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忻州市钟楼寺 05-04
·阳泉市郊区辛兴圣泉寺 05-04
·阳泉市平定县洪济禅 05-04
·阳泉市报国寺 05-04
·阳泉市平定县寿圣寺 05-04
·阳泉市平定县资福寺 05-04
·阳泉市盂县文殊寺 05-04
·阳泉市矿区释迦寺 05-04
·阳泉市西烟镇麦坡村玉佛寺 05-04
·阳泉市郊区半坡王兰寺 05-04

文库热门

·忻州市钟楼寺 05-04
·阳泉市郊区辛兴圣泉寺 05-04
·阳泉市平定县洪济禅 05-04
·阳泉市报国寺 05-04
·阳泉市平定县寿圣寺 05-04
·阳泉市平定县资福寺 05-04
·阳泉市盂县文殊寺 05-04
·阳泉市矿区释迦寺 05-04
·阳泉市西烟镇麦坡村玉佛寺 05-04
·阳泉市郊区半坡王兰寺 05-04

TOP

清净道论导读(四)
2019-05-05 12:03:58 来源:清净莲海佛学网 作者: 【 】 浏览:1770次 评论:0

第三部分:慧学


[Pannaa(Purification of Knowledge(Pannaa-Visuddha) of the Path of Purification(Visuddhimagga)]

 

清净道论导读--慧学的一般教导


[General Teaching of Pannaa(Purification of Knowledge(Pannaa-Visuddha) of the Path of Purification(Visuddhimagga)]


--------------------------------------------------------------------------------

                             
第三部分:慧学


1:慧学在清净道的地位。<序论>中提到,解除烦恼结的‘住戒有慧人, 修习心与慧’。‘住戒’已于第一部分解释,‘修心’已于第二部分解释, 这里解释‘修慧’,将完整地教导慧学。以戒定为根基,慧学指导修毗婆舍 那观,成就智慧,究竟解脱。 2:慧学的六个问题。慧学将解答六个问题。一:什么是慧?二:什么是慧 的语义?三:什么是慧的特点、功能、生起、依因?四:慧有几种?五:当 如何修习?六:什么是修慧的功德?比起定学,少了杂染与清净的问题,因 为智慧是完全清净的,所以没有杂染或清净的问题。 3:本书对慧学的章节安排。前四个问题是慧学的一般教导,属于第五章。 第五个问题是慧学的核心。修习智慧就是七清净的后五清净,也就是三:见 清净、四:度疑清净、五:道非道智见清净、六:行道智见清净、七:智见 清净。三:见清净就是观察名与色(世间心与身),四:度疑清净就是观察名 与色的因果缘起,五:道非道智见清净就是思维观察名与色的无常苦无我, 六:行道智见清净就是观察名与色的生灭直到舍离名色,七:智见清净就是 现观四谛,生起圣道与圣果。换句话说,修慧五清净的阶段必须先认识蕴、 缘起、圣谛等。因此,如何修习智慧的问题可以分成两大重点。第一个重点 必要的基础知识,认识蕴、缘起、圣谛等,这就是论中所谓的‘慧地’(如 同大树的土地),也可以说是闻思真理的阶段,我们将于第六、七章学习。 第二个重点就是修习五清净,这就是论中所谓的‘慧体’(如同大树的骨干) ,就是修证真理的阶段,我们将于第八章修习。第六个问题:什么是修慧的 功德?修慧的功德犹如果实,我们将于第八章最后一节。

 

--------------------------------------------------------------------------------


第五章:慧学的一般教导


 慧学的一般教导解答慧学的前四个问题。 第一:什么是慧?简单地说,慧是与善心相应的观智。 第二:什么是慧的语义?以了知之义为慧。慧的了知不同于想的知及识的知 ,虽然这三者都有知的成份。想的知只是想知对象‘是青是黄’,不可能通 达‘无常、苦、无我’的特点。识的知则进一步知道。‘无常、苦、无我’ 的特点,但不能获得出世间的道现前。慧的了知则能更进一步努力获得圣道 的现前。这三种知就像三种人。天真的小孩看货币只知道它的颜色与形状, 就如同想知;乡下人进一步知货币的利用价值,就如同识知;银行家更进一 步知道它的真假,各种样子,就如同慧知。 第三:什么是慧的特点、功能、生起、依因?慧的特点是通达诸法的自性, 功能是摧毁那覆盖诸法自性的痴暗,生起则为无痴,依因是依于定。 第四:慧有几种?可以分成四种。 1:以一种解释的就是通达诸法的自性。 2:以两种解释的有五项。(1)世间慧是与世间道相应,出世间慧是与出世 间道相应。(2)有漏慧是与烦恼相应的慧,无漏慧是不与烦恼相应的慧。(3) 名差别慧是修婆毗舍那那的行者观察名(受想行识蕴)的差别,色差别是观察 色蕴的诸差别。(4)喜俱慧是喜俱而且与智相应的心,舍俱慧是舍俱而且与 智相应的心。(5)见地慧是初道的慧,修地慧是其余三道的慧。 3:以三种解释的有四项。(1)思所成慧是由于自己的思惟所成就的慧,闻 所成慧是听闻他人教导而获得的慧,修所成慧是达到安止定的慧。(2)小所 缘慧是缘欲界修观的慧,大所缘慧是缘色无色界修观的慧,这两者是世间的 ;第三是出世间的,无量所缘慧是缘涅槃而起的慧。(3)入来善巧慧是断不 利的和生起有利的,离去善巧慧是断其有利的和生起不利的,方便善巧慧是 于一切时、处的方便慧。(4)内住慧是观察自己的诸蕴,外住慧是观察他人 的诸蕴或身外的色,内外住慧是兼修前二者的观慧。 4:以四种解释的有二项。(1)四谛智,苦谛智是缘苦谛而生起的智,苦集 智是缘苦的集起而生起的智,苦灭智是缘苦的寂灭而生起的智,苦灭道智是 缘灭苦之道而起的智。(2)四无碍解,义无碍解是义的智,法无碍解是法的 智,词无碍解是法的词的智,辩无碍解是诸智的智。

 

第六章:五蕴─慧地之一


[Five Aggregates of the Path of Purification(Visuddhimagga)]


--------------------------------------------------------------------------------

            
第六章:五蕴─慧地之一


1:回答慧学的第五个问题的章节安排。慧学的第五个问题是如何修习智慧 ?第一个重点是学习智慧所要深入的大地,它的内容就是五蕴、十二处、十 八界、二十二根、十二缘起、四谛。第二个重点就是五清净的修观次第。就 修观的实际需要来看,先详细地学习五蕴是最基本的,其余的处、界、根、 缘起、谛都是在蕴的基础之上作解释或加入不同的内容。所以,我们在第六 章先详细说明五蕴,第七章解释其余的。第八章教导修观的五次第,回答慧 学的第五个问题。 2:五蕴是什么?蕴就是一堆一堆的聚合,五蕴就是五堆不同的聚合,它们 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色蕴就是一切物质及物质的特性,包含 四大种及二十四个所造色。受蕴就是一切感受,想蕴就是一切想知,行蕴就 是一切造作,这三蕴就是五十二心所法。识蕴就是一切识知,包含八十一世 间心与八种出世间心。这五蕴就包含一切胜义真实的法,其余的存在都由之 组合。了解五蕴就是了解身心与世间,是悟入真理的开始。 3:慧地的内容极丰富,就是通常所谓的教理,佛教的真理。<<清净道论>> 详细地分析论究,开显胜义的法,我们得耐心地学习。本书尽可能以白话, 作简要的解释。更系统详细的说明留待<<摄阿毗达摩义论>>。  

 

第一节:色蕴


 色乃被冷热所破坏的东要,色蕴包含物质及物质的特性,进一步分析可 区别为四大种和二十四所造色。 1:四大。四大就是地水火风,它们是色蕴的基本特点。地界就是坚固、粗 硬的特点,水界是流动、凝结的特点,火界是暖热、遍熟的特点,风界是浮 动、支持的特点。虽然四大各有特点,但任一个的生起必然依缘于其余三个 ,任一个的现起就是它在四种特点中的显著、突出、现起。 2:二十四个所造色。所造色就是四大聚合成的色法,所以说,四大是能造 色,四大聚合成的是所造色。这二十四个所造色是四大的基本衍生色。 (1)眼睛能接触颜色。 (2)耳朵能接触声音。 (3)鼻子能嗅触香气。 (4)舌能接触味道。 (5)身能接触于所触,遍于身体之中有执受色的一切地方。 (6)颜色能刺激眼。 (7)声音能刺激耳。 (8)香能扑鼻。 (9)味道能刺激舌。 (10)女根是表现女性特点的机能,显现为女性的相貌、行动、气质等。 (11)男根是表现男性特点的机能,显现为男性的相貌、行为、气质等。 (12)命根是维持生命现象的机能,生命力。 (13)心所依处是在心藏之内的血液,心依之而活动。 (14)身表是由身而表示自己的意志,它是身的动转之因。 (15)语表是由于语音而表明意志,它的现起就是语音之因。 (16)虚空界能划分色的边际界限,四大种不接触的状态或孔隙的状态;有了 虚空界的划分界限,我们才产生‘上、下、左、右’等空间区别。 (17)色轻快性可以除去色的粗重,现起为轻快。 (18)色柔软性可以除去色的坚硬。 (19)色适业性使身体随顺适合工作。 (20)色积聚性能积聚成色的特点。 (21)色相续使色随顺结合不断灭。 (22)色老性可以成熟色。 (23)色无常性有色的坏灭的特点。 (24)段食是滋养素,可以支持身体。 在四界差别观(第三章第六节)中,以四界差别,观察人体的四十二部分 与现象,那主要是从人体的部分来区别。本节的二十四个所造色则着眼于人 的各种主要机能(如眼等)及色蕴的一般现象(如色老性)等。

