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五台山南台顶普济寺 05-15
·忻州市五台山西台顶法雷寺 05-15
·忻州市五台山北台顶灵应寺 05-15
·忻州市五台山中台顶演教寺 05-15
·忻州市五台山清凉石寺 05-15
·忻州市五台山妙德庵 05-15
·忻州市五台山文殊洞 05-15
·忻州市五台山宝华寺 05-13
·忻州市五台山古佛寺 05-13
·忻州市五台山海会庵 05-13

文库热门

·五台山南台顶普济寺 05-15
·忻州市五台山西台顶法雷寺 05-15
·忻州市五台山北台顶灵应寺 05-15
·忻州市五台山中台顶演教寺 05-15
·忻州市五台山清凉石寺 05-15
·忻州市五台山妙德庵 05-15
·忻州市五台山文殊洞 05-15
·忻州市五台山宝华寺 05-13
·忻州市五台山古佛寺 05-13
·忻州市五台山海会庵 05-13

TOP

八宗纲要钞 【二卷】(一)
2017-10-05 15:05:26 来源:清净莲海佛学网 作者: 【 】 浏览:465次 评论:0

大藏经补编 第32册  No.171


八宗纲要钞


【凝然述】
 
 
凡例


本书は、わが国における伝统的な仏教学の基础知识を得させるとともに、并せて汉文体の仏教文献に亲しませる意图の下に、学生用の教科书として编篡したものである。


本文の校订にあたつては、龙谷大学出版部より昭和七年に刊行した『讲本八宗纲要钞』(华光院円解が校订しに文政十年刊本を王とし异本を校订したもの)があるので、これを、底本として再び异本を校合し、不适当と思われるものは改めた。よつて书名は既刊本と同样に『讲本八宗纲要钞』と名づけた。


句読点.训点については战後、中学.高校において、汉文が必修科目から外された结果,汉文の読解力が一般に着しく低下している现状に监み、初学の者にも出来るかぎり読みやすいようにと细心の考虑をはらい、返り点、送り仮名を附した。なお独特の読みかたをすべき字句には、平仮名をもつて読み仮名をも附した。


章节の分科は、ほぼ既刊本のそれを踏袭したが、その名目について不适当と思われるものは多少これを改めた。なお上栏には本文に出てくる主要项目が一见してわかるようにこれを列ね、而も活字の大小によつてこれを示して图表に代えることとした。


下栏の注には、地名.人名等で梵语の音表である场合は原语を示し、中国や日本の人名で出世年代の明らかなものには西历年号を记し、また文中に引用せる经论釈の出拠の明确なものて、大正大藏经に存するものはその卷数并びに页数を挙げた。

 

(讲本)八宗纲要钞目次


序论

 

第一章 总说
  

第一节  法门大纲   一
  

第二节  教说统摄   二
 


第二章 历史
  

第一节  概说   三
  

第二节  印度   四
  

第三节  中国   七
  

第四节  日本   八
 


第三章 八宗概说


本论
 

第一章 俱舍宗
  

第一节  对法藏义  一一
  

第二节  造论缘起  一二
  

第三节  翻译弘传  一五
  

第四节  本论宗旨  一五
  

第五节  本论组织  一六
  

第六节  五位七十五法  一七
  

第七节  三乘因果  一九
  

第八节  我空法有  一九
 


第二章 成实宗
  

第一节  成实名义  二〇
  

第二节  造论译传  二〇
  

第三节  系谱宗义  二一
  

第四节  贤圣阶位  二二
  

第五节  八十四法  二三
 


第三章 律宗
  

第一节  宗名诸律  二三
  

第二节  翻译弘传  二四
  

第三节  四分律传统  二五
  

第四节  律宗相承  二六
  

第五节  律宗分流  二七
  

第六节  止持作持  二九
  

第七节  七众建立  三三
  

第八节  判教宗致  三五
 


第四章 法相宗
  

第一节  宗名所依经论  四一
  

第二节  三国相承  四二
  

第三节  教判  四四
  

第四节  三乘五性  四六
  

第五节  五位百法  四九
  

第六节  五重唯识  五一
 
 
第七节  四分  五一
  

第八节  三性三无性  五二
  

第九节  菩提涅盘  五四
 


第五章 三论宗
  

第一节  宗名所依论  五六
  

第二节  破邪显正  五七
  

第三节  真俗二谛  五八
  

第四节  佛果行位  五九
  

第五节  八不解释  六〇
  

第六节  二藏三转法轮  六一
  

第七节  三国相承  六二
 


第六章 天台宗
  

第一节  宗名所依经论  六四
  

第二节  相承系谱  六五
  

第三节  教判  六七
  

第四节  观门行法  七四
 


第七章 华严宗
  

第一节  宗名所依经  七四
  

第二节  三国相承  七五
  

第三节  教判  七七
  

第四节  五教行位  八一
  

第五节  佛身佛土  八三
 


第八章 真言宗
  

第一节  宗名所依经  八四
  

第二节  三国相承  八四
  

第三节  教判  八五
  

第四节  依正二报  八六
  

第五节  六大.四曼.三密  八七
  


第六节  佛身教主  八八


附说 禅宗(竝)净土宗
 

第一章 禅宗  八九
 

第二章 净土宗  九〇
  

八宗纲要钞解说  九二

 

