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邢台北盆水龙泉寺 09-17
·邢台泰兴寺 09-17
·邢台观音寺 09-17
·邢台天宫寺 09-17
·邢台天元普贤寺 09-17
·邢台石佛寺 09-17
·邢台北和寺 09-17
·邢台法灵寺 09-17
·邢台宁晋县云台寺 09-17
·邢台普光寺 09-17

文库热门

·邢台北盆水龙泉寺 09-17
·邢台泰兴寺 09-17
·邢台观音寺 09-17
·邢台天宫寺 09-17
·邢台天元普贤寺 09-17
·邢台石佛寺 09-17
·邢台北和寺 09-17
·邢台法灵寺 09-17
·邢台宁晋县云台寺 09-17
·邢台普光寺 09-17

TOP

六祖坛经.白话注解 (十二)
2011-06-09 17:10:24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 【 】 浏览:8357次 评论:0

付嘱品第十


师,一日唤门人法海、志诚、法达、神会、智常、智通、志彻、志道、法珍、法如等曰:『汝等不同馀人,吾灭度后,各为一方师。吾今教汝说法,不失本宗,先须举三科法门,动用三十六对,出没即离两边,说一切法,莫离自性。忽有人问汝法,出语尽双,皆取对法,来去相因,究竟二法尽除,更无去处1。』


1. 汝等不同…更无去处—你们与其他人不同,我涅槃灭度之后,你们每个人会成为某一个地区(一方)的大师。我现在教导你们如何说法才不会失去本宗的要旨(宗旨),先须举阴、界、入三科法门,动用三十六对法(为破除世人执着两边,则别人说黑你就说白,因为这些都是意识心的假名,不是空性,所以只有言说没有实义),说法或不说法的时候(出没:活动往来)都不执着两边(即离两边),说一切法之时亦不要离开自性。如果忽然有人问你们禅宗之法,你们说出的话语都要成双,皆採取相对法,来去互相为因(缘),最后究竟相对二法尽皆除去,讲到对方无法再讲之处(更无去处)。


『三科法门者,阴界入也。阴是五阴:色受想行识是也。入是十二入,外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内六门1:眼、耳、鼻、舌、身、意是也。界是十八界2:六尘、六门、六识是也。自性能含万法,名含藏识;若起思量,即是转识。生六识,出六门,见六尘,如是一十八界,皆从自性起用。自性若邪,起十八邪;自性若正,起十八正。若恶用即众生用,善用即佛用。用由何等,由自性有3。』


1. 六门—六根就像六个门,能通达内外。


2. 界—范围。如眼睛只能看到色尘,不能看到声音、味道等,有其界限。


3. 自性能含…由自性有—自性能含万法,名含藏识(即第八识。附注:此种说法容易出问题,自性、空性、如来藏是不垢不净,而第八识是虚妄性,两者不同但关係密切);由第八识经第七识如果起思量(因无明的关係起心动念),即是转识,生出前六识,出六门,见六尘,如是一十八界,皆是从自性起用。自性(含藏识)若邪,起十八邪;自性(含藏识)若正,起十八正。若恶用(有无明)即众生用,善用即佛用。「用」是由何而来?是由自性而有。


『对法外境,无情1五对:天与地对,日与月对,明与暗对,阴与阳对,水与火对,此是五对也。法相语言十二对:语与法对,有与无对,有色与无色对,有相与无相对,有漏与无漏对,色与空对,动与静对,清与浊对,凡与圣对,僧与俗对,老与少对,大与小对,此是十二对也。自性起用2十九对:长与短对,邪与正对,痴与慧对,愚与智对,乱与定对,慈与毒对,戒与非对,直与曲对,实与虚对,险与平对,烦恼与菩提对,常与无常对,悲与害对,喜与嗔对,捨与悭对,进与退对,生与灭对,法身与色身对,化身与报身对,此是十九对也。』


