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忻州市钟楼寺 05-04
·阳泉市郊区辛兴圣泉寺 05-04
·阳泉市平定县洪济禅 05-04
·阳泉市报国寺 05-04
·阳泉市平定县寿圣寺 05-04
·阳泉市平定县资福寺 05-04
·阳泉市盂县文殊寺 05-04
·阳泉市矿区释迦寺 05-04
·阳泉市西烟镇麦坡村玉佛寺 05-04
·阳泉市郊区半坡王兰寺 05-04

文库热门

·忻州市钟楼寺 05-04
·阳泉市郊区辛兴圣泉寺 05-04
·阳泉市平定县洪济禅 05-04
·阳泉市报国寺 05-04
·阳泉市平定县寿圣寺 05-04
·阳泉市平定县资福寺 05-04
·阳泉市盂县文殊寺 05-04
·阳泉市矿区释迦寺 05-04
·阳泉市西烟镇麦坡村玉佛寺 05-04
·阳泉市郊区半坡王兰寺 05-04

TOP

第五册 宗派概论(五)
2018-03-05 17:11:08 来源:清净莲海佛学网 作者: 【 】 浏览:5282次 评论:0

第五课 成实宗
  

   成实宗,以《成实论》为所依,又名‘成实学派’。《成实论》是中印度诃梨跋摩(西元二世纪至四世纪间)所造。成实,具有‘成四谛之实’的深义,意即阐说佛陀一代教法的真实义理,论说诸法皆空。其内容以正、反论证的方式,说明宇宙万有各种现象的存在,都是无实体的假象,最后终归于空,修如是观可体解四谛的真理,以八圣道灭除所有烦恼,最后到达涅槃。《成实论》在教史上被定位为由小乘空宗走向大乘空宗过渡时期的重要著作。古来对此宗的判属时有异论,如南朝梁代三大法师站在《般若》、《法华》、《涅槃》诸经立场,以此论讲二空,判定为大乘论。其后,北地的法上首判本宗属小乘,继而吉藏于《三论玄义》中判《成实》为小乘,智顗、慧远亦以之为小乘,此后各家遂判定成实为小乘。


   《成实论》现为研究三论宗者所修习,可说是大乘空、有二宗的前方便。


   姚秦弘始十四年(四一二年),鸠摩罗什翻译《成实论》后,其门人僧睿首先讲述之,昙影继而将此论整理分章,研究着疏者渐多。僧导是罗什门下最善于《成实论》者,他从关中到南方寿春(今安徽寿县),广为发扬,形成了南方寿春系的成实师系统,以昙济、道猛、智欣、法宠、慧勇、宝亮为代表。其中,僧导的弟子道猛,以《成实》一部,大化江西,明帝为其建立兴皇寺,并奉敕开讲《成实》,帝与公卿皆亲列法席,盛况空前。法宠受梁武帝尊为‘上座法师’,敕住宣武寺。宝亮一生讲《成实》十四次。


   罗什的弟子僧嵩则从关中到北方彭城(今江苏徐州),形成了北方彭城系的成实师系统,以僧渊、昙度、慧球、慧次、僧柔为代表。昙度以其德风远播,受魏孝文帝遣使征请,住魏都平城,法席大盛,门下千余众。同门的慧记与道登均受北魏朝廷重视,道登更常侍孝文帝垂询。慧球盛弘《成实》于荆、楚间,受敕为荆州僧主,享誉当世。僧柔受文宣诸王再三召请,驻锡于定林寺,四远钦服,南齐文惠太子及文宣王均礼之为师。


   由于两系的弘扬,分别受到南、北朝王室的护持,弘传范围遍及全国各地,世人遂称弘讲者为成实师。梁代,成实宗的南北二系会集于南京,大兴本宗,人才辈出,僧柔、慧次的传人开善寺智藏、庄严寺僧旻、光宅寺法云,被誉为梁代三大法师,受到朝廷的护持。此时弘讲经论的法师经常融会《成实论》来宣说大乘教义,《成实》被视为大乘般若系统的论书。其中,法云尤为特出,以《法华》经义论《成实》,作《成实义疏》;梁武帝曾请讲《法华》,以为久旱祈雨,其讲说之妙,时无伦比。其次,智藏提出新本《成实》,形成新实宗,引起热烈辩论,《成实》法筵极盛。僧旻则以利根辩才,名闻朝野。


   本宗于隋唐时代虽仍持续发展,但因受到梁代以后三论诸师,如僧朗、僧诠、法朗的破斥,到了唐初又有吉藏等判其为小乘,其后研究者骤减。
  


成实宗宗义有以下要点:
  

一、真俗二谛


   《成实论》中有二种二谛:


   第一种二谛:万有的组成要素为真谛,如五蕴、极微、无为法等;但有假名而无实体者为俗谛,如:‘瓶’由色法等因缘所成,‘人’由五蕴法所成。


   第二种二谛:以诸佛的教法为世谛(俗谛),如说五蕴等法、布施持戒可升天等方便教;以真实空、涅槃为第一义谛(真谛)。这是《成实》的特色,若依世谛,说‘有我’无咎;若依第一义谛,说‘无我’为实,以此论统摄一切佛法。
  


二、人、法二空


   二空观能断烦恼障(我执所生)与所知障(法执所生),二障断除,得以成就佛果。成实宗主张以‘析空观’了知人、法二空的道理(大乘则主张‘体空观’,以明毕竟空真义)。
  


三、四圣谛义


   《成实论》的主旨,在阐释如来所说三藏教法的实义。所谓实义,就是苦、集、灭、道四谛。
  


四、宇宙分析论


   本宗将宇宙万有概分为‘五位八十四法’,色法十四、心法五十、非色非心法十七、无为法三。


   综合上说,则可略知成实一宗的要旨,其异于俱舍等毗昙之说,而最具特色者,不外于‘三心、二谛、二空’论,即揭示‘假名心’(执着于五阴所成的人或色、香、味、触等,所成的瓶等,为实有的心)、‘法心’(执着于五阴为实有的心)、‘空心’(缘于无所有的心)等三心,并谓若灭除此三心,则可脱离三界。二谛则指世谛(有我)、第一义谛(无我)。二空则为人空、法空,谓‘人空’如瓶中无水,由五蕴和合形成的‘人’,是为‘假人我’;‘法空’如瓶体无实,‘五蕴’则仅有‘假名’而无‘实体’。

Tags: 责任编辑:思过黑鹰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第四册 佛教史 下一篇第六册 实用佛教
清净莲海佛学网: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交流论坛 联系我们
本站声明:本站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如侵犯了你的版权,请你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消息后24小时内删除。
清净莲海佛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