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邢台北盆水龙泉寺 09-17
·邢台泰兴寺 09-17
·邢台观音寺 09-17
·邢台天宫寺 09-17
·邢台天元普贤寺 09-17
·邢台石佛寺 09-17
·邢台北和寺 09-17
·邢台法灵寺 09-17
·邢台宁晋县云台寺 09-17
·邢台普光寺 09-17

文库热门

·邢台北盆水龙泉寺 09-17
·邢台泰兴寺 09-17
·邢台观音寺 09-17
·邢台天宫寺 09-17
·邢台天元普贤寺 09-17
·邢台石佛寺 09-17
·邢台北和寺 09-17
·邢台法灵寺 09-17
·邢台宁晋县云台寺 09-17
·邢台普光寺 09-17

TOP

涅般道大手印瑜伽法要释 【一卷】
2017-12-24 22:47:54 来源:清净莲海佛学网 作者: 【 】 浏览:265次 评论:0

大藏经补编 第10册  No.58


【白莲花造 光明心译】

 
涅般道大手印瑜珈法要释编者原叙


美国伊文思温慈


(一)大手印教法之由来


东方持赠西方之礼品,其哲学及宗教史乘之更足重视者,莫本书若,即於研习持心术所谓瑜珈者之学人,亦罕有较本书尤堪宝贵者。书中含摄若干甚深东方密法之菁英,并非陈旧遗佚得诸一度昌盛而久归堙灭之文化残蹟中者,乃为历代秘传不绝以迄於今之教法也。


本书所载大手印法要之教义,在耶教未入欧洲之前,早经古代印度婆罗门教及佛教,选授少数优秀教徒。徵诸源出印度之藏土传说,佛教圣哲莎喇哈大师(以历史言,其实在年代约略难定),或曾在纪元前第一世纪,宣说此法,彼时已属古学,直接传自远古之圣。其後经诸上师灯传不绝,成为悠久光荣之系统。大师者,仅彼中上师之一耳。


据传此种教法,经由莎氏大弟子龙树菩萨,(约当纪元後三百四十四至四十六年)及菩萨诸门徒,一脉相传,纯用口授。迨至纪元後十一世纪,当喀觉宗创始人玛尔巴尊者,自巽本土西藏雪岭高原,远往印度平原,寻求圣智之时,印度佛教智哲那洛巴尊者,即以此教法授之。


那学大手印教法於谛洛巴尊者,盖十世纪中叶最享盛名之上师也。谛则按喀觉宗传述,为无上佛金刚持尊所心授。金刚持尊者,秘密名号,所以表神秘威权之意。


喀觉宗之传述,如说明之,实含有该宗枯恃,金刚持尊,心传谛氏,俾其辗转付嘱成为藏土喀觉宗上师新系基本教法之意。此法流传印土,既远在谛氏之先,则如是说明,或较确切,即已故喀齐达瓦桑杜喇嘛,亦不无心倾此意。


喀觉系上师,人间以谛为首,并以金刚持尊为天上根本导师。传灯次第,在「西藏瑜珈大师密喇热巴尊者传」中,叙述甚详。传之英译本,为注释最完善之一种,堪为与大手印法要兼习之用。密喇热巴尊者,为玛尔巴尊者之传钵弟子,据传中所述,以修大手印教法,而即身证得佛果。现在西土瑜珈各宗教徒,咸视为名列史籍最大瑜珈师中之一人。


考诸蓝色纪事,(藏史中最可信徵之一种)藏土大手印哲理之上乘学派,有藏译大手印教法三种,均源出印度稿本。第一种为尼路巴大师所留传,第二种区为上下两分,上分为印度学者卡纳入藏时所传,下分则为尼泊尔佛教徒阿修小住乌省时所传。此外尚有较晚之本,经藏土尼耶利地方之那波显达,译成藏文,那波曾到印度,并与卡纳相晤。


最先密教改进者,阿底峡尊者,(梵名燃灯智)纪元後一千零三十八年,自印入藏,力自宣说大手印哲理在瑜珈学上之重要性,遂为藏中第一导师。意彼亦如下世纪初叶之密喇热巴尊者,为一善阐实施大手印教法功德之大师。其後有唐大师另译之藏本,惟唐於教法之传布,似未尽力耳。玛尔巴尊者,亦自印度原书,(想系梵文)重译藏文。其他瑜珈行者之译大手印教法者,尚有大日喇喜达,尼路巴,雷冲,(即为密喇热巴尊者作传者)等三大师。至我人之删订本,系白莲花祖师在十七世纪时所编。彼时藏中译本,为数甚多,而其中舛误百出,祖师於一一核订後,始事编纂。本书之造论因缘分云:编者以本文显有甚多擅改篇段,混充录自各经论者,经於编时尽行删除,以大都难以置信故。


上乘为结晶於本文内之教法,自史前由上师逐代相传,以至现代之经过,至可信徵也。

 

(二)原文及英译


我人所用之大手印法要原文,系不丹国布格若杜阿地方之已故隐修喇嘛诺布上师按照古代不可违反之传法成规,传於已故喀齐达瓦桑杜喇嘛。达为编者之上师,原本经其译成英文,再传编者。是书系初次见诸欧西文字,据达自云:为俾益世界之非西藏民族而译。


本书造文因缘分述及喀什密尔国王钻芬藏波为吁请其上师白莲花祖师编纂本书及那洛巴尊者六法故,曾以二十余升红花供养祖师。按喀国量法,八十托拉 tola 为一细安 seer,四细安为一升,是以王所献红花之数量超过六千四百托拉以上。现时每托拉最上红花约值一卢比有半,二十余升共值九千六百卢比。再以英金折合,一卢比可换十八辨士,全数计为七百廿英镑,亦即美金三千六百元。那洛巴六法者,补瑜珈修法之不足,亦经达瓦桑杜喇嘛译成英文,与本书仝本流通。


我人所据以译英之本,即为编献喀什密尔国王之原稿,正确无悞。兹再将编後流传经过概述於下。约当十七世纪白莲花祖师(藏语 Padma-karpo 全知白莲花之意)自藏至不丹国,革新密教,与六百年前阿底峡尊者在藏改革密教,情形极为相似。白莲花祖师进入不丹之时,曾携有所编本书副本一册。若干年後(约可确定为去今一百五十年以前)确嘉锁南嘉藏居士,捐献本书木刻版每版鎸费,银币一枚(见本书造文因缘分)。我人所有木刻藏文本,即系印自原木刻版者。全书连封面共有七叶,每叶为一版,印成後摺为前後两面,是以确嘉居士捐献之鎸刻费,共为一十四枚银币。


木刻版原存不丹国首都布纳卡之敕建大寺中。本书印成不久,不丹国内战突起,原版随印刷所仝毁於火。


至本书之如何为译人所有,今录其自述梗概如左。


西历一千八百八十七年十二月至一千八百九十三年十月之六年内,余为英国政府之繙译官,驻於不丹国近印度边境之布格若杜阿地方。在余任期之初,得值後所依止之诺布上师,时人称为隐修上师。诺布者,藏语珍宝之意。其灌顶时之法名为盛誉。


余皈依後,不久上师传余大手印法要之教义,并获适当之灌顶与导示。


彼时上师有仝版法要本三册。一千八百九十三年余将离不丹,前往叩别,上师以一册赠余,旋即失去。一千九百零六年余应哲孟雄国王之聘,前往刚渡,掌教国立普厦膳宿学校。此书恐系於离去刚渡之时,为人擅自携去。一千九百十六年二月余应英国吴约翰爵士(笔名阿瑟阿伐隆 Arthur Avalon 编有密法丛书 Tantrik Tents)之请,翻译圣乐金刚法。余往谒上师,备极致敬,吁请恩准,并求启示,仝时复恳允可翻译大手印法要及其他类似之瑜珈论藏,以各论咸如本书为非常珍视之密法,非经上师许可,不能公诸於世也。上师诺余所请云:此土人士日益繁殖,其能心切寻求心灵启迪者鲜矣,行见妙法广被欧美,以应求法所需也。


此为上师最後训示。八逾月後,即一千九百十六年八月,上师具足正智,入般涅般,享寿七十有八岁。


参谒既毕,将行叩别,上师以前赠木刻版本,余已失去,复将自用之本赐余,以壮行色。是本後亦失踪,诚怪事也。其第三册(亦即最後之本)上师驻锡布格若杜阿时,曾以之赠其一徒,经余函索得之,我人据以译英者,即此本也。以余所知,此外世无他本,即在不丹国内亦难覔致。


关於上师之生平,兹略述数语,以增兴味。上师不丹国人,系出望族,其家向以虔奉佛法名闻国内。其舅氏为敕建大寺之主持,本书木刻版即属寺所有。上师童时,其父母舍诸寺中,依止舅氏,旋即受戒,在寺学法。


上师不仅为其舅氏之世间财富合法承袭人,且於其舅氏圆寂後,循例应继承大寺主持之位。惟以彼时不丹国社羣斗争时有发生,纵为僧侣合法寺庙权利,往往为自私世俗之众所侵害。布纳卡地方之某首事人:利慾薰心,於诺布上师之承袭一事,大加非难。上师以自孩提以迄成长,衣食寺中,如任长此争辩,於寺不利,遂毅然舍弃一切财富以及主持之位,离寺隐修於布格若杜阿地方,余之得遇上师,即在彼处。


诺师为永住梵行(守愿不违净行)受足大戒之比丘。(比丘者,弃绝尘世,普渡众生,居无定所,十方行化之僧侣也。)性仁慈,意志坚定,虔诚奉教。目光之锐,非常人所及。今已入灭,而余失所依止矣。


