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释门人法海录
药师山 紫虚居士 注解
佛门弟子 叶政盛 整理
自序
坛经是禅宗六祖惠能大师所讲的经。六祖不认识字,他不会写文章,主要的记述人是他的门人法海。关于法海文献上没有详细的记录,对他的生平不是很了解。此经有提到惠能大师当初是如何悟道,过程非常详细,类似论语记录孔子的一生一样。此经的全名是『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禅宗的传承最早是本师释迦牟尼佛在灵山法会的时候,祂只是拿起一枝花给他的弟子看,没有讲一句话,大家都不知道本师佛拿一枝花是代表什麽意思,只有祂的弟子迦叶尊者笑一笑,知道本师佛在讲什麽,由此本师佛就把所谓禅宗的心印传给迦叶尊者。其意就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以心传心』。
所以它是一个不用文字,完全是讲心法,讲以心印心的宗教。教是佛教的各种教法,所谓「教外别传」是:它不用一般的教法,而是靠「心传心」的方法,所以它叫「禅宗」,禅宗以不立文字为主。大家也许会觉得奇怪,既然不立文字为什麽还有这麽多文字?实际上不立文字是必须修行到最后才捨弃文字。譬如开发一些新产品或做一些新研究,虽然不见得有什麽资料可以参考;但是你在开始的时候总要学一些知识、学一些技术,类似如此,所以禅宗还是有一些经典。
从早期达摩祖师到中国之后一直到四祖道信大师时都是用愣伽经,到五祖弘忍大师改用金刚经,这是他们所谓的根本经典,这中间当然是有原因的,因为愣伽经里面大概只有前面一点点讲到心法:即所谓空性,后面大部分都是讲相法;所以禅宗到后来就不太用愣伽经,因为愣伽经讲太多相法的佛学知识,因而改用完全讲性空的金刚经,一直到现在禅宗所用的基本经典就是金刚经。以金刚经里面所谓「凡所有相皆虚妄或诸相非相」这类偈文来当作印心的经典。愣伽经前面提了很多问题,最后这些问题其实都不用再讲,不用再问;因为都是意识心的问题,意识心是虚妄性不是真实的体性,没有什麽意义。
目前在台湾,我觉得禅宗的传承是没有了。现在台湾的宗教是以净土宗为主,再来就是密宗的势力越来越大,由尼泊尔、美国回流台湾的喇嘛很多,禅宗号称有几个,但是我不认为那是禅宗。禅宗跟禅定是有所不同,这一点要特别说明:所谓禅是佛教菩萨六度里面的第五度「禅定」,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波罗蜜里面的第五波罗蜜「禅定」,六波罗蜜是六种可以了脱生死,可以成佛的六种修行方法。禅定跟禅宗是两码子事;外道也有禅定,不是只有禅宗才有。看坛经会慢慢发现六祖惠能大师不见得主张每个人都要定在禅定里面,他认为你修定,纵然天天去打坐,就算坐破了几百个蒲团也不见得能开悟。所以禅宗跟禅定是两件完全不同的事情。
定是心专注在某一个地方并在定中起观照,即所谓的「止观」之类。一般人平常杂念很多,想事情会比较不客观也不会深入;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把别的事情都放掉,专心去想一件事情,即所谓的禅定、止观的意思,也就是一方面定一方面起心去观照一些事情。这种修行可以慢慢得到世间的一些智慧,例如因缘观观世间的因缘、观世间的事情为什麽会发生?在安静的状况下去观照,去把道理想通,就知道世间一切事情都是有因缘才会产生,因缘如果散了就什麽都消逝了。
