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邢台北盆水龙泉寺 09-17
·邢台泰兴寺 09-17
·邢台观音寺 09-17
·邢台天宫寺 09-17
·邢台天元普贤寺 09-17
·邢台石佛寺 09-17
·邢台北和寺 09-17
·邢台法灵寺 09-17
·邢台宁晋县云台寺 09-17
·邢台普光寺 09-17

文库热门

·邢台北盆水龙泉寺 09-17
·邢台泰兴寺 09-17
·邢台观音寺 09-17
·邢台天宫寺 09-17
·邢台天元普贤寺 09-17
·邢台石佛寺 09-17
·邢台北和寺 09-17
·邢台法灵寺 09-17
·邢台宁晋县云台寺 09-17
·邢台普光寺 09-17

TOP

宗教政治法律知识问答【三】
2009-09-05 21:33:24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 【 】 浏览:851次 评论:0

宗教的社会功能和作用
 
 


42、为什么说宗教有社会功能?


 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产生了宗教,宗教形成后又反作用于社会,成为社会诸多控制系统中的一种。几千年来的历史证明,宗教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在一切社会形态,一切国家和民族中得以长期存在和发展,决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合理的、必然的因素。因素之一,就是宗教对于社会有它的功能和作用。关于宗教的社会功能与作用,历来纷争不已。近几年来,随着宗教社会学研究的兴起,把宗教放在社会大系统中去考察,人们发现宗教的社会功能与社会作用是不可忽视的,甚至认为宗教的有些功能是其他社会组织和团体不可代替的。
 

43、如何认识当代我国宗教的社会功能?


 我国存在着多种宗教,各种宗教又有悠久的历史,在其漫长的流传和发展的岁月中,宗教同各民族的经济、政治、科学、教育、文化、艺术、伦理、心理以至风尚习俗交织在一起,贯穿于我国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全过程,对我国社会历史文化的发展发生过,而且还将继续发生着重要作用和影响。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宗教还将长期存在,因而宗教无疑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也将发生重要的作用和影响。中共中央《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即中发〔1982〕19号文件)中指出:“我们在宗教问题上能否处理得当,对于国家安定和民族团结,对于发展国际交往和抵制国外敌对势力的渗透,对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仍然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新时期宗教工作文献选编》第56—57页)李鹏总理在全国宗教会议上指出:“在我国社会主义历史条件下,宗教在一部分人中的影响还将长期存在”,“因此,正确对待和处理宗教问题,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一个重要的课题,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内容”,“宗教在我国仍有比较广泛的群众基础。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正确对待宗教问题就是正确对待群众的问题。”(《新时期宗教工作文献选编》第190—191页)

  上述论断充分证明,当代我国的宗教仍有其不可忽视的社会功能。
 

44、如何认识宗教的积极功能和消极功能?


 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有意识形态方面的社会功能,它为社会提供一种认识世界的方式,一套评判社会行为的价值观念和道德体系。作为一种社会实体,宗教又有它实体方面的社会功能,它为社会提供一种组织社会的形式,一套调适和整合、凝聚社会的机制和体系。宗教的社会功能是上述两种功能的综合,成为社会的一种控制系统。
  对宗教社会功能的认识,应同认识社会一切文化功能一样,放在同一个标准线上用同一个标准来评价,而不能把宗教打入另册甚至又另册来评价。因此,对宗教的认识,片面强调意识形态方面的功能而贬低社会实体方面的功能,或者片面强调社会实体方面的功能而贬低其意识形态方面的功能,都不符合历史和当代中国宗教的实际,因而不是实事求是的。从历史和当代宗教的事实来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宗教的社会功能各有侧重。有的时期,宗教的社会控制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如欧洲中世纪;有的时期,宗教的凝聚功能又十分突出,如当今的某些穆斯林国家;有时,宗教的调适功能又很显著。某些历史时期宗教发挥的功能如果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可以称为正功能或者积极功能;有时,如果宗教的社会功能发挥得越彻底越完善,对于社会发展的阻碍就越大,可以称为负功能或者消极功能。宗教的社会功能积极或消极,其评判的标准不在宗教本身,而在于宗教赖以存在的根源——社会。由于在阶级社会中,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阶级利益,所以,对于什么是宗教功能的正和负,什么是积极和消极,有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看法。请看以下事实:
  1.东汉的太平道是道教的一个重要派别,太平道以道教化天下,进行秘密联络,掀起了推翻东汉皇朝的黄巾起义。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和标准来看,太平道的社会功能是积极的,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但是,在东汉和三国时期的统治者眼里,却是“招集奸党,称合逆乱”。
  2.宋孝宗曾说:“三教之兴,其来尚矣,并行于世,化成天下。”“三教岂容有一之不行焉?”并倡“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这种“化成天下”的功能可以归为宗教的控制和整合功能,得到宋朝统治阶级的肯定。然而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和标准来看,这个功能维护了统治者的利益,应该是被否定的。
  由此可见,对于宗教社会功能积极或者消极的评判,是极其复杂的,难以用某一个既定公式,用某一经典著作的个别结论轻易作判断。必须在坚持正确立场、正确观念的同时,采取历史唯物主义的、具体的、细致的方法,做出实事求是的分析。因为,不仅宗教现象及其功能极为复杂,而且参与宗教活动的亿万宗教徒是人民群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创造世界历史的主体。(参见罗竹风主编的《人·社会·宗教》231—233页)
 

