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忻州市钟楼寺 05-04
·阳泉市郊区辛兴圣泉寺 05-04
·阳泉市平定县洪济禅 05-04
·阳泉市报国寺 05-04
·阳泉市平定县寿圣寺 05-04
·阳泉市平定县资福寺 05-04
·阳泉市盂县文殊寺 05-04
·阳泉市矿区释迦寺 05-04
·阳泉市西烟镇麦坡村玉佛寺 05-04
·阳泉市郊区半坡王兰寺 05-04

文库热门

·忻州市钟楼寺 05-04
·阳泉市郊区辛兴圣泉寺 05-04
·阳泉市平定县洪济禅 05-04
·阳泉市报国寺 05-04
·阳泉市平定县寿圣寺 05-04
·阳泉市平定县资福寺 05-04
·阳泉市盂县文殊寺 05-04
·阳泉市矿区释迦寺 05-04
·阳泉市西烟镇麦坡村玉佛寺 05-04
·阳泉市郊区半坡王兰寺 05-04

TOP

入唐求法巡礼行记 【四卷】(一)
2017-11-16 12:47:38 来源:清净莲海佛学网 作者: 【 】 浏览:824次 评论:0

大藏经补编 第18册  No.95


入唐求法巡礼行记


【圆仁着】

 
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第一


圆仁 撰


承和五年。六月十三日午时。第一第四两舶。诸使驾舶。缘无顺风。停宿三个日。


十七日夜半。得岚风上帆摇舻行。巳时到志贺嶋东海。为无信风。五个日停宿矣。


廿二日卯时。得艮风进发。更不觅澳。投夜暗行。


廿三日巳时。到有救嶋。东北风吹。征留执别。比至酉时。上帆渡海。东北风吹。入夜暗行。两舶火信相通。


廿四日望见第四舶在前去。与第一舶。相去卅里许。遥西方去。大使([□@考]藤原常嗣)始画观音菩萨。请益留学法师等。相共读经誓祈。亥时火信相通。其貌如星。至晓不见。虽有艮巽风变。而无漂迁之惊。大竹芦根乌贼贝等。随澜而流。下鈎取看。或生或枯。海色浅绿。人咸谓近陆地矣。申时大鱼随船游行。


廿七日平铁为波所冲悉脱落。疲([□@考]疲下恐脱乌若鹭字)信宿不去。或时西飞二三。又更还居。如斯数度。海色白绿。竟夜令人登桅子。见山嶋称不见。


廿八日早朝。鹭鸟指西北双飞。风犹不变。侧帆指坤。巳时至白水。其色如黄泥。人众咸云。若是扬州大江流水。令人登桅子见申云。从戊亥会直流南方。其宽廿余里。望见前路水还浅绿。暂行不久。终如所申。大使深恠海色还为浅绿。新罗译语金正南申云。闻导([□@考]导下文皆作导。池本作道)扬州掘港难过。今既踰白水。疑踰掘港欤。未时海水亦白。人咸惊恠。令人上桅([□@考]桅下池本有子字东本有令字)。见陆嶋。犹称不见。风吹不变。海浅波高。冲鸣如雷。以绳结铁沈之。仅至五丈。经少时下铁试海浅深。唯五寻。使等惧。或云。将下石停。明日方征。或云。须半下帆驰艇。知前途浅深。方渐进行。停留之说。事似不当。论定之际。尅逮酉戌。爰东风切扇。涛波高猛。船舶卒然趍昇海渚。乍惊落帆。柂([□@考]柂池本作桅下同)角摧折两度。东西之波互冲倾舶。柂叶着海底。舶舻将破。仍截桅弃柂。舶即随涛漂荡。东波来船西倾。西波来东侧。洗流船上。不可胜计。船上一众凭归佛神。莫不誓祈。人人失谋。使头以下至于水手。裸身紧逼褌船将中绝。迁走舻舳。各觅全处。结构之会。为澜冲咸皆差脱。左右栏端。结绳把牵。竞求活途淦水泛满。船即沈居沙土。官私杂物随淦浮沈。


廿九日晓潮涸。淦亦随竭。令人见底。々悉破裂。沙埋槈[木*我]([□@考]槈[木*我]如指船底之结构振时误作槈或桭袱欤[木*我]池本作拽)。众人设谋。今舶已裂。若再逢潮生。恐增摧散欤。仍倒桅子。截落左右舻棚於舶四方建棹。结缆槈[木*我]。([□@考][木*我]池本作栧)亥时望见。西方遥有火光。人々对之。莫不忻悦。通夜瞻望。山嶋不见。唯看火光。


([□@考]七月)二日早朝潮生。追去数百町许。西方见嶋其貌如两舶双居。须臾进去。即知陆地。流行未几。遇两潮洄洑。横流五十余町。舶沈居泥。不前不却。爰潮水强遄。掘决舶边之淤泥。々即逆沸。舶卒倾覆。殆将埋沈。人人惊怕。竞依舶侧。各各带褌。处々结绳。系居待死。不久之顷。舶复左覆。人随右迁。随覆迁处。稍逮数度。又舶底第二布材。折离流去。人々销神。泣泪发愿。当戌亥隅。遥见物随涛浮流。人々咸曰。若是迎舶欤。疑论之间。逆风迎来。终知是船也。见小仓船一艘乘人。先日所遣。射手壬生开山。大唐人六人。趍至舶前。争录事以下。先问大使所着之处。答云。未知所着之处。乍闻惊悲。涕泪难耐。即就其船迁国信物。录事一人。知乘船事二人。学问僧圆载等已下廿七人。同迁乘之。指陆发去。午时到江口。未时到扬州海陵县白潮镇桑田乡东梁丰村。日本国承和五年七月二日。即大唐开成三年七月二日。虽年号殊。而月日共同。留学僧等到守捉军中季宾宅停宿。闻大使以六月廿九日未时。离船。以後漂流之间。风强涛猛。怕船将沈。舍矴掷物。口称观音妙见。意求活路。猛风时止。子时流着大江口南芦原之边。七月一日晓。潮落不得进行。令人登桅头看山闾。南方遥有三山。未识其名。乡里幽远。无人告谈。若待潮生。恐时久日晚。不能拯济船上之。仍以绳系船。曳([□@考]东本作泄今依池本改之下傚之)出海边。人数甚少。不得摇动。判官以下。取缆引之。未时泛艇。从([□@考]从东本作徒)海边行。渐觅江口。终到大江口。逆潮遄流。不可进行。其江稍浅。下水手等曳船而行。觅人难得。傥逢卖芦人。即问国乡。答云。此是大唐扬州海陵县淮南镇大江口。即召其商人两人。上船向淮南镇。从水路而到半途。彼两人未知镇家。更指江口却归。日晚於江口宿。二日晚彼二人归去。近侧有盐官。即差判官长岑宿祢高名准录事高丘宿祢百兴。令向镇家。兼送文条([□@考]条恐牒字)即盐官判官元行存。乘小船来慰问。使等笔上([□@考]上池本作言)国风。大使赠土物亦更向淮南镇去。从江口北行十五里许。既到镇家([□@考]到镇家东本误作倒镇孚)镇军等申云。更可还向於掘港[这-言+(序-予+手)]。即将镇军两人归于江口。垂到江口。判官元行存。在水路边申云。今日已晚。夜头停宿。随言留居。劳问殊深。兼加引前之人。


三日丑时潮生。知路之船引前。而赴掘港[这-言+(序-予+手)]。巳时到白湖([□@考]湖上文及下文作潮)口。逆流极遄。大唐人三人。并本国水手等。曳船截流。到岸结缆。暂待潮生。於此闻第四舶漂着北海。午时仅到海陵县白潮镇管内守捉军中村。爰先於海中相别录事山代氏益等卅余人迎出。再得相见悲悦竝集。流泪申情。爰一众俱居。此间雇小船等。运国信物。并洗曝湿损官私之物。虽经数日。未有州县慰劳。人々各觅便宿。辛苦不少。请益法师。与留学僧一处停宿。从东梁丰村去十八里。有延海村。々里有寺。名国清寺。大使等为憇漂劳。於此宿住。


九日巳时。海陵镇大使[利-禾+登]勉来慰问使等。赠酒饼。兼设音声。相从官健亲事([□@考]亲恐儭字儭事司儭施之事者)八人。其[利-禾+登]勉着紫朝服。当村押官。亦同着紫衣。巡捡事毕。却归县家。


十二日从东梁丰村取水路运随身物。置寺里毕。同日午时。为催迎船。差通事大宅年雄。射手大宅宫继等。从水路令向县家。申时雷鸣。留学僧等住东([□@考]东下脱梁字)丰村。未到此间。


十三日大热。未时雷鸣。自初漂着以来。蚊蝄甚多。其大如蝇。入夜恼人。辛苦无极。申时留学僧来。同居寺里。患赤痢。


十四日辰时。为县州([□@考]县州池本作州县)迎船不来。大使一人判官二人录事一人知乘船事一人史生一人射手水手等惣卅人。从水路向县家去。登时开元寺僧元昱来。笔言通情。颇识文章。问知国风。兼赠土物。彼僧赠桃菓等。近寺边有其院。暂话即归去。暮际雷鸣洪雨。惊闷尤甚。