1. 无情—指无情类。


2. 自性起用—由自心(此指心所有法,属第六意识)起用,非由空性起用。


师言:『此三十六对法若解用,即道贯一切经法,出入即离两边,自性动用,共人言语,外于相离相,内于空离空。若全着相,即长邪见。若全执空,即长无明1。执空之人有谤经,直言不用文字,既云不用文字,人亦不合语言,只此语言,便是文字之相。又云直道不立文字,即此不立两字,亦是文字,见人所说,便即谤他言着文字。汝等须知,自迷犹可,又谤佛经,不要谤经,罪障无数2。若着相于外,而作法求真,或广立道场,说有无之过患,如是之人,累劫不可见性;但听依法修行,又莫百物不思,而于道性窒碍。若听说不修,令人反生邪念,但依法修行,无住相法施。汝等若悟,依此说,依此用,依此行,依此作,即不失本宗3。


1. 此三十六…即长无明—此三十六对法如果能了解并善加应用,所说的中道之理即能贯通一切经法,言语出入即能远离两边(不执着断、常,有、无两边),自心起用,即成为人们共同尊崇的言语。面对外面尘境,心要离相(心不能着相),内心对于空性要离空无(内心不能着空无)。如果完全着相,就会增长邪见,如果完全执着空无,就会增长愚痴(无明)。


2. 执空之人…罪障无数—执空之人有的人会毁谤佛经,他们质问禅宗不用文字的说法:既然说不用文字,人也不应该用语言,因为语言即是文字之相。又质问禅宗:既然不立文字,但是此「不立」两字,亦是文字。见人有所说法,便即毁谤他的语言是着文字相。你们应该要知道,自己迷失犹可补救,如果说「不立文字」就是「语言及文字都不能用」,那是毁谤佛经!不要毁谤佛经,否则会造作罪障无数。(附注:禅宗所谓不立文字,即空性不能用文字、语言来得到的意思。因此修行不要执着文字、语言,并非文字、语言及经书等都不能用,若如此就是执着空无之人。)


3. 若着相于…不失本宗—若执着尘相于外,而认为可以作法求得真相(实相),或广立道场,说有、无之过患得失;如是之人,累劫不可能开悟见性。有的人听人说法且依法修行,但他们不能什麽道理都不思考(百物不思),如此反而对于道法的性质会产生窒碍难行。如果只听人说法而不实际修行,只是胡思乱想,会令人反而产生邪念。但只要依法修行,行无住相之法佈施,你们如果能悟解这些道理,依此说,依此用,依此行,依此作,即可以不失去本禅宗的宗旨。

若有人问汝义,问有,将无对;问无,将有对;问凡,以圣对;问圣,以凡对。二道相因,生中道义,如一问一对,馀问一依此作,即不失理也1。设有人问:「何名为暗?」答云:「明是因,暗是缘,明没则暗,以明显暗,以暗显明,来去相因,成中道义。馀问,悉皆如此。」汝等于后传法,依此转相教授2,勿失宗旨。』


1. 二道相因…不失理也—二种相对之法互为因缘,皆是意识心,远离两边就会产生中道之义(不执着两边);如果有人问一个你就对一个,其馀一切问题皆依此种方式作答,如此即不会失去中道之理也。

 

2. 转相教授—辗转互相教导传授。


师于太极元年壬子延和七月命门人往新州国恩寺建塔,仍令促工1。次年夏末落成。七月一日,集徒众曰:『吾至八月,欲离世间,汝等有疑,早须相问,为汝破疑,令汝迷尽。吾若去后,无人教汝。』

法海等闻,悉皆涕泣,惟有神会,神情不动,亦无涕泣。师云:『神会小师,却得善不善等2,毁誉不动,哀乐不生,馀者不得。数年山中,竟脩何道?汝今悲泣,为忧阿谁3?若忧吾不知去处,吾自知去处;吾若不知去处,终不预报于汝。汝等悲泣,盖为不知吾去处;若知吾去处,即不合悲泣。法性本无生灭去来,汝等尽坐,吾与汝说一偈,名曰「真假动静偈。」汝等诵取此偈,与吾意同,依此脩行,不失宗旨。』

 

1. 仍令促工—屡次下令敦促勤作工程,以便早日完工。


2. 善不善等—善与不善体性平等。


3. 为忧阿谁—为何人而忧伤?


