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邢台北盆水龙泉寺 09-17
·邢台泰兴寺 09-17
·邢台观音寺 09-17
·邢台天宫寺 09-17
·邢台天元普贤寺 09-17
·邢台石佛寺 09-17
·邢台北和寺 09-17
·邢台法灵寺 09-17
·邢台宁晋县云台寺 09-17
·邢台普光寺 09-17

文库热门

·邢台北盆水龙泉寺 09-17
·邢台泰兴寺 09-17
·邢台观音寺 09-17
·邢台天宫寺 09-17
·邢台天元普贤寺 09-17
·邢台石佛寺 09-17
·邢台北和寺 09-17
·邢台法灵寺 09-17
·邢台宁晋县云台寺 09-17
·邢台普光寺 09-17

TOP

略述法相义 【三卷】(二)
2018-02-13 20:20:50 来源:清净莲海佛学网 作者: 【 】 浏览:548次 评论:0

略述法相义卷中标目


十一色法    能造大种    五种因力    变异因缘    二种造色    瓶等假有    不相离色    大种得名    共不共相    共变不[障-日+田]    受用细辨    共不共业    不相应行    三种成就    命根细辨    二无心定    六种无为    五位百法    蕴等三科    三科因由    六种有漏    三种有漏    有漏正因    分极无漏    性等三境    三种不随    三通情本    性等同异    二三合等    三藏伽陀    四分种子    因等四缘    种子二缘    因果同时    因果异时    名言种子    执非执受    十二因缘    无明细辨    十一殊胜    行支细辨    五种熏发    识等次叙    爱取润业    润生相貌    中有爱润    能所引生    缘起得名    五姓各别    三时教相    定有七名    闻等三惠    四重出体    故不故思    增不增业    定不定业    三业四业    定不四业    决定三业    五种故思    福等三业

 

略述法相义卷中


十一色法


色法有其十一。谓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及法处所摄色也。何名法处所摄色。此有五种。谓极略色。极逈色。受所引色。遍计所起色。自在所生色也。极略色者。即五色根。五色境。及四大种。法处实色。极微为性。显扬第五。瑜伽五十四。说建立极微。有十五种。谓眼等根为五极微。色等境五极微。四大种。四极微。法处实色。有一极微。以此十五。为极略色性。极者至也。穷也边也。略有二义。一者摠义。摠略众色。拆至极微。名极略色。略色之极。依士得名。二者小义。拆诸根境。至极小处。名极畧色。色即极略。或色之极畧。依士持业。二释随应。二释虽成。持业为胜。以色是五种通名也。极逈色者。以空界色极微为体。空界色中。摄六种色。谓明闇光影及逈色。与空一显色。以空界色。上下见别。分成逈色。及空一显色。拆此六色。以至极微。摠名极逈色。离碍方显。立以逈名虽明暗等。亦是所拆。明等是别。逈色是摠。处所宽广。复能为依。但称极逈色。不名极明等。逈色空一显色。上下类殊。俱空界色。何以唯名极逈。不曰极空。恐滥计虚空。亦是色性也。又逈色通。空色唯上。不名极空。但称极逈。极逈即色。逈色之极。逈之极色。三释随应。色既通名。初後解胜也。受所引色者。即无表。有义唯二。以律仪不律仪无表为体。处处皆说法处无表。唯此二故。无表要在猛利思种。一切处中。望律仪等。思皆下品。何有无表。有义。亦以非律仪。非不律仪无表为性。处中亦有作诚励意。应有上思。律仪若是容容。应有中思。既是熏种。猛利义同。成於无表。何简处中。於二说中。既无显文。任意取舍。受谓因教因师。而领受也。引谓依受而发起也。受之所引。而受所引即色。离合二名。即成两释。定道二戒。虽不从他教而得。方便之时。亦从师教。不律仪戒。或自邀期。或从他受。由此摠说。名受所引。又别解脱戒。恶戒无表。定由受起。转不随心。定道相从。亦名受所引。又虽得彼。不定从他。无表类同。皆名受所引。又有受得。定得定道。由此摠名受所引。遍计所起者。影像色。谓通三性。独散意识。因计所变。五根五尘。定境色。无用影像为体。三性意识。能遍计度。境从此生。名彼所起。遍计之所起。而所起即色。亦通两释自在所生色者。胜定力故。於一切色。皆得自在。即以定所变。色声香味触境为体。定通无拥。名为自在。果从彼起。名彼所生。自在之所生。而所生即色。亦通二释也。

 

能造大种


有四大种。能造诸色。地水火风。谓之四大种。地谓坚劲性。水谓流湿性。火谓温热性。风谓动性。能造大种。与所造色。俱时而有。互不相离。谓若於坚色聚中。唯有地界。能作业用。余水火风。唯有种子。之所随逐。更待异缘。方能作业。谓如钻彼乾木。即便生火。又如白蜡鈆锡金银等物。融消即流。如是如是。於水火风。名想聚中。如其所应。次第亦尒。内色聚中。一切地等作业。皆具可得。於外得有各别地等诸聚。问如四大种。由自种子。方得生起。造色亦尒。何故说言诸所造色大种所造。答若诸色根。及诸心中。有诸大种种子随逐。即有造色种子随逐。若诸大种所有种子。能生果时。彼造色种子。亦生自果。故说造色大种所造。

 

五种因力


四大种有五种因力。曰生因。曰依因。曰立因。曰持因。曰养因也。生因。即是起因。谓大种恒。将带生诸色。若离大种。色不得起。依因。即是转因。谓此造色。依大种有。若舍大种。诸所造色。无有[工*刀]能。据於别处。立因。即随转因。谓由大种变异。能依造色。亦随变异。持因。即是住因。谓由四大种。持诸造色。相似相续。而令不绝。养因。即是长因。谓由大种。养彼造色。色得增长。谓之五因也。

 

