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道论导读
作者:护法法师
--------------------------------------------------------------------------------
.前言。
.序论。
第一部份:戒学
.第一章:戒学
.第一节:戒学的一般教导。 .第二节:头陀行。
第二部分:定学
.第二章:定学的一般教导。
.第一节:定学的基础知识。 .第二节:修定的注意事项。 .第三节:修定的共通方法。
.第一项:修行至初禅的三阶段。 .第二项:四种禅。
.第三章:修行四十种业处的方法。
.第一节:十遍。 .第二节:十不净。 .第三节:十随念。 .第四节:四无量心 .第五节:一食厌想。 .第六节:一界差别 .第七节:四无色。 .第八节:结语。
.第四章:修定的功德。
.第一项:修定的五种功德。 .第二项:神通。
第三部分:慧学
.第五章:慧学的一般教导。
.第六章:五蕴─慧地之一。
.第一节:色蕴。 .第二节:识蕴。
.第一项:解释八十九心。 .第二项:八十九心的不同分类。 .第三项:八十九心的十四作用。 .第四项:心路历程。
.第三节:受蕴想蕴行蕴。
.第一项:解释五十二心所。 .第二项:心与心所的相应。
.第四节:余论。
.第七章:处界根谛缘起─慧地之二。
.第一节:处。 .第二节:界。 .第三节:根。 .第四节:谛 .第五节:缘起。
.第八章:修观的五清净。
.第一节:修止与修观的不同。 .第二节:见清净。 .第三节:度疑清净。
.第四节:道非道智见清净
.第一项:引论 .第二项:思维三相 .第三项:生灭随观智
.第五节:行道智见清净。 .第六节:智见清净。 .第七节:修智慧的功德。
.结论。
附表
.表一:本书解释<<清净道论>>的结构。
.表二:八十九心的分类表。
.表三:八十九心的十四作用。
.表四:五十二心所的分类表。
.表五:三学七清净十六阶智的对照表。
引言
本书又名为涅槃的北二高,是先由护法法师口述讲解清净道论 后又由法师以及陈水渊师兄再做文字上的整理而成,清净道论是 南传佛教最重要的论著之一,由五世纪的觉音尊者造,也是一本 相当理想的禅修参考书籍,佛法修行上的百科全书,无奈因缘和 合不巧,至使台湾近年方有此书的中译本,而此书的译者叶均老 先生因采逐句直译的方式,所以也令不少人生畏疏离以致错过, 末学有感于此论对禅修的俾益甚多,故和法师联络并获法师允许 ,让"清净道论导读"一书放上网路,以供各位网友能方便认识清 净道论一书.并共同体会"法"的滋味.
唯一可惜的是,清净道论导读一书上的插图,因受陷于末学时 间以及能力不足,只好忍痛删略,这点还望各位网友原谅. 祝 福慧双修
前 言
台湾现今的修行风尚极其昌盛,海外的华语系教区也有繁荣的景象.今日 华人英姿焕发,正以豪爽有力的姿态活耀在世界舞台上.修行方法五花八门, 有够热闹,这就是台湾创新的生命力.这些现象中:有些古不依今的,古说今 唱的,有的自创品牌,有的自创宗派,有的制造新佛,还有超越佛陀的.读者 享受自由选择,但也面临选择的迷惑,特别是宗教乱象不断,也让空虚的人们 犹豫不前.禅修,活现了生命的自在,多么迷人,但却又那令人不解.
朋友们,尝尝真理的滋味吧.<<清净道论>> 是古今公认的禅修宝典,佛法 的百科全书.作者的原意就是为了铺陈清净的生活之道,破除真理的迷障,在 渐次升进的历程指引修行.它以戒定慧三学总摄一切佛法,也以三学的阶梯带 领修行,指明各环节的关卡,破除各环节的障碍.〞来,看看法〞,来验证一 下〞清净道〞,走看看,特别是今日台湾的佛教已成华语系的心脏,试试原味 的佛法吧.
<<清净道论>>的作者是觉音尊者,约五世纪人,遍注经律论,奠定南传佛 教(上座部)的方向与内容.<<清净道论>>就是他注解三藏的核心,最深动, 最具体系的杰作.学习<<清净道论>>可通达佛法,清楚禅修的各种技巧,修止 修观的分际与升进,可以破除修习止观的障碍.既可选定适合自己个性的修行 法门,也懂得如何选择,亲近禅师,它也可以当作禅师的教学手册.禅修,而 没有受用<<清净道论>>之类的修行教导,真是可惜.戒学的部份未提示教团运 作的原理,觉音尊者或许另有安排,但对有心建力清净教团的人可说是美中不足.
