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邢台北盆水龙泉寺 09-17
·邢台泰兴寺 09-17
·邢台观音寺 09-17
·邢台天宫寺 09-17
·邢台天元普贤寺 09-17
·邢台石佛寺 09-17
·邢台北和寺 09-17
·邢台法灵寺 09-17
·邢台宁晋县云台寺 09-17
·邢台普光寺 09-17

文库热门

·邢台北盆水龙泉寺 09-17
·邢台泰兴寺 09-17
·邢台观音寺 09-17
·邢台天宫寺 09-17
·邢台天元普贤寺 09-17
·邢台石佛寺 09-17
·邢台北和寺 09-17
·邢台法灵寺 09-17
·邢台宁晋县云台寺 09-17
·邢台普光寺 09-17

TOP

明行道六成就法 【一卷】
2017-12-24 22:41:41 来源:清净莲海佛学网 作者: 【 】 浏览:268次 评论:0

大藏经补编 第10册  No.59


【珀玛迦尔着 张妙定莲菩提金刚正译】

 
明行道六成就法叙


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诚哉斯言也!众生一念不觉,所以万虑齐彰。三毒开四生之门,十使引六道之路,五尘障成作之智,六思蔽妙观之境;致使大圆失光明之元照,平等转憎爱之情想。由是轮回七趣无止,互转九有何休;往来火宅无安,漂流苦海何极。如斯痛苦,谁能拯拔。唯我释迦世尊,慈悲哀愍,为此因缘,出现於世,观机设教,应病与药,用大无畏之戒定慧方便,救济离苦,现至威德之法报化权巧,善诱得乐。教分小大之乘,法开显密之宗。普令饶益,法界有情,随根茎以证果,契因缘而解脱。虽然法门无量,定慧为本,妙行广大,止观为先。而显密中,求其圆成定慧,融通止观,堪作阿伽陀者,其唯此西藏所传明行道六成就法乎。是法简而约,精而审,条理井然,次第朗然,依法修持,必得受用。然学者於斯法,要加意着眼。夫明行道云者,究竟本心之法也。明者、心之相也;行者、心之用也;道者、心之体也;合言之,即体相用三大之妙也。体即法身,相即般若,用即解脱;此三德秘藏之身,唯一本心所现。若能由止观而成定慧,因定慧以明一心;本心既明,德相圆矣。其功要亦在斯六法次第修习成就也。且此本源一心,佛生同体,已悟已证者,所以为大觉也。自暴自弃者,所以为羣迷也。果能猛省觉悟,透出重围,既说破,又跳过,即可转识成智,返妄归真,化烦恼为菩提,即生死为涅盘,二谛融通,五行具备,方便利生,可满菩提之愿,善传心印,用续慧灯之熖。大矣哉!明行道六成就法之妙,诚显密之要宝也。此法西藏至秘,汉日密部,尤未前闻;何幸妙定居士,得其英文译传,重译以成华文,发大心愿,公布流通,岂惟普使、修习密法者,速证本尊之身,亦即所以续佛慧命,报佛殊恩者矣。然其法中观想幽玄,理事渊深,应以菩提正念,微细热习。大悲心量,精进修持。摄六根以清三业,显一心而净七支。切忌技节横生,私心妄用,或多疑少信,一曝十寒,匪特佛法不能相应,凡诸事业,皆难成功。至若修习是法,由浅而深,由深而妙,由妙而玄,由玄而化,豁开金刚正眼,覩破未生骷髅,即生即佛,无欠无余。何妨宣扬教典,离文字相;化导羣迷,离言说相;上求下化,离心缘相;乃至出息不涉众缘,入息不居阴界。如是佛法界不可得,众生相不可得,梦幻境不可得,中阴身更不可得,不可得亦不可得。於此不可得不可得中,正好安身立命,自利利他,初亦奚用如是之葛藤为哉!其或未然者,必须安而行之,利而行之,勉强精进而行之,以期放心而已矣。用赞一偈曰:

   
瑜伽无比明行道  六成就法最胜要
   

知见不立真妙谛  何必拈花多一笑


丙子结夏   荆沙章华隐者本一盘谭

 

明行道六成就法


西藏迦居尔宗二十四祖珀玛迦尔波喇嘛原着


西藏达瓦桑杜格西喇嘛英文译传


从学弟子美国伊文思温慈博士纂集


震旦观化庐学藏密菩萨优婆塞张妙定莲菩提金刚正重译汉文


皈敬


皈敬尊圣光荣诸宝上师足下

 

引端


今於此中,开演训导微妙心要,使自本具之俱生正智,得以无比光显。须依调摄煆炼,具足金刚胜报身者之身心灵命,乃能出生。此心要有两部,一谓精勤修习於启请祈祷历代宗承,此无上心要法门诸宝上师,求垂加被之前导作持,此中不述。二即精勤修习於诸宝上师所宗承之密要法门,此复分二:一为如咒道次第共学之教示。二为诸己成就相上师,感应道交由本尊示现,亲得宗承,口耳授受,不共教学之极秘要妙。今所开演,即此极秘要妙之大纲。共有六者成就法门:一「灵热」成就。二幻观成就。三梦观成就。四净光成就。五中阴成就。六转识成就。

 

第一章 灵热成就法


灵热成就分三步修习:一前行修习。二根本修习。三实验修习。

 

第一节 前行修习


前行修习又分五段:一观外粗身空。二观内细身空。三观身拥护轮。四灵息之训练。五灵力之加持。

 

第一段 观外粗身空


观外粗身空者,已作皈依发心修合上师等,即观自身刹那变作金刚佛母。梵名「嚩资罗瑜只尼」。藏名「多杰勒卓玛」。全身红色,放射如红宝石之光明。一头三目两臂,右手擎举雪亮晃耀之金刚湾刀,扬舞头上,所有一切幻想妄念,能齐根断绝。左手曲臂平胸,持人脑盖碗,内满贮红白物,以表甘露。现充分满足无量安乐相,戴五骷髅之额箍,五十鲜血人头之项圈等,共具足如常六种庄严之五种,惟除身涂烧尸灰之一种。(此云五庄严者,除所述之额箍,项圈两者外,其他三者,即臂钏并腕钏为第三,踝钏为第四,护业心镜为第五。此护业心镜,用人筋系於身前当胸处,此六种庄严品,总表六波罗密多。)左臂湾夹一白色长杖,此表金刚佛父之圣体。佛母裸体曼妙,如十六少女,作蹈舞姿势,右小腿向左上蜷,足心上仰,左足直立,踏压於一偃伏之人尸上,表了生死之意。智火光焰,通身围绕,於中安住。行者即如是观想自身外表,一如上述佛母之形色,内体则观作如一红色空囊,通明透亮,乃至手指足趾之甲尖,亦无不中空,内无一物;正同用极薄红绢所鼓张之帐篷,或吹气鼓张一极薄皮膜之气球,内外红色通明。初则观其体积之大,与自体身量相等;继渐增大之,如房如舍如山,终乃大至所有整个宇宙之大,皆为所囊括而无余。如是专一心念,住此观若干之时。次则观想体渐缩小,竟小至於一芝蔴,乃至尤较细於一极小芝蔴之微,然其体量虽小,身色肢分内外一切,仍必一一了了分明,如是专一心念,住此观又若干之时。

 

第二段 观内细身空


观内细身空者,谓灵识脉道观。其法先观自身变成金刚瑜只尼佛母,体如常人之量,其内有备具如下四相之灵识中脉道,下抵密处,上抵梵穴。四相者,谓红如渥丹之色,明如酥油之灯,直如芭蕉之干,空如纸卷之筒。脉管之大,不过箭杆,观其渐大,如棍如柱如舍如山,乃至全宇宙之万相皆可包罗之。同时自体亦观其渐渐大至无外,举体全空。惟此中枢灵识脉道,即手指足趾之甲尖,亦具为之充满贯达。旋复观其如上法,渐渐收小,至较极小芝蔴而尤细,乃至观此脉管小至有若一毫毛百分之一尚不能比之微,此如教所云:

   
观身内空细, 细至不能描。
   

观身内空细, 细至不能见。
   

观身内空细, 细至不能住。

 

第三段 观身拥护轮


观身拥护轮者,复分三:曰正身、正息、正意是也。


初:正身者。即着坐安身(此详见第二节第一段中)之法。


次:正息者。将体中陈息,呼出尽已,引入深长吸息,极令满足,乃提举膈膜,将息逼紧於胸腔中,勿令下泄,如水壶不漏。於是保持其息,至尽力能持之久。(此於下文更有详述)


