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邢台北盆水龙泉寺 09-17
·邢台泰兴寺 09-17
·邢台观音寺 09-17
·邢台天宫寺 09-17
·邢台天元普贤寺 09-17
·邢台石佛寺 09-17
·邢台北和寺 09-17
·邢台法灵寺 09-17
·邢台宁晋县云台寺 09-17
·邢台普光寺 09-17

文库热门

·邢台北盆水龙泉寺 09-17
·邢台泰兴寺 09-17
·邢台观音寺 09-17
·邢台天宫寺 09-17
·邢台天元普贤寺 09-17
·邢台石佛寺 09-17
·邢台北和寺 09-17
·邢台法灵寺 09-17
·邢台宁晋县云台寺 09-17
·邢台普光寺 09-17

TOP

六祖坛经.白话注解 (三)
2011-06-09 17:10:24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 【 】 浏览:8356次 评论:0

行由品第一1


时,大师至宝林2,韶州韦刺史3与官僚,入山请师;出于城中大梵寺讲堂4,为众开缘说法5。师升座次,刺史官僚三十馀人、儒宗学士6二十馀人、僧尼道俗一千馀人,同时作礼,愿闻法要7。


1.行由-是六祖惠能大师的弟子法海记录大师一生讲经说法的事情和因缘。


2.宝林-广州南华山的宝林寺,即现在的南华寺。


3.韦刺史-韦璩刺史,隋唐之刺史就如清朝的知府。


4.大梵寺讲堂-大梵寺即以前之开元寺;讲堂即讲经说法的堂舍。


5.为众开缘说法-请六祖惠能大师为大众开示因缘、讲佛法。


6.儒宗学士-儒家宗师与学者。


7.法要-佛法的枢要法义。


大师告众曰:『善知识!菩提自性1,本来清净2,但用此心,直了成佛3。善知识!且听惠能行由得法事意4。』惠能严父,本贯范阳,左降流于岭南,作新州百姓5;此身不幸,父又早亡,老母孤遗,移来南海;艰辛贫乏,于市卖柴。

 

1.菩提自性-其意是「本有佛性」,它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附注:菩提现在称为「觉」,以前称为「道」。一般人可能无法知道菩提、自性是什麽,此是修证的功夫。菩提与自性是众生本来就具有的,道教有类似的讲法就是「灵知」;它是不昧、不会昏沉,是一个清清楚楚的「觉知」,自心里面它是存在的。但是此「觉知」没有办法用意识心去表达,它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受任何外境的影响。
 

自性也是众生本来就具有的体性,有很多名字:有人称为佛性、有人称为如来藏、有人称为空、真如、菩提…等等。禅宗修行所谓「明心见性」,见性就是现自性。自性是原本具足,所以不能用什麽方法去得、去看到,这样都不对。用「悟」字来比喻比较恰当,用「看」一定看不到,因为有看就有用到意识心,有用到意识心就看不到自性。也不能用「观」的,有能观、所观也观不到自性。原本具足的自性是离意识心,非推理、意识心所能到达的地方。「悟」也是修行的层次,不是语言、文字能表达出来的,只能说「悟到众生的体性」称自性。)


2.本来清净-是说众生本具的自性是本来清净。


(附注:此清净也不是一般所想的清净,它是不垢不净的清净,不是意识心的清净,绝对不能把它认为是很乾净的意思。佛教讲的「自净其意」的「净」也是不垢不净的意思。执着清净也是执着,不能见性。神秀大师比较重视清净,他认为人的修行就像镜子一样要常常去擦拭,所以五祖说神秀的修行方式只能得到人天的福报,永远无法了脱生死。修行不能执着任何相,要破一切相,不管是髒的、乾净的都是相;你执着清净也是相、执着不清净也是相,这些相都要放弃、捨掉,那才是真正的清净,即「不垢不净」才是真清净。)


3.但用此心直了成佛-要了解「此心」是真心还是意识心?这种问题一定要注意!在这里是指一般的意识心,因为修行上还是要靠意识心去修行,虽然现在知道本心是「原本具足、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但是必须要用意识心直接了当去破无明、去开悟见性、去成佛。此心就是我们现在这个心,「离识觅菩提」是没有办法的。人在意识心的状况下如果离开意识心那拿什麽去修行?所以要用现在这个心,但要「直了」成佛,「直了」就是直接了当返观自性、现性成佛,如果弯来弯去就达不到自性。此过程必须要破除尘沙无明之后才能直了成佛。(详附注)


4.且听惠能行由得法事意-请听我惠能讲当初是怎样得禅宗这个法的来龙去脉。


5.左降流于岭南作新州百姓-以前右是大左是小;升官称为右升,降职称为左降。流就是流放,以前流放是很严重的;有的流放出去几年可以回来是比较轻的罪,重罪是流配出去就不能再回来。惠能大师的父亲是属于不能再回来的重罪,他是被流放到五岭之南。因为被流放就没有官当,所以变成新州的百姓,新州是现在广东的新兴县一带。


附注:其实六祖惠能大师这句「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的话讲完之后,其他后面所有的内容都不离这句话,这是他很根本的修行方法,后面只是用不同的方式来讲解这句话而已。因为六祖的层次就在此,他是讲「性宗」;佛教有性宗、相宗两种,性宗只讲心不讲相,讲相的层次跟心不一样。


举例而言,像阿弥陀经讲西方极乐世界的样子,有各种亭台楼阁、八功德水等各种相,那种相是实相;讲空即只讲心不讲相,惠能大师所讲的就像金刚经所讲的,他们都不提相,一切相都观如虚妄,完全没有注意到相的问题。惠能大师悟到空性,即所谓「十方圆明」,也就是体性、自性。所谓「用」,就是真心由空起用,以惠能大师的层次,只能用一点点,没有办法真正讲到「用」,因为他毕竟不是大菩萨或佛的层次。所谓真正的起用是建立净土、建立诸佛世界才是真正的用。惠能大师只是由空里面知道一点用,据我所了解他可能还不能进入「常寂光土」,进入常寂光土是由空起用很直接的一种方式,此大概要到达摩祖师的层次才有能力进入常寂光土。


起用的方法很多,安住在空里面怎麽出世间?这是一个很複杂的问题,就像阿弥陀佛在华藏比丘的时候,要经过十劫的时间才能够建立西方极乐世界,这是一种起用的功夫。像毗卢遮那如来建立华藏世界、药师佛建立东方净琉璃光世界也都是「怎麽起用」,这是实相。惠能大师大概还不能做到这种层次,他主要是进入「空」,知道一些简单的用,所以他整个经里面很少提到相,甚至对净土这一部份还有一点批评。


对于净土这一部份,莲池大师对他就很有意见,他认为坛经对净土误解很多;后来莲池大师曾经为了净土的问题提出一篇相当精采的辩驳。莲池大师是净土宗的祖师,他不会去批评惠能大师,他知道惠能大师是有成就的人,不是一般泛泛之辈;他讲得也很客气,他的意思是说这里面的错误不是惠能大师的错误,是他的弟子因为不了解大师的意思而记得不对。


莲池大师就曾批评到「唯心净土」,因为净土宗是讲「实相净土」。惠能大师在坛经里面有讲到「心净佛土净」,意思是说只要心净佛土就清净,这句话本来是没有错,在维摩诘经开宗明义就讲「心净佛土净」,问题在于这里面对实相净土没有说明;所以莲池大师为了这个问题特别为大家说明什麽是实相净土。实相净土是像阿弥陀佛祂们经过一些心力,经过一些「由空起相用」的过程做出来的,不是说自心就是西方极乐世界。你有什麽能力建造一个西方极乐世界?你有什麽能力能够安住一些众生?没有这些能力当然就不一样。由此可以看出惠能大师只在空性的层次,在实相这一部份就不太清楚了。所以很容易了解他只是讲到空性这一部份而已,相的这一部份很少提到(而唯识里面都在讲相)。


