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忻州市五台山普乐寺   &nb 05-16
·忻州市五台山普安寺(普庵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狮子窝大护国文殊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法喜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弥陀院 05-16
·忻州市五台山真容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东台顶望海寺 05-16
·五台山南台顶普济寺 05-15
·忻州市五台山西台顶法雷寺 05-15
·忻州市五台山北台顶灵应寺 05-15

文库热门

·忻州市五台山普乐寺   &nb 05-16
·忻州市五台山普安寺(普庵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狮子窝大护国文殊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法喜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弥陀院 05-16
·忻州市五台山真容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东台顶望海寺 05-16
·五台山南台顶普济寺 05-15
·忻州市五台山西台顶法雷寺 05-15
·忻州市五台山北台顶灵应寺 05-15

TOP

入唐求法巡礼行记 【四卷】(四)
2017-11-16 12:47:38 来源:清净莲海佛学网 作者: 【 】 浏览:839次 评论:0

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第四


会昌三年六月三日。军容辞官归宅。向前五六度。进表请坐家。勑不放。重进表请。五月有勑放归家。仍便般([□@考]般同搬)家具。至三日。军容辞官归宅。勑除新中尉。以内长官特进扬钦义任左神筞护军中尉左街([□@考]街东本作卫非也)功德使当日便上任。


十一日今上德阳日。内裹设斋。两街大德及道士。御前论义。每街停止十二员大德。功德使帖巡院。令简择大德。每街各七人。依旧例入内。大([□@考]大东本无)德对道士论义。道士二人。勑赐紫衣。而大德惣不得着紫。又德阳日前十五日。内宫内诸司各赴诸寺。设斋献寿。太子詹事韦宗卿。撰涅盘经疏廿卷进。今上览已。焚烧经疏。勑中书门下。令就宅追索草本烧焚其勑文如左。


勑。银青光禄大夫守太子詹事。上柱国花阴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韦宗卿。参列崇斑。合遵儒业。溺於邪说。是扇妖风。既开詃惑之端。全戾典坟之旨。簪缨之内颓靡何深。况非圣之言。尚宜禁斥。外方之教。安可流传。虽欲色容。恐伤风俗。宜从左官。犹谓宽恩可任成都府尹。驰驿发遣。太子詹事韦宗卿。进佛教涅盘经中撰成三德廿卷。奉勑大圆伊字镜略廿卷。具已详览。佛本西戎之人。教张不生之说。孔乃中士之圣。经闻利益之言。而韦宗卿素儒。士林衣冠望族。不能敷扬孔墨。翻乃溺信浮屠。妄撰胡书。辄有轻进。况中国黎庶。久染此风。诚宜共遏迷聋。使其反朴。而乃集妖妄。转惑愚人。位列朝行岂宜不([□@考]不东本无)自愧。其所进经内中已焚烧讫。其草本委中书门下。追索焚烧。不得传之於外。 会昌三年六月十三日下


廿三日仇军容薨。勑送孝衣。


廿五日勑斩仇军容。孔目官。郑中丞。张端公等四人。及男女奴婢等。尽煞破家。


廿七日夜三更。东市失火。烧东市曹门已西十二行。四千余家。官私钱物。金银绢药等。惣烧尽。


廿八日三更。内里失火烧神浓([□@考]浓池本作农)寺。


廿九日长乐门外失火。烧草场。向前有勑。焚烧内里佛经。又埋佛菩萨天王像等。向後二处失火。其後又东市二夜数处失火。


日本国僧圆仁。弟子僧惟正惟晓。行者丁雄万。房内除四人外。更无客僧及沙弥俗客等。有奉寺家牒。偁。奉使司文([□@考]文东本似久恐文字池本作之字)帖。切不得停止保外及沙弥俗客等。如後有人。糺告房里隐藏。情求重罪。伏请处分。牒件状如前。谨牒。


会昌三年七月二日   日本国僧圆仁牒


弟子僧惟晓从去年十二月一日病。至今年七月。都计八个月病。会昌三年(当日本承和十年)七月廿四日。夜二更尽。身亡。


日本国僧圆仁弟 僧惟晓


右弟子惟晓久患疾病。以昨夜二更尽身亡。谨具状报状请处分。牒件状如前。谨牒。


会昌三年七月廿五日  日本国僧圆仁牒


日本国僧圆仁弟子僧惟晓身亡


右弟子僧惟晓。房内除缘身衣物外。更无钱物疋段斛斗等。如後有人糺告称前件亡僧房内别有钱物等。师主僧圆仁。及同学僧惟正。请蒙科罪谨具如前。伏请处分。牒件状如前。谨牒。


会昌三年七月廿五日  日本国僧圆仁谨牒


日本国僧圆仁弟子亡僧惟晓


右弟子僧惟晓身亡。竝无钱买地。伏乞三纲和尚慈悲。赐与一墓地埋殡。谨具如前。伏请处分牒件状如前。谨牒。


会昌三年七月廿五日 日本国僧圆仁谨牒


纲维判与一墓地。


廿七日殡葬於春明门外。镇国寺东头。资圣寺瓦窑北角地。


廿九日覆墓。同院僧惠见。僧宗信。专勾当葬事。净土院僧怀安。设送殡人供。送殡僧思辩。僧敬中。僧怀约。僧惠见。僧宗信。当寺内供奉三教讲论大德知玄法师。遣同学僧可从令送殡葬。送殡出城人僧俗共计十余人。於墓殡前请七僧。称名十念呪愿。


八月十三日。为求归国。投左神筞军押衙李元佐。是左军中尉亲事押衙也。信敬佛法。极有道心。本是新罗人。宅在永昌坊。入北门。西廻第一曲傍墙南壁上。当护国寺後墙西北角。到宅相见。许计会也。


十五日修惟晓三七日斋。此夜月蚀。


廿九日五七日斋。


九月十三日。七七日斋(每度请内供奉)。附([□@考]附驸同)马拙琮。除淮南节度使。仍判天下盐铁使淮南节([□@考]节下恐脱度字)使仆射李绅。勑追([□@考]追或送字欤)入京拜相。河北道路府节度使[利-禾+登]从简叛。 勑下诸州府。抽兵马都五万军。打路府入界不得。仍在界首相守。供军每日用廿万贯钱。诸道般载不及。遂从京城内库。般粮不绝。路府留後院在京左街平康坊。路府押衙畺孙。在院知本道事。勑令捉其人。走脱不知去处。诸处寻捉不获。唯捉得妻儿女等。斩煞破家。有人告报。路府留後押衙畺孙剃头。今在城僧中隐藏。仍勑令两街功德使疎理城中等僧。公案无名者尽勒还俗递([□@考]递东本在俗上今改之下文有此句池本无递字)归本贯。诸道州府亦同斯例。近住寺僧。不委来由者尽捉京兆府。投新裹头僧於府中打煞三百余人。其走藏者。不敢街里行也。廻鹘国兵马大败。本道便闻奏。诸州府兵惣归本道讫。


十一月三日。惟晓百日斋。


十二月得楚州新罗译语[利-禾+登]慎言书云。天台山留学圆载闍梨偁。进表遣弟子僧两人。令归日本国。其弟子等。来到慎言处觅船。慎言。与排比一只船。差([□@考]差东池两本作着差着多误)人发送讫。今年九月发去者。


会昌四年岁次甲子二月。越州军事押衙姓潘。因使进药。将圆载闍梨书来。书云。缘衣粮罄尽。遣弟子僧仁好等两人。往本国。请衣粮去者。潘押衙云。载上人。欲得入城来请得越州牒。付余。令进中书门下。余近日专候方便。入中书送牒。宰相批破。不许入奏。例上人事不成也。


三月勑下。朕欲驾幸东京。仍晓示百寮如有朝臣谏者诛身灭族。勑不许供养佛牙。又勑下云。代州五台山。及泗州普光王寺。终南山五台。凤翔府法门寺。々中有佛指节也。竝不许置供及巡礼等。如有人送一钱者。脊杖贰拾。如有僧尼等。在前件处受一钱者。脊杖贰拾。诸道州县。应([□@考]应池本作听)有送供人者。当处捉获。脊杖贰拾。因此四处灵境。绝人往来。无人送供准勑勘责彼处僧人。无公验者。并当处打煞。具姓名闻奏。恐路府留後押衙作僧潜在彼处也。宰相李绅李德裕奏停三长月作道士教。新定三元月。正月上元。六月中元。十月下元。唐国恒式三长月。不许煞命。今上则不然也。为破路府勑召道士八十一人。又於内里。令作九天道场於露处。高叠八十张床铺设精彩。十二时行道祭天尊。乾脯酒肉。用祭火罗天。


四月一日起首。直到七月十五日。为终期其道场。不在屋舍内。於露庭中作法。晴明即日炙([□@考]炙东本不明或炎字池本缺)雨下即霖身。八十一人中多有着病者也。今上偏信道教。僧嫉佛法。不喜见僧。不欲闻三宝。长生殿内道场。自古已来。安置佛像经教。抽两街诸寺解持念僧三七人。番次差入。每日持念。日夜不绝。今上便令焚烧经教。毁折佛像。起出僧众各归本寺。於道场内安置天尊老君之像。令道士转道经。修练道术。国风每年至皇帝降诞日。请两街供奉讲论大德。及道士。於内里设斋行香。请僧谈经([□@考]经下东本有对字)。释教道教对论义。今年只请道士。不请僧也。看其体色。从今已後。不要僧人入内。道士奏云。孔子说云。李氏十八子。昌运方尽。便有黑衣天子理国。臣等。窃惟。黑衣者。是僧人也。皇帝受其言。因此憎嫌僧尼意云。李字十八子为今上当第十八代恐李家运尽。便有黑衣夺位欤。功德使帖诸寺。准勑不许僧尼街里行犯锺声。若有出者。事须诸寺锺声未动已前。各归本讫。又不许别寺宿。若有僧尼街里行犯锺声。及向别寺宿经一夜者。科违勑罪。从前不许午後出寺。今不许犯锺声。


二月驾幸右街金仙观。是女观々中有女道士。甚有容。天子召见入意。勑赐绢一千疋。遂宣中官。令修造观。便通内。特([□@考]特东本作时)造金仙楼。其观本来破落。令修造严丽天子频驾幸。向後驾幸左街兴唐观。是道士观。又赐千疋。特令修造。铜铸圣容。作圣容当庄严奇绝城中诸寺。


七月十五日供养。诸寺作花蜡。花鉼([□@考]鉼池本作饼)。假花菓树等。各竞奇妙。常例皆於佛殿前。铺设供养。倾城巡寺随喜。甚是盛会。今年诸寺铺设供养。胜於常年。勑令诸寺佛殿供养花药等。尽般到兴唐观。祭天尊。


