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邢台北盆水龙泉寺 09-17
·邢台泰兴寺 09-17
·邢台观音寺 09-17
·邢台天宫寺 09-17
·邢台天元普贤寺 09-17
·邢台石佛寺 09-17
·邢台北和寺 09-17
·邢台法灵寺 09-17
·邢台宁晋县云台寺 09-17
·邢台普光寺 09-17

文库热门

·邢台北盆水龙泉寺 09-17
·邢台泰兴寺 09-17
·邢台观音寺 09-17
·邢台天宫寺 09-17
·邢台天元普贤寺 09-17
·邢台石佛寺 09-17
·邢台北和寺 09-17
·邢台法灵寺 09-17
·邢台宁晋县云台寺 09-17
·邢台普光寺 09-17

TOP

成唯识论订正 【十卷】(一)
2018-02-14 12:49:23 来源:清净莲海佛学网 作者: 【 】 浏览:2359次 评论:0

国家图书馆善本佛典 第23册  No.8879


【明 释广伸撰】

 
成唯识论订正序


佀空伸公闭関山中订正成唯识论三年而後成曰吾以成先师之志也善佀公为莲池大师高足弟子云余自癸卯嵗昭浅似公于花山忱然影曰天生莲师乃有是弟子能以无碍之▆才阐笃实之光辉天生佀公乃有莲师为之师能以不动之妙智域不住之圎想唯克领受斯称法器吾友茅庵极击莭扵转言而今三十年来佀公学弥深功弥勒着述弥富若金刚[鎞-囟+(奂-大)]八识规矩宗风玄畅至唯识订正而圎融自布理事只有条贯无遗矣善真如即相即性即理即事即无即有即圎融即行布而法界一迷生〃灭〃能取为见所取为相八万四千樊然教梵随缘逐境粘殢颠倒为轮回根本而揔归之八识然八识本无垢以七识执之而成垢七识本无执[(采-木+(工/山))*糸]六识牵之而成执则夫[(采-木+(工/山))*糸]散入[宋-木+之][(采-木+(工/山))*糸]染入净[(采-木+(工/山))*糸]凡入[不-〡+土]又岂能外扵识之力也?故不研相宗而欲明性是蹈空而行也不研性识而欲明相是舍茷而渡也订正之功其可少乎读是编者当知佀公之苦心直抉流浪之源能脱生死之関上追慈恩之古疏不负佛面之奇徵而自内他外一时俱销我相既销识情自尽顿入觉地而不自知矣若八识田中但存语立攵字之[(共-八+隹)*见]则扪龠扣盘转展执相受熏持种缠缚佥守即日修万行要不种扵凡夫之心量而已矣慈恩教两亦在善扵领受者乎。


崇祯壬申十月朔文震孟题于竺坞草庵

 

刻唯识订正题辞


唯识一宗。十师论颂於西竺。称浩博矣。奘师传译东归。卷束为十。文字简奥。句义幽密。繇唐迄今。解者十数家。互有短长。


本师莲池和尚病之。特命空师订正。守一与 师同事


本师四十年。耳目最真。 空师苦心掩关三载。书始成。出以示一弟。笔花灵秀。义意精密。纲举目张。提掇玄妙。大得


先师疏钞作法。故幽晦深隐者。顿使昭莹条畅。 空师从白净识中。照了王所百法。故能纤悉洞逹乃尔。真识宗之功臣矣。上不负


本师委托。下可开来学无竆。一弟曷胜欣慰。敬刻首帙。并题数语。为之左证云。


崇祯三年八月中秋日云栖法弟宋守一稽首书

 

成唯识论订正卷第一


古杭云栖寺弟子广伸述


○将释此论大文分四初题目二论主三译师四正文。


○初题目。

 

成唯识论


识。即八识。有了别义。谓眼能了色。耳能了声。以至頼耶了别根身等自分之境是也。唯。独义。唯识者。独有内心。无外境也。虽所了之境似在心外。而境从识变不越内心。曰唯识也。成。安立义成唯识者。由智立量。据教证理。破彼外境。树我唯心。曰成唯识也。此总括大意。俾脉络贯通。令易晓耳。详之。则识具五义。唯具三义。成有八义。五义者。一自相。谓诸识自己之体状。二所变。诸识所变之境相。三相应。诸识相应之心所。四分位。诸识色心之分位。五实性。诸识二空之真性。诸识各具五义。五义全是诸识。故名识也。三义者。一简持义。简去徧计我法之妄。任持依圆二性之真。二决定义。决无心外之境。定有内心之识。三显胜义。五位百法。唯心显着。为主能变。胜余法故。三种不同。同归唯义。故名唯也。八义者。比现二智。宗因喻三。异同二类。以及圣教。始终相承。循环不断。总名成也。论者较量。徃返徴辩。较量旨归。楷定本颂之正意。决了唯识之真宗也。然有二种。一宗论。宗经立论。自为一书者也。二释论。但释其言。发明其致者也。今虽释论。亦可该宗。以徧证诸经。横该大蔵。树义标玄。破偏立正故也。必成此论者。良以凢外。及诸小乘。迷谬唯心。胶粘外境。邪宗自此绸缪。真乘由是迂远。大圣垂慈。兴言拯?。始弥勒宗诸经以说瑜伽。继天亲宗瑜伽而作本颂。诸贤释成百卷。奘师糅百为十。根於正智发於宗因。类之以异同。证之以圣教。一显圣凢依正。全体自心。教行理果。天然唯识。心外之邪宗自寝。唯识之正理全彰。诚真明之关钥。至道之玄枢也。两手预为分付。三金始就一观。岂徒然哉。又所观百法为体。能观王所为用。而取慧则一。遣虚存实。至五舍相证性五观。问答畧如枢要。


○二论主。


护法等菩萨造


菩萨云觉有情。以唯识之正智。觉外执之有情也。等者。亲胜。火辩。德慧。安慧。难陀。净月。胜友。陈那。智月。九大论师也。九师与护法皆成十卷。今首护法者。按法乃毘茶国人。大臣之後。生而神颖。王爱而婿之。以彼久修离欲。爱染无心。将成之夕。默於佛前。祈求解脱。忽有神人。携之数百里外。置古寺中。厥後遇缘出家。徧究诸乘。心专至道。芳声动於列国。着述擅於诸方。片言妙义。遏竞者之横流。半偈全机。啓当人之正信。踈文浅义。[泳-永+(瓜-、)]演不竆。浩句宏宗。甄陶有则。比夫九师。则独擅光辉。颖标芬馥。故首标也。


○三译师。


唐三蔵法师玄奘译


唐代名。三蔵。经律论。法师。以法师范众生。译。易梵语为华言也。按师陈留郡人。姓陈氏。世禄之後。幼而珪璋特逹聪慧不羣。随兄腱法师出家於净土寺。因遍谒诸师。稽诸圣典。隐显有异。莫之适从。乃誓诣西竺以问所惑。既至则无迹不礼。无教不披阅斯妙理。殷俯谛求。玄监居士。记先圣之遗言。必今贤之是嘱。因奉斯草本。五蕴论章。归而错综羣言。糅成十卷。先是师西行之日。抚灵岩寺松而作誓言。吾西行汝西长。吾东归汝东向。後松果西长数丈。忽一日东旋。门弟子喜曰。吾师归矣。已而果然师之真语。化彼无情。当与如来真语实语。无有异也。论译於师。可弗信欤。


○四正文(三) 初缘起二正论三[同-(一/口)+巳]向。


○初缘起(四) 初皈敬述意二总释论意三别释论意四总结前意。


○初皈敬述意。


稽首唯识性。满分清净者。我今释彼说。利乐诸有情。


性以随缘不变为义。曰识性者。性不离相。即颂中诸法胜义。即是真如。指法寳也。满净者。障净德圆。指佛寳。分净者。二障分净。指僧寳。稽首者。皈敬之至也。言陈似止属身。厥意通该三业。必皈敬者。臣子有为。必告君父。况三界大师。三寳不测之神力乎。皈敬既已逼真。护念因而有地。故必稽首乞求加被也。彼说。指三十颂。释彼说。指作论。诸。语辞。诸有情。指当机。又诸。无尽义。谓当机之外。见闻随喜。以至疑毁不信。凢有知者皆是也。利。利益。俾知唯心之理。依解以起行也。乐。安乐。俾顺唯心之理。断障以证性也。又此专指当机而言。若夫疑毁不信。亦能植种识田。多劫多生。俱蒙解脱。亦利乐也。又此偈。二句固重请加。二句固显释意。然利乐必由於释颂。释颂必因於有智。智慧必成於请加。则请加乃所以生智。生智乃所以释颂。释颂乃所以利乐而成悲也。欲即智以成悲。必请加而益智。俾我凢衷。忽[宴-女+六]圣意矣。是则四句虽有二意。总之归重请加。故名论前皈敬。又皈性是重意。以唯无漏。唯真谛。圣所履。迷悟依故。亦可世俗胜义。依圆识性。


○二总释论意。


今造此论。为於二空有迷谬者。生正解故。生解为断二重障故。由我法执。二障具生。若证二空。彼障随断。断障为得二胜果故。由断续生烦恼障故。证真解脱。由断碍解所知障故。得大菩提。


颂文皈敬请加。本为利乐有情。然不知有情如何。我云何为。使彼得何利乐。故曰今造此论。为迷真执妄。住苦果。失利乐之有情。使之生解破迷。断障证果。得真实广大。最为殊胜菩提涅盘之利乐也。此总括大意。详之。则於二空有迷谬者。所为之有情也。生解证空。断障得果。正利乐於有情也。迷谓乖真。谬谓执妄。如迷方者。执东为西也。苐凢外我法俱执。则二空俱迷。小乘但余法执。故唯迷法空。空曰二者。由断二执得二空名。理非有二也。由我法执二障具生者。由我执引生烦恼。障大涅盘。法执引生所知。障大菩提故也。若证二空彼障随断者。智起惑亡。如明生暗灭。不移时也。烦恼既能续生。断之则生𢀸永寂。得入涅盘。名真解脱。所知既能碍解。断之则智慧独朗。得圆满觉。名大菩提。是则造论能令有情利乐如是。故必请加益智以释彼说也。又烦恼者。燥义。闷义。劳义。扰乱义。谓见思惑。而云障者。烦恼即障。非烦恼之障也。所知障者。智所知境。名为所知。被此染法。障所知境。令智不知。名所知障。葢所知之障。非所知即障也。其二障头数。同是根随二十六惑。以惑上有扰乱用。曰烦恼障。有覆葢用。曰所知障。此二具有分别俱生。顿断。渐断。单断。双断。伏断後先。大小乘别之不同。详载後文。


○三别释论意。


又为开示谬执我法迷唯识者。令逹二空。於唯识理。如实知故。复有迷谬唯识理者。或执外境如识非无。或执内识如境非有。或执诸识。用别体同。或执离心。无别心所。


初至如实知故。别为小乘凢外。次至无别心所。别为圣教异执。以作论所为。始终总意。虽见上文。而证果由於断障。断障由於破执。破执由於通逹。通逹又由於开示也。故又为开示我法。开示异执。开示妙理。前阵之恶既祛。初章之善可运。由此而障可渐断。果可渐证。诚尅敌之先锋。为人之第一义。云别为也。此綂括大意。详之。则开者裂其封。示者指其详。如开仓指示其麻谷等也。我法元假。执之为实曰谬。唯识本真。昧之不觉曰迷。二空曰逹者。我法了不可得也。如实知者。知理毫无所间也。或执外境如识非无者。有境也。迷谬唯识之境空也。或执内识如境非有者。无识也。迷谬唯识之心有也。或执诸识用别体同者。迷谬唯识之体用皆不同也。或执离心无别心所者。迷谬唯识离心王之别有心所也。四师之异见纷纭。凢外之迷情差别。皆为化之有情也。由开示而异见唯心。自通逹而迷情无地。皆利乐於有情。此又皈敬请加释彼本颂之意也。又按古释。则第一是有宗。依十二处教。执境如心俱有也。二如清辩等。依密意空教。拨识如境亦空也。三是大乘一类菩萨。计诸八识体唯是一。如一水镜。多波像生。四是经部觉天。所计士夫六界。染净唯心。无心所故。虽於蕴中。亦有心所。但於识上分位假立。非实有体也。士夫即作者。以心能造物。故名作者。六界。谓地水火风空识各别。故名为界。


○四总结前意。


为遮此等种种异执。令於唯识深妙理中。得如实解。故作斯论。


种种异执。不独举前。仍该未备。莫为终竆曰深。不可思议曰妙。即唯识性也。果如实解。异见全归正见。遮时恰是表时。作论之故。为令若是。故曰为遮此等云云也。以上例经序分。此下例经正宗。[同-(一/口)+巳]向例经流通矣。正宗中前二十四颂。辨唯识相。第二十五颂。辨唯识性。後五颂。辨唯识位。二十四颂中初一颂半。畧辨唯识。次二十二颂半。广辨唯识。今畧辨也。


○二正论(二) 初详释本论二结释题目。


○初详释本论(三) 初明唯识相二明唯识性三明唯识位。


○初明唯识相(二) 初明能变三相二明所变唯识。


○初明能变三相(二) 初畧明三能变二广明三能变。


○初畧明三能变(二) 初本论二论释。


○初本论。


若唯有识。云何世间。及诸圣教。说有我法。颂曰。


由假说我法。有种种相转。彼依识所变。此能变唯三。谓异熟思量。及了别境识。


论主设为问词。意以识名曰唯。此外无剩法矣。世间纵迷不知。圣教堪为定量。若唯有识。云何二俱各说有我法耶。说有者是。唯将安在。称唯者正。定量被诃。果何所适从哉。


○二论释(二) 初释前三句二释後三句。


○初释前三句(二) 初畧释二广释。


○初畧释(四) 初释第一句二释第二句三释第三句四结判前文。


○初释第一句。


论曰。世间圣教说有我法。但由假立非实有性。我谓主宰。法谓[车*丸]持。


我谓主宰。出我执体用。主如君主。有自在义。任运自然。体也。宰如宰辅。有宰割义。分别不同。用也。法谓[车*丸]持。显法执体用。[车*丸]谓[车*丸]则。[车*丸]生物解。如火不言燥。[车*丸]人取以发育。水不言湿。[车*丸]人取以滋成。用也。持谓任持。有不失义。如火持燥性。不失为湿。水持湿性。不失为燥。体也。假立者。随诸缘位。假说我法。圣教中有体假也。随自执情。施设我法。外道等无体假也。意谓。世间圣教。固说我法。而主宰我。[车*丸]持法。但由假建立耳。岂真有我法之体性哉。葢言说与我法为由。由言说故有假我法。我法与言说为由。由有我法。方起言说。而最初言说。根由於妄情。执有我法耳。故曰但由假立。


○二释第二句。


彼二俱有种种相转。我种种相。谓有情命者等。预流一来等。法种种相。谓实德业等。蕴处界等。转。谓随缘施设有异。


情对无知。命即命根。凢有知者曰情命。通指六凢。而曰等者。等彼知者见者受者神我等。此世间我相也。预流。初果也。一来。二果也。等者。等彼三贤十圣等。此圣教我相也。实德业等。即胜论六句。世间法相也。蕴处界等。即佛法三科。圣教法相也。随缘。谓随主宰[车*丸]则之缘。施设有异者。随主宰之缘。立我名异於法。随[车*丸]则之缘。立法名异於我。而我法之名。亦复各异。如於名色入界和合法中。妄计有我。名有情。妄计命根成就。连持不断。曰命者。至断分别我曰预流。断欲界修惑六品曰一来等是也。如为迷心重者说五蕴。迷色重者说六根。俱迷者说十八界是也。夫世间我法。妄情执着。假说无论。圣教何亦说耶。以随顺世间故。言说便易故。能除无我怖畏故。更有自他染净事业等故。是故亦假说耳。总之圣教之说我。名字我也。


○三释第三句。


如是诸相。若由假说。依何得成。彼相皆依识所转变而假施设。识谓了别。此中识言。亦摄心所。定相应故变。谓识体转似二分。相见俱依自证起故。依斯二分。施设我法。彼二离此。无所依故。或复内识。转似外境。我法分别。熏习力故。诸识生时。变似我法。此我法相。虽在内识。而由分别。似外境现。诸有情类。无始时来。缘此执为实我实法。如患梦者。患梦力故。心似种种外境相现。缘此执为实有外境。


文分四叚。初蹑徵畧释。二阐颂所摄。三层直详解。四举喻显计。初二可解。层直者。自证是识之体。相见是识之用。我法依所变相见。相见依能变自证。故云层也。直者。外境是所变。内识是能变。似外境现之我法。依内识转。故云直也。必先层者。依因缘故。必後直者。分别熏故。依如是。熏如是。终日层。终日直。无二我法也。然以似故。摄於依他。诸有情类。无始时来。缘此执为实我实法。则徧计矣。喻如病力所现。梦力所现。执似为真。执内为外。不既显且现乎。是则我法依识所变而成。离识有实我法哉。故曰假说。又外境者。谓似我法。对内识言。俱名外境。又转。变异变现。变现唯现心等。能起见相。不通於种相分色等。转变通於种现。现能熏种。种能生现。种能生种故也。


○四结判前文。


愚夫所计实我实法。都无所有。但随妄情而施设故。说之为假。内识所变似我似法。虽有而非实我法性。然似彼现。故说为假。外境随情而施设故。非有如识。内识必依因缘生故。非无如境。由此便遮增减二执。境依内识而假立故。唯世俗有。识是假境所依事故。亦胜义有。


结判三段。初至故说为假。双结上文两节之意。先结徧计我法。全空非有。後结依他我法。虽有非真。同一假也。故颂中曰假说。论中曰假施设等。次至增减二执。心境合论。彼此互形。道理昭然。境无心有。境无则遮境有之增。心有则遮识无之减。二谤既遮。中道表矣。三至亦胜义有。以二谛判心境之宽狭也。唯有单俗故名狭。亦有兼真故名宽。问。所依事故。既兼真俗。依识而境。何唯世俗。答。以执为实有外境故也。如下文云。若执唯识真实有者。亦是法执。则亦唯世俗有矣。唯由於执。何以疑为。