除净土实相外,另有一种相就是世间众生的森罗万相,这是带有无明的相。六祖惠能大师没有提到如何由空进入相的世界,只有「相都是唯心所现」一句话而已。详细怎麽现,那是另外一件事情,「相」当然要有心,没有心哪有相?问题是:世间众生所看的相跟阿弥陀佛祂们所造的相还是有很大的差别,这个关连他也没有提到,这要修行到很高的层次才有办法知道。


时,有一客买柴,使令送至客店;客收去,惠能得钱,却出门外,见一客诵经。惠能一闻经语,心即开悟1,遂问:「客诵何经?」客曰:「金刚经。」复问:「从何所来,持此经典?」客云:「我从蕲州黄梅县东禅寺来。其寺是五祖忍大师在彼主化2,门人一千有馀;我到彼中礼拜,听受此经。大师常劝僧俗,但持金刚经,即自见性3,直了成佛。」


1.心即开悟-惠能大师的心当下开悟。(附注:此开悟还不是真正的开悟,后来五祖跟他讲金刚经,那时候才是真正开悟。这里是心里面有一点了解,类似雾濛濛的看到一点事物,禅宗称为初关。好像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心」他觉得很熟悉,知道它在讲什麽,类似如此。)


2.在彼主化-在那里主持教化,即在那里弘法。


3.但持金刚经即自见性-弘忍大师告诉大家:「你们只要好好修持金刚经就可以见性。」(附注:五祖那时还未正式把金刚经当为弘法的主要经典,正式开始是在六祖的时候,但是五祖那时已经开始在用。见性其实是现性,有能见、所见就不能见到自性;它自己出现则另当别论。)


「惠能闻说,宿昔有缘,乃蒙一客,取银十两与惠能,令充老母衣粮,教便往黄梅参礼五祖。」「惠能安置母毕,即便辞违,不经三十馀日,便至黄梅,礼拜五祖1。」祖问曰:「汝何方人。欲求何物?」


惠能对曰:「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远来礼师,惟求作佛,不求馀物2。」


祖言:「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3?」


惠能曰:「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


1.惠能闻说…礼拜五祖-惠能听客人跟他说金刚经,直觉得这个客人跟他有宿生之缘,他就跟这个客人说,他很想见到五祖弘忍大师并跟他学佛。有一个客人就拿十两银子以便安顿惠能的母亲,做为衣服、粮食之用,并教他如何到黄梅县参访礼拜五祖弘忍大师。本来惠能的母亲也不愿意让他去学佛,因为她只有这麽一个小孩;但是惠能花了很长的时间说服他的母亲,他的母亲知道惠能的心意坚定,不会改变,就答应让他去见弘忍大师学佛。惠能安顿好他的母亲就和她辞别,走不到三十馀日就到了黄梅县参访五祖弘忍大师。


2.惟求作佛不求馀物-我只想成佛作祖,不想别的。


3.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你是蛮荒化外之人,怎麽能够成佛?(獦獠是蛮夷人的称呼,表示化外没有教养的低等人。)


五祖更欲与语,且见徒众总在左右,乃令随众作务1。惠能曰:「惠能启和尚,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离自性,即是福田。未审和尚教作何务2?」


祖云:「这獦獠根性大利3,汝更勿言,着槽厂去4。」


惠能退至后院,有一行者,差惠能破柴踏碓5。


经八月馀,祖一日忽见惠能曰:「吾思汝之见可用6,恐有恶人害汝,遂不与汝言,汝知之否?」惠能曰:「弟子亦知师意,不敢行至堂前,令人不觉7。」


1.乃令随众作务-就令惠能跟随大众去做劳务的事情。


2.惠能启和尚…教作何务-惠能报告大师,你不要看我是獦獠人,我自心常现智慧,不离自性,我本身就有福田(福田是指出家人,因为出家人有戒体,又因礼佛、供佛而得各种福报,礼拜出家人就可得到福报、像良田能长出嘉苗来)。不知道大师你要叫我做什麽事情?


3.根性大利-你这个獦獠人根性太锐利,骄慢心还是很强。


4.汝更勿言着槽厂去-你不要再多说话,到后院养马的小屋去。


5.破柴踏碓-叫惠能去噼材,用脚踏舂米。


6.吾思汝之见…汝知之否-我认为你以前所讲的知见可用,没有什麽过失;但恐怕有坏人嫉妒陷害你,所以这八个多月以来我都不敢跟你讲什麽,那是为了保护你,你知道我的本意吗?


7.弟子亦知…令人不觉-弟子也知道师父的用意,所以我也不敢到佛堂前面跟您请示什麽,就是为了不会让人察觉到我可能是您的衣钵传人。


祖一日唤诸门人总来:「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1,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2?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3。若悟大意4,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火急速去,不得迟滞;思量即不中用,见性之人,言下须见,若如此者,轮刀上阵,亦得见之5。 」众得处分,退而递相谓曰6:「我等众人,不须澄心用意作偈7,将呈和尚,有何所益?神秀上座8,现为教授师,必是他得。我辈谩作偈颂,枉用心力9。」


1.世人生死事大-世间的人最大的问题,就是轮迴生死的问题。


2.汝等终日…福何可救-你们这些人整天只知道念经、拜佛求福报,都不知道求脱离轮迴生死的苦海,自性的迷失不解开、无明不破除的话,福报做得再多也只是生于人天,如此无法救得了你!


3.汝等各去…来呈吾看-你们各自回去好好观自己的智慧,用原本具足的本心般若空慧,各自写一首偈呈上来给我看。


4.若悟大意-如果能够了悟禅宗「明心见性」最重要的心法。


5.思量即不…亦得见之-如果想了悟禅宗明心见性的心法,用思量分别(第六意识心)是没有用的。一个明心见性的人当下马上要能够自现本性,如果能够如此,就算是挥刀上战场作战,还是得现自性。(意思是说现性这种事情,不管什麽时候,即行、住、坐、卧、念念之间随时都能够现性。)


6.众得处分退而递相谓曰-众人得到五祖的吩咐以后,退到堂下彼此互相传诵说言。


7.不须澄心用意作偈-我们这些人根本不须要静下心来专心去作偈。


8.神秀上座-上座是仅次于住持的第二把交椅,神秀大师是五祖座下的大弟子,故称神秀上座。(详附注)


9.必是他得…枉用心力-一定是神秀上座得到传承,我们就算绞尽脑汁去作偈颂也是浪费心力。


附注:五祖弘忍大师的弟子分为两派,一派是渐修,一派是顿悟。渐修这一派最有成就的就是神秀大师,神秀大师后来成为国师,地位相当崇高。顿悟这一派就是惠能大师,他有十五年的时间隐藏在猎人队里,没有人知道他是谁,完全没有地位。在惠能大师离开之后,神秀大师成为北宗的大师,包括武则天都很尊敬他,千里迢迢请他去弘法,还跪拜他,连皇帝都下跪,可见他地位的崇高,亦可见神秀大师还是有相当的成就。他主张修行人要经常慢慢地把业障消除,不要去染着业障,慢慢的清净自己,逐渐清净之后自然会有成就,这是他的修行方法。顿悟不一样,我个人的解读:顿悟是先把垃圾(无明、业障)摆着,直接挖个洞进入空性。人本来有很多垃圾,如果能够挖个洞直接进入空性,这就是顿悟。渐修是慢慢把垃圾一层一层剥掉,剥完以后就可以见到空性,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修行方法。


