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邢台北盆水龙泉寺 09-17
·邢台泰兴寺 09-17
·邢台观音寺 09-17
·邢台天宫寺 09-17
·邢台天元普贤寺 09-17
·邢台石佛寺 09-17
·邢台北和寺 09-17
·邢台法灵寺 09-17
·邢台宁晋县云台寺 09-17
·邢台普光寺 09-17

文库热门

·邢台北盆水龙泉寺 09-17
·邢台泰兴寺 09-17
·邢台观音寺 09-17
·邢台天宫寺 09-17
·邢台天元普贤寺 09-17
·邢台石佛寺 09-17
·邢台北和寺 09-17
·邢台法灵寺 09-17
·邢台宁晋县云台寺 09-17
·邢台普光寺 09-17

TOP

六祖坛经.白话注解 (八)
2011-06-09 17:10:24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 【 】 浏览:8363次 评论:0

忏悔品第六


时,大师见广韶洎四方士庶,骈集山中听法,于是升座告众曰:『来!诸善知识!此事须从自性中起。于一切时,念念自净其心,自修其行,见自己法身,见自心佛,自度自戒,始得不假到此1。既从远来,一会于此,皆共有缘,今可各各胡跪,先为传自性五分法身香,次授无相忏悔2。』众胡跪。


1. 此事须从…不假到此-忏悔这种事须从自性中起忏悔。任何时候,每一个念头自心都要清净、都要有修行的念头、都要见自己的法身、都要见自心佛,以戒律自己度自己,如此才不会浪费到此一趟的时间。


2. 今可各各…无相忏悔-现在每个人都可右膝着地下跪(胡跪),先传自性五种(分)成就法身的方法(香),其次授无相忏悔。


师曰:『一、戒香:即自心中无非、无恶、无嫉妒、无贪瞋、无劫害,名戒香1。二、定香:即?诸善恶境相,自心不乱,名定香2。三、慧香:自心无碍,常以智慧观照自性,不造诸恶。虽修众善,心不执着,敬上念下,矜恤孤贫,名慧香3。四、解脱香:即自心无所攀缘,不思善,不思恶,自在无碍,名解脱香4。五、解脱知见香:自心既无所攀缘善恶,不可沉空守寂,即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和光接物,无我无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名解脱知见香5。』


1. 戒香-由自心起戒律(类似密宗的菩提心戒),即心中无不好的想法、无恶念、无嫉妒、无贪念、无瞋念、无强抢杀害之心,名戒香。(附注:释尊曾言,以智慧火烧无相宝香供佛。后人就以心或以智慧起用称为「香」。)


2. 定香-由自心起定,即面对各种善、恶境界,自心不受影响、不会乱,名定香。


3. 慧香-由自心起智慧,即自心没有障碍,常以智慧观照自性(常以自心反省、观照过错可以累积智慧、经验),不造诸恶业。虽修持众善业,但心不执着善业,敬重上级体念下属,怜惜济助孤苦贫穷之人,名慧香。


4. 解脱香-由自心解脱(必须已经解脱者才能做到),即自心无所攀缘(不要到处攀缘),不思善,不思恶(并非善、恶不分,而是劝人不要太在意或罣碍人间善、恶、琐碎的事情)(详附注一),自心自在无碍,名解脱香。


5. 解脱知见香-由自心解脱知见(必须已经解脱者才能做到),自心既然无所攀缘善、恶境界,也不可死守顽空(木头空:如藁木死灰。),即须广学多闻,悟到本心,通达各种佛教的道理,由本心起用度生,与外面尘境相配合(和光接物:老子,和其光、同其尘;庄子,接于物、而生时者也),观无我相、无人相(详附注二),直达妙智慧、妙觉性(菩提),进入不变异的空性如来藏(真性不易),了达这种道理名为解脱知见香。


