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忻州市五台山普乐寺   &nb 05-16
·忻州市五台山普安寺(普庵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狮子窝大护国文殊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法喜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弥陀院 05-16
·忻州市五台山真容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东台顶望海寺 05-16
·五台山南台顶普济寺 05-15
·忻州市五台山西台顶法雷寺 05-15
·忻州市五台山北台顶灵应寺 05-15

文库热门

·忻州市五台山普乐寺   &nb 05-16
·忻州市五台山普安寺(普庵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狮子窝大护国文殊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法喜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弥陀院 05-16
·忻州市五台山真容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东台顶望海寺 05-16
·五台山南台顶普济寺 05-15
·忻州市五台山西台顶法雷寺 05-15
·忻州市五台山北台顶灵应寺 05-15

TOP

瑜伽论卷第十四手记 【一卷】
2018-01-28 12:40:54 来源:清净莲海佛学网 作者: 【 】 浏览:281次 评论:0

藏外佛教文献 第03册  No.30


瑜伽论卷第十四手记


整理者 徐绍强

  
〔题解〕


《瑜伽论卷第十四卷手记》,一卷,记录者不详。是法成(藏名音译廓.却珠。生卒年不详,主要活动于九世纪上半叶。)某一弟子在听老师讲解《瑜伽师地论》第十四卷时所做的记录,故取此名。本文献未为我国历代经录所着录,亦不为历代大藏经所收。现于敦煌遗书中发现,为中国北京图书馆收藏,共两号:一号为北新1009号,尾残;正文第227行和第228行之间有背文「言染污者,谓第七识;言乐意者,谓第六识」十六字,然不属于该处所述内容,故整理本正文为录。另一号为北新1010号,首题错标为《瑜伽师地论第四卷手记》。北新1010号有两处背文,一处即整理本采用的乙本;一处为「释三世义中各言前际无知等者,『等』取前文中後际等十九种无知七过五六等」三十一字,位置处于正文第84行和第85行之间,内容与此处所述不同,故整理本正文也未录。从内容及字体、体例、纸质诸方面判断,此两号为同一文献,能直接缀接,其中北新1010号为先,北新1009号紧接其後。


整理本据北新1010号、北新1009号依次录文,将北新1010号最後与北新1009号起始重合的部分定为乙本,作为北新1009号部分内容的校本。因本文献所记内容是对《瑜伽师地论》卷十四所作的阐释,文献中大量引用了《瑜伽师地论》第十四卷的原文,故整理本在处理其中的引文时,基本以《瑜伽师地论》为准。

 

〔录文〕


瑜伽论卷第十四手记


第三,明增三门。分六异门。初第一,明依十相明三门、三种、三根。分二:一标,二释。


初中言「已说二种佛教」者,此是生起之辞。已说一增及二增,故论文言:「二种佛教所应之处。」此说三增所应之处,故云「次说三种」也。谓三门、三种、三根,皆於十相而起,故论文言:「发起邪行」等也。


二释,分四:一明十相,二明三门,三明三种,四明三根。


初中言分二:一标,二释。标文可见。二释,分三:一释身三相,二释义四相,三释意三相。


初中言「坏生命」者,谓煞生相也。言「财物」者,谓偷盗也。言「妻妾」者,谓邪行也。


二明义四相中,言「坏实义」者,谓妄说也。谓由见闻觉知於八种圣虚妄语者,名坏实义。言「善友」者,谓离间他善友故。言「赞美」者,谓粗恶语,不成赞美。言「所为事业」者,谓无义语,不能成就世、出世间诸善事业。坏坏一学与诸相一一相合。


三明意三浊相中,言「执受他财」者,谓贪浊相也。言「欲令他遭所不爱事」者,谓瞋故也。言「诽谤真实」者,谓邪见也,谓谤世间无真罗汉等。


第二,明三门。分三:一标,二列名,三释。标文可见。二列名中,言「作业毁坏」者,身、语七相也,所有善业悉皆毁坏。言「意业毁坏」,谓意三相中前二也。「方便毁坏」者,谓邪见也。故三乘加行皆不成就。三解释,分三:一明身、语七相,二明意浊三相。前二,如论。三,意三相中,分二:一明贪、瞋二相,故论文言:「其次二种」等也。二明邪见,分二:一标,二明邪见过失。标文可见。二过失中,言「恶见故」等者,由恶见故,一无羞耻,二无慈悲,三造诸恶行。并如论。


三,明三种。分二:一标,二列名。并如论。


四,明三根。分二。标文可见。二释中,言「自饶益相」者,谓贪也。言「损害他相」者,谓瞋也。言「於他颠倒相」者,谓痴,谓由愚痴故,煞害父母等,祭祠於天,望生天故。故论文言:「於非法而作法想」。言「不应作」等者,害煞人畜祠祀,是不应作法故。言「坚执现行」者,与上二义相合。


第二,明欲、恚、害三觉门。分二:一标,二释。初中言「不护诸根」者,谓《增一阿含经》中,佛告诸比丘:有三种法,能令有情不能善摄根,谓欲、恚、害觉,未识其义故。此标也。二释,分二:一明邪种子等三法,二明诸法种子。


初文分三:一列名,二略释,三广解。初文分三,一明欲觉种子,故论文言:「依止中邪法种子」也,谓於赖耶识中有诸杂染种子故。二明恚觉种子,故论文言:「不正思惟相」也,谓於违情境所不能正对治故,生恚恨故,熏藏识中。三明害觉种子,故论文言:「於私隐处」等也,谓害前人故,私心隐匿,不形於口故。二,略释。故论文言:「如是三种当知」等也。三,广解。分四:一明欲寻思,二明恚寻思,三明害寻思,四明白品。初文分二:一标己德,二依不失。初中言「依四处所发生」者,谓於顺四法中故发生三觉,谓於利、誉、称、乐四种也。於衰毁等中不贪慾故,故论文言:「自己利等四种白品」也。谓欲获得四法故,而起欲觉。二,明依不失中,言「或为不失」者,或求得已令不失故,亦生欲觉。二明恚寻思中,言「於能障彼怨」等者,谓上怨及中怨,故能障修於世、出世善,於三怨中恒生恚故。三明害寻思,分三:一明正义,二徵,三答所以。初中言「於亲友品」等者,谓与亲友有违诤者,所起害心便轻微故。二徵,可见。三答所以中,言「不生全断」者,谓若於非亲友中有违诤者,或作断命根之害心故;若是亲友,故论文言:「唯有轻微」等也。谓或与苦言及与谪罚等方便门中,令其改悔,故论文言:「训罚之欲」也。四,明白品,如论。


第二,明诸法种子。分三:一标,二列名,三解释。初中言「略有四门」者,此中有问:上言「依止中邪法种子」者,有其几种?故论答云「略有四种。」二,列名,如论。三,解释。分四:一明世间种子,故论文言:「谓欲、色、无色系」也。二明出世种子,故论文言:「能证三乘种」也。三明不清净种子,故论文言:「欲系诸行种子」也。四明清净种子,分三:一标,二列名,三解释。初二文可见。三解释中,言「能证三乘」等者,谓三乘行人,因及果位,唯修无漏,故所有种子得名清净,故论文言:「名出世间净」也。问:三乘因果名清净种者,与理无违。色、无色界,何故立尔?答:对欲界中无轻安故,色、无色界立名清净。


