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内蒙古鄂尔多斯•准格尔召 12-19
·内蒙古鄂尔多斯•乌兰什里 12-19
·内蒙古鄂尔多斯•尔德尼召 12-19
·内蒙古鄂尔多斯•鄂托克召 12-18
·内蒙古鄂尔多斯•乌审召 & 12-06
·内蒙古鄂尔多斯•嘎鲁图庙 12-06
·内蒙古鄂尔多斯•道劳阿贵 12-06
·内蒙古鄂尔多斯•苏里格庙 12-06
·内蒙古鄂尔多斯•吉祥圆满 12-06
·内蒙古鄂尔多斯•吉祥福聚 12-06

文库热门

·内蒙古鄂尔多斯•准格尔召 12-19
·内蒙古鄂尔多斯•乌兰什里 12-19
·内蒙古鄂尔多斯•尔德尼召 12-19
·内蒙古鄂尔多斯•鄂托克召 12-18
·内蒙古鄂尔多斯•乌审召 & 12-06
·内蒙古鄂尔多斯•嘎鲁图庙 12-06
·内蒙古鄂尔多斯•道劳阿贵 12-06
·内蒙古鄂尔多斯•苏里格庙 12-06
·内蒙古鄂尔多斯•吉祥圆满 12-06
·内蒙古鄂尔多斯•吉祥福聚 12-06

TOP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七九五卷)
2010-10-16 11:21:28 来源:淨空法师专集网 作者: 【 】 浏览:719次 评论:0

2007/7/23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无方大用」第八段,明毛光照益三昧门。请看第二十四最胜光:


  【又放光明名最胜。此光开悟一切众。令于佛所普听闻。戒定智慧增上法。常乐称扬一切佛。胜戒胜定殊胜慧。如是为求无上道。是故得成此光明。】


  这一光两首八句颂,清凉在注解里面说的不多,说得很好。「第七」,第七个小段;「一光,总彰万行,三学摄尽,故曰普闻」。注解只有十二个字,注得非常好,戒定慧三学,将佛法里面所说的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统统包含尽了,所以戒定慧是八万四千法门的纲领,是无量法门的总持。我们看经文,第一句把这个光的名字说出来,「最胜光」,最殊胜。『此光开悟一切众』,跟前面大喜大捨一样,摄化众生没有侷限,世出世法都包括其中。『令于佛所普听闻』,清凉特别提示「普闻」,就是此地讲的普听闻。实在说,也就是四弘誓愿里面所说的「法门无量誓愿学」。


  底下接着说,『戒定智慧增上法』。四弘誓愿所说的,我们学佛千万不能够误会,你看学法门是在哪个层次、哪个阶段,这要搞清楚。佛教导我们,首先是教我们发愿,古人教人首先是立志。志要不立,你做学问没有目标、没有方向,好比行船在大海里面,没有目标、没有方向,你这个船永远靠不了岸,不知道往哪里走,所以人不能不立志。人要立志,有坚定的毅力,永不退转,没有一个不成功。为什麽?他一生当中,他有方向,他有目标。在世间法,无论哪个行业,你下定决心,一生从事这个行业,可能你在这个行业上就有殊胜的成就,甚至连你自己都意想不到,为什麽?一个方向、一个目标,哪有走不通的道理!人没有志,很麻烦,为什麽?他觉得哪一样都好,今天做这个,明天做那个,到老死,一事无成,我们看到太多了。


  我在这一生当中,我父亲在晚年,他走得很早,四十五岁就走,也就是在这个之前告诉我,一生当中走一条路,他就是自己没有方向、没有目标,所以到四十多岁还是一事无成。看看朋友,年龄都差不多的,都有成就。无论是从政、是从军,或者是经商,都有成就。我父亲怎麽没有成就?常常换工作,常常换行业,这就糟了。他教导我的就是这麽一句话,是他一生失败的经验告诉我,走一条路,一个目标。所以我也想起《三字经》上的一句话,「教之道,贵以专」,教、学是一桩事情,我们学之道也是贵以专。你踏进社会,你从事哪个行业,也是贵以专。我从这个地方体会到这个道理。


  以后学了佛,佛法在中国十个宗派,《大藏经》的分量超过儒家太多太多,儒家只有十三经,十三个宗派,不能统统学。即使是一个宗派,净土这个宗派是经典最少的,只有五经一论,六门功课。怎麽学法?还是贵以专。今天我们提到《弥陀经》,同学立刻就想到《疏钞》、《要解》,为什麽?古代的祖师专攻,他才有这样的成就。《无量寿经》在以前没有夏莲居的会集本,大家都採取《无量寿经义疏》,隋朝慧远大师注解的,跟我们东晋慧远大师名字完全相同,不同时代,隋朝时候人,所以在佛门就称他作小慧远。《无量寿经》注解很多,他这个注得好。都是要一门深入。


