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忻州市五台山普乐寺   &nb 05-16
·忻州市五台山普安寺(普庵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狮子窝大护国文殊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法喜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弥陀院 05-16
·忻州市五台山真容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东台顶望海寺 05-16
·五台山南台顶普济寺 05-15
·忻州市五台山西台顶法雷寺 05-15
·忻州市五台山北台顶灵应寺 05-15

文库热门

·忻州市五台山普乐寺   &nb 05-16
·忻州市五台山普安寺(普庵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狮子窝大护国文殊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法喜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弥陀院 05-16
·忻州市五台山真容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东台顶望海寺 05-16
·五台山南台顶普济寺 05-15
·忻州市五台山西台顶法雷寺 05-15
·忻州市五台山北台顶灵应寺 05-15

TOP

宗密对普照定慧观之影响
2018-07-02 23:26:40 来源:清净莲海佛学网 作者: 【 】 浏览:235次 评论:0

宗密对普照定慧观之影响


(韩) 李成宁


内容提要:普照知讷是韩国佛教的代表人物,其“定慧双修”、“顿司渐修”、“禅教一致”的观点来源于圭峰宗密的会通思想。但与宗密偏重于理念辨析不同,普照通过“定慧结社”的形式将其转化为实践修行,这是荷泽宗在韩国的发展,对韩国佛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韩国佛教也称作会通佛教。在韩国佛教历史上会通佛教的代表人物是普照知讷(1158~1210)。当时佛教界分裂成教宗和禅宗而针锋相对。普照为统一禅宗和教宗,在佛教界进行改革,进而形成“定慧结社”的理论和实践主张。


定慧结社的思想理念为“定慧双修”、“顿悟渐修”、“禅教一致”。但是普照定慧结社不仅是思想理念而且是实践修行运动。定慧结社的思想理论体系是唐圭峰宗密的会通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如果说宗密的禅教一致思想是“会通理念的体系化”,那么定慧结社就是在这种会通理念体系化基础上形成的“实践修行运动”。普照禅思想不能简单地说只是源于宗密的思想体系,但宗密会通思想的理论,对形成定慧结社的思想确实起了主要的影响。


普照在《法集别行录节要并入私记》1中,明确的讲述:


“牧牛子曰,荷泽神会,是知解宗师2,虽未为曹溪嫡子,然悟解高明,决择了然。密师宗承其旨,故于此录中,伸而明之,豁然可见。今为因教悟心之者,除去繁词,钞出纲要,以为观行龟鉴。”3


普照认为,荷泽神会虽然不是曹溪慧能的嫡嗣,但其悟解高明,了然决断疑心和分别理致,而宗密继承其宗旨,著作《法集别行录》,敷衍阐明其旨。所以,他要为“因教悟心”的后学阐述《节要并入私记》。接着他说,他能够得到宗密的法门,并信解受持,领悟自心修行之路,甚为庆幸。普照云:


“我等末法比丘,夙劫有缘,逢此法门,信解受持,自于自心,不迷修真之路,岂不庆幸哉。”4


在此应该看到,尽管当时丛林公认神会不是曹嫡子,可是普照认为,荷泽宗会通佛教的宗旨最高明,其说法最恰当,所以果敢地接受其宗旨及说法。他尤其着重宗密重视人间现实之思想,立足于众生受痛苦的现实,为尽早解脱众生痛苦,他主张结成定慧社走“因教悟心”的修行之路。普照这些禅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节要并入私记》中。


金君绥在《佛日普照国师碑铭》中,对于普照的思想,阐述云:


“其劝人诵持,常以《金刚经》,立法演义则意必《六祖坛经》,申以《华严论》《大慧语录》相羽翼,开门曰有三种,曰惺寂等持门,曰圆顿信解门,曰径截门。”5


这就是说,普照平素以《金刚经》与《坛经》作为修行和教化的指南,以《华严论》和《大慧语录》为两翼翅,并以施设三门为其禅法的骨骼。其中《金刚经》及《坛经》是慧能以后荷泽宗普遍宣扬的基本思想。这三门中,“惺寂等持门”是指“定慧双修门”。定慧双修是普照禅思想中最基本的概念而且是定慧结社的理念基础,那么,这里我们来论述普照在会通思想中提出的定慧观。