第三异门,明三爱等九种三法。分九:一明欲爱、色爱、无色爱三法。分二:一标,二解释。标文分二,一明过患,二功德。初中言「有漏法因」者,谓三界种子皆名有漏法因。二明功德者,故论文言:「能知能断」也,谓能修三乘行,为方便故。第二,解释。分二:一、明欲界爱系,二、例余二爱,并如论可知。


第二,明烦恼爱等三爱。分二:一标,二释。初中言「三种」者,一烦恼爱,二有漏生起爱,三坏爱。引经如前。二释中,言「胜欲发意」等者,谓於胜妙五欲之中,发意悕求故,能招欲界之果,故论文言:「名初烦恼趣」;言「胜自体中发意」者,谓由迷真性故,执上二界诸天与为究竟修不动行,生上二界,故论「名第二烦恼趣」;言「於邪解脱发意」等者,虽闻有其究竟解脱,不知修行方便故,执鸡狗戒等为因求解脱者,终不能出三界之苦败坏之身,名有漏坏爱。言坏者,虽於邪法无利勤苦,於现在中能坏自身,二坏三乘当来人天及以二乘之果。故论文言:「名第三烦恼趣」。故论文言名第三烦恼趣。


第三,明三求。分二:一标,二解释。初中言「欲为根本」者,佛告诸比丘:有三种有情,欲三种根本故,而造诸业。何等为三?一者欲求,二者有求,三邪梵行求。二,解释。分三:初言「得胜欲」者,为求欲界果故;二言「得胜自体」者,谓求上二界果故;三邪梵行者,为诸外道求无想天及非想地为解脱故。与上三求,随次配释。


第四,明三有。分三:一标,二列名,三解释。初中言「诸行威势」者,《阿含经》中佛告诸比丘:有有三种。有情於三界中,摄受自体为业有、中有、异熟有。二,列名,如论。三,解释。分三:一业有者,故论文言:「牵引威势也,谓善恶业各有能引自果,各有威势故,名能引之业。」二、中有者,故论文言:「能得威势」也,谓中有。中有威势故,能得欲界及色界现果。故论文言:「正现在前」。「健达缚」者,此云食香,即是中有。三、异熟有者,故论文言:「成满威势」也,谓住善中有者,谓欲、色界中,成其人天善果;住不善者,於欲界中,成三恶趣。故云「净、不净业异熟」也。无色界中,虽无中有,随不动业,成彼四蕴,亦名异熟有。


第五,明不知三世。分二:一标,二释。初中言「自体差别」者,谓由三世迷因果无知故,於三世中受欲界果;由迷真性无知故,於三世中受上二界五蕴、四蕴果。故论文言:「能生三世自体差别」。二释,分三:一明过去无知,二明现在无知,三明未来无知。并如论可知。


第六,明病、老、死三畏。分四:一标,二果利,三列名,四明观过。初中言「未究竟圣」等者,佛告比丘:有三种法能令三乘未究竟圣共诸异生灾患。何等为三?为老、病、死。言「未究竟」者,谓未证无余涅盘以来,皆生、老、病、死故。二明果利中,言「厌怖」者,若有能於老、病、死中,能生厌怖修圣道者,故论文言:「速当断除三种骄逸」。言「三骄逸」者,一无病想,二起少年想,三起长寿想。若能不起此三种想,便能修行三乘诸行,故论文言:「修习现法涅盘方便」。三,列名。分三:一无病衰退,谓由无学已下皆有四百四病,故衰退无病,所以云疮[序-予+几]阿罗汉也。二少年衰退者,谓发白面皱等,能退少年之相。三寿命衰退者,谓由寿尽,故所修善恶及三乘行悉皆失。故《无常经》云:「有三法於诸世间,是不可爱,是不光泽,是不称意。何者为三?谓老、病、死。」四明观过中,言「其有智者」等者,谓三乘人行劝诸行人有智之人,应观未来老病死,修对持行。故论文言:「定当随逐」,故经云:「老病死苦恒随逐」等也。


第七,明三受。分二:一标,二释。初中言「身分差别」者,谓五趣有情所受苦乐有差别故。言「能急系缚」者,谓於乐受贪和合故,於苦受中贪远离故,於平等受亦希望故。瞋、痴准此。由此三种,故论文言:「能急系缚」等也。二释,分三。一、明乐受,故论文言:「能饶益」也,谓顺情益根故。二、明能苦受,故论文言:「能损害」也,谓损根违情也。三、舍受,故论文言:「平等二种俱离」,谓非损益故。


第八,明三苦。分三:一标,二列名,三解释。初中言「三处所生」等者,谓《增一阿含经》中佛告诸比丘:有有三处所生诸苦等。何等为三?苦苦、变为苦、行苦。二,列名中,言「合会所生苦」者,谓若怨家现前之时生其苦故。言「乖离」者,谓变苦也。言「平等相续」者,谓行苦也。三释中,分三:一释苦苦,故论文言:「初由损害和合为由」,损根违情之境现前故。二明变苦,故论文言:「二由饶益位变坏故」,谓益根顺情境离别之时也。三明行苦,分二:一明正义,二明圣见。初中言「於一切位」等者,谓三界五趣五蕴之身,念念相续生诸苦故,如有迁变。二明圣见中,言「唯众圣贤」等者,此中有问:如是微细行苦之相,谁能知也?故论答云:唯众圣等也。谓三乘圣人有学、无学,以圣慧眼,方能了知五蕴诸行唯是其苦,故《俱舍释颂》云:「掌中置一毫,众人不能觉,若有於眼中,即生於苦恼。诸圣犹如眼,凡夫犹如掌,不了行苦毛。」


第九,明三骄。分二:一标,二释。初中言「预流果支」者,谓因也。二释,分三:一明大骄,二明相似骄,三明劣骄。并如论。


第四异门,明三世等十种三法,分十。


一明三世,分二:一标,二释。标文可见。二释,分三:一明过去种子,二明未来种子,三明现在种子。并如论可知。


第二,明三种言说依处,分二:一标,二释。标文可见。二释分三,故论文言:「谓去、来、今。」


第三,明三种色。分三:一标,二列名,三解释。初文可见。二列名中,言「安立」者,以上显、形、作用三色,一一相合。三解释,分三:一明显色,故论文言:「眼识所取」也;二明形色中,言「自处所」等者,谓五根四尘各守自界,复能障碍余色,谓如眼根性是形色,但守自界,余耳识等皆不生故。故论文言:「障碍余色行住」。言「总有十种」者,谓若眼所观色为显色者,则有九种;若兼眼色,故论文言:「当知一切」等也。三明作用色中,言「及定地色」者,谓观行者於修行定中所变色境,名定地色。言「净定」者,谓除外道诸邪定故。言「是内化心境界」者,此中有问:此定地色从何如有?故论答云:「当知是内」等也,谓从定心所化现故。言「亦是未满」者,此定地色但是小圣定心变故,不同菩萨及与诸佛圆满定果所变定果,令诸有情皆得受用。此唯定变,暂见还无,故论文言:「亦是未满变化心果」。若论无表,通於善恶。此独定,故遍说也。