神秀大师这个方法对一般根器的人比较适合、管用。说实在的,现代的人能够开悟的只有一些大师才有办法,一般人说要一下子开悟也不是那麽容易。所以神秀大师的办法虽然比较慢,但是很稳定,像西方极乐净土也是众生跟着阿弥陀佛渐修。又如经过多少劫之后成阿罗汉、经过多少劫之后成初地菩萨,也是这样慢慢的修上来,都不是顿悟。神秀大师听说有几万个弟子,从唐朝的武则天以下一直到唐中宗,都很重视神秀大师,聘他为国师。神秀法相庄严,身长八尺,非常高大,也算是一位大师。


诸人闻语,总皆息心1,咸言:「我等已后依止2秀师,何烦作偈?」神秀思惟:「诸人不呈偈者,为我与他为教授师3,我须作偈,将呈和尚,若不呈偈,和尚如何知我心中见解深浅?我呈偈意,求法即善,觅祖即恶,却同凡心,夺其圣位奚别4?若不呈偈,终不得法5。大难大难6!」


五祖堂前,有步廊三间,拟请供奉卢珍,画愣伽经变相,及五祖血脉图,流传供养7。神秀作偈成已,数度欲呈,行至堂前,心中恍惚8,遍身汗流,拟呈不得;前后经四日,一十三度呈偈不得。秀乃思惟:「不如向廊下书着,从他和尚看见。忽若道好,即出礼拜,云是秀作;若道不堪,枉向山中数年,受人礼拜,更修何道9?」


1.总皆息心-大家都熄灭作偈的心念。


2.依止-依赖并止住于有力有德之处而不离。


3.为我与他为教授师-因为我是他们的教授师。


4.我呈偈意…圣位奚别-我把偈呈上去,内心若是为求正法,让师父指正我的错误,那就是善念,如果是为求祖师之位,那就是恶念,与凡夫之心无别,那与抢夺祖师之位有什麽不同?


5.终不得法-无法知道自己修行到什麽层次。


6.大难大难-实在很难决定要不要呈偈。


7.拟请供奉…流传供养-本来打算请官拜供奉的画家卢珍,画愣伽经的变相图(把经里的文字用画表达出来)以及禅宗五位祖师的法脉传承图表,以便流传后世,让后代的弟子瞻仰、供奉安置(供养)。


8.心中恍惚-心中恍惚不安、犹豫不决。


9.若道不堪…更修何道-如果师父说很差、不好,那麽我的心中会很难过,枉费在山中数年,还受人礼拜,如此修行不知在修什麽?


是夜三更,不使人知,自执灯,书偈于南廊壁间,呈心所见1。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2。」


秀书偈了,便却归房,人总不知。秀复思惟:「五祖明日见偈欢喜,即我与法3有缘;若言不堪,自是我迷,宿业障重,不合得法4。」圣意难测5,房中思想,坐卧不安,直至五更。


1.自执灯…呈心所见-自己拿着灯,写一首偈在南侧走廊牆壁上,把自己内心所悟到佛法的见解呈现出来。


2.身是菩提树…勿使惹尘埃-佛法修行的要诀是:身体要像菩提树一样(释迦牟尼佛是坐在菩提树下成道,所以佛教称菩提树为金刚座,表示非常庄严的意思),要能够庄严身相,自己的心就像明镜一样,要经常勤奋拂拭尘垢,不要让它染到尘埃。(意思是修行人要守戒律、要庄严身相如菩提树;自己的心要保持清净、如明镜一样不惹尘埃。)(详附注一)


3.法-指法脉、禅宗的传承。


4.若言不堪…不合得法-如果五祖认为我的偈不好,那自然是我还有无明未能开悟,业障深重,没有资格得到法脉。


5.圣意难测-五祖心中到底在想什麽让人难以猜测。


附注一:这是神秀大师的偈里所悟到佛法的渐修方法。现在一般人也是如此修行,守戒律、庄严身相(详附注二)、清净自心、不染各种尘相…等。现在除了禅宗有用顿悟的方法以外,其他各宗(佛教原来有十二宗,后来归为十宗),包括密宗都採用神秀大师渐修的方法,顿悟毕竟是少数。但是为什麽六祖在中国有这麽大的影响力呢?主要是知识份子喜欢这种方法,因为知识份子都自恃很高,认为:「我一定可以顿悟!」而不用像菩萨修三大阿僧祇劫那麽久,说不定二、三天就顿悟了!


附注二:所谓「庄严身相」就是庄严色身,不是很简单的事情。要让人对你产生尊敬,不会有不好的想法,要作到这样才是庄严色身。尤其女孩子,穿露背或太窝囊都不行,别人会对你产生不好的印象、看不起你。


附注说明:所谓「教外别传」就是在经教之外另外教导,例如讲金刚经、法华经这是教内。教跟宗不一样,教是有教法、有经典。十宗里面有九宗都是教,只有禅宗称为宗,宗门就是不靠经典,直接告诉你修法。


例如教你参个话头或棒打搥喝,就是去参,不要读什麽书,参话头参一辈子,参到什麽时候顿悟就好了。这跟教内的教法不一样,像密宗的教法它有次第,第一步作什麽?第二步作什麽?一步一步按部就班去作。神秀大师的渐修是有次第的,顿悟就没有次第。据我所了解其实顿悟也不是突然就顿悟,他是很多世的尘垢已经清得很乾净了,即过去生经过很多世的修行,业障已经清到相当层次,所以这一生本来就该开悟了。天底下没有突然开悟这种事,修行是连续的,很多菩萨在世间也是不用顿悟很快就可以恢复为菩萨。


祖已知神秀入门未得,不见自性1。天明,祖唤卢供奉来,向南廊壁间绘画图相,忽见其偈,报言2:「供奉却不用画,劳尔远来。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3。』但留此偈,与人诵持4,依此偈脩。免堕恶道,依此偈脩,有大利益5。」


1.入门未得不见自性-五祖弘忍大师有神通,已经知道神秀还未入门、还没有领悟到禅宗的真意、还未开悟见性。


2.忽见其偈报言-卢供奉看到牆上有偈就报告五祖,五祖就向卢供奉说言。


3.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世间所有一切的相皆如梦幻泡影,皆是虚妄。(详附注一)


4.诵持-一面读还要一面记忆不失。


5.有大利益-能得人天的福报,也可做将来开悟的基础。(慢慢把心清净、把业障清净,都是将来修成佛道的重要基础。)(详附注二)


附注一:「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是金刚经里面的一句话,就是世间所有的一切相,不管是心里想的相或外面看到的相都要把它当成「虚妄」来处理。即把世间观如梦幻就不会去执着,菩萨道的修行者最重要的就是「要观世间如梦幻」。修小乘、修罗汉是观空,菩萨不能观空,两种的结果完全不同。观空以后会把第六意识里面的很多名相都因观空而消除,等于很多的认知都没有了,将来修到很好的时候就没有办法做事情。


附注二:有人打坐念阿弥陀佛,开始还未入定时念得好好的,等到稍微入定时就念不出来,虽然很努力地想要去念,但是一句都念不出来,这是为什麽?这是因为还未入定时是以今生的记忆在念阿弥陀佛,入定时是以过去生的记忆「名色」在念佛号,如果过去生的记忆里面没有阿弥陀佛的佛号,入定时当然就念不出来。再详细说明如下:


人有几个记忆系统(一)大脑皮质是记忆今生的记录。(二)想蕴是记忆人道累生累世的记录。(三)名色是记忆六道累生累世的记录。


人今生会念阿弥陀佛是因为有人教或曾经在佛经、佛书上看过,大脑的记忆里面有佛号,所以没有入定的时候可以念阿弥陀佛,一旦入定的时候那是摆脱大脑的记忆,是进入第六意识里面更深层的潜意识之中看「名色」里面的记忆。没有入定的时候是在运用这一生的记忆系统,这是最外层的,它是五蕴身想蕴的一部分。再来就会进入所谓的名色,此是第六意识所属的潜意识。我们现在念佛或做什麽事情,所依据的很多都是大脑皮质的记忆(此中也有很多来自名色),也就是这一生学到的事物。