余(编者自称)与达瓦桑杜喇嘛,在哲孟雄国之刚渡地方,从事翻译中有闻教得度密法,与其他藏典後,达授余大手印教法。仝时提议,以之译英,计自一千九百十九年七月二十三日开始翻译起至月终为至,初稿竣事,工作虽艰难,而完成殊速。修正後,译本告成,达▆(译人而兼为余之上师)曾自述感慨,兹录其语如左。


余欲翻译大手印法要者屡矣,乃以文旨既玄妙难译,尤非熟谙欧西文字与哲学名词,译文难期明晰。余於二者素无根底,事虽未果,而期望犹殷,今赖子之助,素愿始酬,余为之欢喜不置。盖如是妙法,今竟能遵诺师付嘱,广被人间,尤能宏扬於欧美博学精思士女之间也。

 

(三)大手印教法之胜义


大手印者藏语谓之「差珍」,(Chág-Chén 等於梵文之 Maha-mudra)此译「大相状」,译人宁以之译为大手印,取其意之符合藏语也,法要一书,导示如何藉瑜珈方法可臻心系一缘,由是洞达真实自性,诚属不可思议。大手印又可名为中道,以其不落两边也。两边者,世尊一再宣诫,以苦行制慾与沉没私欲,各着边际。设依大手印之瑜珈教法而实习之,行者顿觉登於正道,道之终果为涅般,此时即能脱去大自然轮之束缚,不再沦入生死轮回。


本文教法,藏土相传已历若干世纪,或由口授,或见诸稿本,不无受藏土佛教之影响。然其基本瑜珈胜义,如与印度上师所传类似教法,比照参考之,果无变更也。


印度恒河之畔,数省连界,邻近力吉开希之比迩巴达地方,有小规模之瑜珈学校,主其事者,为娴於瑜珈学之真喜主大师。编者曾以本文英译请彼评阅,彼於大手印法之若干过於详述部份,虽意不谓然,而於文之要旨,则视为确属超越寻常之价值。据云,是法所示持心术,要者唯三,即(一)修观法,(二)金刚诵止息法,(三)缘身作壶形令心离於吐纳之连续法。又云以余所知,本书为传授此种瑜珈教法之唯一着作。余昔撰述随顺瑜珈令成法一书,於瑜珈理气之学多方探讨,以期发见真实法门,设於事前得读此作,当不致空耗甚多时间也。


按本文原旨,大手印瑜珈须由适当上师导修之,真喜主大师亦持此说。文中若干教言之所以略而不详者,正期上师之补充耳。诸凡瑜珈法门见诸文字者,大都如此,古时巴坛闍黎之瑜珈经,即其一例。故教法之原为口授者,录成手册时,仅为简略之纲要而已。间或仅为上师口传之语录,门徒陆续纪之手册,以备不能亲炙於上师时,自作楷模之用,例如用於门徒短期隐修之时。


最後真喜主大师述其评语曰:诸行者不能按照正常方法,修习瑜珈,则本文极应为所注意。本文内关於意清净之理论部分,於彼辈尤有大饶益。至身清静与语清净二者之修习与否,或心之应否离於吐纳之环,则无何显着之重要盖意清净法门,极易奉行,如实行之,即此决门足予行者以不可思议之安乐,有非世智所能了解者也。

 

(四)上师系统


大手印教法之印土或根本上师系统,本书礼敬部份,称为白系。按诸传说,可就吾人所考,自纪元前第一世纪推算至玛尔巴尊者之时代。尊者於纪元後十一世纪之下叶,始在藏土创立白教支系,是以教法辗转相传,约有二千余年之历史,特其传法不一耳。再按喀觉宗之自道,教法历史更可追溯至纪元前无数世纪以前。


藏土土师系统之始祖玛尔巴尊者,据传曾在印度学法十有八年,请益於彼土之智哲,约有百人之多。是以尊者所传之大手印法藏文本,必系根据於彼时在印所得最可信恃之本。


自玛尔巴尊者求法印度,以至藏土创立白教之时期内,印土异教入侵,结果,社会宗教,均有改革。彼时大手印宗印土上师系统,是否继续保持,此时实难推断。所可知者,则教法原文,一如无数其他梵本,在印业已散佚不传,惟藏译犹存在耳。


白教上师系统在藏支系,以哲理而论,与藏土其他各宗回不相同。白教,通常称为喀觉宗,喀觉者,教敕传承之意。自玛尔巴尊者时代以迄今日,喀觉宗哲学及其苦修方法,向以大手印法门为基础而进窥密理。


玛尔巴尊者之传钵人密喇热巴尊者,致力苦行,行脚十方,曾在西藏高山雪岭最幽僻石穴内隐修有年。据其事略所载,隐修时,以淹通大手印瑜珈,遂擅神通变化。故喀觉宗教徒之所以成为实修瑜珈派,迄犹兴盛者,虽始自迻译印土哲理之学者玛尔巴尊者,不若谓为始自成就密法之圣德密喇热巴尊者,较为适当。


密喇热巴尊者於其两大卓越门徒,达波拉杰及雷冲外,据传曾造就精谙瑜珈之弟子八人,深通灵热法者一百零八人。藏土入冬气候严寒,喀觉宗瑜珈行者虽披布衣,足以御之,以体有灵热故。此外尊者复拔无数男女门徒而登菩提正觉之道。依雷冲所述,以尊者宏愿大慈之力故,奉行其遗教之圣徒,为数之众,几如天空闪耀之星座,其不还尘世者,亦如地球上之沙粒,无从计算。至男女信士之修行者,尤属不可胜数。


达波拉杰继密喇热巴尊者为喀觉宗世间上师之第三祖,(见西藏古德宝训序)嗣後白系上师计自玛尔巴尊者起辗转传承至第二十四代为大手印教法之撰述者白莲花祖师。喀觉宗教派文献中,有名持宝语圣者,(藏语尼牙旺诺尔布 Ngag-Dvang-Nor-bu)盖即祖师灌顶时之法名也。


玛尔巴尊者後六百年间,大手印法藏上稿本,抄传甚多有经修订者,有加评注者。白莲花祖师既执白系教派之牛耳,必曾徧读各种稿本。故於其弟子喀什密尔国王述愿之时,纂集各本要旨,编成大手印法要一书,我人所译者,即据此本。


按可信传说,王之往谒白莲花祖师也,虔诚如朝圣之香旅,并如修成乔答摩佛之悉达太子然,厌恶尘世,弃国相从。经祖师收列门墙,先令服役,以觇其根器如何,意志是否坚定。此後经祖师导示,研读佛法,修习瑜珈,若干年後,王始返国为僧,并在国内似曾创立白系教派。已故喀齐达瓦桑杜喇嘛以为拉达克地方喜密斯寺保藏之传灯录中,或有关於喀什密尔国白系之文献。缘喀觉宗支系,曾各宗师承,分宏不丹国,已往该寺与喀觉宗之关系,文献中必有记载也。


依本文所明,白莲花祖师隐修之处,在西藏极南部,地接现在不丹国之边境。喀什密尔王即於彼处供养祖师红花二十余升。喀什密尔者,红花之产地也。


时至今日,关於喀觉宗密义咸以白莲花祖师为圭臬。祖师撰述至富,如占星医方,声明、古事、祭方、工巧、知明、内明、密法等,均为垂范之作,据传共纂集五十二种至五十八种之多。祖师复善诗歌,其密教本事歌尤传遍不丹,印成通俗本,名曰圣咏贯珠。祖师与第五世达赖喇嘛为同时代人,入灭於西历一千六百八十年。


当白莲花祖师住世之时,不丹小国以地处喜马拉耶山麓,较之西藏,知者更希。彼国人民,文化低落,好事刼掠,习於内哄。十七世纪末叶,有白系传统上师,自西藏喇陇寺进入彼国,以授自白莲花祖师之净心圣法,赓续宏扬,信受者甚众。据云圣德所被,犹如日出,黑暗顿消。且以其非常法力,极为彼国人士所推戴,奉若法王,称彼为辩才无碍,摧坏幻妄,无能胜者,藏语尼牙旺南嘉窦琹多杰。(Ngag-dvang-Rnam-rgyal-Bdud-Ljoms-Rdo-rje)大手印教法,由彼再传隐修诺布上师,继续不绝。


上来为大手印法与我人所有法要稿本,以及白系上师之历史,极饶趣味。自此,教法辗转相承,传至我人。是以译人恳切盼望,凡读本书而信受者,可藉其助(纵为少分),分享本书赐予之传统灵力,以登於道,终臻无上之果。

 

涅般道大手印瑜珈法要释科文(分二)


