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邢台北盆水龙泉寺 09-17
·邢台泰兴寺 09-17
·邢台观音寺 09-17
·邢台天宫寺 09-17
·邢台天元普贤寺 09-17
·邢台石佛寺 09-17
·邢台北和寺 09-17
·邢台法灵寺 09-17
·邢台宁晋县云台寺 09-17
·邢台普光寺 09-17

文库热门

·邢台北盆水龙泉寺 09-17
·邢台泰兴寺 09-17
·邢台观音寺 09-17
·邢台天宫寺 09-17
·邢台天元普贤寺 09-17
·邢台石佛寺 09-17
·邢台北和寺 09-17
·邢台法灵寺 09-17
·邢台宁晋县云台寺 09-17
·邢台普光寺 09-17

TOP

坛经讲座(七)
2011-06-09 20:34:57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贾题韬居士主讲 【 】 浏览:7155次 评论:0

忏悔品第六
 

无相忏悔
 

时大师见广韶洎四方士庶骈集山中听法,于是升座告众曰:来,诸善知识!此事须从自性中起。于一切时,念念自净其心,自修其行,见自己法身,见自心佛,自度自戒,始得不假到此。既从远来,一会于此,皆共有缘,今可各各胡跪,先为传自性五分法身香,次授无相忏悔。众胡跪。
 

师曰:一戒香,即自心中,无非、无恶、无嫉妒、无贪嗔、无劫害,名戒香。二定香,即睹诸善恶境相,自心不乱,名定香。三慧香,自心无碍,常以智慧观照自性,不造诸恶;虽修众善,心不执著,敬上念下,矜恤孤贫,名慧香。四解脱香,即自心无所攀缘,不思善,不思恶,自在无碍,名解脱香。五解脱知见香,自心既无所攀缘善恶,不可沉空守寂,即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和光接物,无我无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名解脱知见香。善知识,此香各自内薰,莫向外觅。
 

今与汝等授无相忏悔,灭三世罪,令得三业清净。善知识,各随我语,一时道: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愚迷染;从前所有恶业愚迷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骄诳染;从前所有恶业骄诳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嫉妒染;从前所有恶业嫉妒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善知识,以上是为无相忏悔。云何名忏?云何名悔?忏者,忏其前愆。从前所有恶业、愚迷、骄诳、嫉妒等罪,悉皆尽忏,永不复起,是名为忏。悔者,悔其后过。从今以后,所有恶业、愚迷、骄诳、嫉妒等罪,今已觉悟,悉皆永断,更不复作,是名为悔。故称忏悔。凡夫愚迷,只知忏其前愆,不知悔其后过。以不悔故,前愆不灭,后过又生。前愆既不灭,后过复又生,何名忏悔?
 

有人说,禅宗的修行宽松得很。其实在修行上,禅宗是最严格的,要你‘于一切时中,念念自净其心’。它不准你放松每一件事,对你的思想和行动进行全面管制。‘念念’就是一切念,一切时,你都得把自己的心清洗干净。清洗干净就是少动烦恼,这可是功夫,烦恼断尽就可以成佛,不断烦恼就是凡夫。要知道,烦恼并不是从外面来的,还是从你自性中产生的,烦恼的开端也是在‘这里’,‘自净其心’的开端还是在‘这里’。有人会问,心到底是什么?为什么烦恼是它,成佛也是它呢?前面已经讲过了,这个心是万法俱齐的,善恶是非,大小长短、烦恼菩提都在心中。而这个心又是自由自在的,那些善恶是非,烦恼菩提又全在自心的抉择上,在这里大家就必须留意了。所以六祖说,‘于一切时,念念自净其心,自修其行,见自己法身,见自心佛,自戒自度’,一切都离不开自己啊!所以赵州和尚说:金佛不度炉,木佛不度火,泥佛不度水,真佛内里坐。其他的都不可靠,只有自己度自己最可靠。
 