  深入到什麽程度也有标准,这个标准是大开圆解,也就是智慧现前。一门深入是戒、是定。一门,或者是你自己选定的,或者是老师帮你选定的,你依教奉行,这是戒。定,不再涉猎其他的典籍,甚至我只守一个老师的注解,跟一个人学,给诸位说,这叫师承。现在找不到老师,找古人,这好方法!学《弥陀经》,我们找哪个?找莲池大师的《疏钞》,或者找蕅益大师的《要解》。在学的时候,还是要学一个,不能学两个。为什麽?一个,你才能得定,两个,定就没有了。得定,定是三昧,这都叫念佛三昧,净宗的都是念佛三昧。定到一定的程度,就开智慧;智慧开了之后,才可以广学多闻,法门无量誓愿学,慧没有开,不能学。有定没有慧,不可以学,为什麽不可以学?你一学,定也没有了,不但没有慧,定也没有,戒也没有,这个道理要懂。初学,在佛法无论是哪个宗派,古来的祖师大德限定是五年,也就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这个长时是五年。五年如果慧不开,那还是要一门深入,就不能改变。如果智慧开了,有能力辨别邪正是非真妄,有这个能力,可以涉猎;没有这个能力,还是守着一门,尽量减少攀缘,尽量减少妄念,你专攻。


  李老师教导我,也是教我依照他教诲的去学习,时间也是五年。但是这个五年当中,我跟他学的是基础,第一部经,《阿难问事佛吉凶经》,小乘经。这个经的内容是什麽?内容就是五戒十善,里面讲「孝亲尊师」,学习基础的概念,必须要遵守的。第二部我跟他学的就是《阿弥陀经》。那个时候他跟大众宣讲,每个星期一次,我们在讲堂里面听经,听他的经,看他的注解,这一门深入。我第三部学的是《普贤行愿品》,参考的注解是谛闲法师的,谛闲老法师。第四部学的是《金刚经》,老师是依江味农居士《讲义》讲的,我们也就是要看江味农居士的《讲义》;以后我看《讲义》分量太多,我把它做了一个节录,印成一个节本。前些年在新加坡讲过一遍,我就是用我的节本来讲的,「金刚经研习报告」,好像四个月讲圆满。最后一部是《愣严经》,《大佛顶首愣严经》,主要参考资料是圆瑛法师的《讲义》。这些经跟注都是老师指定的。


  老师很开明,并不是叫我们专听他的,我们遵守他的方法,你看看他还是以古来祖师大德教我们学习,没有叫我们学他,学祖师大德。到第五年,他老人家告诉我,介绍我一个人,我们要向他学习,这人是谁?印光大师。印光大师是他的老师,已经往生,《文钞》在!所以李老师送我四本书,《印光法师文钞》,正篇两册,续篇两册。告诉我,学佛一定要有一个形象,有一个样子,才能有成就。告诉我,印光大师在近代出家人当中,非常难得的一个好法师。你看看这些法师,社会上有赞歎的,有批评的,唯独印光法师只有赞歎没有批评的,这是德行。净土宗的一代祖师。


  印光法师一生教人教什麽?我们读《文钞》之后晓得,他老人家一生的方向目标,十六个字,「敦伦尽分,闲邪存诚,信愿念佛,求生净土」。前面两句是世出世间法的基础,后面两句是明确的方向目标,要真信、要发愿,要持名念佛。信愿持名就是净土宗三个条件,称为三资粮,「信愿行」,信愿持名,求生净土。前面那个基础很重要,没有前面那两句,这个信愿持名你做不到,你做到也没有根。什麽叫敦伦?什麽叫尽分?伦就是人跟人的关係,人跟人的关係很複杂、很多,但是总不外乎五大类,叫五伦。你跟父母有关係,父慈子孝,一家和睦,敦就是和睦,家和万事兴,家和;君臣有义,领导跟被领导和;夫妇和睦,兄弟和睦,朋友和睦,这是什麽?经上讲的「善男子,善女人」,跟人不和就不善。所以他老人家提出第一句话,跟一切众生和睦相处,这是敦伦。尽分是什麽?就是我们前面所讲的慈悲喜捨。在人与人之间,我们要懂得做人基本的道理,叫本分。本分,你看看诸佛菩萨、圣贤人,头一个是谦虚,谦虚是本分。本分是性德,自性本来就是这样的。