(讲本)八宗纲要钞(上)


凝然大德述


序论


第一章 总说


第一节 法门大纲


问。佛教有几门耶。


答。薄伽教法、总有无量门。且擧大途则八万四千。释尊一代五十个年所说法、莫不摄尽。


问。何故法门数量必尔。


答。为欲对治一切众生八万四千诸尘劳故。所以法门必有八万四千数。


问。此等法门、为唯约大乘、为通小乘乎。


答。大小二乘各立八万四千法门也。如俱舍云。牟尼说法蕴、数有八十千(已上。)加之诸小乘经、多说法有八万四千。此等竝是小乘所立。如大乘教中盛谈此义。文据甚多不待言论。故大小两乘皆各立有八万四千也。

 

第二节 教说统摄


问。此等法门如何摄束。


答。法门虽多不过二藏及以三藏。取摄诸教皆悉穷尽。厥之五藏十藏十二分教等门亦不出三藏焉。


问。且二藏者何。


答。一声闻藏是小乘也。二菩萨藏是大乘也。大小两乘各立有八万四千者即此义也。此二藏义出智度论及庄严论诸家咸引以判大小。


问。次其三藏者何。


答。一素坦览藏(古云修多罗)此翻契经。(古单云经)二毘奈耶藏(古云毘尼)此云调伏。(古云律)三阿毘达磨藏(古云阿毘昙)此云对法(古云无比法)是论义也。此云三藏。如次诠於定戒慧学。三藏是能诠教三学即所诠义。以摄法义无有遗余。


问。云何摄哉。


答。如来一代对机授法。有机即授处处散说。然说教分齐不过三藏。故结集之时诸圣者等结为三藏悉结集已以传世间。


问。此之三藏通大小乘哉。


答。尔通也。如庄严论等具明之。故於声闻菩萨二藏各有三藏。经律论是也。

 

第二章 历史


第一节 概说


问。此等教文古今传通其相如何。


答。如来在世不用典籍。随闻依行即得证益。如来灭後始有典籍。传通以开众生眼目。依之迦叶波等结小乘三藏於毕鉢之窟塲阿逸多等集大乘教法於铁围之中间。 于是摩诃迦叶秉圣法而继玄纲阿难尊者持契范而利群生。末田商那各提义纲优婆毱多独彰美号。佛灭百年泻瓶无遗法匠五师传持有功。 百岁已後诸圣亦出互传圣典各秉大法。然随诸圣隐没法义非无灭。如阿难入定胎衣不测商那入灭众经随隐。虽然遗余不少。残教寔多。故正法千年乃至末法随时秉持随处流传。至于流传诸处者五印诸国乃至日域、其余诸国不可称计。各弘圣典竝兴佛事。

 

第二节 印度


今且述天竺震旦日域三国弘传之相者传闻如来灭後四百年间小乘繁昌异计相兴大乘隐没纳在龙宫。就中一百年间纯一泻瓶百余年後异计竞起。是以摩诃提婆徒吐五事之妄言婆麤富罗未舍实我之坚情。正量经量诤大义而纷纭西山北山起异见而猥纶。遂使四百年间二十部竞起五印土中乃至五百交诤。


五百年时外道竞兴、小乘稍隐。况大乘耶。 爰马鸣论师时将六百始弘大乘。起信论等是时则造。外道邪见卷舌皆亡小乘异部闭口咸伏。大乘深法再兴阎浮众生机感已趣正路。 次者有龙树菩萨六百季历七百初运绍于马鸣独步五印。所有外道无不皆摧。所有佛法皆悉传持。三本华严独含胸藏四辩文河妙控江海。广造论藏而青於蓝深穷佛法而寒於氷。 凡斯二大论师竝是高位大士也。马鸣则古之大光明佛今则示迹於第八地龙树则昔之妙云相佛今则寄位於初欢喜。俱本佛也。竝垂迹也。智辩超伦其事宜哉。


爰大圣应现化缘已尽、息化归本。众生业缘亦复杂起邪见还深。依之九百年时无着菩萨出於世间利益众生。夜昇都率现禀慈氏昼降阎浮广教众生。然众生执深尚不从化。故即请慈尊自降说法。慈尊应请降中天竺阿瑜遮那讲堂说五部大论。如瑜伽论卷轴一百八万法门深谈奥义一代教文莫不皆判。故名广释诸经论矣。是时众生邪见悉伏正路同趣进入妙丽。慈尊昇天之後无着继化阎浮。


此时代中世亲施化。始弘小乘广制五百部论後学大乘亦造五百部论。故世擧号千部论师。 加之诃梨跋摩之成实论众贤论师之顺正理此时制矣。


如来灭後一千年间大乘宗义未分异计。千一百年之後大乘始起异见。故千一百年护法清辨诤空有於依他之上千七百岁戒贤智光论相性於唇舌之间如金刚与金刚似巨石与巨石。厥余诸大论师龙智提婆青目罗[目*候]罗陈那亲胜火辨智月等竝是四依大士众生所归古今挺出兰菊诤美。诸宗各取以为祖匠众生互凭以为上首。如此论师古来继出照烛五印抜济众生。是为天竺弘通之相也。

