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忻州市五台山普乐寺   &nb 05-16
·忻州市五台山普安寺(普庵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狮子窝大护国文殊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法喜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弥陀院 05-16
·忻州市五台山真容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东台顶望海寺 05-16
·五台山南台顶普济寺 05-15
·忻州市五台山西台顶法雷寺 05-15
·忻州市五台山北台顶灵应寺 05-15

文库热门

·忻州市五台山普乐寺   &nb 05-16
·忻州市五台山普安寺(普庵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狮子窝大护国文殊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法喜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弥陀院 05-16
·忻州市五台山真容寺 05-16
·忻州市五台山东台顶望海寺 05-16
·五台山南台顶普济寺 05-15
·忻州市五台山西台顶法雷寺 05-15
·忻州市五台山北台顶灵应寺 05-15

TOP

根本法门经
2019-03-18 11:31:01 来源:清净莲海佛学网 作者: 【 】 浏览:254次 评论:0

根本法门经
       

作者:玛欣德尊者


  译自《中部》第1经。世尊在本经中用八种方法教导一切法的根本法门,依次说明凡夫、有学、阿拉汉和正自觉者四类人对地、水、火、风、生类、天人、生主、梵天、光音天、遍净天、广果天、胜者天、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所见、所闻、所觉、所知、单一、多样、一切和涅槃的看法。凡夫因未遍知故,对它们生起种种有身见,其余三类圣者因遍知等故,不会对它们生起有身见。

 

礼敬彼世尊、阿拉汉、正自觉者!

  
根本法门经1


  1.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在伍咖他的幸福林沙喇王树下。


  于其处,世尊对比库2们说:“诸比库。”那些比库回答世尊:“尊者。”世尊如此说:


  “诸比库,我将对你们说一切法的根本法门。谛听,善作意之!我要说了!”


  那些比库回答世尊:“是的,尊者。”


  世尊如是說:2.“在此,诸比库,无闻的凡夫不见诸圣者,不熟知圣法,不受圣法调教;不见诸善士3,不熟知善士法,不受善士法调教。对地认为地4,对地认为地而设想为地,设想于地,设想由地,设想地是我的5,喜欢于地。其因为何?我说他未遍知6故。对水认为水,对水认为水而设想为水,设想于水,设想由水,设想水是我的,喜欢于水。其因为何?我说他未遍知故。


  对火认为火,对火认为火而设想为火,设想于火,设想由火,设想火是我的,喜欢于火。其因为何?我说他未遍知故。


  对风认为风,对风认为风而设想为风,设想于风,设想由风,设想风是我的,喜欢于风。其因为何?我说他未遍知故。


  3.对生类7认为生类,对生类认为生类而设想为生类,设想于生类,设想由生类,设想生类是我的,喜欢于生类。其因为何?我说他未遍知故。


  对天人8认为天人,对天人认为天人而设想为天人,设想于天人,设想由天人,设想天人是我的,喜欢于天人。其因为何?我说他未遍知故。


  对生主9认为生主,对生主认为生主而设想为生主,设想于生主,设想由生主,设想生主是我的,喜欢于生主。其因为何?我说他未遍知故。


  对梵天10认为梵天,对梵天认为梵天而设想为梵天,设想于梵天,设想由梵天,设想梵天是我的,喜欢于梵天。其因为何?我说他未遍知故。


  对光音天11认为光音天,对光音天认为光音天而设想为光音天,设想于光音天,设想由光音天,设想光音天是我的,喜欢于光音天。其因为何?我说他未遍知故。


  对遍净天12认为遍净天,对遍净天认为遍净天而设想为遍净天,设想于遍净天,设想由遍净天,设想遍净天是我的,喜欢于遍净天。其因为何?我说他未遍知故。


  对广果天13认为广果天,对广果天认为广果天而设想为广果天,设想于广果天,设想由广果天,设想广果天是我的,喜欢于广果天。其因为何?我说他未遍知故。


  对胜者天14认为胜者天,对胜者天认为胜者天而设想为胜者天,设想于胜者天,设想由胜者天,设想胜者天是我的,喜欢于胜者天。其因为何?我说他未遍知故。


  4.对空无边处天认为空无边处天,对空无边处天认为空无边处天而设想为空无边处天,设想于空无边处天,设想由空无边处天,设想空无边处天是我的,喜欢于空无边处天。其因为何?我说他未遍知故。