甲一 礼敬
甲二 本文(分二)
乙一 所造文体(分三)
丙一 入门教言(分二)
丁一 世间教言
丁二 出世教言(分六)
戊一 皈依发心与上师相应
戊二 七支禅座
戊三 七支禅坐之果
戊四 语清净
戊五 意清净
戊六 四念处
丙二 本文要义(分三)
己一 通俗修法(分二)
庚一 修习专系一缘之瑜珈证取身语意清净之境即禅定之的(分三)
辛一 缘於外物(分二)
壬一 不调息缘物(分二)
癸一 於寻常物体如小球形物或小木段
癸二 缘於清净法物如佛身语意之表徵(分三)
子一 佛像
子二 字相
子三 种子
壬二 调息缘物(分二)
丑一 金刚诵息
丑二 缘於壶形
辛二 不缘外物(分三)
寅一 刹那念起顿即根断
寅二 任念运行不生分别
寅三 心住清净本性想念来扰不为所动(分四)
卯一 如纺梵线
卯二 如断草索
卯三 如孩凝视
卯四 如象无觉
辛三 最後寂静之境
庚二 修习无生瑜珈观察动不动性以证超世识体(分四)
辰一 视察动不动性
辰二 证入超世识体
辰三 无生瑜珈三昧(分三)
巳一 观察三时(分二)
午一 过现未三时
午二 生灭时之非实
巳二 观察心色
巳三 观察一多
辰四 证入实相
巳一 非常修法(分二)
未一 转不可分离之色与心为一体之瑜珈(分三)
申一 藉睡梦之喻了悟色即是心
申二 藉水冰之喻了悟万象本体无二无别
申三 藉水波之喻转一切法为融合一性之境
未二 一切法藉俱生无垢心(或大手印)之力转成法身之无禅瑜珈
巳二 教言撮要
丙三 结述(分三)
酉一 了悟大手印并与之相应
酉二 践道时观察障碍与三悞四迷
酉三 体验与实修所生之知异於理论或因名显义之知
乙二 造文因缘

 

涅般道大手印瑜珈法要释


西藏白教第二十四代上师白莲花造


藏德喀齐达瓦桑杜喇嘛译英


美国伊文思温慈博士佐译校释


三密弟子光明心译汉


甲一 礼敬


顶礼宝贵白系历代上师


甲二 本文(分二) 乙一 所造文体 乙二 造文因缘(今初)


为方便凡俗连续之能知,使之面对圣智故,此中阐明修法引导,名曰俱生大手印瑜珈,计分为三, 丙一 入门教言, 丙二 本文要义, 丙三 结述。


既习瑜珈禅定,则凡心已与圣心相应,换言之,凡俗识体,已与超常大宇宙识体,诉合无间。此时人能如实了知本来面目,当下证悟能知所知与一切种智,本为一体,不可分离。悟证之时,大手印顿与俱起,大手印者,密示心灵妙明之境也。大手印譬诸点金石,无明污垢,可藉之自心涤除。盖心经瑜珈冶链,则凡也转而为圣矣。


本文名为修法引导者,以能指示行道者趋登圆觉湼般而解脱之道故,非俟凡我与胜我冥合,不能灭除人生之幻妄。且非俟妄尘之灭,不能彻悟所谓能知之连续,宛然无起无尽,与一切种智永合一体。夫如是始可谓为转凡成圣,而面对圣智也。


丙一 入门教言(分二) 丁一 世间教言 丁二 出世教言(今初)


世间教言,具如他处所明。


世间教言,即系经论所载,指示在家居士崇高之生活规范。一经发心出家入道,则世间或显义教言,已无必要。顿即开始接受出世或密义教言,固非未启明之羣众所能心领意会也。


丁二 出世教言(分六) 戊一 皈依发心与上师相应 戊二 七支禅坐 戊三七支禅坐之果 戊四 语清净 戊五 意清净 戊六 四念处(今初)


出世教言,以皈依,发心,及与上师相应,为发端。


乔答摩如来,获得无上胜利,为历史上至足尊崇之典范,宜乎佛教徒依为归宿,奉若导师。学佛者践其往迹以入於道,应具信仰之心,信仰心者,固入道者之第一要需也。若於可期成就之目的,不具信仰,则入道必不可能。是以必须按学佛初规,於入道之始,行相当仪式,以表信仰之诚。藏中僧侣,亦遵此规,并采用五步仪轨如左。


(一)西藏皈依长文。 文之开首最要部份,约等於南方佛教之短三皈文,文为:


深荷上师 居间加持, 谨皈依佛, 谨皈依法, 并复皈依 僧侣之众。


(二)发心简文:


 某今发心 证得佛果, 藉助众生 悉登佛位。


(三)观想禅定佛金刚萨埵,并诵百字明,以忏恶业。


(四)供奉曼达,以表整个弃绝人寰,厌恶轮回之意。


(五)与上师相应。 观想历代上师,一一禅坐,层累而上,世间上师则悬坐行者之顶,余则依传承次第,一一顶接,最上为天上上师金刚持尊。(见中有闻教得度密法附译迁升灵识瑜珈密法)


戊二 现证毗卢遮那论云:


端直其身, 坐金刚座, 专系一缘, 为大手印。


七支禅坐梵名阿洒那,(Asana)其功用在制止人体内某种灵流,使为修习瑜珈之极大裨助。能令体质柔顺耐劳,并可消除形体不适状态,愈诸疾病,即身心亦为之宁静。现证毗卢遮那论者,藏土关於瑜珈之着作,示人悟证万法皆幻之道。毗卢遮那为位居中央之禅定佛。法界或根本智,其象徵也。与之相应,可现证人生之真实性。


藏僧所持之金刚杵,犹帝王之圭笏。金刚座者,心身平衡之坐式,以金刚之平衡喻之。


准此,双足应作佛座之式。


双足作金刚式,即通常佛像双足交叉之式,印度称为莲座。


双手平衡,置於脐下。


此为禅坐之式,双手展开,掌心向上,平置脐下,两中指尖相触,两大指紧附二指末节之下。


脊柱劲挺,胸部前突。


胸部前突时,两肩应向後。


屈颈如鈎状,下颏紧压喉结,舌抵上颚。


真喜主大师(梵名司哇米萨底耶难达 Swamia Satyananda 见序文)以此节教言不甚完全,曾来函评正云:舌不宜抵颚,实应卷而向上,使舌尖屈曲若鈎,贴於鼻之内孔入处,并紧压之,如拴塞孔,如是练习,名为恺察利印,(Khechari Mudra)盖瑜珈行者坐禅时,非此罕能证入宁静状态也。迨至初学瑜珈者得有若干进程时,恺察利印,即不再需要。练习之法,先须调舌,渐使加长,以舌经摩挲後,引而伸之,自能加长也。多数瑜珈行者,复往往须於数月之内,将舌底筋膜,逐渐使离舌根,方能遂其练习恺察利印之愿。动物之所以能蛰伏者,正以用舌闭住鼻孔之故。瑜珈行者藉此法,亦力能停止体内气流。结果,精神寿命均赖以保持,然於心灵进程,则毫无裨助。人体之纯物质与心灵功能,惟有以瑜珈法门调伏之,方能为克制劣我之助也。


心流常随感觉而起,以感於外物者为甚,是以目勿转瞬,或勿迁动,惟应注视一处,约当於五英尺有半之距离。


原文为等於牛轭之距离。牛轭者,印度尺度,依据两牛间横轭之宽度而定。两牛间之距离,约为五英尺有半。


上乘七支禅坐,名曰毗卢遮那七法,(亦即了解心物过程之七法)。所谓调整身体以深入禅定之五重法式,即由此成立。


戊三 双腿交叉,调节入息。


下行之气。


双手平衡,体内热流匀布。


传温度於遍体之气。


脊柱劲挺,胸部前突,调节脑液,普及全身。


周徧传布之气。


屈颈调节出息。


上行之气。


舌抵上颚,目注一处,灵热入於中脉。


灵热者,保持寿命之气。


上来五种气流系指体内机能运行之力,欧西生理学尚无适当术语,梵名为钵若那(Prana 见中有闻教得度密法附录)


中脉者人体灵热经过之主要孔道,迳自脊柱中心伸出,支末灵脉,由此分枝。心物赖以运行之灵热,即自各灵脉分布,流入莲穴。(详见仝书)


如是五种气流,既入中脉,专司其他机能之气流,同时亦入。尔时智起,入於舍念乐住,名为心清净,或身无动,或身住本性。


消化,分泌,血液循环,心念运行,感觉,等机能之进程,即为其他气流之作用。


身之本性,如一切法之本性,为满分清净之境。


戊四 出息既尽,止息出入,名为语清净,或语不动,或语住本性。


勿思过去, 勿思当来。 亦毋作念 正坐禅关。 所观真空 切毋视若 无物之空。


真空,梵名薰牙塔,(Shunyata)非指无物之空,但为如如之境,亦即真如,盖万象所自万有之因也。非依世俗经验安立之名言所可铨释。彼心灵未启迪者,遂视为无物之空耳。


尔时,切勿尝试推究感官所缘之境,为是为非。至少应在少分时间内,保持禅观,勿任间断。令身安静,恰如婴孩酣睡之状,同时使心住於本性,(勿任心念流转也)。


谓是谓非,即落两边,非菩提道所谓之中道也。


戊五 古圣遗教云:


心毋起念, 亦毋造像。 体常[言*宁]静, 如婴酣睡。 谦温虔敬, 遵师教法。 俱生之境, 证取无疑。


证取俱生之境,即修习大手印瑜珈之目的。


谛洛巴祖师云:


勿作意, 勿思维, 勿推究, 勿观想, 勿忆念。 心安住 本性境。


正法大师月光青年云:心不外驰,为一切佛所践之道。


正法大师月光青年,指冈巴波上师,又名达波拉杰,即白教第二代祖师密喇热巴尊者之传钵弟子。「古德宝训」即冈所纂集。


上来所引教言,名为意清净,或意不动,或意住本性。


心不外驰者,含有身语意三业满分清净之意。按诸此中瑜珈行法,身语意三,互相倚托,不可分离。於此,应知藏文「纳尔倦」(Rnal-byor)之一字,等於梵文之瑜珈,惟不若瑜珈之以「相应」为义,而解作满分清净,即善巧於静虑也。


