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忻州市五台山普乐寺   &nb 05-16
·忻州市五台山普安寺(普庵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狮子窝大护国文殊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法喜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弥陀院 05-16
·忻州市五台山真容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东台顶望海寺 05-16
·五台山南台顶普济寺 05-15
·忻州市五台山西台顶法雷寺 05-15
·忻州市五台山北台顶灵应寺 05-15

文库热门

·忻州市五台山普乐寺   &nb 05-16
·忻州市五台山普安寺(普庵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狮子窝大护国文殊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法喜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弥陀院 05-16
·忻州市五台山真容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东台顶望海寺 05-16
·五台山南台顶普济寺 05-15
·忻州市五台山西台顶法雷寺 05-15
·忻州市五台山北台顶灵应寺 05-15

TOP

入唐求法巡礼行记 【四卷】(二)
2017-11-16 12:47:38 来源:清净莲海佛学网 作者: 【 】 浏览:841次 评论:0

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第二


([□@考]开成四年四月)十九日平明。天晴。北风吹。举矴南出。未时风止。摇橹指西南行。申时。到邵村浦下矴系住。当於陶村之西南。拟入於澳。逆潮遄流不能进行。


廿日早朝。新罗人乘小船来。便闻张宝亮。与新罗王子。同心罚得新罗国便令其王子作新罗国王子既了。南风稍切。缘潮逆遄不得定住。东西往复。摇振殊甚。


廿一日云雾。午後南风切吹。


廿二日云雨。申时。挟抄一人死却。载艇移置嶋里。


廿三日。云气南风。


廿四日雾雨。此泊舶之处结缆。々断。风吹浪高。近日下八个缆。其三个缆矴竝断落。所余之缆甚少。设逢暴风。不能系住。忧怕无极。


廿四([□@考]四或五误)日。西风吹。暮际骑马人来於北岸。从舶上差新罗译语道玄。令迎。道玄却来云。来者是押衙之判官。在於当县闻噵。本国使船。泊此日久。所以来拟相看。缘夜归去。不得相看。明日专诣於舶上。更令新罗人。留於岸上。传语於道玄。转为官人令申来由。便闻本国朝贡使。驾新罗船五只。流着莱明([□@考]明恐州字)庐山之边。余之四只。不知所去。虽闻是事。未详是第几之船。又闻大唐天子。为新罗王子赐王位。差使拟遣新罗排比其船。兼赐禄了。


廿五日。风吹不定。雾气未晴。午时。昨日後岸归去押衙之判官寄王教言。赠与於官人酒鱼等。王教言。亦自献酒饼等来。官人赐绵等。此舶([□@考]舶或泊字)多有潜矶。每当浪漂断缆。沈矴五六度矣。未後。摇橹向乳山去。出邵村浦。从海里行。未及半途。暗雾儵起。四方俱昏。不知何方之风。不知向何方行。抛矴停住。风浪相竞。摇动辛苦。通夜无息。


廿六日。早朝云雾微霁。望见乳山。近在西方。风起东北。悬帆而行。巳时。到乳山西浦。泊舶停住。山嶋相卫。如垣周围。其乳山之体。峻峰高颖。顶上如锋。山根自岭下而指六方。於澳西边。亦有石山。岩峰竝岭。高秀半天。东之与北。虽有山连。而犹斜耳。未时。新罗人卅余。骑马乘驴来云。押衙。潮落拟来相看。所以先来候迎。就中有一百姓云。昨日从庐山来。见本国朝贡船九只俱到庐山。人物无损。其官人等。惣上陆地。作幕屋在。从容候风(云々)。不久之间。押衙驾新罗船来。下船登岸。多有娘子。朝贡使判官。差新罗译语道玄。遣令通事由。已後。粟录事下舶。到押衙处相看。兼作帖请食粮。先在东海县。但过海之粮。此舶过海。逆风却归。流着此间。事须不可在此吃过海粮。仍请生料(云々)。押衙取状云。更报州家。取处分。晚头归宅。终日东北风吹。


廿七日。阴雨北风。


廿八日天晴。押衙来与官人相看。


廿九日。北风吹。令新罗译语道玄作谋。留在此间。可稳便否。道玄与新罗人。商量其事。却来云。留住之事。可稳便。


五月一日。遣买过海粮於村勾当王训之家。兼问留住此村之事。王训等云。如要住者我专勾当。和尚更不用归本国(云々)。依事不应。未能定意。终日西风吹。


二([□@考]二东本作廿非也今从池本)日。西风吹。解缆出澳。为风甚切。行路近矶。不能即出。酉时风停。任流到海口停留。遣令汲水。日没之时。於舶上。祭天神地只。亦官私绢。[绞*页]缬镜等。奉上於船上住吉大神。丑时。水手一人。自先沈病。将临死。未死之前。缠裹其身。载艇送弃山边。送人却来云。弃着岸上。病人未死。乞饭水语云。我病若癒。寻村里去。舶上之人。莫不惆怅。


三日。风吹不变。从乳山西南海口。悬帆进发。风途稍平。午时风止。不久东风吹。迥帆却归。到乳山泊口停宿。


四日。辰时从泊口西南四五许里行。於望海村东浦桑嶋北边结缆。


五日下舶登陆。作五月节。兼浴沐浣衣。晚头从舶上将状来。其状偁。顺风难扇。不遂利涉。头判官共众议。合([□@考]合池本作全)船洁斋。从明日始。三个日延屈诸和尚。转经念佛。祈愿顺风。照察幸垂光仪者。缘夜未即赴。夜头於陆岸宿。


六日。早朝赴舶上去。於舶上斋。新罗译语道玄。向押衙宅去。斋後。更登陆岸。着幕排比修法之事。晚头祭五方龙王。戒明法师。勾当其事。


七日雨下。


九日早朝转经事毕。


十一日。祭大唐天神地只。从此日至十三日。天色或暗或霁。风吹不定。


十四日。州押衙来於舶上问舶上之人数。旦归村家。邵村勾当王训等来相看。便闻本国相公等九只船。先从庐山过海。遇逆风。更流着於庐山。以来之泊。入夜雷鸣洪雨。


十五日朝。云色骚乱。云雨稍切。州押衙来於船上。请舶上人数。官人具录其数。帖报州家。晚头押衙归。朝贡使赏禄絁绵等。


十六日天暗。押衙使来。请朝贡使报县之帖。请益僧作留住之状。付商人孙清。送林大使宅。舶上官人。差射手二人。水手二人。与州押衙共遣请粮。押衙称无土物赠州县。而不交去。前件人等。自陆却来。


十七十八日。风途或乾。或兑。人论不一准。


十九日。夜比至丑时。雷鸣电耀。洪雨大风。不可相当。舻缆悉断。舶即流出。乍惊下矴。便得停住。舳头神殿。葢葺([□@考]葺东本作指今从池本)之板。为大风吹落。不见所在。人人战怕。不能自抑。


廿日。西风吹。便拟过海。排比帆布。运上岸人。午时。风变西南。计不能出泊。仍不进发。入夜雷雨更甚。


廿一日。巳时西风吹。解缆发行。风止不扇。暂停待风。南风微吹。不能上帆。归泊结缆舶上卜部。自先久疾。晚头下舶。


廿二日。早朝闻卜部於岸上死。终日暗雨东风吹。


廿三日。云天微晴。入夜风雨竞切。


廿四日。西风切吹。雨气未晴。仍未进发。晚间官人共议。风色终日不变明朝便发。


廿五日。早朝解缆。风止不得进发。申时。新罗船一只悬白帆。从海口渡去。不久之顷。迥帆入来。晚际任流向乳山泊去。诸人皆疑。若是朝贡使。从卢山来欤。驰艇遣问。彼新罗船遄走。缘夜此艇不得消息归来。


廿六日。拟发。风逾不顺。晚头。西北两方。电光耀々。云色骚暗。入夜舶忽然振漂。惊恠无极。戌时。泊西北岸上。狐鸣其声远响。久而不息。不久之会。雷电鬪鸣。闻之耳塞。电光之耀。不堪瞻视。大雨似流。惊怕章难([□@考]章难恐辛艰)舶上诸人。不能出入。


廿七日。晓。霹雳降来。擗却桅子舻方之面斜戾折之。其所折弃。厚四寸有余。阔六寸许。长三丈余。自外折弃之者五片。或四寻。或五尺已下。段段狼藉。采集一处。系着於船角之上。兼祭币帛到本国之日。专建神社。永充祭祀(云々)。烧龟甲占其祟偁。舶上卜部诸公葬於当处神前。所以得神嗔怒作此祸灾。如能解除。便可安稳。仍於桑嶋解除。又於舶上。祭当处神。其被折之桅子。或云既是折弱。更造替。或云作桅子之材。此处卒尔难可得。若更作替。计今年不能过海。事须结缠所被折之处。早可进发(云々)。诸人据後说。便拟进发。风起西北。少有动舶。风吹便止。人心参差。上下不[目*壹]([□@考][目*壹]恐睦字)。岚风微扇。解缆强发。信风无感。暂行下矴。入夜岚风微吹。悬帆渐行。仅嶋口风止不能发。下矴系船。


廿八日。辰时云雾霭暗。石神振鸣。举矴归去。雨下辛苦。摇橹进入桑嶋东南少海。有嶋於此泊舶。


卅日天晴(本国历六月一日)。风起西北。迥转不定。自先至今日。可住此村之事报请。官人不许。今日又请未被允许。


六月一日。天色微晴。绿留住之事。暂请游艇。不失([□@考]失东本作天今从池本)。下船。


二日天晴。虽无信风。人々苦欲归乡。步叮强行。终日难出。晚际为上帆而迥舶。忽然流去。将当矶碕下矴尽力。仅得平善。


三日。西风微吹。或吹或不吹。上帆下帆。三数度矣。或帆或橹。遥指赤山去。从邵村浦。乘潮而行。垂浦口潮横走。舶忽当矶。下棹指张。不能制之。底有潜石。相共冲当。岸矶底石相合冲触。舶将破裂。人各合力指棹。步矴共得曳出。随流出行。海中停留。暮际大风洪雨。雷声电光。不可视闻。舶上诸人。振锋[金*斧]大刀等竭音呼川。以遮霹雳。