十五日天子驾幸观里召百姓令看。百姓骂云。夺佛供养祭鬼神谁肯观看。天子恠百姓不来。诸寺被夺供养物。恓惶甚也。打路府兵。入他界不得。但在界首。频有勑催恠无消息。征兵多时。都不闻征罸者何。被兵众惊惧捉界首牧牛儿耕田夫等。送入京。妄称捉叛人来。勑赐封刀。於街衢而斩三段。两军兵马围着煞之。如此送来相续。不绝兵马。寻常街里被斩尸骸满路。血流湿土为泥。看人满於道路。天子时时看来。旗枪交横辽乱见说。被送来者。不是唐叛人。但是界首牧牛耕种百姓。枉被捉来。国家兵马。元来不入他界恐王恠无事。妄捉无罪人。送入京也。两军健儿。每斩人了。割其眼肉吃。诸坊人皆云。今年长安人吃人。勑追([□@考]追或送字欤下文作送池本作迎)淮南节度使杜附马入京。宰相李绅。情愿作淮南使。依勅([□@考]依勅东本倒置)便送节度杜附马入京。得对日([□@考]日东本作曰)拜相。仍判盐铁度支百寮尽恠。自古已来。未曾有附马拜相之例。国风宰相赐与平章事。李德裕奏云。附马拜相。不合乘舆。勑意从容。未有诏旨。附马犹不得舆也。打路府兵众。每日用二十万贯钱。诸州般载不及。又京城官库物欲尽。有勑分欠百司判钱。随官尊卑。纳钱多少。用充打路府兵粮。诸道州府官。皆同此例。又勑下令毁折天下山房兰若。普通佛堂。义井。根邑斋堂等未满二百间。不入寺额者。其僧尼等尽勒还俗。充入邑役。具令分折闻奏。且长安城里。坊内佛堂三百余所佛像经楼等。庄严如法。尽是名工所作。一个佛堂院。敌([□@考]敌池本作适相通)外州大寺。准勑并除。罄尽诸道天下佛堂院等。不知其数。天下尊胜石幢。僧墓塔等。有勑皆令毁折。勑召国子监学士。及天下进士及第。身有学者。令入道教。未曾有一人入其道者也。今年已来。每雨少时。功德使。奉勑帖诸寺观。令转经祈雨。感得雨时。道士偏蒙恩赏。僧尼寂寥无事。城中人笑曰。祈雨即恼乱师僧。赏物即偏与道士。


八月中太后薨。郭氏太和皇后([□@考]和皇二字池本无)。缘太后有道心。信佛法。每条疏僧尼时。皆有词谏。皇帝令进药酒而药煞矣。又义阳殿皇后萧氏。是今上阿娘甚有容。今上召纳为妃。而太([□@考]太池本作皇)后不奉命。天子索弓射煞。箭透入胷中而薨。大原府兵马三千人。三年在廻鹘界守捉。今年打廻鹘破归。至府未经数日。未共亲情相看。节度使便差发遣。打路府去。军健等再三辞诉云。三年打廻鹘。辛苦疲乏。近到家乡。未见亲情父母等。伏请。差别兵马者。节度使不肯。仍三千人一时恨。迫([□@考]迫不明池本作返)城相战。节度使闻奏。捉送京城。勅使兵马。迎入具间。其人说打廻鹘功能。不合煞之。具录事由闻奏。勑不依奏。勑赐封刀。令斩三段([□@考]段东国本作假)。於东市北街堆头斩之。从路府捉来([□@考]来下东本更有来字一字衍)健儿等。常於此处斩也。九月路府大败。仍捉得彼处押衙大将等。送到京城。斩煞六七度也。後斫叛主[利-禾+登]从简头来。三锋枪头穿之。杆([□@考]杆东本作杵)高三丈余。上头题名。先遶两市。进入内里。天子坐银台门楼上。看大笑曰。照仪已破。今未除者。准是天下寺舍。兼条疏僧尼都未了。卿等知否。数十日後。准勑进路府[利-禾+登]家资财钱物宝佩家具等。每度七八乘。金装车载。送到城中。进纳内库。仇军容儿常侍知内省事。吃酒醉颠。触悞龙颜。对奏云。天子虽斯([□@考]斯东本作则)尊贵。是我阿爷册立之也。天子怒。当时打煞。勑令捉其妻女等。流出於外。削发令守陵墓。仍仰中官收纳家中物钱象牙满屋。珠玉金银等。尽皆满库。钱帛疋段不知数。每日卅乘。车般入内库。一月之内。般运不尽自余宝佩。奇异之物。不可计数。皇帝到内库看。拍手恠云。朕库不曾有此等物。诸高班低头不语。道士赵归真等奏云。佛生西戎。教说不生。夫不生者。只是死也。化人令归涅盘。々々者死也。盛谈无常苦空。殊是妖恠。未涉无为长生之理。太上老君。闻生中国宗平太罗之天。逍遥无为自然。为化飞练仙丹。服乃长生。广列神府。利益无疆。请於内禁。筑起仙台。练身登霞。逍遥九天。庶福圣寿永保长生之乐(云々)。皇帝([□@考]帝下东本有宜字)依奏([□@考]奏字东本无)勑令两军於内里筑仙台。高百五十尺。十月起首。每日使左右神筞军健三千人般土筑造。皇帝意切欲得早成。每日有勑催筑。两军都虞侯。把棒检校。皇帝因行见。问内长官曰。把棒者何人。长官奏曰。护军都虞侯。勾当筑台。皇帝宣曰。不要儞把棒勾当。须自担土。便交般土。後时又驾筑台所。皇帝自索弓无故射煞虞侯一人。无道之极也。从去年来。两街讲说绝也。自登位已後。好出驾幸。四时八节之外隔一二日便出。每行送仰诸寺。营办床席。氊毯。花幕结楼。铺设椀叠台盘椅子等。一度行送。每寺破除四五百贯钱。不了。勅令毁折。天下小寺经佛般入大寺。锺送道士观。其被折寺僧尼麤行不依戒行者。不论老少。尽勒还俗。递归本贯。充入邑伇。年老身有戒行者。配大寺。虽有戒行。若是少年者。尽勒还俗([□@考]俗下池本有递字)。归本贯。城中毁拆卅三处小寺。条疏僧尼。一准勑文也。


十一月出勑云。缘照仪。寇贼已破。朕取来年正月。更拜南郊。仍仰百寮。晓示诸职。早令排比者。百司准勑。修理桥道街路。不通人马车牛。城南郊坛。特唐修造。於坛四面花幕屈张([□@考]张东本作帐义同)。楼阁城营。一切取城中内里之样。百司[怡-台+(公/心)]々不已。


会昌五年岁次乙丑正月三日。拜南郊。仪仗威仪。一似元年。不许僧尼看。又旧有条疏。不许僧尼午後出寺。又不许犯斋锺。及向别寺宿。所以僧人不得看南郊也。筑仙台欲成就。勑令道士飞练仙丹。道士长赵归真奏云。有一般仙药。此国全无。但於土蕃国。有此药。臣请自向土蕃。采此药。两军中尉不肯。仍奏云。差别人去即得。然赵归真求仙之长。不合自去。勅依中尉奏。不放去。有勑问。求仙用何药。具色目申奏者。道士奏药名目。李子衣十斤。桃毛十斤。生鷄膜十斤。龟毛十斤。兔角十斤等。勑令於市药行觅。尽称无。因此通状被打。烦恼不彻。遂於诸处求。亦不可得。寒食从前。已来准式赐七日暇。筑台夫每日三千官健寒食之节不蒙放出。怨恨把([□@考]把或抱字)器伏。三千人一时衔声。皇帝惊怕。每人赐三疋绢。放三日暇。


三月三日。筑台成就。进仙台。人君上台。两军中尉。诸高班。道士等。随皇帝上。两军中尉语赵归真曰。今日进仙台了。不知公等求得仙否。归真低头不语。见说。仙台高百五十尺。上头周圆。与七间殿基齐。上起五峯楼。中外之人。尽得遥见孤山高耸。般终南山盘石。作四山崖。龛窟盘道。尅饰精妙。便栽松柏奇异之树。可笑称意。便有勅。令道士七人。於台上飞练求仙。又勅下天下寺舍。不许置庄园庄。又令勘捡天下寺舍。奴婢多少兼钱物斛斗疋段。一一诣([□@考]诣恐指字)实具录。令闻奏。城中诸寺。仰两军中尉勘捡。诸州府寺舍委中书门下捡勘。且城中寺舍奴婢三等。收身有艺业者([□@考]业者东本倒置)军里。收无业少壮者货卖。老弱者填宫奴婢。忧哭父南子北。今时是也。功德使帖诸寺。奴婢五人为一保。々中走失一人者。罸二千贯钱。诸寺钱物。兼货卖奴婢赎([□@考]赎东本作续恐非)钱。竝皆官收。拟充百寮禄料。又勅令天下诸寺。僧尼年卌已下。尽勒还俗。递归本贯。人主又上仙台。勅令音声人。推落左军中尉。音声人不肯推之。勑问朕交推。如何不奉。音声人奏云。中尉是国家重臣。不敢推下。天子怒打脊二十棒。在台上恠道士云。朕两度上台。卿等未有一人登仙者何意。道士奏曰。缘国中释教。与道教竝行。里气越着。[得-彳]於仙道。所以登仙不得。人君宣两街功德使云。卿知否。朕若是何师尽不要也。数日後勑下。天下僧尼。五十已下。尽勒还俗。递归本贯讫。後有勅云。天下僧尼。五十已上。无祠部牒者。尽勒还俗。递归本贯。有祠部牒者。委当州县磨勘。差殊者。尽勒还俗。递归本贯。城中僧尼。委功德使。准此例牒疏([□@考]牒疏与条疏同)者。中书门下准勑牒诸道讫。城里僧尼。功德使牒疏。甚严切。且勘定无祠部牒僧尼之数。具录开奏。便帖诸寺。合般家具。其有祠部牒者。惣索将入军里磨勘。其祠部牒上微有点污处及生年与功德([□@考]与功德使之义)案入保牒。差殊者。尽入还俗之数。不差殊者。便收入军案不出。遂使诸寺僧尼同无告身也。大家皆云。不还告身者。不留僧尼之谋样。收寺奴婢钱物者。毁折寺舍之兆也。皇帝宣云。般士([□@考]土东本作云池本作出宜作土字筑台搬土之义)之坑极深。令人恐畏不安。朕欲得填之。事须祭台之日。假噵设斋庆台。惣追两街僧尼集左军里斩其头用填坑者。捡枢卜密奏云。僧尼本是国家百姓。若令还俗各自营生。於国有利。请不用追入。请仰本司。尽勒还俗。递归本贯。充入邑伇者。 皇帝点头。良久乃云。依奏者。诸寺僧尼。亦闻斯事。魂魄失守。不知所向。圆仁通状([□@考]状东本作收非也)请情愿还俗却归本国功德使收状。未有处分。但频有牒来安存。功德使帖诸寺。准勑条疏。不许僧尼出寺。事须差家人五六人。守寺门。辄不得放僧尼出寺。如有违越者。纲维三老及典直。并守门人。各决脊杖二十。其出寺僧尼。当时处死者。左右神策军者。天子护军也。每年有十万军。自古君王。频有臣叛之难。仍置此军。已来无人敢夺国位。勑赐印。每中尉初上时。准勑出兵马迎印。别行公事。不属南司。


