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邢台北盆水龙泉寺 09-17
·邢台泰兴寺 09-17
·邢台观音寺 09-17
·邢台天宫寺 09-17
·邢台天元普贤寺 09-17
·邢台石佛寺 09-17
·邢台北和寺 09-17
·邢台法灵寺 09-17
·邢台宁晋县云台寺 09-17
·邢台普光寺 09-17

文库热门

·邢台北盆水龙泉寺 09-17
·邢台泰兴寺 09-17
·邢台观音寺 09-17
·邢台天宫寺 09-17
·邢台天元普贤寺 09-17
·邢台石佛寺 09-17
·邢台北和寺 09-17
·邢台法灵寺 09-17
·邢台宁晋县云台寺 09-17
·邢台普光寺 09-17

TOP

略述法相义 【三卷】(三)
2018-02-13 20:20:50 来源:清净莲海佛学网 作者: 【 】 浏览:550次 评论:0

略述法相义卷下标目


四十一位    十住位次    十行位次    十向位次    十地位次    妙觉果满    入等三心    四加行位    真相见道    资等五位    三大僧只    十波罗密    三波罗密    功无功用    遍等三性    三性观行    伏断次叙    故意[〦/力]行    永灭不行    顿渐二悟    智增悲增    二种生死    二生死位    镜智心品    平等心品    察智心品    成智心品    妙平初起    镜事初起    初地所断    二地所断    三地所断    四地所断    五地所断    六地所断    七地所断    八地所断    九地所断    十地所断    金刚所断    极脱所乗    十种真如    依诠癈诠    变化身土    长时暂变    自受用土    他受用土    有边无边    自性身土    摩醯首罗    三身成道    三种常住    净八识聚    五重唯识

 

畧述法相义卷下


四十一位


菩萨行位。有其四十一。谓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妙觉也。

 

十住位次


一发心住。二治地住。三修行住。四生贵住。五方便住。六正心住。七不退住。八童真住。九法王子住。十灌顶住。谓之十住。第一发心住。谓菩萨创首。发於大菩提心。名发心住。於此位中。而修十信。谓一信心。二精进心。三念心。四惠心。五定心。六施心。七戒心。八护心。九愿心。十逈向心。虽精进等。九心各异。以信为主。俱时信之所助。故名十信也。第二治地住。谓净治三业。悲及有识。名治地住。第三修行住。谓修胜理观。起上妙行名修行住。第四生贵住。谓从诸圣法。正教中生。名生贵住。第五方便住。谓所修善根。皆为救物。名方便具足住。第六正心住。谓所闻赞毁。心定不动。名正心住。第七不退住。谓闻说三宝。三际有无心坚不转。名不退住。第八童真住。谓三业清洁。悟二世间。真简伪虚。童表无垢。故名童真住。第九法王子住。谓解真俗谛。悟法王法。将有所袭名法王子住。第十灌顶住。谓如太子之堪受王位。行渐胜故名灌顶住。何故通名住耶。菩萨在此。创安其心。於六度等。行未殊胜。但得住名。

 

十行位次


一欢喜行。二饶益行。三无恚行。四无尽行。五离痴乱行。六善现行。七无着行。八尊重行。九善法行。十真实行。谓之十行。第一欢喜行。谓为大施主。一切能舍。三时无悔。利誉不悕。愍生慕法。睹者欢敬。名欢喜行。第二饶益行。谓常持净戒。不染五欲。令伏众魔。一切众生。立无上戒。得不退地。名饶益行。第三无恚行。谓常修忍辱。谦卑恭敬。和颜爱语。不害自他。悟身空寂。怨对能忍。名无恚行。第四无尽行。谓假设多劫。受诸剧苦。求法济生。念念不息。名无尽行。第五离痴乱行。谓常住正念。恒无散乱於一切法。乃至生死。入胎出胎。无有痴乱。名无痴乱行。第六善现行。谓善入法皆无性相。三业寂灭。无缚无着。而复不舍化众生心。巧能随类。现生救物。名善现行。第七无着行。谓历诸尘刹。供佛求法。传灯度生。心无猒足。然以寂灭。观诸法故。而於一切。心无所着。名无着行。第八尊重行。谓尊重善根。智惠等法。皆悉成就。而由得斯诸尊重法。二利之行。更增修习。名尊重行。第九善法行。谓得四无[得-彳]。陀罗尼门。诸善惠法。能为众生。作清凉池。善守护正法。佛种不绝。名善法行。第十真实行。谓成就第一义谛之悟。学三世佛。真实之语。无二之语。如说能行。如行能说。语行相应。色心皆顺。名真实行矣。何故通名行。谓行六度等诸行胜故。名之为行。

 

十向位次


一救护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二不坏回向。三等诸佛回向。四至一切处回向。五无尽功德藏回向。六随顺一切坚固善根回向。七等心随顺一切众生回向。八如相回向。九无着无缚解脱心回向。十法界无量回向。谓之十回向。第一救护。众生离众生相回向。谓行六度。四摄法等。悉为救摄一切有情。令离生死。得涅盘乐。名救护众生。入平等观。不见怨亲。众生等相。名离生相。第二不坏回向。谓於三寳所。得不坏信。因持诸善。回向众生。令获善利。名不坏回向。第三等诸佛回向。谓学三世佛。不着生死。不离菩提。修回向事。名等诸佛回向。第四至一切处回向。谓修习一切。诸善根时。以彼善根。如是回向。令此善根。功德之力。至於一切。三寳之所。一切世界。众生之所。作诸供养。利益之事。譬如实际。无处不有。名一切处回向。第五无尽功德藏回向。谓修悔过善根。离一切业[障-日+田]。於诸如来。一切众生。所有善根。皆悉随喜。以此善根。皆悉回向。庄严一切。诸佛净刹。常作佛事。善巧方便。具诸功德。离诸虚妄。而无所着。由回向已。得无尽善根。名无尽藏功德回向。第六随顺一切坚固善根回向。谓以内外财。随众生意。而惠施之。见诸苦者。悲以身代。坚固安住自性[工*刀]德。以如是等诸善[工*刀]德。而回向已。令一切生。得大智惠。除灭大苦。名随顺一切坚固善根回向。第七等心随顺一切众生回向。谓能增长一切善根。修习究竟。安住忍力。閇恶趣门。永离颠倒。不着诸行。一切善根。由皆悉回向。为一切众生。作功德藏。普覆一切。?出生死。令得众善。等无差异。名等心随顺一切众生回向。第八如相回向。谓成就念智。安住不动。心无所依。寂然无乱。不违一切平等正法。严刹度生。所修诸善。皆顺如相。而为回向。名如相回向。第九无着无缚解脱回向。谓所摄善根。离憍慢等。所有缚着。得解脱心。行普贤行。所习诸善不执。为己及以他人。以无缚着。解脱之心。回向饶益品物一切。故名无着无缚解脱心回向。第十。法界无量回向。谓离垢缯系顶。受大法师记。法施他生。严净世间。出生智等。悉同虚空。而无限量。凢有善根。修於回向。悉等法界。故名法界无尽回向矣。何故通名回向。在斯位已。凢所修行。皆为回向。立回向名。