 

--------------------------------------------------------------------------------


第二节:识蕴


   识蕴包含八十九种心,这个部份非常重要。八十九心有十四种作用,十 四种作用的不同路径可以指明各种境界的心路历程,乃上座部教理的心藏地 带。由之,可以对人作最彻底的观察。  

 

第一项:解释八十九心


 八十九心,<<清净道论>>是依善心、不善心、无记心分成三类,可以整理成 表二。以下我们先耐心地依表一分类的编号逐次解释。 表二:八十九心的分类表(NOTE:待补) 1:善心有二十一个(1-21),它们的生起是无贪、无嗔、无痴,能造善业而 感善果。分成四类,欲界八个、色界五个、无色界五个、出世间四个。 1.1:欲界善心八个(1-8)。(1)喜俱智相应无行,有欢喜、正见应为善、没有 行(内不犹豫、外不受他人鼓舞)。‘行’在这里是专指受自己考虑或受他人 鼓舞的制约。没有行是指不受条件制约、当下就做,有行则是受条件制约、 内自考虑或外受鼓舞。(2)喜俱智相应有行,有行是指为善时自己犹豫或受 他人鼓舞,例如孩子父母鼓励才布施。(3)喜俱智不相应无行,智不相应例 如小孩看到父母行善而模仿行善、并不是自己正见当行善。(4)喜俱智不相 应有行。上来的四个善心都与喜俱,善心的强度是依次递减。接下来(5)到(8) 的四个善心都是舍俱,强度也是依次递减。舍俱是伴随舍心,例如不得所施 之物和受施之人,或者没有其它欢喜的原因。(5)舍俱智相应无行,(6)舍俱 智相应有行,(7)舍俱智不相应无行,(8)舍俱智不相应有行。这八个心发生 在世俗人和前三果的圣者,会有欲界善的异熟心(42-49)。阿罗汉不再造作有 异熟果报的业,即是唯作业而没有受报,他有八个欲界的唯作心(73-80)。 1.2:色界善心有五个(9-13),就是色界的五个禅心,已除粗硬的色,变成净 妙的色。(9)寻、伺、喜、乐、定相应初禅,五禅支参见第二章第三节对初 禅的规定。(10)伺、喜、乐、定相应第二禅。(11)喜、乐、定相应第三禅。 (12)乐、定相应第四禅。(13)舍、定相应第五禅。相应地有五个色界的异熟 心(57-61),五个唯作心(81-85)。 1.3:无色界善心有四个(14-17)。(14)空无边处禅。(15)识无边处。(16)无所 有处禅。(17)非想非非想处禅。这四个心都超越了色界,乃因定心的不同对 象而区分;它们都与第五禅相同地俱有舍、定的禅支。有四个无色界的异熟 心(62-65),四个唯作心(86-89)。 1.4:出世间善心四个(18-21)。(18)初道。(19)第二道。(20)第三道。(21)第四 道。(1)到(17)的善心属于世间善,这四个属于出世间善,就四道智。相应的 出世间异熟果是(66)初果到(69)第四果,就是四果智。这四个道智和四个果 智就是八个出世间心,乃智见清净(第七清净)的内容,前六清净都是世间心 。 2:不善心有十二个(22-33),都是属于欲界,超过欲界的心就超越不善心。 不善心依三不善根分成三类,能造恶业而感恶果。 2.1:贪根有八个(22-29)。(22)喜俱邪见相应无行,有欢喜心、邪见相应(如 :认为于诸欲中无过失,认为淫欲非障道法)、无行而享受贪欲。(23)喜俱邪 见相应有行。(24)喜俱邪见不相应无行。(25)喜俱邪见不相应有行。这四个 不善心都与喜俱,其不善的强度依次递减。(26)舍俱邪见相应无行,(27)舍 俱邪见相应有行,(28)舍俱邪见不相应无行。(29)舍俱邪见不相应有行。 2.2:嗔根有二个(30-31)。(30)忧俱嗔恚相应无行。(31)忧俱嗔恚相应有行。 忧是心的苦受,不是身受的苦。嗔心虽与邪见不同时相应而起,但于较前的 心有邪见相应。 2.3:痴根有二个(32-33)。(32)舍俱疑相应,疑是怀疑不确定。(33)舍俱掉举 相应,掉举是不休息扰动不安心。 3:无记心有五十六个(34-89),不记别为善心或不善心,分为异熟无记与唯 作无记。 3.1:异熟心有三十六个(34-69),它们是无记心(不记别为善或不善)而‘异’ 于善心与不善心,又是善心或不善心必然引发成‘熟’的,所以称为异熟心 。相对而言,善心与不善心是主动的,异熟心是被动的。它们分成四类,欲 界二十三个、色界五个、无色界四个、出世间四个。 3.1.1:欲界异熟有二十三个(34-56),相应于善和不善心分成善和不善异熟。 3.1.1.1:善异熟有十六个(34-49),乃善心所引发的异熟心,分成无因和有因 的。 无因的善异熟有八个(34-41),无因是指不含三不善根(贪、嗔、痴)和三善根 (无贪、无嗔、无痴)。(34)舍俱眼识。(35)舍俱耳识。(36)舍俱鼻识。(37)舍 俱舌识。(38)乐俱身识。前五识的功能分别是看、听、嗅、尝、触,前四识 的对像在识影响弱,故舍俱,身识的触强故为乐。(39)舍俱领受作用意界, 前五识的认识作用之后,领受前五识所认识的对像。(40)喜俱推度作用意识 界。(41)舍俱推度作用意识界。这两个心推度前五识所认识的对像及领受心 所领受的对像。 有因的善异熟有八个(42-49),有因是与无贪或无嗔或无痴相应。(42)喜俱智 相应无行。(43)喜俱智相应有行。(44)喜俱智不相应无行。(45)喜俱智不相应 有行。(46)舍俱智相应无行。(47)舍俱智相应有行。(48)舍俱智相应无行。 (49)舍俱智不相应有行。这八个就是八个欲界善心(1-8)的异熟心。 3.1.1.2:不善异熟有七个(50-56),乃不善心所引发的异熟心,它们也是无因 的(不伴随贪嗔痴)。(50)舍俱眼识。(51)舍俱耳识。(52)舍俱鼻识。(53)舍俱 舌识。(54)苦俱身识。(55)舍俱领受作用意界。(56)舍俱推度作用意识界。 3.1.2:色界异熟有五个(57-61)。(57)初禅。(58)第二禅。(59)第三禅。(60)第 四禅。(61)第五禅。这五个是五个色界善心(9-13)的异熟心。 3.1.3:无色界异熟有四个(62-65)。(62)空无边处。(63)识无边处。(64)无所有 处。(65)非想非非想处。这四个是四个的无色界善心(14-17)的异熟心。 3.1.4:出世间异熟有四个(66-69)。(66)初果。(67)第二果。(68)第三果。(69) 第四果。这四个是四个出世间善心(18-21)的异熟心,这八个心就是四道智与 四果智,都是以涅槃为所缘,即是第七清净(智见清净)的阶段。 这三十六个异熟心,有因的善的异熟心二十一个(42-49,57-69),就是分 别相应于二十一个善心(1-21)的果。无因的有十五个,无因是指不含三善根 (无贪无嗔无痴),三不善根(贪嗔痴)。八个是无因的善的异熟(34-41),七个 是无因的不善的异熟(50-56)。无因的还有三个欲界唯作心(70-72)。 3.2:唯作有二十个(70-89),唯作乃非善心、非不善的、非异熟,只有作用 而不再感果。有余依涅槃(已断尽烦恼但还有五蕴身)的阿罗汉在三界的活动 就只是这二十个唯作心。 3.2.1:欲界唯作有十一个(70-80)。 3.2.1.1:无因的三个(70-72)。(70)舍俱意界,转向外在对像的作用,它发生 于外在对像已刺击五官而五识未作用前,引转心向于对像,<<摄阿毗达摩 义论>>直接称为舍俱五门转向心。(71)舍俱意识界有二种活动状况。一是意 门转向心,引转意识向于对像;二是属于五门转向的过程,在推度心之后进 行确定、定义、决定对像的作用。(72)喜俱意识界,阿罗汉(含佛、独觉)向 欲界对像微笑的心。阿罗汉也以(73)到(75)的欲界唯作心向对像微笑。 3.2.1.2:有因的八个(73-80)。(73)喜俱智相应无行。(74)喜俱智相应有行。 (75)喜俱智不相 应无行。(76)喜俱智不相应有行。(77)舍俱智相应无行。(78)舍俱智相应有行 。(79)舍俱智 相应无行,(80)舍俱智不相应有行。这八个唯作心,相对于欲界善心(1-8)和 欲界善的异熟 心(43-49)。 3.2.2:色界唯作有五个(81-85)。(81)初禅。(82)第二禅。(83)第三禅。(84)第 四禅。(85)第五禅。这五个唯作心相对于的色界善心(9-13)和色界异熟心(57- 61)。 3.2.3:无色界唯作有四个(86-89)。(86)空无边处。(87)识无边处。(88)无所有 处。(89)非想非非想处。这四个唯作心相对于无色界善心(14-17)和无色界异 熟心(62-65)。