四日早朝上帆进行。暂行风止。下矴系住。


五日迟明。悬帆进行。午後到赤山西边。潮逆暂停。俄尔之顷又行。渐入山南云聚忽迎来。逆风急吹。张帆顿变。下帆之会。黑鸟飞来。遶舶三迥。还居嶋上。众人惊恠。皆谓是神灵。不交入泊。迥舶却出。去山稍远。系居海中。北方有雷声。掣云鸣来。舶上官人惊怕殊甚。犹疑冥神不和之相。同共发愿。兼解除。祈祠船上霹雳神又祭船上住吉大神。又为本国八幡等大神。及海龙王。并登州诸山嶋神等。各发誓愿。雷鸣渐止。风起东西。下矴系居。此舶离陆日久。不能过海。又不得入澳。经多日夜。漂荡海里。不任摇动。心力疲劳。


六日乾风切吹。拟入赤山泊。风合([□@考]合池本作向)相顺。仍举沈石。排比帆布风止浪猛。更沈镇石。未卜进入。风波参差。行途不与心合。艰辛之至。莫过此大矣。


七日。午时乾风吹。举帆进行。未申之际。到赤山东边泊船。乾风大切。其赤山纯是岩石高秀处。即文登县清宁乡赤山村。山里有寺。名赤山法花院。本张宝高初所建也。长(羽长池本作张)有庄田以充粥飰其庄田。一年得五百石米。冬夏讲说。冬讲法花经。夏讲八卷金光明经。长年讲之。南北有岩岑。水通院庭。从西而东流。东方望海远开。南西北方。连峯作壁。但坤隅斜下耳。当今新罗通事押衙张咏。及林太使王训等专勾当。


八日。暮际。请益法师。及惟正。惟晓等登寺。偶谒寺家。诸僧等卅有余。相看啜[共/木]。夜宿闲房。


九日。斋前法相请益戒明法师。及从僧等。相寻登来。共於食堂吃斋。斋後粟田录事。新罗通事道玄等。同共登来。亦宿一夜。


十日斋後粟([□@考]粟下池本有田字)录事。归船上去。本国七个僧。留住山寺。超七日西南风大切。片时无息。


廿二日。大风暴雨。通夜不止。


廿三日。早朝巡看山寺。拔树折枝。崩岩落垒石从泊舶处。水手走来云。舶当麤矶。悉已破损。[舟*游]艇一双。并皆破散。乍闻恠无极。便差专使。遣泊舶处。令看虚实。其舶为大风吹流。着麁矶。柂板破却。游艇([□@考]艇东本无今从池本)一双。并已摧裂。舶当乎([□@考]乎池本作平)矶三四度。鸿涛如山。缆矴不系。与波([□@考]波各本作彼恐误)流出。自西岸而到东岸风吹逾切。漂摇更剧。下锵为矴。々缆才沈。迫岸系留。船上诸人。心迷不吃。宛似半死。两日之後。归到旧泊。补缀[舟*游]艇。


廿六日。分头令取矴。及觅柂料之材。自去四月起首。云雾暗塞。风雨不止。一两日晴。还更云塞。


廿七日。闻张大使。灾([□@考]灾恐文字见下文)关船二只。到日([□@考]且或赤字)山浦。


廿八日。大唐天子。差入新罗慰问新即位王之使。青州兵马使吴子陈。崔副使。王判官等。卅余人登来。寺里相看。夜头张实高遣大唐卖物使崔兵马司。来。寺问慰。


廿九日。迟明。共道玄闍梨。入来客房。商量留住之事。便向船处归去。赤山浦东南。涉少海有嶋。与东岸接连。是吴干将作劒处。时人唤为莫耶嶋。但莫耶是嶋之名。干将是锻工之名。


七月十日。十一日。海里无风。波浪猛腾。彻底涌沸。浪声如雷。舶船漂振。惊恠不少。


十四日。辰时辞山院。到泊船处。在岸头。共戒明法师及粟录事和录事辞别。往真庄村天门院。相看法空闍梨。此师曾至本国。归来二十年。夜宿其院。


十五日。山院吃斋。便吃新粟米饭。


十六日早朝。从山院下。在路闻人噵。舶船昨日发去。到泊船处。觅船不见。暂住岸头。赤山院众僧。共来慰问。俱登赤山院吃饭。便见州使四人。先来在院。运日本国朝贡使粮七十石米着。今於当村。缘朝贡使已发。不得领过。便报县家去。院里老少。深恠被抛却。慰问殷懃。


廿一日。申时。本国相公已下九只船来。泊此赤山浦。即遣惟正。起居相公。兼谘诸判官录事等。相公差近江权博士粟田家继。及射手左近卫丈部贞名等。慰问请益僧。兼令问第二舶逢危害之事。


廿二日。不发。


廿三日。早朝。山头望见泊舶处。九只船并不见。便知夜头同发。西北风吹。赤山东北隔海去百许里。遥见山。唤为青山。三峯竝连。遥不炳然。此乃秦始皇於海上修桥之处。始皇又於此山。向东见蓬莱山。瀛山。胡山。便於此死。其时麻鞋今见在矣。见旧老说。便得知之。三僧为向天台。忘归国之意。留在赤山院。每问行李。向南去道路绝远。闻噵向北巡礼。有五台山。去此二千余里计。南远北近。又闻有天台宗和尚。法号志远。文鉴座主竝天台玄素座主之弟子。今在五台山。修法花三昧。传天台教迹北台在宋谷兰若。先修法花三昧得道。近代有进禅师。楚州龙兴寺僧也。持涅盘经一千部。入台山志远禅师边。受法花三昧。入道场求普贤。在院行道。得见大圣。如今廿年来也。依新罗僧圣林([□@考]林池本作琳)和尚口说记之。此僧入五台及长安。游行得廿年。来此山院语话之次。常闻台山圣迹甚有奇特。深喜近於圣境暂休向天台之议。更发入五台之意。仍改先意便拟山院过冬到春游行巡礼台山。


廿八日。申时。县使窦文至等两人。将县帖来。其状偁。


县 帖青宁乡


得板头窦文至状报。日本国船上抛却人三人


右捡案内得前件板头状报。其船今月十五日发讫。抛却三人。见在赤山新罗寺院。其报如前者。依捡前件人。既船上抛却。即合村保板头当日状报。何得经今十五日。然始状报。又不见抛劫人姓名兼有何行李衣物。并勘赤山寺院纲维知事僧等。有外国人在。都不申报。事须帖乡专老人。勘事由。限帖到当日。具分折状上。如勘到一事不同。及妄有拒注。并追上勘责。如违限勘事不子细元勘事人。必重科决者。


开成四年七月廿四日    典王佐帖


主簿副尉胡君直


摄令戚宣员


求法僧等。便作状报留却之由其状如左。


日本国僧一人。从小师二人。行者一人。留在山院事由


右僧等。为求佛法。涉海远来。虽到唐境。未遂宿愿。辞乡本意。欲巡圣国。寻师学法。缘朝贡使早归。不能相随归国。遂住此山院。已後便拟巡礼名山。访道修行。但随身物。铁鉢一口。铜铙二具。铜瓶一口。文书廿余卷。遮寒衣裳等。更无别物。今蒙县司勘问。具事由如前。牒件状如前。谨牒


开成四年七月廿日  日本国僧圆仁状帖


从僧惟正


僧惟晓


行者丁雄万奉帖


青宁乡赤山院状上勘日本国僧人船上不归事由等状


右日本国僧圆仁。小师惟正。惟晓。行者。计四人。口云。远闻重花兴流佛教。故来投学圣教拟次寻名山圣迹。巡礼诸方。缘时热。且在山院避热。待时凉即便行。遂不早([□@考]早字或得字欤)县司状([□@考]状下一字缺。恐脱者字)。惟悉察其僧等缘身衣鉢。更无别物。如通状後不子细。法清等虚妄之过。谨具状上。事由如前。


开成四年七月 日  赤山院主僧法清状


八月十三日。闻相公已下。九只船。在青山浦。更有渤海交关船。同泊彼浦。从彼有人。来报县家去。未详虚实。所以然者。九只船。从此赤山浦发後。西北风连日常吹。于今犹有。更有何所障不发去。但应是人虚传。


十五日。寺家设餺饨饼食等。作八月十五日之节。斯节诸国未有。唯新罗国独有此节。老僧等语云。新罗国。昔与渤海相战之时。以是日得胜矣。仍作节乐而喜儛。永代相续不息。设百种饮食。歌儛管弦以昼续夜。三个日便休。今此山院。追慕乡国。今日作节。其渤海。为新罗罚。才有一千人。向北逃去。向後却来。依旧为国。今唤渤海国之者是也。


十六日。为惟正。惟晓。始读因明论疏。青州都督府管内。有四个州。莱州。登州。淄渌州([□@考]渌字衍合青州为四)并山东道。登州四县。牟平县。文登县。蓬莱县。黄县([□@考]黄下池本有绿字非也)蓬莱县在州下。今此山院。是文登县清宁乡赤山村内。清宁乡南极。望海有莫耶嶋。是吴干将作劒之处。当在赤山东南。隔以小海。从赤山北。向东转去。陆路得到。


九月大。一日己夘。问录往台山。行李州名里数过八个州。到五台山。计二千九百九十来里。从赤山村。到文登县。百三十里。过县到登州。五百里。从登州行二百廿里。到莱州。从莱州行五百里。到青州过青州行一百八十里。到淄州。从淄州到齐州。一百八里。过齐州到郓州。三百里。从郓州。行过黄河。到魏府一百八十里。过魏府到镇州。五百来里。从镇州入山行五日。约三百里。应到五台山。依新罗僧谅贤口说记之。


三日午时。县使一人。将县帖来。其帖文如左。


县 帖青宁乡


先得状。在赤山寺院。日本国船上抛却僧三人。行者一人


右捡案内得状偁。前件僧等。先具事由申上讫。恐後州司要有追勘状。请帖海口所由。及当村板头。竝赤山寺院纲维等。须常知存亡。请处分者。奉判准状。帖所由者。依捡前件人事。须帖海口所由告报。及纲维等。须常知存亡。如已後州司追勘。称有东西不知去处。□追必重科决。仍限帖到当日。告示畜([□@考]畜恐审字)取状。州状上者。


开成四年八月十三日     典王佐帖


主簿副尉胡君直


摄令戚宣员


司功


先在青宁乡赤山寺院。日本国船上抛却僧三人。行者一人


右件僧等。先申州申使讫。恐有东西。去八月十四日。帖赤山寺院。竝村保板头海口所由等。须知存亡。寻问本乡里正。称村正谭亶抛却帖。至今都无状报。其谭亶见在。伏请处分。牒件状如前。谨帖