依大脑皮质而修是在五蕴的阶段,如果打坐的境界到了周围的声音慢慢听不到,对周围的感觉都没有了,自己的身体也不见了,此种状况大概已经摆脱五蕴的阶段进入名色的阶段,也就是进入识身的阶段。再深入禅定中,会由这里内观进入更深的潜意识。有人或许由此依据潜意识的记录而念佛,但过去如果没有念过阿弥陀佛或念佛的时间不是很长的话,在过去的记忆里面就找不到佛号。因此在很深的定里面当然想不起佛号,你虽然很努力地想「起念」,但这个念头就是起不来。


其道理就是:人很多生的记录就好像一缸米,这一生的记录只是其中的几粒米,几粒米里面曾经念过阿弥陀佛的佛号,说不定又没有几句;在累生累世的记录里面阿弥陀佛的记录几乎没有或非常少,所以想在很深的禅定里面念阿弥陀佛的佛号,却是没有记录可寻。如果说以前常常念阿弥陀佛,念得很多,即这缸米里面很多都是阿弥陀佛的佛号,所以到很深的潜意识里面自然会念阿弥陀佛的佛号。有人称这种境界为「会自己念佛」,其实那是内心一直在看自己过去生的记录。所以过去生没有念佛,潜意识的记录就没有佛号,想要在深入禅定中用潜意识念佛那是不可能的。


凡所有相皆「虚妄」与凡所有相皆「空」不一样。修空则米粒里面的记录全部是空,就没有阿弥陀佛、钱、颜色…等名相,将来会有看不懂米粒的问题。罗汉修空没有关係,反正他们在世间也不干什麽事,但是一个菩萨要在世间做事就不能观空,因为还要用阿弥陀佛来教别人、自己还要念阿弥陀佛去极乐世界、说不定在净土还要做某些事情。


其他如音乐、美术甚至很多事物…等等,将来都可能有其用途。要在世间做很多工作就不能观空,只能观如幻,但也不能执着,即要抱持不黏着也不丢弃的知见。


附注说明:其实如果我们仔细看惠能大师这些人,这一生也许没有看到他们慢慢修行;但说不定他们也像神秀大师所写的偈一样,慢慢修行了不知多少世,这一生也许机缘到了,所以他们能够即身开悟见性。因此五祖说不要小看神秀的偈,依此偈修行,第一个不会掉到恶道里面去;第二可以保持良好的色身,有大利益,将来有机会能够修成佛道。


令门人炷香礼敬,尽诵此偈,即得见性1,门人诵偈,皆歎善哉!祖,三更唤秀入堂,问曰:「偈是汝作否?」秀言:「实是秀作,不敢妄求祖位,望和尚慈悲,看弟子有少智慧否?」


祖曰:「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2。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实,若如是见,即是无上菩提之自性也3。汝且去,一两日思惟,更作一偈,将来吾看;汝偈若入得门,付汝衣法4。」


1.炷香礼敬…即得见性-点香礼敬,如果能够真正的读诵此偈,就能开悟见性。(详附注一)


2.未入门内-还未开悟见性。


3.无上菩提…之自性也-所谓无上菩提,就是必须当下悟得本心,现出不生不灭的本性。在任何时间之中都能「现」本性(也就是无时不安住于十方圆明之中的意思),并对「诸法性空」了无滞碍,由能悟知一法的体性是空(真),就能推知世间一切法的体性都是空(真),因为众生皆有佛性。如此心中所有的妄境都消失,呈现本心湛然(明亮)不动的境界,此即无上菩提(真实)。如果能有如此见地,就是无上菩提的自性(开悟、空慧、自觉的那一部份)。(详附注二、三、四)


4.付汝衣法-传给你衣钵。


附注一:一般没有必要对偈点香礼敬,这里表示对神秀大师相当尊重的意思。且不可能诵此偈就能开悟,这里可能是因为神秀大师是五祖最重要的大弟子,五祖讲这些话有安慰神秀大师的意思,希望他不会太难过。


附注二:菩提以前称为「道」,后期翻译为「觉」。菩提有不同的层次。


(一)凡夫的菩提。


其实凡夫没有什麽菩提,凡夫的菩提就是发菩提心,也就是发心要找回菩提,菩提就是无上的妙智慧。例如发心学佛,想找回自性、想开悟见性等。觉就是觉悟,一般没有觉悟就没有觉,就没有发菩提心可言,觉悟要学佛就是发菩提心,此是凡夫的菩提、凡夫的觉悟。没有觉悟就会随业流转,在六道轮迴。


(二)菩萨的菩提。


到菩萨或罗汉的菩提是已经经过一番修证,得到「后得智」。后得智就是还没有完全破无明的妙智慧,有后得智就有很多神通,例如


(1)道种智-知道各种道法的修行法门。


(2)一切智-就是共相智。如果悟入空性就知道「世间的一切法其体性都是空」的妙智慧,一般人没有悟入空性,就不知道世间的森罗万象有一个共同的体性就是「空性」。


(3)一切相智(又称一切种智)-含共相智与别相智,就是知道空也知道世间各种个别的相状;不但知道人界的相状,就连天界、鬼界、阿修罗、畜生、地狱等等的相状都知道。


(三)佛的菩提。


到佛的菩提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称为无上正等正觉,就是自觉、觉他、觉性圆满,具有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等四智,称为「本有智」。佛的觉悟就是悟到众生本来具有的本有智,因破无明而得到本有智。


(1)自觉-自己悟入空性,此成就之一是大圆镜智,能使宇宙所有森罗万象的种子都在自己心中显现。另一个成就是平等性智,此知道空、相不二,具有空与相可以互相转换的能力。


(2)觉他-能帮助别人觉悟。此为成就妙观察智(能够观察到世间众生的各种相,知道众生的苦、乐,知道众生在做什麽?)与成所作智(能够成就众生所需的事物)其才能起这个用途。


(3)觉性圆满-即成佛,达到福慧两足尊的圣境界。


本有智就像不戴眼镜看世间。如果戴红色的眼镜(比喻为无明)看世间,则整个世间都变成红色,此谓虚妄有的世界,不是完全没有也不是真实,但不离真相。这是因为有无明的关係,这是众生的世界,本身不属于菩提的层次。但是如果有善知识的教导或者某些机缘读了一些书,他会发心想要修行、想要找他的菩提,这就是凡夫发菩提心。


到了菩萨层次就慢慢会有很多法,这些法就是般若(智慧),就是修「怎样把红色眼镜拿掉」,亦即破各种无明才能恢复原本具足的本有智:即恢复各种见、闻、觉、知的妙智慧。后得智其实很接近本有智,就是无明还未完全破除,但红色眼镜已经拿掉一半多了,如果把眼镜完全除掉就是成佛,称为佛觉、佛的菩提,也就是佛的三身四智。


附注三:「无上菩提」就是佛的菩提,就是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但是六祖惠能大师他们所讲的无上菩提并不是佛的境界,还是有所差别。他们所讲的无上菩提只是智慧的这一部份;没有牵涉到福报的这一部份,所谓佛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福慧两足尊」,就是福要做到最大、慧要做到最高才是福慧两足尊,必须要在三界六道度生,做到三大阿僧祇劫才能由菩萨慢慢的修成佛,像本师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才是真正的佛,才是真正的福慧两足尊。才是得到所谓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无上菩提」。