众僧作礼,请师作偈,偈曰:


一切无有真,不以见于真,


若见于真者,是见尽非真1。


若能自有真,离假即心真,


自心不离假,无真何处真2?


有情即解动,无情即不动,


若脩不动行,同无情不动3。


若觅真不动,动上有不动,


不动是不动,无情无佛种4。


能善分别相,第一义不动,


但作如此见,即是真如用5。


报诸学道人,努力须用意,


莫于大乘门,却执生死智6。


若言下相应,即共论佛义,


若实不相应,合掌令欢喜7。


此宗本无诤,诤即失道意,


执逆诤法门,自性入生死8。


1. 一切无有真…是见尽非真—世间一切法没有真实,不能把所见诸法当成真实,若把所见诸法当成真实,则此所见诸法(如禅坐之中所见)尽非真实。


2. 若能自有真…无真何处真—若能悟到本有之真,离开一切假相即是心真,如果自心不离假相,一切诸法都是无真,那何处能够得真?


3. 有情即解动…同无情不动—有情众生心一定会动,无情众生就不会动,如果修常坐不卧的不动行,就如同无情众生不会动一样(顽空)。


4. 若觅真不动…无情无佛种—若想寻求真心不动,要知道动上有不动的真心,如果误认真心不动就是禅坐不动,那就与无情众生一样没有佛的种性。


5. 能善分别相…即是真如用—要能善分别法相,就是由空起用(第一义不动),只要作如此的见解(真心不动不同于无情不动),即是真如的妙用。


6. 报诸学道人…却执生死智—我要告诉(报)诸位学习佛道之人,努力修行须用第六意识(意)。不要在禅宗大乘顿教法门里,却还执着意识心轮迴生死的见解(智)。


7. 若言下相应…合掌令欢喜—若与人谈论能够互相契合(相应),即可以共同讨论佛法精义,若实在不能相应,则合掌令人欢喜即可。


8. 此宗本无诤…自性入生死—此禅宗本来是讲求无诤三昧,诤论即失去佛道的意义,若执着违逆佛道的诤论法门,自性便坠入生死轮迴。


附注:真心犹如宝珠,意识心犹如宝珠包覆着髒乱破布,修行就是如何把破布去除(消除因果、业障、无明等)现出宝珠,否则包着破布凭空乱想宝珠的样子,永远都是错误的,因为无法得知宝珠的真实样子。


时,徒众闻说偈已,普皆作礼,并体师意,各各摄心,依法脩行,更不敢诤,乃知大师不久住世。


法海上座再拜问曰:『和尚入灭之后,衣法当付何人?』


师曰:『吾于大梵寺说法以至于今,钞录流行,目曰:「法宝坛经」,汝等守护,递相传授,度诸群生,但依此说,是名正法。今为汝等说法,不付其衣,盖为汝等信根淳熟,决定无疑,堪任大事。然据先祖达摩大师付授偈意,衣不合传1。偈曰:


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


一华开五叶,结果自然成2。


1. 衣不合传—法衣不适合传承。


2. 吾本来兹土…结果自然成—我(达摩祖师)来到此中土的本意,是要传法救度迷情的众生,一花(达摩祖师)开五叶(二至六祖等五代),将来结的果实自然大有成就。


师复曰:『诸善知识,汝等各各净心,听吾说法。若欲成就种智1,须达一相三昧,一行三昧。若于一切处而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捨,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閒恬静,虚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2。若于一切处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真成净土,此名一行三昧3。若人具二三昧,如地有种,含藏长养4,成熟其实,一相一行,亦复如是。我今说法,犹如时雨,普润大地,汝等佛性,譬诸种子,遇兹霑洽5,悉皆发生。承吾旨者,决获菩提;依吾行者,定证妙果。听吾偈曰:


心地含诸种,普雨悉皆萌,


顿悟华情已,菩提果自成6。


1. 种智—佛之一切种智,即佛有「知道世间一切法」的智慧。


2. 若于一切…一相三昧—如果能随时随地都不着尘相(不住相),面对尘境时,心中不起憎恶或喜爱,亦无取无捨,不念利益成坏等事情,安乐悠閒、恬然安静、谦虚、和乐融融、而不爱慕名利,此名为一相三昧。