开成四年九月 日      典王佐牒


青村正状一日员([□@考]一日池本作宣)。


日本国僧圆仁等状上


奉帖勘问抛却在赤山院日本国僧三人行者一人东西存亡事由状


右僧等。为慕佛法。权住山院。已得已得([□@考]二字恐衍)稳善。欲拟便出游礼诸处。缘时临寒。未有东西。在此山院。过冬到春巡礼名山。访寻圣迹。僧等情愿状报先了。今蒙帖勘东西存亡。谨具事由。状上如前。牒件状如前。谨牒


开成四年九月三日  日本国僧圆仁等帖


十二日午时。云雷雹雨。五更之後。龙相鬪鸣。雹雨交下。电光纷耀。数尅不息。到晓便止。朝出见之。氷雹流积三四寸许。凝积如雪。老僧等云。古来相传。此山多有龙宫。


祠部 牒 上都章敬寺。新罗僧法清


右请唯([□@考]唯恐准字)格所在随缘头陁。


牒。得前件僧状偁。本心入道。志乐头陁。但是名山归心礼谒。经行林下。所在寻师。学迦叶之行门。进修佛理请准([□@考]准各本作唯准唯屡误)乹([□@考]乾恐衍)元和元年四月十二日勑。三藏僧般若力奏弟子大念等请头陀。奉依释教。准勑修行。所在头陀。勿亏圣典。但为持念损心。近加风疾发动无恒。药饵之间。要须市易将息。今欲往诸山巡礼。及寻医疗疾。恐所在关戌城门街铺村坊佛堂山林兰若州县寺舍等不练([□@考]练同拣下同)行由。请给公验者。付库捡得报勑内名同者。谨捡格僧尼有能行头陀者。到州县寺舍任安置。将理不得所由恐动者。僧法清请头陀捡勘同([□@考]同恐问字)者准状牒。故牒


元和二年二月 日     令吏潘伦牒


主事赵参


员外郎周仲孙


日本国求法僧等牒 当寺


僧圆仁 从僧惟正。惟晓。 行者丁雄万请寺帖报州县给与随缘头陀公验牒。


僧等本意钦慕释教。远投。 仁境。归心圣迹。志乐巡礼。见说。台山等诸处。法教之根原。大圣之化处。西天高僧。踰险寻访。汉地名德。在兹得道矣。僧等之仰彼芳猷。偶属良缘。幸到圣国。今欲往赴诸处。以遂旧情。恐在道路。不练([□@考]练拣同)行由。传闻。般若三藏。为头陁僧。奏请公验。准勑修行。起昔续今也。伏望当寺。准 当国格例。帖报州县。请经公验。然则纲维。弘络([□@考]络或给字池本作法)之芳声。远振海外。催劝之恩赖。快扬佛日。不任思诚之至。具状如前。牒件状如前。谨牒


开成四年九月廿六日


日本国延历寺求法僧([□@考]僧下池本有圆仁牒三字)


廿三日。据唐历立冬。自後寒风稍切。


廿七日下雪。自九月中旬已来。寒风渐起。山野无青草。涧泉有冻气。


廿八日。始当院收蔓菁萝卜。院中上座等。尽出拣叶。如库头无柴时。院中僧等。不论老少。尽出担柴去。


十月一日。始霜下。


五日泉氷。


十日夜半。闻群鴈声。空飞南去。


十五日夜半月蚀。院里师尽出。作声打板。五更之初。月色渐明。


十一月一日。赴新罗人王长文请。到彼宅里吃斋。斋後共数僧等。到寺院庄宿一宵。


十二日晚头归到山院。


九日冬至节。众僧相礼。辰时。堂前礼佛。


十六日。山院起首讲法花经。限来年正月十五日。为其期。十方众僧。及有缘施主。皆来会见。就中圣琳和尚。是讲经法主。更有论义二人。僧顿证。僧常寂。男女道俗。同集院里。白日听讲。夜头礼忏听经及次第。僧等其数卌来人也。其讲经礼忏。皆据新罗风俗。但黄昏寅朝二时礼忏。且依唐风。自余并依新罗语音。其集会道俗。老少尊卑。惣是新罗人。但三僧。及行者一人。日本国人耳。


十七日。斋前由当院讲起□。且出寺。往南山法空闍梨院。赤山院纲维。驰书请归。不许住南院更修状请十五日暇纲维([□@考]维下东本更有纲恐衍)仅许。


廿二日。缘事不稳。归於本院。


赤山院讲经仪式。辰时。打讲经锺。打惊众。锺讫。良久之会。大众上堂。方定众锺([□@考]锺池本作了)讲师上堂。登高座间。大众同音。称叹佛名。音曲一依新罗。不似唐音。讲师登座讫。称佛名便停。时有下座一僧作梵。一据唐风。即云何於此经等一行偈矣。至愿佛开微密句。大众同音唱云戒香定香解脱香等。颂梵呗讫。讲师唱。经题目。便开题。分别三门。释题目讫。维那师出来。於高座前。谈申会兴之由及施主别名。所施物色申讫。便以其状。转与讲师。讲师把麈尾。一一申举施主名。独自誓愿。々々讫。论义者论端举问。举问之问。讲师举麈尾。闻问者语。举问了。便倾麈尾。即还举之。谢问便答。帖问帖答。与本国同。但难。仪式稍别。侧手三下後。申解白前。卒尔指申难。声如大瞋人尽音呼诤。讲师家([□@考]家恐蒙)难。但答不返难。论义了。入文谈经。讲讫。大众同音长音赞叹。々々语中。有迥向词。讲师下座。一僧唱处世界如虚空偈。音势颇似本国。讲师昇礼盘。一僧唱三礼了。讲师大众同音。出堂归房。更有覆讲师一人。在高座南。下座便谈讲师昨所讲文。至如会义句。讲师牒文释义了。覆讲亦读。读尽昨所讲文了。讲师即读次文。每日如斯。


新罗一日讲仪式 辰时打锺。长打拟了。讲师都讲二人入堂。大众先入列坐。讲师读师入堂之会。大众同音。称叹佛名长引。其讲师登北座。都讲登南座了。赞佛便止。时有下座一僧作梵。云何於此经等一行偈也。作梵了。南座唱经题目。所谓唱经长引。音多有屈曲唱经之会。大众三遍散花。每散花时。各有所颂。唱经了。更短音唱题目。讲师开经目。三门分别。述经大意。释经题目竟。有维那师。披读申事兴所由。其状中。具载无常道理。亡者功能。亡逝日数。知登州刺史姓乌名角。时人唤乌使君。有三讳字。明绮给也。明日即噵来日。青州节度使姓寿。时人唤寿尚书。无讳字也。


新罗诵经仪式。大唐唤作念经。打锺定众了。下座一僧。起打槌唱一切恭敬敬礼常住三宝。次一僧作梵。如来妙色身等两行偈。音韵共唐一般。作梵之会。一人擎香盃。历行众座之前。急行々便休。大众同音。诵摩诃般若题数十遍也。有一师。陈申诵经来由了。大众同音诵经。或时行经本。或时不行经本。念经了。导师独唱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次称佛菩萨号。导师唱云。南无十二大愿。大众云。药师瑠璃光佛。导师云南无药师也。大众同音云。瑠璃光佛。导师云南无大慈悲也。大众同音云。观世音菩萨。余皆如此。礼佛了。导师独结愿廻向。々々稍长。廻向之後。导师云。发心。大众同音亦云。发心。次导师唱发愿已竟。顶礼三宝。次施主擎施物坐。导师与呪愿便散去。


廿九日晚头。此新罗院佛堂。经藏。点灯供养。别处不点灯。每房竈里。烧竹叶及草。从堗出烟。黄昏。初夜。後夜。寅朝。礼佛。後夜诸沙弥小师等。巡到诸房。拜年贺年之词。依唐风也。


开成五年(庚申)正月一日(戊寅)早朝礼佛了。不相拜谒。直归自房。吃粥之後。堂前礼佛行道。礼佛了。便於堂前。众僧同礼拜。更互参差。不依次第。


正月十五日。得当年历日抄本。写着如左。


开成五年历日(干同支同纳音本)凡三百五十五日。合在乙巳([□@考]巳东本作乙今从池本。乙巳恐己巳误)上取土修造大岁(申)大将军(在午)大阴(在午)戈([□@考]戈即岁之略下同)德(在中□[□@考]中恐申字。□残▆▆恐申酉欤)戈形(在寅)岁破(在寅)戈[煞-(烈-列)](在未)黄幡(在辰)豹尾(在戌)蚕宫(在巽)


正月  大  (一日戊寅土建 四日得平 十二日雨水 廿六日惊蛰)


二月  小  (一日戊申土破 十一日社春分 廿六日清明)


三月  大  (一日丁丑水闰 闰字有疑 二日天赦 十二日癸丙[□@考]癸丙恐谷雨误 廿八日立夏)


四月  小  (一日丁未水平 十三日小满 廿八日芒种)


五月    (一日丙子水破 十四日夏至 十九日天赦)


六月  大  (一日乙巳火开 十一日初伏 十五日々暑 廿日立秋)


七月  小  (一日乙亥上平 二日阴伏 十五日处暑)


八月  大  (一日甲辰火成白露 五日天赦 十五日社 十六日秋分)


九月  小  (一日甲戌火除 二日寒露 十七日霜降)


十月  大  (一日癸卯金执 二日立冬 十八日小雪 廿日天赦)


十一月  大  (一日癸酉金收 三日大雪 廿日冬至)


十二月    (一日癸卯雪平[□@考]雪字虫损或金字 三日小寒 十八日大寒 廿六日腊)


右件历日具注勘过


此日山院法花会毕。集会男女。昨日二百五十人。今日二百来人。结愿已後。与集会众。授菩萨戒。斋後皆散去。赤山法花院常住僧众及沙弥等名。僧昙表。僧谅贤。僧圣琳。僧智真。僧轨范(禅门)。僧顿证(寺主)。明信(去年典座)惠觉(禅门)。修惠。法清(去年院主)金政(上座)。真空。法行(禅门)。忠信(禅门)。善范。沙弥道真(去年直戈)。师教。咏贤。信惠(住日本国六年)融洛。师俊。小善。怀亮。智应。尼三人。老婆二人。