45、西方宗教社会学是如何评价宗教社会功能的?


 宗西方宗教社会学研究基于三个出发点来评价宗教的社会功能,即“补偿论”、“结合论”和“世俗论”,从而肯定了宗教也存在其正面的社会功能与作用。

  一、“补偿论”的观点认为:宗教是人类行为的动力和连接人类社会的重要纽带,起着不可取代的社会补偿作用。他们认为,马克思关于宗教是被压迫生灵对现实苦难的“叹息”和“抗议”,以及是“人民的鸦片”等社会分析,也可归于“补偿论”的宗教社会学探究范围。

  二、“结合论”的观点认为:宗教乃是人类社会生活之结合的标志和象征,起着团结整个社会的作用,从而把宗教视为社会存在的根本结合因素,具有构成社会标准价值体系的功能。

  三、“世俗论”的观点认为,通过对宗教与现代社会关系的研究,展示了宗教影响人们的社会行为、生活态度和生产方式等,从而提出了因宗教价值观念及伦理观念的不同而导致社会结构及经济行为之不同的思想观点。

  这些宗教社会学的观点,客观评价了宗教的社会功能和社会作用,对于我们认识和评价我国当代宗教的社会功能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和参考价值。(参见卓新平《西方宗教社会学研究概况》) 
 

46、为什么说当代我国宗教有联系、教育信教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社会主义时期,宗教团体和宗教组织是爱国统一战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共中央《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即中发〔1982〕19号文件)指出:“各级爱国宗教组织的基本任务,是协助党和政府贯彻执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帮助广大信教群众和宗教界人士不断提高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觉悟,代表宗教界的合法权益,组织正常的宗教活动,办好教务”。使宗教团体“真正成为有积极影响的宗教团体,成为党和政府争取、团结和教育宗教界人士的桥梁。”(《新时期宗教工作文献选编》第65页)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宗教工作若干问题的通知》(中发〔1991〕6号文件)指出:“爱国宗教团体是党和政府团结、教育宗教界人士的桥梁。充分发挥爱国宗教团体的作用,是贯彻执行好党的宗教政策,使宗教活动正常化的重要保证。”(《新时期宗教工作文献选编》第218页)党和政府通过宗教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与广大信教群众、宗教教职人员、宗教界上层人士建立广泛的联系,增进了解,沟通感情,促进合作,加强团结,为扩大爱国统一战线,为维护、巩固和发展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发挥积极的作用。通过宗教团体和宗教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可以团结、教育和鼓励广大信教群众和宗教教职人员积极投身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47、宗教有促进社会道德的作用吗?