十七日午时射手大宅宫继与押官等十余人。从如皐镇家。将卅余草船来。即闻大使昨日到镇家。申时春知乘山录事等。与射手从东梁丰村来。宿住寺里。


十八日早朝。公私财物运舫船。巳时录事以下水手已上从水路向州去。水牛二头以系册余舫。或编三艘为一船。或编二只为一船。以缆续之。前後之程难闻。相唤甚。征稍疾。掘沟宽二丈余。直流无曲。此即隋炀帝所掘矣。雨下辛苦。流行卅余里。申时到郭补村停宿。入夜多蚊。痛如针刺。极以艰辛。通夜打皷。其国之风。有防援人。为护官([□@考]官东本作宫)物至夜打皷。


十九日寅时。水牛前牵进发。暗云无雨。卯时听鷄声。始有吴竹林及生粟小角豆等。巳时大使牒到来。来。案牒状偁。其漂损舶。随便捡挍於所由。守捉司其守舶水手等依数令上向。不得释留者。登时差准船师矢侯糸丸等。还遗泊舶之处。午时到临河仓铺。竟夜进行。


廿日卯毕到赤岸村。问土人。答云。从此间行百廿里([□@考]里东本无)。有如皐镇。暂行有堰。([□@考]堰东本作塥)掘开坚堰([□@考]堰东本作堛)发去。进堰有如皐院。专知官未详所由。船行太迟。仍停水牛。更编三船以为一番。每番分水手七人。令曳舫而去。暂行人疲。更亦长续系牛曳去。左右失谋。疲上益疲。多人难曳。系牛疾征。爰人皆云。一牛之力即当百人矣。比至午时。水路北岸。杨柳相连。未时到如皐[共/木]([□@考]即茶字池本作巷)店暂停。掘沟北岸。店家相连。射手丈部贞名等。从大使所来云。从此行半里。西头有镇家。大使判官等居此。未向县家。大使判官等闻賷信物来为更向州。令装束船舫。又云。今日州使来。始充生料。从先导([□@考]导东本傍注有噵字)新罗国使。而与本国一处。而今年朝贡使称新罗国使。而相劳疎略。今大使等。先来镇家。既定本国与新罗异隔远邈。即县州承知([□@考]承知池本作知承)言上既毕。乍闻忻然。颇慰疲情。申时镇大使[利-禾+登]勉驾马。来泊舫之处。马子从者七八人许。捡挍事讫即去。录事等下舫。参诣大使所。日晚不行。於此停宿。


廿一日卯时。大使以下共发去。水路左右富贵家相连。专无阻隟。暂行未几。人家渐疎。先是镇家回国矣。大使相送三四里许。归向本镇。从镇家向县二百廿里。巳时放却水牛。各分一船。指棹进行。绝无人家。申终到延海乡延海村。停宿。蚊蝄甚多。辛苦罔极。半夜发行。盐官船积盐。或三四船。或四五船。双结续编。不绝数十里。相随而([□@考]而池本无)行。乍见难记。甚为大奇。


廿二日平明。诸船系水牛牵去。白鹅白鸭往々多。有人宅相连。巳时已後。或行三十里。方三四家。有无不定。入夜暗行。子时到村。未知其名。诸船於此宿住。


廿三日卯时发行。土人申云。从此间去县二十里。暂行不久。水路之侧。有人养水鸟。追集一处。不令外散。一处所养数二千有余。如斯之类。江曲有之矣。竹林无处不有。竹长四丈许为上。指北流行。自初乘船日。多指西行。时々或北。或艮。或西北。辰时前途见塔。即问土人。答云。此是西池寺。其塔是土塔。有九级。七所官寺中是其一也。进行不久。到海陵县东头。县里官人。长官一人。判官一人。兵马使等惣有七人。未详其色。暂行到县南江。县令等迎来西池寺南江桥前。大使判官录事等。下船就陆。到寺里宿住。县司等奉钱([□@考]唐代有奉钱之俗)。但请益留学僧。犹在船上。县中人悉集竞见。留学僧肚里不好。


廿四日辰时。西池寺讲起信论。座主谦并先後三纲等进来船上。慰问远来两僧。笔书通情。彼僧等暂住归去。比至巳时。大使以下。出寺驾船。同共发去。县里官人等。以无慰懃。差军中等令相送。申时到宜陵馆。此是侍供往还官客之人处。依准判官藤原贞敏卒尔下痢。诸船於此馆前停宿。两僧下船看。问病者。登时归船闻第四舶判官不忍汤水。下船居白水郎宅。未举国信物舶悉破裂。但公私之物无异损。依无迎船不得运上。


廿五日寅时发去。人々患痢。行船不一准。先行之船。留为後番。後行之人。进在前路。自海陵县。去宜陵馆五十里余([□@考]余东本作舒)。去州六十五里。巳时到仙宫观。直行不休。未时到禅智桥东侧停留。桥北头有禅智寺。延历年中副使忌日之事。於此寺修。自桥西行三里。有扬州府。大使为通国政。差押官等遣府迟来。申时发去。江中充满大舫船。积芦船。小船等。不可胜计。申毕行东郭水门。酉时到城北江停留。大使等登陆宿住。未逢府司。请益留学僧等。未离船上。入夜雨下。辛苦尤剧。


廿六日晡时。下船宿住於江南官店。两([□@考]两东本作尚恐非)僧各居别房。


廿八日斋後雇少船。向灵居寺。半途有障。不入寺里。还到官店。不久之顷。开元寺僧全操等九个僧来。慰问旅弊。


卅日开元寺僧贞顺慰问。笔书问知府寺名并法师名。兼赠土物。


八月一日早朝。大使到州衙。见扬府都督李相公。事毕归来。斋後请益留学两僧。出牒於使衙。请向台州国清寺。兼请被给水手丁胜小麻吕仕。充求法驰仕。暮际依大使宣。为果海中誓愿事。向开元寺。看([□@考]看池本作着)定闲院。三纲老僧卅有余。共来慰问。巡礼毕归店馆。


三日请令请益僧等向台州之状。使牒达扬府了。为画造妙见菩萨。四王像令画师向寺里。而有所由制不许外国人滥入寺家。三纲等。不令画造件像。仍使牒达相公。未有报牒。


四日早朝有报牒。大使赠土物於李相公。彼相公不受还却之。又始今日。充生料每物不备。斋後从扬府。将覆问书来。彼状偁。还学僧圆仁。沙弥惟正惟晓。水手丁雄满([□@考]丁胜小麻吕改名。後再随圆珍入唐即译语人丁满是也)右请往台州国清寺寻师。便住台州。为复从台州却来。赴上都去。留学僧圆载。沙弥仁好。伴始满。右请往台州国清寺寻师。便住台州。为复从台州却来。赴上都去者。即答书云。


还学僧圆仁


右请往台州国清寺。寻师决疑。若彼州无师。更赴上都。兼经过诸州。


留学问僧圆载。


右请往台州国清寺。随师学问。若彼州全无人法。或上都觅法。经过诸州访觅者。


又得使宣偁画像之事。为卜筮([□@考]筮东本作茎池本作莁恐俱误)有忌。停止既了。须明年将发归时。奉画供养者。仍以戌时到开元寺大门。誓祷其由。


七日驰书信。谘开元寺三纲。兼赠土物。附还信送报礼书([□@考]书东本作唐今从池本)。


八日闻第四舶犹在泥上。未到泊处。国信物未运上。其舶广棚离脱。淦水殆满。随潮生潮落。舶里涸沈。不足为渡海之器。求法僧等。未登陆地头判官登陆。居白水郎舍。船中人五人身肿死。大唐迎船十只许来。一日一度。运国信物至。波如高山。风吹不能运迁。辛苦尤甚。闻噵昨日扬州帖可行迎舶之状。令发赴既了。未详子细。九日巳时。节度使李相公牒於开元寺。许令画造佛像。未时勾当日本国使王友([□@考]王友东本作主支或作王支或作王友今从下文及池本)真来官店。慰问僧等。兼早令向台州之状。相谈归却。请益法师。便赠土物於使。登时商人王客来。笔书问国清寺消息。颇开郁抱。亦与刀子等。


十日辰时。请益留学两僧随身物等。斤量之数定录。达使衙了。即闻第二舶着海州。第二舶新罗译语朴正长书送金正南房。午时王大使来噵。相公奏上既了。须待勅来可发赴台州去。大使更留学僧暂住扬府。请益僧不待勅符。且令向台州之状牒送相公。二三日後。相公报牒偁。不许且发。待报符可定进止。其间令僧住寺里者。船师佐伯金成患痢经数日。


十六日辰时。两僧与无常呪愿。但命未绝。暮际勾当日本国使王友真。共相公使([□@考]使下池本有一字)人到官店。勘录金成随身物。


十七日申时。闻第四舶判官到如皐镇。公私杂物亦悉运到镇家。今编小舶拟向扬府。入夜比及丑时。病者金成死亡。


十八日早朝。押官等来捡挍此事。据本国使判。金成随身物。依数令受傔从井俅替。未时押官等勾当买棺葬去。


廿一日捡挍舶之使。准船师杨只糸麿等趍来。即闻水手长佐伯全继。在掘港镇死去。


廿二日王大使。将相公牒来。案其状偁。两僧及从等令住开元寺者。


廿三日晚头。开元寺牒将来。送勾当王大使。


廿四日辰时。第四舶判官已下。乘小船来。船数惣计卅艘已下。斋後。差使遣寺。令捡挍客房。未时两僧并傔人等出官店。诣开元寺。既到寺里。从东塔北越二壁。於第三廊中间房住。登时三纲并寺和上及监僧等赴集。上座僧志强。寺主令徵。都师修达。监寺方起。库司令端慰问。随身物同运寺里。