  对识无边处天认为识无边处天,对识无边处天认为识无边处天而设想为识无边处天,设想于识无边处天,设想由识无边处天,设想识无边处天是我的,喜欢于识无边处天。其因为何?我说他未遍知故。


  对无所有处天认为无所有处天,对无所有处天认为无所有处天而设想为无所有处天,设想于无所有处天,设想由无所有处天,设想无所有处天是我的,喜欢于无所有处天。其因为何?我说他未遍知故。


  对非想非非想处天认为非想非非想处天,对非想非非想处天认为非想非非想处天而设想为非想非非想处天,设想于非想非非想处天,设想由非想非非想处天,设想非想非非想处天是我的,喜欢于非想非非想处天。其因为何?我说他未遍知故。


  5.对所见15认为所见,对所见认为所见而设想为所见,设想于所见,设想由所见,设想所见是我的,喜欢于所见。其因为何?我说他未遍知故。对所闻16认为所闻,对所闻认为所闻而设想为所闻,设想于所闻,设想由所闻,设想所闻是我的,喜欢于所闻。其因为何?我说他未遍知故。


  对所觉17认为所觉,对所觉认为所觉而设想为所觉,设想于所觉,设想由所觉,设想所觉是我的,喜欢于所觉。其因为何?我说他未遍知故。


  对所知18认为所知,对所知认为所知而设想为所知,设想于所知,设想由所知,设想所知是我的,喜欢于所知。其因为何?我说他未遍知故。


  6.对单一19认为单一,对单一认为单一而设想为单一,设想于单一,设想由单一,设想单一是我的,喜欢于单一。其因为何?我说他未遍知故。对多样20认为多样,对多样认为多样而设想为多样,设想于多样,设想由多样,设想多样是我的,喜欢于多样。其因为何?我说他未遍知故。对一切21认为一切,对一切认为一切而设想为一切,设想于一切,设想由一切,设想一切是我的,喜欢于一切。其因为何?我说他未遍知故。对涅槃22认为涅槃,对涅槃认为涅槃而设想为涅槃,设想于涅槃,设想由涅槃,设想涅槃是我的,喜欢于涅槃。其因为何?我说他未遍知故。

  
——第一种方法凡夫之地节结束

 

  7.诸比库,若比库是有学23,其心尚未到达而希望住于无上解缚安稳24。他对地证知为地,对地证知为地而不设想为地,不设想于地,不设想由地,不设想地是我的,不喜欢于地。其因为何?我说他主„„梵天„„光音天„„遍净天„„广果天„„胜者天„„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所见„„所闻„„所觉„„所知„„单一„„多样„„一切„„对涅槃证知为涅槃,对涅槃证知为涅槃而不设想为涅槃,不设想于涅槃,不设想由涅槃,不设想涅槃是我的,不喜欢于涅槃。其因为何?我说他应遍知故。

  
——第二种方法有学之地节结束

 

  8.诸比库,若比库是阿拉汉、漏尽者25,已具足住26,应作已作27,已舍重担28,得达己利29,灭尽有结30,正智31解脱。他也对地证知为地,对地证知为地而不设想为地,不设想于地,不设想由地,不设想地是我的,不喜欢于地。其因为何?我说他已遍知故。


  对水„„火„„风„„生类„„天人„„生主„„梵天„„光音天„„遍净天„„广果天„„胜者天„„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所见„„所闻„„所觉„„所知„„单一„„多样„„一切„„对涅槃证知为涅槃,对涅槃证知为涅槃而不设想为涅槃,不设想于涅槃,不设想由涅槃,不设想涅槃是我的,不喜欢于涅槃。其因为何?我说他已遍知故。