 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利用宗教教义、宗教教规和宗教道德中的某些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新时期宗教工作文献选编》第255页)。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社会必须的道德规范。原始社会,道德规范是以宗教禁忌的形式出现的,后来就发展成为伦理道德。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为了保护绝大多数人的安全和利益,对社会具有普遍规范作用的道德是必不可少的。社会公共道德是每一个社会成员所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道德既有阶级性和时代性,又有社会共同性和历史继承性。宗教中包容了许多人类社会世代相传的对人类发展、社会存在、人际关系都极有价值的普遍的道德准则,例如宗教戒律不杀生、不偷盗、不妄语、不邪淫,帮助穷人、病人、残废人,照顾孤儿寡母,买卖公平,孝敬父母,诚恳待人等,这些严以律己、福利社会、利益人民、爱护生灵等道德规范,对人们有极大的道德教育和约束作用。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宗教所提倡的道德规范,可以成为调整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进步的推动力,成为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共产主义道德的重要补充。许多信教群众和宗教组织在这些宗教道德的指导下,为发展社会公益事业做出了贡献。如1991年江南水灾,在赵朴初居士倡导下,中国佛教协会和全国佛教界为支援灾区开展募捐活动,广大佛教徒乐善好施,为灾区捐款逾500万元人民币;1996年云南丽江发生强烈地震,全国佛教界为地震灾区捐款近300万元人民币;重庆市、广州市、福州市、厦门市等地佛教界设立“捐助希望工程基金会”,每年为贫困地区捐款十几乃至几十万元,使成千上万名失学儿童得以复学。另外佛教还进行修桥铺路、植树绿化、保护文物古迹和自然环境等活动。宗教的教义、戒律对信教者起着陶冶品性、净化思想的作用。多数宗教徒正直善良,洁身自好,急公好义,能够遵守社会公德,敬老爱幼,互助友爱。这些对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积极意义。
 

48、为什么说宗教有增进国际交往、促进祖国统一的作用?


 宗教界在日益增多的国际交往中,可以为增进各国人民的友谊做出贡献。通过宗教界的国际友好交往,可以与国外宗教界人士和宗教徒开展联系,增进了解,加强合作。这对于宣传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促进国家的经济建设,壮大我国的综合国力,反对战争,保卫世界和平以及促进科学文化的交流,都有积极作用。例如,中国、韩国、日本三国佛教界的友好交流,对于二战以后增进三国人民之间的友谊,维护亚洲与世界和平做出了重要贡献,被赵朴初居士誉为“黄金纽带”关系。我国佛牙、佛指舍利巡礼缅甸、斯里兰卡和泰国,对于密切我国同这些国家的传统友谊,宣传我国的和平外交政策,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具有独特的作用。所有这些,充分发挥了宗教的国际交往功能。此外,通过与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宗教徒的联系,在爱国一家的基础上,为促进祖国统一,实行“一国两制”的构想发挥了积极作用。
 

49、为什么说宗教有开发民族传统文化和调适民族关系的作用?


 宗教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生过很大的影响和作用。中国传统文化都与宗教有密切的联系。许多少数民族全民信教,宗教文化成为这些民族文化难以分割的组成部分,甚至连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也都与宗教有关。因而,发掘、整理、出版宗教文献,收集和保护宗教文物,组织人员编辑、撰写宗教著作等等,都为继承、开发我国灿烂的民族传统文化起到积极作用。
  宗教与民族属于两个范畴,尽管宗教对民族有广泛、深入、长远的影响,但是宗教毕竟不是民族之为民族的根本特征和先决条件。
  但是,宗教与民族又有密切的联系,所有民族都有一个宗教信仰问题,没有哪一个民族是与宗教无关的,因而宗教又是民族的基础文化,有不少民族的特征往往是通过该民族所信奉的宗教的特征体现出来的。因此,宗教往往是与民族交织在一起的。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宗教和民族关系是错综复杂的,各民族人民的信教情况各不相同,有的民族全民信仰一种宗教,有的若干个民族信仰同一种宗教,有的一个民族分别信仰若干种宗教。宗教对这些民族的风俗习惯、思想感情、道德、艺术乃至政治的影响极为广泛而深刻。因此,宗教在协调民族关系问题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社会主义时期,党和政府通过制定正确的宗教政策,通过宗教组织和宗教界人士的积极作用,是能够起到调适民族关系、搞好民族团结的积极作用的。(摘编自《宗教》总第18期12—16页)“因此,我们在宗教问题上能否处理得当,对于国家安定和民族团结”,“仍然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新时期宗教工作文献选编》第56—57页)
 

50、什么是宗教的世界观功能?


 宗教是人们认识宇宙、认识社会、认识人生的一种意识形式,从而采取的对世界、对社会、对人生的总的看法和态度,因而宗教是一种世界观。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社会生产力还没有高度发达,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够完善,科学文化教育还比较落后,特别在建立社会主义市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制度转轨的阵痛和传统利益格局的被打破,当人们不能正确解释和改变自然与社会中出现的问题,不能驾驭自己的命运时,仍然不可避免地会到宗教里去用超自然的力量来调适人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矛盾,借以寻找精神庇护和寄托。因此,宗教在社会主义历史时期具有世界观的功能。 
 

51、什么是宗教的社会组织功能?


