧来说,他住一真法界,无量时空维次他全突破了。从他慈悲,他为我们示现,让我们也能够见到,这就是悲住生死的意思。


『由俱不住,方能俱住』,「俱不住」是不着相,离一切相。我们今天最大的一个困难,没有办法突破,我们分别六道、执着六道,所以我们住六道轮迴。他们智慧开了,不但不分别六道、不执着六道,也不执着一真法界,也不分别一真法界,这叫做「俱不住」。所以他在一真法界、在十法界、在六道轮迴,无时无处都能够现身。一切时、一切处都能现身,他怎麽现的?不是我想现就现,想现就现你已经住了,为什麽?你想,想就住了。菩萨没有想,没有想怎麽会现前?众生有感,佛菩萨有应,感应现前的。虚云老和尚有感,文殊菩萨就现身,感应道交,不可思议。


感是因,应是果,所以一切事相不出因果。我们起一个善念,我们想佛、想菩萨,念佛、念菩萨,佛菩萨就来了。真的来,但是你会说:我没有看见,我没有听到。我们的感,跟佛菩萨的应,世尊告诉我们有四种不同。我们有心去感,这有心是很明显的,显感,佛菩萨有明显的应。像刚才讲虚云老和尚,他那个感应是显感显应,你真的看到了,真的接触到了。第二种,我们是显感,我们有心求,佛菩萨冥应,冥冥当中应,冥应我们自己不能觉察;虽不能觉察,确确实实在暗中保佑我们,在暗中照顾我们,这是显感冥应。所以念佛,我们念佛,佛就念我们;就如同虚云老和尚念文殊师利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念虚云和尚,我们念佛决不是白念。但是念佛是真诚心念,口裡念佛,心裡打妄想,那个没有感应,那个佛不会念你。诚心诚意念佛,念佛时候一个妄念都没有,这个时候我们很清楚,我念佛的时候佛念我。为什麽?感应道交。我们没有诚意,我们虽念佛,佛不念我,没有感应。


另外一种,我们是用冥感,没有明显,好像我们没有求佛,佛也来照顾我们。实际上,我们的确是有求佛,求佛在甚深的意识当中,我们自己都没有觉察,但是甚深意识裡面求佛、念佛。好像那个波,我们发出电波很微弱,很微弱的电波、思想波,我们自己还没有觉察到,佛菩萨那裡收到了,佛也有应了,显应,应得很明显,佛菩萨现身,我们见到了。好像是在去年,还是今年年初,我记不得了,普陀山观音菩萨圣像开光典礼,妙善老和尚邀请我参加,我没有法子过去。新加坡李木源居士带了一个团,好几十个人参加这个典礼,回来告诉我,观音菩萨现身了。当时参加典礼的有两万多人,每一个人都看见,观音菩萨现相在空中。那天是阴天,先看到天上有个门,门打开,然后从门裡面涌出四朵莲花,接着看到四大天王,最后观音菩萨出现了。这个没有人去求,没有人求观音菩萨你在空中现给我们看看,没有;但是有,意识裡头,这叫是冥感显应。明显的观音菩萨现身给大家看,时间差不多五分钟,五分钟渐渐这个相慢慢就不见了,于是大家都跪在地上拜,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念了一会儿,相又现前。他告诉我,总共现三次,前后一共差不多是十五分钟,不可思议。而且当时有人照相,还有录像。我想这个事情,许多同修们都知道,这是冥感显应。


第四种冥感冥应。所以诸位同修一定要明瞭,有感一定有应,感是因,应是果,因果丝毫不爽。一念善,与诸佛菩萨一切善神,起感应道交;一念恶,与妖魔鬼怪、魔王邪鬼,与他相应。千万不要以为,我们自己起个恶念、起个善念,无所谓,你要晓得关係大了。这种微密的感应,要不是佛为我们说明,我们绝对不会知道。了解这个道理,了解事实真相,为什麽不念念是善心,行行是善行?善心善行就能与一切诸佛菩萨,与这些善神、护法,念念都是感应道交。今天我们要想消灾、要想免难,这不是消灾免难最好的修学方法吗?而且非常有效果的方法。只要我们大家肯干,救自己,帮助自己,帮助自己同时也帮助别人,感应不思议的原理。