戊六 龙树菩萨白王言,勖哉大王,已知四念处实为诸佛所行惟一之道,宜於一切时,注视念处,保持不懈,以於此沉掉,一切行法无有用处故。


藏僧相传,龙树降生於西历纪元前一世纪,或为在世尊涅般後四百年之时期,住世共六百年。当纪元後二三世纪之时,仍在世间说法。此後据云退隐南天竺,为国王说修法之门。王敬爱供养,奉若国师。本节所引,即菩萨说法原文也。菩萨首阐中道教法,藏土佛学,深荷影响,终演变为北方佛教论藏大智度论之中心义理。


国王名勇日,梵名(Vakramaditya),藏土称为德卓赞波(Dechod-Zangpo),信崇佛法。菩萨说法时,意在勖勉国王,心注四念处之重要,四念处者,可比之梵语之(Smritis),此翻为念,分别为四。(一)身念处,即观身性空。(二)受念处,观五受阴,空无所起。(三)心念处,观诸法不生不灭。(四)不绝注视前三处行法,是以名为修法之门。


诸佛者,已证涅般之一切佛也。


念之境相,为心不散驰。对法论释云念,谓於惯习境,令心明记,不忘为体。


对法论者,有宗之基本论,犹大智度论之於空宗也。


入门教言竟。


丙二 本文要义(分三) 己一 通俗修法 己二 非常修法 己三 教言撮要(初又分二) 庚一 修习专系一缘之瑜珈,证取身语意清净之境,即禅定之境。庚二 修习无生瑜珈,观察动不动性,以证超世识体。(初又分三) 辛一 缘於外物 辛二 不缘外物 辛三 最後寂静之境(初又分二) 壬一 不调息缘物 壬二调息缘物(初又分二) 癸一 缘於寻常物体,如小球形物,或小木段。 癸二 缘於清净法物,如佛身语意之表徵。


通俗修习之鹄的,为获得尘世或天界之安乐,而非常修习之鹄的,则为超诸天超一切世界,与超生死之涅般。


一缘者梵名 Ekagrata,心注一处义,即指深切集中意识於一物或一念也。无生者,藏语探达尔,(Todal)离於生之谓,或谓之涅般,别於生死或万象也。是以无生瑜珈为证入无生之涅般道。不动性者,超世之真心,於动性或无常性之万象,如为傍难者。动性拟之心念之生灭,下文当明。


超世识体,即涅般,或超生死之识体。


癸一 今当宣示系缘小球形,或小木段法。


球形物,不论其质,或木、或骨、或金属、或泥土、或玻璃、或水晶、均可为用。木段亦不限形式。


行者之前,置一小球,或小木一段为所缘。勿任能知,驰离所缘,或试认为合於所缘,惟应一心紧系所缘。


所用木段,通常为竿形,植於山穴,或禅定所在地内。即以削尖之端,插入地中。


能知者藏语显巴(Shepa),心也,即起念或起知时之心,亦即见分也。


观想上师,如在顶门,与佛无异。以发菩提心文,向之祈求并加祷语如下。


深愿赐予恩波,俾证大手印之无上利乐。尘世有情在无量数刼生死流转中,必曾一度为母。是以母数无尽,正如虚空之无边。发菩提心文所指之母。应作如是观。其文如下:


某等有情 一度为母, 迄至现在 为数无尽, 恰如虚空 亦无穷尽。 皈依上师 如法身佛, 皈依上师 如报身佛, 皈依上师 仁慈化身。 谨皈依佛 至宝之尊。 愿诸有情 心向正法。 愿诸有情 修行成就, 消除业障, 转成正智。


三身为自凡入圣修行过程之三地。


恩波者,灵力之流。心灵之开展,由之激发。於修证大手印瑜珈无上利乐涅般正觉之行者,裨助极宏。如是恩波,流自住世或一切圣土内之上师,如为电传。真实之心灵输入(灌顶),即藉恩波之赐予,而成就也。


祷毕,观想恩波摄入自身。并想自心已与诸上师净心交融。随即心住如是相应之境,以能持久为度。


行者必须先与世间上师相应,再由之而上,与历代上师,一一相应,行法庶能安全而顺利。盖凡心必藉上师圣心涤之使净,密与真心契合,以获大成就也。


定中所经,刹那刹那,任何境界,应即按时禀白上师,然後继续住定。


迫於疲劳,坚守所缘。禅坐之处,宜於远瞩。心如惛沉,亦依此法举心使高,使不放佚。悼举心生,宜坐禅室,降心使平。主要目的,在令身心暂得舒适。


久於禅坐,身心必劳,易堕惛沉之境。行者为清醒身心扫除障碍计,亟应迳登幽僻山巅,尔时远瞻景物,视力复坚,心神爽适,可以继续禅坐矣。


癸二 缘於清净法物(分三) 子一 佛像 子二 字相 子三 种子(今初)


佛像或为金属体,或为布画,或仅心观佛像,焕烂金身,万行庄严,圆满相好,光轮环首,三衣加身,观想常在面前。


子二 观想月轮当前,大如指甲,上有吽字,细如毛发。


月轮为无明暗障逐渐消除之象徵,犹月之自昃而盈,黑黯渐失也。吽字通常象徵心之本性,惟此处则表语之本性(原以阿字表之),以仅为观想之初步练习也。其义为「是」,或为「存在」。文中凡涉及观想字相,均加注释。西方学者志在瑜珈教法之实修,如有明哲指示,则藏文字母固可以译音代之。禅观要素,在观得其宜,设能依教修观,不论用何种字相,自得正确效果。惟如以译音代藏文,则应如咒文之非先正音不可。


子三 观想种子,大如荳形,椭圆如卵,光耀夺目,应即缘之。


大瑜珈师於火葬後,其屍架之灰烬中,往往发见石灰质物,形圆如珠,盖藏型之种子也。羣视为圣力或菩提心自肉体显现之确证,或为法身在报身应身体上之反映。是以应观想之,如有净光加被。


壬三(分二) 丑一 金刚诵息 丑二 缘於壶形(今初)


金刚(或秘密)诵息藏语多杰兮台巴(Rdo-rje-hi-bzlas-pa),梵名嚩日罗耶巴(Vajra-japa),无声数息之谓。下文当明。


壶形调息,藏语盆降(Bum-chan),即指藏中所修观想丹田为壶形之瑜珈法,详见下文。


身心保持清净之时,应排除其他一切想念,惟心观每一息之出入,自初次默数至二万一千六百次。如此,可使行者获得善巧,以知每日出入息之次数。


西藏高原,高出海平面,约自一万二千英尺至一万五千英尺,是以藏人肺力,强於寻常欧西人士。以高原空气所含养气,较低地为少,故藏人为摄取充分养气计,吸入空气之量,自须多於欧西人士,此实天使之适合於环境也。至藏人在指定之若干时间内,其吐纳次数是否较我人正常所呼吸者为多为少,则非经试验,不能决定。但无论如何,藏土上师以为在正常状态下,每日二十四小时,约共应有二万一千六百次呼吸,(即以出入息,共为一次),计每小时九百次,每分钟十五次。数息之意,在使呼吸整齐合拍,以达瑜珈调体之目的。


复次,观想入息,起於何时,(出息後,须经若干秒钟),息入时,是何状况,并须思量,入息是否及於身体一部份以上。


以如是修习故,心自随息出入,(而得调和,若合符节)。如是,了知出入息之本性。


藏土瑜珈行者,通常於息之如何出入,不甚明了,故教以如是推究之法。


复次,心缘息之出入,细观入息,如何自鼻端(经由鼻孔),达至肺稍。如何进入,并(在出息前)停留若干时间。


学人应知按瑜珈教法纳入之空气,其主要养生部份非系藉肺部功能,输入血内之养气,而为前文所示,心物赖以运行之气流。


如是修习,自能如实了知,息之每一出入,是何色彩,须时若干,停留若干时间。


入息时,纳入之气,净洁晶明,谓为色净。出息时,吐气反是,谓之不净。


复次,应就体内五大(即地水火风空等大),分别细观,勿使相混。观时,应注意吐纳次数之或增或减。


常泛反观体内,使知各器管之组合与责司,以及气流与热流之表现与集中,莫非五大之作用。其纯物质之成份为地大,液体为水大,体温为火大,气体部份为风大,较为微细之灵力为空大。如是修习,行者必自觉气血之循环,各气管之运行,心念之生灭,犹如目睹。纵以上来宣说之初步修习而论,西方读者自将了悟瑜珈之为学,不仅须有崇高之心性,且需具有关於形体之高深智识,方能淹通之,以善巧调伏体内各器管之一切部份,及其所司,而用之於正也。


次当观想每一出息为白色嗡字,每一入息为蓝色吽字,息在停留期间则为红色阿字。如是出入息之每一部份,须若干时间,无待思量,当下便知矣。


以心或肺所司,任运而行故,瑜珈方法,於出入息之时间,亦必使之自动合拍。


上来教言至前两节止,虽仅涉初步修法,而於入门者之进修教法,全为必要之准备。此中嗡字,为佛尊圣力之表徵。白色则象徵清净。出息如是转成嗡字密音,并为所涤净,即自运行世界,感应所及,无非悲悯仁慈。一般藏土人士并信凡大瑜珈师所吐之气,一经吸入,则疾病可袪,恶业亦消。吽字者,象徵佛菩萨尊灵力之化体。应观想之,如为乔答摩如来之灵力。当入息转成吽字告尽之时,其在停留期间,复变为阿字,以表佛声之本性,或如震动一切世界之圣音为佛语也。是以不论何人,听闻瑜珈行者所说,不论何语,必荷灵泽,必获法力。吽字之蓝色,恰如无边际之青天,象徵常存不变。阿字之红色,则圣慈也。


