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邢台北盆水龙泉寺 09-17
·邢台泰兴寺 09-17
·邢台观音寺 09-17
·邢台天宫寺 09-17
·邢台天元普贤寺 09-17
·邢台石佛寺 09-17
·邢台北和寺 09-17
·邢台法灵寺 09-17
·邢台宁晋县云台寺 09-17
·邢台普光寺 09-17

文库热门

·邢台北盆水龙泉寺 09-17
·邢台泰兴寺 09-17
·邢台观音寺 09-17
·邢台天宫寺 09-17
·邢台天元普贤寺 09-17
·邢台石佛寺 09-17
·邢台北和寺 09-17
·邢台法灵寺 09-17
·邢台宁晋县云台寺 09-17
·邢台普光寺 09-17

TOP

冠导阿毗达磨俱舍论 【三十卷】(二十四)
2018-01-12 09:17:16 来源:清净莲海佛学网 作者: 【 】 浏览:5575次 评论:0

冠导阿毗达磨俱舍论卷第二十四


尊者世亲造


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扶桑雒阳比丘旭雅编辑


分别贤圣品第六之三


已辩住果未断修惑名为预流生极七返。今次应辩断位众圣。且应建立一来向果。颂曰。

   
断欲三四品    三二生家家


断至五二向    断六一来果


论曰。即预流者进断修惑。若三缘具转名家家。一由断惑。断欲修断三四品故。二由成根。得能治彼无漏根故。三由受生。更受欲有三二生故。颂中但说初後缘者。预流果後说进断惑。成能治彼诸无漏根。义准已成。故不具说。然复应说三二生者。以有增进於所受生。或少或无或过此故。何缘此无断五品者。以断第五必断第六。非一品惑能障得果。犹如一间未越界故。应知总有二种家家。一天家家。谓欲天趣生三二家而证圆寂。或一天处或二或三。二人家家。谓於人趣生三二家而证圆寂。或一洲处或二或三。即预流者。进断欲界一品修惑乃至五品。应知转名一来果向。若断第六成一来果。彼徃天上一来人间而般涅盘名一来果。过此以後更无生故。此或名曰薄贪瞋痴。唯余下品贪瞋痴故。已辩一来向果差别。次应建立不还向果。颂曰。

   
断七或八品    一生名一间


此即第三向    断九不还果


论曰。即一来者进断余惑。若三缘具转名一间。一由断惑。断欲修断七八品故。二由成根。得能治彼无漏根故。三由受生。更受欲有余一生故。颂中但说初後二缘不说成根。义如前释。如何一品惑障得不还果。由彼若断便越界故。前说三时业极为障。应知烦恼亦与业同。越彼等流异熟地故。间谓间隔。彼余一生为间隔故。不证圆寂。或余一品欲修所断惑为间隔故。不得不还果。有一间者说名一间。即断修惑七八品者。应知亦名不还果向。先断三四七八品惑入见谛者。後得果时乃至未修後胜果道。仍不名曰家家一间。未成治彼无漏根故。若断第九成不还果。必不还来生欲界故。此或名曰五下结断。虽必先断或二或三。然於此时总集断故。依不还位。诸契经中以种种门建立差别。今次应辩彼差别相。颂曰。