 

--------------------------------------------------------------------------------


第二项:八十九心的不同分类


 八十九心可以作不同的分类说明,以助认识它们的特点。修见清净的不 同方法就基于这里的基础知识。 1:八十九心与一百二十一心。四道心(18-21)与四果心(69-69)共有八心,若 将这八心分属于五禅,则有四十出世间心。八十一世间心加上八世间心成八 十九心,加上四十出世间心成一百二十一心。这两种方式<<清净道论>>都 有提到,但以前者为主,以下我们作说明都是按八十九心。 2:世间与出世间。世间心共八十一种,分属三界,欲界心五十四个,色界 心十五个,无色界心十二个;出世间心共八个,四道心和的四果心。这就是 <<摄阿毗达摩义论>>的分类顺序。见清净修名色分别智,世间心属于名。 第三清净到第六清净都是以名色为直接对像;出世间心则为第七清净的阶段 。 3:七识界。十二处和十八界可基于此作进一步的说明。眼识界有二心,善 异熟(34)和不善异熟(50)。耳识界有二心,善异熟(35)和不善异熟(51)。鼻识 界有二心,善异熟(36)和不善异熟(52)。舌识界有二心,善异熟(37)和不善异 熟(53)。身识界有二心,善异熟(38)和不善异熟(54)。意界有三心,善异熟的 舍俱领受作用意界(39)、不善异熟的舍俱领受作用意界(55)、唯作的舍俱意 界(70)。意识界有七十六心,分成三类,无因意识界的五心为善异熟二心 (40-41)、不善异熟(56)、唯作心二心(71-72),不善的十二心(22-33),其余五 十九个为善净心;若简分为二,世间心六十八个,出世间心八个。 4:主动、被动、唯作。善心(1-21)与不善心(22-33)都是属于主动的,能造现 在业并招感未来果。无记中的异熟心(34-69)是被动的,乃过去的业所招感而 成熟的。无记中的唯作心(70-89)是中性的,既非主动又非被动,唯只是心的 作用却不再招感未来的果,佛、独觉、阿罗汉的世间心都属于此。 5:由受区分,这就是<<清净道论>>解释受蕴的部分。受是遍相应相随于 一切心的心所,论中以受和一百二十一心的相应关系区分之。受就是感受, 可分三受:苦、乐、不苦不乐;也可分为五受,将三受的苦分为身的苦与心 的忧、乐分为身的乐与心的喜、不苦不乐就是舍。与乐受相应的一心,乐俱 身识(38)。与苦受相应的一心,苦俱身识(54)。与喜受相应的六十二心,欲 界的共十八个,四欲界善(1-4)、四欲界善的有因异熟(42-45)、4欲界善的无 因异熟(40)、四有因唯作(73-76)、一无因唯作(72)、四不善(22-25);色界的 是除了第五禅之外的十二个四善心(9-12),四异熟心(57-60)、四唯作心(81- 84);第五禅与无色界都没有喜受;出世间的三十二个,出世间的八心分别 属于前四禅,共三十二个。忧受的二心(30-(31)。其余五十五心为舍受。 6:无因有因。无因是指不含三善根(无贪无嗔无痴),三不善根(贪嗔痴),共 十八个。八个是无因的善的异熟(34-41),都是舍俱或乐俱或喜俱;七个无因 的不善的异熟(50-56)是舍俱或苦俱;三个欲界唯作心(70-72),也是舍俱或喜 俱。其余就是有因的。

 

--------------------------------------------------------------------------------


第三项:八十九心的十四作用


   八十九心有十四种作用,换言之,八十九心可分属于十四作用。它们的 关系可以整理成表三。以下依表三的次第解释十四作用,各作用有那些心, 参见表三。 表三:八十九心的十四作用(NOTE:待补) [1] 结生:连结新生与前生。 [2] 有分:结生心入胎息灭之后,接着即是有分。有分识如同生命流,     保持个体生命的相续。 [3] 转向:      当对像击触六根,有分受到波动,波动灭后犹如有分断绝,接着      转向于对像,这就是转向。有五门转向和意门转向。这是认识过      程的开始,认识过程包括3-13这十一种作用。 [4] 见、 [5] 闻、 [6] 嗅、 [7] 尝、 [8] 触:前五识作用经验到感觉与料。 [9] 领受:领受前五识感觉到的对像。 [10]推度:推度所领受的境,调察、推论、度量之。 [11]确定:      确定所推度的境,确定、定义、决定之。9-11这三种作用只发生      于五门转向的路径上,不发生于意门转向的路径上。3-11这八种      作用都是由无因心的活动,也就是这阶段还没有决定善恶,只有      苦乐等感受。下一种速行作用就开始决定善恶。 [12]速行:      心快速地行于前一对象上。      五门转向的路径,速行心有二十九心,心包括八个欲界善心(1-8)      、十二个欲界不善心(22-23)、九欲界唯作心(72-80)。      意门转向的路径,不经历4-11的八种作用。若属欲界的意门转向,      接着就是同于五门转向的二十九欲界心的速行作用。若属种性心,      色界的有十心,五善(9-13)和五唯作(81-85);无色界的有八心,      四善(14-17)和四唯作(86-89);出世间的有八心,四道心(18-21)      和四果心(66-69)。 [13]彼所缘:      在速行之后,也就是注明速行的对像。彼所缘是认识过程的结束,      之后又回到转向作用,开始另一次的认识过程。 [14]死:      一生的有分结束,就是一般的死亡。在彼所缘之后,如果又回到新      一次的认识过程,过去有分、有分波动,…就不是死。从死之后再      结生,有分,…死。有情就是以这十四种作用在三界中轮回不断。      只有阿罗汉在死心灭时,即出离三界。 十四种作用的四到八是五识作用,若识为一作用,则成十阶段。中国传 统佛教有所谓‘上座部立九心轮’,就是对十四作用的误称。

 

--------------------------------------------------------------------------------


第四项:心路历程


     心路历程就是心识活动的路线,这是真理与实践的核心。 1:八十九心的作用可以进一步说明不同的心识活动路线。其中,转向、五 识、领受、推度、确定、速行、彼所缘是路心,这些作用就是不同心识活动 过程的作用。若再加前面的有分则共有八个。它们的不同路线依六根而转起 六路,眼门路、耳门路、鼻门路、舌门路、身门路、意门路。六路可以分成 两类,五识心的五门路线和意门转向的路线。意门路线有欲界、色界、无色 界、出世间的路线。由上述的不同路线,说明各种不同境界的实际过程,对 于佛法的解行极有价值。 2:八十九心有五十二种相应助伴的心所(第三节说明),心与心所构成全幅 的心。不同的心有不同的心所助伴而起,不同的心路历程就有不同的心与心 所递次结伴而起。心依触对的外境而有不同的心路历程,这就是世界的现实 存在和变动历程,是历程,也是实况。再从善恶心业报与作用来看,这就是 价值世界的因果环节,不同价值的业果了然于胸。结合观之,既是真相,也 是价值,修行解脱是何其真切。 3:结生心与死心可以了知三界轮回的实况。阿罗汉的死心则是对三界最后 的微笑。

 

--------------------------------------------------------------------------------


第三节:受蕴、想蕴、行蕴


   受、想、行三蕴就是心所法,‘心所’的字面意思就是心所有的,或属 于心的。心由心所的帮助而完成认知,八十九种不同的心各有它相伴的心所 ,依心的善恶等而有不同的善恶心所。心不能离心所而独立活动,心所也不 能离心而独立活动。它们之间的主从关系犹如国王与待从。   <<清净道论>>对受蕴、想蕴、行蕴的解释,它是以识蕴为主来,依八 十九心为线索来分别解释三蕴与心法相应。但,这种方式解释心所法不易了 解,为了易学易用,以下我们先依<<摄阿毗达摩义论>>的组识编号,依次 解释五十二种心所法。最后则说明心与心所相应。  