变异因缘


由三因缘。大种变异。令所造色。变异而转。一士夫用故。二业所作故。三由胜定故。士夫用者。谓由地大所拆触故。器有差别。由差别故。令所造色。变异可得。或由水所润等。火所熟等。风所燥等。令所造色。变异可得。业所作者。随业势力。先大种生。後随彼力。色变异生。由胜定者。胜定力故。先起大种。然後造色。变异而生也。

 

二种造色


大种能生二种造色。一自类差别。二异类差别。自类差别造色者。谓诸大种。造歰滑等。由如是因。如是缘故。此诸大种。各各变异而生。以涩滑等。是触分位。名曰自类差别。异类差别造色者。诸眼耳等五内色处。四外色处。法处一分。唯除触处。谓之异类差别也。

 

瓶等假有


问何缘故。知色香味触。如是如是。别安立中。饮食车乗。瓶瓫衣服。庄严具等。诸想事物。皆是假有。答由彼想物。或於是处色等。想物聚中而转。或於是处色等。想物聚中不转。若於是处。色等想聚。有食想转。非於是处。饮等想转。若於是处。车乗想转。非於是处。衣等想转。如是所余。诸假有想。若转不转。当知亦尒。一切色香味触想事。遍於一切饮食车乗。瓶瓫衣服。庄严具等。诸想事中。无差别转。是故饮食车乗等。皆是假有。色香味触。是实物有。

 

不相离色


不相离色。有其三种。一一处不相离。二相杂不相离。三和合不相离也。一处不相离者。谓诸大种。及所造色。同住一处。能造所造。更互相望。大小量等。互相涉入。不相[障-日+田][得-彳]。处所无异。名为同处。无别极微。一处而住。名不相离。且如一眼。七物相望。互相涉入。同一处住。谓眼身根。色香味触。能造地大。七各极微。同一处也。问所造有六。能造何一。答有二释。一云虽一地大。通能造六。故能造一也。一云虽有六能造。据地类同。合而言也。如言一眼。七极微成。而实一根。有无量微。但言七者。据类谈也。能造亦尒。二相杂不相离者。如一眼根。有多极微。一根微处。七物同住。以此七物。对彼七物。虽非同处。然相和杂。隣近而住。名之为和。七七各别。名之为杂。无间隔故。名不相离。三和合不相离者。如多豆等。虽以蜜等之所摄持。和合一聚。然不相涉入。复是异大所造。异聚相望。故名和合。无间隔故。名不相离。

 

大种得名


其性广大。能生诸色。故名大种。或种是类义也。此四能为生等五因。生起众色。种种类别。大有四义。一为所依故。谓与诸造色。为所依处。二体性广故。谓体性宽广於造色。三形相大故。谓大地大水。大火大风。其相广大。四起大用故。谓成坏世界。作用最大。以有四义。各得大名。四大即种。带数持业也。虚空虽大。不能为因。内种子等。虽能为因。体相非大。所余诸法。非大非种。由此地等。亦大亦种。得名大种也。

 

共不共相


且诸种子。摠有二种。一是共相。二不共相。多人所感。谓之共相。虽知人人。所变各别。名为唯识。以有相似。共受用义。说为共相。实非他用自变。自用他变。以不可缘心外法也。然我此物。为增上缘。令多人。可共受用。如山河等是也。唯自能用。他不得用。谓之不共。如色根等是也。共不共中。摠分为四。共中有二。一共中共。如山河等。非唯一趣用。而他趣不能用。二共中不共。如己田宅。及鬼等所见。猛火等物。余人余趣。不能受用。余房衣等。准此可知。不共相中。亦有二种。一不共中不共。如眼等根。唯是自识依用。非他所用。二不共中共。如自扶根尘。他亦得受用也。

 

共变不[障-日+田]


共变诸法。同在一处。不相障碍。譬如众多灯明。共在一室。各各遍室。一一自别。其相相似。处所无异。灯眀既多。人影亦多。虽一灯去余光尚遍。故知涉入不隔。其相似一。虽似一相。各各自别。共变诸法。喻而可知。

 

受用细辨


问且有一有情。伐用一树。为用自变。为??用他。若唯局用自变。余人所变。应存不亡。若亦??用他变。违唯识理。答树等既是。共相种生。皆相随顺。互有增益。是故以他所变。为增上缘。用自所变。当知於自所变。亲缘亲用。於他所变。踈缘踈用。自为所顺。他为能顺。由所顺无。能顺亦灭。问如灯明喻。一灯光灭。余光犹在。何故今言由所顺无。能顺亦灭耶。答喻取少分。故不相违。

 

共不共业


若业能令诸噐世间。种种差别。谓之共业。能令有情世间。种种差别。谓之不共业。由共业种。为增上缘。共相种子。得生现行由不共业种。为增上缘。不共相种子。得生现行。其旨应知矣。

 

