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忻州市五台山普乐寺   &nb 05-16
·忻州市五台山普安寺(普庵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狮子窝大护国文殊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法喜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弥陀院 05-16
·忻州市五台山真容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东台顶望海寺 05-16
·五台山南台顶普济寺 05-15
·忻州市五台山西台顶法雷寺 05-15
·忻州市五台山北台顶灵应寺 05-15

文库热门

·忻州市五台山普乐寺   &nb 05-16
·忻州市五台山普安寺(普庵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狮子窝大护国文殊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法喜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弥陀院 05-16
·忻州市五台山真容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东台顶望海寺 05-16
·五台山南台顶普济寺 05-15
·忻州市五台山西台顶法雷寺 05-15
·忻州市五台山北台顶灵应寺 05-15

TOP

注心要法门 【一卷】
2018-01-25 14:34:09 来源:清净莲海佛学网 作者: 【 】 浏览:697次 评论:0

藏外佛教文献 第07册  No.58

 
注心要法门


【唐 宗密注 方广錩整理】

  
〔题解〕


《注心要法门》,唐代着名僧人宗密对澄观所着《心要法门》的注疏。一卷。


澄观为华严宗四祖,世称「清凉大师」。他的《心要法门》篇幅不长,收在《景德传灯录》卷三十中,题作「五台山镇国大师澄观答皇太子问心要」(以下简称「景德本」)。澄观之所以被称为「五台山镇国大师」,是因为唐德宗贞元年间,他曾应诏从五台山到长安,被敕封为「镇国大师」。而所谓皇太子即唐德宗之太子李诵。李诵守储位二十年,以贤称,805年继位,为唐顺宗,旋退居太上皇,次年(806年)逝世。根据「景德本」的标题,澄观此《心要法门》系德宗贞元年间李诵为皇太子时所撰。


据《宋高僧传》之澄观本传,澄观於大历十一年(776年)至五台山,其後曾往礼峨嵋,又回五台潜心钻研典籍,撰写并讲解华严新疏,声名鹊起。贞元七年(791年),德宗降中使李辅光宣诏澄观入都参与《四十华严》译场。澄观苦辞,请明年入,敕允。贞元八年(792年)五月澄观如约至长安。同一本传中并有澄观撰写该《心要法门》的记载,称:「顺宗在春宫,尝垂教令述《了义》一卷、《心要》一卷并《食肉得罪因缘》。洎至长安,频加礼接。」该记载与景德本首题中的「皇太子」云云恰好相应,由此可知澄观撰写该《心要法门》的时间应在他到长安之前。考虑到澄观於贞元三年(787年)十二月刚刚完成新疏,贞元四年(788年)初开始应请讲疏,从此逐渐为人所知,则认为他的这部《心要法门》是贞元七年接受德宗宣诏以後,贞元八年五月到达长安之前所撰,或无大差。


景德本《心要法门》被《景德传灯录》卷三十所收,从而纳入历代大藏经。宗密的《注心要法门》则从来未为我国历代大藏经所收。《日本续藏经》收入了该《注心要法门》(以下简称「续藏本」)。但历代有关资料并无宗密撰写此注疏的记载,新近发现的敦煌遗书《大乘禅门要录》载录了宗密的全部着作,其中也没有见到这部《注心要法门》的踪迹。因此,续藏本未免孤证之嫌。


1909年沙俄柯兹洛夫探险队在我国西夏故城黑城(今内蒙境内)发掘到大量文物,包括西夏文、汉文等各种文字的许多遗书。近年来,这些遗书日益为人们所重视与研究。其中亦有该宗密的《注心要法门》(以下简称「黑城本」)。黑城本的出现,为宗密《注心要法门》的真实性提供了证据。该黑城本《注心要法门》现收藏於俄国圣彼得堡东方研究所,我所利用的是日本着名学者入矢义高先生於1994年赠送的一个复印件。在此对入矢先生表示衷心的感谢与追念。


