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大同市广灵县安坚寺 09-13
·大同市广灵县三身寺 09-13
·大同市广灵县圣泉寺 09-12
·大同市广灵县极乐寺 09-12
·大同市广灵县观音寺(今名:朝 09-12
·大同市浑源县通天寺 09-12
·大同市浑源县大云寺 09-12
·大同市浑源县悬空寺 09-12
·大同市浑源县永安禅寺 09-10
·大同市浑源县圆觉寺 09-10

文库热门

·大同市广灵县安坚寺 09-13
·大同市广灵县三身寺 09-13
·大同市广灵县圣泉寺 09-12
·大同市广灵县极乐寺 09-12
·大同市广灵县观音寺(今名:朝 09-12
·大同市浑源县通天寺 09-12
·大同市浑源县大云寺 09-12
·大同市浑源县悬空寺 09-12
·大同市浑源县永安禅寺 09-10
·大同市浑源县圆觉寺 09-10

TOP

《金刚经》讲解 上 (慧祥法师)
2010-10-29 12:49:54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慧祥法师 【 】 浏览:2205次 评论:0

《金刚经》讲解第一讲

 

主讲:释慧祥

日期:2005年06月12日


讲别:第一讲


   请大家合掌。


  三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并称念:“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并发愿:佛弟子(自己的名字)愿以今天听经功德,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愿令一切众生:未种善根者,得种善根;已种善根者,善根增长;善根增长者,发菩提心;已发菩提心者,于菩提心不退转;菩提心不退转者,速成佛道;成佛道者,广度一切众生无有障碍。


  并愿以此誓愿之福回向给佛弟子(自己的名字),愿弟子业障消除,福慧增长,身体健康,家庭和乐,事业顺利,生生世世不堕三途八难,生生世世见佛闻法,随佛修行,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成熟众生,庄严净土,早登正觉,广度众生。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佛!”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法!”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僧!”


  好!请放掌。


  今天要跟大家讲的经是《金刚经》。我是用问答的方式来讲经的,也就是我自问自答,而您们看着,并深入观察、思维,善加了解、运用。


  一、《金刚经》的全名是什么?


  答:《金刚经》依不同的人的翻译,其全文各有不同,共分为四种:


  (一)《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二)《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


  (三)《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


  (四)《大般若波罗蜜多经能断金刚分》


  二、《金刚经》有几种不同的翻译本(异译本)呢?


  答:《金刚经》的异译本,共有六种:


  (一)《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姚秦天竺三藏鸠摩罗什译(CBETA,T08,no.235,p.748,c17~19)。


  (二)《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元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译(CBETA,T08,no.236a,p.752,c10~12),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元魏留支三藏奉诏译(CBETA,T08,no.236b,p.757,a21~24)。


  (三)《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陈天竺三藏真谛译(CBETA,T08,no.237,p.762,a3~6)。


  (四)《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隋大业年中三藏笈多译(CBETA,T08,no.238,p.766,c14~16)。


  (五)《佛说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唐三藏沙门义净译(CBETA,T08,no.239,p.771,c21~23)。


  (六)《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五百七十七卷第九能断金刚分,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CBETA,T07,no.220h,p.980,a2~6)。


  以上六种翻译本都是相同的,只是因为翻译者不同,所以翻译时的用词就有所不同,所以请各位佛友都应去读阅,就能更有启发。


  三、现今所流通最广的《金刚经》是依据哪一个译本的呢?


  答:现今所流通最广的《金刚经》,严格来说,不属于以上各本。为什么呢?因为现今所流通最广的《金刚经》表面上虽然是以鸠摩罗什的译本为底本,但是,实际上已经被南朝梁武帝萧衍之长子昭明太子(499~529)自立三十二分,所以已非百分之一百鸠摩罗什版的翻译本了。


  四、昭明太子将《金刚经》分为三十二分,有过失吗?


  答:有“破碎经意”的过失。如《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注解》载“此经乃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所译。分三十二分者,相传为梁昭明太子所立,元译本无。又与本论科节不同,破碎经意,故不取焉。”(CBETA,T33,no.1703,p.228,b1~4)。


  五、《金刚经》其它不同的翻译本,都没有分三十二分吗?


  答:是的!《金刚经》其它所有的不同翻译本,都没有分三十二分,因此我讲《金刚经》时,也不分三十二分。


  六、本次上课,慧祥法师是依据哪一个翻译本的《金刚经》来说明呢?


  答:我是依据《大正藏》中的鸠摩罗什翻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为主,并以所有的异译本作为参考来讲《金刚经》。


  七、《金刚经》是谁写的呢?


  答:《金刚经》是释迦牟尼佛所说。当时的佛弟子听闻受持,代代相传,后因佛弟子们的记忆能力减弱了,所以才撰写出来成为梵文,并由历代译经师翻译成中文的。


  八、佛陀当时在讲《金刚经》时,是针对什么问题而讲这部经的呢?


  答:依据《金刚经》的经文就可以知道,当时释迦牟尼佛为须菩提提出的问题:“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做出的回答,而有这部《金刚经》的。


  九、佛陀讲《金刚经》时,有谁在场听经呢?


  答;佛陀讲《金刚经》时,有“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并有“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


  十、《金刚经》的经题是什么意思呢?


  答:要解说《金刚经》的经题,我选唐朝义净三藏翻译的《佛说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的经名来解说。


  “佛说”:是指释迦牟尼佛所说。


  “能断金刚”:意为能令一切已经发菩提心的众生,断除其不能安住于菩提心的障碍,令他们都能降伏这些障碍,令他们的菩提心能坚固,如“金刚”一样,能坏一切世间物品,而不会被一切物品所坏。同样的,佛陀讲《金刚经》,就是为了让已经发菩提心的众生,令他们的菩提心在任何因缘下,都不会被破坏,而能破坏一切世间心及小乘心,令一切心皆能回入大乘之菩提心。


  “般若波罗蜜”:梵语prajna-paramita,又翻作般若波罗蜜多、般罗若波罗蜜。有关般若波罗蜜的更深的含义,我会专门说明。


  “经”:梵语sutra,原意是“线、条、丝”,引申后,有“贯穿”之义。由此而又引申为“代代相承之圣教”。由中文之“经”字,刚好可以完全吻合梵文中sutra之义。


  因此,《佛说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经题的意思就是:历代相承而流传下来有关释迦牟尼佛所说,以般若波罗蜜的法门来令我们的菩提心坚固如金刚,不为一切所坏,而能破一切世间心及二乘心令安住于菩提心的教示。

  
(注:已经慧祥法师初次校正。)

 

《金刚经》讲解第二讲


主讲:释慧祥

日期:2005年06月19日

校对:2008年03月27日


讲别:第二讲


  请大家合掌。


  三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并称念:“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并发愿:佛弟子(您们的名字)愿以今天听经功德,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愿令一切众生:未种善根者,得种善根;已种善根者,善根增长;善根增长者,发菩提心;已发菩提心者,于菩提心不退转;菩提心不退转者,速成佛道;成佛道者,广度一切众生无有障碍。


  并愿以此誓愿之福回向给佛弟子(自己的名字),愿弟子业障消除,福慧增长,身体健康,家庭和乐,事业顺利,生生世世不堕三途八难,生生世世见佛闻法,随佛修行,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成熟众生,庄严净土,早登正觉,广度众生。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佛!”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法!”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僧!”


  好!请放掌。


  今天是第二讲,继续跟大家研究《金刚经》。上次在第一讲时,已经跟大家讲解过经题了。但是,还未跟大家深入说明什么是“般若波罗蜜”,所以今天跟大家再深入探讨什么是“般若波罗蜜”。我依然是用问答的方式来讲经,也就是我自问自答,而您们看着,并深入观察、思维,善加了解、运用。上课的时间是两个小时。前一个小时,我打资料给大家看,后一个小时,让大家提问。


  一、“般若波罗蜜”是什么意思?


  答:“般若波罗蜜”是梵语prajna-paramita的音译。


  二、梵语prajna-paramita是什么意思?


  答:梵语中,pra是“事先”、 “事前”之意。jna是“了解”、 “知道”、 “明白”之意。paramita是“过河到对岸”之意。因此,梵语prajna-paramita就是“事先了解、准备,以达到安全、有效、无后患地度过生死河流到达对岸。”


  三、梵语的prajna-paramita除了音译为“般若波罗蜜”以外,还有其它的翻译词吗?


  答:有。例如:般若波罗蜜多、般罗若波罗蜜。意译:慧到彼岸、智度、明度、普智度无极,或慧波罗蜜多、智慧波罗蜜。


  四、“般若波罗蜜”跟一般所谓的“聪明”、“ 智慧”有什么差别呢?


  答:想要了解“般若波罗蜜”跟一般所谓的“聪明”、“ 智慧”有什么差别,就要同时了解七个词的差别,才能说明清楚。


  五、哪七个词呢?


  答:(一)布施修福。(二)聪明。(三)知识。(四)技术。(五)智慧。(六)般若波罗蜜多。(七)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六、这“布施修福”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等七个词,有差别吗?


  答:当然有差别。我现在一一来说明。


  (一)什么叫“布施修福”呢?


  答:“布施修福”就是透过“财布施”或“法布施”或“无畏施”,而成就一切善报、一切功德。但是,有“布施修福”,就一定会有“聪明”吗?答案是:不一定的。


  为什么有“布施修福”,还不一定能具有“聪明”呢?


  答:因为还有犯戒的业障在。所以有人虽然“布施修福”,而其福报并不会往“聪明”发展。


  问:如果有布施修福,犯怎么样的戒,会造成不能成就“聪明”呢?


  答:如果有人布施修福,还是不能成就“聪明”,其相关的戒有很多,我今只是略说一、二。在此,我先定义一下“聪明”,再来深入说明。


  (二)什么叫“聪明”?


  答:耳聪(听得清楚)、目明(看得清楚)、记忆好,叫“聪明”。当一个人能布施修福,同时做了一些会造成“耳不聪、目不明、记忆减退”的事,则就是犯了戒,所以虽然布施修福,也不能成就“聪明”。例如:饮酒、吸毒、贪睡、贪食造成身体粗重昏沉(所谓:肚皮若硬硬,眼皮就松松)、不系念在前、不定心……等等。这些行为如果不戒掉,则会造成一个人纵然有福报,也聪明不起来。又纵然有福报,有聪明,也会慢慢地将聪明给弄没有的。因为这些行为都是会令记忆力减退,并且还会引发幻听、幻觉、幻视。所以不但不能变更聪明,而反而会有心理疾病的产生,所以要戒掉就会慢慢变好。


  又如果有人“耳聪、目明、记忆好”。我们如何得知此人是因为“布施修福”来的呢?


  答:如果一个人,天生就视力不好、听力不好、记忆力不好,这时,我们就知道,他是过去世没有布施修福,所以今生一出生就如此。反之亦然。


  因此,可以得知天生视力、听力、记忆力都好的人,不会是这辈子修来的。当然就是过去世修来的。


  又如果一个人出生时,视力、听力、记忆力都不算差,但是犯了刚刚所讲的戒时,也会造成“不聪明”。如果经学习、训练、转业因业缘,也能令我们的视力、听力、记忆力加强,而变好。


  因此,可知后天视力、听力、记忆力从不好变好,则是现世个人的努力。而个人的努力,就是在修现世福、未来福。所以就能有所改善。


  因此,综合来说,当我们能“布施修福”后,别以为如此就一定能具足“聪明”,还得要“持戒”。如此才能从“布施修福”而保持“聪明”。又,我们要知道,“先天的聪明”是从过去世的“布施修福”来的。但是,后天的“聪明”,是从“持戒”及训练“看得清楚、听得清楚、记得清楚”来的。


  (三)什么叫“知识”呢?


  答:“知识”就是如实知的认识。当我们对某一事物的现象及道理的“认识”不符合实际的现象及道理时,就叫“不如实知”,或叫“不如实”。当我们对某一事物的现象及道理的“认识”,是百分之一百符合于实际的现象及道理时,那就叫“如实知”或“如实”。


  现在我们再来问一个问题:当一个人,具有“聪明”,也就是具有“听得清楚、看得清楚、记得清楚”,就一定能具有“知识(如实的认识)”吗?


  答:不一定。因为,当一个人,具有“聪明”,也还得要“常如实看、常如实听、常如实问、常如实研究、常如实观照”,才能由“聪明”而再进一步发展成为具有“如实的知识(认识)”。否则,空有一身“聪明”而“不如实知”,则会造成“邪见”。因此,这时,我们就要知道,从“聪明”要发展到真地有“知识”,是要加上训练“如实知(观照)”,才能从“聪明”发展成“具如实的知识”的。佛陀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就是为了“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这《妙法莲华经》中所说的“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就是令众生成就“如实的知识”。


  (四)什么叫“技术”呢?


  答:技术就是技艺能力,也就是佛经中所说的“工巧”。


  问:当一个人,有“布施修福”,有“聪明”,有“如实的知识”,就一定有“技术”吗?


  答:不一定。为什么呢?例如:一个人,能“如实地研究”有关“中文打字”的“知识”,但是,如果这个人从来就不“练习”,则他也是不可能成就“打字高手”,也是不可能一分钟能输入100个中文字的。因此,我们要知道,纵然,我们具有“布施修福”、“聪明”、“知识”,也还得“多练习”,才能成就“技术”的。


  (五)什么叫“智慧”呢?


  答:“智慧”就是能在“安全、有效、无后患”下来解决问题,或成就所愿。


  问:当一个人,有“布施修福、聪明、知识、技术”,就一定具有能在“安全、有效、无后患”的方式下来解决问题,或成就所愿的“智慧”了吗?


  答:不一定。例如:如果有一个人,对所有的锁,有如实的“知识”,也训练成就,有开锁的“技术”,但是他竟然用这个“技术”,来做坏事,偷东西,结果还被捉到,而进监狱。这时没有人会说他是有“智慧”的,顶多说,他是技术很好,智慧不足。


  又,如果有一个人对所有的锁有如实的“知识”,也训练成就开锁的“技术”,但是他竟然用这个“技术”来做坏事,偷东西,虽然没有被捉,没有进监狱,这时业力的因缘法中,还是要还的。这时有智慧者不会说这小偷是有智慧的,因为他会招恶报,因此,我们就要知道,从“有布施修福、聪明、知识、技术”,要发展到具有“智慧”,还得要“了解缘起法”,才能正确地在“安全、有效、无后患”的方式下来解决问题,成就所愿。


  (六)什么叫“般若波罗蜜”?


  答:“般若波罗蜜”就是“运用事先了解的智慧,以便能安全、有效、无后患地度过生死轮回的河流,到达解脱三界轮回的对岸。”


  问:当一个人具有“布施修福、聪明、知识、技术、智慧”,就一定能解决三界的轮回吗?


  答:不一定。为什么呢?如果一个人具有“布施修福、聪明、知识、技术、智慧”,但不曾将所修功德发愿回向解脱三界轮回,也就是不曾“发出离心”,则其未来的发展,则还不会趣向解脱三界轮回。


  又,如果一个人具有“布施修福、聪明、知识、技术、智慧”,同时也发了“出离心”,但是实际上并未具足“出离行”,则也不会真正成就解脱三界轮回。因此,我们要知道,当一个人具有“布施修福、聪明、知识、技术、智慧”,还得要“发出离心,修出离行”,才能成就解脱三界轮回的“般若波罗蜜”。


  (七)什么叫“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答:“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无上正等正觉,也就是十个名号具足成就。


  哪十个名号呢?就是:(一)如来(梵tathagata)。(二)应供(梵arhat)。(三)正遍知(梵samyak-sambuddha)。(四)明行足(梵vidya-carana-sampanna)。(五)善逝(梵sugata)。(六)世间解(梵lokavid)。(七)无上士(梵anuttara)。(八)调御丈夫(梵purusa-damya-sarathi)。(九)天人师(梵castadeva-manusyanam)。(十)佛(梵buddha)。(十一)世尊(梵bhagavat)。


  问:为什么说十名号时,却列了十一个名号呢?


  答:例如:当称为释迦佛时,则“佛”为通称时,则具足其余十个名号才能叫作“无上正等正觉”;当称为释迦如来时,则“如来”是通称时,其余十个名号具足,才能称为“无上正等正觉”。


  又,如“缘觉”又叫作“辟支佛”,虽然有“佛”名,而不具足成就其余十个名号,所以还不算是“无上正等正觉”。所以说,十名号其实还是在说十一个名号。也就是当其中一个名号成就时,还得成就另外十个名号,才算是“无上正等正觉”。


  问:当一个人具有“布施修福、聪明、知识、技术、智慧、般若波罗蜜”时,就一定会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并且十一个名号的功德全都具足成就吗?