日本国求法僧圆仁牒 当院


请游礼诸处。寻师访道


牒。圆仁。幸接仁德。住院稳善。鸿洛([□@考]洛恐济误)高深。难以酬谢。感媿之诚在物难喻。然以岁阴推迁。春景渐暖。今欲出行巡礼诸处。访寻佛教。伏请处分。牒件状如前。谨牒


开成五年正月十九日


日本国求法僧圆仁牒


廿日。当院纲维。更作一状。差惟正。及院家使。报当州军事押衙张咏宅去。求法僧。别作一状。同送押衙其状如左。


展奉羊([□@考]羊恐年字)开。春景惟新。伏惟押衙尊体动止万福。即此圆仁蒙推免。先日伏蒙慈流。及([□@考]及或存)问殊慰。勤慕无任感庆。恨([□@考]恨东本作限)以豫([□@考]豫池本作怀或旅字欤)情不获披。豁欣之诚何以为喻。圆仁钦慕释教淹留唐境。今欲往赴诸方。寻访圣迹。伏仰洪仁。事幸垂恩庇。谨遣弟子僧惟正。奉状代身([□@考]身池本作申)。不宣([□@考]宣东本无)谨状


开成五年正月廿日


日本国求法僧圆仁状上


张押衙(侍者谨空)


廿一日。得押衙报称。明日差使。报文登县取得帖报。专使驰报於赤山院。留心相待者。院里众僧。及押衙并村人皆云。青州以来诸处。近三四年。有蝗虫灾。吃却谷稻。缘人饥贫。多有贼人。煞夺不少。又行客乞饭。无人布施。当今四人同行。计应太难。且在此院。过夏待秋。谷就出行。稳便如欲。要行且向杨楚州堺。彼方谷熟。饭食易得。若欲遂本愿。从楚州海州直大路向北亦得(云々)。人说不同。心里进退。文登县长官讳动。少府讳平。


廿七日晚头得押衙报偁。昨已具高意报。当县宰君。近报来云。以申州候十数日问。州司有处分。方可东西者。


二月一日。更修一状。催押衙其状如左。


仲春渐暄。伏惟。押衙尊躰。动止万福。即此圆仁蒙恩。忽奉翰墨示。及具承高情。恩劳厚深。凡在少僧不胜感荷。伏准县报云。以申州候十数日间。州司有处分。方可东西者。微心斟酌。理灼然。但所期行李。万有余里。远客私望。非此公务窃惟县司申州。未必早急。若有迟怠空过。行节当入热时。伏请。更垂恩谋。圆仁。云程([□@考]程东本作▆似程字云程见下文状中)踰险。专心志道。偏贪早出。不虑嫌责。轻以少事。奉烦麾下。悚愧虽积。不能默止。斯乃为慕押衙庇荫。伏望。重加催劝。早赐处分。然则。洪济芳声。远振海外。求法善根。同结金兰。不任勤仰之至。谨遣弟子惟正。奉状代申。不宣谨状。


二月一日([□@考]二上池本有开成五年四字)


求法僧圆仁状上


张押衙(侍者)


得押衙报云。更差使申。恳计不久即来。且愿客无至忧屑。座主自到弊管止泊时。多少人终日区々(云々)。


七日上座弟子沙弥师敬。出院向西去。十一日黄昏。寺主弟子沙弥咏贤。偷率上座小师师俊。两人同心。暗出走去。院中老少。无人闻知。


十四日依新罗僧常寂请。往[利-禾+登]村。到彼便见白石弥勒像躰上着土。问事由。答云。於此有新罗人王宪。夜梦有一僧。来语云。我是文殊师利。古佛堂堕坏。积年无人修缉。佛菩萨埋没土中。见汝信志。故来告报。若欲知实。拙([□@考]拙恐掘字)家东南宝图边。便得见者。寤且惊恠。以梦中事。语诸道俗。远赴古图边。锄掘地。深至胸上。寻得佛菩萨像。今见掘得弥勒佛像一体。文殊师利菩萨一躰。普贤菩萨一躯。观世音菩萨两躯。大师子菩萨一躰。罗睺罗一躯。佛骨铁阁廿斤已上。诸人见之。奇异不少。夜头礼佛。道俗会集。施舍通夜。


十五日斋不限人数。便见张押衙。得押衙报。云。西行之事。少人寻时差人上州。别取处分。三五日。留心相侍。如要恳急。此即专令所由奉送至县。逦迤向前亦得。十五日间。崔押衙船从杨州来。在乳山浦。


十七日为与崔押衙。留状一封。嘱者([□@考]者与这字同)院家。兼以书一封。同赠张大使。其状如左。


披展改岁。德音希闻。勤积增深。春景已暄。伏惟。押衙尊体康裕。即此圆仁蒙恩隔以云程。不获觐谒。瞻嘱日深。钦咏何喻。圆仁留住山院。多幸过年。厚蒙众僧仁德。殊慰旅情([□@考]旅东本作张恐非也)。斯乃押衙慈造矣。庇荫广远。岂以微身。能酬答乎。深铭心骨。但增感媿。先蒙芳旨。开春从縺水([□@考]縺恐涟字)。专使赐船。送达维南者。近闻台山灵迹。不任追慕。圆仁本意。专寻释教。幸闻圣境。何得不赴。缘有此愿。先向台岳。既违诚约。言事不谐。深愧高情。还恐。所遣使人。空致劬劳。莫赐恠责。求法已後。却归赤山。从清海镇。转向本国。伏望。参张大使。具陈事情。圆仁却廻。略计明年秋月。若有彼方人船往来。请垂高命。特令寻看。僧等归乡。专凭鸿救。不任勤仰之至。谨留空状代申。不宣谨状  开成五年二月十七日


日本国求法请益传灯法师位圆仁([□@考]仁下池本有状上二字)


崔押衙(传者)


南判官。尊体万福。虽未接拳。先已蒙知闻。宛如面觐。伏惟。照悉事情同前。请莫厌辨缘。怀无纸不别书状。垂恕幸甚。谨空


生年未只奉。久承高风。伏增钦仰。仲春已暄。伏惟。大使尊躰。动止万福。即此圆仁。遥蒙仁德。无任勤仰。圆仁。为果旧情。淹滞唐境。微身多幸。留游大使本愿之地。感庆之外。难以喻言。圆仁。辞乡之时。伏蒙筑前大守寄书一封。转献大使。忽遇船沈浅海漂失资物。所付书札随波沈落。怅恨之情。无日不积。伏[比/异]莫赐恠责。只奉未期。但增驰结不情。谨奉状起居。不宣谨状


开成五年二月十七日


日本国求法僧传灯法师位圆仁状上


清海镇张大使(麾下谨空)


([□@考]日本以下界线内十八行再出下文故今削之(四八 四九)页)


日本国求法僧圆仁状上


请蒙赐公验往赴五台等名山及诸方巡礼圣迹寻师学法僧圆仁弟子惟正惟晓行者丁雄满缘身衣鉢等


右圆仁等大([□@考]大下文作本)心志慕释教修行佛道远闻中花五台等诸处佛法之根源大圣之化处西天高僧踰险远投汉([□@考]汉下文作唐)国名贤([□@考]贤下文作德)游兹得道圆仁等不任([□@考]不任下文作旧有)钦羡涉海访寻未遂宿愿去开成四年六月内到文登县青宁乡赤山新罗院隔生缘於沧溟忘怀土於海岸幸蒙放任东西游([□@考]游下文作得)到君仁境今欲往诣诸方礼谒圣迹寻师学法恐所在州县戍城门街([□@考]戍以下四字下文无)关津铺村([□@考]铺村下文作口铺及三字)寺舍等不练行由伏望([□@考]望下下文有使君仁造四字)赐给([□@考]赐给下文作特赐)公验将([□@考]将下文作以)为凭镜([□@考]镜下文作据)谨具如前([□@考]谨以下四字下文无)伏请处分牒([□@考]牒下下文有件)状如前谨牒


开成五年三月三日


日本国求法僧传灯法师位([□@考]传以下五字下文作圆仁状上)


日本国求法圆仁。伏蒙惠赐公物若干。专在微身。不胜感荷。圆仁。是外蕃庸僧。何敢当斯重施。实难销谢。但增悚愧。伏惟。使君忠正膺天心。荣贵列干城清风高标。仁化遐敷。军府晏然。缁素钦仰。圆仁。为求佛教。感德远来。留游贵境。幸沐仁德。凡在下情。无任感庆


开成五年二月十九日


日本国求法僧传灯法师位圆仁状上([□@考]日本以下十五字东本无。今从池本)


十九日([□@考]十九日东本无。今从池本)斋後出赤山新罗院入县。院主僧法清。相送到勾当新罗使张押衙宅。押衙相见云。适来得县牒。拟差人报去。和上自来赴到此。诚知行李甚有感应。深以相庆。便见县牒。


文登县牒  勾当新罗押衙所


当县先申上。日本国船上客僧圆仁等肆人


牒。检案内被([□@考]被恐彼字欤)帖称。前件客僧等。先在赤山院住。全([□@考]全东本作舍)为春暖欲往诸处巡礼。恐不练事由。今欲放东西。未[宋-木+取]([□@考][宋-木+取]恐敢字)专擅状上者。奉帖准状放去者。未有准帖。牒勾当新罗张押衙所。请处分者。准状牃张押衙者。谨牒


开成五年二月十日([□@考]十池本作廿)


典王佐牒


主簿判尉胡君直


蹋县印三处


登州都督府    文登县牒


日本国客僧圆仁等肆人


僧圆仁弟子僧惟正惟晓行者丁雄万竝随身衣鉢等


牒。检案内得前件僧状。去开成四年六月。因随本国朝贡船。到文登县青宁乡赤山新罗院寄住。今蒙放任东西。今欲往诸处巡礼。恐所在州县关津口铺路次。不练行由。伏乞。赐公验为凭。请处分者。依检前客僧未有准状。给公验。请处分者准前状。给公验为凭者。谨牒


开成五年二月廿三日   典王佐牒


主薄判尉胡君直


([□@考]胡君直三字东本在主簿判尉主今从池本)


入夜於押衙宅宿。


廿日押衙牒付圆仁等。送县司。令出公验。兼差所由。李明才相送入县。便辞别押衙。及共赤山院主僧法清等。相别了。向北行廿里。到望海村王家断中。斋後北行五十里。夜到文登县。入惠海寺极乐闍梨院宿。


