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运城市临猗县仁寿寺 10-31
·忻州市五台县延庆寺 10-31
·忻州市五台县南禅寺 10-31
·忻州市五台县佛光寺 10-31
·晋中市榆社寿圣寺 10-31
·晋中市榆社清凉寺 10-29
·晋中市榆社资福寺 10-29
·晋中市榆社福祥寺 10-29
·晋中市榆社弥陀寺 10-29
·晋中市榆社崇圣寺 10-29

文库热门

·运城市临猗县仁寿寺 10-31
·忻州市五台县延庆寺 10-31
·忻州市五台县南禅寺 10-31
·忻州市五台县佛光寺 10-31
·晋中市榆社寿圣寺 10-31
·晋中市榆社清凉寺 10-29
·晋中市榆社资福寺 10-29
·晋中市榆社福祥寺 10-29
·晋中市榆社弥陀寺 10-29
·晋中市榆社崇圣寺 10-29

TOP

六祖坛经.白话注解 (六)
2011-06-09 17:10:24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 【 】 浏览:8885次 评论:0

定慧品第四1


师示众云:『善知识!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大众勿迷,言定慧别。定慧一体,不是二2;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3。若识此义,即是定慧等学4。诸学道人,莫言先定发慧,先慧发定各别。作此见者,法有二相。口说善语,心中不善,空有定慧,定慧不等。若心口俱善,内外一如,定慧即等5。』


1. 定慧-定是体、心专注一处,即奢摩他(禅定)。慧是用、观照的意思。(详附注一)


2. 定慧一体不是二-定与慧其体性是一般无二,是一件事情,是心的两种状况。(详附注二)


3. 即慧之时…时慧在定-即照而寂、寂而照的意思。(详附注三)


4. 定慧等学-定慧等持。


5. 诸学道人…定慧即等-各位学道之人,不要说先定再发慧、先慧再发定,两者不一样。持这种见解的人就表示法有两种,其实两者是同一件事情(附注:定、慧体性相同,都是自心在运作,只是心力大小不同而已,并非有定、慧两种法。即打坐念佛之时就要控制,保持定慧等持,不是先定发慧或先慧发定)。譬如口说好话,心无善念,即是二相,空有定、慧,其定、慧就不相等。如果心、口俱善,内外如一,就是定慧等持。


附注一:真正的定是心安住在空性、十方圆明的境界才是佛的定,由定中起观照才能得到真正的智慧。一般观察某些事情会产生智慧,但修行不是用意识心到处乱看,用意识心则心力散乱不集中,而且容易执着产生偏袒(不客观),所得的智慧就会有问题。慧是由定中起观照才能产生强大的心力,而且可以把杂念、不平等心除掉,以无我、平等、客观的心观照才能得到真正的智慧。对一般人而言,无法真正悟到空性,只能定在意识心某一个比较安定的境界,所得到的不是佛或大菩萨的智慧,只是凡夫的智慧。


附注二:以电灯来比喻定慧,关灯时比喻定、开灯时比喻慧。电灯是一个不是两个,即体性是一不是二,只是有时开灯有时关灯,即有在用时是慧,摆着不用时是定。


附注三:在做观照(慧)的时候要有定,在做定的时候也要有慧,此是禅定的一种功夫。寂是定、照是慧,定中有慧、慧中有定,要保持定慧等持,不能偏一边。如果一直「寂」下去会昏沉(昏睡),眼前一片黑暗。「照」则会感觉眼前比较亮,但照得太厉害则会变成「燥」,心会起伏不定、烦躁不安。


例如念佛观想或持咒观本尊时,太专心(寂得过度)会陷入昏沉,观不到像,此时要赶快起观,加强心念。打坐念佛是心的运作,心念很强就是在观照,慢慢摆脱运作的心就会进入寂的境界。把心念控制在某一个程度:如何才不会太寂也不会太照,自己要去体会。个人的经验是:儘量用很小的心念去念佛、持咒、观想,只要保持不睡着就好,如此比较可以克服意识心,比较容易有好的境界。


『自悟修行,不在于诤;若诤先后,即同迷人。不断胜负,却增我法,不离四相1。善知识!定慧犹如何等?犹如灯光。有灯即光,无灯即暗;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名虽有二,体本同一。此定慧法,亦复如是2。』师示众云:『善知识!一行三昧者,于一切处,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是也3。净名经云:「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4。」莫心行谄曲,口但说直,口说一行三昧,不行直心;但行直心,于一切法,勿有执着5。迷人着法相,执一行三昧。直言常坐不动,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作此解者。即同无情,却是障道因缘6。』