今年四月初。有勑。索两军印。中尉不肯纳印。有勑再三索。勑意索护军印。付中书门下。合掌相管两军事。一切拟令取相处分也。左军中尉。即许纳印。而右军中尉。不肯纳印。遂奏云。迎印之日。出兵马迎之。纳迎([□@考]迎恐印误)之日。亦须动兵马纳之。中尉意。勑若许。即因此便动兵马起异事也。便仰所司。暗排比兵马。人君怕且纵。不索。见说。功德使条疏僧尼还俗之事。商议次第。且令卅已下还俗讫。次今令五十已上([□@考]上东国本无)还俗。次令五十已上无祠部牒者还俗。第三番令祠部牒磨勘。差殊者还俗。[宋-木+取]後有祠部牒不差谬者。尽令还俗。即僧尼绝也。斯之商议。天下大同也。缘准勑行故从四月一日起首。年卌已下僧尼尽勒([□@考]尽勒东本无)还俗。递归本贯。每日三百僧还俗。


十五日年卌已下僧尼方尽。从十六日起首。五十已下僧尼还俗。直到五月十日方尽也。十一日起首。五十已上。无祠部牒者还俗。前年已来。牒疏僧尼即简麤行不依本教者尽勒([□@考]尽勒东本无)还俗。递归本贯。今年不简高行麤行不论验僧([□@考]僧东池两本作增恐非也)大德内供奉也。但到次第。便令还俗。频有勅问已还俗者多少。未还俗者多少。催进其数。外国僧。未入条疏之例。功德使。别闻奏取裁有勑云。外国等。若无祠部牒者。亦勒还俗递归本国者。西国北天竺三藏难陀。在大兴善寺。南天竺三藏宝月。兼弟子四人。於中天。成业竝解持念大法。律行精细。博解经论。在青龙寺。竝无唐国祠部牒。新罗国僧。亦无祠部牒者多。日本国僧圆仁。惟正亦无唐国祠部牒。功德使准勑。配入还俗例。又帖诸寺牒云。如有僧尼。不伏还俗者。科违 勑罪。当时决煞者。闻此事装束文书。所写经论。持念教法。曼茶罗等。尽装褁讫。文书兼衣服都有四笼便买三头驴。待处分来。心不忧还俗。只忧所写圣教。不得随身将行。又勑切断佛教。恐在路诸州府。捡勘得实科违勑之罪。


十三日使帖来。当寺僧。无祠部牒者。卅九人。数内有日本国僧两人名([□@考]名池本作右)先还俗僧林宗。信观相议情愿许。相送到汴州。々去京一千四百里。见他殷重。不阻其情也。三纲三老等。来相忧云。违涉求法。遇此王难应不免改服。自古至今。求法之人足([□@考]足或定字欤)有鄣难请安排也。不因此难。则无因归国。且喜将圣教得归本国。便合本愿。都维那僧法遇。赠檀龛像一躯。以宛归国供养。晚际。辞一寺僧了。便着俗衣。


十四日早朝。入京兆府。请公验。恐无公凭在路难为欤。西国三藏等七人。亦同在府。请公验。府司判与两道牒。仰路次差人递过。然从会昌元年已来经功德使通状请归本国。计百有余度。又曾属数个有力人。用物计会。又不得去。今因僧尼还俗之难。方得归国。一悲一喜。左神筞军押衙银青光禄大夫捡挍国子祭酒殿中监察侍御史上柱国李元佐。因求归国事投。相识([□@考]识东本作议傍注识)来近二年。情分最亲。客中之资。有所阙者。尽能相济。缘功德使无道心。故谘归国事。不蒙纵许。在府之间。亦致饭食毡缛等。殷懃相助。


十五日出府。到万年县。府家差人。送到大理卿中散大夫赐紫金鱼袋杨敬之。曾任御史中丞。令专使来问。何日出城。取何路去。兼赐团茶一串。在县中修状。报谢。内供奉谈论大德去年归乡。不得消息。今潜来褁头。隐在杨卿宅里令童子清凉将书来。书中有潜别之言。甚悲惨矣。当寺讲维摩百法座主云栖。讲涅盘经座主灵庄。先卌已下例还俗讫。今褁头着俗衣来。县中相看。李侍御与外甥忨([□@考]忨恐阮)十三郎。同来相问。一头勾当行李来去。与买毡帽等。又入寺捡挍文书笼駄等。云栖座主。亦勾当笼駄。相共排比。恐不得随身将去。晚际出城。县司与差人。递送照应县去。々城八九十里。李侍御。栖座主同相送。到春明门外。吃[共/木]。杨卿差人送书来云。弟子书状五通。兼手书付送前路州县旧识官人处。但将此书通入的有所益者。织方郎中赐绯鱼袋杨鲁士。前曾相奉在寺之时。殷懃相问。亦曾数度到寺捡挍。曾施绢褐衫褌等。今交郎君将书来。送路绢二疋蒙顶。[共/木]二斤。团[共/木]一串。钱两贯文。付前路书状两封。别有手札。市施主杨差人。送来绢一疋。褐布一端。钱一千文。宛路上用。自余相送人。不能具录。竝於春明门外拜别云。留斯([□@考]斯恐期字下文有此语)分矣。杨卿使。及李侍御。不肯归去。相送到长乐坡头。去城五里。一店里一夜同宿语话。李侍御。送路物。少吴绫十疋。檀香木一。檀龛像两种([□@考]种池本作)和香一瓷瓶。银五股拔折罗一。毡帽两顶。银字金刚经一卷(见内里物也)。软鞋一量。钱二贯文。数在别纸也。惜别殷懃。乃云弟子多生有幸。得遇和上远来求佛法。数年供养。心犹未足。一生不欲离和上边。和上今遇王难。却归本国去。弟子计今生应难得再见。当来必在诸佛净土。还如今日。与和上作弟子。和上成佛时。请莫忘弟子(云々)。又云和上所着衲袈裟。请留与弟子。将归宅里。终身烧香供养。既有此言。便以送之。既([□@考]既恐阮字)十三郎亦同结缘至厚。


十六日早朝。相别而发。共唐僧十九人同行。晚际。到照应县宿。同行中。有一僧生年廿。是长安城里人。父母兄弟姉妹今见在。从少年入佛法。在大荐福寺。侍奉新罗僧为师匠。因僧难([□@考]因僧池本作僧因)。承接新罗僧名字得住寺。官家随其公验。递向新罗国去。在府之时。百方作计。申诉不免递过。亲情啼哭。街中相别。遂被递到照应县。同宿大家五更发。其僧暗走脱而去。同行尽不觉。到县明即知。家丁三人中。两人分路觅去。终日觅不见。想知早到城里家中隐藏。县司申府寻捉。


廿二日过潼关。是国城之咽喉也。渭南县。花阴县。永宁县。皆有杨卿书状。竝通入讫。


六月一日。到东都崔太傅宅。送杨卿书。太傅专使来。传语安存。施绢一疋。


九日到郑州刺史李舍人处。有杨卿书。任判官处亦有杨卿书。将书入州。见刺史及判官。竝已安存([□@考]存东本作在)殷懃。州长吏殿中监察侍御史赐紫金鱼袋辛久昱。在长安长供。饭直。情分甚殷懃。去年得郑州长吏赴任。今在州相见。悲喜交驰。存问至厚。便唤宅里。断中歇息。刺史施两疋绢。诸人皆云。此处是两京大路。乞客浩汗([□@考]浩池本作结。恐非也)。行人事不辨。若不是大官。是寻常衣冠酢太来。极是殷懃者。即得一疋两疋。和上得两疋。是刺史殷重深也。任判官施[绞*页]([□@考][绞*页]东本作夹)缬一疋。辛长史见来。便交裁作褐衫。斋後出州。归到宿处。辛长史专使来。施绢一疋。袜肚一。汗衫褐衫。书一。中云。续到拜辞。请蹔时待者。缘县家已差人贫祥。不及相待便发行。十五里廻头望西。见辛长史走马趁来。三对行官。遏道走来。遂於土店里任([□@考]任池本无)吃[共/木]语话多时。相别云。此国佛法即无也。佛法东流。自古所言。愿和上努力。早建([□@考]建恐达字)本国弘传佛法。弟子多幸顶谒多时。今日已别。今生中应难得相见。和上成佛之时。愿不舍弟子。


十三日到汴州节度副使裴郎中处。有杨郎中书状。竹兵马使处有杨卿书。并通送讫。斐郎中存问殷懃。便差行官一人。专勾当般([□@考]般恐船字)发送。兵马使不在州。不得相见。斐郎中雇船。直到陈留县西泊上。待县牒。未来。缘官私杂载船。不及相待。前发去汴河。路次每县。不免自雇船。汴州已来傍河。路次人心。急恶不善。能似所吃汴河水之急流浑浊也。京牒不说程粮。在路自持粮食。


廿二日到西州。州管在徐节度府。泗州普光王寺。是天下着名之处。今者庄国([□@考]国恐衍)园钱物奴婢。尽被官家收捡。寺里寂寥。无人来往。州司准勑。欲拟毁折。


廿三日渡淮到煦眙县。去楚州望东二百里。本意拟从此到楚州。觅船过海。县家刚([□@考]刚池本作对)递向扬州去。通状申论。县令不与道理。不免向扬州去。从煦眙县至扬州。九驿无水路。文书笼駄。每驿货驴之。在路见斐舍人。曾任海州刺史。今春追入。贬任台州长吏。更有翰林博士。贬下为外州司马。因相见云。五月廿九日。离长安。在城之时。城中僧尼还俗已尽。准勑。每寺留三纲。勘捡钱物。待官家收寺钱物。已後拟令还俗(云々)。诸寺见下手毁折。章敬。青龙。安国三寺。通为内园(云々)。