什么是‘自性五分法身香’呢?一般寺庙传戒,只是说‘五分法身香’就行了,而六祖却处处强调自性。要知道,法身就是我们那个不生不灭的本体,也就是我们的心,我们的自性。要想证到这个法身,必须具备‘五分’。五分包括戒定慧在内。戒定慧是就‘因’而说的,你要得成佛的‘果’吗,就必须有成佛的‘因’。但佛门戒与一般人的戒不一样,一般人守戒是很勉强的,如在某师父那里受了戒,因而不敢违犯。而佛所守的却是‘自性戒’。因为就自己的本性而言,是不能做坏事的,守戒的力量来自于自己,所作所为自然而然就合于戒律。而一般人守戒,总感到那个戒是一种外在的权威力量,不敢不守。所以六祖在这儿传的‘自性戒’是指成佛以后那个非常圆满的戒。为什么说‘圆满’呢?因为根本不需要守外面的什么东西,自己的本性自然而然就是清净有律的。现在叫你守戒,无非是要把你法身中本具的那个戒引发出来。你暂时还做不到,那就只好去‘守’,然后慢慢地,就可以把法身中的自性戒的‘风格’引发出来,你也就自由自在了。明白了自性戒,那自性定,自性慧也就‘亦复如是’了,要想得到佛的法身,就必须具备戒定慧这三种功德。
 

上面只谈了三分,还要加二分才叫做‘五分法身’,另外两分就是解脱和解脱知见。解脱,当然是指解脱于生死苦海。说简单形象一点,就是精神上自在洒脱。怎样才能得到解脱这个最终的结果呢?就是因为得到了解脱知见,也就是得到了关于解脱的智慧。说到底,就是开悟,就是见道。开悟了,自然就得到解脱,解脱是果,解脱知见是得到解脱的智慧。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这五分合起来,就是佛的法身。
 

这一品是忏悔品,忏侮就是在佛面前忏侮自己的罪孽。但六祖这里与一般的忏侮不同,叫‘无相忏悔’。忏,是对过去所犯的错误坦白承认,作自我检查;悔,是发心以后不再犯那些错误,作自我的保证。两者合起来,检查加保证就是忏悔。
 

什么是‘无相忏悔’呢?忏悔当然应该,但是必须懂得一切法空的道理,这样来忏悔,才有力,才彻底,才能得到解脱。畏于因果,你才会去忏悔,明白了礼义,你才会诚恳地忏悔。有的人问,既然讲—切法空,倒底还有没有因果呢?我认为,正是因为一切法空,所以才有因果;如果一切法不空,那反而破坏了因果的必然。譬如一粒种子,如果它本性不空,那就完了,它永远都是一粒种子,就不会发芽、开花,结果。如果这粒种子风吹不进,水浸不进,那又怎能生长呢?所以,这粒种子必须性空,才能有所变化,才能发芽、开花,结果。

 
我们无始以来烦恼深重,罪孽深重,要想得到解脱,自然应坦坦白白地向佛承认错误。越是彻底承认自己的错误,就越能放下自己的烦恼,放下那个‘人我’,‘法我’,因此,忏悔一次远比自己闭上眼睛在那儿坐的力量大。认真忏悔的人再去静坐,妄想也自然会轻得多。

 
要知道,懂得一切法空的道理,你作无相忏悔,这个忏悔就干净彻底,你就会知道原来并没有什么东西叫烦恼,也没有什么东西叫罪恶。唐肃宗有一个宦官叫鱼朝恩,权势很大,连皇帝都怕他。唐肃宗请南阳忠国师入宫问法时,唐肃宗给忠国师介绍说:‘鱼朝恩也懂佛法。’于是鱼朝恩恭敬地问忠国师:‘何谓无明?无明从何而起?’忠国师看了看这位宦官,叹息一声说:‘国家怎么不困难,不混乱呢!连宦官这样的奴才,居然也有资格问佛法这样神圣的大道了。’鱼朝恩大怒。忠国师说:‘你不是在问无明吗?无明就是从这儿来的。’鱼朝恩于是很惭愧。大家听懂了吗?这一念火起,就是无明;若懂了,这一念消下去了,就是菩提。

 
忏悔一般分为事忏悔和理忏悔。事忏悔是在一定的时间,有一定的仪轨,对某些具体的事,在佛前进行忏悔。理忏悔是以佛法的道理来忏悔自己的罪恶,其中最重要的两个理是因果和一切法空。把自己的罪恶放在因果上,放在一切法空上进行忏悔,就是有的放矢,对症下药,也才能达到药到病除的效果;只有这样,你才能把那些恩恩怨怨、是是非非的东西放得下,也才能真正地进行忏悔。不然,口是心非,忏而不悔,悔而不改,改而不净,这样的忏悔有什么作用呢?


