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内蒙古鄂尔多斯•乌审召 & 12-06
·内蒙古鄂尔多斯•嘎鲁图庙 12-06
·内蒙古鄂尔多斯•道劳阿贵 12-06
·内蒙古鄂尔多斯•苏里格庙 12-06
·内蒙古鄂尔多斯•吉祥圆满 12-06
·内蒙古鄂尔多斯•吉祥福聚 12-06
·内蒙古鄂尔多斯•吉祥福慧 12-06
·内蒙古包头市•五当召(广 12-04
·内蒙古包头市•昆都仑召( 12-04
·内蒙古包头•美岱召(寿灵 12-04

文库热门

·内蒙古鄂尔多斯•乌审召 & 12-06
·内蒙古鄂尔多斯•嘎鲁图庙 12-06
·内蒙古鄂尔多斯•道劳阿贵 12-06
·内蒙古鄂尔多斯•苏里格庙 12-06
·内蒙古鄂尔多斯•吉祥圆满 12-06
·内蒙古鄂尔多斯•吉祥福聚 12-06
·内蒙古鄂尔多斯•吉祥福慧 12-06
·内蒙古包头市•五当召(广 12-04
·内蒙古包头市•昆都仑召( 12-04
·内蒙古包头•美岱召(寿灵 12-04

TOP

景德传灯录(一)
2013-01-23 17:14:16 来源:清净莲海佛学网 作者: 【 】 浏览:15910次 评论:0

宋 道原 纂


景德传灯录序


翰林学士朝散大夫行左司谏知制诰同


修国史判史馆事柱国南阳郡开国侯食


邑一千百户赐紫金鱼袋臣杨亿  撰


昔释迦文。以受然灯之夙记当贤劫之次补。降神演化四十九年。开权实顿渐之门。垂半满偏圆之教。随机悟理。爰有三乘之差。接物利生。乃度无边之众。其悲济广大矣。其轨式备具矣。而双林入灭。独顾于饮光。屈眴相传。首从于达磨。不立文字直指心源。不践楷梯径登佛地。逮五叶而始盛。分千灯而益繁。达宝所者盖多。转法轮者非一。盖大雄付嘱之旨。正眼流通之道。教外别行不可思议者也。


圣宋启运人灵幽赞。


太祖以神武戡乱。而崇净刹。辟度门。


太宗以钦明御辩。而述秘诠。畅真谛。


皇上睿文继志而序圣教绎宗风。焕云章于义天。振金声于觉苑。莲藏之言密契。竺干之绪克昌。殖众善者滋多。传了义者间出。圆顿之化流于区域。有东吴僧道原者。冥心禅悦。索隐空宗。披弈世之祖图。辨诸方之语录。次序其源派。错综其辞句。由七佛以至大法眼之嗣。凡五十二世。一千七百一人。成三十卷。目之曰景德传灯录。诣阙奉进冀于流布。


皇上为佛法之外护。嘉释子之勤业。载怀重慎。思致悠久。乃诏翰林学士左司谏知制诰臣杨亿。兵部员外郎知制诰臣李维。太常丞臣王曙等。同加刊削。俾之裁定。臣等昧三学之旨迷五性之方。乏临川翻译之能。懵毗邪语默之要。恭承严命。不敢牢让。窃用探索匪遑宁居。考其论撰之意。盖以真空为本。将以述曩圣入道之因。标昔人契理之说。机缘交激。若拄于箭锋。智藏发光。旁资于鞭影。诱道后学。敷畅玄猷。而捃摭之来。征引所出。糟粕多在。油素可寻。其有大士。示徒。以一音而开演。含灵耸听。乃千圣之证明。属概举之是资。取少分而斯可。若乃别加润色失其指归。既非华竺之殊言。颇近错雕之伤宝。如此之类悉仍其旧。况又事资纪实。必由于善叙。言以行远。非可以无文。其有标录事缘。缕详轨迹。或辞条之纷纠。或言筌之猥俗。并从刊削。俾之纶贯。至有儒臣居士之问答。爵位姓氏之著明。校岁历以愆殊。约史籍而差谬。咸用删去。以资传信。自非启投针之玄趣。驰激电之迅机。开示妙明之真心。祖述苦空之深理。即何以契传灯之喻。施刮膜之功。若乃但述感应之征符。专叙参游之辙迹。此已标于僧史。亦奚取于禅诠。聊存世系之名。庶纪师承之自然而旧录所载。或掇粗而遗精。别集具存。当寻文而补阙。率加辨撷。爰从附益。逮于序论之作。或非古德之文。问厕编联徒增楦酿(楦酿二字出唐张燕公文集。谓冗长也)亦用简别多所屏去。汔兹周岁方遂终篇。臣等性识愧于冥烦。学问惭于涉猎。天机素浅。文力无余。妙道在人。虽刳心而斯久。玄言绝俗。固墙面以居多。滥膺推择之私。靡著发挥之效。已克终于紬绎。将仰奉于清间。莫副宸襟空尘睿览。谨上。