附注一:不思善、不思恶,即禅坐时,好坏都不要去想。如果平常心里常想「觉」就觉不了,一天到晚想要开悟、想见到光明、想见到佛菩萨,这些都是意识妄想心,是四病里面的「作」病(作意),会让你在禅坐之中认假的境界为真,非常危险!在修行中如何除去「作意」,非常重要,所以要离迷离觉、除真除妄、不思善、不思恶,如此才比较有机会开悟见性。


附注二:「无我无人」来自观世音菩萨偈「无我无人观自在」。以世间法来说,没有一个常住不变的我(物质或精神上)存在;但以真实法来说,「我」即是指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如来藏而言,或指修成报身佛「常、乐、我、净」之常住不变的「真我」而言。


『善知识!此香各自内薰,莫向外觅。今与汝等授无相忏悔,灭三世罪,令得三业清净1。善知识!各随我语,一时道:「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愚迷染;从前所有恶业愚迷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憍诳染2;从前所有恶业憍诳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嫉妒染;从前所有恶业嫉妒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


1. 此香各自…三业清净-此自心戒、定、慧香,各自由内心本觉之真如薰习无明,使以妄心厌生死之苦、求涅槃之乐,不要向外面去寻求。现在教授你们无相忏悔,灭除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之罪,令你们得以身、口、意三业清净。


2. 不被憍诳染-心不被骄傲放纵、虚假诳骗所污染。


『善知识!已上是为无相忏悔。云何名忏?云何名悔?忏者:忏其前愆1;从前所有恶业、愚迷、憍诳、嫉妒等罪,悉皆尽忏,永不复起,是名为忏。悔者:悔其后过2;从今已后,所有恶业、愚迷、憍诳、嫉妒等罪,今已觉悟,悉皆永断,更不复作,是名为悔,故称忏悔。凡夫愚迷,只知忏其前愆,不知悔其后过。以不悔故,前罪不灭,后过又生。前罪既不灭,后过复又生,何名忏悔?』


1. 忏者:忏其前愆-忏者:忏悔以前的过错。


2. 悔者:悔其后过-悔者:悔改过错、永不再造。


『善知识!既忏悔已,与善知识发四弘誓愿,各须用心正听:自心众生无边誓愿度,自心烦恼无边誓愿断,自性法门无尽誓愿学,自性无上佛道誓愿成1。』『善知识!大家岂不道,众生无边誓愿度?怎麽道,且不是惠能度2。善知识!心中众生,所谓邪迷心、诳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恶毒心,如是等心,尽是众生,各须自性自度,是名真度3。』


1. 自心众生…道誓愿成-自心妄心所现的众生无边,自己发誓愿自度;自心妄心所现的烦恼无边,自己发誓愿自断;由自性所生的法门无尽,自己发誓愿去学;开悟见性、自心成佛的无上佛道,自己发誓愿去达成。(附注:禅宗注重自度,与一般显教注重度其他众生有所不同。)


2. 大家岂不…是惠能度-大家岂不都说,众生无边誓愿度?如此说法,岂不是惠能要度很多众生?


3. 心中众生…是名真度-心中众生的意思,即所谓邪迷心、诳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恶毒心,如此各种心,都是众生不好的心,各各必须以其自性的性质来度化,如此才能称为真正的自度。


『何名自性自度?即自心中邪见、烦恼、愚痴、众生,将正见度。既有正见,使般若智打破愚痴迷妄众生,各各自度。邪来正度,迷来悟度,愚来智度,恶来善度;如是度者,名为真度1。』『又,烦恼无边誓愿断,将自性般若智,除却虚妄思想心是也。又,法门无尽誓愿学,须自见性,常行正法,是名真学。又,无上佛道誓愿成,既常能下心行于真正,离迷、离觉,常生般若,除真、除妄,即见佛性,即言下佛道成。常念修行是愿力法2。善知识!今发四弘愿了,更与善知识授无相三归依戒。』


1. 何名自性…名为真度-如何才能称为自性自度?即自心中邪见、烦恼、愚痴、众生,用正知见来度化。只要有正知见,就可用般若智慧来打破愚痴迷妄众生,各各自度。邪知见就用正知见来度化,不明就用醒悟来度化,愚痴就用智慧来度化,恶念就用善念来度化;用如此方法度化者,才能称为真正自度。