  
——第三种方法漏尽者之地节结束

 

  9.诸比库,若比库是阿拉汉、漏尽者,已具足住,应作已作,已舍重担,得达己利,灭尽有结,正智解脱。他也对地证知为地,对地证知为地而不设想为地,不设想于地,不设想由地,不设想地是我的,不喜欢于地。其因为何?灭尽贪、已离贪故。


  对水„„火„„风„„生类„„天人„„生主„„梵天„„光音天„„遍净天„„广果天„„胜者天„„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所见„„所闻„„所觉„„所知„„单一„„多样„„一切„„对涅槃证知为涅槃,对涅槃证知为涅槃而不设想为涅槃,不设想于涅槃,不设想由涅槃,不设想涅槃是我的,不喜欢于涅槃。其因为何?灭尽贪、已离贪故。

  
——第四种方法漏尽者之地节结束

 

  10.诸比库,若比库是阿拉汉、漏尽者,已具足住,应作已作,已舍重担,得达己利,灭尽有结,正智解脱。他也对地证知为地,对地证知为地而不设想为地,不设想于地,不设想由地,不设想地是我的,不喜欢于地。其因为何?灭尽嗔、已离嗔故。


  对水„„火„„风„„生类„„天人„„生主„„梵天„„光音天„„遍净天„„广果天„„胜者天„„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所见„„所闻„„所觉„„所知„„单一„„多样„„一切„„对涅槃证知为涅槃,对涅槃证知为涅槃而不设想为涅槃,不设想于涅槃,不设想由涅槃,不设想涅槃是我的,不喜欢于涅槃。其因为何?灭尽嗔、已离嗔故。

  
——第五种方法漏尽者之地节结束

 

  11.诸比库,若比库是阿拉汉、漏尽者,已具足住,应作已作,已舍重担,得达己利,灭尽有结,正智解脱。他也对地证知为地,对地证知为地而不设想为地,不设想于地,不设想由地,不设想地是我的,不喜欢于地。其因为何?灭尽痴、已离痴故。


  对水„„火„„风„„生类„„天人„„生主„„梵天„„光音天„„遍净天„„广果天„„胜者天„„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所见„„所闻„„所觉„„所知„„单一„„多样„„一切„„对涅槃证知为涅槃,对涅槃证知为涅槃而不设想为涅槃,不设想于涅槃,不设想由涅槃,不设想涅槃是我的,不喜欢于涅槃。其因为何?灭尽痴、已离痴故。


——第六种方法漏尽者之地节结束

 

  12.诸比库,如来、阿拉汉、正自觉者对地证知为地,对地证知为地而不设想为地,不设想于地,不设想由地,不设想地是我的,不喜欢于地。其因为何?我说如来已遍知尽故。


  对水„„火„„风„„生类„„天人„„生主„„梵天„„光音天„„遍净天„„广果天„„胜者天„„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所见„„所闻„„所觉„„所知„„单一„„多样„„一切„„对涅槃证知为涅槃,对涅槃证知为涅槃而不设想为涅槃,不设想于涅槃,不设想由涅槃,不设想涅槃是我的,不喜欢于涅槃。其因为何?我说如来已遍知尽故。


——第七种方法如来之地节结束

 

  13.诸比库,如来32、阿拉汉、正自觉者33对地证知为地,对地证知为地而不设想为地,不设想于地,不设想由地,不设想地是我的,不喜欢于地。其因为何?因如是知:‘喜为苦之根34;从有而生,有生类之老、死。35’因此,诸比库,我说如来已尽、离、灭、舍、弃一切爱,已证正觉于无上正自觉。