所以惠能大师和本师佛还是无法相提并论。惠能大师他们所说的无上菩提如「万境自如如」只是属「言诠(说)真如」,不是真正的「真如」,真如是不可说的,这只是用意识心勉强描述什麽是无上菩提。一般的形容是「十方圆明」、「电光火石」。这种事情「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要自己去悟才知道。但要特别注意不要犯了四病里面的「作病」,即自己依照表象去造一个境界就以为是开悟,那还差得很远,但是很多修行人都犯了这种毛病。


附注四:「本性」就是心经里面所说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空性,也就是自性,它具有法身(空的体性)、报身(相、功能)、应身(作用、运用)三身与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等四智。


附注说明:六祖坛经这本书最主要的只是讲怎样得到空慧,至于佛的世界这里没有提,佛菩萨的世界那是非常複杂的,例如阿弥陀佛、药师佛祂们的世界是什麽样子?一般人不知道,这要修福报修到相当高的层次才会晓得。这不是坛经的范围,坛经只讲怎麽由凡夫入空性,类似金刚经讲空慧那样而已。坛经所说的空性也不是偏空,罗汉的层次才是偏空。禅宗有点像尊者的层次,所谓尊者是以空度生,偏空则不度生。禅宗也在度生,他们度生的方式是用「空」在度生,即只要修般若空性就好了,其他都不要修,所以也不拜佛也不修净土,这也是修行的一种法门。


神秀作礼而出。又经数日,作偈不成,心中恍惚,神思不安,犹如梦中,行坐不乐。复两日,有一童子于碓坊1过,唱诵其偈;惠能一闻,便知此偈未见本性,虽未蒙教授,早识大意2。遂问童子曰:「诵者何偈?」童子曰:「尔这獦獠不知,大师言,世人生死事大,欲得传付衣法,令门人作偈来看。若悟大意,即付衣法为第六祖。神秀上座,于南廊壁上,书无相偈,大师令人皆诵,依此偈脩,免堕恶道;依此偈脩,有大利益。」惠能曰:「我亦要诵此,结来生缘。上人!我此踏碓,八个馀月,未曾行到堂前,望上人引至偈前礼拜。」童子引至偈前礼拜,惠能曰:「惠能不识字,请上人为读。」时,有江州别驾3,姓张名日用,便高声读。惠能闻已,遂言:「亦有一偈,望别驾为书。」


1.碓坊-舂米的作坊。


2.虽未蒙教授早识大意-虽然六祖惠能大师还未受到五祖的教导,但是他早就知道空的大意(可能是他以前早就有开悟的经验)。


3.江州别驾-江州是今湖北旧武昌府。别驾是官名,为州刺使的佐使。后世称通判为别驾。


别驾言:「汝亦作偈,其事希有!」惠能向别驾言:「欲学无上菩提,不可轻于初学。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1。若轻人,即有无量无边罪。」


别驾言:「汝但诵偈,吾为汝书。汝若得法,先须度吾,勿忘此言。」


惠能偈曰: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2。


1.上上人有没意智-最上之人往往埋没其智慧。


2.菩提本无树…何处惹尘埃-菩提(真心)、空性、本心、自性等等,不是意识心可到达的地方;真心是言语道断不能言说(不像色身可以庄严不庄严),所以不能像镜台一样可以形容。真心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受任何外境的影响,所以没有惹不惹尘埃的问题(你去擦拭它,它也不会比较乾净,你去污染它,它也不会比较肮髒)。


附注:神秀大师讲的是色身,可以守戒律、可以庄严,意识心可以透过修行来使它清净。六祖惠能大师讲的是真心,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是可以染、可以庄严、可以清净的物体,所以两人讲的不是同样的境界。


书此偈已,徒众总惊,无不嗟讶1,各相谓言:「奇哉!不得以貌取人,何得多时,使他肉身菩萨2。」祖见众人惊怪,恐人损害,遂将鞋擦了偈,曰:「亦未见性。」众以为然。次日,祖潜至碓坊,见能腰石舂米3,语曰:「求道之人,为法忘躯,当如是乎?」乃问曰:「米熟也未4?」


惠能曰:「米熟久矣,犹欠筛在5。」


1.无不嗟讶-没有不惊讶赞叹!


2.何得多时使他肉身菩萨-不要多久的时间他就可成为肉身菩萨。


3.腰石舂米-腰间坠石而舂米。


4.米熟也未-五祖问惠能:「你悟道了没有?」


5.米熟久矣犹欠筛在-悟道很久了,但还欠您传法确认。


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其所住而生其心」1,惠能言下大悟2,一切万法,不离自性3。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4。」


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5。」


1.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要在没有安住(动机)的情形之下生其心。(详附注一)


2.言下大悟-惠能听到五祖讲完金刚经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之后,对这个道理马上就恍然大悟。


3.一切万法不离自性-世间一切万法虽然虚妄,但还是不离自性。(这里的万法指世间法,不包含出世间法的净土、诸佛世界的部分。)


4.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何必他求呢!众生的自性本来就是清净的(指不垢不净的真清净)。何必他求呢!众生的自性本来就是不生不灭的。何必他求呢!众生的自性本来就是具足万法的。何必他求呢!众生的自性本来就是恒常没有动摇变化的(没有常、无常的问题)。何必他求呢!世间万法本来就不离众生的自性。(详附注二、三、四)


5.若识自本心…天人师佛-若能认识自己的本心,见自己的本性,就可称为丈夫、天人师、佛。(这一段话是五祖个人的知见,不是佛经所讲的,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只是理佛而已,不是修成佛,不能称为天人师、佛。)


附注一:「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金刚经里面非常重要的字句。人的起心动念如果有动机就有所安住而生心,如为名、为利就是心有所住,这是凡夫的生心方法,如此无法悟入空性。安住就是偏差、不客观的意思,真正的心是要在很客观的状况之下生心,此「心」才会有真正的功用。若心偏一边就不是真心而是意识心,所以心不能有所住,不能有动机而生心。


那麽心要从什麽地方生呢?最好就是要由空性里面生心。有两种无所住生心的方法,一个是由空里面起心念,这比较难,层次要很高,一般人无法做到。另外一个是观世间一切法如幻,由观如幻的状况之下起心,这个也是无所住,就是说你不会执着,起的心会比较好,就不会有偏袒的问题。除了这两种以外大概就很难无所住。怎样才能真正的到达无所住,这是修行的层次,不是语言的层次可以讲得清楚。


一般的人无法悟入空性的时候,就只能以近似无所住生心,最好是打坐到心比较安静的状况、杂念比较少的时候,起心动念做观想或做事情,那时候就比较接近无所住,因为在那种状况之下比较不会有贪、嗔、痴的问题。平常起心动念大部分是为自己的好处才去做事情,因为人在日常生活上所面对的尘境很多,因此都有不良的心,可能是贪钱、贪名而生一些心,在那种状况都会有严重的有所住、有所偏差,这时候生的心都不是很正确,都是不好的心。
 

附注二:「本不生灭」就是不生不灭,「不生不灭」是一句话,不能分开写,表示不是意识心所能了解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都是所谓的「不二法」,是出世间法。「二法」就是世间法,如有垢就有净、有生就有灭、有增就有减,都是相对的,属意识心的层次。即凡夫的二分法,所以常常把垢丢掉去修净,神秀大师就是这样修行,如时时勤拂拭,就是要把垢擦掉而得到清净。所以五祖才说神秀大师还未入门,对本心不了解。把不垢不净的本心当二分法来看就不对,既然是不垢不净,那你怎麽去擦拭呢?那是不可能的。如果心是有垢有净,如此才能把垢擦掉而让它乾净,但是人的真心是不垢不净的层次,没有什麽可擦拭的。