2. 烦恼无边…是愿力法-自心烦恼无边誓愿断,就是用自性般若智慧(悟到空性的智慧、观空),来除却虚妄意识心的妄想。又自心法门无尽誓愿学,就是必须开悟见性,由空起用,常行度生的正法,如此才能称为真正的学习。又如何才能称为自心无上佛道誓愿成,就是要常常能放下心来,实行真正的佛法,离开迷惑、离开妄觉,常生般若智慧,除去意识心的真、妄,即能悟到如来藏,即可当下见性成佛(见到佛性的意思)。如此常常正念修行,就是愿力修行成就的方法。


『善知识!归依觉,两足尊;归依正,离欲尊;归依净,众中尊。从今日去,称觉为师,更不归依邪魔外道。以自性三宝,常自证明,劝善知识,归依自性三宝1。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2。自心归依觉,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离财色,名两足尊3。自心归依正,念念无邪见,以无邪见故,即无人我贡高贪爱执着,名离欲尊4。自心归依净,一切尘劳爱欲境界,自性皆不染着,名众中尊5。若脩此行,是自归依,凡夫不会,从日至夜,受三归戒,若言归依佛,佛在何处?若不见佛,凭何所归?言却成妄6。』


1. 归依觉两…自性三宝-归依觉性(自性),即是福慧具足的两足尊;归依正法,即是离欲尊(远离欲望、染着之最高层次者);归依真清净(不垢不净),即是众中尊(众人之中最清净者)。从今以后,发愿以觉性为师(以自性为师、即终生以见到本性为追求的目标),绝不归依邪魔外道。经常自己修行来证明本身具有自性佛、法、僧三宝(即观自心是佛、离各种染着并依佛正法做事、观自心清净不染),所以劝各位善知识,应该从此归依自性三宝。(附注:此三种归依即是所谓的三自皈依。)


2. 佛者觉也…僧者净也-佛者就是有觉性(自觉、觉他、觉性圆满:通晓所有度生之法),法者就是佛之正法,僧者就是自心真清净。


3. 自心归依…名两足尊-自心归依觉性(自心能够觉悟),就不会产生邪见、迷惑,就会减少欲望(五欲:财、色、名、食、睡)、容易知足,就能够远离财物、美色,名为福慧具足的两足尊。


4. 自心归依…名离欲尊-自心归依正法(正念),念念就没有邪见,因为没有邪见的缘故,就没有人相、我相、贡高(自以为了不起、高人一等)、我慢(自我骄慢)、贪爱、执着等恶习,名为离欲尊(远离欲望、染着之最高层次者)。


5. 自心归依…名众中尊-自心归依真清净,一切世间各种尘境上的劳碌疲惫(尘劳)、贪爱、欲望等境界,自心皆不会去染着,名为众中尊(众人之中最清净者)。


6. 若修此行…言却成妄-如果修行归依两足尊、离欲尊、众中尊,就是三自归(皈)依;一般凡夫之人不能体会真义,一天到晚说受三归依戒,如果说是归依佛,佛又是在什麽地方?如果看不见佛,凭什麽说归依佛?所言却都成为妄语。(详附注)


附注:此种说法有待商榷,不能说自己看不见佛菩萨就断言别人也看不见。何况有人虽然看不见佛菩萨,但在皈依时,尚能感应有佛菩萨的精神力量存在。所以个人常说,可以说自己的知见,不要随便批评他人的知见,如此很容易出错。佛法微妙难知,众生就像瞎子摸象,有人摸到象鼻子、有人摸到象脚,你不能说他完全错误,如此很容易引起争论。


『善知识!各自观察,莫错用心。经文分明言,自归依佛、不言归依他佛1。自佛不归,无所依处。今既自悟,各须归依自心三宝,内调心性,外敬他人,是自归依也。』『善知识!既归依自三宝竟,各各志心2,吾与说一体三身自性佛,令汝等见三身,了然自悟自性,总随我道:「于自色身,归依清净法身佛;于自色身,归依圆满报身佛;于自色身,归依千百亿化身佛3。』