廿五日早朝。有纲维请。仍到寺库吃粥。比至午时。三论留学常晈([□@考]晈同晓下文作晓)师来慰谈。寺家设供相共斋。常晈师巡看归馆。差惟正遣问谘。真言请益付廻报慰。兼第四舶船头判官及吉备掾赞岐掾等便垂谘问。即第四舶为高波所漂。更登高濑。难可浮廻。水手等乘小船往舶上。未达中途。潮波逆曳。不至舶上。不知所向。但射手一人。入潮溺流。有白水郎拯之。


廿六日。李相公随军游击将军沈弁来谘问。兼语相公讳四字。府吉甫云四字也。翁讳云。父讳吉甫([□@考]宰相李德裕。父吉甫。府云二字难解)。暮际沈弁差使。赠来蜜一埦。请益法师为供寺僧。唤寺库司僧令端。问寺僧数。都有一百僧。即沙金小二两充设供料。留学僧亦出二两。惣计小四两。以送寺衙。纲维监寺僧等共集一处。秤定大一两二分半。登时得寺家报偁。须具金数。更报官取处分。可设空饭者。


沙金小四两


右求法僧等。得免万里再见生日。蹔住寺里结泉树因。谨献件沙金。以替香积供。伏愿加辨作([□@考]作池本作供)之劳。用充寺里众僧空饭。但期在明日矣。


八月廿六日


本国天台法花宗 还学传灯法师


留学传灯满位僧


廿九日供寺里僧。百种惣集。以为周足。僧数百余。当寺僧常简。奉纲维请。而作斋文。其书在别。


卅日长安千福寺僧行端来。笔言述慰。兼问得长安都唐消息。


九月一日无异事。从开元寺西涉河。有无量义寺。有老僧名文袭。春秋七十。新作维摩经记五卷。今现在堂里讲其疏记多用肇。生。融。天台等义。比寺诸僧来集听之。听众都有卅八人。共敬重彼文袭和尚。


二日监寺僧方起等。於库头设空饭。


九日相公。为大国使设大饯。大使不出。但判官已下。尽赴集矣。


十一日闻。副使([□@考]小野篁)不来。留住本国。但判官藤原丰竝为船头来。


十三日闻。相公奏状之报符。来於扬府。未得子细。斋後监军院要籍薰廿一郎。来语州里多少。扬州节度使领七([□@考]七池本作六非也今脱舒州)州。扬州。楚州。卢州。寿州。徐州([□@考]即滁州)。和州也。扬州有七([□@考]七池本作六非也今脱江都县)县。江阳县。天长县。六合县。高邮县。海陵县。扬子县也。今此开元寺。江阳县管内也。扬府南北十一里。东西七里。周卅里。从开元寺正北有扬府。从扬州北行三千里。有长安都。从扬府南行一千四百五十里有台州。或云。三千来里。人里语不定。今此扬州淮南道。台州江南西道也。扬府里僧尼寺卌九门。州内有二万军。惣管七([□@考]七池本作六非也见上文)州。都有十二万军。唐国有十道。淮南道(一十四州[□@考]唐书作十二)。关内道(廿四州[□@考]唐书作廿七)。山南道(卅一州[□@考]唐书作卅三)。陇右道(十九州)。劒南道(四十二州[□@考]唐书作廿八)。惣计三百十一州。扬州去京二千五百里。台州去京四千一百里。台州是岭南道。


十六日长判官云。得相公牒。偁。请益法师。可向台州之状。大使入京奏闻。得报符时。即许请益僧等发赴台州者。未得牒案。


十九日惠照寺唐礿([□@考]礿或初欤)法师来。相见谘谈。当寺僧等云。是法花座主讲慈恩疏。


廿日写得。相公牒状。偁。日本国朝贡使数内僧圆仁等七人。请往台州国清寺寻师。右奉诏。朝贡使来入京。僧等发赴台州。未入可允许。须待本国表章到。令发赴者。委曲在牒文。


廿一日塔寺老僧宿神玩和尚来相看慰问。


廿三日扬府大节。骑马军二百来。步军六百来。惣计骑步合千人。事当本国五月五日射的之节。


廿八日大使君赠昆布十把。海松一裹。


廿九日大使君赠砂金大十两。以充求法料。相公为入京使。於水舘设饯。又蒙大使宣偁。请益法师。早向台州之状。得相公牒偁。大使入京之後。闻奏得勅牒後方令向台州者。仍更添己缄书。送相公先了。昨日得相公报。偁。此事别奏上前了。许明後日令得报帖。若蒙勅诏。早令发赴者。闻噵今天子。为有人计([□@考]计东本作许今从池本)杀皇太子。其事之由。皇太子拟杀父王作天子。仍父王杀己子(云々)。


十月三日晚头。请益留学两僧往平桥舘。为大使判官等入京作别相谘。长判官云。得两僧情愿之状。将到京都。闻奏早令得符者。


四日斋後两僧各别纸造情愿状。赠判官所。其状如别。入京官人。大使一人。长岑判官([□@考]高名)菅原判官([□@考]善主)。高岳录事([□@考]百兴)。大神录事([□@考]宗雄)。大宅通事([□@考]年雄)。别请基([□@考]基恐益字)生伴须贺雄。真言请益圆行等。并杂职已下卅五人。官船五艘。又长判官寄付延历年中入唐副使位记。并祭文。及绵十屯。得判官状。偁。延历年中入唐副使。石川朝臣道益。明州身已亡。今有勅叙四品位。付此使送赠赐彼陇前。须便问台州路次。若到明州境。即读祭文。以火烧舍位记之文者。三论留学常晈([□@考]晈同嶢下文作晓)犹住广陵馆。不得入京。


五日卯终。大使等乘船发赴京都。终日通夜雨下。


六日始寒。


七日有薄冰。


九日始令作惟晈([□@考]晈上文及下文作晓同字)等三衣。五条绢二丈八尺五寸。七条绢四丈七尺五寸。大衣绢四丈(廿五条)惣计十一丈六尺。缝手功作大衣廿五条。用一贯钱。作七条四百文。作五条三百文。惣计一贯七百文。令开元寺僧贞顺勾当此事。


十三日午时。请益傔从惟晈。留学傔从仁好同时剃发。


十四日砂金大二两。於市头令交易市头秤定一大两七钱。々々准当大二分半。价九贯四百文。更买白绢二疋价二贯。令作七条。五条二袈裟亦令僧贞顺勾当此事。斋後禅门宗僧等十三人来相看。长安千福寺天台宗惠云。禅门宗学人僧弘鉴。法端。誓实。行全。常密。法寂。法真。惠深。全古。从实。仲诠。昙幽。笔书云。竝闲々无系。云游山水。从此五峯下游楚泗。今到此郡。殊喜顶礼。大奇々々。欢之甚也。今欲往天台。告辞便别。珍重々々。爰笔书报云。日本僧等昔有大因。今遇和尚等。定知必游法性寂空。大幸々々。若有到天台必将相见珍重々々。


十九日为令惟正惟晈受戒。牒报判官录事。大唐大和二年以来。为诸州多有密与受戒。下符诸州。不许百姓剃发为僧。唯有五台山戒坛一处。洛阳终山瑠璃坛一处。自此二外。皆悉禁断。因兹请报所由取处分也。


廿二日早朝见彗星。长一寻许。在东南隅。云蔽不多见。寺主僧令徵谈云。此星是劒光也。先日。昨日。今夜三个夜现矣。比日有相公恠。每日令七个僧七日之([□@考]之下恐脱间字)转念涅盘般若。诸寺亦然。又去年三月亦有此星。极明长大。天子惊恠。不居殿上。别在卑座。衣着细布。长斋放赦。计今年合然。乍闻忖之。在本国之日所见。与寺主语符合矣。


廿三日沈弁来云。彗星出。即国家大衰及兵乱。东海主([□@考]主池本作至)鲲鲸二鱼死。占为大恠。血流成津。此兵革众起。征天下。不扬州合上都前。元和九年三月廿三日夜。彗星出东方。到其十月。应宰相反。王相公已上计[煞-(烈-列)]宰相及大官都廿人。乱[煞-(烈-列)]计万人已上。僧等虽事未定。为後记之。入夜至晓出房。见此彗星在东南隅。其尾指西。光极分明。远而望之。光长计合有十丈已上。诸人佥云。此是兵劒之光耳。


廿四日雇人。令作惟正等坐具两个。当寺僧贞顺亦勾当此事。坐具一条料絁二丈一尺。表八尺四寸。里八尺四寸。缘料四尺二寸。两个坐具之料。都计四丈二尺。作手功作一个用二百五十文。惣计五百文。


卅日斋前零霰。


十一月二日。买维摩关中疏四卷。价四百五十文。有勑断铜。不许天下卖买。说六年一度例而有之。恐天下百姓一向作铜器。无铜铸钱。所以禁断矣。


十一月七日。开元寺僧贞顺。私以破釜卖与商人。现有十斤。其商人得铁。出去於寺门里。逢巡捡人被勘捉归来。巡捡五人来云。近者相公断铁。不令卖买。何辄卖与。贞顺答云。未知有断卖与。即勾当并贞顺具状请处分。官中免却。自知扬州管内不许卖买铁矣。斋後相公衙前之虞候三人持([□@考]持恐特字)来。相见笔言通情。相公始自月三日。於当寺瑞像阁上。刻造三尺白檀释迦佛像。其瑞像飞阁者。於隋炀帝代。栴檀释迦像四躯。从西天飞来阁上。仍炀帝自书瑞像飞阁四字。以悬楼前。


