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忻州市五台山普乐寺   &nb 05-16
·忻州市五台山普安寺(普庵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狮子窝大护国文殊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法喜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弥陀院 05-16
·忻州市五台山真容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东台顶望海寺 05-16
·五台山南台顶普济寺 05-15
·忻州市五台山西台顶法雷寺 05-15
·忻州市五台山北台顶灵应寺 05-15

文库热门

·忻州市五台山普乐寺   &nb 05-16
·忻州市五台山普安寺(普庵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狮子窝大护国文殊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法喜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弥陀院 05-16
·忻州市五台山真容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东台顶望海寺 05-16
·五台山南台顶普济寺 05-15
·忻州市五台山西台顶法雷寺 05-15
·忻州市五台山北台顶灵应寺 05-15

TOP

《瑜伽师地论》披寻记叙 【一卷】
2018-01-31 22:47:26 来源:清净莲海佛学网 作者: 【 】 浏览:290次 评论:0

藏外佛教文献 第02册  No.22


《瑜伽师地论》披寻记叙


韩清净 着


【韩清净着 程恭让整理】

  
〔题解〕


韩清净居士(1884-1949)是中国近现代佛教思想史上中兴唯识名家之一。居士1927年在北京创立三时学会,专事研究、弘扬奘传之第三时佛教,与欧阳竟无居士的南京支那内学院同声相应,世有「南欧北韩」之称。


清净居士一生志业以《瑜伽师地论》为中心。从1937年9月迄於1943年1月,他以近六年之久的时间精力完成解释《瑜伽师地论》的巨着《科句》及《披寻记》。此後,居士一边继续修改《科句》、《披寻记》,一边积极准备培养弘扬《瑜伽》的人材。然因时局动荡,学侣星零,居士壮志未酬,抱道寂逝。


《瑜伽师地论披寻记叙》是清净居士逝世前夕所作。1949年冬,居士晚年门人董绍明先生及另一同学整理清净遗物时,在居士临《书谱》草字中发现此文。原稿为草书,董氏当即用法相研究会稿纸以小楷誊清。清净草书原稿交由王少逸居士(时王负责三时学会的会务)守护,董氏抄稿则由董氏自藏。1959年三时学会整理《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汇编》打字、印刷时,仓促中未能刊登清净此《叙》。後文革中原三时学会及清净家藏的居士遗着、遗稿大都未免劫难,王少逸守护的清净草书本《叙》之原稿也不知去向,独有董绍明自藏抄稿劫後余生,实为幸事。该抄稿清晰工整,十分难得。


此《叙》系居士晚年自述平生心迹之作,故弥足珍贵。这篇叙文的重要意义在於以下几点:第一、此《叙》记载了清净居士研究《瑜伽师地论》的过程,是居士一生学业发展的信史。第二、《叙》中阐明研究《瑜伽》的动机乃在「欲以弘扬真实佛教精义」,此种思想立场与欧阳竟无简别真伪的法相研究方法是一致的,证实了现代唯识学中兴思潮中的共性。第三、《叙》中比较《成唯识论》与《瑜伽师地论》,说明《成唯识论》尚「不足以窥大乘全体之大用」,认为佛教的教理渊海应以《瑜伽》为中心予以组织,此为清净居士唯识研究的特色。第四、居士在《叙》中指明印度十大论师的得失,并对《瑜伽》的若干错简提出了自己的意见,这为将来继续整理《瑜伽师地论》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董氏抄稿中没有标点及分段,这次整理时,除对原文标点、分段外,凡《叙》中引用的《瑜伽师地论》文字,均一一核实,并注明出处。

 

〔录文〕


《瑜伽师地论》披寻记叙


净自闻法以还,初读《俱舍》,继研《唯识》。《俱舍》以《光记》、《宝疏》为归,《唯识》以慈恩《述记》为准。一名一句,务得其诠;一义一量,务尽其旨。习规矩於步趋,衡是非於智解。乃知佛法文字,不同世籍。得鱼固要忘筌,废筌亦不能得鱼也。然如世籍,无义无利,不外绮语、戏论,则非吾人所当习矣。吾国佛法,号称十宗,入主出奴,各执己是。究其实际,随时随地,各有变迁。而吾国人之所信受者,终不越乎吾国固有儒道沿袭之见。纵或援引佛典名字,不无非义为义,标榜附会之嫌;纵或传译佛教经论,不无非法为法,矜奇好异之弊。求如《俱舍》、《唯识》,文显义圆,明了易解者,渺不可得矣。