善知识,既忏悔已,与善知识发四弘誓愿。各须用心正听:自心众生无边誓愿度,自心烦恼无边誓愿断,自性法门无尽誓愿学,自性无上佛道誓愿成。善知识,大家岂不道众生无边誓愿度?恁么道,且不是惠能度。
 

善知识,心中众生,所谓邪迷心、诳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恶毒心,如是等心,尽是众生。各须自性自度,是名真度。
 

何名自性自度?即自心中邪见烦恼愚痴众生,将正见度。既有正见,使般若智打破愚痴迷妄众生,各各自度。邪来正度,迷来悟度,愚来智度,恶来善度。如是度者,名为真度。
 

又,烦恼无边誓愿断,将自性般若智,除却虚妄思想心是也。又,法门无尽誓愿学,须自见性,常行正法,是名真学。又,无上佛道誓愿成,既常能下心,行于真正,离迷离觉,常生般若,除真除妄,即见佛性,即言下佛道成。常念修行,是愿力法。
 

四弘誓愿是每一个佛教徒的日常功课之一,我们每时每刻都要把愿力放在这上面,这可是大乘菩萨的精神啊!什么叫‘自心众生’呢?没有你这个自性,对众生的认识从哪儿来呢?也不是说众生就是在你的心里,但外面的众生就是你的自性众生,没有你,哪个在承认他们是众生呢?既然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这无量无边的众生离开了你的心吗?众生就是烦恼,我当然要度。但外面的烦恼,就是自己的烦恼啊!要明白这决不是两件事,这也是‘不二’的。‘自性法门无尽誓愿学’,不能沉空守寂,无论什么法门都可以学。一切智智嘛,有什么法在自性之外呢!学佛法,学世间法,乃至端公、巫婆、赌博等莫名其妙的东西都可以学一学。你既然会耍这些把戏,当然就可以度这一类的众生了。《观音普门品》说,应以什么身得度者,即现什么身为之说法嘛。佛教八万四千法门,加上种种度众生的方便,真是无穷无尽,都要学。正人学邪法,用正邪亦正,你怕什么?这里必须明白六祖的提持:无边的众生是自心,乃至无上的佛道也是自己的这个心、这个自性啊。佛道是无上的,但这个无上的佛道并不是高不可及的无上,就是我们的自性。如果你把那些‘无量无边’的东西都放在外边,那么,‘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你又怎么能得到解脱,又怎么能度尽众生,又怎么能成佛呢?
 

现在丛林里念诵四弘愿,往往把‘自性’二字去了。我认为还是按照六祖大师的方法才彻底,‘自性’是不能丢的,不然,你凭什么来修行呢?有的人把世事看破了,遁入空门。出家当然不错,可别把众生忘了。四弘愿就是要面向于众生嘛。要断烦恼,就一定要在世间断,要在众生中断,不然你那个烦恼决断不了,这可是一回事,不是两件事。这一边是度众生,那一边就是度自己啊!譬如说不爱钱,若是身上一个钱都没有,嘴上说不爱钱不是空谈吗?若是自己身上腰缠万贯,结果全都布施了,这才真的是不爱钱。同样,心要放在众生上,不离众生,你的烦恼也才断得了,才能增长功德。六祖下面所说的愚痴迷妄,什么邪迷心,诳妄心、嫉妒心,恶毒心等等,一头是你自己,另一头就是众生,这可是不能分开的,所以六祖说:‘各须自性自度,是名真度。’认识了自己就是开悟,开悟就要见了般若,见了般若就是得到了解脱,这就是自性自度,没有什么比这更可靠更方便的法了。
 

再说一下‘法门无尽誓愿学’,前面六祖大师开悟时不是说:‘何期自性本自俱足,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但佛也不知道原子弹怎么造嘛,这怎么理解呢?我这里点一点:‘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就是万法俱足,要切实记住,不然,这个万法俱足就会把你捆起,所以六祖说:‘须见自性,常行正法,是名真学。’见了自性,知道了一切法空,若不执著,就把一切法学完了。对于一切法,你执著也好,不执著也好,我晓得也好,你晓得也好,一切众生懂得了,就是我懂得了,这样,一切法就学完了。要好好体会这层意思,一切法,一切智智,不是凡夫的妄想,好像什么都必须懂完,世间的一切学问,一切财富都必须抓到手才行,那怎么得了,佛也办不到。你若真的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精神,又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劲头,人类的聪明才智还他全人类,不要妄想抓在一个人手上,这样就‘各正其位’了。所以,对万法俱足,对一切智智要有正确的理解。
 