 

第一项:解释五十二心所


五十二种心所法可整理成表四,以下依次解释。


--------------------------------------------------------------------------------


表四:五十二心所的分类表


 
 

 

--------------------------------------------------------------------------------


1:同他心所共十三个(1-13)。同他心所是指心所本身没有决定的善恶属性 ,随其余相伴的心所来决定善恶。可分成两类。 1.1:遍一切心的心所有七个(1-7),是一切心都必须俱有的心所,完成最基 本的认知作用。 (1)触,就是接触,心由接触的心所而触接到对像。 (2)受,就是感受,包含整个受蕴,心感受经验到对像。 (3)想,就是想知,包含整个想蕴,心忆念想取对像。 (4)思,就是意志活动,统摄相应的心所而集中到对像上。 (5)心一境性,就是心集中在对像上,好人坏人都有心一境性,但发展到   初禅的心一境性则是善心相伴的。依<<清净道论>>则称为定。 (6)命根,就是维持心理现像的机能,犹如色法的命根是维持物质现像的机能。 (7)作意,就是引心指向对像。 1.2:共某些心的心所有六个(8-13),它们的善恶亦由其余的助伴心所决定, 但只是相应于某些心,不是遍相应一切心。 (8)寻,就是寻找,引心寻思对像,而作意则是引心指心对像,所以作意须   遍一切心。 (9)伺,就是伺察,继续深细考察对像。 (10)胜解,就是确认信解对像,不再动摇犹豫。 (11)精进,就是勇健努力。 (12)喜,就是喜悦欢喜,使心觉得有兴趣,可以发展为禅的支分。 (13)欲,就是希望去做,如希望修行的善法欲,不是专指恶法的贪求。 2:不善心所有十四个(14-27),它们的特性是不善的,伴随着不善心。也可 以分成两类。 2.1:遍一切不善心的有四个(14-17),乃十二个不善心都必须俱有的。 (14)痴,就是愚痴无知,心的暗味,乃一切不善的根本。 (15)无惭,就是对恶行不感羞耻。 (16)无愧,就是不怕恶行的结果,无惭无愧都有造作恶行的功能。 (17)掉举,就是浮躁不安稳的心态。 图十一:遍不善心的四种心所(待补) 2.2:共某些不善心的有十个(18-27),只伴随某些不善心。 (18)贪,就是渴求爱着对像,乃不善的第一个根。 (19)恶见,就是错误的见解、信念、诠释,痴则着重于不了知对像的暗味   心态。 (20)慢,就是自我标榜、令心高举。 (21)嗔,就是嗔恨,包含所有排斥、生气等心态,乃不善的第二个根。 (22)嫉,就是嫉妒,见不得别人好。 (23)悭,就是吝啬,不分享自己的好处。嫉与悭都是与嗔同伴。 (24)恶作,就是忧悔所作的恶行。 (25)昏沉,就是昏昧低沉,不堪努力工作的状态。 (26)睡眠,就是想睡、昏昏欲睡的样子。 (27)疑,就是怀疑、不确定、犹豫不决。 3:善净心所有二十五个(28-52),它们是伴随善净心而起。 也可以分成两类。 3.1:共善净心所有十九个(28-46),是共一切善净心。 (28)信,就是净信,由信任而净化的状态,如信任正觉真理的佛而净化内心。 (29)念,就是注意念住当下的对象,不是记忆、回忆过去的事。 (30)惭,就是心里羞耻恶行, (31)愧,就是会害怕恶行的结果,所谓内惭外愧,它们是无惭无愧的相反。 (32)无贪,即不贪,乃贪的相反,有布施等积极的善行。 (33)无嗔,即不嗔,乃嗔的相反,有慈祥友善的德行。 (34)中舍,即不偏颇的平等态度,平衡心与心所,避免太过与不及。 (35)到(46)共十二个,依身与心分成六对,这里的‘身’是指心所的总合, 心就是泛指八十九种心。 (35)身轻安、 (36)心轻安,身心的轻安,消伏心所与心的不安、烦躁,乃掉举与恶作的相反。 (37)身轻快性、 (38)心轻快性,身心的轻快,消伏心所与心的粗重,乃是昏沉与睡眠的相反。 (39)身柔软性、 (40)心柔软性,身心的柔软,消伏心所与心的顽强紧绷,乃邪见与慢的相反。 (41)身适业性、 (42)心适业性,身心的适业,消伏不适业而成为堪能作善业,如能于可信乐事中   取得信乐。 (43)身练达性、 (44)心练达性,身心的练达,消伏心所与心的不健全态度而成为熟练通达。 (45)身端直性、 (46)心端直性,身心的端直,消伏心所与心的屈曲折绕,成为端庄正直。 (37)至(42)可与所造色的(17)轻快性、(18)柔软性、(19)适业性合看。 3.2:共某些善心的有六个(47-52),最后六个善心所不全共同伴随善心而起 ,只伴随部分的善心。 (47)正语、 (48)正业、 (49)正命,这三个是离心所,<<清净道论>>称为离语恶行、离身恶行、 离邪命,就是远离恶作的心所。 正语是离语恶行,正业是离身恶行,如杀、盗、淫,正命是离邪命,如贩卖 毒品或武器人口、饲养待宰的动物等。 (50)悲、 (51)喜,即四无量心的两个。 悲是同情他人的苦,止息害就是悲的成就,转成悲伤是违反悲心。喜是随 喜别人的成就,相反于嫉。慈与无嗔(33)、舍与中舍(34)有关,所以不再独 立地置于无量心的心所。 (52)慧根,如实正知对像的机能,乃无痴,是痴的相反。

 

--------------------------------------------------------------------------------


第二项:心与心所的相应


 1:心与心所相应。心与心所的相应关系有四点。 (1)同生,指心与心所同时生起。 (2)同灭,就是心与心所同时灭去。而心虽也与色法同生,但大部分色法   不同灭(色法持续较久才灭去)。 (3)同所缘,就是心与心所有共同的所缘,而色法的身表与语表虽也与心   同生同灭,但色法则没有所缘。 (4)同所依,就是心与心所有都依色法为基而起。 2:心所与心的全幅展开。上来用善不善来说明心所,似乎全着重在伦理的 意涵。事实上,心所可以作多重说明。例如,贪和嗔都是不善心所,这是着 重在伦理学上的说法;若从心理学上说明,贪则是依恋爱着对像的心态,嗔 则为排斥反抗的心态,各有其心理现像;还有认识论的向度,贪嗔伴随着心 的认知活动,心就不能如实正知对像。对于心所的解释,南传佛教应用四种 界说的方式(特点、功能、现起、原因,这些是下定义的工具)详细说明心所 ,不偏限于伦理的向度,华语系的学习者常受儒家尚伦理的要求而特重伦理 式的说明。再就修毗婆舍那观而言,如实观察对像的状态与生灭,是就对像 的样相全幅地通达,不只是语言诠释的各面向。相同地,心分为善、不善、 无记,也可以全幅展开,通达心的样相。心与心所相应的千变万化,整个内 心世界就全部打开了。对像刺激心,而有不同心路历程的相续流转,这就是 人生世界的全幅展开。而它们的共同实相就是无常的生灭变化,通达无常、 苦、无我,不执一法,就是解脱。

 

--------------------------------------------------------------------------------


第四节:余论


 1:五蕴可以简单地分成两类,世间法和出世间法。世间法包含色蕴的二十 八法,受想行三蕴的五十二心所法,识蕴的八十一世间心,这些心所与心法 统称为‘名’(倾向于对像,心法都是倾向于色法、认取对像、执取对像); 出世间法包含识蕴的八出世间心。五蕴直接作为毗婆舍那观的业处是属于第 三清净(见清净)。见清净是观察确知世间只有名与色,没有真实的人或有情 。人或有情只是语言的施设,用来代表五蕴聚合起来的人。本章只是在义理 的层面确认世间只有名色,而没有真实的有情。修见清净,就可观察体验世 间唯有名色,破除有情想、我想。 2:<<清净道论>>的五蕴与阿含经的五蕴之关系。阿含经的五蕴都只是世 间法,不包含出世间法,亦即不包含八种出世间心。所以说,<<清净道论 >>是方便地以五蕴来包含一切世间与出世间法。 3:<<清净道论>>的五蕴与<<摄阿毗达摩义论>>的四种胜义法的关系。前 者的色蕴就是后者的色法,前者的受想行三蕴就是后者的五十二心所法,前 者的识蕴的八十九心就是后者的心法。<<摄阿毗达摩义论>>的第四种胜义 法就是涅槃,涅槃就是识蕴的八种出世间心(四道心与四果心)所证,道智与 果智是不离涅槃,涅槃亦不离圣智。依世间之认识与对像的关系,方便地区 分为能证的圣智与所证的涅槃,而事实上为同一。<<摄阿毗达摩义论>>另 立涅槃,解释一些相关的问题。换言之,<<清净道论>>的五蕴就包含<<摄 毗达摩义论>>的四种的胜义法。 4:蕴与处界的关系。这里先简单地说明,下一章会详细说明处界。十二处 的法处与十八界的法界都包含涅槃,这是五蕴未直接提到的。五蕴中有一个 属于色、四个属于心,可说是重于心的解释。十二处有十个半是色法、一个 半属于心,可说是重于色的解释。十八界有十个半是色法、七个半是心法, 可说是详于心法的解释。修见清净可分别从蕴处界的角度入手,观察它们的 名与色,成就名色分别智,而不涉及其中的出世间法。
 