○二广释(二) 初通明二别释。


○初通明。


云何应知。实无外境。唯有内识。似外境生。实我实法。不可得故。


广辨我法中总问答也。问意谓内固有心。外实有境。人所知也。唯有内识。似外境生。人所昧也。使我不昧。洞然了知。应云何耶。意其竆立破於毫端。研真似於当下也。答意谓实外境者。为实我法。我法可得。外境何可无也。实不可得。外境将安在。若欲了知。但尽於不可得已。下文千蹊万径。同归於不可得之中。曲辩详陈。尽入於无何有之内。名曰通明良有以也。


○二别释(二) 初明我法执相二显我法唯识。


○初明我法执相(二) 初释我执二释法执。


○初释我执(二) 初徵二释。


○初徵。


如何实我。不可得耶。


○二释(三) 初别明我执二总显我执三问答通妨。


○初别明我执(三) 初约我量计大小二依蕴立分即离三核异执明实无。


○初约我量计大小(二) 初叙计二破计。


○初叙计。


诸所执我。畧有三种。一者执我体常周徧。量同虚空。随处造业。受苦乐故。二者执我。其体虽常。而量不定。随身大小。有卷舒故。三者执我体常至细。如一极微。潜转身中。作事业故。


别答我问中叙外道三种实我执也。一即胜数二师所执。言随处造业受苦乐者。意以我体既常。无时不有。体既徧。无处不同。量同虚空。[〦/兄]塞无欠。故随处随时以造受也。二即无惭尼犍二宗所执。言随身大小有卷舒者。身大则我舒之而同大。身小则我卷之而同小。我与身合。故言随身。随身有常义。卷舒即不定义也。三即兽主徧出二宗所执。曰潜转身中作事业者。以至细难窥云潜。运动不息云转。转时即潜。不见其转。潜处即转。不唯於潜。惟潜惟转。有常体义。作诸事业。有常用义。是则三执不同而我同。同归於常。问外道既多。我执自广。何止於此。而但叙之以为辩耶。不知外道虽多。不出三种。一外道。二附佛法外道。三学佛法而成外道。今论中所叙。俱第一种外道。元恶既已授首。乱流自尔归降。况与佛同时。两相角立。置过未而攻现在理当如是。又此六师三计。余九十种可摄。云畧有者对广言。可该广故也。


○二破计(三) 初破初家二破次执三破後执。


○初破初家。


初且非理。所以者何。执我常徧。量同虚空。应不随身受苦乐等。又常徧故。应无动转。如何随身。能造诸业。又所执我。一切有情。为同为异。若言同者。一作业时。一切应作。一受果时。一切应受。一得解脱时。一切应解脱。便成大过。若言异者。诸有情我。更相徧故。体应相杂。又一作业一受果时。与一切我。处无别故。应名一切所作所受。若谓作受各有所属。无斯过者。理亦不然。业果及身与诸我合。属此非彼。不应理故。一解脱时。一切应解脱。所修证法。一切我合故。


破初有三。初就外所执破。次设为两关破。三就彼遮救破。应不随身受苦乐者。谓身空相望。小大天悬。我量同空何大而乃受报於[耳*少]然之身。是犹促大鹏於蟭螟。纳须弥於芥子矣。有是理乎。又常则苦乐不干。受将安在。徧则[〦/兄]周无限。随自何生。故不应也。如何随身能造诸业者。谓身固造业。能造诸业者随身我也。我有动转。始可随身。今既常徧。动转理无。如何其随身耶。又所执我。一切有情。为同为异等者。若言其同。犹一食之众饱。若言其异。类共处之千灯。共处而灯光更徧。异不异同。食一而众人难饱。同元同异。两关俱陷。若为异同。救谓作受各有所属。无斯过者。意显不相紊乱。无有他作我受之过耳。理亦不然等者。破谓此身此业。不属彼身。彼报彼身。不属此果。理所应也。然而身是我身。业是我作。果是我受。与诸我合。浑然无间。属此非彼。理不应也。理既有乖。过仍前滥。是则就而辨之。理不可伸。推而竆之。义殊有过。救不可救。原不能原。我之常徧。实不可得。何以执为。若立三支破彼於因有於异品。无於同品。犯法自相相违过。於宗犯能别不极成。於喻犯能立法不成过。


○二破次执。


中亦非理。所以者何。我体常住。不应随身而有舒卷。既有舒卷。如槖龠风。应非常住。又我随身。应可分析。如何可执。我体一耶。故彼所言。如童竖戏。


破文亦三。初破体常。次破体一。故彼所言。如童竖戏。结非实也。意谓不迁名住。永住名常。槖龠之风。出入无时。尚无有住。何况其常。卷舒如之。非恒可见。又我体无二。名之为一。我曰随身。身即是我。我身可析。岂不我分。既曰可分。一之何在。非一非常。执之常一。执且成戏。戏又如童。全体谬迷。了不可得。


○三破後执。


後亦非理。所以者何。我量至小。如一极微。如何能令。大身徧动。若谓虽小而速廵身。如旋火轮。似徧动者。则所执我。非一非常。诸有徃来。非常一故。


破文有二。初破量小。次破转计。如何能令大身徧动者。意谓微名曰极。微无过矣。况一极微。身名曰大。量可知矣。况对一极微。极微之我。能动极微之身耳。若令大身徧动。是犹蚍蜉之撼乔木。蟭螟之御洪车矣。如之何其能动乎。徧动者。大身全体动也。似徧动者。我动如身徧也。速廵纵似旋火。徃来宁是一常。故又破曰。诸有徃来。非常一故。法若有徃。不守一体。法若有来。岂是常存。非一非常。执为常一。徒劳潜转。漫自极微。


○二依蕴立分即离(二) 初叙计二破计。


○初叙计。


又所执我。复有三种。一者即蕴。二者离蕴。三者与蕴非即非离。


别答我问中。叙附法外道所执之我也。初即正量计。二经部所计。三犊子部等所计也。蕴。蕴蔵。集聚义。谓色心聚集为身。真性覆蔵而不显也。即蕴者。我即是蕴。离身心外。别无我也。离蕴者。离身心外。别有我也。以别有故。方知是实。但不即身。非指在身之外也。非即离者。彼执我体即蕴。非即不堕於即。离蕴。非离不堕於离。妙寄於离即间。逈出於即离外。故知蕴有生灭。我体常存。


○二破计(三) 初破即计二破离计三破俱非。


○初破即计。


初即蕴我。理且不然。我应如蕴。非常一故。又内诸色。定非实我。如外诸色。有质碍故。心心所法。亦非实我。不恒相续。待众缘故。余行余色。亦非实我。如虚空等。非觉性故。


约总别以破即蕴我也。非常一者。蕴有生灭。故非常。五事纷纭故非一。我既即之。我宁常一。此总破也。内诸色即五根。外诸色即五尘。外有质碍故非我。内既如外。岂实我耶。不恒相续待众缘者。不恒则非我之常。待缘则非我之实。余行余色亦非实我者。余行。指不相应。余色。指法处所摄。曰如空非觉性故者。以行无质碍故如空。色非能缘故非觉。我实非空。我性有觉。行色岂是我耶。此别破也。总别之深竆既尽。常一之实我奚存。即蕴之执。了不可得。


○二破离计。


中离蕴我。理亦不然。应如虚空。无作受故。


如空无作受者。作谓作业。受谓受报。我既离蕴非色非心。非色无质。非心无知。正如虚空无知无碍不能作受矣。我能作受之执将如之何。是则离蕴求我。又不可得也。


○三破俱非。


後俱非我。理亦不然。许依蕴立。非即离蕴。应如瓶等。非实我故。又既不可说有为无为。亦应不可说是我非我。故彼所执。实我不成。


破文有三。初量破。二例破。三结破。许依蕴立非即离蕴者。我依蕴立故非离。我不是蕴故非即。若此则如瓶依泥立。故非离泥。瓶不是泥。故不即泥。用是而知泥可言实。瓶决定假。蕴可言实。我定非实矣。此量破也。例之汝宗。三聚五蔵中。第三非二聚。第五不可说蔵我在其中。以不可说为有为无为故。夫即蕴是有为。非即蕴不可言有为矣。离蕴是无为。非离蕴不可言无为矣。有无不可言。是非将安立。故云亦应不可说是我非我。量例昭然。非实可知。又三聚五蔵。即犊子部立。一有为聚。二无为聚。三非二聚。五。谓三世及无为与不可说也。


○三核异执明实无二 初历核异执二立量显非。


○初历核异执。


又诸所执。实有我体。为有思虑。为无思虑。若有思虑。应是无常。非一切时。有思虑故。若无思虑。应如虚空。不能作业。亦不受果。故所执我。理俱不成。又诸所执实有我体。为有作用。为无作用。若有作用。如手足等。应是无常。若无作用。如兔角等。应非实我。故所执我。二俱不成。又诸所执实有我体。为是我见所缘境否。若非我见所缘境者。汝等云何知实有我。若是我见所缘境者。应有我见。非颠倒摄。如实知故。若尔。如何执有我者所信至教。皆毁我见。称讃无我。言无我见。能证涅盘。执着我见。沉沦生𢀸。岂有邪见。能证涅盘。正见翻令沉沦生𢀸。


复约三义诘诸执。历核实我不可得也。初约思虑有无破。次约作用有无破。三约我见所缘破又诸所执实有我体者。论主诘外道余乘所执实我体也。下皆例此。为有思虑为无思虑。诘以两关也。有思应是无常。无虑还同虚豁。难破两关也。故所执我。理俱不成。结破诸执也。为有作用为无作用。亦诘以两关也。有作应是无常。无用还同兔角。亦难破两关也。故所执我二俱不成。亦结破诸执也。为是我见所缘境否。亦诘以两关也。意谓我体是所缘境。我见是能缘心。诸执实有我体。是我见所缘耶。非我见所缘耶。若非我见所缘境者。牒彼计也。汝等云何知实有我者。难彼计也。谓取境清明。方知实有。既非所缘。实云何知。若是我见所缘境者。亦牒计也。应有我见非颠倒摄如实知故者。亦难彼计也。谓无我名正见。如实而知故也。有我名倒见。非如实而知故也。今执我体是实。又为我见所缘。则应我见性非颠倒成。如实知矣。果尔。如何小乘所信至教。於有我则毁。抑其沉沦生𢀸。於无我则讃。扬其能证涅盘。岂有我之邪见能证。无我之正见翻令沉沦乎。无是理也。是则诘之思虑。有无俱陷。诘之作用。用否非𢀸。我体我见交徵。是缘非缘俱病。头头𢀸察。密密研竆。我实全虚。了不可得。


○二立量显非。


又诸我见不缘实我。有所缘故。如缘余心。我见所缘。定非实我。是所缘故。如所余法。是故我见不缘实我。但缘内识变现诸蕴。随自妄情种种计度。


复立二量。申明诸我之非真也。初量破能缘之心。次量破所缘之境。三结破我执之妄。初量云。又诸我见是有法。不缘实我为宗。因云。有所缘故。喻如缘余之心。以因成宗。以喻明旨。楷定其非。拂能缘於所缘。决破能缘之不可得也。次量云。我见所缘是有法。定非实我为宗。因云。是所缘故。喻如所余之法。因以成宗。喻以明旨。亦楷定其非。遮所缘於能缘决破所缘之不可得也。只字全机。片言妙义。相宗家法如此。苐恐理微辞险。更一详明。则有所缘者。即下文变现诸蕴所缘之有也。如缘余心者。余。谓实我之外色声等。心。谓我见之外眼耳等。是所缘者。对上非所缘而言也。意谓实我非能缘之所缘者。自有是能缘之所缘。即下文变现诸蕴等之所缘也。亦可有所缘。是所缘者。归重於有是之所缘耳。以能生於所。能岂是真。所根於能。所宁非妄。其犹焰非实水。汪洋於渴鹿之情。空岂成华。飞舞於瞖根之见。我见所缘。於何而不寂耶。由是知外执内执。难逃总别之推竆。彼我此我。不出格量之破立。了不可得。岂虚语哉。又内识变现五蕴似我之相。乃依他。随自妄情种种计度。即徧计也。


○二总显我执(二) 初释义二结判。


○初释义(二) 初总标二分释。


○初总标。


然诸我执。畧有二种。一者俱生。二者分别。


举约该博。通括我执浅深也。谓我执既分内外。内外复各不同。上已广辩。若夫以少摄多。守约施博。诸我畧有俱生分别二种。足以帡包世出世间种种我执而无遗也。


○二分释(二) 初俱生二分别。


○初俱生。


俱生我执。无始时来。虚妄熏习。内因力故。恒与身俱。不待邪教。及邪分别。任运而转。故名俱生。此复二种。一常相续。在第七识。缘第八识。起自心相。执为实我。二有间断。在第六识。缘识所变。五取蕴相。或总或别。起自心相。执为实我。此二我执细故难断。後修道中。数数修习。胜生空观。方能除灭。


初释俱生之义。二析俱生之殊。三明断执之位。一中。先顺释。次逆推。三详辨。顺释者。我执曰俱生。名也。名必有义。以何义故名俱生耶。俱者同义。共义。有身即有我。与生同生。恒共不离曰俱。生者转义。起义。俱时即转时。不假外引。任运自起曰俱生也。若逆推之。则俱生我执。据已成之果言。而果不自有。何因以致然耶。以无始时来。虚妄熏习内因之力。故有俱生也。更详辨之。曰内因之力。指我执习气。简非外缘之力也。曰虚妄熏习。指前七现行。简非真实之熏也。曰无始时来。又显既曰虚妄而熏习之力。足以成此俱生者。以时甚恒久故也。是以生空胜字对俱生。数数修习对无始。字句鈎鎻。文义循环若此。二中。七缘八识者。七之见分为能缘八之见分为所缘也。起自心相执为实我者。相即七之相分。自心即七之见分。起谓七之见分。托八见分为本质。从己自证体上。变起相分。为自见分所缘之相。而迷谬固执为真实之我也。常相续者。执不离识。识既恒审。执宁有间。故常相续也。六缘识所变等者。六识见分为能缘。第八所变蕴相为所缘也。总者。总缘五蕴为我也。别者。别缘一蕴等为我也。起自心相执为实我者。相。即六识所缘相分。自心即六识能缘见分。起。即六之见分托八所变为本质。从六自证体上。变起相分为自见分所缘。而迷谬固执。为真实之我也。曰间断者。以执不离识。六有间断。故执亦有间断也。三中。此二细故难断者。细谓细微。渺𢀸难见。麄浅之智。不能窥也。细谓细密。绵密如无。麄猛之力。不能到也。後修道中者。对前见道。指二地以去言也。生空碍我执之实有。而曰胜者。以深沉之智慧。洞渺𢀸之难窥。致力用之幽微。碍绵密之恒起也。然必数数则无间。无间。则彼恒与身俱者难乎其恒。故曰方能除灭也。问六七俱名起自心相。相果若是均乎。曰。七自心相。独名带质之真。六自心相。乃名带质之似。然亦可名独影也。良以兼缘色蕴为我故耳。问。俱生微细。不可易窥。然既云恒与身俱。独不能指示於此身之中乎。曰孩提之童。皆知爱亲敬长。儒谓良知良能赤子之心。不知赤子之爱。非待引之而後爱。赤子之啼。亦非必使之而後啼也。不假外缘。任运自起。俱生之恒於吾身者。独不可显见於赤子之身乎。特以执之在人心者。分别显而俱生不知。非无俱生也。如病之在人身者。毒疾显而细病不觉。非无细病也。思之。


○二分别(二) 初正释二判证。


○初正释。


分别我执。亦由现在外缘力故。非与身俱。要待邪教及邪分别。然後方起。故名分别。唯在第六意识中有。此亦二种。一缘邪教所说蕴相起自心相。分别计度。执为实我。二缘邪教所说我相起自心相。分别计度。执为实我。此二我执麄故易断。初见道时。观一切法生空真如。即能除灭。


初释分别之义。二析分别之相。三明断执之位。一中。亦由现在外缘力故。非与身俱等者。意谓分别虽有内因之力。亦若外缘之力而後起。起由外缘。故不与身俱也。然此执所居。果何所在。在於第六。不在余识。唯在第六。余更无在。良以七是俱生。五无计度。不此之在。而将谁在。二中。邪教所说蕴相。即实德业等。指所缘也。缘邪教等。指能缘也。起自心相。例如前释。而曰分别计度执为实我者。正显分别之执相也。所说我相者。即神我大小等也。分别计度执为实我者。亦显分别之执相也。但前执邪蕴为我。此执邪我为我。分别之执未尝不同。所别之缘。不同而同。不同者。蕴我之相不同。而同者。同一我也。三中。此二我执麄故易断等者。反上细故难断言也。初见道时。指登初地。对前後修道中言也。观一切法生空真如即能除灭者。约所观之理。别前胜空之观智言也。然所必具能。能不外所。文互见也。问。上云邪教及邪分别当何所辨。曰。邪教。指名句文身。能所之诠显言也。邪分别。指因教而心起不正之思惟比度言也。虽有心教之分。缘属外缘。以能引起分别之执。对不由引起之俱生故也。问。俱生分别二执。圣凢同异若何。曰。自佛而外。六凢三圣固不可得而异。又何可得而同。何则。十地大士。二执皆空。八地以还。俱生未尽。而初地但尽分别而已。正使断於罗汉。余习侵於辟支。降此而六凢五道大同。畜生差异。以彼分别不行故也。纵灵禽异兽。如鸲鹆猿猴等。亦但似有分别而实无分别。不过俱生殊胜云尔。不然。则畜生报无尽期。超昇之日绝矣。果可得而全同。果可得而全异乎哉。


○二判证。


如是所说一切我执。自心外蕴。或有或无。自心内蕴。一切皆有。是故我执。皆缘无常五取蕴相。妄执为我。然诸蕴相。从缘生故。是如幻有。妄所执我。横计度故。决定非有。故契经说。苾蒭当知。世间沙门婆罗门等。所有我见。一切皆缘五取蕴起。