 

第三节 中国


如震旦国者如来灭後一千年末迦腾始来竺兰次至。始传三宝渐弘五乘。 自尔已来汉魏晋宋齐梁陈隋唐宋此等朝中三藏诸师各传佛教互弘圣法。 至如翻经三藏或从西至此或从此往还。大小三藏皆悉翻传显密二宗互各弘通。是以罗什玄奘之穷翻经妙也。果感韦陀之天告矣觉贤昙无之称传译美也遂得海龙之神护矣


其余高僧崇佛法之者或金陵净影月澄于八不显实之水。或南岳天台花鲜于一心三观之薗。慈恩淄洲风凉于三草二木之梢香象清凉玉明于十玄六相之台。加之光宝二师、穷对法而明明。砺宣两家、莹戒律而历历。况於成实之大义、惠影独丽、真言之密教、行果俱朗乎。自外诸德不可称计。竝弘大道互通佛教。威德巍巍数感天给、妙解荡荡频见心佛。如此高僧、古今之间多哉大哉。岂言语之所及乎。 此谓震旦弘传之相也。

 

第四节 日本


至如日本国者、人王第三十代、钦明天皇御宇、第六年乙丑(当梁大同八年)十一月、从百济国圣明王、献金铜释迦像一躯及幡盖若干经论。天皇欢喜、即见崇之。于时臣下虽不敬之、遂建寺宇安置佛经、其後渐渐三宝兴建。 第三十一代、敏达天皇元年壬辰正月一日、圣德太子诞生和国、更弘佛法、广满天下。伽蓝诸处、度人无量。守屋逆臣被定慧弓箭、高丽两僧得弘通称誉。降伏邪见、绍隆三宝、抜济众生、施作佛事。千古百来、何处过之。偏是上宫太子善巧之力也。


自尔已来、高僧频出、广传佛法。大圣垂迹遍弘三宝。慧灌僧正传三论深义、玄昉僧正弘法相大乘。华严圆宗道璿律师传之、戒律天台鉴真和尚弘之。传教大师重兴天台、弘法大师盛开真言、俱舍.成实各有传承。此等诸德、或从唐至此、或从此往还。


自余诸师弘传甚多。竝前後翫如上法。或汲玉泉之流、或传慧日之光。或受清凉之满月、或为玉花之门叶。或彳南山贞松之下、或游西湖灵芝之薗。或青龙深穷海底、或大云遍覆四面。大小两乘.性相二宗.教观二门.显密二教、各各传通不可称计。七大诸寺竝肩钻仰、南北二京诤美依学。互是龙象之徒众、俱为人天之大师、厥余边方亦随弘通。自古至今继踵不绝。末法味薄、教海本深。欲钓其奥不能及。大哉不可得而称者也。 此谓日域弘传之相也。

 

第三章 八宗概说


问。三国弘传之相、略知既尔。然今日域所传佛法总有几许。请重明之。


答。日域教自昔所翫、本只八宗。至今不改。其之中间非无异宗。虽然古今共许所翫、其啻八宗而已。


问。其八宗者云何。


答。言八宗者、一俱舍宗.二成实宗.三律宗.四法相宗.五三论宗.六天台宗.七华严宗.八真言宗也。


问。此八宗中、几是小乘、几是大乘乎。


答。俱舍.成实及律、此三宗皆是小乘也。法相.三论.天台.华严及以真言、此之五宗竝是大乘也。


问。此之八宗所谈义理各可得闻乎。


答。诸宗义趣深奥难知。一宗尚嗜未闻况於八个宗乎。故唯列名目粗述一义耳。

 

本论


第一章 俱舍宗


第一节 对法藏义


问。何故名俱舍宗乎。


答。俱舍者是本论名。具言之即论题云阿毘达磨俱舍论。论之一字是汉语余之六字竝梵语。阿毘此云对达磨此云法俱舍此云藏。谓对法藏论也。谓无漏慧等名之为对法。对有二义一者对向涅盘故二者对观四谛故。法有二义。一胜义法谓是涅盘也。二法相法通四圣谛。谓无漏慧对向对观涅盘四谛故。 藏有二义一者包含二者所依。包含义者此论包含发智论等诸胜义言故名为藏。对法之藏依主释也。所依义者此论依彼发智论等而造故。尔全取本论对法藏名。有对法藏故名对法藏是有财释。 论具题名其义如此。今此俱舍以为宗故名俱舍宗也。

 

