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邢台北盆水龙泉寺 09-17
·邢台泰兴寺 09-17
·邢台观音寺 09-17
·邢台天宫寺 09-17
·邢台天元普贤寺 09-17
·邢台石佛寺 09-17
·邢台北和寺 09-17
·邢台法灵寺 09-17
·邢台宁晋县云台寺 09-17
·邢台普光寺 09-17

文库热门

·邢台北盆水龙泉寺 09-17
·邢台泰兴寺 09-17
·邢台观音寺 09-17
·邢台天宫寺 09-17
·邢台天元普贤寺 09-17
·邢台石佛寺 09-17
·邢台北和寺 09-17
·邢台法灵寺 09-17
·邢台宁晋县云台寺 09-17
·邢台普光寺 09-17

TOP

三界智大长老(Nyanatiloka Mahathera) 文集(一)
2019-02-07 18:08:03 来源:清净莲海佛学网 作者: 【 】 浏览:554次 评论:0

三界智大长老(Nyanatiloka Mahathera)



三界智大长老(NyanatilokaMahathera,1878年2月19日生于德国的威斯巴登市(Wiesbaden);1957年5月28日逝于锡兰的科伦坡),他生为AntonGueth家族中的一员,是现代西方人当中最早成为比库的人之一(得到完整出家人身份的佛教僧侣)。

 

早年的生活和教育


三界智生于1878年2月19日,出生地是德国的威斯巴登市, 在家时名为Anton Walther FlorusGueth。他的父亲是AntonGueth,是一位教授,也是威斯巴登市一所市营中学的负责人,同时还是一位私人顾问。他的母亲名叫PaulaAuffahrt,习于钢琴演奏,并在Kassel的皇家宫廷剧院里演唱。


他于1888年至1896年之间,就学于威斯巴登市的Konigliche理科中学(皇家中学)。从1896年至1898年,他接受音乐理论和作曲方面的私塾教育,同时还包括了小提琴、钢琴、中提琴和单簧管的演奏。从1889年至1900年,他在法兰克福的Hoch'sches音乐学院(HockConservatory)学习音乐和作曲理论,以及小提琴和钢琴的演奏。从1900年至1902年他在巴黎音乐学院(ParisConservatoire)跟随Charles-Marie Widor学习作曲。


他的童年时光是幸福的。在还是小孩的时候,三界智就非常喜欢大自然,喜欢一个人待在森林里,也喜欢进行宗教哲学方面的思考。从童年时代到青少年时代,他都接受的是天主教教育,并且相当虔诚。他每天晚上都去教堂,还深入研读了托马斯•A•卡皮斯的《效仿基督(TheImitation ofChrist)》一书。在儿童时代,他的理想是成为一名基督教的传教士去非洲传教;到了青少年时代,他曾经离家跑去Maria-laach修道院做了一名本笃会的修士,但是很快又回来了。从那时候开始,他对独一神的“信仰”逐渐转变成了某种泛神主义的倾向,并且受到了当时流行的Weltschmerz思潮(厌世主义)的影响。从17岁开始,他就成了一名素食主义者,并且不再抽烟和饮酒。


在15岁左右,他开始“对伟大的音乐家,尤其是作曲家,抱有近乎像对神一样的敬仰,认为他们是最高的神圣和庄严的展示者”,并且广泛地结交那些音乐领域的神童。他自己也谱写了一些管弦乐的曲段,在1897年,他创作的第一部作品,名为《Legende(传奇)》,由威斯巴登市的Kurhaus管弦乐团进行演奏。


在几乎同一个时期,他对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研究了柏拉图的《斐多篇(Phaedo)》、笛卡尔的作品、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Critiqueof Pure Reason)》、冯•哈特曼(vonHartmann)的作品,尤其还包括了叔本华的作品。同时他也对不同的语言、不同的国家以及人民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在一家素食店里,他听了神智学(Theosophical)讲师EdwinBohme作的有关佛教的一次演讲,这次演讲使得他马上成为了一名热忱的佛教徒。第二天,他的小提琴教师给了他一本SubhadraBhikshu写的《佛教徒教义问答》,还有另外一本有关佛教的书,这些让他萌生了到亚洲去做一名佛教僧人的想法。在巴黎跟随著名的作曲家Charles-Marie Widor学过作曲之后,他在法兰西、阿尔及利亚和土耳其的数个管弦乐团中进行演奏。


