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五台山南台顶普济寺 05-15
·忻州市五台山西台顶法雷寺 05-15
·忻州市五台山北台顶灵应寺 05-15
·忻州市五台山中台顶演教寺 05-15
·忻州市五台山清凉石寺 05-15
·忻州市五台山妙德庵 05-15
·忻州市五台山文殊洞 05-15
·忻州市五台山宝华寺 05-13
·忻州市五台山古佛寺 05-13
·忻州市五台山海会庵 05-13

文库热门

·五台山南台顶普济寺 05-15
·忻州市五台山西台顶法雷寺 05-15
·忻州市五台山北台顶灵应寺 05-15
·忻州市五台山中台顶演教寺 05-15
·忻州市五台山清凉石寺 05-15
·忻州市五台山妙德庵 05-15
·忻州市五台山文殊洞 05-15
·忻州市五台山宝华寺 05-13
·忻州市五台山古佛寺 05-13
·忻州市五台山海会庵 05-13

TOP

僧璨大师信心铭略解
2009-12-13 21:41:57 来源: 作者: 【 】 浏览:607次 评论:0

湛山倓虚大师着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毫厘有差。天地悬隔。


至道者。理之极也。乃人人之本具。不待作为。故唯嫌拣择。而拣择者。出于憎爱之心。其憎爱者。如晴天之乌云。若求其洞然明白至道。但莫起憎爱之心。微已哉。憎爱之心。若有亳厘之差。岂只千里之殊。则与至道。即有天地之悬隔。

 

欲得现前。莫存顺逆。违顺相争。是为心病。不识玄旨。徒劳念静。


欲得至道极理现前。切莫存顺逆之心。其违者背于顺。顺者逆于违。违顺在怀。不令自争。乃天然之心病。心为万法之枢。病则群机不行。莫论妙理。虽玄旨亦不得识。徒劳念念。静欲何之。

 

圆同太虚。无欠无余。良由取舍。所以不如。莫逐有缘。勿住空忍。一种平怀。泯然自尽。


此指佛法大体。圆满与太虚空相同。无欠无余者。以表无大不充。无微不入。此是一切众生。本来面目。各自如如。何尝造作。由其造作取舍。不住本位。故「不如三界见于三界。」于是有失。而转劝之。切莫逐妄迷真。于有所缘处。再勿住于空忍。得小为足,忍者地位之名。此空者非顽虚空。亦非断灭空。乃指析法真空。及体法真空。顽虚空者。乃凡夫的认识。断灭空者。乃外道认识。析法真空者。乃二乘圣人认识。体法真空者。乃通教的菩萨认识。妙有真空者。乃登地之菩萨认识。真空妙有者。乃诸佛认识。以此多言惟恐以紫乱朱耳。此指勿住空忍者。乃专指声闻缘觉二乘之圣人。得少为足。不再进求究竟佛道者。究竟佛道者何。乃是一种平怀。即观诸法。唯是一种平等为怀。方是泯然无物。自然净尽矣。(古德云。道人一种平怀处。明月青山影在波。)

 

止动归止。止更弥动。唯滞两边。宁知一种。一种不通。两处失功。遣有没有。从空背空。多言多虑。转不相应。绝言绝虑。无处不通。


佛法本自无为。而无不为。则可知知止。而无不止。非止动而后止。故止动归止。而止更发。弥满的动相。以其滞碍于两边。岂知一种。独立法门。不明独立。岂能平等。若一种独立不通。则中道何立。遂失去真谛俗谛两处之功能。以其不知妙有。即是真空。而竟遣有。以为没有。岂不从顽虚。断灭等空。而背于妙有真空。真空妙有者么。以是之多言。多虑。辗转越不相应喽。绝不如。绝言。绝虑。则尽虚空。遍法界。森罗万象。无处不通。

 

归根得旨。随照失宗。须臾反照。胜却前空。前空转变。皆由妄见。不用求真。唯须息见。二见不住。慎勿追寻。纔有是非。纷然失心。二由一有。一亦莫守。一心不生。万法无咎。无咎无法。不生不心。能随境灭。境逐能沈。


虽然归根得旨。犹须觉照之功。既用觉照之功。亦难免失于宗旨之时。此时须臾续加反照之功。亦胜却前者之析空观体空观之二乘圣人。然前空。亦有间断。转变之时。亦皆由妄见不清。则可知有求。必有能所。能所当体即妄。故曰不用求真。唯须息见。即是诸般能所之见。故曰二见不住。慎勿追寻。追寻无尽。皆属是非。所谓开口便错。举念即乖。故曰才有是非。纷然不止。即失本心。凡有名相。必以因由。故曰二由一有。然一亦非可守之始。亦属偏计执也。有执则障。故曰一心不生。而万法即无过咎。然无咎。亦无法。无法亦不生。不生亦不执。不执亦不以为心。能随所有之境灭。境逐能知之心沈。

 