结证我不离蕴。总判非真以晓诸妄执也。初总蹑前文。判执之有无於诸蕴。二结我执不离於取蕴。三判蕴我空有之不同。四证我起不离於取蕴。一中。先正释。次详辨。正释者。总蹑上文。着二或及一切四字。判者意谓。我生於执。执起於缘。既缘蕴以执我。当即蕴以辨缘。蕴既内外之不同。执必异同之有辨。内外有无之必甄。亲踈浅深之了然矣。研机析理。自当如是。故曰或有或无。一切皆有云云也。详辨者。外蕴指本质境。即上四种。如第七所缘第八见分。第六缘第八所变五蕴。此二从缘生。故云或有。六缘邪教所说蕴我。二皆妄说。故云或无。内蕴。指相分境。有者以能缘能及。是亲所缘缘。故名为有。无有少法。能取少法。唯有自心。还取自心。二执不离於此。故曰自心内蕴。一切皆有。二中。皆缘无常五取蕴等者。蕴名聚覆。谓色心积聚覆蔽真理。取即烦恼。以蕴从取着而生。故名取蕴。无常者。蕴相生灭。非不生灭之真常也。蕴尚如斯。况缘之妄执为我乎。三中。从缘生故。是如幻有。类依镜之呈形。横计度故。决定非有。似计杌之为鬼。依他尚是非真。徧计从何得实。四中。引证复举世间内外二类者。以近证俱生分别之畧。远应外道余乘之广也。指执之起处。俾痴孩肉面。顿醒於镜中。识处之起时。令演若狂头。忽明於当下。噫。了不可得。至此当自知矣。又集论以取合名取蕴。以欲贪为取。希求未来染现在故。俱舎云。无漏行。唯蕴非取。烦恼名取蕴。从取生故。如草糠火。或蕴属取。如帝王臣。或蕴生取。如华果树。其论甚细。不可忽也。


○三问答通妨(四) 初通无我三世难二通无我作受难三通无我厌求难四总结有我是妄。


○初通无我三世难。


实我若无。云何得有忆识诵习恩怨等事。所执实我既常无变。後应如前。是事非有。前应如後。是事非无。以後与前。体无别故。若谓我用。前後变易。非我体者。理亦不然。用不离体。应常有故。体不离用。应非常故。然诸有情。各有本识。一类相续。任持种子。与一切法。更互为因。熏习力故。得有如是忆识等事。故所设难。於汝有失。非於我宗。


文中初难问。次正破。三转破。四显理。五结失。难谓我固非事。事非离我。我忆过去。我识现在。我习未来。我怨我恩。事岂离我耶。实我若无。云何得有此事乎。破云。所执实我。既常无变等云云也。意谓我常无变。三世一如。过去应如现在。现在应如过去。现如过去。则我体常无。恩亲亦应常无。谁为忆识诵习。过去如现。则我体常有。恩怨亦应常有。何须忆识诵习。以前与後。同一我体。无分别故。然而岂有是理耶。复恐救谓。我虽是实。体用不同。我用变易。非我体之不常。我体自常。任应用之有变。乌得以变易。难我体之恒常耶。故又破云。前执我体实常。乖我事之变易。理既非矣。今计我用之变易。救我体之恒常。理亦不然。葢体用相乖。理所不然者也。体用不离。理之天然者也。今以其所然。辩汝之所不然。则用不离体。应常有矣。我用变易之安在。体不离用。应非常矣。我体不变之奚存。不惟能救之理。一无可伸。并其所救之道。愈增其陷矣。以理论之。然诸有情。各有本识等云云也。本指第八。有情必有识。诸有情。各有识也。如畜类本识。不同於人。人类之识。宁同於天。过去业因之不齐。现在识果之有辨。同而不同。云各有也。一类相续任持种子者。无记善恶名三性。八唯无记。名一类也。善恶有间名不恒。无记恒转名相续也。种子对现行言。云任持者。识能担荷操存。多生因种之不失也。一切法。指诸识也。与一切法。八与一切也。诸种生现。八为一切之因。诸现熏种。一切为八之因。云更互也。是则八识受熏。诸识能熏。由现熏种之力。三世爱憎之因地具矣。因种发现之力。多生恩怨之果事宛然。此识熏之力。得有恩怨。岂我执之力。所得有耶。乃结其失云。故所设难。於汝有失。非於我宗。


○二释无我作受难。


若无实我。谁能造业。谁受果耶。所执实我。既无变易。犹如虚空。如何可能造业受果。若有变易。应是无常。然诸有情。心心所法。因缘力故。相续无断。造业受果。於理无违。


若无实我。谁能造业。谁受果者。难也。意谓果报必由於业因。受果元起於造业。能造受者我也。实我若无。作受者其谁耶。业果之事不无。作受之人必有。实我之不可无也明矣。所执实我至应是无常。破也。意谓所执实我是有变耶。是无变耶。无变同空。不能造受。有变无常。又乖本宗。有无之执俱非。作受之能安在。实我之不能有也亦明矣。然诸有情。至於理无违。明业果不断之正理也。心心所法。总指八识王所。因缘力故相续无断等者。亲从心内所含种生名因。助成心内所含种生名缘。全心之惑造业。全心之业受报。三相循环曰相续不断。而心能造业。心能受果。於理无违。我能作业。我能受果。岂不违於理耶。经云。无我无造无受者。善恶之业亦不亡。因缘力耳。


○三通无我厌求难。


我若实无。谁於生𢀸。轮回诸趣。谁复厌苦。求趣涅盘。所执实我。既无生灭。如何可说。生𢀸轮回。常如虚空。非苦所恼。何为厌舍。求趣涅盘。故彼所言。常为自害。然有情类。身心相续。烦恼业力。轮回诸趣。厌患苦故。求趣涅盘。


初至谁复厌苦求趣涅盘。难也。意以苦乐之事不同。同名为境。历苦乐之境不同。同归於人。甘心苦境。不愿出离。与厌苦不甘。求趣涅盘之乐者。我也。实我若无。其犹释皮肉以问疮疣。外精神而谈羽化。岂理也哉。苦乐之境不无。厌求之我必有也明矣。次至故彼所言常为自害。破也。意谓能立须起於自宗。能破贵隳乎异执。我无生灭。自执之宗也。执我无生。说我於生𢀸。是以生灭自害其无生。如之何其可说也。我常如空。自执之喻也。执我常空。而有我於厌求。是以厌求自害其常空。果何为而有厌求也。破由敌者。理或可以再伸。害由自己。我固不胜屈矣。三至厌患苦故。求趣涅盘。显轮回厌求之正理也。曰身心相续。即六趣之身心。指轮回之人也。曰轮回诸趣。即诸趣之轮回。指生𢀸之法也。如斯苦果。由於惑业。是惑业染力於轮回。非有实我於轮回也。苦以逼迫为义。对涅盘之乐境言。厌患苦故。求趣涅盘。求乐由於厌苦之心。而厌由於智。是智业净力於厌求。非有实我於厌求也。


○四总结有我是妄。


由此故知定无实我。但有诸识。无始时来。前灭後生。因果相续。由妄熏习。似我相现。愚者於中。妄执为我。


总结无我。显妄执之为愚也。由此故知定无实我者。决无於实我也。但有诸识至似我相现者。原有於似我也。愚者於中妄执为我者。结妄於执我也。我名曰实。犹实水也。我名曰似。犹焰水也。我名曰妄。执阳焰为实水也。此者。近承三章。远齐实我不可得以下之文。而至於此也。知者。了然无疑。该乎比现之二量也。意谓证义须本於圣言。显理必由於明辩。今由内外总别之详明。俱生分别之綂摄。更之以三章。研之以诸辨。妄竆理显。析真似於毫端。虚去实存。判有无於顷刻。昭然而显。了然而知。实我断无。诸识但有。於此有中。生灭熏习。似我假现。於似有我。执为实我。其犹渴鹿执阳焰为实水也。妄而已矣。曾何一毫真实於其间哉。前问云何应知。实我叵得。今则由此故知。假说我法。岂徒然哉。上破外道我竟。不破余乘。以悟我空。修无我故。


○二释法执(二) 初通释二别释。


○初通释。


如何识外实有诸法不可得耶。外道余乘所执外法。理非有故。


承前实我实法不可得中。别问法执也。意谓色香味等。是实有诸法。眼外见色耳外闻声等。是识外实有诸法可得。今谓识外不可得者。顿违舆论。大拂常情矣。厥旨安在。答中。理非有故者。意以余乘外道。其类何繁。心外实法。所执畧等。竟违彼执。云不可得者。葢以短长量於尺。轻重凖於秤。是非有无真似之决於理也。理不可得。识外之法。成乌有矣。独强为之说耶。


○二别释(二) 初广显二总明。


○初广显(二) 初破诸法离心实有二立比量以显唯识。


○初破诸法离心实有(二) 初外道二余乘。


○初外道(二) 初广破诸执二束广从畧。


○初广破诸执(五) 初数论二胜论三自在四声论五迦耶。


○初数论(二) 初总徵叙执二详破非真。


○初总徵叙执。


外道所执。云何非有。且数论者。执我是思。受用萨埵剌闍答摩。所成大等二十三法。然大等法。三事合成。是实非假。现量所得。


别徵外执。先标数论执词也。数慧数。数度诸法根本立名。从数起论。由论生数名数论者。指人言。始祖於迦毘罗。终传於自在黑。师资朋党。凢业於此皆是也。且者。外道广之九十六。畧之十三种。又畧此论之六种耳。言不累书。故且举也。我。神我。思。思虑。执我是思是表诠。乃含遮诠表。如云我是知者。见者。受者。遮。如我非作者等。葢彼以[宴-女+六]谛自性为作者故也。我是思。言思是我也。如我思胜境。[宴-女+六]谛则变。我若不思。[宴-女+六]谛不变是也。萨埵云贪。剌闍云嗔。答摩云痴。此[宴-女+六]谛中本具能成三德。二十三法者。[宴-女+六]初生觉等也。此二十三名所成者。是贪嗔痴能成之所成也。受用萨埵等二十三法者。神我能受用也。如云积聚为他故。他指我。积聚为他。言积聚牀席卧具之类。为我受用耳。今[宴-女+六]谛中三德所变二十三法。不过为我之受用。故云受用萨埵所成等也。然大等法。三事合成。是实非假。现量所得者。正执识外有法之可得也。现。谓现在非过未现前非隐覆。现有非虚无。量。刊定义。如明镜照物。焕然妍丑。现即是量。妍丑焕然。量全是现。量处现处。现时量时。不落名言行解於其间也。意谓此等诸法。实有体相。现量所缘之实境。非比量所缘之假境也。数论之执如此。若取金七十等意详之。则彼偈云。自性次第生。大我慢十六。十六内有五。从此生五大。谓自性先生大。大。增长义。自性相增故。大亦名觉名想名智。大次生我执。谓自性起用。观察於我知。我知须境故。我执亦名我慢。名五大初。十六者。意谓慢生十六。谓五唯。五知。五作。心平等也。十六内有五。从此生五大者。就十六内。初生五唯。唯生五大。大生十一根。初生五唯者。一声。二触。三色。四味。五香。唯。定义。定用此成五大故。从声唯生空大。触唯生风大。色唯生火大。味唯生水大。香唯生地大。声唯生空大。空大成耳根。耳还闻声。触唯生风大。风大成身根。身根还受触。色唯生火大。火大成眼根。眼根还见色。味唯生水大。水大成舌根。舌根还知味。香唯生地大。地大成鼻根。鼻根不闻地而闻香。次生五作业根者。谓口手足小大便也。心平等根者。谓分别为心相。是相即心事。六具五唯成。通缘诸境故是也。此所成二十三法。能成是[宴-女+六]谛。亦名自性。名胜性。以外道通力。八万劫外。[宴-女+六]无所知曰[宴-女+六]谛。未生大等。但住自位曰自性。若生大等名胜性。用增胜故。第二十五我知。亦名神我。以神我受用[宴-女+六]性。及三德所成大等二十三法。自性三德唯能作。不能受用。故以跛喻神我。能见不能作故。以盲喻[宴-女+六]性。能作不能见故。此二合成。能生世间。与我受用。如跛盲各逹所在。各得分位。我见自性时。即得解脱。令我独存。走笔至此。不觉失笑。[宴-女+六]谛似本性。神我似主人。通极八万。弄精魂手脚亦至於此。外道昧之为[宴-女+六]谛。老庄迷之为自然。周孔认之为太极。有味乎其言之也。岩头云。不贵子行履处。祗贵子见地真切。亦有味乎其言之也。


○二详破非真(三) 初总破徵二别详破三总结破。


○初总破徵。


彼执非理。所以者何。


执。应前执我是思等之执。彼执非理者。执我是思。执我受用。执三能变。执诸所变。执三事合成。执是实非假。执现量所得。此等之执。彼非不是於迷情。我谓总乖乎正理。[糸*系]分缕析。察入秋毫。似尽真存。明如指掌。所以非者何耶。必有道矣。


○二别详破(七) 初所成不实破二能所互难破三体多周变破四各别异同破五总别合否破六体具诸相破七能所无异破。


○初所成不实破。


大等诸法。多事成故。如军林等。应假非实。如何可说。现量得耶。


即因定宗。喻破所执现量之非理也。夫假境比量所得。实境现量所得。理也。大等诸法。多事合成。理应是假非实。其犹多人合会而成军。一一分析至尽。军岂实乎。多木丛聚而为林。一一分析至尽。林定假矣。由因定宗。即喻明法。如之何可说现量得耶。非现由於不实。不实由於合成。显然可见。


○二能所互难破。


又大等法。若是实有。应如本事。非三合成。萨埵等三。即大等故。应如大等。亦三合成。转变非常。为例亦尔。


能所互难。例破其执也。大等名所。执三合成。以为实有。本事名能。谓非三合。即生大等。又大等法。若是实有。牒执为因也。应如本事。非三合成。所应如能。用能破所也。意谓若是实。应如能。如处。破处。才如。则是三合成者非三矣。可如耶。不可如。不可实也。萨埵等三即大等故。牒执为因也。应如大等。亦三合成。能应如所。用所破能也。意谓既是即。应如所。如时。破时。才如。则非三合成者是三矣。可如耶。不可如。不可即也。转变非常。为例亦尔。见例当然也。以[宴-女+六]初生觉等。转移变易。增长非常。则虽执自性是常。即大等故。应例大等。亦转变非常也。亦可如奘师云。彼执自性既常。应如神我。何为转变非常。彼执神我是常。应如[宴-女+六]谛何为受用非常。故云为例亦尔。量之。大等非三合成。以实有故。应如本事。萨等亦三合成。即大等故。应如大等。


○三体多周变破。


又三本事。各多功能。体亦应多。能体一故。三体既徧。一处变时。余亦应尔。体无别故。


体多难破三事。顿变难破次第。各多功能者。彼许三自性。一一皆有明躁昧等众多作用也。体即自性。亦应多者。能体一故。能即是用。用不离体。体少用固当少。用多体自应多。体多不唯违三本事。多则应如大等定是无常矣。能成本事。尚自难端。所成大等。又何可定。若谓三德之体不分而徧。不成多者。三体既徧。一处变时。余亦应尔。徧体无别故也。变果是顿。必乖次第之生何取於[宴-女+六]初生觉。从觉我心等耶。然而必不然也。故知非徧。


○四各别异同破。


许此三事。体相各别。如何和合共成一相。不应合时。变为一相。与未合时。体无别故。若谓三事体异相同。便违己宗体相是一。体应如相[宴-女+六]然是一。相应如体。显然有三。故不应言。三合成一。


约各别异同。破三事合成之非理也。初约各别破次约异同破。而文中一各别。二一相。三是一。四是一。五成一。拣择须明。各别者。嗔体别贪痴。贪体别痴嗔。曰体各别。贪相别嗔痴。痴相别嗔贪。曰相各别。一相。指二十三法。皆以三德而成。法法云一相也。三是一者。三体不异三相也。四是一者。三体如相同也。五成一者。即所成一相也。破意谓。三事可成一相者。以三之可以浑然无乖而和合之也。今许各别。纵欲和合。如之何其和合耶。脱救以合之之时变为一相。未合之时。不妨各别。此亦不应。以既合之後。与未合之时。体无别故。体既无别。犹然各别也。岂能合成一相乎。脱又谓体异相同。而以体异故。可名三事。相同故。可合成一者。便违己宗。体相是一。何则己宗体相是一。岂不体应如相。然谓相同。则体应如相者。[宴-女+六]然一而同矣。体岂得异耶。己宗体相是一。岂不相应如体。然谓体异。则相应如体者。显然三而异矣。相岂得同耶。[宴-女+六]然是一。应云一合成一。显然有三。应云三合成三。故不应言。三合成一。


○五总别合否破。


又三是别。大等是总。总别一故。应非一三。此三变时。若不和合成一相者。应如未变。如何现见是一色等。若三和合成一相者。应失本别相。体亦应随失。不可说三各有二相。一总二别。总即别故。总亦应三。如何见一。


约总别以难破三事合成之非理也。初难能所之难一。次难三一之难非。三难二相之难具。能所难一者。所成大等是总。能成三事是别。彼执总别一故。则能所浑而不分。一不成一。三不成三矣。一不成一。所成之总相应非。三不成三。能成之别相乌有。总别既非。合成何在。然而终不可非也。一果应非。应如未变。无一之可见矣。如何现见和合之一色耶。三果应非。失本别相矣。如何和合之时。而本体之不失耶。脱执能成之三。各具总别二相。以具总故。所成之一色自见。以具别故。能成之别相常存。具斯二相。自当免彼俱非。不知其亦不可也。何则总即别故。总外无别。总外无别。总亦应三。如之现见一色而不见三耶。一不见三。总不具别矣。总不具别。别不即总矣。是各具二相耶。非一非三之不可。是总是别之仍乖。能成之转计。愈见其途竆。所执之邪宗。尤彰於理外。三事合成之非。不又昭昭乎。


○六体具诸相破。


若谓三体。各有三相。和杂难知。故见一者。既有三相。宁见为一。复如何知。三事有异。若彼一一皆具三相。应一一事。能成色等。何所阙少。待三和合。体亦应各三。以体即相故。