1. 自悟修行…不离四相-自己开悟修行,不在于诤论先后高低;如果诤论先后高低,就如同迷中凡人一般。不断除争胜负长短之心,就会增加我相,心就无法离开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等四相,就无法开悟见性。


2. 定慧犹如…亦复如是-定、慧要如何等持(平等)?就如灯、光一样,有灯就有光,没有灯就会暗;灯是光之体(定),光是灯之用(慧),灯、光名字虽有两个,但却是同一个体性,光亦是由灯而来。此定、慧之法也是同样道理,定、慧是心的不同状况;心比较安住时称为定,比较有起用时称为慧,如此而已,并非定、慧是心的两个事物。


3. 一行三昧…直心是也-所谓一行三昧,就是在一切时、一切处,无论是行、住、坐、卧,常行直心观照本心(自性)的意思。(附注:如一切时、一切处都在念佛、持咒或观想,专心做同一件事情,就是一行三昧。)


4. 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净名经(维摩诘经)说:「一下子能直通(观到)本心就能成佛道(悟到空性),就是唯心净土(常寂光土的境界)。」


5. 莫心行谄…勿有执着-不能够心想的是谄媚、歪曲,但嘴里却说直心;嘴说一行三昧,但却不是随时观照本心,如此就毫无用处。只要能够行直心,于一切法不执着,这才是最重要的关键。


6. 迷人着法…障道因缘-痴迷之人着法相(禅宗只观空性,不迷念佛、持咒、观想等法相,与他宗不同),执着一行三昧;或直言整天常坐不动,心不起妄念(空无),即是一行三昧。作此解读者,即如同无情类的草木金石,那不是一行三昧,反而是障碍道法的因缘。


师示众云:『善知识!道须通流,何以却滞?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为自缚1。若言常坐不动是,只如舍利弗宴坐林中,却被维摩诘诃2。善知识!又有人教坐,看心观静,不动不起,从此置功,迷人不会,便执成颠。如此者众,如是相教,故知大错3。』师示众云:『善知识!本来正教,无有顿渐,人性自有利钝。迷人渐修,悟人顿契,自识本心,自见本性,即无差别,所以立顿渐之假名4。


1. 道须通流…名为自缚-佛道必须要毫无障碍地通畅流向本心(自性),哪里是停滞不动(着相或被业障阻塞)?心能够不着法相,就能通畅流向本心(自性)。心若执着法相,名为自己绑住自己(自缚)。


2. 若言常坐…维摩诘诃-如果说常坐不动是佛道,那就会像舍利弗常宴坐林中一样,反而被维摩诘居士诃斥为不如法。(附注:禅宗与禅坐是两回事,外道也有禅坐,禅宗是行、住、坐、卧皆在观照参禅。)


3. 又有人教…故知大错-又有人教导其弟子禅坐,要看自己的本心、观其清净,长时间不动、不起坐,由此去下功夫,痴迷之人不能体会真义,便执着此种禅坐成痴(颠)。像这样的人很多,用此种相状(教坐、看心、观静、不动、不起)来教导众生,实是一大错误!


4. 本来正教…渐之假名-佛教真正的教理本来是没有顿悟、渐修的分别,后来全是因为人的根器有锐利、迟钝的不同,因此而分立许多教派。痴迷之人就以消业障等一步一步修上来。悟性高的人,就可以瞬间顿悟正法、开悟见性。但不管是渐修或顿悟,只要能够认识自己的本心(如来藏、起用)、见(现)自己的本性(空性、体性),两者就没有什麽差别,只是立顿悟、渐修法门的假名分别而已。


『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1。无相者:于相而离相2;无念者:于念而无念3;无住者:人之本性,于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刺欺争之时,并将为空,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思前境4。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繫缚。于诸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此是以无住为本5。』


1. 我此法门…无住为本-我禅宗法门自第一祖迦叶以来,先立无念(没有意识心的念头。附注:必须悟入空性才能无念,安住虚空还有空无之念,不是真正的无念。)为宗旨、无相(心不起分别。必须悟入空性才能无相。)为实体、无住(不执着、不起爱憎的念头。必须悟入空性才能无住。)为根本。


2. 无相者于相而离相-无相:就是面对尘境(相的境界)时,心不起分别。


3. 无念者于念而无念-无念:对于生灭的各种念头,不被染着(黏着)、不去执着。


4. 无住者人…不思前境-无住:人的本性即如此,对于世间的善恶好丑,乃至于冤家或亲人的言语刺激、身体碰触、欺诈争论之时,全部将它观为空(或如幻),不能想要报复加害。念念之中,不要考虑目前的境界(妄相)。