後:正意者。即作意观息法。呼息出时,观想无数无量之五色光芒,由一一毛孔,向外放射,充满空中。吸息入时,观想无数无量之五色光芒,由一一毛孔,吸入自体,充满体中。此随息观五色光芒,一一毛孔出入於体,各行七遍已。继则观五色光芒变成吽字,具备五色。(吽字所具五色,即表五佛之五智体。可参看吽字瑜珈法。)亦如上。由一一毛孔,随息出入於体,此亦作七遍。复次,观想此具备五色之吽字,一一变成无数无量五种身色之忿怒金刚,各各一面二手,右手舞五钴金刚棒,左手当胸作降伏手印,两足右蜷左伸而立,现极忿怒可畏之相。然其体分之小,不过极细芝蔴,观其随出入息,由一一毛孔,出入於体,此亦各作七遍。最後乃观身之一一毛孔,各皆塞驻有此无数无量之五种身色小体金刚,面朝於外,立於毛孔,犹之驻守护卫门户者然,谓之金刚甲胄,即成就行者之身拥护轮矣。

 

第四段 灵息之训练


灵息之训练者,於中枢灵脉道之两侧,观有两傍脉道上,自左右两鼻孔通入,上行入脑,绕顶及後脑,分循中脉两侧,下行均抵近密处,以与中脉会合。此左右两傍脉,亦各中空,於其左傍脉管之空腔中,观有依序舖叠之十六母音藏文字母之字珠,於右脉道中,观有三十四父音字母。


观各字笔画,细於藕丝,俱作红色,依次平舖,叠成一串,连续随息出入。惟出由鼻孔,入由密处,如是一心专注,观此左右两道真言字珠串,循环交替,出入於体,同时左右替换,呼吸其息,以相应之。此犹先治沟渠,而後乃使水流无碍,是为以真言字母,加持左右灵脉道之要妙修习。

 

第五段 灵力之加持


灵力之加持者,於中央灵脉道中部,即当心之处,观想自之传法上师,作瑜伽者之坐式,於其头顶,顺序逆溯而上。各於头顶,坐有此明行道六成就法之历代宗传上师,叠成一串,如小珠一直行。其最上端为金刚大持,(藏名多杰羗)佛尊,其最下端为行者之亲教传法上师。於是至诚恭敬,诵如下之祈祷加持颂。

   
愿求诸上师 赐予大加持 使彼四种力 悉具我心中。
   

愿求诸上师 赐予大加持 一切现见者 成大曼荼罗。
   

愿求诸上师 赐予大加持 神妙灵息力 入我中脉道。
   

愿求诸上师 赐予大加持 使神妙灵热 得以炽然生。
   

愿求诸上师 赐予大加持 不净幻化身 使得速转变。
   

愿求诸上师 赐予大加持 清净幻化身 使得即现前。
   

愿求诸上师 赐予大加持 梦幻诸颠倒 使得速消灭。
   

愿求诸上师 赐予大加持 认证清净光 不外我心体。
   

愿求诸上师 赐予大加持 清净圣乐土 由转识而入。
   

愿求诸上师 赐予大加持 正觉菩提道 此一生成就。
   

愿求诸上师 赐予大加持 无余涅盘道 使我速证得。


或用如下简略文曰:

   
愿求上师赐加持 诸法入体成灵热。
   

愿求上师赐加持 诸法了达皆如幻。
   

愿求上师赐加持 诸法於我成净光。
   

愿求上师赐加持 诸法皆成净三身。
   

愿求上师赐加持 使我地地转上胜。
   

愿求上师赐加持 使我速成无上道。


如前祷已,观诸上师,一一融化,入於传法上师一人之身。而此诸圣融合之一身,又即转成至极圆妙无上安乐之净智光明,摄入充满自己身中,与己合体无二。

 

第二节 根本修习


根本修习者,分三:一灵热之发生。二灵热之经验。三灵热之超胜。

 

第一段 灵热之发生


灵热之发生,又分四:一、着坐安身。二、轻调风息。三、重调风息。四、灵热观想。


(初)着坐安身者:诀云:


端身如佛之坐,即跏趺坐。(梵云珀玛桑那)直竖脊梁,如直垜铜钱一串。伸放膈膜,令极宽松。低首前俯,令地角抵压食管上端之喉结。舌抵上腭,两手於脐以下,各以掌上曲,湾腕,令两腕外湾处,分置两跨湾际。视线取一适可之角度,即注视之,不得高低欹斜改动。且必制伏思潮,令心识惟与呼吸维系相应。其所以作跏趺坐者,为令行者不久趣入菩提道,然亦可方便作瑜伽坐式。(梵云悉达桑那)此式较舒适,法以左足跟湾入,抵近密处,而以右足加左足之上,右足跟亦湾向内,且令掌上仰,靠近脐下。


传如下诀云:


着如佛之坐式,须跏趺,右加左。两手上仰叠掌,亦右加左。而平持於脐下,作弥陀印式,或仰掌曲腕,以腕背分置两大腿跨湾处,藉以支身,直竖脊椎,如直叠铜钱。张放脐膜,安适为度。地角抵喉结。舌抵上腭。注视鼻尖,或向前平视。如不能跏趺,可方便着悉达桑那之瑜伽坐式。(即如上所述者)


行者须备一禅坐之带圈,四倍头箍许大,用以上套於颈,下兜膝外湾际,令入定後,不致倾仆,此带圈谓之「禅定带圈」。又须备一方垫,一尺七八寸见方,厚约四指,内实柔物,此名禅定垫。


(二)轻调风息者:分二,即三三九之风箱式,及呼吸四种合法,是也。三三九之风箱式者,先用右鼻孔三呼吸,吸时头须随之由右转向左。次用左鼻孔三呼吸,吸时头须随之由左转向右。末次头不动,两鼻孔同用,亦三呼吸。此三三呼吸,共三作,即共作三九二十七呼吸也。


第一遍之九息,极轻细,几不自闻其声。第二遍之九息,略可闻声。第三遍之九息,不惟可闻呼吸之声,且吸时须扭动身体,使息得充分满达肺部,故此亦名为「扭息」。次:呼吸四种合法者,如诀云:

    
曲颈向前湾,令如铁鈎式。鼓张胸腔部,令如瓦水壶。
    

将息紧拴系,令如湾弓弦。射息而呼出,令如放箭式。


又诀云:

    
引息满息与均息,及以射息为四法。
    

不明四法合作者,无益有损险当知。


释曰:言引息者,於身前约十六指之距离处,想有灵息轮圈,用两鼻孔,轻缓无声,饱满引吸入体中之谓也。引息入已,务须极尽充满,达到肺之最下端。於是收束腹筋,令隔膜上提,以抵逼胸腔。同时闭气下压,使此上下不漏,中满风息之胸腔,如同瓦壶,满满盛水,而不渗漏点滴,是即满息,或云壶式息。既作此壶式已,当更力挺胸骨,以提隔膜,令其膜之中凸者,愈再上抵胸腔,同时膜之两旁,愈向下收窄,弹力亦愈大,所谓如抽弦弯弓之式。但此时也,胸腔纵已被逼於其下端之高凸膈膜,然犹一面紧之再紧,扭动胸肋各骨,愈益挺出胸腔。一面更由鼻孔吸入短息数口,使胸中风息,极尽紧满,无以复加,而各处无不极尽均匀达到,是之谓均息。息既满而且均,於是保持勿泄,至尽力能持之久。然後乃由两鼻孔,先轻微和缓,继略粗重,终乃一冲而出,如射箭,是之谓射息。此四法须合作,打成一片,所谓引、满、均、射,一气依次行之,方为完整之瑜伽息。否则无益,而反有害也。


(三)重调气息者:与上诸法大率相同,惟作时加重气力而为之。此有五意义:谓用力以作风箱式之三三九息,所以防息之破断,一也。用力满引吸息,令能充分达入各应到之处,二也。肺量务令极尽扩张,俾能充分纳入风息,则灵息入体多,而灵热易发生,三也。用力保持风息,极令满足,俾灵脉穴道,得充分摄入风息中之灵力活素,四也。弛息时,亦用力为之,使体外及体内之灵力活素,震荡加剧,则混合交融,及引摄力亦大,五也。


(四)灵热观想者:此复分三:一、外灵热。二、内灵热。三、秘密灵热。

 

初、外灵热者,诀云:

   
刹那变成金刚母,专注观彼幻变身。


换言之,即专注观想於上所述,刹那所变体量同己身之金刚瑜只尼母,等等表法,了了分明,则外之灵热加持具足矣。

 

二、内灵热者,诀云:

   
专注观想於四轮,犹如车轮或伞盖。


释之曰:谓行者所观习於上述之皮囊空体,其中脉穴道亦中空者,乃表「法尔」一大实相之如实空也。其红色者,表大安乐也。其透明者,以其妙明无染,能豁破无明重障也。其体直者,表「生本」之树干也。(中脉为一切灵脉之大本营,在此脉道中,近命门处,有为生命本原。识种初植之「穆拉达罗」基本灵火轮。中脉由此而发生,五官百骸亦由之长养而成。故此中脉,即吾人身心灵命树之总干,瑜珈行人,由此修习,得解脱之果。)行人须观想具此四德之中枢灵识脉道,上达梵穴(即顶门),下达脐下四指之处(即命门),有穆拉达罗轮。又观此中脉,上下端皆平头,靠近中脉两傍,有「以达纳底」之左脉道,及「丙嘠拉纳底」之右脉道,如瘦小羊肠之大。上行绕脑巅,由前脑下折,通入两鼻孔下端,与中脉道会合之前,各挽一圈,如藏文之◇字形。又三脉道并通於脑巅之处,谓之「洒哈沙罗(顶)洽格罗(轮)」,亦名千叶莲台。此处有依止中脉为轴之三十二支脉道,向下俯张。於喉际有「微素达洽格罗」之喉轮,亦有依中脉为轴之十六支脉道,向上仰张於心际。有「阿那哈达洽格罗」之心轮,有八支脉,向下俯张。於脐际有「嘛尼补罗洽格罗」之脐轮,有六十四支脉,向上仰张。凡诸轮处之各小支脉,观其如伞盖之骨,或如轮盘之辐,依中央之中脉,为柄为轴,及其傍脉为联贯,而系聚者。行人须依是观想,了了分明。

 

三、秘密灵热者:诀云:

   
阿字半体为观点,发生灵热秘密法。


於脐下四指,左右脉与中脉会合处,观想半「阿」字,细如毫毛,长仅半指,色粽红,飘动,发如风吹绳索之蹦蹦声,有热触。又於顶轮千叶莲台处之中脉内,观想「涵」字,白色,如欲降滴甘露之状。於是引入风息,而摄灵力入於左右脉道中。此灵力下行膨胀,由中脉底端鼓入,上触细如毫毛之半阿字,令其不惟加粗,且炽然转为鲜明之红色。此之观想,须与均息之法相应而作。当呼息出时,虽实际由鼻孔出息,然同时须观中脉道中,回出有蓝色「灵力流」,与息俱出。又於保持住息时,观想由红色半阿字体,发生火焰,半指长,上端尖锐,炽然上浇,此火焰同赋有如中脉道之四德。即直、明、红、空。且此火焰,速速转动,如纺椎之不停。又每一吸息入体後,此火焰即上升半指。经入息後,即升至脐轮处。又经十息,则凡由脐轮中脉分出之各各支脉道中,皆充满灵热。又经十息,此灵热焰下转,令下体各部,无不充满灵热,即足趾尖端,亦皆贯到。又经十息,灵焰复上炽,达於心轮处。又经十息,达喉轮。又经十息,达顶轮。如是递上,遂至於如诀所云「渐得神牛降圣乳」之妙境。(此译神牛,藏文为朗喀巴,乃上述涵字之密称,盖半阿阴字之性,表阴。而此涵字之性,表阳。圣阳得合於圣阴,如甘露之圣乳降澍矣。)此诀言极深秘意即谓至斯又经十息之入体,则千叶莲台处中脉道中之「涵」字,为灵热力所溶化,而菩提「月液」,乃滴降而下,周润脑顶之各各灵脉穴。如是又经十息,周润喉轮之各各灵脉穴。又经十息,周润心轮之各各灵脉穴。又经十息,周润脐轮之各各灵脉穴。又经十息,全身上下,无不周润,即手指足趾之尖端,亦皆贯到而无余。此灵热乳露妙法,总共须作百零八息,修习者所应知也。初修习者,一昼夜间,须六次如是为之。嗣後可减四次,但同时其住息所占之时间,即亦已随之而渐经加长。每日除眠食等外,余时皆须常作如是修习而无间。此为调摄身心灵力之主要功夫,亦名灵热发生之主功,为瑜伽者之最要修习也。

 

第二段 灵热之经验


灵热之经验,有普通及特胜之两种。


(初)普通之灵热经验者如教所云:

   
由持灵力於灵穴,初则热法得发生。
   

次则经验於安乐,後则心得自在境。
   

如是妄念自休止,烟雾幻城阳焰等。
   

乃呈如初发曙光,无云晴空次第现。


释上偈曰:令出息展缓,使灵力与心识不散乱者,是为「持法」。依於持法,风息之往来次数减少者,是为「动持」。减少出息之时间者,是为「时持」。出息之力减少者,是为「力持」。明了息之色用者,是为「色持」。明了入息之诸「大」体德用者,是为「大持」。如是既得灵力之诸「持」,则灵热之波流,自得平定稳固。又心及灵力,如各各得其本来平等境者,则灵热力亦自得源源而发生。复次,当灵热初炽时,所有各灵脉穴,一时开张,由灵力载运菩提「月液」滴入种子於其中,遂有如媾精之微痛觉生起。斯时生死六趣之境相,有现前者,是为灵热经验之初期。或曰初转种经验期,或曰痛经验期,或曰煖经验期。此後灵脉穴,即当一度萎缩,旋又开张;同时灵力载运滴入之菩提月液量亦增多,满灌其中,使之成熟。如是不久即当生起极安乐之境界,是为灵热经验第二期。或曰安乐生起经验期。此後不久心为内安乐之所澄定,於是举观外界一切诸法,无不安乐,是乃为安乐之正经验期。於是妄想波流,自然寂静,而心得其本自在境。即正安住,或三摩地之境界,是为灵热经验之第三期,或曰无差别境。即修习者,成功於第十三步之境界。然而此之安住境界,并非一无觉受之境界。其时当有如烟雾,如幻城,如阳焰,如曙光,如灯光,如黎明,如晴空,乃至无数莫可备述之种种现相。每每现於行者前,当此菩提「月液」三转之期内,然所现见之一切景相或瑞兆,行者不可漠然视之。但又不得於所未现见者,妄欲求其现见。要当一向精勤修习,於如上所述灵热发生之主功。至若行者之灵热作用,已生效能时,则行者自能免除疾病衰老,及他种种生理上丧损之作因,且能不久证得有漏之五通等,世间诸胜果。

 

(二)特胜之灵热经验者,如诀云:

   
於三大灵力脉道会合之处,更有灵力入体之第二妙用。


及云:


且当得现证於特胜之五相与八德。


释曰:上述诸普通灵热经验中,其灵力之得入於中脉,端赖行人用其自体活力方法,以取得之。不外於瑜伽者之自力法,乃令外体之灵力活素,与内体灵力活素,以瑜伽法,使之结合,成为一如管形体之灵力活素聚,因以生起诸妙用者也。於此当知,更有其第二微妙功用者,谓由脐下命门处,三大灵脉会合之所,灵力入於中脉道已,即贯通灵脉中枢之四轮,成为灵热之智体。此智体能渗透所有一切精窍之脉穴,而开解其中之结系;此诸结系得开解放,於是有特胜之五相,一一现前。五相者:一、如火爆发之光明。二、如月光。三、如日光。四、如土曜之光。(连菩提按:土星之周围,附有极强大之星聚光圈,此今日天文家已有推论,然此土星,距日球既有不可算定之程隔,吾人今但习近於此一太阳系,固尚未能领略於彼土曜之光量,究竟较此太阳之光若何耳。)五、如闪电之光。其如火爆发之光焰为黄色,月之光焰为白色,日之光焰为红色,土曜之光焰为蓝色,闪电之光焰为淡红色。此种种之光焰,组成圆虹光圈,围绕行者之身。复次、行者又必有其已得证於八胜德之经验。八胜德者:一、由於地大之胜德。行者当得有如「无爱子」(梵名那罗衍那)之神力。二、由於水大之胜德。行者柔輭光滑,入火不焚。三、由於火大之胜德。行者有熔解消散一切物质之能,而入水不溺。四、由於风大之胜德,行者当得足捷身轻,落地如棉。五、由於空大之胜德,行者当得飞行自在,空际无碍,地水皆不能阻。六、由於月之胜德,行者举身透明,而无影。七、由於日之胜德,行者粗色体质皆已净化,举身转为各色光焰,而能不为人所见。八、由於已获得上述瑜伽成就,诸胜功德能,则身之九窍门闭,语之四窍门(喉舌唇腭)闭,而心之两窍门开。(谓障於正意正念之结系得开解也)於是,於内则得证於无上安乐境,外则见闻觉知一切时处之经验,无一而非正三摩地之相续流。所谓胜安止境者,即此是矣。(此即完全安止境,亦即瑜伽者,身语意三轮之最胜调伏境。盖是时为左右脉道日月两胜灵力调整者之土曜灵力,已生妙用,贯满於中灵力,脉道中,其由灵燃发生所得之胜果境界,於是得为行者一一圆满证验之。)


灵热之超胜者如教云:

   
无生妙心「俱生者」,无漏三摩地胜住。


释曰:五蕴之灵,表佛性之阳极,显於左方灵脉。五大之灵力,表佛性之阴极,显於右方灵脉。当入体灵力中所含佛性之两极,循左右两灵脉道,降入而会合转入中枢灵脉道之时,即得俱生之净智灵力,此即无上觉智之灵明本体。具有无尽之无漏大安乐,又於脐轮中,有业之灵力,能令业因与业果持平。心轮中,有业之灵力,能使业果成熟。喉轮中,有业之灵力,能令业行增盛。顶轮中有业之灵力,则能令一切业之因行果,尽归寂静。(此之业者谓善净业)又当菩提心月液下降,令灵热上溯,贯通四轮时,使彼彼业之灵力等,一时依次活跃,直至到顶时顶际灵力脉中,乃生起无比之震动;而菩提心月液,愈益增盛,此所以圣者於顶际必有其肉髻隆起者也。此能生肉髻之顶轮灵热脉穴,得有由灵热力增盛之菩提心月液充满时,即是已证得大手印俱生净智之大安乐;而获得大金刚法界之体性矣。方其如是体证之时,又有由极下端生死根原密处(此即命门)发出之白色甘露液,盈溢至顶,灌溉周遍已。如是即於顶轮,变成红色之甘露液,倾降而下,周润及於全身,直达手指足趾之尖端而无余。如是灵热成就之根本修习,至此方达至极超胜之境界。

 

第三节 实验修习


实验修习者,分二:一、获证热益之修习。二、获证乐益之修习。

 

第一段 获证热益之修习


获证热益之修习,复分三:谓练身。练息。及练观。


初、练身者:交两小腿作蹲踞之坐,右小腿在外,两足跟垫置两大腿之下;两足之趾,适压於两膝之下;又於膝内湾隙中,插入两手,以兜攀抓住大腿。如手臂过长,可交叉之。即左手抓右腿,右手抓左腿;如不过长,不必交叉。稳适坐已,乃扭动胸腹,先由右而左,次由左而右,各作三遍。继用力鼓动胸腹前壁,搅动内部,复用力抖动全身,如烈马振毛。随即依於两膝着地,及两手抓住膝湾大腿之势,将身用力提举,离地至尽量能至之高,後乃用力向下猛然抛跌,而顿坐於禅座上。(此以愈能高举、离地,及愈能猛力抛跌顿坐者,则愈有效。)以上各三作後,复於最後,再加一极着力之高举抛坐,如是为一课,总作三课。


次,练息者。即前文所详述,用力将吸息逼入肺部最下端已,乃更收窄膈膜,愈紧逼胸腔,令如盛水不漏之壶式等法。


後、练观者。观想自身为内体空明之金刚瑜只尼母,体内左右中三大灵脉,及脐下四指之半阿字等,如上述者,一一专念观想,务极了了分明。後乃观想两手两足之掌心,各有一日,令此四日,两两对合,即两手两足各合掌。又观想脐下命门处,亦有一日,正当三脉合孔处。如是以手足心各对相搓,观有热极之火爆生,此火生已,即触发命门处日轮之火,彼火亦即爆生,延烧半阿字。半阿字遂亦发爆生之火,延及全身,无处不炽,然而有灵热之火,勃然怒生。如是当呼息出体时,观想此灵热之火,喷出充满空间,作此观想,须随作上述之举身离地,及猛力抛跌而坐之法,三七遍。又为此修习,除手足相搓时外,余即保持如上述蹲踞坐式。

 

第二段 获证乐益之修习


获证乐益之修习,复分三:一、观於意变胜慧女身。二、菩提液之熔降。三、秘密之体功。


初,观於意变胜慧女身者,於自面前,宛然观想,有极尽美妙之女体,具足牵起欲乐之美妙。(此观想法,特为助发欲乐,使表阳极之菩提心月液,居於顶轮中「涵」字体者,得以熔解流降。莲菩提谨按,此属「欲乐定」之极秘密法。「大乘要道密集」,述载详明。读者可参考彼书。然此法,非於阳极圣觉,阴极胜慧之悲、智、合体真空观修。非具有根基者,不可妄为。故本书原文此段及遗译相传者之此下注语,皆甚简单,微旨乃在欲详知者必由师授。依例,密乘上师,要必极审慎於其弟子之心,性德能者,方为传授。若此身最大危险性之极秘法,亦恐其误,反戕生耳。此可浅譬。如道家所谓丹铅,岂是服食之陋。坎男离女,又岂采补之邪。然而今误於彼者,亦极愚而堪悯之甚。故鄙见此「欲乐定」之大法,非其根器,切莫妄为。)


此菩提液之熔降者,须行者先於灵热六体功法,呼吸四种合法,及种种发生灵热观想法等。(六体功法见下文。此外诸法,均见於上述根本修习法中。)均已修习惯熟後,乃可为此。此时行者,观想自身变作蓝色之「火集轮」,(梵名「桑巴罗洽格罗」,藏名柯尔罗董巴。蓝色者,表如一大晴空之真实不变,无上大自在空。无德不集,故名大集。)金刚通体空明,如蓝色极薄绢所张之篷幕,通明透亮,中有三道大灵脉,及四灵脉轮,乃至半阿字,涵字等,一一均如前文所述者。灵力触动半「阿」字,发生火焰,上升至顶轮中,熔化「涵」字,降滴月露,落於半「阿」字上。又当「涵」字一经熔化,即猛然一声爆炸,其半「阿」字之火焰,即复速速退降,至於脐轮中。是时「涵」字,更增其熔化,菩提月露,沛然下澍,令彼火焰,愈益炽然,复上升延烧於心喉顶各灵脉轮。最後「涵」字,全部熔化,降落於喉轮,此时即有「大」喜乐生。(此为四喜之初喜,与二三喜等均尚属於有漏之世间成就,惟得第四俱生净圣喜乐,方为无漏之出世间成就。)同时当有刹那即转变之种种境相现前。(此诸境相,犹之遭没顶而被救活之人,悲喜交集,自述其沉气遭溺时之觉受诸境相。瑜伽者修行至本段之大喜乐生时,其本身已徃之种种悲懽苦乐,等等对待之境相,现在其目心之前,然当了悟一切法皆幻,及色空不二之无二真空性。)行者即得安住於一切法平等之真空境。随後「涵」字之菩提月液,降滴下降,达於心轮时,当进而有「上」喜乐生起。即应证於一切善净业之正意念,及正知见,而得安住於无边际之空境。随後菩提月液,降滴下降,达於脐轮时,更进而有「妙」喜乐生起。即获证於通体灵脉,一时振奋,豁然而得入住於大自在之空境。最後「涵」字菩提月液,降至脐下命门轮中,即一时获证於俱生智之「圣」喜乐。斯时极微细分之时间法性,亦皆了达,而得入住於一切空境,惟一清净光明,任何世间法,皆不足以动此妙明真空之心境矣。此为依於菩提月液,熔化流降,入於四灵脉轮,而顺序获证於「大」「上」「妙」及「圣俱生」四喜乐之微妙实验修习也。


後秘密之体功法者,谓纳喏巴祖上师之秘传根本体功法,分六事,二十事、及五十事各种,行者当修学者也。(原书至此,第一章之灵热成就即已截止,下述之「六体功法,不见於原书中。乃英译遗传原书之达瓦喇嘛,得於彼之上师,布丹国之大修行者,诺尔布喇嘛之所传。原名曰『由大乐行金刚胜报身』之体功法中,别出简述训练五肢之根本心要」。达瓦喇嘛,本已原为宗传迦居尔派嫡脉上师之一,既发大慈利众之心,并将此大事体功一法,亦加入译传於此,然有嘱示修学之者,必当首知皈敬於历代上师。)

  

纳喏巴祖上师秘传根本六事体功法


纳谟嘛哈穆雅礼皈敬大手印。


(一)两拳安膝上,两足跏趺而坐,齐腰际,扭转身体,由右而左,由左而右,各三作。此功、能使脐部诸患消除,且能开解脐轮灵脉中之结系。(结系开解已,身中乃得健康之作用也。)


(二)次则扭转及俯仰,以活动头项。此功、能使顶喉际之结系得开解。


(三)开掌覆於膝上,坐式仍如前,由右而左,由左而右,扭动上节身躯,则身之上部疾患,得以消除,而其各脉道之结系,得以开解。


(四)伸缩四肢,(手连膀臂及腿连足各为一肢)以消除其疾患,而开解其脉道之结系。先以两手及膀臂为之,(原书此语太略,亦缘密法之书,往往但示名目,详解待师口授。幸达瓦喇嘛慈悲,已将此解,口授於此法要之纂集者。并许其笔之於书,如下曰:所谓伸缩四肢者,先以两手云云者。法先以左手开掌并指,将右膀臂平直向前伸出,亦开掌并指,向下俯放平。而以左手,由肩而下,用力擦摸之,至右手指尖。回转,由右掌心用力擦摸,至臂至膀,末乃以击拍式用力拍止於右脇窝处。此作三遍已,同样将左膀臂平直前伸,俯掌并指,而以右手,如上用力擦摸,及用力拍入左脇窝,亦作三遍。於是如上所述,尽力提举其身,离地至尽力能至之高,後乃用力向下抛跌顿坐。此乃以左右手,擦摸两腿足,亦各三作。後亦作一举身抛跌而坐之结式。此即伸法也。缩法者,但以两手揑拳曲臂,紧靠两乳际,而以两膀夹拍两肋骨,用力拍击,如鸟夹拍翼膀。如是每一夹拍,间以举身跌坐式,共三作。此即缩肢之法。余者下文原书已详明。)後乃两手开掌,平放於身後地上或坐垫,以撑支其身,用臀部坐稳,乃将两腿足,互换向前上空中,用力伸踢直出,而抖动之。