丑二 复次,缘壶形者,应用力吐出内部浊气,移使尽绝,分三步行之。(一)自鼻孔,徐徐吸入外气。(二)气入後,观想成为壶形。(三)使气留住,以能持久为度。


所谓心者,恒随息出入,念念转变,以不能离息专其所司故,甚难控制。今依如是修法,可以调伏,不复倚息起伏。


此节藏本原文,意奥难解,今另说明如左。


通常一念所占时间,等於一息,息转变时,念亦随变。心之调伏,本为难事,以依本节教法不断修习故,当可成就,尔时,心即不再随息而转矣。世人竭尽所能,以保持想念之不变,而息之转变,通常能造成想念之若干或少分变易,或竟使另起新念以代之。是以缘壶形修法之目的,即在於修心使离息而独立。纵有想念起落,亦不为所影响。盖心之造像,纯因激蘯而起,激蘯既平,想念自止,心亦臻於本来如如之境。关於心息之互相倚托,印度奥义书言之详矣。


辛二(分三) 寅一 刹那念起,顿即根断。 寅二 任念运行,不生分别。 寅三 心住清净本性,想念来扰,不为所动。今初


简言之,即(一)立断想念。(二)任念所之,不加制止。(三)心住圆妙清静之境。


依照上来教法,禅坐之际,以心随激蘯而起念故,行者自觉百念丛生,连续不绝。既知一念之生,尚须抑制,应自作意,勿任杂念生起。是以於一念初起之时,应立即自根断绝,续住於定。


禅定时,力避起念,为时既久,终觉念起念落,接踵而至,为数无量,是为念之觉知,换言之即仇讐之发见也。如是境界,谓之初住,初住者,所臻最初寂静之境。於是行者静观念起念落,不绝如缕,而漠然无动於中,如人止足河滨,静观洪流。


瑜珈行者以心念难驯,视若仇讐。


原文初住一节,直译之,为「是名初住,拟诸河滨,流水所经」。为宏畅真实意义故,唯有不嫌辞费,以意译出之。易言之,瑜珈行者,如已顺利到此境界,则心已离念而自主,可以进修高深教法,而趋於涅般之道矣。


一度心臻冥寂,纵为一刹那间,已能了解念之生灭。尔时,便觉想念纷至沓来,愈益增多。实则念来不断,不增不减,顿时而有。离念而立能止念生起者,实相是也。


一刹那间者,印度瑜珈师解云:三百蕉叶,一一叠积,举刃一挥,叶叶皆截。其第一二两叶截分时,相隔之期间,即为一刹那间。


实相,藏语丘涅特(Chos-nyid),非人类之心识,但为观照念念相续之正知,仅至一真之境,方能悟证。如行者在此境界,与实相相应,并与心之本源契合,则念可使断,如电机之转换器,电流可以任意启闭也。


寅二 任念运行,心勿倾侧之法,即置念於度外,任其所之。既不为念所左右,亦不勉使断绝,务使心如牧人任羊觅食,而续住於定。如是念将不起,心臻清净,而系於一缘矣。


本节教法,与上节所示,似为相违。然於熟习瑜珈初步修法之行者,并不视为矛盾。以初步修法之全旨,在调伏其心,犹拉丁文之於学童,必须修习也。依照上节修法,行者将证悟,念与息同,纯出自然。以人生理正常,心意活跃故,念与肉体相关连任何部份之运行,同属不可制止也。本节修法,则引达实在目的地。尔时,能知现证超识,侧立注视念念相续,任运流行,略无沾恋。


复次,念犹闪动,有若流星。(闪烁天空,而连续不断)。


念之动也,如为流星闪烁天际。又如发矢贯空。或如缕烟风前荡漾,藏语以拟声之「拳拳」(Khyur-khyur)一字表之。


如前禅坐,相续安住寂静之境,名为寂静中住,尔时清净无扰,如水静流。心任弛纵,心垢澄清。


心垢者,想念也,详见下文。


正法大师云:心任弛则静,水无扰则明。


文中未举大师之名,然不为冈波巴大师,必为宗圣。盖本文源出白系,而两尊俱为礼敬分所指历代白系上师之着名传钵人也。


瑜珈至尊(密喇热巴尊者)云:心住本来不变之境,正知开朗,此境相续,有如静流,圆智可证。咄尔行者,心毋造像,亦毋调伏,永持寂静。


莎喇哈大师於与禅定相关之双重修法,撮其要旨,如下颂云:


心为束缚,流於十方。如任散驰,坚定不摇。因知心者,顽强如驼。


寅三(分四) 卯一 如纺梵线 卯二 如断草索 卯三 如孩凝视 卯四 如象无觉(今初)


心应持平,慎持之,如纺梵线。纺线,不宜过於紧密,亦勿过於稀疏,惟应平匀。行者坐禅,亦复如是。心毋太张,太张则念失调伏。亦毋太弛,太弛则懈怠必生。是以禅坐,心应持平。


梵线者,印度梵族所佩,以志别於他族也。相传,梵线为童女所纺,纺时最极注意,以线断则灾祸临。莎喇哈大师身出梵族,故用以为喻也。


想念必须调伏,以心缘之,如为牧人,守其羊羣。


禅定之初,行顿断想念法故,心易紧张。行久则疲劳,应令心放弛,任意运行。


注见寅二


本宗所传,张弛交用修法,今已说明。心之张弛,犹纺梵线之疏密,是以名为心应持平如纺梵线之境。


卯二 令心离念,如草索裂断时,此节离於彼节之状。此法行者应以坚挠不屈之志,相续作意,心不他驰。以依上来教法,断念时,新念随生故。


上来修法,或止念之生,或调伏之,或任所之,修时他念不免生起。本节主旨,则在证得较胜冥寂之境。每一节草索象徵一念,而全索则示念念相续,如草索之应使裂断也。


上来教法止观双运,而新念生起,为定之障。


此时行者不待告知,当已自觉,进步究属有限,与所期目的,相距尚远。然终将了悟,欲求前进,仍须修习,一如体育家之成长,必须强其筋骨也。


观与能观,两俱遮遣,令心住於随顺寂静之境。此法名为令心断离一切想念,舍弃加行,如是离法,以草索之断裂喻之。


卯三 心如幼童,凝神而视寺庙壁画。


心应系於观与能观,如象之拴於柱石,如是,则气流各自储藏於自有之孔道内。


上文以心顽强难驯,喻如骆驼。此处视若滞重,不易挥动,以象拟之。气流者,体内灵热之支流,共为十数,梵名 Vayu 其字根 Va 作呼吸或吹气解,盖指灵热之推动力也。气流为阴性之灵热,司人体内部及周身之运行,各有岗位,各有所司。行者最重健康,而健康则恃乎保持气流之正常,或储之於其运行之孔道内也。(见中有闻教得度密法附录)


由修习此法所生果故,将见种种形相,或如烟雾,或轻清如以太,随得大安乐,如欲晕绝。


灵热由气流推送流入之主要孔道,谓之中脉。本节所述之果相,即为气流进入中脉之功效。除此心物两质织成一因外,尚有与之平行之圣净之因,即行者初次瞥见,不随念转之真心性境。如是大安乐境界,欧西谓为圣灵之启发,实则得定之初果也。行者证得时,当下便觉,与真心及心源相应。甚深冥寂境界,由是生起。尔时喜不自胜,盖已非凡而圣。与一真之境,冥合一体矣。次应愈益修习,俾力能任意出入此境。并於住境之时,逐渐加长期间,终於命尽之後,永住此境。或改行菩萨道,重入轮回,导示其他有情,亦得解脱。


观照身心能所俱遣,自觉轻安,如浮空际。在此境界,任何幻象异相之生,勿因爱憎而心起取舍。如是离於取舍。即名令心住於孩童凝视壁画之境。


孩童於壁画,毫无取着,逐图瞻览,自始至终,凝神而视,并不知次图所绘何如。行者至此阶段,必须习於此类期待而不取着之凝视情境。


卯四 令心住於象触荆棘之境。


此法在使能知不随生灭不绝之念之跳动而起。如象触荆棘,以肤粗厚,漠然无觉也。


心寂生照,识亦随起,「能止」(即上文以瑜珈方法摄入凝视状态之识)「所止」(即不绝起落之念),两相融即,前念後念,不再嬗递。


既臻冥寂性境,潜在之识,(恐为正知)於焉跳跃,如为心脉之跳蘯,纯出自动,随念生起。念之进展,即为制止,不再转成他念。


以能止自起,不劳寻求,故名为识流相续,自然起行之境。


此法令心住於如是之境,念起之时,既不止之,亦不为所动。如象触荆棘,漠然不觉,因以名焉。


胜妙圣心,如如不动,无论身心有何感动,不起相应。本节瑜珈修法,应作如是解。惟此仅为消灭生死幻妄,以证实相之初步修法之一种。此时如有所证,仍不得谓为究竟。惟以妙明觉心观照,终将悟证生死(生)涅般(无生),毕竟无二无别。换言之,念不念相,俱滞两边。迨至大手印瑜珈法纯熟之後,方知其为融即也。


辛三 此际称为最後寂静之境,大海[言*宁]静,水波不兴,彷佛似之。


如是寂静之际,以心臻静止,虽观念念生灭,不起相应,故谓之动静隔离之境。


一切法之二性,仅为一真之境之是非两相。动静亦复如是。行者现正准备证取如是境界,具如本文後义所详。


由此,行者已守一缘。


观乎动静,不异不离。彼能观之慧,於行者体验无误之时,即为妙观察智,或名出世之智。


凡心不离净心瑜珈之旨,即在令心之凡净二相相应。惟须俟心离於尘世幻妄而了悟本性之时,方能成就。妙观察智者,涅般境界之菩提(或超世)识,依是,方知一切法之不一不异也。