廿八日。到扬州见城里僧尼正裹头。递归本贯。拟折寺金钱物庄园钟等。官家收捡。近勑有牒来云天下铜佛。铁佛尽毁碎。称量斤两。委盐铁司收管讫。具录闻奏者。红都县差人。递到江阳县。用物请往楚州县家。便递向楚州去。经高邮。宝应两县。


七月三日。得到楚州。先入新罗坊。见惣管当州同十将薛。新罗译语[利-禾+登]慎言。相接存问殷懃。文书笼子。船上着译语宅。便入山阳县。通状具申本意。日本国朝贡使。皆从此间上船。过海归国。圆仁等。递到此间归国请从此间过海。县司不肯。乃云。当州未是极海之处。是准勑递过。不敢停留。事须递到登州地极之处。方可上船归国者。新罗译语[利-禾+登]慎言。自到县用物。计会木案。即计与县令肯。乃云。此间是文法之处。兼在李绅相公管内。准勑递过之人。两日停留。便是违勑之罪(云々)。县司不肯与道理。薛大使。[利-禾+登]译语。更入州计会。又不肯。两日之间。百计不成也。须递过定也。山阳县司。不忍[利-禾+登]译语苦嘱。左右谋计不得。乃云。和上欲得向南去。即向南递去。欲得向北去。即向北递去。若令停泊此间觅船。即县司力不及也。言穷无可申论。仍请往登州。々々是唐国东北地极。去楚州一千百余里。县家出牒差人递向登州去。薛大使。[利-禾+登]译语。意欲得鈎留在新罗坊里置。从此发送归国。缘县不肯。遂苦鈎留不得也。


五日晓际。共家丁([□@考]丁东池两本作下据下文改之)到[利-禾+登]译语宅。译语以三百文与家丁。私计会云。和上等正热之时。远涉道路。见已困乏。慎言。欲得安置宅里。令两三日歇息。公等且归本处。八日早来。家丁([□@考]丁东本作下)受嘱归家。大使。译语。竭力将发([□@考]发东本作养非也)。见道从楚州至登州。道路尽是山坂旷野。草木高深。蚊虻如雨。终日踰山行野。村栅迢远。希见人家。人心麁恶。行七八十里。方有一二家。令人恐畏。若将文书笼子随身行。将谓是物被人惊损恐不得。今又勑断佛教。切令禁断向北州县人心麁恶。见将佛教像随身行。的应作障碍。罪及违勑。仍共译([□@考]译东本作刘)语商量。从京将来圣教功德帧。及僧服等。都四笼子。且寄着译语宅里。分付译语。嘱令捡挍。苦嘱云。若到登州得停泊。即将书请来。未间在长意捡挍。勿令漏失(云々)。译语仍领讫持地([□@考]持或特字)排比行李。薛大使施三两袜。[利-禾+登]译语九疋绢。新罗刀子十枚。袜五两。自余资供不少。淮南道杨楚州县人心奸恶。大难把捉。见译语有人报云。同从日本国。过来船两只。到江南常州界着岸。去此间三千余里。拟卖却船别雇唐船。载物来。是恐会昌三年送圆载闍梨弟子等船。令却廻欤。今欲拟差人探去。又日本国惠萼闍梨([□@考]梨下恐脱弟字)子。会昌二年。礼五台山为求五台供。就李驎([□@考]驎下文作隣)德船。却归本国去。年々将供料到来。今遇国难还俗。见在楚州(云々)。特问圆载上人消息。无人知示。


八日发。刘译语。有书状付送登州。已来路次乡人。所嘱安存。与作主人等事。上船入淮。


九日斋时。到涟水县。々属泗。缘楚州译语有书付送涟水乡人。所嘱令安存。兼计会留鈎之事。仍到县。先入新罗坊。坊人相见。心不殷懃。就惣管等。苦觅识认。每事难为。隅([□@考]隅恐遇字)崔晕第十二郎。曾为清海镇兵马使。在登州赤山院时。一度相见。便书名留期云。和上求法归国之时。事须将此名纸到涟水。晕百计相送。同往日本。相斯([□@考]斯恐期字)之後。其人又归到新罗。遇国难。逃至涟水住。今见便识情分不疎。竭力谋停住之事。苦觅识认管([□@考]管上恐脱总字)等俛仰计之。仍作状入县见长官。请停泊当县新罗坊内。觅船归国。长官相见。哀恤。唤只承人处分。令勾当[共/木]饭饮食。且令将见长官。问云。新罗坊里。曾有相识否。答曰。缘开成四年日本国朝贡使从楚州发归国时。皆於楚州及当县抽人。的令有相识。长官处分。只承人云。领。和上到新罗坊。若人识认。即分付取领状来。若无人认。即却领和上来。便共使同到坊内。惣管等拟领。别有专知官不肯。所以不作领状。却到县中。长官判。权於([□@考]於东国两本作在)大善寺安置。三日。住歇。崔十二郎。供作主人。得县牒及递送人。向州发去。崔十二郎。雇船。排比路粮垸叠菜蔬等。一切周备。便相别。云。弟子有心。欲得留和上从此发送归国。缘众人不肯。及官家牒已了。努([□@考]努东本抹消之)力不及。不遂本心。秋後自拟到登州界。方冀相访(云々)。


十五日。到海州。入县通状。请暂停泊。日本国朝贡使船此间着岸。从此发归本国。圆仁等。随使来朝。今归本国。节级([□@考]级或度字)递到此间。便是海岸。伏乞暂停泊当州。自觅舟船。归本国。长官云。近者新罗僧。亦从京兆府递来请於当州权泊。使君不肯。便递过。和上请停住事。亦应难([□@考]应难池本作难应)。然县司不自由事须经使君通状。


十六日。入州刺史请从常([□@考]常宜作当)州归国。刺史不与道理。仍判云。准勑递过。州司不敢停留。告知者。


十七日发。从海州向北无水路。虽傍海污([□@考]污或行字欤)而不见海。终日过野。便入山。


十八日到怀仁。管海州。人心孝顺。见客殷重。等闲相接。县司用心亦善。


廿日发。山野行。草木高深。希逢人。终日上山入谷。蹋泥水。辛苦无极。


廿一日到莒县。管在密州。县司百姓心麁恶。


廿六日到密州。人心猛恶。温柔者稀。


八月二日。到高密县。人心和软。


六日到即墨县。营在莱州。人心孝顺。能安存客。


十日到昌阳县。莱州管。人心好。


十六日到登州。见萧端公新来赴任。又有勑云。天下金铜佛像。当州县司剥取其金称量进上者。从海州。直到登州已来。路境不可行得。旷野路狭。草木掩合。寸步遇泥。频失前路。若无知道人引。即一步不可行也。出野入山。出山入野。山([□@考]山东本无)坂峻([□@考]峻下池本缺字)沟谷幽深。涧水深而寒冷。涉者入骨觉痛。入山行。即一日百遍踰山。百遍渡水。入野行。即树稠草深。微往难求([□@考]此句下明往或经字。求东本似水而抹消之。右傍加索字。但索字亦不明或寻字欤)见草之动。方知人行也。蚊虻如雨。打力不及。草下淤泥。至膝至腰。路次州县。但似野中之一堆矣。山村县人。喰物麁硬。爱吃盐[共/木]粟饭。澁吞不入。吃即胸痛。山村风俗。不曾煑羹吃。长年唯吃冷菜。上客殷重极者。便与空饼冷菜以为上馔。向北一置一千三百里。尽是山野。虽近海边。不曾见海。到登州。方始见海。登州者。大唐东北地极也。枕乎北海。临海立州。々城去海一二许里。虽是边北([□@考]北池本作地)。条疏僧尼毁折寺舍。禁经毁像。收捡寺物。共京城无异。况乃就佛上剥金。打碎铜铁佛。称其斤两。痛当([□@考]当字有疑东本似舀)奈何。天下铜铁佛。金佛。有何限数。准勑尽毁灭化尘物。蓬莱县牒送牟平县。向东南傍海岸。川野难过。山坂重々。


廿一日到牟平县。得县牒。又向([□@考]向东本作以)东南海行。


廿四日到文登县。踰山涉野。罗破衣服罄尽。入县见县令。请往当县东界勾当新罗所求乞以延唯命。自觅舟。却归本国。长官准状牒。送勾当新罗所。去县东南七十里。管文登县青宁乡。


廿七日到勾当新罗所。勑平卢军节度同十将兼登州诸军事押衙张咏。勾当文登县界新罗人户到宅。相见便识欢喜。存问殷懃。去开成五年。从此浦入五台。去时。得此大使息力专勾当州县文牒公验事发送。今却到此。又殷懃安存。便过县牒具说心事。大使取领停留。许觅船发送归国。又相喜云。前从此发去。已後至今。不得消息。心里将谓早归本国。不谓更到此间。再得相见大奇々々。弟子与和上。太有因缘。余管内苦无异事。请安心歇息。不用忧烦。未归国之间。每日斋粮。余情愿自供。但饱喰即睡。大使便作状报州。得文登县牒称。日本国僧圆仁。惟正等二人。京兆府赐给长牒。转各一通准勑递本国。节仍([□@考]仍上文作级恐度字误)被递到此县。请到勾当新罗所求乞以延唯命。候有过往日本国船。即欲归国者。今见在浦者。十日後得州牒云。其僧等且委安存。如有过往日本国船。即任意东西者。近有勑。天下还俗僧尼缁服。各仰本州县。尽收焚烧。恐衣冠亲播([□@考]播东本似抹消之)持势。隐在私家。窃披缁服。事须切加收捡。尽皆焚烧讫。闻奏如焚烧已後。有僧尼将缁服。不通出。巡捡之时。有此包者。准勑处分者。诸州县。准勑牒。诸坊诸乡。收僧尼衣服。将到州县。尽焚烧。又有勑令天下寺舍。奇异宝佩。珠玉金银。仰本州县。收捡进上。又有勑云。天下寺舍僧尼。所用银器锺磬釜铛等。委诸道塩铁使。收入官库。且([□@考]且宜作具)录闻奏者。有勑断天下独脚车。条疏後有人将独脚车行者。当处决[煞-(烈-列)]。缘天子信道士教。独脚车攊破道中([□@考]中池本作士非也)心恐道士心不安欤。有勑断天下猪黑狗黑驴牛等。此乃道士着黄。恐多黑色厌黄令灭欤。令近海州县进活獭儿。未知其由。近有勑。令诸道进年十五岁童男童女心胆。亦是被道士诳惑也。唐国僧尼本来贫。天下僧尼。尽令还俗。乍作俗形。无衣可着。无物可吃。艰穷至甚。冻饿不彻。便入乡村。劫夺人物。触处甚多。州县捉获者。皆是还俗僧。因此。更条疏已还俗僧尼勘责更([□@考]更下恐脱甚字)。