境由能境。能由境能。欲知两段。元是一空。一空同两。齐含万象。不见精粗。宁有偏党。


凡一切法。皆无孤起。唯仗境生。境不自生。由能知之心而起。是乃一切环境。皆由能知之心而生。又能知之心。亦不自生。仗境方生。所谓诸法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无因生。故曰「境由能境。」以有能知之心。方成所观之境。又曰。能由境能。以有所观之境。方成能见之心。欲知其两段之由。元是了不可得一空。一空而同两相之能境与境能。一齐同含宇宙森罗万象。而不见有一空之精微。及能境境能之粗相。岂有偏党之分。

 

大道体宽。无易无难。小见狐疑。转急转迟。执之失度。必入邪路。放之自然。体无去住。


大道遍一切处。体宽包一切有。有易。人皆成道。有难。谁成圣贤。大道非小见而可受。以狐疑心不定而难成。若狐疑者学之。非急则迟。岂知非急非迟之道。若执迟急。则不免失之过度。当然必入邪路。若放之于自然。则大道之具体。无来去。亦无住止。以其本是大而无外之体。岂有来去住止呢。

 

任性合道。逍遥绝恼。系念乖真。昏沈不好。不好劳神。何用疏亲。欲取一乘。勿恶六尘。六尘不恶。还同正觉。智者无为。愚人自缚。


吾人本具之天性。必须循性而行之。即合于道。若合于道。任运逍遥。永绝烦恼。若反造作。而特系其念。自乖真常之性。造作成劳。自取昏沈。当然不好。以此不好。妄作劳神。如是之法。皆属有为。以为去尘离垢。故用疏亲。遂成好恶。岂是一乘平等大道。若欲取一乘大道。不可厌恶六尘。此六尘者。乃大乘之妙有真空也。故心经云。无色声香味触法。承五蕴皆空。即指妙有真空者是。若知六尘。是妙有真空。则不恶之。六尘不可厌恶。则还同于本有正觉。乃智者之无为。即愚人之自缚矣。

 

法无异法。妄自爱着。将心用心。岂非大错。迷生寂乱。悟无好恶。一切二边。良由斟酌。梦妄空华。何劳把捉。得失是非。一时放却。


一切法本无异法之相。是人心妄自生喜爱着。岂可将自心。妄用自爱自着。将此本心。再用本心。岂非大错。迷之则生寂中之乱。悟则不生好恶之心。一切二边。易生障碍。不可忽略。实在要由此斟酌不可疏忽。世事如梦幻。富贵似空华。何可劳苦把捉。贫富得失。人我是非。应当一概即时放下。

 

眼若不睡。诸梦自除。心若不异。万法一如。一如体玄。兀尔忘缘。万法齐观。归复自然。泯其所以。不可方比。止动无动。动止无止。


人生于世间。如在睡梦中。若睁睡眼。诸梦自除。常心自守。若不变异。自然万法一如。一如之体了不可得。即谓之玄。了不可得。兀而不动。忘一切缘。万法皆作一齐之观照。而归复自己。则无所不然。泯尽其所以。至此境界。无方可比。欲想止动。根本无动处。诸动已止。再无所止。

 

两既不成。一何有尔。究竟穷极。不存轨则。契心平等。所作俱息。狐疑净尽。正信调直。一切不留。无可记忆。虚明自照。不劳心力。


两一既不成。独一何所是。究竟穷到极点。轨则无所用。故不存之。诸法皆契一心。已经超伦绝待。乃天然之平等何尝造作。故所作俱息。而狐疑无所起处。而自然净尽。正信一生。念念自然调直。一切曲折不留。当然无可记忆。只落得个虚灵明朗自照。不劳再用心力了。

 

非思量处。情识难测。真如法界。无他无自。要急相应。唯言不二。不二皆同。无不包容。十方智者。皆入此宗。宗非延促。一念万年。


此一段文。承上截文。「虚明自照不劳心力」而来。故解释之。云何能虚灵自照。乃非思想度量所能明。更用情识亦难测。须知一切法。非如不真。欲真在如。故曰真如。诸佛十方法界。同是一个真如。所谓真如法界。无自他之名相。乃超伦绝待之义也。如何要与此相应。乃无第二之法。唯是开言即不二。不但不二。亦非是一。然不二法门。自古至今。无不包容。乃十方有智之者。皆入此不二为宗。(宗者尊贵之称)此宗非延长。非促短。一念之短。即是万年之长。

 

无在不在。十方目前。极小同大。亡绝境界。极大同小。不见边表。有即是无。无即是有。若不如此。必不须守。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但能如是。何虑不毕。信心不二。不二信心。言语道断。非去来今。


此虚明自照之功。乃无在无不在。识者即在目前。以极小。而同极大。则境亡而界绝。以何分别大小。以其极大。而同极小。不能见其边界。有所表明。以有即是无。无即是有。若不作如是观。当然必不须守。何则。一即是一切。何可守一。一切即一。何守一切。但能如是解之。何虑其诸法。不已俱举。于是信心。不作二想。不二当体。即是信心。言语道断。三心了不可得。过去心已去。未来心未到。现在心不住。此作铁证。你还想什么呢。

Tags: 责任编辑:admin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大乘起信论讲义(下) 下一篇永嘉玄觉禅师证道歌略解
清净莲海佛学网: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交流论坛 联系我们
本站声明:本站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如侵犯了你的版权,请你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消息后24小时内删除。
清净莲海佛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