词藻经云:所达之地,因依如是修法,身心得殊胜调伏故,名为反照穷源之地。


词藻经,藏名多德讲(mdo-sde-rgyan),以经文词并茂,故名。


庚二(分四) 辰一 观察动不动性 辰二 证入超世识 辰三 无生瑜珈三昧辰四 证入实相(今初)


寂不起照,(念念生灭,漠然不与相应),妙观察智之力自生。行者依力观察,心不动时,不动(或心)之自性为何。心如何住於不动,如何由不动而动。动时,是否保持不动之静寂,保持不动之境时,是否尚有所动。动是否异於不动。动(或念)之自性为何。最後动如何转成不动。


如是设问,玄妙莫测,类似禅宗初机所参之话头。除用作观心修法外,并可唤醒超越之智。


当下便知动非异於不动,而不动亦非与动相异。


若依是观察,动与不动之自性,仍未参透,应再观察,能观之慧,与动不动性,是一是异。


如是观察,行者以自证分了知空无所有。能观所观,不可分别。以如是不可分别之自性不可知故,所臻之地,名为心行处灭,或谓之言语道断。


证入真实之境,则悟生死涅般两相相即,不可分别,远离世智妄见,不落文字言铨。此义与玄奥之般若颂所摄空(非相无体)不异色,色即是空精义,同其旨趣。依照欧西物理学家所发明,物质分晰之研究,已达物质化电子,电子化电能之时期。是则心法色法为一体两相之古瑜珈宗义,终将为彼辈证实无疑。生物学方面,亦发见动植物两类,已不复有界限可分。盖低类生物,实具两类共有之特性,植物学家列为草木类,而动物学家以动物视之。又化学之进程,可能使一切混合物体,变成非混合体之母素。是以瑜珈行者於推究心色二法,以求心之自性时,亦将明了自性无彼此之分,亦无色心之别,实系兼而有之。心或心行之一切相,不可谓为各各分别,恰如生命物质虽呈现万象,而其体惟一也。瑜珈上师每语其徒云:灯焰生光热,而油以竭。彼灯焰、彼光、彼热、彼油之竭、四者为相离乎,或可离之事物乎。於是瑜珈行者得以逐渐证悟心与识之无量相,纯为真心真智之辐射。然如是造诣,尚未究竟,仅能了解心之细尘耳。非俟如露零晴海然,转有为心为无为心,证得超识境界,方臻涅般之果也。


胜者主云:


心着正的,纵正亦幻。超心如如,勿谓正的。能见可见,永不相离。上师惠示,方悟真谛。


胜者主,藏语嘉惠旺波(Rgyal-vahi-dvang-po),梵名 Jinendra,藏土大手印瑜珈大师之一。


正的者,藏语达瓦(Ita-va),梵文为 drishti,顶点或意想所及处也。如如之境,非生灭心观照所及,故非生灭心安立之名言所可铨说。是以生灭心所认为之正的,终不能出生死范围。纵达此的,亦为幻妄。今所寻求者,为非生灭之涅般。既属超世,实不能谓之鹄的,盖为现证已入非生灭涅般之境也。


关於上乘观法,智者静天曾开示云:当尔坚住寂静三昧,纵为刹那,心勿散驰。并复运用妙观察智,於念起落,分别细审。


静天,藏语喜瓦喇 Zhi-va-lha,梵名 Shanti deva,印度大手印瑜珈学之阐释家也。


迦叶所问经,以火与薪为喻云:


薪摩彼薪,火顿出生。以有此火,二薪为焚。动静相融,胜智亦起。智既出生。动静泯灭。


迦叶所问经梵名(Kashyspa-Paripriccha Sutra)藏名宛宋纪诗贝都(Hood-srungs-kyis-zhūs-pahi-mdo)。


如是以胜智反观,名为隐修善观察三昧。迥异惟智论者之禅观,以彼观察,仅为外在之色尘,或为待乎感觉而起。


易言之,隐修之瑜珈行者,不藉文字名言而起观,纯在自心中寻求证悟。惟智论者,则适与相反,以永昧於心之细相故,仅以欲界或外在世界,以作比量耳。是以名为外道禅定,与隐修者之内证禅定,实有分别。於此,密喇热巴尊者云:老衲向不珍视或致力於文字名言所起之智,以其仅属巧言眩俗之说,徒扰人心,非为导入确证实相之修法也。


辰二 任何想念暗障之起,毋须舍弃,亦毋为所支配,任其生起,心勿倾侧,於其起也,观之而已。如是久之,以念未舍弃故,其实相(或空相)自然呈现。


行者如此,亦应依前导示,凝视所起之念或情绪,毫不为所左右,虽离於念,如观剧者离於舞台上之优伶然,其离也,应为漠然无动於心之瑜珈离念修法。


牧人知其羊羣不易调驯,任羊嬉游,守伺在侧,心不为移,亦不偏倾。虽任羊放草,嬉戏自如,而羊固在望,牧人心亦未尝忘之。


依此修法,一切似为启发心灵之障者,均可善用之以为行道之助,是以此法名为转障为道。


耶教徒於人之艰苦灾难,视为有裨於心性。此节所摄之意义,颇与相似,惟为瑜珈教法故,较为繁复耳。瑜珈上师之阐明此义者,以意度之,或约略其词曰:游子夜行羊肠小径,忽尔止步旁跃,状至惊骇,呼有巨蟒。迨惊心稍定,紧握竹杖,取火视之,则盘旋於途者,草索而非蟒蛇也。乃曰噫,是正余所需以束腰者也。蘧拾之束於腰际,仍复前进,惟自惭其迷惑耳。迷之为蟒,正解起时,悟为无害,反成有用。凡属有为心之运行,亦复如是,其为无害而有益者,在无明暗障未除(不悟正知)之际,视之适得其反。生灭之念,与其所起之观感,如以大手印法锻链转变之,则立与法身之真心相应矣。瑜珈行者,於证悟之时,方知念者如色法故有。实自周徧真心流出,不与相离,最初视之,若仇者悞矣。行者如是穷源反照,於一切色法,藉瑜珈力,漠然无所取着,身心舒泰,住於寂静无上三昧,於念之起落不绝,任其自然,不加制止,如是行之,念动自然合拍,与真心之翕辟相应。山河大地者,即真心翕辟之果也。是以想念虽似为道之障,而行者善用之足以为助也。其他一切障道之法,亦复如是。盖依圆觉圣哲之所照见,一切生灭法,或如无形之念,或为有相之体,咸为一心所生也,详见辰三。


唯观於念,了知能舍(即心)所舍(即念),性不相离,获得解脱。此法为胜道修习心要,或名穷源三昧。


已得解脱,於一切有情犹未明心见性,顿起无限悲悯。


行者至此境界,已由有涯常我尘心(或识)进展至无量无我真心或识。今应修反观之法,即自真心,不偏不倚,无我无私之立点,以观察有情之心,即大比小,照见一切有情,迷於有涯幻起之心而未悟真心,大悲於是乎起矣。


行者终其身,致力修观,身语意回向众生,以依上来修慧教法,已悟色法非实故。如是显为自利之回向,於彼不足为害,如服密咒加持之毒物,不为所伤也。


设於回向,观想如为因己而起,则一己独立存在之妄见,随之而生矣。是故行者於一切众生无二无别之真谛,应信证不退。反於是之信心,犹为毒物,应即避之。而正信则为密法加持之毒物,或为毒物之对治也。是以回向者应视若当然应为之事,切勿计及自身。於此,除哲理外,应知健身瑜珈有特殊修法。藉法吞服一切种毒,无害於体。据传如是毒物,即系经过密法加持者。换言之,毒物以按瑜珈锻链,输入灵力,毒性为消,转为无毒也。


为审慎修习此(类似自利回向)法故,祈祷文式,特有规定。今述其一颂云:


行道所见,余无取舍。


祈祷圣师全文云:


行道所见,余无取舍。惟愿上师,准赐恩波。一切色尘,缘起故有。俾得证为,法界之性。


恩波者,具如他处所明,为自佛刹及净土内诸上师在灌顶时流入尘世门徒体内之灵力,如为电传,裨助极宏。法界之性者,法身所化之三相也。(详见中有闻教得度密法编者原叙)今就祷文所摄之观点,解释如下。(甲)周编之身,即一切形相(上自超生死佛身之妙相下至最低类生物体相)同一本原之象徵。(乙)周徧之语,即一切音声(上自佛语下至自然界四大之元音)同一本原之象徵。(丙)周徧之意,即一切识觉(上自证觉者完全开朗之心或识下至极微生物之自然感觉功能)同一本原之象徵。


辰三(分三) 巳一 观察三时 巳二 观察心色 巳三 观察一多(初又分二) 午一 过现未三时 午二 生灭时之非实(今初)


观察三时,当如下说,过去之念已灭,未来之念犹未出生,自属无体。当前之念,亦不能确认其为现在。


当前之念,停住时间,不过刹那,随起随灭,实难说为现有。其实与未来之念,性不相离,以未来念起,即成现在故。与过去之念,亦不能分离,以现在消逝,成为过去故。是以现在与过去未来三时不可分别。如是禅观,意在使行者证悟过现未三时,无二无别,并使了知尘世时间观念之谬悞,以时间正如其他一切生灭法,纯为幻化故。