然《俱舍》教义,不通大乘;《唯识》精旨,遮无外境。犹不足以窥大乘全体大用。民国十三年,净因离家居,避静平西房山云居寺,与芾煌居士同时发愿研究《瑜伽师地论》,欲以弘扬真实佛教精义,而苦不得要领。古疏中《略纂》、《伦记》等皆不足以为研究之资。匪唯义不能详,甚且文莫能解。门犹不入,室何能窥?乃知此论传译虽久,研讨无人。间或涉猎,乌能有得!科判不分则统系不明,解释无据则义理无当。遂乃致力精研,发愿以三万小时为期,文义务求润洽,前後务求贯通。不惑虚言,但徵实际。稔知平昔所闻於各宗者,因多以讹传讹,而有扞格不通之弊。即《成唯识论》十大论师所引《大论》,亦自各引异文,附成己意,讵免顾此失彼之嫌。自非熟读《大论》者,盖难详知其故矣,何暇与人诤论得失耶?嗣因时局战乱突起,兵匪扰害地方,芾煌居士强余回平,辟地造屋以居之。继乃创建三时学会,以为学子研讲之所。约集同侣,朝夕相从,佛法真义,得以日昌。


不幸国都日迁,倭氛告警,同侣日以星散矣。乃与芾煌居士整理《大论》,厘句读、立《科判》,以为读本。三易其稿,纲领次第,始得井然。释文义以为《披寻记》,前後披阅,始得贯通。自二十六年九月始,迄三十二年一月终,五年之间,寒暑无辍,幸得竣事。《大论》端倪,略具梗概。乃复发见文句舛误者固多,章节错简者亦有。非唯传写之讹,亦乃原译之失。推厥所由,其源远矣。兹略择举一二,以明其失。


如「抉择分」中「思所成慧地」所举差别各法内,有所知、所识法,应置所缘法前,而竟漏略不及;内无三苦性,而反增入无因。至所漏略所知、所缘诸法,发见妄列「抉择分.声闻地」中。此则章节错简,毫无疑义者也。披文勘校,尽人能知。初则以为传刻之讹,继乃知为梵文之误。《大论》卷一百,二十页云:「复有十智,能觉一切所知境界,谓法智、类智、世俗智、他心智、苦等智、尽、无生智。此广分别,如『声闻地』。」然此十智分别应属「抉择分.思所成慧地」,皆是所知法差别,不应列入「声闻地」中。当知译本错简根据梵文。不然,何故前後同一讹误?古昔诸德皆未校正,翻译诸师亦未深察,可知从事研究《大论》而能披文寻义者,古今中外不易多觏矣!


又,《大论》「本地分.菩萨地」中,分列「初持瑜伽处」、「第二持随法瑜伽处」、「第三持究竟瑜伽处」、「第四持次第瑜伽处」诸品,不知何所依据?「菩萨地」初嗢托南曰:


初持次相分,增上意乐住,
   

生摄受地行,建立最为後。


长行释云:「持有三种:一为堪任性持,次为行加行持,後为圆满大菩提持。」皆为初持所摄,次後皆不名「持」,何可分为第二、第三、第四诸所持相?译本当亦根据梵文,定非弥勒菩萨所说。此则论文中间义不容有者也!翻译诸师沿袭增入,岂非随自意解,与《论》相矛盾耶?


净自揣愚陋,不敢谓为无失。然依论文前後互相印证,披寻有据,不托空言,犹如老马识途,岂竟茫无觉。爰即发愿,拟设清净瑜伽馆,并成立董事会,筹集资金,培植学子,以副造百论师,弘扬《瑜伽》之旨。而芾煌居士先已物故,能无慨然!乃事变告终,瞬将三载,而人心日非,生计日迫。虽欲闻法,谁复有暇?虽识奥旨,谁肯精研!前所发愿造百论师,弘扬《瑜伽》,诚恐将成泡影矣。


然以弘法之愿,不在一时。佛亦说法,真理常住。今日世界潮流推崇主义,非唯厌故喜新,实欲兴利除弊。然其终也,适得其反。强不同以为同,挟非是以为是。有乖事理之真,不顺自然之则。人心演变,各自为利,驯至武力相抗,酿为战争。揆厥初因,能无矛盾?可慨也夫!益信佛法真理,不重言说,纵有言说,唯在解义。平等自由之旨,会之於心,当无是非得失之辩。未见其利,先蒙其害,苟有智者,幸深察焉。


〔录文完〕

Tags: 责任编辑:思过黑鹰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谛义证得经 【一卷】 下一篇藏外佛教文献 第03册 目录
清净莲海佛学网: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交流论坛 联系我们
本站声明:本站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如侵犯了你的版权,请你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消息后24小时内删除。
清净莲海佛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