1. 各自观察…归依他佛-各位应该自己观察,不要错用心随便皈依他佛。华严经文分明说自己归依自性佛,没有说归依他佛。


2. 各各志心-每个人都有志一同,心念一致。


3. 一体三身…亿化身佛-「一体三身自性佛」是惠能大师所独创之语,此似乎是介于一般所说的理佛(具有法身、报身与应身)与事佛(有法身佛、报身佛与应身佛)之间的东西。一般开悟(悟空性)是返见众生本具的理佛,此只见光明,不知相用。而经多劫修行度生福慧具足的事佛,圆悟体相不二,能建立诸净土、能生佛之不共神通妙用。惠能大师悟空性,但未能建报土成报身佛,故其所言「一体三身自性佛」非一般佛经所的法身佛、报身佛与应身佛之属。其所说之应身佛与报身佛等境界,乃其自心所知者。


附注:华严经「自归依佛」,也是「自心归依佛性」的意思,六祖惠能大师如此说法可能也是一种方便说法,因为其信众涵盖儒、释、道各种人,为让大家都能受益,可能不得不有所折衷;否则此种说法,很容易受到他宗的批判。所以对于他的说法,可以检择开悟见性的部分,至于其他说法,不见得要全盘接受。


『善知识!色身是舍宅,不可言归。向者三身佛在自性中,世人总有,为自心迷,不见内性,外觅三身如来,不见自身中有三身佛1。汝等听说,令汝等于自身中见自性有三身佛。此三身佛,从自性生,不从外得。何名清净法身佛?世人性本清净,万法从自性生2;思量一切恶事,即生恶行;思量一切善事,即生善行。如是诸法,在自性中,如天常清,日月常明,为浮云3盖覆,上明下暗,忽遇风吹云散4,上下俱明,万象皆现;世人性常浮游5,如彼天云。善知识!智如日,慧如月;智慧常明,于外着境,被妄念浮云盖覆,自性不得明朗。若遇善知识,闻真正法,自除迷妄,内外明彻,于自性中,万法皆现,见性之人,亦复如是。此名清净法身佛6。』


1. 色身是舍…有三身佛-色身有如「没有精神的房舍」一样,所以不能归依色身。我们所要归向的是三身佛,而三身佛在自性(如来藏)中。世间总有人为自心无明业障所迷,不能悟知自心的体性,而向外去寻找三身如来,因而不能悟见自身中有三身佛。


2. 万法从自性生-世间万法从自性所妄生。(详附注一)


3. 浮云-比喻无明业障。


4. 风吹云散-比喻破除无明业障。


5. 浮游-比喻人性的浮动游移。


6. 清净法身佛-破除无明、上下明亮、内外明彻、开悟见性、十方圆明,称为清净法身佛。(详附注二)


附注一:「万法从自性生」的说法会有问题,与自性不生不灭有冲突。世间万法的生起有法界缘起(无始以来就本有万法,含佛、众生、世界…等)、真如缘起(由真如、空性而起)、无明缘起、业力缘起、阿赖耶识缘起…等不同的说法。个人认为「真如为因、无明为缘」而缘起比较可靠。


附注二:六祖惠能大师所讲的清净法身佛,应是指开悟见性时所现的空性境界而言,与一般佛经所讲的法身佛不同。一般密部佛教的讲法如下:


应身佛的境界:破除无明,八识的功用都转成四智的功用,但种子还未清净。因此应身佛还不能造净土,要到报身佛的层次才能以善种子造净土;所以报身佛的净土没有三恶道,法身佛的净土则善恶都有。


报身佛的境界:应身佛经过一些方法继续修行,慢慢地把染着的善种子恢复清净,恢复到没有自私自利的善;例如把爱的种子恢复为没有自私自利的大慈大悲之种子,就成为报身佛。


法身佛的境界:连恶的种子都恢复为不恶,可以把恶种子观如幻,当成单纯只是一种名相;例如对钱财不会产生贪念、对地狱恶鬼不会害怕,不会产生分别等。即把所有的有漏种子都恢复为无漏种子,才成为法身佛。