1902年,他怀着想要去印度做一名佛教僧人的愿望,从萨洛尼卡(Thessaloniki)出发,经由巴勒斯坦前往开罗。


在开罗、赛德港(Port Said)和孟买(Bombay)通过演奏小提琴赚到足够的资费之后,他就启程前往斯里兰卡。

 

作为佛教僧人的早年岁月


在 1903年他25岁的时候,三界智简短地游访了斯里兰卡,然后继续启程前往缅甸拜见一位英国的佛教僧人:阿难达•美德亚(AnandaMetteyya)比库。1903年9月,在缅甸的Ngda Khi佛塔,他受戒成为上座部的见习僧人(沙马内拉),主持者是尊敬的UAsabha长老。作为一名沙马内拉,他先是和阿难达•美德亚比库在同一间僧房里共住学习了一个月。


在1904年的 1月或是2月,他接受了完整的具足戒,成为一名比库,法名是:Nanatiloka(三界智),戒师是UKumara大长老。尽管他的戒师是一位有名的阿毗达摩诵者,但是他的巴利语和阿比达摩教理却绝大部分都是自学的。1904年晚一些的时候,他游访了新加坡,很可能是想拜访那位爱尔兰比库法界尊者(UDhammaloka)。他先是和法界尊者共住了一段时间,但是对其造诣并没有太高的评价,于是随后他和一位友善但是已婚的日本牧师在一起待了2周。接着为了等船回缅甸,他在吉隆坡一所闲置的锡兰人寺院里住了1个月。在1904年底,他从缅甸仰光启程,和一位印度僧人KosambiDhammananda一道前往上缅甸,后者即是后来的哈佛学者DhammanandaKosambi。在缅甸实皆山区的一个山洞内,他们在一位被视为阿拉汉的僧人指导下,进行定力以及内观方面的禅修训练。


因为想要进一步深入学习巴利语以及巴利文献,他于1905年前往斯里兰卡。在1905年至1906年期间,三界智和一位暹罗王室僧人Jinavaravamsa(这位僧人在家时的名号是:PrisdangJumsai亲王,早先曾担任过第一任遣往欧洲的暹罗外交大使)一起住在Matara附近Galgodiyana岛上的棕榈棚屋里,这个地方被Jinavaravamsa称为Culla-Lanka(“小兰卡”)。通过三界智和Jinavaravamsa在这间寺院里所拍摄的照片来判断,他们当时所修的是通过观察骨骼来洞悉色身的本质,或是在修习死随念。


在“小兰卡”,三界智剃度了两位在家人作为见习僧人 (沙马内拉):一位是荷兰人FransBergendahl,他是一个富商的爱惹事生非的儿子,法名为Sunno。另一位是德国人FritzStange,正在接受邮政部公务员的培训,法名为Sumano。1906年的夏天,三界智尊者回到德国去探望他的父母。Sumano因为患了肺结核亟需治疗,所以也和他同行。他们在10月份又回到了斯里兰卡。


1906年末,三界智尊者一个人回到了缅甸,继续进行翻译巴利三藏增支部的工作。他住在仰光附近的Kyundaw僧院(一座由一位富有的缅甸女士HlaOung夫人供养给阿难达•美德亚和三界智居住的寺院)。他有时也住在位于山区的Maymo。在Kyundaw僧院,他为ScotsmanJ.F.McKechnie授予了沙马内拉的身份,取巴利法名为Sasanavamsa。这个法名在这位沙马内拉受具足戒的时候又改为戒行(Silacara)。他也授予德国人WalterMarkgraf以出家人的身份(Pabbajja),法名为Dhammanusari,后者不久就还俗并返回了德国。