3. 若于一切…一行三昧—如果能随时随地行、住、坐、卧之时,外不着相、内不着空,随时纯粹一心观空(直心观本心不动、安住空性),即是成就真心不动的地方(道场),如此真心即成为净土,此名为一行三昧。


4. 含藏长养—容纳珍藏、长期滋养。


5. 遇兹霑洽—遇雨浸霑滋润。


6. 心地含诸种…菩提果自成—人的自心皆含有佛种、空性、如来藏等(心地含诸种),如果能得到祖师说法的法语(普雨)滋润,则佛种皆能萌芽;只要能顿悟空性(华情:花朵的情形)之后,菩提(智慧)的果实就自然成熟。


师说偈已,曰:『其法无二,其心亦然,其道清净,亦无诸相。汝等慎勿观静,及空其心;此心本净,无可取捨1,各自努力,随缘好去。』 尔时,徒众作礼而退。


大师,七月八日,忽谓门人曰:『吾欲归新州,汝等速理舟楫。』


大众哀留甚坚,师曰:『诸佛出现,犹示涅槃;有来必去,理亦常然。吾此形骸,归必有所。』


众曰:『师从此去,早晚可回。』


师曰:『叶落归根,来时无口2。』


又问曰:『正法眼藏3,传付何人?』


师曰:『有道者得,无心者通4。』


1. 其法无二…无可取捨—世间诸法只有一种体性(空性),没有相对的二边法,其心亦是一样无二,其佛道(空性)本来清净,也没有诸种妄相。你们要戒惧谨慎,千万不要禅观寂静,及空其心(附注:很容易会落入空无的境界);此真心本来就不垢不净,无法可取亦无能丢弃。


2. 叶落归根来时无口—落叶归其根,法身来去无法可说。


3. 正法眼藏—正法的要诀所在。


4. 有道者得无心者通—有修行的人(有开悟见性的人)得我的法,没有妄心(无心:无意识心,指开悟)的人就能通达禅宗心要。


又问『后莫有难否1?』


师曰『吾灭后五六年,当有一人来取吾首。听吾记曰「头上养亲,口里须餐,遇满之难,杨柳为官2。」』


又云『吾去七十年,有二菩萨从东方来,一出家一在家,同时兴化,建立吾宗。缔缉伽蓝,昌隆法嗣3。』


问曰:『未知从上佛祖应现已来,传授几代,愿垂开示。』


师云:『古佛应世,已无数量,不可计也。今以七佛为始。过去庄严劫毘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今贤劫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文佛是为七佛。』


1. 后莫有难否—此后是否有灾难?


2. 头上养亲…杨柳为官—金大悲欲偷取大师的头是要拿去像慈亲一样地供养,张静满做这种偷窃的事情是因为贫穷,须要钱解决三餐的问题。遭遇张静满之难时,县令是杨侃,刺史是柳无忝。