无相三皈依
 

善知识,今发四弘愿了,更与善知识授无相三归依戒。善知识,归依觉,两足尊。归依正,离欲尊。归依净,众中尊。从今日起,称觉为师,更不归依邪魔外道。以自性三宝常自证明。劝善知识,归依自性三宝。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自心归依觉,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离财色,名两足尊。自心归依正,念念无邪见,以无邪见故,即无人我贡高贪爱执著,名离欲尊。自心归依净,一切尘劳爱欲境界,自性皆不染著,名众中尊。若修此行,是自归依。凡夫不会,从日至夜,受三归戒。若言归依佛,佛在何处?若不见佛,凭何所归?言却成妄。善知识,各自观察,莫错用心。经文分明言自归依佛,不言归依他佛。自佛不归,无所依处。今既自悟,各须归依自心三宝。内调心性,外敬他人,是自归依也。
 

皈依不是一件小事,你了不起,我尊敬你可以,佩服你可以,绝谈不上皈依。皈,是归老家,即自己的最终归宿;依,是依止,依靠,生生世世都需要的依靠。所以,只有三宝才可以作为我们皈依的物件。三宝的境界即我们最后结果的境界,也就是道。一个世间烦恼深重的人发心皈依也是不容易的,所以皈依也不是件简单的事,而是人生最大的事。以上是对三皈依的一般讲法,而禅宗对此有自己的特殊性。

 
六祖在这一段里讲的三皈依,是以禅宗自己的特点和道理来讲的。有的人认为六祖这种讲法不对,是取消三皈依了。不能这样认为,六祖是针对唐代当时佛教的一些弊病而作了这样的开示的。那时一般的人都热衷于理论的研究,疏忽了修行的实践。六祖对症下药,扫荡了那些虚浮琐碎的东西,他讲的都是要大家回过头来,从自己身上做起,从自己本性上下手。《坛经》全讲的这个内容。如果前面讲的大家真正懂了,那么六祖这里的‘无相三皈依戒’也就不难理解了。

 
六祖大师的种种的方便;让你自己和佛搭上关系。佛者,觉也,觉悟了就是佛。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觉悟了,成了佛。我们如果也觉悟了,难道就不是佛吗?六祖大师反覆强调的是‘自修,自行,自成佛道‘,强调‘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所以这里强调‘皈依觉’,就是要让你知道自己的觉性也是与佛无二的。皈依佛当然对,但把什么责任全推到佛身上,自己一点不用功,佛也度不了你。所以皈依觉,一方面是皈依佛,另一方面就是要把自己的觉唤醒。自己的觉不唤醒,尽管受了三皈依戒,你还是不能了生死的。所以六祖进而以‘自心皈依觉’、‘自心皈依正’、‘自心皈依净’,这样的方式,来疏通被‘愚迷’、‘烦恼’所窒塞了的心性,真是滴滴归源,丝毫不爽。这一切,全都纳入了‘无相’的自心自性之中,落实在每一个具体的人上,就使佛与众生贴近了,大家也才感到修行、解脱的可靠。只有禅宗,才有如此直捷的方便:‘劝善知识,皈依自性三宝’,你自己就是三宝,不给点出来你不知道。佛者觉也,你觉到了吗?现在大家在这儿听佛法,这就是觉,佛就是凭这个觉而开悟成佛的。

 
善知识,既归依自三宝竟,各各志心,吾与说一体三身自性佛,令汝等见三身,了然自悟自性。总随我道:于自色身归依清净法身佛;于自色身归依圆满报身佛;于自色身归依千百亿化身佛。

 
善知识,色身是舍宅,不可言归。向者三身法,在自性中,世人总有。为自心迷,不见内性。外觅三身如来,不见自身中有三身佛。汝等听说,令汝等于自身中见自性有三身佛。此三身佛,从自性生,不从外得。

 
何名清净法身佛?世人性本清净,万法从自性生。思量一切恶事,即生恶行。思量一切善事,即生善行。如是诸法,在自性中,如天常清,日月常明,为浮云盖覆,上明下暗。忽遇风吹云散,上下俱明,万象皆现。世人性常浮游,如彼天云。
 