八日斋前。相公入寺里来。礼佛之後。於堂前砌上。唤请益留学两僧。相见问安隐([□@考]隐稳相通)否。前後左右。相随步军计二百来。虞候之人卌有余。门头骑马军八十疋计。竝皆着紫衣。更有相随文官等。惣着水色。各骑马忽不得记。相公看僧事毕。即於寺里。蹲踞大椅上。被担而去。又惣持舍百斛米。充寺修理料。


十六日作启谢相公到寺慰问。兼赠少物。水精念珠两串。银装刀子六柄。班笔廿管。螺子三口。别作赠状。相同入启函里。便付相公随军沈弁大夫交去。


十七日巳时。沈弁归来。陈相公传语。以谢得启。又唯留取大螺子不截尻一口。而截尻小螺子二口及余([□@考]余池木作念)珠刀笔付使退还。更差虞候人。赠来白绢二疋。白绫三疋。即作谢。付迥使奉送。又大唐国今帝讳帛(即云名)先祖讳纯(淳)。诏(诵)。括。誉(豫预)。隆基。恒。湛。渊。虎(戒)。世民。音同者尽讳([□@考]今帝文宗讳昂。今误作帛。注即字恐卭误。避昂字为卭。宪宗纯避之为淳。顺宗诵为诏。诵诏今误倒置。德宗适为括。括上今脱适字。代宗豫。预豫共避之。为誉。亦误倒置。玄宗隆基。穆宗恒。敬宗湛。高祖渊。太宗世民。虎戒未考)。此国讳诸字。於诸书状中惣不着也。是西明寺僧宗叡法师之所示也。


十八日相公入来寺里。礼阁上瑞像。及捡挍新作之像。少时随军大夫沈弁走来云。相公屈和尚。乍闻共使往登阁上。相公及监军并州郎中郎官判官等。皆椅子上吃茶。见僧等来。皆起立。作手立礼。唱且坐。即俱坐椅子啜茶。相公一人随来郎中以下判官以上惣八人。相公着紫。郎中及郎官三人着绯。判官四人着绿救([□@考]枚恐衫字)。虞候及步骑军并丈人等。与前不异。相公对僧等近坐。问。那国有寒否。留学僧答云。夏热冬寒。相公噵共此间一般。相公问云。有僧寺否。答云多有。又问。有多少寺。答三千七百来寺。又问有尼寺否。答云多有。又问。有道士否。答云无道士。相公又问。那国京城方圆多少里数。答云。东西十五里。南北十五里。又问。有坐夏否。答有。相公今度时有语话慰懃问申情既毕。相揖下阁。更到观音院。捡挍修法之事。


十九日为充廿四日天台大师忌日设斋。以绢四疋。绫三疋。送於寺家。留学僧绢二疋。请益僧绫三疋绢二疋。具状送寺家毕。具在别纸。卖买得六贯余钱。


廿四日。堂头设斋。众僧六十有余。幻羣法师作斋难久食仪式也([□@考]也东本削之)。众僧共入堂里。次第列坐。有人行水。施主僧等於堂前立。众僧之中有一僧打槌。更有一僧作梵。梵颂云。云何於此经。究竟到彼岸。愿佛开微密。广为众生说。音韵绝妙。作梵之间。有人分经。梵音之後。众共念经各二枚许。即打槌转经毕。次有一僧。唱敬礼常住三宝。众僧皆下床而立。即先梵音师作梵。如来色无尽等一行文也。作梵之间。纲维令请益僧等。入里行香。尽众僧数矣。行香仪式。与本国一般。其作斋晋人之法师矣([□@考]矣恐先字)众起立到佛左边。向南而立行香毕。先叹佛。与本国呪愿初叹佛之文不殊矣。叹佛之後。即披檀越先请设斋状。次读斋叹之文。读斋文了。唱念释迦牟尼佛。大众同音称佛名毕。次即唱礼。与本国噵为天龙八部诸善神王等颂一般。乍立唱礼。俱登床坐也。读斋文僧并监寺纲维。及施主僧等十余人。出食堂。至库头斋。自外僧沙弥咸食堂斋。亦於库头。别为南岳天台等和尚。备储供养。众僧斋时有库司僧二人。弁备诸事。唐国之风。每设斋时饭食之外别留料钱。当斋将竟。随钱多少。僧([□@考]僧恐依误)众僧数等分与僧。但赠作斋文人。别增钱数。若於众僧各与卅文。作斋文者。与四百文。竝呼噵儭钱。计与本国噵布施一般。斋後同於一处嗽口。归房。凡寺恒例。若有施主。拟明朝煑粥供僧时节([□@考]节字或衍)即暮时交人巡报明朝有粥。若有人设斋时晚际不告。但当日早朝交人巡告。堂头有饭。若有人到寺。请转经时。亦令人噵上堂念经。其扬府中。有卌余寺。若此寺设斋时。屈彼寺僧次来令得斋儭。如斯轮转。随有斋事。编录寺名。次第屈余寺僧次。是乃定寺次第取其僧次。一寺既尔。余寺亦然。互取寺次。互取僧次。随斋饶乏屈僧不定。一寺一日设斋。计合有堂([□@考]堂恐当字)寺僧次比寺僧次。又有化俗法师。与本国噵飞教化师同也。说世间无常苦空之理。化导男弟子女弟子。呼噵化俗法师也。讲经论律记疏等。名为座主和尚大德。若衲衣收心。呼为禅师。亦为道者。持律偏多名律大德。讲为律座主。余亦准尔也。自去十月来。霖雨数度。相公帖七个寺。各令七僧念经乞晴。七日为期。及竟天晴。唐国之风。乞晴即閇路北头。乞雨即閇路南头。相传云。乞晴閇北头者。閇阴则阳通。宜天晴也([□@考]也池本无)。乞雨閇南头者。閇阳则阴通。宜零雨也。


廿六日夜。人咸不睡。与本国正月庚申之夜同也。


廿七日冬至之节。道俗各致礼贺。住([□@考]住池本作在)俗者拜官贺冬至节。见相公即噵。运推移日南长至。伏惟相公尊体万福。贵贱官品并百姓。皆相见拜贺。出家者相见拜贺。口叙冬至之辞。互相礼拜。俗人入寺亦有是礼。众僧对外国僧即噵。今日冬至节。和尚万福。传灯不绝。早归本国长为国师(云々)。各相礼拜毕。便噵严寒。或僧来云。冬至和尚万福。学光三学。早归本乡。常为国师(云々)。有多种语。此节惣竝与本国正月一日之节同也。俗家寺家各储希饍。百味惣集。随前人所乐。皆有贺节之辞。道俗同以三日为期。贺冬至节。此寺家亦设三日供。有种惣集。


廿八日零雪。


廿九日天晴。扬州有卌余寺。就中过海来鉴真和上本住龙兴寺影像现在。法进僧都。本住白塔。臣善者在此白塔寺。撰文选矣。惠云法师。亦是白塔寺僧也。每州有开元寺。龙兴寺。只是扬州龙兴寺耳。申时长安讲百论和尚可思来相见。又第一舶判官藤原朝臣贞敏。从先卧病辛苦。殊发心拟画作妙见菩萨四天王像仍以此日。令大使傔人粟田家继到此寺。定画佛处。


卅日早朝於迦毘罗神堂里。始画妙见菩萨四天王像。


十二月二日。本国留後官。为令惟正等受戒。更帖相公。虽先帖送所由而勾([□@考]勾下东本有等字恐衍)当王友真。路间失却。仍今更帖送。其状如别。


五日图画事毕。八日国忌之日。从舍五十贯钱於此开元寺。设斋供五百僧。早朝寺众僧集此当寺。列坐东北西厢里。辰时相公及将军入寺。来从大门。相公将军双立徐入来步。阵兵前後左右咸卫。州府诸司。皆随其後。至讲堂前塼砌下。相公将军。东西别去。相公东([□@考]东东本无。行下有人字恐衍)行。入东幕里。将军西行。入西幕下。俄顷改鞋澡手出来。殿前有二砌桥。相公就东桥登。将军就西桥登。曲各东西来会於堂中门。就座礼佛毕。即当於堂东西两门。各有数十僧列立。各擎作莲花并碧幡。有一僧打磬。唱一切恭敬。々礼常住三宝毕。即相公将军。起立取香器。州官皆随後。取香盏分配。东西各行。相公东向去。持花幡。僧等引前。同声作梵。如来妙色身等二行颂也。始一老宿随。军亦随卫。在廊檐下去。尽僧行香毕。还从其途指堂廻来。作梵不息。将军向西行香。亦与东仪式同。一时来会本处。此顷东西梵音。交响绝妙。其唱礼一师。不动独立行打磬。梵休。即亦云敬礼常住三宝。相公将军。共座本座。擎行香时。受香之香炉双坐有一老宿圆乘和上。读呪愿毕。唱礼师。唱为天龙八部等颂。语旨在严皇灵。每一行尾云。敬礼常住三宝。相公诸司共立礼佛三四遍唱了。即各随意。相公等引军。至堂後大殿里吃饭。五百众僧。於廊下吃饭。随寺大小屈僧多少。大寺卅。中寺廿五。小寺二十。皆各座一处长列。差每寺之勾当。各令弁供。处々勾当各自供养。其设斋不遂一处。一时施饭。一时吃了。即起散去。各起([□@考]起恐赴误起赴屡误)本寺。於是日。相公出钱。差勾当於两寺。令涌汤浴诸寺众僧。三日为期。