   
此中生有行    无行般涅盘    上流若杂修    能徃色究竟


超半超徧殁    余能徃有顶    行无色有四    住此般涅盘


论曰。此不还者总说有七。且行色界差别有五。一中般涅盘。二生般涅盘。三有行般涅盘。四无行般涅盘。五者上流。此於中间般涅盘故。说此名曰中般涅盘。如是应知。此於生已此由有行此由无行。般涅盘故名生般等。此上流故名为上流。言中般者。谓徃色界住中有位便般涅盘。言生般者。谓徃色界生已不久便般涅盘。以具勤修速进道故。此中所说般涅盘者。谓有余依。有余师说。亦无余依。此不应理。彼於舍寿无自在故。有行般者。谓徃色界生已长时加行不息。由多[工*刀]用方般涅盘。此唯有勤修无速进道故。无行般者。谓徃色界生已经久加行懈息不多[工*刀]用便般涅盘。以阙勤修速进道故。有说。此二有差别者由缘有为无为圣道。如其次第得涅盘故。此说非理。太过失故。然契经中先说无行。後说有行般涅盘者。如是次第与理相应。有速进道。无速进道。无行有行而成办故。不由[工*刀]用得。由[工*刀]用得故。生般涅盘得最速进最上品道。随眠最劣故生不久便般涅盘。言上流者是上行义。以流与行其义一故。谓欲界殁徃色界生。未即於中能证圆寂。要转生上方般涅盘。即此上流差别有二。由因及果有差别故。因差别者。此於静虑由有杂修无杂修故。果差别者。色究竟天及有顶天为极处故。谓若於静虑有杂修者。能徃色究竟方般涅盘。即此复有三种差别。全超半超徧殁异故。言全超者。谓在欲界於四静虑已具杂修。遇缘退失上三静虑。以初静虑爱味为缘。命终上生梵众天处。由於先世惯习势力。复能杂修第四静虑。从彼处殁生色究竟。最初处殁生最後天。顿越中间是全超义。言半超者。从彼渐次生下净居乃至中间能越一处生色究竟。超非全故名为半超。圣必不生大梵天处。僻见处故。一导师故。言徧殁者。从彼渐次於一切处皆徧受生。最後方能生色究竟。一切处死故名徧殁。无不还者於已生处受第二生。由彼於生容求胜进。非等劣故。即由此故不还义满。必不还生曾生处故。尚不生本处。况有生於下。应知此谓二上流中由有杂修静虑因故徃色究竟般涅盘者。余於静虑无杂修者。能徃有顶方般涅盘。谓彼先无杂修静虑。由於诸定爱味为缘。此殁徧生色界诸处。唯不能徃五净居天。色界命终於三无色次第生已。复生有顶方般涅盘。二上流中前是观行後是止行。乐慧乐定有差别故。二上流者於下地中得般涅盘见不违理。而言此徃色究竟天及有顶天为极处者。由此过彼无行处故。如预流者极七返生。此五名为行色界者。行无色者差别有四。谓在欲界离色界贪从此命终生於无色。此中差别唯有四种。由生般涅盘有差别故。此并前五成六不还。复有不行色无色界即住於此能般涅盘名现般涅盘。并前六为七。於行色界五不还中复有异门。显其差别。颂曰。

   
行色界有九    谓三各分三


业惑根有殊    故成三九别


论曰。即行色界五种不还总立为三。各分三种故成九种。何等为三。中生上流有差别故。云何三种各分为三。且中般涅盘分为三种。速非速经久得般涅盘。由三火星喻所显故。生般涅盘亦分三种。生有行等般涅盘故。此皆生已得般涅盘。是故并应名为生般。於上流中亦分三种。超半超等有差别故。然诸三种一切皆由速非速经久得般涅盘故。更互相望无杂乱失。如是三种九种不还。由业惑根有差别故。有速非速经久不同。且总成三。由造增长顺起生後业差别故。如其次第下中上品烦恼现行有差别故。及上中下根差别故。此三一一如其所应亦业惑根有差别故。各有三别故成九种。谓初二三由惑根别各成三种。非由业异。後三亦由顺後受业有差别故。分成三种。故说如是行色不还业惑根殊成三九别。若尔何故诸契经中。佛唯说有七善士趣。颂曰。

   
立七善士趣    由上流无别


善恶行不行    有徃无还故


论曰。中生各三。上流为一。经依此立七善士趣。有上流法故名上流。由此义同且立为一。何独依此立善士趣。不依所余有学圣者。趣是行义。所余有学皆行善业无差别故。唯此七种皆行善业不行恶业。余则不然。又唯七种行徃上界不复还来。余则不尔。故独依此立善士趣。若尔何故契经中言。云何善士谓若成就有学正见。乃至广说。诸余有学若就异门亦可说为有善士性。以诸有学於五种恶皆获得毕竟不作律仪故。不善烦恼多已断故。立善士趣不就异门约唯行善不行恶故。唯托胜因徃上界故。诸在圣位曾经生者。亦有此等差别相耶。不尔。云何。颂曰。