 

十地位次


一极喜地。二离垢地。三发光地。四熖惠地。五极难胜地。六现前地。七远行地。八不动地。九善惠地。十法云地。谓之十地。第一极喜地。初获圣性。具证二空。能益自他。生大喜故。第二离垢地。具净尸罗。远离能起微细毁犯。烦恼垢故。第三发光地。成就胜定。大法摠持。能发无边妙惠光故。第四熖惠地。安住[宋-木+取]胜。菩提分法。烧烦恼薪。惠熖增故。第五极难胜地。真俗两智。行相互违。合令相应。极难胜故。第六现前地。住缘起智。引无分别。[宋-木+取]胜般若。令现前故。第七远行地。至无相住。功用後边。出过世间。二乗道故。第八不动地。无分别智。任运相续。相用烦恼。不能动故。第九善惠地。成就微妙。四无碍解。能遍十方。善说法故。第十法云地。大法智云。含众德水。蔽如空麁重。充满法身故矣。何故通名地耶。如是十地。摠摄有为无为功德。以为自性。与所修行。为胜依持。令得生长。故名为地。能证所证。以为地躰。即通真如正智。皆能生长。真如何名令得生长。今者不言如为能生。但言行是所生。彼为增上缘。行自从种子生故。

 

妙觉果满


颂曰。此即无漏界。不思议善常。安乐解脱身。大牟尼名法。此谓二转依果。由转烦恼。得大涅盘。转所知[障-日+田]。证无上觉。谓之二转依果。即是究竟无漏界摄。诸漏永尽。非漏随增。性净圆明。故名无漏界。是藏义。此中含容无边希有。大功德故。或是因义。能生五乘。世出世间。利乐事故。微妙甚深。超过寻思。言议道故。言不思议。清净法界。远离生灭。极安稳故。四智心品。妙用无方。极巧便故。并顺益相。而违不善。故说为善。清净法界。无生无灭。性无变易。故说为常。四智心品。所依常故。无断尽故。亦说为常。清净法界。众相寂静。故名安乐。四智心品。永离恼害。故名安乐。此二自性。皆无逼恼。及能安乐一切有情。二乗所得。二转依果。唯永远离。烦恼[障-日+田]缚。无殊胜法。故但名解脱身。大觉世尊。成就无上寂默法故。名大牟尼无量无边。力无畏等。大[工*刀]德法。所庄严故。亦名法身。躰依聚义。摠说名身。如是法身。有三相别。一自性身。二受用身。三变化身。一自性身。谓诸如来。真净法界。受用变化。平等所依。离相寂然。绝诸戱论。具无边际。真常[工*刀]德。是一切法。平等实性。亦名法身。大[工*刀]德法。所依止故。二受用身。此有二种。一自受用。谓诸如来。三无数劫。修集无量。福慧资粮。所起无边。真实[工*刀]德。及极圆净。常遍色身。相续湛然。尽未来际。恒自受用广大法乐。二他受用。谓诸如来。由平等智。示现微妙。净[工*刀]德身。居纯净土。为住十地。诸菩萨众。现大神通。转正法轮。决众疑网。令彼受用。大乗法乐。合此二种。名受用身。三变化身。谓诸如来。由成事智。变现无量。随类化身。居净秽土。为未登地。诸菩萨众。二乗异生。称彼机冝。现通说法。令各获得。诸利乐事也。

 

入等三心


十地各有入住出心。入地未久。谓之入心。久住时分。谓之住心。久住之後。渐近後位。谓之出心。三心各经。多俱胝百千大劫也。似如十地。各有三心。地前诸位。亦当得有。入住出心也。

 

四加行位


第十回向。满心之位。修四加行。谓燸顶忍世第一法。此位菩萨。修四寻思。四如实观四寻思者。寻思名义自性差别。假有实无。如实遍知此四离识。及识非有。名如实智。名者。谓色受等。亦摄名因名果等。寻思名因者。谓字字身。多字身。及声等。名果者。句及名身。多名身。多句身等。皆名之果。名召法胜。但说寻名义者。如名身等。所诠表得。蕴处界等。若躰若义。摠名为义。以义宽故。不说自体。自性。谓体也。差别。谓体上差别也。名义各有自性差别。名义相异。故别寻思。二二相同。故合寻思矣。依明得定。发下寻思。观无所取。立为燸位。谓此位中。创观所取。名等四法。皆自心变。假施设有。实不可得。初获惠日前行相。故立明得名。即此所获。道火前相。故亦名燸。依明增定。发上寻思。观无所取。立为顶位。谓此位中。重观所取。名等四法。皆自心变。假施设有。实不可得。明相转盛。故名明增。寻思位极。故复名顶。依印顺定。发下如实智。於无所取。决定印持。无能取中。亦顺乐忍。既无实境。离能取识。宁有实识。离所取境。所取能取。相待立故。印顺忍时。摠立为忍。印前顺後。立印顺名。忍境识空。故亦名忍。下忍起时。印境空相。中忍转位。於能取识。如境是空。顺乐印可。上忍起位。印能取空。依无间定。发上如实智。印二取空。立世第一法。谓前上忍。印能取空。今世第一法。二空双印。从此无间。必入见道。故立无间名。异生法中。此[宋-木+取]胜故。名世第一法。

 