九日本国判官藤原朝臣贞敏於开元寺设斋。出五贯六百钱作食。供养新画阿弥陀佛。妙见菩萨。四天王像。并六十余众僧。亦以斯日。令写龙兴寺法花院壁,南岳天台两大师像。


十八日未时。新罗译语金正南。为定诸使归国之船。向楚州发去。申时勾当王友真来云。大使寻以今月三日到京都了。近日相随大使入京。勾当书帖奉达州衙。又沙弥等受戒之事。相公不许。比年有勅。亦([□@考]亦东本削之)不令受戒。非勅许未可允许(云々)。


廿日买新历。夜头下雪。


廿一日雪止天阴。


廿三日天晴。第一舶匠。运。射手等五十余人来寺斋。兼令念经。斋後无量义寺僧道悟来相见。自噵解真言。更有栖灵([□@考]灵恐霞字)寺文琛法师。传闻得真言法。近者闻噵三论留学僧常晓。住彼寺。於琛法师房。受真言法。拟画两部曼荼罗。


廿九日暮际道俗共烧纸钱俗家後夜烧竹。与爆声噵万岁。街店之内。百种饭食。异常弥满。日本国此夜。宅庭屋里门前。到处尽点灯也。大唐不尔。但点常灯不似本国也。寺家後夜打钟。众僧参集食堂礼佛。々々之时众皆下床。地上敷座具。礼佛了。还上床座。时有库司典座僧。在於众前。读申岁内种种([□@考]种种东本作种)用途帐。令众闻知。未及晓明。灯前吃粥饭食了。便散其房。迟明各出自房观礼。众僧相共礼谒。寺家设供。三日便休。


开成四年(己未)当本国承和六年(己未)正月一日甲寅。是年日也。官俗三日休暇。当寺有三日斋。早朝相公入寺礼佛。即归去。


三日始画南岳天台两大师像两铺各三副。昔梁代有韩干。是人当梁朝。为画手之第一。若画禽兽像。及乎着其眼。则能飞走。寻南岳大师颜影写着於扬州龙兴寺。勅安置法花道场瑠璃殿南廊壁上乃令大使傔从粟田家继写取。无一亏谬。遂於开元寺。令其家继图绢上容貌衣服之体也。一依韩干之样。又彼院同廊壁上画写诵法花经。将数致异感。和尚等影数及廿来。不能具写。瑠璃殿东。有普贤廻风之堂([□@考]堂东本作云今从池本)。昔有火起。尽烧彼寺。烧至法花院。有诵经师灵佑。於此普贤堂内。诵法花经。忽然大风起。自院里吹。却其火。不烧彼堂。时人因号普贤廻风之堂。又於东塔院。安置鉴真和尚素影。阁题云。过海和尚素影。更中门内东端。建过海和尚碑铭。其碑序。记鉴真和上。为佛法。渡海之事。偁。和尚过海遇恶风。初到虵海。长数丈余。行一日即尽。次至黑海。海色如墨等者。又闻。勅符到州。其符状偁。准朝贡使奏。为日本国使。帖於楚州。雇船。便以三月。令渡海者。未详其旨。


六日相公随军沈弁来云。相公传语。从今月初五日为国并得([□@考]得池本作舍)钱修开元寺栴檀瑞像阁。寄孝感寺。令讲经募缘。请本国和尚特到听讲。兼催本国诸官等。结缘舍钱者。


七日沈弁来。传相公语言。州府诸官。拟以明日。会集孝感寺。将屈本国和尚相来者([□@考]者恐听字误)讲者。兼有讲经法师璠募缘文。案彼状偁。修瑞像阁。讲金刚经。所乞钱五十贯。状遇相公赐招募。同缘同因。寄孝感寺。讲经候缘者。其状如别。沈弁申云。相公施一千贯。此讲以二月为期。每日进赴听法人多数。计以一万贯。得修此阁。彼期([□@考]彼期或波斯欤)。国出千贯钱。婆([□@考]婆上或脱占字占婆林邑也见唐书环王国下)国人舍二百贯。今国众计少人数。仍募五十贯者。转催感少。


八日新罗人王请来相看。是本国弘仁十年。流着出州国之唐人张觉济等同船之人也。问漂流之由。申云为交易诸物。离此过海。忽遇恶风。南流三月。流着出州国。其张觉济兄弟二人。临将发时。同共逃留出州。从北出州。就北海而发。得好风十五个日。流着长门国。颇解本国语([□@考]出州之州恐羽字。日本纪略弘仁十一年四月戊戌唐人李少贞等二十人漂着出羽国。是或同时漂流客也)。


九日图写南岳天台影毕。


十四日立春。市人作鸎卖之。人买翫之。


十五日夜。东西街中。人宅燃灯。与本国年尽晦夜不殊矣。寺里燃灯供养佛。兼奠祭师影。俗人亦尔。当寺佛殿前建灯楼。砌下庭中。及行廊侧皆燃油。其灯盏数不遑计知。街里男女。不惮深夜。入寺看事。供灯之前。随分舍钱。巡看已讫。更到余寺看礼舍钱。诸寺堂里并诸院。皆竞燃灯。有来赴者。必舍钱去。无量义寺。设匙灯竹灯([□@考]匙灯竹灯池本作匙竹之灯)。计此千灯。其匙竹之灯。树构作之。貌如塔也。结络之样。极是精妙。其高七八尺许。并从此夜。至十七日夜。三夜为期。


十七日沈弁来助忧迟发。便问殊蒙相公牒。得往台州否。沈弁书答云。弁谘问相公。前後三四度。谘说本国和尚。往台州。拟一文牒不审得否。相公所说。扬州文牒出。到浙西道。及浙东道。不得一事。须得闻奏。勑下即得。余不得。又相公所管八州。以相公牒。便得往还。其润州。台州。别有相公。各有管领。彼此守职不相交。恐([□@考]恐东本作怒今从池本)若非勑诏。无以顺行矣。斋後。当寺堂前。敷张珍奇。安置册二贤圣素影。异种珍彩。不可记得。贤圣容貌。或闭目观念。或仰面远视。或向傍似有语话。或伏面瞻地。卌二像。皆有卌二种容貌。宴坐之别。或结跏趺坐。或半跏坐。々法不同。卌二贤圣外。别置普贤文殊像并共命鸟伽陵频伽鸟像。暮际点灯供养诸圣影。入夜唱礼礼佛。并作梵赞叹。作梵法师一来八。或擎金莲玉幡。列座圣前。同声梵赞。通夜无休。每一圣前点埦灯。


十八日晓。供养药粥。斋时即供饭食。百种尽味。视听男女。不论昼夜。会集多数。兼於堂头。设斋供僧。入夜更点灯供养。兼以梵赞。计二日二夜。又大官军中并寺里僧。竝以今日。咸皆拣米。不限日数。从州运米。分付诸寺。随众多少。斛数不定十斛廿斛耳。寺库领受。更与众僧。或一斗。或一斗五升。众僧得之。拣择好恶。破者为恶。不破为好。设得一斗之米者。分为二分。其好才得六升。而([□@考]而东本作恶非也今从池本)好恶异袋。还纳官里。诸寺亦同此式。各拣择好恶。皆返纳官里。得二色来。好者奉进天子。以充御飰。恶者留着。纳於官里。但分付人军人中并僧。不致百姓。抑州拣粟米更难择。扬州择米。米色极黑。择却稻粒并破损粒。唯取健好。自余诸州。不如此也。闻噵相公拣五石。监军门同之。郎中二石。郎官一石。军中师僧一斗五升。或一斗。又相公近者屈来洞州鹤林寺律大德光义。蹔置惠照寺。相公拟以此僧。为当州僧正。便令住此开元寺。其僧正。捡领扬州都督府诸寺之事并僧等。凡此唐国。有僧录僧正监寺三种色。僧录统领天下诸寺。整理佛法。僧正唯在一都督管内。监寺限在一寺。自外方有三纲并库司。寻暮际僧正住当寺。


廿日暮际僧正来相看慰情。


廿一日斋後。大使等。去年十二月六日书将来。案其状偁。十二月三日。平善到上都。安置东京礼宾院者。其状如别。长判官傔从村清同月同日状偁。今月三日辰时。到长乐驿。勅使迎来。传陈诏问。使到礼宾院兼朝拜。异者略知事由。


廿五日就延光寺僧惠威。觅得法花圆镜三卷。


闰正月三日。当寺庆僧正入寺。屈诸寺老宿。於库头空[共/木]空饭。百种周足。兼设音声。


四日依金正南([□@考]南东本作寄今从上文)请。为令修理所买船。令都匠番匠船工锻工等卅六人。向楚州去。又([□@考]又东本作人今从池本)於当寺。请僧令乞雨。以七人为一番。以读经。


五日([□@考]日下或脱雨字)下入夜雷鸣电光洪雨。似夏月雷雨。自後七个日降雨。至望始晴。相公为修理开元寺瑞像阁。设讲募缘。始自正月一日。至于今月八日讲毕。以五百贯买木。曳置寺庭。且勾当令整削之。本国朝贡第一舶使下水手射手六十余人。皆竝卧病辛苦。