答:宗教不仅是一种意识形态,而且是包括信教群众、宗教教职人员、宗教组织和宗教活动场所在内的一种社会实体。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各种宗教都形成了各自比较稳固的组织体系、典章制度、经典教义和活动方式,形成了一批专门的宗教教职人员,通过各种宗教组织联系广大信教群众,具有很强的社会组织功能。在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通过这种组织功能,形成一股稳定社会的力量。尽管这股社会力量曾几次受到打击,如"文革"中被严厉禁止了宗教活动,宗教组织功能有所削弱,但是宗教活动恢复以后,仍然继续发挥其团结群众,稳定社会的组织功能。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落实后,宗教活动恢复为公开、合法的活动,宗教的组织功能又有所恢复和加强。例如在救灾赈灾、希望工程、社会公益事业方面,宗教界一呼百应,踊跃行动,发挥积极的组织功能和作用。
 

52、什么是宗教的协调稳定功能?


 宗教协调功能是指宗教力图协调人和自然、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也是宗教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说,在人们不能完全驾驭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时,宗教要求人们以百倍的虔诚,全身心的皈依,使人和天交相感应,以达“成事”,从而调适人和自然的相互关系。又如宗教宣扬“自觉觉他”、“自度度他”、“普渡众生”、“荣神益人”、“两世吉庆”、“爱一切人”、“敬畏上帝、尊敬君主”,调适人与社会的关系,宗教通过人们对于其命运和幸福的“来世”的向往和祈祷,为人们提供一种感情上的支持和心灵上的慰藉;通过宗教崇拜和礼拜仪式所表现出的脱离俗世的超然心理,为人们提供一种特殊的安全感和稳固的一致性。
 
 
53、什么是宗教的道德规范功能?


 一般地说,宗教总是“劝人为善”的,宗教道德规范,对信教群众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和心理自我制约作用。各种宗教不仅有它自身所提倡的道德,而且强调道德修养、持戒,并有维护道德尊严的一套信条、手法。例如佛教以“普度众生”为佛教要义,基督教以“爱人如己”为最高诫命,以及有关“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不偷、不盗、不淫、不贪、不妄语”等等戒律,在内涵上与社会主义的五讲(讲文明、讲礼貌、讲道德、讲纪律、讲卫生)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三热爱(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是相协调、相一致的,两者可以起到互相补充、相得益彰的作用。因而,宗教在社会主义时期仍然具有道德规范的社会功能。
 

54、什么是宗教的历史文化功能?

 
 历史上,宗教的文化层面往往使人们感知宗教的“真理”,因而世界上任何民族的文化发展历史,都以宗教为源头,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宗教的影响,形成内容不同的宗教文化。所以说,宗教也是一种文化现象。赵朴初居士说:宗教除了具有长期性、群众性、民族性、国际性、复杂性以外,还具有文化性。宗教对中国文化发生过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在祖国大地上星罗棋布的寺院宫观,保存了我国古老的历史文化,留下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灿烂辉煌的文化遗产。人类文化发展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历史过程,这中间当然也包括了宝贵的宗教文化。宗教的存在和发展,使祖国的历史文化得以保存、延续和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社会主义时期应该科学地对待宗教,认真研究和继承宗教文化中的精华,充分发挥宗教历史文化的社会功能。
 

55、宗教有慰藉心灵、稳定情绪的作用吗? 


 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可以成为信教群众的精神寄托所在。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当某些自然灾害、生老病死等给人们带来了物质上、精神上、肉体上的不幸和痛苦,当一部分群众不能正确解释、对待这些痛苦时,仍会到宗教中去寻找庇护,求得心理平衡。而宗教中有关舍其自信而信他,舍其自力而靠他力的信仰力量,有助于人们消除恐惧,慰藉心灵,提供精神庇护,从而起到减轻痛苦、稳定情绪、达到内心平安的作用,这对于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意义。(以上44—53条均参见《宗教》总第18期第12—16页)
 

 

Tags: 责任编辑:admin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宗教政治法律知识问答【二】 下一篇宗教政治法律知识问答【四】
清净莲海佛学网: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交流论坛 联系我们
本站声明:本站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如侵犯了你的版权,请你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消息后24小时内删除。
清净莲海佛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