承前约体各三相。展转难破三事合成之非理也。初至故见一者。出转计也。二至三事有异。约知见一异难也。三至待三和合。约所具能成难也。四至以体即相故。约相例体难也。转计中三体。三德之三体。三相。即体之三相。各有者。一体三相。三体各有三相也。和杂难知故见一者。出惟见一色之故也。计谓总即别故。总亦应三。宜见於三。而惟见乎一者。良以三体各有三相。和融杂乱。难知其历然之三。故惟见於浑融总相之一色耳。破谓故见一者。汝之见也。吾以为有一见一。理之常也。既有三相。宁见三而为一。体各有相。汝之所知。和杂难知亦汝之知。既曰难知。复如何知异於和杂之中耶。所具能成者。若谓彼体。一一皆具三相。则事事能成色等。必待三事和合而後成者。是有所阙少矣。岂得谓彼一一皆具耶。更以相例体而难之。每体既具三相。则每体当各三体。以体即相故。果诚如是乎否耶。是则知见一异之难通。所具能成之有待。体有诸相。尚未昭明。体复诸体。重增疑惑。即一色於惟见。因展转之迂途。推三事之合成。岂平常之大道。


○七能所无异破。


又大等法。皆三合成。展转相望。应无差别。是则因果唯量。诸大诸根。差别皆不得成。若尔。一根应得一切境。或因一境。一切根所得。世间现见。情与非情。净秽等物。现比量等。皆应无异。便为大失。


约能所不异。咎三事合成之非理也。初原所成无别。次咎诸法无成。三病根境不分。四结合成之过。又大等法。指所成。三合成。指能成。皆者。觉固三德合成。我亦三德合成。唯大及十一根。莫非三德之合成也。展转相望。所必肖能。应无差别。是则因之能成。果之所成。唯量声触等。空风诸大等。眼耳诸根等。色非色。心非心。浑而莫辨。差别皆不得成矣。若尔。则一根应得一切境。或应一境一切根所得。情噐不分。净秽无辨。比现无别。违世间。违现见。违自教宗旨。失而又失。岂小失哉。


○三总结破。


故彼所执。实法不成。但是妄情。计度为有。


总结所执非有。应上云何非有之问。向也坚持不舍。以为理至当。法极成。不可破坏。今则现量所得既乖。是实非假何在。三事合成而竟失。多方救援之无能。故彼所执。实法不成。情有理无。名为徧计。


○二胜论(三) 初叙执二正破三结非。


○初叙执。


胜论所执。实等句义。多实有性。现量所得。


成劫之末。有仙名米脐。将入灭。为徒五顶者。说自所悟六句法。最胜诸论。故名胜论。实等者。实德业三。大有。同异。和合句也。实有九种。谓地水火风空时方我意也。实者。德业所依。真实有体故也。德有二十四种。谓色香味触及数量。别性合离并彼性。此性觉乐苦欲嗔。勤勇重性与液性。润行法及非法声。二十有四如斯订。德者。实句九种。各有所具之功德也。如地水我三各具十四。火之与风。十一及九。空惟有六。时方同五。而意则八种。各各所具多寡之不同也。业有五种。谓取舍屈伸行也。业者。业用。有动作义。如地水火风意是有动作。空方与时我。是无动作之类是也。大有者。所有之大也。谓实德业三。同一有故。离此三外。别有一法为体。由此大有。有实德业故也。同异者。实德业上同异性也。如地望地。水望水。有其同义。地望水。水望地。有其异义。地之同异。是地非水。水之同异。是水非地。同异虽是实等之上。然离实等外。又别有自体名同异性也。亦可同即有性。由实等三。同一有故。以同有实德业三之实体性故也。异亦有性。由离实等三外。别有一法为体性也。前依清凉。後慿胜论。开合无常。意义不远。和合者。诸法和聚。如鸟飞空。忽至树枝。住而不去。名和合也。如斯六种。是我受用。若能远离。便得解脱而入涅盘矣。多实有性者。此六虽不可尽谓为实有。多分是实及有性也。既实有性。则非比量所得之假境矣。六句实性。现量所得。胜论之执殆若此。又和合非现量故。可言多。


○二正破(二) 初总破徵二别详破。


○初总破徵。


彼执非理。所以者何。


破执六句。多实有性。现量所得。为理无也。徵意执情在彼。是而不非。破理在我。非而不是。出过不容於毫发。立义大阐於幽微。非理所以果何如。


○二别详破(二) 初明诸句体非实有二明诸句非现量得。


○初明诸句体非实有(七) 初破诸句常无常二破实句与德句三破实句与诸句四破诸句离识有五破所执大有句六破所执同异性七破所执和合句。


○初破诸句常无常。


诸句义中。且常住者。若能生果。应是无常。有作用故。如所生果。若不生果。应非离识。实有自性。如兔角等。诸无常者。若有质碍。便有方分。应可分析。如军林等。非实有性。若无质碍。如心心所。应非离此有实自性。


别破诸句常无常义显实有非理也。诸句义中至兔角等。破常住。诸无常者至实有性。破无常。诸句义中且常住者。牒执。若能生果。若不生果。两关难也。应是无常。应非离识实有自性。破常实也。有作用故。不生果故。出无常非实之故也。如所生果。如兔角等。出无常非实之喻也。总见生果不生之两关难出。有作不生之二因极成。有作定是无常。不生断然非实。诸句常住。实有自性者非理矣。诸无常者。牒执。有质碍无质碍。两关难也。便有方分。应可分析。便无方分无可分析。出不实之故也。非实有性。应非离此有实自性。破实有性也。如军林等。如心心所。喻实无有性也。亦见有碍无碍之两关难出。可分不分之二因极成。可分定是非真。无质应非识外。诸句无常有实性者。理非有矣。已上取其易解。补足本文。影畧释之而已。若依文立量。常与无常。皆各二量。常二量者。执常住是有法。应是无常为宗。因云。有作用故。同喻如所生果。生果却是无常。此约能生果义破常住。次量云。执常住是有法。应非离识实有自性为宗。因云。不生果故。同喻如兔角等。此约不生果义明唯识。以兔角是意识徧计所执。实无其体。然不离识。引为喻者。破离识有实性之执也。无常二量者。执无常是有法。非实有性为宗。因云有质碍方分可分析故。同喻如军林等。此约有质碍破非实。次量云。执无常者是有法。应非离识实有自性为宗。因云。无质碍方分可分析故同喻如心心所。此约无质碍明唯识。虽前二量约於所执。次二量约於唯心。然诸句常无常义不同。离识之外实有自性之执同也。若以因反常住。犯异品中有。以因反离识实有自性。犯能别不极成。後二量亦然。


○二破实句与德句。


又彼所执。地水火风。应非有碍。实句义摄。身根所触故。如坚湿煖动。即彼所执。坚湿煖等。应非无碍。德句义摄。身根所触故。如地水火风。地水火三。对青色等俱眼所见。准此应责故知无实地水火风。与坚湿等。各别有性。亦非眼见实地水火风。


约外所执句摄不定。更相诘破实有之非理也。初互破。次例破。後结破。意谓彼执诸句常无常义。已如上破。又彼所执实句所摄地等有碍。德句所摄坚等无碍。以皆身根所触之实境也。实句所摄地等有碍色。德句所摄青等无碍色。以皆眼根所见之实色也。在根则能触能见之既实。在境则所触所见之逼真。实有体性。现量所得不可破矣。亦宁知其所执之非实乎。何则因以成宗。宗由因定。有碍地等实句所摄。及无碍坚等德句所摄之宗。既皆以身根所触为因。乃犯因中共不定过。则有碍应非。而如无碍之坚湿煖动无碍应非。而如有碍之地水火风矣。宗岂能成。例如地等实句。是眼所见。青等德句。亦眼所见。眼见之因既宽。德实所摄之句。岂能定乎。准立量责。应云。又彼所执地水火三。应非有碍。实句义摄。眼根所见故。喻如青色等。即彼所执诸青色等。应非无碍。德句义摄。眼根所见故。如地水火三。如此立量。迭相推破。则地等所摄。先无凖的。岂有实体可得。故云无实地等各别有性。亦非眼见实地水火风。又地水火三者。以取眼见故畧风耳。虽动处是风。宜若可见。然彼意以为风非可见故也。


○三破实句与诸句。


又彼所执。实句义中。有碍常者。皆有碍故。如麄地等。应是无常。诸句义中。色根所取。无质碍法。应皆有碍。许色根取故。如地水火风。


破实句常法。诸句无碍非理也。实句有碍常者是有法。应是无常宗。以皆有碍故。喻麄地等。诸句义中色根所取无质碍法是有法。应皆有碍宗。以许是色根取故。喻如地水火风。何则无形者或可以暂留。有碍者未必其可久也。如所执麄地等。皆以有形质碍之故。可坏可分。地等不能永终於地等。应是无常。诸句义中。色根所取空坚声等无质碍法。果悉为无碍否耶不知应皆有碍。何者。即以汝之所许为因。破汝所取之为碍耳。地水火风色根取。地水火风既有碍。诸无碍法色根取。诸无碍法岂非碍。故云如地水火风。安在乎其无碍也。然则所执有碍之常。不得为常。无碍之法。竟成有碍。故曰非理。又此二量。於四种因。▆犯有法自相相违。


○四破诸句离识有。


又彼所执非实德等。应非离识有别自性。非实摄故。如石女儿。非有实等。应非离识有别自性。非有摄故。如空华等。


此约唯识。破诸句实有之非理也。非实德等。非实句之德等五句也。非有实等。非有句之实等五句也。万法唯心。全依识现。乃彼谬计诸句为识外。不知既云非实。岂不成虚。徒有空名。如石女矣。既云非有。自己成无。全归妄见。如空华矣。非实如石女。德等之儿自何生。非有如虚空。实等之华将安在。由喻显因。因不能生。自因定宗。宗岂成是。我故曰应非离识别有自性也。正意因执识外别有自性。但破离识本无。非为特显唯识。又非业德等。非德实等。约义皆可为言。非有实等。非实德等。破妄殊为易显。故独取非实以虚其宗。非有以无其执耳。又此段俱犯所立法不成过。然有以此节属大有者未尽。置之诸句者为允当耳。智者详之。又彼执诸句其体定异。故不相摄曰非实德等。非有实等。


○五破所执大有句。


彼所执有。应离实等。无别自性。许非无故。如实德等。若离实等。应非有性。许异实等故。如毕竟无等。如有非无。无别有性。如何实等。有别有性。若离有法。有别有性。应离无法。有别无性。彼既不然。此云何尔。故彼有性。唯妄计度。


量例纵夺。破执大有是实之非理也。初量破。次例破。三纵夺破。四总结破。实德业三易显。余二稍隐。大有更晦。观其教五顶之量曰。大有是有法。非实非德非业为宗。因云。有一实故。有德业故。如同异性。因明破云。此因如能成遮实等。如是亦能成遮有性。俱决定故。葢言若能成宗。而有法非矣。有法且无。宗将安寄。责犯法差别相违过也。今初量用许有自性为因。破离实等宗。喻如实德业等。岂离实德业等别有自性。故云应离实等无别自性。次量用许离实等为因。破非有性。喻如毕竟无等。岂离实等更有有法。故云若离实等。应非有性。旨全因明。但先翻後覆。层叠出过之尤显耳。若例明之。如有非无。非无即有。非离有法。有别有性。则实德业有法。即有自性。如何离实德等。有别有性耶。更纵夺之。若离实等有法。有别有性。应离非实等无法。有别无性矣。无既不尔。有云何然。亦可初量许其有性。破其离实等。能别不极成过。犯似宗。次量许其离实等。破其非有性。所依不成过。犯似因。


○六破所执同异性。


又彼所执实德业性。异实德业。理定不然。勿此亦非实德业性。异实等故。如德业等。又应实等非实等摄。异实等性故。如德业实等。地等诸性。对地等体。更相徵诘。准此应知。如实性等。无别实等性。实等亦应无别实性等。若离实等有实等性。应离非实等有非实等性。彼既不尔。此云何然。故同异性。唯假施设。


总别结破同异之非实也。同异者。诸法各别曰异。体相一类曰同。如以地望地名同。以地望水曰异之类是也。今破同异。应云又彼同异性。而言实德业性者。以於实德业上论同异。言实德业性。即同异性。见同异不离实德业性。彼执异实德业。岂理也哉。故总破云。定不然也。所以然者。彼执同异。异实德业。则此同异。宛同大有。亦非实德业性。异实等故。如德业等矣。岂是实等之同异性耶。如於地水之上论同异。而执同异异於地水之性。理将安在。故勿之。勿之者。申破似量之理定不然。非真能立之三支也。且同异异於实等。则同异应非实等摄。同异既非实等摄。又应实非实摄。德非德摄。业非业摄。异实等性故。如德业实等。准此而知坚性非坚摄。异地体故。喻如湿性。湿与煖动皆然也。地体非地摄。异坚性故。喻如水体。水与火风皆然也。应耶。不应耶。应之者难之。难似量之理定不然。破非真能成立一切之三支也。如实性等外。无实等性。则实等外。亦应无别实性等同异性。例而明之昭然显现。而彼定执同异异实等。离实等之外有同异者。决无此理矣。若离实等。有实等同异性。纵如彼执。应离非实等。有非实等同异性。夺为我夺矣。何者。离非实等。必无非实等同异性。彼既不尔。离实等焉得有实等同异性。此云何然。故同异性。惟假施设。如广百云。分别意识。於色等法。假施设有。越诸根量。非现量得。而执之以为实者何也。已上一章。可分六节。初总破非理。末结破非实。中间四节。皆别破非理。以笔力高古。如大璞圆珠。恐蹈穴凿之弊。故。畧加点缀。串意於释中。以摹写其本色耳。观者细心熟玩。当自得之。


○七破所执和合句。


又彼所执和合句义。定非实有。非有实等。诸法摄故。如毕竟无。彼许实等现量所得。以理推徴。尚非实有。况彼自许和合句义。非现量得。而可实有。设执和合是现量境。由前理故。亦非实有。


量况转破和合实有之非理也。初量破。次况破。三转破。浑而不乖曰和。会而不隔曰合。彼执由和合故诸法方聚。而和合体是别有。非诸法摄。故量破云。和合定非实有。因云非有实等诸法摄故。喻如毕竟无。良以既离诸法。和合义无。和合且无。体将何寄。故即彼非有实等所摄之因。定其为非实有也。况之。则彼许现量得者。以理推徴。尚非实有。况和合是彼许非现量得者。可实有也耶。设彼转和合非现之执。更执为现量者。转以前可析无碍无常唯识之理。破今现量和合之执。亦非实有。岂独非现量为非实有耶。由因定宗。以况比义。现量非现全空。和合实有安寄。我故曰理非有也。以上别破所执实有。现量之义自含。下破能所现量。实有之义宛具。不可因实有属上。现量科下。而遂泥之。又亦末可纵夺破。


○二明诸句非现量得。


然彼实等。非缘离识。实有自体。现量所得。许所知故。如龟毛等。又缘实智。非缘离识。实句自体。现量智摄。假合生故。如德智等。广说乃至缘和合智。非缘离识。和合自体。现量智摄。假合生故。如实智等。


量破能所皆非现量也。初量破所缘之境。次量破能缘之智。实等者。实德业等诸句也。离识实有自体者。彼执诸句离心识外。各有自己真实之体性也。现量所得者。既有实体。名为实境。不假分别而有。任运对缘而现。名现量所得也。总之执所缘六句之境为现量。如广百论云。彼论说有实句义是现量境是也。破谓彼实等所缘之境。非离於识。非实有体。非现量得。以汝自许所知故也。所知属分别。分别则非真譬如龟毛。从何而有。但是意识。非量所缘。尚非真比。岂成现量。故广百破现量境。则云。理亦不然所以者何。瓶衣等物。意识於色等法。假施设有。云何执为现量境。又缘实智等者。执能缘之智为现量也。破谓又缘实句之智。非缘离识。非缘实体。非现量摄。以汝自许假合而生故也。假非真实。合岂天成。如德智等。缘诸坚湿。从意想起。岂离筹度心。任运而缘之现量耶。故广百论云。因德所引实智。非现量摄。谓因青等煖等诸德所引实智。定非见触现量所摄等是也。至若广之。虽诸句不同。总之则能缘无别。假合而生因地既以无殊。现量所得。果地自然俱▆。故曰广说乃至如实智等。问。性境现量判五识。此唯识宗。今非彼现量何也。答。此云现量。但如镜中无别分析。无有执心。虽是识内。亦无唯识之念。彼执识外。彼指瓶衣。彼执为实。非量所摄。岂可同年。上第二正破竟。


○三结非。


故胜论者。实等句义。亦是随情。妄所施设。


此总结非实现量也。施设随情。理岂能顺。随情是妄实则何有汝曰多实有体。今则实不可得。汝曰现量所得。今则实非现量。皆真实理也。岂虚妄之情乎。胜论之徒。可以悟矣。数胜二法执竟。


○三自在(二) 初自在二例余。


○初自在。


有执有一大自在天。体实徧常。能生诸法。彼执非理。所以者何。若法能生。必非常故。诸非常者。必不徧故。诸不徧者。非真实故。体既常徧。具诸功能。应一切处时。顿生一切法。待欲或缘。方能生者。违一因论。或欲及缘。亦应顿起。因常有故。