真相见道


见道者。唯在初地入心。加行无间。此智生时。体会真如。以初照理。名曰见道。无漏正智。照理名见。行人游履。而趣极果。名之曰道。见即是道。然此见道。畧说有二一真见道。二相见道。初真见道。亦云一心真见道。谓若时菩萨。於所缘境。无分别智。都无所得。不取种种戱论相故。尒时乃名实住唯识真胜义性。即证真如智与真如。平等平等。俱离能取所取相故。此缘真智。狭带真如之体相起。故名所缘。非带彼相分。而起名缘。虽无相分。而可说此带如相起。不离如故。虽有见分。而无分别。说非能取。非取全无。实证二空。所显真理。实断二鄣。分别随眠。虽多刹那。事方究竟。而相等故。摠说一心。多刹那者。无间解脱二道也。谓合三界分别烦恼。以为一品。又合三界分别所知。以为一品。合此二[障-日+田]。而一念断。以生空智。断烦恼[障-日+田]。以法空智。断所知[障-日+田]。断惑一念。名无间道。证理一念。名解脱道。问断证之位。当是俱时。如彼明来闇去之时。何有二道耶。答此有二因。一虽无间道。已无惑种。证彼无为。由加行期心别故。谓无间道能断惑。解脱道能证灭。有此用别。起解脱道。二无间道时。虽无惑种。而未舍彼无堪任性。为舍此故。起解脱道。次相见道者。真见道後。方得生起。前真见道。证唯识性。後相见道。证唯识相。前真见道。根本智摄。後相见道。後得智摄。此智二分俱有。思惟似真如相。不见真实真如性故。此复有二。一观非安立谛。二缘安立谛。初观非安立谛者。此有三品心。一内遣有情假缘智。能除耎品分别随眠。二内遣诸法。假缘智。能除中品分别随眠。三遍遣一切有情诸法假缘智。能除一切分别随眠。何故得有如是三心。谓人法二[障-日+田]。各分上下。麁者为上。细者为下。合为四类。然二麁者。各别除之。以智犹弱。未双断故。若上品智。方能双断。然初二智。未能殊胜。但缘内身。除我法假。第三心时。其智上品。能广缘一切内外我法。故三别也内遣者唯缘内身。而遣假故。有情假者。先解有情。皆妄所计。但有内心。似有情现。谈其无躰。名之为假。缘智者。能缘心。即缘内身为境。遣有情假。之缘智也。下皆准知。初起名耎。次智名中。胜前劣故。後起名上。於断见惑。此智[宋-木+取]上故。以惑从智。说三品也。问真见道时。已实断证。何得重有。如是断证耶。答今此断证。非实断证。但以假相。法则彼真也。如何法则。谓真见道有二空见分。二空见分。各有无间解脱二道。有四见分。无间道中。人法见分。各别法故。有初二心。解脱道中。人法二见。摠法有第三心。无间所断。有差别故。各别法则。解脱所证。唯一味故。摠而法则。次缘安立谛。有十六心。此复有二。一者依观所取能取。别立法类十六种心。二者依观下上谛境。别立法类十六种心。初十六心者。谓於苦谛。有四种心。一苦法智忍。谓观三界苦谛真如。正断三界见苦所断。二十八种。分别随眠何故名曰苦法智忍。苦者。苦谛。法者。苦谛教。智者加行道中。缘苦法之智。忍者。无漏忍。忍前苦法智。是故名曰苦法智忍。二苦法智。谓忍无间。观前真如。证前所断。烦恼解脱法。谓苦如能缘苦如之智。名苦法智。三苦类智忍。谓智无间。无漏惠生缘苦法忍。以後圣法。是此苦智之类。名为苦类。苦智有之。称於苦智。名苦类智。缘此之惠。名苦类智忍。四苦类智。谓此无间。无漏智生。缘苦法智。审定印可苦类智忍。缘苦类之智。名苦类智。决断言智。惠即不尒。忍智无别。随用标名。如於苦谛。有四种心。集灭道谛。应知亦尒。此十六心。八观真如。八观正智。法真见道。无间解脱。见自证分。差别建立。名相见道。所取。谓谛理。能取。谓缘理之智。法忍法智。缘谛理为境。观所取也。类忍类智。证前智品。观能取也。法忍。法真无间道见分。法智。法真解脱道见分。类忍。法无间道之自证分。类智。法解脱道。之自证分。印前智故。差别立也。次十六心者。谓观现前。不现前界。苦等四谛。各有二心。一现观忍。二现观智。如其所应。法真见道。无间解脱。见分观谛。断见所断。百一十二。分别随眠。名相见道。欲界名现前界。现於欲界。入见道故。上二界名不现前。现观忍。法真见道。无间道见分。现观智。法真见道。解脱道见分。欲界四谛四十。上界各三十六。谛各除瞋。故一百一十二也。

 

资等五位


五位。谓一资粮位。二加行位。三通达位。四修习位。五究竟位也。十住十行十回向。谓之资粮位。为趣无上正等菩提。修集种种胜资粮故。煗法顶法忍法世第一法。名加行位。加功而行。故曰加行。近见道故。立加行名。非前资粮。无加行义。真相见道。名通达位。加行无间。此智生时。体会真如。名通达位。出相见道已。住出地心。乃至第十地终。金刚无。间道来。并名修道。为断余鄣。证得转依。复数修习无分别智。故名修习位。二转妙果。名究竟位。即是究竟无漏界故。

 

三大僧祇


一切菩萨。因位修行。必经三大阿僧只劫。阿僧只。此云无数。斯乃超过一切筭数。故曰无数。非全无限。璎珞经下云。言一切菩萨行道劫数久近者。譬如一里二里乃至十里石。方广亦然。以天衣重三铢。人中日月岁数。三岁一拂此石。乃尽名一小劫。若一里二里乃至四十里。亦名小劫。又八十里石。方广亦然。以梵天衣重三铢。即梵天中。百宝光明珠。为日月岁数。三岁一拂。此石乃尽。名一中劫。又八百里石。方广亦然。以净居天。衣重三铢。即净居天。千宝光明镜。为日月岁数。三岁一拂。此石乃尽。故名一大阿僧只劫矣。资粮加行。经初僧只。自极喜地。至第七地。经第二劫。従第八地。至第十地。经第三劫。三只时量。未必齐等。但约修行浅深不同。以建立之。劫石等喻。且显长远。非云齐等。不同行相。种种差别。其旨如下。

 