不相应行


不相应行。有二十四。一得。二命根。三众同分。四异生性。五无想定。六灭尽定。七无想异熟。八名身。九句身。十文身。十一生。十二老。十三住。十四无常。十五流转。十六定异。十七相应。十八势速。十九次第。二十方。二十一时。二十二数。二十三和合。二十四不和合也。一得者。依诸有情。可成诸法分位。假建立得。亦通非情。无法无有。二命根者。依业所引异熟。住时决定。假立命根。三众同分者。依诸有情。相似分位。立众同分。大论等中。唯趣生上。立彼同分诸论不说外法之上。亦立同分。以理言之。外有亦好。教中且说胜所依处。非外无也。四异生性者。依未生起一切出世圣法分位。建立异生性。斯乃三界见所断种子。未永害量即通二[障-日+田]。不善无记。二法之上。假施设之。五无想定者。谓有异生。伏遍净贪。未伏上染。由出离想作意为先。令不恒行心心所灭。想灭为首。立无想名。令身安和。故亦名定。六灭尽定者。谓有无学。或有学圣。已伏或离无所有贪。上贪不定。由止息想作意为先令不恒行。恒行染污。心心所灭立灭尽名。令身安和。故亦名定。七无想异熟者。谓修彼定。猒麁动力。生彼天中。违不恒行心及心所。想灭为首。名无想天。此无想天。非真异熟。是异熟生。诸论说名无想异熟者。依真第八异熟识。生得种立。故名异熟。八名身。九句身。十文身者。名诠法自性。句诠法差别。文躰是字。为名句之所依。不能诠自性及差别。然依语声分位差别。而假建立名句文身。如夫[林/(白-日+几)]音言斫蒭。但言斫唯言蒭未在所目。说为字分位。若二连合。能诠眼躰。说为名分位。更添言阿萨和缚名为眼有漏。说为句位。知依分位。以立名等。一名是名。非名身。二名名身。如说色声。三名已去。名多名身。如说色声香等。一句是句。非句身。两句是句。亦句身。三句已去。名多句身。一字是文。非文身。二字亦文。亦文身。三字已去。名多文身。身者。聚集为义。谓以合集。摠说二三等名为聚集。十一生。十二老。十三住。十四无常者。於众同分诸行。本无今有。假立为生。於众同分诸行。相续变异。假立为老。於众同分诸行。相续不变坏。假立为住。於众同分诸行。相续变坏。假立无常十五流转者。谓於因果相续不断。假立流转。十六定异者。谓於因果种种差别。假立定异。十七相应者。谓於因果相称。假立相应。十八势速者。谓於因果迅疾流转。假立势速。十九次第者。谓於因果一一流转。假立次第。二十方者。谓於东西南北。四维上下。因果差别。假立为方。二十一时者。谓於因果相续流转。假立为时。二十二数者。谓於诸行一一差别。假立为数。二十三和合者。谓於因果众缘集会。假立和合。二十四不和合者。假立不和合。翻对和合。其义可知。命根二定。无想报异生性。於心心所分位。名句文方。於色分位。余十五。通於三法分位。假建立之。此二十四。名不相应行者。简非色心及诸心所。及简无为。不似色心质碍缘虑。故名不相应。生灭无常。故名曰行。或行蕴所摄。不相应法。故名不相应行谓。行蕴有二。一相应行。即心所法。二不相应行。即得等也。

 

三种成就


依诸有情。可成诸法分位。假立三种成就。一种子成就。二自在成就。三现行成就。种子成就者。若所有染污法。诸无记法。生得善法。不由[工*刀]用。而现行者。染法未为奢摩他伏。无记未为圣道永害。生得未为邪见损伏。如是名为种子成就。此等未损。行与不行皆名成就。自在成就者。若加行所生善法。及一分无记。增盛种子。名自在成。由加行力。方得自在。又成此时。各自在者。故说此等。名自在成。加行善法。谓世出世一切[工*刀]德。一分无记。谓工巧处。变化心。威仪心。极串习者。除生得无记法。现行成就者。诸蕴处界。若善不善无记现行。名现行成就。前二唯种。此唯现行。前一有漏後二各通有漏无漏。问何故种分为二。现唯立一。答以种隠而难知。离之为二。现行显而易了。合而为一。又影显故。

 

命根细辨


亲生第八心王。之名言种子。由先世业所引。持身之差别[工*刀]能。令色心等住时决定。依此[工*刀]能。说名命根。非取生识之义。若此种子。无此[工*刀]能身便烂坏。现行本识。由种力故。生及与缘。持根等法。不名命根。以非根本也。

 

二无心定


於定加行。猒患麁动心心所。发胜期愿云。我欲或一日。乃至七日。或一刧。或一刧余无心。遮心心所。遂猒此心。令心心所。渐细渐微。此犹远加行也。正欲入定。至微微心时。即是末後。隣次於定。前刹那心。熏异熟识。成极增上。猒心种子。以前诸位。虽熏成种。以中下品。未名为定。由是增上猒心种子。余麁动心等。於後念以去。暂不现行。依此一期无心分位。假立二定。此二定种。无想有漏。灭尽无漏。以定前猒患种子。为此定体。


六种无为


一虚空。二择灭。三非择灭。四不动。五想受灭。六真如。谓之六无为。虚空无为者。谓空无我所显真如。有无俱非。心言路绝。与一切法。非一异等是法真理。即此真如。离诸[障-日+田]碍。故名虚空。择灭无为者。由无漏惠简择力故。灭诸杂染。即此真如。名为择灭。非择灭无为者。此之本性。不由慧能。而性清净。名非择灭。或有为法。缘阙不生。不生之灭。所显真理。名非择灭。不动无为者。若离第三静虑欲时。得於一切苦乐受灭。即此真如。说名不动。想受灭无为者。若离无所有处欲。想受不行。即此真如。名想受灭。真如无为者。理非妄倒。故名真如。上五皆依真如假立。真如亦是。假施设名。其实非言诠之所及。情识之所测而已。

 

五位百法


一心法。二心所有法。三色法。四心不相应行法。五无为法。谓之五位。心法有八。心所有法有五十一。色法有十一。心不相应行。有二十四。无为有六。是其百法也。

 