第二节 造论缘起


问。此论如来灭後经几许年谁人造乎。


答。此论如来灭後九百年时世亲菩萨之所造也。二十部中是萨婆多部也。源出婆沙势插诸教。


婆沙是本发智六足。如来灭後四百年初迦湿弥罗国有国王名迦腻色迦。其王敬信尊重佛经。有日请僧入宫供养。王因问道僧说不同。王甚怪焉。问脇尊者曰佛教同源理无异趣诸德宣唱奚有异乎。尊者答曰何说皆正随修得果也。佛既悬记如折金杖。王闻此语因为问曰诸部立范孰最善乎。我欲修行。愿尊者说。尊者答曰诸部之中莫越有宗。王欲修行宜遵此矣。王即欢喜令结此部三藏法门。有德诸僧四方云集凡圣极多不可烦乱。遂简凡僧唯留圣僧。圣僧尚繁简去有学唯留无学。无学复多不可总集。於无学内定满六通智圆四辩内闲三藏外达五明方堪结集。所留德圣唯有四百九十九人。遂以世友尊者足成五百人矣。即以世友尊者推为上座。於是五百圣众初集十万颂释咀怛览藏次造十万颂释毘奈耶藏後造十万颂释阿毘达磨藏。即大毘婆沙是也。五百罗汉既结集已刻石立誓唯听自国不许外国。方勅夜叉神守护城门。不令散出。


然世亲尊者旧习有宗後学经部将为当理於有宗义怀取舍心欲定是非。潜名重往时经四岁。屡以自宗频破他部。悟入尊者被诘莫通。尊者入定知是世亲私告之曰此部众中未离欲者知长老破必相致害。长老可速归还本国。于时世亲至本国已讲毘婆沙。若一日讲便造一偈摄一日中所讲之义刻赤铜叶书写此偈。如此次第成六百颂摄大毘婆沙其义周尽。标颂香象。击鼓宣令谁能破者吾当谢之。竟无一人破斯偈颂。将此偈颂使人齎往迦湿弥罗国。时彼国王及诸僧众闻皆欢喜谓弘己宗。悟入知非告怪诸人。遂请造释。世亲论主即应王请为释本文。凡八千颂。後见彼释果如悟入罗汉所言。 于时悟入尊者弟子众贤论师造论破俱舍名俱舍雹论令世亲见。世亲即赞改名即为顺正理论。彼众贤论师亦造显宗论。译成四十卷。顺正理译成八十卷。故知此俱舍论源出婆沙论。

 

第三节 翻译弘传


问。此论兴起既九百年时。其传东夏是何时耶。


答。此论翻时即有二代。初陈朝真谛三藏译成二十卷。即自作疏有五十卷亡逸不传。後唐朝玄奘三藏永徽年中於慈恩寺译成三十卷。今即此本也。 然则此论既世亲论主所造故以世亲菩萨为本祖师。大唐国中遍学三藏妙翻传之门人普光法师宝法师各作疏释之。及余诸师莫不皆翫。乃至传于日本于今不绝。相承继迹诸寺竞学。

 

第四节 本论宗旨


问。此宗唯述有宗欤。颇有兼余乎。


答。此论正述有宗。故所立义本萨婆多而制造之。然时朋彼经部之义。


故论文云迦湿弥罗义理成。我多依彼释对法(已上)。又云经部所说不违理故(已上)。 取舍二宗显密意趣依此等文。其义可知。


问。此论以何为其宗旨。


答。既述有宗故说一切诸法实有以为其宗。若密言之非无经部义。 今约显意唯是有宗。三世实有法体恒有总是此宗所说义也。 然说三世实有诸说不同。即有四说。一法救尊者云由类不同三世有异。二妙音尊者云由相不同三世有异。三世友尊者云由位不同三世有异。四觉天尊者云由待不同三世有异。今世亲论主。竝评此四家。世友尊者以为最善。 若经部宗过未无体唯现是有。 此俱舍论既是对法。故此论藏。

 

第五节 本论组织


问。此论总明何等义乎。


答。此论三十卷。总有九品。一界品.二根品.三世间品.四业品.五随眠品.六贤圣品.七智品.八定品九破我品。 略颂云界二根五世间五业六随三贤圣四智二定二破我一是名俱舍三十卷。 其破我品无别正颂聚经中伽陀而已。 此九品中初之二品总明有漏无漏。後之六品别明有漏无漏。就总明中初界品明诸法体次根品明诸法用别明六中初之三品别明有漏後三品别明无漏。明有漏中世品明果业品明因随眠品明缘。明无漏中贤圣品明果智品明因定品明缘。其破我品明无我理。 一部三十卷九品始终所明义理分齐如此。

 

第六节 五位七十五法


问。此宗几种摄诸法乎。


答。七十五法摄诸法尽。七十五法者一者色法此有十一五根五境及无表色。 二者心法此唯一也六识心王总为一故。 三者心所有法有四十六分为六位。大地法十.大善地法十.大烦恼地法六.大不善地法二.小烦恼地法十.不定地法八。合有四十六名六位心所。 大地法十者、俱舍颂云、受.想.思.触.欲、慧.念.与作意、胜解.三摩地、遍於一切心。(已上)。 大善地法十者、又同颂云、信及不放逸、轻安.舍.惭.愧、二根及不害、勤唯遍善心。(已上)。 大烦恼地法六者、同颂云。痴.逸.怠.不信、惛.掉恒唯染。(已上)。 大不善地法二者、颂云。唯遍不善心、无惭及无愧。(已上)。小烦恼地法十者、颂云。忿.覆.悭.嫉.恼、害.恨.谄.诳.憍、如是类名为小烦恼地法。(已上)。 不定地法八者、略颂云。寻.伺及悔.眠、贪.瞋与慢疑。 四者不相应行、此有十四。俱舍颂云、心不相应行、得.非得.同分、无想.二定.命、相.名身等类。(已上)。 五者无为、此有三种、一择灭无为、二非择灭无为、三虚空无为。此名七十五法。 七十五中、前七十二竝是有为、後三是无为。一切诸法不过此二。有为法中有漏无漏、无为是无漏。 故此宗中、建七十五摄於诸法、莫不穷尽。