九月廿二日。大使家人高山。就便船往楚州。共大使商议。作书付送楚州译语[利-禾+登]慎言。及薛大使。请先所寄经论文书。功德帧。及衣服等。大使宅公客不绝。向大使请闲静处过冬。本意拟住赤山院。缘州县准勅毁折尽无房舍可居。大使处分。於寺庄中一房安置。饭食大使供也。新罗人还俗僧李([□@考]李东本作季恐非)信惠。弘([□@考]弘东国两本作私)仁未岁到日本国太宰府。住八年。须井宫为筑前国太守之时。哀恤斯人等。张大使。天长元年。到日本国。迥时付船。却归唐国。今见居在寺庄。解日本国语。便为通事。大使处分客中事。一切委令勾当。自发心供每日菜蔬周足。大使频有书状。送粮食。安存殷懃。


十一月三日。大使来到庄上。相看安存([□@考]存东本无)。乃云。余以([□@考]以东本作取)今月七日。上州见新刺史端公。因此次具申送和上。往日本国事。兼请当州牒。来春即排比船也。见说。七月已来。土蕃大下侵唐境。又迥鹘国兵。入唐界。侵夺国地。 勑抽诸道兵马。三四年已来。天下州县。准勑条疏僧尼还俗已尽。又天下毁折佛堂兰若寺舍已尽。又天下焚烧经像僧服罄尽。又天下剥佛身上金已毕。天下打碎铜铁佛。称斤两收捡讫。天下州县。收纳寺家钱物庄园。收家人奴婢已讫。唯黄河已北镇幽魏路等四节度。元来敬重佛法。不毁折寺舍([□@考]此句东本作不折舍三字恐脱误)。不条疏僧尼。佛法之事。一切不动之。频有勑使勘罸。云。天子自来毁折焚烧。即可然矣。臣等不能作此事也。


十一月十五日。黄昏月蚀。入夜月体揔没。浑不见。三更初方渐出现。近有勑天下边州。应有还俗僧尼竝仰所在知存亡。且不令东西。缘还俗僧张法满。京兆府 准勑递归西蕃。被递送到凤翔节度府。缘节度使重奏。勑旨且令凤翔府收管。不要递入西蕃。因此。天下边州还俗僧尼。亦不令东西。勾当使为发送求([□@考]求下恐脱法字)僧等。请当州过所。端公判云。自求船。况准勑递过。不合停滞住给者。本曹([□@考]曹东本作当)官入([□@考]入恐人字)商量云。有阻勑文不肯给公验。


会昌六年岁次丙寅正月朔癸卯。


九日前遣楚州。取文书功德帧([□@考]帧东本无)等使。大使家人高山到来。得楚州译语刘慎言书。云。有勑焚烧佛教经论幡盖。及僧衣物铜瓶椀等。焚烧净书。有违者便处极法。自家经幡功德([□@考]德下脱帧字)等。皆焚烧讫。唯留和上文书等。条疏甚切。恐镇栅察知。不敢将出寄付。又云。近得的信。李隣([□@考]隣上文作驎)德船迥兼云日本客相随来同寻访陶中等消息去。次如有彼国信来。即专附上(云々)。高山云。在楚州。亲见从船下来人云。有二僧人。专为请益僧。就船来到。今遇僧难。褁头在(云々)。


二月五日。为取楚州刘慎言处寄着经论等。差丁雄万。就阁方金船。遣楚州。大使勾当。发送其船。至三月十三日发讫。


九日得大使书。云。近得南来船上人报云。日本国来人僧一人。俗四人。见到扬州。将本国书信物等。专来访觅请益僧(云々)。


四月十五日。闻天子崩来数月诸道州县举哀着孝讫。身体烂坏而崩矣。


廿七日新罗人王宗。从扬州。将日本国性([□@考]性东本作悔非也)海法师书来。中具说来由。


五月一日。王宗却归扬州去。便付书招唤性海师。新天子姓李。五月中大赦。兼有勑。天下每州造两寺。节度府。许造三所寺。每寺置五十僧。去年还俗僧年五十已上者。许依旧出家。其中年登八十者。国家赐五贯文。还定三长月。依旧断屠。


五月廿二日。楚州宣勑讫。


六月十七日。得楚州惣管。同十薛诠书信。付李国遇送来。便知前遣南州丁雄万。续欲发来。兼知。五月一日。归南州人王宗。五月下旬。得楚州便。入扬州讫。李国遇说矣。


六月廿九日。丁雄万来到兼得楚州主人刘慎言书。先寄功德帧文书之中。胎藏金刚两部大曼[共/木]罗盛色者。缘淮南勑牒严切。刘慎言已焚讫。其余图畵。及文书等具得将来。丁([□@考]丁东本无)雄万。不得向扬州而来。


七月廿二日。山陵讫。见说。会昌天子三月廿三日崩。


十月二日。性([□@考]日性二字东本无)海上人。从扬州来到。仍始得相见。仍日本太政官牒。及延历寺牒([□@考]寺牒东本无)。太宰府小野少贰书。养内记书。及勑施黄金等。然太政官牒。延历寺牒。及小([□@考]小东本无)野少贰书([□@考]书东本无)。缘本函封。扬州节度使平章李绅不敢自开。全([□@考]全东本作金恐非也)封进上长安。今上具览讫。勑付淮南节度使。却令分付本主。因此海上人得将来。其勑文见在。


十二月二日。巳时日蚀。十分只留一分也。


会昌七年(岁次丁卯)正月中。改为大中元年。张大使。从去年冬造船。至今年二月功毕。专拟载圆仁等。发送归国。


闰三月十日间。入新罗告 哀兼吊祭册立等副使试太子通事舍人赐绯鱼袋金简中判官王朴等。到常州牟平县南界乳山浦。上船过海。有人诸([□@考]诸上字脱讫字)侫张同十将遣国章([□@考]三字遣国事欤)拟发送远国人贪造舟不来迎接天使(云々)。副使等。受其赞言。深恠牒举。国制不许差船送客过海等。张大使。不敢专拒。仍从文登界过海归国之事不成矣。商量往明州。趁本国神御井等船归国。缘自([□@考]自或目字)下无船往南。将十七端布。雇新罗人郑客车。载衣物。傍海望密州界去。


闰三月([□@考]月下恐脱十字)二日出行。主人张大使。二十里相送始别。


十七日朝到密州。诸城县界。大朱山。駮马浦。遇新罗人陈忠船。载炭欲往楚州商量。船脚价绢五疋定。


五月五日。上船候风。


九日发。缘风变东南。去大朱山不远。於琅琊台与斋堂与嶋中间抛石住经四宿。


十三日夜发。


十四日黄昏。到海州界东海山田湾浦。泊船候风。


十八日发到中路。风变无定。飘流终日竟夜。


十九日飘到海中铛脚嶋边泊船。艰苦。


廿三日得东北风。此([□@考]此东本作北非也)夜欲二更。却到东海山。过夜。


廿四日早发。三更到淮水海驻。缘逆风猛浪。不获入淮。路粮罄尽。恓屑无极。


六月一日。风波稍静。趁潮渐入。


五日得到楚州。新罗坊惣管刘慎言专使迎接([□@考]使迎东池两本作使仰今改之)兼令团头一人。般运衣笼等。便於公廨院安置。访知明州本国人早已发去。料前程趁彼船的不及。仍嘱刘大使谋请从此发送归国。


九日得苏州船上唐人江长。新罗人金子白钦良晖金珍等书云。五月十一日。从苏州松江口发。往日本国。过廿一日。到莱州界[崆-工+牛]山诸人商量。日本国僧人等。今在登州赤山。便拟往彼相取。往日临行次遇人说。其僧([□@考]僧东本误作便)等。已往南州。趁本国州。趁本国船去。今且在[崆-工+牛]山相待。事须廻棹来(云々)。书中又云。春太郎。神一郎等。乘明州张支信船归国也。来时得消息。已发也。春太郎。本拟雇此船归国。太郎往广州。後神一郎。将钱金付张支信讫。仍春太郎。上明州船发去。春太郎儿宗健兼有此、、、物。今在此船(云々)。又金珍等付嘱楚州惣管刘慎言云。日本国僧人。到彼中即发遣交来(云々)。


十日。便船往[崆-工+牛]山修书状。付送金珍等处。报消息特令相待。其後却拟向[崆-工+牛]山渡海。排比路粮。楚州刘惣管每事勾当。前惣管薜诠。及登州张大使。舍弟张从彦。及娘皆送路。


十八日晚际。乘楚州新罗坊王可昌船。三更後([□@考]後恐发字)。


十九日立秋(始吃同舟饭)。


廿六日到[崆-工+牛]山南桝家店。访金珍船。其船已往登州赤山浦讫。见留书云。专在赤山相待。既如此。不免向乳山趁逐彼船。


廿七日修书付崔家船。报楚州刘惣管讫。更雇船主王可昌船。望乳山去。


廿八日发。到由([□@考]由恐田字)横嶋。无风信。经十五日发不得。


七月十三日。遣丁雄万兼雇一人从陆路。令向赤山。已来寻访金珍等船。


十九日得风信发。


廿日到乳山长淮浦。得见金珍等船。便载人物。上船便发。


廿一日到登州界泊船。勾当新罗使同十将张咏。来船上相看。船上众人。於此米([□@考]米东本作全)粮。拟从此渡海。


八月九日。得张大使送路信物数在别。


十五日剃头。再披缁服。


廿四日祭神。


九月二日。午时从赤浦渡海。出赤山莫琊口。向正东行。一日一夜。至三日平明。向东望见新罗国西面之山。风变正北。侧帆向东南行。一日一夜。至四日晓。向东见山嶋段々而接连。问楫工等。乃云。是新罗国西熊州西界。本是百济国之地。终日向东南行。东西山嶋联翩。欲二更到高移岛泊船。属武州西南界。嶋之西北。去百里许。有黑山。々体东西渐长见讫。百济第三王子。逃入避难之地。今有三四百家。在山中住。


五日风变东南。发不得。到三更得西北风发。


六日卯时。到武州南界黄茅嶋泥浦泊船。亦名丘草嶋。有四五人。在山上差人取之。其人走藏。取不得处。是新罗国第三宰相放马处。从高移岛到此丘([□@考]丘东本无)草嶋。山嶋相连。向东南遥见耽罗嶋。此丘草嶋。去新罗陆地。好风一日得到。少时守嶋一人。兼武州太守家。投([□@考]投或放字)鹰人二人。来船上。语话云。国家安泰。今有唐勑使。上下五百余人。在京城。四月中。日本国对马百姓六人。因钓鱼。漂到此处。武州收将去。早闻奏讫。至今勑未下。其人今在武州囚([□@考]囚东国两本作囚)禁。待送达本国。其六人中一人病死矣。