第七章:处、界、根、谛、缘起─慧地之二


[The Second Foundamentation of Pannaa of the Path of Purification(Visuddhimagga)]


--------------------------------------------------------------------------------

        
第七章:处界根谛缘起─慧地之二


 处、界、根、谛、缘起这五项都是对蕴的不同解释,或略作补充。以 下分节略作说明。


 
第一节:处


  1:处的内容。处就是生长的地方。共十二处,它们是 (1)眼处、(2)色界、(3)耳处、(4)声处、(5)鼻处、(6)香处、 (7)舌处、(8)味处、(9)身处、(10)触处、(11)意处、(12)法处。 可以分成六对,前者是认识的机构,后者是认识的对像,这十二处就是六 识生长起来的地方,前者与后者的和合识就生长起来。内六处犹如六种动 物,六外处就像它们的活动场所。内六处如无人的村落,因为没有常乐我 净的状态,外六处如强盗,因为它们有害内六处。  2:十二处与五蕴的关系。(1)到(10)都是属于色蕴,其余的十八种色法 属于法处。(1)(3)(5)(7)(9)就是眼等五根,五种认识的机能; (2)(4)(6)(8)(10)就是五根所对的外境。(11)意处就是识蕴的八十九心, (12)法处有心所法(受蕴想蕴行蕴)、涅槃和其余的色法。可见十二处的内容 与五蕴完全相同,只是将涅槃独立地提出。 3:十二处与见清净的关系。第三清净是见清净,分别名色的智。若从以十 二处来观察,也可以修见清净。

 

--------------------------------------------------------------------------------


第二节:界


 1:界就是保持自己,而有界分的意思,十八界就是十八种各有界域的界别 。它们的内容是: (1)眼界、(2)色界、(3)眼识界、 (4)耳界、(5)声界、(6)耳识界、 (7)鼻界、(8)香界、(9)鼻识界、 (10)舌界、(11)味界、(12)舌识界、 (13)身界、(14)触界、(15)身识界、 (16)意界、(17)法界、(18)意识界。 以三个为一组,依根、缘境、发识,三和合,这是依认识关系而成立的;十 八界分成六组。眼界如同鼓的面,色界如同鼓槌,眼识界如同鼓鼓声;眼界 又可喻如甘庶,色界如同榨汁机,眼识界就如甘庶汁。 2:十八界与五蕴的关系。(1)眼界、(2)色界、(4)耳界、(5)声界、(7)舌界、 (8)香界、(10)舌界、(11)味界、(13)身界、(14)触界、(17)法界,共十一界, 内容如十一处。意处的内容开为七识界,就是眼识界、耳识界、鼻识界、舌 识界、身识界、意界、意识界。这七识界就包含识蕴的八十九心。眼识界有 二心,善异熟(34)和不善异熟(50)。耳识界有二心,善异熟(35)和不善异熟 (51)。鼻识界有二心,善异熟(36)和不善异熟(52)。舌识界有二心,善异熟 (37)和不善异熟(53)。身识界有二心,善异熟(38)和不善异熟(54)。意界有三 心,善异熟的舍俱领受作用意界(39)、不善异熟的舍俱领受作用意界(55)、 唯作的舍俱意界(70)。意识界有七十六心,分成三类,无因意识界的五心为 善异熟(40)和(41)、不善异熟(56)、唯作心(71)和(72),不善的十二心为 (22)到(33),其余五十九个为善净心;若简分为二,世间心的六十八个, 出世间的八个。


--------------------------------------------------------------------------------


第三节:根


 根是机能,指导的力量。有二十二根: (1)眼根、(2)耳根、(3)鼻根、(4)舌根、(5)身根、(6)意根、 (7)女根、(8)男根、 (9)命根、 (10)乐根、(11)苦根、(12)喜根、(13)忧根、(14)舍根、 (15)信根、(16)精进根、(17)念根、(18)定根、(19)慧根、 (20)未知当知根、 (21)已知根、 (22)具知根。 (1)到(6)是六种认识机能;(7)(8)决定两性的不同,这八者都依(9)命根而 维持,这前九个都属于色蕴。(10)到(14)是五受,(10)是身的乐、(11)是身 的苦、(12)是心的喜、(13)是心的忧苦、(14)是不苦不乐的舍,它们展现在 轮回之中的感受,换言之,五受都是苦。(15)到(19)就是三十七道品的五根 ,由之行道,引导到苦的寂灭,属于五十二心所。由五根的作用而生起圣道 ,(20)未知当知根断除初果当断的三结(身见、疑、戒禁取),现观四圣谛。 (21)已知根是有学圣者的修道。(22)具知根是寂灭一切烦恼,完成四谛智的 作用。最后三根属于出世间,不外于八十九心的八出世间心,前十九根主要 是属世间的。它们并不能摄尽五蕴的全部内容,可见不适合作为见清净的业 处。这二十二根简单地说明轮回的过程和寂灭,接着就可以说四圣谛。

 

--------------------------------------------------------------------------------


第四节:谛


   谛就是真实,圣者通达的真实就是圣谛,四圣谛就是苦圣谛、集圣谛、 灭圣谛、道圣谛。苦谛如沉重的担子,集谛如背负重担,灭谛如释重负,道 谛如放下重担的方法;苦谛如病,集谛如病因,灭谛如病愈,道谛如药。 苦圣谛指明世间的不圆满,可厌恶,有十二苦。 (1)生是苦,生下来就是颠倒生,大哭。 图十二:生是苦 (2)老是苦,变老变丑,全身都不灵了。 (3)死是苦,生下来就得死,死时离去一切又不知将到何方,黑暗恐布无所 适。 (4)愁是苦,愁如毒箭刺心,又如红热的铁丸。 (5)悲是苦,悲伤哭泣,心情烦扰。 (6)苦是苦,身体病痛,身受逼迫。 (7)忧是苦,忧是心的苦,心受逼恼,哭号,捶胸,大闹,上吊,自焚。 (8)恼是苦,过度心痛,呻吟,此恨绵绵无绝期。愁如弱火闷烧,就像在闷 烧锅中;悲如烈火烧滚,就像压力锅中喷出来的热气;恼如红铁烧烤,就像 烤箱中的内干。 (9)怨憎会是苦,冤家路窄。 (10)爱别离是苦,人有悲欢离合,天长地久有时尽。 (11)求不得苦,得不到老大哥关爱的眼神,爱钱但钱不爱我,爱人但人不爱 我。 (12)总说五取蕴是苦,取着在五蕴就苦不了。   集圣谛是苦之集起的圣谛,生起苦果的原因,就是渴爱。渴爱能取再有 ,再受苦果,不得解脱。渴爱有三种,欲爱是陷于欲望的泥沼,有爱是染着 在色界无色界的乐,无有爱是否定一切的虚无主义。   灭圣谛是苦之灭的圣谛,寂灭苦的圣谛,就是涅槃。它烧掉一切苦果的 根,烧掉一切渴爱,一切烦恼的止息。   道圣谛是苦灭之道的圣谛,导至苦灭的道路,涅槃的高速公路,就是八 正道。内容是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


第五节:缘起


   缘起就是此故彼的因果关系,十二缘起是十二个环节依缘而起的因果关 系。具体而言,什么是缘起?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 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 悲、苦、恼、总说五蕴炽燃。   十二缘起中有十二缘生的法,它们都是无常的。 (1)无明就是没有明,不清楚,不知道四圣谛。 (2)行就是造作,有身行语行意行。 (3)识是认识。 (4)名色。 (5)六入就是眼等内六根。 (6)触是根、尘、识三和合的触。 (7)受是感受。 (8)爱是贪爱。 (9)取是执取。 (10)有是生成。 (11)生是五蕴。 (12)老死苦等。   十二缘起可以有不同的面向。从惑业苦的连结来说,惑是无明、爱、取 ,业是有、行,苦是识、名色、六入、触、受。从三世的二重因果有二十行 相,五个是过去因:无明、行、爱、取、有,五个是现在果:识、名色、六 入、触、受,五个是现在因:爱、取、有、无明、行,五个是未来果:识、 名色、六入、触、受。透过三世二重因果,可以确知唯有因果(业报)而没有 作业的人和承受的人(作者受者)。由因果的连结舍离断见,由因果的差异舍 离断见。 这一节在义理的层次上理解缘起,确信唯有名色的因果而没有作者与受 者。待第四清净(度疑清净),则教导如何观察实证名色的因果缘起,断除三 世之疑、断除作者受者见。修行的层次上亲证缘起的生灭,破除一异、常断 等邪见,有它在清净道的生起过程。初下手就来个缘起的不生不灭,这是不 行的。


 
第八章:修观的五清净


[Five kinds of Visuddhi of Develope Samaadhi(Purification of Consciousness(Citta-Visuddha) of the Path of Purification(Visuddhimagga)]


--------------------------------------------------------------------------------


第八章:修观的五清净


   本章回答第五个问题:如何修习智慧?修智慧就是修毗婆舍那观。毗婆 舍那观的树干,须依于戒定的树根,植入蕴处界根谛缘起的大地。观的大地 就是观的业处,它们是如实存在的蕴处界等,不同于修定时假想观想起来的 对像。   本章的最后一节回答第六个问题:修慧有什么功德?  