蕴等三科


三科即是。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也。色受想行识。谓之五蕴。於色蕴中。摄十一种色。受蕴摄遍行中受数。想蕴摄遍行中想数。行蕴摄相应心所四十九法。及摄不相应行二十四法。识蕴唯摄心法八种。五蕴摠摄九十四法。蕴谓积聚为义。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麁若细。若劣若胜。若远若近。聚彼一切。说一色蕴。乃至识蕴亦复如是。无常已灭。名过去。若未已生。名未来。已生未谢。名现在。自身名内。所余名外。有对名麁。无对名细。苦集染污名劣。不染名胜。去来名远。现在名近。六根六境。谓之十二处。意处摄八识。法处摄四类法。谓法处所摄色。有五种。相应法有五十一。不相应法有二十四。无为法有六。合有八十六法。处谓识生长门之义。斯乃能受所了境用也。六根六境六识。谓之十八界。界谓能持为义。六根六境。能持六识所依所缘。过现六识。能持受用。即是不舍自相也。曾现见色。及此种子。积集异熟阿赖耶识。是眼界相。如眼界相。耳鼻舌身意界相亦尒。眼曾现见。及眼界於此增上。是色界相。如色界相。声香味触法。界相亦尒依有色根增上力。外境得生。故云眼界於此增上也。依眼缘色。似色了别。及此种子积集异熟阿赖耶识。是眼识界相。耳鼻舌身意识。界相亦尒也。处亦如界。谓眼当见色。及此种子等。随义应说。问假色亦是色法。何故於十二处中。摄在法处。答以唯意缘。当法处収。以摄假随真须从明摄之色处。问五俱意识。及第八识。所缘色等境於十八界。为五尘界摄。为法界摄。答若以境对根。以六八所缘。法界摄。若以暗从明。亦五尘界摄。初门是界门实义也。後门相从。名五尘界。处处解释。各依一门。问现在七八二识为意识摄。为意根界摄。答此有二解。一谓意根界摄。一谓意识界摄。问何故界处有无为。蕴无无为耶。答色等诸法。有去来等。种种差别。摠略积聚。说名为蕴。常住之法。无有此义。是故无为。非蕴所摄。

 

三科因由


於愚根乐各有三种。故说蕴处界。於愚有三。或愚心所。摠执为我。或唯愚色。或愚色心。根亦有三。谓利中钝。乐亦三种。谓乐畧中及广是故世尊。如其次第。说为蕴处界三。

 

六种有漏


曰漏自性。曰漏相属。曰漏所缚。曰漏所随。曰漏随顺。曰漏种类。谓之六种有漏。出杂集论。漏自性者。即烦恼体漏性合故。名为有漏。由此烦恼。在生死故。名漏性合。漏体有用。名为有漏。烦恼现行。令心连注。流散不绝。名之为漏。如漏器漏舍。深可猒恶。损污处广。毁责过失。立以漏名。漏相属者与漏相应及漏所依。即染污心心所名相应。遍行别境。及前七识与惑俱者。眼等五根。名漏所依。有漏相属名曰有漏。漏所缚者。谓有漏善法。由漏势力。招集後有。故名所缚。此中亦摄六外境无记心。对法论中。且据善说。从能缚惑。名为有漏。漏所随者。谓余地法。但言漏随。不言缚者。以他地法。不相增益也。从能随惑。名为有漏。漏随顺者。顺决择分。异地不增。同地得增。虽增背有。然与漏俱。故名随顺。或虽漏俱。而不增益。称损力益能转故。然成有漏。言增益者。据余漏说。漏种类者。谓无学身。诸有漏法。以先有漏之所起。名为种类。

 

三种有漏


了义灯中。解释有漏。有其三种。一体是漏。为有所有。名为有漏。斯乃上二界烦恼。於三漏中。言有漏者是也。以上二界。缘身起爱。离外境贪。说彼内身。名为有。有之漏也。二有他漏故。名为有漏。即说能有。三漏性合故。亦烦恼自体。由此烦恼。在生死中。以漏即体有用。名为有漏。有即漏也。

 

有漏正因


染污末那。是其有漏之正因也。有漏之言。正表漏俱。谓诸有漏。由与自身现行烦恼。俱生俱灭。互相增益。方成有漏。由此熏成有漏法种。後时现起。有漏义成自相续中。六识烦恼。与彼善等。不得俱起。虽由烦恼。引施等业。唯是傍因。而非正因。表漏俱者。取能有体。不取烦恼。有他漏故。名为有漏。问五相增益。其相如何。答末那与余识。互增益杂染。问第七与六。为杂染依。应有增六。六识如何。增益第七。答有二义。一者增长。二者不损。若第六识。发业感八。为彼依缘。得相续住。故名增益。起有漏时。设虽不能增长第七。而不损害。亦名增益。斯乃对无漏起。必损末那。譬如睡眠。虽於眼根。不能增长。而不损害。亦名长养。问互相增益。亦通他地耶。答自地互增。他地不尒。第六识。缘三界为我。不随他地系。盖此之谓也。

 

分极无漏


佛果即是。究竟无漏也。诸漏永尽。非漏随增。性净圆明。故名无漏。诸余无漏。虽亦名无漏。非究竟无漏。谓一切有学。二乗无学。非圆非明也。

 

性等三境


性境独影境带质境。谓之三类境。性境者。从实种生。有实体用。能缘之心。得彼自相。名为性境如身在欲界。第八所变。五尘之境。以实种生。是因缘变。名为性境。眼等五识。及五俱第六意识。现量缘时。得境自相。则此相分。亦是性境。余法准知。独影境者。谓能缘心。但独变相。无别本质第二。或有杖质。缘无为之相分是也。虽有本质。然彼相分。不生本质。以彼本质。是不生法也。此等相分。但与能缘。同一种生。谓之独影。带质境者。谓能缘心。缘所缘境。有所杖质。而不得自相。谓之带质境。问性境亦带本质。何[尸@向]此境。得带质名。答彼境不依能缘分别。心境共真。故得性名。此带质境。以依分别。非境自相。故对独影。以名带质。

 

三种不随


性境有三不随。一性不随。二种不随。三系不随也。性不随者。虽有与能缘心同性。是境自性。不由能缘心力。是此性等。且如五识通三性。相质俱无记。不从於五。亦通三性。亦如五识身。无记性者。缘五尘境。其性虽同。而相见分各守自性。不是随彼能缘心故。方成无记性。余皆准知。种不随者。自有能生种子。不从能缘种子而生也。系不随者。且如欲界系五识。缘自界五尘。斯乃所缘五尘。自是欲界系。非随能缘心。成欲界系也。