  你看看《易经》六十四卦,最吉祥的一卦就是谦,谦虚。谦卦是「六爻皆吉」,没有凶相。六十四卦,其他的六十三卦有吉有凶,唯独谦卦有吉没有凶,就是这一卦,再没有第二卦。所以《书经》里面讲:「满招损,谦受益」,不是没有道理,一定要学谦虚。圣人,圣人不是谦虚,谦卑,别人做不到。自己常常在下面,把别人捧起来,这是德行的根本,基础的基础,头一个就是要谦卑。我们看看孔子处事接物,再看看释迦牟尼佛对待一切大众,你看他的谦卑;其他宗教也不例外,天主教《玫瑰经》头一段,圣母玛利亚的谦卑,耶稣的母亲,对待任何人都谦卑,这值得我们学习。自卑,这就是自己谦卑,你才能尊重别人;没有谦卑的心,你尊重别人,那是虚情假意。人家一看就看穿了,没有诚意,你是做做外表的。内里面谦虚,你对别人尊重,一看,你出自于诚意,就感动人,这真正是大学问。


  能尊重人,我们现在修学的这个目标,学着关怀别人,学照顾别人,学帮助别人,你只要把这五句,谦卑、尊重、关怀、照顾、帮助,把这十个字学好,你在这个世出世间法通行没有障碍,你走到哪里都得到人欢迎,走到什麽地方别人都爱戴你。为什麽?你付出,你从内心付出的,没有人不会感动的。现在这个时候缺什麽?这五个都缺,只要头一个没有,后头全没有,头一个是谦卑。没有谦卑是不知道尊重别人,口头说尊重,假的不是真的,时时刻刻自己意识里面还是独大,哪个也不如我,现在所谓说是自我本位主义,学的这些谦卑全是表面的,没有实际的内容。所以后面关怀、照顾、帮助,那完全出于利害,跟我有利的,我可以做,没有利的,置之不理,机缘在面前,不认识!所以修福还是要有福的人,没有福的人,修福的机会在你面前,你不知道。


  这些年来,我们无论在哪个地方讲经教学,常常劝勉人这十个字。这十个字是纲,怎样具体落实?具体落实是目,这是纲领,怎麽落实?《弟子规》落实、《感应篇》落实、《十善业道》落实,你有这三样东西,你这十个字才能做得好,你才是名符其实的善男子、善女人。这些统统属于戒。有这个基础之后,然后怎麽办?然后再定,定在一门。现在我们讲多元文化,没有一样不好,儒释道三家统统可以学,佛法十个宗派也都可以学,但是只能学一个,你要好好认真去选择。一门选定就不要改,五年不够要十年,加一倍。中国自古以来所谓「十载寒窗,一举成名」,选择一门,好好的学十年,圣贤佛菩萨就是这样学成的。有缘,大家在一起学,那个缘太殊胜,不是一般人能遇得到的。我这辈子求这个缘求不到,不要讲多,三、五个同参道友在一起修学,都做不到!甚至是两个人都没有。


  早年在台湾的时候,两个人,哪两个人?老师跟我,你就晓得多困难。我离开台中到台北讲经,李老师有一次就跟我谈到这个问题,他说:你在台北很孤单!别人没有跟我谈过这个问题,他懂得。我跟李老师在一起的时候,可以谈到佛法深入的地方。我离开台中,他也找不到对象谈,我也没有对象谈,你就知道这个多难。所以我常常讲理想当中十个人,这十个人不容易找,到哪里去找?这十个菩萨,这十个圣人。如果我们一生都找不到,能不能成就?能,能不能成就不在这些,在个人。我的幸运,也就是早年遇到三位好老师,把方向目标确定,路是自己走出来的,走得很苦很苦,非常辛苦!你能不能忍受,你能不能贯彻?愈挫愈奋,勇勐精进,无论在什麽状况之下决定不放弃,这才能有成就。


  学,就要派上用场,用在哪里?用在生活,用在处事待人接物。如果所学非所用,那就错了!那你怎麽能应付得了环境?逆境、顺境你要都能应付,这就是你所学的派上用场。学会布施,学会持戒,学会忍辱,学会精进,学会禅定、般若。布施是放下,放下是消业障,放下是除障碍。放下什麽?放下贪瞋痴。财施,法施,无畏施,贪瞋痴放不下的人他做不到,纵然做也很有限。所以你要冷静仔细观察,福报不现前,这不现前也布施,布施不如法;当然是有点小福报现前,大福报不会现前,不如法!如果如理如法的布施,那个果报就不可思议。所以你对佛法要明瞭、要通达,这个东西是生活,非常管用,它不是玄学,不是谈玄说妙的,它是实学,实实在在的学问,你学一分真的就得一分利益,学二分就得二分利益,学十分就得十分利益。