六日。七日。无风信。


八日闻恶消息。异常惊怕。无风发不得。船众舍镜等。祭神求风。僧等烧香。为当嶋土地及大人小人神等念诵。祈愿平等得到本国。即在彼处。为此土地及大人少人神等。转金刚经百卷至五更。虽无风而发去。才出浦口。西风忽至。便上帆向东行。似有神理相扶。从山岛里行。南北两面山嶋重々而参差([□@考]差东本无)然日欲巳时到鴈嶋暂歇。是新罗南界内家放马之山。近东有黄龙寺庄。往々有人家二三所。向西南望见耽罗嶋。午後风信更好。发船从山嶋里行。到新罗国东南。出到大海。望东南行。


十日平明。向东遥见对马嶋。午时。前路见本国山。从东至西南。相连而分明。至初夜。到肥前国松浦郡北界鹿嶋泊船。


十一日平旦。筑前国丹判官家人大和武藏共嶋长来相见。粗知国中事宜。


十五日到橘浦。


十七日到博太西南能举嶋下泊船。


十八日到鸿胪馆前。


十九日入馆住。


十月六日。借得官库绢八十疋。绵二百屯。给船上肆拾肆人冬衣。


六日生料米十硕送来。依国府从十月一日始充行。


十九日太政官符来太宰府。圆仁五人。速令入京。唐人金珍等卌四人。仰太宰府。量加支给者。官符在别。


廿六日不获入京之状。出於府衙。


十一月七日。叡山上座仲晓师。僧慈叡。玄皎到来云。特来迎接。


十四日得太政官十月十三日符。有优给唐客金珍等事。


廿五日小野少贰入京。便上道讫。於大纳言宅。奉启伴右中辨小野宰相宅。皆有状。竝付小野少贰讫。


廿八日於大山寺始入唐时所祈金刚般若五仟卷。皆先驰使。奉送彩帛。同日。早朝一时发遣彩帛使讫。便转经。同日。为竈门大神转一千卷。


廿九日午前为住吉大神转五佰卷。午後。为香椎名神。转五百卷。


十二月一日。午前为筑前名神。转五百卷。午後。为松浦少贰灵转五百卷。


二日为香春名神。转一千卷。


三日为八幡菩萨。转一千卷。观音寺([□@考]寺东本无)讲师。每事相助。转经僧布施白绵贰佰屯。


十四日午後南忠闍梨来。


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第四


(池田长田氏藏本奥书)


文化二年二月十三日以比叡山饭室谷松禅院御本书写毕


慧日山津金教寺住持法印大僧都长海


(东寺观智院藏本奥书)


明德二年十月日全部四帖感得了可喜々々


法印权大僧都贤宝(生年五十九)


正应四年十月廿六日於长乐寺坊拭老眼书写毕任本写之後人以证本可校合耳


法印大和尚位遍照金刚兼胤(七十二)记之


以写毕比挍了不审事注而已


二位僧正宪圆本也([□@考]宪或宽字)


(本书ハ主トシテ东寺观智院藏本(东本)ニ据リソノ误脱アル点ハ池田长田氏藏本(池本)チ以テ之チ补リヘ池本ハ原本チ借览スルチ得ザリシチ以チ止ムチ得ズ四明余霞刊本ニ据レリ国书刊行会刊本(国本)ハ之チ参照シタルモ全篇ノ对校チナサズ本书第一卷ハ[这-言+├]▆之助氏。第二卷ハ和田英松氏。第三卷ハ黑板胜美氏。第四卷ハ藤田明氏ノ助力チ得タリ谨ンテ谢ス)


(大正四年六月卅日         高楠顺次郎识)

 

圆仁与其入唐求法巡礼记


梁容若


圆仁,日本称为慈觉大师,为天台宗名僧,唐文宗时来华留学,稽留十年,宣宗大中初回国,着有入唐求法巡礼记四卷,为外人所记唐代重要史料。今略考其生平,并论引其游唐日记为本篇。

 

一、圆仁传略


释圆仁姓壬生氏,日本桓武天皇延历十三年(唐德宗贞元十年,西元七九四)生於下野都贺郡。幼丧父,性聪敏,风貌温雅。年九岁其兄授以经史。同郡大慈寺有僧曰广智,乃唐监真和尚三传弟子,德行该博,鞠为法嗣,遂专修内典。年十五,登京都比叡山谒传教大师最澄,教以止观大定妙慧,崭然出侪辈上。有请教止观者,传教辄令仁讲授,己居傍听证,率以为常。弘仁四年。岁二十,逢官试得第。次年正月,受度持沙弥戒。七年於东大寺受具足戒。最澄圆寂後,益勤学修链,张讲席於各地。仁明帝承和三年(八三六)受诏入唐请益。五年六月,随日本第十八次遣唐使藤原常嗣西渡,时年四十五。游唐十年归国,大弘佛法,受文德、清和诸帝宠遇,尊为传灯大师,补天台座主,奏建总持院,为天皇修供,授弟子以三昧。营常行堂,大整显秘之纪纲。建文殊楼,奠基以五台山携归之土石。日本天台宗创於最澄,而隆兴大成之者实为圆仁。清和帝贞观六年(唐懿宗咸通五年,西元八六四)正月十四日,寂於京都延历寺,得年七十一。寂前一日授密印灌顶於高足常济。圆仁风神温穆,而坚毅内敛。着述极多。据赤堀氏所辑「日本文学者年表」经疏私记凡九十四种,百五十三卷。「金刚顶苏悉地二经疏」七卷、「显扬太戒论」八卷,皆奉勅刊行,而「入唐求法巡礼记」名亦着。论者称其「身渡沧溟,足踏灵窟,趁上智而餐其说,问硕学而穷其源,三密甚深之法,分泾渭以实传,一乘圆通之教,振膏肓而无遗。」八年七月勅供法华经千部於总持院,赠諡号谓「故天台座主圆仁,慈襟不测,惠翅高飞,到五台而问津,诚同刺颈;开三密而弘教,业是增华。转大梵轮,正狮子吼。朕昔以眇身,频接慈眼,恨护持之俄隔,思崇餝而何穷,宜赠法印大和尚,仍諡号慈觉大师」云。事详「慈觉大师传」、「三国佛法传通起缘卷三」、「元亨释书卷三」、「日本高僧传卷六」及「华芳余辉」等书。

 

二、入唐始末


日本仁明天皇元年,派参议藤原常嗣为遣唐使。次年七月二日四舶同发,圆仁从行。遇险破舟,均折回。四年七月再发,遭逆风不果。至五年六月十三日,复於九州博多分登第一舶与第四舶,是为三次首途。仁所着「入唐巡礼记」起於此日。六月二十二日放洋,风涛甚烈,饱历艰险。唐文宗开成三年(八三八)七月二日,抵淮南道扬州府海陵县(今江苏泰州)。大使由淮南节度使李德裕奏准入长安。圆仁请巡礼天台,留扬州待勅许。其间曾就宗叡学悉昙(梵文),求得胎藏金刚两部曼茶罗、诸尊坛样、高僧真影及舍利二十一种,经论章疏等一百二十八部,一百九十八卷。既而迎大使於楚州(江苏山阳县),而巡礼天台,竟未蒙许可,懊丧登使舶就归途。舟泊海州东海县,仁偕弟子惟正、惟晓、水夫丁雄万托词潜行登陆,为海州官府查觉,受刺史点检。适遣唐使之第二舶至海州沿岸,乃复护送之登舟。四月十八日抵登州牟平县海岸,巡礼记第一卷记事止此。


开成四年六月七日,舟舶登州文登县赤山浦。赤山有新罗人张宝高所建法华院,僧侣三十余人,日人居其七。圆仁闻之心动,复与大使告别,登陆投法华院,留院逾年,请於平庐节度使兼登州诸军事押衙张咏。咏曾出使日本,心仪圆仁之热诚,为之左右,因得许巡礼五台。乃於开成五年四月至登州北上,经青州(益都)、淄州(山东淄川)、齐州(历城)、德州、贝州(河北清县)、冀州、赵州行唐,西北向太行山。五月十六日抵清凉山麓。巡礼记谓「岭山谷里,树木端长,无一曲戾之木。入大圣境地之时,见极贱之人,亦不敢作轻蔑之心。若逢驴畜,亦起疑心,恐是文殊化现。举目所见,皆起文殊所化之想。圣灵之地,使人起自然崇重之心也。」自摅精诚如此。日记第二卷止於此。


圆仁四月二十八日望见中台,伏地遥礼,不觉泪流。复跋涉西北东各台,巡历灵迹。参谒玄鉴、志远等名师,呈延历寺疑义三十条请解释。钞录天台宗秘籍,得书三十四部三十七卷。留山中五十余日。七月一日,撷灵石及狮子脚迹土为纪念。拜别灵山,西向长安。经忻州、太原、河中府(绦州),於龙门渡黄河。穿朝邑、栎州,开成五年(八四〇)八月二十三日遂抵梦魂萦绕之大唐首都。请於左街功德使仇士良,被命居资圣寺。时长安名僧如林,联镳竞秀。圆仁学两部秘法於大兴善寺翻经院元政和尚、青龙寺东塔院义真和尚,问金刚戒於青龙寺法润,受胎藏仪轨於玄法寺法全,承止观於醴泉寺宗颖。大兴善寺文悟闍梨、大安国寺元简闍梨,皆有所启廸。复从南天竺宝月三藏重学悉昙,口受正音。得胎脏金刚两部曼茶罗、诸尊坛样、道具等二十一种,蒐获经论章疏传记四百二十三部,五百五十九卷。武宗会昌元年(八四一)八月,仁留唐已三载,三乘之理备详,不二之门顿得,智逾众人,学兼内外,乃上书功德使请归国,不许。自武宗当国,排佛虐僧之举,与日俱甚。会昌三年五月二十五日,牒诸寺澈查外国僧侣,仁具牒说明。巡礼记第三卷记事止此。


会昌三年七月二十四日,弟子惟晓卒,时痼疾已七月。仁为筹殡葬,益感怆作速归计。武宗之毁寺驱僧,以会昌五年为极峯。圆仁亦以此时被命还俗,因得归国机会。五月十五日发长安,信士杨敬之、李元佐等饯之,依依惜别曰:「吾国教法,随和尚东矣!」元佐求其衲衣,顶戴以慰离绪。圆仁蓄发易俗人装,经郑州、汴州(河南祥符)、泗州(安微盱眙)而下维扬。复出楚州、海州,穿密州(山东诸城)、莱州(山东掖县)而抵文登县之勾当新罗所,留待便船。虽承节度使张咏爱护,而屡更艰苦,终无归航机缘。荏苒三载,至宣宗大中元年(八四七)九月,始乘新罗人赴日本船东归。净发易缁衣,发赤山浦,九月十七日抵筑前博多,时日本承和十四年也。太政官檄太宰府迎仁入京,仁乃献币帛於太山寺住吉大神香椎名神等,答谢天庥。巡礼记绝笔於是年十二月十四日。盖自承和五年六月十三日起稿,至此凡历九年七月。其在唐行踪所至,以今行政区划考之,凡涉江苏、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河南、安徽七省。