 

重刊景德传澄录状


湖州路。道场山。护圣万岁禅寺。耆旧僧希渭。系庆元路昌国州人氏俗姓董。自幼投礼本路在城观音禅寺绝照和尚为师。讨到法名投礼慈溪县开寿普光禅寺龙源和尚剃发为僧。仍礼五台律寺雪涯和尚受具戒。挟策西游。放包灵隐。后值先师龙源和尚。迁住兹山。随师参请。迨今有年。每念师恩未由报效。伏睹。从上佛祖景德传灯录三十卷。七佛至法眼之嗣。凡五十二世。景德至延祐丙辰。凡三百一十七年。旧板销朽无存。后学慕之罔及。为此发心重刊。忽得本路天圣禅寺松庐和尚所藏庐山稳庵古册。最为善本。良惬素志。遂于丙辰年正月初十日。将衣钵估唱得统金一万二千余缗。是日命工刊行于世。流通祖道。此录总计三十六万七千九百一十七字。至当年腊月一日毕工。随即印舍三百部于两浙。安众名山。方丈蒙堂众寮各一部。以便湖海办道禅衲参究。集兹善利。用报四恩。并资三有者。


大元廷祐三年腊月一日


耆旧僧       希渭      谨状


小比丘       文雅      董役


当山住持嗣祖比丘  士洵      主缘


「西来年表」

 南齊 太祖高皇帝姓蕭諱道成受宋禪即位都金陵 後魏 高祖孝文皇帝。諱宏。姓拓跋氏。第六帝。即位改元延興當宋明帝泰始七年辛亥歲。至太和十八年。遷都洛陽。二十年改姓元氏 
己未 建元元年 太和三年 
庚申 二年 四年 
辛酉 三年 五年 
壬戌 四年帝崩 六年 
 世祖武帝 諱賾即位 
癸亥 永明元年 七年 
甲子 二年 八 
乙丑 三 九 
丙寅 四 十 
丁卯 五 十一 
戊辰 六 十二 
己巳 七 十三 
庚午 八 十四 
辛未 九 十五 
壬申 十 豫章王嶷薨 十六 
癸酉 十一年 正月文惠太子薨 七月帝崩 十七 
 林王 諱昭業即位 
甲戌 隆昌元年 七月帝廢 十八 遷都洛陽 
 海陵王 諱昭文即位改元  
 延興元年 十一月帝廢  
 高宗明帝 諱鸞 十一月即位  
 建武元年 改元  
乙亥 二年 十九 
丙子 三 二十 改姓元氏 
丁丑 四 傅大士生 二十一 
戊寅 永泰元年 帝崩 二十二 
 東昏侯 諱寶卷即位  
己卯 永元元年 二十三年 帝崩 
  世宗宣武皇帝 諱恪即位改元 
庚辰 二年 景明元年 
辛巳 三年 帝廢 二年 
 和帝 諱寶融即位改元  
 中興元年  
壬午 二年 禪位于梁 右南齊蕭氏七主合二十四年禪梁 三年 
 梁 都金陵 
 高祖武皇帝 諱衍姓蕭受禪于齊 建元天監  
 天監元年  
癸未 二 四年 
甲申 三 正始元年 
乙酉 四 二 
丙戌 五 三 
丁亥 六 四 
戊子 七 永平元年 
己丑 八 二 
庚寅 九 三 
辛卯 十 四 
壬辰 十一 傅大士納妻 延昌元年 
癸巳 十二 二 
甲午 十三 誌公示滅 三 
乙未 十四 四 帝崩 
丙申 十五 肅宗孝明皇帝 諱翊即位改元 
  熙平元年 
丁酉 十六年 二年 
戊戌 十七 神龜元年 
己亥 十八 二年 
庚子 普通元年 達磨至傅大士逢嵩頭陀 正光元年正宗記。依梁僧寶唱續法記云。此年達磨至梁。而入魏。於理可取 
辛丑 二 傅大士唱賣妻子 二 
壬寅 三 三 
癸卯 四 四 
甲辰 五 五 
乙巳 六 詔迎傅大士 孝昌元年 
丙午 七 二 
丁未 大通元年三月改元。舊本傳燈云。十月一日達磨至金陵。誤也 三 傳燈舊云。十一月二十三日。達磨屆于洛陽誤也 
戊申 二 武泰元年二月帝崩。立幼主釗四月崩立莊帝五宗記引寶唱續法記云。達磨此年示滅。於理可取 
  敬宗孝莊皇帝 諱子攸。四月即位改元建義 
  建義元年九月又改元永安 
  永安元年 
己酉 中大通元年 二 
庚戌 二 三 十二月帝崩。若依寶唱續法傳即魏使歸洛。奏遇達磨西歸。當在此年蓋明帝已崩。而孝莊尚在位故也 