廿一日早朝。入惠聚寺权觅住处。北院安置。斋时赴惠海寺极乐闍梨院断中。李明才。早朝入县衙。时过押衙牒长官未判。未得公验。唐国风法。官人政理。一日两衙。朝衙晚衙。须听鼓声。方如坐衙。公私宾客候衙时。即得见官人也。


廿二日於当寺吃粥饭。缘长官请暇不出。未得公验。又闻。开成天子。今年正月三日崩。天下三日举哀着服。又闻。新天子上位。城中[煞-(烈-列)]却四千余人。先帝时承恩者也。


廿三日寒食节。三日断火。斋後县令胡主簿郑主簿等。共数十人入寺来。相看慰问。具说远来留住之本意。文登县者。渤澥之西根。唐国之东境。秦皇御宇。驾幸此地游赏。因立佛寺。号之惠聚。今在县南。


廿四日早朝。得县公牒。文如别所由。李明才勾当公验毕。归张押衙所。


廿五日巳时。入县辞长官却入寺。斋後发。纲维典座等。到县西野中辞别。县([□@考]县下恐脱西字)行卅里。到招贤馆宿。知馆人高怒([□@考]怒恐恕字)。在馆中住。作主人殷懃。


廿六日开明。早朝出招贤馆。行卅里。到龙泉村斜山舘断中。知馆人梁公度。在馆里住。不恶不好。缘脚痛。不得发行。便於馆宿。


廿七日早朝。发到軬车村采([□@考]采或宋字欤)日成宅断中。乞酱酢盐菜。专无一色。汤饭吃不得。西北傍海行七里。到牟平县城东去半里。有庐山寺。未时。入寺宿。只有三纲。典座。直岁五人。更无僧人。佛殿破坏。僧房皆安置俗人。变为俗人([□@考]人字东本削之)家。县城东西一里半。南北二里已上。


廿八日庐山寺设登州刺史乌君斋。当寺僧二人。寺主僧一行。直岁僧常表。日本三僧。都有五人。村人廿有余。各於自宅。随力所辨。修理饭食擎将来。寺主僧一行表叹。村人於堂前同斋各自所。


([□@考]廿九日以下界线内二十三行东池两本错简在下文(五二 五三)页今正之)


廿九日早发。西北行卅里。至芝阳馆断中。斋後行廿里。到牟城村高安宅宿。主人不恶。


三月一日平明发。行十里到故县馆。西北行廿里。到竪泰([□@考]泰东本作紊)孙花茂宅断中。不报直入宅里。得主人恠。但主心殷懃。斋後望西北行卅里。到蓬莱县管内望仙乡王庭村寺宿。入夜雷雨。唐国行五里立一候子。行十里立二候子。筑土堆四角。上狭下阔。高四尺或五尺六尺不定。曰唤之为里隔柱。二日平明发。行廿里到安香村庭彦宅斋。行廿里到登州入开元寺宿。登州去赤山浦四百里。乍行山阪蹈破脚。策杖膝步而行矣。城南地界所由乔改来请行由。仍书行历与之如左。


日本国求法僧圆仁弟子僧惟正惟晓行者丁雄满


右圆仁等。日本国承和五年四月十三日随朝贡使乘船。离本国界。大唐开成三年七月二日到扬州海陵县白潮镇。八月廿八日到扬州寄住开元寺。开成四年二月廿一日从扬州上船发。六月七日到文登县青宁乡寄住赤山新罗院。过一冬。今年二月十九日从赤山院发。今月二日黄昏到此开元寺宿。谨具事由如前。


开成五年三月二日


日本求法僧圆仁状


登州都督府城东一里。南北一里。城西南界。有开元寺。城东北。有法膜([□@考]膜字有疑或暎欤)寺。东南有龙兴寺。更无别寺。城外侧近有人家。城下有蓬莱县。开元寺僧房稍多。尽安置官客。无闲房。有僧人来。无处安置。城北是大海。去城一里半。海岸有明王庙临海孤标。城正东是市。粟米一斗三十文。粳米一斗七十文。城南街东。有新罗舘渤海馆。从登界赤山。到登州。行路人家希。惣是山野。牟平县。至登州。傍北海行。比年虫灾。百姓饥穷。吃橡为饭。


三日早朝。县长官使来屈。赴长官可相见。入州见录事。又入判官衙。见判官了。从载门入见参使君。邀上厅里啜茶。使君手书施两硕米。两硕面一斗油。一斗酢。一斗盐。柴参拾根。以充旅粮。


四日国忌。使君判官录事县司等。惣入开元寺行香。使君判官等。库头吃茶。唤求法僧等赐茶。问本国风俗。斋时赴张家请。日本三僧。当寺典座僧到彼断中。


五日早朝。奉状。谢使君给粮。别状请公验。其状如左。


日本国求法僧圆仁。伏蒙给赐米贰硕。面贰硕。油壹斗。醋壹斗。盐一斗。柴参拾根。专在微身。无任感戴。圆仁是外蕃庸僧。何敢当斯仁惠。实难销谢。但增悚愧。伏惟。使君忠膺天心。荣贵万城。清风高标。仁政遐敷。军府晏然。缁素钦仰。圆仁。为求佛教感德远来届([□@考]届池本作留)游贵境。幸沐仁德。特垂慈流。抚育穷旅。下情无任感庆之至。谨奉状陈谢。不宣谨状


开成五年三月五日  日本国求法僧圆仁状上


使君 (节下谨空)


([□@考]见上文四四页)


日本国求法僧圆仁状上


请蒙赐公验。往赴五台等名山及诸方处。巡礼圣迹。寻师学法。僧圆仁。弟子惟正惟晓。行者丁雄万。缘身剃刀衣鉢等。


右圆仁等。本([□@考]本上文作大)心志慕释教。修行佛道。远闻。中华五台等诸处佛法之根源。大圣之化处。西天高僧。踰险远投。唐([□@考]唐上文作汉)国名德([□@考]德上文作贤)。游兹得道。圆仁等。旧有([□@考]旧有上文作不任)钦羡。涉海访寻。未遂宿愿。去开成四年六月内。到文登县青宁乡赤山新罗院。隔生缘於沧溟。忘怀土於海岸。幸蒙放任东西得([□@考]得上文作游)到使君仁境。今欲往赴诸方。礼谒圣迹。寻师学法。恐所在州县([□@考]县下上文有戍城门街四字)关津口铺([□@考]口铺上文作铺村)及([□@考]及字上文无)寺舍等。不练行由。伏望使君仁造([□@考]使以下四字上文无)特赐([□@考]特赐上文作赐给)公验以为凭据([□@考]以字上文作将。据字上文作镜)。伏请处分。牒件([□@考]件字上文无)状如前。谨牒


开成五年三月五日([□@考]五东本作三上(四四 四五)页上文亦同)


日本国求法僧圆仁状上


蒙使君报云。本司检过。又从京都。新天子诏书来。於州城内第门前[这-言+(序-予+手)]中。铺二毯子。大门北砌上置一几。几上敷紫帷。上着诏书。黄纸上书。州判官录事等。县令主簿等。兵马使。军将。军中行官。百姓。僧尼。道士。各依职类列。在[这-言+(序-予+手)]东边。向西而立。从内使君出来。军将二十人。在使君前。引左右各十人。录事县司等。见使君出。伏面欲到地。使君唱云百姓等。诸人俱唱诺。使君於一毯上立。判官亦於一毯上立。皆西面立。有一军将。唤诸职名。录事县司之列一时唱诺。次唤诸军押衙将军兵马使之列。军中列一时唱诺。又云诸客等。即诸官客酢太等唱诺。次云百姓等。百姓老少俱唱诺。次云僧道等。僧尼道士俱唱诺。次有二军将。取诏书几来。置使君前一拜。手取诏书。当额揖之。一军将跪坐。袖上受书。擎至[这-言+(序-予+手)]中。向北而立。唱云。有勅。使君判官录事诸军等。尽俱再拜。有一军将云。百姓拜。百姓再拜。但僧尼道士不拜。令两衙官披诏书。其二人着绿衫。更有衙官两人。互替读。声大似本国申政之声。诏书四五纸许读申。稍久诸人不坐。读诏书了。使君已下诸人再拜。次录事一人。军将一人。出於[这-言+(序-予+手)]中。对使君言谢。走向本处立。使君宣诸司云。各勤勾当。判官已上尽唱诺。次都使唱云僧道等。僧尼道士唱诺。次云百姓。唱诺。次诏书便到使君前再拜。使君下毯。以袖遮之。诸官客等数十人。到使君前。伏地屈身而立。军将唱好去。一时唱诺。官人诸军僧道百姓於此散去。


五日使君所施米面。於库头设供。


米五斗面一硕酢盐油(任用)柴三十根


右物使君仁惠。不取([□@考]取恐敢字)独受。今以前件物。於常住院。设空饭。来日供合寺众僧。谨白


三月六日     日本国求法僧圆仁


当寺纲维(法前)


六日午时。共合寺僧一十余人又断中。申时。当州军事押衙王长宗。布施一头驴。以充駄粮。


七日王押衙宅里斋。此开元寺佛殿西廊外僧伽和尚堂内北壁上。画西方净土。及补陀落净土。是日本国使之愿。即於壁上。书着缘起。皆悉没却。但见日本国三字。於佛像左右。书着愿主名。尽是日本国人官位姓名。录事正六位上建必感。录事正六位上羽丰翔。杂使从八位下秦育([□@考]育东本似六月)杂使从八位下白牛养。诸吏从六位下秦海鱼。使下从六位下行散位(欠两字)度傔。人从七位下连雄贞。傔人从八位下纪朝臣贞(欠字)寻问无人说其本由。不知何年朝贡使。到此州下。


八日早朝。修状上刺史。兼催公验。


季春极暄。伏惟。使([□@考]使下东本有寻字恐衍)君尊体动止万福。即此圆仁蒙恩。僧途有限。数日不获参谒。下情无任悚惧。谨遣弟子僧惟正奉状。不宣谨状


开成五年三月八日 日本国求法僧圆仁状上


使君(节下谨空)