 

第七节 三乘因果


问。此宗之中、三乘因果云何建立乎。


答。於三乘中、声闻经三生六十劫、修行得果。方便有七阶、果即四级。缘觉经四生百劫、修因证果。因行积集、直登无学、无有多阶、唯一向果。菩萨经三阿僧只劫、修诸波罗蜜、百劫之中、植相好业、最後身中、於金刚座断结成佛、化缘已尽、入无余涅盘。斯乃声闻观四谛、缘觉观十二因缘、菩萨修六度。

 

第八节 我空法有


问。此宗明几空乎。


答。唯明生空、不谈法空。 言生空者即遣我执。五蕴之中、无有人我、唯是五蕴和合聚成、假名为人。无有实人。如此观故证我空理。然其法体三世实有。由此义故、他宗名为我空法有宗也。

 

第二章 成实宗


第一节 成实名义


问。何故名成实宗乎。


答。以成实论为所依故名成实宗。言成实者、释成如来所说三藏之中实义故也。故彼论师述怀文云、故我欲正论三藏中实义。(已上出彼论第一初。)

 

第二节 造论译传


问。此论如来灭後几年、谁人造乎。


答。如来灭後九百年中、萨婆多宗学者、俱摩罗陀上足弟子、有诃梨跋摩。嫌师见解是甚浅劣、简取诸部最长之义、以为一类而成宗矣。姚秦朝代、罗什三藏翻译弘之。一部十六卷、二百二品。震旦诸师多造章疏、乃至日域以依学之。

 

第三节 系谱宗义


问。此之论宗、二十部中、正何部摄。又最长义者、是何等义乎。


答。定成实论所依本部、诸解不同。或云依多闻部。或云依经部。或云探大释小。或云依昙无德部。或云取诸部长。(小乘诸部长。)或云依化地部。又梁三大法师谓光宅寺法云法师。开善寺智藏法师.庄严寺僧旻法师。此三家竝云成实论是大乘(云云)。天台.嘉祥竝判小乘、南山灵芝俱云分通大乘。(与四分律同计。)如此诸师异说不同。然净影.天台已後、多分共评云成实论是小乘中长(云云)。 但南山律师教是小乘、义通大乘(云云)。小乘之中、多云成实、多依经部(云云)。或昙无德部(云云)。其最长义者、此宗之中具明二空。故观立二种。一者空观。如瓶中无水、五蕴之中无人我故是人空观也。二者无我观。如瓶体无实、五蕴诸法假名故是法空观也。既明二空故、其义最长。

 

第四节 贤圣阶位


问。若尔可断二执。显二空故。


答。不然。虽谈二空唯断见思、不断所知障。啻是智解甚深故。此论中明二十七贤圣、以摄贤圣阶位。 其二十七者、一随信行、在闻思位。二随法行、在四善根位。三无相行、即前二人入见道故。此之三人名预流向。四须陀洹果、五一来向、六一来果七不还向。不还果中开十一人。一中般.二生般.三有行般.四无行般.五乐慧.六乐定.七转世.八现般.九信解.十见得.十一身证。竝前七人合成十八、名有学人。自下九人竝是无学。一退法相.二守护相.三死相.四住相.五可进相.六不坏相.七慧解脱.八俱解脱.九不退相。竝前十八合成二十七贤圣也。

 

第五节 八十四法


八十四法摄诸法尽。虽未进入大乘、於小乘中尤为优长。寔可怪矣。是大乘欤。一切诸法唯归一灭谛、空理寂然、诸法此上立。实法坚情如氷释、假有万像如林森、虚通妙道其旨深矣。

 

第三章 律宗


第一节 宗名诸律


问。何故名律宗乎。


答。律为所依故名律宗。


问。律有几部。


答。律有诸部。谓二部.五部.十八.五百是。如来在世五十个年、随机散说。灭後弟子昇座结集、名为一部。八十诵律大毘尼藏。佛灭百年、五师泻瓶纯是一味、未分异见。一百年後渐分二部.五部及二十部乃至五百。异见竞鼓犹如浩波。经论亦然。三藏等教一类分故。其中律部随计异成。故一大藏分成诸部。如此诸部数多不出二十部内。故律部中有二十部。天竺之间诸部竝弘。

 