本书的写作原则,力求简明清晰.不涉入该论百科全书式得征引,讨论. 以明确的纲骨,带领血肉,方变大家品尝精髓.为易于通览阅读,尽可能的不 放入任何外文,不另作注,适度地现代诠释.对于古今的禅修法门,也在相关 脉络胳厘其分际.<<清净道论>>已有叶均的中译本,嘉惠中文世界,本书也有 引用,但译文质仆,加以<<清净道论>>本文叙述繁杂,非常不易读.我们就分 层次,以论题的方式,逐项解释,并编号依序说明,请读者循线贯穿,慢慢地 沿路拾宝.有些段落若觉陌生,可以先略过.体认戒学与定学的要义之后,就 可进入〞修定的注意事项〞(第二章第二节)
撰写本书,再次体认法的尊贵与超越.怀着修智慧波罗密的喜悦,引介本 论与国人分享,感谢提供意见,协助校稿的法友,助印的善友,更感谢杜婷婷 小姐为本书插图.愿以此书献给台湾人,与广大的华人分享殊胜的佛法.
序论[Introduction to the Path of Purification(Visuddhimagga)]
--------------------------------------------------------------------------------
1:<<清净道论>>全书是为了回答下面的问题:
内结与外结,人被结绑住,瞿昙我问汝,谁当解此结?
‘结’是贪爱的意思,绑住人们的东西。爱有物质方向和内心方面,六根引发的烦恼都是结。结犹如苦行者纠缠的头发,很难打开。所以,如何打开生死轮回的网结呢?
2:全书的回答可以表达如下:
住戒有慧人,修习心与慧,有勤智比丘,彼当解此结。
‘住戒’是戒学,‘修心’是定学,‘修慧’是慧学,这三学就是本论的全部内容。
3:本论名为‘清净道’,就是导至涅槃的道路。‘清净’是已净化垢秽的涅槃,‘道’是到达涅槃的方便。本论就是以戒定慧三学来导引清净道。三学可以从九个不同角度解释。
3.1:三增上学,戒是增上戒学,定是增上心学,慧是增上慧学。
3.2:三种善教,戒是阐明初善,定是阐明中善,慧是阐明究竟善。
3.3:成就究竟解脱的原因,戒是三明的原因,定是六神通的原因,慧是四无碍解的原因。
3.4:避二边而行中道,戒是避免欲乐的极端行为,定是避免自我折磨的极端行为,慧是中道正行。
3.5:超越三界的方法,戒是超越恶趣的方法,定是超越欲界的方法,慧是超越一切轮回的方法。
3.6:三种断烦恼的层次,戒是以各种善来对治各种烦恼,定是镇伏压住烦恼,慧是断尽烦恼。
3.7:三种对治的方法,戒是诸惑违犯的对治,定是缠的对治,慧是随眠的对治。
3.8:三种杂染的净化,戒是恶行杂染的净化,定是爱杂染的净化,慧是恶见杂染的净化。
3.9:得到圣果的原因,戒是初果二果的原因,定是三果的原因,慧是四果阿罗汉的原因。只有初果二果的人圆满戒,三果的人才圆满定,证阿罗汉称为慧圆满。
4:<<清净道论>>全书的结构可以三学或七清净来划分。
4.1:依三学分为三部分,戒学、定学、慧学。论中以树为喻,解释整体‘清净道’。戒学的持戒与定学的修心是树根,而戒又为定的基础,没有树根将没有树。慧学须先听闻思维智慧所要了知的真理(蕴、处、界、根、谛、缘起),这犹如种树的大地,没有大地泥土的树就会枯死。修习智慧就是修毗婆舍那观,修毗婆舍那观就像树干,树干是透过树根攀稳深入泥土中,在泥土中摄取养分;修观就是清净道的骨干,它的必要对象是‘五蕴无常苦无我’的大地,然而这是以戒定为根基。清净道的目的地就是涅槃,犹如树的果实。总之,‘清净道’就像大树,壮健的骨干透过清净有力的根深入大地吸取养分,成熟丰美的果实。
图一:树的比较(图待补)
4.2:<<清净道论>>就是七种清净的七阶段。一:戒清净就是戒学,二:心清净就是定学,其余五清净就是修慧的骨干,三:见清净、四:度疑清净、五:道非道智见清净、六:行道智见清净、七:智见清净,它们是观察五蕴无常苦无我。可见,七清净是对三学的修行次第进一步的说明。前六阶段都只是世间的,第七阶段才是出世间的圣道与圣果。
5:本书如何安排解释<<清净道论>>?可整理成表一。全论有一个纲要的<序论>,二十三章的正文,简洁的结论;本书也有一个<序论>,九章的正文,结论。戒学包含全论的第一、二章,属于第一部分;戒学也是本书的第一部分,在第一章中解释。定学包含全论的第三章到第十三章,属于第二部分;定学也是本书的第二部分,在第二、三、四章中解释。慧学包含全论的第十四章到第二十三章,属于第三部分;慧学在本书也是第三部分,在第五到八章中解释。全论的最后有结论;本书也于最后总结说明。
--------------------------------------------------------------------------------
表一:本书解释<<清净道论>>的结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