 

三、入唐巡礼记之流传与版本


入唐巡礼记四卷,为圆仁游唐日记,地涉两国,时历十年,虽不无间断,而排比年月,次序井然。其书近年始大行。圆仁手泽本原藏京都延历寺,今不传。「慈觉大师传」着於师入灭後四十九年,曾明着入唐事蹟,一依本记。北宋时入宋之成寻阿闍梨,曾奉神宗皇帝命,於熙宁五年(西元一〇七二)献上此书首三卷,见於其所着「参天台五台山记」卷四。是此书夙入宋秘阁中。日逢上人之「立正安国论」「叡岳记」及「元亨释书徵故」之作者,均曾引用本书,可证流传已久。今所存古钞本有二:一为京都东寺观智院本,一为池田长田氏藏本。东寺观智院本为日本正应四年(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兼胤法印书。第四卷有跋云:


正应四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於长乐寺坊拭老眼书写毕,任本写之,後人以证本可校合耳。法印大和尚位遍照金刚兼胤(七十二)记之。


又第二卷第三卷末书有「以写本一校了,兼胤。」第四卷复有细字跋云:「以写本比校了,不审事注而已。」其左旁注:「二位僧正觉宽本也。」兼胤法师事无可考,长乐寺在京都圆山,本为天台宗寺,兼胤殆其主持。其校订参证用宽圆僧正本,而所据原本则不可知。「叡岳要记」载建历元年(南宋嘉定四年)法印宽圆重修,元久二年焚毁之大讲堂、文殊堂、总持院及文殊狮子等,见於兼胤法印跋之宽圆僧正,殆即此法印宽圆所传录者。


兼胤法印钞录之正应四年(一二九一)为圆仁寂後四百三十余年,所谓鎌仓古钞,日本人定为国宝。大正十五年(一九二六)十二月由东京东洋文库影印三百部行世,附有东京帝大教授冈田正之博士所撰解说一卷,共为五册。


池田长田氏藏本卷末有文化二年(清嘉庆十年)长海大僧都跋文云:


文化二年二月十三日以比叡山饭室谷松禅院御本书写毕。慧日津金教寺住持法印大僧都长海。


津金寺为信浓北佐久郡之天台宗寺院,是池田本乃长海大僧都借松禅院本钞录者,但今比叡山松禅院本已佚,池田氏本时代虽晚,而较东寺观智院本误脱实少,其所本之松禅本,或为古钞,在研究上亦可重视。


东寺观智院本虽为古钞,其所据写本,似多误脱,以宽圆僧正本校正後,仍不少讹脱,复因衰龄钞录,字迹模糊,阅读困难。意者圆仁手记,或已不免误脱。今书中假借字极多,如「南诏」之书为「南照」、「潞府」之略作「路府」、「刘从谏」之书为「刘从简」是。开成五年四月二十八日至五月十六日「登五台山纪事」,第二卷终与第三卷重复,而文字互有详略,殆原稿或经删削,匪录者传为异文。以辗转传写,错简复出,往往有之。如第二卷开成五年三月五日圆仁向登州节度使请公验状,复见於同年二月十七日条,第二卷开成五年三月十四日纪事,前半後搀入十六日纪事,其後复出现二月二十九日,三月一日、二日纪事,其次复续以三月十四日纪事後半及十五、十六日事,是错简之最甚者。


池田长田氏本误字较少,由第二卷开成五年三月五日上登州节度使请公验状不复出之点观之,松禅院本与宽圆本及东寺观智院本,似出二源。但错简有相同者,殆当初手录原稿者之失捡欤


巡礼行记直至近年始刊行,始则国书刊行会收入续羣书类丛中,继则天台宗务厅文书课据池田本附录於四明余霞中。高楠顺次郎辑大日本佛教全书,收入游方传丛书第一,以东寺观智院本为本,校以四明余霞中所刊池田本及国书刊行会刊本。参与校订者有辻善之助和田英松、黑版胜美、藤田易诸氏,皆博雅学者,有大正四年六月三十日高楠顺次郎跋。冈田正之氏曾为笺释,未成书而卒。

 

四、入唐巡礼记之史料价值


巡礼记历时既久,所涉范围甚广。自两国交通,以及大唐风俗仪式、官府制度、地方组织、政治措施、宗教问题、外交及国际战争,多据亲见亲闻,随笔记录。往返书简牒文,亦多全文录入,为考当时公私书牍体式之一助。所记事实虽不无讹传误闻,而可以裨补史乘者实夥。日本古代旅行中国之外交官、留学僧侣、学生,人数虽多,面留有重要记录者为唐时智澄大师之「行历钞」,宋时成寻阿闍梨之「参天台五台记」,明时瑞欣和尚之「入唐记」、策彦和尚之「初渡集」及「再渡集」,与圆仁之书,并称五大游记。而规模之大,史蹟之多,实以圆仁书为翘楚。


其所记事实,多有可资考史,裨补中土记录之不足者,如卷四会昌五年四月条有云:左右神策军者,天子护军也。每军有十万军,自古君王颇有臣叛之乱,仍置此军以来,无人敢夺国位,勅赐印每中尉初上时,准勅出兵马迎印,别行公事,不属南司。今年(会昌五年)四月初,有勅索两军印,中尉不肯纳印。有勅再三索,勅意索护军印付中书门下令掌,相管军事,一切拟令取相处分也。左军中尉即许纳印,而右军中尉不肯纳印,遂奏云:迎印之日,兵马迎之,纳印之日,亦须动兵马纳也。中尉意勅答许,即因此便动兵马起异事也。便仰所司,暗排比兵马,人君怕且纵不索。


此述武宗与宦官所领神策军之暗鬪,武宗欲收官印,以军权付宰相,而右军中尉鱼弘志阴谋拒命,其事遂阻。盖虽武宗之英武,亦有无可如何者。时在仇士良死後二年,宦官势退之时。新唐书仇士良传记:「武宗明断,虽有士良援立之功,内实嫌之,阳示尊笼」,盖不得已也。


会昌反佛教运动,天下所拆寺四千六百余所,还俗僧尼二十六万五百人,收充两税户,拆招提兰若四万余所,收膏腴上田数千万项,收奴婢为两税户十五万人。摩尼景祆各教,亦牵连而消灭,实为宗教史上一大事,然唐人着作记其事者极少。盖以武宗於会昌五年实行澈底灭佛,而六年三月即服道士药暴卒。宣宗嗣位,立诛道士刘玄靖等,而复兴僧寺,朝野从此皆讳言其事也。旧唐书、资治通监,皆记其要领於会昌五年,然其事实发端於武宗嗣位之初,巡礼记所载特详,兹辑录其事如下:


会昌元年六月十一日今上降诞日,於内里设斋,两街供养大德及道士集谈经,四对议论,二个道士赐紫,释门大德总不得着。南天竺三藏宝月入内对君王,从自怀中拔出表进请归本国。不先咨开府,恶发,五日军内收禁犯越官罪,故宝月弟子三人各决七棒,通事僧决十棒,不打三藏,不放归国。三月三日,李宰相闻奏僧尼条疏,勅下发遣保外,无名僧不许置童子沙弥。


十月九日勅下,天下所有僧尼解烧练咒术禁气背军,身上杖痕,鸟文杂工场,曾犯淫养妻,不修戒行者,并勅还俗。若僧尼有钱物及谷斗田地庄园,收纳官。如惜钱财,情愿还俗,玄亦任勅还俗,充入两税徭役。勅文在别,城中两街功德使帖诸寺,不放出僧尼,长闭寺门,僧昡玄奏自作剑轮,自领兵打回鹘国,勅令彼僧试作剑轮,不成。又准宰相李绅闻奏,因起此条疏。其僧昡玄当诳隶僧尼财物,准勅条疏天下,大同诸州府中书门下牒,行京城内化军容拒勅,不欲条疏,缘勅意不许,且许请权停一百日内帖诸寺,不放僧尼出寺。左街功德使奏,准勅条疏僧尼,除年已衰老及戒行精确外,爱惜资财自还俗僧尼共一千二百三十二人。右街功德使奏,准勅条疏僧尼,除年已衰老及戒行精确外,爱惜资财自还俗僧尼共二千二百五十九人。


奉勅右街功德使奏,准去年十月七日、十六日勅,条疏令还俗僧尼,宜依其爱惜资财,情愿还俗者,各委本贯收充两税户。向後诸道有如此色类,并准此处分。所蓄奴婢,僧许留一人,尼许留婢二人,余各任本家收管。如无家者,官为货卖。同衣鉢余外资财收贮,待後勅处分。其尼僧所留奴婢,如有武艺及解诸药诸术者,并不得留,不得剃发私度,如有违犯,纲维知事录报官。余资产钱物等,各委功德使自条疏闻奏,会昌三年岁次癸亥正月一日。


二月一日使牒云:僧尼已还俗者,辄不得入寺及停止,又发遣保外僧尼,不许住京入镇内。


以上犹属因事因人而发,虽事澄汰,尚未根本废佛,及韦宗卿撰疏受斥,而武宗灭佛之意已明。巡礼记云:


会昌三年六月,太子詹事韦宗卿撰涅盘经疏二十卷进,今上览已,焚烧经疏,勅中书门下令就宅追索草木烧焚。其勅文如左:勑银青光禄大夫守太子,詹事上柱国光阴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韦宗卿,参列崇班,合遵儒业,溺於邪说,是扇妖风。既开炫惑之端,全戾典坟之旨,簪缨之内,颓靡何深!况非圣之言,尚且禁斥,外方之教安可流传?虽欲包容,恐伤风俗,宜从左官,犹谓宽恩,可任成都府尹,驰驿发遣。太子詹事韦宗卿进佛教涅盘经中撰成三德二十卷,奉勅大圆仰字镜略廿卷,具已详览。佛本西戎之人,教张不生之说,孔乃中土之圣,经闻利益之言。而韦宗卿素儒士林,衣冠望族,不能敷扬孔墨,翻乃溺信浮屠,妄撰胡书,辄有轻进。况中国黎庶,久染此风,诚宜共遏迷聋,使其反朴,而乃集妖妄,转惑愚人,位列朝行,岂宜不自愧?其所进经,内中已焚烧讫,其草本委中书门下追索焚烧,不得传之於外。会昌三年六月十三日下诏。


