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邢台北盆水龙泉寺 09-17
·邢台泰兴寺 09-17
·邢台观音寺 09-17
·邢台天宫寺 09-17
·邢台天元普贤寺 09-17
·邢台石佛寺 09-17
·邢台北和寺 09-17
·邢台法灵寺 09-17
·邢台宁晋县云台寺 09-17
·邢台普光寺 09-17

文库热门

·邢台北盆水龙泉寺 09-17
·邢台泰兴寺 09-17
·邢台观音寺 09-17
·邢台天宫寺 09-17
·邢台天元普贤寺 09-17
·邢台石佛寺 09-17
·邢台北和寺 09-17
·邢台法灵寺 09-17
·邢台宁晋县云台寺 09-17
·邢台普光寺 09-17

TOP

印光大师全集问答撷录【10】
2009-09-26 08:56:32 来源: 作者: 【 】 浏览:520次 评论:0

印光大师简述自傅


光乃犯二绝之苦恼子。二绝者。在家为人子绝嗣。出家为人徒亦绝嗣。此二绝也 。言苦恼者。光本生处。诸读书人。毕生不闻佛名。而只知韩欧程朱辟佛之说。 群盲奉为圭臬。光更狂妄过彼百倍。幸十余岁。厌厌多病。后方知前人所说不足 为法。(光未从师。始终由兄教之)先数年。吾兄在长安。不得其便。光绪七年。 吾兄在家。光在长安。(家去长安四百二十里)逐于南五台山出家。先师意光总有 蓄积。云出家则可。衣服须自备。只与光一件大衫。一双鞋。不过住房吃饭不要 钱耳。(此地苦寒。烧饭种种皆亲任。)后未三月。吾兄来找。必欲回家辞母。再 来修行则可。光知其是骗。然义不容不归。一路所说。通是假话。吾母倒也无可 无不可。次日。兄谓光曰。谁教汝出家。汝便可自己出家乎。从今放下。否则定 行痛责。光只好骗他。逐在家住八十余日。不得机会。一日。吾大兄往探亲。吾 二哥在场中晒谷。须看守。恐遭鸡践。知机会到了。学堂占一观音课。云高明居 禄位。笼鸟得逃生。逐偷其僧衫。(先是吾兄欲改其衫。光谓此万不可改。彼若派 人来。以原物还他则无事。否则恐要涉讼。则受累大小。故得存之。)并二百钱而去。至吾师处。犹恐吾兄再来。不敢住。一宿即去。吾师祗送一圆洋钱。时陕西 人尚未见过。钱店不要。首饰店作银子。换八百文。此光得之于师者。 至湖北莲化寺。讨一最苦之行单。(打煤炭。烧四十多人之开水。日夜不断。水须 自挑。煤渣亦须自挑出。以尚未受戒。能令在。已算慈悲了。)次年四月。副寺回去。库头有病。和尚见光诚实。令照应库房。银钱帐算。和尚自了。光初出家。 见杨歧灯盏明千古。宝寿生姜辣万年之对。并沙弥律言。盗用常住财物之报。心 甚凛凛。凡整理糖食。手有粘及气味者。均不敢用口舌餂食。但以纸揩而已。杨 岐灯盏者。杨 岐方会禅师。在石霜圆会下作监院。夜间看经。自己另买油。不将 常住油私用。宝寿生姜者。洞山自宝禅师。(宝寿乃其别号)在五祖师戒禅师会下作监院。五祖戒有寒病。当用生姜红糖熬膏。以备常服。侍者住库房求此二物。监 院曰。常住公物。何可私用。拏钱来买。戒禅师即令持钱去买。且深契其人。后 洞山住持缺人。有求戒禅师举所知者。戒云。买生姜汉可以。禅林宝训卷中。五 十四五两页。有雪峰东山慧空禅师答余才茂进京会试求脚夫人力书。大意谓。我 虽为住持。仍是一个穷禅和。此脚夫为出于常住。为出于空。出于常住。即为偷 盗常住。出于空。则空一无所有。况阁下进京求功名。不宜于三宝中求。以致彼 此获罪。即他寺有取者。亦应谢而莫取。方为前程之福耳。近世俗僧。多多以钱 财用之于结交徒众俗家。光一生不愿结交。不收徒弟。不住寺庙。自光绪十九到 普陀。作一吃饭之闲僧。(三十余年未任一职。只随众吃一饭。)印光二字。绝不书之于为人代劳之纸。故二十余年。很安乐。后因高鹤年 绐去数篇零稿。登佛学丛报。尚不用印光之名。至民三五年后。被徐蔚如周孟由打听着。逐私为 征搜。于 京排印文钞。(民国七年)从此日见函札。直是专为人忙矣。逐至有谬听人言求皈依者。亦不过随从彼之信心而已。富者。光亦不求彼出功德。贫者。光又何能大为 周济乎。光绪十二年进京。吾师亦无一文见赐。后以道业无进。故不敢奉书。至 十七年圆寂。而诸师兄弟各行其志。故四十年来。于所出家之同门。无一字之信 。与一文钱之物见寄。至于吾家。则光绪十八年。有同乡由京回家。敬奉一函。 仰彼亲身送去。否则无法可寄。此时未有邮局。而且不在大路。(今虽有邮局。若 无人承转。亦无法可寄。)次年来南。消息全不能通。至民十三年。一外甥闻人言。逐来山相访。始知家门已绝。

