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忻州市五台山普乐寺   &nb 05-16
·忻州市五台山普安寺(普庵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狮子窝大护国文殊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法喜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弥陀院 05-16
·忻州市五台山真容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东台顶望海寺 05-16
·五台山南台顶普济寺 05-15
·忻州市五台山西台顶法雷寺 05-15
·忻州市五台山北台顶灵应寺 05-15

文库热门

·忻州市五台山普乐寺   &nb 05-16
·忻州市五台山普安寺(普庵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狮子窝大护国文殊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法喜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弥陀院 05-16
·忻州市五台山真容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东台顶望海寺 05-16
·五台山南台顶普济寺 05-15
·忻州市五台山西台顶法雷寺 05-15
·忻州市五台山北台顶灵应寺 05-15

TOP

清凉国师—澄观法师传略
2018-07-02 13:43:42 来源:清净莲海佛学网 作者: 【 】 浏览:257次 评论:0

清凉国师—澄观法师传略


清凉国师(738~839)即澄观大师俗姓夏侯越州山阳(今浙江绍兴)人华严宗第四祖。


历玄宗至文宗九朝被尊为国师赐号“清凉”。


俗姓夏侯,越州会稽人。身长九尺四寸,双手过膝,齿有四十,声如洪钟,目光夜发,每日能记上万言之多,识者一见即知其非为常人。


师生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诞生之日,光明满堂。孩提时,喜聚沙为塔。


九岁,礼宝林寺体真和尚为师,不到一年就能通三藏(注一)。


天宝七年,十一岁,剃发出家,甫着袈裟,便登座讲演般若等经


唐肃宗至德二年受具足戒,又依常照禅师受菩萨戒。


师为人俊朗高逸,豁达大度,学无不窥,法无不习。自出家后,遂遍历名山,寻访名师。凡天下有名的道场,无不有其求法参玄的足迹。


澄观一生着有《华严经疏》等书四百余卷,讲《华严经》达五十遍。


清凉国师澄观早年曾广泛参学禅教各家,对《大乘起信论》领会特深。他虽以振兴华严学说为己任,思想融合禅宗、天台宗及《起信论》,从而融会禅教,强调唯心,着重于一心法界的论述。他认为「总该万有,即是一心;心融万有,便成四种法界」。


由于当时正是禅宗六祖惠能弘布禅法的时期,早年又参访过牛头宗的慧忠、道钦,荷泽宗的无名,以及北宗神秀一系的慧云等,澄观受禅宗影响颇深,从而极力融会禅教[4]。此诸宗融会、禅教一致的宗趣,对中唐以后的佛教界影响深远。

 
心要法门颂


欲达心源净(所迷之理) 
 

须知我相空(万物自虚)


形容何处实(缘生本无) 
 

念虑本无从(起处不真)


豁尔灵明现(似日初出) 
 

翛然世界通(即无障碍)


真金开伏藏(情忘理现)  


赫日出瞑蒙(智起惑忘)


试将心比佛(性无异故)  


与佛始终同(真妄无别)


中国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清凉国师注华严经,称为华严菩萨。


清凉国师澄观是五台山的一位德高望重、天纵多能的高僧、老寿星俗寿102岁,也是中国佛教史上著名的“华严菩萨”和佛学巨匠。


唐初此土所立,以《华严经》为依。至唐贤首国师时而盛,至清凉国师时而大备。此宗最为广博,在一切经法中称为教海。


「华严经」在众多的佛经中被称之为经中之王。这不仅表现在其意境的高超和圆满上,表现在大部头的气势上,若就其翻译文字的优美流畅来看也是当之无愧。


「华严经」有三个主要的中文译本,就其卷数来分而常被称为六十华严〈晋译〉,八十华严〈唐译〉和四十华严〈亦为唐译〉。「普贤行愿品」即是四十华严的最后一卷,是普贤菩萨向善财童子所传授的十种迈向成佛的大愿。


唐朝华严宗的大师清凉国师认为此卷是「华严关键,修行枢机,文约义丰,功高益广」。自古以来即被修行者作为「略本的华严经」来奉持,在中原佛教及西藏佛教中均极为普遍。


清凉山,即代州雁门郡五台山也,于中现有清凉寺。以岁积坚冰,夏仍飞雪,曾无炎暑,故曰清凉。五峰耸出,顶无林木,有如垒土之台,故曰五台。


清凉国师其生经历了唐代的玄宗、肃宗、代宗、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和文宗等九个朝代。


这九代皇帝都不同程度地尊崇佛教、护持佛教、利用佛教为其统治服务。


而他们对于五台山的佛教,则是“尤当建寺度僧,切宜祗畏”(《清凉山志》卷五)。这是因为,在军事上,五台山是一处重要的战略要地;在宗教上,五台山是一个文殊信仰中心。

 
所以,历代封建王朝都把它看作一个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的


镇国道场。而五台山又是一个地灵人杰、高僧辈出的宝地。澄观国师就是唐代五台山佛教中的一位皎皎者。他深深懂得“不依国主,法事不立”的个中三昧,因此,当他早在恩师法钦国一禅师荐他于代宗之后的大历三年(768)时,代宗皇帝就诏他入宫,与密宗大师不空三藏于长安大兴善寺译经,任命他为润文大德。
 