第四,明三种心。分二:一标,二释。初中言「所随逐心」者,此亦《阿含经》中佛告比丘:有三种心,为诸烦恼之所随逐。何等为三?一有如疮心,二如电光心,三如金刚心。二释,分三:一释有疮心,故论文言:「诸异生心」,谓诸异生所有心量,从烦恼疮之所起故。令诸有情受诸苦恼,名之为疮。二,如电光心者,故论文言:「未满学心」,谓三乘人见修位中,虽能离诸粗相烦恼,然有修道本地诸惑数数现行;亟修加行,数改转故,能取上定,故曰电光。三,言金刚心者,故论文言:「已满学心」,谓阿罗汉最後学边定,名曰金刚,从此心後更无所断故也。


第五,明三种听法人。分二:一标,二释。初中言「三种人」者,一如覆器人,二如漏器人,三待慧人。二释,分三:一明覆器人,故论文言:「於法、於义不能受持」。二明如漏器人,故论文言:「唯能领受」等也。三明如待智人,故论文言:「能受持」也。


第六,明三种行。分二:一标,二释。初中言「是修行」等者,此亦《增一阿含经》中佛告诸比丘:「有三种法,是修行者观身语意无常性观,趣入上首」。何等为三?一身行观,二语行观,三意行观。彼但列名,未释其义,故此标也。二释,分三:一释身行,故论文言:「入出息」也,谓依入出息故,造作身行。能观此行是无常性者,乃能趣入三乘涅盘。二明语行,故论文言谓「寻伺」也。由寻伺故,方发语言。由彼行人观此语行是无常性,故能趣入三乘涅盘。三明意行,故论文言谓「想思」也。由想及思,发起意行。此亦应观是无常性,方能趣入三乘涅盘。


第七,明三种上座分二:一标,二释。初中言「应受敬养」者,谓《阿含经》中佛告大众:我世有三种上座为尊胜,故应受人天恭敬供养。何等为三?一言说上座,二种姓上座,三法尔上座。二释,分三:一明言说,故论文言:「年齿增上」谓若在家,要须年岁大者先受利养,如祖父等;若出家,须依年腊高者应先受恭敬供养。二明种姓上座,故论文言:「族姓增上」也。此唯俗说,谓王种等先应受世间利养故。三明法尔上座,故论文言:「功德增上」也,谓内法中,出家在家,但取多闻戒德所证增高者,应先受恭敬利养故。


第八,明三聚。分三:一标,二列名,三解释。初中言「三种住定、不定因」者,此亦《阿含经》中佛告大众言:五趣有情种姓,虽有无量而以三聚因,悉皆摄尽。何等为三?一者恶趣定因,二者善趣及涅盘定因,三者不定因。二列名,如论。三释,分二:一明恶趣定因,故论文言「谓无间业」,若有造作煞父、害母、煞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此五业者,随上中下,必定堕於三恶趣故。二明善趣及涅盘定因,故论文言:「无漏有为法」也,谓若修三乘无漏道者,定趣涅盘;修有为十善及不动业者,定生人天。三明不定因,故论文言:「谓所余法」,谓若不定种姓之人随遇善恶知识,临时转变故。


第九,明三举。分二:一标,二释。初中言「为令圣法得久住」等者,谓《阿含经》中佛告诸比丘:我法之中,有三种法,为令圣教得久住故,同梵行者辗转举罪。何等为三?谓见、闻、疑。二释,分三:一明见举,故论文言:「谓现见身语」等也。二明闻举,故论云「从他闻」也。三明疑举,故论文言:「以余相比度」也,谓虽不见闻,以自意业比度他行来出入,疑犯其罪。


第十,明三不护。分二:一标,二释。初文同前。二、释意趣,分二:一折伏外道,二令彼生信。初中言「为显外道」等者,谓诸外道亦称是一切智人,故如来说我有三不护德:一者不护身业,谓无量劫来,因位之时已离身三恶故。二不护语业,三不护意业。由於因中已远离故,任运不起三种恶行,非要功用作意制伏,非是自恃己德,意为摧伏诸外道故。故《根本部律》云:昔在王舍城中,有一居士见诸外道自称为一切智人,生疑,故请外道师富兰那.迦叶师及门徒,家中供养,欲以验之。遂取彼鉢盛粳米饮,以羹覆之。是时,迦叶受鉢羹已,学佛微笑。弟子问之,师便答言:我见恒河侧有二猕猴,行於非法,故我笑之。时彼居士便说偈言:见远不见近,以羹覆米饮,上自不能见,何名一切智。彼外道师自耻,遂发邪愿而起出外。鉢羹堕地,外道蹋之,遂便倒地,众皆笑之。初妄说猕猴者,是语业失;发邪愿者,是意业失;仰倒地者,身业失也。广说如律所明。二明令生信,如论。


第五,明火等诸三法,分十。初明三火,分二:一标,二释。初中言「邪执所生大火」等者,《阿含经》中佛告诸比丘:有三种邪执所生大火,能起有情烧恼之苦。何等为三?一贪火,二瞋火,三痴火。二释,分三:一释贪火,二释瞋火,三释痴火。故论文言:「贪爱、忧愁、颠倒热恼。」言颠倒者,为由迷真性及因果故。


第二,明三种假立火。分二:一标,二释。初中言「为化乐福」等者,世尊为化事火梵志。故《阿含经》中佛告诸比丘:我法之中,亦有三种事火之法,若乐生於人天福乐者,应当事之。何等为三?一明永事火,二明相嘱火,三明功德火。二释,分三:一明相永事火者,故论文言谓「父母」也。若有依父母恩田之中。如事火婆罗门,於资具、饮食等情系给侍者,能生天上,故论文言:「虽实非火,假立火名」。下二文,皆准此释。二明相嘱火,故论文言为「妻子」也。三明功德火,故论文言:「真实应供」等,为三乘有学、无学及诸凡僧修三乘行者中,若有永事,能得生天人中故。


第三,明三福事。分二:一标,二释。初中言「为诸乐欲」等者,引经如前。言三种法为施、戒、修所引福也。二释,分三:一施所引福,故论文言:「得大财富」。二明戒所引福,故论文言:「得住善趣」三、修所引福,故论文言:「远离苦受」等也,谓修定故,得生色、无色界;若修无漏定者,能得三乘涅盘。此二皆离苦受所恼,故论文言:「一向无有」等也。言「一向」者,谓色、无色界及涅盘界一向唯有乐受,故云「无有恼害」等也。