  答:不一定。为什么呢?如果一个人已能具足“般若波罗蜜”,因此而解决三界轮回,成就“阿罗汉”果位,或成就“辟支佛”果位,也还不一定能成就“十一名号具足”的“无上正等正觉”的果位。


  为什么呢?例如:《解深密经》云:“善男子,若一向趣寂声闻种性补特伽罗,虽蒙诸佛施设种种勇猛加行,方便化导,终不能令当坐道场,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由彼本来唯有下劣种性故,一向慈悲薄弱故,一向怖畏众苦故。由彼一向慈悲薄弱,是故一向弃背利益诸众生事。由彼一向怖畏众苦,是故一向弃背发起诸行所作。我终不说一向弃背利益众生事者,一向弃背发起诸行所作者,当坐道场,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说彼名为一向趣寂声闻。若回向菩提声闻种性补特伽罗,我亦异门说为菩萨。”由经文中,我们可以知道,一向趣寂的人,纵然解脱了,也还不一定会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但是如果“回向菩提”,也就可以称为“菩萨”了。


  从这儿,我们就知道,如果有人只成就“布施修福,乃至般若波罗蜜”,而没有“回向无上菩提”,则还是不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因此,还得“发菩提心”。


  又,有“发菩提心”的人,就一定能成就无上菩提了吗?也还不一定。为什么呢?因为一个发菩提心的人,其菩提心还得坚持到成就十一个名号具足时,才真地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果中间退转了,则不能成就无上菩提。


  当我们了解以上七个词后,再回头来看《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就清楚了。我们要运用“般若波罗蜜”法门,来坚固我们的“菩提心愿”,令这“菩提心愿”坚固不退转,就如同“金刚”一样,不会被任何世间的一切所破坏。因此,才能真正地趣向无上菩提,如此,终有一天,就会真地成就无上菩提。


(注:已经慧祥法师初次校正。)


《金刚经》讲解第三讲


主讲:释慧祥

日期:2005年06月19日

校日:2008年04月14日


讲别:第三讲


  请大家合掌。


  三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并称念:“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并发愿:佛弟子(您们的名字)愿以今天听经功德,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愿令一切众生:未种善根者,得种善根;已种善根者,善根增长;善根增长者,发菩提心;已发菩提心者,于菩提心不退转;菩提心不退转者,速成佛道;成佛道者,广度一切众生无有障碍。


  并愿以此誓愿之福回向给佛弟子(自己的名字),愿弟子业障消除,福慧增长,身体健康,家庭和乐,事业顺利,生生世世不堕三途八难,生生世世见佛闻法,随佛修行,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成熟众生,庄严净土,早登正觉,广度众生。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佛!”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法!”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僧!”


  好!请放掌。


  上次跟各位简单地说明了七个词,也就是“布施修福、聪明、知识、技术、智慧、般若波罗蜜、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便大家能分清楚这些词基本含义及差别之处。而如果想再深入地去了解如何修证到这七个境界,则是我们大家要相互共勉、各自努力的。因此,请大家深入经藏,解如来真实之义,照见诸法实相,以便再深入体会及修证这七个境界。我在这儿就先不多说了。如果有想要深入再讨论的人,将来遇到时再来讨论。上次已说明“经题”及“般若波罗蜜”了。我今天要开始来跟大家谈谈《金刚经》的译者。


  【译者】姚秦天竺三藏鸠摩罗什译


  一、“姚秦”是什么意思?


  答:“姚秦”是指中国“后秦”的“姚苌”所建的帝国。


  二、“天竺”是什么意思?


  答:天竺,就是印度,是中国古代时印度的名字。


  三、“三藏”是什么意思?


  答:“三藏”有下列的意思:


  (一)指三种宝藏。


  (二)指“经藏、律藏、论藏”。


  (三)指精通“经藏、律藏、论藏”的法师。例如:唐三藏。


  四、“鸠摩罗什”是什么意思?


  答:“鸠摩罗什”是一个法师的名字。


  (一)鸠摩罗什法师生于何年?圆寂于何年?


  答:鸠摩罗什,生于西元344年,圆寂于西元413年。另一说法是:生于西元350,圆寂于西元409年。


  (二)、“鸠摩罗什”这个名字是什么意思呢?


  答:“鸠摩罗什”是梵语,Kumarajiva 的音译。又作“究摩罗什”、“鸠摩罗什婆”、“拘摩罗耆婆”,略称“罗什”、“什”,意译作“童寿”,也就是“年少德高”之意。


  (三)“鸠摩罗什”是哪一国人?


  答:“鸠摩罗什”法师,是东晋龟玆国(新疆疏勒)人。


  现在来解说《金刚经》的经文。


  【经文】如是我闻。


  【释经】如此是我所听闻来的。


  【说明】


  一、说“如是我闻”的人是谁呢?


  答:这有很多答案,都是正确的。


  (一)指佛陀,因为当佛陀临入涅槃时,阿难问佛陀,当将来在讲经时,在讲经之开始(经首),应该讲什么。这时佛陀回答:当冠上“如是我闻”。


  (二)指阿难,因为当佛陀入灭后,首次在七叶崛中经典集结时,是由阿难尊者首次说“如是我闻”的。


  (三)指历代佛弟子最初未用文字写下经文时,是以口耳相传将经典记在心中。当要讲经时,都要先说“如是我闻”。


  (四)指古代的译经僧,从各国来到中国时,他们用汉文将梵文的经典翻译出来时,就是在经首依佛制冠上“如是我闻”。


  (五)指现在讲经的人,在讲经时,也要以“如是我闻”的心来讲经。别自大,别自以为是,别以佛陀的代言人自居的方式来讲经。


  二、在汉译经典中“如是我闻”一词,是否还有其他不同的翻译词呢?


  答:有。有时被译为“闻如是”、或“我闻如是”。


  三、“如是我闻”一词,还有什么深一层的含义吗?还是只是“如此是我所听闻来的”而已呢?


  答:“如是我闻”一词,确实有更深的含义。就如同任何佛陀所说的法,都有更深层的含义,当我们在不同层次下修证时,就会有不同的体会。而此“如是我闻”一词,也是如此。


  四、“如是我闻”一词,有何深层的含义呢?


  答:“如是我闻”可以算是一个法门。


  (一)“如是我闻”是一个什么法门呢?


  答:“如是我闻”是进入佛法大海的法门,是通达一切佛法的法门。为什么呢?如《首楞严经》载:“从闻、思、修,入三摩地。”,而这“如是我闻”就是属于“闻”。又如《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云:“一切菩萨修胜道,四种法要应当知,亲近善友为第一,听闻正法为第二,如理思量为第三,如法修证为第四,十方一切大圣主,修是四法证菩提。”(CBETA, T03, no. 159, p. 305, a17~29) 。而这“如是我闻”是属于“听闻正法”的法门。


  (二)“如是我闻”的法门,要如何修呢?


  答:想要修“如是我闻”,有下列的法门应修。


  如《大智度论》:“诸佛法无量,有若大海,随众生意故,种种说法。或说有、或说无,或说常,或说无常,或说苦、或说乐,或说我、或说无我,或说勤行三业摄诸善法,或说一切诸法无作相,如是等种种异说,无智闻之,谓为乖错。智者入三种法门,观一切佛语,皆是实法,不相违背。何等是三门?一者昆勒门,二者阿毗昙门,三者空门。”(CBETA, T25, no. 1509, p. 192, a23~29)。  


  好了!今天上课到此,有关这三个法门,以后再教大家。

  
(注:已经慧祥法师初次校正。)

《金刚经》讲解第四讲


主讲:释慧祥

日期:2005年06月19日


讲别:第四讲


  请大家合掌。


  三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并称念:“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并发愿:佛弟子(您们的名字)愿以今天听经功德,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愿令一切众生:未种善根者,得种善根;已种善根者,善根增长;善根增长者,发菩提心;已发菩提心者,于菩提心不退转;菩提心不退转者,速成佛道;成佛道者,广度一切众生无有障碍。


  并愿以此誓愿之福回向给佛弟子(自己的名字),愿弟子业障消除,福慧增长,身体健康,家庭和乐,事业顺利,生生世世不堕三途八难,生生世世见佛闻法,随佛修行,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成熟众生,庄严净土,早登正觉,广度众生。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佛!”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法!”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僧!”


  好!请放掌。


  上次跟大家约略解说了我对“如是我闻”一词的心得,现在接着经文来说明。但是有关学习“如是我闻”的三个法门,所谓“昆勒门”、“空门”、“阿毗昙门”则要专章讨论,不宜在讲经时讲,否则会说远了,现在接着来说明经文。


  【经文】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释经】有一次,释迦牟尼佛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说明】


  一、“舍卫国”是什么意思呢?


  答:舍卫国,为中印度古王国名,以城名而做国名。舍卫,梵名Cravasti,巴利名Savatthi。又作舍婆提国、室罗伐国、尸罗跋提国、舍啰婆悉帝国。意译闻物、闻者、无物不有、多有、丰德、好道。又以此城多出名人,多产胜物,故称闻物国。为北憍萨罗国(梵Uttara-Kocala)之都城名,为别于南憍萨罗国(梵Daksina-Kocala),故以都城代称。(请参考《佛光大辞典》舍卫国条)。


  二、“舍卫国”是现在的哪里呢?


  答:有关此国之位置,根据英国考古学家康林罕(A.Cunningham)推定,近于尼泊尔之奥都(Oudh,古称沙只,巴aketa),北方约九十多公里处,即拉布提河(Rapti)左岸之沙赫玛赫(SahetMahet)地方。因近年在该处发掘铭刻有记载,及巨大佛像,大唐西域记卷六所说周长约五公里之城壁,及记述布施祇园精舍田地之铜板等,足资证明此处即舍卫国故址之地。


  三、“祇树给孤独园”是什么意思?


  答:“祇树给孤独园”梵名Jetavana-anathapindasyarama,位于中印度憍萨罗国舍卫城之南,略称祇园或祇树、祇园精舍、祇洹精舍、祇陀林、逝多林,意为松林、胜林。“祇树”乃祇陀太子所捐树林之略称。“给孤独”即舍卫城长者须达(梵Sudatta)之异称,因长者夙怜孤独,好布施,故得此名。此园乃须达长者以黄金铺地而买下地,而祇陀太子因感动而捐出树林,共同为佛陀及其教团所建之僧坊、精舍,故称祇树给孤独园。


  四、“祇树给孤独园”在当时是何建筑规模呢?


  答:“祇树给孤独园”与王舍城之竹林精舍并称为佛教最早之两大精舍。园林之地平正,约有八十顷,内有经行处、讲堂、温室、食堂、厨房、浴舍、病室、莲池、诸房舍。园林中央为香室(梵gandha-kuti,相当于今之佛殿),周围有八十小房。精舍之左右池流清净,树林茂盛,众花异色,蔚然成观。围绕精舍之外,另有十八僧伽蓝。又精舍本为七层之建筑,然玄奘于七世纪参访此地时,该精舍业已荒废。


  五、“祇树给孤独园”是现在的哪里呢?


  答:“祇树给孤独园”位置约当于现今拉布提河(Rapti)南岸所存塞赫特马赫特(Sahet-mahet)之遗迹。


  【经文】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释经】与大比丘们共约一千二百五十位住在一起。


  【说明】


  一、为什么常常看到经典的开始大都是“大比丘众一千二百五十人俱”呢?


  答:在佛弟子中,虽然有很多弟子都已经是成就解脱的阿罗汉圣果,但是其中有很多,是发愿“常随佛学”的,所以佛陀不论走到哪里弘法,一般地,这“常随众”就是这一千二百五十人。


  二、这一千二百五十人中,都是哪些人呢?


  答:指耶舍长者子朋党五十人、优楼频螺迦叶师徒五百人、那提迦叶师徒二百五十人、伽耶迦叶师徒二百五十人、舍利弗师徒一百人、大目犍连师徒一百人,共一千二百五十人。此千二百五十人先事外道,勤苦累劫而无所证,后承佛化导,即得证果。于是感佛之恩,遂于一一法会常随不舍,称为常随众,故诸经之首列众皆称千二百五十人。见《过去现在因果经》卷四、《普曜经》卷八,佛光大辞典p732。


  三、“比丘”有分大小的吗?


  答:有。如《四分律》:“小比丘应礼大比丘。”(CBETA,T22,no.1428,p.940,b12)。


  四、“比丘”是什么意思呢?


  答:比丘,梵语bhiksu,巴利语bhikkhu之音译,又作苾刍、备刍、比呼,意为乞士、乞士男、除士、熏士、破烦恼、除馑、怖魔。


  五、这“比丘”的大小,是依什么标准来分的呢?


  答:有关“比丘”的大小的分类。如《十诵律》载:


  「尔时王舍城,多年少比丘,一岁、二岁、三岁、四岁、五岁,少大比丘。……佛以是因缘集僧。集僧已。佛种种因缘赞戒赞持戒。赞戒赞持戒已语诸比丘:『从今听比丘有五法成就满五岁不受依止。何等五?一知犯。二知不犯。三知轻。四知重。五诵波罗提木叉利广说。虽复受戒岁多,不知五法,应尽寿依止他住。』长老优波离问佛:『大比丘应从小比丘受依止住不?』


  佛言:『应受。』


  优波离复问:『大比丘应承事供养小比丘不?』


  佛言:『除礼足余尽应作。』」(CBETA, T23, no. 1435, p. 151, a13~29)


  从这律典的数据,可以得到下列的结论:


  出家受戒才一岁、二岁、三岁、四岁、五岁者,为「小比丘」,或称为「年少比丘」。


  出家受戒满五岁,而且对五法都已成就的人,是不可以再依止其它的比丘。


  出家受戒岁多(多于五岁),而还不知五法的人,则要依止成就五法的人,乃至如果尽寿都还不能成就五法,就要尽寿依止已经成就五法的比丘。


  如果大比丘(满五岁,也就是第六岁开始),而还未成就五法,则可以依止已成就五法而受戒未满五岁的小比丘。


  当大比丘依止小比丘时,应承事供养小比丘,除礼足,余尽应作。


  又如《法华义疏》载:“凡夫三果名小比丘,罗汉之人名大比丘。”(CBETA,T34,no.1721,p.457,c7~8)。此种说法,不合律典。


  因为「大比丘」如果一定是要证阿罗汉,才能称为大比丘。则当优波离问佛:『大比丘应从小比丘受依止住不?』佛陀就不应说:『应受。』。为什么呢?哪有阿罗汉应依止凡夫或三果以下的比丘的道理呢?更哪有凡夫比丘应接受阿难汉承事供养的呢?


  可见,「大小比丘」是依受戒年资来分,而不是依修行成就来分的。所以《法华义疏》的说法,是作者个人之见,非依经律,故不采用。


  【经文】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


  【释经】这时,世尊到了用餐时间,就穿上托钵时应当穿的袈裟,拿着钵,进入舍卫大城乞食。


  【说明】


  一、“食时”是指什么时候呢?


  答: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译本而了解这“食时”的含意。


  如《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尔时,世尊于日前分,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国而行乞食。”(CBETA,T08,no.236b,p.757,a27~28)。


  《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尔时,世尊前分时,上裙着已,器上给衣持,闻者大城搏为入。”(CBETA,T08,no.238,p.766,c19~21)。


  《佛说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尔时,世尊于日初分时,着衣持钵,入城乞食。”(CBETA,T08,no.239,p.771,c26~27)。


  说明:佛陀时代,他们的一天二十四小时是分为“六时”。昼三时:初日分、中日分、后日分。夜三时:初夜分、中夜分、后夜分。因此,可以常在经中看到“昼夜六时”,也就是等同我们现在所说的“一天二十四小时”。


  我们从《金刚经》本身的经文中,就可以知道,是如此分类的。如《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CBETA,T08,no.235,p.750,c7~9)


  又,这昼夜六时,如果换算成现在的时间,是如何分的呢?


  答:初日分:06am~10am;中日分:10am~02pm;后日分:02pm~06pm。


  初夜分:06pm~10pm;中夜分:10pm~02am;后夜分:02am~06am。(注:am-早上,pm-下午)


  因此,我们就知道,这《金刚经》中所说的“食时”,是指“日初分”,也就是“初日分”,也就是“早上六点到十点”这个时段去托钵乞食的。


  二、“着衣”是着什么衣呢?


  答:衣,在佛陀时代分为“三衣”。


  三衣,梵语trinicivarani,巴利语tinicivarani,乃指僧人三种袈裟。


  (一)僧伽梨(梵Samghati,巴同),即大衣、重衣、杂碎衣、高胜衣,为正装衣,上街托钵时,或奉召入王宫时所穿之衣,由九至二十五条布片缝制而成。又称九条衣,或九衣。


  (二)郁多罗僧(梵uttarasavga,巴同),即上衣、中价衣,又称入众衣。为礼拜、听讲、布萨时所穿用,由七条布片缝制而成,故又称七条衣,或称七衣。


  (三)安陀会(梵antarvasa,巴antaravasaka),即中衣、中宿衣、内衣、五条衣,为日常工作时或就寝时所穿着之贴身衣,或称为五衣。


  从这里我们就知道,佛陀要出去托钵了,就穿上“九衣”,也就是“僧伽梨”。


  三、“持钵”是持什么钵呢?