 

第一节:修止与修观的不同


 1:特性不同。止的特点是不扰动,观的特点是洞析真相。修止的特性是定 ,修观的特性是智慧。 2:方法不同。修方的止法是数数集中在同一对像,导心渐向于安乐、一境 。修观的方法是观察、分析、抉择对像的样子。 3:业处不同。如定学所示,修定有四十个业处,有三十八个纯属于修定, 它们都是忆念假想业处的方式来强化集中心;而出入息念和四界差别可直接 开展为修观。修观的业处就是如实存在的法,如慧地对五蕴等的分析说明。 修观时,即使在某一对像内修观,该对像的组成也不断地变化,换言之,修 观的业处就是五蕴的聚散变化。 4:目的不同。修止的目的是成就定,善心聚于一境。修观的目的是成就慧 ,超越三界的善不善。 5:修止与修观的次第。一般而言,初修止与观,修止与修观有先后的必然 次第。但也有特殊利根的人(可能是修集诸多波罗蜜或前世有经验)直接先修 观,其修观成就得刹那定,定力同于近行定。 6:修止转到修观必须从修止所假想的对像离开,转成观察五蕴的变化。例 如修地遍的人,不是在地遍的定境中想像其往复无际。也不是在观想起来的 佛相上想像它的庄严妙相。而是先放舍离开地遍、佛相,改成观察经验现实 存在的身心。烦恼是存于现实存在的身心上,不在美妙的遍境、庄严的佛相 。解脱是解脱于烦恼,不是想像定乐的美妙庄严。

 

--------------------------------------------------------------------------------


第二节:见清净


 1:见清净就是观察名色。第三清净的见清净,开始修行毗婆舍那观,观察 清楚名和色的样子,深入其内,解剖分析,就像拿着高倍放大镜微观,如实 知见名与色。名就是倾向,它的功能是攀缘色、依缘于色,内容是除了八种 出世间心之外的一切心与心所法;色就是恼坏,会来骚扰心,本身会变坏。 修观察第一阶段的成就即是名色分别智。 有些人讲起观察世间,练达人情事故,洞明政经变化,乃至究大自然、 宇宙。但是试着静下来观察呼吸,不是妄想就是昏昏欲睡,再怎么猛醒用力 也感觉不到呼吸的存在。修观察,就得先看看自己身心的样子。 2:观察名色的方法。 2.1:从‘名’出发的方法。已修习成就安止定的奢摩他行者(Samathayanika) ,欲修见清净,改成毗婆舍那观的方式来观察业处,不再以安住于一境的方 式修止。它欲先确定‘名’,就观察寻伺喜乐一境的诸禅支及与禅支相应的 受想等心所法。它们的特性就是倾向于对像、面向对像,这就确定‘名’。 他欲观察‘色’,就如在家里看到蛇(喻为名)之后,开始找蛇住的洞(喻为名 的依处,就是色)。观察名而遍求名的依处,就是心的所依处(二十四所造色 的第十三个),持续观察,把握心的所依处的四大种和二十四种所造色。确 知一切色的特性就是恼坏。 2.2:从‘色’出发的方法。纯毗婆舍那观的行者(Suddhavipassanayanika), 没有修成奢摩他的行者)或奢摩他的行者,它以四界差别的方法观察色,任 何一个色法都有地水火风的特性,不断地生起与变化。藉由四大差别的简单 方法确定色法,进而由认识之门确定七识界的八十一世间心,还有各种一起 现出的心所法,由之而确定‘名’。 2.3:其它的方式可以详细观察分析十八界、十二处、五蕴,或只是简单地 确定名与色。 3:现起非色的方法。 图十三:现起非色的方法 3.1:现起非色当精进观察色。观察非色的法(亦即是名)的现起并不容易, 因其微细、变化非常快。但修行者不当放弃,当更精进,对色更加注意,修 习再修习,分解、抉择、确定色。当他这样子地观察,次第澄清色法、解开 色法,色法变得极清净之时,非色的名也随之明了。例如有眼的人,在不干 净的镜子前看不到自己的相,但他不应丢弃镜子,而应勤拂拭、数数擦拭镜 子,擦干净之时,就自然看到他的相。 3.2:现起非色的方法。由触入手观察,现起非色的方法,观行者于发中乃 至于出入息中,以地界有凝固之相等的方法而把握四界,最初觉察到由四大 的冲击而现起触,与触相应的受为受蕴,想为想蕴,与触一起现起的思为行 蕴,心为识蕴。如是由触而现起非色。亦可由受入手观察,现起非色,或由 识入手。 3.3:初下手修观,现起名并不容易,即使现起色也得方法正确。不适合一 开始就来个观心、观念头;也不是自以为什么都不想就是没有邪妄分别,已 经是无想或无心了;更不是初下手就修个什么诸法不生不灭。这些人就好像 初学游泳就想学跳水,初学跳高就想学撑竿跳。 4:确定名色而没有我见。由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确定世间的一切法只是 名与色,就如以剑劈开竹子而分为二。因此,确知唯有名色,没有人、天等 有情。世间的一切就只是名色的各种聚集与变化,并没有真实的有情。人天 等有情只是语言施设的概念,方便世间的沟通使用。就如同车子只是各种零 件的组合,并没有真正的车子。人是什么?作第一义的真实观察,只是名色 的组合,并没有‘我’。 而执著有情想,认为自己有灭就堕于断见,认为不灭就堕于常见。因此,确 定唯有名色,而没有人、我,不堕于常见或断见。这就是如实见。 5:名色的相依关系。名色相互依待而生存,名支持色,色支持名;名倒色 就倒,色倒名就倒。就好像两束芦相依相立,相离相倒。另方面名与色是不 相杂的,名中无色,色中无名。就好像击鼓而发声之时,鼓不是声,声不是 鼓,鼓与声不相杂。总之,名色既是相互依缘而起而不离,名色又是不相杂 的,它们是不离不即的。 图十四:名色的关系

 