破执自在能生之法执也。初叙彼执。二总破徴。三详推破。四破转救。有执。指涂灰。彼见有情。不随欲转。因修欲进而偏退。果报愿逹而固竆。思必有主宰者以为物父。因执有一大自在天。体实。徧。常。能生诸法四德。为万物之因焉。在执之溺於情也。未尝不是。以理之量於执也。全体成非。而其所以非者何也。试逆推之。且无论其能生与否。若法能生。生则有灭。生果应是无常。有作用故。必非是常。诸非常者。才生即灭。无动义故。无容从此转至余方。必不徧故。诸不徧者。非真实故。无为真实。必周徧故。体实徧常。将安在哉。而况其未必能生也。何则体既常徧。具诸功能。生一切法。吾以为常竆一切时。徧周一切处。应於一切处时。无有前後。顿生一切诸法。而後可以称常徧能生也。又犯世间相违等过矣。然而岂有此理。脱转救云。体虽常徧。能生诸法。要待众生乐欲。或缘会方生。故无顿生之过者。以渉三因。即非大自在天。一因能生诸法。宁不所救非所执。而前後自相矛盾也耶。若例而破之。或欲及缘。亦应顿起。以大自在天。因常有故。则所救无顿生之过者。正当顿生矣。如之何其能救耶。吾故曰彼执非理。


○二例余。


余执有一大梵。时。方。本际。自然。虚空。我等。常住实有。具诸功能。生一切法。皆同此破。


例破余执能生之法执也。初列名叙执。二指破法同。余执。执自在能生之余执。即下七等也。大梵者。围陀论师。此云明。彼计那罗延天。脐中生大莲华。华上有梵天祖翁。为万物祖。从梵天口生婆罗门。臂生刹利。髀生毘舎。脚生首陀。能作一切命无命物。是故梵天名常。是涅盘因。详载瑜扬二论。是亦天能生也。时者。时散外道。以见种等。众缘和合。有时生果。有时不生。时有作用。或舒或卷。令枝条等。随其荣顇。由是决定。知实有时。时所待因。都不可见。不见因故。所以无生。以无生故。即知无灭。无生灭。故复言常。遂执一切物。皆从时生。是故时是常。是一。是万物因。是涅盘因。详载广百。是时能生也。方。谓方论师。计实有方常相。有日合处。是方相等。计方能生人。人生天地。灭後还入於方。故方是常。是一。是万物因。是涅盘因。亦如百论。是方能生也。本际者。安茶论师。执本际是过去之初。世界最始。唯有大水。时有大安茶花出。形如鷄卵。周匝金色。时熟剖为二段。上段为天。下段为地。中生一切万物。如此方浑沌未分。形如鷄子。从此生天地万物等。具如清凉。是本际能生也。自然者。即无因论师。彼见世间无有因缘。或时歘尔大风卒起。於一时间。寂然止息。或时忽尔暴沙弥漫。於一时间。顿即空竭。或时郁尔。果木敷荣。於一时间。飒然衰顇。因此起无因见。立无因论。计一切万物。无因无缘。自然生灭。故自然是常。是万物因。是涅盘因。载於瑜伽。如此方庄老之类。是自然能生也。虚空者。口力论师。计虚空为万物因。别有一法是实是常。是万物因。从空生风。风生火。火生煖。煖生水。水生冻。坚作地。地生五谷。谷生命。命後还归空。是故虚空是万物因。是涅盘因。载具百论。是空能生也。我者。计我论师。谓彼计有萨埵命者。生者。养育者。数取趣者。如是谛实常住。是故我眼能见诸色。如是於耳鼻舌身意。应知亦尔。等者。等取宿作论师。宿作亦不离我。彼计一切众生受苦乐报。皆随徃日本业因缘。是故若有持戒精进。受身心苦。能坏本业。本业既尽。众苦尽灭。众苦尽灭。即得涅盘。是故宿作为一切因。广破如涅盘。及清凉玄谈。此我业能生也。皆同此破者。同前比量。所执尽虚。故曰皆同。


○四声论。


有余偏执明论声常。能为定量。表诠诸法。有执一切声皆是常。待缘显发。方有诠表。彼俱非理。所以者何。且明论声。许能诠故。应非常住。如所余声。余声亦应非常。声体如瓶衣等。待众缘故。


破二种声常之法执也。初偏执明论声。次徧执一切声。有余。即余有。谓八种之外。余有执声者也。明论者。谓内明。因明。声明。工巧。以及医方五明论也。今偏取声明。故曰明论声。常者不易之谓。表扬诠显诸法之义。一印印定。遐方异域不能改。亘古及今不可易。能为一定之量者。论之声明。他不能也。一切者。徧诸色之声也。皆执为常者。声性是常。不从缘生。其体非断。但待缘显发。方有诠表耳。若钟皷待[高*支]而响。金石俟扣而鸣。文义待宣吐而後显之类是也。执情皆是。正理俱非。请以量破。明论声是有法。应非常住为宗。因云。许能诠故。喻所余声。夫常无所作。能作亦无。能所双非。方为常义。许能诠故。能必有所。既渉能所。体非常住。如所余声。同是声性。次破云。一切声是有法。亦应非常为宗。因云待众缘故。声体如瓶衣等。体既待缘。缘离则灭。安得为常。


○五迦耶(二) 初叙执二正破。


○初叙执。


有外道执地水火风极微实常。能生麄色。所生麄色。不越因量。虽是无常。而体实有。


此破四大极微。能生诸法之法执也。外道。即路迦耶。此云顺世。计一切色心等法。皆用四大极微为因。然四大中最精灵者能有缘虑。即为心法。如色虽皆大。而灯发光。余则不尔。故四大中。能有缘虑。其必无失。显扬第九云。由不如实知缘起故。计有为先。有果集起。离散为先。有果坏灭。由此因缘。彼谓从众微性。麄物果生渐析麄物乃至极微住。是故麄物无常。极微常住。因量者。父母微。最初极微名父母。聚生诸色故。所生麄色名子微。子微虽是无常。不越父母。故是实常。迦耶之执。大约如此。详载瑜伽。下於破中转计虽多。不出正计。


○二正破(二) 初破因微二破果色。


○初破因微。


彼亦非理。所以者何。所执极微。若有方分。如蚁行等。体应非实。若无方分。如心心所。应不共聚生麄果色。既能生果。如彼所生。如何可说。极微常住。


彼执非理。总破能所之非理。所以者何。总徴非理之所由。下别破中。先破能生极微。後破所生麄色。今先极微也。意谓汝执极微是实是常。能生麄色。吾以为所执极微。为有方分。无方分耶。若有方分。如蚁之行伍。前不是後。舍後取前。既可分析。体应非实。若无方分。如心心所。尚无有形。云何而能共聚。生麄果色。况所生於能。能必肖所。极微既能生色。极微如彼所生。所生既是无常。如何可说极微常住。亦可三量。初破实。末破常。中破能生。


○二破果色(六) 初约因量破二约量德破三约自因破四约多合破五约因果破六约体一破。


○初约因量破。


又所生果。不越因量。应如极微。不名麄色。则此果色。应非眼等色根所取。便违自执。


破共六节。一破正计。五破转计。今初破不越因量之正计也。生果是麄色。因量是极微。生果不越因量。麄色应如极微。麄色眼根取。极微非眼等色根所取。便违汝执麄色是色根之所取矣。是则不越因量。汝之执也。色根所取。亦汝之执。一己之二执相违。一定之至理何在。我故曰。彼执之非理也。


○二约量德破。


若谓果色。量德合故。非麄似麄。色根所能取。所执果色。既同因量。应如极微。无麄德合。或应极微。亦麄德合。如麄果色。处无别故。


破量德合之转计也。初出转计之情。次破果滥於因。三破因同於果。计意葢谓。前破不名麄色。违色根取者。以但约不越因量为言耳。若但以量言。则果色非麄。根无所取。诚如所破。今则麄德合故。果色似麄。根所能取。又岂如所破耶。是则量德合故。不惟因量之不越。非麄似麄。亦乃自执之无违。转计之意如此。破意葢谓。果色是德合。因量是极微。果色异於因量者。果色麄德合。极微无麄德合也。若谓量德合故。非麄似麄。则所执果色。同因量矣既同因量。果色应如极微之因。既如极微。果色竟无麄德之合。汝以为果可为果。吾以为果乃成因矣。如之何。又极微之异果色者。以极微因量之时。非德合果色之时。则极微因量之处。殊有别於德合果色之处也。若谓量德合故。非麄似麄。则似麄不越於非麄之际。德合无别於量合之处矣。果色德合之地。正极微德合之地。汝以为果可为果。吾以为因可为果矣。如之何。果同於因。果将安在。因同於果。因又奚存。因果尚是偕亡。色根取之何所。我故曰。彼执之非理也。


○三约自因破。


若谓果色徧在自因。因非一故。可名麄者。则此果色。体应非一。如所在因。处各别故。既尔。此果还不成麄。由此亦非色根所取。


破徧在自因之转计也。破意葢谓。汝转计量德。合生麄色。不能成矣。若谓果色徧在自因。因非一故。可名麄者。亦不成也。何者。麄色在果。体应是一。一体所在。处亦成同。果色宛然是麄。色根自然可取。今以非一之多因。可名麄色之一体。则麄色之一体。应是非一之多因。多因在处之不同。体应如在之各别。各别则果自是因。果色还不成麄。不成则色非根色。色根亦何所取。因非一故可成麄。依然因量之难越。果既无故非可取。还如前执之仍违。我故曰。彼执之非理也。


○四约多合破。


若果多分合故成麄。多因极微。合应非细。足成根境。何用果为。既多分成。应非实有。则汝所执。前後相违。


破果色体异於因之转计也。初计果异於因。二难因同於果。三破果体非实。计意葢谓。前破不越因量。不能成麄色矣。量德合故。亦不能成麄色矣。徧在自因。又不能成麄色矣。虽辨所生之果。以皆论果於因。故悉为所破斥耳。吾以为因量固能生果。果是因之所生。既论所生之果。自当辨果於果矣。今夫果成麄色。非自成也。然必以合而後能成。合成麄色。非自合也。必由分而後可合。曰奁曰底。非多分乎。是必奁底合聚而後可以成瓶。曰腹曰项。非多分乎。是必腹项合聚而後可以成瓶也。果之多分合成麄色。宁可破斥。宁可不为色根之所取耶。转计之意如此。破意葢谓。细之与麄。因果自当有辨。分之与合。果因恐未悬殊。果色之多分。犹极微之多因也。多分合故成麄。多因合应非细。合故成麄。可为色根所取之境。合应非细。岂不足成色根所取之境乎。因不足成。故用於果。足成根境。何用果为。汝以果异於因。吾以为因可同於果矣。如之何。又前执所生之果。虽是无常。而体实有。今则多分合成。必非实矣。前实後非。自相矛盾。又如之何。夫因可同果。计果合成之既非。後逆於前。计果合成之愈谬矣。我故曰。彼执之非理也。


○五约因果破。


又果与因。俱有质碍。应不同处。如二极微。若谓果因体相受入。如沙受水。药入熔铜。谁许沙铜。体受水药。或应离变。非一非常。


破果因同处。体先受入之转计也。初量破。二转救。三遮救。四纵夺。量破之意葢谓。以果望因。所生麄色之不成。就果辨果。多分合成之有过。得无因居果地。果地之外无因。果踞因居。因居之外无果。因果和合。处同无二。以明所生之麄色乎。不知果称麄色。虽为有质之形。设因非极微。则无碍而踞有形。处自当一也。因号极微。固非无形之质。脱果非麄色。则有形而居无碍。处正应同也。今则二俱有碍。应不同居。如二极微。处何可一。量破之意如此。使转救之。若谓因入果色。果受因微。果入因微。微受果色。因果之相受也。如沙受水。如铜受药。因果之相入也。如水入沙。如药入铜。因果之体。既相受入。因果之处。法尔应同。不知法由喻显。喻因许成。沙不受水。铜不受药。谁不许之。沙体受水。铜体受药。其谁许之。能譬之喻。既无许可之人。所喻之法必无受入之理矣。其何能以救之哉。纵或受入。应离变矣。或应离变。则又非常一。岂汝所执之宗耶。良以在喻在法。未必妙齐。而入变受离。大应相类。离之则非一。不越因量之何如。变之则非常。极微是常之何在。展转之不成。反覆之无救。我故曰。彼执之非理也。


○六约体一破。


又麄色果。体若是一。得一分时。应得一切。彼此一故。彼应如此。不许违理。许便违事。故彼所执。进退不成。但是随情。虚妄计度。


破果体是一之转计也。初代出转计。二约得立理。三两关难破。四结归妄情。代出之意葢谓。以果望因。既麄色之不成。就果论果。复合成之有过。更以因果同处之既非。得无果体是一之为计乎。情[执/力]之所必然。伦次之所必到者也。代出之意如此。破计之意葢谓。又麄色果。体若是一。理事皆不可也。何者。麄色之果不齐。色果之形必异。形色之本质亦异。彼此异故。则得一分境时。不应得一切境。所得之此与彼异。彼得应异此之不得也。事也。麄色之果虽异。色果之形固异。而形色之本体不异。彼此一故。彼应如此。则得一分境时。自应得一切境。所得之彼。与此一故。得彼应如得此之无二也。理也。汝果许其一得一切得耶。果不许其一得一切得耶。不许虽顺於世间现见不应之事。违麄果一体应得之理矣。许固顺於一体应得之理。违於世间不应得之事矣。进之而顺理。事又相违。退之而顺事。理且不顺。许不许之两关有碍。退不退之二义不成。非是一体。但是随情。非真量度。但妄计度。我故曰彼执之非理也。又一分是少分。一切是全体。彼即全体。此即一分无论矣。更须详麄果之体是一。所该者广。则一分一切。可一境。可诸境。彼此亦然。


○二束广从畧(二) 初总标二别释。


○初总标。


然诸外道。品类虽多。所执有法。不过四种。


反博归约。令易晓也。品非自品。由执成品。曰十一种。十三种。九十五种。能执之人品类虽多。执不自执。因法成执。多束之少。少束之又少。少至於四种。所执之法。多数有限。以有限之四种。尽几百之支流。俾亡羊者不致泣岐。𢀸流者可以得源。作论之体应如此。婆心之切为何如。


○二别释(四) 初破执定一二破执定异三破执双亦四破执双非。


○初破执定一。


一执有法与有等性。其体定一。如数论等。彼执非理。所以者何勿一切法。即有性故。皆如有性。体无差别。便违三德。我等体异。亦违世间诸法差别。又若色等即色等性。色等应无青黄等异。


破有法与有等性定一。初列执标人。二以理破徴。三以同难一。四别出过端。有法。随指一法。有等。指一切法也。性。体性。云有法与有等性。其体定一者。执一法与诸法之性断无二也。如数论执一[宴-女+六]性变多种法。法虽多种。原一[宴-女+六]性。而不自知其非理。何者。有等一切法。法固有差别。诸法各异体。体自有差别。有法有等一。一切即有性。法皆如有性。体应无差别。勿一切法。即有性故。皆如有性。体无差别。不独理之所难。亦复违之更多。违自教三德等定异。而非定一。违世间诸法定差别。而非定无差别。违眼根现量所取青黄等定异之色。而非定无异。乃至便违身根现量所取。冷煖涩滑定异之触。而非定无异也。自教相违。理已难通。况世间乎。世间又违。理更难通。况现量乎。凢执类於数论者。请以理思。又法即是事。性即是理。事有千差。理无二致。定一则无千差。


○二破执定异。


二执有法与有等性。其体定异。如胜论等。彼执非理。所以者何。勿一切法。非有性故。如已灭无。体不可得。便违实等自体非无。亦违世间现见有物。又若色等。非色等性。应如声等。非眼等境。


破有法与有等性其体定异。初列执标人。二以理破徴。三以无难异。四别释相违。五重指过端。定异。谓色等诸法非色等性。如胜论实句为德业所依。德业异於实句。实等为大有所依。大有异於实等。而不自知其非理也。何者。法不自立因性而有。体不自存。由法而得。有法有性异。一切非有性。非性如灭无。其体不可得。勿一切法。非有性故。如已灭无。体不可得。不独理之难通。亦复违有多种。体不可得。便违自教。实句等自体可得。如已灭无。亦违世间现见有物。而非一切灭无。设更剖析。又犯现量相违。何者。眼耳至身。现量之根。色声至触。现量之境。又若声等非声等性。应不相关。应如声等非眼等境。无所缘义。岂不违眼等现量了知是色之过乎。一谬已自难通。三违更从何释。胜论之徒。请以理胜。


○三破执双亦。


三执有法与有等性。亦一亦异。如无惭等。彼执非理。所以者何。一异同前。一异过故。二相相违。体应别故。一异体同。俱不成故。勿一切法。皆同一体。或应一异。是假非实。而执为实。理定不成。


破有法与有等性亦一亦异。初列执标人。二以理破徴。三非理之故。四以别难同。五实假成非。夫所执之法。有等有性之不离。能执之情。有等有性之各别。数论执一。殊非胜论之情。胜论执异。不具数论之执。执有法与有等性。亦一亦异。如无惭者。并数胜之执而一之者也。历览形对。双存似进於数胜之偏。循鞠推竆。亦执深乖乎中正之理。所以然者。过同前故。相乖违故。不能成故等也。同前者。一同数过。异同胜过。并二过於双亦之中也。乖违者。异乖於一。一乖於异。双亦之不可亦也。不能成者。亦异。一即异。亦一。异即一。即异。一同异。即一。异同一。同一异不成。同异一岂得。一异俱不成。亦亦从何得。一异本不同。而以双亦之故。强使之同。则一切差别之法。皆可使之同矣。勿一切法。皆同一体。无是理也。或应一异之名。但是假立。一法二相。互相形对。而乃执以为真。是实空华之浓淡。争镜影之妍[强-弓+女]矣。理岂能成。无惭之流。幸成以理。


○四破执双非。


四执有法与有等性非一非异。如邪命等。彼执非理。所以者何。非一异执。同异一故。非一异言。为遮为表。若唯是表。应不双非。若但是遮。应无所执。亦遮亦表。应互相违。非表非遮。应成戏论。又非一异。违世共知。有一异物。亦违自宗。色等有法。决定实有。是故彼言。唯矫避过。诸有智者。勿谬许之。