普照在《劝修定慧结社文》中,对定慧结社的发起旨趣作了阐明,他说:


“当舍名利,隐遁山林,结为同社,常以习定均慧为务,礼佛转经……。”6


在此,所谓“习定均慧”是由宗密《禅源诸诠集都序》中引用来的。宗密曰:


“每叹人与法差,法为人病故,别撰经律论疏,大开戒定慧门,显顿悟资于渐修,证师说符于佛意,……虽佛悲增菩萨是行,而自虑爱见难防,遂舍众入山,‘习定均慧’,前后息虑相继十年。”7


这里可以看到,宗密会通思想的具体内容为定慧双修、顿悟渐修、禅教融合。虽然宗密平素为经律论三藏作疏而勤修利他行,但念及难防爱见,故栖隐十年一直“习定均慧”。普照把宗密个人之“习定均慧”的修行精神加以继承和发展,并与僧俗大众一起,根据“习定均慧”结为修行社团。在普照看来,“定慧双修”不仅是定慧结社的宗旨,而且是普照禅的基础理论。他认为,当时的高丽时代,禅与教两宗的弊病就是“痴禅”和“狂慧”。所以,他引用《禅源集都序》中宗密的话,批判了痴禅与狂慧而主张定慧双运。他说:


“若能如是,定慧双运,万行齐修,则岂比夫空守默之痴禅,但寻文之狂慧也。”8


普照活动时期与宗密相似,那时禅家偏修禅定,教家偏好智慧。他批判没有禅定的“文字法师”与没有智慧的“暗证禅师”。在《华严论节要》中他说:


“而不善返照自心,知其功能,是为名闻利养,文字法师。而不加决择,不修愿行,是为暗证禅师。”9


依上所述,普照与宗密同样,致力于调和禅教,促进定慧双修。但普照进一步组织以定慧为名的大众结社。他说:“他日,能成此约,隐居林下,结为同社,则宜以定慧名之,因成盟文,而结意焉。”10


他又引用《楞严经》,阐明“定慧双修”的必要性,他说:


“知讷曩阅大乘,历观了义乘经论所说,无有一法,不归三学之门,无有一佛,不藉三学而成道也。楞严经云,过去诸如来,斯门已成就,现在诸菩萨,令各入圆明,未来修学人,当依如是法。”11


这是说,过去、现在诸佛菩萨,通过戒定慧三学之门,才能成就佛道。未来修习人也应该依三学之门,才能达到如来境界。他特别强调,菩萨若发普度众生之愿,必先修定慧,才能进入圣道。因此他说:


“菩萨本为度他,是以先修定慧,空闲静处,禅观易成,少欲头陀,能入圣道。”12


另外,又引用在澄观《贞元疏》中所说的定慧观,强调定慧双修。他说:


“若明能悟,入法千门,不离定慧故。……无定无慧,是狂是愚,偏修一门,是渐是近。若并运双寂,方为正门,成两足尊,非此不可。……不出定慧。”13


这是说,脱离定慧,决不可能得到领悟。只有“定慧双修”,才能进入涅磐解脱门,得成为佛。普照非常强调空寂之知上的定慧等持。他在《节要并入私记》中,引用宗密所说“寂知”来说明定慧:


“始自发心,乃至成佛,唯寂唯知,不变不断,但随地位,名义稍殊。谓约了悟时,名为理智。约发心修时,名为止观。约任运成行,名为定慧。约烦恼都尽,功行圆满,成佛之时,名为菩提涅磐。当知,始自发心,乃至毕竟,唯寂唯知。”14


