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忻州市五台山宝华寺 05-13
·忻州市五台山古佛寺 05-13
·忻州市五台山海会庵 05-13
·忻州市五台山大宝寺 05-13
·忻州市五台山宝德寺 05-13
·忻州市五台县法华寺 05-10
·忻州市五台县玄真寺 05-10
·忻州市五台县碧霞寺 05-10
·忻州市五台县西建安福田寺 05-10
·忻州市五台县六度庵 05-10

文库热门

·忻州市五台山宝华寺 05-13
·忻州市五台山古佛寺 05-13
·忻州市五台山海会庵 05-13
·忻州市五台山大宝寺 05-13
·忻州市五台山宝德寺 05-13
·忻州市五台县法华寺 05-10
·忻州市五台县玄真寺 05-10
·忻州市五台县碧霞寺 05-10
·忻州市五台县西建安福田寺 05-10
·忻州市五台县六度庵 05-10

TOP

第廿六课 真言宗(四)
2018-06-07 16:04:28 来源:清净莲海佛学网 作者: 【 】 浏览:200次 评论:0

第廿六课 真言宗(四)
  

十一、六种无畏


  无畏是安稳苏息之义,一切众生,被烦恼所缚,不得自在,若修至此处,则能分别解脱,得到安稳苏息,故名无畏。一、善无畏。世间善人,持五戒十善,其心安乐,离恶道怖,此则名为善无畏。若约真言宗,修三密而供养本尊 (1),能起无畏精神,遇险恶境,可化为平善,其位与此相等。二、身无畏。二乘行者,不净观等成就,于身的扼缚,得以解脱,无复圭碍,离诸恐怖,此则名为身无畏。若约真言宗,观于坛上本尊,众相现前,威光涌现,渐至摄相向性,脱离形骸,能起无畏精神,遇痛苦事,亦可化为无有,其位与此相等。三、无我无畏。二乘行者,入见道位,观一切法无我,我执既消,怖畏即除,此则名为无我无畏。若约真言宗,于本尊海会 (2),觉诸像皆属缘生,不起爱著,即我身亦不可得,其位与此相等。四、法无畏。二乘行人,入无学位证偏真 (3) 之理,于五蕴和合身,觉其为空,无所怖畏,此则名为法无畏。若约真言宗,于本尊三昧众相现前之时,知其如水中月,镜中像,虽极庄严,实同幻影,其位与此相等。五、法无我无畏。大乘菩萨,证法空真如,了万法唯心,于诸法略无我见,而心得自在,此则名为法无我无畏。若约真言宗,知一切境界,皆自心功德,能得自在之用,其位与此相等。六、平等无畏,亦名一切法自性平等无畏。佛知一切法平等,证入法性,于本末能所,了不可得,此则名为平等无畏。若约真言宗,修成上上悉地时,无相智慧身,有相福德身,皆能自在受用,其位与此相等,到此地位,即成佛矣。
  


十二、五类法身


  本宗的一切教相事相,均建立在佛地上,均是宣说如来的果位,显示法身佛的真实境界,并分身为五类,此五类法身,皆含摄在大日如来一大法身内,所有十方三世诸佛菩萨,天龙鬼神,有情无情,皆是毗卢遮那法身所摄,包无不尽,兹分说于下:
  

    (一)自性法身 诸佛的真身,法性理智,自然具足,三世常恒,流出三密之法,以教菩萨,有理法身智法身之别,皆名自性法身。


  (二)受用法身 诸佛受用身有二种,一、自受用身,是自受法乐之身,与理相应,二、他受用身,是为十地菩萨所现的身,与智相应,皆名受用法身。


  (三)变化法身 诸佛为地前菩萨,及二乘凡夫,所现的丈六应身(4),说内证法,属于变化所作,亦是法尔而有,名变化法身。


  (四)等流法身 此身系为九界平等流出,故名等流,乃至为六道含灵,示现同类的身形,随机化度,名等流法身。


  (五)法界身 如来法身,具六大体性,周遍法界,名法界身。
  


十三、阿字本不生


  本宗的理论,认为凡物之为元初根本者,必为不生之法,凡能生诸法之因,即非元初根本。阿字译为「无」,又云真空,为众音之母,一切字的种子,故即是般若实相的理体,无生无灭,金刚顶经说:「阿字门,一切法寂静故。」是也。


  本宗教法,与他宗大异,其幽奥处,秘密难晓,属于如来内证境界,故非凡夫所能了解,以不解故,谓之为密。所以其陈义不能用显教教理,加以推测,学者若欲知之究竟,则非学密不可。

 

【注释】


  (1) 在诸尊中,以其尊为本,故名本尊。秘藏记曰:「我本来自性清净心,于世间出世间,最胜最尊,故曰本尊。又已成佛本来自性清净理,于世间出世间最胜尊。故曰本尊。」


  (2) 多数圣众会合,德之深,与数之多九如大海,称为海会。


  (3) 小乘所说的真理,偏于空之一边者,名为偏真,意谓虽真而有偏也。


  (4) 见初级佛学教本,第二十一课注五。

 

【习题】


  (一) 述「无畏」之义。


  (二) 六种无畏,是那六种?


  (三) 五类法身,是何名目?


  (四) 何谓一、变化法身?二、等流法身?


  (五) 解释法无我无畏及阿字本生义。


  (六) 何谓一、海会?二、偏真?

Tags: 责任编辑:思过黑鹰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第廿五课 真言宗(三) 下一篇第廿七课 禅宗(一)
清净莲海佛学网: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交流论坛 联系我们
本站声明:本站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如侵犯了你的版权,请你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消息后24小时内删除。
清净莲海佛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