十波罗蜜


十波罗蜜者。菩萨所修之行也。一布施波罗蜜。施有三种。谓财施。无畏施。法施。施财名财施。施他不令犲狼等畏。名无畏施。为他说法名法施。财益他身。法资益善根。无畏资他心。二戒波罗蜜。戒有三种。谓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转舍不善。谓之律仪。律谓法律。仪谓仪式也。转生善法。谓之摄善。转生利生。谓之饶益。三忍辱波罗蜜。忍有三种。谓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谛察法忍。虽遇敌害。愍彼不舍。谓之耐怨害忍。虽遇寒热等苦。更无退转。谓之安受苦忍。真如理躰。是无生法。证彼之智。谓之谛察法忍。亦名无生法忍也。四精进波罗蜜。精进有三种。谓被甲精进。摄善精进。利乐精进。发猛利乐欲。名被甲。如着钾入阵。即无所畏。有大威势。余二可知。五静虑波罗蜜。静虑有三种。谓安住静虑。引发静虑。辨事静虑安住现法乐住。故名安住。引发六通。故名引发。辨利生事。能令止息饥俭等苦。故名辨事。六般若波罗蜜。般若翻惠此有三种。谓生空无分别惠。法空无分别惠。俱空无分别惠简异後得。言无分别。七方便波罗蜜。方便善巧有二种。谓回向方便善巧。?济方便善巧。此由般若。及与大悲。以诸善根。回求无上菩提是般若。作诸有情。一切善利是大悲。八愿波罗蜜。愿有二种。谓求菩提愿。利乐他愿。九力波罗蜜。力有二种。谓思择力。修习力以由思择。修习二力。令前六度。无间现行。思择诸法。而修习故。十智波罗蜜。智有二种。谓受用法乐智。成就有情智。由施等六。成立此智复由此智。成立六种。名受法乐由此妙智。能正了知此施戒等。饶益有情。名成有情。波罗蜜多。此云到彼岸。到涅盘故。

 

三波罗蜜


十波罗蜜。有三种名。一名波罗蜜多。谓初无数劫。尒时施等。势力尚微。被烦恼伏。未能伏彼。由斯烦恼。不觉现行。纯是有漏。去无相远。带相修习。由此但名波罗蜜多。二名近波罗蜜多。谓第二无数劫。尒时施等。势力渐增。非烦恼伏。而能伏彼。由斯烦恼。故意方行。是通无漏。隣无相故。或近无加行。故名曰近。三名大波罗蜜多。谓第三无数劫。尒时施等。转增能毕竟伏一切烦恼。由斯烦恼。永不现行。是纯无相。任运长时。故名为大。初地已前。一行中修一行。谓以当位行为首。兼修余一行。初地已去。一行中修一切行。谓以当地行为首。修诸。八地已去。一切行中。修一切行。谓非唯以当地行为首。亦以施等为首修余也。所谓当地所修行者。初地修檀。乃至十地。修智度也。

 

[工*刀]无[工*刀]用


七地已前。谓有[工*刀]用。八地已上。谓无[工*刀]用。若对佛果。八地已上。尚有[工*刀]用。谓二乘圣者。十地菩萨。於能治药。所治之病。俱不能遍了知尽。故於後得智中。为他说法。必须假藉寻伺二法。与佛稍别。佛无[工*刀]用。而说法故。八地已去。虽无[工*刀]用果未满。故尚有任运[工*刀]用也。又[工*刀]用有二。一自利。二利他。前八地已去皆无後八地已上犹有。七地已前。二用并有。八地已去无[工*刀]用者。无自利用。任运入地。非於利他。亦无[工*刀]用。佛二俱无。故说法时。不假[工*刀]用。有正思惟。躰即是思。不名为寻。

 

遍等三性


一遍计所执性。谓由彼彼虚妄分别。遍计种种所遍计物。谓所妄执。蕴处界等。若法若我。自性差别。此所妄执。自性差别。摠名遍计所执自性。如是自性。都无所有。理教推徵。不可得故。谓之遍计所执。周遍计度。故名遍计。二依他起性。谓众缘所生。心心所体。及相见分。有漏无漏。皆依他起。依他众缘。而得起故。名依他起。三圆成实性。谓二空所显。圆满成就。诸法实性。名圆成实。显此遍常。体非虚谬。简自共相虚空我等。体遍。即圆满也。是简自相。诸法自相。局法体故。不通於余。若通於余。便非自相。故唯真如。能遍诸法体常。即成就也。是简共相。诸法无常。空无我等。虽遍诸法。体非实有。非有实体。贯通诸法。唯有观心。无共相体。既尒不应说彼体性是常法体非虚谬。即诸法实性。是简虚空我等。小乗外道。执虚空我。亦体是常。能遍诸法。说彼虚谬。非法实性。非虚之言。简异虚空。非谬之言。即简我等。等妄执故。具此三义。名圆成实。无漏有为。亦得称为圆成实性。亦具三义。一者离倒。体非染故。是其实义。二者究竟。诸有漏法。加行善等。以非究竟。不能断惑。诸无漏法。以究竟故。能断诸染。是其成义。三者胜用周遍。谓能普断一切染法。普缘诸境。缘遍真如。是其圆义故净依他。亦是此性也。

 

三性观行


一切愚夫。迷执於境。起烦恼业。生死沉沦。不解观心。勤求出离。哀愍彼故。说唯识言。令自观心。解脱生死。唯谓简别。遮无外境。识谓能了。诠有内心。识体即唯。持业释也。识性识相。皆不离心。心所心王。以识为主。归心泯相。摠言唯识。唯遮境有。执有者丧其真。识蕳心空。滞空者乖其实。所以晦斯空有。长溺二边。悟彼有空。高履中道。以所观境。通三自性。是故名曰唯识三性观也。菩提萨埵。虽行愿多。专以此观。而为本行。为成此观。兼修余行。

 

伏断次叙


烦恼所知。分别现行。资粮位渐伏。加行位顿伏。少分伏名渐伏。犹有余故。全分伏名顿伏。更无余故。资粮位。伏其麁者。加行位伏其细者。因邪师教。所起名麁。由自分别所起名细。分别二[障-日+田]。种子习气。俱初地断。谓无间道断种解脱道断习也。烦恼[障-日+田]中修所断种。金刚喻定。现在前时。一切顿断。彼[障-日+田]现起。地前渐伏。初地已上。能顿伏尽。令永不行。如阿罗汉由故意力。前七地中。虽暂现起。而不为失。有不怖者。故起烦恼。怖者不然。八地已上。毕竟不行。道力胜故。所知[障-日+田]中修所断种。於十地中渐次断灭。金刚喻定。现在前时。方永断尽。彼[障-日+田]现起。地前渐伏。乃至十地。方永伏尽。八地已上。六识俱者。不复现行。无漏观心及果。相续能违彼故。第七俱者。犹可现行。法空智果。起位方伏。若俱生烦恼[障-日+田]习气。於十地间。地地除之。问体上气分。谓之习气。如纳香箧。虽取其香。余香犹在。何故犹有种子体在。习气先灭耶。答种体先灭。气分後灭。如纳香箧。余香犹在。有种子体。习气先灭。如香先灭。麝香体有。何必一槩耶。