破有法与有等性双非。初列执标人。二以理破徴。三指执同前。四遮表难破。五出其相违。六结责诫人。夫执由情起。情以待生。一与异待。异生於一。单与复对。复起乎单。双亦之复才生。双非之执待起。彼存我冺。情[执/力]自然。有执诸法。与有等性。非一非异。如邪命等者。并无惭之双存。而双冺之者也。以冺望存。似扫荡者。空清於着迹。由冺察冺。知莾荡者。过重於无惭。而不自知其非理也。所以然者。执同前故。乖遮表故。违世教故等也。同前者。非一同於胜论。胜论执异。是非一也。非异同於数论。数论执一。是非异也。反形二过於双非之中也。乖遮表者。遮之为言覆也。表之为言显也。双非一句。义含於二言。遮表二言。理该乎四句。非一异言。为是遮覆之言耶。为是表显之言耶。若偏是表。不应双非。初句乖矣。若但是遮。应无所执。次句乖矣。亦遮亦表。应互相违。三句乖矣。非表非遮。应成戏论。四句乖矣。四句乖而遮表逆。双非果何义耶。出相违者。非一异言。违世间共知有一异物。亦违自教色等有法决定实有。而非双非之不可得也。同前执。乖遮表。己自难为。违世间。违自教。又将何若。是故彼言。唯矫强遮避其过失而已。岂真有实理之可详哉诸有智者。磨吹毛於既用。拂古镜於维新。务深辟之而使之自屈。勿谬许之而俾之得伸也。有志於正人心者。勉旃斯行。以上四句。外道所依。百非所出。四句既遣。百非自绝。种种外道。失所依矣。摄广归畧。良有以也。上破外道离心法执一科竟。


○二余乘(二) 初总徴破二别详破。


○初总徴破。


余乘所执。离识实有色等诸法。如何非有。彼所执色。不相应行。及诸无为。理非有故。


破余乘法执非有之总问答也。如何非有者。前云外道余乘。所执外法。理非有故。外道非有。理如上闻。余乘非有。非有如何。答中。彼所执色。不相应行。及诸无为者。通指所执之法。理非有故。总破所执之法也。但无为。止虚空。择灭。非择灭心王。止第六意识。心所。止四十六。除邪见。无痴。失念。散乱。不正知。以徧行五。别境五。名大地十。以善十一。去无痴。名大善地十。以根本六。名大烦恼地六。而但存痴。足之以放逸。懈怠。不信。惽沉。掉举而成六。小随名烦恼地。数仍大乘。不定。名不定地。增贪嗔慢疑为八。不相应。存得。非得。同分。命根。无心定。灭尽定。无想报。生。住。异。无常。名句文之十四。共七十五法。经部。计能成极微是实。所成根等是假。萨婆多。计能所皆实。而於大乘百数之有缺者。以大小之教理不同。则多寡之名言有辨耳。此等俱非有者理也。岂强使之非耶。下当详辨。又不标心者。以非余乘所执故也。


○二别详破(三) 初破诸色法二破不相应三破诸无为。


○初破诸色法(二) 初明对无对二明表无表。


○初明对无对(二) 初总列二别释。


○初总列。


且所执色。总有二种。一者有对。极微所成。二者无对。非极微成。


列色名数。便破斥之次第也。总有二种。举所成大数。有对无对。列所成色名。极微所成非极微成。出能成之不同也。更细分之。有对有二。无对有五。二。可见有对。不可见有对。可见有对。谓色尘及能造四大。不可见有对。胜义根及声香味触。五。谓极畧。极逈。受所引。徧计。定果是也。极畧者。以假想观。分析根尘之色。至极微位故。极逈者。亦以假想观。分析空间光影等色。至极微位故。受所引者。谓於受戒师处。精诚之至。引起思心种子。发起防犯功能现行之色故。徧计者。谓意识周徧计度种种色法。以为实有故。定果者。定中现诸境界。如水观成而水现之类故。又有对色。从色种生。无对色。从心种生。总之是法处所摄一色。可分为影像无表定果三门。影。流类义。像。相似义。谓此所变相分。不惟是本质之流类。亦似本质故也。极畧极逈。唯有观心影像。都无实体。散位独头意识。缘五根五尘水月镜像。当情变起相分。乃是徧计。亦影像摄。以是水镜为缘。意识妄计有月有像。并非眼识之境。又徧计是妄心。极畧极逈是观心故。总摄於影像。受所引色。是无表门摄。以依思愿善恶分限。假立无表门。谓不可表示故也。如以受戒律仪之有表。熏成善无表。杀生不律仪之有表。熏成不善无表。礼佛殴骂等处中之有表。熏成善恶无表也。问。定果何谓无对。答。集论云。三义名有对。一种类。谓诸法互为能碍。互为所碍。二积集。谓极微以上。三不修治。谓非三摩地自在转色。今定果是三摩自在转色。三义皆反。故云无对。


○二别释(二) 初有对二无对。


○初有对(二) 初明色非实有二显色唯识变。


○初明色非实有(二) 初明能成极微不实二结所成果色非有。


○初明能成极微不实(二) 初畧明二广显。


○初畧明。


彼有对色。定非实有。能成极微。非实有故。


畧破有对之非实也。初二句断非实。次二句出非实故。以能所固自有分。厥体应无有二。能成极微不实。所成有对岂真。故断非实也。


○二广显(六) 初约质碍破能成不实二约方分破能成不实三约现处决能成方分四约见触定能成方分五约住处决能成方分六约果色决能成方分。


○初约质碍破能成不实。


谓诸极微。若有质碍。应如瓶等。是假非实。若无质碍。应如非色。如何可集。成瓶衣等。


後四句。断极微有质碍。首四句。判质碍之为假。意谓所成不实。以能成不实之故。能成不实者。以能成有质碍耳。极微既有质碍。质碍必是虚假。故不实也。


○二约方分破能成不实。


又诸极微。若有方分。必可分析。便非实有。若无方分。则如非色。云何和合。承光发影。


後四句。决极微有方分。首四句。判方分是虚假。方。谓方隅。分。谓分位。不落界限。体莫得而扪摩者名实。方位昭然。形可得而剖析者名假。今所成不实。以能成不实能成不实者。以能成有方分耳。极微既有方分。方分必可分析。故不实也。和合者。空间极微。纷飞浑会名和合。非以合成麄色之果名和合也。承光发影者。和合承光。显现於光。名发影也。不曰形者。极微虽是有对。以极微故。非眼识所取之境。许其和合。於隙光中。必有影发。影即彼质。映光始现。名之为影。非以影为影也。意欲以难取之极微。显之於可见之光影。即便以可见之光影。指出极微之方分耳。故曰若无方分。则如非色。云何和合承光发影。正显和合承光能发影者。是方分也。是则极微浑合处。便名和合。和合映现时。便名发影。光中之影合和合和合之物全光影也。


○三约现处决能成方分。


日轮才举。照柱等时。东西两边。光影各现。承光发影处既不同。所执极微。定有方分。


承上。前言极微有方分故能承光发影。此言承光发影故。定极微有方分也。何则日轮才举照於柱壁等时。孔隙之中。极微光影。两边各现夫各现则处不同矣。承光发影。处既不同。所执极微。岂不定有方分。然则自东西以观光影。方分已显於两邉由各现以见极微。界畔莫知其数量。微微所在之方。各各齐限之分。何其历然而可定也。故广百论颂云。微若有东方。必有东方分。极微若有分。如何是极微。论曰。是诸极微。既有质碍。日轮才举。舒光触时。东西两边。光影各现。逐日光移。随光影转。承光发影。处既不同。故知极微。定有方分。既有方分。便失极微。如是极微。即可分析。应如麄物。非实非常。违汝论宗。极微无方分。常住实有。造世间万物。


○四约见触定能成方分。


又若见触壁等物时。唯得此边。不得彼分。既和合物。即诸极微。故此极微。必有方分。


承上岂独光影现处。可定方分。又若见光影触处。亦可定方分也。何则光影触此。则不在彼。光影触彼。则不得此。彼此光影。即和合物。此和合物。即诸极微。既和合物。即诸极微。彼此岂非极微之方分乎。故此极微。必有方分。以上方分三节。论意若谓。因此显彼。犹渉於揣摩。即物而真。始名为卓见。苐法之必难於指陈者不容不为之旁[高*支]。犹可以形容者。何得不为之直指。极微之为物也。固难指陈於大明之下。犹可形容於隙光之中。使彼亲见光影之方分。则必了然极微之可分。既默识能成之不真。尚可所成之有实耶。此论主一片婆心殆若此。乃昧者竟以果色释之。是藉果知因。由此显彼意也。纵若所见。何不似前。若无质碍。云何和集成瓶衣等。若无方分。云何和合成物色等。何其简易何其明白乃弄光捕影耶。得无以实色明方分。反觉难明。以光影明方分。反似易明。故舍实色之方分。而取实色之影。以明实色之方分乎。是犹以人面辨妍丑。反觉难辨。以面影辨妍丑。反似易辨。必舍人面之妍丑。而取人面之影。以辨人面之妍丑矣。有是理乎。智者详之。


○五约住处决能成方分。


又诸极微。随所住处。必有上下四方差别。不尔。便无共和集义。或相渉入。应不成麄。由此极微。定有方分。


文有三段。初顺显有方分。次反显有方分。三结断有方分。此亦的指极微方分。但不在光中显耳。若以光临所住。上下四方皆光影矣。由此极微。定有方分。问。前既光中的指方分。今於住处。又指方分。何也。曰。承光发影。偶见於一隙。随所住处。实徧乎十虚。以一隙光影见十虚。十虚皆一隙之光影。以十虚住处见光影。光影尽十虚之住处。狭以形宽。宽自可明。宽以望狭。狭应非局。随所住处於光影之後。良有以也。佛性论云。为当一尘中有六方不。若有六方。即成六分。若无六方。非谓为色。既有六方。即可分析。若有方无分。是则六尘共入一尘。无量诸尘。并应如是。则无成大义是也。


○六约果色决能成方分。


执有对色。即诸极微。若无方分。应无障隔。若尔。便非障碍有对。是故汝等所执极微。必有方分。


文有四转。初二句牒彼所执。次二句断彼所即。後二句难彼所执。末三句结定所执。即诸极微。极微外无有对也。若无方分。应无障隔。极微无方分。极微无障隔也。若尔。便非障碍有对者。见有对之不成也。是故汝等所执极微。必有方分者。言即所执有对。辨所执极微。以所执极微。决所执有对。有对既其障碍。极微必有方分。问。随所住处後。又约果明方分何也。曰。文必有义。义必有意。意管乎义。义贯乎文。有对不实之文。全在能成极微不实。能成不实之义。全在质碍方分可分。质碍已如上明。方分自兹而止。方分五段。前四皆约因明方分。第六但约果显极微。正见全因作果。极微能成乎有对。全果是因。有对不外於极微。极微无方分。有对之障碍不成。极微无障隔。有对之方分何有。故曰执有对色即诸极微。又曰。所执极微。必有方分。先因後果。果色愈明。後果於因。因色更显。始畧明於质碍。後详显於分方。方分可以详质碍。质碍可以总方分。故曰。若无方分。应无障隔。见方分质碍之不离也。又曰。若尔便非障碍有对。见方分不离於质碍。质碍方分之因。不离有对之果也。文中义。义中意。後先次第。岂徒然哉。细玩自显。


○二结所成果色非有。


有方分故便可分析。定非实有。故有对色。实有不成。


初三句结能成不实。後二句结所成不实。虽有能所之分。不无偏重之别。求所成不实。偏重於能。能成不实。而所後可以不实也。结能成不实。偏重於所。所成不实。而能始可言不实也。重能重所。固自应分。为所而能。总之归结於所。问。上辨能成。实质碍足矣。何更以方分为。曰据实二可兼该。约义不无有辨。质以形言。碍者形之障隔。方以处言。分者处之齐限。总是极微之体有形隔曰质碍。质碍所在之齐限曰方分。论主欲实所成者。彻见於能成。故重重披析。空彼胶粘耳。问。析极微七分成邻虚。七邻虚成一透金尘。七透金成一透水尘。七透水成一兔毛尘。七兔毛成一羊毛尘。七羊毛成一牛毛尘。七牛毛成一隙中游尘。则一游尘者。屈指当是八十二万三千五百四十三极微矣。麄细大小。何可同年。今指游尘为邻虚。固不胜错。前引广百佛性。实今极微之觧。岂其然乎。答。细玩和合和合物。岂不极微而游尘。细玩隙中承光影。岂不游尘而极微。良以麄如游尘。尚自鼓舞於光中。细若极微。岂不飘扬於隙内。特以会聚中。即而可指。知是游尘。[宴-女+六]浑之余。渺而难见。非无极微。极与游。俱於隙中。指隙中光影。显极微方分。正游尘浑处也。则极微鼓舞於中。[宴-女+六]浑而渺然者。何可限量也耶。智者请详。


○二显色唯识变(二) 初徴二释。


○初徴。


五识岂无所依缘色。


承上设为问难。以起下文也。所依缘色。承上有对。岂无所依缘色。承上破有对。起下文者。起下正显识变依缘。起破余乘所执依缘等。良以由上望下。余乘所执依缘。尽含有对之中。自下望上。余乘所执有对不出依缘之内。依者。所依之根。识必依根而发。缘者。所缘之境。识必由境而生。今破有对。乃难岂无所依缘色者。意显有唯识依缘。破无余执依缘。显有以执破始显。破执以有显破成。下一章。大分七节。总之是破心外之有对非真。内识之依缘定有。熟玩通章。其旨自现。


○二释(七) 初正显唯识所变依缘。二纵破余乘执所缘缘。三况破余乘执所缘缘。四结出唯识正所缘缘。五重详变相翻破异执。六复明极微通逹异执。七总结有对是识非微。


○初正显唯识所变依缘。


虽非无色而是识变。谓识生时。内因缘力。变似眼等色等相现。即以此相为所依缘。然眼等根。非现量得。以能发识。比知是有。此但功能。非外所造。外有对色。理既不成。故应但是内识变现。发眼等识。名眼等根。此为所依。生眼等识。此眼等识。外所缘缘。理非有故决定应许自识所变为所缘缘。


答文分三。初总明依缘。二别明所依。三别明缘缘。总明依缘者。以问五识岂无依缘色。故总答云。虽非无色而是识变为所依缘耳。词总而义贯。取先识其总而後别可明也。虽非无色者。有所依缘也而是识变者。本识变现。非心外别有极微所成之色为依缘也。谓诸识生时。由本识自证内。种子因缘。能生现力。变似眼等五根。似色等五尘相现。眼等五识。即以所变根相为所依。托所变五尘本质。变起五尘相分为所缘也。别明所依者。意以根尘同是识变。五尘现量。五根必亦现量得矣。故云然眼等根。非现量得。既非现量。以何所以。得知有根。以五胜义。有能发五识之功用。比知有体。如由芽发。比知有根。然则此但以发识之功能名根。非心外大种所造之色名根也。外有对色。理既不成。故应但是内识变现功能。发眼等识。名眼等根。此根为所依。生眼等识。以依望缘。不同如此。别明缘缘者。意以五识所依之根。既以别明而不滥。五识所缘之境。岂不别明而更明耶。故云此眼等识。於本质境。能缘缘不着。名踈所缘缘。乖於唯心。名之为外。理非有故。故曰五识不得本质。决定应许自眼识等。托本质变色等相分为所缘缘也。以缘望依。不同又如此。故皆别明也。


○二纵破余乘执所缘缘(四) 初纵破能生为所缘缘二纵破和合为所缘缘三纵破极微为所缘缘四纵破和集为所缘缘。


○初纵破能生为所缘缘。


谓能引生似自识者。汝执彼是此所缘缘。非但能生。勿因缘等。亦名此识所缘缘故。


初二句牒执。下皆破执。者字指有法。能引生。有法有牵引生识之功能也。似自识者。似已相识。因缘指种子。等者。等增上无间二缘。三缘皆有能生。但非此识之境耳。汝指正量师。此。指似自识。代计意云。五识岂无所依缘色。谓以能引生似自识者。汝执彼是此所缘缘耳。宁知所缘缘者。谓能缘识。带彼相起。及有实体。令能缘识。托彼而生。能所双具。非但能生已也。如但能生。勿因缘等。有能生义。亦名此识所缘缘耶。三缘不可以为缘缘。能引生者。且无论能生何如。纵能生。无识带彼相起之所缘阙一支矣。岂可以为所缘缘耶。


○二纵破和合为所缘缘。


眼等五识。了色等时。但缘和合。似彼相故。非和合相。异诸极微。有实自体。分析彼时。似彼相识。定不生故彼和合相。既非实有。故不可说是五识缘。勿第二月等。能生五识故。


初四句牒执。此下难破。执中似彼相者。识似和合之相。是但缘之故也。以眼缘色至身缘触。但了和合之五尘。不了能成之极微。能了似和合之所了故也。破中非和合相至不生故。出无实体之故。彼和合相至五识缘。出不可为之故。末二句。喻显和合必不可以为缘也。经部执意谓。五识岂无所依缘色。谓以眼等五识。了色等时。但缘和合。似彼相故。为所缘缘耳。宁知实有自体者。乃可为生识之缘。所执和合相。非离极微。有实自体。以分析彼时。似彼相识。定不生故。然则彼和合既非实有。故不可说是五识缘。如第二月。揑目所成亦无实体。不可为缘。和合可以为缘。勿第二月。能生五识故。是则和合之相。纵可以为所缘。必不可以为缘。岂可以为所缘缘耶。


○三纵破极微为所缘缘。


非诸极微。共和合位。可与五识各作所缘。此识上无极微相故。非诸极微。有和合相。不和合时。无此相故。非和合位。与不合时。此诸极微。体相有异。故和合位。如不合时。色等极微。非五识境。