(五)提举身体,(此时归入上文所已述之交小腿蹲踞坐)离地高起,用力向下抛跌而坐,则全身之脉道,所有结系,皆得开解。然此须同时於举体高起之际,向左右扭动,且用力抖振其身体,此时以两手展掌覆压两膝,以稳定其着地之小腿及足。


(六)身向前俯曲,以两手撑支於地或坐垫,用力抖振其体。且力作「鸣」声,以呼出陈息,乃起而以手周身擦摸之。如是所有全身中之脉道,皆得恬静,而各安於其部位矣。

 

第二章 幻观成就法


幻观成就法,分三。一、认证不清净之幻色身为「嘛雅」。二、认证清净之幻色身,亦为「嘛雅」。三、认证一切法,皆为「嘛雅」。(嘛雅、即幻变也。)

 

第一节 认证不清净之幻色身为嘛雅


初,认证不清净之幻色身为「嘛雅」者、如教云:

   
依於业成熟,幻色身得生。


行者於自面前,於适宜处,以架座大镜一面,自照其身,而细心观察之。谓於此中之幻我相,想有某种荣耀美誉谄谀等法,一时加於其身,心生喜乐,现於颜面之状。继又反之,想有其某种所有物被人剥夺,或受人之讥毁不善名称等,心生不喜乐,现於颜面之状。观时、设想镜及己身之间,宛然悬空而有若是之人者,如上以种种顺遂其情意之事,加於其身,则其面容改变不一而足。行者但如是细心观察之,(此观察法,为令行者自能窥盼其幻色身所依止之我及我所诸执。盖镜中观己,即同他人观我,我观他人,观其一遇顺遂之事,加於身,生於心,即有种种之相状现於面者,正亦犹之世愚及猢狲也。行者深刻修作此观其结果自能明了於我我所执之非,而解达於凡一切我慢贡高之愚痴,实为修学於圣道之障碍。)


次则观此镜中幻相,与我之幻身,原为一体,无二无别。且以十六比喻法,以自忖思,而观之。(十六比喻法者,即所谓如幻城,如白云,如水中月,如幻术,如梦中身,如镜中相等。)如是精勤惯习此观法已,即能认证此身原为幻化之身,所谓「嘛雅」。并非实在者也。

 

第二节 认证清净幻色身亦为嘛雅


认证清净幻色身亦为嘛雅者,有二:一、为观想所成之清净幻色身。二、为圆满现出之清净幻色身。


初,观想所成之清净幻色身者,如偈云:

   
应如镜中所现者,金刚萨埵妙肖像。
   

感应道交摄受际,於无垢镜面上现。


法以塑铸或绘画金刚萨埵,或他种本尊之妙肖圣像,於适宜位置,令其照射,而反映於面前之净镜中,专注视觉及心念以观之。久即能见其像,活泼如生,在镜与己身之中间,悬空宛然而住。继则观想自己之身,与此圣像,一一正同,无二无别。此自身等同圣尊之观法功候成熟已,继复举任何他人之身,亦观之等同所观修之圣尊,无二无别。此之功候各成熟已,後又进行观修举凡一切现见於眼者,能一观想,而即能令其等同圣尊,无二无别。此之功候,又成熟已,则所有一切情器世间之各体现见者,行者能观其无一而非本圣诸尊之游戏神通所变现。此即成就本圣诸尊之实相如如观,或如幻观,或曰转一切现见成父佛或母佛观也。


次,圆满现出之清净幻色身者,如教云:

   
是为一切智根本,能证入者涅盘近。


行者修习於毗卢遮那佛七式之坐仪,能得了知於一切身心灵命之真实妙谛;谓勿追念於过去,勿预念於未来,更勿寄念於现在,惟以一心不乱,专注观於当前无尽之天空;於是心念之力,得随灵力活素,安住於中枢灵脉,而一切杂乱心想,得寂静境。即得於此境中,出生如前文所述,如烟雾等现相,乃至五胜现相。其时尤有最胜者,即於彼无云晴空之中,忽然而现出至极圆满相好光明之佛相,正同水中映现清净月轮,或如镜中现出胜相;此佛像为净妙应化身者,则三十二相,八十形好,且了了分明。惟如增胜为其无上报身者,则光焰骤盛,未堪细覩分明,而行人犹能领闻至极胜妙之音声耳。圣提婆菩萨。(即继龙树菩萨而着三论之百论者)偈曰。

   
诸相如梦如幻变,诸佛徒等皆能言。
   

不学感应道交者,梦幻实相不得见。

 

第三节 认证一切法皆为嘛雅


认证一切法皆为嘛雅者,如教云:

   
三界一切动静法,认证无二无异体。


行者如能惯巧於三摩地之安止境者,当於其已具之了知上,更加真空实相之认证。谓当如实观察所有一切法,如生死涅盘等,初似有其两边对待者,究其实际,当体元空。故当两边无着,融为一道真空,无二无异。凡所有显表之一切义谛,尅实言之,终不外正三摩地所勘破之幻法而已。能善了知於此实相,注念不移,持定不失,方可进而圆证於彼究竟真际之净光明境。

 

第三章 梦观成就法


梦观成就法分四:一明悉梦境,二转变梦境,三认识梦境为「嘛雅」,四习观梦境之实相。

 

第一节 明悉梦境法


明悉梦境之修习法有三:一依心愿力,二依风息力,三依观想力。

 

(一)依心愿力之修习者


此亦云初步之明悉梦境法。谓依修习,使能了别之识,得恒常相续而无断。即於日间一切缘务不失觉念,於一切法皆为梦幻。又当坚具心愿,必欲明悉梦境真相,於是入夜当眠寝时,更复诚恳祈祷上师,且必坚具定当了知之心愿。如是缘是心愿之力,自当於其所梦之境,明悉无遗。如偈教有云:

   
诸因缘得果,皆由心所成。

 

(二)依风息力之修习者


谓右侧体眠,如狮子卧。以右手之名指大指,抵压喉部颤动脉管,而以左手指遮揜鼻孔,合口贮液。如是眠睡者,於其所梦境相,当得同於醒时,一一经历分明,而无散失。如是修习惯热已,即得所有梦中醒中,一切幻法现相,历历明悉,而无遣矣。

 

(三)依观想力之修习者此复分三


(其一)初谓观想本义。此即观想自身,成就前述之金刚佛母体,於其灵脉之喉轮中,有红色「阿」字放射光明,此为金刚报身之真体。


注:喉轮至喉管间,有穴管状,长三寸余。当灵力活素静止其中之时,熟睡无梦。若於其中动荡之时,则梦境生。


缘於此红「阿」字光,照射法界,於是世间幻法,得以现见。但当知其惟是幻现,元无实体。此则同於光明入境,映现诸相;而镜中幻相,本非实有。行者如是作观成熟已,自得於所梦境,明悉照了也。


(其二)次:观想之効益。此谓夜间眠时,如上作观,晨朝醒起,即作前述之壶式息七反,又坚诚祈愿十一反。欲求明悉所梦各境,复於眉间骨际,专念观想白色明点。(此眉间明点观能成就慧目)若为血分过盛之人,当改观此明点作红色。若为神经过敏之人,则改观此明点作绿色。惟如依此法而仍未明悉其梦境者,则当改於眠时增作此明点观法外,於晨朝醒起时,修壶式息二十一反,坚诚祈愿亦作二十一反,又复於密处根部,观想如丹丸之黑色明点,则所有梦境,当得明悉而无余矣。


注:大凡密乘行者,未克成就於某色相之明点观者,必其神经系统有何阻碍,或空行众等发生留难,则其上师能审察知之,而随其机宜,改示以他种色相之明点观法。


(其三)三:防梦散失者此复分四


一者:人於梦中,方欲明悉其梦之境相,乃忽然醒起,散失其梦。对治之法,为多服食滋益於体之饮食及多运动身体,使其睡梦得安久深入。


二者:人因疲劳过甚,则所梦繁杂,且多重复。对治之法,则为於其所梦,常观想之,且坚具欲求明悉之心愿,更加以壶式息及明点观之合作法。


三者:人於身心,感受剧烈忧苦恐怖者,所梦之境,往往极多,醒後又复散失,一无所忆。对治之法,则为避免一切秽恶堪刺激之境事,再加复受三摩地之大灌顶,及於密处中央作明点观。


四者:偏於沉寂消极过甚者,则无其梦境。对治之法,於修壶式息时,同时於密处中央作明点观。且须特依仪轨,精诚修作,於喜悦护法空行等众,谓如「毗罗」及「扎格尼」众等,诸供养法。

 