  答:我让大家看看佛陀第一次乞食的经文,大家就知道佛陀持什么钵了。


  《方广大庄严经》:“尔时,世尊告四天王言:‘出家之法不合受汝如是金钵’,乃至展转奉七宝钵皆悉不受。是时,北方毗沙门天王告余天王言:‘我念昔者有青身天,将四石钵来与我等。复有一天,名曰遍光,来白我言:慎勿用此石钵,宜应供养而作塔想,何以故?未来有佛出兴于世,名释迦牟尼,当以此钵奉上彼佛。’尔时毗沙门天王语余天王言:‘欲施石钵,今正是时’。四天王各还自宫,与诸眷属持彼石钵,盛满天花以香涂之,奏诸天乐供养石钵,来诣佛所,各各以钵奉上如来,而白佛言:‘世尊,惟愿如来哀受我等所献石钵,受商人食,令我长夜获大安乐,得成法器,怜愍我故。’尔时,世尊作是念言:‘四大天王以净信心而施我钵,然我不合受持四钵,若惟受一,不受余三,而彼三王必生嫌恨。是故我今总受四王所献之钵。’……尔时,世尊受四天王钵已,如是次第相重安置,右手按之,合成一器,四际分明。’”


  从这经文中,我们就很清楚地知道,佛陀是持“有四际分明的石钵”。所以,当一个人要画佛像,画到佛陀持钵时,如果懂得画“佛陀持四际分明的石钵”,则表示他是有考究的,非是自己想象而画的。


  因此,这句经文,我们总地来说就是:“这时,释迦牟尼佛世尊,到了早上六点到十点该乞食的时候,就穿上僧伽梨大衣,拿着四际分明的石钵,到舍卫大城去乞食。”


  好了!今天上课到此,下课。


(注:已经慧祥法师初次校正。)

 

《金刚经》讲解第五讲


主讲:释慧祥

日期:2005年06月19日

 

讲别:第五讲


  请大家合掌。


  三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并称念:“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并发愿:佛弟子(您们的名字)愿以今天听经功德,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愿令一切众生:未种善根者,得种善根;已种善根者,善根增长;善根增长者,发菩提心;已发菩提心者,于菩提心不退转;菩提心不退转者,速成佛道;成佛道者,广度一切众生无有障碍。


  并愿以此誓愿之福回向给佛弟子(自己的名字),愿弟子业障消除,福慧增长,身体健康,家庭和乐,事业顺利,生生世世不堕三途八难,生生世世见佛闻法,随佛修行,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成熟众生,庄严净土,早登正觉,广度众生。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佛!”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法!”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僧!”


  好!请放掌。


  上上周,给大家的功课是“在佛经中,如何分类大小比丘?”我想有佛友一定找过相关资料了。今天,我来做个说明,以圆满上次的因缘。


  首先,我要引经文来说明在佛经律中,对“大小比丘”一词的不同含义。


  一、依新学、旧学、新受戒、久受戒来分。


  如《中本起经》:“大爱道比丘尼与诸长老比丘尼俱行,诣贤者阿难,而问言:‘阿难,是诸长老比丘尼皆久修梵行,且已见谛。云何当使为新受大戒幼小比丘僧作礼?”(CBETA,T04,no.196,p.159,a17~20)。


  又如《菩萨本生鬘论》:“是时,长者来诣佛所,欲求出家。值佛游化,即便往至舍利弗所。见其熟老,不为摄受。如是遍至五百罗汉,悉不肯度。时,彼长者即出寺外,发声大哭。于是,世尊从后而至,种种诲喻,令其心悦,即语目连,收其出家,与受其戒,乃为新学小比丘辈。”


  二、依年龄来分。


  《出曜经》:“不羞反羞者,或有行人年岁长大,不肯从小比丘承受教诫。小比丘所说随顺法教,长老羞耻,内自思惟:为少年比丘所授,极怀惭愧,藏颜无处。于彼不应起羞而羞,是故说不羞反羞也。”(CBETA,T04,no.212,p.703,a4-6)。


  三、依身材来分。


  《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尼揵闻此偈已,不能加报,便生善心,欲于佛法出家学道。时,跋难陀在彼众中,色貌姝长,而舍利弗形容短小。彼作是念:此短小比丘才智若斯,而况堂堂者乎?”(CBETA,T22,no.1421,p.114,b2)。


  四、依鄙视心来分。


  《十诵律》:“时,居士随后来至,闻比丘尼作二种语,语偷兰难陀比丘尼言:‘汝弊恶贼比丘尼!一头两舌!适言小小比丘,复言大龙,若更入我舍者,当如贼法治汝。’复语其妇言:‘汝若更前是比丘尼者,我当唱言:汝非我妇,当弃汝去。’”


  那幺,佛陀时代的僧团之中,究竟是如何分类大小比丘的呢?我让大家看下列的资料后再来讨论。


  《十诵律》:“尔时,王舍城多年少比丘,一岁、二岁、三岁、四岁、五岁,少大比丘。”


  如《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出家事》:“佛言,我今当制,五夏已上,成就五法,得随意去。若未满者,纵闲三藏,亦不应往游行受学”(CBETA,T23,no.1444,p.1032,b19~21)。


  由以上的资料,就可以知道,出家受戒,当未满五年者,名为小比丘,满五年以上者为大比丘。


  又因此,延伸出一种问题,那就是:有人出家很久,不懂佛法,而有人出家不久,懂佛法。这时,就有人问佛陀,大比丘(出家受戒满五年者),可不可以向小比丘(出家受戒未满五年者)参学的问题。


  如《十诵律》:“优波离问佛:‘大比丘应从小比丘受依止住不?’佛言:‘应受。’优波离复问:‘大比丘应承事供养小比丘不?’佛言:‘除礼足,余尽应作。’”


  又,出家后,在五年内要学些什幺,才能有资格受人家的依止呢?


  如《十诵律》:“佛以是因缘集僧。集僧已,佛种种因缘赞戒、赞持戒。赞戒、赞持戒已,语诸比丘:‘从今听比丘有五法成就满五岁,不受依止。何等五?一、知犯;二、知不犯;三、知轻;四、知重;五、诵波罗提木叉利广说。虽复受戒岁多,不知五法,应尽寿依止他住长老。’”


  从这里就知道,在佛陀时代,这大小比丘之分类标准,是出家受戒的年资。五年以内(含五年)者,为小比丘。五年以上者,为大比丘。又,不论出家满不满五年,只要能够成就戒律的五法(一、知犯;二、知不犯;三、知轻;四、知重;五、诵波罗提木叉利广说),就可以有资格接受大小比丘的依止。从这儿,又可以知道,在《法华义疏》中所分:“凡夫三果名小比丘,罗汉之人名大比丘。”(CBETA,T34,no.1721,p.457,c7~8)是属于该作者个人的看法。


  因此当知,《金刚经》中所说:“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应理解为:出家受戒满五年以上的大比丘们共有一千二百五十人,一起跟着佛陀学习。


  好了,我们接着讲。


  【经文】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


  【释经】在这个城中,一家又一家次第的乞食之后,就回到原来的地方。


  【说明】


  这“次第乞食”是怎样的乞食方式呢?


  《萨婆多毗尼毗婆沙》:“次第乞食者,一日到一家,得食则食,不足即止。次第到七家,得食则食,不得亦止。又云,次第从家至家,食足则止,不限多少。后日乞食,还从先次,从家至家。是名次第乞食法。”(CBETA,T23,no.1440,p.512,c27-28)。


  因此,从以上的资料可以知道,这“次第乞食”共分三种。


  一、每天只到一家,得到食物就吃,得不到就停了。但是每天依次第挨家挨户到不同的家乞食。


  二、每天最多只乞食七家。得到食物就吃,得不到就停了。也是每天依次第挨家挨户到不同的家乞食。


  三、没有限制乞食几家。当食物足够了就吃。但是每天还是依次第挨家挨户到不同的家乞食。


  这时,又一个功课,要让大家做,那就是:佛陀自己次第乞食,是只到一家呢?或最多七家呢?或是没有限制呢?


  好了!因为时间的关系,下课。

  
(注:已经慧祥法师初次校正。)

《金刚经》讲解第六讲


主讲:释慧祥

日期:2005年06月19日

讲别:第六讲


  请大家合掌。


  三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并称念:“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并发愿:佛弟子(您们的名字)愿以今天听经功德,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愿令一切众生:未种善根者,得种善根;已种善根者,善根增长;善根增长者,发菩提心;已发菩提心者,于菩提心不退转;菩提心不退转者,速成佛道;成佛道者,广度一切众生无有障碍。


  并愿以此誓愿之福回向给佛弟子(自己的名字),愿弟子业障消除,福慧增长,身体健康,家庭和乐,事业顺利,生生世世不堕三途八难,生生世世见佛闻法,随佛修行,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成熟众生,庄严净土,早登正觉,广度众生。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佛!”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法!”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僧!”


  好!请放掌。


  上次我们说明了“次第乞食”,也说明了“次第乞食”有三种,并给了大家功课(作业),要大家回去查资料,看看佛陀是依这三种中的哪一种。相信有人已经找了不少资料。


  现在,我就再深入说明佛陀教比丘们如何“乞食”。


  《十诵律》:“佛以是事集比丘僧已,语诸比丘:‘乞食有二种,一者、受请;二者、不受请。’……佛言:‘从今教汝等乞食法。若比丘乞食时,应学行是法。若欲下床时,应徐下一脚,次下第二脚。安徐起,徐就架上取安陀卫,莫牵。安徐著,著已应左右看,齐正不?若不齐正者,更应著。若齐正者,止。徐就架上取泥洹僧,莫牵。安徐著,著已左右看,齐正不?若不齐正者,更应著。若齐正者,止。徐就架上取郁多罗僧,莫牵。安徐著,著已左右看,齐正不?若不齐正者,更应著。若齐正者,止。徐就架上取僧伽梨,莫牵,安徐著左肩上。徐徐取钵,莫放地。徐取锡杖,不应曳地。向户时,安徐推橝。开户徐出,出户时,莫以衣触两边。出已,应左手牵户扇,右手牵橝。若户扇在右,橝在左者,以右手牵扇,左手下橝。下橝已,应排看,坚牢不?若不坚牢,更闭坚牢者,止。若共佛行,应在佛后。应白和上。应右绕佛塔、声闻塔已,徐徐泻水,著钵中,莫使瓶钵相触。应安徐洗钵,莫使有声。不得挑水浇钵底。若僧坊门闭者,应徐却橝开门,安徐出门。出门时,莫以衣触两边。应徐以钵杖著一处已,徐著一重革屣。应徐取钵杖。应安徐在道行。行时莫拖曳革屣。近聚落已,徐以钵杖著一处。应徐取僧伽梨著,著已应看,齐正不?若不齐正,应更著。若齐正者,止。应徐取钵杖。入巷时,不得上下看,应直前。若遥见狂象、狂马、狂牛、狂狗、狂裸形人者,应避道。若至乞食家,应好识外门、中门、内门相。入庭中住,弹指。若无所得,应第二弹指。若复不得,应更三弹指。三弹指已,若得者,应两手捉钵,曲身受食。若更余处乞食时,应看日时节。若日故早,更乞,若日时至,便止。不应上下看,直视前行。若遥见狂象、狂马、狂牛、狂狗、狂裸形人者应避。出聚落时,徐捉钵杖著一处。徐取僧伽梨。中牒抖擞,著右肩上。徐取钵杖。若先到食处,应敷座床。取揩脚物、拭脚物,安水瓨、水瓶。应扫洒食处,涂地。若和上阿阇梨在食处者,若得好食,先与和上阿阇梨。与饮时,莫令指入器中。若在后者,应举床座。举揩脚物、拭脚物,安水瓨水瓶,扫洒除粪,还入房中。入房中时,应牵橝,闭户,就床座。徐徐摄一脚,次摄一脚,结加趺坐,思惟法行。”(CBETA,T23,no.1435,p.298,b14)。


  这就是佛陀时代,教比丘们要学的“乞食法”。因此,我们就可以进步一了解,《金刚经》中所谓:“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的景象了。


  又,在三种“次第乞食”的方式中,一、一日只一家;二、一日只七家;三、一日无限制家数,够了为止。佛陀是依哪一种呢?佛陀的弟子,这三种都有做,就看自己对自己的要求。然而,佛陀是无上觉者,其所做,则是依大慈大悲大智大慧,依当时众生的需要而“依智慧行”的,何以知之?


  一、佛陀乞食曾经有连续三天在同一家乞食的例子。


  《别译杂阿含经》:“尔时,世尊于其晨朝,著衣持钵,入舍卫城,次第乞食。次到婆罗突逻阇大婆罗门家。时,婆罗门清净澡手,即取佛钵,盛满美饭,以奉世尊。于第二日及第三日,亦次乞食至婆罗突逻阇。”


  二、佛陀也曾某次只接受一个人的供养,而不接受多人的供养。


  《大般涅槃经》载,很多人想要对佛陀做最后供养,佛陀都没有接受。后来,“尔时,世尊一切种智无上调御告纯陀曰:……我今受汝最后供养。”


  因此可知,佛陀所有的次第乞食法,都是为了利益众生而随缘示现,并没有一定的方式。


  【经文】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释经】用过饭后,收拾好三衣一钵,洗好了脚,就在敷好了的座位上坐了下来。


  【说明】


  有关这段,只要比对刚刚佛陀说明的“乞食法”来了解,就会清楚了。


  【经文】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


  【释经】这时候,长老比丘须菩提尊者,也在与会的大众中。他就从座位上起来,将袈娑偏袒一边,露出右肩,右膝跪下来,接触地面。


  【说明】


  一、“长老”是如何分类呢?


  答:(一)、《增壹阿含经》:“世尊告曰:‘若小比丘向大比丘,称长老,大比丘向小比丘,称姓字。又,诸比丘欲立字者,当依三尊,此是我之教诫。’”(CBETA,T02,no.125,p.752,c20~22)。


  佛陀在临入涅槃时,是如此交待的,小比丘称大比丘为“长老”。又,我们上次已经研究过,出家五年以上,通利五法,就是大比丘。


  (二)、“长老”一词,梵语 sthavira(音译作悉他薛罗),巴厘语 thera(音译作涕罗)。指年龄长而法腊高,智德俱优之大比丘。又称上座、上首、首座、耆年、耆宿、耆旧、老宿、长宿、住位。


  (三)、如《长阿含经》:“谓三长老,年耆长老、法长老、作长老。”(CBETA,T01,no.01,p.50,b20)。


  然而,在佛经中,没有找到这三种长老的说明。而在《释氏要览》说明如下,我们暂时参考参考,别当真:“耆年长老(年腊多者),法长老(了达法性内有智德),作长老(假号之者)。”(CBETA,T54,no.2127,p.260,a24~25)。


  (四)因为“长老”一词,通“上座”一词,所以我们再看看更多的资料。


  《十诵律》:“有十法名上座。有所住处,无畏,无能遮者;有长老,息烦恼;多知识,有名闻;能令他生净心;辩才具足,无能胜者;无有滞碍,义趣明了,闻者信受;善能安详入他家,能为白衣说深妙法;分别诸道;劝令行施斋戒,令他舍恶从善;自具四谛,现法安乐,无有所乏。是名上座十法。”(CBETA,T23,no.1435,p.368,b17)。


  (五)又有另一种分类方式。


  《毗尼母经》:“从无腊乃至九腊,是名下座。从十腊至十九腊,是名中座。从二十腊至四十九腊,是名上座。过五十腊已上,国王、长者、出家人所重,是名耆旧长宿。”(CBETA,T24,no.1463,p.835,a1~4)。


  (六)《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又有另一分类:“三上座者,谓生年上座、世俗上座、法性上座。”(CBETA,T26,no.1536,p.380,b28)。其说明很长,请自行查阅。


  (七)又“长老”一词的定义,佛陀有说明过。


  《增壹阿含经》:“所谓长老者,未必剃发须,虽复年齿长,不免于愚行;若有见谛法,无害于群萌,舍诸秽恶行,此名为长老;我今谓长老,未必先出家,修其善本业,分别于正行;设有年幼少,诸根无漏缺,此谓名长老,分别正法行。”


  (八)又,什么才叫“长老净”,也就是“清净的长老”呢?


  如《摩诃僧祇律》:“长老净者,我见长老比丘尊者舍利弗、目连行此法,与四大教相应者用,不相应者舍,是名长老净。”(CBETA,T22,no.1425,p.492,a13~16)。


  这“四大教相应”就是指相应于“四大教法”的比丘,就叫“长老”。


  什么是“四大教法”呢?