以上的观念在密教才有,显教没有。六祖惠能大师所讲的「一体三身清净法身佛」应该是属于自性、佛性之层次,还未到如本师佛那种应身佛(修成的事佛)的层次,因为其根本无明未破,还不能看到如来藏真正体性的清净。


附注说明:据大乘本心心地经所述,法身佛会现报身佛,一种是自受用身报身佛,自受法乐。即常:寿命无量有始无终。乐:恒受法乐。我:具有主宰性的色相。净:恒常清净(以上常、乐、我、净皆非凡夫的意识心所能了知)。为度生会现另外一种他受用身报身佛,有很多种身相;为度初地菩萨现坐百叶莲花;度二地菩萨现坐千叶莲花;度三第菩萨现坐万叶莲花…一直到度十地菩萨。为度凡夫及小乘修行者,会现无数个应身佛,每个应身佛坐一朵莲花。以上一系列的佛只(共)有一个自性。因修行而成的事佛则是反过来,各有自己的自性,先修成应身佛,再修成报身佛、法身佛。


开悟见性所见的十方圆明中,包含体、相、用的法、报、应三身,是每个众生本来具有的妙功能;但这是自性佛(理佛)的层次,不具有色身。六祖惠能大师所说的一体三身是介于自性佛(理佛)与事佛之间。


『善知识!自心归依自性,是归依真佛。自归依者,除却自性中不善心、嫉妒心、谄曲心、吾我心、诳妄心、轻人心、慢他心、邪见心、贡高心及一切时中不善之行,常自见己过,不说他人好恶,是自归依。常须下心,普行恭敬,即是见性通达,更无滞碍,是自归依1。』『何名圆满报身?譬如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莫思向前,已过不可得;常思于后,念念圆明。自见本性,善恶虽殊,本性无二。无二之性,名为实性,于实性中,不染善恶,此名圆满报身佛2。自性起一念恶,灭万劫善因;自性起一念善,得恒沙恶尽,直至无上菩提。念念自见,不失本念,名为报身3。』


1. 自心归依…是自归依-自心归依自性,就是归依法身佛(真佛)。自归依者,除去自性中不善心、嫉妒心、谄曲心(谄媚歪曲)、吾我心(我相)、诳妄心(诓骗狂妄)、轻人心(不敬重他人)、慢他心(恃己高人一等)、邪见心(恶见)、贡高心(夸耀功绩)及一切时中不善之行,常自见己过,不说他人好恶,是自归依。常须下心(谦虚卑下之心),普遍遵行恭敬心,即是见性通达,更无滞碍,此是自归依。(附注:自性是不垢不净、没有善恶,此段话只是对一般官吏、学者所说。因为五情未断,与佛法了脱生死还很遥远,可说只是一种方便法。)


2. 譬如一灯…满报身佛-譬如一盏灯,能消除千年的黑暗,智慧能消灭万年的愚痴。不必想念以前的事情,因为过去的已经不会再回来;要常常思念未来的事情,能念念都处于十方圆明之中。要常安住于空性之中、自见本性,善念恶念虽然殊途,但其体性没有不同。无二之性(不是二分法、没有相对待;如不生不灭、不垢不净等,不可言说)称为实性,安住在实性(空性)之中,不会染着善恶(附注:实性本就不会受染,用「不分别善恶」比较妥当),此名圆满报身佛。


3. 自性起一…名为报身-在自性中起一个恶念,会毁灭万劫以来的善因;在自性起一个善念,得以灭尽恒沙以来的罪垢恶行,直至证悟无上菩提(觉性)成佛之时。念念皆自见本性,不失本心之念,名为报身。