善知识,智如日,慧如月。智慧常明,于外著境,被妄念浮云盖覆自性,不得明朗。若遇善知识,闻真正法,自除迷妄,内外明澈,于自性中,万法皆现。见性之人,亦复如是。此名清净法身佛。
 

善知识,自心归依是归依自性,是归依真佛。自归依者,除却自性中不善心、嫉妒心、谄曲心、吾我心、诳妄心、轻人心、慢他心、邪见心、贡高心及一切时中不善之行。常自见己过,不说他人好恶,是自归依。常须下心,普行恭敬,即是见性通达,更无滞碍,是自归依。

 
何名圆满报身?譬如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慧灭万年愚。莫思向前,已过不可得。常思于后,念念圆明。自见本性。善恶虽殊,本性无二。无二之性,名为实性。于实性中,不染善恶,此名圆满报身佛。自性起一念恶,灭万劫善因;自性起一念善,得恒沙恶尽。直至无上菩提,念念自见,不失本念,名为报身。

 
何名千百亿化身?若不思万法,性本如空。一念思量,名为变化。思量恶事,化为地狱。思念善事,化为天堂。毒害化为龙蛇。慈悲化为菩萨。智慧化为上界。愚痴化为下方。自性变化甚多,迷人不能省觉,念念起恶,常行恶道。回一念善,智慧即生。此名自性化身佛。善知识,法身本具,念念自性自见,即是报身佛。从报身思量,即是化身佛。自悟自修,自性功德,是真归依。皮肉是色身,色身是宅舍,不言归依也。但悟自性三身,即识自性佛。吾有一无相颂,若能诵持,言下令汝积劫迷罪,一时消灭。

 
颂曰:

 
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布施供养福无边,


心中三恶元来造。拟将修福欲灭罪,后世得福罪还在。


但向心中除罪缘,各自性中真忏悔。忽悟大乘真忏悔,


除邪行正即无罪。学道常于自性观,即与诸佛同一类。


吾祖唯传此顿法,普愿见性同一体。若欲当来觅法身,


离诸法相心中洗。努力自见莫悠悠,后念忽绝一世休。若悟大乘得见性,虔恭合掌至心求。
 

师言:善知识,总须诵取,依此修行。言下见性,虽去吾千里,如常在吾边。于此言下不悟,即对面千里,何勤远来?珍重,好去!一众闻法,靡不开悟,欢喜奉行。
 

在佛教中,的确有许多东西需要抉择,如六祖这里讲的三身佛,就与教下讲的有很大的不同。一般人听到开悟两个字,立刻会问,他开悟了,有没有神通呢?起报化没有呢?在成都,以前对这个问题就有很大的争论,有的说一悟便了;有的说悟了还不行,还要继续修报身、化身。这里讲一段故事:抗日战争时期,虚云老和尚在重庆主持‘救国息灾法会’,成都佛教界推举袁焕仙居士到重庆去礼请虚云老和尚到成都说法。袁先生顶礼虚云老和尚后就呈本份作略,说:‘成都参禅的有三种人须要救:一种人认为悟后必修;一种人认为一悟便了;还有一种人认为修即不修,不修即修。请老和尚垂慈简别。’虚云老和尚的回答是:‘天下乌鸦一般黑。’后来大家都是‘王顾左右而言他’,把话题叉开了,没有下文。袁先生当时就来信给我介绍了这些情况,看这封信时,大愚和尚也在场。大愚和尚说:‘袁老居士的问话问得好,虚老的答话也不错,但虚老作为一代宗师,似嫌下刃不紧。若是我,就会问袁老居士,你是这三类中的哪一类呢?这样才会狭路相逢,各呈手眼。’大愚和尚在宗门中也是很有见地的人,他感到虚云和尚应机不紧。这是就宗门的机锋而言,不得作实法会。如实而言,我自己的体会是悟后必修,不过悟后的修不同于悟前的修。
 