  古人讲了一句话,这从前李老师告诉我的,我听了是说得太有道理,「世间好语佛说尽」。好的言语,好的教学,好的方法,佛经里头讲尽了。所以修学必定要从戒入门,戒又必须跟性德相应,你就要晓得圣贤人所说的,不是圣贤人所讲的,靠不住;圣贤人讲的,这才真正靠得住。有什麽证明?有历史作证明。孔子所说的,有二千五百年历史作证明,你能相信。释迦牟尼佛所说的,照中国历史书上的记载,三千年,释迦牟尼佛出生,周昭王二十四年,圆寂的时候是周穆王五十三年,这中国历史上所记载的,比孔子早。我们要相信这个道理,禁得起历史的考验,这是史学。如果不是真实的道理,肯定在历史长河里早就被淘汰掉,谁传他的?只有这东西太好,代代有人学,代代有人承传。这种承传不是他自己家的儿孙,不是跟他家里有密切关係的,不是!哪些人承传?志同道合。这个道理绝对不是他自己的创造发明,自己创造发明传不了这麽久,必然是性德相应。唯有自性是永恒的,不生不灭,才真正禁得起历史考验。


  孔子东西不是他发明的,这他自己说得很明白,他说他一生「述而不作」,没有创造,没有发明。他所学的、所修的、所作的、所传授的全是古人的。夫子常讲「古圣先王」,古圣先王是哪些代表?黄帝,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这他老人家常讲的。这些人都是圣人,他们所传下来的五伦八德,真做到了,他自己做到了;所以教化众生,人民服,这才能传得下来。孔子是继承先王尧舜禹汤文武周公,是继承这个道统,所以夫子是集大成,后人称他为「大成至圣先师」。孔子集中国传统文化的大成,所以儒就代表中国古圣先王的传统。古圣先王也不是他自己创造发明的,都是前人所说,后人来学习。在中国历史上所说最早的,讲到伏羲氏,伏羲大概在黄帝至少是五百年前,可能还不止,伏羲还要早;神农,神农距离黄帝五百年,伏羲氏还早。那时候没有文字,没有记载,到黄帝才有文字,一直到现在代代都有记载。印度人不重视历史,他们重视修定,重视开智慧,一般对戒定慧三学很重视,对历史不重视。所以确切的年分就很难考查。


  这是说明我们要想学,无论是世间法、出世间法,先学规矩。所谓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矩在佛就是戒律,在儒就是礼,礼节;没有礼,儒就没有了,儒就变成儒学,学儒就没有了。告诉诸位,《弟子规》是最浅显的礼节,统统要从这里下手,这是个基础。现在学礼很难,只有找古礼,礼是什麽?礼是社会大众生活的规范。所以礼的条文是随着时代而修订的,它要适合这个时代。譬如人跟人相见面,行最敬礼,在古礼最敬礼,这明清时候,三跪九叩首,这是最敬礼,最恭敬的礼节;现在最恭敬的礼节是三鞠躬,不一样了。中国跟外国的礼又不一样。所以礼是一般人日常生活习惯,它是过一段时期就要修订一次。中国过去改朝换代,一个旧的朝代结束,新朝代起来,帝王都要重新制礼作乐来教化人民,人民才知道守规矩,确实社会就安定。如果没有礼,社会不会安定,为什麽?没有规矩,不知道怎样做是对,怎样做是不对。


  古礼,每个朝代,日常生活的礼节,祭祀祖先的礼节,宾主相见的礼节,婚丧喜庆的礼节,统统都订得很清楚,一定要照着做才叫不失礼,你不照这个做就不懂礼。现在,满清亡国之后,一直到现在,将近一百年没有礼乐。国民党的时代没有,现在新中国也没有,没有就乱了。你说父母过去了,丧礼怎麽办?披麻带孝,那是满清的礼,对不对?有很多人问我,我说也对,没有礼了,怎麽做都对。蒋总统过世,他的儿子蒋经国没有披麻带孝,穿的是黑色的中山装,也有人问我,他说:这是什麽?这是西洋的,西洋的礼,黑色的。国家没有制礼作乐,就乱了。乱了,什麽都对,什麽都可以,没有礼。这在将来史学家里面,这个朝代叫乱世,他没有规矩。从前朝代虽然不长的,历史上有他的史,那什麽原因?他制礼作乐,就是说他上轨道了,他的政治上轨道。没有礼乐,就是始终还没有上轨道,还在摸索。所以下一代的人来写历史的时候,这是乱世。中国这一次这个乱,在历史上来讲时间是最长的。古时候动乱,一般顶多是五年。五年,国家一定就公布礼乐,全国必须要推行。所以你看社会安定,人民的生活,没有一样不是建立在礼教的基础上。