上引文是《禅门师资承袭图》中宗密对神会“空寂灵知”的说明内容。由此,可以看出,神会的空寂灵知思想,传到宗密。普照又继承宗密,用寂知的体用关系说明定慧。他在《修心决》中说:


“若设法义,入理千门,莫非定慧,取其纲要,则自性上体用二义,前说谓空寂灵知是也。定是体,慧是用也。即体之用,故慧不离定,即用之体,故定不离慧,定则慧故,寂而常知,慧则定故,知而常寂。”15


在此也可以看出,普照的定慧观与宗密完全一致。他把“空寂灵知”分为体用二义来说明定慧关系。下面进一步比较一下他们对空寂灵知的见解。


宗密说:“诸法如梦,诸圣同说,故妄念本寂,尘境本空,空寂之心,灵知不昧,即此空寂之知,是汝真性。”16


普照说:“诸法如梦,亦如幻化,故妄念本寂,尘境本空,诸法皆空之处,灵知不昧,即此空寂灵知之心,是汝本来面目,亦是三世诸佛,历代祖师,天下善知识,密密相传底法印也。”17


他继承宗密的说法,主张所谓“空寂灵知”的众生的真性,是众生的本来面目,也是诸佛、祖师、善知识相传的法印,这种观点,普照与宗密完全同轨。


普照在《修心诀》中,对空寂灵知更为详细地解释说:


“汝今问我者,是汝空寂灵知之心,何不返照,犹为外觅。……此岂非本来空寂本来无物也。然诸法皆空之处,灵知不昧,不同无情,性自神解,此是汝空寂灵知,清净心体。而此清净空寂之心,是三世诸佛胜净明心,亦是众生本源觉性。……而此空寂之心,在圣而不增,在凡而不减,故在赊购内智而不耀,隐凡心而不昧。”18


这是说,所谓“空际灵知”,是以清净之心体,是众生之本源觉性,是三世诸佛之胜净明心。而以空寂与灵知配体与用,又合定慧不二,所以他说:


“自性体上,体用二义,前所谓空寂灵知是也。定是体,慧是用也。即体之用,故慧不离定,即用之体,故定不离慧,定则慧,故寂而常知,慧则定,故知而常寂”19


如此,普照继承慧能以后荷泽禅宗一直主张的定慧等思想。他把定慧等持又说明为“寂寂惺惺”,而阐明坐禅者以寂寂惺惺治于内外的攀缘和昏沉。他说:


“先以寂寂,治于缘虑,次以惺惺,治于昏沉,均调昏散,而无取舍之念,令心历历廓然不昧,无念而知,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20


这里,所谓“寂寂”为定,所谓“惺惺”为慧。寂和惺对应空寂灵知的“空寂”和“灵知”两方面。所谓“均调昏散”则是寂寂而惺惺对治的内容。所以他说:


“寂寂,谓不念外境善恶等事。惺惺,谓不生昏住无记等相。若寂寂不惺惺,此乃昏住,惺惺不寂寂,此乃缘虑,不寂寂不惺惺,此乃非但缘虑,亦乃入昏而住,亦寂寂亦星星,非唯历历,兼复寂寂,此乃还缘之妙性也。”21


他又引用宗密的《注华严法界观门》中所说的“无念而知”说明定慧等持。他说:


“无念者,即是真如三昧,直须惺惺寂寂,不起攀缘,实相相应。先德云:凡夫有念有知,二乘无念无知,诸佛无念而知”22


他主张,修心人必修“寂寂惺惺”即做到定慧等持,明见佛性。凡夫是有念有知为“不寂寂不惺惺”,二乘是无念无知为“寂寂不惺惺”,诸佛是无念而知为“寂寂惺惺”。


普照继承宗密所说“照尚须亡”的见解,进一步发挥“双亡双照”。他说:“双亡定也,双照慧也。”23他认为以定慧均等的自性心达到“定”,即“双亡”。以定慧均等的自性心达到“慧”,即“双照”,所以“双亡双照”,即成心佛。