在唐代,有个学人问长沙岑禅师:‘现在的宗师、善知识们证得涅槃没有呢?’长沙岑禅师反问他:‘你问的是因中涅槃,还是果上涅槃?若是因中涅槃,那就见与佛齐,一切万法莫不俱足;若说果上涅槃,那就功德不够,还达不到。’所以开悟后,见到了自性本自清净,本不生灭,本自具足,本不动摇,能生万法。但这一切都是在因地上,并不是在果位上就与佛一样了。在禅宗史上,从《景德传灯录》、《五灯会元》,到清代的《五灯全书》,在数以千计的祖师中可以看到,他们的悟人是有深浅的,其中真正大彻大悟的人并不多。《金刚经》说:‘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意思就是说,虽证了无为,但有深浅的不同,四果、四向就是依此而建立的。希望大家在实践上能充分认识这一点,只要我们把真种子种下去了,再勤加耕耘,以后自会开花结果的。

 
六祖下面说的很重要,可以说是点睛之语:‘何名清净法身佛?世人本性清净,万法从自性生。思量一切恶事,即生恶行;思量一切善事,即生善行。’对这句话,万不可等闲视之。有人会问:清净法身这么好,又是清净的,怎么还可以做恶事,生恶行呢?王阳明说得好:‘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我们自性本来是清净的,因为那些无明烦恼一来,就把自性遮障了。你若用功修行,把无明烦恼扫除了,本来面目就现了,自性清清净净,连动都未动一下。要知道,在这里清净是自性,无明烦恼也是自性,扫除无明烦恼的力量也是自性,统统全是你自己。再进一步,法身、报身、化身还是你自己。这个自性真是妙不可言,能善能恶,能大能小,能上能下,简直是自由自在的。如果自性只能善,不能恶,那么这个自性就不完满,就不自由,就是一个有缺陷的东西。当然,这是禅宗的讲法,大乘圆教是这样的讲法,唯识学家们则不同意。唯识学认为善恶是各有其种子的。
 

一个人是具备万法的。正因为自性万法惧足,也才有丰富的人生,也才有六道轮回,也才有天堂地狱,也才有菩萨罗汉。如果用孟子的话说‘性本善’;或用荀子的话说‘性本恶’,都把这个性说死了、局限了、不丰满了。性是活泼泼的,如水一样,随方就方,随圆就圆。所以善恶等一切相对的‘二’,是自性本体的作用,在体上是不能谈‘二’的。但既有这个体,它的作用就无穷无尽了。

 
六祖在后面‘机缘品’中还说:‘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简直明白之极,所以不要以为在外面有个佛,佛才具有三身。就我们自己就具备三身,我们的自性,本来就是清净法身,明白了万法皆空的道理,开悟了,见了道,你就得到了圆满报身;然后你广修六度,普作万行,就是百千亿化身。大家都有清净法身,为什么自己看不见呢?是无明遮障了嘛;‘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慧灭万年愚’。一开悟,自性般若之光透出,这些全都扫除了。所以大家要用功,要实践,要当下得受用。有了这个,你就会见到自己的法身,也具有了自己的报身。不是离开我们自己别有个什么法身、报身。就我们现在的自己就是法身、报身。那什么是化身呢?六祖也讲清楚了,你念头一起,东想西想、天南海北,过去,现在,未来,十方都想遍了,那就是千百亿化身啊。你想,几十年来,大家从早到晚,所作所为,有好多念头啊!可以说有恒河沙数那么多吧!这些念头不是别的,全是你自己。
 

当然,有的人是不会同意禅宗的这些说法的,他们会问,你真的成了佛呢?你能呼风唤雨吗?你有三身四智五眼六通吗?许多学禅宗的面对这样的问题难以对答,也难怪他们,若承认自己是佛,自己又有那么多烦恼,自己又那么无能,当然不敢承当。要讨论这样的问题,教下热闹得很,三藏十二部有关的论述极为丰富,要看要学都可以,又何必学禅宗呢?要学禅宗,就必须接受禅宗的特点和方法,就必须透过这一关,要敢于有勇气承当。透过了这一关,法报化三身都是多事,大家记住这个话,到了以后你有所证悟了,你才明白这一点也不假。所以禅宗可以说什么东西都没有,却只有一条:提醒并帮助你自己认识自己,提醒和帮助你开悟。‘吾祖唯传真顿法,普愿见性同一体’。这就是祖师们的心愿。

Tags: 责任编辑:思过黑鹰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白话经典.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下一篇六祖坛经.白话注解
清净莲海佛学网: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交流论坛 联系我们
本站声明:本站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如侵犯了你的版权,请你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消息后24小时内删除。
清净莲海佛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