十九日天台山禅林僧敬文来相见。书云。敬文住天台山禅林寺。随师在此山中。出家廿一。受学四分律南山钞。学天台法花经止观。去年十月初三日。离寺至浙。至西苏州。知日本国有使进献。有大和尚相从。故此寻访。敬文又於童年时。随和尚行满。见[宋-木+取]澄闍梨来。取天台教门。尔後计已卅年。未得消息。适闻知。澄大德已灵变。道门哀丧。当须奈何。先许。满和尚却来入天台山。满和尚已亡化。经十六年。敬文忽闻二大德在。故此寻访。受请益僧书。爰圆仁是前入唐澄和尚之弟子。为寻天台遗迹来到此间([□@考]间东本作闻恐非也)。缘勅未下。暂住此寺。不得进发。请照之。敬文书云。[宋-木+取]澄和尚。贞元廿一年。入天台。後归本国。深喜得达。所将天台教法。彼土机缘多少。彼国当时储君云是南岳示生。今後事宜不委。今既是澄和尚弟子。勑未下前。何不且入天台待。忽住此经久勑下来。使即发还本国。如何更得从容(云々)。请益僧问。未审彼天台国清寺几僧几座主在。敬文答云。国清寺常有一百五十僧久住。夏节有三百已上人泊。禅林寺常有四十人住。夏节([□@考]节东本作即)七十余人。国清寺有维蠲座主。每讲止观。广修座主下成业。禅林寺即是广修座主长讲法花经止观玄义。冬夏不阙。後学座主亦有数人(云々)。多有语话。如今任住当州惠照寺禅林院。到暮归去。


廿一日敬文又亦来。笔言通情。已後相续来语话。就嵩山院持念和尚全雅。借写金刚界诸尊仪轨等数十卷。此全和尚。现有胎藏金刚两部曼[共/木]罗。兼解作坛法。


二月五日。和尚全雅来房里。作如意轮坛。


六日州官准勑给禄。案观察使帖偁。准闰正月二日勑。给使下赴上都贰佰漆拾绢。每人伍疋。计壹仟参佰五拾疋。准贞元廿一年二月六日勑。每人各给绢五疋者。旧例无有禄给僧之例。今度禄时与僧等。但不入京留置。一判官已下水手已上。每人各赐五疋。更无多少。


八日得长判官闰正月十三日书札偁([□@考]偁东本作使)。对见天子之日。殊重面陈。亦不蒙许。仍深忧怅者。第四舶射手一人。水手二人。缘强陵唐人先日捉缚将州着枷未被免。未时出东廊水门。不久之间。第四舶监国信。并通事。缘买勑断色。相公交人来唤。随使入州去。诸船到禅智寺东边停住。便入寺巡礼。晓际。第四舶通事知乘等。被免趍来。长官傔从白鸟。清岑。长岑。留学等四人。为买香药等下船到市。为所由勘追舍二百余贯钱逃走。但三人来。


廿一日早朝发去。大使傔从([□@考]傔从东国二本无今从池本)粟田家继先日为买物。下船往市。所由捉缚。州里留着。今日被免来。又第四舶射手被免放来。到江阳县迥船堰夜宿。


廿二日辰时发。射手身人部贞净。於市买物。先日被捉闭缚州里。今日被放来。又不失物。不久之会。第四舶射手水手([□@考]手东本无)二人被免却来。史越智贞原先日往市买物。所由报州请处分。今日趍来。暂行到常白堰常白桥下停留。暮际且发。入夜暗行。亥时。到路巾驿宿住。


廿三日早朝发。辰时。高邮县暂驻。北去楚州宝应县堺。五十五里。南去江阳县堺。卅三里。出扬州东廊水门从禅智寺东。向北而行。戌时。过宝应县管内行贺桥。暂行即停。丑时发行。


廿四日卯时。到宝应县白田市。々桥南边有法花院。辰时到宝应县停驻。近侧有安乐舘。南去扬州高邮县一百廿里。北去州八十里。午时。到山阳县。去州六十五里。申後。到楚州城。判官录事等。下船入驿舘。拜见大使。请益留学僧等。暮际入馆。相见大使判官等。大使宣云。到京之日。即奏请益僧。往台州之事。雇九个船。且令修之事。礼宾使云。未对见之前。诸事不得奏闻。再三催劝上奏。但许雇船修理。不许遣台州。蒙勑报偁。使者等归国之日近。自扬州至台州。路程遥远。僧到彼求归期。计不得逢。使等解缆之日。何以可得还归本国。仍不许向台州。但其留学僧一人。许向台州五年之内。宜终给食粮者。对见之日复奏。勑全([□@考]全池本作又)不许。後复重奏。遂不被许。此愧怅者。语话之後。入开元寺。住於厨库西亭。


廿五日相见真言请益圆行法师。语云。大使在京。再三上奏。请益令住寺里。勑又不许。後复上奏。仅蒙勑许。令住青龙寺。於义真座主所十五日取胎藏法。供百僧不受金刚界法。


廿六日早朝全雅来。缘惣官不交住寺。移住龙兴寺。相去五里。从扬州有牒。牒楚州并勾当王友真及日本国朝贡使。案其状偁。留学圆载。沙弥仁好。傔从始满。朝贡使奏请。往台州学问。奉勑宜依所请。件圆载等。牒请往楚州。别朝贡使。却迥到扬州。便往台州。奉相公判。准状者。今别朝贡使讫。拟遣台州。同十将王友真勾当押领僧等。雇一小船早送来。州司待发给粮。奉相公判。准状者。州宜准状者。具在牒文。王([□@考]王下恐脱友字)真催劝。不许纵容。 日本国持节大使正三位行太政官左大弁守镇西府都督参议(参议是此间平章事)。大唐国云麾将军(是二品)捡挍大常卿(是文官正三品官)兼左金吾卫将军(是武官。第一国亲所除职也正三品)员外置同正员。


廿七日留学僧为向扬州。排比随身物。斋後。本国使赐留学僧。东絁卅五疋。帖绵十叠。长绵六十五屯。砂金二十五大两。充学问料。朝贡使赐勾当王友真酒饮惜别。斋後。本国相公。唤留学僧。赐砂金。流泪慰别。圆澄偁。去月四日从长安发归。十三日。至填州甘堂驿。拟留楚州。更不向扬州。官人等从在京之日。沈病辛苦。然去月十三日。入内里廿五人。录事不得从。会集诸蕃惣五国。南照国第一。立日本国第二。自余皆王子不着冠。其形体屈丑。着皮毡等。又留学生道俗惣不许留此间。圆载禅师。独有勅许。往留台州。自余皆可归本乡。又请益法师。不许往台州。左右尽谋。遂不被许。是以叹息者。


十四。十五。十六日。此三个日。是寒之日。此三日。天下不出烟。惣吃寒食。


十七日。十八日。为向楚州。官私杂物等。惣载船里。


十八日斋後请益留学僧等。出开元寺。住平桥舘候船。诸官人未驾船。


十九日早朝。诸官人入州。拜别相公。申时驾船。载人物([□@考]物东本作惣惣物屡误)船惣十个只。平桥舘东驻留。


廿日缘公事未备足。不得进发。午时。先入京使内监国信春道宿祢永藏。杂使山代吉永。射手上教继。长州判官傔从白鸟村清岑([□@考]岑上恐脱清字)等十余人乘一船。未便闻。大使等以今月十二日。到楚州住。缘上都不得卖买。便差([□@考]差东池两本作着着差屡误)前件人等。为买杂物来。又闻大使以下惣卧病。辛苦无极。病後渐可。第二舶判官藤原丰竝。路间卧病。不任辛苦。死去。自外诸人。竝皆平善。真言请益圆行法师。入青龙寺。但得廿日雇廿书手。写文疏等。法相请益法师([□@考]戒明)。不得入京。更令弟僧义澄。着冠成判官傔从。令入京。勾当军将王友真相随。向楚州去。不许永藏等卖。即打鼓发去。监国信传大使宣云。请益僧发赴台州之事。大使到宣([□@考]宣恐京字)三四度奏请。遂不被许。大座主。寄上天台山书一凾并衲袈裟。及寺家未决。修禅院未决等。竝分付留学僧既了。


廿八日斋後。留学僧并傔从二人。与勾当王友真驾船。向扬州发去。惜别惆怅。


三月一日。本国相公。令本国画工三人。於开元寺。画妙见菩萨。四天王像。是海中漂没之时。所发愿也。


二日晚头功毕。


三日相公。於开元寺设斋。供六十余僧舍钱七贯五百文。以充斋儭二色。斋後。天台山禅林寺僧敬文([□@考]文东本作久今从上文)从扬州来。寄送本国无行法师书札一封。寄上圆澄座主。书状一封是敬文([□@考]文同上)从扬州来。在路不逢圆载闍梨。乍到拟入开元寺。统看([□@考]看东本作者者看屡误)门人不放入。移住崔家禅院。遣惟正慰问。兼赠细[共/木]等。夜头。本国相公。为遂海中所发之愿。於开元寺堂里。点千盏灯。供养妙见菩萨并四天王。便令重誓。去年漂没之时更发愿。到陆之日。准己身高。画妙见菩萨十躯。药师佛一躯。观世菩萨一躯。着岸之後。公事繁多。兼在旅中。诸事难备。不能修造。到本国之日。必将画造前件功德(云々)。此州不作三月三日之节。