辛亥 三 太子統薨 前廢帝 諱恭。二月即位改元普泰 
  普泰元年 
壬子 四 二 二月帝廢 
  後廢帝 諱朗。普泰元年六月高懽立帝於信都改元中興元年至二年四月廢之 
  出帝 諱脩廣。普泰二年四月即位改元太昌 
  太昌元年 十二月又改永熙 
  永熙元年 
癸丑 五 二 
甲寅 六 三年十月帝迫於其相高懽。出居關中。懽立清河王世子善見為主都鄴。是為東魏。於是魏分為東西。十二月帝遇鴆崩 
 右後魏十二主。合一百四十九年分為東西魏 
  西魏 都長安 東魏 都鄴 
  文皇帝 諱寶炬。京兆王愉之子宇文泰奉帝即位 孝靜帝 諱善見。高懽奉帝即位。改元永熙。三年為天平 
   天平元年 
乙卯 大同元年 大統元年 二年 
丙辰 二年 二年 三年舊本傳燈云。十月五日達磨卒。十二月葬洛陽熊耳山。時洛陽屬東魏。誤 
丁巳 三年 三年 四年 
戊午 四年 四年 元象元年 
己未 五年 五年 興和元年舊傳燈云。奉使自西域回。奏啟達磨壙。見空棺隻履。誤 
庚申 六年 六年 二年 
辛酉 七年 七年 三年 
壬戌 八年 八年 四年 
癸亥 九年 九年 武定元年 
甲子 十年 十年 二年 
乙丑 十一年 十一年 三年 
丙寅 中大同元年 十二年 四年 
丁卬 太清元年 十三年 五年 
戊辰 二年侯景反 十四年 六年 
己巳 三年五月帝崩 十五年 七年 
 簡文帝 諱綱即位改元   
庚午 大寶元年 十六年 八年五月禪于北齊 
   右東魏一主十七年 
   北齊 都鄴 
   文宣帝 諱洋姓高。懽之第三子。五月受禪。建元天保 
   天保元年 
辛未 二年侯景廢帝。而立豫章王楝。尋帝。十一月景又廢楝。自立號。元帝討而斬之 十七年 二年三祖見二祖 
  廢帝 諱欽。文帝長子。即位不改號  
 孝元帝 諱繹十一月即位於江陵   
壬申 承聖元年 元年 三年 
癸酉 二年 二年 四年 
甲戌 三年十一月帝為魏軍所執尋之 三年正月宇文泰廢帝而立齊王廓 五年思大止大蘇山 
 敬帝 諱方智。元帝既被執。蕭自立為後梁。都江陵。王僧辯陳先。奉帝為梁主。承聖四年九月即位 恭帝 諱廓。文帝子。宇文泰立之。不改號。止稱元年  
  元年  
乙亥 紹泰元年 二年 六年 
丙子 大平元年 三年 十二月帝遜位于周 七年 
  右西魏三主合二十三年  
  後周 都長安  
  閔帝 諱覺姓宇文。文帝泰之子。受禪于西魏即位止稱元年  
  元年 南史以次年為元年  
丁丑 二年 十月進丞相陳先爵。為陳王。帝遜位于陳 二年 九月宇文護貶帝為洛陽公。尋之 八年 
 右梁四主合五十六年   
  明帝 諱毓。文帝泰之長子。宇文護立之。即位改元武定  
 陳 都金陵 武定元年南史云亦稱元年不改號  
 高祖武帝 先姓陳氏受禪于梁。即位建元永定   
 永定元年   
戊寅 二年 智者進具 二年 九年 
己卯 三年 六月帝崩 武成元年陳紀云方建年號 十年 十月帝崩 
 文帝 諱舊始興王長子即位  廢帝 諱殷。文宣帝長子 
庚辰 天嘉元年 二年 乾明元年太后令廢帝 
 智者謁思大於大蘇山 武帝 諱邕。文帝第四子。以遺詔即位 昭帝 諱演。懽之第六子。八月即位。改元皇建 
   皇建元年 
辛巳 二年 保定元年 二年帝崩 
  後梁宣帝崩。子巋立。是為明帝。改元天保 武成帝 諱湛。懽之第九子。即位改元大寧 
   大寧元年 
壬午 三年 二年 清河元年 
癸未 四年 三年 二年 
甲申 五年 四年 三年 
乙酉 六年 五年 四年帝禪位于太子。自稱太上皇 
   後主 諱緯。受禪即位。改元天統 
   天統元年 
丙戌 天康元年四月帝崩 天和元年 二年 
 廢帝 諱伯宗。文帝長子   
丁亥 光大元年思大遷南嶽 二年 三年 