上述三本,景德本所录仅为澄观《心要法门》的正文,无宗密的注疏。续藏本用大字书写正文,用双行小字夹注注疏。与景德本相比,正文的文字有若干参差,末尾还多出「心要法门颂」一首。黑城本形态与续藏本基本相同,大字正文,双行小字夹注。正文与注释的文字与续藏本也基本相同,略有参差。但黑城本通卷上部加有科文,这是续藏本所没有的。此外,黑城本的首题为两层,第一层作「清凉答顺宗,圭峰兰若沙门宗密注」,这是《注心要法门》的标题。第二层作「顺宗皇帝所问心要法门,华严疏主清凉国师澄观答」,这是《心要法门》的原题。宗密对两层标题都作了注释,但对第一层标题中的「圭峰兰若沙门宗密注」一句未作注释。这增加了本注释为宗密所撰的可信程度,也反映出黑城本较为接近《注心要法门》的原始形态。而续藏本将首题及撰注者改作「答顺宗心要法门,唐清凉国师澄观撰,圭峰沙门宗密注」,且删除宗密对标题的注疏,显然经过後人的加工。因此,黑城本的发现,为该《注心要法门》的校定提供了新的资料,对研究澄观与宗密思想乃至唐代华严宗及五台山佛教都有一定的意义。


如前所述,《心要法门》是澄观应李诵垂询而撰,时李诵尚守位春宫,未即帝位。而续藏本首尾题均作「答顺宗心要法门」;黑城本首题称「清凉答顺宗」,又称「顺宗皇帝所问心要法门」;黑城本扉画亦将听法人画成帝王模样。凡此种种,说明两本均将该《心要法门》的产生归於顺宗在位时,这是不正确的。


黑城本《注心要法门》原收藏号为TK-186。在原苏联着名汉学家孟列夫的《黑城出土汉文遗书叙录》(1984年,莫斯科)中有着录并附首尾书影。新编为227号。在此先将孟列夫的该着录抄录如下,所用为王克孝同志的翻译本。


227,(原藏录号TK-186)《圭峰兰若沙门宗密注顺宗皇帝所问心要法门华严疏主清凉国师澄观答》


《大正藏》中未收入的作品和注释。包括澄观(737~838年)答唐顺宗(805年)和宗密(780~784年)的注释。


木刻本,经折装,全件。纸色白,涩滞,厚0.09-0.11毫米,宋体字。(12世纪前25的)宋版本。包括两部分:


一、版画。3折面,一纸,栏面28×20.5厘米,单栏。画中一小桌上放着香炉,右边坐一僧人,站一侍者。左边坐着皇帝,站一官员。版画刻印精细。


二、着作和注释的正文。第1-4纸均4折面,第5纸2折面。页码在各纸右栏上。第1行是版面题词:「清凉答顺宗」。折面10.5×28厘米,栏面10.5×21厘米,单栏。此刊本的版面被分成两部分,下面是正文和小字双行注释,上面是注释结构示意,正文面6行,行10字。有首题和尾题。尾题:「注心要法门」。正文结尾有加了标题《心要法门颂》的五言诗。尾题下面是黑底阴文的施主题名:「善友施」,尾题上方盖有书主人的长方形淡紫褐色印章,4×5厘米,双栏,内为双行楷体:「李丑儿/宅经记」。


封皮表面为黄纸,里面糊了一张有汉文文书(草体)的纸。封皮上有印下的书签:《注清凉心要》,黑底阴文,双栏。


孟列夫的着录甚为详尽,但亦有若干不妥。今根据复印件,对上述着录略作补正。


该遗书为刻本,孟列夫定其为宋刻本,入矢义高先生认为是辽刻本。我比较倾向赞同入矢义高先生的观点。因为辽代崇华严,刊刻华严类着作较多,而现知宋代单刻华严类着作则不若辽代。从复印件看,刊刻字体与风格亦与辽刻本相同。再说黑城出土刻本佛典,大抵为辽刻。辽代禁止书籍外流,传世辽刻本甚为稀见,故本书之文物价值亦值得重视。