四日斋後。敬文([□@考]文同上)禅师。向扬州发去。语云。语云。到扬州便发。共圆载闍梨。向天台山去。兼先分付无行和尚信物转与天台座主(云々)。


五日斋後。前画胎藏曼[共/木]罗一铺五副了。但未彩色耳。又缘求法难遂。可留住唐国之状。献大使相公。具状在别。相公报宣云。如要留住。是为佛道。不敢违意。要住即留。但此国之政极峻。官家知闻。便导([□@考]导池本作道)违勑之罪。有扰恼欤。但能思量耳(云々)。


十七日运随身物。载第二船。与长判官同船。其九只船。分配官人。各令船头押领押领本国水手之外。更雇新罗人谙海路者。六十余人。每船或七。或六。或五人。亦令新罗译语正南商([□@考]商下恐脱量字)可留之方便。未定得否。


十九日州刺史。设酒饯屈相公。相公不出。但判官已下着绯之人入州受饯。斋後。请益僧出寺赴船。


廿二日早朝。砂金大二两。大坂腰带一。送与新罗译语[利-禾+登]慎言。卯时。朝贡使。出馆往船处。参军已上皆骑马。遏道人八人。巳时。解除上船。祭住吉大神。请益僧等。驾第二船。船头长岑判官。第一船节下。第三船菅判官。第四船藤判官。第五船伴判官。中丞差([□@考]差东池两本作着着差屡误)军将。令监送九只船。又有勑。转牒海州登州路次州县支给。第一船水手甑稻益。缘在楚州馆。逢史生越智贞原傔人飞丧。限月内。不许驾船。节下判令驾监送军将船。酉时。动掉便发出河。到大淮之南边停宿。


廿三日未时。剀慎言细[共/木]十斤松脯赠来。与请益僧。申时。闻唐人噵。第二船使以今月十四日。发自海州东海县。未详虚实。此楚州北。有大淮。自西而东流。所谓大淮横涉。到於东海。夜头。请益僧送延历寺消息一通分付大使傔近([□@考]近池木作从)江博士粟出家继。


廿四日酉时。打鼓进发。出河入淮中停宿。


廿五日卯时发。风吹正西。乘淮东行。未时。到徐州管内涟水县南。於淮中停宿。风色不变。缘第一船新罗水手及稍功([□@考]稍功即梢工也)下船未来。诸船为此拘留。不得进发。通夜信风不变。


廿六日早朝。风变西南。打鼓发行。潮逆风横。暂行即停。午後又发。未时。第一船第三船。已下八个船。自淮入港。到桥笼镇前停住。第二船不入港。从淮直行。当镇西南。於淮中停住。去余诸船。五六来里。风吹东南。入夜稍正东。从海口一船来。便问何处来。船人答云。从海州来。日本国第二船。以今月廿四日。出海州到东海县。昨见未发(云々)。子时。闻第一船打鼓发。即第二船。奉([□@考]奉恐举)矴在前去。


廿七日卯时。去淮口七十余里。逆潮暂停。余船随後进来。风吹西南。众人共言。缘淮曲迥。见风有变。近日风途只应是西风(云々)。巳时行。午时东北风吹。未到海口廿许里。掷矴停住。暮际艮风雷雨。


廿八日天晴。巳时。为得顺风。祭住吉大神。午後风变东南。夜头风变西南。


廿九日平明。九个船县帆发行。卯後从淮口出。至海口指北直行。送客军将。缘浪狼([□@考]狼池作猛)愈高不得相随。水手稻益。驾便船向海州去。望见东南两方。大海玄远。始自西北。山嶋相连。即是海州管内东极矣。申时。到海州管内东海县东海山东边。入澳停住。从澳近东。有胡洪岛。南风切吹。摇动无喻其东海山纯是高石重岩。临海嶮峻。松树丽美。甚可爱怜。自此山头。有陆路。到东海县。百里之程。


四月一日。天晴。云气趍骚。未时。节下已下登陆岸。祀祠天神地只。不久之顷雨下。艮风稍切。波浪猛涌。诸船踊腾。小澳多船。数有相触。惊怕殊多。留学僧为送叡山。在楚州分付音信书四通黑角如意一柄。转付记传留学生长岑宿祢归国既了。官人祭祀之後。共议渡海。新罗水手申云。自此北行一日。於密州管([□@考]管下池本有内字)东岸。有大([□@考]大东本作人今从下文)珠山。今得南风。更到彼山。修理船。即从彼山渡海。甚可平善。节下应之。而诸官人不肯。


二日风变西南。节下唤集诸船官人。重议进发。令申意谋。第二船头长岑宿祢申云。其大珠山。计当新罗正西。若到彼进发。灾祸难量。加以。彼新罗与张宝亮。兴乱相战。得西风。及乾坤风定。着贼境。案旧例。自明州进发之船。为吹着新罗境。又从扬子江。进发之船。又着新罗。今此度九个船。北行既远。知近贼。况更向大珠山。专入贼地。所以自此渡海。不用向大珠山去。五个之船同此议。节下未入意。敌论多端。戌时。从第一船遗书状。报判官已下。其状偁。第二三五七九等船。随船首情愿。从此渡海。右([□@考]右东本作石恐非)奉处分。具如前者。随状转报既了。夜头风吹。南北不定。


三日第一船昨夜处分之状。令长判官等五船头署名。第二船署史生名。余四船不列署名。得金正南书偁。第二三五七九等船([□@考]船东本无)。从此过海。宜迁驾第七八船者。


四日卯时。请益僧。及惟正。惟晓。丁雄满。为相随相公往密州留住。下第二船。迁驾第八船。西风不变。第八船头伴宿祢。报相公请处分。蒙相公判。宜依僧等情愿者。第二船头长岑宿祢。诣相公船。重闻渡海之事。其意犹依先议。相公宣云。夜看风色。々々不变。明日早朝。从此过海。如有风变。便向密州堺耳者。


五日平明。信风不改。第一船牒偁。第一四六八等船。为换作船调度。先拟往密州界。修理船。从彼过海。今信风吹。因扶弱补脱。从此过海。转报诸船者。请益僧。先在楚州。与新罗译语金正南共谋。到密州界。留住人家。朝贡船发。隐居山里。便向天台。兼往长安。节下不逆斯谋。今诸船从此过海。不随节下往密州界之议。加以。信风连日不变。所以第一船只随从此过海之说。解缆拟发。仍所求得法门一簏。两部曼[共/木]罗坛样等([□@考]等东本作寺今从池本)盛皮大箱一合。寄付第八船头伴宿祢。兼付随身物。请益僧。惟正。惟晓。水手丁雄满四人。下船留住岸上。节下赐金廿大两。诸人临别。莫不惆怅。比至辰时。九个船上([□@考]上东本无今从池本)帆进发。任风指东北直行。登岸望见。白帆绵连。行在海里。僧等四人。留住山岸。为斋时。寻水入深涧。不久之间。有闻多人声。惊恠望见。有一船到泊船处。拾([□@考]拾东本作合今从池本)有余人。下矴停住。从船处来。问僧等在此之由。僧等答云。僧等本是新罗人。先住楚州。为往密州。有相议之由。暂驾朝使船随相来。朝贡使船。今日过海。所以下船留此(云々)。船人等云。吾等从密州来。船里载炭。向楚州去。本是新罗人。々数十有余。和尚等今在此深山。绝无人家。亦当今无船往密州。夜头宿住否。为复寻村里行。如久在此。不知风雨。隐居何处。僧等在此绝涧。忽逢斯等。不知所为。所賷随身物。乃至食物。惣与船人。不留一物。更恐谓有金物。同心煞害。便噵向村里去。船人等语云([□@考]云下东本有从云二字恐衍)。从此南行。踰一重山。廿余里。方到村里。今交一人送去。便将一人。相从进行。石岩峻嶮。下谿登岭。未知人心好恶。疑虑无极。涉浦过泥。申时。到宿城村新罗人宅。暂憇息。使噵新罗僧从密州来此之意。僧等答云。新罗僧庆元。惠溢。教惠等。乘便船来。到此间。一两日宿住。请勾当垂愍交住。爰村老([□@考]老池本作长)王良书云。和尚到此处。自称新罗人。见其言语。非新罗语。亦非大唐语。见噵日本国朝贡使船。泊山东候风。恐和尚是官客([□@考]客下东本有从字恐衍)。从本国船上。逃来是村。不敢交官客住。请示以实。示报([□@考]报东本削之)莫作妄语。只今此村有州牒。兼押衙使下。有三四人。在此探候。更恐见和尚。楚捉入州(云々)思虑之会。海州四县都游将下子巡军中张亮。张茂等三人。带弓箭来问。从何处来。僧等拟以实答。还恐人称有罪过楚捉。即作方便设谋。便书([□@考]书字虫损不明残画似书故补之)答之。僧等实是本国船上来。缘病暂下船。夜宿不觉船发。雇人到此。请差使人送去(云々)。爰军中等。的然事由。僧([□@考]僧恐依字僧依时误)将僧等。往村长王良家。任军中请具录留却之由与押衙。僧等便作状交报。其状偁。日本国朝贡使九个船。泊东海山东嶋里候风。此僧缘腹病兼患脚气。以当月三日下船。傔从僧二人。行者一人。相随下船。寻水登山里。日夜将理未及平损。朝贡使船。为有信风。昨夜([□@考]夜下恐脱发去二字)早朝到船处。觅之不见矣。留却绝岸惆怅之际。载炭船一只来。有十人在。具问事由。便教村里。僧等强雇一人。从山里来。到宿城村。所将随身物及([□@考]及东本作帔)衣服鉢盂錭鋺([□@考]錭鋺恐铜铙见下文)文书澡瓶。及钱七百余。笠子等。如今拟往本国船处。驾船归国。请差使人送。爰子巡军中等。更加别状遣。报押衙都游奕所。入夜自亥时雷鸣洪雨。大风切吹。雷电之声。不可听闻。麤雨恶风。不可相当。比及丑时。雷雨竝息。风色有变。早朝访问。多噵北风。