3. 一出家一…昌隆法嗣—出家人指马祖道一禅师,在家人指庞蕴居士,两人同时兴起度化众生,建立禅宗。建造修筑佛寺(缔缉伽蓝),兴盛传承法脉之人(昌隆法嗣)。


附注:每一劫皆有千佛出世,尸弃佛是庄严劫第九九九尊佛,毗舍浮佛是庄严劫第一千尊佛,本师释迦牟尼佛是贤劫第四尊佛,韦陀菩萨是贤劫第一千尊佛,称为楼至佛。


       释   迦   文   佛   首   传       

第一、摩诃迦叶尊者 

第二、阿难尊者 

第三、商那和修尊者 

第四、优婆毱多尊者 

第五、提多迦尊者 

第六、弥遮迦尊者 

第七、婆须蜜多尊者 

第八、佛驮难提尊者 

第九、伏驮蜜多尊者 

第十、胁尊者  

第十一、富那夜奢尊者 

第十二、马呜大士 

第十三、迦毗摩罗尊者 

第十四、龙树大士 

第十五、迦那提婆尊者 

第十六、罗睺罗尊者 

第十七、僧伽难提尊者 

第十八、伽耶舍多尊者 

第十九、鸠摩罗多尊者 

第二十、阇耶多尊者

第二十一、婆修盘头尊者 

第二十二、摩拏罗尊者 

第二十三、鹤勒那尊者 

第二十四、师子尊者 

第二十五、婆舍斯多尊者

第二十六、不如蜜多尊者

第二十七、般若多罗尊者

第二十八、菩提达摩尊者

第二十九、慧可大师 

第三十、僧璨大师 

第三十一、道信大师 

第三十二、弘忍大师 


惠能是为三十三祖。从上诸祖,各有禀承,汝等向后递代流传,毋令乖误1。


1. 从上诸祖…毋令乖误—由以上诸位祖师,各有特殊的传承,你们向后代依次流传,不要产生错误。


附注:阿难尊者学佛较晚,据说本师佛后来有把早期所讲的佛法重讲一遍给阿难听,因此阿难都能记住本师佛一生所讲的法。本师涅槃后不管是小乘、大乘经典的集结,都有找阿难尊者去背诵本师的佛法。脇尊者、马鸣菩萨、龙树菩萨等对大乘佛法的弘传很有贡献,尤其龙树菩萨,不但是禅宗的祖师,也是密宗的祖师,据说寿命很长,活到两百多岁而不知所终,而且大日经与金刚顶经皆是祂找来的。


大师,先天1二年癸丑岁八月初三日-是年十二月,改元开元-于国恩寺斋罢,谓诸徒众曰:『汝等各依位坐,吾与汝别。』


法海白言:『和尚留何教法,令后代迷人,得见佛性?』


师言:『汝等谛听,后代迷人,若识众生,即是佛性;若不识众生,万劫觅佛难逢。吾今教汝识自心众生,见自心佛性。欲求见佛,但识众生;只为众生迷佛,非是佛迷众生。自性若悟,众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众生2。自性平等,众生是佛;自性邪险,佛是众生。汝等心若险曲,即佛在众生中,一念平直,即是众生成佛。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何处求真佛3?汝等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无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万种法4。


1. 先天—唐玄宗年号。


2. 欲求见佛…佛是众生—想求开悟见佛性,只要认识众生;只是因为众生迷失佛性,非是佛性迷惑众生。众生若能悟知自心体性,众生便是佛;自性若是被无始无明遮障而未破除,则理佛(非修成的事佛)就成为众生。


3. 自性平等…处求真佛—能悟知自心体性平等,众生便是佛;若有无明以致自己心性邪恶险毒,理佛便成众生。你们的自心如果邪恶狠毒、歪曲不直(不能由空性起心),即是理佛坠入众生之中,只要当下念头平等、直入本心(空性),即是众生成佛(即直心是道场之义)。我心自有佛性,自心的佛性(体性、空性)就是真佛(非指体外有相之佛)。自己如果不相信自心有佛性、众生皆能成佛,那到什麽地方去求真佛?


4. 外无一物…生万种法—心外无一物而能建立诸法,皆是本心因无明而妄生万种法。


故经云:「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1。」吾今留一偈,与汝等别,名「自性真佛偈」。后代之人识此偈意,自见本心,自成佛道。


偈曰:


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见三毒是魔王,


邪迷之时魔在舍,正见之时佛在堂2。


性中邪见三毒生,即是魔王来住舍,


正见自除三毒心,魔变成佛真无假3。


法身报身及化身,三身本来是一身,


若向性中能自见,即是成佛菩提因4。


1. 心生种种…种种法灭—意识心生,则世间种种法生;意识心灭,则世间种种法灭。(详附注)


2. 真如自性…时佛在堂—真如、自性、如来藏等是众生的体性(真佛),邪见、贪、嗔、痴三毒是魔王,执着邪见、被无明遮障之时(邪迷之时)心就是魔(魔在舍:有如魔在房舍里面),具有正知见之时心即是佛(佛在堂)。