 

三通情本


带质境即性种系三。各通情本。性通情本者。且如第七。缘第八见分。判此相分。若从本质。是无覆无记也。若从能缘。是有覆无记也。种通情本者。谓现行相分。既随见质。名有覆无覆。能生种子。亦应随应属见质问带质相分有别种子耶。答尒也。且如第七现相。随於见质递於二性。此相熏种。种随现相。亦名二性。後相依此二性种生。是其种子相也。界通情本者。判此界系。应随质见。非自是此界系者也。

 

性等同异


或性虽同。而系种不同。如在下地。缘上界天眼耳。或系虽同。性种不同。如五识缘自界五尘。或种虽同。而系不同。约聚论之即有。一法论之即无。如第八识聚。心所所缘。与见同种。心王所缘。界系不同。如斯等类。准思可知矣。

 

二三合等


於三类境。或有唯一。或有二合。或有三合。谓唯一者。各别三境也。二合者。如第八识。缘自地散境。心王所缘。是初性境。心所所缘。是独影境。五识所缘。自地五尘。是初性境。亦得说是带质之境。如第六识。缘过未五蕴。得是独影。亦得说是带质之境。熏成种子。生本质故。三合者。如因第八。缘定果色。心所所缘。唯是独影。心王所缘。是实性境。亦得说为带质之境。第六所变。定果之色。为本质故。如斯等类准思可知。

 

三藏伽陀


三藏伽陀云。性境不随心。独影唯从见。带质通情本。性种等随应。此颂出二执章。及枢要上本也。性境。有三不随。故云不随心。独影。无有不随故云唯从见。带质有三通情本。故云通情本。或於三类境。有唯一二合三合等。或於性种系。有同不同。故云随应。

 

四分种子


於四分中。後三分。必同种生。若见相二分。有别种生。有同种生。有同异种生。谓别种生者。即性境也。同种生者。即独影境也。同异种生者。即带质境也。问本质影像。同别种如何。答且依一义。以别种为胜耳。

 

因等四缘


有为诸法。从因缘生。如幻假有。谓色法及诸种子。依二缘生。心法依四缘生。所谓四缘者一因缘。二等无间缘。三所缘缘。四增上缘也。因缘者。谓有为法。亲辨自果。此体有二。一种子。二现行。种子者。谓本识中。善染无记。诸界地。有漏无漏色非色。报非报等。[工*刀]能差别。能引次後自类[工*刀]能。及起同时自类果。此唯望彼。是因缘性。现行者。谓七转识。及彼相应。所变相见。性界地等。除佛果善。极劣无记。余熏本识。生自类种。此唯望彼。是因缘生。等无间缘者。谓八现识。及彼心所。前聚於後。自类无间。等而开导。令彼定生。心所与心。虽恒俱转。而相应故。和合似一。不可施设。离别殊异。故得互作等无间缘。心与心所。如何似一。同一所缘。同一所依。同一时转。同一性摄。是故似一也。所缘缘者。谓若有法。是带己相心。或相应。所虑所托。此体有二。一亲。二踈。若与能缘体不相离。是见分等。内所虑托。应知彼是。亲所缘缘。若与能缘。体虽相离。为质能起内所虑托。应知彼是。踈所缘缘。增上缘者。谓若有法。有胜势用。能於余法。或顺或违。虽前三缘。亦是增上。而今第四。除彼取余。有为无为。皆有不障之力。谓之胜势用。与违顺法。能得为缘。谓之或顺或违。如何与违法得为缘。如夫霜雪。与违青之黄业。为增上缘。非前灭法。此顺违用。於四处转。生住成得。四事别故。

 

种子二缘


现行望自亲所熏种。能为二缘。即因增上。唯除第八。及六识中。极劣无记。非能熏故。与非亲种以不辨体。唯一增上。种望亲种。亦具二缘。於非亲种。亦一增上。非唯有漏。净种亦尒也。

 

因果同时


能熏识等。从种生时。即能为因。复熏成种。三法展转。因果同时。如炷生熖。熖生焳炷。亦如束芦。更互相依。因果俱时。理不倾动矣。

 

因果异时


前念种子。生後念种。斯乃自类相生。因果异时。不同种现相望。因果同时。

 

名言种子


名言种子。有其二种。一表义名言种子。二显境名言种子。因名起种。名表义名言种子。表义名言。即能诠义。音声差别。非诠表声。是非名言。然名是声之屈曲差别。唯无记性。不能熏成色心等种。以因名故。心随其名。变似五蕴三性法等。而熏成种。虽亦有依句等。而成熏习。摠说为名。诠召诸法。名最胜故。名言进退摄句字故。不因名言。熏成种子。名显境名言种子。显境名言。即能了境。心心所法。即是一切七识。见分等心。非相分心。此见分等。实非名言。能显所了境。如言说名。显所诠法。故名为名。表义名言。唯第六识缘之熏习。余皆不缘。亦不能发。显境名言。通前七识。非第八识。随二名言。所熏成种。作有为法。各别因缘。

 

执非执受


於第八识。所变三境。如何分别执受非执受。谓若约能生觉受。有根身是执受。种子及器界是非执受。据实言之。生觉受者。唯是身根。以余四根色香味触。不离身根。同聚一处。亦名觉受。若约安危共同。种子及有根身。是执受。器界是非执受。善趣名安。恶趣名危。第八若安。种子有根身。亦随安稳。第八若危。种子有根身。亦随危厄。故云共同。执是摄义持义。受是。领义觉义。摄为自体。领受为境。持令不坏。能生觉受。故名执受。名非执受。翻之可知矣。

 