附注三:「本自具足」就是本心(自性)涵盖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的种子。也就是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都是由本心所起的,都不离本心,即自性具足万法。很多外道的人以为佛教讲的「空」是空无,这是很大的错误,佛教讲的「空」不是空无或虚空,而是能生万法的空,世间一切万法都是与它有关(当然这中间有无明的关係在内),就像麻可以做各种绳子,不是什麽都没有;自性里面含有像麻一样的种子可以做各种绳子、做各种用途,此称「本自具足」。自性里面本具大圆镜智,有很多智种子,这些智种子能够现出世间的各种森罗万象,像各种净土、佛的身相都是智种子所成就的。智种子有了无明之后就变成众生世界的森罗万象。


附注四:「自性能生万法」-大自在天就讲:「世间所有一切法都是我所生」,那麽「自性能生万法」不是跟大自在天所讲的一样吗?要很小心注意这种观念问题。大自在天所谓的生就像鸡生蛋那样,就是这些蛋都是我这一隻鸡所生的,就是世间因我而有的意思。「自性能生万法」不是这个意思,只是说这些万法不离自性,就像戴上红色的眼镜就看到世间的事物都是红色的一样,世间的事物就是所谓的万法,这些万法不离我的眼镜、眼睛而已,没有我的眼镜和眼睛也就没有世间红色的事物。例如我眼前这些红色的麦克风、红色的笔并不是像鸡生蛋一样的生出来,这是因为戴红色的眼镜(有了无明),这才现出红色的麦克风、红色的笔,但这些不是我生的。「自性能生万法」是讲所有世间一切万法是不离自性,这个「生」不是生产或创造的意思,是不离的意思。这种观念弄不清楚就变成大自在天的外道。


三更受法1,人尽不知,便传顿教2及衣钵。云:「汝为第六代祖,善自护念3,广度有情4,流布5将来,无令断绝。听吾偈曰:『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亦无种,无性亦无生6。』


祖复曰:「昔达磨大师,初来此土,人未之信7,故传此衣,以为信体8,代代相承。法则以心传心9,皆令自悟自解。自古,佛佛惟传本体,师师密付本心;衣为争端,止汝勿传。若传此衣,命如悬丝10,汝须速去,恐人害汝。」

惠能启曰:「向甚处去?」


祖云:「逢怀则止,遇会则藏11。」


1.受法-接受衣钵。


2.顿教-禅宗的顿悟教理。


3.善自护念-你要好好护持这个法、念念不忘这个法。


4.有情-众生。


5.流布-流传。


6.有情来下种…无性亦无生-你(有情:觉有情本来指菩萨,这里指惠能广度众生)今天为众生种下学佛的种子,众生因有你这样的因,将来就有开悟见性的果,今天如果没有你种下学佛的种子,将来就没有开悟见性的果(就没有禅宗顿悟根性的人)。


7.人未之信-那时候的人不太相信佛性论(众生皆有佛性),不相信人能顿悟成佛。


8.信体-相信的证物、相信的代表。


9.以心传心-传法就没有衣钵的问题,是以心传心法。


10.命如悬丝-生命像悬挂在丝髮上一样,随时会断,非常危险。


11.逢怀则止遇会则藏-逢怀集县就停止,遇四会县就躲藏起来。


惠能三更,领得衣钵,云:「能本是南中人,素不知此山路,如何出得江口?」五祖言:「汝不须忧,吾自送汝。」祖相送直至九江驿,祖令上船,五祖把艣1自摇。


惠能言:「请和尚坐,弟子合摇艣。」


祖云:「合是吾渡汝。」


惠能曰:「迷时师度,悟了自度;度名虽一,用处不同。惠能生在边方,语音不正2,蒙师传法!今已得悟,只合自性自度3。」


祖云:「如是,如是。以后佛法,由汝大行4。汝去三年,吾方逝世,汝今好去,努力向南,不宜速说,佛法难起5。」


1.艣-橹、船桨。


2.语音不正-讲话没有什麽正知见。


3.只合自性自度-只能以自性开悟见性之后的正知见自己进一步修行。


4.由汝大行-禅宗将会因为你的出现而大大兴盛起来。


5.不宜速说佛法难起-你不能马上去弘法,因为禅宗的顿悟法门现在机缘还未成熟。


惠能辞违祖已,发足南行1,两月中间,至大庾岭2。逐后3数百人来,欲夺衣钵。一僧俗姓陈,名惠明,先是四品将军,性行麤糙,极意参寻4,为众人先,趁及5惠能。惠能掷下衣钵于石上,曰:「此衣表信,可力争耶?」能隐草莽中。

惠明至,提掇不动6,乃唤云:「行者!行者!我为法来,不为衣来。」惠能遂出,盘坐石上。惠明作礼云:「望行者为我说法。」惠能云:「汝既为法而来,可屏息诸缘,勿生一念7,吾为汝说明。」


良久,惠能曰:「不思善,不思恶,正与麽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8?」


1.发足南行-加快脚步向南行走。


2.大庾岭-五岭之一,位于江西大庾县南,与广东南雄县交界。


3.逐后-在后面追逐。


4.极意参寻-内心极力的想参禅悟道。


5.趁及-追到。


6.提掇不动-想提起衣钵但提不动。


7.屏息诸缘勿生一念-先把世间的所有万缘(妄心)熄灭,一点念头都不要生。


8.不思善…本来面目-不思善、不思恶,当下(此时)哪一个是惠明上座你的本来面目?(详附注一、二)


附注一:「不思善…本来面目」这是禅宗的一个法,就是当下断掉意识心,不思善、不思恶,什麽都不要想,心如止水,先停在那里,然后一下子叫你返观你的本来面目(返观你的本性是什麽?);但如此一刹那能够观得到吗?不见得,这不是非常简单的事情!但是道理上是这样没错。我觉得这是讲禅宗的原理,人的意识心都一直在转,要他观本心是很难的。要观本心先要把意识心、世间尘缘的心断掉,然后再突然告诉你:「你的本心是什麽?」你如果能一下子内观就可以观到你的自性。到后来「不思善、不思恶」不是用讲的,禅宗的五个支派连棒、打、喝、骂、拳打脚踢都来。


你本来满怀希望地来问我:「什麽是佛?」我告诉你:「佛是狗屎!」你听到这一句话可能会当场愣住,一下子断掉意识心;或者一脚踢过去,踢得你头昏脑胀,当下傻眼,不晓得是怎麽一回事?「愣一下」即时「不思善、不思恶」,在那个状况之下你不会去想到好坏。如果我跟你讲什麽是佛的一些道理,那是意识心,都是没有用的空谈。最重要的点是在「愣一下」的时候,那个点没有把握的话,人的意识心又开始在那边思善思恶、想东想西了。在那一刹那马上反问你:「谁是你的本来面目?」如果是有根器的人就会一下子开悟。喔!原来自性就是这个样子!


一般人因为意识心一直在转,你问他:「自性是什麽?」他一定用意识心去想:「自性是光明、自性是…等等」这是开悟不了的。意识心如瀑流一样,没有停止过(佛经说心猿意马),禅宗用的方法就是要打断这个瀑流;不打断,问什麽都没有用,他都会陷在意识心的范围里面。当你断了意识心的刹那,一个高明的禅师他会看你的根器而问一句话,那句话一定是非常重要的关键话,会让你迅速返观现本性。功力就在此,要怎样问这句话?棒打喝骂每个人都会做,没有问对话,别人对你会有怨气;要能在适当的时间,问出适当的话让人开悟,才能称为禅宗的大师。


附注二:不思善、不思恶,大概在神道教所谓「冥谛」的层次,即恍兮惚兮的地方,应该在太极、无极那一带。那种状况有一点黑黑的、不是很明亮,什麽心都不起,还没有生「法」,是诸法的源头;但是已经是属于意识心的层次,不是出世间法,所以道教一直修不上去,不出三界。但有神通,是无色界的顶点,快要进入黑洞了,在那里如果给他适当的方法,他会返观(返照),就有机会开悟。此处禅宗称为「百尺竿头」,还要再更进一步才能出离世间;而神道教以为这里就是顶点,不再内求而往外弄神通,所以开悟不了、不出三界,最高只到无色界。


附注说明:如来藏就是自性、佛性,含有世间所有森罗万象的种子与功用,因为不带无明,所以其种子称为智种子,一旦加上无明之后就变成阿赖耶识,即涵藏众生八个识的识种子与功用。


惠明言下大悟。复问云:「上来密语密意外,还更有密意否1?」惠能云:「与汝说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边2。」明曰:「惠明虽在黄梅,实未省自己面目3,今蒙指示,如人饮水,冷暖自知4。今行者,即惠明师也。」惠能曰:「汝若如是,吾与汝同师黄梅,善自护持5。」


明又问:「惠明今后向甚处去?」


惠能曰:「逢袁则止,遇蒙则居。6」明礼辞。


1.上来密语密意外还更有密意否-上代祖师以来,除了能够引发开悟的密语、密意以外,还有没有更秘密、更宝贵的密法?