第二节 翻译弘传


然传震旦总有四律及以五论。 其四律者。一者十诵律译成六十一卷。是萨婆多部律也。二者四分律译成六十卷。是昙无德部律也。三者僧只律、译成四十卷。此根本二部中窟内上座也。大众名通二部故。四者五分律译成三十卷。此五部中弥沙塞部律也。迦叶遗律唯传戒本广律未流。四律竝翻震旦悉行。然独流後代唯昙无德部四分律宗而已。


其五论者、一毘尼母论、二摩得勒伽论此依萨婆多律。三善见论此解四分律。四萨婆多论此释十诵律。五明了论此依正量部律。 自外毘奈耶律及新译有部诸律竝传震旦。 然四分一律此土缘深。昔智首律师已前诸部杂乱未是专翫。智首律师。南山律师或制五部区分钞或检震旦初兴受体专依四分而明受体唯凭昙无而谈随行。自尔已来乃至日域唯传此部。故且就四分一律述兴起之根元明传弘之由来。

 

第三节 四分律传统


问。四分律宗何时兴乎。


答。未分已前一味泻瓶。如来在世随机散说佛灭百年结集流传。一百余年时昙无德罗汉随见诵出以为一部。此是时此部始而分出。


问。震旦日本何时传乎。


答。曹魏之世法时尊者创受戒姚秦之世觉明三藏始传广律。是震旦传戒之由来也。


至日域。昔天平年中日本荣叡普照此二师往于唐朝请大明寺鉴真大和尚。即应请来至日本。途难极多。而不奈之。十有二年海中忍难逆浪六回志都不倦。第六度时遂来至日本请入东大寺。圣武天皇王子百官欢喜感悦。即毘卢舍那殿前筑坛行於受戒天皇皇后乃至四百余人竝皆受戒。後迁大佛殿西别建於戒坛院。自尔已来年年行受于今不绝。日本诸州戒律教宗厥时广行莫不依翫。又建唐招提寺传弘戒律。迨至于今续续不绝。戒律教宗传流日域偏是鉴真大和尚之力也。

 

第四节 律宗相承


问。此宗立几祖师。


答。自迦叶尊者。至于宋朝近来其数总别甚多。谓佛是教主理在绝言。迦叶尊者。阿难尊者。末田地尊者。商那和须尊者。优婆毱多尊者。昙无德(此云法正尊者)昙摩迦罗(此云法时尊者)法聪律师。道覆律师。慧光律师。道云律师。道洪律师。智首律师。南山律师。周秀律师。道恒律师。省躬律师。慧正律师。法宝律师。元表律师。守言律师。无外律师。法荣律师。处恒律师。择悟律师。允堪律师。择其律师。元照律师是也。 若别据当律初兴至于南山律师验为九祖。自法正尊者而取之故。南山已後次第同前。 若依日本弘传南山律师。弘景律师。鉴真大僧正法进大僧都如宝小僧都。丰安僧正等是也。

 

第五节 律宗分流


问。四分律宗颇有异解分流乎。


答。唐朝有之。谓相部法砺律师。终南山道宣律师。西大原寺东塔怀素律师各立异义门叶互诤。此名律三宗。 鉴真和尚相部大疏南山虬文竝传日本诸寺诸山竝令讲通彼唐朝三宗。後唯南山遗自余诸家废绝不行。 良以南山宗义受随相称行相备足、大小途和、解行相应故也。古今诸师、俱竞叹美、诸宗贤哲竝翫依学。如行事钞七十三家互作记解。自界他方、俱致承奉、谁有如祖师。贤圣所叹人、何其如此乎。


泛而言之四分律藏、翻译已来、诸师制疏、将二十家。然取要言之、不过三疏。慧光律师略疏四卷。相部律师中疏十卷。智首律师广疏二十卷、此名三要疏。然唐朝三宗、砺.宣.素义、以摄束诸解、多在此三。相部大疏、嵩岳律师作记解释。饰宗义记十卷是也。智首律师大疏既是南山所承。故与南山而一途也。东塔律师四分开宗记十卷独流行天下、互谓尽美、俱称指南。唐朝之末、东京竞起。又玄恽律师毘尼讨要三卷与余家少异矣。四分大小等疏是也。俱多分与南山同。此六家章疏、日本竝传焉。今盛依学南山一家。兼奉行嵩岳新家之义。三宗律义之不同、恐繁不述。


南山律师制作章疏总五大部。一行事钞三卷(分为十二卷)二戒疏四卷(分为八卷)三业疏四卷(分为八卷)四拾毘尼义钞三卷


(本是三卷然下卷逸唯有上中今分四卷)五比丘尼钞三卷(分为六卷)戒本羯磨竝作注解。及小部律章、自余诸文、部帖多多。不可具擧。南山律宗、正所依学即此五大部等也。其本所依、即四分律六十卷是。言其论释。即善见论是。

 