 

念佛之法


念佛之法。各随机宜。不可执定。然于一切法中。择其最要者。莫过于摄耳谛(详 审也)听。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行住坐卧。均如是念。如是听。大声 小声。心中点念。均如是听。默念时。心中犹有声相。非无声也。大势至念佛圆 通章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念佛时能摄耳谛听。即都 摄六根之法。以心念属意根。口念属舌根。耳听则眼必不他视。鼻必不他嗅。身 必不放逸懈怠。故名都摄六根。摄六根而念。则杂念渐息以至于无。故名净念。 净念能常相继不间断。便可得念佛三昧。三摩地。即三昧之异名。吾人随分随力念。虽未能即得三昧。当与三昧相近。切不可看得容易。即欲速得。则或致起诸 魔事。得念佛三昧者。现生已入圣位之人也。故须自量。

 

锡箔


锡箔一事,虽非出佛经,其来源甚远。法苑珠林有二三页说锡箔(此即金银)及焚 化衣物(此即布帛)等事,其文乃唐中书令岑文本记其师与一鬼官相问答等事,其 人仿彿是眭仁茜。初不信佛,及与鬼神,后由与此鬼官相契,遂相信,并今岑文 本为之设食遍供彼及诸随从。眭问冥间与阳间,何物可相通?彼云:金银布帛可 通,然真者不如假者,即令以锡箔贴在纸上,及以纸作绸缎等,便可作金及衣服 用,此十余年前看者,今不记其在何卷何篇,傥详看,当可见之,其时在隋之初 ,以此时岑文本尚在读书,至唐则为中书令矣。欲全国之人废除此事,傥真提倡 ,或受鬼击。世有愚人,不知以物表心,专以多烧为事亦不可。当以法力心力加 持,令其变少成多,以遍施自己宗亲与一切孤魂则可。若供佛菩萨则非所宜。然 佛菩萨岂无所受用尚需世人之供养乎?但世人若不以饮食香花等表其诚心,则将 无以作感佛菩萨之诚,愚人无知,纵用此以供佛,于一念诚心上论,亦有功德, 喻如小儿供佛以沙,(阿育王前身事)尚得铁轮王报。若愚人不知求生西方,用许 多金钱买锡箔烧之寄库,实则痴心妄想,以自私自利之心,欲作永远做鬼之计, 恰逢不问是非只期有佛事得经资之俗僧,便随彼意行之,故破地狱破血湖还寿生 者,实繁有徒,然君子思不出其位,但可以此理自守,及为明理之人陈说,若固 执不化之人,亦不得攻击,以致招人怨恨,则于己于人于法皆无利益也。