  在《长阿含经》中有说明,请您们自己去查阅之:“佛告诸比丘,当与汝等说四大教法。谛听!谛听!善思念之。”(CBETA,T01,no.01,p.17,b29~c2)。


  从这里就可以知道,须菩提尊者是一位依“四大教法”来说法的长老,是一位“见谛法,无害于群萌,舍诸秽恶行,修其善本业,分别正法行。”的长老。


  又有关“偏袒右肩”在《佛光大辞典》说明如下:


  偏袒右肩,梵语 ekamsam uttarasangam krtva,巴厘语 ekamsam uttarasangam karoti。又作偏露右肩、偏袒一肩、偏露一膊,略称偏袒,为“通肩”一词之相对语,即披着袈裟时,袒露右肩,覆盖左肩,原为古代印度表示尊敬之礼法,佛教沿用之,即于比丘拜见佛陀或问讯师僧时,须偏袒,以从事拂床、洒扫等工作,故偏袒右肩即意谓便于服劳、听令使役,亦即以偏袒为敬礼之标帜。


  又有关“右膝著地”在《佛光大辞典》说明如下:


  为印度之敬礼法。即以右膝跪地,右趾尖触地,使右股在空,又竖左膝于上,使左足跖著于地。又作互跪、胡跪。据释门归敬仪卷下载,所谓互跪,即左右两膝交互跪地,乃有所启请之意,或用于悔过授受之仪式,多为比丘所用。若以两膝据地,两胫翘空,两足趾拄地,挺身而立者,则称长跪,多为比丘尼所用。


  【经文】合掌恭敬而白佛言:“稀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释经】须菩提合着掌,恭敬地对佛陀说:“难得啊!世尊!如来非常善于爱护顾念菩萨们,非常善于教导嘱咐菩萨们。”


  【说明】


  虽然十方一切诸佛时时忆念着众生,但是,如果众生不能忆念佛陀,则有缘而无因,自然不能相应。如《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云:“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而在金刚会上,须菩提尊者观察到在场的这些菩萨们,能跟佛心心相印,实属稀有难得,所以才会发出赞赏之声。


  又,我要说明,“合掌”一词的含义虽然有很多,其中,大家一定要常常去用心体会的,就是“合掌时,是合十法界于一心”。我们知道:“十法界”是指“四圣(佛、菩萨、缘觉、声闻法界),六凡(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法界)”。我们于每一个当下,一心本具十法界。我们于每一个当下,要展现哪一个法界,都是当下这一念心来造作的。


  (一)、当我们这一念心,安住于无为法,也就是不生不灭法起用时,则属于四圣之中。所以,金刚经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当我们这一念心,不见无为法,不见不生不灭法,追逐着生灭法而流转,则是属于六凡之中。所以,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因此,请大家一定要照见不生不灭无为的本心,别追逐生灭心,而跟着流转生死。当我们双手合掌之时,第一念就是要如实照见这“圣凡不二”、“十法界圆融”的本心,所以说“合十法界于一心”。


  (二)、又,当我们起心动念,而造作任一法界之时,果报必然随着相应的业缘而展现。而我们的本心、本性,并未曾被这些业缘动摇分毫。因此,六祖惠能大师在听五祖弘忍讲《金刚经》后说到:


  “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因此,当我们合掌恭敬之时,同时要如实照见:真心,本非恭敬亦非憍慢。心念,本可恭敬亦可憍慢。当起恭敬念,则得相应于恭敬之果报,当起憍慢念,则得相应于憍慢之果报。自己要如何展现,纯属自作自受。而在《金刚经》中,长老须菩提尊者,则是展现“合掌恭敬”。


  其实,“如来善护念诸菩萨”,这种说法非究竟说。为什么呢?实际上应是:“如来善护念诸众生”。既然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非究竟说,那为什么须菩提尊者还要如此说呢?因为,须菩提尊者今天是要请释迦牟尼佛开示大乘菩萨法,所以才如此说的。


  又,须菩提尊者虽然是阿罗汉,但是他也是一位“外现声闻身,内秘菩萨行”的行者。如何知之呢?


  如《妙法莲华经》云:“尔时,世尊知诸大弟子心之所念,告诸比丘:‘是须菩提于当来世,奉觐三百万亿那由他佛,供养、恭敬、尊重、赞叹,常修梵行,具菩萨道,于最后身,得成为佛,号曰:名相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经文】“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释经】世间上最尊贵的佛陀!当肯上进的男子,或肯上进的女人,已经发愿要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心了。这时,他们应该如何来安住他们的这个菩提心愿呢?他们要如何来降伏会障碍菩提心发展的心念呢?”


  【说明】


  一、什么叫“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答:梵语 anuttara-samyak-sambodhi,巴厘语 anuttara-sammasambodhi 之音译,略称阿耨三菩提、阿耨菩提,意译: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等觉、无上正真道、无上正遍知。“阿耨多罗”意译为“无上”,“三藐三菩提”意译为“正遍知”,乃佛陀所觉悟之智慧,含有平等、圆满之意。以其所悟之道为至高,故称无上;以其道周遍而无所不包,故称正遍知。大乘菩萨行之全部内容,即在成就此种觉悟。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则译为“无上正真道意”、或译为“发无上正等正觉心”、“发菩提心”。


  一个人在什么情况下会发菩提心呢?有很多原因,都会令众生发起无上菩提之心


  一、为报四恩发菩提心。阿难尊者,就是属于这种情况。


  如《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CBETA,T19,no.945,p.119,b14~15)。


  二、耻有所不知,耻有所不净,耻有所不能,回心向菩提。


  如果阿罗汉回小向大,大都是属于这种情况。如《维摩诘所说经》:“是时,大迦叶闻说菩萨不可思议解脱法门,叹未曾有,谓舍利弗:‘譬如,有人于盲者前现众色像,非彼所见。一切声闻闻是不可思议解脱法门,不能解了为若此也。智者闻是,其谁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三、以抱怨心而发菩提心。


  有关这个案例,我有个故事,但忘了出处。我用白话说明故事,请您们去查找资料,作为这次的作业。


  有一个在家的优婆塞,自己修行纯熟,只差一点点法,而未通达。只要再请佛陀指导一下,则能当场证阿罗汉。因此,他就去向佛陀请法。当这位优婆塞到了佛陀处顶礼、并供养后,请佛说法。这时,佛陀默然而住。这位优婆塞再三请法,佛陀也都是默然。这位优婆塞没办法,只好顶礼后离开。


  这时,阿难尊者在佛陀后面为佛陀扇扇子,看到了,就下来跪在佛前请示。


  阿难说:依我观察,这位优婆塞根基纯熟,如果佛陀开示相应法要,我看他必然能当场证阿罗汉。佛陀为何不为他说法呢?


  佛陀说:是的,您观察正确。但是,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佛陀又继续说:如果我为他说法,确实他会依小乘法而得度。但是,您知道吗?因为我不为他说法,所以,他依大乘法而得度。


  这时,阿难就请问说:为什么说他依大乘法而得度呢?


  佛陀说到:当他再三请法,而我默然。这时,他离开后,走到精舍门口时,就发大愿:依我的根基,佛陀不愿为我说法,好!我将来一定要成佛,广开方便,为一切众生说法,令一切众生都能成就。这时,佛陀就再说到:因此,我不为他说法,他依大乘法而得度。他是发了菩提心而离开的。(故事毕)


  好!这也就是我所说的:依抱怨之心,怨佛陀不跟他说法,所以发大心,要广开方便,为一切众生说法,而发菩提心的。


  好了!今天上课到此。下课。

  
(注:已经慧祥法师初次校正。)

 

《金刚经》讲解第七讲


主讲:释慧祥

日期:2005年06月19日


讲别:第七讲


  请大家合掌。


  三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并称念:“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并发愿:佛弟子(您们的名字)愿以今天听经功德,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愿令一切众生:未种善根者,得种善根;已种善根者,善根增长;善根增长者,发菩提心;已发菩提心者,于菩提心不退转;菩提心不退转者,速成佛道;成佛道者,广度一切众生无有障碍。


  并愿以此誓愿之福回向给佛弟子(自己的名字),愿弟子业障消除,福慧增长,身体健康,家庭和乐,事业顺利,生生世世不堕三途八难,生生世世见佛闻法,随佛修行,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成熟众生,庄严净土,早登正觉,广度众生。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佛!”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法!”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僧!”


  好!请放掌。


  上次我们讲到【经文】“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我现在接着说明。  


  【经文】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释经】释迦牟尼佛回应说:“很好!很好!须菩提!正如您所说的那样,如来善于护念众菩萨们,也善于提醒众菩萨们。您现在要如实地听,我会为您说明。肯上进的男子及女人们,发了无上正等正觉的菩提心者,应该如此地来安住他的菩提心,应该如此地来降伏会障碍菩提心发展的心。”


  【经文】“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释经】须菩提说:“会的,世尊!我非常愿意听,也非常欢喜听,并非常想要听佛陀的教诲。”


  【说明】


  这“愿乐欲闻”共有三个重点。


  一、愿闻;二、乐闻;三、欲闻。


  当佛陀说法时,有人根本就不愿意听闻,捂着耳朵走开了。因此,当佛陀愿意为我们说法时,我们应起难遭难遇之想,并发心:我愿意正确理解佛陀的话义。所以,第一,要起愿闻之心。


  又,有些人,虽然起了愿意听闻佛陀说法的心,但是,在他的心中,并没有起喜乐听闻之心,所以,在听法时,也是会有障碍的。这时,当佛陀在说明时,他的心念,或因为时间,或因为家事,或因为种种世间事,而担心着。这是因为对佛陀没有起“不坏信”。如果对佛陀已具足了“不坏信”,则他知道,不论佛陀如何说,都一定可以帮助自己进步的,所以,只要用心学习佛陀的教法,一定可以用来帮助自己解决生命中的问题。这时,自然就能起喜乐心来听闻佛陀的教诲。而须菩提已具足对“佛、法、僧、戒”四不坏信,已能喜乐听闻佛陀的教法。所以,听法时,第二,要能起乐闻之心。


  又,有些人,虽然愿闻、乐闻,但是,世间事忙到没空听闻。因此,当佛陀说法时,他虽愿闻,却无空听闻,而造成不欲听闻。他虽然乐于听闻佛陀的教法,但是无空听闻,所以他就不欲闻。因为他还有太多世间俗事要做。而须菩提己经出家了,没有那么多的俗事要做,可以静下心来听闻佛法,所以,他的心自然就会起“善法欲”、“增上欲”来听闻佛陀的教法。


  又,有些人,虽然愿闻、乐闻,可是有“增上慢”,未证言证,未得曰得,自以为已圆满具足清净解脱,而实未解脱。这类人,虽然愿闻、乐闻,而不欲闻,因为心中的杯子已满。


  如《妙法莲华经》:“世尊告舍利弗:‘汝已殷勤三请,岂得不说?!汝今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说此语时,会中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五千人等即从座起,礼佛而退。所以者何?此辈罪根深重及增上慢,未得谓得,未证谓证。有如此失,是以不住。”


  为什么这类增上慢人,是属于愿闻法、乐闻法,而又不欲闻法的呢?


  因为他们心中有贪求,只想听更多、更深、更好的法,而不管已听的法是不是真地已修证到了。这时,如果这类增上慢人自以为懂了佛陀所要说的法,就不欲听闻了。如今世上这类增上慢人很多,我们自己可要提醒自己,别落入增上慢者的行列。


  又,增上慢的人,如果不懂得修正行为,死后将入恶道。如《中阿含经》:“梵志增上慢,此终六处生,鸡狗猪及豺,驴五地狱六。”(CBETA,T01,no.26,p.704,b15~16)。因此,当我们在学习“听闻佛法”时,要学须菩提的“愿闻、乐闻、欲闻”。


  【经文】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释经】释迦牟尼佛告诉须菩提说:“诸位大菩萨们在行菩萨道时,是要如此来降伏菩提心的障碍的:所有一切种类的众生,或是卵生、或是胎生、或是湿生、或是化生,或是有色、或是无色,或是有想、或是无想、或是非有想非无想,我都要让他们能够做到以“无余依涅槃”的方式来止息所有的苦难,以如此的方式来度化他们。”


  【说明】


  一、首先来说明对众生界的分类方式。


  在《金刚经》的这段经文中,共举出了三种分类方式。


  (一)、以出生的方式来分,将众生共分为:卵生、胎生、湿生、化生。


  (二)、以有无色身来分,共分为:有色、无色。


  (三)、以有无想来分,共分为: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


  在六道众生中,如何对应这三种分类方式呢?


  (一)、天道及地狱道,是属于化生。而其余人道、阿修罗、畜生、饿鬼道,则是四生都有这样的例子。


  如《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三界中复有四种阿修罗类。若于鬼道以护法力成通入空,此阿修罗从卵而生,鬼趣所摄。若于天中降德贬坠,其所卜居邻于日月,此阿修罗从胎而出,人趣所摄。有修罗王执持世界,力洞无畏,能与梵王及天帝释四天争权,此阿修罗因变化有,天趣所摄。阿难,别有一分下劣修罗,生大海心沉水穴口,旦游虚空,暮归水宿,此阿修罗因湿气有,畜生趣摄。”


  又如《杂宝藏经》:“有一雌鹿,……生一女子,华裹其身,从母胎出,端正殊妙。……,王见是女端正殊妙,语仙人言:‘与我此女。’便即与之。而语王言,当生五百王子,遂立为夫人,五百婇女中,最为上首。王大夫人甚妒鹿女,而作是言:‘王今爱重,若生五百子,倍当敬之。’其后不久,生五百卵,盛著箧中。”这经文就说明,人可以有畜生生,如鹿女,也同时有卵生,如鹿女所生五百卵。


  又《观世音菩萨授记经》:“复次,华德藏,彼威德王于其园观,入于三昧。其王左右有二莲花从地踊出,杂色庄严,其香芬馥,如天栴檀。有二童子化生其中,加趺而坐,一名宝意,二名宝上。”此经文的描述就可以说明,人也有化生的。


  如此种种说明,经中都有,我就不一一列举了,请大家要学习查找经文。


  (二)、六道中,天道的无色界天,属于无色。其余的,色界天、欲界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都是属于有色。


  (三)、六道中的众生,其中,无色界天的非想非非想处天的众生属于非有想非无想,而色界天第四禅天中的无想天属于无想众生。其余的,无色界的无所有处天、空处天、识处天,色界的除了无想天的所有的天,欲界六道众生,都是属于有想。


  也就是说,不论是哪一类众生,我们都要发菩提心,想要以无余涅槃的方式来教化他们。


  我现在来说明几个词:


  1、轮回:如果有人对同一件事,再一次创造同样的苦,就是轮回。


  2、生死轮回:如果有人再一次创造投生与死亡,就是生死轮回。


  3、解脱:如果有人对同一件事,能将上一次所造的苦解除之,而在这次的因缘中,不再创造同样的苦了,则名为解脱。


  4、解脱生死:如果有人能在今生修行,在这色身死后,有能力不再投生于六道中的任何一道中,因此,就不会有再一次的死亡了,这就叫解脱生死,或解脱生死轮回。


  5、涅槃:苦的永远止息,或贪、嗔、痴永远止息,也就是不再造作会造成任何生死轮回的业。


  又,已证得涅槃的人,可以再分为两类:一、有余依涅槃,二、无余依涅槃。


  (一)、有余依涅槃:又名“有余涅槃”,也就是,一个解脱圣者虽然已能永远止息贪、嗔、痴了,但是还残余着这个色身,还有色身的苦在,所以名:有余依涅槃。


  (二)、无余依涅槃:又名“无余涅槃”,也就是,一位解脱圣者已能永远止息贪、嗔、痴了,同时,也有能力将这色身化去,而入无余涅槃界,这时名为:无余依涅槃。


  又,化去色身的方式有很多种。有圣人,是坐化,有圣人,是立化,有圣人,是行中入灭,或是卧化(如佛陀),或有非行、非住、非坐、非卧而化(如阿难尊者)。


  又,有很多圣人是未入无余涅槃界,而是留在世上度众生的,如宾头卢尊者等十六阿罗汉。当然,应还有很多,只是有时经文中没有记载出来而已。


  如《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如今世间旷野深山圣道场地,皆阿罗汉所住持故,世间粗人所不能见。”(CBETA,T19,no.945,p.146,c2~3)。


  二、问:为什么为了降伏菩提心的障碍,就得要发愿令所有一切种类的众生都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呢?