Markgraf后来成为了一名佛教书籍的出版商,并成立了德国巴利学会(DeutschePali Gesellschaft),而三界智则担任了该学会的名誉会长。


1906年,三界智尊者出版了他的第一部德语佛教著作:《佛陀之语(Das Wort desBuddha)》(1927年发行了英文版),并开始了对增支部的翻译工作。三界智尊者在1907年作了他的第一次佛法开示,用的是巴利语。地点是在缅甸毛淡棉佛塔前的一个平台上,由一位缅甸籍的巴利语专家担任翻译。主题是关于“四圣谛”。

 

筹建在欧洲的上座部佛教寺院


回到德国之后,Markgraf筹划在瑞士的南部建立一座佛教的寺院,并且成立了一个筹建小组来落实这项计划。来自Lugano的EnricoBignani(杂志《Coenobium: Rivista Internazionale di LiberiStudi》的发行者)在MonteLema山的山脚下建了一个独立的山地住所,位于Novaggio村附近并能远眺Maggiore湖,于是三界智在1909年底或是1910年初,从缅甸来到了Novaggio。来自Breslau的建筑师Rutch已经设计好了一座寺院,包括给比库居住的小屋在内,计划是让戒行比库以及三界智尊者的其他学生能和他一起住在那里。


三界智尊者的驻留和这项计划引起了新闻媒体的极大关注,数名报刊记者前来采访,报道他以及这座筹建中的寺院。然而,三界智由于当地严寒的气候以及营养不良,患上了严重的支气管炎,因此半年之后,他就和一位德国的见习僧人Ludwig
Stolz(在Novaggio皈依了他)一起离开了Novaggio,计划到意大利或是北非去寻找一个更加合适的地方。住在Novaggio期间,他研究了巴利文语法(Pali-grammatik)并且翻译了阿毗达摩论藏中的《人设施论》。

 

在意大利、突尼斯和瑞士洛桑


在意大利,三界智尊者先是和一位律师一起住在Turin附近的一个小镇子里。后来那个律师试图劝说三界智和他的同伴Stolz通过拉小风琴来谋生,于是他们又启程去了罗马,在那里他们和一位名叫AlessandroCosta的音乐教师住在一起。离开罗马之后,他们前往那不勒斯,再从那不勒斯乘船来到了突尼斯市,在突尼斯市,他们和AlexandraDavid-Neel(第一位进入西藏拉萨的欧洲女性)以及她的丈夫一起住了一周。而后他们又来到Gabes,那里的警察让他们离开突尼斯国。三界智和他的同伴很不愿意离开,因为他们和阿拉伯人相处得非常愉快,据三界智所言,阿拉伯人对他们非常有信心。在又一次拜访AlexandraDavid-Neel之后,他们启程前往洛桑,在那里他们和Monsieur Rodolphe-Adrien Bergier(生于1852,卒年不详)一起住在一个名叫Caritas的佛教禅林里。在Caritas,玻璃画师BartelBauer皈依了三界智,成为一名沙马内拉,法名为Kondanno,很快Kondanno就启程前往斯里兰卡去接受更进一步的教育。德裔美国人Friedrich Beck和另一位名叫Spannring的年轻德国人也在这个时期来到了Caritas。三界智他们后来又去了两次意大利,想找一个合适的可以建寺院的地方,但是都不太如意,于是在1911年4月26日,三界智、Spannring、Stolz、Beck、可能还包括Bergier,一起从Genoa启程,前往斯里兰卡。

 

创建岛上禅林


抵达斯里兰卡之后,三界智尊者住在加勒(Galle)的一栋为Kondanno修建的会堂里。LudwigStolz也在附近的一座寺院里受戒成为沙马内拉,法名为Vappo。三界智从Kondanno处得知,Dodanduva村附近的环礁湖上有一个被荒弃的长满密林的小岛,可能会是一个建禅林的好地方。在考察过这个遍地是蛇的小岛之后,征得了当地居民的同意,5间简单的木质棚屋被搭盖了起来。刚好在1911年的年度雨安居(Vassa)开始之前(从7月份满月日之后的第一天开始),三界智和他的同伴们搬上了这座小岛。这个禅林被命名为“岛上禅林”。1914年Bergier从土地持有者手中买下了这座小岛,供养给三界智。