   
经欲界生圣    不徃余界生


此及徃上生    无练根并退


论曰。若在圣位经欲界生必不徃生色无色界。由彼证得不还果已。定於现身般涅盘故。若於色界经生圣者。容有上生无色界义。如行色界极有顶者。然天帝释作如是言。曾闻有天名色究竟。我後退落当生於彼。毗婆沙师作如是释。彼由不了对法相故。为令喜故。佛亦不遮。即此已经欲界生者及已从此徃上界生诸圣必无练根并退。何缘不许经欲界生及上生圣者有练根并退。以必无故。何缘必无。经生习根极成熟故。及得殊胜所依止故。何缘有学未离欲贪无中有中般涅盘者。以彼圣道未淳熟故。未易能令现在前故。所有随眠非极劣故。毗婆沙者作如是释。诸欲界法极难越故。彼尚有余多所作故。谓应进断不善无记二烦恼故。及应进得若二若三沙门果故。并应总越三界法故。住中有位无如是能。前说上流杂修静虑为因能徃色究竟天。先应杂修何等静虑。由何等位知杂修成。复为何缘杂修静虑。颂曰。

   
先杂修第四    成由一念杂


为受生现乐    及遮烦恼退


论曰。诸欲杂修四静虑者。必先杂修第四静虑。以彼等持最堪能故。诸乐行中彼最胜故。如是杂修诸静虑者。是阿罗汉或是不还。彼必先入第四静虑多念无漏相续现前。从此引生多念有漏後复多念无漏现前。如是旋还後後渐减。乃至最後二念无漏次引二念有漏现前无间复生二念无漏。名杂修定加行成满。次後唯从一念无漏引起一念有漏现前无间复生一念无漏。如是有漏中间刹那前後刹那无漏杂故。名杂修定根本圆成。前二刹那似无间道。第三刹那似解脱道。如是杂修第四定已。乘此势力随其所应亦能杂修下三静虑。先於欲界人趣三洲如是杂修诸静虑已。後若退失生色界中。亦能如前杂修静虑。杂修静虑为三种缘。一为受生。二为现乐。三为遮止起烦恼退。谓不还中诸利根者。为现法乐及生净居。诸钝根者。亦为遮退。彼畏退故。如是杂修令味相应等持远故。诸阿罗汉若利根者。为现法乐。若钝根者。亦为遮防起烦恼退。杂修静虑为生净居。何缘净居处唯有五。颂曰。

   
由杂修五品    生有五净居


论曰。由杂熏修第四静虑有五品故。净居唯五。何谓五品。谓下中上上胜上极品差别故。此中初品三心现前便得成满。谓初无漏次起有漏复起无漏。第二品六。第三品九。第四品十二。第五品十五。如是五品杂修静虑如其次第感五净居。应知此中无漏势力熏修有漏令感净居。有余师言。由信等五次第增上感五净居。经说不还有名身证。依何胜德立身证名。颂曰。

   
得灭定不还    转名为身证


论曰。有灭定得名得灭定。即不还者若於身中有灭定得转名身证。谓不还者由身证得似涅盘法故名身证。如何说彼但名身证。以心无故。依身生故。理实应言。彼从灭定起得先未得有识身寂静。便作是思。此灭尽定最为寂静极似涅盘。如是证得身之寂静故名身证。由得及智现前证得身寂静故。契经说有十八有学。何缘於中不说身证。依因无故。何谓依因。谓诸有无三学及果依彼差别立有学故。灭定非学亦非学果。故不约成彼说有学差别。不还差别麤相如是。若细分析数成多千。其义云何。且如中般约根建立便成三种。下中上根有差别故。约地建立则成四种。徃初定等有差别故。约种性建立则成六种。退法种性等有差别故。约处建立成十六种。梵众天等处差别故。约地离染成三十六。色界具缚乃至已离第四静虑八品染故。约处种性离染根建立总成二千五百九十二。云何如是。且於一处种性有六。一一种性约离染门差别成九。谓随何地具缚为初乃至已离八品为後。如是六九成五十四。以十六处乘五十四成八百六十四。以根乘之复成三倍故总成二千五百九十二。诸离下地九品染者。即说名为上地具缚。为成一一地离染数等故。如是乃至上流亦尔。总计五种积数合成一万二千九百六十。已辩第三向果差别。次应建立第四向果。颂曰。