  答:正因为想要成就无上菩提,我们就要将我们的心的觉性,训练到,不论是哪一种类的众生,我们都有能力度化他们,因此,才能称为真正成就无上菩提的正等正觉-佛。例如:如果有某类众生,我们不知如何度他们,则我们还可以说我们自己是佛吗?如佛陀,连非想非非想天的众生,都要去度化的。


  如《中阴经》:“佛在迦毗罗婆兜双树北四十九步耶维处。八日夜半明星出时,尔时,如来忽然离碎身舍利。……如来舍身寿命,现取灭度,入于中阴教化众生。……,自此以还,释迦牟尼名号已灭,妙觉如来出现于世。……尔时,世尊即以神力接中阴众生,至非想非非想识天。”


  因此可知,佛陀入灭后,是换一个身份到中阴界去教化中阴众生,以及其余平时不容易度化的众生,例如非想非非想处天的众生。


  因此可知,想要学习无上菩提,我们就要发愿,不论哪一种类的众生界,我们要有能力进入那个众生界,去度化他们。又,在度化他们的过程中,是要教化他们,令他们有能力,以“无余涅槃”来取得灭度的。也就是要教导他们自己有能力入灭而舍弃其色身。因此,我们自己就要认真学习了。


  好了!今天就说明到此。

  
(注:已经慧祥法师初次校正。)

 

《金刚经》讲解第八讲


主讲:释慧祥

日期:2005年06月19日

初校日:2008年06月19日


讲别:第八讲


  请大家合掌。


  三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并称念:“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并发愿:佛弟子(您们的名字)愿以今天听经功德,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愿令一切众生:未种善根者,得种善根;已种善根者,善根增长;善根增长者,发菩提心;已发菩提心者,于菩提心不退转;菩提心不退转者,速成佛道;成佛道者,广度一切众生无有障碍。


  并愿以此誓愿之福回向给佛弟子(自己的名字),愿弟子业障消除,福慧增长,身体健康,家庭和乐,事业顺利,生生世世不堕三途八难,生生世世见佛闻法,随佛修行,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成熟众生,庄严净土,早登正觉,广度众生。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佛!”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法!”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僧!”


  好!请放掌。


  金刚经在说什么呢?


  如是我闻,……信受奉行。


  佛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中说到:“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CBETA,T08,no.235,p.750,c20~23)。


  正所谓,佛法在恭敬中求。


  又如《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载,六祖惠能大师说:“欲学无上菩提,不得轻于初学,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若轻人,即有无量无边罪。”(CBETA,T48,no.2008,p.349,a2~4)。


  惠能大师又说:“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轻,常行普敬。”(CBETA,T48,no.2008,p.352,a6~7)。


  惠能大师又说:“善知识!自心归依自性,是归依真佛,自归依者,除却自性中不善心、嫉妒心、谄曲心、吾我心、诳妄心、轻人心、慢他心、邪见心、贡高心,及一切时中不善之行。常自见己过,不说他人好恶,是自归依。常须下心,普行恭敬,即是见性通达,更无滞碍,是自归依。”


  又《集一切福德三昧经》载:“是以当知,若有菩萨恭敬求法,则于其人,佛不涅盘,法亦不灭。何以故?净威!若有菩萨专志成就求正法者,虽在异土,常面睹佛,得闻正法。(CBETA,T12,no.382,p.996,c15~18)。


  《出曜经》载:“如来至真等正觉,亦说此教,不得为嗔恚者说法。”(CBETA,T04,no.212,p.708,a23~24)。


  《大宝积经》载:“汝岂不闻?……不得为高床座人而说法耶?”(CBETA,T11,no.310,p.554,b18~19)。


  各位!您们的心,是以何心来听法呢?


  下课!


(注:已经慧祥法师初次校正。)

 

《金刚经》讲解第九讲


主讲:释慧祥

日期:2005年09月04日


讲别:第九讲


  请大家合掌。


  三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并称念:“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并发愿:佛弟子(您们的名字)愿以今天听经功德,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愿令一切众生:未种善根者,得种善根;已种善根者,善根增长;善根增长者,发菩提心;已发菩提心者,于菩提心不退转;菩提心不退转者,速成佛道;成佛道者,广度一切众生无有障碍。


  并愿以此誓愿之福回向给佛弟子(自己的名字),愿弟子业障消除,福慧增长,身体健康,家庭和乐,事业顺利,生生世世不堕三途八难,生生世世见佛闻法,随佛修行,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成熟众生,庄严净土,早登正觉,广度众生。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佛!”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法!”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僧!”


  好!请放掌。


  第八讲时,因为时间的关系,只提醒大家要于法起恭敬心,于说法者起如佛想。


  第七讲时,说明了一点点有关“无余涅盘”及“有余涅盘”的简单含义。


  今天,则要再深入说明“涅盘”的相关问题,我依经来说明。


  一、什么是涅盘呢?


  答: (一)如《中阿含经》:“一切有结尽,无病为涅盘。”


  什么是“结”呢?如何“结尽”呢?


  答:我依“沙门四果”的次第来说明。


  1、断三结,得初果须陀洹。如《杂阿含经》:“圣弟子所有集法一切灭已,离诸尘垢,得法眼生,与无间等,俱三结断,所谓身见、戒取、疑,此三结尽,名须陀洹,不堕恶趣法,必定正觉,趣七有天、人往生,作苦边。”(CBETA,T02,no.99,p.106,c20~24)。


  意思是:学习圣道的佛弟子所修习累集的法,一切危险行、非法行、不清净行都已灭了。这时已能远离五欲、六尘所造成的障碍,而成就法眼清净。并且,能对一切诸法实相,都能成就现观智。这时,当此人能完全将身见结、戒禁取结、疑结三结断除,就叫须陀洹。意思是:预入圣流。这种境界的修行人,将不再造作堕三恶道的法。将来必定能够朝向无上正等正觉,最慢再七次在人生或天上投生而修行,就可以解脱而证阿罗汉,究竟度过生死轮回的苦河,到达解脱涅盘的岸边。


  2、断三结,贪、恚、痴薄,得二果斯陀含。如《大般涅盘经》:“断三结缚,薄贪、恚、痴,得斯陀含果,名一往来,永断诸苦,入于涅盘。”(CBETA,T12,no.374,p.431,c20~21)。


  说明:当一个修行人,能断了身见结、戒禁取结、疑结,并且于贪、恚、痴的烦恼结薄少,则能成就斯陀含果。此种修行人,最慢先投生天界,再来人间一次,而修行成阿罗汉,所以又名:一往来,就能永远将所有的苦止息下来,而入于涅盘。


  3、《大般涅盘经》:“断五下结,得阿那含果,更不来此,永断诸苦,入于涅盘。”(CBETA,T12,no.374,p.431,c24~25)。


  说明:断身见,断戒禁取见,断疑,断欲界贪,断嗔恚,名为断五下分结。


  为什么叫五下分结呢?


  答:下分,是指欲界,上分,是指色界及无色界。因为身见、戒禁取见、疑、欲界贪、嗔恚这五种结,会将众生绑在欲界中轮回,所以称为五下分结。如果我们想要解脱欲界,则要断五下分结。当一个修行人,如果断了五下分结,则最慢,再投生到第四禅天中的五不还天,在那些天界中修行而成就阿罗汉。


  4、《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断五上分结,得阿罗汉。”(CBETA,T08,no.223,p.284,b20~21)。


  说明:断色界贪,断无色界贪,断无明,断慢,断掉举,名为断五上分结。


  为什么这五种叫上分结呢?


  因为这五种结,会将众生绑在色界或无色界中,而不能解脱,所以叫上分结。当一个修行人,断了五下分结,同时也断了五上分结,则名为阿罗汉,也就是解脱三界所有的系缚了。


  好了!有关沙门四果的修行次第及内容,已简单介绍完毕。我们再回到《金刚经》的经文来。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CBETA,T08,no.235,p.749,a)。


  这段经文,也就是要教我们要有能力帮助任何一类的众生,都能断除五上分结,五下分结,而且能入无余涅盘。如此来说,我自己当然要更加努力修行,才能有能力教众生断五下分结和五上分结。


  又有关「涅盘」一词,除了上次所说的那一种分类方式,即解脱之后,还有色身的苦与否,来分为「有余涅盘」和「无余涅盘」,其实,也还有其它的分类方式。


  如《长阿含经》:“中般涅盘,生般涅盘,无行般涅盘,有行般涅盘,上流阿迦尼咤。”(CBETA,T01,no.01,p.51,c13~14)。


  这些各是什么意思呢?我来一一贴经文给大家看。


  (一)中般涅盘:


  《中阿含经》:“比丘行当如是:我者无我,亦无我所,当来无我,亦无我所。已有便断,已断得舍,有乐不染,合会不着,行如是者,无上息迹,慧之所见,然未得证。比丘行如是,往至何所?譬若如铁,洞燃俱炽,以椎打之,迸火飞空,从上来还,未至地灭。当知比丘亦复如是,少慢未尽,五下分结已断,得中般涅盘。”


  (二)生般涅盘:


  《中阿含经》:“……譬若如铁,洞然俱炽,以椎打之,迸火飞空,堕地而灭。当知比丘亦复如是,少慢未尽,五下分结已断,得生般涅盘。”


  (三)行般涅盘:


  《中阿含经》:“……譬若如铁,洞燃俱炽,以椎打之,迸火飞空,堕少薪草上,若烟若燃,燃已便灭。当知比丘亦复如是,少慢未尽,五下分结已断,得行般涅盘。”


  (四)无行般涅盘:


  《中阿含经》:“……譬若如铁,洞燃俱炽,以椎打之,迸火飞空,堕多薪草上,若烟若燃,燃尽已灭。当知比丘亦复如是,少慢未尽,五下分结已断,得无行般涅盘。”


  (五)上流阿迦腻咤般涅盘:


  《中阿含经》:“……譬若如铁,洞燃俱炽,以椎打之,迸火飞空,堕多薪草上,若烟若燃,燃已便烧村邑、城郭、山林、旷野。烧村邑、城郭、山林、旷野已,或至道、至水、至平地灭。当知比丘亦复如是,少慢未尽,五下分结已断,得上流阿迦腻咤般涅盘。”


  (六)无余涅盘:


  《中阿含经》:“云何无余涅盘?比丘行当如是:我者无我,亦无我所,当来无我,亦无我所。已有便断,已断得舍,有乐不染,合会不着。行如是者,无上息迹,慧之所见,而已得证。我说彼比丘不至东方,不至西方、南方、北方、四维上下,便于现法中息迹灭度。”


  从这儿,大家就可以知道,佛陀对第三果阿那含又作了分类。


  依其去除我慢心的程度之不同,而分为中般涅盘、生般涅盘、无行般涅盘、有行般涅盘、上流阿迦尼咤,当我慢全除,才成就无余涅盘。


  大家要知道,在修行人的修证过程,其层层而上的名称如下:


  《中阿含经》:“云何十八学人?信行、法行、信解脱、见到、身证、家家、一种、向须陀洹、得须陀洹、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阿那含、得阿那含、中般涅盘、生般涅盘、行般涅盘、无行般涅盘、上流色究竟,是谓十八学人。”


  《中阿含经》:“云何九无学人?思法、升进法、不动法、退法、不退法、护法,护则不退,不护则退,实住法、慧解脱、俱解脱,是谓九无学人。”(CBETA,T01,no.26,p.616,a17~19)。


  九无学人,就是九种阿罗汉。


  又从这儿,我们就又知道,自己是什么程度。


  所以,我要与大家共勉,如《首楞严经》载,佛说:“菩提涅盘尚在遥远,非汝历劫辛勤修证,虽复忆持十方如来十二部经清净妙理,如恒河沙,(如不修证),只益戏论。”(CBETA,T19,no.945,p.121,c26~28)。


  又什么叫“信行、法行、……”?什么叫“思法、升进法……”?则是这次的作业。请大家要回去查看经典,将它找出来。


  好了!下课。

  
(注:已经慧祥法师初次校正。)

 

《金刚经》讲解第十讲


主讲:释慧祥

日期:2005年06月19日


讲别:第十讲


  请大家合掌。


  三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并称念:“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并发愿:佛弟子(您们的名字)愿以今天听经功德,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愿令一切众生:未种善根者,得种善根;已种善根者,善根增长;善根增长者,发菩提心;已发菩提心者,于菩提心不退转;菩提心不退转者,速成佛道;成佛道者,广度一切众生无有障碍。


  并愿以此誓愿之福回向给佛弟子(自己的名字),愿弟子业障消除,福慧增长,身体健康,家庭和乐,事业顺利,生生世世不堕三途八难,生生世世见佛闻法,随佛修行,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成熟众生,庄严净土,早登正觉,广度众生。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佛!”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法!”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僧!”


  好!请放掌。


  既然《金刚经》中记载佛陀教我们:“所有一切众生之类,……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因此,我们对“涅槃”一词,就要深入了解,如果不能深入了解,则不能正确引导自己及众生,所以就很难真正做到“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的效果。


  在第九讲时,我已大略介绍了《中阿含经》中“一切有结尽,无病为涅槃。”的含义。我现在接着讲解“涅槃”一词。


  二、《杂阿含经》:“若色因缘,生忧悲恼苦断。彼断已,无所著。不著故,安隐乐住。安隐乐住已,名为涅槃。受、想、行、识亦复如是。”(CBETA,T02,no.99,p.8,b7~10)。


  从这经文中,我们就可以知道,如果我们将那些因为五蕴(色、受、想、行、识蕴)的缘故而生起的忧悲恼苦断除,五蕴的苦再也不会跟着我们,所以可以安稳快乐安住,称为涅槃。有关这段经文,可以用《心经》来说明。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当观世音自在菩萨,深入修行“般若波罗蜜多(事先预防而安全有效渡过生死河而达解脱的对岸)”的法门时。


  【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而一一个别及整体观照五蕴,而知见身口意如何做会有苦,如何做不会有苦,因此令所有的造作都是朝向令苦空寂,而能度过因五蕴变化而产生的一切苦难。


  【舍利子!色不异空。】:舍利弗!当我们在发展有关色蕴的一切时,不可以忘记要保持在令苦空寂下来发展。


  【空不异色。】:当我们当下能做到令苦空寂下发展时,也不可以忘记对未来的所有的色蕴的发展,也都是要如此。


  【色即是空。】:又当我们在任何时候发展有关色蕴的一切的一切时,就是要保持在令苦空寂的方式,才开始发展色蕴的一切的一切。


  【空即是色。】:又当我们对当下的一切的一切已能保持在令苦空寂下才来发展时,则对未来有关色蕴的一切的一切,也要如此,都是保持在令苦空寂下,才来发展。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对受蕴、想蕴、行蕴、识蕴的发展,也都是要如上所说的四种方式,保持在令苦空寂的方式来发展。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舍利弗!这色蕴乃至识蕴种种诸法,当我们在发展它们时真能做到令苦空寂了,这时不论五蕴的产生或消失,也都不再会造成我们的痛苦了。


  【不垢不净。】:又当这时不论五蕴是垢是净,也都不再会造成我们的痛苦了。


  【不增不减。】:又当这时不论五蕴是增是减,也都不再会造成我们的痛苦了。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这是因为,我们都已能保持在令苦空寂下发展的缘故,再也没有色蕴的苦,再也没有受蕴、想蕴、行蕴、识蕴的苦了。


  【无眼耳鼻舌身意。】:再也没有眼、耳、鼻、舌、身、意的苦了。


  【无色声香味触法。】:再也没有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的苦了。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再也没有因为眼睛所能摄受的范围所引起的苦了,乃至再也没有因为意识所能摄受的范围所引起的苦了。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再也没有因为无明而引起的苦了,也没有为了令无明消尽而引起的苦了。


  【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乃至再也没有因为老死而引起的苦了,也没有因为为了令老死消尽而引起的苦了。


  【无苦集灭道。】:再也没有为了知苦、离集、证灭、修道而引起的苦了。


  【无智亦无得。】:再也没有因为智慧而引起的苦了,再也没有因为得到而引起的苦了。


  【以无所得故。】:这是由于保持在令苦空寂下发展的结果,所以根本不会得到任何苦的缘故。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举凡发心觉悟有情的菩萨,也是依着“般若波罗蜜多(事先预防,安全有效度过生死河岸)”的法门来修行,所以他们的心,再也没有任何挂碍了。


  【无挂碍故,无有恐怖。】:因为不论如何发展,再也没有挂碍的缘故,所以在发展时,再也不会引起任何的恐怖了。


  【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在知见上及发展上,他们已能行空、行真实,所以能远离颠倒的认知方式,及梦想的发展方式。因此能真正地将所有的苦都停止下来而成就“涅槃(苦的永远止息)”。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过去、现在、未来的一切诸佛,也都是依“般若波罗蜜多(事先预防,而安全有效度过生死河岸)”的法门来修行,才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因此可知,以“般若波罗蜜多(事先预防,而安全有效度过生死河岸)”,是可以广大运用而具神效的诀窍。


  【是大明咒。】:是可以广大运用,并同时能开发智慧光明的诀窍。


  【是无上咒。】:是没有任何的法门可以比般若波罗蜜多再高上的诀窍。


  【是无等等咒。】:甚至是没有任何一个法门可以跟般若波罗蜜多一样具有相等效果的诀窍。


  【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那是由于此法门能去除一切苦,而真实、没有虚假无效的缘故。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因此称为“般若波罗蜜多(事先预防,而安全有效度过生死河岸)”的诀窍。


  【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因此提醒大家要运用这个诀窍:运用吧!运用吧!运用这个法门度过生死河岸吧!带着众生运用这个法门度过生死河岸吧!祈愿您们成就无上觉悟。


  从《心经》,您就知道,要如何成就“若色因缘,生忧悲恼苦断。彼断已,无所著。不着故,安隐乐住。安隐乐住已,名为涅盘。受、想、行、识亦复如是。”的“究竟涅盘(无余涅盘)”。

 


  好!下课!