依是观察,久之自能了悟一切生灭性,不异三时之性。


心未启迪,所缘一切仅为如幻不实之相。但已获成就之行者,照见一切法之本性,则知其为法界不可分离之部份。依照下节所示,一切如幻而有者,唯心造故,妄念差别故。


一切法本无,因心所现故。


此节如再直译之,可为「一切法离心无生,心生故。」换言之,一切生灭法,离超世真心外,了不可得。山河大地者,真心翕辟所显之用,印度教谓之大梵之梦,盖指其为梦之境界耳。大手印教法者,即以促使行者自此生灭梦中醒觉为目的,其他一切真实瑜珈教义,亦复如是。


午二 莎喇哈大师於悟证生灭时三者自性皆空时,有偈云:


生灭时间有译为生灭住者。於此,应知东方大智哲於相对论学理,早着先鞭。盖生灭时者,对心立名,心有故有也。


生之於色,如空双遮。色若遣离,尚何云生。无始来时,性本无生。荷师显示,妙谛今证。


空者,此处以非此非彼喻之,非为如妄心所对之欲界色尘可以计度差别之相,是以不陷两边。色法实有之妄见,既经证觉之瑜珈行者遣离,以其如幻不实,且仅待於心未启迪者视为实有而有故,则生者待色而起,自亦遣除,或转成不陷两端之中道,如为无可差别虚空之性。於是於证取如是境界时,同时了悟一切生灭时见,纯为生灭性,或本无自性。


禅观之法,应依此颂行之。


巳二 观察心色修法如下,心者为成自色法而有乎,抑非成自色法而无乎。如为色法,成自何色。如为外在境界,是何相状,是何色彩。如为内虑功能,亦如念之刹那生灭乎。如非色法,如何作种种相,又其如何生成。


如是观察其心,如属色法,自可视为实在。但以胜慧观照,便知所谓心者,了不可得,是以不得谓为成自色法。再以胜慧观察,非为色法,亦非空无,如是非色亦非非色,不落两边,名为中道。


中道者,梵语玛底牙密嘠玛嘠(Madyamika marga),藏语乌美蓝(Dvumahi-Iam)。佛教中论宗,以中道义得名,不落是非两端也。巴利经藏杂阿含经之杂集因缘品云:是为一端,非则另一端,如来避於两端,说中道义。


如是堪证之实相,除需有上师导示外,仅凭演绎与归纳方法,心不能达。譬诸无价之宝,唾手可致,而自未注意。上师之导示,即使之注意也。是以如是导示,亦名大法。


兹仿上师亲传式,概述如下。谁为能观。能观者,胜慧亦即超世之识也。所观者何。所观者,静与非静,不动与动也。胜慧何自而生。胜慧者,生於一切心融即之一心也。何者为心。心者不可见,无自体,心行处灭,言铨不及,无生无作,盖实相也。纵经诸佛亲证,既未眼见,亦非其他五根所能明,轮回(六道有情所居)涅般(圆觉佛道境界),以是为因,从是分界,故并无实体。非异非一,超绝两端,须经修习此中所说上师导示後,方能证为中道。


古德云:


上师导示,深印心田。宝藏不远,藉此可见。


内心者,一切真实财宝之源,人以贪恋尘世,尚未发见。人既不知本来面目,又为无明驱使,不断流转生死。以上师导示,始获解脱之道,犹宝藏之为人忽视也久矣,上师启示,方显无价之珍。是以虔诚学人,摆脱尘世,出家修行,则涅般之果可致矣。


巳三 今当宣说一多之观察。


心者为一为多。如一,现见有种种相,如何是一。若多,则一切法本性无二无别,如何是多。


心者如人所知为一体而有感受,了解、计度、忆念、识觉等种种相。如是等相,世俗谓离於心,而各别存在。然以真谛察知,实为空性,即与真心不可分离之一性。易言之,宇宙大心者,一切法与之相应,不一不异。宇宙小心者,其反映也。


如是观察,使知心者非多。既离於(一多)两端,名为不住於完全寂静(或终灭)之大手印境。


不住於完全寂静之境者,即不住於涅般安乐之境,藏语喇都米那巴(Rabtu-mi-napa),以大手印为象徵,中观宗,藏名乌玛巴(Uma-pa),谓为实相,或空相之无上境界。该宗释云:空相者,非无非有,亦非非无,亦非非有,文字言语,不能铨说,以文字言语纯为感於欲界境相而起之妄见所安立,而实相者,离於欲界之境相也。大手印上师,信受如是中观义理故,教人勿以涅般为止境。彼证涅般者,住於常乐我静,纯为自利耳。换言之,涅般者,非为自利,应为利他而证,庶一切有情,得同臻此境。是以藏土之企冀圣智,求证所谓涅般之正觉者,咸发愿为菩萨,或大导师。愿文大意为「具愿者非俟一切有情(下自地球及其他一切星球上最低类亚人生物,上至诸天中未证觉之最上神人以及地狱受苦众生,)尽渡生死海,而登彼岸,不入涅般」。南方佛教徒,於独觉罗汉证得涅般时,往往视之为止境。而大乘佛教徒则谓,涅般者,心在觉性进化後,所臻之境。惟以进化常在嬗递,不可谓为止境。如此则涅般亦不能视若最後之地也。


行者如是证得寂静三昧,胜慧妙观察智独自显现。是以大手印(或谓实相)名为无分别三昧。


辰四 由於上来修法,一切信为实在之迷执,已自心涤除,眼见者尽为幻妄,如灯幻形。


是以经云:


前後观瞻,徧及十方,目所能击,如如而已。上师加被,妄执已除,自是而後,於人无求。


巳二 非常修法(分二) 未一 转不可分离之一切色与心,为一体之瑜珈。 未二 一切法藉俱生无垢心(或大手印)之力,得以转成法身之无禅瑜珈。(初又分三) 申一 藉睡梦之喻,了悟色即是心。 申二 藉水冰之喻,了悟万象本体无二无别。 申三 藉水波之喻,转一切法为融合一性之境。(今初)


无禅瑜珈藏名贡美吉那尔倦(Sgom-mod-kyi-rnal-bhyor),指较高之瑜珈境地。在此地内,所谓禅定之转变者,与禅定唤起之胜慧,俱时而起。禅定者,本为证取如是顿觉境界之方法。证入之後,禅定不复需要,犹之行人,乘筏渡河,既达彼岸,则筏无用矣。


梦中所见,不离於心。是以醒觉时一切色法,仅为无明迷梦境界,离心亦无自性,以心幻成故。


世人沉溺生死海中,其智所及,不出感觉即欲界比量而得之知。其实一切尘世之知,均非真实,复因深着我见,真智为遮。是以瑜珈行者名之为无明,(梵语 avidya)惜迷妄之众,颠倒梦寐,水深火热,不知妙觉解脱之道耳。


任何念起,或幻想之起,以轻安之心,任运观照,自悟一切外在色法,与一己之心,及其内在色法,一一不能分离,立即转成一真实性。


瑜珈之主,密喇热巴尊者云:


昨夜所梦,色心不异。梦为导师,尔等知否。


古德亦云:


三界转变,成大悲心。无有少分,不随转变。


佛教徒分世界为三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转变者,为一种不可思议之变化进程,藉瑜珈方法修成之增上观想而起,旨在助成行者於心性上,证入所求完全利他之菩萨道。行者修习之时,上师导示,约略如下。三界形成之世间,应观想为一体之两相。世界之动相,视若佛父。藏语(yao)此土谓阳,智相则视为佛母,(藏语 yum 此土谓阴),观想两者相合,(藏语 yab-yum 阴阳也)不可分离。瑜珈行者之鹄的,即为证入如是圣净之一体,所谓大手印法者是也。行者达此时期,上师或概示大手印教法如下。「以证入超生死无常与苦之实相,了悟心色万象本体以及一切对立之两相,实出一体,不可分离故,顿臻圆觉利乐。如是既臻实相,位跻菩萨,於一切有情之沉没无明,不胜悲悯,誓愿济拔之,重睹法界光明」。是以行者於已入大乘菩萨道後,大悲心智,自然出生也。


申二 现起万象,(或万象所呈相状)以无自性故,可谓为自本体流出,虽非实相,而宛然有相。如是万象本体,永久融合,同属一性,犹水之与冰,一体而两相也。


换言之,万象者,出自真空,即本体之阴影或为万象之本源。全部大乘表徵中,其最为欧西学者所悞解者,莫若佛父母交泰之相。实则如是之相,象徵万象与本体,本属一体耳。盖一切两相,纵如可想像之生死涅般最高两相,均为一体之徵也。


依是修法,便知安乐之与真空,明光之与真空,智慧之与真空,三者虽各为两相,实皆相合之一性,是以名为一切心行融合一体之现证。


每一两相中,空者,一切心行(纵为细尘)所由起之本体也。乐者,正觉之乐也。明光者,内心妙明也。智者,圣智也。


融合一体,即阴阳之表徵。


经云:


如人了悟,一切如如。如如之外,不见一切。念诵记忆,无非如如。即所观想,亦为如如。


申三 以波生自水故,一切法之如何由以空为自性之心出生,可以知矣。


莎喇哈大师云:


森罗万象,唯心造故。以是知心,无异上师。


按诸各宗佛教基本义理,人间上师者,仅如大导师乔答摩如来之为导行者而已。求涅般正觉者,必须以身作则。以践道者,为其自己而非上师。如人之饮食,纯为自身营养也。且如世尊所示,朝圣者於朝参旅途中,实应以自心为光明,以自心为归依。盖涅般须行者躬自证之,非上师所可代证也。