如此普照继承慧能、神会一系“定慧等持”思想,并接受了宗密“习定慧能”的思想。他在这些思想的基础上建立“自性门定慧”和“随相门定慧”。他说:


“定慧等持之义,有两种。一、自性定慧,二、随相定慧。”24他进一步解释说:


“自性门则曰,任运寂知,元自无为,绝一尘而作对,何劳谴荡之功,无一念而生情,不假忘缘之功。判云,此是顿门介者,不离自性,定慧等持也。随相门则曰,称理摄散,择法观空,均调昏乱,以入无为。判云,此是渐门劣机所行也。”25


所谓修“自性苦闷定慧”是顿门,是用无功之功,自成佛道。所谓修“随相门定慧”是渐门劣机,是用对治之功,心心断惑,取静为行。在此我们明确看出,自性门定慧即是属于南宗顿门修行,随相门定慧即是属于北宗渐门修行。


事实上普照引用了《坛经》说明自性定慧,他说:


“曹溪云,心地无乱自性定,心地无痴自性慧。若悟如是,任运寂知,遮照无二,则是为顿门个者,双修定慧也。”26


自性定慧则是慧能、神会以来,直到宗密等荷泽宗一系一直主张的。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普照也继承了南禅宗的自性戒定慧。这里所谓“随相门定慧”也是有渊源的。


宗密在《禅源集都序》中,对“显示真心即性教”的说明时,因引用《宝性论》云:


“一切众生,皆有苦难空寂真心,无始本来,性自清净,不因断惑成净故,云性净。宝性论云,清净有二:一、自性情景;二、离垢清净。”27


宗密认为,空寂真心是诸佛的真性,也是众生之本源,所以自性本来清净。不过,众生无始以来,受无明障蔽即向迷途,反过来如能顿悟空寂真心,并以无念为宗逐渐修习,消尽无明烦恼,恢复自性清净,便可摆脱生死,终于成佛。这就是离垢清净。


普照在《节要并入私记》中主张,禅门修行对治门分为两种为“渐宗离垢定慧”和“顿宗自性定慧”。所以他说:


“禅门,以有能悟所修治门,属于渐宗离垢定慧,以心地无痴无乱,离能所观,名顿宗自性定慧。”28


据上引文,宗密所说的“自性清净”和“离垢清净”的说法,似乎发展为普照“自性定慧”和“离垢定慧”。并且,宗密在《圆觉经大疏钞》中曾经指出“自性定慧”和“随相定慧”为修行的方法。他说:


“定慧正是所修之道,……修有随相离相。”29上引文里,宗密所说的“离相定慧”是指自性定慧,普照所说的“离垢定慧”是指随相定慧。所以明确地说普照主张的“自性门定慧”、“随相门定慧”是宗密定慧观的继承和发展。我认为,普照也继承了宗密的“一体两用说”,站在众生受痛苦现实,为了中下根器人,施设随相门定慧。在《结社文》中,他说:


“翼真记云,定慧二字,乃三学之分称,具云戒定慧。戒以防非止恶为义,免堕三途,定以称理摄散为义,能超六欲,慧以择法观空为以,妙出生死。无漏圣人,因中修行,皆须学此,故名三学。”30


在此,可以看出,普照吸收了佛教传统三学说。这种定慧观与北宗的见解也有很多相似之处。他的其他着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吸收了北宗系统的定慧观。他说:


“若云看心观心,求心融心,慧为门也。若云无念无修,拂迹显理,定为门也。”31


在此所谓“看心观心”、“拂迹显理”,这与北宗的说法有些相同。如此,普照也与宗密同样在会通的立场上收容南北两宗的定慧观。如上所述,澄观、宗密所说的渐宗指的是神秀的北宗,顿宗指的是慧能的南宗。所以说,宗密和普照两师都融通了南宗之自性定慧和北宗之随相定慧。