 

  (注:已经慧祥法师初次校正。)

 

《金刚经》讲解第十一讲


主讲:释慧祥

日期:2005年09月19日

初校日:2008年07月07日


讲别:第十一讲


  请大家合掌。


  三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并称念:“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并发愿:佛弟子(您们的名字)愿以今天听经功德,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愿令一切众生:未种善根者,得种善根;已种善根者,善根增长;善根增长者,发菩提心;已发菩提心者,于菩提心不退转;菩提心不退转者,速成佛道;成佛道者,广度一切众生无有障碍。


  并愿以此誓愿之福回向给佛弟子(自己的名字),愿弟子业障消除,福慧增长,身体健康,家庭和乐,事业顺利,生生世世不堕三途八难,生生世世见佛闻法,随佛修行,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成熟众生,庄严净土,早登正觉,广度众生。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佛!”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法!”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僧!”


  好!请放掌。


  各位佛友,在第十讲中,已讲到有关“涅盘”一词的第二个含义,并用《心经》来说明,现在就再来深入说明。在说明之前,我要解释一下,为什么对这“涅盘”一词,要用那么多文字来说明呢?


  诸位肯上进的男子们、肯上进的女子们,佛陀所说的一切法,是一向、一味的,那就是“解脱味”。


  如《大般若波罗蜜多经》:“曼殊室利,如我所说种种法门,皆同一味,谓远离味、解脱味、寂灭味,无所乖违。”(CBETA,T07,no.220f,p.972,b29~c2)


  又一向,是向什么呢?就是朝向“涅盘”。


  如《阿耨风经》:“如是,阿难,如来知一人意之所念所行,我不见此人有黑行如毛发者,此人一向满善法行善报,如是,此人现法应般涅盘。”(CBETA,T01,no.58,p.855,b18~20)。


  今天就依这二段经文,再来深入说明“涅盘”的另一层含义。


  三、涅盘者,“远离味、解脱味、寂灭味”,涅盘者,“一向满善法行善报,如是,此人现法应般涅盘”。


  当我们受持《金刚经》,想要降伏菩提心的障碍,发愿:“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


  如果自己都不知道如何朝向“无余涅盘”的话,那又如何令这一切众生之类能够朝向涅盘呢?所以,请诸位肯上进的男子们,肯上进的女子们,要深深体会,我深入说明“涅盘”一词的用心与用意,以耐心、欢喜心、精进心,深入了解体会这“涅盘”一词的真实义。如此,才能进一步知道如何修行而趣向涅盘,才能再进一步圆满菩萨道,而有效帮助这一切众生之类,都令入无余涅盘。


  佛陀说法,有“三法印”,即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以及“涅盘寂静”。今天因为时间关系,只说明“涅盘寂静”。


  当一个人,依释迦如来“正、法、律”的教法来修行,必然是趣向“涅盘寂静”的。又,我们首先要知道,“涅盘”,必然是:“远离味、解脱味、寂灭味”的,所以才称为“涅盘寂静”。


  为什么说“涅盘”,是“远离味”呢?因为修行趣向“涅盘”者,必然同时,是远离“危险行”,远离“非法行(无效的行为模式)”,远离“不清净行(会有后患的行为模式)”。


  又,为什么说“涅盘”,是“解脱味”呢?因为修行趣向“涅盘”者,必然是每一个当下,都能步步解脱“危险”,解脱“无效(非法)”,解脱“后患(不清净)”的。


  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


  当有人倒了一杯水给我们喝时,我们依实际来观察,就可以知道,在喝这一杯水时,在有些因缘下,就会有危险的,是会有无效的,是会有后患的。有哪些因缘下,会有危险、无效、后患呢?


  例如:当有人倒水给我们喝时,这水很烫,而我们又不去注意,拿了就喝下去。这时,就会被烫到,而造成危险。


  又如:当有人倒水给我们喝时,这杯子有缺角,而我们又不去注意,拿了就喝。这时,就可能被割到,而造成危险。


  例如:当有人倒水给我们喝时,此时,如果我们想要解脱口渴一事,而这水本身太甜、或太咸,这时,则是越喝越渴,因此而不能解脱口渴,所以属于无效。


  又例如:当有人倒水给我们喝时,这时,如果过一会儿,我们有重要的事要做,可能有一个小时,或二个小时,或更长的时间,没有空上洗手间,而我们竟然还喝了很多水,这时就会造成后患。


  当有人倒水给我们喝时,我们如果想要“涅盘”,也就是想要“令所有的危险、无效、后患都止息下来。”那我们就要“远离”这些危险行、“远离”非法行、“远离”这些不清净行,因此,“涅盘”具“远离味”。


  又,当有人倒水给我们喝时,如果我们能做到提醒自己注意,而能避开危险,所以于被烫到这一事情,就解脱了。又能避开无效,所以于无效这一事情,就解脱了。又能避开后患,所以于后患这一事情,就解脱了。因此,“涅盘”具“解脱味”。


  又,当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在“正行(不造危险行)”、“法行(不造非法行,也就是不造无效的行为)”、“持戒清净(不造不清净行,将一切后患都避开)”的情况,来喝这一杯水,那么,这时,喝水这一事情,是在所有的危险、无效、后患都“寂静”的因缘下,来喝这一口水的,因此,“涅盘”具“寂灭味”。


  所以,学无上佛法,要以“涅盘寂静”为“法印”,来印可自己修行的正确性。


  喝水一事是如此的,同样的,举凡行、住、坐、卧,语、默、动、静,也都是要令趣向这“远离味、解脱味、寂灭味”的“涅盘”来发展。


  喝水一事是如此的,同样的,举凡穿衣、吃饭、做事、开车、……生活中的一切的一切,也都是如此的,也都是要令趣向这“远离味、解脱味、寂灭味”的“涅盘”来发展。


  喝水一事是如此的,同样的,举凡身、心上的一切的一切,也都是如此的,也都是要令趣向这“远离味、解脱味、寂灭味”的“涅盘”来发展。


  喝水一事是如此的,同样的,举凡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上的一切的一切,也都是如此的,也都是要令趣向这“远离味、解脱味、寂灭味”的“涅盘”来发展。


  喝水一事是如此的,同样的,举凡法界中一切的一切,也都是如此的,我们也都是要令趣向这“远离味、解脱味、寂灭味”的“涅盘”来发展。


  喝水一事是如此的,同样的,当我们在度众生时,也都是如此的,我们也都是要令趣向这“远离味、解脱味、寂灭味”的“涅盘”来发展。


  当一个人,不论在做什么事,哪怕只是一丝丝一毫毫的事,都能不令起一丝的危险、不令起一丝的无效、不令起一丝的后患,则这个人,现在就是相应于“盘涅盘”了。所以经中佛说:“如是,阿难!如来知一人意之所念、所行,我不见此人有黑行如毛发者,此人一向满善法行善报,如是,此人现法应般涅盘。”所以,各位肯上进的男子们,肯上进的女子们,如果您想要成就无上涅盘,请大家要如此来学习,就能成就解脱,并保持在解脱下来发展一切,所以能成就无上的大自在。


  因此,《金刚经》教我们想要降伏菩提心的障碍,是要发愿“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因为,令一切众生成就“无余涅盘”,才是真正的大慈大悲,才能真正能令他们拔除一切苦难,给于真正的快乐。


  好!下课了。祝大家都能成就“无余涅盘”!

  
(注:已经慧祥法师初次校正。)

 

《金刚经》讲解第十二讲


主讲:释慧祥

日期:2005年09月25日


讲别:第十二讲


  请大家合掌。


  三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并称念:“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并发愿:佛弟子(您们的名字)愿以今天听经功德,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愿令一切众生:未种善根者,得种善根;已种善根者,善根增长;善根增长者,发菩提心;已发菩提心者,于菩提心不退转;菩提心不退转者,速成佛道;成佛道者,广度一切众生无有障碍。


  并愿以此誓愿之福回向给佛弟子(自己的名字),愿弟子业障消除,福慧增长,身体健康,家庭和乐,事业顺利,生生世世不堕三途八难,生生世世见佛闻法,随佛修行,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成熟众生,庄严净土,早登正觉,广度众生。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佛!”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法!”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僧!”


  好!请放掌。


  众佛友!在上一讲次之中,简单说明了有关“涅盘”的第三种含义。虽然可以只对这个“涅盘”来说明,就能开展出《金刚经》的一切法义,但是,碍于一般人还是比较喜欢“逐字讲解”,所以,我只好割舍,略说“涅盘”一词的含义。其余的深义,请众佛友自己用功深入。千万别得少为足,以免画地自限,而延误自己的成就。


  贫僧要提醒众佛友,于经典中,哪怕只是一字、一句、一偈,如果能如实解义,层层深入,都能趣入一切法之实相义!因此,如天台宗之智者大师,能于九十天解说一“妙”字。


  佛四十九年,说法度众生,可说只开示一个字理……心。


  佛四十九年,说法度众生,可说只开示一个字理……法。


  佛四十九年,说法度众生,可说只开示一个字理……空。


  佛四十九年,说法度众生,可说只开示一个字理……无。


  佛四十九年,说法度众生,可说只开示一个字理……觉。


  是故当知:


  佛陀所传经,字字皆珠玑,引导于众生,入于实相义。


  如能了其义,则能趣入之。如人不了义,则反成障碍。


  非文字有障,妄解故成障。如能心真实,则能了佛义。


  《首楞严经》载,佛说:“若诸比丘,心如直弦,一切真实,入三摩提永无魔事。我印是人成就菩萨无上知觉。如我是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CBETA,T19,no.945,p.132,c22~25)。


  因此,我们要学习“真实”。什么是“真实”一词之义呢?我先用白话说明,接着,再引经文来印证之。


  “真实”:在所指定的范围中,存在什么,就如实照见此范围中,存在什么。简单地说,就是:“有,如实知有。”


  “空”:在所指定的范围中,不存在什么,就如实照见此范围中,不存在什么。简单地说,就是:“无,如实知无。”


  “颠倒”:在所指定的范围中,存在什么,而以为不存在,或不存在,以为存在。简单地说,就是:“有,以为无;无,以为有。”就是颠倒。


  如《中阿含经》:“阿难,如此鹿子母堂空,无象、马、牛、羊、财物、谷米、奴婢,然有不空,唯比丘众。是为,阿难,若此中无者,以此故,我见是空。若此有余者,我见真实有。阿难,是谓行真实、空、不颠倒也。”(CBETA, T01, no. 26, p. 737, a8-12)。


  众佛友!因此,我们就要知道《楞严经》中所说“心如直弦,一切真实”,就是指“心如直弦,一切行真实、行空、不颠倒”。用白话来说,就是:就像弓弦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直的。同样的,我们也要训练我们的心,在任何情况下,都是:有,如实知有,无,如实知无,不会将有,以为无,不会将无,以为有。如此,即是“直心”也。


  如《维摩诘所说经》载:“直心是道场,无虚假故。”(CBETA,T14,no.475,p.542,c15)。


  又《首楞严经》载,佛说:“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心。心言直故,如是乃至终始地位,中间永无诸委曲相。”(CBETA,T19,no.945,p.107,a2~4)。


  所以,众佛友!请大家共勉,一定要学习这“心如直弦,一切真实”的“直心”,训练自己,随时都是“心言直”、“无虚假”。  


  众佛友!我又必须跟大家说明“虚”与“假”的不同之处。


  “虚”:看似“有”,实是“无”,名为“虚”。例如:“肉身一定是我。”这件事,看似有,实是无。


  “假”:实虽“有”,而非我们所认为的那种“有”。例如: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虚假”,有时又叫做“虚伪”。真实者,无虚假(虚伪)也。我们学《金刚经》也是如此,要学习“无虚假”。


  如何学习“真实而无虚假”呢?当知,如实了知任一文字,都是“无实无虚”,是名学习“无虚假”。


  为什么说“文字是无实无虚”呢?


  一、因为“文字”之实相,即是非一定有义(非有义),非一定无义(非无义),故说:“文字非实非虚”,以“文字有义或无义,非实非虚故。”。


  二、因为“文字”的实相,即是非一定一义(非一义),非一定多义(非多义),所以说:“文字一义,或文字多义,非实非虚故。”。


  三、因为“文字”的实相,即是非一定了义,非一定不了义,所以说:“文字了义,或文字不了义,非实非虚故。”


  四、因为“文字”的实相,即是非一定有文字,非一定无文字,所以说:“文字有,或文字无,非实非虚。”


  五、因为“文字”的实相,即是非同一人,就一定给于同一文字,同一含义,亦非同一人,就一定给于不同的文字,不同的含义,所以:“文字有何义,皆非实非虚。”


  如此种种“文字相”,请众佛友,当深入观照,则能于文字相而得解脱,则能不死于文字下,则能不为文字而自障碍。文字者,假名也,如能如此如实知文字相者,则能“不坏假名而说诸法实相。”


  《佛说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蜜多经》:“佛言:‘不也,须菩提,般若波罗蜜多非文字可得,所有文字但为显示此法门故,而般若波罗蜜多离文字相,毕竟于文字中求不可得。若有人作是言:我书文字,即是书写般若波罗蜜多,须菩提,此因缘者,应当觉知是为魔事。’”


  同样的,我今天为什么要跟大家说明这些,就是要让大家别在文字中打转,而当照见我所说的文字所指向的诸法实相。


  如《首楞严经》载:“佛告阿难:‘汝等尚以缘心听法,此法亦缘,非得法性,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若复观指以为月体,此人岂唯亡失月轮?亦亡其指,何以故?以所标指为明月故,岂唯亡指?亦复不识明之与暗,何以故?即以指体为月明性,明暗二性无所了故。”


  同样的,当我们在听人说话时,要“了其语义”。当我们看经文时,也是要“了其文义”。一切语言文字,都是“标月之指”罢了。我们要“循指见月”,而非看着他的指头。因此,“循指见月”,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功课了。


  但是,我们又要知道,有时,有些人说话是“有文无义”。这时,我们千万别在他的文字上打转,而应当如实知他是“有文无义”,那就是“如实知其有文无义”,这就是“行真实”,这就是“行无虚假”,这就是“行空”,就是“行不颠倒”。


  又有些人说话,是“有文有义”,但是,我们别自已妄加替他赋予含义,应当让他自己说明其义。


  同样的,当我们在读经时,经文中,有时记载着某一段是佛说的,有时某一段记载是弟子说的,有时某一段记载是外道说的。请大家别将经文,全都以为是佛说的。也别以为佛说的,就一定“有文有义”。为什么呢?因为有时,佛陀为了教弟子观察,也会说“有文无义”的话,来让弟子观察。


  如《首楞严经》载:“佛告阿难:‘如汝所言,身在讲堂,户牖开豁,远瞩林园,亦有众生在此堂中,不见如来见堂外者。’阿难答言:‘世尊,在堂,不见如来,能见林泉,无有是处。’‘阿难!汝亦如是。’”


  在这段经文中,佛陀就是故意说了一段“有文无义”的话,让阿难来观察。阿难观察到了,所以说:“无有是处(不可能有这种现象)”。佛陀接着才再提醒阿难,您自己刚刚所说的话,也就是像这样。


  众佛友!当我们心中,以为什么一定是什么时,一定要再深入观察自己现用的观念合不合于实际的现象及道理。当照见我们的观念的虚假,才能进一步修正我们的观念。如果我们能够如此,解了诸文字语言,非有义非无义,非一义非多义,非了义非不了义,非文字非无文字,非同人同文同义非异人异文异义,那么,我们就能对文字语言更加了解,能更加巧妙运用,而不会被障碍住。


  如《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载, 佛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萨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CBETA,T08,no.235,p.752,b24~27)。


  当您在看我所说的文字时,请您们别只看到文字相,而是要看到文字所指向的那如如不动的诸法实相之义。同样的,当我们在读《金刚经》时,也是如此,别只看到金刚经的文字相,而要看到经文所指向的那如如不动的诸法实相之义。如果我们听人说法时,只看到文字相,则您要知道,文字相,是属于有为法。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所以,如果我们没有照见《金刚经》经文所指向的如如不动的实相,而只看到有为生灭的种种现象,那将会随时幻灭而不值得依靠的。


  好了,下课!   

  
(注:已经慧祥法师初次校正。)

 

《金刚经》讲解第十三讲


主讲:释慧祥

日期:2005年10月02日


讲别:第十三讲


  请大家合掌。


  三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并称念:“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并发愿:佛弟子(您们的名字)愿以今天听经功德,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愿令一切众生:未种善根者,得种善根;已种善根者,善根增长;善根增长者,发菩提心;已发菩提心者,于菩提心不退转;菩提心不退转者,速成佛道;成佛道者,广度一切众生无有障碍。


  并愿以此誓愿之福回向给佛弟子(自己的名字),愿弟子业障消除,福慧增长,身体健康,家庭和乐,事业顺利,生生世世不堕三途八难,生生世世见佛闻法,随佛修行,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成熟众生,庄严净土,早登正觉,广度众生。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佛!”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法!”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僧!”