所以菩萨比我们高明,为什麽?我们还没有能够离相,《金刚经》上讲「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我们没有把它离掉,所以还不能够突破空间的维次。菩萨有智慧,有究竟坚固的大定,有圆满的智慧,所以菩萨能够突破空间维次,能够两边不住。两边不住,两边都住,这是我们没有能力,我们办不到,菩萨办到。菩萨这个示现也教给我们,如果我们也能够两边不住,那也就跟菩萨一样两边统住。这才恍然大悟,离相好,着相不好;着相是凡夫,离相是佛菩萨;着相只能住一边,离相两边都可以住。离的是什麽相?妄想的相,分别的相,执着的相。这三种东西就是佛经裡面所讲的无明,妄想就是无明,分别就是尘沙烦恼,执着就是见思烦恼。三种都离了,你就证大涅槃的境界,这样才叫做『善住』。菩萨住的地方,实际上,法身菩萨所住的都是善住。在本经,圆教初住以上的菩萨,都是善住。末后这两句:


『从此利生,故称为出』。必须契入这个境界之后,才是真正的利益众生。我们就大经通论来说,十法界裡面声闻、缘觉、菩萨、佛,十法界裡面的佛,天台大师说藏教的佛、通教的佛是相似位,不是真实位;换句话说,还没有这个能力,就是两边不住的能力他没有。一定要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见一分真性,这是真佛,分证位佛。文殊所示现的等觉菩萨,也是分证位佛,他们真正是利益众生,所以叫「出」。从善住楼阁出,我们懂得这个意思了。实际上讲,是从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从这个地方来利益一切众生,两边不住,中道不存。两边不住,如果再有个中道的念头,又错了;两边是一边,中道又是一边,还是落在一边。中道这个说法是方便说,不能够执着,一执着就不是中道,中道不可以执着;中道都不能执着,其他的当然都不可以执着。所以佛才教给我们一个总纲领,「离一切相,即一切法」。一切相,简单的说就是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一切法,一切法是什麽?诸法实相,你就见到诸法实相。诸法实相就是法界,就是法身,就是一真法界,禅宗裡面讲见性成佛,就是这个意思。这个「出」,真正利益众生。这是解释第一句,什麽是文殊师利菩萨,什麽是善住楼阁,出是什麽意思,就交代清楚了。


菩萨示现无非都是教导我们,所以我们见到佛门裡面这些事相,供养佛菩萨的场所都建成宫殿式、建成楼阁式,也就是从外面看是两层,裡面是一层。外面表法是表两边,此地是讲悲智两类;裡面是一,悲智是一体,不是两个。我们看到这个形状就要想到,懂得我要怎样去体会,我要怎样去修学,看成悲智行,看成定慧也行,看成福慧也行,你看这个意思多麽圆融?所以看到这个形相,我们就知道应当怎样学习。请看第二句:


【与无量同行。】


经文从这个地方起,一直到「前后围绕」,到这个地方:


【明其伴从。】


说明文殊菩萨,他的一些随从,他的一些伴侣,我们今天讲同参道友,『伴从』就是我们讲的同参道友,这些人也都可以说是文殊菩萨的学生。文殊是表智慧:


【表般若导万行故。】


文殊是般若,那些随从是什麽?那麽多人是什麽?你们明白了吗?六波罗蜜裡面,那些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是这些东西,文殊是般若。无量无边的大众都分配在前五类,布施一类,持戒一类,忍辱一类,精进一类,禅定一类,这五类再一展开是万行,无量无边。无量无边都离不开般若,这就说是无量无边的修行人,都离不开文殊,文殊是智慧。这总说,让你了解表法的意思,表演的深义。