十二因缘


生死相续。由惑业苦。发业润生。烦恼名惑。能感後有。诸业名业。业所引生。众苦名苦。惑业苦种。皆名习气。前二习气。与生死苦。为增上缘。助生苦故。第三习气。望生死苦。能作因缘。亲生苦故。此惑业苦。应知摠摄十二有支。谓从无明。乃至老死。一无明支者。以行蕴中。无明为体。不取余法。斯乃与行得为因缘。此通现行及种为体。二行支者。造作为行。以身语意三行为体。心心所为体。行体是思。此身语意三在欲界。名福非福。身语在色界。意亦通无色。名为不动。此支亦通现行种子。三识支者。了别名识。唯取阿赖耶识。亲因缘为体。果报主故。此唯种子。不取现行。四名色支者。即除六根触受法种。皆名色摄。谓色蕴中。除根余色。除受蕴全。除行蕴触。除识蕴中本识意根。余想蕴全。三蕴少分。为名色支体。此唯异熟性也。言名色者。相违释。谓无色蕴名名。色蕴名色。何故无色蕴名名。谓顺趣种种所缘境义。或依言说名。分别种种所缘境义。故说为名。何故色蕴名色。谓於彼彼方所。种殖增长义。及变碍义。故说为色。五六处支者。生长门义名为处。是内六处。唯取彼异熟种。即五色根。及前六识。若有异熟。居过去世。说为意也。六触支者。触境名触。除第七识。取第八相应触全。六识之中异熟触。此唯种子。七受支者。领纳名受。此亦同前触。应知亦唯种子。八爱支者。躭染名爱。唯取爱数一法为体。正唯修断。助润通见。此通现种。九取支者。追欲名取。通取一切烦恼。正唯修断助润通见。此通种现。十有支者。爱取合润。能引业种。及所引因转名为有。俱能近有後有果故。十一生者。蕴起名生。即五果现行。不取种子。以异熟五蕴为体。谓从中有。至本有中。未衰变来。皆生支摄。十二老死者。变异名老。灭无名死。亦以异熟五蕴为体。不取种子也。无明爱取。是惑所摄。行有一分。是业所摄。七有一分。是苦所摄也。前十是因。後二是果。如斯因果。定不同世。因中前七。与爱取有。或异或同。若二三七。各定同世也。

 

无明细辨


此无明支。取发业者。如胜鬘经。有五住地。即见一处。欲色有及无明住地。前四烦恼[障-日+田]。能发诸业。第五所知[障-日+田]。不能发业。於此五中。唯取前四。於发业中。有能通发摠别业者。有但发摠报者。有唯发别报者。今取兼发摠别。及唯发摠报者。不取唯别。於中复有助正发业。通取助正。正发行者。唯见所断。谓麁猛故。助者不定。谓助发人天摠报之业。亦通修道。助发恶趣摠报之行。多唯见断。发别报等。少亦通修。又此无明。通於相应不共缠及随眠。现行名缠。种名随眠。现行分二。与本惑俱。名为相应。不与本俱。名为不共。然多说是主独行。迷因果理。行相细故。不同非主独行无明。

 

十一殊胜


虽诸烦恼。皆能发润。而发业位。无明力增。以具十一殊胜事故。如缘起经说。一所缘胜。遍缘染净故。二行相胜。隐真显妄故。三因缘胜。惑业生本故。四等起胜。等能发起。能引所引。能生所生。缘起法故。五转异胜。随眠缠缚相应不共。四转异故。六邪行胜。於谛起增益。及损减行故。七相状胜。微细自相。遍爱非爱。共相转故。八作业胜。作流转所依事。作寂止能[障-日+田]事故。九障碍胜。障碍胜法。及广法故。十随转胜。乃至有顶。犹随转故。十一对治胜。二种妙智。所对治故矣。所以不说余惑。亦名发业支也。

 

行支细辨


或有一业。唯感摠报。或有一业。通感摠别。并是行支也。顺现受业。别助当业。皆非行支。此皆唯能。感别报果也。感当业中。别有一业。唯感别报。谓之别助当业。

 

五种熏发


名言熏习发识等种。未必一时。虽有前後。杂乱不定。於生果相。未辨何前。何者为後。然此五种。由业熏发。必是同时。由行熏识。业力种成。令五种子。一时转变。於生死位。能生自果而已。

 

识等次叙


识等五种。由业熏发。虽实同时。而依主伴。摠别胜劣。因果相异。故诸圣教。假说前後。谓本识为主。异熟主故。余四为伴。是助伴生。就彼四中。名色是摠。而体性宽。余三是别。而义用狭。就後三中。六处以受等依是胜。余二以依处生是劣。就後二中。触以能生受是因。受以触所生是果也。或依当来生起分位。现在已起分位。有次第故。说有前後。非行熏时。及实生果。有其前後。谓续生时。因识相显。次根未满。名色相显。次根满时。六处明盛。依斯发触。因触起受。尒时乃名受果究竟也。

 

爱取润业


爱能润业。取支亦尒。且依初後。分此二支。要数溉灌。方生有牙。譬如麦等。时时受润。而得生长。虽诸烦恼。皆能发润。於润业位。爱力偏增。虽取支中。摄诸烦恼。而爱润胜。故十地经。说是爱增也。

 

润生相貌


於润生位。有中生殊。於润中有。起自体爱。於润生有。起境界爱。以於死有。不见中有。谓我无有。起自体爱。於中有位。见生处故。起境界爱。谓於彼业所得生处。还见如是种类有情。喜乐驰趣。即於生处。境色所碍。中有终灭。生有续起也。

 

中有爱润


若有於此非等引地。没已生时。依中有位。而起染污意识。结生相续。谓男女互。於父母之处。起贪及恚。而缘父母不净。谓为己有。而生贪爱。或缘当生有果起爱。故得润生。中有染识灭时。其异[烈-列+就]识。托母胎中。与赤白渧。同一安危。令相和杂。成羯罗蓝。

 

能所引生


无明及行。名能引支。能引识等。五果种故。识等五种。名所引支。是前二支。所引发故。爱取及有。名能生支。近生当来。生老死故。生及老死。名所生支。是爱取有。近所生故。

 