 

故意方行


俱生烦恼[障-日+田]之现起。地前渐伏。初地已上。能顿伏尽。令永不行。如阿罗汉。由故意力。前七地中。虽暂现起。而不为失。何故故起。为利有情也。如何故起。谓若有人。将害千人。菩萨以愍多人。杀彼一人。故起嗔恚。而犯杀业。生地狱中。代有情苦。或依大悲相应智力。助於人天古业。故起贪爱。润人天生。受随类身。济度众生也。

 

永灭不行


八地已上。能毕竟伏一切烦恼。由斯烦恼。永不现行。谓第六识。生空无漏。相续无间也。何故不故起耶。谓故起烦恼。本拟润生。八地以去。无分段死。无由可藉烦恼助润。若尒何故。不断种子。谓惑种在变易时长。不假数资若无惑种。变易时促。如二乘无学。愿数数资。又十地练根。偏求菩提。是故不假断烦恼种。烦恼虽在。不[障-日+田]得地。是故不断也。烦恼不能助润变易。谓惑种在。变易时长者何也。谓虽非亲。助润变易。如分段生。远势亦有。故令变易。其时长也。

 

顿渐二悟


於菩萨乘。分为二类。谓顿悟渐悟也。顿悟者。无始以来。唯有菩萨。无漏种子。其性顿大。不经二乗。直入菩萨。故名顿悟。亦名直往。渐悟者。无始以来。并具三乗。无漏种子。是故先经二乗行果。然後回心。入菩萨行。既非直入。故名渐悟。此渐悟人。回心之後。稍经劫数。而入资粮。僧只时分。谓初果回心者。经八万劫。二果回心者。经六万劫。三果回心者。经四万劫。四果回心者。经二万劫。独觉回心者。经十千劫。

 

智增悲增


智惠增上。谓之智增菩萨。大悲增上。谓之悲增菩萨。顿悟渐悟。各有此二类。於渐悟中。从不还阿罗汉。而回心者。必是智增也。从预流一来。而回心者。或成智增。或成悲增。初二果人。有欲惑故。或成悲增。本性下劣。恐生死故。或成智增。

 

二种生死


生死有二。一分段生死。谓诸有漏。善不善业。由烦恼[障-日+田]。缘助势力。所感三界。麁异[就/火]果。身命短长。随因缘力。有定齐限。故名分段。取名言熏习。识等五种。而为亲因。福及非福不动三业。为胜增上能招感缘。一切烦恼。摠能为发业。润生之缘。由斯分段。异[就/火]得生。二不思议变易生死。谓诸无漏。有分别业。由所知[障-日+田]。缘助势力。所感殊胜。细异[就/火]果。由悲愿力。改转身命。无定齐限。故名变易。无漏定愿。正所资感。妙用难测。名不思议。有分别业。即後得缘事智俱之思。思亦即愿。故不别说。由所知[障-日+田]。执彼菩提有情为有。而起悲愿。即以识等五果种子。而为亲因缘。欲界福业。并色不动。除无想天。及五净居。为近胜缘。依四静虑。缘事无漏。後得悲智。相应定愿。而为远胜缘。虽实变易。用名言种。而为亲因。福不动业。为增上缘。若无无漏。无胜堪能。感变易生。由所知[障-日+田]。方发悲愿。故起无漏。资身故业。今隐所资。但举能资。及以能发。胜劣两缘。明变易生。体是有漏。说无漏界外生死者。依胜缘说马。二种生死。正取异[就/火]第八为体。兼通余识异[就/火]五蕴也。

 

二生死位


或有菩萨。初地即能。伏诸烦恼。故初地得变易生死。或有乃至八地方得。谓有唯受分叚非变易。谓诸凢夫。四果定性。或唯受变易非分段。谓二乗无学。不定性者。八地已上菩萨。或亦受分段。亦受变易。谓前三果不定性。七地已前。以由自在受变易。烦恼未尽受分段。有起烦恼。谓悲增上者。有不起烦恼。谓智增上者。或虽悲智等。而所乐行不同。一怖故伏惑。恐为失。一不怖。故起。利生故。或伏或不伏。有此差别也。

 

镜智心品


大圆镜智相应心品。谓此心品。离诸分别。所缘行相。微细难知。不忘不愚一切境相性相清净。离诸杂染。纯净圆德。现种依持。能现能生。身土智影。无间无断。穷未来际。如大圆镜。现众色像。不愚者。不迷闇义。由此如来。名一切种智。及一切智不忘者。恒现前义。由此如来。成不忘失法。纯者。无杂。净者。离染。圆者。满义。纯简因无漏。净简一切有漏。圆简二乗无学[工*刀]德。现行[工*刀]德之依。种子[工*刀]德之持矣。何故名大圆镜智耶。谓依佛智镜。诸处境识。众像影现。平等平等。故以为喻。圆镜即智持业释。相应心品言。通相应法。此品缘一切法。缘真如故。是无分别。缘余境故後得智摄。其体是一。随用分二。了俗由证真。故说为後得。余一分二。准此应知。此转有漏。第八识相应品而得矣。

 

平等心品


平等性智相应心品。谓此心品。观一切法。自他有情。悉皆平等。大慈悲等。恒共相应。随诸有情所乐。示现受用身土。影像差别妙观察智。不共所依。无住涅盘。之所建立。一味相续。穷未来际。随诸有情所乐示现者。随十地菩萨所宜现也。遍缘真俗为境。二智所摄焉。何故名为平等性智。谓平等性。真如理也。智缘於此。故言平等。此在因中。有我执故。自他差别今我无故。自他平等也。此转有漏。第七识相应品而得矣。

 

察智心品


妙观察智相应心品。谓此心品。善观诸法。自相共相。无碍而转。摄观无量。摠持定门。及所发生。[工*刀]德珍宝。於大众会。能现无边。作用差别。皆得自在。雨大法雨。断一切疑。令诸有情。皆获利乐。摄观无量摠持定门者。虽余二智。非无此德。此智胜能摄蔵。故名为摄。示常观察。此摠持定门。故名为观。[工*刀]德珍宝者。谓六度道品。十力等法。作用差别。谓现通等。神用莫方。称之为妙。具缘诸法。自共相等。名为观察筹量境相。妙用胜故也。缘一切法。自相共相。皆无[障-日+田]碍。二智所摄。此转有漏。第六识相应品而得矣。