【初一同生。】


这裡面的大众,第一类的大众,「与无量同行大菩萨众」。文殊是菩萨,跟他有许许多多的大菩萨,菩萨跟菩萨同一个族群,同一个文化,同一个信仰。后面都不是:


【馀皆异生。】


『异生』就是其他的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宗教仰信,不同。不同的太多太多了,「馀皆异生」。这些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下面说:


【并约通称表法为名。】


他们的名号代表一个族类,代表一种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思想,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信仰,不同的宗教,你这裡一看,不就是现在所讲的多元文化吗?于是我们明白,多元文化要用什麽方法才能够和睦,才能够圆融和合?答桉只有一个:真实智慧。为什麽?真实智慧是所有各个不同族群、不同信仰、不同宗教,共同追求的。这就是不同的地方,他有个共同点,只要把共同点找出来,问题就解决了,而佛法正是多元文化不同族群的共同点。所以诸位学佛一定要认识清楚,佛教不是宗教,佛教是什麽?佛教是所有宗教希求的一个共同点,佛教是释迦牟尼佛、是诸佛如来的教诲,我们称之为佛教,简称为佛教,我称它作佛陀教育。你们问问哪一个宗教不接受教育?你现在看看学校裡的学生: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你去调查一下,种族不一样,宗教信仰不一样,都在一个课堂上课,为什麽?接受教育是相同的。佛教是教育,什麽教育?般若教育。般若是真实智慧,所以佛教是真实智慧的教育,一切众生都需要,一切众生都嚮往,一切众生都希求,现在释迦牟尼佛为我们介绍出来了,无论哪个族群,无论哪个宗教,都欢迎。


我们皈依佛陀,佛陀的学生,这个皈依要真心皈依,不是假皈依。什麽是假皈依?名实不相副,那个皈依是假的,不是真的。挂个名做佛弟子,其实佛的教诲他完全违背了;佛教我们布施,我们很吝啬,不肯布施,与佛的教诲相违背了;佛教我们持戒,我们偏偏破戒,偏偏犯戒,那哪裡是佛弟子?这样的皈依,说得不好听,冒充佛弟子,冒充佛弟子有罪。世法裡面冒充都犯法,都还要坐牢,还要判刑。冒充佛弟子,那个罪过很大,现在世间法律不制裁你,有那些鬼神他们会制裁你。特别是佛家那些护法神,诸位要知道,护法神不是菩萨,菩萨有慈悲心,看你有过失原谅你;护法神是凡夫,感情用事,他没有什麽慈悲,看到你好好的学佛,他欢喜,拥护你;看到你破戒犯法,他恨透你,他要来整你,所以那些人会来惩罚你。我们皈依真心皈依,决定要做佛的好学生、好弟子,诸佛护念,龙天善神保佑你。


从哪裡皈依?皈依是回头。我们从六度来说,从悭贪回头,依佛的教诲修布施,这裡头真的有依靠。从破戒、作恶回过头来,依持戒,你真的就回头,真的就依靠,依靠佛菩萨的教诲。佛菩萨教我们布施,教我们持戒,教我们忍辱,教我们精进,教我们禅定,教我们般若,从这六个反面回头,依靠这六个教诲,好好的去学习,这就真的皈依,真的回头。比这个更清楚、更基础的是十善业道,佛教给我们不杀生,我们从杀生回过头来,从今之后依佛的教诲绝不杀生,这你真的回头,真的有依靠,听佛的话。不妄语,以前总是欺骗别人、欺诳别人,从今之后我听佛的话,跟佛学习,绝不欺骗一切众生,你就真回头了。不偷盗,过去没有皈依的时候,总是想佔别人一点便宜,佔便宜就是偷盗,从今之后绝对不会有这个念头,也不会有这个行为,你就真回头。诸如此类,经典上教导我们的太多了,我们每天读,每天去想,要记住完全落实在生活当中,你才是佛的好学生,你才是真正的皈依。