3. 性中邪见…佛真无假—自性为无明所遮障就会产生邪见而生三毒,如此就如魔王来住在房舍里一样,具有正知见自然就会除灭三毒心,则魔心变成佛心,此事真实无虚假。


4. 法身报身…佛菩提因—法身、报身及化身,三身本来是一身(即体与相、用本是一体的两面),若能在自性中自见法、报、应三身(开悟见性),即是成就佛智慧(成佛)的原因。


附注:世间种种法是否有客观的「尘」存在?佛教认识论:中观论者认为有,由自心直观尘而分别了知(他们不承认有识),但因为有无明遮障的关係,譬如戴有色眼镜看世间,所见的尘非真相,要破除无明之后才能见到真相。无相唯识论者(唯识的主流派)认为没有客观的「尘」存在,尘其实亦是唯识所现。但有相唯识论者又认为有客观的「尘」存在,只是尘不知是何物,当因缘和合,眼识接触尘时,是由第八识种子相应而形成一个完全相同的影像(假相),称为带相,心并非直观尘,而是分别了知此影相,但此种认知方式是见、相同心,亦诸法唯识,故亦归属于唯识论者。


本从化身生净性,净性常在化身中,


性使化身行正道,当来圆满真无穷1。


婬性本是净性因,除婬即是净性身,


性中各自离五欲,见性刹那即是真2。


今生若遇顿教门,忽悟自性见世尊,


若欲修行觅作佛,不知何处拟求真3。


若能心中自见真,有真即是成佛因,


不见自性外觅佛,起心总是大痴人4。


顿教法门今已留,救度世人须自修,


报汝当来学道者,不作此见大悠悠5。


1. 本从化身…满真无穷—本由化身(体、相、用的用,此指人现在的报化身)生清净性(不黏着外面的尘境,不起不好的念头,即常安住清净心中),清净性常保持于报化身中,清净性能使报化身常行正道,将来成就圆满真是无有穷尽。


2. 婬性本是…那即是真—婬欲染污之性本来也是修行净性的因地(即婬性、净性两者体性相同),除去婬性即是净性身;在心性中各自远离财、色、名、食、睡等五欲,刹那之间开悟见性即是真心。


3. 今生若遇…处拟求真—今生若能遇到禅宗顿教法门,就能忽然开悟见性成佛(见世尊);若欲修行寻觅心外成佛之道,那不知打算(拟)要到何处求取真心?(附注:此处比喻真心是各自本具,非修行所得,若欲心外求法,终不可行。)


4. 若能心中…是大痴人—若能心中自见真性,有真性即是成佛的原因;不见自性而欲心外求法(外觅佛),此种起心动念总是那些大愚痴的人。


5. 顿教法门…见大悠悠—禅宗顿教法门我今已留传在世,虽然可以救度世人,但世人还是须要自己修行(即自己开悟,莫向外求),告诉你们当今及来世的修行者,不作此种知见则只会浪费时间(大悠悠)。


师说偈已,告曰:『汝等好住1,吾灭度后,莫作世情悲泣雨泪,受人弔问,身着孝服,非吾弟子,亦非正法。但识自本心,见自本性,无动无静,无生无灭,无去无来,无是无非,无住无往。恐汝等心迷,不会吾意,今再嘱汝,令汝见性。吾灭度后,依此修行,如吾在日;若违吾教,纵吾在世,亦无有益。』


复说偈曰:


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


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着2。


师说偈已,端坐至三更,忽谓门人曰:『吾行矣!』奄然迁化3,于时异香满室,白虹属地4,林木变白,禽兽哀呜。


1. 汝等好住—你们在世间要好好活着。


2. 兀兀不修善…荡荡心无着—静(兀兀)不修善,动(腾腾)不造恶,于寂静中断意识心(寂寂断见闻),心中坦荡不着尘境(荡荡心无着)。


3. 奄然迁化—忽然之间就逝世。


4. 白虹属地—地上出现白虹。


十一月,广韶新三郡官僚,洎门人僧俗,争迎真身,莫决所之1。乃焚香祷曰:『香烟指处,师所归焉。』时,香烟直贯曹溪。十一月十三日,迁神龛2併所传衣钵而回。


次年七月二十五日出龛,弟子方辩,以香泥上之。门人忆念取首之记,遂先以铁叶漆布,固护师颈入塔。忽于塔内,白光出现,直上冲天,三日始散。韶州奏闻,奉敕立碑,纪师道行。