 

成智心品


成所作智相应心品。谓此心品。为欲利乐诸有情故。普於十方。示现种种。变化三业。成本愿力所应作事所作之成。成所作即智。故名成所作智。此品亦能遍缘三世诸法。随意乐力。或缘一法或二法或多。随作意生。缘事相境。起化业故。後得智摄。此转有漏。前五识相应品而得矣。

 

妙平初起


平等性智相应心品。菩萨见道。初现前位。违二执故。方得初起。妙观察智相应心品。生空观品。二乗见位亦得初起。法空观品菩萨见位。方得初起。菩萨见道。顿断二[障-日+田]。是故二智。起必同时。若能观智识。因唯第六。通真俗三智。余不能起行。摠缘观理。趣入真故。第七由他引。亦为此观。通中後智。有漏第七。唯缘第八见分。不能广缘诸法。无广行故。不成能对治道。第六断惑。成妙观察智。第七所引。亦证无漏。成平等性智。故云他引成能观。七地以前。以漏无漏。间杂而起。第六若有漏。则第七亦有漏。若第六入法空妙观。第七亦法空。平等性智。若第六入生空妙观。第七犹起法执也。

 

镜事初起


大圆镜智相应心品。成所作智相应心品。佛果初起。异[孰/火]识种。金刚喻定。现在前时。犹未顿舍。与无间道。不相违故。非[障-日+田]有漏。劣无漏法。但与佛果。定相违故。金刚喻定。无所熏识。无漏不增。应成佛故。由斯此品。从初成佛。尽未来际。相续不断。持无漏种。令不失故。非[障-日+田]有漏。谓有漏善。三无记法全。异[孰/火]生少分。除法执一分故。劣无漏法。谓即十地中。所生现行。及此种类。中下品种也。因位第八。是有漏故。所变五根。亦是有漏。有漏根何。发无漏识。此二於境。明昧异故。问无漏第七。以有漏第八为所依。岂非无漏识。依有漏根耶。答彼根共依。此不共依。问如初无漏。以有漏心。为等无间缘等。是非不共依耶。答彼非俱有。此俱有依。问生空无漏第六识。以有漏第七。为所依。是非不共俱有依耶。答彼非同境。此同境根也。由斯此品。佛果初起矣。

 

初地所断


初地所断。异生性鄣。谓二鄣中。分别起者。依彼种立异生性故。谓於圣法不得。假施设之。异生性者。或五四蕴。成有情法。性唯染污异生之性。名异生性。异生有二义。一别异名异。谓圣唯生人天趣。此通五趣故。生谓生类。异於圣人之生类。名为异生。二变异名异。凢类转变。为邪见等。有於变异之生类。名为异生。虽见道生。亦断恶趣。诸业果等。而今且说。能起烦恼是根本故。由斯解深密四。及瑜伽七十八。说断二愚。及彼麁重。一执着我法愚。即是此中。异生性鄣。二恶趣杂染愚。即是恶趣诸业果。及善趣中。分别所起。别报业果等。此愚品故。摠说为愚。诸业果等。虽体非愚。业是愚所起。果是业所感。後准此释或彼唯说利钝鄣品。俱起二愚。彼麁重言。显彼二种。或二所起。无堪任性。後麁重言。例此应释。理实初地修道位中。亦断俱生所知一分。然今且说[宋-木+取]初断者後九地断。准此应知。住满地中。时既淹夂。理应进断所应断鄣。不尒三时道应无别。

 

二地所断


二地所断。即邪行[障-日+田]。谓所知[障-日+田]中。俱生一分。及彼所起。悞犯三业。彼鄣二地。极净尸罗。入二地时。便能永断。由斯瑜伽七十八。说断二愚。及彼麁重。一微细悞犯愚。即是此中。俱生一分。二种种业趣愚。即彼所起。悞犯三业。或唯起业。不了业愚也。於诸有情身等邪行。[障-日+田]故名邪行[障-日+田]。能[障-日+田]第二地净尸罗。故名趣。毁责为名。如称人言恶趣。不可言能取趣名趣不取恶果故。悞犯三业。名愚者愚品故。若发业招生死。所知[障-日+田]不能。非缚法故。若[障-日+田]智三业。不招恶果。此亦能发。

 

三地所断


三地所断。即闇钝鄣。谓所知[障-日+田]中。俱生一分。令所闻思修法忘失。彼鄣三地胜定摠持。及彼所发殊胜三慧。入三地时。便能永断由斯瑜伽。说断二愚。及彼麁重。一欲贪愚。即是此中。能[障-日+田]胜定。及修惠者。由於五欲。起贪多住散乱。[障-日+田]於定及修惠。修惠与定。相近故唯说[障-日+田]。非不亦[障-日+田]思惠等。彼昔多与欲贪俱故名欲贪愚。今得胜定。及修所成。彼既永断。欲贪随伏。此无始来。依彼转故。二圆满闻持陀罗尼愚。即是此中。能鄣摠持。闻思惠者。以闻思与闻持相近。故偏说之。非不[障-日+田]修惠。然从胜[障-日+田]。故别分二。非一[障-日+田]体。义说二[障-日+田]。

 

四地所断


四地所断。即微细烦恼现行[障-日+田]。谓所知[障-日+田]中。俱生一分。第六识俱。身见我所边见。及我慢我爱。与见俱者。并彼定爱法爱等。[宋-木+取]下品故。不作意缘故。远随现行故。说名微细分别身见等法。其相麁猛。谓之上品。第六识中。独头[企-止+(二/贝)]等。通不善性。谓之中品。今所断惑。行相[宋-木+取]细。而唯无记。故名[宋-木+取]下。非如见断强思等生。故曰不作意缘。无始以来。随逐於身。不舍於身。故曰远随现行。彼[障-日+田]四地菩提分法。入四地时。便能永断。彼昔多与第六识中。任运而生。执我见等。同体起故。说烦恼名。今四地中。既得无漏菩提分法。彼便永灭。此我见等。亦永不行。彼定法爱。三地尚增。入四地时。方能永断。菩提分法特违彼故。由斯瑜伽。说断二愚。及彼麁重。一等至爱愚。即是此中。定爱俱者。二法爱愚。即是此中。法爱俱者。所知鄣摄。二愚断故。烦恼二爱。亦永不行。问何故身见等。[障-日+田]菩提分法耶。答菩提分法。修念住等。由执我故。[障-日+田]彼念住。观法无我等。故说为[障-日+田]。