1911年9 月,AlexandraDavid-Neel来到了岛上禅林,跟随三界智学习巴利文,期间和这个禅林的主要资助者:法医Wijeyesekera住在一起。在这段时期,岛上禅林的来访者还包括了AnagarikaDhammapala和德国的外交大使。在1911年到1914年期间,有好几位西方人——4位德国人、1位德裔美国人、和1位澳大利亚人——在岛上禅林受戒出家。1913年,三界智决定对斯里兰卡的“无种姓者(贱民)”:罗迪雅(Rodiya)族人进行传教,一开始是在Kandy以西大概20公里的Kadugannava地区。一批罗迪雅族人来到岛上禅林生活和学习。罗迪雅族族长的儿子皈依了三界智,受戒成为沙马内拉,法名为Nanaloka。在三界智逝世之后,他就成为岛上禅林的下一任住持。三界智曾经提到过,对岛上禅林实行的种姓平等主义,有出现过一些反对的声音。

 

在锡金


1914 年,三界智在前往西藏的途中游访了锡金。在锡金首府Gantok,他拜访了锡金学者、翻译家Kazi DawaSamdup以及锡金王公。随后他前往Tumlong寺,AlexandraDavid-Neel和Silacara比库当时就住在那里,第二天他又回到了Gangtong。由于路费紧张,三界智不得不返回锡兰。两位西藏人追随他回到了斯里兰卡,在岛上禅林受戒成为比库。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1914年,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三界智尊者被占据斯里兰卡的英国人拘禁,并遣送往澳大利亚(1915年);获释之后他前往中国,在中国又被拘禁(在中国作为德国的敌对方加入这场战争之后),并在1919年和其他德国人一起被遣送回德国。

 

在日本


1920年,由于英国人统治下的斯里兰卡拒绝三界智尊者入境,他又在日本的大学里教了5年书。

 

回到斯里兰卡和岛上禅林


1926年,他获准回到了岛上禅林。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1939年,随着英国对纳粹德国宣战,三界智和其他在斯里兰卡的德裔又再一次地被拘禁了。先是关押在斯里兰卡,而后转移到印度(1941年)。1948年,他才又获准回到斯里兰卡。

 

第六次结集


1954年,三界智尊者和向智尊者(三界智的学生)作为仅有的2位西方国家比库,受邀参加在缅甸举行的第六次佛教结集。

 


逝世


他在1957年的5月28日,逝世于斯里兰卡的科伦坡,斯里兰卡为他举行了国葬。

 

传记


三界智长老德语自传的英文版——包括了从他在德国的儿童时代,一直到1926年放逐后又回到锡兰的这段时间;在1948年由他自己完稿,但大部分内容是基于在1926年写好的草稿——作为《三界智的一生:一位西方佛教先驱者的传记》的一部分出版(由Nyanatusita比库和HellmuthHecker撰写与编集,BPS,Kandy,2009年)。这部综合传记的内容包括:简介、大型目录、学生名表、三界智的生平传记、照片、以及有关早年德国和西方佛教初期历史的详细资料。

 

著作


英文著作:


·《佛陀之语:从巴利经典的角度概述佛陀的伦理-哲学体系》 (1906, 1927, 1967 (14th ed.), 1981,2001) )


·《阿比达摩藏导读》(1938, 1957, 1971, 1983, 2009)


·《佛教辞典:佛教术语和教义手册》 (1952, 1956, 1972, 1980, 1988, 1997, 2004)


·《佛陀的解脱之道:从经藏角度进行的系统性阐述》 (1952, 1959, 1969, 1982, 2000)


·《佛教的基石:4堂讲座》 (1994)

 

德文译注:


·三藏经典《增支部》


·类同经典《弥林达问经》·后世经典的《清静道论》自传和传记


·《三界智的一生:一位西方佛教先驱者的传记》(The Life of Nyanatiloka: The Biography of aWestern Buddhist Pioneer Bhikkhu Nyanatusita and Hellmuth Hecker(Kandy, 2009))

Tags: 责任编辑:思过黑鹰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佛陀的古道 下一篇觉者之言
清净莲海佛学网: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交流论坛 联系我们
本站声明:本站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如侵犯了你的版权,请你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消息后24小时内删除。
清净莲海佛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