  佛法是建立在戒律的基础上,这怎麽能疏忽?所以戒律要知道,建立在十善业道的基础上,佛在这个经里面讲得太清楚了。因戒得定,因定开慧。定,最浅显的,你求学有目标、有方向。现在学术为什麽乱?根没有了,他怎麽会不乱?古时候学术有根,根是伦理、是道德、是因果,这三个是根。现在根没有了,根没有了,人心是浮动的,他怎麽会定下来?有根,他有一个最高的指导原则,那是道义。连当强盗、做土匪,你看俗语也说「盗亦有道」,他也不随便乱杀人,也不随便抢人。他找哪些人做对象?为富不仁,这些是他抢劫的对象。这个人富有是很仁慈的人,肯帮助社会苦难的人,这个盗匪、盗贼决不会伤害他。你有钱,自私自利,别人有苦难的时候,一毛不拔,他对象对你。所以盗也有道,也就是哪些人可以抢他,哪些人不可以;小偷也是,哪些人可以偷他,哪些不能偷。他有道!现在谁懂?


  如果有这个基础,有这个伦理、道德、因果的基础,他今天在大学里面,科系很多,他会认真选择一个科系,跟他性情、爱好有关係。他选择只要自己欢喜爱好学习,他有兴趣,他会有成就。学成之后,从事这个行业,决定是为社会、为人民服务的,那就不一样!为什麽?因为他懂得谦卑,他懂得尊重别人,懂得敬爱别人,懂得关怀别人,懂得帮助别人。所以他把道义看得重,利害看得很轻,社会是安定的。现在颠倒了,现在道义没有了,现在人把利害看得很重,人人都争利,孟子所说的,天下没有太平的日子,「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今天全世界,全球交征利,世界危矣。这二千五百年前孟子所说的,看看现在是不是危机重重?这个世界上许多志士仁人都想拯救世界,想不出方法,束手无策。联合国天天开会讨论,搞了三十多年,将近四十年,一点成效都没有。投下去的人力、物力、财力不计其数,你说多可惜。毛病到底出在哪里?就出在孟子所说的,「上下交征利」,从上到下都把利益摆在第一,这就是今天整个世界出了问题的根本原因。


  我们要救自己,还想帮助别人,从哪里救起?把利益放下,把仁义找回来,自己有救了,你也真正能帮助别人。仁义是什麽?仁者爱人,义者循理。义是什麽意思?你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符合道理就叫义;不符合道理,这义就没有了。那个道理是什麽?道理就是仁,爱人!爱人就不能害人,害人就没有道理。所以中国自古以来这个教学的根就是「父子有亲」,我们讲得很多,就是亲爱,亲爱发扬光大。《弟子规》里面讲的,「凡是人,皆须爱」,不分国家,不分种族,不分信仰,真诚平等的爱心,这是仁。有仁就有义,仁没有了,义当然没有。怎麽样能把仁义找回来?仁义是我们一生做人坚守的大原则,大前提。所以他学佛,佛家讲的十善很容易做到,一点都不困难。为什麽?本来就是这样的!


  佛教到中国来,跟你讲《十善业道》,立刻就接受,一听,大家都点头,很有道理。仁义是个总纲领,这十善十条就是它的细目;仁义一落实,就是十善业道。讲到最微细的,《仪礼》,十三经里面的《仪礼》。《仪礼》,古人说是周公作的,一般人相信周公也是集大成,也是集上古尧舜禹汤,古圣先王的教诲,教我们应该怎麽过日子?怎样跟家人相处?怎样跟邻里相处?怎样跟乡党相处(乡党就是我们今天讲社区)?怎样跟社会大众相处?讲那种关係。这些全都属于戒律。佛法更有增上的戒律,那个戒律就是超越世间的,帮助你灵性向上提升。中国儒家所讲的是一世,一世的教育;而佛法传过来是三世的教育,佛法讲过去生、讲现在、讲来世,所以它的范围、空间更大!