该遗书首为扉画,一纸,折为三个半页。单框。构图为中央置一方形小几,围有桌幔,上有一香炉及另一容器,用途不详。右边置一法座,一僧人趺坐其上,正结印说法。傍立一侍者,亦为僧装。两僧人均顶有圆光,背有祥云簇拥。当为澄观与侍者。左边一椅,一人头戴通天冠正襟危坐,合掌听法。傍立一人,宋代官员装束。背景为天雨花。通天冠为唐宋皇帝所戴,故右边两人应为李诵与侍从官员。辽代制度,皇帝与汉族官员均为汉装,皇后与契丹族官员着契丹装。应县木塔所出辽刻佛典扉画中的各色汉人,所着亦均为汉装。所以本扉画右边两人的汉装不能作为本遗书是宋刻的依据。


孟列夫着录中所谓的「注释结构示意」实即科文。所谓科文是为了方便解释经论而将内容分成若干段落,再归纳出的各段落的大意。由於本遗书中宗密的注释乃是澄观《心要法门》的附属部分,所以科文也是对整个《心要法门》而作,并非仅是宗密注释的「结构示意」。

现将该文献整理录校如下。黑城本之科文本在原卷的上端,并用连线表示其不同的层次。录校时,为方便起见,改为随文段落,并按照後代佛教科文的传统,加注天干以表示不同的层次。所加天干用括弧括起,以示与原文的区别。录校时,凡属澄观《心要法门》正文,一概用小四号楷体字表示;凡属宗密注释,一概用五号宋体字表示;凡属科文,一概用五号黑体字表示。关於本文献思想及科文的研究,拟另文进行。


整理本之底校本如下:


底本:黑城本,现藏俄国圣彼得堡。


甲本:景德本,见《景德传灯录》卷三十,所用为日本京都东寺所藏《崇宁藏》本,见日本京都花园大学1990年5月影印本,第621页。


乙本:续藏本,见《新纂大日本续藏经》,第58卷第426页。


续藏本无科文,景德本无注释与科文,为避文繁,不一一出注。


〔录文〕

 

清凉答顺宗


  将释《心要》,文三


  (甲一)初释问答人二


  (乙一)初释帝主


(「顺宗」者,《历帝记》云:「大唐第十一代顺宗皇帝是也。」)


  (乙二)後清凉


(「清凉」者,佳号也。准碑文云:师本越州人,俗姓夏候氏。十一便投师体真宝林寺,年满具尸罗,解通三藏义等。其问答义在向下也。)

 

圭峰兰若沙门宗密注


  (甲二)二释疏主

 

顺宗皇帝所问心要法门


  (甲三)三释问答义二


  (乙一)初顺宗问二


  (丙一)初通释


(「心」者,所证之理也;「门」者,能生之文也;「法」者,轨生物解也。因文生智,以为轨则,悟此心地,诚为要哉。)


  (丙二)後引证


(裴公云:「观」者,见法之眼;「门」者,通智眼,令见法之门也。)

 

华严疏主清凉国师澄观答


  (乙二)後清凉答三


  (丙一)初正答四


  (丁一)初标旨


至道本乎其心。(诸佛众生,迷悟本也。)


  (丁二)二释心之相


心法本乎无住。(万法之宗,本乎无住。即心体也。《净名经》云:「依无住本,立一切法。」)


  (丁三)三体用


无住心体,灵知不昧。(莹净之理。)性相寂然,(性即空,空绝迹相,即星象粲然。)包含德用,(性包含於神用,具尘沙之无边;)该摄内外。(相该摄於内外,亦不在於中间。)能广(无外也。)能深,(无内也。)非有非空,(妙有不空,真空不有。)不生不灭,(非四相所迁也。)无始无终,求之不得,弃之不离。(明一真心地,绝取舍之情。)


  (丁四)四出因五


  (戊一)初释迷悟


迷现量则惑苦纷然,(迷本逐末。)悟真性则空明廓彻。(返本还源。)


  (戊二)二纵夺除疑


虽即心即佛,唯证者方知。(凡圣一真,犹来见隔。见在即凡,情忘即佛。智与理冥,境与神会者方知也。)


  (戊三)三释迷相


然有证有知,则慧日沈没於有地;(若存证知,则弃内而外求,即滞於有。)若无照无悟,则昏云掩蔽於空门。(若忘智忘照,即外忘缘而内忘照,即滞於无。)


  (戊四)四释悟相


但一念不生,前後际断。(妄心不生,二际俱断。)照体独立,物我皆如。(真智现前,我及我所,悉皆同体。)直造心源,无智无得,(至理虚玄,言忘虑绝。不可以识识,不可以行得。)不取不舍,(性自天真,本无取舍。)无对无修。(本非对待,岂有修作?)


