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福寺建于唐高宗麟德二年(665年),由鄂国公尉迟敬德奉敕监造。辽代官府占居,称林衙署。后改为僧舍,名日林衙院或林衙寺。 金熙宗崇佛,于皇统三年(1143年)敕命开国侯翟昭度主持增建弥陀殿,观音殿,改寺为净土宗佛刹。金天德二年(1150年),海陵王完颜亮赐额“崇福禅寺”。经元、明、清各代重修,始成现有规模。现存建筑中除弥陀殿、双音殿为金代遗构外,皆为明清建筑。
崇福寺宇前后五进院落,中轴线上依次排列有山门、金刚殿(天王殿)、千佛阁、三宝殿(大雄宝殿)、弥陀殿和观音殿。东西两侧从前至后有钟楼、鼓楼、文殊堂 (西配殿) 和地藏殿(东配殿)。
1988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三)。
山门,清代遗构。崇福寺大致分为五进院落。
第一进,由山门至金刚殿(天王殿),金刚殿是清乾隆年间重建。
殿内供奉着四大天王和三大士。
第二进,天王殿后,左右钟鼓楼至千佛阁。
千佛阁,原名藏经阁,明洪武年间重建。
阁内有弥勒佛,两侧有六尊石坐佛像。
第三进,千佛阁后,左右文殊堂、地藏堂至三宝殿(大雄宝殿)
地藏堂,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重建。
现堂内有地藏菩萨和十殿阎君
阎罗王
文殊堂,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重建。
现堂内供奉文殊菩萨和十八罗汉。
十八罗汉
三宝殿(大雄宝殿),明成化五年(1469年)在唐代基址上重建。
殿内佛坛有三世佛贴金彩塑坐像,倒座处塑韦驮菩萨金像一座。
殿内四壁满布壁画,东西两壁各绘小佛十列,共计千尊。
小佛壁画,姿态各异。
第四进,由三宝殿后至弥陀殿。其匾额、塑像、壁画、雕花门窗、琉璃脊饰,被称为崇福寺金代五绝。
一绝:牌匾。于大殿当中所悬挂的“弥陀殿”大字牌匾,也为金大定二十四年所造原物。
二绝:雕花门窗。弥陀殿前檐的门窗也都不可小觑。格栅和横批窗的棂花多达十五种,有圆形、棱形、四瓣、六瓣、三交六斜、四交八斜、十二瓣、轱辘钱、宝相花等等,除了少数清代修补,其他均为金代原物。是现存海内孤例。
殿内造像是弥陀殿的灵魂,大殿内佛坛左右横跨五间,而于佛坛之上,摆设了九尊塑像。其中,大殿中间三尊为“西方三圣”。而三圣中为弥陀佛,东为观音菩萨,西为大势至菩萨。
三尊主像两侧为四尊立像,左右分列胁侍菩萨,佛坛前两角则为护法金刚。九尊塑像都端居佛坛,中间至两侧主次分明。虽然塑像经明代重新整饬,但其上的造形,面容,衣着都饱含了金代塑像的风骨。
三绝:顶到天花板的彩塑。阿弥陀佛背光自佛坛基座向上延伸至脊橡下皮,足足高14.02米。背光除了下部基座为木骨框架外,其余部分为木条拼接而成,中间用荆条来编织。卷云和旋花是用铅丝旋成的,表层用麻皮缠绕,裹泥敷彩。
两侧菩萨的背光稍微矮一点,但也要高12.80 米,色彩以青绿为主,兼用红、黄、白、金等色,上面悬塑有卷草、人物、流云、花卉和旋子纹饰等。外沿有火焰状纹饰,与背光上大面积的青绿色卷云、旋花形成强烈的冷暖对比。
卷云和旋花形似唐、宋以来彩画图案中的“缠枝”和“卷草”,大小不等,自下而上,连续不断地加以扩展繁衍,直至顶端。真的是很精致,主像阿弥陀佛的背光上甚至有祥云和伎乐天,一共十二身,骑在云彩上,飘在空中,手执面锣、瑟琶、小鼓、笙、箫等乐器作弹奏状。
左金刚像,怒目而视,只有一圈火焰形背光,威风凛凛
右金刚像
右胁持菩萨
左胁持菩萨
阿弥陀佛像
四绝:精致到头发丝的壁画。光线太暗,壁画也就看不清。
东西两壁和北壁是弥陀殿画面的主体。东西两壁对称,各画三组说法图,东壁有一组残缺,现剩两组,西壁完整。
观音殿,建于金代晚期。
殿内供奉有三大士坐像,观音菩萨居中,文殊、普贤二菩萨分列左右。
观音殿的梁架设计中,将前槽金柱全部减去。梁架上采用了双重人字形叉手,构件之间互相衔接处理得当,达到无迹可寻的精妙地步,是国内建筑史上的典范。
第五进,由弥陀殿至观音殿。
花朵一样的斗拱。
高大上
五绝:热闹的屋顶世界。
脊刹一
脊刹二
脊刹三
脊刹四
鸱吻一
鸱吻二
鸱吻三
鸱吻四
戗兽、角兽、套兽一
戗兽、角兽、套兽二
戗兽、角兽、套兽三
戗兽、角兽、套兽四
角兽、套兽
戗兽
屋脊上忙碌的武士。
风铃声攸远
屋檐线优美
崇福寺鸟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