戊子 二年帝廢 三年 四年 
 宣帝 諱頊。昭烈王之子。以大后命即位   
己丑 天建元年傅大士卒智者往金陵 四年 五年 
庚寅 二年 五年 武平元年 
辛卯 三年 六年 二年 
壬辰 四年 建德元年 三年 
癸巳 五年 二年 四年 
甲午 六年 三年 廢釋道二教 五年 
乙未 七年 智者隱天台 四年 六年 
丙申 八年 五年 七年十二月為周武所敗。改元隆化。隆化元年。德安王延宗。即位於晉陽。改元德昌。尋為周所虜 
   幼主 名恒。後主以望氣者言有革易。故傳位幼主。自稱太上皇 
丁酉 九年 思大卒 六年 承光元年正月幼主即位。在位十八日。與後主並為周所虜國滅 
  右北齊六主。合二十八年。為周所滅 
戊戌 十年 宣政元年帝總戎北伐。六月崩于乘興 
  宣帝 諱斌。武帝長子。即位 
己亥 十一年 大成元年正月立魯王衍。為皇太子二月傳位太子。自稱天元皇帝 
  靜帝 諱衍。後改名闡。宣帝長子。宣帝於鄴宮傳位。改元大象 
  大象元年 
庚子 十二年 二年宣帝崩。復釋道二教。以大丞相楊堅為相國。進爵為王。備九鍚 
辛丑 十三年 大定元年正月改元。二月遜位于隋 
  右後周五主。合二十六年。禪于隋 
  隋 都長安 
  高祖文皇帝 諱堅。姓楊氏。大定元年二月。受禪于周。即位建元開皇 
  開皇元年 
壬寅 十四年正月帝崩 二年 
 後主 諱叔寶。宣帝長子。即位  
癸卯 至德元年 三年 
甲辰 二年 四年 
乙巳 三年 五年 後梁蕭琮立 
丙午 四年 六年 後梁改元廣運 
丁未 禎明元年 七年 後梁三主。合三十三年。是歲隋廢之 
戊申 二年 八年 
己酉 三年正月隋將韓擒。入建業虜後主國亡 九年 平陳天下一統 
 右陳五主。合三十三年。隋滅之  
庚戌  十年 
辛亥  十一年 
壬子  十二年 四祖見三祖 
癸丑  十三年 二祖卒 
甲寅  十四年 
乙卯  十五年 
丙辰  十六年 
丁巳  十七年 智者卒 
戊午  十八年 
己未  十九年 
庚申  二十年 
辛酉  仁壽元年 
壬戌  二年 
癸亥  三年 
甲子  四年 七月帝崩 
  煬帝 諱廣。高祖第二子。即位 
乙丑  大業元年 
丙寅  二年 三祖卒 
丁卯  三年 
戊辰  四年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五年 六年 七年 八年 九年 
甲戌 乙亥 丙子 十年 十一年 十二年 
丁丑  十三年 帝幸江都。遙尊為太上皇 
  恭帝 諱侑。煬帝之孫。元德太子昭之子。十一月唐公入京立帝。改元義寧 
  義寧元年 
戊寅  二年二月煬帝崩。五月帝遜位于唐 
  右隋三主。合三十八年。禪于唐 
達磨至中國。今取正宗記為定。蓋依梁僧寶唱續法記。昔那連耶舍。與萬天懿。譯七佛至二十八祖傳法事。梁簡文帝。因使臣劉懸運往北齊取其書詔寶唱編入續法記也 

Tags: 责任编辑:思过黑鹰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祖堂集 下一篇传灯玉英集(残卷)PDF下载
清净莲海佛学网: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交流论坛 联系我们
本站声明:本站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如侵犯了你的版权,请你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消息后24小时内删除。
清净莲海佛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