2.与汝说者…密在汝边-如果说有什麽能够跟你讲的内容,那就不是什麽秘密,如果你能返照自性,那麽禅宗开悟见性的秘密就在你的身上。


3.实未省自己面目-实际上一直没有开悟见性,不知道自己的本来面目(自性)是什麽?


4.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开悟这件事是言语道断,无法用语言来形容,就好像一个人饮水一样,冷暖只有自己知道,是个人内证的功夫。要自己实际去悟,才知道开悟的境界是怎麽样。


5.汝若如是…善自护持-如果你真正悟到自性,何必那麽客气把我当你的老师,我们都是黄梅五祖的弟子,我们都要好好护持五祖及禅宗的法。


6.逢袁则止遇蒙则居-居住于袁州蒙山。


惠能后至曹溪,又被恶人寻逐,乃于四会,避难猎人队中,凡经一十五载,时与猎人随宜说法1。猎人常令守网,每见生命,尽放之。每至饭时,以菜寄煮肉锅。或问,则对曰:「但喫肉边菜。」一日思惟:「时当弘法,不可终遯2。」遂出至广州法性寺;值3印宗法师,讲涅槃经。时有风吹旛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旛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旛动,仁者心动4。」


1.随宜说法-随机缘方便说法。


2.时当弘法不可终遯-应该是弘扬禅宗「顿法」的时候了,不能永远隐没在猎人队里不出。


3.值-刚好、碰到。


4.仁者心动-是你的心在动,如果你的心不动,就不会感觉到风动或旛动。(详附注一)


附注一:「不是风动,不是旛动,仁者心动。」:不是风动也不是旛动,如果你的心不动就不会感觉到风动或旛动。风与旛毕竟是尘境的事物,就像你眼前看到这本书的样子,此是意识心,不是书本来就是这个样子,你会看到这个样子,是因为有你的心在内。这本书原来是一堆原子、分子,不知道是什麽样子?因为用眼睛去看,有眼识、第六识、大脑皮质里面的一些记录、加上潜意识第七识、第八识过去的记录,最后才判断出书的颜色、样子…等等。世间的各种相或心里的各种现象,都是意识心的一种显现。看到东西在动,这个「动」的相也是意识心,当然也要有风、有旛;但是有风、有旛还不够,还要有你的心存在,所以他说风、旛自己不会动,其实是你的心有动念,假如没有人的心念在动的话,你也不会看到东西在动。


「世间的所有一切相,都是意识心的一种显现」这个认知非常重要!像你感觉到这个桌子硬硬的,这是「触」的意识心,不要认为它是实有。科学家认为笔、桌子…等都是实实在在的事物;但佛教告诉你「不是」,这些都是意识心,最多只是一堆分子、原子,而且不知道是什麽样子。能看出这个样子出来,是因为你的心在里面,所以这种现象不是根、不是尘但不离根尘。


意识心是一种因缘和合的产物,有眼、耳、鼻、舌、身、意各种意识心;旛在动是眼的意识心,因缘和合的事物当然是以第六意识最重要,所以惠能大师他说是「心」动。


附注说明:「肉边菜」就是来自六祖惠能大师。他躲在猎人队里因为不想吃肉,就把菜丢在别人的肉锅里面煮来吃,称为「肉边菜」。基本上现在吃素没有必要严苛到把锅子洗到一滴肉油都没有,这样有点太过份!会造成家人很大的困扰,何况连六祖都吃肉边菜。我们居士在世间,肉尽量不吃,如果吃素吃到肉身受影响,倒也不一定要吃素,偶然吃点肉,我觉得也没有什麽不可以。你如果觉得良心不安,吃完之后念点佛号迴向,说:「我不是故意吃你,是因为今天肉身已经不行了,所以不得已才吃点肉。」我想这样也就可以了。修行人有很多可以变通,不必那麽死板。


一众骇然,印宗延至上席,徵诘奥义1,见惠能言简理当,不由文字2。宗云:「行者定非常人,久闻黄梅衣法3南来,莫是行者否?」惠能曰:「不敢!」宗于是作礼,告请传来衣钵,出示大众。宗复问曰:「黄梅付嘱?如何指授4?」惠能曰:「指授即无,惟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5。」宗曰:「何不论禅定解脱?」惠曰:「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6。」


1.徵诘奥义-求问佛法深奥的义理。


2.言简理当不由文字-言语简短、道理适当,不必用很多的语言文字。


3.衣法-传承。


4.黄梅付嘱如何指授-黄梅五祖交付嘱託的禅宗法门,要如何指导教授?


5.指授即无…禅定解脱-禅宗的法门不是由指导教授可得,禅宗是以心传心,只谈论现性的问题,不谈论禅定、解脱(了脱生死)的问题。(详附注一)


6.为是二法…不二之法-如果不是讲直接现性的法,只论禅定、解脱那是二分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门。(详附注二)


附注一:前已讲过「禅定」和「禅宗」不同,禅定是一种定,把心安定在某一个境界,即有能定(观)的心及所定(观)的境界。例如修白骨观,是用清净的心去观白骨。纵然是数息观,它还是有一个境界,如观呼吸、观气,修到初禅看到光明,仍是有光明的境,此即禅定。要有人教导如何去观,如数息、耳根圆通都要有人教授如何去做。禅宗只是叫你现性,至于怎麽现性?他没有告诉你什麽特殊的方法,你要自己想办法去做,所以禅宗不同于禅定、解脱。


附注二:「不二之法」就是不二法门,「二法」就是二分法。因为人的意识心都会有比较、对立、推理这些活动,所以是二分法,是相对的观念,有对就有错、有正就有负。所谓开悟见性这种法,是不二法门,是唯一的。例如佛教讲「空」,空就是空,没有不空、没有相对的观念。讲虚空就是二分法,其相对就是物质,所以要特别注意佛教讲的「自性、空」不是虚空。


有一个解脱的心,一个解脱的境界,也是二分法。小乘罗汉追求解脱的境界就是涅槃,他们的心就是尽量达到清净,然后进入涅槃。惠能大师认为这个不究竟,这是二分法不是佛法,当下开悟见性直现本心才是真正的佛法。此种讲法比较严重,佛法看我们怎麽解读,一般广泛的讲,世间的一切法都是佛法,不管解脱不解脱。


能够用意识心去想像、推理、形容、表达的都是二分法,不是意识心能到达的就是不二法,如空性、净土、佛菩萨的境界…等等。


宗又问:「如何是佛法不二之法?」惠能曰:「法师讲涅槃经,明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如高贵德王菩萨白佛言:『犯四重禁,作五逆罪,及一阐提等,当断善根佛性否?』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无常;佛性非常非无常,是故不断,名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蕴之与界,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佛性1。」