  佛法讲定,有世间禅定、有出世间禅定。世间禅定,所谓四禅八定,这个说法高级的,不是普通的,儒没有讲到。儒家所讲的,他们也讲静、定,「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他讲这些,这些好像佛法讲的未到定,是哪些?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他们都修定,不到位,不是没有定,有一点定功。如果真的这个定修成了,佛法里面的定修成;佛法讲世间,是能够把分别执着真的伏住,这叫修成,并没断掉,能够控制住,佛经上讲降伏其心,你没有断,能降伏住,你就能生到欲界上面的四层天。真正伏住,分别执着虽然没断,它不起作用,到色界天去,那就是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到色界去,那高!所以我们看儒家的都在欲界。那真正修道,道家的,中国道教、道家的,这神仙,也是这麽个道理。如果妄想执着没有伏住,道家的仙人也在天道,也在四王天、忉利天,再上去夜摩、兜率,大概总是在这几个层次。所以实在讲是比不上古印度。古印度他们能够到色界、到无色界,这是很了不起的。统统都是伏烦恼,没有断。断烦恼可真不容易,佛法教人要断,修的方法呢?先伏后断。不断,是世间禅定,出不了六道轮迴,一定要断。断要靠什麽?要靠智慧。定能伏烦恼,不能断。


  从禅定开智慧,那就好了。慧一开,叫转烦恼为菩提,烦恼就没有了,烦恼变成什麽?烦恼变成智慧,还原了。诸位要晓得,我们迷了,把智慧变成烦恼。真有很深的定功,又把烦恼转变成智慧,还原了。所以烦恼即菩提,菩提即烦恼。迷悟!真正觉悟了。所以要在这个地方做个大转变,转变法是真干,他不真干不行。怎麽真干?菩萨六个阶段就是叫你干的,头一个教你什麽?布施,你真肯捨,这是第一关;第二个守法,守规矩,持戒;第三个是忍辱,有忍辱才能精进,有精进才能得定,有定才能开慧。你看看到开慧,转了,转烦恼成菩提,有次第,有方法。头一个你不肯捨,戒就不能持。六波罗蜜好像六层楼,后后深于前前,因为后面可以包括前面,前面不能包括后面。你有布施不见得你有持戒,有持戒决定有布施;有持戒不一定你有忍辱,有忍辱一定有布施、有持戒,后面包括前面。所以有智慧,有般若智慧,前面五个决定有。他有层次教你怎麽做法。最难的一关就是捨,大喜大捨,最难一关就是捨,捨太不容易。所以释迦牟尼佛示现,你看他捨得乾乾净净,为什麽要做这个示现?我们才能体会到他无尽的慈悲,教导我们。他教菩萨学这六桩事情,六门功课,他自己全做到了,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他全做到了,他才教你。他告诉你,怎麽成就的?我就用这个方法成就的,你也用这个方法,你也能成就,就这麽回事情。


  后面这首偈子,『常乐称扬一切佛』,乐是爱好,欢喜;常是经常不断,从内心里面发出来,称赞宣扬一切佛。这一句话什麽意思?就是现在讲的弘扬佛法,护持佛法,弘护正法。弘护正法把它当作我这一生唯一的目标,唯一的一个方向,这是什麽人?这是佛,这是菩萨,这是阿罗汉,别人做不到。这个目标真的是世出世间法没有人能比的。所以佛经当年翻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保存它的音译,什麽意思?尊重不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这个意思,是可以翻出来的,翻成中国意思,无上正等正觉,一点都不错。正觉,阿罗汉,正等正觉是菩萨,无上正等正觉是佛。此地这个「一切佛」,你就懂得。一切佛里头,究竟圆满佛是佛陀,分证佛是菩萨,相似佛是阿罗汉。阿罗汉是十法界里面四圣这个位次,四圣是相似佛,虽没有真正成佛,很像佛!他非常认真在学习,就是无明没有断,《华严经》上讲的妄想,这个东西没有断。执着断了,分别也认真努力的在断,如果再把这个妄想断掉,他就变成正等正觉;妄想习气断掉了,那他就是究竟圆满的,叫无上正等正觉。经常常称赞,把十方三世所有一切诸佛教学全包括。


  所以底下讲,『胜戒胜定殊胜慧』。说得好,前面讲戒定慧,这个地方讲个「胜」,无比殊胜,超越六道。前面讲戒定慧,没超过六道,在六道里面。六道里面是什麽位?天台大师讲观行位,也就是功夫得力。功夫得力出不了六道轮迴,但是功夫得力,念佛求生净土决定得生,生凡圣同居土。这是西方极乐世界无比殊胜之处。我们如果没有这一点,我们这一生不能成就。要晓得胜戒胜定殊胜慧,我们这一生是决定做不到的,是真的不是假的。我们能做到前面讲的戒定慧就行了,所以生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是决定靠得住的。这是善导大师所讲的「万修万人去」。还是要什麽?你要真捨。