  好!请放掌。


  各位佛友,今天人虽少,而非少。我讲经不求人多,但为有缘人。那怕只有一人,我还是会讲的。我讲经的方式,有别于一般人的讲经,所以也要有相应的人,才会想听的。所以,人少也好,人多也好,都好。


  好了!现在正式上课了。


  上次在第十二讲时,跟大家分享,对经文,要“了其文义”,并分享,说法时要“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这两个部份,是要先学“了其文义”,才能进一步“照见诸法实相”,才能再进一步“不坏假名,而说诸法实相”,才能真地做到“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而为人说法的。


  想要了解佛经经文的文义,有三个法门要学。


  《大智度论》:“诸佛法无量,有若大海,随众生意,故种种说法。或说有、或说无,或说常、或说无常,或说苦、或说乐,或说我、或说无我,或说勤行三业摄诸善法,或说一切诸法无作相,如是等种种异说,无智闻之,谓为乖错。智者入三种法门,观一切佛语皆是实法,不相违背。何等是三门?一者,昆勒门;二者,阿毗昙门;三者,空门。”(CBETA,T25,no.1509,p.192,a29~b1)。


  各位佛友!请您们要发心,学习这三法门,并运用这三法门,来了解经典文义。


  各位佛友!请您反省一下自己,如果您在读经之时,曾经起念,认为佛陀乱说,这就表示,您是属于:“无智闻之,谓为乖错。”这时,您就知道当学是三法门:一者,昆勒门;二者,阿毗昙门;三者,空门。


  又,各位佛友!请您反省自己,如果您在读经之时,曾经用自己的意思来理解佛经经文之含义,而人家一问您,就乱说明,而当人家要您举例时,您又举不出实际的例子来,这表示,您是属于“依文解义,三世佛冤。”(依文字表面来自己解释,这时三世诸佛都会喊冤啊!)。这时,您就知道当学是三法门:一者,昆勒门;二者,阿毗昙门;三者,空门。


  又,各位佛友!请您反省自己,如果您依您所理解的来修证时,得不到预期的效果,也不了解如何对治,也不知下一步当如何,这表示,您是属于“盲修瞎练”。这时,您就知道当学是三法门:一者,昆勒门;二者,阿毗昙门;三者,空门。


  又,各位佛友!请您反省自己,如果您的修行,虽然得到一些善境界的效果,就自以为了不起,就看轻别人,就急于发表,就想要别人认同,就想要别人尊敬,就以为自己是解脱了,就以为自己是登地了,这表示,您是属于“增上慢”。这时,您就知道当学是三法门:一者,昆勒门;二者,阿毗昙门;三者,空门。


  又,各位佛友!请您反省自己,如果您的修行,虽然成就解脱,随时都有能力进入无余涅盘界,但是,就自以为满足,就不求上进,就畏苦不欲广度众生。这表示,您是属于“小乘发心”,离无上菩提尚远。这时,您就知道当学是三法门:一者,昆勒门;二者,阿毗昙门;三者,空门。


  又,各位佛友!请您反省自己,如果您的修行,虽然发无上菩提之心,而时发,时退,往往不能坚固,往往遇到人、事、物的障碍时,就起不想度该众生之念。这表示,您是属于“初学菩萨”,离无上菩提尚远。这时,您就知道当学是三法门:一者,昆勒门;二者,阿毗昙门;三者,空门。


  又,各位佛友!请您反省自己,如果您的修行,于一切人、事、物的境界来时,都能坚固无上菩提之心,都能不退广度一切众生之心,但是在度众之时,如遇众生不接受您的教导,您就想不出方法来,就会起懈怠之心。这表示,您也是属于“初学菩萨”,离无上菩提尚远。这时,您就知道当学是三法门:一者,昆勒门;二者,阿毗昙门;三者空门。


  又,各位佛友!请您反省自己,如果您的修行,于一切人、事、物的境界来时,都能坚固无上菩提之心,都能有很多善巧方便,来帮助自己及众生,于一切众生,都能以平等护念的心,依对方现有的程度,帮助他们进步,朝向无上佛道。这表示,您属于“久学菩萨”,菩提近矣!这时,您就知道您已能善加运用是三法门:一者,昆勒门;二者,阿毗昙门;三者空门。


  我要再提醒一次:


  《大智度论》:“诸佛法无量,有若大海,随众生意,故种种说法。或说有、或说无,或说常、或说无常,或说苦、或说乐,或说我、或说无我,或说勤行三业摄诸善法,或说一切诸法无作相,如是等种种异说,无智闻之,谓为乖错。智者入三种法门,观一切佛语皆是实法,不相违背。”


  其实,在平时,我对各位讲经之时,于无形之中,我已经或多或少,有运用这三法门来为大家说明我对经文的理解。只是因为我没有特别说明,所以可能有些人看不出来。


  今天,我先来跟各位说明“空门”的“初步运用”。


  我先自问自答来说明。


  一、“空门”是什么意思呢?


  答:“空门”,就是“行空的法门”。


  二、什么是“行空的法门”呢?


  答:“行空的法门”,就是“行空、行真实、行不颠倒的法门”。


  三、这有经典根据吗?


  答:有。


  四、请问是根据哪一部经典呢?


  答:是根据《中阿含经》:“(一九○)中阿含双品小空经第四(第五后诵)”(CBETA,T01,no.26,p.736,c27~28)。


  五、那经典如何说明“行空、行真实、行不颠倒”呢?


  答:我先用白话说明,再引经文来印证,以免有人对经文因自己的定义不同,而理解有别。


  (一)“空”的定义:在指定范围中,当所指定的现象,不存在于所指定的范围内时,我们“如实照见在指定范围内,所指定的现象,是不存在的。”这时,称为“空”。


  简单来说,就是如经文所说:“若彼中无者,以此故,彼见是空。”用白话来解这句经文,依我的理解是:如果在指定范围中没有这个现象时,因为这个缘故,这个人能如实照见,这样就称为“空”。因此,请大家要注意,现象不存在,称为“无”,现象存在,称为“有”,如实照见在指定范围内无此现象,才称为“空”。因此,“无”,是指无此现象,“空”,是指当无此现象时,如实知见无此现象。再简称为:无时,如实知无,名为“空”。


  如《中阿含经》:“阿难,如此鹿子母堂,空,无象、马、牛、羊、财物、谷米、奴婢,然有不空,唯比丘众。是为,阿难,若此中无者,以此故,我见是空。”(CBETA,T01,no.26,p.737,a8~10)。


  (二)“真实”的定义:在指定范围中,当所指定的现象,存在于所指定的范围内时,我们“如实照见在指定范围内,所指定的现象,是存在的。”这时,这种认知,这种知见,称为“真实”。


  如《中阿含经》:“阿难,如此鹿子母堂,空,无象、马、牛、羊、财物、谷米、奴婢。然有不空,唯比丘众。是为,阿难,若此中无者,以此故,我见是空,若此有余者,我见真实有。”(CBETA,T01,no.26,p.737,a8~11)。


  其中“若此有余者,我见真实有”,就是指:如果在这其中还存在着其余的话,我也如实照见,这叫“真实”认知“有”。


  又“有“,是指现象的存在。“真实”,是指当现象存在时,如实知见到现象的存在。


  因此,“有”、“无”,是指现象的存在或不存在。而“真实”、“空”,是指我们的认知(知见),也就是对现象的存在与不存在,如实认知的知见。其中的差别,请众佛友,细细如实分别。


  (三)“颠倒”的定义:将“有,以为无;无,以为有”,就是“颠倒”的认知。


  综合上述,我现在整理一下:


  “无”字,是指向“现象”,当“现象不存在”时,称为“无”。


  “有”字,也是指向“现象”,当“现象存在“时,称为“有”。


  “真实”一词,是指向“众生的认知”。当有此现象,如实认知有此现象,这种认知状态,称为“真实”。


  “空”一词,也是指向“众生的认知”。当无此现象,如实认知无此现象,这种认知状态,称为“空”。


  “颠倒”一词,也是指向“众生的认知”。当无此现象,而以为有此现象,或有此现象,而以为无此现象,如此二种认知状态,都称为“颠倒”。


  而《中阿含经》教我们要“行真实、空、不颠倒也。”这也就是“空门”的基本运用。


  因此,在此《中阿含经》“(一九○)中阿含双品小空经第四(第五后诵)”记载,佛陀与阿难的对话:


  “尊者阿难则于晡时,从燕坐起。往诣佛所,稽首佛足,却住一面。白曰:世尊一时游行释中,城名释都邑。我于尔时,从世尊闻说如是义:‘阿难,我多行空。’彼,世尊所说,我善知、善受、为善持耶?


  尔时,世尊答曰:‘阿难,彼我所说。汝实善知、善受、善持。所以者何?我从尔时及至于今,多行空也。阿难,如此鹿子母堂,空,无象、马、牛、羊、财物、谷米、奴婢。然有不空,唯比丘众。是为,阿难,若此中无者,以此故,我见是空。若此有余者,我见真实有。阿难,是谓行真实、空、不颠倒也。’”


  我们从这经文,就可以知道,佛陀所教的“行空”的法门,其实就是“行真实、空、不颠倒”。因此,各位佛友,我们也要学习以“行真实、空,不颠倒”的“空门”来看经、解经。


  也就是要「有,如实知有;无,如实知无,不颠倒也」。


  例如:有人说:「心经在讲不执着啦!」这时,我们用空门来验证:「心经二百六十个字中,并无”不执着”三个字,您如今说:『心经在讲不执着』。可见非属于经文,乃是属于您个人的见解。」


  好了!众佛友!您看!如此,依「空门」来验证,就能很清楚知道对方所说非是经文,只是个人见解。


  所以请大家要发心学习这三个法门:


  一者,昆勒门;二者,阿毗昙门;三者,空门。


  今天上课到此,下课!

  
(注:已经慧祥法师初次校正。)

 

《金刚经》讲解第十四讲

 

主讲:释慧祥

日期:2005年10月10日


讲别:第十四讲


  请大家合掌。


  三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并称念:“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并发愿:佛弟子(您们的名字)愿以今天听经功德,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愿令一切众生:未种善根者,得种善根;已种善根者,善根增长;善根增长者,发菩提心;已发菩提心者,于菩提心不退转;菩提心不退转者,速成佛道;成佛道者,广度一切众生无有障碍。


  并愿以此誓愿之福回向给佛弟子(自己的名字),愿弟子业障消除,福慧增长,身体健康,家庭和乐,事业顺利,生生世世不堕三途八难,生生世世见佛闻法,随佛修行,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成熟众生,庄严净土,早登正觉,广度众生。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佛!”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法!”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僧!”


  好!请放掌。


  在第十三讲中,提醒了大家要学三法, 门,并已简单说明了其中“空门”的基本概念。今天就依《金刚经》的经文来说明“空门”的运用。


  如果有人说:《金刚经》在讲“空”,这时我们当依“空门”:“有,如实知有;无,如实知无”来验证之。而验证的方法就是依《长阿含经》所教的“四大教法”来验证之。


  这“四大教法”是什么方法呢?


  如《长阿含经》:“从其闻者,不应不信,亦不应毁。当于诸经推其虚实。依律、依法,究其本末。若其所言非经、非律、非法,当语彼言:佛不说此,汝谬受耶?所以然者,我依诸经、依律、依法,汝先所言,与法相违。贤士,汝莫受持,莫为人说,当捐舍之。若其所言依经、依律、依法者,当语彼言:汝所言是真佛所说。所以然者?我依诸经、依律、依法。汝先所言,与法相应。贤士,汝当受持,广为人说,慎勿捐舍。”


  同样的,当有一个人对我们说:《金刚经》在讲“空”。这时,我们就要学习“不应不信,亦不应毁,当于诸经推其虚实。依律、依法,究其本末。”


  因此,我们就可以请问对方:请问,您是从《金刚经》的哪一段经文而得知,《金刚经》是在讲“空”呢?


  这时,如果他回答说:《金刚经》本来就是在说“空”,因为很多解释《金刚经》的大德们都是如此说的。


  这时,我们就要跟他提醒说:如果依“四大教法”的第二大教法所说:


  “复次,比丘作如是言:我于彼村、彼城、彼国,和合众僧,多闻耆旧,亲从其闻,亲受是法、是律、是教。从其闻者,不应不信,亦不应毁。当于诸经推其虚实。依法、依律,究其本末。若其所言非经、非律、非法者,当语彼言:佛不说此。汝于彼众谬听受耶?所以然者,我依诸经、依律、依法,汝先所言,与法相违。贤士,汝莫持此,莫为人说,当捐舍之。若其所言依经、依律、依法者,当语彼言:汝所言是真佛所说。所以者何?我依诸经、依律、依法,汝先所言,与法相应。贤士,汝当受持,广为人说,慎勿捐舍。此为第二大教法也。”


  因此,这时,就要告诉这个人说:如果您举不出经文,则您不宜说《金刚经》在讲“空”。因为无此经文故,您当舍弃。如果《金刚经》的经文,真地有说明,请您举出来。


  这时,如果有人说:有!如《金刚经》:“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这就是在说明“空”。这时,我们就可以“空门:有,如实知有;无,如实知无。”来观察,而问他:您所引用的经文,是教我们“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及“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而没有用到“空”这个字,您如何解释这是在谈“空”呢?


  如果他说:“离一切相”就是“空”,“不住生心”就是“空”。这时,我们依然依“四大教法”来问他:您从哪部经中而得知“离一切相就是空”、“不住生心就是空”呢?


  就像如此,我们自己无任何成见,纯粹运用“四大教法”及“空门”来提问,让他自己自答自解。如此,则能帮助他成长,或帮助我们学到他的法。好了!今天,就讲到这儿了。

  
(注:已经慧祥法师初次校正。)

 

《金刚经》讲解第十五讲


主讲:释慧祥

日期:2005年10月16日


讲别:第十五讲


  请大家合掌。


  三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并称念:“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并发愿:佛弟子(您们的名字)愿以今天听经功德,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愿令一切众生:未种善根者,得种善根;已种善根者,善根增长;善根增长者,发菩提心;已发菩提心者,于菩提心不退转;菩提心不退转者,速成佛道;成佛道者,广度一切众生无有障碍。


  并愿以此誓愿之福回向给佛弟子(自己的名字),愿弟子业障消除,福慧增长,身体健康,家庭和乐,事业顺利,生生世世不堕三途八难,生生世世见佛闻法,随佛修行,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成熟众生,庄严净土,早登正觉,广度众生。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佛!”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法!”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僧!”


  好!请放掌。


  在第十三讲中,提醒大家要学“三法门”,并已简单说明了其中“空门”的基本概念。在第十四讲中,是依《金刚经》的经文来说明,运用“空门”正解理解别人的语义。今天,则要继续讲我对《金刚经》经文的理解。在这其中,还是会运用到“空门、昆勒门、及阿毗昙门”,当我在运用时,我会说明。


  【经文】“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说明】


  一、问:为什么“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呢?


  答:因为实际上,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度任何人,其实,都是自己度自己。而我们在说:“这个人是我度的”时,其实是:“我帮助这个人自己度自己。”


  例如:《六祖大师法宝坛经》:“五祖云:‘合是吾渡汝?’惠能云:‘迷时师度,悟了自度。度名虽一,用处不同。惠能生在边方,语音不正,蒙师传法,今已得悟。只合自性自度。’五祖云:‘如是!如是!’”。


  从禅宗五祖弘忍大师与六祖惠能大师的对话中,我们就知道“迷时师度,悟了自度”。其实,迷时,是师父帮助我们自性自度,从迷转悟。因此,我们要将“迷时师度”解释为“迷时要有善知识帮助我们自悟自度。”千万别以为只要有师父,有佛菩萨,我们就可以得度,就不用修行了。《首楞严经》中记载着,阿难尊者当时就有这样错误的观念,后来就修正了。如: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阿难闻已,重复悲泪,五体投地,长跪合掌,而白佛言:自我从佛,发心出家,恃佛威神。常自思惟,无劳我修,将谓如来惠我三昧。不知身心本不相代,失我本心。虽身出家,心不入道,譬如穷子舍父逃逝。今日乃知,虽有多闻,若不修行,与不闻等,如人说食,终不能饱。’”


  因此可知,“若不修行”是“如人说食终不能饱”。所以,我们当知道,我们在度众生时,实际上并没有在度众生。为什么呢?因为,如果众生不愿修行,我们再怎么说,也是度不动他的。这个观念,在《首楞严经》的“念佛圆通章”中,就有这样的教导。


  “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从这经文中我们知道,当我们要学习菩萨行时,就算时时刻刻念着度众生,这时,如果众生逃逝,我们也无能为力。如果众生愿意学、愿意修,那就容易多了。


  为了让我们自己能够真地“有效帮助众生自己度自己。”我们自己也就要学习更多的佛法,学习更多的方便善巧,来更有效地帮助众生。因此,我们自己也要打开心胸,随时欢迎一切诸佛、菩萨、诸圣贤众、一切善知识,随时都可以来教导我,以便令我早日成就无上菩提,广度一切众生。从这里,我们就知道“亲近善知识”是很重要的。


  因此,我是如此理解这句经文的“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当我如此这般有能力,帮助无量、无数、无边众生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时,要知道,其实并没有一个众生真地是只要我,就可以令他们入无余涅盘而灭度的,而是他们自己自悟、自修、自度的。


  因此,再提醒大家!度众生,其实是:帮助众生自悟、自修、自度。


  二、问:这“无量、无数、无边”这些词,究竟是何义呢?