--------------------------------------------------------------------------------


第三节:度疑清净


 1:什么是度疑清净?第三清净的见清净是观察名色,确认唯有名色而没有 我;第四清净的度疑清净进一步观察名色的因缘,确认唯有名色的业果而没 有作者受者,超越三世因果的疑惑。修行人希望了知名色的因缘,就如医生 找寻病人的病因,或如看到迷路的小孩就想到‘这是谁的小孩’而找孩子的 父母。 2:确定名色的因缘的方法。 2.1:第一种方法。修行者不管用什么方法,都可以先思维名色必有它的因 缘。 名色不能是无因的,因为名色若是无因的,则一切时代的各种人完全相同, 没有原因可以区别。名色也不是以天的创造为原因,因为见清净已确定唯有 名色而没有天。然而,什么是它们的因缘呢?先把握色身的缘,此身怀于母 体中,置于胃直肠之间,前是腹膜,后是背椎,旁边围着肠与肠间膜,极其 狭小,自己也觉得恶臭污秽,正如虫长在腐坏的鱼中或在烂掉的死尸中。这 样子生的色身,无明、爱、取、业是它的生因,食物是支持它的缘,这五法 就是色身的因缘。而名的缘,眼根缘色境而生起眼识。如是观察而确定名色 的因缘,进一步观察过去世的名色是由缘而生起,未来世的名色也是由缘而 生起,就可以断除三世的十六疑。用任何方法确名色的因缘,都可以越度的 这十六种疑惑,而达到清净。这十六疑有前际的五种,(1)我于过去世存在 吗?(2)我于过去世不存在吗?(3)我于过去世是什么?(4)我于过去世怎么活 ?(5)我于过去世从什么变成什么?关于后际的五疑,(6)我于未来世存在吗 ?(7)我于未来世不存在吗?(8)我于未来世将是什么?(9)我于未来世将怎摩 活?(10)我于未来世从什么变成什么?现在的六疑,(11)我是存在的吗?(12) 我是不存在的吗?(13)我是什么?(14)我怎样活?(15)我从何处来?(16)我将 到何处? 2.2:第二种方法,观察名的共缘与不共缘,观察色的四种缘。先观名的共 缘,眼等六根与色等六境是名生起的共缘;不共缘,善不善业是异熟的缘, 有分是唯作的缘。色的四种缘是业、心、时节、食。这种方法当然也可以越 度十六疑而清净。 2.3:第三种方法,逆观十二缘起。 2.4:第四种方法,顺观十二缘起。 2.5:第五种方法,从三世的二重因果观察缘起,它们有二十行相,五个是 过去因,五个是过去因:无明、行、爱、取、有,五个是现在果:识、名色 、六入、触、受,五个是现在因:爱、取、有、无明、行,五个是未来果: 识、名色、六入、触、受。 3:确定唯有因与果而没有作者与受者。修度疑清净,广说可以断疑与邪见 。 3.1:超越十六种疑。 3.2:破除作者与受者。对于一切有情,认识到只是因果的连续而转起名色 ,有作业而没有作者,有果报而没有承受者。至于‘作者’‘受者’,只是 世俗的语言概念,而没有它自己的真实。 3.3:确认因果的相续而不常一,破除常见;变异而非完全断灭,破除 断见。因果是连结而不是常一,过去的业缘造成现在果,而过去业已灭;现 在果作为未来因又造成未来果,而未来因已灭。它们之间有着连结,但因与 果并不是同一。例如灯焰相传,前一火焰传为后一火焰,但前焰已灭;后一 火焰传为后后的火焰,但后一火焰已灭。火焰相续但不常一。另方面,后果 虽己不是前业,但不离前业而有后果。犹如后焰已不是前焰,但不离前焰而 有后焰。缘起法确然只业果生灭相续,而业果又是不一且不异、不常且不断 。不一且不异、不常且不断,这些都是破除一、异、常、断的邪见,不是另 有不一不异、不常不断的世界。缘起的因果法,生灭相续而又不常不断,修 度疑清净而实证,不只是理论的辩说。善于辩说缘起的妙义,而不知历阶而 修缘起,就好像很会说话的鹦鹉。学习佛法而专好妙谈高深的玄义,或仰叹 不可思议的佛境界,就好像只会数人家宝,永远不会变成自己的,也不知道 自己现在有什么。 图十五:灯火相传 3.4:度疑清净也断除八种疑(八种对佛、法、僧、学、前际、后际、前后际 、此缘性缘生法的疑),镇伏六十二种邪见。 4:法住智。 4.1:度疑清净确知一切世间法的因果安立,就是确知法的安住、站立,也 就是法住智。得法住智决定必入圣域,但本身还不是圣智。 4.2:从法住智到涅槃智。从法住智必然到达圣智,就是证入出世间的八种 心,换言之,法住智必入涅槃智,接下来的三清净就是过程。从法住智到涅 槃智也就是从世间有为生灭的因果法悟入出世间无为的涅槃。

 

--------------------------------------------------------------------------------


第四节:道非道智见清净

  
第一项:引论


 1:本节概要。第四清净的度疑清净之后修道非道智见清净。修道非道智见 清净有两个步骤,先思维名与色的无常、苦、无我,用这三相遍思维审察一 切法,通达十八随观的部分,以上属于本节的第二项。步骤二属于本节的第 三项,修生灭随观智,初修生灭随观很容易生起十种观的杂染,必须审察破 除之,破除后就确定道谛。生起十种观的染即是‘非道’,破除之而决定正 道即是‘道’,看清楚知道了道和非道,所以说道非道智见清净。 2:三种世间的遍知。三种世间的遍知是知遍知、审察遍知、断遍知。知遍 知是直接知道诸法的自相,例如通达色是恼坏相、名是倾向,名与色的因果 相,知遍知始1于名色分别智到把握名色的缘的智。审察遍知是知道诸法的 共相,例如通达名色是无常,就是道非道智见清净。断遍知的特点就是舍离 断除烦恼,如舍断常乐我净等想,始于坏随观及各种其后的世间观智。

 

--------------------------------------------------------------------------------


第二项:思维三相


 1:思维诸行的三相。以无常、苦、无我的三相思维名与色,这三相就是印 别一切法的三法印。无常是过去、现在、未来的诸行都会灭尽。苦是无常令 生布畏,诸行无常、生灭逼恼布畏。无我是一切无实,所以无我,没有我、 作者、受者、自在者等。思维的方式是思维色、受、想、行、识是无常、有 为、缘生、灭尽法、衰灭法、离贪法、灭法。 2:各种方法。论里也非常有层次地提示各种思维三相的方法。 2.1:先指明圣典中关于思维三相的文句。 2.2:以五蕴的无常苦无我来思维。如果上述的简略方法还不能成就三相的 思维,应修九种方法,使五根(信、精进、念、定、慧)平衡锐利,(1)只观诸 行的灭尽,(2)细心地观灭,(3)持续地观灭,(4)适切地观灭,(5)修定,(6)照 顾七觉支的平衡作用,(7)不偏于身或命,(8)以出离的力量克服身与命之中 的痛苦,(9)不于中途停止。也就是说,五根锐利是修观的主力。事实上, 平衡发展三十七道品,恰当好处地运用,这是通于修观的五清净。详细的促 进法,可参考保护似相成就安止定的三类方法(本书第二章第三节)。 2.3:分开来修色的思维法和非色的思维法。 2.4:如果还不能成就三相的思维,再提起三相,分别以七种方法思维色的 三相、非色的三相。 3:思维三相通达部分的十八观智。十八种大观是出世间智的作用才完成就 的,思维三相只通达其中的八个。(1)修无常随观断常相,亦通达(11)无相随 观而断一切相;修(2)苦随观断乐想,亦通达(12)无愿随观而断愿欲;修(3)无 我随观断我想,亦通达(13)空随观而断住着。(15)如实智见在度疑清净已成 就,(14)修增上慧法则是通于一切观智。

 

--------------------------------------------------------------------------------


第三项:生灭随观智


 以三相思维一切法之后,开始修生灭随观智,因为是初修,所以才有十 种观的染,破除之,即是上道。行道智见清净的阶段修生灭随观智则是成熟 的。 1:生灭随观智的方法。生灭随观智是正观现前的名色的生起相、生、起、 新为‘生’,变易相、灭尽、破坏为‘灭’。完全安住观察于当下的生与灭 ,直下地经验生与灭,而不只是思维的审察。了解到,名色的生起之前没有 未生起的名色,生时没有来处,灭时没有去处,已灭的没有任何聚集。例如 奏琵琶时产生的声音,声音生起之前尚未聚集,生时无所从来,灭时没有去 处,已灭的不住于任何地方。只是琵琶、弦、及人的适当操作的因缘,其未 有而生,既有而灭。修生灭随观智的行者,知诸法未生者生,已生者灭,新 新现生,当下当下安住,时时灭去。它们的现起不是真实的,就像小孩友吹 泡泡,如作梦、如幻境、泡沫、影子,昙花一现,一闪即过,一触即近。 2:十种观的染。初步修生灭随观智,诸行的即生即灭,持续精进修习,会 现起很多美妙的境界,它们乃属十种观的杂染。若放弃业处,懈怠的行者, 行邪道的人,都不会生起这十种观,圣者则已超越了。执着这十观的染若就 是‘非道’,放弃之就是‘道’。十种观的杂染如下, (1)光明,由观的力 量看到光,误以为开悟。享受光明之乐就是非道,放弃它就是正道。(2)智 ,由于观察名色,凡事迅速看得清楚,智慧锐利,行事果断。(3)喜,观而 生起五喜,全身的细胞都喜悦。(4)轻安,观的轻安,身心无病、沉重、坚 硬、不安,身心轻快、柔软、明净、正直。(5)乐,观的乐,全身流遍贯通 极胜妙的乐。(6)胜解,由观的力量而胜妙确解身心,得到极强的信乐。(7) 策励,平衡勇猛善柔的精进。(8)现起,念念专注,善住善安立于业处,如 如不动,如山稳坐大地。(9)舍,诸行都舍,就像手碰到热铁丸立刻放下。 (10)欲,执着于观的光明等,而微妙安乐住着。若观行者执十种染为我的, 则生起邪见。执为可爱,则生起慢执。享受光明等乐,则生起爱执。 3:如何破除这些观的染?就是观察它们是无常、苦、无我。由此远离‘非 道’,走上正‘道’,证得道非道知见清净。 4:以世间智确定三谛。见清净观察名色,确定苦谛。度疑清净观察名色的 业果,确定集谛。道非道智见清净,远离非道上的染,走上正道,确定道谛 。

 