第四,明三种欲生。分二:一标,二释。初中言「三种」者,谓现前住欲、自化住欲、他化欲。故论文言:「劣、中、胜」也。言「观待诸欲」等者,谓观上地欲胜故,见下为劣,中亦准知。二释,分三:一明现前住欲,故论文言:「多用功力」等也,为欲界人及四空居天以来所受五欲,要起心量禜为方得相应。故论文言:「谓现前住」等也。二明自化欲,故论文言:「少用功力」等也,为心念之所伺,五欲便现前故,故云「依心诸欲」也。三明他化欲,故论文言:「极少功力」等也,谓此天中,不假起心,但受余天所化五欲,亦名依心欲也。


第五,明三种乐生。分二:一标,二释。初中言「三种乐生」者,谓离生、定生、离喜乐也。言「劣、中、胜」者,以上三乘随次而配。二释,分三:一明离生乐,故论文言:「有寻伺喜」。二明定生乐,故论文言:「无寻伺喜」。三明离喜乐。初无苦受故,二无忧受故,三无喜受故,第四静虑唯有舍寿,故此不明。


第六,明三种慧。分二:一标,二释。初中言「三种慧」者,引经同前。言「觉悟所知」者,谓声闻以闻、思、修故能知四谛,若是缘觉能知顺流、逆流,菩萨种姓能了二谛。故论文言:「能令三乘出离众苦」也。何等为三?为闻、思、修。二释,分三:一明闻慧,故论文言:「从他闻音」。言「种类」者,谓三乘种类也。二明思慧,故论文言:「内正思惟种类」也。三明修慧,故论文言:「长时修习」也。


第七,明三种名。分二:一标,二释。初中言「三种觉悟」者,谓《阿含经》中佛告诸比丘:有三种名,遍摄凡圣诸名皆尽。何等为三?一者非学非无学名,二者有学名,三者无学名。二释,分三:一俱缚,二不具缚,三全无缚。以上三名,随次配释。


第八,明三根。分二:一标,二释。初中言「三种所应作事」等者,此亦《阿含经》中佛告诸比丘:我法之中,有三种所应作事等。何等为三?一未知当知根,二已知根,三具知根。言「信等」者,谓信等五根及十一善法。二释,分三:一明未知当知根,故论文言:「永断见道所断」等也。二明已知根,故论文言:「永断修道所断」等也。三明具知根,故论文言:「证得阿罗汉已,现法乐住」也。此中虽於小乘而立三根,义通大乘说者,应知。


第九,明三种眼。分二:一标,二释。初中引经、列名同前。二释,同前。一明肉眼,故论文言:「能照显露」等也。二明天眼,故论文言:「能照显、不显」等也。三明慧眼,故论文言:「能照一切种」。前於眼耳,此於意根,故论文言:「若色、非色」等也。


第十,明三甲胄。分二:一标,二释。初中言「有三法能害现行」等者,《阿含经》中佛告比丘:「有三种法,能害现行烦恼怨敌。」一闻甲胄,二远离甲胄,三修甲胄。二释,分三:一明闻甲胄,故论文言:「信顺善友」,为从善知识所,随闻三乘之法,忆持不忘,故名信顺。二明远离甲胄,故论文言:「不与在家、出家」等也,谓住空闲等。三明修甲胄,故论文言:「内正作意」等也。言「真实道理」者,四谛、三乘、十二缘门等也。


第六异门,明三种学等十种三法。分十,如论。


一明三学,分二:一标,二释。初中言「正教诫等方便」者,谓引经同前。言「三种教诫」者,一增上戒学,二增上心学,三增上慧学,与辗转证後所证及得涅盘,一一相合。初依见道,次依修道,後依无学道,随次配释。二释,分三:一明增上戒学,故论文言:「於尸罗正教诫方便」也。二明增上心学,故论文言:「於心住正教诫方便」言「住心」者,谓九种心,如下《声闻地》明。三明增上慧学,故论文言:「於觉悟所知」等也。谓由慧故,能了三乘行,能了四谛、十二缘起、二谛等道理故。


二,明三修。分二:标文准前。二释,为三:一明修戒,二明修慧心,三明修慧。前明教诫之法,故立三学;此依修学之人,立其三修,故有差别,名数是一。故论文言:「如正教诫方便」也。


第三,明三种住。分二:一标,二释。初中引经同前。言三种住者,谓圣、天住、梵住也。二释,分三:一明圣住,故论文言:「空无愿」等也。二明天住,故论文言谓「四静虑」。三明梵住,故论文言:「四无量」也。


第四,明三等持。分二:一标,二释。初中言「三种心一境性」者,一有寻有伺,二无寻唯伺,三无寻无伺,引经同前。二释,分三:一明有寻有伺,故论文言:「於意言中」等也。二明无寻唯伺,故论文言:「意言无间」等也,谓有求上地想故。三明无寻无伺,故论文言:「超度意言」等也。


第五,明三神变。分二:一标,二释。初中言「三神变」者,一神通神变,二总说神变,三教诫神变,於恶邪妄计处及中庸、正定聚,随次配释。言「引入圣教」者,谓正定聚也。二释,分三:一明神通神变,故论文言:「现己所有」等也,谓现神通双只有余。或双现,便身上出水、身下出火;若只现时,随但现一。二明总说神变,故论文言:「於他所有染净诸行」等。谓具他心智者,若中用所化有情来现前时,便说前人心所思事,染即令止,净即令修。故论文言:「遮止开许」也。前人问以即现,当归仰受其教也。三明教诫神变,故论文言:「宣说妙法」等也。谓说三乘正行而教诫故。言「正教」者,谓教授心地法门。言「诫」者,谓理威仪等也。


第六,明三种净。分二:一标,二释。初中言「三种净」者,谓净身、语、意三业也。引经同前。二释,分三:一明身业净,二义业净,三明意业净。为欲对治四河沐浴邪谤外道,故论文言:「建立此三第一义净」。言「不净处生」,谓由三业净故,不生三恶趣不净处,故名「超越因」。


第七,明三种牟尼。分二:一标,二释。初中言「三种牟尼」者,谓对治寂默外道。故《阿含经》说:三真实牟尼,能寂身、语、意三业故。二释,分三:一释身,二释语,三释意。故论文言:「即是圣所爱戒所摄身、语及无漏心」。又,牟尼者,此云止也,能止三业故。


第八,明三种增上。分二:一标,二释。初中言「又有三法」等者,引经同前。言「三法」者,何等为三?一世增上,二自增上,三法增上。言「处远离」者,谓处三乘之行人也。二释,分三:一明世增上,故论文言:「谓由他所诽毁、自所诽毁,退失大利」。与上三文随次配释,故论文言:「增上力故,所起愧惭及与爱敬」也。言「爱敬」者,谓能思惟,若造恶业,法尔皆堕恶趣之中。由此缘故,不造诸恶,爱敬善法。