 

学佛之道


学佛之道、在于实行。若只张罗门面、不修实行、则亦只得门面之空名而已。既 欲往生西方、自利利人。必须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真为 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上自父毋伯叔、以至兄弟姊妹、妻室儿女、及诸仆使、并及乡党邻里、亲戚朋友、凡一切相识之人、皆宜以 如上所行为劝。若自己实行上事、人自相观而善。所谓以言教者讼、以身教者从 。世出世间事、无一不以身为本者。若自不实行、而教人行者、唯上智之人、则 可依从、只取其言之益、不计其人之能行与否。若非上智者、必腹诽背讥、反令 造大口业。欲真利人、当事事尽已之分、则日用行为、皆含化人之机。久而久之 、人自见信而依从之、固有不期然而然者。

 

受戒


受戒事、随己所愿、再受也好、不再受也好。欲搭衣、当衣佛制、用缦衣、不可 用五衣。缦衣、及五长条、五衣、乃一长一短、现在多乱用。在家人、不必定要 搭衣。与其违佛制、何若不搭之为愈乎。至于燃香于顶于臂、乃系发心供佛、非 以为香为受戒也。祈务真修、勿只图虚名与形式也、则幸甚。至于受戒一事、诸 恶莫作、众善奉行、乃三世诸佛之总戒、谁不许汝自己发心受。即五戒、谁不许 汝向佛前自誓受。何须要到普陀、方能受乎。

 

如来之道


 如来之道、戒定慧而已。纵使万圣万佛、相继出世、亦不能稍变章程。了此,则 自知见异思迁者、皆由心中无主、非受道法器之所致也。佛法法门无量、若欲仗 自力、于若禅,若教,若律,若密中、得其指归、尚不容易、况由此证无生而了 生死乎。净土法门、乃普令一切圣凡、同于现生往生西方、了生脱死之最直捷, 最圆顿、最简易,最玄妙之法门也。

 

除妄想


妄想起时。只一个理。便不会妄上生妄。譬如小人撒赖。主人若不理。彼即无势 可乘。若以柔法安慰。彼必谓主人怕他。又必益加决烈。二者皆损多而益少。只 置之不见不闻。彼既无势可乘。只得 逡巡而去。

 

五台山人皮鼓


 牛皮为鼓。非特为作鼓始杀。须知牛被人杀。取其皮以为鼓。于作佛事时击之。 于本牛有大利益。五台山之人皮鼓。乃一僧亏空常住钱财。置私产、死而为牛。 即耕其田。至牛死。托梦于徒。令剥皮蒙鼓。送于文殊寺。上书其名与事。令作 佛事击之。则其业可以速消。否则虽其田变沧海。业尚莫能消灭也。

 

鬼神


鬼神有邪有正。邪鬼神。则真妖以求人敬者。正鬼神则护国佑民之善神。若求大 士固不须求鬼神。如得其王。民自顺从耳。又鬼神于小灾或能救。于定业则不能救。若大士则大。小。定。不定。通能救。唯视其人之诚与否也。

 

不能读不能供经像处理方法


经像之不能读不能供者,固当焚化之。然不可作平常字纸化。必须另设化器,严 以防守,不令灰飞余处。以其灰取而装于极密致之布袋中,又加以净沙,或净石 ,俾入水则沉,不致漂于两岸。有过海者,到深处投之海中,或大江深处亦可。 小沟小河,断不可投。如是行者,是为如法。若不加沙石,决定漂至两傍,仍成 亵渎,其罪非小。而秽石秽砖,切不可用。

 