此法名为周徧法界之一法,又为一中显多。行者於成就之後,一切心行,皆证为空,盖智慧之果相也。


法界者,梵名 Dharma-dhatu,藏语秋吉荫(Chos-kyi-dvyings),直译之为法种,


未二 今说一切法藉俱生无垢心或大手印之力,得以转成法身之无禅瑜珈修法。


应灭无明,既已消散,能灭亦止。所谓修道,已告成就,如旅行之业已完成也。


旅行既终,则终点之外,别无可诣之处。行者於是获得大手印之殊胜利乐,证入无住涅般之境。


藏语米内拜(mignas-pahi)此云无住,妙娘来台巴(mya-ngan-las-hdas-pa)者,远离於苦之谓,即梵语涅般之藏文正译也。涅般既臻,轮回道绝,涅般之外,别无去处。盖涅般非实有其地,亦心之境界而已。惟按诸上述大乘佛理,进化递嬗,永无止境。是以涅般惟应视为心灵在永久进程中所遇休止之所耳。觉者於生死涅般二者,不生分别,住於涅般,亦住生死,二者於彼,复非所住。若以涅般为所住,换言之,若视涅般如赛米族人信仰之天堂,为终止之境,则此外进展,即无可能矣。


上来已述诸佛菩萨不入涅般,愿住世间,利乐一切有情。尔许菩提心力,如是加被世间,其迷妄之毒,将於诸刼期内,逐渐消歇。并藉诸佛菩萨广大周徧之悲心,导使世人逐步进趋,至於至德之行。在无尽之未来,我人不难想见,如是佛菩萨悲力,於世人之求生存苦,终将一旦消除之,化恶为善,并以圣智之光,消散无明。三界如是转变,则生死涅般,融即一性。於是一切有情,咸证大手印利乐,生死流转,永久终止,众生尽入涅般,证取不可思议之胜果。


巳三 教言撮要


大本生死变易法中,那洛巴尊者,援引其享有盛名之上师谛洛巴尊者之语如左:


此法在藏土属诸论藏,宣说变易迁移身识往生他土之密法。书之全名,为「那洛巴尊者超世胜法,善入大乘妙道,变易迁移身识导示录」。本文所引之颂,系说明成就大手印瑜珈之行者所经之境。关於尊者迁移识体法之精义,详见那洛巴六法,((一)灵热法,(二)幻身法,(三)梦境法,(四)明光法,(五)中有法,(六)迁识法,)及迁识瑜珈。


美哉斯慧,妙悟自性,言铨不及,非心所缘,余於此外,复何宣说。藉尔心印,了悟自性,令心安住,本性之境。慎毋作意,思量观察,须禅观,亦毋反省。


心印者,指纯以象徵传授之法。行者於灌顶之时,或已受持於心矣。


如是颂言,为上来一切教法之心要。


本文教言竟。


丙三 结述(分三) 酉一 了悟大手印,并与之相应。 酉二 践道时,观察障碍,与三悞四迷。 酉三 体验与实修所生之知,异於理论或因名显义之知。(今初)


了悟大手印并与之相应者,层次有四。(一)达於寂静之境。(二)修时体验,应善用之。(三)种种体验,与煖等四加行,以及道上所践之各分位,应一一区别之。(四)证得如是造诣之果相智,应保持之。


了悟大手印并与之相应者,换言之,即行者不仅必须了悟其教法,且应超绝世智,亲切证入。


达於寂静之境者,原文直译之为树立基础,意谓行者必须以寂静之境,为行道之基础也。


修习瑜珈至某一分位时,行者经历煖,顶、忍、世第一法,四加行相。煖者,如火烧尽色心之妄执,助使行者证知实相,随初见道时而起。顶者,实相在完全呈显前闪发之最高度。实相光现,无明暗障消散。此後因圣智焕发,道心坚定。於是行者以忍加行力,进修至於世第一法,即所谓涅般也。


如是四层次,为成就瑜珈之要素。


酉二 践道之时,观察障碍,与迷悞修法如左。


色法为障,心为之扰,了悟心色不二,障碍自消。念起为障,了悟念与法身不二,障碍为消。本体起障,了悟本体色法非二,障碍消除。


心以为障,始谓之障。入道之初,心未启迪,以执一法为障,锐意除之,身心不安矣。


证入法身,或法界,或实相之际,顿觉念起念落,任运而来,与一切法之节奏,自然合拍,是以与法身无别。法身者,一切法泯灭其中,融为一体,至为玄妙也。


於禅定所生冥寂之相起执着故,致有三悞。防止之法,行者之心灵进展应指向体验之超世正见境界。


三悞者,(一)於观察念与念之迁流,起执着。(二)於如是观察所起反映,起执着。(三)於心之寂静境,起执着。行者於三悞中,坚着一悞,习以为常,进修即无可能。行者中有执着於心之寂静之境者,而以修习健身瑜珈行者为尤甚,设无大智上师获持,不求前进,往往迷惘愈增,悞为得道。以有如是原由,上师之责,不仅在於教义之阐示,且应将修道种种陷失,以及未成就前,中途必将经历无数感官上之幻象等,深深印入门徒之心也。


超世正见者,实相也。证入之後,幻妄不起,盖与禅定之际回不相同也。


行者於修道时,易於迷入歧途者有四。(一)迷於空,应观空如大悲心,以对治之。(二)迷於固步自封,(即令心不进证实相)。应证知一切法之自性以对治之。(三)迷於能止,(试止念之起)应悟证能止所止,一体非二,以对治之。(四)迷於所行之道,应了悟俱生大手印,并获得解脱,以对治之。


迷於空者,起自自利之念,如云:余将不再投生人间,此为余住世之最後一次,余将永离生死,余已证果,余已证得涅般等语。非俟一切人法我见根除,转成无我广大利固步自封者,藏语健兑(rgyas-hdebs),封闭为义。盖指自我主义为最极重大之谬悞,或指人於所得所解,自谓完满无误之妄念。如是闭塞心路,不再进求实相,则心灵进展,自无可能,以是谓为智哲者之绝途。且历经证明为各宗教团体之极大弱点,各宗教之衰败,亦由於此。盖各教引经据典,无不以经文所示之真理为圆满,为究竟也。


学人先经导示止念之起,随悟念者,不仅不应制止,且用力止之,念反增多。故其次修法,即为停止一切制念之力,令心住於能止之境。恰如孩童之应升较高学级,而反留读於幼稚园也。


俱生大手印,亦可解作法尔净心常恒之境,证此心时,即得解脱,特尘世之庸众不悟耳。一旦解脱,则於所行之道,不再迷执。然行者中有於证果之後,仍好重温修法,或追践所行之道者。此殆由於彼辈之偏嗜瑜珈法门而起,如能永住解脱之境,其患自失。


酉三 体验与实修所生之知,异於理论所起之知,修法如左。依於闻思,而明了心真实境者,仅为理论所起之知。了知一法异名即心真实境者,为体验之知。如实通达真心,直了无生者,方为信证。惟圆智之名,须俟与圆智相应,庶不相违。


一法异名者,指行者修时所证之心境。以小宇宙心返至本来真实之境时,乃一无垢无扰,如如常流,之识体,不生不灭,起自法尔一心,仍还诸法尔一心也。


以己体验超越境界故,内心证知,目的在未成就前,宛然在望,行者於是完全信证,实有目的在前。如人於旭日未升前,先见晨曦,确信日之必升也。易言之,虔信学人,在未究竟证得无生之涅般前,深信无生可以证取也。


大手印瑜珈法要,本文竟。


乙二 造文因缘


以下为本文之来源,如木刻本第七叶第二面及最後一叶所载,为一饶有兴味之故事。


藏喀国王,名钻芬藏波者,发愿将大手印法要,与那洛巴尊者六法,编成标准经文,以价值九千六百卢比之红花,供奉编者。(即王之上师,名白莲花祖师。)编者以本文显有甚多擅改篇段,混充录自各经论者,经於编时尽行删除,以大都难以徵信故。渗淡经营,方成此书。以之流传,溥利未来有情。编时,编者方闭关虔修心要於喀珠南山中,地名圆觉之心。


愿斯流出利乐吉祥


本节尚有加注如左


为广增法益故,确嘉锁南嘉藏居士捐献本文本刻版鎸费,每版银币一枚。


藏喀者藏语 Zango-dkar 意谓白铜,地当喀什密尔与拉达克两地之间。钻芬藏波之名,源出梵文,译为 yzhan-phan-Bzang-po 汉义善巧助人。王效法世尊,弃国修行。


那洛巴尊者六法,亦为白莲花祖师所编。


喀珠者藏语 Mkar-chu,西藏南部之山岭。北望拉萨,东接不丹国,位落洛达沧波县,江水横流,以县名为名。


圆觉之心,藏语为占居宁波(Byang-chub-snying-po),似为隐修所在,或为与村落不通往来之地名。


确嘉锁南嘉藏(藏语 Chos-rgyal-bsod-nam-rgyal-mtsham)者,此翻为持吉运旗法王,恐为某贵族,兼为虔信居士之尊称。


本书计有七叶,每叶长英尺一尺九寸有半,宽四寸。前後面分印,共为十四面,刻成十四木版。故某贵族居士共捐献银币一十四枚。

Tags: 责任编辑:思过黑鹰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密宗道次第論 【五卷】 下一篇明行道六成就法 【一卷】
清净莲海佛学网: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交流论坛 联系我们
本站声明:本站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如侵犯了你的版权,请你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消息后24小时内删除。
清净莲海佛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