此破和合位极微也。文有四节。初至无极微相故。破所缘。次至无此相故。破和合相。三至体相有异。难极微体相。四至非五识境。总结极微非所缘也。首四句除一非字。便是执词。不去非字。便是破词含执词。正量部救前破云。和合麄色虽假。而有能成一一极微。此是实有。各得为缘。能生五识。故破云非。至此识上无彼相故等也。谓生识者名缘。识带相起者名所缘。识上既无极微相。极微共和合位。非是所缘。如五识不能缘五根。以五识生时。不带彼相故也。次中。意以汝执极微共和合位。有和合相。有相故可作所缘。不知相之有无不可定。可定於合否之时。和合此极微。不和亦此极微。不合之时有相。和合之时相矣。不和合时无此相。非诸极微有和合相。三中。非和合位。与不合时。体相有异者。以和合之位观极微。谓极微有和合相。以未合之时观和合。非和合位与不合时。此诸极微体相有异。既其不异。相将安在。故和合位。如未合时。色等极微。非五识境。岂可与五识各作所缘。问。前能引生与此何别。曰。前但标能引生者。虽不明言极微。而极微自在。此标和合极微。乃言各作所缘。则不但能生已。故前引余缘破但能生。见无所缘。此破识上不带彼相。见非所缘。前後相望。亦可共作一量。但前执但能生。此执所缘之别。


○四纵破和集为所缘缘。


有执色等一一极微。不和集时。非五识境。共和集位。展转相资。有麄相生。为此识境。彼相实有。为此所缘。彼执不然。共和集位。与未集时。体相一故。瓶瓯等物。极微等者。缘彼相识。应无别故。共和集位。一一极微。各各应舍微圆相故。非麄相识。缘细相境。勿余境识。缘余境故。一识应缘一切境故。


初至为此所缘。是牒执词。下皆破执情也。意以前难五识岂无所依缘色。谓有执色等一一极微不和集时。最细难见。以至难触。非五识境。共和集位。展转相资。有麄相生。为此识境。可为所缘。彼体是实。可以为缘。而为所缘缘耳。宁知彼执之不然乎。何者。和集之位。如未集之时。体相常一。无麄相可得。如论意谓。和集非所缘。以许极微相故也。若谓瓶瓯是和集之麄相。缘彼相识。应有别者。不知能成极微之量既等。所成瓶瓯之实无别。缘彼相识。亦应无别。如论意谓。瓶瓯假非实。觉相应无别故也。若谓能缘之识应别。则所缘之相必麄。所缘之相果麄。则共和集位。一一应舍微圆相矣。有是理乎。然所以当舍者。以麄相之识。不缘细相之境。若麄识能缘细相色余之声识。应缘声余之色境矣。脱或有之。应有一识能缘一切之过矣。由是观之。一识不能缘一切。余境之识。不能缘余境明矣。余境之识。不能缘余境。微细圆相。不应舍於和集之位又明矣。细相不应舍於和集之位。麄相之识果安在。麄相之识不可得。和集之麄相又安在。吾故曰共和集位与未合时。体相一故。彼执之不然也。又不相乖戾而浑融者曰和合。不相乖戾而会聚者曰和集。如集论谓和合者。极微已上。有方分色。更互和合。如浊水中一地水。极微更相和合。聚集者。谓方分色。展转集会。如二泥团。相击成聚。若水和沙。必不成聚。以水和土。即成泥团等是也。


○三况破余乘执所缘缘。


许有极微。尚致此失。况无识外真实极微。


首二句。蹑纵破起况破。次二句。即况破责余乘。意以有有法。可论缘缘。有可论。乃论缘缘於不可。可不可於缘缘。缘不缘於有法。极微是余乘有法。即上纵破观之。许有极微。尚至四节之失。不可为所缘缘。况无识外真实极微乎。极微有法。既已空华。更何缘缘是非於其间哉。


○四结出唯识正所缘缘。


由此定知。自识所变。似色等相。为所缘缘。见托彼生。带彼相故。


初四句显识变似相为缘缘。末二句出似相为缘缘之故。自。指五识。对余识言。以五识外。其他诸识。非色等五尘之自识也。又五对色等。各有自他。如色以眼为自识。余四皆他声以耳为自识。余亦皆他。似色者。指相分色。内色如外。非实外色。名似色也。自识所变似色等相者。五识各自证分。托第八所变本质。变起相分也。为所缘缘者。意以未经剖析之前。不以极微为。便以和合为。不为於极微和合。便不离极微和集。纷纷未知所决。今以能成既破之後。唯识正显之余。加以纵破况破。情尽执竆。妄除理现。由此定知。非外境所成实色等相。为所缘缘。是内自识所变似色等相。为所缘缘也。能为所缘缘者。以见分托彼似相之实体而生。识上变带似质之相而起。带彼相起。故是所缘。见托彼生。故是於缘。二支无阙。理善极成矣。又带有二义。一挟带。即能缘心。亲挟境体而缘。二变带。即能缘心。变起相分而缘。相亦二义。一体相相。二相状相。五识缘境。於两种二义中。唯是後义。谓於五识体上。变带色等相状。而为眼等见分所缘。论云。内色如外现。为识所缘缘。内色即相分色。外境即本质色。是所虑名所缘。此即所托名缘。


○五重详变相翻破异执。


然识变时。随量大小。顿现一相。非别变作众多极微。合成一物。


初三句详变相。次三句翻迷执。一相所该者广。量固前尘本质。心业二种。亦名为量。识变时者。五托八相为本质。变起相分时也。随量大小。顿现一相者。谓正变之时。随心业本质之量。顿现一相。量大小而相大小。变时全随。随时全现。变处随处现处。离诸後先。非渐次也。如佛相黑色於饿鬼。金质黄蛇於路人。琼子琉璃於五台。宣公瓦砾於七寳。可想见也。意以前以相唯识变结唯识。未详识之所以变。故又云。然识变时。随量顿现等也。是则知相之所以变。唯识之变明矣。唯识之变明。识外之变何更辨。


○六复明极微通逹异执。


为执麄色有实体者。佛说极微。令其除析。非谓诸色。实有极微。诸瑜伽师。以假想慧。於麄色相。渐次除析。至不可析。假说极微。虽此极微。犹有方分。而不可析。若更析之。便似空现。不名为色。故说极微。是色邉际。


文有四节。初约佛说显假。次约诸师显假。三约通难显假。末二句引证其假。难云。非识变作众多极微合成一物理则诚然。争如佛说极微何。曰。为执麄色有实体者。佛说极微。令分析麄色以祛实体之执耳。非谓诸色实有极微。何疑对执之权说耶。次中接云。佛既有说。按说诸师。以假想观慧。分析麄色。至不可析。即此不可析者。假立其号。名曰极微。愈见其非实矣。三中难云。前云极微定有方分。是可分析。今何故云不可析耶。故云虽此极微。犹有方分。而不可析。若更析之。便似空现。不名为色。是则前云可析。约极微之方分言。此云不可析。约方分之极微言。虽曰方分。如无方分。岂真有方分之可得哉。问。如上所明。前何於隙光中。承光发影。指极微方分耶。曰。外识有极微者。谓非识变。故以方分可析为破。若知万法皆同识变。宁独简变於极微。无。谓无实有之能成者耳。如集论云。当知此中极微。无体无实无性。性假建立。展转分析。无限量故。但由觉慧渐渐分析。细细损灭。乃至可析边际。即约此际。建立极微。问。若诸极微。无实体性。何故建立。答。为遣一合想故。若以觉慧分析所有诸色。尔时妄执一切诸色为一合想。即便舍离。由此顺入数取趣无我性故。又为悟入诸有。色非实有故。乃至悟入唯识道理。由此顺入诸法无我性故是也。


○七总结有对是识非微。


由此应知。诸有对色。皆识变现。非极微成。


由此应知者。以前知极微成。非识所变。由此立破之详陈。应自是非於甄别。知昔之是者。今非其成。知昔之非者。今是其变。有对色果识外乎否耶。我故曰理非有也。上破有对色已竟。


○二无对。


余无对色。是此类故。亦非实有。或无对故。如心心所。定非实色。诸有对色。现有色相。以理推究。离识尚无。况无对色。现无色相。而可说为真实色法。


初例破。次量破。後况破。此指有对。无对。五尘所落之影。五根不能对也。是此类者。无对虽非有对。然不离於色。是此对色之流类。亦非实有者。有对之色。离识外既非实有。有对之外。余无对色。是此类故。亦非离识外而实有色也。或者。不定意。可破颇多。不定於一法之谓。如心心所者。心无形。非实色。无对如心。故定非实。况破可知。夫例之厥义已明。量之其旨又的更从而况之。无容辨驳於其间矣。是以亦非实有。定非实色。况可说实。自踈入亲。由缓而𢀸。一气层叠。破斥之妙。一至於此。上色法二科。对无对一科竟。


○二明表无表(七) 初总致难问二总为破徴三破身表业四破语表业五破无表业六难明三业七结唯识变。


○初总致难问。


表无表色岂非实有。


表色者。身动语发之谓色。显示其心之谓表。通三性也。无表色者。思想防发受所引之谓色。莫能明现於外曰无表。唯善恶也。意谓表无表色。现有表示防发功能。岂非实有。


○二总为破徴。


此非实有。所以者何。


总破实有之难。总徴非实之由。下文或别或总。反覆详明。皆显非实之由。是以末复结以实无外色。识变似色终焉。


○三破身表业。


且身表色。若是实有以何为性。若言是形。便非实有。可分析故。长等极微。不可得故。若言是动。亦非实有。才生即灭。无动义故。有为法灭。不待因故。灭若待因。应非灭故。若言有色。非显非形。心所引生。能动手等。名身表业。理亦不然。此若是动。义如前破。若是动因。应即风界。风无表示。不应名表。又触不应通善恶性。非显香味。类触应知。故身表业。定非实有。然心为因。令识所变手等色相。生灭相续。转趣余方。似有动作。表示心故。假名身表。


文有八节。初徴表体。次破形执。三破动执。四出转计。五破转计。六破诸尘。七结非实。八申正义。表体者。意以定有法是非。当求有法体性。得有法体性。可决有法之是非。且身表色。若是实有。以何为体。若汝有宗言。身表体性。是形表色。便非实有。以有形可分析故。分长短等至极微。表色体性。何可得耶。形体叵得。表色不实矣。若汝正量言。身表体性是动。表色亦非实有。以才生即灭。曾不移时。无动义故。良以有所等待。待时乃为动时。不得名即。有为动法之灭。不待因故。如电现即灭。名即灭也。灭若待因。应非灭故者。俱舎云。待因谓果。灭无非果。故不待因。灭既不待因。才生即灭。若初不灭。後亦应然。以後与初。有性等故。既後有尽。知前有灭等是也。动性既无。表色是不实矣。若汝有宗。转计心所引生。遮二以言表色。而曰表色非青黄等显色。非长短等形色。既非二摄。是心力引生。能动手等。名身表业者。宁知正计理固不然。转计理亦不然耶。何则。此所引生。为若是动。义如前破。若是动因。则此引生。应即风界。风无表示。不应名表。动与动因。皆不可得。表色之实安在。得无以触香味三是表色耶。不知非显风触。不通善恶。岂以无记而为身表。非显香味。亦是无记。故云类触应知。夫形动正执既非。引生转计复谬。故知身表。定非实有。实有诸执固破。表色正义若何。故谓第六心为因。能令第八所变手等色相。生灭相续。转趣余方。似有动作。表示心故。假名身表。余乘无知。执为识外之真。不知似也。执为识外之实。不知假也。假名得之於似有。似有根之於识心。知表色者。当自心识始。问。小乘亦以心为因。与此何别。答。彼虽云以心为因。实计识外有色。是故不同。问。前破才生即灭。无动义故。今云生灭相续似有动相。岂不相违。答。无动破识外实动。似动正非实动。相违安在。仁王护国经云。九十刹那为一念。一念中一刹那经九百生灭。则一念中。屈指当生灭八万一千矣。无常神速至此。无动似动。可想也已。


○四破语表业。


语表亦非实有声性。一刹那声。无诠表故多念相续。便非实故。外有对色。前已破故。然因心故。识变似声。生灭相续。似有表示。假名语表。於理无违。


初破非实。次申正义。破中初一句标破。次六句释破。但破中文义简尽。若欲详明。例前三转。初云。汝执语表是实。以何为性。若言是声。亦非实有。所以者何。一刹那声。无诠表故。刹那曰一。为时至促。为相至微。不惟无名。亦复无字。是以不能诠表也。然以明不实之故者。以诠表全体是声。声性不外诠表。既无诠表。故无实性。此於无诠表释非实也。次云若言多声。亦非实有。所以者何。多念相续。便非实故。多念者。由多刹那成字。多字成名。多名成句。连而不断。虽有诠表。然即合成处。便非实有之故。此於诠表释非实也。三云若言是色。亦非实有。所以者何。外有对色。前已破故。对色者。声是色法。声是可闻。然外对已破。即是不实之故。此举已破释非实也。不实之因竆。不实之旨表。是实之执。当自消矣。申正义者。然因心故。识变似声。生灭相续。似有表示。假名语表。而余乘执似为真。执假为实。离识而有。何其昧也。


○五破无表业。


表既实无。无表宁实。然依思愿善恶分限。假立无表。理亦无违谓此或依。发胜身语。善恶思种。增长位立。或依定中。止身语恶现行思立。故是假有。


此毘婆沙师经部师之执也。初例破。二正破。谓有表诚实。无表岂无。今表既实无。无表宁实。然虽不实。依何而立。故云。然依思愿善恶分限。假立等也。思谓酌量。即第六所俱徧行中思。愿谓希望。即第六所俱别境中欲。善恶分限者。思愿於善。界於恶限。思愿於恶。限於善分。依之而立者。依善边防恶发善之功能。假立善无表色。依恶畔防善发恶之功能。假立恶无表色也。然思愿固有善恶。善恶复有种现。种现更分定散。今所依立。为种为现。为定为散。果何所谓。故云谓此或依发胜身语等也。身语曰胜。有力之善恶也。种位曰增长。有力之成熟也。谓此无表。不定依一法而立。或依发胜恶身语之恶思种增长位。立防善发恶功能之恶无表色。或依发胜善身语之善思种增长位。立防恶发善功能之善无表色。或依定中止身语恶之现行思。立防恶发善功能之善无表色也。然则是散是定。难逃思愿之心。曰种曰现。不出功能之外。舍心识种现之功能。无表从何而立。故是假有。非实有也。问。散心但约种位立者何也。曰种子功能如此。现何必言。问。定心但约现行立者何也。曰在定之时。定思现行。故当言现。问。既云现行。何异於表。曰。以不形於外。故名无表。问。既依现思。应自表知。何名无表。答。现思之上。防发功能。岂得自知。问。现由於种。种由於愿思。思有审虑决定动发。何思种子。有此功能。答。三思中。取上品者。初念所熏。有此功能。以初念为无表依故。後念不立。如皇储立一非余。此或单可善言。善恶该通。详宗镜五十五卷。


○六难明三业。


世尊经中说有三业拨身语业岂不违经不拨为无但言非色能动身思说名身业能发语思说名语业审决二思意相应故作动意故说名意业起身语思有所造作说名为业是审决思所游履故通生苦乐异熟果故亦名为道故前七业道亦思为自性或身语表中思发故假说为业思所履故说名业道。


总难三业发明前意也。初设难。二释难。三结难。四复明设难。意谓言至圣经。堪为定量。後贤仰圣。惟畏惟遵。乃世尊经中说有三业。汝论拨无身语。岂不违经。释云不拨为无。但言非汝所执实色。不拨者。以逹身语二表。及无表三业之名。诸名之性故耳。身业语业意业名也。名从何得。以能动身思。说名身业。离动思外。无身业之名。以能发语思。说名语业。离发思外。无语业之名。以审虑决定二思。意相应故。作动意故。说名意业。离审决外。无意业之名。且身语不独起思有所造作名业。亦可名道。以是第六审决能履之所履故也。以通生苦乐异熟果地之因地故也。是则即业原名。即名会体。何独意业以思为自性耶。故结云。前七业道。身语二种。亦以思为自性。思为自性。身之行动引生安在哉。思为自性。语之少声多声对色安在哉。以何为性。亦非实有声性。不徒然也岂拨为无。但言非色而已。更复明之。三业之名。三名之性。虽由於思所发。身语非思。何亦名业。故云或身语表。体虽非思。乃由中思之所发动。思既名业。此依思立。假名为业。思所履故。亦名为道。不必疑也。


○七结唯识变。


由此应知。实无外色。唯有内识。变似色生。


总结非实也。此指前文。由此应知者。别推之已悉。总辨之既精。应了然指外色实无。不应如昔迷为实有。应了然知内识似有。不应昔迷之非内也。上破色法已竟。


○二破不相应(三) 初总破二别破三旁破。


○初总破。


不相应行亦非实有。所以者何。得非得等。非如色心。及诸心所。体相可得。非异色心。及诸心所。作用可得。由此故知。定非实有。但依色等分位假立。此定非异。色心心所。有实体用。如色心等。许蕴摄故。或心心所。及色无为。所不摄故。如毕竟无。定非实有。或余实法。所不摄故。如余假法。非实有体。


总破不相应行。非实有也。文有三节。初总破徴。二推原假实。三量定假实。不相应行。亦非实有者。以体用之於色心。一徃推之。如异了不可得。但是假立。再三量之。摄否皆非实有。但是假有也。推原者。𢀸究所以为假之故也。意以如色心体相可得。固实非假。异色心作用可得。亦实非假。今非如则不即色心。非异则不离色心。由此故知定非实有。但依色心。彼此支分之位而假立也。夫假立既因体用不实。不实乃因如异双非。双非独无因而致然乎。故量之曰。此不相应。定非异色心心所有实体用。以许蕴摄之故。如色心等也。谓色心是蕴摄。色心非异蕴。此既许行摄。此非异色心。岂无因而云非异哉。一因不可尽。或此不相应行。定非实有者。正以心心所法。及色无为。所不摄故。如毕竟无。毕竟无无摄。毕竟无非实。此非彼所摄。此定非实有。岂无因而言非实有哉。或此不相应行。非实有体者。正以余为无为。实法所不摄故。如余假法也。假法实不摄。假法徒有名。此实所不摄。此但有假名。岂无因而言假立哉。是则由如异二非。体用之假实既明。复宗因三量。名实之有无更显。亦非实有。岂徒言哉。又初量非异。次量非如。末量非实。而初量其体用与上异者。见次量亦可具也。