六日天晴。县家都使来请状。依昨样作状。与之。子巡将等。差夫二人。遣泊船处。令看彼船发未。但缘使者迟来。不可得发去。子巡将张亮云。今差夫一人。将和尚随身衣服。到第二舶处。到山南即觅驴駄去。在此无处借赁驴马者。晚头。县都使来云。余今日旦行。明日在山南。作餺饨。兼雇驴。待和尚来。须明日早朝。但吃粥早来。斋时已前。到彼空饭。语了即去。少时。押衙差州司衙官李顺把状走来。其状偁。彼九只船发未。专到那嶋里。看定虚实。星夜交人报来者。子巡张亮。据看船使说。便作船已发。竝不见之状。差人报示於押衙所。


七日卯时。子巡军中张亮等二人。雇夫令荷随身物。将僧等去。天暗云气。从山里行。越两重石山。涉取盐处。泥深路远。巳时。到县家都使宅斋。々後。骑驴一头。傔从等竝步行。少时有一军中迎来云。押衙缘和尚等迟来。殊差使人催来。未时。到兴国寺。々人等云。押衙在此。不得待迟来。只今发去。寺主煎茶。便雇驴三头。骑之发去。驴一头行廿里。功钱五十文。三头计百五十文。行廿里。到心净寺。是即尼寺。押衙在此。便入寺相看。具陈事由。押衙官位姓名。海州押衙兼左二将十将四县都游奕使。勾当蕃客朝议郎试左金吾卫张实。啜茶之後。便向县家去。更雇驴一头。从尼寺到县廿里。晚头到县。到押司录事王岸家宿。驴功与钱廿文。一人行百里百廿文。


八日早朝。吃粥之後。押衙入县。少时归来。县令通直郎守令李夷甫。县并([□@考]并字有疑恐尉)登仕郎前试太常寺奉礼郎摄并([□@考]并字有疑恐尉)崔君原。主簿将仕郎守主簿李登。县尉文林郎尉花达。捕贼官文林郎尉陆僚等相随。押衙来看。共僧等语话。主人与县令等。设酒食吃饭即归。押衙及僧等。斋後出王录事宅。向舶处。押衙与八个军中。排比小船。驾之同发。县令李夷甫。以新面二斗寄张押衙献州刺史。第二船。在前路小海。押衙噵。此县是东岸。州在西岸。良判官缘病来上舶船。从此小海西岸有海龙王庙。良判官只今於此庙里安置。今拟往彼良判官处。令相看(云々)。上帆直行。从舶边直过。僧等且欲上舶。押衙不肯。未时。到海龙王庙。相看良岑判官。粟([□@考]粟下池本有田字)录事。纪通事。神参军等。具陈留任之由。兼话辛苦之事。判官等闻之。或惆怅。或欢来。此间其和录事。病在舶上。法相请益戒明法师。并新罗译语道玄等。同在舶上。乍到得相看。押衙云。三僧入州。略看大夫。便合稳便。僧等三人相随。押衙入州去。从神庙西行三许里([□@考]许里池本作里许)。到州门前。押衙及将等。先入内报。少时唤僧等。且入至刺史前。着椅子令座。问抛却之由。令押衙申。刺史姓颜名措。粗解佛教。向僧等自说。语话之後。便归神庙。刺史颜大夫。差一军将。令相送僧等三人及行者。暂住海龙王庙。从东海山宿城村。至东海县。一百余里。惣是山路。或驾或步。一日得到。从六日始。东北风吹。累日不改。恐彼九只船。逢雷雨恶风之後不得过海欤。忧怅在怀。僧等为求佛法。起谋数度。未遂斯意。临归国时。苦设留却之谋事亦不应遂彼探觅也。左右尽议。不可得留。官家严捡。不免一介。仍拟驾第二舶归本国。先在扬州楚([□@考]州楚东本作楚扬)州。觅得法门并诸资物。留在第八船。临留却所将随身之物。胡洪嶋至州之会。竝皆与他。空手([□@考]手东本作年今从池本)驾船。但增叹息。是皆为未遂求法耳。


九日。风犹艮隅。夜头风受西方。


十日。亦西起。未时。良岑判官。出庙上船。僧等相随。上舶相看戒明法师及道玄闍梨等。粟([□@考]粟下池本有田字)录事。纪通事。为有勾当事。未上船。


十一日。卯时粟([□@考]粟下池本有田字)录事等。驾舶便发。上帆直行。西南风吹。拟到海县西。为风所扇。直着浅滨。下帆摇橹。逾至浅处。下棹衡路跓。终日辛苦。仅到县。潮落舶居泥上。不得摇动。夜头停住。上舶语云。今日从宿城村。有状报偁。本国九只船数内。第三船。流着密州大珠山。申时。押衙及县令等两人。来宿城村。觅本([□@考]本池本作求)和尚。却归船处。但其一船。流着莱州界。任流到密州大珠山。其八只船。海中相失。不知所去(云々)。亥时。曳缆拟出。亦不得浮去。


十二日平旦。风东西不定。舶未浮去。又从县有状。报良岑判官等偁。朝贡使船内第三船。流着当县界。先日便发者。未见正状。风变不定。


十三日早朝。潮生拟发。缘风不定。进退多端。午後风起。西南转成西风。未时。潮生。舶自浮流东行。上帆进发。从东海县前。指东发行。上艇解除。兼礼住吉大神。始乃渡海。风吹稍切。入海不久。水手一人。从先卧病。申终死去。裹之以席。推落海里。随波流却。海色稍清。夜头风切。直指行。


十四日平明。海还白浊。风途不变。望见四方。山嶋不见。比至午时风止。海色浅绿。未时。南风吹。侧帆向丑。戌时。为得顺风。依灌顶经设五谷供。祠五方龙王。诵经及陁罗尼。风变西南。夜半。风变正西。随风转舳。


十五日。平明。海水绀色。风起正西。指日出处而行。巳时风止。未时。东南风吹。侧帆北行。水手一人。病苦死去。落却海里。申时。令卜部占风。不多宜。但占前路。虽新罗堺([□@考]堺池本作界)。应无惊恠(云々)。舶上官人。为息逆风。同共发愿。祈乞顺风。见日没处当大櫂正中。入夜祭五谷供。诵般若灌顶等经。祈神归佛。乞顺风。子时。风转西南。不久变正西。见月没处。当舻柂仓之後。


十六日。平明。云雾雨气。四方不见。论风不同。或云西风。或云西南风。或云南风。望见晨日。当於舳([□@考]舳东本作舶)小櫂腋门。便知向东北去。侧帆而行。或疑是南风欤。上天虽晴。海上四方。重雾塞满。不得通见。今日始主水司。以水仓水。充舶上人。官人已下。每人日([□@考]池本作日每人)二升。傔从已下。水手已上。日每人一升半。午未之後。见风色。多依东南。指子侧行。雾晴天云。於艮坎坤。有凝云塞。请益僧违和不多好。不吃饭浆。入夜洪雨。辛苦无极。


十七日早朝雨止。云雾重。云不知向何方行。海色浅绿。不见白日。行迷方隅。或云向西北行。或云向正北行。或云前路见嶋。进行数尅。海波似浅。下绳量之。但有八寻。欲下矴停。不知去陆远近。有人云。今见海浅。不如沈石暂住。且待雾霁。方定进止。众咸随之。下矴系留。仅见雾下有白波击激。仍见黑物。乃知是嶋。髴未分明。不久雾气微霁。嶋体分明。未知何国境。便下艇。差射手二人。水手五人。遣令寻陆地。问其处名。雾气稍晴。北方山嶋相连。自东南始。至于西南。绵连不绝。或云。是新罗国南边。令卜部占之。称大唐国。後噵新罗。事在两盈。未得定知。持疑之际。所遣水手射手等。将唐人二人来。便噵登州牟平县唐阳陶村之南边。去县百六十里。去州三百里。从此东有新罗国。得好风。两三日得到(云々)。船舶上官人。赐酒及绵。便作帖报州县。缘天未晴。望见山头未得显然。东风吹。日暮雾弥暗。


十八日。改食法。日每人糒一升。水一升。东风不变。又此州但有粟。其粳米最贵(云々)。请益僧。为早到本国。遂果近年所发诸愿。令卜部祈祷神等。火珠一个。祭([□@考]祭池本作奉)施於住吉大神。水精念珠一串。施於海龙王。剃刀一柄。施於主舶之神。以祈平归本国。


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第一

Tags: 责任编辑:思过黑鹰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大藏经补编 第18-21册 目录 下一篇佛教绘画史料 【六卷】
清净莲海佛学网: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交流论坛 联系我们
本站声明:本站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如侵犯了你的版权,请你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消息后24小时内删除。
清净莲海佛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