  这个六度,这是世间人,就是观行位的六度,不是相似的,观行的,我们讲六道里面的,出不了六道的。我对于这个世间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真的能放下,真能够捨弃,能够捨己为人,这是观行位里面的布施,也就是我们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就真有把握,没有障碍。持戒,只要把我们常讲的,现在所讲的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道,三皈五戒做好,决定往生。定,定是专一,我只念阿弥陀佛,只想阿弥陀佛,心里面除阿弥陀佛之外,我统统放下了,这就是定。定于一尊,定在一个方向,定在一个目标。慧,慧是你的选择,我选择这个法门,我选择这部经典,这是智慧。选择之后,我一生不改变,无论是在什麽环境,顺境也好、逆境也好,绝无动摇,这一生成就。这是最起码的戒定慧。


  这一生当中要知道,这都是智慧,帮别人是真帮自己,帮自己决定是害了自己,这是智慧。捨己为人,决定是正确的,是智慧;损人利己,决定是错误的,不能往生。所以决定要懂得我要帮助别人。帮助别人,最殊胜的是什麽?那就是这上面的一句话,「常乐称扬一切佛」。这句话,我的解释,诸位你听清楚,弘护正法,弘扬正法,护持正法,无量无边的功德。弘护正法从哪里开始?从自己做起,这个重要。我自己能够依教修行,就是弘护正法;我自己不能修行,劝别人修行,别人修成功了,他成佛了,我还是当凡夫。虽然我对他有恩,他会来帮助我,到什麽时候来帮助?我的业障消了,他才会来;我业障很重,他一看,现在不行,现在没有用处。现在要是帮助我,我造的罪业更重,为什麽?我不相信,我不接受,我还要谤佛,还要毁谤,那造业更重。佛菩萨度化众生,他观机,他在那里看,看你根熟了,你善根成熟。所谓善根成熟是什麽?你真的能信,真的能解,真的能行,他就来了。我们现在不能说没有善根,善根没有熟,为什麽?不相信。怎麽说不相信?三个根没有扎稳,这就是不相信。念这句佛号就夹杂,严重的夹杂,严重的中断,这不信、不解。所以信解没有,佛菩萨怎麽能来?这个道理你不能不懂。


  真正弘护正法,这才是胜戒胜定殊胜慧。这是讲戒定慧跟自性相应就殊胜。自性里面本来有戒定慧,不是外头来的,称性的。戒定慧一展开,前面说,清凉大师讲的,「总彰万行,三学摄尽」,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世出世间一切法,戒定慧三个字统统包括了,没有一法漏掉的,称性!所以胜戒胜定殊胜慧。在大乘菩萨性修不二,自然相应。这是什麽?转贪瞋痴为戒定慧,贪瞋痴没有了。所以最低的层次是阿罗汉。三果阿那含还没到这个层次,一定是四果阿罗汉以上,才能称胜戒胜定殊胜慧。天台大师他老人家眼里面,那还不是真的,相似的,很像佛,很像,不是真佛。真佛怎麽样?还要向上提升,要把妄想断掉,那才是真佛。妄想是什麽?起心动念。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真正做到不起心、不动念,这才是真的胜戒胜定殊胜慧。那是什麽人?法身菩萨。天台大师说这是真佛,这不是假的,统统具足,具足无量法门,有没有分别?没有。分别尚且没有,哪来的执着?这是什麽人?这是诸佛如来、法身大士应化在世间,那就不是凡人。


  我们常常讲的,释迦牟尼佛就是这个样子,他来示现的,惠能大师是来示现的。中国历史上所记载的许多祖师大德,佛菩萨再来的。近代,净宗同学很多人都知道,这诸位在《印光大师文钞》里面看到,印光大师是西方极乐世界大势至菩萨再来的,这是最近一个身分被暴露的。蕅益大师作《弥陀经要解》,作得好!印光大师对这本书的赞歎:即使是阿弥陀佛再来,给《弥陀经》做个注解,也不能超过其上。那蕅益大师是什麽人?蕅益大师身分没有暴露。印光法师这个话,我们听了之后,很自然就想到,他要不是阿弥陀佛再来,肯定是观世音菩萨再来,要不然不可能。不是学净土宗的法师们对印光法师的话有怀疑。早年演培法师就这个问题问过我,他说:印光法师对蕅益大师的赞歎是不是太过分?我给他老人家说:一点都不过分,印祖对于蕅益大师的赞歎恰到好处。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众生有苦难,佛菩萨在世间,要没有佛菩萨在世间,这世间不得了,这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这些人在世间,他不暴露身分,一般人看到也不知道尊重他。这是真的,不是假的。凡是说他是什麽菩萨再来的,那是假的,靠不住,那不是真的。真的,决定不动声色,默默在做,帮助这个世间化解劫难。