佛在经上告诉我们,真正皈依的人,日夜有三十六位护法神保佑你,你不会遇到灾难,中国人所谓「逢凶化吉,遇难成祥」。这个话不是一个吉祥话,是事实,不是恭惟,不是祝福,是事实。所以我们从心地裡面真的回头,放弃自己的烦恼、习气、成见,完全遵循佛菩萨的教诲,依靠佛菩萨的教诲去生活、去过日子,你就得诸佛护念,善神拥护,天灾人祸你遇到,也会平安度过。这就是西方预言家最后的一个结论,要我们好好的修善,才能够避免这个灾难。佛法给我们说出具体的方法,只要我们肯学,肯认真努力修学,再大的灾难都会平安度过。


所以《华严》落实,就是多元文化的落实,我们对于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要友爱,要互相尊重,互相敬爱,互助合作。他们没有做,我们先做,我们带头做;我们做了之后,他们欢喜,他们也接着来做。我在新加坡开始做,我们主动拜访其他的宗教,第一个我们拜访回教,以后拜访印度教,拜访天主教、道教,下面我们已经预约了,拜访基督教。新加坡有九个宗教,我们一一拜访,我们向他们致敬,我们也供养他们,他们很欢喜。两个星期之前,李木源居士告诉我,现在新加坡九个宗教都要请我作顾问。我说:好!回教、印度教要请我去讲经,我答应。所以有很多同修觉得很奇怪:法师,你为什麽那样做?《华严经》上教我这样做的,我要不这麽做,我《华严经》不是白念、白讲了,你们看看经文不就是这样子吗?学到了就要做到,这叫实学;学到了没有做到,是假的,落空了;学到就要做到,学以致用。


所以我告诉大家,佛教是多元文化社会的教学,释迦牟尼佛我们尊称他一点,是多元文化社会教育家。这我们老师,我们跟在老师后面,我们是什麽地位?我们是多元文化社会教育的义工,我们不接受报酬,这义务的,义工。所以你们有很多同修供养我的钱,我这些钱拿来干什麽?办外交,我赠送给其他的宗教,落实「大方广佛华严」。那些宗教团体都做了些慈善事业,他们做养老院、幼儿院、医院,还有印度教裡头还办了一个戒毒所,帮助那些吸毒的人戒毒,都是社会很好的慈善事业,这些事业都需要金钱,我们拿钱帮助他。


有少数佛教徒来问我:法师,我们佛教徒供养你的钱,你为什麽拿去给外教、给外道?我说:我没有。「怎麽没有,明明看到报纸上登到,你送这麽多钱给基督教、给回教。」我说:你说的这桩事情;我说:我没有给外教。他们所办的慈善事业,我问他:我们要不要办?「要办。」要办,你拿钱来!他又没有那麽多钱。我说:人家办的这个事业,我们要办的,那不就是等于我们办的一样吗?他办这个事业,我们去投资,我们就是股东,他的事业有我的股份,那不就是我办的吗?我这个比喻说的话,他渐渐才明瞭,没错,他们办的事业就是我们自己办的。我们参加股东,他们去执行,你说多省事,一点儿心都不要操。不可以分彼此,分彼此就有隔阂、就有冲突,社会就不会安定,世界就不会和平,我们要把这些隔阂、误会,统统消除得乾乾淨淨。


《华严经》上这些不同的族群,谁对谁有误会,谁跟谁过不去,没有看到过。凡是还有这些分别、执着,经上说没有智慧,他要有般若智慧,他看到我这个作法,他会很欢喜,他会合掌讚歎,他不会来质问我。来质问我的,没有般若智慧,没有读过大乘经,天天念大乘经,不懂,没开窍!所以读经,你能够懂得多少、体会多少,看你的行持,看你的思想。你做到多少,是你真正懂得多少;做不到,没懂。清凉这一段,文字虽然不多,意思很深、很广、很圆满。我们再看第三节:


【无住方能化生,自利方能利他。前依佛果法界所流,此依自证因门大用。】


前面这两句话,同学们都不生疏,自利利他,老生常谈,可是这裡面的深义,这裡面的精义,知道的人就不多了。我们学佛,实在讲,最大的障碍还是放逸,不认真。听一遍、看一遍,以为自己就明白,哪有那麽容易,哪有那麽简单?这样学佛,无量劫到今天,再过无量劫,你也没有成就。我曾经遇见过,学佛的同修跟他讲,哪个地方在讲经,法师讲经,他一听说:这个经我听过,不要再听了。到成佛,才不要再听,菩萨还要再听。我们在历史上看,历代高僧大德听经,遍遍听不厌,这才是学习的精神,正确学习的态度。史书上记载,唐朝道宣律师,这是中国律宗的初祖,他听《四分律》听过二十遍,哪个地方有法师讲《四分律》,他一定去听。古时候讲讨经单,到这个道场,住在这个道场,把这部经听完才离开,专门来听经的。像道宣这种例子太多太多了,哪有说听经听一遍就满足了。这种人说得不好听,也是佛经上讲,一阐提根性。一阐提是印度话,意思就是没有善根,他怎麽能学得成?


法师大德们讲经,一部经也不只讲一遍,古德有讲《弥陀经》,一生讲过两百多遍,专讲《弥陀经》。诸位要知道,讲经遍遍不一样,遍遍有新的悟处,遍遍入新的境界,遍遍都是新的,所以他有无上的喜乐,一般人讲法喜充满,方东美先生讲「人生最高的享受」。读经、听经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无上的喜乐在其中,尝到法味他欢喜。谁能尝到?菩萨尝到了;尝到法味的人,就叫做菩萨。菩萨是觉悟人的名称,他有法喜,他尝到法味,那是觉悟的人。不觉悟的人,尝不到法味,他来听听不懂,他来看看不懂,每天过日子还是随顺自己烦恼习气,那是凡夫,不觉。觉悟的人,逐渐逐渐放下自己烦恼习气,放下自己分别执着,听经听得有兴趣,听明白了,不知不觉自自然然落实到生活上,这是真学佛。


我们看看菩萨在此地教给我们,『无住方能化生』。换句话说,你必须要放下无始以来的妄想、分别、执着,这叫「无住」。为什麽?放下这些烦恼习气,你的心清淨了,你的真心现前。清淨心现前,清淨心生智慧,真实智慧透出来了,你会过日子,你会享受,如同诸佛菩萨一样的享受,你当然能教化众生,你有能力「为人演说」。所以你只要心有住,你就做不到。为什麽?心不清淨。有住,禅宗裡面说,你心裡头有一物。这话什麽意思?你心裡头有一样东西放不下,就这麽意思。不管是什麽,只要有一样放不下,你的心就不真实,你的心就是妄心。无论是对人、对事、对物,只要有一样放不下,你就要知道是凡夫,不是菩萨。这个放不下,就害得你生生世世搞六道轮迴,害得你起心动念都要造业。为什麽造业?就为那一桩放不下的造业,佛菩萨对我们真实教诲。贪名,名放不下,决定为争名造业;贪利,利放不下,一定为夺利造业,太明显了;贪色,为色放不下,造无量无边罪业。在中国历史上,殷纣王为他一个心爱的女人妲己造业;周幽王为了爱一个褒姒造业,到最后连国家都亡掉,身败名裂。你心裡头只要有一物,没有不造业的。


六祖惠能跟我们说得好,「本来无一物」,本来无一物是真心,有一物就坏了,真心没有了,妄心。《金刚经》上教给我们,「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就在这两句话开悟。怎麽悟的?听到这两句话彻底放下,恢复到清淨心。清淨心中确实一念不生,一个妄念都没有,乾乾淨淨,智慧现前了,没有学过的经教,你拿去问他,他都能给你很详细、很明白的讲解。我们知道惠能不认识字,会讲经,他讲经怎麽讲法?别人念给他听,他给你讲。他不认识字,你把经念给他听,他就会讲,他有智慧,他一听就懂。我们认识字,念到背得滚瓜烂熟,还不会讲。什麽原因?没有智慧。为什麽没有智慧?心裡头不只一物,拉拉杂杂不知道有多少。有一物,智慧就没有了,有那麽多拉拉杂杂,那还得了吗?所以佛在此地劝告我们,你要想有智慧,如同诸佛如来、如同文殊师利一样的智慧,没有别的,无住就行了。他们智慧从哪裡来的?无住而生的。我要无住,我的智慧跟文殊就没有两样;你无住,你的智慧跟文殊也没有两样。你要智慧,一定把拉拉杂杂,心裡头牵肠挂肚的统统放下。这个裡头没有侥倖,我又要智慧,拉杂东西也要,两样不可兼得,只能得一样,没有兼得的道理。