--------------------------------------------------------------------------------


第五节:行道智见清净


   第五清净是道非道智见清净,已舍离非道,走上正道。进一步的第六清 净是行道智见清净,以八种观智在行道上远离一切,进而以第九的随顺智随 顺于菩提分法。行道智见清净就包含八种观智和第九的随顺智。 1:生灭随观智。上一节的生灭随观智是弱的、未成熟的,这阶段是强的、 已成熟的。再次修习是为了使无常、苦、无我的三相清楚显了。然而,为什 三相不能现起呢?因为不注意观照五蕴的生灭,被相续的假相所覆盖,故不 现起无常相。因为不注意观照生灭的苦迫,稍有不适即改变姿势,就不能注 意到苦相的现起。因不注意观照种种的界差别,为坚实所覆盖,就不现起无 我相。 2:坏随观智。观察无常苦无我的三相已经非常锐利,诸行轻快速速现起, 犹如未生、未住,就已灭去。坏随观就是观察诸行唯是灭尽、衰灭、破坏。 如同看脆弱的器皿一下子就粉粹了。修坏随观智可以成就八种功德,(1)断 除有见,(2)不执着生命,(3)持续如理用功修行,(4)获取生命必需品的方法 清净(就是戒品中的活命遍净),(5)不再忧虑、担心,(6)远离恐怖,(7)忍辱 与柔和,(8)超越乐与不乐。 3:怖畏现起智。观察过去的诸行已灭,现在的诸行正灭,未来的诸行也将 如是灭去。对于一切有情的正在坏去起大怖畏,正如胆怯而贪求快乐生活的 人,看到毒蛇猛兽。又如,母亲有三个儿子犯了砍头罪,跟他们一起到刑场 ,大儿子被砍头之后,正看着二儿子将被砍头。诸行灭去的布畏犹如母亲看 见二儿子的头必将被砍下。 4:过患随观智。看到一切处所都充满危险,没有避难处。三界就像火坑, 身体的四大种就像毒蛇,五蕴像举剑的杀人魔,一切行如箭、如针、如病, 无喜无乐,只是一大堆过患险难的现起。又如走到将崩落的断崖边,一切都 是险难,毛骨悚然。 5:厌离随观智。看到三界像焚化炉,令人讨厌,一心只想离开。就像天鹅 ,不下脏乱的水池,只喜欢干净的水池。上来三智的意义是相同的,怖畏现 起智是见一切诸行的怖畏,过患随观智是见诸行生起过患,厌离随观智是对 诸行起厌离。 6:欲解脱智。一点也不执着世间,唯愿解脱出离一切行。好像不会游泳的 人落水,落网的鱼,陷于泥沼的大象,一心只想解脱。 图十六:大象陷于泥沼 7:审察随观智。欲从坏灭苦难的三界火宅中解脱出来,为使解脱力干净俐 落,再以审察随观智把握三相。一切诸行是无常的,暂时的,坏灭的;屡屡 逼迫,令人苦恼,是苦根,是苦果,是过患,是险难,唯只是苦;不可爱的 ,可厌的,可恶的,丑陋的,充满不净的;不自主,不自由,没有我可主宰 。好像渔夫捉住一条蛇,高兴地误以为捉住一条鱼,看到蛇头上的三根花纹 ,知道是毒蛇。快快捉住蛇的尾端,速速甩三圈,用力丢开。再观三相就像 看到蛇头上的三条花纹,速速甩开毒蛇。 8:行舍智。 8.1:行舍智与前二智有相同的意义,此智舍离的力量最强,是舍离诸行的 智,于诸行成为无关心的中立,不执着它们为我或我所。它的修法是以种种 方法把握诸行空,我空我所空。 8.2:由行舍智而生起三解脱门。随观无常而生起无相解脱门,随观苦而生 起无愿解脱门,随观无我而生起空解脱门。 9:随顺智:是随顺于前八观智的作用,又随顺于后的三十七菩提分法。随 顺智能除去覆盖谛理的烦恼,心不住、不着于一切行,接着生起以涅槃为所 缘的种姓智。它的过程就像行者想藉由河旁大树上的绳子渡河,他快跑过来 ,捉住绳子,荡到对岸,手乃持绳子站在彼岸上。手捉住绳子,犹如随顺智 ,手持绳子站在彼岸上就如种姓智。 10:解脱开悟的过程。前五清净已确定走上解脱的正道,行道智见清净以 九种观智走到世间的尽头,智见清净才开始登上出世间。行道智见清净的前 二观是以无常为主,三到五是以苦观为主,六到八是以无我观为主。第八的 行舍智则是以无常苦无我的空智照亮三解脱门,随顺智则进入三解脱门(捉 度到彼岸的绳子),下一节的种姓智则攀住度绳站上彼岸,智见清道的道智 则是弃舍世间的绳子走上彼岸。这就是解脱开悟的历程。 图十七:解脱的过程

 

--------------------------------------------------------------------------------


第六节:智见清净


   智见清净是开始以涅槃为所缘,所以称为智见清净。 1:种姓智是超越凡夫种姓入于圣者种姓的智,它继随顺智之后,开始以涅 槃为所缘,但不能去那覆盖谛理的黑暗,犹如已站在河的彼岸而手还捉住捉 住绳子。所以是在凡夫与圣者的交界,因此既非属于世间的行道智见清净, 亦非属于智见清净。但仍不是道智本身,属于观之流吊在绳子,手持绳子站 在彼岸上。 2:四道智。 2.1:初道智。 2.1.1:初道智就是须陀洹道智。须陀洹的字义就是入流,须陀洹智就是入于 圣流的。 种姓智已缘涅槃但不能摧毁贪着轮回的苦,初道智就是既缘涅槃又离一切诸 行的苦。初道智无间断地直接给与的果即是初果智。初道智己断三结,破生 死根本的我见,断戒禁取(执取一些无意义的戒或禁忌),断疑(对三宝的疑) 。成就初果的圣者最多只经七番在人天的轮回,必然灭尽于苦。入流的圣者 必然灭尽苦,就像树根己断,不能再吸取养分,只剩过去业所造成的苦,终 将枯死。果智之后可以返照智作五项观察,(1)由此道得来的道智,(2)曾获 的功德的果智,(3)以之为所缘的涅槃,(4)已断舍的烦恼,(5)未断舍的烦恼 。 2.1.2:解脱证果的过程。始于行舍智,经随顺智、种姓智的过程,悟入道智 ,证果智,行返照智,这是解脱开悟的过程,四道智都共同经过。但阿罗汉 的返照智不观察未断的烦恼。 2.2:二道智就是斯陀含道智。斯陀含的字义就是一来,证斯陀含智的证者 最多经一往来人天的轮回,就灭尽苦。修二道智的方法同于初道智,观诸行 无常苦无我,修行舍智,经随顺智种姓智,之后生起斯陀含道,无间证得二 果智。二道智即薄贪欲与嗔恚,一往人天即灭尽于苦。 2.3:三道智就是阿那含智。阿那含的字义就是不来,证阿那含智即是不再 来欲界,已是离欲上升于色无色界。修三道智的方法同于初道智的过程,三 道智无间地证得三果智。三道智断欲贪与嗔慧,灭尽五下分结(身见、戒禁 取、疑、欲贪、嗔)。 2.4:四道智就是阿罗汉智。阿罗汉的意思就是灭烦恼贼,证阿罗智即是灭 尽一切烦恼。修阿罗汉智的方法同于初道智,四道智无间地证得四果智,己 灭五上分结(色贪、无色贪、慢、掉举、无明)。最后的死心向世间微笑,即 不再于三世界受生,所以说是不生,也就不灭于世间,换言之是入于不生不 灭的涅槃。 3:四道智的威力。四道智除了上述共经的解脱过程,也共有四种威力。 3.1:圆满三十七菩提分,而随顺智只是随顺菩提分。三十七菩提分是四念 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 3.2:止观等持。四道智都是止观均等,止是以灭为所缘而不散乱,观也是 以灭为所缘而离烦恼与诸蕴,也就是定慧均等。而修世间定的阶段,止的力 量强;修无常随观等的阶段,观的力量强。 3.3:四道智各断其应断的诸法。 3.4:现观四圣谛。四道智生起的刹那即同时现观四圣谛,知苦、断集、证 灭、修道,如灯火的同一刹那有四种作用,燃烧灯蕊、破除黑暗、发光、 消油。

 

--------------------------------------------------------------------------------


第七节:修智慧的功德


   修智慧真是无量功德,永远说不完。略说大要有四点。 1:摧破种种烦恼。第三清净到第六清净都还是以世间慧破烦恼,圣道摧破 烦恼则是超越世间的,如光热的日轮照破黑暗。 2:尝受圣果之味。圣者以涅槃乐为果味,各圣道的圣者各尝圣果之乐。圣 果之乐是无上乐,不安者安,甜如蜜,如甘露的滋润。 3:可能入于灭尽定。灭尽定是灭尽心及心所法。只有四禅八定的三果及四 果圣者可以入灭尽定。 4:成就应受供养等。应受供养,应受合掌礼。

Tags: 责任编辑:思过黑鹰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护法法师文集 下一篇涅槃的高速公路
清净莲海佛学网: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交流论坛 联系我们
本站声明:本站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如侵犯了你的版权,请你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消息后24小时内删除。
清净莲海佛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