 

五地所断


五地所断。即於下乗般涅盘[障-日+田]。谓所知[障-日+田]中。俱生一分。令猒生死。乐趣涅盘。同下二乗。猒苦欣灭。彼[障-日+田]五地。无差别道。入五地时。便能永断。由斯瑜伽。说断二愚。及彼麁重。一纯作意背生死愚。即是此中。猒生死者。二纯作意向涅盘愚。即是此中。乐涅盘者也。

 

六地所断


六地所断。即麁相现行[障-日+田]。谓所知[障-日+田]中。俱生一分。执有染净麁相现行。彼鄣六地。无染净道。入六地时。便能永断。由斯瑜伽。说断二愚。及彼麁重。一现观察行流转愚。即是此中执有染者。诸行流转。染分摄故。二相多现行愚。即是此中。执有净者。取净相故。相观多行。未能多时。住无相观。

 

七地所断


七地所断。即细相现行[障-日+田]。谓所知[障-日+田]中。俱生一分。执有生灭。细相现行。彼鄣七地。妙无相道。入七地时。便能永断。由斯瑜伽。说断二愚。及彼麁重。一细相现行愚。即是此中执有生者。犹取流转。细生相故。执有生者。以行流转。以生为首。实皆有灭。且擧一生。非不执灭。即执流转相也。二纯作意求无相愚。即是此中。执有灭者。尚取还灭相故。纯於无相。作意勤求。未能空中。起有胜行。

 

八地所断


八地所断。即无相中作加行鄣。谓所知鄣中俱生一分。令无相观。不任运起。前之五地。有相观多。无相观少。於第六地。有相观少。无相观多。第七地中。纯无相观。虽恒相续。而有加行。由无相中。有加行故。未能任运。现相及土。如是加行。鄣八地中。无[工*刀]用道。故若得入第八地时。便能永断。彼永断故。得二自在。由斯瑜伽。说断二愚。及彼麁重。一於无相作[工*刀]用愚。二於相自在愚。令於相中。不自在故。此亦摄土。相一分故。八地以上。纯无漏道。任运起故。三界烦恼。永不现行。第七识中。细所知鄣。犹可现起。生空智果。不违彼故。

 

九地所断


九地所断。即利他中。不欲行鄣。谓所知鄣中俱生一分。令於利乐有情事中。不欲勤行。乐修己利。彼鄣九地。四无碍解。入九地时。便能永断。由斯瑜伽。说断二愚。及彼麁重。一於无量所说法。无量名句字。後後慧辨。陀罗尼自在愚。於无量所说法。陀罗尼自在者。谓义无碍解。即於所诠。摠持自在。於一义中。现一切义故。於无量名句字。陀罗尼自在者。谓法无碍解。即於能诠。摠持自在於一名句字中。现一切名句字故。於後後慧辨。陀罗尼自在者。谓词无碍解。即於言音。展转训释。摠持自在。於一音声中。现一切音声故。二辨才自在愚。辨才自在者。谓辨无碍解善达机冝。巧为说故。愚能鄣此四种自在。皆是此中。第九鄣摄。

 

十地所断


十地所断。即於诸法中。未得自在鄣。谓所知[障-日+田]中。俱生一分。令於诸法。不得自在。彼鄣十地。大法智云。及所含蔵。所起事业。入十地时。便能永断。由斯瑜伽。说断二愚。及彼麁重。一大神通愚。即是此中。鄣所起事业者。二悟入微细秘密愚。即是此中。鄣大法智云。及所含蔵者也。

 

金刚所断


十地於法。虽得自在。而有余鄣。未名[宋-木+取]极。谓有俱生微所知[障-日+田]。及有任运。烦恼鄣种。金刚喻定。现在前时。彼皆顿断。入如来地。由斯瑜伽。说断二愚。及彼麁重。一於一切所知境。极微细着愚。即是此中。微所知鄣。二极微细碍愚。即是此中一切任运。烦恼鄣种也。

 

极脱所弃


所余有漏法种劣无漏。金刚喻定。现在前时。犹未舍彼。与无间道。不相违故。解脱道起。方弃舍之。第八净识。非彼依故。有漏善三无记法全。异[孰/火]生少分。名所余有漏。二[障-日+田]余故。十地中。所生现行。及此种类。中下品种。名劣无漏也。

 

十种真如


十真如者。一遍行真如。谓此真如。二空所显。无有一法而不在故。二[宋-木+取]胜真如。谓此真如具无边德。於一切法。[宋-木+取]为胜故三胜流真如。谓此真如。所流教法。於余教法。极为胜故。四无摄受真如。谓此真如。无所系属。非我执等所依取故。五类无别真如。谓此真如。类无差别。非如眼等类有异故。六无染净真如。谓此真如。本性无染。亦不可说後方净故。七法无别真如。谓此真如。虽多教法。种种安立。而无异故。八不增减真如。谓此真如。离增减执。不随净染。有增减故即此亦名相土自在所依真如。谓若证得此真如已。现相现土。俱自在故。九智自在所依真如。谓若证得此真如已。於无碍解得自在故。十业自在等所依真如。谓若证得此真如已。普於一切。神通作业。摠持定门。皆自在故。虽真如性。实无差别。而随胜德。假立十种。虽初地中。已达一切。而能证行。犹未圆满。为令圆满。後後建立。

 

依诠癈诠


真如妙理。不可思议。非言所言。非识所识。唯诸圣者。分满证悟。谓之癈诠谈旨。虽然如是。强寄言虑。而说常住一味等。谓之依诠谈旨。

 

变化身土


於变化土。有其二种。一秽土。二净土。秽谓瓦砾。荆蕀。便利。臭秽等也。净谓金银七寳。池林宫阁等也。唯识论十云。若变化身。依变化土。谓成事智。大慈悲力。由昔所修。利他无漏。净秽佛土。因缘成[烈-列+就]。随未登地有情所冝。化为佛土。或净或秽。或小或大。前後改转。佛变化身。依之而住。能依身量。亦无定限佛土章云。此土亦以有情五蕴。及器界四尘等。以为躰性。佛变唯无漏。余有情变。通有无漏。第六识及所变。通有无漏余识及所变。唯有漏。太贤云。净秽同处。随业异见。犹如四识。等事心异。如说鶖子。所见山河。螺髻梵王。变宝土故。