普照在南宗顿宗的基础上融摄北宗渐宗,在自性定慧的基础上施设随相定慧,这种主张是为了不仅照顾上上根器的顿悟,而是照顾中下根器的渐修。他们的这种定慧观是扬弃理论佛教而推动以人间现实为中心实践佛教。


总之,慧能的“定慧等”思想,经神会、澄观等的阐明,至宗密发展为“习定均慧”的实践思想。普照继承宗密的习定均慧思想,并作了深刻多角度的阐发。而且,普照将定慧会通、南北会通、禅教会通的思想付诸实践,形成有影响的定慧结社,这是荷泽宗在韩国的发展。普照知讷禅师的会通思想表现在他思想的的方方面面,本文略论述了在定慧观上的会通思想,关于他在其他方面的会通思想笔者将于他处详之。

 

注:


1 宗密的《法集别行录》,普照节要而并入私记。以下简称《节要并入私记》。


2 这里提到的“知解宗师”的一句话是载于契嵩本系统的《德异本坛经》或《宗宝本坛经》。这两本《坛经》是慧能南宗的正统已确定后,怀让及行思系统后学所撰的。本世纪初发现的敦煌本《坛经》中没有所谓“汝(神会)是知解宗师”的句子。


3 《节要并入私记》,《普照全书》(全南,佛日出版社)103页。


4 同上,141页。


5 《佛日普照国师碑铭》,《普照全书》420页。


6 《劝修定慧结社文》,《普照全书》394页。以下简称《结社文》。


7 《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上之一,《大正藏》四十八卷。以下简称《禅源集都序》。


8 《结社文》,《普照全书》13页。


9 《华严论节要》,《普照全书》406页。


10 《结社文》,《普照全书》29页。


11 同上。


12 《结社文》,《普照全书》22页。


13 《节要并入私记》,《普照全书》119~120页。


14 《结社文》,《普照全书》18页。


15 《修心诀》,《普照全书》39页。


16 《禅源集都序》卷上之二,《大正藏》第四十八卷。


17 《修心诀》,《普照全书》35页。


18 同上。


19 同上,39页。


20 《结社文》,同上15页。


21 同上。


22 同上。


23 同上,27页。


24 《修心诀》,《普照全书》40页。


25 同上。


26 同上,39页。


27 《禅源集都序》卷上之二,《大正藏》第四十八卷。


28 《节要并入私记》,《普照全书》,120页。


29 《圆觉经大疏钞》,《续藏经》卷十四,280页。


30 《结社文》,《普照全书》13页。


31. 《节要并入私记》,《普照全书》,119~120页。

 

参 考 书 目


1.《普照全书》,普照思想研究院,1989。


2.《在普照思想中“修”的意味》,《觉》,民族社,1992,姜健基。


3.《普照国师全书》,高丽苑,1987,金达镇译注。


4.《悬吐充注禅源诸诠集都序》,华严学研究所,金吞虚编。


5.《贞元疏》,《续藏经》,澄观。


6.《圆觉经大疏钞》,《续藏经》,宗密。


7.《禅门师资承袭图》,《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二卷第二册,中华书局1991。


8.《注华严法界观门》,《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二卷第二册,中华书局1991。


9.《敦煌本坛经》,《六祖坛经的世界》,民族社,1989,金知见编。


10.《对普照二门定慧的思想史的考察》,《韩国佛教学》第十四辑,韩国佛教学会,1989,金浩星。


11.《看话决疑论科解》,大乘出版社,1993,法性。


12.《中国哲学发展史》,人民出版社,1994,任继愈主编。


13.《中国禅思想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葛兆光编。


(作者 北京大学哲学系95级硕士研究生)

Tags: 责任编辑:思过黑鹰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宗密禅师舍利结缘 - 舍利瑞应篇 下一篇宗密“心学”的核心及其意义
清净莲海佛学网: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交流论坛 联系我们
本站声明:本站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如侵犯了你的版权,请你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消息后24小时内删除。
清净莲海佛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