  对水„„火„„风„„生类„„天人„„生主„„梵天„„光音天„„遍净天„„广果天„„胜者天„„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所见„„所闻„„所觉„„所知„„单一„„多样„„一切„„对涅槃证知为涅槃,对涅槃证知为涅槃而不设想为涅槃,不设想于涅槃,不设想由涅槃,不设想涅槃是我的,不喜欢于涅槃。其因为何?因如是知:‘喜为苦之根;从有而生,有生类之老、死。’因此,诸比库,我说如来已尽、离、灭、舍、弃一切爱,已证正觉于无上正自觉。”


——第八种方法如来之地节结束


  世尊如此说。那些比库不欢喜世尊之所说。36


——根本法门经结束——

  
玛欣德比库敬译

  
2009-09-24

  
--------------------------------------------------------------------------------


  1根本法门经 (Må lapariyà yasuttaü ):译自《中部》第 1 经。


  世尊在本经中用八种方法教导一切法的根本法门,依次说明凡夫、有学、阿拉汉和正自觉者四类人对地、水、火、风、生类、天人、生主、梵天、光音天、遍净天、广果天、胜者天、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所见、所闻、所觉、所知、单一、多样、一切和涅槃的看法。凡夫因未遍知故,对它们生起种种有身见,其余三类圣者因遍知等故,不会对它们生起有身见。


  2比库:巴利语 bhikkhu 的音译,有行乞者、持割截衣者、见怖畏等义。即于世尊正法、律中出家并达上的男子。


  汉传佛教依梵语 bhikù u 音译为比丘、苾刍等,含有破恶、怖魔、乞士等义。其音、义皆与巴利语有所不同。


  现在使用“比库”指称巴利语传承的佛世比库僧众及南传上座部比库僧众;而使用“比丘”“比丘尼”指称源自梵语系统的北传僧尼。


  3 诸圣者(ariyà naü ):指佛陀、独觉佛和佛弟子。诸善士(sappurisà naü ):独觉佛和如来弟子。或者说佛陀、独觉佛和佛弟子都是圣者和善士。


  4地认为地 (pañhaviü pañhavito sa¤ jà nà ti):有四种地:相地(lakkhaõ a-pañhavã):拥有硬、坚性的地界。有成份之地(sasambhà rapañhavã):土地,或头发等二十身分,以及外在的铁、铜等。所缘地(à rammaõ a-pañhavã):修地遍时地的遍相。假名地(sammutipañhavã):得地遍禅那者投生到天界名为地天,即假名地。凡夫以颠倒想认为所有这些地为地。


  5设想为地(pañhaviü ma¤ ¤ ati):设想我是地。设想于地(pañhaviyàma¤ ¤ ati):设想我在地中。设想从地(pañhavito ma¤ ¤ ati):设想我从地而生。设想地是我的(pañhaviü meti ma¤ ¤ ati):贪爱一切内外之地为我的,例如我的头发、我的体毛、我的铁、我的铜等。


  6未遍知 (apari¤ ¤ taü ):有三种遍知:知遍知(¤ à tapari¤ ¤ à ):遍知地界,辨识此是内地界,此外地界,此是其特相,此是其作用、现起、足处。


  度遍知(tãraõ apari¤ ¤ à ):如此了知后通过无常、苦、病等四十二行相审度地界。断遍知(pahà napari¤ ¤ à ):如此审度后以最高的圣道舍断对地界的欲贪。或以名色差别智、缘摄受智为知遍知,以聚思维等随顺完成为度遍知,道智为断遍知。他以此三种遍知而遍知地。但凡夫没有这些遍知,以未遍知故,才设想地和喜欢于地。