日本国求法僧圆仁


右圆仁本愿往台山经夏。後游诸处。巡礼圣迹。恐渐时势有阻行李。先有状。恼乱使君公验。伏请处分。牒件状如前。谨牒


开成五年三月八日 日本国求法僧圆仁状上


刺史传语云。如今即到。斋时。赴姜押衙请。共当寺僧四人。到宅斋。


九日得院长报云。州牒明日合得。拟付和上。申使请裁。和上自将牒到青州节度府的合得公验(云々)。午时。於[利-禾+登]自政宅斋。


十日雨下。到张家斋。


十一日巳时。得州牒两道([□@考]道通相同。此用多见奈良朝古文书)一道留後官。一道进使把牒。入州谢刺史。兼辞。仍写得州牒之本。


登州都督府牒 上押两蕃使


据日本国僧圆仁等状。请公验。往五台并名山及诸方。巡礼圣迹。寻师学法等。僧圆仁。弟子僧惟正。惟晓。行者丁雄万。并随身剃刀衣鉢等


牒。检案内得件僧状。本心志慕释教。修行佛道。远闻中花五台等诸处。佛法之根源。大圣之化处。西天高僧。踰险远投。唐国名德。游兹得道。圆仁等。旧有钦羡。涉海访寻。未遂宿愿。去开成四年六月内到文登县青宁乡赤山新罗院。隔生缘([□@考]缘下脱於字)沧溟。忘怀土於海岸。今欲往诸方礼谒圣迹。寻师学法。恐所在州县关津口铺。及寺舍等。不练行由。伏望。特赐公验。以为凭据者。依检日本国僧圆仁等。先据文登县申。去年六月十二日。日本国入京朝贡使却廻船。到当县界青宁乡赤山东海口着岸。至七月([□@考]月下池本有二字为是)十五日发。续得县申。日本国还国船上抛却。僧圆仁。并行者等四人。州司先具事由。申使讫。谨具如前。不审给公验否者。刺史判官([□@考]官字东本无)州司无凭。便给公验。付安录申尚书取裁。仍遣僧人。自赉状见尚书。取处分者。谨具如前。未有申使请处分者。具状牒上使者。谨录牃上。谨牃


开成五年三月九日    府史匡从制牒


具状申上


尚书十日行固


牒壹道出讫典匡从制 官复音([□@考]音东本作言)  印二


十二日平明发。向西行卅里。到王徐村羡庆宅断中。便发向卌里。到黄县界九里战村少允宅宿。主人无礼数。([□@考]数池本作敬)梦见圆澄座主。


十三日早朝发。西行廿里。到战斋馆。於东桓宅斋。主人极悭。乞一盘菜。再三而方与。斋後发。西行廿五里。到乘夫馆吃[共/木]。行廿五里。到莱州掖县界。徐宋村姜平宅宿。主人心直。梦见义真和尚。


十四日发。行卅里。到图丘馆王家断中。主人初见不肯。每事难易。终施盐菜周足。斋後行十里。到乔村王家吃[共/木]。行廿里。到中李村有廿余家。经五六宅。觅宿处。家家有


([□@考]病人以下界线内凡九行本文错简在下文五三页今正之)


病人不许客宿。最後到一家。又不许宿。再三嗔骂。更到藤峰宅宿。主人有道心。 十五日发。行十五里。到平([□@考]平池本作牢)徐村程家断中。主心殷懃。斋後行十五里到莱州。々城东南一里。南北二里有余。外廊纵横各应三里。城内人宅屋舍盛全。出城外东南龙兴寺宿。佛殿前十三级塼塔基堦颓坏。周廊破落。寺无众僧。仅有二僧。寺主典座心性凡庸。不知主客之礼。莱州管四县。掖县。昌阳县。胶水县([□@考]合莱州为四)。州城外西南置市。粟米一斗五十文。粳米一斗九十文。 十六日早朝。常住供吃粥。寺家无饭。各自求食。


将饭食各自吃。不分与人。各割自食分。以供僧也。後发西北行十五里。路边有王府君墓。石上镌志。久经岁月。志石倒地。傍北海浦。行廿余里。到壹([□@考]壹或台字壹台屡误)村法云寺宿。知舘人了事。台舘本是佛寺。向後为舘。时人唤之为件台馆。舘前有二塔。一高二丈五层。镌石构作。一高一丈。铸铁作之。有七层。其碑文云。王行则者。奉勅征件东蕃没落。同船一百余人。俱被贼擒。送之倭国。一身迯窜。有遇还归。麟德二年九月十([□@考]十池本作廿)五日。造此宝塔(云々)。


([□@考]廿九日以下界线内二十一行错简宜在上文四七页各自所之後界线内今削之)


廿九日早发西北行卅里至芝阳馆断中斋後行廿里到牟城村高安宅宿主人不恶


三月一日平明发行十里至故县馆西北行廿里到竪泰([□@考]泰东本作[暴-(日/共)+大]今从池本)孙花茂宅断中不报直入宅里得主人恠但主心殷懃斋後望西北行卅里到蓬莱县管内望仙乡王庭村寺宿入夜雷雨唐国行五里立一候子行十里立二候子筑土堆四角上狭下阔高四尺或五尺六尺不定曰唤之为里隔柱


二日平明发行廿里到安香村迟彦宅斋行廿里到登州入开元寺宿登州去赤山浦四百里乍行山坂踏破脚策杖膝步而行矣城南地界所由乔改来请行由仍书行历与之如左


日本求法僧圆仁弟子僧惟正惟晓行者丁雄万


右圆仁等日本国承和五年十三日随朝贡使乘船离本国界大唐开成三年七月二日到扬州海陵县白湖镇八月廿八日到扬州寄住开元寺开成四年二月廿一日从扬州上船发六月七日到文登县青宁乡寄住赤山新罗院过一冬今年二月十九日从赤山院发今月二日黄昏到


([□@考]病人以下界线内十一行错简宜在上文五二页界线内今削之)


病人不许客宿最後到一家又不许宿再三嗔骂更到藤峯宅宿主人有道心 十五日发行十五里到平([□@考]平池本作牢)徐村程家断中主心殷懃斋後行十五里到莱州州城东西一里南北二里有余外廊纵横各应三里城内人宅屋舍盛全出城外东南龙兴寺宿佛殿前有十三级塼塔基楷颓坏周廊破落寺无众僧仅有二僧寺主典座心性凡庸不知主客之礼莱州管四县掖县昌阳县胶水县([□@考]潍县为四)州城外西南置市粟米一斗五十文粳米一斗九十文 十六日早朝常住供吃粥寺家无饭各自求食


斋後雨下不发。


十七日平明发。向西南行。错入蜜州路。行五里。偶然人教得赴正路。行十五里。到潘村潘家断中。主心麤恶。不作礼数([□@考]数池本作敬)。就主人。乞菜酱酢盐。惣不得。遂出[共/木]一斤。买得酱菜。不堪吃。斋後发行卌里。到胶水县界三??村[利-禾+登]清宅宿。家妇嗔怒。夫解挊戏。东南去村三十里。有胶水县。


十八日行五里。过胶河渡口。莱州界内。人心麤刚。百姓饥贫。傍河行十五里。到青州北海县界田庄卜家断中。主人殷懃。斋菜无乏。斋後傍胶河行卅里。到芙蓉驿东耿村耿家宿。去耿家西一里。有古城。时人唤之昌国城。城周十二里。东西阔。南北狭。城内见有百姓家三十户住问村老。即云。废此城以来。一千余年。不知何王住处。城内地中。今见拾得金银珠玉古钱马鏁等。多有宝物。散在地中。每雨下後拾得(云々)。耿家主人柔善。


十九日平明发。行廿里。到王耨村赵家断中。主有道心供菜饱足。斋後行卌五里。到北海县。观法寺宿。佛殿僧房破落。佛像露坐。寺中十二来僧。尽在俗家。寺内有典座僧一人。县中米一斗六十文。又小豆一斗三十五文。县城东西二里。南北一里。是先代潍州。今为北海县。


廿日早发。西行廿里。野中逢渤海使从上都归国更行五里。到孤山村([□@考]采或▆欤)家修飡。主人悭极。一撮盐。一[金*匕]([□@考][金*匕]池本作匙可也)酱酢。非钱不与。斋後卅里。到寿光县界半城村李家宿。主人贪([□@考]贪东本无)爱。停客取宿钱。


廿一日发。行卅里。到韮味店张家断中。主人心平。斋後行卅里。到青州府龙兴寺宿。寺家具录来由报州。从登州五百四十里。


廿二日朝衙入州见录事司法。次到尚书押两蕃使衙门前。拟通入州牒。缘迟来。尚书入球场。不得参见却到登州知後院。送登州文牒壹道。晚衙时入州。到使衙门。合[利-禾+登]都使通登州牒都使出来传语。唤入使宅。尚书传语云。且归寺院。续有处分。归到寺里节度副使张员外。入寺来相见。又见幕府判官姓萧名度([□@考]度池本作庆)中。


廿三日早朝。赴萧判官请。到宅吃粥。汤药茗茶周足。判官解佛法。有道心。爱论义见远僧殷懃慰问。欲斋时节度副使。差一行官唤入州进奏院斋。官人六七人。饮食如法。


廿四日春节破阵乐之日。於州内球场设宴。晓头。直岁典座。引向新罗院安置。


廿五日为请公验。更修状进尚书。


日本国求法僧圆仁


右圆仁等。归心圣迹。涉海访寻。欲往台山。经夏修道([□@考]道东本作进)後游诸方。寻师求法。恐路远时热。不遂本愿。先有州牒。具申事由伏望尚书仁造。特赐公验。希遂愚诚。早迈前路。伏请处分


开成五年三月廿五日 日本国求法僧圆仁状上


从登州文登县。至此青州。三四年来。蝗虫灾起。吃却五谷官私饥穷。登州界。专吃橡子为饭。客僧等。经此险处粮食难得。粟米一斗八十文。粳米一斗一百文。无粮可吃。便修状。进节度副使张员外。乞粮食。


日本国求法僧圆仁。请施斋粮([□@考]施下池本有给字)。


右圆仁等。远辞本国。访寻释教。为请公验。未有东西。到处为家饥情难忍。缘言音别。不能专乞伏望。仁恩舍香积之余供。赐异藩之贫僧。先赐一中。今更恼乱。伏深悚愧。谨遣弟子惟正状。谨疏


开成五年三月廿五日 日本国求法僧圆仁状上


员外(阁下谨空)


员外。施给粳米三斗面三斗粟米三斗。便修状谢。


日本国僧圆仁谨谢


员外仁造给米面。不胜感戴。难以销谢。下情。不([□@考]不东本无)任感愧之诚谨奉状陈谢。不宣谨状


开成五年三月廿五日  日本国求法僧圆仁状上


员外(阁下谨空)