第二节 转变梦境法


转变梦境者,譬如梦中见火,当自思惟斯梦中火,有何足畏。如是坚定自信,猛利以足踏蹈火上。凡於梦中见任何种似此之境,皆猛利以足踏伏之。修习於此已纯熟时,即堪进发心愿,深信欲乐求得见於诸佛净乐国土。於睡眠时,修习於上述喉轮穴内之阿字红色光明观想法。同时坚诚祈愿,即令得见於其所欲之净乐胜境,所有彼中依正庄严,如教所示,於心念中一一分明。能如是专一其心念以观修者,定当得见於其所欲之净胜境界。如都史内院,西方极乐世界,东方金刚喜知世界等诸胜境,此乃梦观修习中之一实验法门也。

 

第三节 认识梦境为嘛雅


认识梦境为嘛雅者,如偈教云:

   
云何认识梦境幻,先当遣除恐怖想。
   

梦火转水以对治,梦微物者转成大。
   

梦见大物变成小,如是了达形色幻。
   

一转成多多转一,一多等幻亦皆了。
   

依此精勤不断修,直至究竟了於幻。


注:此为教瑜伽者,对於一切大小一多等诸幻色,发展自心灵力,使之随於心念,而能转换。盖即缘於心灵作用之实地验习,能依己之意志力,改变幻梦中之境相。进一步,则为明了幻梦之法,原为随心所变现,等同海市蜃楼。又进一步,则为明了於醒时,一切见觉知,都是生死梦幻,无一实在,所谓嘛雅而已。其最後之一步,则为得大认证,岂惟生死梦中,无一而非幻相;即如所谓十法界中,自其最极卑劣,上达以至於最极高胜之佛土中,其中所有情与无情,依正庄严,亦可等观之,同於此心所变一绝大梦境中之种种容物。於是方得印证於根本正智,而尘刹相入滴海交融无二无别之涅盘大乐境界。一时举体当前,彼无所不具,无尽无余,一切智智之真实体性,妙明净心之究竟真相,即此是矣。


行人至是,当自观察,我今所有之身,无异梦中之幻身。其他各各有情之身,亦复如是。又当善观彼彼诸身,等同本圣诸尊嘛雅所幻化。(参看前章幻观成就法第二节)如是自得认识所有一切,皆是嘛雅矣。

 

第四节 习观梦境之实相


习观梦境之实相者,即修习於所云「诸法一如观」。谓即应用於梦中能生诸圣净相境之薰习,使成究竟清净也。行者对梦境中现见圣相,专念注观,不作任何他想,保持安住於其净境,则此圣净相境,久之自与无相之心,调融无间,合为一体。而真实际清净光明,同时曙发。修习於此已成熟者,则可任於醒中梦中,所有一切境相,悉皆洞达其幻,且明悉其皆由彼一大清净光明藏中之所出生。至是乃得了了於色心诸法,究竟一如也。

 

第四章 净光成就法


成就於净光者,先须知有三种之净光,一、根本净光。二、道净光。三、果净光。

 

第一节 根本净光


如偈教云:最极上妙教,厥为净光法。根本道及果,是三应善学。所谓此心之真体,诸法之实相,不二不异之真空,当彼已得受用於无上清净大安乐境时,即获证於超乎一切之法者,是即根本净光也。

 

第二节 道净光


道净光之修学有三:一日中道行,融合净光。二夜间道行,融合净光。三中阴现前,融合净光。


(一)日中道行,融合净光者,此有所谓「五要妙教授」。


注:五要妙教授者,一、实相之认识。二、净光之等差。三、净光之三喻。四、明满道行程。五、明行之果境。


凡行者於「明满道行程」进修中,但究其对於净光等差及三喻,已能得有若何之功候,则其於真实际修行上,已达至於何等程度者,即可加以测定。


注:密乘瑜伽上师,於摄纳弟子时,每作测验;其测验之标准,即试探讨其对於净光之三喻功候,有何程度,而拣择其於实相认识之切实工夫,造境若何?净光三喻者,一曰「子净光」,由勤习於谛洛巴祖上师之六不教授,而有证得者。二曰「母净光」,此即证得於前念方灭,与後念未生之间者。三曰「和合净光」,此为於上二者,已修证得其和合为一之正智净光明境也,此於下文当广详。


道行之首要为何?谓修合上师之瑜伽为极首要。道行之总相为何?谓当如甫从母体出生婴儿之喻。道行之境界为何?则曰光,曰燃,曰持,三者是也。


注:彼母净光或根本净光者,行人所当首先求证。得此母净光,子净光乃能出生,故有母体生婴之喻。又彼三境界者,证得母净光,则谓之曰「光」。由此母光,显发出生炳然照烛,是之谓「燃」。由於燃照德能,则得长久安住於灵明之境,是之谓「持」。


莲菩提谨按:密法首重师承,如宗喀巴大师之菩提道次第极略颂之第一颂曰:

        
诸功德本恩上师,如理依止道之根。
        

於善见已多精勤,恭敬依止求加持。


是故此中有「修合上师之瑜伽,为极首要」一言也。


净光之曙发,要必伏於前念已灭,後念未来之际。而道行中,能得生起净光妙用,要必修习於谛洛巴圣者大师之六不要妙教授。其偈曰:


不思不念不寻究。不观不想持本元。(读者於此须参读涅盘道大手印瑜伽法要彼中有此半颂之异译。)於此修习成热,自得证验净光境界。


当彼之时,无二无异,非有非空之唯一实相光明,豁然现前者,即其子净光之已得出生也。彼原无垢染本元真心之清净光明,先已曙发於其前念已灭,後念未来之际者,则其根本母净光也。而其灵灵明明,至斯一切皆能认证者,则为其子母净光融合为一体之光明。如是所谓「净光融合於道行」者,即此是矣。


(二)夜间道行融合净光者,如偈教云:

   
观自心轮中,有四叶莲华。
   

四叶及蕊台,齐皆舒展放。
   

上有五真言,阿努打罗吽。

 

又偈教云:

   
於五蕴大及诸界,集中两时能知力。(两时者,醒时梦时也。)
   

成就空性入睡眠,及风息力得梦定。


人甫入睡,即得安止者,则彼境界,譬如海面平静,风波不兴。然其间,亦有「光」「燃」「持」之三种境界。


注:此所云「光」者,谓彼空明大乐现前之境。所云「燃」者,谓此乐境持续,及与明悟。而其所云「持」者,则谓诸境相,依次显发而不失,与前段同名之三境不同。


(莲菩提谨按:下文但引申上述两颂中之第一颂意而其第二颂意,虽无引申,然读者取此段再与前梦观成就一章之法,同研究之其意自明也。)


又净光之认证於此时者,要必在於醒境方终。睡境初至之中间时际,而其能得显发彼净光妙用者,则须以禅定法门之要妙教授,於睡眠境,善巧施之。此谓先须修作祈祷於诸上师,求其加被,令能究竟认证净光。嗣当猛利坚愿必行认证等。(莲菩提谨按:於此当可加作如梦观成就法中之风息等法,原书未详。殆为略文,故谨加入一「等」字。)即於自身,观成本尊怙者於自心内。观一四叶莲华中心蕊台上,真言「吽」字,面前叶瓣上,真言「阿」字,如是右「努」、後「打」、左「罗」於各莲瓣,依次安立,了了分明。(莲菩提谨按:此阿、努、打、罗四字者,即旧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言之前,四梵文字也。学藏密者,多用由梵文胎化之藏文字体以作观想。本书中所应用之藏文曾学藏密者皆可知之。)於是睡态朦胧境,将欲来前之际,即观彼所有一切见闻诸法,皆融化没入自身中。自身举体,亦渐融化入没於彼心莲真言字轮。次於睡意渐浓时,再观所有一切之法,皆融化入没於此真言字轮前面之一「阿」字内。由彼又皆融化入没於右方之「努」字。如是由「努」入「打」,由「打」入「罗」,乃至由「罗」入没於中央之「吽」字。继复观此「吽」字下端之长音母音两符号,亦渐融化入其中段之「哈」根字中。次则「哈」字,融入其颈部半仰月之符号中。次由半月融入首端之圈体。次此圈体渐亦融化,入没於其最极尖顶如火焰尖处。最後此最极微细之焰尖,亦完全融化,入於大自在空际。如是观空已,而入睡境者,即能成其安然而入之「睡眠净光定」境。此即所谓「返观」禅定法也。或不如上遂字观想融化之法,惟於彼五真言全轮组,集中心念观其融空亦可,此则名为全轮融空观也。如上观修者,即可於醒境睡境中间之时际,证得根本母净光,即为「光」境。由是得其安稳之睡境,即为「燃」境。及其已得深入於睡眠定者,即为「持」境也。又其甫行入睡,而得现前之净光,此即其母净光。一时专注,心无他念,但依止上法观得者,即其子净光。如是既得母净,又得子净光,终至如同旧识重逢,一见即行认证之者,则是母子净光融合无间之境也。


(三)中阴现前融合净光者,此於下文第五章,中阴成就法中广说之矣。

 

第三节 果净光


第三、果净光者,如教示云:

   
尊圣净幻体,净光具圆明。
   

由净光出现,如鱼乍跃水。
   

金刚大持体,由眠警觉生。
   

此皆表融合,母子两净光。
   

若此最胜果,缘於勤修习。
   

修习之根本,即能所教授。


(谨按能教授者,即根本上师。所教授者,即所传承之法也。)


证入如是果地者,即为已登第十二地金刚大乐地,此地果德,如下偈示云:

   
幻色无色合一。明觉现於前二。
   

了达缠幻苦三。及解脱真乐四。
   

净光五。真心六。显纯熟七。转变通八。
   

此瑜伽明行,无上八成就。


如是之境地者,即是金刚大持,(或多杰羌佛),明行足之佛地。至斯已具更无所教授之智,道之究竟已达,自无能教所教故。又如偈云:

   
圆具一切金刚力。身一语二意三及诸悉地四
   

动五静六显变俱无碍。庄严七福德八一切成。
   

如是无上八最胜。即瑜伽道圆满果。

 

第五章 中阴成就法


成就於中阴者,分三种证入:一证入净光境之清净法性身,二证入净报身,三证入胜化身。

 

第一节 证入净光境之清净法性身


於中阴境内,证入净光之清净法性身者,如偈示云:

   
光消灭及色消灭。想消灭及识消灭。
   

识消灭已又识生。此际净光即开曙。
   

光曙两体当合一,有其已教与未教。(此云两体合一者,即母子两净光合一也。)
   

融其已教入未教,此名成就得证果。


死亡之法,紧接於中阴境以前,中阴境临前时,景象如秋日无云之晴空,其间亦有光燃与持三种之界分。认证净光者,要必在於生世知见方息,死後知见未生中间之时际。於此道中,显发净光妙用者,要须善巧运用於其所受之上妙教授,使其道行能与真心之境,和合为一,是为极要。

 

方死时境之要妙


当彼前五识并眼识界,内返退失之际,凡一切具显形幻色之对象,皆内返散降退灭,即所谓「光消灭」(此光指世间光)也。此时即觉地大降於水大。谓此肉体,消失其系着性。次则水大降於火大,谓如口鼻乾枯。次则火大降於风大,谓体温消失。次则风大降於识大或空大,是时具诸恶业者,即受其痛苦。具诸善净者,有其圣众上师及扎格尼等,来相接引於最後之一呼息终了已。则此色身内返退丧,於是於其内驻体中灵力活素,犹尚持存之前半时际,(即其气息已停但其识神尚未出体之际)当生起能认知之各觉境。其所觉在於外者,有似乎月之光明。在於内者,如烟雾之状。此时即为方死时光明现前之境,是谓「光」境。此之景象,旋复转为「燃」境。此即死者经验於其方死境象时,其瞋恚三十二性妄,当令遣除。如是外所觉者,则有其如日光之照。觉在内者,有如流萤之光,此则正是「燃」境之时。此之「燃」境时,不久即当转入「持」境。谓彼之贪欲四十性妄,又当遣除。则其所觉於外者,当有如月蚀日时,日中所现黑月光影。而其内所觉者,则如油灯外蒙半透明之罩,此为方死者所经验之「持」境。由此「持」境,再转即入净光明境。谓彼无明之七性妄者,当令其根本遣除。此际幻识皆已消灭,而後外所觉者,有如黎明欲曙之光。内所觉者,则为一片无云秋日之晴空。此第四境,即「净光」境矣。已上所述之中阴前行境,与死亡法之诸境,衔接而生,彼修习有成就者,称之曰初期中阴,或曰「起海」中阴,谓此尚是死後中阴诸境发轫之期也。


莲菩提谨按:此中所云贪瞋痴诸性妄法数,原书未注出。大乘要道密集中,不惟述之於小注中,且其瞋性妄三十三,较此尚多一数,今谨录该书此段法数於下。(至其中亦多善法之名,列成性妄者,则以其从於毒性,善亦能毒,其理可知也。)


八十性妄者,从瞋有三十三:


一、下离贪。二、中离贪。三、上离贪。四、来。五、下烦恼。六、中烦恼。七、上烦恼。八、寂。九、寻。十、下怖。十一、中怖。十二、大怖。十三、下爱。十四、中爱。十五、上爱。十六、取。十七、不喜。十八、饥。十九、渴。二十、下受。二十一、中受。二十二、上受。二十三、明了。二十四、明执。二十五、分别。二十六、不知惭。二十七、无悲。二十八、下慈。二十九、中慈。三十、上慈。三十一、老。三十二、收。三十三、妬。


从贪有四十:


一、贪。二、遍贪。三、下喜。四、中喜。五、上喜。六、踊跃。七、胜变。八、希有。九、掉举。十、憎。十一、相抱。十二、作吻。十三、咂。十四、固。十五、勤。十六、憍。十七、作。十八、求。十九、势。二十、乐。二十一、下合喜。二十二、中合喜。二十三、上合喜。二十四、紧。二十五、誉。二十六、不睦。二十七、欲。二十八、句显。二十九、真实。三十、不真实。三十一、决定。三十二、不取。三十三、布施。三十四、警策。三十五、勇健。三十六、无愧。三十七、慎。三十八、恶。三十九、劣性。四十、欺诳。


从痴有七:


一、中贪。二、失忿。三、迷乱。四、不语。五、恹嫌。六、懈怠。七、疑悔。

 

临终瑜伽之要妙


当临终时,其瑜伽之要妙如下:临终时,应行舍割於所有一切牵缘於此世间,及其所有於此世间者,或其宿现任何冤对存亡人等之情。於上述死灭退降之法进行中,极善安止其心,排除任何思念。如是则凡所当经验於诸境受,一经来前,即得各各自在安然,合入安止之境,於此即能得其子净光之现前。由是继复得其第四净光境之母净光朗然现前。(此所以母净光又复现於子净光之後者,盖实际生「子」以後,其「母」方成立也。)而一念灵明朗照,了了於此两净光之体性,有如旧交重逢,(因生死死生本曾久经不知多少次。)是即母子净光融合为一之谓也。安住於此净光明境,随乐久暂,如是善巧於彼「三步反观」瑜伽要妙修持已纯熟者,即能运灵识,由顶门梵穴而出,(此即下章之转识成就法)直行超登圆满觉道之佛地。即令修持稍逊,亦可成就第十地菩萨持金刚之位。


注:此中所云三步返观瑜伽要妙者,为极匪易之瑜伽法。其大略如下:谓如上所述,紧接舍命以前之顷,有白如月,红如日,及其黑昏之三种光现前。瑜伽者,即依此之相反次第,遣除一切妄念,观想於彼黑昏红光及白光。同时又以相返之次第,溯想死後三境。此谓:一第四次现前之母净光,二幻识之消亡,三色身之消亡。且同此三者返溯观想时,尤应作意自问,究三事曰:我今在何所?我究为何物?我今历境究为何者?善巧纯习於此已,其下即行修作於下章所述之「颇哇」转识法。若於彼「颇哇」转识之法,已会修习娴熟者,则其识神自能由其中脉上端之顶门梵穴,脱然而去,而不由常人之九窍。如是者,即成就其佛地也。

 

第二节 证入净报身


中阴成就之次者,为证入净报身,如偈教曰:

   
显然以生出,具幻色之身。
   

识处皆具有,且行动无碍。
   

及与业所依,变化幻现力。

 

未能认证净光之业力果


由於未能认证清净光明,根於无明而来之七种性妄,於是生起,而有其业果光现前者,则当经验於大空境。


注:此业果光者,甚劣於净果光,以其未得觉悟,已自障其净光,有如云遮,故称为业果光。谨按此业果光境,即当前述三境界中之持境,因下文言燃境无境故。


次则根於贪欲而来之四十种性妄,继之生起。於是燃境现前,而经验於其最极空境。次则根於瞋恚而来之三十三种性妄,继又生起。於是所谓光境者现前,而经验於其自性空境。惟以其未得觉悟故,妄自奋起轮回道之灵力活素,致令其识神由九窍之一而出体,徒以此故,始自形成其中阴之身。

 

中阴身之概况


中阴身者,意生身也。具诸识处,其报、色,则依於其所应投之趣而异。其行动自由,毫无止碍。惟一时尚未能随乐而入母胎,其来往一大千世界,随其意想,亦即可能。中阴界中,彼此之因道果及所当投之趣别同者,即可彼此相见。谓如同属应入天道之中阴有情,即彼此相见於天趣。余趣亦然。此界有情,惟以香嗅为食。界中日月不见,故无昼夜之分。长居一种似明似暗,如将破晓或黄昏入夜之景况。初时其识神经过一度昏迷时期,约人世三日又半之久。(吾人居母胎十月之间,亦是昏迷期。)过此醒觉,而知其已死。则极悲忧苦恼。当此之际,彼已能知中阴界之真相。然在普通之人,往往於彼昏迷相,即已受生於相当业感之趣中,更不复能如是醒觉,认证中阴境及取受中阴身。但一经认证中阴境界,随即而有种种之猛利倒妄,生於其心,故此际亦谓之曰此正是时之际。谓当此之际,最要者,应历历忆念於其已曾受学(於生时)之中阴教训,作其匡正。(莲菩提谨按:达瓦喇嘛另行译传有中阴救度密法一书,详述中阴各期境象,以及如何导示死者灵识自拔之法。此书亦经鄙译,读者须参习之。)