○二别破(六) 初破得等二破同分三破命根四无心定五三有为六破名等。


○初破得等(三) 初得等问答二得等破斥三得等正义。


○初得等问答。


且彼如何知得非得。异色心等有实体用。契经说故。如说如是补特伽罗成就善恶。圣者成就十无学法。又说异生不成就圣法。诸阿罗汉不成就烦恼。成不成言。显得非得。


初大乘问。次余乘答。问意谓破为执起。执以知生。得其知。破斥始端。今得非得异色心等。有实体用。执也。且彼如何知实有耶。答中。初引经。次出意。补特伽罗云数取趣。谓数数取着世间。起惑造业。趣於六道。亦名异生。阿罗汉云应供。云杀贼。云无生。亦名圣者。善恶指六道业因。烦恼指见思二惑。十无学者。正语正业正命。是无学戒蕴。正念正定。是无学定蕴。正见正思惟正精进。是无学慧蕴。正解脱。是无学解脱蕴。正智。是无学解脱知见蕴。经云。成者。显得不成显非得。业惑染法。无学净法。染净虽异。同是实有体用。成就染净之得。不成染净之非得。得否固殊。证之实有体用。经如是说。说如是意。我如是知。岂外经以有知耶。


○二得等破斥。


经不说此异色心等有实体用。为证不成。亦说轮王成就七寳。岂即成就他身非情。若谓於寳有自在力。假说成就。於善恶法。何不许然。而执实得。若谓七寳在现在故。可假说成。宁知所成善恶等法。离现在有。离现实法。理非有故。现在必有善种等故。又得於法。有何胜用。若言能起。应起无为。一切非情。应永不起。未得已失。应永不生。若俱生得为因起者。所执二生。便为无用。又具善恶无记得者。善恶无记。应顿现前。若待余因。得便无用。若得於法。是不失因。有情由此成就彼故。诸可成法。不离有情。若离有情。实不可得。故得於法。俱为无用。得实无故。非得亦无。


此文展转颇多。剖析不易。详分十五。细意始彰。畧为两节。大意更显初斥解违经。二引例证谬。三原意破执。四反诘胜用。五代出用计。六正难无起。七反难无起。八转救有起。九约执难起。十转计具得。十一以顿难具。十二代出得义。十三约义破实。十四结得无用。十五例结非得。意谓汝前引经为证。欲成离色心等有实体用之执也。经不说此异色心等有实体用。经中亦说轮王成就七寳。岂即离我色心。成就女寳之他身。而非我身。成就轮寳等之非情。而非我心哉。如俱舎云。若有堕在自相续中。有得非得。非他相续。无有成就他身法故。非非相续。无有成就非情法故是也。若谓轮王於寳有自在力。任意转移。假说成就。於善恶法。何不许有自在力。假说成就。而执为实得耶。若谓七寳在现在故。可假说成。宁知所成善恶。离现在有。离现实法。理非有故。现行有起不起。现在必有善等种子常存故也。此即经推竆。得既非实。汝执为实。将无得之於法。有胜用耶。今试诘汝。又得於法。有何胜用。若言用是能起为生因者。则有情有得。应以此得而起无为。方名胜用。无情不具此得。有情未得善法。或既得已失者。应皆永无生起。方显得有胜用。今不见无为以得而起何也。见无情不起而常起何也。未得而得。已失复得何也。胜用安在哉。脱转救云。过去得亦过去。未来得亦未来。现在得亦现在。拣前後生。以无始之俱生得为因。故未得已失亦有起者。则汝所执因缘生。假名生。便为无用。堕一因论。违自教矣。何况得唯无记。[执/力]力劣故。无前後生。不通善恶耶。脱又俱者。具足义。是善恶无记。无不具足名得。则三性应顿现前。方名有用。为因既齐。生果应尔。若待余因。得便无用矣。若得之义。於法是不失因。有情由此成就善等法故。然诸可成法。不离有情。非关於得。若离有情色心之外。实不可得。汝等云何离色心外。有实体用之可得耶。得实无故。非得亦无。非实有也。是则详分十五。意已尽消於此。更为两节。则初至善种等故。虽似破体。而用自在。总是依经破实。次至非得亦无。虽是破用。而用不离体。却是以用破实。临文细玩。当自得之。又不失因。大约多劫业不忘。由得绳不断使然。如有部立。辅行七之三。引之颇详。


○三得等正义。


然依有情可成诸法分位。假立三种成就。一种子成就。二自在成就。三现行成就。翻此假立不成就名。此类虽多。而於三界见所断种。未永害位。假立非得。名异生性。於诸圣法。未成就故。


文有二。初得正义。二非得正义。种子。谓善染无记三种。曰成就者。谓未经损害故也。如瑜伽五十二卷云。若所有染污法。诸无记法。生得善法。不由功用而现行者。彼诸种子。若未为奢摩他之所损伏若未为圣道之所永害。若不为邪见损伏诸善。如断善根者。名为种子。此即业因成就。自在。谓善及无记二种自在。成就者。生彼功力。增长无损故也。此即业力。如瑜伽云。若加行所生善法。及一分无记法。生缘所摄受。增盛因种子。名自在成就。现行者。现谓现在现显。行者。流行运转之谓。此即业果。如瑜伽云。若现在诸法自相现前转。名现行成就。不成就。即非得。而於三界等。举要言之也。见所断惑者。谓於三界四谛。见道所断分别惑种。未为圣道所永害。假立非得。即大乘异生性。性者。以此为数取趣之体性故也。问。善名生得。与加行所生何别。曰生得者。不由功用修得者也。加行所生者。由加功行勉而後得者也。是则生得名本具种。加行名熏习种。问。本具独善。不及染与无记。修兼无记。不及於染何也。曰。既曰本具。染不必论。既曰修为。善必当论。然又兼一分无记者。则知或是由於加行所成工巧等。入於纯化。不落思惟之谓。故曰增盛因种子。曰自在成就也。噫。假立成就。假立非得。异色心等。有实体用乎。


○二破同分(三) 初同分问答二同分破斥三同分正义。


○初同分问答。


复如何知。异色心等有实同分。契经说故。如契经说。此天同分。此人同分。乃至广说。


初大乘问。次余乘答。问意欲破其执。在诘其知。答则别无所知。知全经说。意谓经说则知正。知正则同分实有。岂可破耶。


○二同分破斥。


此经不说异色心等有实同分。为证不成。若同智言。因斯起故。知实有者。则草木等。应有同分。又於同分。起同智言。同分复应有别同分。彼既不尔。此云何然。若谓为因。起同事欲。知实有者。理亦不然。宿习为因。起同事欲。何要别执。有实同分。


破斥有三。初依经总非。二别破言因。三别破欲因。解了同分而诠表曰同智言。计谓同分实有者。非无故而知。以言智必根於体实。诸同智言。既因同分而起。故知同分为实有。破谓果若所知。则某草某木同。是谓同智言。言由草木生。岂不因斯起。起故知实有。则草木等应有同分矣。然而圣教不说无情有同分。又於同分起同智言。则同分为能起。同分应更有同分为能起。起既无尽。过又何竆。彼同分既别无同分而起。此同智言。云何因同分起耶。事。谓事业。即身所为。欲谓乐欲。即意所愿。事欲不异曰同事欲。意谓事之於欲。人所必有。同事於欲。起岂无因。因同分而起同事欲。故知同分为实有。抑知理之亦不然乎。何则现行之果。起於种子之因。种子起於宿习。理岂不然。别执有实同分为起者。理岂然乎。是则引经实有之知。依经既谬。转计实有之知。约理又非。反覆不可。如何知耶。


○三同分正义。


然依有情身心相似。分位差别。假立同分。


分。谓分限。位。谓品位。曰差别者。鬼与畜别。天与人别。善恶之辨。凢圣之殊。彼彼地位之不同也。曰身心相似者。以天望天。以人望人。界趣之相。若生类之相肖也。如弥勒云。於彼彼地。同界同趣。同生同类。位性形等。由彼彼分。互相似位是也。有情。显非无情。假立。显非实有。依有情不依无情。依有情等假立。不依有情等实有所立。岂异色心有实同分。


○三破命根(三) 初命根问答二命根破斥三命根正义。


○初命根问答。


复如何知异色心等有实命根。契经说故。如契经说。寿煖识三。应知命根。说名为寿。


复如何等。大乘问也。如契经说。余乘答也。答谓我知有实命根。依经说而知。经如何说。经说寿煖识三。我云何知。应知命根。说名为寿。缘所说之差别。知所会之别名。即所会之别名。知所说之异义。何谓差别。寿不是煖。煖不是识。判然而为三也。何谓别名。亦名为寿。亦名命根。历然而为二也。缘所说而知所会者。识既是心。煖既是色。寿是於谁。是会命根之名。说名为寿也。即所会而知异义者。寿命非色。寿命非心。命根岂不异色心等为实有耶。


○二命根破斥。


此经不说异色心等有实寿体。为证不成。又先已成色不异识。应比离识无别命根。又若命根异识实有。应如受等。非实命根。若尔。如何经说三法。义别说三。如四正断。住无心位。寿煖应无。岂不经说识不离身。既尔。如何名无心位。彼灭转识。非阿頼耶。有此识因。後当广说。此识足为界趣生体。是徧恒续。异熟果故。无劳别执。有实命根。


大分三节。细析九转。初依经直破所知。次依蕴例破所知。三依难辨破所知。若於例中分二。难中分六。共初为九转矣。然总是依经直破。犹虞厥旨未明。依蕴例彰。仍患余情未尽。难之更难。辨之更辨。直使情消执谢。见破惑亡而後已耳。此能破大畧也。详之。直破者。寿煖识三。说既不同。旨当有在。汝引之为证。欲成汝异色心等有实命根之执耳。经既不说。证岂能成。不假转辨。云直破也。例之。则又先已成色不异识。汝当应比离识无别命根矣。又若命根异识实有。应如受等。是心所法。命根非心所。异识岂实有耶。故云非实命根。难云。若尔。如何经说三法。意以诚若所破。经不说异。诚若所例。命不说离不异不离。应说为一。如何经说三法。岂非寿异识煖。历然别有实体之为是耶。不然。圣经定量如之何其说三也。辨云义别说三。如四正断。意以断所当断名正。而云四者。约除恶生善已未之义而分。其实一精进耳。今约色身相分之义说名为煖现行见分之义。说名为识。连持相续之义。说名为寿。义别说三。其实唯一识耳。如四正断。既非判然而四。则今岂判然而为三耶。何疑於说三也。难云住无心位。寿煖应无。意以既不离识。识有彼有。心无彼无。住无心位。寿煖应无。而经不说无。岂非判然为三。寿异於色心耶。辩云。岂不经说。识不离身。意以寿煖不无。经之所说。识不离身。经岂不说。是则虽名无心。识不离身。又何必以无心之位。难寿煖之应无耶。难云。既尔。如何名无心位。意以心可名识。识可名心。离则名无。不离名有。义甚明也。识不离身。则有心矣。如何名无心位。辩云。彼灭转识。非阿頼耶等。意以彼无心者。无前七转识之心。非无第八頼耶识之心也。是则虽名无心。非全无心。故前文云。岂不经说。识不离身。必有此识之因後当广说。畧言则是三界五趣受生之体。周徧恒续异熟之果。果体在於此。岂是无耶。是则质之以经。定量既显。例之以蕴。比量愈明。而复明之以辩。则凢隐奥於经中。幽微於比例之未彰者。悉皆因此而昭昭矣。况揭頼耶既是果体。命根岂在果体外乎。噫。余乘当豁然矣。


○三命根正义。


然依亲生此识种子。由业所引功能差别。住时决定。假立命根。


先顺释。次逆推。三详辨。命。谓情命。对无情言。根。谓根本。对枝末言。良以无情有生而无命。形无神合故也。有情命全是生。神与形合故也。念念相续。合处之生命即根。非命之根也。意以异色心等有实命根者。固已破矣。然其正义。毕竟依何而有。云何立耶。故云然依亲生此识种子。而此种由业所引差别功能住时决定。以假立命根。非实有也。逆推者。命根全住时之决定。住时全差别之功能。功能全业之所引。业不离种。而种非心所之种。非诸识之种。乃亲生第八心王现行果识之种子也。遡流竆源。层当七级。因初而後。但是由业所引第八种子上。连持色心差别功能。住时决定者。名命根耳。若详辨之。引者牵引。即引生也。功能者。於诸色心。能连不散。能持不失。能处全功。名功能也。差别者。界趣之殊。久暂之异。分剂头数。莫堪枚举。云差别也。所引。对能引言。因能引业有善恶。故所引功能界趣是分。缘能引业有慈忍。故所引功能寿夭之辨。业正牵时。唯牵引此种子。种子方能生现行。功能全本於业。故云由也。住时决定者。诸趣未𢀸之前曰住时。应长时者决不短。宜时短者定不长。各随其当生之剂限而无移。云决定也。业引功能等皆归八种者。以是总报之主。所当连持。徧界之主。无不连持。恒续之主。乃能连持。趣生之主。不由不连持也。故以种子连持之功能假立命根者。功能非命根。而命根於第八种子之功能耳。


○四无心定(三) 初无心问答二无心破斥三无心正义。


○初无心问答。


复如何知二无心定。无想异熟。异色心等。有实自性。若无实性。应不能遮心心所法。令不现起。


二无心定。无想定。灭尽定也。无想者。无前六识之想。灭尽者。兼无第七染污之心也。虽所无之法。麄细不同。同是心义。能灭之力。浅深不同。同是无义。故此二定。均名无心。异熟名无想。果不离因也。离色心等有实自性。余乘执也。复如何知等者。大乘问也。意以命根异色心等。已如上知。复如何知二定。异色心等有实自性耶。答云。若无实性。应不能遮心心所法。令不现起。意以约心名定。既非是色。定名无心。心自非有。岂非定异色心等。自有实性。性有功能。能遮於心。令不现起。名无心定耶。若无实性。无有功能。无能。必不能碍。不碍。心必现起。现起名有。有心名散。定曷从来耶。故知无心全是不起。不起全是能遮。能遮全是实性。定体岂不异色心等。有实自性耶。


○二无心破斥。


若无心位。有别实法。异色心等。能遮於心。名无心定应无色时。有别实法。异色。心等。能遮於色。名无色定。彼既不尔。此云何然。又遮碍心。何须实法。如堤塘等。假亦能遮。


初以定类例破。次以假法例破。定类者。一是无心。一是无色。无虽不同。无心曰定。无色曰定。定可为类。心定比色定。色定既应如心。彼定例此定。此定自应如彼。彼既无别实法。异色心等能碍於色。此何有别实法。异色心等能遮於心。当局於心者。瞥或生迷。旁观於色者。倐应有悟。比例既其允明。别法当何所在。又汝以为遮碍其心。必须实法。我以为遮碍其心。何须实法。今夫法之凢可以止遏者皆名有碍。不取必於形物也。物之凢可以障隔者皆能有遮。不取必於实法也。如积泥等之高者曰堤。凿泥等之下者曰塘。泥等有实自体。泥等是实。堤塘离泥无体。堤塘是假。而假法亦能遮於水等也。如心等实有自性。心等是实。二定离心无实体性。二定非实而假法亦能遮於心等也。汝必欲二定。离於色心。有别实法。始能遮於心。是犹堤塘必欲离於泥等。别有堤塘之实法。能遮於水也。有是理乎。纵不明於昔日之知。乃当知於今日之例。纵不知於定类之例。必当划然於堤塘假法之例矣。须实法耶。不须实法。


○三无心正义。


谓修定时。於定加行。厌患麄动。心心所故。发胜期愿。遮心心所。令心心所。渐细渐微。微微心时。熏异熟识。成极增上厌心等种。由此损伏心等种故。麄动心等。暂不现行。依此分位。假立二定。此种善故。定亦名善。无想定前。求无想果。故所熏成种。招彼异熟识。依之麄动想等不行。於此分位。假立无想。依异熟立。得异熟名。故此三法。亦非实有。


初无心定之正义。次无想报之正义。末结破非正义也。承上定曰无心。由於不起。心之不起。由於能遮。而遮不须实。假亦能之。则此始终因果。正义竟何所谓。故云谓修定时。於定加行等云云也。於定加行。增修无心定也。发胜期愿遮心心所者。正修加行之相也。厌患麄动心心所等者。原修加行之由也。渐细渐微者。正见加行之力也。微微心时者。正见加行之胜力也。异熟为所熏。遮厌为能熏。增上谓殊胜。极增上谓殊胜之殊胜。曰熏成种者。以种非自种。由熏而成。熏非苟熏。熏贵有力。虽遮厌之能熏。熏异熟之所熏。设能熏怯弱。种亦难成。纵或成种。且非增上。况极增上乎。今由殊胜之厌患。发殊胜之愿期。生殊胜之遮碍使彼渐细渐微。至於微微。斯时也。如魔军之[仁-二+(敲-高)]俩垂尽。天兵之勇奋愈增。纵未至渠[((魅-未+斗)-ㄙ)-(白-日)]授首。乱流归降。将见缩首潜踪。趋避退藏。彼地为我地矣。极增上厌心之熏。宁不成极增上厌心之种乎。此加行之有成也。由此损伏麄动心等。暂不现行。非如前之犹有微微行也。此厌心等种之功能也。依此分位假立二定者。依厌患前六。遮碍前六。损伏前六。使前六现行。暂不行位。假立无想定也。依厌患兼七。遮碍兼七。损伏兼七。俾七污心。暂不行位。假立灭尽定也。曰所熏成种。招异熟识者。果由於因也。无想定前。求无想果者。因始於求也。所以求者。欣慕彼天为真解脱最寂静故也。依之者。依异熟也。依异熟立得异熟名者。原无想异熟之所由名也。是则始终之义既显。因果之义甚明。二定之立是假。无想之报非真。故此三法。亦非实有。岂异色心等有实体性也哉。


成唯识论订正卷第一(终)


贒预


(姑苏信女张门李氏大缘助板)

Tags: 责任编辑:思过黑鹰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成实论义记(存卷中 前残) 【一.. 下一篇成唯识论述记序释 【一卷】
清净莲海佛学网: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交流论坛 联系我们
本站声明:本站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如侵犯了你的版权,请你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消息后24小时内删除。
清净莲海佛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