廿七日。遣惟正入本典院。探公验事。本案报云。已有处分。给与公验。一头给公验。一头闻奏。待後日。朝衙尚书押名押印了。使送到(云々)。


廿八日立夏。天气阴沈。登州留後官王李武来院相看。便闻。渤海王子。先日来到。拟归本乡。待勅使来发去。於当寺夏供。院有斋普请。赴([□@考]赴池本作趋)彼断中。众僧五十来。


廿九日修状进尚书乞斋粮。


日本国求法僧圆仁。请施给斋粮。右圆仁等。远涉沧波。投寻佛教。庸身多幸。游到尚书贵境。缘逼旅李。斋饭饥乏。语音不同。无处乞索。伏望。尚书仁造。施给粮食。抚养贫僧。然乃恩舍之福。比於陈如。鸿济之德竞乎薄拘不任钦欵之诚。谨奉状陈请。伏增悚惧不宣谨状


开成五年三月廿九日 日本国求法僧圆仁状上


尚书 (阁下谨空)


遣弟子惟正。令奉状。即蒙还报云。明日有处分者。


卅日。赴萧处士请。到宅断中。便闻节度使录求法僧等来由闻奏天子讫。


四月一日。朝衙得公验。尚书赐给布三端[共/木]陆斤。斋时当寺有斋。今日尚书郎君生日。因设长命斋。


二日早朝萧判官宅吃粥。便入州奉状谢尚书施物。兼辞尚书。


日本国求法僧圆仁。伏蒙
尚书仁造。赐给布参端茶陆斤。下情不胜感戴。谨奉状陈谢。不宣谨状


开成五年四月二日 日本国求法僧圆仁状上


尚书唤入衙前传语。所施轻少。不足言。谢劳和上来好去。次入节度副使张员外院辞别。员外唤入衙里。给茶饼食。啜茶辞别。员外到寺里。赴赵德济请斋。暮际。幕府判官施给粮米二斗。驴料小豆二斗。黄昏。入幕府判官宅。谢施路粮辞别判官。


三日平明发。幕府判官差行官一人。送过城门。幕府从初相见之时。心极殷懃。在寺之时。每日有恩施。慰([□@考]慰东本作殷)问不绝。发行之时。差人送路。兼示道路。今日尚书监军。诸神庙乞雨。从寺里。过州城西北。去城十里有尧山。山上有尧王庙。尧王昔游此界行过之处。遂建其庙矣。相传云。每乞雨时。了([□@考]了池本作多)感降雨。出城向北行廿里。到益都县界石羊村陈家飡。主人心平。斋後西北行十五里。到临淄县界淄水驿。西行廿五里。到金岭驿东王家宿。主人心性直好。见客殷懃。望西遥见长白山。


四日平明发。西行十六里。入小路望长白山。去([□@考]去池本无)向西行五里。到淄州淄川县界张赵村。入赵家飡。主人极贫。无饭可吃。心里无恶。斋後向西北行卅里。到长山县界古县村??([□@考]??不明或廓字欤)家宿。主人锻工。本是沛州人。心平有道心。


五日早发。西北行十里。到长山县。从县西行十里。到张李断中。主人殷懃。斋後西行十五里。到长白山东面。日欲申时。於仙人台前不([□@考]不或石字误欤)村史家吃茶。问醴泉寺。主人答。从不村望西直行十五里。到醴泉寺(云々)。便向正西入山去。错差路行十余里。多有差路。不知所向。缘夜却不村史家宿。竟夜狗吠。恐惧不眠。


六日早朝。主人施粥。又差一人相送。指路。正西。入谷行过高岭。向西下坂方得到醴泉寺。菓薗吃茶。向南更行二里。到醴泉寺断中。斋後巡礼寺院。礼拜志公和上影。在瑠璃殿内安置。户柱楷砌。皆用碧石构作。宝幡奇彩。尽世珍奇。铺列殿里。志公和上。是十一面菩萨之化身。其本缘镌着碑上。和上。朱代金城人也。降灵於此长白山。灭度。其後肉身不知所向。但作影像。举国敬重。堂西谷边。有醴泉井。向前泉涌。香气甘味。有吃之者。除病增寿。尔来名为醴泉寺。和上灭後。泉水涸尽。但空井。如今泉井之上。建一小堂。更作和上影。影前堂内。有石井。深五尺余。今见无水也。寺之南峯。名为龙台。独出羣岫。地图所载。曾有龙舞其巅以此奏闻。奉勑。改名龙台寺。後因泉涌。改名醴泉寺。东西南方。嵩峯连塞。北方开豁。无山阜矣。寺舍破落。不多净吃。圣迹陵夷。无人修治。寺庄园十五所。于今不少。僧途本有百来僧。如今随缘散去。现住寺者。三十向([□@考]向池本作巳)上也。典座僧。引向新罗院安置。


七日早朝。堂头吃粥便发。典座等众僧留。明日当寺大斋。因何早去(云々)。缘欲早到台山不住。出寺门。向北行十五里。到醴泉寺庄断中。向正西行二十里。到章丘县。从县西行十五里。过济河渡口。时人唤为济口。从口西北行半里。王家宿。主人心平。


八日早发。正西行廿五里。到临济县入尹家断中。便发。有商人施五升米。过市正西行三十里。申时。到临邑县界只龙村张家。晚来雨下。主人心平。


九日朝来雨下。不得发。斋後雨晴便发。正西行十五里。到古县。是前临邑县。城廓。颓夷无一官舍。先代寺舍破灭。佛像露坐。还为耕畴。甚可忧叹。向正西行十五里。到源河渡口。过河行十里。到禹城县界鸾塘村里甫家宿。主人有道心。


十日平明发。正西行四十里。未时。到禹城县。县市粟米一斗卌五文。粳米一斗百文。小豆一斗十五文。面七八十文。过城西行十里。到仙公村赵家宿。通夜雷电雹雨。至晓雷雨止。主人无道心。


十一日卯时发。正西行卅里。午时。到黄河渡口。时人唤为药家口。水色黄渥([□@考]渥池本作泥)驶流如箭。河阔一町五段许。向东流也。黄河源出崑仑山。有九曲。六曲在土蕃国。三曲在大唐国。渡口南北两岸。各有渡口。城南北各四町有余。东西各一町许。此药家口。多有舟船贪载往还人。每人出五文。一头驴十五钱。河南属齐州禹城县。河北属德州南界。过河北岸断中。四人每人吃四椀粉粥。主人惊恠。多吃冷物。恐不消化矣。正西行三十五里。申时。到德州平原县界赵舘村赵家宿。主人无道心。


十二日早发。正西行卌里。到沛州夏津县界形开村赵家断中。主人有道心。施斋饭。菜疏饱足。斋後发。西行卅里。到夏津县界。孟家庄([□@考]庄恐店字)孙家宿。主人有道心。


十三日发。西行卅五里。到王淹村王家断中。主人足道心施斋饭。斋後西行卅五里。申时到唐州城里开元寺宿。见说。中丞申节度使。於开元寺新开坛场。牒报街衢。令人知闻。从诸州来受戒僧四百有余。昨日坛场罢。新戒僧尽散去(云々)。见未发者。只有三十余人也。寺纲维。具录日本国僧等来由。报中丞。


十四日。朝衙入州参见中丞。中丞家里。设一十僧斋。便赴中丞请。於使宅里斋。斋後却到寺住。晚际。入戒坛院。见新置坛场。垒塼二层。下阶四方各二丈五尺。上阶四方各一丈五尺。高下层二尺五寸。上层二尺五寸坛色青碧。时人云。取瑠璃色(云々)。


十五日。於城内[利-禾+登]家断中。饭食如法。斋後入善光寺见尼众戒坛。堂里县幡铺席。以绳界地不置坛。平地铺着。以为戒坛明日起首。可行道受戒。晚衙入州辞中丞。


十六日平明发。西行廿里。到清河县界合章流村[利-禾+登]家断中。吃榆叶羹。主人虽未解佛法。自出斋饭与僧等断中。斋後发。西北卌里。到冀州南宫县界赵固村赵家宿。主人心直。


十七日早朝。主人施粥饭。正北行十五里。西北行十五里。到南宫县入城里张家断中。出城西北行五十里。人家希。到唐阳([□@考]阳池本作杨非也)县。入城内觉观寺宿。寺舍破落。无有僧徒。只有知寺僧一人。见客不殷懃。房床铺设。惣不勾当。


十八日平明发。向正西行卅里。到新河口。入城南家断中。从西门出。过新河桥正西行卅里。平原遥远。人家希绝。到赵州界宁晋县东唐城寺宿。寺极贫疎僧心庸贱。


十九日辰时。发穿城内西北行十五里。到秦丘村[利-禾+登]家断中。主人虽贫。布施斋饭。午时发。西北行廿五里。热气如蒸。到赵州南开元寺宿。屋舍破落。佛像尊严。师僧心鄙。怕见客僧。


廿日平明吃粥。西北行卌里。到镇州鸾城县城外孙家断中。向西北行三十里。到镇州大廓县界作护驿[利-禾+登]家宿。主人贼心笇人。


廿一日早发。正北行卅里。到镇州节度府。入城西南金沙禅院。不见断中。有二僧。见客嗔慢。拨遗数度。强入院中修飡。主人归。心。自作餺饨与客僧。斋後向正北行廿里。到使庄杨家宿。此庄即镇州前节度使。王大尉之庄。大尉墓堂安在於中。主([□@考]主恐王字)节度使家人守墓见在。有一军将姓[利-禾+登]。勾当墓堂精妙。南行一里。建碑堂。筑立高垣。不交开者。大尉薨後。经今三世(云々)。主人有道心。於客殷懃。


廿二日早朝。主人施粥。向正北行廿里。到南接村[利-禾+登]家断中。主人从来发心。长设斋饭。供养师僧。不限多少。入宅不久。便供饭食。妇人出来慰客数遍。斋了吃茶。向正北行廿五里。到镇州界行唐县。入城内西禅院宿。有廿余禅僧。心极閙乱。