『自利方能利他』。前面一句意思深,从理上说;这一句比较浅,从事上说。断烦恼,开智慧,证菩提,这是自利。此地自利,决不是名闻利养,决不是五欲六尘,名闻利养、五欲六尘是自害,不是自利,自害一定害他。说老实话,难怪过去李炳南老居士常常感叹的说,现在不但是没有智慧,「利害」两个字都不认识,什麽对自己有利,什麽对自己有害,都搞不清楚,都搞溷淆,都搞颠倒了,把自害看成自利,把自利看成自害。从最浅的地方来讲,修学十善是自利,造作十恶是自害。今天每个人都把贪瞋痴认为是自利,贪财,多多益善,以为这是得大利,他不知道那是大害,自害一定害他。世间财用是有限的,你多佔一分,别人就少受用一分,岂不是害他吗?所以说利害两个字要是搞清楚,搞明白了,你就能够趋吉避凶。今天的凶灾,你没有办法逃过,说实在话,就是你连利害两个字都不认识,都分不清楚。五戒十善决定是利。这两句给我们说了一个总原则、总纲领,特别是我们生活在现前这个时代,这个环境当中,多灾多难,我们掌握这个原则,不违背这个原则,就能够化解灾难,就能够消除灾难,对我们眼前有最殊胜、最大的利益。


后面这两句说明,经文前后两个大段落。前面所说的『依佛果法界所流』,「流」就是流露出来,就是依据这个而说。我们从这部经开讲以来,一直到昨天,是一个大段落。前面讲的是本会,本会是「依佛果法界」所说的。此地是讲末会,这是「入法界品」,我们今天採用经本是《四十华严》,就是《八十华严》的「入法界品」,这一品经。全文有四十卷,经文太长,不能依照经文跟诸位细讲,细讲时间太长了,所以我们採取经本裡头,节录它的精华,节录最重要的文句,给诸位做精彩片段的介绍,使我们在短时间,能够得到《华严》真实的受用,所以採取这个办法。末会是『依自证因门大用』。谁自证?善财童子自证。末会裡头主要的是善财童子五十三参,这是五十三参的开端。这是把前面这段经文大意说出来了。


文殊菩萨给我们表演,从善住楼阁出,意思深,去教化众生。教化众生,用现在的话来说,去推动多元文化社会的教学,多元文化社会教育,文殊菩萨来推动。虽然带着这麽多人,志同道合,一同来干这桩事情,落实多元文化。末后这几句话,『从自住处,来诣佛所。供养毕已,顶礼辞退,往于南方』。这几句话意思是什麽?尊师重道,无论在什麽地方示现,无论在什麽地方推动多元文化的工作,绝对不违背老师的教诲,完全顺从老师的指导,这就是「来诣佛所,供养毕已」。什麽供养?依教修行供养,告诉我们这个意思。