缘起得名


瑜伽论中。释缘起名。有其五释。一云。由烦恼系缚。往诸趣中。数数生起。故名缘起。是依缘所起之处释名。二依托众缘。速谢灭已。续和合生。故名缘起。此依刹那义释名。三众缘过去而不舍离。依自相续。而得生起。故名缘起。四数数谢灭。复相续起。故名缘起。此依数坏数灭义释。五於过去世。觉缘性已。等相续起。故名缘起。如世尊说。我已觉悟。等起宣说。即由此名。展转传说。故名缘起。

 

五性各别


摠分众生。有五种姓。一菩萨。二独觉。三声闻。四不定。五无姓。即是十卷。入楞伽第二卷。无上依经上卷。善勇猛般若第一卷。大般若第五百九十三卷。说五种姓。大庄严论第一卷末种姓品。及瑜伽第二十一声闻地。皆说有五种姓别。故知定有法尒差别种子也。

 

三时教相


如来说教。随机所冝。机有三品不同。教遂分三时。诸异生类。无明所肓。起造惑业。迷执有我。於生死海。沦没无依。故大悲尊初成佛已。仙人鹿苑。转四谛轮。说阿笈摩。除我有执。令小根等。渐登圣位。彼闻四谛。而断我愚。尚於诸法。迷执实有。世尊为除彼法有执。次於鹫岭。说诸法空。所谓摩诃般若经等。令中根品。舍小趣大。彼闻世尊。蜜义意趣。说无破有。便拨二谛。性相皆空。为无上理。由此二圣。互执有空。迷谬竞兴。未契中道。如来为除此空有执。於第三时。演了义教。解深密等会。说一切法。唯有识等。心外法无。破初有执。非无内识。遣执皆空。离有无边。正处中道。於真谛理。悟证有方。於俗谛中。妙能留舍。如瑜伽论七十六。解深密经第三。广说其相。为对渐悟。说教三时。若对顿悟。无三时别。若对渐悟。即有年月前後次第。若从所说。未必如是。唯约义类相从以为三时。若夫华严。属第三时。岂拘说时前後者哉。

 

定有七名


定有七名。一名三摩呬多。此云等引。通有无心。唯定非散。何故名曰等引。谓引等故名等引。以身心中。所有分位。安和之性。平等之时。名之为等。由定力故。引生此等。或等所引。故名等引。以前加行。入定之时。制伏沉掉。名之为等。此等引生在定分位。二名三摩地。此云等持。唯是有心。而通定散。谓以平等。持心心所。但於境转。名为等持。三名三摩鉢底。此云等至。通有无心。等引宽通。摄一切有无心位。诸[工*刀]德法。等至不尒。何故名为等至。谓至等故名等至。定数势力。令身心等。有安和相。名之为等。或等至故名等至。由前加行。伏沉掉等。至此安和分位也。四名駄那演那。此云静虑。通摄有无心定。漏及无漏。染与不染。依色四地。定慧平等。故名静虑。五名质多翳迦阿羯罗多。此云心一境性。即是等持也。心专一境。依教而缘。证解所缘。心便明净。非是定心。唯缘一物。即随所注。心多少境或一刹那。别欲注心处。深取所缘。定即得生。非要前後。唯缘一境。六名奢摩他。此云止。唯是有心。净定。不通散位。能止住心。故名曰止。七名现法乐住。唯在静虑。根本非余。净不通散。从果得名也。

 

闻等三慧


三慧有二。别体义说也。别体三慧者。一闻所成慧。二思所成慧。三修所成慧也闻所成慧依止於文。但如其说未善意趣。谓依听闻。以文为先。而观义者也。以闻为因。因闻所成之慧。名闻所成慧。依士释也。思所成慧。亦依於文。不唯如说。能善意趣。谓依思虑。以义为先。而观文者也。由思筹度。胜慧方生。因相应思。所成之慧。名思所成慧。隣近释也。或因於思。所成之慧。依主释也。修所成慧。亦依於文。亦不依文。亦如其说。亦不如说。能善意趣。谓依於修。俱於文义。证解明了也。修者证义。明证境故。体即定数。因定相应。所成之慧。隣近释也。或因於定。所成之慧。亦依主释也。修慧是定。闻思二慧。是散非定。义说三慧者。局在八地已上虽一慧体。一刹那中。义分为三。实无别体。但是修慧。假说闻思。谓能取外境。而寻於义。名为闻惠。能善筹度。先理後文。名为思慧。於此二中。能证明显。即名修慧。圣智迅速。於一念慧。义分如此。七地已前。虽无漏心。而闻教法。或先文知义。或先义缘文。或文义俱时而照。不同八地已上。常恒无间。文义俱照而已。

 

四重出体


凡论出体。摠有四重。一摄相归性体。即一切法。皆性真如。故大波若经。理趣分说。一切有情。皆如来蔵。胜鬘经说。夫生死者。是如来蔵。无垢称言。一切众生皆如也。众贤圣亦如也。至於弥勒亦如也。诸经论说。如是非一。二摄境从识体。即一切法。皆是唯识。华严等说三界唯心。如是等文证非一。三摄假随实体。即诸假法。随何所依。实法为体。如说瓶等。以四尘为体。说诸不相应。是色心分位。是也。此类非一。四性用别论体色心假实。各别处収。如瑜伽?。说色蕴摄彼十处界。是也。此类众多。又有四重。一真如。二无相。三唯识。四因缘。此二四体。摄法义周。随其所应。释一切法也。

 

故不故思


审虑思。决定思。动发胜思。谓之三种思。前二种思。是发身语。远近加行。此与意俱故。作动意故。名曰意业。第三胜思正发身语。是其身语。二业体也。如是造业。谓之故思业。除此已外。不觉误犯。谓之不故思业。瑜伽第九十卷云。故思所造业者。谓先思量已。随寻思已。随伺察已。而有所作。彼或错乱。或不错乱。其错乱者。谓於余处。思欲杀害。或欲劫盗。或欲别离。或欲妄语。及欺诳等。如是思已。即以此想别处成办。不错乱者。当知其相。与此相违矣。