凡夫二病


一切凡夫具有二病。一是狂妄。二是愚痴。狂妄人。谓我本是佛。何须念佛。心 净则土净。何须求生净土。此系执理而废事。其弊至拨无因果。坏乱佛法。疑误 众生。此人必堕阿鼻地狱。永无出期。以善因而招恶果。诚可怜悯。愚痴人。谓 我系凡夫。何敢妄想了生脱死。超凡人入圣。不知自己一念心性。与佛无二无别 。但以烦恼惑业障蔽。故令即心本具的佛性功德。不能显现。譬如大宝铜镜。经 劫蒙尘。智慧人知是宝镜。愚人认为废物。佛悯众生迷昧自心。教令念佛。求生 西方的缘故。以最爱惜众生的本有佛性。恐其永远迷失。故令生信发愿念佛。求 生西方。庶可亲证此本具佛性。尚不求生西方。但求消灾及不失人身。犹如以无 价的摩尼宝珠。换取一根糖吃。

 

求生西方比来生做人容易


 来生做人。比临终往生还难。何以故。人一生中。所造罪业。不知多少。别的罪 有无且无论。从小吃肉杀生的罪。实在多的了不得。要发大慈悲心。求生西方。 待见佛得道后。度脱此等众生。则仗佛慈力。即可不偿此债。若求来生、则无大 道心。纵修行的工夫好。其功德有限。因系凡夫人我心做出来。故莫有大功德。 况汝从无量劫来。不知造到多少罪业。宿业若现。三途恶道。定规难逃。想再做人。千难万难。是故说求生西方。比求来生做人还容易。以仗佛力加被故。宿世 恶业容易消。纵未能消尽。以佛力故不致偿报。

 

仗自力了生死


仗自力了生死法门,虽高深玄妙。欲依此了生死,又不知要经若干劫数。以约大 乘圆教论,五品位尚未能断见惑。初信位方断见惑,便可永无造恶业堕恶之虑, 然须渐次进修。已证七信,方了生死。初信神通道力已不可思议,尚须至七信位, 方了生死。了生死事岂易言乎。即约小乘藏教论。断见惑即证初果,任运不会行 犯戒事。若不出家,亦娶妻子,若以威逼令犯邪淫,宁肯舍命,绝不犯戒。初果 有进无退,未证初果,则不定。今生修持好极,来生会造大恶业。亦有前半生好 ,后半生便坏者,初果尚须七生天上,七返人间,方证四果。天寿甚长,不可以 年月论,此仗自力了生死之难也。念佛法门,乃佛法中之特别法门,仗佛慈力, 可以带业往生。(约在此界,尚未断惑业,名带业,若生西方,则无业可得,非将 业带到西方去。)无论工夫深浅,若具真信切愿,至诚称念,无一不往生者。

 

一念


修习净土,随分随力,岂必屏除万缘,方能修持乎。譬如孝子思慈亲,淫人思美女,虽日用百忙中,此一念固无时或忘也。修净土人,亦复如是。任凭日用纷繁 ,决不许忘其佛念,则得其要矣。

 

念佛两示


摄心念佛。为决定不易之道。而摄心之法,唯反闻最为第一。念佛法门,以信愿 行三法为宗,以菩提心为根本,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为因赅果海,果彻因源 之实义,以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为下手最切要之功夫。由是而行,再能以四宏 誓愿,常不离心,则心与佛合,心与道合,现生即入圣流,临终直登上品,庶 不负此生矣。

 

示念佛人


念佛之人,当存即得往生之心,若未到报满,亦只可任缘,倘克期欲生,若工夫 成熟,则固无碍。否则只此求心,便成魔根。倘此妄念结成莫解之团,则险不可言。尽报投诚,乃吾人所应遵之道。灭寿取证,实戒经所深呵之言。(梵纲经后偈云,计我着想者,不能生是法,灭寿取证者,亦非下种处。)但当尽敬尽诚求速生,不当克期定欲即生。学道之人,心不可偏执。偏执或致丧心病狂。则不唯无益, 而又害之矣。净业若熟,今日即生更好。若未熟,即欲往生,便成揠苗助长。诚 恐魔事一起,不但自己不能往生,且令无知咸退信心,谓念佛有损无益,某人即 是殷鉴,则其害实非浅鲜。祈将决定克期之心,改成唯愿速往之心,即不速亦无 所憾。但至诚至敬,以期尽报往生则可。无燥妄团结,致招魔事之祸。