  所以弘护正法,大乘教里面常讲,世出世间第一功德,没有比这更殊胜。弘是弘扬,弘、护都要自己做到,戒定慧都要做到;弘如法,护如法,做不到就不如法。不如法,他护持的,他得的是世间有漏福报,多半是生天;如法的时候,决定生净土,生净土就成佛。生天是享福,福享尽了,还是被业力牵引。所以这些理事,我们清楚,我们明白。那我们有智慧来选择,决定不会选六道里面的福报,不干这个事情。真的智慧现前,决定选择净土。真选择净土,决定放下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我讲的时候他决定放下,不要劝的,为什麽?他智慧开了,他识货了。智慧没有开的时候,他不认识,眼前名闻利养看得很重,往生极乐世界,他还打问号,到底有没有?说来生,来生太遥远了,要眼前的利益。这就是没有智慧,依旧在迷位,没有觉悟。


  弘护,你看看我们讲的这桩事情,看看现前这个社会多少人在做?盖这些庄严的寺院道场。最近也有人看到我们这个道场太小,也想送个大的道场给我们。我想了一想,最后我还是拒绝了,不要,为什麽?道场大了,不容易修行。想来想去,我想了很多,道场很大很庄严,人到这个地方来的时候,他心就变了,想怎麽样来控制,想怎麽样来佔有,在这里头搞名闻利养,那岂不是害了人?所以想到世尊一生不要道场,愈想是愈有道理,愈想这里面意思愈深,他为什麽这麽做法?他自己要盖个寺院很容易,父亲是国王,国家来支持他,那是轻而易举的事情,盖个皇宫都可以,不要。居士长者供养的别墅花园也不要,顶多借你这个地方讲一部经,讲完就走路。最后圆寂在野外,不是在房子里。那些是什麽?那是做给我们看的。所以我觉得修行人最好还是住茅蓬,最正确,真有道心。茅蓬很简陋,没有人瞧得起,送给人家,人家都不要,这就好。你心是定的,定生慧。道场要是华丽,心就动了。特别是现代人,你能禁得起这个诱惑?你能在这个境界里头不动心?所以想到这个地方,就不能做了。


  真正修行人,愈穷愈好,愈苦愈好。所以佛教给我们,「以戒为师」,后头补充一句,「以苦为师」,吃不了苦,不能干这个事情;不能捨己为人,不能干这个事情;心里面还有权力、还有欲望,不能干这个事情。这统统要捨乾净。真捨乾净,弟子规展现面前,这就是我心里所想的,口里所说的,我一天到晚所做的,你不要学,尽是,完全你都做到了。为什麽?心善、言善、行善,全做到了。是自己本分的事,我本来就是这样的,还用得着人家教吗?所以像感应篇、像十善业道,都是自性里本来具足的,本来就是这样子。


  末后这一句,『如是为求无上道』。无上道就是无上正等正觉,在儒家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这是中国老祖宗教给我们做学问的唯一的一个目标。在《大学》里头一开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几句话,我觉得跟释迦牟尼佛所讲的「无上正等正觉」是一个意思,讲法不同,是一个意思。中国自古以来做学问,求什麽?求明德。诸位要晓得,明德是自己本有的,明是慧,佛讲得清楚。你看六祖所讲的,自性本来是清净的,不生不灭,一切具足,本不动摇,能生万法,这都属于德。明是什麽?明是自性里面本有的般若智慧。现在我们本有的智慧没有了,迷了,本有的德也没有了,都不见了。所以下面加个明,明明德,那个明是动词,底下明德是名词,明德就是法性,我们迷失了法性,再把法性找回来,明明德。明德起作用,业用,那就是亲民,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亲民就是度众生,自行化他,止于至善。止于至善是什麽?行菩萨道。我们刚才讲得白一点,谦卑、尊重、敬爱、关怀、照顾、帮助、离妄想分别执着,那就叫止于至善。这些东西你统统都做了,你还有妄想分别执着,善,不是至善;天天在做,没有妄想分别执着,至善。儒跟佛没有两样,用佛来解儒,把儒也变成佛了,这是佛法殊胜之处。佛讲什麽东西都变成佛,所谓是「圆人说法,无法不圆」,圆人是大乘教。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到此地。

Tags: 责任编辑:admin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七九六卷) 下一篇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七九四卷)
清净莲海佛学网: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交流论坛 联系我们
本站声明:本站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如侵犯了你的版权,请你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消息后24小时内删除。
清净莲海佛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