 

中阴界内之证悟


舍报命终者,要当使其能了知已死及认知中阴之灵识,持续而不断,如偈教云:

   
命终入中阴,方将受有身。
   

应证彼如幻,圣悲智合体。
   

圆满证悟者,即得净报身。


一经了知於自既已舍报命终,即想自身成就本圣尊体,猛利修作如上文。(即净光成就法中夜间道行融合净光法)之返观禅定及五真言,(即阿努打罗吽五字)观空等法,置自身於净光境中。於是更依修持於逆溯三光境,(即上节注中所述之三步返观瑜伽)之力。结果所至,当得金刚大持尊悲空不二之圣净境相现前,而证获如彼之圆满净妙报身佛地也。

 

第三节 证入胜化身法


中阴成就第三,即如何证入胜化身法。

 

趣求复生之中阴境


谓若於中阴第二期,(藏名「踵倚」中阴)未得证入圣道者,即当经受於彼四种所谓大恐怖之声音。此为:一由於地大之生死力,出生如山倒之巨声。二由於水大之生死力,出生如海啸之巨声。三由於火大之生死力,出生如林烧之巨声。四由於风大之生死力,出生如千雷齐鸣之巨声。不胜其响,而狂行逃逸之处,则轮回也。且其狂逃时,又忽临三处最极险恶可怕之峭绝岩壁。一白色,一红色,一黑色。下望不知其底之深,坠此任何一峭壁下,即是坠入轮回之内也。


注:堕白色峭壁者,生入天趣。堕红色峭壁者,生入饿鬼趣。堕黑色峭壁者,生入地狱趣。皆为轮廻生死,终苦无乐。非瑜伽道之行人,所宜往投者。又此三色峭壁,在中阴救度密法书中,以其即表瞋恚贪欲愚痴之三毒障积染,为轮廻生死之因也。


又当现出五条有光亮之径道,已善学习教授者,一见即当了别。如误循其任一径道而行,即是又被导入茫茫生死轮回也。


注:此中白色光径,导入天道。如烟雾光径,导入地狱道。黄色光径,导入人道。红色光径,导入饿鬼道。绿色光径,导入阿修罗道。又所云「已善学习教授」等者,谓瑜伽行人,一见此各色径道,即当明了,而不可误入彼茫茫轮廻生死之径道也。


此外更有他种现相,亦当生起。谓如至极强烈发光之巨球体,间夹於无数无量之火焰喷发四射中。或於身後有极可怖畏之狂风暴雨,相紧逼追逐而来。或忽出现极形忿怒之男女怪身,来相攫捉。或忽值遇於彼依凭业行镜牌顿施惨刑之极可怖畏,「罗咋」司命鬼王众等,乃至或被囚入铁围之地狱内等等怖畏无穷之境。於是彼狂奔逃逸於树穴中地洞中等处者,或即堕生饿鬼或畜生道中矣。若其堕入一湖中,水面有雁类游行者,即生东胜神洲。若堕一湖,岸际有牛方啮草而食者,即生西牛贺洲。若堕一湖,岸际有马啮草食者,即生北俱卢洲。若见大厦中有父母方行房事者,即生南瞻部洲。若见天宫辉煌壮丽而入其中者,则得生天趣矣。


根於业染积习,令人迷妄颠倒,至此等境,仍极盛强,炽然亟欲求生。故此时期,即名曰「食香者(即中阴之有情)求生期」。

 

拣择生门之瑜伽法


於拣择生门瑜伽教授中,有切要法。如偈教曰:

   
贪着与厌恶,诸欲悉遣除。
   

坚住善净念,离一切妄想。
   

一心惟专注,拣择善生门。
   

及修习转识,生「喜知」等土。
   

如是瑜伽者,得随乐往生。


於欲求复生之中阴期中,(莲菩提谨按:即上段所述之诸境界,藏名此期为「悉罢」中阴。)种种怖畏之惊奇声相。但当如实了知其一切无非幻妄者,则诸不堪投入之生趣门,自能闭息。复次当善忆念於生时所受学之要妙教授,了达其自性空理,惟专注观念於自之生时上师及所修本尊,则彼不堪投入之生趣门,亦自闭息。如是善作意以观想於己所欲生之处,必其尊贵且富资财之人间贤善族中,俾得具缘持续於圣教事业,则如此之生,随念即得。此即获生於所谓胜化身者也。又於瑜伽道已善修习於生时,则於命终顷即未能证见净光,亦得随愿取证,不退菩萨之位,往生十方净土,如西方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东方金刚萨埵,「喜知」世界。种种净乐佛土。(莲菩提谨按:此段似太略,然其意固在於生时修学瑜伽有成者,则死後自能随愿往生。况即颇哇一法修成时,其转识往生,自在均在握也。读下章及「颇哇」心要转识自在法中所述自明也。)

 

第六章 转识成就法


转识成就法者,藏文名曰「颇哇」,有三等成就之分:一上等者,转识成法性身。二中等者,转识成净报身。三下等者,转识成胜化身。

 

第一节 三等成就身


(一)上等转识成就法性身者,即初期中阴际,证入净光明境。


(二)中等转识成就净报身者,即中期中阴境,证入圣空悲合成体。


(三)下等转识成就胜化身者,即取获於胜善转生身。


此就身言,虽分三等,而其教授要妙之修习道,则非有三种,惟是一法也。(谨按下文虽但示一修合多杰羌佛之法,须知此多杰羌佛者,为五方五佛之总体。一切智智,一切身身,但能成就於此,即自无不成就矣。)

 

第二节 上师本尊瑜伽转识法


依於作修上师本尊瑜伽之「颇哇」转识法者,如偈教云:

   
先作彼壶式,风息三七反。
   

着力提识种,经脊椎上行。
  
 
於三七灵轮,一一轮提升。
   

上升复下降,相应诵真言。
   

此所诵真言,有全半两声。
   

诵真言之声,令着力高响。
   

导能知识种,趣入净乐界。
   

「正是时」一至,转识顿成就。(谨按此「正是时」者,即临终时也。)


此法有恒修及临用二者,如下分述。

 

(一)恒修(恒常所修)


恒修法者,先当坚愿,誓成佛道。次即观想自身成为金刚瑜祗尼母,当体空明。於体干中心,观有中脉犹如支持篷帐之中央大柱。惟上大下小,下端封口,而上端开孔如天窗。此天窗孔外,上面坐有圣根本上师多杰羗佛,其体亦空。体之中心,亦有智慧中脉。此中脉与自之中脉,通连为一直管道。自心与本尊之心,遥遥相望而可通。次即观本尊心中有蓝色吽字,细如毫毛。自之心中,亦有同样之吽字,即为自己之识种。於是修习壶式之息令身成壶。持息已,即观本尊心中吽字下端母音符,伸长如鈎,垂下於自心中;将自心之吽字,向上提升,於是呼一出息,即同时呼出一「醯」字。(按此即偈文所云全声字)尽力高声呼喊之,犹如在极恐怖之下呼救者然。如是连续二十一呼,(即经由灵轮一一提升之谓也)即想自心吽字,已被提升至达顶门天窗之口。至是即改「嘎」声,(此即偈文所言之半声字)使此自心吽字,循中脉管渐渐下降,退於自心原处。呼「嘎」字之声,亦同於呼「醯」时之高而响。亦连续呼二十一次,且观其顺彼二十一轮,一呼一轮,而渐下降。如是修习,往复上下,令极纯熟。

 

(二)临用(临终所用)


临用之时,即令自心吽字更被上提,投入上师本尊心中吽字合而为一。於是自身,即已举体投合上师本尊,即随之往生永无退堕及生死之净乐土中,而住入非可言喻之圣境矣。

 

原书跋尾云


於西藏之古哩郡,圆妙山茅蓬,缘於遏阿哩之赞喀儿国以王位而修道士名赞判赞波者之所劝请,博学比丘珀玛迦尔(波作)普愿祯祥。

 

又跋云


此依於圣教所作之六成就法心要,为先辈已感应道交於圣本尊,而有成就诸祖德所依止修行之至极要妙。为欲使此珀玛迦尔波大喇嘛所慈垂之希世法宝,得以流传。由其令侄湼勇班禅校订,由信心财富俱足之艺术家却准多杰,施资刻版。愿此胜施圆善功德,回向一切如母有情,速速即此一生,同证多杰羌位。


(明行道六成就法要全书竟)

Tags: 责任编辑:思过黑鹰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涅般道大手印瑜伽法要释 【一卷】 下一篇颇哇心要转识自在法 【一卷】
清净莲海佛学网: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交流论坛 联系我们
本站声明:本站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如侵犯了你的版权,请你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消息后24小时内删除。
清净莲海佛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