  依“空门:无,如实知无;有,如实知有。”来看待《金刚经》的经文,我们知道,在《金刚经》的经文中,并没有对“无量”、“无数”、“无边”这三个词做深入的说明。因此,现在就得依“昆勒门”(依有说明完整的经文,来理解未说明的经文),依《华严经》的经文,来说明这“无量”、“无数”、“无边”三个词的含义。这经文很长,请仔细看。


  《大方广佛华严经》:“善男子,彼复教我菩萨算法,所谓百千为一洛叉。”也就是100×1000=100000=10^5=1洛叉


  “一百洛叉为一俱胝。”也就是100×100000=10000000=10^7=1俱胝


  “俱胝俱胝为一阿庾多。”10^7×10^7=10^14=1阿庾多


  又接着“阿庾多阿庾多为一那由他。那由他那由他为一频婆罗。频婆罗频婆罗为一矜羯罗。矜羯罗矜羯罗为一阿伽罗。阿伽罗阿伽罗为一微湿伐罗。微湿伐罗微湿伐罗为一钵啰伐罗。钵啰伐罗钵啰伐罗为一钵啰么。钵啰么钵啰么为一婆[口*缚]罗。婆[口*缚]罗婆[口*缚]罗为一阿婆罗。阿婆罗阿婆罗为一多婆罗。多婆罗多婆罗为一獶钵弥耶。獶钵弥耶獶钵弥耶为一阿枲摩。阿枲摩阿枲摩为一普摩。普摩普摩为一祢摩。祢摩祢摩为一阿婆钤。阿婆钤阿婆钤为一微婆伽。“微婆伽微婆伽为一微婆奢。微婆奢微婆奢为一没哩[口*缚]迦。没哩[口*缚]迦没哩[口*缚]迦为一那贺罗。那贺罗那贺罗为一毗逻伽。毗逻伽毗逻伽为一弥[口*缚]伽。弥[口*缚]伽弥[口*缚]伽为一毗伽婆。毗伽婆毗伽婆为一僧羯逻摩。僧羯逻摩僧羯逻摩为一毗萨罗。毗萨罗毗萨罗为一毗赡婆。毗赡婆毗赡婆为一慈汦伽。慈汦伽慈汦伽为一毗盛伽。毗盛伽毗盛伽为一毗噜陀。毗噜陀毗噜陀为一微皤诃。微皤诃微皤诃为一微薄帝。微薄帝微薄帝为一毗佉担。毗佉担毗佉担为一都逻那。都逻那都逻那为一阿睹[里*也]。阿睹[里*也]阿睹[里*也]为一[口*缚]逻那。[口*缚]逻那[口*缚]逻那为一微皤兰。微皤兰微皤兰为一三末耶。三末耶三末耶为一微睹罗。微睹罗微睹罗为一奚婆罗。奚婆罗奚婆罗为一陀[口*缚]罗。陀[口*缚]罗陀[口*缚]罗为一微度栗娜。微度栗娜微度栗娜为一奢弥陀。奢弥陀奢弥陀为一[仁-二+尔][口*尸][口*缚]啰。[仁-二+尔][口*尸][口*缚]啰[仁-二+尔][口*尸][口*缚]啰为一微者啰。微者啰微者啰为一微舍啰。微舍啰微舍啰为一微[仁-二+尔]萨多。微[仁-二+尔]萨多微[仁-二+尔]萨多为一阿瓢孽哆。阿瓢孽多阿瓢孽哆为一微悉步多。微悉步多微悉步多为一泥[口*缚]啰。泥[口*缚]啰泥[口*缚]啰为一波哩杀陀。波哩杀陀波哩杀陀为一微目差。微目差微目差为一钵哩哆。钵哩哆钵哩哆为一喝哩多。喝哩多喝哩多为一阿噜迦。阿噜迦阿噜迦为一印[宁*吉]哩耶。印[宁*吉]哩耶印[宁*吉]哩耶为一系噜迦。系噜迦系噜迦为一奴[口*缚]那。奴[口*缚]那奴[口*缚]那为一何噜那。何噜那何噜那为一婆噜陀。婆噜陀婆噜陀为一谜噜陀。谜噜陀谜噜陀为一乞羼耶。乞羼耶乞羼耶为一阿差目多。阿差目多阿差目多为一翳噜婆耶。翳噜婆耶翳噜婆耶为一微么噜耶。微么噜耶微么噜耶为一曼弩婆耶。曼弩婆耶曼弩婆耶为一微洒[马*犬]耶。微洒[马*犬]耶微洒[马*犬]耶为一三么陀。三么陀三么陀为一钵啰么怛啰。钵啰么怛啰钵啰么怛啰为一阿啰么怛啰。阿啰么怛啰阿啰么怛啰为一勃么怛啰。勃么怛啰勃么怛啰为一阿畔么怛啰。阿畔么怛啰阿畔么怛啰为一伽么怛啰。伽么怛啰伽么怛啰为一那么怛啰。那么怛啰那么怛啰为一奚么怛啰。奚么怛啰奚么怛啰为一鞞么怛啰。鞞么怛啰鞞么怛啰为一钵啰么怛啰。钵啰么怛啰钵啰么怛啰为一尸么怛啰。尸么怛啰尸么怛啰为一翳啰。翳啰翳啰为一薜罗。薜罗薜罗为一帝罗。帝罗帝罗为一偈罗。偈罗偈罗为一窣步啰。窣步啰窣步啰为一制罗耶。制罗耶制罗耶为一泥罗。泥罗泥罗为一计罗。计罗计罗为一细罗。细罗细罗为一媲罗。媲罗媲罗为一谜罗。谜罗谜罗为一娑逻茶。娑逻茶娑逻茶为一谜噜陀。谜噜陀谜噜陀为一冥噜陀。冥噜陀冥噜陀为一契噜陀。契噜陀契噜陀为一摩睹罗。摩睹罗摩睹罗为一珠噜哆。珠噜哆珠噜哆为一娑母罗。娑母罗娑母罗为一阿野娑。阿野娑阿野娑为一迦么罗。迦么罗迦么罗为一摩伽婆。摩伽婆摩伽婆为一阿婆啰。阿婆啰阿婆啰为一系噜婆。系噜婆系噜婆为一吠嚧婆。吠嚧婆吠嚧婆为一迦涩[口*缚]罗。迦涩[口*缚]罗迦涩[口*缚]罗为一何婆罗。何婆罗何婆罗为一毗婆啰。毗婆啰毗婆啰为一那婆罗。那婆罗那婆罗为一宁畔多。宁畔多宁畔多为一摩婆罗。摩婆罗摩婆罗为一娑啰那。娑啰那娑啰那为一勃逻摩。勃逻摩勃逻摩为一勃逻么那。勃逻么那勃逻么那为一微伽摩。微伽摩微伽摩为一邬波跋多。邬波跋多邬波跋多为一[仁-二+尔]哩泥舍。[仁-二+尔]哩泥舍[仁-二+尔]哩泥舍为一阿差耶。阿差耶阿差耶为一三姥驮。三姥驮三姥驮为一阿畔多。阿畔多阿畔多为一阿[口*缚]摩娜。阿[口*缚]摩娜阿[口*缚]摩娜为一优钵罗。优钵罗优钵罗为一波头摩。波头摩波头摩为一僧祇。僧祇僧祇为一阿婆俭弭耶。阿婆俭弭耶阿婆俭弭耶为一孽[亭*也]。孽[亭*也]孽[亭*也]为一阿僧祇。”


  到这儿,才是“阿僧祗”。共是(10^7)^(2^123)=1阿僧祗


  呵呵!真是天文数字。未完哦!继续!


  “阿僧祇阿僧祇为一阿僧祇转。阿僧祇转阿僧祇转为一无量。”终于看到"无量"了!


  1无量=(10^7)^(2^125)


  未完哦!继续!


  “无量无量为一无量转。无量转无量转为一无边。”终于看到"无边"了!


  1无边=(10^7)^(2^127)


  “无边无边为一无边转。无边转无边转为一无等。无等无等为一无等转。无等转无等转为一不可数。不可数不可数为一不可数转。不可数转不可数转为一不可称。不可称不可称为一不可称转。不可称转不可称转为一不可思。不可思不可思为一不可思转。不可思转不可思转为一不可量。不可量不可量为一不可量转。不可量转不可量转为一不可说。不可说不可说为一不可说转。不可说转不可说转为一不可说不可说。此又不可说不可说为一不可说不可说转。”


  哇!在这段经文中,并没有说明到“无数”。那怎么办呢?请别着急。请学会用“昆勒门”(依有说明完整的经文,来理解未说明的经文)。因此,我们又找到:


  另一段经文《大方广佛华严经》:“受受名一阿僧祇。阿僧祇阿僧祇名一阿僧祇转。阿僧祇转阿僧祇转名一无量。无量无量名一无量转。无量转无量转名一无分齐。无分齐无分齐名一无分齐转。无分齐转无分齐转名一无周遍。无周遍无周遍名一无周遍转。无周遍转无周遍转名一无数。”因此:


  1无数=(10^7)^(2^131)


  好了!可知,“无量”、“无边”、“无数”,在佛经中,都是属于“计数单位”,就跟“个、十、百、千、万”等等的词一样,都是“计数单位”。


  因此,“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这句经文又可以理解为:


  就算我们能够帮助(10^7)^(2^383)这么多的众生,都让他们有能力进入无余涅盘界,实际上并没有任一众生是我们度的,都是他们自己度自己的。


  哈哈!有趣吧!“昆勒门”的解经法。


  好了!下课。

  
(注:已经慧祥法师初次校正。)

 

《金刚经》讲解第十六讲


主讲:释慧祥

日期:2005年10月30日


讲别:第十六讲


  请大家合掌。


  三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并称念:“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并发愿:佛弟子(您们的名字)愿以今天听经功德,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愿令一切众生:未种善根者,得种善根;已种善根者,善根增长;善根增长者,发菩提心;已发菩提心者,于菩提心不退转;菩提心不退转者,速成佛道;成佛道者,广度一切众生无有障碍。


  并愿以此誓愿之福回向给佛弟子(自己的名字),愿弟子业障消除,福慧增长,身体健康,家庭和乐,事业顺利,生生世世不堕三途八难,生生世世见佛闻法,随佛修行,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成熟众生,庄严净土,早登正觉,广度众生。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佛!”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法!”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僧!”


  好!请放掌。


  我们上次在第十五讲中,说明到“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其中,也举《华严经》的经文来说明“无量”、“无数”、“无边”这些词的含义就是“计数单位”。并且,引《六祖坛经》中五祖弘忍大师与六祖惠能大师的对话,来说明“迷时师度,悟时自度”的道理。因此而说,其实众生都是自觉、自悟、自度的。正如俗话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真正的觉,是要自觉;真正的悟,是要自悟;真正的度,是要自度。


  虽然是自觉,自悟,自度,但是,当我们在迷失方向,不知门径之时,善知识的领导入门,走向正道,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因此,当一个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男子或女人,在度众生时,应当如此想:其实,当我度成功一位众生成佛时,并不是我度他,我只是帮助他自己度自己。


  换句话说就是:我们只是创造因缘来让众生自己度自己。如果众生不长进,则我们也是无能为力的。虽然如此,而我们行菩萨道者,要难行能行。


  我为什么说,对不长进的众生,我们也是无能为力呢?如《解深密经》中说:「善男子!若一向趣寂声闻种性补特伽罗,虽蒙诸佛施设种种勇猛加行,方便化导,终不能令当坐道场,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由彼本来唯有下劣种性故,一向慈悲薄弱故,一向怖畏众苦故。由彼一向慈悲薄弱,是故一向弃背利益诸众生事;由彼一向怖畏众苦,是故一向弃背发起诸行所作。我终不说一向弃背利益众生事者,一向弃背发起诸行所作者,当坐道场,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说彼,名为一向趣寂声闻。」


  但是,如果他们自己懂得长进,则又不一样了!


  如《解深密经》中说:「若回向菩提声闻种性补特伽罗,我亦异门说为菩萨。何以故?彼既解脱烦恼障已,若蒙诸佛等觉悟时,于所知障其心亦可当得解脱。」


  因此,各位!希望您们常常长养慈悲心,则易于进趣无上菩提。希望大家常常为了无上菩提而不畏艰难困苦,能广学法门,来突破困境,直趣无上菩提。


  各位!当我们在度众生时,要有「其实没有一位众生是我度的,都是他们自觉、自悟、自度的。我只是给予得度因缘,我也愿意永远给予得度因缘,好让他们有机会自己选择正确的方法,因而自己得自度。」


  各位!诸佛菩萨,都是愿意为我们创造很多得度的因缘,而我们自己要懂得珍惜,别辜负了佛菩萨所安排的因缘。正因为所有的佛菩萨都愿意为我们安排得度因缘,只要我们面对一切境界时,能「正行、法行、持戒清净,所愿必得」。


  但是,我们面对一切境界时,往往都是「危险行、非法行、不清净行。」因此,才会下三恶道而受苦受难的。


  各位!善知识是很重要的。佛菩萨是我们的善知识。我们要常常从经典、律典中去与佛菩萨接心,去学习佛菩萨的悲、智、愿、行。


  善知识,是可以帮助我们圆满我们的清净行(全梵行)的。例如在《增一阿含经》就有记载:


  「尔时,阿难白世尊言:『所谓善知识者,即是半梵行之人也。将引善道以至无为。』佛告阿难:『勿作是言,言:「善知识者,即是半梵行之人。」所以然者,夫善知识之人,即是全梵行之人。与共从事,将视好道。我亦由善知识成无上正真等正觉,以成道果,度脱众生不可称计,皆悉免生、老、病、死。以此方便,知夫善知识之人,全梵行之人也。』」


  各位!善知识者,「与共从事,将视好道。」


  因此,各位!当我们看到《金刚经》中载,佛说:「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我们要如此来深入体会佛陀的教导:


  一、我们要发愿自己进步,好让我们不论遇到任何一类的众生,我们都有能力为他们创造得度因缘。


  二、我们要自我心理建设,虽然我们为任何种类的众生创造得度因缘,其实都是他们自己自觉、自悟、自度的,而没有一位是我们度的。


  三、诸佛菩萨也是如此,随时在为我们创造得度因缘,我们要自求上进,以免辜负了他们精心安排的得度因缘而自寻苦果。


  四、当我们遇到某些众生度不动时,不要起懈怠心,而应起增上心,发愿要再学更多法门,以便能度这类的众生。


  五、当我们在度众生时,不要执着一定要“我”来度他们,其实只要众生有得度因缘,谁来度都是一样的。


  六、当我们在度众生时,不要执着我只度某一类“人”,有些人我不想度他们。我们要发愿,不论遇到哪一类人,我都希望能有足够的慈悲、智慧、能力、方便、善巧、因缘来帮助他们自度。


  七、当我们在度众生时,不要执着我只度某一类“众生”,有些众生我不想度他们。我们要发愿,不论遇到哪一类众生,我都希望能有足够的慈悲、智慧、能力、方便、善巧、因缘来帮助他们自度。


  八、当我们在度众生时,不要被“时间”及“次数”障碍住我们度众生的菩提心。我们要发愿,不论要经过多久,也不论要经过多少次尝试,我都希望能不放弃任何一位众生,要开创更多的方法来帮助他们自度。


  【经文】“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释经】为什么呢?须菩提!如果菩萨在创造让众生得度的因缘时,卡在一定要我来创造众生的得度因缘,或卡在只为某类人来为他们创造得度因缘,或卡在只为某类众生来为他们创造得度因缘,或卡在有时间次数的限制之下来为众生创造得度因缘,则这个菩萨,就不能成功地行菩萨道。


  好了!下课。

  
(注:已经慧祥法师初次校正。)

Tags: 责任编辑:思过黑鹰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金刚经》讲解 中 [慧祥法师] 下一篇宗萨钦哲仁波切2004年开示的《金..
清净莲海佛学网: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交流论坛 联系我们
本站声明:本站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如侵犯了你的版权,请你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消息后24小时内删除。
清净莲海佛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