  (戊五)五通妨难六


  (己一)初通妨


然迷悟更依,真妄相待。(迷即六凡,悟则四圣。真智生,妄念灭。妄若起,真智隐。)


  (己二)二喻


若求真去妄,如避影以劳形;(若有取舍,劳形役智。)若体妄即真,似处荫而影灭。(妄无自性,举体即真。)


  (己三)三反合前喻


若无心忘照,则万累都捐;(既忘心照,烦恼自空。)若任运寂知,则众行爰起。(起即体之用。用而无用,何假因耶?)


  (己四)四显无碍相


放旷任其去住,(不着彼此。)静鉴见其源流。(动静不失理也。)语默不失玄微,(语默全真。)动静岂离法界。(去住合道。)


  (己五)五就观释四


  (庚一)初止观双泯


言止则双忘知寂,(止观俱泯。)


  (庚二)二止观双彰


论观则双照寂知。(止观齐彰。)


  (庚三)三正明中道


语证不可示人,(寂然之理,不可说示。)说理非证不了。(唯证相应。)悟寂无寂,(智与理泯。)真知无知。(真知之理,泯能知智。)以知寂不二之一心,(以即理之智也。)契空有双融之中道。(证不二之理也。)


  (庚四)四展转拂迹入玄


无住无着,(二边不立,中道不安。)莫摄莫收,(任法界性,延促无碍。)是非两忘,能所双绝。斯绝亦绝,般若现前。(法界真性,思虑叵穷。若绝能所,则真智现前也。)


  (己六)徵释所以四


  (庚一)初徵释


般若非心外新生,(不从外得。)智性乃本来具足。(非新新有。)然本寂不能自见,实由般若之功。(理非智不能显也。)


  (庚二)二理智相资


般若之与智性,翻覆相成;(智非理不能生。)


  (庚三)三双泯


本智之与始终,两体双绝。(本末俱泯。)


  (庚四)四了达果相释成问二


  (辛一)初明证果


证入则妙觉圆明,(体无瑕翳。)


  (辛二)二因果交彻


悟本则因果交彻。(凡圣相入。)心心作佛,无一心而非佛心;(念念全真。)处处证真,无一尘而非佛国。(即染而净。)真妄物我,举一全收。(二而不二。)心佛众生,炳然齐致。(不二而二。)


  (丙二)次通结四


  (丁一)初结迷悟


迷则人随於法,法法万差而人不同;(迷真逐妄。)悟则法随於人,人人一致而融万境。(物象无体。)


  (丁二)二结拂迹


言穷虑绝,何果何因;(本离言念。)


  (丁三)三双结体用


体本寂寥,孰同孰异?(非同异境。)唯忘怀虚朗,消息冲融。(佩道之士,契之即神。)


  (丁四)四喻显


其犹透水月华,虚而可见;(喻之也。)无心镜像,照而常空矣。(虚心之鉴。)


  (丙三)後偈颂三

 

心要法门颂

  
(丁一)初颂颂迷

  
欲达心源净,(所迷之理。)须知我相空。(万物自虚。)
  

形容何处实,(缘生本无。)念虑本无踪。(起处不真。)

  

(丁二)次颂颂悟

  
豁尔灵明现,(似日初出。)翛然世界通。(即无障碍。)
  

真金开伏藏,(情忘理现。)赫日出暝曚。(智起惑忘。)

  

(丁三)後半真妄、体用同时

  
试将心比佛,(性无异故。)与佛始终同。(真妄无别。)


注心要法门


〔录文完〕

Tags: 责任编辑:思过黑鹰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藏外佛教文献 第07册 目录 下一篇姚和上金刚五礼一本 【一卷】
清净莲海佛学网: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交流论坛 联系我们
本站声明:本站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如侵犯了你的版权,请你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消息后24小时内删除。
清净莲海佛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