第六节 止持作持


问。此宗明何法义。


答。此宗明戒也。有二种。一止持戒五篇诸止恶门、二作持戒说戒等诸修善门。如来所说一切诸戒、二持摄束皆悉穷尽。故本律正宗所诠义理、唯此止作二持而已。初二部戒本是名止持、後二十犍度是名作持。二部戒本者、僧尼二部也。比丘.比丘尼所持名具足戒。戒本所说二部戒中、初明僧戒僧有二百五十戒。分为八段。一波罗夷此有四戒。婬盗杀妄也。二僧残此有十三戒。一故出精戒.二触女人戒.三麤语戒.四叹身索供养戒.五媒嫁戒.六有主房戒.七无主房戒.八无根谤戒.九假根谤戒.十破僧违谏戒.十一助破僧违谏戒.十二汗家摈谤违谏戒.十三恶性拒僧违谏戒。 三二不定。一屏处不定.二露处不定。 四尼萨耆波逸提此有三十。长衣.离衣.长鉢.乞鉢等也。 五波逸提此有九十。小妄语.两舌语.掘地.壤生.饮酒.非时食等也。六四提舍尼兰若受食.学家受食等也。 七百众学戒齐整着衣.戏笑.跳行等也。 八七灭诤现前毘尼.忆念毘尼等。 此之八段具摄二百五十戒。 摄束八段以为五篇。一波罗夷.二僧残此二摄罪即如前段。三波逸提合前舍堕单堕为一。总摄百二十戒。四提舍尼如前。五突吉罗合二不定.百众学.七灭诤。以为一篇。总有一百九戒。此就果罪及急要义立为五篇。 自外诸罪立於六聚而收摄之。一波罗夷.二僧残.三偷兰遮.四波逸提.五提舍尼.六突吉罗.是为六聚。 若开吉罗即为七聚。五全如前。六恶作.七恶说。七聚之中夷.残.堕罪及提舍尼摄罪同篇门。偷兰一聚摄五篇外聚门吉外一切因果轻重诸罪。恶作.恶说摄篇门吉及余一切因果吉罪。故离七聚更无有罪。六聚七聚摄罪尽故。


次明尼戒比丘尼戒本律说相唯有三百四十一戒。束为六段。一八波罗夷.二十七僧残.三三十舍堕.四一百七十八单提.五八提舍尼.六百众学。尼无二不定。 其七灭诤古来诤论或可有或不可有(云云)。今南山律师义必可有(云云)。本律文略故可七段。故加七灭总有三百四十八戒。此亦不出五篇。准比丘戒可知。


此为二部广律。本律前半所说法门分齐如此。止持戒也。次作持门。犍度法者本律後半二十犍度。一受戒犍度.二说戒犍度.三安居犍度.四自恣犍度.五皮革犍度.六衣犍度.七药犍度.八迦絺那衣犍度.九俱腅弥犍度.十瞻波犍度.十一呵责犍度.十二人犍度.十三覆藏犍度.十四遮犍度.十五破僧犍度.十六灭诤犍度.十七尼犍度.十八法犍度.十九房舍犍度.二十杂犍度.此名二十犍度。此等竝是作持戒也。


然二段本律非无互通。止持有作作持有止。虽有互通就多分判前後两段以配二持。


若对五大部者事钞戒.业两疏名三大部。戒疏即止持行相防止随持事详。业疏即作持修行羯磨摄僧义明。事钞双明止作。众(四人已上)自(一人)共(二人三人)三行二持备足。其尼钞一部别明尼二持、义钞一部多解止持。故祖师诸文、唯在二持矣。此二持戒有总有别。总而言之、一切诸善、皆二持摄。别而言之唯就戒律一宗明之。今二持者、且就戒律一门言之。若就总门、非无其义。

 

第七节 七众建立


问。僧尼具戒、局于此欤。


答。不然。僧尼具戒无量无边。若定数限、且随缘制故。僧尼戒量各有三重。僧戒三者、广则无量、中则三千威仪.六万细行、略则二百五十。 尼戒有三重者、广则无量、中则八万威仪、十二万细行、略则三百四十八戒。经说五百戒。是有名无相。 大智律师云、托境而言、戒则无量、且列二百五十、为持犯纲领。(已上。)尼戒亦尔。故僧尼二众、受具戒时、竝得如此无量无边等戒、量等虚空、境遍法界。莫不圆足。故名具足戒。其五戒.八戒.十戒.六法等、皆从具戒中抽之、渐诱机根、以为具戒方便、渐渐进登、遂成具足无愿位故。


是故总言戒、有四位。五戒.八戒.十戒.具戒。若加六法、总可五类。


佛法七众所以建立、其七众者、一比丘、二比丘尼、此之二众竝具足戒。三式叉摩那、此受六法。四沙弥、五沙弥尼、此竝十戒。六优婆塞、七优婆夷、此竝五戒。前五众是出家众、後二在家。式叉.沙弥及沙弥尼、戒相标数、虽十戒等、至于护持竝同具位。其八斋戒、为在家众授出家戒。然位唯在家优婆塞优婆夷之摄。七众之外、无别众故。


其五戒者、一不杀生戒.二不偷盗戒.三不邪婬戒.四不妄语戒.五不饮酒戒也。


八斋戒者、前五同上。但改邪婬以为不婬。六香油涂身戒.七歌舞观听戒。八高广大床戒。九非时食戒。萨婆多论云八个是戒第九是斋。斋戒合数故有九也。(已上。)言十戒者前九同上。第十捉金银宝戒。