师,春秋七十有六,年二十四传衣,三十九祝髮3,说法利生三十七载。得旨嗣法4者,四十三人,悟道超凡者,莫知其数。达磨所传信衣,中宗赐磨纳宝钵,及方辩塑师真相,并道具等,主塔侍者尸之5,永镇宝林道场。流传坛经,以显宗旨,此皆兴隆三宝,普利群生者。


1. 莫决所之—无法决定所在的地方。


2. 神龛—禅龛。修禅者静坐的小塔。


3. 祝髮—削髮出家。


4. 得旨嗣法—得到禅宗修法要旨,能继承法脉者。


5. 尸之—主其事。


师入塔后,至开元十年,壬戌八月三日,夜半,忽闻塔中如拽铁索声1。众僧惊起,见一孝子从塔中走出,寻见2师颈有伤,具以贼事闻于州县3。县今杨侃、刺史柳无忝,得牒切加擒捉4。五日,于石角村,捕得贼人,送韶州鞫问5。云姓张,名净满,汝州梁县人。于洪州开元寺,受新罗僧金大悲钱二十千,令取六祖大师首,归海东供养。柳守闻状,未即加刑。乃躬至曹溪,问师上足6令韬曰『如何处断?』韬曰『若以国法论,理须诛夷7。但以佛教慈悲,冤亲平等,况彼求欲供养,罪可恕矣!』柳守加歎曰『始知佛门广大。』遂赦之。上元元年,肃宗遣使就请师衣钵归内供养。至永泰元年,五月五日,代宗梦六祖大师请衣钵。七日,敕刺史杨缄云『朕梦感能禅师请传衣袈裟,却归曹溪,今遣镇国大将军刘崇景顶戴而送8。朕谓之国宝,卿可于本寺如法安置,专令僧众亲承宗旨者,严加守护,勿令遗坠9。』后或为人偷窃,皆不远而获。如是者数四,宪宗諡大鉴禅师,塔曰元和灵照。其馀事蹟,係载唐尚书王维、刺史柳宗元、刺史刘禹锡等碑。守塔沙门令韬录。


六祖坛经笺注终


1. 拽铁索声—拖拉铁索的声音。


2. 寻见—不久就追寻见到。


3. 具以贼事闻于州县—皆以六祖尸首遭遇窃贼的事,传遍于州县之间。


4. 得牒切加擒捉—得到官方公文(讼词),就急切地准备加以捕捉。


5. 鞫问—审判、询问。


6. 上足—高徒。


7. 理须诛夷—照道理须要加以诛杀夷灭。


8. 顶戴而送—非常礼敬地护送。


9. 勿令遗坠—不要令他遗失坠落。



六祖大师平昔所说之法,皆大乘圆顿之旨,故目之曰经。其言近指远,词坦义明,诵者各有所获。明教嵩公,常赞云『天机利者得其深,天机钝者得其浅。』诚哉言也。余初入道,有感于斯,续见三本不同,互有得失,其板亦已漫灭,因取其本校雠。讹者正之,略者详之,复增入弟子请益机缘,庶几学者得尽曹溪之旨。按察使云公从龙,深造此道,一日过山房,睹余所编,谓得坛经之大全,慨然命工锓梓,颛为流通,使曹溪一派,不至断绝。或曰『达摩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卢祖六叶正传,又安用是文字哉。』余曰『此经非文字也,达摩单传直指之指也。南岳青原诸大老,尝因是指以明其心,复以之明马祖石头诸子之心。今之禅宗,流布天下,皆本是指。而今而后,岂无因是指而明心见性者耶。』问者唯唯,再拜谢曰『予不敏,请併书于经末,以诏来者。』至元辛卯夏,南海释宗宝跋。

Tags: 责任编辑:思过黑鹰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坛经讲座 下一篇六祖坛经.流通本.白话解
清净莲海佛学网: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交流论坛 联系我们
本站声明:本站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如侵犯了你的版权,请你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消息后24小时内删除。
清净莲海佛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