一天,代宗皇帝问他佛经大旨,他答得井然有序,津津有味,使帝言下顿悟,遂受到代宗皇帝的尊重,事以师礼,赏赐弥厚。


大历六年 (771),译经完毕,进上所译经论,共计七十七部一百二十卷。


澄观国师34岁,即当上了皇帝的老师。从此,他的声望日增,开了他与唐代七帝结缘的先河。


唐代开国君主唐太宗也曾感叹:「出家乃大丈夫之行,非帝王将相所易为。」唐代华严宗四祖清凉国师,曾是七代帝王之师。五代时吴越王钱镠(852—932),小时曾受高僧洪諲指点,发达后见洪諲必跪拜,称自己为弟子,并大兴佛教,使人心向善,安居乐业。元朝的萨迦班智达、八思巴等也是赫赫有名的一代国师。清朝历代帝王如顺治、康熙、雍正、乾隆等都无比地恭敬出家僧人,他们都依止了高僧大德,并拜玉琳、金刚戒等僧人为国师。顺治皇帝在其《出家偈》中有「朕本西方一衲子,如何落在帝王家,只因当初一念差,黄袍换却紫袈裟」之句,意即前世出家为僧,只因一念之差,今世没有承继前志,而做了帝王,流露出了无限的懊悔之情。


干元年(758—759)中依润州栖霞寺醴律师学相部律;后回本州岛依开元寺昙一受南山律学;更往金陵依玄璧受学关河的三论。


代宗大历(766)年中在瓦官寺听受《大乘起信论》及《涅盘经》。


又从淮南法藏学新罗元晓的《大乘起信论疏》。


随后又到钱塘(今杭州)天竺寺听华严宗法铣讲《华严经》。大历十年(772)又往剡溪从成都慧量重新研究三论。


大历十年(775)往苏州从天台宗学者荆溪湛然学天台止观及《法华》、《维摩》等经疏。


又走谒牛头慧忠、径山道钦及洛阳无名谘决南宗的禅法。更从禅僧慧云探习北宗的禅理。


他一方面广学律、禅、三论、天台、华严各宗的教义;一方面还研究佛教以外的各种学问。


大历十一年(776)历游五台、峨嵋诸山后仍回五台住大华严寺行方等忏法。


同时应寺主贤林之请讲《华严经》感觉《华严经》的旧疏文繁义约发愿撰新《华严经疏》从德宗兴元元年(784)正月开始到贞元三年(787)十二月历时四年撰成《华严经疏》二十卷即是现行的《大方广佛华严经疏》。


然后在本寺及崇福寺一再讲演。又为弟子僧睿等作新疏的演义数十卷即是现行的《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后世把疏、钞合刻略称《华严经疏钞》)。故有华严疏主之称。


贞元十二年(796)朝廷召他到长安协助罽宾沙门般若翻译南印度乌荼国送来的《华严经》后分梵本由他加以审定到十四年(798)译成四十卷也题名《大方广佛华严经》世称四十《华严》。又诏令他作疏解释于是在终南山草堂寺撰成《贞元新译华严经疏》(又作《华严经行愿品疏》或《普贤行愿品疏》)十卷。


次年为德宗皇帝讲《华严》被授以“清凉国师”的称号。不久又参与翻译《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由他证义。以后顺宗、宪宗、穆宗、敬宗各朝他都很受尊敬。


德宗诞辰,请师讲经于内殿,师以妙法清凉帝心,遂赐号“清凉国师”。


及宪宗问法界之旨豁然有得,加号“大统清凉国师”。


澄观法师身历九朝,为七帝师,先后与德宗、代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所受赐封有“教授和尚”、“镇国大师”、“天下僧录”、“僧统”、“清凉国师”等,可谓之备即荣宠。


澄观法师并且研习六经,诸子百家、训诂、章句,及印度的各种学问,凡举语言学、工艺学、医药学、逻辑学、宗教学以至禁咒仪轨,无不详究,能融贯通达。师多能博才,可说是好学而成,其上上之智,得自天然。澄观法师先后宣讲华严五十多遍,无遮大会十五设。


文宗开成三年,三月六日,召众弟子,说遗嘱曰:“


当取信于佛,无取信于人。


真界玄微,非言说所能显。


要以身心体解,朗然现前。


对境无心,逢缘不动,则不辜负我矣!”


言毕,趺坐而逝。世寿一百零二岁,弟子一千人,惟海严、寂光、僧睿、宗密等四贤得其心髓。

Tags: 责任编辑:思过黑鹰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农历三月初六 华严宗四祖清凉澄观.. 下一篇清凉国师澄观
清净莲海佛学网: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交流论坛 联系我们
本站声明:本站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如侵犯了你的版权,请你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消息后24小时内删除。
清净莲海佛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