   
上界修惑中    断初定一品    至有顶八品    皆阿罗汉向


第九无间道    名金刚喻定    尽得俱尽智    成无学应果


论曰。即不还者进断色界及无色界修所断惑。从断初定一品为初。至断有顶八品为後。应知转名阿罗汉向。即此所说阿罗汉向中断有顶惑第九无间道亦说名为金刚喻定。一切随眠皆能破故。先已破故。不破一切实有能破一切功能。诸能断惑无间道中。此定相应最为胜故。金刚喻定说有多种。谓断有顶第九品惑无间道生。通依九地以说此定智行缘别。未至地摄有五十二。谓苦集类智缘有顶苦集各有四行相应有八。灭道法智各有四行相应有八。灭类智缘八地灭一一各有四行相应合三十二。道类智缘八地道总有四行相应有四。以治八地类智品道同类相因必总缘故。如未至摄有五十二中四静虑应知亦尔。空处二十八。识处二十四。无所有处二十。以依无色无有法智及缘下灭灭类智故。然缘下地对治道者。以同品道互为因故。有说。此定智行缘别。未至地摄有八十种。谓道类智缘八地道亦各别有四行相。应由此於前增二十八。如未至摄有八十种中四静虑应知亦尔。空处四十。识处三十二。无所有处二十四。复有欲令金刚喻定智行缘别。未至地摄总有一百六十四种。谓灭类智缘八地灭有别有总各四行相。应由此於初增百一十二。如未至摄百六十四中四静虑应知亦然。空处五十二。识处三十六。无所有处二十四。若就种性根等分别。更成多种。如理应思。此定既能断有顶地第九品惑。能引此惑尽得俱行尽智令起。金刚喻定是断惑中最後无间道所生。尽智是断惑中最後解脱道。由此解脱道与诸漏尽得最初俱生故名尽智。如是尽智至已生时便成无学阿罗汉果。已得无学应果法故。为得别果所应修学此无有故得无学名。即此唯应作他事故。诸有染者所应供故。依此义立阿罗汉名。义准已成前来所辩四向三果皆名有学。何缘前七得有学名。为得漏尽常乐学故。学要有三。一增上戒。二增上心。三增上慧。以戒定慧为三自体。若尔异生应名有学。不尔。未如实见知谛理故。彼容後时失正学故。由此善逝再说学言。如契经中。佛告憺怕。学所应学学所应学。我唯说此名有学者。为令了知学正所学无有退失名有学者故。薄伽梵重说学言。圣者住本性。如何名有学。学意未满故。如行者暂息。或学法得常随逐故。学法云何。谓有学者无漏有为法。无学法云何。谓无学者无漏有为法。云何涅盘不名为学。无学异生亦成就故此复何缘不名无学。有学异生亦成就故。如是有学及无学者。总成八圣补特伽罗。行向住果各有四故。谓为证得预流果向乃至所证阿罗汉果名虽有八事唯有五。谓住四果及初果向。以後三果向不离前果故。此依渐次得果者说。若倍离欲全离欲者住见道中名为一来不还果向。非前果摄。如前所说。修道二种。有漏无漏有差别故。由何等道离何地染。颂曰。

   
有顶由无漏    余由二离染


论曰。唯无漏道离有顶染。非有漏道。所以者何。此上更无世俗道故。自地不能治自地故。自地烦恼所随增故。若彼烦恼於此随增。此必不能治彼烦恼。若此力能对治於彼。则彼於此必不随增故。自地道不治自地。离余八地通由二道。世出世道俱能离故。既通由二离八地染。各有几种离系得耶。颂曰。