 


回向


回向者,以已所修念诵种种各功德,若任所作,则随得各种之人天福报。今将所 作得人天福报之因,回转归向于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作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以至 将来究竟成佛之果,不使直得人天之福而已。用一回字,便见其有决定不随世情 之意。用一向字,便见其有决定翼望出世之方。所谓回因向果,回事向理,回自 向他也。所作功德,人天因也。回而向涅槃之果。所作功德,生灭事也,回而向 不生不灭之实相妙理。所作功德,原属自行,回而向法界一切众生,即发愿立誓 决定所趋之名词耳。又三种义,一回向真如实际,心心契合。此即回事向理之义 。二回向佛果菩提,念念圆满。此即回因向果之义。三回向法界众生,同生净土 。此即回自向他之义。回向之义大矣哉。回向之法虽不一,然必以回向净土,为 唯一不二之最妙法。以其余大愿,不生净土,每难成就。若生净土,无愿不成。 以此之故,凡一切所作功德,即别有所期,亦必须又复回向净土也。 -

 

念观音


念观音名号,大则大应小则小应,绝无不应之理。只管放开大胆对人说。彼不见 感应者,(感应之迹,有显感显应,冥感冥应,冥感显应,显感冥应。见正编石印 普陀山志序)亦未尝无感应也。观音圣号,乃现今之大恃怙,当劝一切人念。若修 净业者,念佛之外,兼念。未发心人,即令专念。以彼志蒙大士被而消祸耳。待 其信心已生,则便再以念佛为主,念观音为助。然念观音,求生西方,亦可如愿耳。念佛念观音,均能消灾免难。平时宜多念佛,少念观音。遇患难,宜专念观音。以观音悲心甚切,与此方众生宿缘深故。不可见作此说,便谓佛之慈悲,不 及观音,须知观音乃代佛垂慈救苦者。即释迦佛在世时,亦尝令苦难众生念观音 ,况吾辈凡夫乎。

 

禅宗明心见性尚是凡夫


禅宗每云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明心见性,乃大撤大悟也。言见性成佛者,以亲 见自性天真之佛。名为成佛,乃理即佛与名字佛也,非福慧圆满之究竟佛也。此 人虽悟到极处,亲见佛性,仍是凡夫,不是圣人。若广修六度,于一切境缘,治 烦恼习气,令其清净无余,则可了生脱死,超出三界之外,不在六道之中矣。佛 世此种人甚多,唐宋尚有。今则大彻大悟,尚不易得,况烦恼净尽者乎密。宗现 身作佛,或云即生成佛,此与禅宗见性作佛之话相同。皆称其工夫湛深之谓,不 可认做真能现身成佛。须知现身成佛唯释迦牟尼佛一人也。此外即古佛示现,亦 无现身成佛之事。

 

通宗通教每每不如愚夫愚妇老实念佛


修净业人,着不得一点巧。倘或好奇厌常,必致弄巧成拙。此所以通宗通教之人 ,每每不如愚夫愚妇老实念佛者,为有实益。若肯守此平淡朴实家风,则极乐之生,定可预断。否则不生极乐,亦可预断矣。

Tags: 责任编辑:admin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印光大师全集问答撷录【9】 下一篇印光大师全集问答撷录【11】
清净莲海佛学网: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交流论坛 联系我们
本站声明:本站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如侵犯了你的版权,请你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消息后24小时内删除。
清净莲海佛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