1.惠能曰…即是佛性-惠能说:「印宗法师您讲涅槃经,如果您有开悟见性(明佛性),那麽您讲的这个佛法就是不二之法。如高贵德王菩萨(又称光明遍照菩萨)曾经禀报世尊说:『一个人如果犯杀生、偷盗、邪淫、妄语四重禁罪(可忏悔罪),做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和合僧、由佛身出血(或于如来所起恶意)等五逆重罪(不可忏悔罪),及潜意识完全不信佛的人(详附注一),像这些人是否应当断掉善根的佛性?』(详附注二、三、四)


世尊说:『善根有两种性质:一者常,二者无常;佛性是非常非无常的性质,众生皆有佛性,佛性是所有众生本来就存在的,不会因为做任何事情而受影响,所以不会断,它非属意识心的范围(不是意识心能够到达、解说、了解、想像的境界),所以称为不二。』即善根有两种性质: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它非属意识心的范围,所以称为不二。五蕴(详附注五)与十八界(详附注六)外表看起来不一样,众生不明,以为是两种不同的事物,而有智慧的人知道其体性都是一般无二;这种无二的性质就是佛性。」


附注一:「一阐提」是潜意识信佛的种子非常少,完全不信佛,这种人才叫一阐提。这一生是天主教徒并不表示一定就是一阐提,也许只是这一生没有机缘学佛,并不表示潜意识没有信佛的种子,说不定下一生又信佛了。一阐提的人很少,不容易碰到。


附注二:「善根佛性」主要是讲佛性,善根是形容。善根是做人天善事,累积资量,将来可以成就道业,佛性可以让你成佛,也算是一种善根,所以称为善根佛性。


附注三:「善根」的性质为什麽会有「常与无常」、「善与不善」呢?因为善根是做善事所累积的福报,但有的福报会让你常在六道,例如你很有福报但没有智慧,累世都会成为很有福报的天神或人,这种善根在佛教的观点是「不善」,因为让你在世间轮迴,是「无常」的善根。


另外一种善根是功德(智慧),让你能够开悟见性、了脱生死,例如常常读经、修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耳根圆通…等等,修这些法都是有功德,将来会帮助你开悟了生死,是「善」与「常」的善根。布施做好事是得各种福报,有福报不一定有功德;例如达摩祖师说梁武帝只有福报没有什麽功德。有福报没有功德(智慧)就会常在六道轮迴,轮迴就是无常,就是不善。所以善根有「常与无常」、「善与不善」的性质。但佛性是「非常非无常」、「非善非不善」的性质,不是意识心的层次,所以与善根不同。


附注四:「佛性」是原来具有的,是不生不灭的性质,所有众生都有佛性,蚂蚁也有佛性。它不受任何影响,染不到它也无法清净它。众生因为有无明,好像戴上有色眼镜去看世间。例如你戴上红色眼镜,所看的世间就变成红色的,而每一个众生所戴的眼镜都不一样,所看的世间都不同。佛性就像你拿掉眼镜去看世间原来的样子,眼镜完全拿掉就成佛,此时佛性就是佛。


犯五逆重罪是戴上眼镜时的事情,不是拿下眼镜以后的事情,造业在佛教看是一种虚妄性没有真实性,就好像灯光不够,把绳子看成虚妄的蛇。在妄蛇的世界里面如何杀牠、弄牠都没有用,因为根本就没有蛇。世间众生轮迴就像做一场梦,在这里一昏做一场梦,还是在这个地方,根本没有什麽改变,所以广钦法师说「不去不来」即是此意,「死亡」只是去做另外一场梦而已,「本体」完全没有去来的问题。


其实佛性就是空性,之所以称为佛性是因为将来你会成佛,只是针对这件事情而已。称为空性是针对哪天你开悟见性、悟入空性而言,悟入空性不一定就是成佛,像惠能大师就还未成佛,只是看到空性而已,还要经过漫长的修行才能成佛。空性也就是法性,对无情类众生称为法性,对有情类众生称为空性、佛性或自性。


附注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五蕴,人的精神身称为五蕴身,因为它在累生累世轮迴之中,累积了色、受、想、行、识五种经验而来。人的五蕴是代表对人界的认知,也就是对人的身体与外面世界的认知。


「色蕴」是自己觉得有这个肉身的存在,加上眼睛对外看到一些东西,就是眼睛这个系统对人界累生累世所累积的经验。


「受蕴」是耳对声、鼻对香、舌对味、身对触在人界累生累世所累积的经验。


「想蕴」是人的思想、大脑的运作所累积的经验。


「行蕴」是第七识的运作所累积的经验,如人的心跳、呼吸、血液的循环、时间的经验(有过去、现在、未来的感觉)…等等,人无法控制的动、静之经验,因为第七识没有器官,所以科学上无法知道。


「识蕴」是人对事物能够认识、记忆所累积的经验,「认识」的基础在于「记忆」,人如果不能记忆就无法认识。


「蕴」就是累积的意思,累生累世的名相、符号(即各种意识心)累积在人的内心记录起来的称为「五蕴」。五蕴是轮迴做「人」累生累世的经验;如以前看过的电扇、麦克风是这个样子,这辈子再看到也会一样,你看到这个牆壁就一定认为会阻挡我,穿不过去,此是人无始以来累积的经验,称为「蕴」。其实五蕴跟十八界是同样的性质,只是表示的方法不同而已;人的身心(正报)、世界(依报)就是五蕴也就是十八界,但因为众生不明以为是二。


附注六:「界」就是十八界,即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对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产生「眼、耳、鼻、舌、身、意」六识,共有十八个其各自的范围界限。例如眼根对色尘产生眼识就有「眼根界」、「色尘界」、「眼识界」三个界。眼根界指眼根的构造有其范围,色尘界指眼根所见的色尘有其范围,如人的眼根只能见到光谱里面四千埃到七千埃的范围,即可以看到红外线与紫外线之间的东西,红外线与紫外线就看不到了。眼识界也有其范围,如分子、原子、鬼界…等都看不到。由「眼根界」、「色尘界」、「眼识界」三个界因缘和合产生「视觉」,所以十八界产生「见、闻、嗅、嚐、觉(触)、知」六个觉知。人类对宇宙所有的认知都包含在十八界里面,纵然是推理的事物,如夸克、黑洞…等也是属于第六识「意根对法尘产生意识」的「知觉」范围里面。亦即六个器官对宇宙的六个觉知,包括名、相、符号等,总共称为十八界。


印宗闻说,欢喜合掌1,言:「某甲讲经,犹如瓦砾;仁者论义,犹如真金2。」于是为惠能薙髮3,愿事为师。


惠能遂于菩提树下,开东山法门4。「惠能于东山得法,辛苦受尽,命似悬丝。今日得与使君官僚僧尼道俗同此一会,莫非累劫之缘?亦是过去生中,供养诸佛,同种善根,方始得闻如上顿教得法之因。教是先圣所传,不是惠能自智5。愿闻先圣教者,各令净心。闻了,各自除疑6,如先代圣人无别。」一众闻法,欢喜作礼而退。


1.合掌-合掌向惠能礼敬。


2.某甲讲经…犹如真金-我讲经就像瓦砾一样不值钱(未讲到佛性),惠能大师您的论义就像真金一样贵重。


3.薙髮-剃髮。


4.东山法门-即禅宗顿悟法门,因为禅宗在五祖弘忍以前都在东山,所以称为东山法门。


5.自智-自己开发的智慧。


6.各自除疑-各自把自己心中对禅宗顿悟法门的疑问除掉。

Tags: 责任编辑:思过黑鹰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坛经讲座 下一篇六祖坛经.流通本.白话解
清净莲海佛学网: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交流论坛 联系我们
本站声明:本站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如侵犯了你的版权,请你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消息后24小时内删除。
清净莲海佛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