其灭佛历程,见於记录者如下:


会昌五年四月,见说功德使条疏僧尼还俗之事,商议次第,且令三十以下还俗讫,次令五十以下还俗,次令五十以上无祠部牒者还俗,第三番令祠部牒磨勘差殊者还俗,最後有祠部牒不差谬者尽令还俗,即僧尼绝也。斯之商议,天下大同也。缘准勅行,故从四月一日起首,年三十以下僧尼尽勅还俗,递归本贯,每日三百僧还俗。十五日年四十以下僧尼方尽。十六日起首,五十以下僧尼还俗,直到五月十日方尽也。十一日起首,五十以上无祠部牒者还俗,前年以来牒疏僧尼,即简麤行不依本教者,尽勅还俗,递归本贯。今年不简高行麤行,不论验僧大德内共奉也。但到次第,便令还俗。频有勅问:已还俗者多少?未还俗者多少?催进其数。外国僧未入条疏之例,功德使别闻奏取裁。有勅云:外国僧若无祠部牒者,亦勅还俗,递归本国者。西国北天竺难陀在大兴善寺,有天竺三藏宝月兼弟子四人,於中天成业,并解持念大法,律行精细,博解经论在青龙寺并无唐国祠部牒,新罗国僧亦无祠部牒者多,日本国僧圆仁、惟正亦无唐祠部牒,功德使准勅配入还俗例。又帖诸寺牒云:如有僧尼不伏还俗者,科违勅罪,当时决杀者。八月记云:近有勅,天下还俗僧尼缁服,各仰本州县尽收焚烧,恐衣冠亲播,恃势隐在私家,窃披缁服,事须切加收检,尽皆焚烧讫闻奏。如焚烧以後,有僧尼将缁服不通出,巡检之时,有此包者,准勅处分者。诸州县准勅牒诸坊诸乡,收僧尼衣服,将到州县,尽焚烧。又有勅令天下寺舍奇异宝佩珠玉金银,仰本州县收检进上。又有勅云:天下寺舍僧尼所用银器钟磐釜铛等,委诸道盐铁使收入官库,录闻奏者。


政令虽严,而河北以统治力弛缓,似未普及。


十一月记云:三、四年以来,天下州县准勅条僧尼还俗已尽。又天下毁拆佛堂兰若堂舍已尽。又天下焚毁经像僧服罄尽。又天下剥佛身上金已毕,天下打碎铜铁佛称斤两收检讫,天下州县收纳寺家钱物庄园收家人奴婢已讫。唯黄河以北镇幽魏路等四节度,元来敬重佛法,不毁拆寺舍,不条疏僧尼,佛法之事,一切不动之。频有勅使勘罚,云天子自来毁拆焚烧,即可然矣!臣等不能作此事也。


阅此则武宗排佛灭佛之具体程序与范围结果,历历可知,信可以补正史之疏。僧侣於忍气吞声之余,亦日造为流言蜚语,以诬枉君相,动摇人心。巡礼记中所录颇多,如记武宗与道士之关系则云:


会昌四年二月,驾幸右街金仙观,是女观,观中有女道士,甚有容。天子召见如意,勅赐绢乙千匹,遂宣中官令修造观,便通内,特造金仙楼。其观本来破落,後修造严丽,天子频驾幸。


会昌五年八月,有勅断天下独脚车。条疏後,有人将独脚车行者,当处决杀。缘天子信道士教,独脚车攊破道中心,恐道士心不安欤!有勅断天下猪黑狗黑驴牛等,此乃道士着黄,恐多黑色压黄令减欤!令近海州县进活獭儿,未知其由。近有勅令诸道士进十五岁童男女心胆,亦是被道士诳惑也。


记武宗之宫闱罪恶,则云:


会昌四年八月中,太后薨,郭氏太和皇后,缘太后有道心,信佛法,每条疏僧尼时,皆有词谏,皇帝令进药酒,而药杀矣!又义阳殿皇后萧氏,是今上阿娘,甚有容。今上召纳为妃,而太后不奉命,天子索弓射杀,箭透入胸中,而薨。


记武宗之驭下无状则云:


会昌四年勅令两军於内里筑仙台,高百五十尺,十月起首,每日使左右神策军健三千人,搬土筑造。皇帝切欲得早成,每日有勅催筑。两军都虞侯把棒检校。皇帝因行见,问内长安曰:把棒者何人?长官奏曰:护军都虞侯勾当筑台。皇帝宣曰:不要你把棒勾当,须自担土,便交搬土。後时又驾筑台所,皇帝自索弓,无故射杀虞侯一人,无道之极也。


於武宗之崩则记云:


会昌六年四月十五日,闻天子崩来数月,诸道州县,举哀着孝讫,身体烂坏而崩矣!


是年五月一日,记宣帝之立则云:「新天子姓李」,语尤冷隽。凡此记述,恐为当时僧侣之计划宣传,非出圆仁一人之诬枉。盖当时佛教势力深入人心,而武宗李德裕等欲以数人之力抗之,故终於身败名裂。宣宗即位,而政策一转。以李赞皇之智术勋业,而一蹶不振,盖结怨过多,赤口烧城,排之者非止令狐綯崔铉辈也。


(附记)案华籍涉及会昌毁佛事者,旧唐书武宗纪会昌五年八月有废佛勅,李卫公会昌一品集卷二十有贺废毁诸寺德音表。别见杜牧樊川文集卷十、杭州新造南亭子记及唐会要卷四十七、宋赵麟德侯鲭录卷二,可以参考。


要之,巡礼记虽讹传误闻,流言蜚语,弥望而是,而以时代之古,范围之大,能适当勾稽参证,监别解释,必有裨於治唐史者,昔梁任公先生论史料,致慨於我国四周民族,率多蒙昧,其着述匡补我史实者甚稀,而以阿拉伯人阿布赛德哈散(Abusaid Hassan)之「印度中国纪程」及意大利人马可波罗之游记为凤毛麟角。以巡礼记之性质与内容言之,固有远过於二书者。

 

五、入唐巡礼记之文学价值


冈由正之博士为「日本汉文学史」,颇推重圆仁之文学,谓其文笔不逊於菅原道真、三善清行,谓其尺牍有欧苏手简风,谓其记事为五大游记冠冕。复称其善和歌,选入「续古今」「新古今」「新拾遗」三和歌集。然圆仁似究心内典,不事辞华。留唐十年,客长安六载,终未见其接迹文士,究心风雅。「入唐新求圣教目录」中记圆仁齎归书,有唐人诗文集多种,而仁之作品,则日华均无所传。以观晁衡、空海,不可同日而语。其归国也,唐僧栖白赠以诗云:


家山临晚日,海路信归桡,树灭浑无岸,风生只有潮。岁穷程未尽,天末国仍遥,已入闽王梦,香花境外邀。(见全唐诗)


仁当时饱历世变,悲喜交集,感慨万端,而答诗亦无闻。「巡礼记」为文拖沓曼衍,重以讹夺,使人难於卒读。其书虽传,而久未刊行。入宋秘府,而一无反响,未必不以此也。其中偶有可观者,如卷三记五台风景云:


中台者四台中心也,遍台水涌地輭,草长者一寸余,茸茸稠密,覆地而生,蹋之即覆,举脚还起。步步水湿,其冷如冰。处处小洼,皆水满中矣!遍台沙石间错,石塔无数,细輭之草,间莓苔而蔓生,虽地水湿,而无卤泥,缘莓苔輭草,布根稠密故,遂不令游人污其鞋脚。奇花异色,满山四开,从容至顶,四面皆花,犹如铺锦,秀气芬馥,薰人衣裳。人云今此五月犹寒,花开未盛。六、七月间,花开更繁云。看其花色,人间未有也。


又记山中平等供养僧俗之缘起,则云:


入此山(五台山)者,自然起得平等之心,山中设斋,不论僧俗男女大小,平等供养,不看其尊卑大小,於彼皆生文殊之想。昔者大华严寺设大斋,凡俗男女乞丐寒穷者尽来受供。施主悁嫌云:远涉山坂,到此设供意者,只为供养山中众僧,然此尘俗乞索儿等,尽来受食,若供养此等乞丐,只令本处设斋,何用远来到此山?僧劝令皆与饭食。於乞丐中有一孕女,怀姙在座,备受自分饭食讫。更索胎中孩子之分,施主骂之,不与。其孕女再三云:我胎中儿,虽未产生,而亦是人数,何不与饭食?施主曰:尔愚痴也,肚里儿虽是一数,而不出来,索得饭食时,与谁吃乎?女人对曰:我肚里儿不得饭,即我亦不合得吃,便起出食堂。才出堂门,变作文殊师利,放光照耀,满堂赫奕,皓玉之貌,骑金毛狮子,万佛围处,腾空而去。一会之众,数千之人,一时走出,茫然不觉倒地。举声忏谢,悲泣雨泪,一时称唱大圣文殊师利,迄於声竭喉涸,终不蒙廻顾,髣髴而不见矣!大会之众,餐饭不味。各自发愿,从今以後,送供设斋,不论男女大小尊卑贫富,皆须平等供养。山中风法,因此置平等之式。


此等记述,或景物奇特,或故事诙诡,无须刻划,已成逸品。与其谓仁之文足传,无宁谓其沈潜藏乘,顶礼名山,其胸中丘壑有不可及者耳!

 

六、余论


日本遣唐留学生、学问僧,皆受中国朝野之优厚礼遇,体恤爱护,无微不至。名僧大德,以民胞物与之精神,弘有教无类之古训。请业请益者,无不得其所欲以去。故最澄、空海等,感念师门,至於没齿,憧憬中土,如在天上。圆仁早岁成名,声华藉甚,年逾不惑,桃李满门,九死一生,蹈海东来,求法热诚,无殊昔人。乃谒天台而见阻,留海州而被放,匿迹岛滨,因缘权贵,始得遂瞻礼五台,游学长安之宿愿。旋遭会昌灭佛之厄,至於蓄发易服,中怀郁结。目睹流言蜚语,君民睽离,政令怪诞,莫可究诘。未出国门,而毁佛之政,已闻反汗,朝令夕改,威信尽失。盖自圆仁等归,而日本之遣唐使遂不复至,而唐亦自此衰矣!周公修德而越裳氏来。文化领导,岂易言哉!

Tags: 责任编辑:思过黑鹰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大藏经补编 第18-21册 目录 下一篇佛教绘画史料 【六卷】
清净莲海佛学网: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交流论坛 联系我们
本站声明:本站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如侵犯了你的版权,请你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消息后24小时内删除。
清净莲海佛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