   
圣二离八修    各二离系得


论曰。诸有学圣用有漏道离下八地修断染时。能具引生二离系得。用无漏道离彼亦然。由二种道同所作故。有余师释。以无漏道离彼染时。何缘证知亦生有漏离系得者。有舍无漏得烦恼不成故。谓有学圣以无漏道离彼染时。若不引生同治有漏离系得者。则以圣道具离八地。後依静虑得转根时。顿舍先来诸钝圣道唯得静虑利果圣道。上惑离系应皆不成。是则还应成彼烦恼。此证非理。所以者何。彼圣设无有漏断得亦不成就上地烦恼。如分离有顶得转根时及异生上生不成惑故。谓如分离有顶地染後依静虑得转根时。无漏断得既已顿舍。彼地离系无有漏得。而彼地惑亦不成就。又如异生生二定等。虽舍欲界等烦恼断得而不成就欲界等烦恼。此亦应然。故不成证。既说圣者二离八修各能引生二离系得。义准。异生用有漏道唯能引起有漏断得。并诸圣者用无漏道离见断惑及有顶修唯能引生无漏断得。由何地道离何地染。颂曰。

   
无漏未至道    能离一切地


余八离自上    有漏离次下


论曰。诸无漏道若未至摄。能离欲界乃至有顶。静虑中间及四静虑三无色摄。随其所应各能离自及上地染。不离下已离故。诸有漏道一切唯能离次下地。非自地等。自地烦恼所随增故。势劣故。已离故。诸依近分离下地染。如无间道皆近分摄诸解脱道亦近分耶。不尔。云何。颂曰。

   
近分离下染    初三後解脱


根本或近分    上地唯根本


论曰。诸道所依近分有八。谓四静虑无色下边。所离有九。谓欲八定。初三近分离下三染。第九解脱现在前时。或入根本或即近分。上五近分各离下染。第九解脱现在前时。必入根本非即近分。近分根本等舍根故。下三静虑近分根本受根异故。有不能入。转入异受少艰难故。离下染时必欣上故。若受无异必入根本。诸出世道无间解脱前既已说。缘四谛境十六行相义准自成。世道缘何作何行相。颂曰。

   
世无间解脱    如次缘下上


作麤苦障行    及静妙离三


论曰。世俗无间及解脱道。如次能缘下地上地为麤苦障及静妙离。谓诸无间道缘自次下地诸有漏法作麤苦等三行相中随一行相。若诸解脱道缘彼次上地诸有漏法作静妙等三行相中随一行相。非寂静故说名为麤。由大劬劳方能越故。非美妙故。说名为苦。由多麤重能违害故。非出离故。说名为障。由此能碍越自地故。如狱厚壁能障出离。静妙离三翻此应释。傍论已了。应辩本义。尽智无间有何智生。颂曰。

   
不动尽智後    必起无生智


余尽或正见    此应果皆有


论曰。不动种性诸阿罗汉。尽智无间起无生智。非更有尽智无学正见生。除不动法余阿罗汉。尽智无间有尽智生。或即引生无学正见。非无生智。後容退故。前不动种性无正见生耶。有正见生而不说者。一切应果皆有此故。谓不动法无生智後有无生智起。或无学正见。前说四果是谁果耶。此四应知是沙门果。何谓沙门性。此果体是何。果位差别总有几种。颂曰。

   
净道沙门性    有为无为果


此有八十九    解脱道及灭


论曰。诸无漏道是沙门性。怀此道者名曰沙门。以能勤劳息烦恼故。如契经说。以能勤劳息除种种恶不善法。广说乃至。故名沙门。异生不能无异究竟趣涅盘故非真沙门。有为无为是沙门果。契经说此差别有四。理实就位有八十九。皆解脱道择灭为性。谓为永断见所断惑有八无间八解脱道。及为永断修所断惑有八十一无间八十一解脱道。诸无间道唯沙门性。诸解脱道亦是沙门有为果体。是彼等流士用果故。一一择灭唯是沙门无为果体。是彼离系士用果故。如是合成八十九种。若尔世尊何不具说。果虽有多而不说者。颂曰。