廿三日早朝吃粥。向西北行廿五里。到黄山八会寺断中。吃隶饭([□@考]隶或黍字欤)。时人称之为上房。普通院长有饭粥。不论僧俗来集。便僧([□@考]僧字恐衍)宿。有饭即与。无饭不与。不妨僧俗赴宿。故曰普通院。院中有两僧。一人心开。一人心郁。有一黄毛狗。见俗嗔咬。不惮杖打。见僧人。不论主客。振尾猥驯。斋後向西北。入山寻谷行。时人唤之。为国信山。从上房行得廿里。到[利-禾+登]使普通院宿。便遇五台山金阁寺僧义深等往深州求油归山。五十头驴。駄油麻油去。又见从天台国清寺僧巨坚等四人。向五台诰云。天台国清寺。日本国僧一人。弟子沙弥一人。行者一人。今见在彼中住(云々)。


廿四日天阴。发从山谷。西北行廿五里。见遇一羊客駈五百许羊行。过一岭。到两岭普通院。院主不在。自修食。院中曾未有粥饭。缘近年虫灾。今无粮食。斋後乘山谷行。西北三十里。到菓菀普通院宿。雷鸣降雨。


廿五日雨下。普通院。深山无粥饭。吃少豆为饭。从赵州已来直至此间。三四年来有蝗虫灾。五谷不熟。粮食难得。斋後雨停寻谷向西。行三十里。到解([□@考]解上下恐有脱字)普通院。巡礼五台山。送供人僧尼女人。共一百余人。同在院宿。


廿六日天晴。吃粥了。向行山谷廿里。到净水普通院修飡。院中贫乏。山风渐凉。青松连岭。踰两重岭。西行卅里到塘城普通院。过院西行。岭高谷深。翠峰吐云。谿水泻绿流。从塘城西行十五里。申时。到龙泉普通院宿。後丘上龙堂里。出泉清冷。院近此泉。唤为龙泉普通院。院有饭粥。


廿七日发。从山谷向西行廿里。到张花普通院。共九僧断中。院有粥饭。斋後行谷十里。到[共/木]铺普通院。过院西行十里。踰大复岭。岭东谿水向东流。岭西谿水向西流。过岭渐下。或向西行。或向南行。峯上松林。谷里树木。直而且长。竹林麻园。不足为喻。山岩崎峻。欲接天汉。松翠碧与青天相映。岭西木叶未开张。草未至四寸。从[共/木]铺行卅里。薄暮。到角诗普通院宿。院无粥饭。


([□@考]廿八日至五月五日记事凡)廿八日。入平谷。西行(三十二行再出第三卷初两文相异以线示之)卅里。巳时。到停点普通院。未入院中。向西北。望见中台。伏地礼拜。此即文殊师利境地。五顶之圆高。不见树木。状如覆铜盆。遥望之会。不觉流泪。树木异花不同别处。奇境([□@考]境字有疑)特深。此即清凉山金色世界。文殊师利现在利化。便入停点普通院。礼拜文殊师利菩萨像。因见西亭壁上。题云。日本国内供奉翻经大德灵仙。元和十五年九月十五日。到此兰若(云々)。院中僧等见日本国僧来。奇异示以壁上之题。故记着之。午时食堂里斋。斋後见有数十僧游南台去。暮际雷鸣雨下。自廿三日申时入山。至于今日。入山谷行。都经六日。未尽山源得到五台。自去二月十九日。离赤山院。直至此间。行二千三百余里。除却虚日。在路行正得卌四日也。慙愧。在路竝无病累。


廿九日停点院设百斋([□@考]斋恐衍)僧斋赴请同斋。因台州国清寺僧巨坚归本寺。付书二封。送圆载上人所。斋後见数十僧巡礼南台去。一上时晴天忽阴。风云斗暗。零雨降雹。晚际见其归来。被雹打破笠子而来。


五月一日天晴。拟巡台去。所将驴一头。寄在停点院嘱院主僧。勾当草料。从停点西行十七里。向北过高岭十五里。行到竹林寺断中。斋後巡礼寺舍。有般舟道场。曾有法照和尚於此堂念佛。有勑諡为大悟和上。迁化来二年([□@考]二下东本傍注有百欤二字池本作二百今案法照见宋僧二十一大历年中在五台山二年恐二十年误)。今造影安置堂里。又画佛陀波利仪凤元年来到台山。见老人时之影。花严院堂中。有金刚界曼茶罗一铺。


二日入贞元戒律院。上楼礼国家功德七十二贤圣诸尊曼茶罗。彩画精([□@考]精东本无)妙。次开万圣戒坛。以玉石作。高三尺。八角底筑填香泥。坛上敷一丝毯。阔狭与坛齐。栋梁椽([□@考]椽恐椂)柱。粧画微妙。谒押坛老宿。法讳灵觉。生年一百岁。七十二夏貌骨非凡。是登坛大德。见客殷懃。见说。去年六月中天竺那兰陀寺僧三人。来游五台。见五色云圆光摄身光归天竺去。竹林寺有六院。律院。库院。花严院。法花院。阁院。佛殿院。一寺都有四十来僧。此寺不属五台。


五月五日。寺中有七百五十僧斋。诸寺同设。竝是齐州灵岩寺供主所设。


竹林寺斋礼佛式。午时打锺。众僧入堂。大僧沙弥俗人童子女人。依次列坐了。表叹师打槌唱一切恭敬敬礼常住三宝一切普念。次寺中後生僧二人。手把金莲打蠡钹。三四人同音作梵。供主行香。不论僧俗男女。行香尽遍了。表叹先读施主设供书。次表赞了。便唱一切普念。大僧同音唱摩诃般若波罗蜜。次唱佛菩萨名。大众学词。同礼释迦牟尼佛。弥勒尊佛。文殊师利菩萨。大圣普贤菩萨。一万菩萨。地藏菩萨。一切菩萨。摩诃萨。为廿八天释梵王等。敬礼常住三宝。为圣化无穷。敬礼常往三宝。为今日供主众善庄严。敬礼常往三宝。为师僧父母法界众生。敬礼常住三宝。打槌唱云。施食呪愿。上座僧呪愿了。行饭食上下老少道俗男女平等供养也。众僧等吃斋了。行水汤口。次打槌念佛。表叹师打槌云。为今日施主善庄严及法界众生。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大众同音。念释迦牟尼佛。弥勒尊佛。大圣文殊师利菩萨。一万菩萨。一切菩萨。摩诃萨(如次学词同念)。念佛了。打槌随意大众散去。暮际雷鸣雹雨。阁院铺严道场。供养七十二贤圣。院主僧常钦。有书。巡报诸院知。同请日本僧。便赴请入道场看礼念法事。堂中傍壁。次第安列七十二贤圣画像。宝幡宝珠。尽世妙彩。张施铺列。杂色毡毯。敷洽地上。花灯名香茶药食供养贤圣。黄昏之後。大僧集会。一僧登礼座。先打蠡钹。次说法事之兴由。一一唱举供主名及施物色。为施主念佛菩萨。次奉请七十二贤圣一一称名。每称名竟。皆唱唯愿慈悲哀愍我等降临道场受我供养之言。立礼七十二遍。方始下座。更有法师登座。表叹念佛。劝请诸佛菩萨云。一心奉请大师释迦牟尼佛。一心奉请当来下生弥勒尊佛。十二上愿药师瑠璃光佛。大圣文殊师利菩萨。大圣普贤菩萨。一万菩萨。首皆云一心奉请。次同音唱散花供养之文。音曲数般。次有尼法师。又表叹等。一如僧法师。次僧法师与诸僧。同音唱赞了。便打蠡钹。同音念阿弥陀佛。便休。次尼众赞([□@考]赞恐替字)僧。亦如前。如是相替([□@考]替东本作赞)赞叹佛。直到半夜事毕。俱出道场归散。其奉请及赞文。写取在别。


七日。阁院有施主。设七日僧斋。斋时法用。略同昨日但行香时。道场供养音声。表叹师不唱一切恭敬等。但立表叹。更有别僧打槌作。余法事饮食如法。


([□@考]十四日以下凡三十行再出第三卷两文相异以线示之)十四日。夜惟正。惟晓。共数十远来沙弥。於白玉坛受具足戒。


十六日早朝。出竹林寺。寻谷东行十里。向东北行十里。到大花严寺。入库院住。斋後入涅盘院。见贤座主。弥高阁殿里。讲摩诃止观。有四十余僧。列坐听讲。便见天台座主志远和上在讲筵。听止观。堂内庄严精妙难名。座主云。讲第四卷毕。侍下讲到志远和上房礼拜。和上慰问殷懃。法坚座主从西京新来。文鉴座主久住此山。及听讲众四十余人。竝是天台宗。同集相慰喜遇讲[这-言+(序-予+手)]。志远和上自说云。日本[宋-木+取]澄三藏。贞元廿年。入天台求法。台州刺史陆公。自出纸及书手。写数百卷。与澄三藏。々々得疏却归本国(云々)。便问日本天台兴隆之事。粗陈南岳大师生日本之事。大众欢喜不少。远座主听说南岳师生日本弘法之事极喜。大花严寺十五院僧。皆以远座主为其首座。不受施利。日唯一食。六时礼忏不阙。常修法花三昧。一心三观为其心腑。寺内老僧宿尽致敬重。吃茶之後。入涅盘道场。礼拜涅盘相。於双林树下右脇而卧。一丈六尺之容。摩耶闷绝倒地之像。四王八部龙神。及诸圣众。或举手悲哭之形。或闭目观念之貌。尽经所说之事。皆模为像也。次入般若院。礼拜文鉴座主。天台宗曾讲止观数遍。兼画天台大师影长供养。谈话慰问甚殷懃。更见大[尸@鞋]和尚影。曾在此山修行。巡五台五十遍。於中台顶冬夏不下住三年也。遂得大圣加被。着得大[尸@鞋][尸@鞋]高一尺。长一尺五寸。大一量廿五斤。小一量十斤。现着影前。和上曾作一万五千具衣帔施与万五千僧。设七万五千供。令作影於高阁上安置供养。此清凉山。五月之夜极寒。寻常着绵袄子。岭上谷里树木端长。无一曲戾之木入大圣境地之时。见极贱之人。亦不敢作轻蔑之心。若逢驴畜。亦起疑心。恐是文殊化现欤。举目所见。皆起文殊所化之想。圣灵之地。使人自然对境起崇重之心也。


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第二

Tags: 责任编辑:思过黑鹰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大藏经补编 第18-21册 目录 下一篇佛教绘画史料 【六卷】
清净莲海佛学网: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交流论坛 联系我们
本站声明:本站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如侵犯了你的版权,请你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消息后24小时内删除。
清净莲海佛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