『何名千百亿化身?若不思万法,性本如空1,一念思量,名为变化2。思量恶事,化为地狱;思量善事,化为天堂;毒害化为龙蛇;慈悲化为菩萨,智慧化为上界,愚痴化为下方3。自性变化甚多,迷人不能省觉,念念起恶,常行恶道,回一念善,智慧即生,此名自性化身佛。』『善知识!法身本具,念念自性自见,即是报身佛;从报身思量,即是化身佛;自悟自修自性功德,是真归依;皮肉是色身,色身是宅舍,不言归依也。但悟自性三身,即识自性佛4。吾有一无相颂,若能诵持,言下令汝积劫迷罪,一时消灭5。』


1. 性本如空—体性本如虚空。


2. 一念思量名为变化—在空性中起一点思惟计量名为变化。


3. 智慧化为上界愚痴化为下方—在空性中起智慧的念头就化为天界;起愚痴的念头就化为三恶道。


4. 法身本具…识自性佛-法身是众生本来都具有的,每一个念头都自见自性,即是报身佛;从报身中起思惟计量,即是化身佛;自己自悟、自修自己的自性功德,才是真的自归依;皮肉是色身,色身只是类似房舍而已,所以不说归依有色身的他佛。只要开悟见性,了悟自性(体性)中的法身、报身、应身三身,即是识知自己的自性佛。


5. 吾有一无…一时消灭—吾有一首无相颂,若能诵持,当下就令你累劫的迷惑罪垢马上消灭。(附注:此种话容易受到外道的攻击,是否做尽坏事之后,念一念无相颂,所有罪孽都会消灭?因此应该要说「真实做到」无相颂所说的事情才有可能灭罪。)


附注:开悟时还是地前菩萨;初地至十地破十种根本无明就进入十地菩萨;破转相、业相无明就进入等觉位菩萨;破无始无明就进入妙觉菩萨;无始无明完全破尽就成应身佛。


颂曰:


迷人脩福不脩道1,只言脩福便是道。


布施供养福无边,心中三恶元来造2;


拟将脩福欲灭罪,后世得福罪还在。


但向心中除罪缘3,各自性中真忏悔4;


忽悟大乘真忏悔5,除邪行正即无罪。


学道常于自性观6,即与诸佛同一类。


吾祖唯传此顿法,普愿见性同一体7;


若欲当来觅法身,离诸法相心中洗8。


努力自见莫悠悠,后念忽绝一世休9;


若悟大乘得见性。虔恭合掌至心求。


师言:『善知识!总须诵取,依此脩行,言下见性,虽去吾千里,如常在吾边;于此言下不悟,即对面千里,何勤远来10?珍重,好去!』一众闻法,靡不开悟,欢喜奉行。


1. 脩道—指修空慧。


2. 元来造—无始以来就在造贪、嗔、痴三恶业。


3. 除罪缘—除去造罪的因缘。


4. 各自性中真忏悔—个人由自性(空性)中起念真正忏悔。


5. 忽悟大乘真忏悔—忽然开悟,了知罪恶体性是空,那才是大乘的真忏悔。


6. 自性观—由自性(空性)中起观照。


7. 见性同一体—开悟见性,见到体性。


8. 若欲当来…相心中洗—如果将来想要悟到法身(空性),唯一的办法就是除去心中的法相。


9. 努力自见…绝一世休—要努力于自见本性,不能悠哉悠哉地过生活而浪费时间;否则后念忽然断绝,这一世的生命就算休灭了。


10. 于此言下…何勤远来—于此当下不能开悟见性,就算你我面对面,亦有如远隔千里,你又何必那麽勤劳地从远方来?


附注:地上位菩萨经由佛力加持由空起念,是属于「无作」的层次。禅宗由空起念,由于无明、业力未破除,很可能会出定,是属于意识心「作意」的层次,不能说是与诸佛同一类,勉强可以说是只沾到边而已。

Tags: 责任编辑:思过黑鹰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坛经讲座 下一篇六祖坛经.流通本.白话解
清净莲海佛学网: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交流论坛 联系我们
本站声明:本站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如侵犯了你的版权,请你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消息后24小时内删除。
清净莲海佛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