   
五因立四果    舍曾得胜道


集断得八智    顿修十六行


论曰。若断道位具足五因。佛於经中建立为果。言五因者。一舍曾道。谓舍先得果向道故。二得胜道。谓得果摄殊胜道故。三总集断。谓总一得得诸断故。四得八智。谓得四法四类智故。五能顿修十六行相。谓能顿修无常等故。於四果位皆具五因。余位不然。故佛不说。若唯净道是沙门性。有漏道力所得二果。如何亦是沙门果摄。颂曰。

   
世道所得断    圣所得杂故


无漏得持故    亦名沙门果


论曰。以世俗道得二果时。此果非唯以世俗道所得择灭为断果性。兼以见道所得择灭於中相杂总成一果。同一果道得所得故。由此契经言。云何一来果。谓断三结薄贪瞋痴。云何不还果。谓断五下结。又世俗道所得择灭。无漏断得所住持故。由此力所持退不命终故。亦得名为沙门果体。此沙门性有异名耶。亦有。云何。颂曰。

   
所说沙门性    亦名婆罗门    亦名为梵轮    真梵所转故


於中唯见道    说名为法轮    由速等似轮    或具辐等故


论曰。即前所说真沙门性。经亦说名婆罗门性。以能遣除诸烦恼故。即此亦说名为梵轮。是真梵王力所转故。佛与无上梵德相应。是故世尊独应名梵。由契经说佛亦名梵亦名寂静亦名清凉。即於此中唯依见道。世尊有处说名法轮。如世间轮有速等相。见道似彼故名法轮。见道如何与彼相似。由速行等似彼轮故。谓见谛道速疾行故。有舍取故。降未伏故。镇已伏故。上下转故。具此五相似世间轮。尊者妙音作如是说。如世间轮有辐等相。八支圣道似彼名轮。谓正见正思惟正勤正念似世轮辐。正语正业正命似毂。正定似辋。故名法轮。宁知法轮唯是见道。憍陈那等见道生时。说名已转正法轮故。云何三转十二行相。此苦圣谛。此应徧知。此已徧知。是名三转。即於如是一一转时。别别发生眼智明觉。说此名曰十二行相。如是三转十二行相谛谛皆有。然数等故。但说三转十二行相。如说二法七处善等。由此三转如次显示见道修道无学道三。毗婆沙师所论如是。若尔三转十二行相非唯见道。如何可说唯於见道立法轮名。是故唯应即此三转十二行相所有法门名为法轮可应正理。如何三转。三周转故。如何具足十二行相。三周循历四圣谛故。谓此是苦此是集此是灭此是道。此应徧知。此应永断。此应作证。此应修习。此已徧知。此已永断。此已作证。此已修习。云何名转。由此法门徃他相续令解义故。或诸圣道皆是法轮。於所化生身中转故。於他相续见道生时。已至转初故名已转。何沙门果依何界得。颂曰。

   
三依欲後三    由上无见道


无闻无缘下    无厌及经故


论曰。前三但依欲界身得。得阿罗汉依三界身。前之二果未离欲故非依上得理且可然。第三云何非依上得。由理教故。且理云何。依上界身无见道故。非离见道已离欲者可有超证不还果义。何缘上界必无见道。且无色中无正闻故。又彼界中不缘下。可见言异生着胜定乐。又无苦受不生厌故。非无有厌能得见道。教复云何。由经说故。经言。有五补特伽罗。此处通达彼处究竟。所谓中般乃至上流。此通达言唯目见道。是证圆寂初加行故。由此见道上界定无。


冠导阿毗达磨俱舍论卷第二十四(说一切有部)

Tags: 责任编辑:思过黑鹰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大发趣论注 【一卷】 下一篇大藏经补编 第07册 目录
清净莲海佛学网: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交流论坛 联系我们
本站声明:本站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如侵犯了你的版权,请你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消息后24小时内删除。
清净莲海佛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