「往于南方」,菩萨所到之处都叫南方,那个方向都叫南方。南,不是东南西北,不是方向,南代表光明。我们中国是在北半球,所谓五行排列的方式:金、木、水、火、土,东方是木,南方是火,西方是金,北方是水,水是寒冷,火是炎热,火象徵光明,代表智慧,代表热情,热情是慈悲。菩萨所到那个方向,都叫做南方;换句话说,智慧、热情的方向。菩萨所教化的地区,都叫做福城,这个地方人有福了。所以五十三参每一个善知识都住在南方,有些人奇怪,难道东方、西方、北方没有善知识吗?他就不懂得表法的意思,这叫依文解义,三世佛都喊冤枉。所以福城、南方,都是表法的;福城不是专指哪一个都市,不是的,只要是菩萨教化的都市,就叫福城;只要是菩萨游化的方所,都叫南方,东方也叫南方,北方也叫南方,表法的意思。这段经文的大意,就跟诸位介绍到此地。


下面第二段「科意」,科是段落。这一会经文比较长,裡面分成三段,也就是三会。第一会:


【比丘会,表迴小乘可入大故。】


这裡面讲有六千比丘,这些比丘迴小向大,放弃小乘的修学,追随文殊师利菩萨;也就是说,放弃权巧方便,追求真实智慧,就这个意思。第二会:


【诸乘人会。】


『诸乘人』就很複杂,裡面有人乘、有天乘、有声闻、有缘觉、有菩萨,这是我们大别讲「五乘佛法」。也就是我们现在讲,各个不同的族群,各个不同的文化,各个不同的思想,各个不同的境界,全部都包括在这裡面。


【通收诸权,皆入实故。】


统统都会归一实相,般若。就好像我前面举的比喻,我们用六度来说,五度都归般若,五度就好比是诸乘人,『通收诸权,皆入实故』。这两类,后面有个说明:


【表信未久,尚不定故。】


这是我们通常讲中下根性的人,他们还不稳定,有时候还会见异思迁,还不稳定。第三:


【善财会。】


善财童子稳定了。


【纯一乘机,一生办故。】


他的信解都坚定,决定不会改变,有大志向。大志是什麽?决心在这一生当中要成佛,这是大志向。经文裡面讲大菩提心,无上菩提心,一生成就。他发这个心,果然一生成就。这是告诉我们,如果我们要发大心,要修大行,效法善财童子,我们这一生决定成佛,成佛不需要三大阿僧祇劫。善财,大家要认识清楚,他是不是观音菩萨旁边那个童子?你们看了《西游记》,观音菩萨旁边那个善财童子,没有在观音菩萨之前,他是个小妖怪,红孩儿,他的父亲是牛魔王,母亲是铁扇公主,那你就全都搞错了,你还学什麽?这个善财童子是表法的,你依照《普贤行愿品》修行,你就是善财童子。善是说善根,你有善根,财是讲你有福德,《弥陀经》上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所以每一个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都是善财童子。他有善根、有福德,他遇到的缘很殊胜,遇到这个法门,一生成就。有善根、有福德,一生成就的人,就叫做善财童子。我们下定决心,依照这个方法修行,自己就是善财童子。诸位就了解,原来文殊师利是自己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


下面这一切异生族群,是我们自己阿赖耶识裡面妄想分别执着,都不是别人。换句话说,我们一切时、一切处,念念当中自己所造作的因缘果报,这就是种种异类,《华严经》上决定没有一个字,说我们身外之物,说我们心外之法,没有,字字句句讲到我们自己的身心。理不出自性,心性,事不出因果,全是说我们自分,决定没有说到心外、身外之物,没有说到。你能够这样去体会,你真的懂得《华严》,你真的会读,真的理解,真的会学。学成功了,你就入佛华严。善财入了。


【善财信终,可证入故。】


『信终』,终是到止处,到圆满。善财的信心是究竟圆满,所以叫终,他才能证入。我们今天的信心没终,没终什麽?还半信半疑,信心在动摇,在不定。善财童子信心不动摇,定的,永远不变,所以他能够入华严境界,能入法界。这是把三会大意介绍出来了,明天就跟诸位介绍比丘会。好,今天就讲到此地。

Tags: 责任编辑:admin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善财童子参学报告(七) 下一篇善财童子参学报告(九)
清净莲海佛学网: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交流论坛 联系我们
本站声明:本站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如侵犯了你的版权,请你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消息后24小时内删除。
清净莲海佛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