第九,明三种无常。分二:一、标。二释,分三:初中言「三最胜」者,一智无上,二见无上,三解脱无上。故论文言:「依道及果」等也,谓智、见依道,解脱依道,果建立故。二释,分二:一明三无上,二明三法次第。初又分三:一明智无上,故论文言:「谓无常智」等也。二明见无上,故论文言:「乐速通等四种行迹」,谓先通後道,先道後通,通道俱迟,通道俱速。如是四义,《声闻地》中当广解释。三明解脱无上,有四:一世间解脱,谓色、无色界定;二出世有学解脱,谓出世学人;三无学时解脱,谓无学圣人解善知识四缘故;四不动心解脱,谓阿罗汉向以去,次等皆是罗汉因位之名,不於中不勤。最胜故,名无上;若依余论,更有不退及煞法等众多之名。此但略举,如《声闻地》中当说。二明三法次第中,言「修观行」等者,此中有问:何故经中先列其智,次见,後解脱者?故论答云:「先得其智」等也。


第十,明有学三明。分二:一标,二释。初中言「为显依前後中际、断常二边」等者,谓显前际断常邪执故,立宿住明;谓显中际二邪执故,立漏尽明;谓显後际二邪执故,立死生现前智明。二释,分三,故论文言:「建立三明」也。释义可知。


第四,增门。分二:一明生起,二明解释。初文可见。二解释,分五:第一明四念住等十一种四法,乃至第五门四种人等六种四法,如论。


初门,明四念住等十一种四法,分十一。


一,明四念住。分二:一标,二释。初中言「能摄一切」等者,《阿含经》中佛告诸比丘:「有四种法,能摄一切所知及智。」何等为四?为身、受、心、法。言所知者,谓身等四法是诸行人所缘境故。言及智者,谓行人能缘知智,即闻、思、修三慧也。智即是慧,故无差别,故论文言:「能摄一切」。二释,分二:一明身念住,故论文言:「为身及闻、思、修」等也,谓三乘行人,或於闻慧,於身不净相等,或於思、修,故论文言:「以为依止」也。言境慧者,缘身是境,闻、思、修是慧,所、能合说,故云境慧也。二,例余受等三法,故论文言:「如身及缘身」等。如论可知。


第二,明四缚。分三:一标,二列名,三解释、对治。初中引经同前。二列名,可知。三解释,分二:初释四缚,二对治。初中分四:一明身缚,故论文言:「当知身」等也,谓迷执此身为坚住故,缚在三界生死住上故。二明受缚,故论文言:「於受由内」等也,谓由领受苦乐等故,久处生死。三明心缚,故论文言:「於色等境界」等也,谓於色等六尘境中,心了别故,起贪、瞋、痴,由此缚在三界住上。四明法缚,故论文言:「即於所说」等也,谓於身、受、心中,三法中不能了知无我故,起贪、瞋、痴及随烦恼。故论文言:「小大烦恼」等也。二,明对治。故论文言:「对治如是四种」等也。


第三,明四正断。分二:一标,二释。初中言「观察过患」等者,谓《增一阿含经》中佛告诸比丘:有四种法而能观察生死过患及与对治以为依止。何等为四?为四断行也。二释,分四:一明未生恶法不生断行,故论文言:「能断现行诸不善法」。二明恶不善法已生断行,故论文言:「及断彼系」。三明善法未生令生断行,故论文言:「令得善法」。四明善法已生增广断行,故论文言:「及能增长」也。前二过患,後二对治,故先标云:「欲勤为先」等也。


第四,明四神足。分二:一标,二释。初中言「方便」者,因义。谓若成就六通者,要修欲等四法以为加行,方能如意明六通故。故论文言:「能生长门」为六神通从此生故,三乘圣人於中游履。如人有足能涉远路,此亦如是,故名神足。二释,分四:一明欲等对持神足,故论文言:「乐出离欲」。二明精进等持神足,故论文言:「受持」等也。言「受」者,从师所受三乘教法也。「持」,为住持所受语法。执文名「读」,背文名「诵」。悔先非法故名「悔过」;能如上者,名「越精进勤」。三明心等持神足,故论文言:「能取贤善定相之心」,即此贤善定也。四明四伺察等持神足,故论文言:「住空闲处」等也。


第五,明四静虑。分二:一标,引经同前。二释,分四,并如论。


第六,明四谛。分二:一标,二释。初中言「所知真实」者,谓苦谛,真实是苦等也。二释,分二:一明功利,二明辩相。初中言「若能了知」者,谓见道位也,谓能了知四谛之下分别惑,故能得预流见道之果。言「善了知者」,谓修道也,谓善了知俱生惑,故能得一来及无学果。故论文言:「能断见、修」等也。二,辩相。分四:一明苦谛,故论文言:「染污品果」。二明集谛,故论文言:「彼品因」也。三明灭谛,故论文言:「清净品果」。四明道谛,故论文言:「彼品因」也。


第七,明四种想。分二:一标,二释。初中引经同前。言四种想者,谓小、大、无量、无所有想也。非非想中心蒙昧故,不立为想。为此四相导引有情生於四处。言「戏论缚」者,谓分别也,由有小、大等诸分别故。二释,分四:一明小想,故论文言:「於小欲中想为先」等。由於五欲中起贪爱想为先,故生欲界中。二明大想,故论文言:「於大色中」等也。谓厌欲,欲修上界定,生彼中时,身量及心悉皆大故。三明无量想,故论文言:「无量空识」等也。四明无所有处想,如论。


第八,明四无量。分二:一标,二释。初中引经同前。言「恚」者,谓对慈也;「害」者,对悲;「不乐」对喜,「贪」对於舍。言「善修习」等者,已上四文一一相合。二释分四,如论可知。


第九,明四无色法。分二:一标,二释。初中引经同前。言「远分」者,若此次定成就之时,远於欲欲及色欲故。二释分四,如前已明。


第十,明四圣种姓。分二:一标,二释。初中言「为令解脱」等者,引经同前。言「圣解脱」者,若能修行此四胜行,三乘解脱必能成就。故论文言:「欲胜任持法」等也。何等为四?一断衣服爱,二断饮食爱,三断卧具爱,四断烦恼爱。一明断衣服爱,谓为衣服,故论文言:「为衣服」。二明断饮食,三明断卧具,如论。言「少有所求」等者,与上三文一一相合。四明断烦恼,有五句,谓「时无虚度」等。若具此五,能断烦恼。


第十一,明四种断结。分二:一标,二释。初中言「修习道果」者,「道」谓圣道,「果」谓有学、无学。引经同前。何等为四?一断见道结,二断修道结,三断下分结,四断上分结。二释,分四:一明见所断结,谓断一百一十二结也。二明修所断,故论文言:「断下分结上、中品」也。谓欲界修道烦恼分为九品,断上三品及中三品,成一来果;断九品尽,成不还果故。若依番本,皆在断下分结。无余断中,义亦无妨。三明断下分结,故论文言:「即此无余断」也,谓三界修道,五下分结尽,成不还果。义与番本相当,谓最上、中二品尽,名无余断故。言「五下分结」者,谓欲、欲害心、身见、戒禁取、疑,此五亦通见道。四明断分结,故论文言:「无余断」也,谓阿罗汉断三界见、修尽故。言「五分结」者,一色贪,二无色贪,三掉,四我慢,五无明。此五亦通见、修二断。