 

增不增业


起造诸业。而令习气增益。谓之增长业。设有故思。不起身语等。及虽起身语。而不令种增长谓之不增长业。瑜伽第九云。增长业者。谓除十种。一梦所作。二无知所作。三无故思所作。四不利不数所作。五狂乱所作。六失念所作。七非乐欲所作。八自性无记。九悔所损。十对治所损。除此十种。名增长业。不增长业。谓此十种。又八十九云。诸作不增长业。若无追悔。不修对治。尚可受果。名增长业。若追悔等。名不增长业。或先增长业。由追悔等。名不增长业。如未生怨。未追悔前。名增长业。追悔已後。名不增长业矣。

 

定不定业


瑜伽论第九十云。定受业者。谓故思所造重业。不定受业者。谓故思所造轻业。由三因缘。令业成重。一由意乐故。二由加行故。三由田故。由意乐者。谓由猛利缠等所作於同法者。见已欢喜。於彼随法。多随寻思。多随伺察。如是名为由意乐故。令业成重。曰加行者。谓於彼业。无间所作。殷重所作长时积集。又於其中。劝他令作。又即於彼。称扬赞叹。如是为由加行故。令业成重。由田故者。谓诸有情於己有恩。若住正行。及正行果。於彼发起。善作恶作。当知此业。说名为重。与彼相违。说名为轻。又第六十云。依末解脱者。建立定受业矣。谓世道伏断。乃至得圣。得无学等。名为解脱者。与此相违者。名为未解脱者也。

 

三业四业


阿毘达磨集论四云。业差别有三种。谓顺现法受业。顺生受业。顺後受业。顺现法受业者。若业於现法中。异熟成熟。谓从慈定起已。於彼造作若损若益。必得现异熟。如从慈定起。从无诤定起。从灭定起。从预流果起。从阿罗汉果起亦尒。又於佛为上首僧中。造善恶业。必得现异熟。又有余猛利。意乐方便。所行善不善业。亦得现异熟。顺生受业者。若业於无间生中。异熟成熟。谓五无间业。复有所余善不善业。於无间生。异熟成熟者。一切皆名顺生受业。顺後受业者。若业於无间生後。异熟成熟。是名顺後受业。杂集论八云。於此业中。从初熟位。建立顺现法受等名。不唯受此一位异熟。若业於此生造。即从此生已去。异熟成熟。说名顺现法受业。若业於此生造。从无间生已去。异熟成熟。说名顺生受业。若业於此生造。度无间生已去。异熟成熟。说名顺後受业矣。问何名无诤定。答杂集论七云。无诤者。谓依止静虑。於防护他所应起烦恼。住具足中。若定若慧。及彼相应。诸心心所矣。唯识论中。更加顺不定受业。以为四业也。

 

定不四业


瑜伽六十云。复有四业。一异熟定。二时分定。三二俱定。四二俱不定矣。了义灯五云。余三不定。第一。约报受虽是定。然时不定。第二。时定而报不定。故并不定。

 

决定三业


阿鼻达磨集论四云。云何名为决定受业。谓作业决定。受异熟决定。分位决定。杂集论七云。作业决定者。由宿业力。感得决定。异熟相续。於此生中。必造此业。何以故。应造此业。期限决定故。终不越限。必造此业。乃至诸佛世尊大神通力。亦不能为障。令其不造。随因决定力。果相续转变故。受异熟决定者。如先所说。故思造业。分位决定业者。如由此业。於现报中。必定受异熟。由此业必受生异熟。由此业必受後异熟。法华玄賛十云。若业道摄。名顺定业。加行後起。通定不定。又未悔未对治等。名决定业。已悔已对治等。名不定业。

 

五种故思


阿毘达磨集论四云。云何名为故思造业。谓他所教勑故思造业。他所劝请故思造业。无所了知故思造业。根本执着故思造业。颠倒分别故思造业。杂集论七云。他所教勑故思造业者。犹如有一。虽不欲乐。因他强力之所教勑。发起故思。行不善业。他所劝请故思造业者。犹如有一。虽不欲乐。因他劝请。因他引导。执为利益。发起故思。行不善业。无所了知故思造业者。犹如有一。不了得失。无所执着。随欲造业者所作。发起故思。行不善业。根本执着故思造业者。犹如有一。为贪瞋等。不善根缠故。其心猛乱执着。发起故思。行不善业。颠倒分别故思造业者。犹如有一。依不平等内见。爱乐邪法。为求当来。可爱异熟。发起故思。行不善业。前三故思作业。虽作不增长。轻故不必受异熟。後二故思作业。若作若增长。重故必定。受异熟矣。

 

福等三业


一福业。谓感欲界善趣异熟。及顺五趣受。之善业是也。前是人天摠业。後是五趣别业也。福者胜义。其相殊胜。自体及果。俱可爱乐。故名为福。二非福业。谓感恶趣异熟。及顺五趣异熟。之不善业是也。初是三恶趣摠业。後是五趣别业也。非福者劣义。其相鄙劣。自体及果。俱不可乐。故名非福。三不动业。谓感色无色界异熟。及顺色无色受。之业是也。前是摠业。後是别业也。此业以定所摄。定於自处。受其果报。不如欲界散业。遇缘而转。得余趣处受报。故名不动。或定地摄。名为不动。以定能住於一境也。


略述法相义卷中

Tags: 责任编辑:思过黑鹰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颂义八拔萃 【五卷】 下一篇唯识义 【六卷】
清净莲海佛学网: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交流论坛 联系我们
本站声明:本站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如侵犯了你的版权,请你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消息后24小时内删除。
清净莲海佛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