这些观照如果观成功以后,你的心对世间的事情(例如爱情失败)就很容易克服。类似这种所谓禅定生智慧,据我个人了解,这种层次还是非常低,称不上是真正的佛法,这只是世间法的一种运作方式,不是佛教所谓不共的方法。很多外道也用这种方法,他们也在修「止观」、也在修「定」,没有什麽不一样;甚至基督教修得比较好的神父,也会类似入定那样在定里面和上帝讲话。所谓讲话,其实是自己在那里讲一些事情、忏悔一些事情、探讨一些事情或想一些观念,他们也在做这种事,所以这种层次都不是很高的,这是一般人对禅定的了解。
一般书上所谓修止观、修定,他们常常是如此叙述:把心安住、把心安定,然后去想一些事情,因而能够得到一些智慧;但这个毕竟还是世间法,不管你怎麽止、怎麽观,说实在的跟自性毫无关係,只是意识心在那边运作而已,与哲学家天马行空想一大堆哲理无异。
六祖特别强调,他的禅定不是一般的禅定,他的禅定是以「般若空慧」为基础,般若空慧就是我们讲的「开悟见(现)性」这种境界,等于是你已经悟入空性,由空性里面再来做这些事情,所以他讲「心即是佛」。可是你是否有试想过?如果心就是佛,那麽心是什麽?心有很多种解读,每个人都有心,如果说心就是佛,那麽大家不都是佛了吗?那就不用修了,还修什麽?像「心即是佛」、「即心即佛」、「是心是佛」这种话要小心解读,很多人解读错误那就不用修行了。像台湾现在就有这种团体,他们自认为他们都是佛,强调只要你承认你的心是佛就好了,根本不用修行;这个当然不对,这种解读相当有问题,他们误解了「心即是佛」的涵意。佛有佛的条件,佛有各种不共的神通、各种不共的能力,佛有佛的智慧,你有吗?没有这些能力,所以不能说你的心就是佛!
六祖惠能大师他一直强调一定要具有「般若空慧」之后才能谈得上「心即是佛」;般若空慧就是先要「悟到空性」:也就是先要悟到「本心是什麽」。你悟到本心是什麽就知道「心即是佛」,如果没有悟到本心是什麽而谈「心即是佛」,那等于是空谈,没有多大意义。像密宗有些比较高层次的修行人随便讲「乐空双运」都出了问题,在修行上也都出现障碍,这种事情要到果位已经有成就者才能讲。
修行人有三种状况:一种是因位,一种是道位,一种是果位。刚刚发心要修行的人叫因位修行者,修一段时间有一点层次的人叫道位修行者。修到有一点成果的人才能称为果位修行者。惠能大师所讲的一些涵意很多是果位成就者才能讲的。例如「心即是佛」、「前念不生即是心、后念不灭即是佛」,一般人讲就不对。又好像「乐空双运」这也是果位修行者才能讲的,一般人不能「乐空双运」,一旦行「乐空双运」你就出问题了。
又举一个例子,一些不守戒律的人常讲:「酒肉穿肠过,佛在心中坐。」如果是一位修行有大成就者讲这句话就没有问题,因为他能观世间如幻、可以不染着;如果是因位、道位的人讲这句话就犯了戒律,做这种事可能会染了一大堆业障,所以这种话是看什麽人说的。读六祖坛经的时候一定要知道哪一种话是对一般人说的(因位、道位),哪一种话是对果位修行者说的,如果没有弄清楚的话很可能会陷入重大的错误。
六祖是唐太宗贞观十二年(公元六百三十八年)二月初八生;其父为小官,被贬岭南(广东五岭以南,摆夷蛮荒之地)早逝,因此随母生活,少时穷困,以砍材、卖材为生。二十四岁有机缘见到五祖,等于真正开始恢复修行。因五祖教导金刚经而于两年很短的时间之内就开悟见性成为大师,后因禅宗传承问题被逼离开黄梅到广东南华寺一带,在成为出家人前十五年期间隐于猎人队之间避祸,与猎人为伍,以肉边菜为食,后遇印宗法师才得出家。因此六祖在四十岁(公元六百七十八年)以后才现出家相并开始弘法,此与梁天监元年(公元五百零二年)智药三藏所预测,一百七十年后有肉身菩萨于此坛畔树下转上乘法轮之谶相当吻合;说不定智药三藏就是六祖惠能大师的前身。
本人因为有特殊因缘在杨梅高中佛学社讲此经,又恰巧叶政盛建筑师发心护持,将本人所讲的录音带写成文字,其之辛苦非一般人可瞭解,本人在此特别致上感谢之意。又此文稿之印製由石福春先生护持、由林春松先生校对,在此亦表谢意。
三宝弟子
紫虚居士恭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