第二门,明四种净信等四法,分十种。


一、明四种不坏净信。分二:一标,二释。初中言「以预流支」者,谓此四法能与以预流如为因故。言「佛圣教」者,前之三法;言「善趣中」者,为第四法,净戒不坏生善趣故。言「毕竟不动」者,与佛等四法一一相合。言四法者,一佛,二法,三僧,四戒。二释,分三:一明正义,二明差别,三明胜利。初中分二:一明依佛所生净信,二例余。初中言「大师」者,谓依佛所生净信心。从有邪魔诸外道等,言佛所说非真实者,虽不能通前所立难,然自心中信佛具於一切智,故名「无动心净」。言「真觉」者,谓诸佛言自觉、觉他故。二例余中,言「如於大师所」等者,谓如於佛所起净信心不动摇,於法、僧、戒亦能如是者,方名净信诸余,以论不能坏故。言「於所证法为所证法修证行者」,以法、僧、戒随次释之。二明差别中,言「如是三种」等者,此中有问:四净信中,何者净心?何者净色?故论答云「如是三种」等也,为佛、法、僧能净於心。如净水珠,能清浊水。戒清净者,有表、无表,皆依色立。故论文言:「名色清净」。言「圣所爱戒」者,此亦通难。为有难言:为求人天及外道亦受禁戒。此戒净者,取於何等?故论答云:「圣所爱戒所摄受故」,为求三乘而受三聚律仪戒者,三乘圣人之所爱故。若为此故受三聚者,必定三乘有学、无学圣位所摄。故论文言:「所摄受故」。三明胜利中,言「前之三种」等者,谓依佛、法、僧有净信者,诸佛圣教久住於世,诸天魔等不能动摇。若於净戒信不坏者,必生三界人天趣中,诸余杂业不能摇动。若无漏心受三聚界,於三乘中,随求何者,皆能成就。故论文言:「最後一种」等也。


第二,明四种得果加行。分二:一标,二释。初中引经同前。何等为四?一亲近上师,二无倒受教,三能正思达,四顺法修行。二释,分四:一明亲近上师,故论文言:「於说法师」等也。谓教三藏法者,名说法师;教心地法门者,名上师。二明无倒受教,故论文言:「无倒听闻」等也。谓於说法师及以上师言教之中能无颠倒,闻慧门中而领受故。三明能正思达,故论文言:「於所闻法」等也。谓於思慧门中,正思所闻,故能善通达所有闻义。四明顺法修行,故论文言:「成办所修」也。此依修慧而能成办所修道果。


第三,明四种圣智。分二:一标,二释。初中引经同前。何等为四?一欲界四忍四智,二色、无色界类忍类智,三世智,四他心差别智。二释,分四:一明欲界忍智,故论文言:「一唯无漏」等也。谓以预流与上圣人能苦等四谛之中,生仰忍心,起胜解故,名为苦忍智;於苦等法中而能证故,名苦法智等,而见毒蛇不生爱乐。二明色上界类忍智中,言「一向无漏」等者,此亦以预流与上无漏圣人於欲中,以自所证苦忍及法八种智已,以将下地比类上地,亦能起於八种之智。故论文言:「於诸法中非现见智」,为前欲中所起八智,亲自证故,名现见智;此但比类,如起八智故也。於八智中,忍智名无闻,法智名解脱道,此义亦如《声闻地》中当说。三明世间智,故论文言:「一向有漏」等也。言「如理所引」者,谓於善福不动中所起之智。言「如理」者,於十不善因果中,能了知故。言「如理非不如理」者,谓杂业等也。四明他心差别智,故论文言:「有漏、无漏」等也,谓世间道所证他心名为有漏,出世间道名为无漏。故论文言:「他心差别智」也。於四智中,前二唯圣,第三唯凡,第四一智通凡及圣,说名应知。


第四,明知苦等四智。分二:一标,二释。初中引经同前。何等为四?谓知苦、断集、证灭、修道智也。二释分四,如论可知。


第五,明四力。分二:一标,二释。初中引经同前。言「能令信者」,谓精进等皆由信故得名为力。故论文言:「为断烦恼修正方便」。何等为四?谓进、念、定、慧力也。二释,分四:一明精进力,故论文言:「相续」等也。二明念力,故论文言:「正知行念」。三明定,四明慧力,并如论可知。


第六,明四依处。分二:一标,二释。初中引经同前。言「四种」者,一谛依处,二舍依处,三慧依处,四寂静依处。二释,分四:一明谛依处,故论文言:「谓得圣道」等也。二明舍依处,故论文言:「修有漏慧」者,谓修软、顶、忍、世第一法四种慧,故能得圣谛。三明慧依处,故论文言:「已得道已」等也,谓断见道诸烦恼,故忍位以去不堕恶趣。故论文言:「及缺诸事」。四明寂静依处,故论文言:「无余永断」等也,谓诸有学以去,能断修道诸烦恼故。


第七,明无色四蕴。分二:一标,二释。并如论可知。


第八,明四护。分二:一标,二释。初中言「四护」者,一、观察一法舍,二、观察一法亲近,三、观察一法远离,四、观察一法安住。二释,分四:一明观察一法舍者,谓护命故,应节粮食。二明观察一法亲近者,谓护色力故,食相宜之食。三观察一法远离者,故论文言:「心烦恼护」也。四明一法安住者,故论文言:「正方便护」也。


第九,明四种法依处。分二:一标,二释。初中言「四处」者,谓无贪、不害、三明正念、正定也。二释,分四:一明无贪,故论文言:「於境界不顺」。二明不害,故论文言:「於诸境界不违」,谓依违情诸境界中,不加害故。三明正念法依处,故论文言:「正智而行」也。谓由善摄六根故,於诸法中能正了知等也。四明正定依处,故论文言:「住远离」等也。


第十,明四种见所作法。分二:一标,二释。初中引经同前。何等为四?谓念、眼、慧、身也。二释,分二:初明念、眼、慧三法,二明身法。初中言「由念、眼、慧」者,由念为因故,能见宿住之事;由天眼为因故,能见未来之事;由正思为因故,能见现在死生诸事。故论文言:「能证於明」也。此三之中,前二通有、无漏慧,後一唯无漏。若有漏者,必不能见现在诸漏死生法故。二明身法,故论文言:「又由身故」等也。谓有学、无学圣人皆由身故,能证不动及时解脱。此二皆是无学因位所证解脱,初是利根,八解脱中心不退故;时为钝根,要善知识饮食卧具无缺之时,方能修证无学解脱故。


第三异门,明四大等十种四法,分十。


一、明能造四大。分二:一标,二释。初中言「广大」等者,谓能造四大形相广大,周遍一切,故能与彼所造诸色形量广大,为依止处。二释,分四:前三可知,故论文言:「坚、湿、暖性」也。四明风性,故论文言:「轻等动性」谓触性轻如非动,意思性动而非轻,唯此风性亦轻亦动,简彼二性,故云轻动也。