  对下面的水、火、风、生类、天人等也应如此理解。


  7生类 (bhå ta):在此指四大王天以下的有情众生。


  8天人 (deve):除了他化自在天界的魔王及其眷属之外的其余六欲界诸天。


  9生主 (pajà patiü ):魔王为生主。在此当知包括魔王和魔眷。


  10梵天 (brahmaü ):在此只是指初禅地的梵天,包括大梵天、梵辅天和梵众天。


  11光音天(à bhassare):包括一切第二禅地的少光天、无量光天和光音


  12遍净天(subhakiõ he):包括一切第三禅地的少净天、无量净天和遍净天


  13广果天(vehapphale):第四禅地的梵天。


  14胜者天(abhibhuü ):指无想有情天。


  15 所见 (diññhaü ):以肉眼所看见的和以天眼所看见的。在此指色处。


  16所闻 (sutaü ):以肉耳所听闻的和以天耳所听闻的。在此指声处。


  17所觉 (mutaü ):包括所觉、所想,即前往接触的意思,诸根与诸所缘彼此互相连结而识知。在此指香、味、触处。


  18所知 (vi¤ ¤ à taü ):以心识知。在此指其余七处,或指法所缘。


  19单一 (ekattaü ):指入定者。


  20多样 (nà nattaü ):指未入定者。


  21 一切 (sabbaü ):将一切有身分为两种后,现在再统一为一种来显示。


  22涅槃 (nibbà naü ):在此的涅槃是指“现法涅槃”(diññhadhamma-nibbà na),即如顺世外道等所认为的拥有和享受五欲为获得最高的现法涅槃。


  23有学 (sekho):又作学人。已获得学人法者为有学。修学增上戒、增上心、增上慧者为有学。修学八圣道者为有学。在此是指从证得入流道直至阿拉汉道的七种有学圣者。


  24解缚安稳 (yogakkhemaü ):从四种缚中安稳、不追随。在此是指阿拉汉。


  25 漏尽者 (khãõ à savo):阿拉汉因已灭尽、舍断、正断、止息四种漏——欲漏、有漏、见漏和无明漏,故称漏尽者。


  26已具足住 (vusitavà ):已住、遍住于尊重共住、圣道共住等十种圣住。他们已纯熟地住于所住为“已具足住”。


  27应作已作 (katakaraõ ãyo):从凡夫的善行开始,对七有学、四圣道等所应作的皆已完成,即漏尽者对一切所应作的修学皆已完成、已圆满,再没有更高的应作,已证得苦尽。


  28已舍重担 (ohitabhà ro):他已经放下、舍弃、放弃三种重担——蕴重担、烦恼重担和行作重担。


  29得达己利 (anuppattasadattho):已达成了自己的理想、最终目标,即已证得阿拉汉。


  30灭尽有结 (parikkhãõ abhavasaü yojano):阿拉汉已灭尽、舍断、以智火烧毁连结、系缚有情生命的“有结”。


  31正智 (sammada¤ ¤ à ):对诸蕴的积聚义、诸处的范围义、诸界的元素义,苦的逼迫义、集的起源义、灭的寂静义、道的照见义,一切行无常等如此区分,通过智慧正确、如实地了知、思量、分别、明了。


  32如来 (tathà gato):以八种原因称世尊为如来:如实而来;如实而去;如实相而来;对如实法真实证正觉;如实教示;如实教说;如所作者;如实胜利。


  33正自觉者 (sammà sambuddho):正确地、自己觉悟了一切法为正自觉者。


  34喜为苦之根 (nandã dukkhassa må laü ):前世对生命的喜爱是今生五蕴的根本。


  35从有而生,有生类的老死 (bhavà jà ti, bhå tassa jarà maraõ aü ):因欲有而有果报五蕴的出生。因为生有,有情生类的诸蕴即有老、死。


  36由于当时听闻此经的那些比库无智,他们听不明白此经的意义,所以不欢喜。后来,世尊又在韦沙离城的果德玛咖庙为这些比库开示《果德玛咖经》,他们听了该经后,全都证得了阿拉汉果连同无碍解智。

Tags: 责任编辑:思过黑鹰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修学佛法的方法和利益 下一篇小诵经注
清净莲海佛学网: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交流论坛 联系我们
本站声明:本站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如侵犯了你的版权,请你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消息后24小时内删除。
清净莲海佛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