5. 若前念今…无住为本-如果前念、今念、后念,杂念纷飞、相续不断,这就是自心被繫缚(被烦恼黏着、绑住)。于诸法上,念念不执着(不安住在念头上),自心就不会被繫缚。此是以无住心(详附注)为根本的道理。


附注:由于业障、无明的缘故,人的念头自无始以来都没有停过,此意识心(杂念)会障碍真心;使人没有办法(机会)用到真心。唯一的办法就是能够停掉意识心,此时的起心才是真心,心念的力量才会强大。只有悟入空性之时,才能完全克服所有的杂念而不被束缚,才能达到真心的境界,此称为无住心(无所住的心)。


『善知识!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能离于相,则法体清净;此是以无相为体。1』


『善知识!于诸境上心不染,曰无念;于自念上常离诸境,不于境上生心。若只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绝即死,别处受生,是为大错。学道者思之2。若不识法意,自错犹可,更劝他人,自迷不见,又谤佛经;所以立无念为宗3。』


『善知识!云何立无念为宗?只缘口说见性,迷人于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见,一切尘劳妄想,从此而生。自性本无一法可得;若有所得,妄说祸福,即是尘劳邪见。故此法门,立无念为宗4。』


1. 外离一切…无相为体-能够远离(不着)身外一切相,名为无相(面对尘境心不起分别);能离于一切相,自心即能达到清净,悟入空性(法体清净:体性不垢不净的真清净);此是以无相为体的道里。


2. 于诸境上…道者思之-于各种尘境上,心能够不被染着(黏着),称为无念;于自己心念内证(自念)上,要常远离各种境界、面对各种境界不起心动念(不产生苦、乐受,就可接近无念)。如果只是各种事物都不去思考,把各种念头灭尽除去,以为一念灭绝即可死去,到别处(无想天)受生,这是大为错误的观念,学道之人(修行人)应该慎思之。(附注:所谓无念并非灭尽各种「念头」不起,而是克服各种「杂念」不起,以真心起念。如果连真心都压制,那是外道的作为。)


3. 若不识法…无念为宗-如果不了解佛法的真义,自己弄错犹可原谅;若以此(百物不思、空无)更劝诫他人修习,不但自己迷失不能见性,甚至又毁谤佛经,罪业深重,所以立无念为宗旨。


4. 只缘口说…无念为宗-因为有人只是口上说见性,其实没有见性,如此痴迷之人(凡夫),于面对尘境之时皆会起念,念头上又起很多不正之见解(邪见),一切世间尘境劳碌(尘劳)、妄想,就会由此而生。自性没有无明、本来没有一法可得;若认为有所得,妄加言说祸福,其实都是为世间尘境劳碌(尘劳)的邪见。所以禅宗法门立无念为宗旨。


『善知识!无者无何事?念者念何物?无者:无二相,无诸尘劳之心1;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即是念之体,念即是真如之用。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真如有性,所以起念;真如若无,眼耳色声,当时即坏2。

『善知识!真如自性起念,六根虽有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真性常自在。故经云:『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3。』


1. 无者无何…尘劳之心-到底无者无何事?念者念何物?无者:就是不要有意识相对待之分别心(无二相)、不要有为世间各种尘境劳碌之心。


2. 念者念真…当时即坏-念者,念真如本性(自性、空性、如来藏)(详附注)。真如即是一切心念之体性,心念即是真如之起用(此为以中观的论点而言:空即是色、即是假名、色即是空;但一般人不能由真如(空)起用,只能由带有无明的第八识起用,已非真相,故对一般凡夫不能如此说)。真如自性所起的心念,非眼、耳、鼻、舌本身能起念(用),真如有体性,所以能起念;如果没有真如的话,眼、耳、色、声,马上就失去作用(即眼、耳、色、声之所以能够有作用,其实亦来自真如)。


3. 真如自性…义而不动-由真如自性起念(用)之时,六根(含识)虽然亦有见、闻、觉、知,但不会染着一切尘境(指六根),而真性常能起用自在无碍。故维摩诘经说:『由进入空性(第一义)不动而直接起用,其妙功能善于分别诸法相。』


附注:马鸣菩萨约为公元1-2世纪的人物,所着「大乘起信论」是为大乘佛法的开始。其书中所述有关「真如」:一心开二门,一谓真如门、一谓生灭门。即如来藏起用则生二门,一个是属于佛菩萨的真如清净门(不带无明)、一个属于凡夫世间法的生灭门。

Tags: 责任编辑:思过黑鹰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坛经讲座 下一篇六祖坛经.流通本.白话解
清净莲海佛学网: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交流论坛 联系我们
本站声明:本站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如侵犯了你的版权,请你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消息后24小时内删除。
清净莲海佛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