第二,明四食。分二:一标,二释、指事。初中言「能持已生」等者,谓四种食而能任持五趣有情已生诸蕴,及能任持後有诸业,故论文言:「及能摄益寻求有者」。摄益有四:一摄益力,谓段食。二摄益乐,谓触食。三摄益所欲,谓意思食。四摄益诸根大种及寿暖,谓识食。二释食指,故论文言:「《摄事分》中当广分别」,谓彼《摄契经事分》中,广释如上四摄益事故。


第三,明四识住。分二:一标,二释。初中言「所依足迹」者,谓色、受、想、行,能为八识为依止故,起四种住。二释,分二:一,依色明住,分四趣向,所缘根、境、漏於後有也。前二可知。三、言「俱有建立」者,为五根、五尘俱时有,故识於中住,故云建立。四、言漏於後有住者,故论文言:「识住彼已」等也,谓识住於色蕴已也。二,例余三法,故论文言:「如於诸色」等也。


第四,明四种爱生。分二:一标,二释。初中分三:一依现法明爱生,二依後法明爱生,三依涅盘明爱生。前二可知。三、言「愚於涅盘」等者,谓由迷於三乘涅盘利故,一类一有情於身命及受用自在不坚实法中,起常存想。故论文言:「而於无有起悕求爱」。二释,分四:一衣服,二饮食,三卧具,四无有、有爱。前三如论。四、言无有、有爱者,谓由迷涅盘利故,无坚实中计有坚实,故顾恋後法,於三有中起爱心,故论文言:「无有、有爱」。


第五,明四种非应行处。分二:一标,二释。标文可知。初文可见。二释,分四:一明随爱行事,二明随恚行事,三明随悕行事,四明随痴行事。故论文言:「随顺可爱、违逆、悕畏、颠倒」,随次配释。言现法愚果等者,谓愚痴故不生畏,次治罚过及当来恶趣果故,造诸恶业。


第六,明四记。分二:一标,二释。初中引经同前。言四记论者,谓一向记,二分别记,诘问记,置记。言「记」者,答也。「论」者,言也。若能而此善记答者,有三功益胜利:一能断所疑,二能悟未悟,三能任持胜抉择力。谓一向分别能断於疑,反问能令未悟而悟,置记任持决定之义。二释,分四:一明一向记,故论文言谓「依法实相」等也。谓若有人来问:「一切有情有死无死?」者,应一向答云:「但是有情,皆有其死」。又,若问言:「破有情不受後有」者,亦应答:「有谓无学圣人也」。「布施得大富不得」等,亦准上一向答之。二明分别记,故论答云:「业异熟」也。若有问言:「五趣有情所受之身,从此以後更生不生」者,应分别答:「有烦恼业者,必生;无者,不生」等。三明反问记,故论文言:「於隐没说」等也。谓若有问:「世有端严过此人否」者,应反问彼:「如於何趣欲比类耶?若比於天,便成丑陋;若比鬼畜,便成端严」。若於善法而来问者,亦应反问:「将无漏比世善,即劣;将不善比,即胜」等。四明置记,分二:一明正义,二答难。初中言义,二明答难。初中言「置记」者,故论文言:「於不如理应当置记」。谓若有问:「我与诸蕴为一、异?」者,应置不答,谓非如理故。我体无,云何更问一、异之义!三乘教中皆不立我故。二答难,分二:一问,故论文言:「云何名记?」若但置而不答者,云何名记论耶?故论答云「谓彼记问」等也。如上问时置彼问,故应正答云:诸圣教中皆不说无我,云何而问我与诸蕴一异之相?非谓默然说名置记。如我如是,若於十四种不可记事而如来问者,皆准於此,如下《菩萨地》中当说。二答,如论可知。


第七,明惠舍。分二:一标,二释。初中引经同前。何等为四?谓施者清净受者不清净,受者清净施者不清净,二俱清净,二俱不清净。二释,分三:一明清净,二明不清净,三明二种功德胜利。初中分二:一标,故论文言:「三种清净」。二释,分三:一明施者净受者不净,故论文言:「谓唯自身戒见具足」,谓施者在家出家,应具持所受漏、无漏戒见,谓具足正见,谓无常、苦、空、无我等。受施者亦尔。二明受者净施者不净,故论文言:「唯他戒见具足」也。三明俱净,故论文言:「或自及他」等也。二明不净,故论文言:「不清净」等也。三明净、不净功德过失,故论文言:「其清净者」等也。谓前三种能生善趣等,故一清净。故论文言:「当生恶趣」等也。谓由施者不具戒见而布施,故虽堕恶趣,资产无定,如安善象王及大力鬼神天上慢生等。若不具戒见受他施者,堕恶趣中,资缘俱定。


第八,明四摄法。分二:一标,二释。初中引经同前。何等为四?为布施、爱语、同事、利行也。二释,分四:一明施摄,故论文言:「饶益方便」也。二明爱语摄,故论文言:「摄受方便」也。三明同事摄,故论文言:「引导方便」也。四利行摄,故论文言:「修治方便」也。谓摄引彼故,自能精勤修出世行,故云修治也。


第九,明四种生。分二:一标,二释。初中引经同前。何等为四?谓卵、胎、湿、化生也。二释,分四:一明卵生,故论文言:「由业及卵壳」也。业谓善恶,故通人及慢生一分。如胝舍佉每顿生三十二卵等。二明胎生,故论文言:「业及胎膜」。三明湿生,故论文言:「业及湿」也。四明化生,故论文言:「唯由业」也。谓人中一分,即顶生王等,天、鬼、慢生亦尔,地狱及三界天全。


第十,明四种死。分二:一标,二释。初中引经同前。何等为四?谓自死、由他死、俱死、不俱死。二释,分四:一明自死,故论文言「谓於戏忘意忿天」等。谓贪受五欲忘食饿死。二明他死,故论文言:「谓羯罗蓝」等也。三明俱死,故论文言:「所余有情」也。四明不由俱死,故论文言:「色、无色界」等也。


第四异门,明四清净道等六种四法,分六。


一、明四净道。分二:一标,二释。初中引经同前。何等为四?一通迟艰辛道,二通速艰辛道,三通迟非艰辛道,四通速非艰辛道。二释,分四:一明通迟艰辛道,故论文言:「一非功用根圆满」等也。谓慧根未圆满故,未能证得根本之定;谓根钝故,多受艰辛,方证通慧。二明通速艰辛道,故论文言:「功用根圆满」等也。谓根利故,速能证得无学通慧;由未证得根本定故,名为艰辛。故论文言:「非喜乐圆满故」也。三明通迟非艰辛道,故论文言:「喜乐圆满」等也。谓钝根故,虽证得根本定,名喜乐圆满;由迟得无学通慧,故名艰辛。故论文言:「非功用根圆满」。四明通速非艰辛道,故论文言:「喜乐圆满」等也。谓利根故,速证根本,名为通速;不加功用,便证无学,名非艰辛。故论文言:「亦功用根圆满故」也。