 

长时暂变


於变化土。而有长时净土。暂变净土。长时净土。其相可知。暂变净土。谓释迦土中。说无垢称经。足未按前。现秽非净。足按已後。暂令见净。说法华时。十方佛集。净而非秽。未集已前秽而非净。涅盘亦言。尒时三千大千世界。以佛神力。地皆柔软无有[土*乍]塘土石沙砾。亦化土摄。是其暂变而已。

 

自受用土


唯识论十云。自受用身。还依自土。谓圆镜智。相应净识。由昔所修。自利无漏。纯净佛土。因缘成熟。从初成佛。尽未来际。相续变为纯净佛土。周圆无际。众宝庄严。自受用身。常依而住。如净土量。身量亦尒。佛土章云。唯以无漏色蕴。色香味触。相续四尘。间断亦声五尘。为躰性。具事相色法[工*刀]德。

 

他受用土


唯识论十云。他受用身。亦依自土。谓平等智。大慈悲力。由昔所修。利他无漏。纯净佛土。因缘成[孰/火]。随住十地。菩萨所冝。变为净土。或小或大。或劣或胜。前後改转。他受用身。依之而住。能依身量。亦无定限。佛土章云。亦以无漏色蕴。四尘五尘。而为躰性。亦以成十地。菩萨五蕴。及金银等。所成四尘等噐土。以为躰性。又云。佛所变者。定唯无漏。菩萨变者。通有无漏。第八五识所变唯有漏。第六意识。或第七识及所变。通有无漏。

 

有边无边


佛地经明受用土云。周圆无际。其量难测。佛地论有三义。一有边际。一无有边际。一自受用无边。他受用有边矣。後解为正彼正义云。二他受用。谓诸如来。为令地上诸菩萨众。受大法乐。进修胜行。随冝而现。或胜或劣。或大或小。改转不定。如变化土。如是净土。以有边故。地上菩萨。及诸如来。皆测其量。但就地前。言不能测。

 

自性身土


唯识论十云。又自性身。依法性土。虽此身土。体无差别。而属佛法。相性异故。此佛身土。俱非色摄。虽不可说形量小大。然随事相。其量无边。譬如虚空。遍一切处。疏云。以佛义是相。谓有为[工*刀]德法所依故。众德聚义故。二身自躰故。法者是性义。[工*刀]德自性故。能持自性故。诸法自性故。躰为土义为身。

 

摩醯首罗


净居天上。有他受用净土。名曰摩醯首罗。即是大自在宫也。第十地菩萨将成正觉。必往此处。若第十地满。欲受佛位。所居之土。非必住在自在宫处。处所不定也。十地经论。言後报利益。摩醯首罗智处生者。据初往而说。问此自在宫。为三界摄将否。答若论处所。非是三界。色究竟天。外有别处。佛土章云。土非界系。言超三界矣。若论相摄。即是色界摄。佛土章云。异[孰/火]识在。必是三界摄。何得出界矣。问於论相摄。即色界摄。若尒为是净居摄将否。答是非净居摄。瑜伽第四云。色界之中。十八住处无想天者。广果天摄。非别处所。既云。十八。复言无想。广果天摄故自在宫非五净居。若净居摄。处应十七非十八也。问第十地菩萨。依何业力。往自在宫耶。答初以广果天秽业。感彼天果。至生自在宫。以无漏定愿。资令殊胜。而往净土也。

 

三身成道


问三身成道。为是同时。将前後欤。答古有二义。一谓同时。若不尒者。应有佛果增减过。三身章云。故成三佛。不增不减。一谓异时。准未亲无性解释。八相化仪。并事智之所现。报前化後。其理分明也。故法华玄賛三云。果道满已。住知足天。乃至下生。成等正觉。扑扬三身章记云。自在宫中。成正觉已。知足化身。即下阎浮。亦成正觉矣。是当以後为正。佛身余身。其相虽异。并是变化身。何有三身阙减失耶。

 

三种常住


常有三种。曰自性常。曰不断常。曰相续常也。自性身。谓之自性常。其性无为。不生不灭也。自他受用。谓之不断常。有为智品。虽有生灭。无有间断也。变化身。谓之相续常。机缘不恒。稍有间断。虽不恒会。机缘无尽。虽有间断。化道无绝也。

 

净八识聚


净八识聚。於自他身。互相展转。皆有所缘同时心心所。亦得互缘以彼[工*刀]能。遍现影故识自证分。与相应见分同缘。缘自见分。余净心所。义例亦然。相分必无有能缘用。自余三分互缘一切。故名遍缘。见分缘自证分。亦能缘证自证分。证自证分。亦能缘见分相分者。唯在佛位。余者不能也。三分若能。遍缘一切。三分差殊。云何得别。谓前所得者亲得。余新所得影得。故成差别矣。果位诸识。与几心所相应。谓各与二十一心所相应。遍行五。别境五善十一也。

 

五重唯识


观门次第。从麁至细。摠有五重。一遣虚存实识。谓观遍计所执。唯虚妄起无躰用。应正遣空。情有理无故。观依他圆成。诸法躰实。二智境界。应正存有。理有情无故。若尒何故。得言唯识。唯言但遮愚夫所执。定离诸识。实有色等。识言摠显一切有情。各有八识六位心所。所变相见。分位差别。及彼空理。所显真如。识自相故。识相应故。二所变故。三分位故。四实性故。如是诸法。皆不离识。摠立识名。二舍[冰-水+监]留纯识。谓虽观事理。皆不离识。於此内识。有境有心。识唯内有。境亦通外。恐滥外故。但言唯识。三摄未归本识。谓见相二分。俱依识有。若离识自躰本。未法必无。是故摄末归本。名曰唯识。四隐劣显胜识。谓心及心所。俱能变现。以心王胜。而心所劣。隐劣显胜。名为唯识。五遣相证性识。谓识言所表。具有事理。事为相用。遣而不取。理为性躰。应求作证。遣事证理。名曰唯识。


畧述法相义卷下

Tags: 责任编辑:思过黑鹰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颂义八拔萃 【五卷】 下一篇唯识义 【六卷】
清净莲海佛学网: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交流论坛 联系我们
本站声明:本站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如侵犯了你的版权,请你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消息后24小时内删除。
清净莲海佛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