其六法者、一杀畜生二盗三钱三摩触四小妄语五饮酒六非时食也。


此七众中男众有三。比丘沙弥及优婆塞。女众有四。即余四是。

 

第八节 判教宗致


问。此宗立几教摄诸教乎。


答。南山律师立化制二教以摄一代教。亦名化行二教。其化教者经论所诠定慧法门四阿含等是也。其制教者律教所诠戒学法门四分律等是也。 今此宗部即律藏教。以戒为宗。戒行清净定慧自立。故先持戒制禁业非然後定慧伏断烦惑。为道制戒。本非世福。三乘圣道非戒不立。故如来最初制戒意在兹矣。(已上南山御释。)


问。如常途云五戒.八戒感人天报、十戒.具戒、唯得应果。(云云。)此义如何。


答义未必然。若持五.八戒、任因感报、即唯人天。十戒.具戒、任因感果、即是小果。依此义故、常途云尔。若约意乐、其义不尔。故大智律师云、戒有四位。五.八.十.具。若约钝根、通为世善。若论上智、俱作道基。(已上。)故知戒法随机有异。此是今宗之所谈、祖师建立之意致也。


问。四分律宗大小乘中、正是何乎。


答。律宗诸家所判不同。慧光律师云、四分一律宗、是大乘(云云。)法砺.玄恽等师竝云、唯是小乘。(云云。)南山律师云、此四分宗、义当大乘。(已上。)今依此义、盛为所凭。故业疏中立五义分通。谓沓婆廻心.施生成佛(施一切众生皆共成佛道).识了尘境.相召佛子.舍财用轻。遥超余部、寔为深义。


束上诸戒、总有四科。一者戒法、如来所制法、通万境故。二者戒体、受者所发心府领纳故。今四分宗、依成实论、非色非心为体。三者戒行、受者随持三业运造故。四者戒相、美德外彰、持相可轨故。一切诸戒咸具此四。


问。今宗所立及祖师意致、大小乘中、本何行果。


答。此教所依、本是小乘。四分本律。元被小乘故。然义当大乘、机根渐进故。当分小乘故、小无不兼。分通大乘故、大无不期。此是今教所说所旨。


若据南山律祖意者、如来一代所说法门、大小诸教、分为三教。一性空教、一切小乘、即此中摄。二相空教、一切大乘浅教悉摄。三唯识圆教、一切大乘深教悉摄。今四分宗、即性空教中之一分。唯识圆教是祖师域心。圆融三学无碍圆行故。业疏中、明诸宗所谈戒体、出三宗义。有宗.空宗竝性空教摄。圆教妙体、是唯识教也。


大小二宗、各立三学。且大乘圆教三学者、戒即护三聚净戒。藏识种子以为其体。定慧则唯识妙行、止观竝运、以为其相。戒即定慧、无一法而非定慧。定慧即戒、无一法而非戒。此名圆融三学行相。


其中戒者、即前所标三聚净戒。谓摄律仪戒。一切诸恶皆悉断舍故。摄善法戒、一切诸善皆悉修行故。摄众生戒、荷负众生、遍施利益故。 此之三聚、亦圆融行。故、三聚互摄、诸戒融通。如不杀生、即具三聚。乃至一切诸戒皆尔。随持一戒、三聚全具。虽是一行、广摄万行。故虽一念、顿经三只。不坏三只、而立一念、不退一念、而经三只。长短无碍、生佛平等、诸法互遍、相即无尽。岂非深妙乎。摄善.摄生、且略不论。


其律仪戒亦有三种。一别解脱戒、二定共戒、三道共戒。其初别解脱中、有三业。即身语意所持戒也。身语二戒、有共.不共。意业之戒、唯是不共。故声闻所受、唯此身语一分、共门之分齐也。四分律等所说戒相、即此分齐。但四分律、分通意戒。由此义故、有小乘戒。今大乘宗、此共门戒入三聚中、会归大乘故、小乘律所说戒行、皆是三聚圆顿大戒、更无别相、纯一圆极。彼七众轨则、全同小律、律仪戒中建立之故。此则南山大师教观宗旨、学者受随解行之域心也。然受此三聚戒、有通受、有别受。三聚通受故云通、别受律仪故云别。今祖师所立、白四羯磨圆意戒法、即当彼别受矣。然後受菩萨戒者、即当通受矣。


故今律宗学者、通别二受遍纳坛塲、四分.梵网竝护戒相。通别二受名、出法相之家、义在南山之林。五篇七聚制起声闻之丛、行亘大乘之薗。明乎、瑜伽大论之诚说矣、南山高祖之定判矣、行者域心啻在此宗。大觉妙果岂夫賖乎。


(讲本)八宗纲要钞(上终)

Tags: 责任编辑:思过黑鹰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参天台五台山记 【八卷】 下一篇出定後语 【二卷】
清净莲海佛学网: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交流论坛 联系我们
本站声明:本站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如侵犯了你的版权,请你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消息后24小时内删除。
清净莲海佛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