二、明四种清净道。分二:一标,二释。初中引经同前。何等为四?一不忍道,二忍道,三调柔道,四寂静道。二释,分二:一列名,二解释。初中言「赀恶说、向善说、资粮道、清净道」。以上四道,随次相合。二解释,分四:一明不忍道,故论文言:「此中最初」等也。谓三乘种姓之人,虽闻外道诸见及禁戒时心不忍,可由於过去生中曾闻三乘四谛等法故。言「无义苦切」者,谓外道禁戒五热炙身等,无引生出三界之能,故云「无语苦切」也。二明忍道,分二:一於善巧,二依安受苦。初中言「诸善巧」者,为诸有学於蕴等五善巧中,谛察法忍,谓能了知蕴等五法自相、共相,不起我见,名为善巧。二依安受苦明忍,故论文言:「又能堪忍」等也,谓三乘行人能了四谛等道理故。三明调柔,故论文言:「谓净尸罗」等也。由戒净故,善守根门,节量而食,减少省睡眠,正知而住,皆能练刚身心。故论文言:「守根门」等也。四明寂静道,故论文言:「谓奢摩他」等也,谓诸有学於止观门断诸见、修惑而趣无学。故论文言:「现法乐住」也,谓能住於八解脱故也。


三明四种修等持,分二:一标,二释。初中引经同前。何等为四?一修现法乐住等持,二修知见等持,三修慧决择等持,四修漏尽等持。由此四种为加行故,而能成就增上心学。二释,分四:一明现法乐等持,分二:一、依果,故论文言:「未离欲」者,为得不还果。谓预流以上未离修所断欲者,为求不还果,故修无漏道也。二、依现法乐住,故论文言:「依未至定」等也。谓不还果人为得灭尽定,故於加行位,修无漏道。故论文言:「求现法乐住」也。二明修智见等持,故论文言:「令他断诸恶法」也,谓於三乘行人。谓欲化利诸有情,故修天通。见诸有情造十恶业者,生三恶趣,说彼因果,令断不善,修诸善行。三明修慧抉择等持,故论文言:「及往善趣」也。此於他心通慧抉择前人心中善恶,令彼断恶,修於善行,得生人天。四明修漏尽等持,故论文言:「为自己断」等也。谓三乘行人各各於自所证漏尽通慧,断於见、修诸烦恼,故亦能引自所证,劝令他学。


第四,明黑白等四种业果。分二:一标,二释。初中言「又有二业」等者,谓《增一阿含经》中,佛告大众曰:世有二业,四相差别故,有漏、无漏业果差别。何等为四?一、黑业已熟亦黑,二、白业已熟亦白,三、杂业已熟亦杂,四、非黑白业亦无异熟。於此四中,前三有漏,後一无漏,故论文言:「谓转所摄业」等也。二释,分四:一明黑业异熟亦黑,故论文言:「当知初业」等也。谓造十恶业故,能感三恶趣异熟。二明白业异熟亦白,故论文言:「第二业一向」等也。谓造不勤业者,能感可爱乐果等也。三明杂业异熟亦杂,故论文言「第三业能感」等。谓修十善业故,及不善业故,能感欲界人天异熟也。四明非黑白业亦无异熟,故论文言:「第四业能断」等也。谓若修对治断前三业者,能获得三乘无漏之果故。


第五,明四种受法。分二:一标,二释。初中引经同前。何等为四?一明乐而非益,二益而非乐,三亦乐亦益,四非乐非益。由此四种,令诸有情增上勤务,造善恶业。二释,分四:一明乐而非益,谓造十恶业者,现在虽乐,於当来世必堕恶趣,故名非益。二明益而非乐,谓三乘行人多烦恼故修苦行者,於当来世必证涅盘,名之为益;现在苦行,故名非乐。三明亦乐亦益,谓诸行人烦恼薄故,今生中受学三乘,不修苦行,名为亦乐;於当来世证得涅盘,亦名为益。四明非乐非益,谓诸外道於现在世虽修苦行,於当来世受三界苦,名非乐非益也。


第六,明四结等五种四法。分二:一标,二释。初中引经同前。言四结者,一欲结,二有结,三见结,四无明结。若依《阿含经》中,此下含有五种异门,谓四结、四离结、四暴流、四取、四缚。谓名、义同故,但明四结也。例余说者应知。二释,分三:一明结,二明离结,三例余。初文分四:一明欲结,故论文言:「染着诸欲门。」二明有结,故论文言:「色、无色等至门。」三明见结,故论文言:「外道诸见门。」四无明结,故论文言:「住此法中」等也。谓住三乘法中,未能得法眼净者,皆有无明结故。谓预流以去,能断见、修诸烦恼者,方能远尘离垢,得法眼净。尘谓见断,垢谓修断;法眼净者,无明断尽故,能生智慧故也。此四结者,是相续义,皆能续生於後有,故若修四种对治行者,能离四结。二明离结,故论文言:「又修圣道」等也。若准经,亦有标、释。云「又有四种离系之法,修圣道者所生众苦,速得离系。」何等为四?谓离欲系等四。言「修圣道」者,由修四种对治行故。谓不净观,谓对治欲结;观无尘等,对治有结;观缘起正理,能治见结;断二种迷,治无明结。三例余,分三:一例四流,二例四取,三例四缚。与顺流、取後有、难解脱,随次标释配之。故论文言:「如能令有情与苦和合」等也。


第五异门,明四种人等六种四法,分六。


一、明顺流等四人。分二:一标,二释。初中引经同前。何等为四?一明顺流,故论文言:「异生」也。二明逆流,故论文言:「未离欲有学。」须加行位以下,皆能修自乘圣道,逆生死故。三明安住,故论文言:「已离欲有学。」须从预流第二念至罗汉向以前,皆能离见修欲故。四明超度人,故论文言:「超萨迦耶。」等,得罗汉果,皆能离其我执。故论文言:「一切无学」也。理实无学,烦恼皆尽,但举上首,故云:「超萨迦耶见」等也。


第二,明入自利非他等四人。分二:一标,二释。初中引经同前。何等为四?一自利非他,二他利非自,三俱利,四俱不利。二释,分四:初自利非他,须诸独觉,故论文言:「自住」等也。二他利非自,须在家菩萨,如维摩诘等,故论文言:「自不住律仪」等也。三俱利,须出家菩萨、声闻等,故论文言:「俱能作」也。四俱不利,须诸凡夫,故论文言:「俱不能作」。


第三,明从闇入明等四人。分三:一标,二释,三明四法异熟。初中引经同前。何等为四?须从闇入明等也。二释,分四:一明从闇入明,故论文言:「族姓卑下」也,须承宿世不善业,故生於下族,於此身中,能修诸善,於当来世,应生善趣,及得□□□□从明入闇,故论文言:「族姓尊高」等也。由宿世善因,故生尊贵


(後残)


〔录文完〕

Tags: 责任编辑:思过黑鹰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金刚般若经疏 【一卷】 下一篇佛说观佛三昧海经本行品第八 【一..
清净莲海佛学网: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交流论坛 联系我们
本站声明:本站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如侵犯了你的版权,请你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消息后24小时内删除。
清净莲海佛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