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忻州市钟楼寺 05-04
·阳泉市郊区辛兴圣泉寺 05-04
·阳泉市平定县洪济禅 05-04
·阳泉市报国寺 05-04
·阳泉市平定县寿圣寺 05-04
·阳泉市平定县资福寺 05-04
·阳泉市盂县文殊寺 05-04
·阳泉市矿区释迦寺 05-04
·阳泉市西烟镇麦坡村玉佛寺 05-04
·阳泉市郊区半坡王兰寺 05-04

文库热门

·忻州市钟楼寺 05-04
·阳泉市郊区辛兴圣泉寺 05-04
·阳泉市平定县洪济禅 05-04
·阳泉市报国寺 05-04
·阳泉市平定县寿圣寺 05-04
·阳泉市平定县资福寺 05-04
·阳泉市盂县文殊寺 05-04
·阳泉市矿区释迦寺 05-04
·阳泉市西烟镇麦坡村玉佛寺 05-04
·阳泉市郊区半坡王兰寺 05-04

TOP

巴利经论选译(三)
2019-04-28 15:01:55 来源:清净莲海佛学网 作者: 【 】 浏览:1621次 评论:0

(三)中部 第六 假如希望经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在沙瓦提,遮答林给孤独园。


  在那裡,世尊称呼比库们:「诸比库。」那些比库回答世尊:「尊者。」世尊(如)此说:「诸比库,你们应当安住于戒具足、巴帝摩卡具足;应当安住于巴帝摩卡防护律仪,正行与行处具足,对于微细的罪过也见其怖畏;应当受持学习诸学处。


  诸比库,假如有比库希望:『愿诸同梵行者喜爱、欢喜、敬重、尊敬我』者,他应当圆满戒(silesvevassa paripurakari),内心修习止(ajjhattam cetosamathamanuyutto),不轻视禅那(anirakatajjhano),拥有观(vipassanaya samannagato),住在〔增长(bruheta)〕空闲处(subbagaranam)。


  诸比库,假如有比库希望:『愿我获得衣、钵食、坐卧具、病缘的资具药品』者,他应当圆满戒,内心修习止,不轻视禅那,拥有观,住在〔增长〕空闲处。


  诸比库,假如有比库希望:『凡(布施)使我受用衣、钵食、坐卧具、病缘的资具药品的施主们,愿他们能得大果报、大利益』者,他应当圆满戒,内心修习止,不轻视禅那,拥有观,住在〔增长〕空闲处。


  诸比库,假如有比库希望:『凡是我的已去世之亲族、血亲及先亡们,当他们以欢喜〔净信〕心忆念我者,愿他们能得大果报、大利益』者,他应当圆满戒,内心修习止,不轻视禅那,拥有观,住在〔增长〕空闲处。


  诸比库,假如有比库希望:『愿我是不乐与乐著的征服者;愿不乐无法征服我;愿我能屡屡战胜所生起的不乐而安住』者,他应当圆满戒,内心修习止,不轻视禅那,拥有观,住在〔增长〕空闲处。


  诸比库,假如有比库希望:『愿我是怖畏与恐惧的征服者;愿怖畏与恐惧无法征服我;愿我能屡屡战胜所生起的怖畏与恐惧而安住』者,他应当圆满戒,内心修习止,不轻视禅那,拥有观,住在〔增长〕空闲处。


  诸比库,假如有比库希望:『愿我随所欲得、不难获得、轻易获得四禅增上心现法乐住』者,他应当圆满戒,内心修习止,不轻视禅那,拥有观,住在〔增长〕空闲处。


  诸比库,假如有比库希望:『凡寂静、解脱、超越诸色的无色,愿我以(名)身触后而安住』者,他应当圆满戒,内心修习止,不轻视禅那,拥有观,住在〔增长〕空闲处。【34】


  诸比库,假如有比库希望:『愿我遍尽三结,是预流者,不堕恶趣,决定(趣)正觉的彼岸』者,他应当圆满戒,内心修习止,不轻视禅那,拥有观,住在〔增长〕空闲处。


  诸比库,假如有比库希望:『愿我遍尽三结,薄贪、瞋、痴,是一来者,只来了此世间一次后,能作(证)苦边〔苦的尽头〕』者,他应当圆满戒,内心修习止,不轻视禅那,拥有观,住在〔增长〕空闲处。


  诸比库,假如有比库希望:『愿我遍尽五下分结,化生在该处而般涅槃,不由(该处)还来(此)世界』者,他应当圆满戒,内心修习止,不轻视禅那,拥有观,住在〔增长〕空闲处。


  诸比库,假如有比库希望:『愿我能体验各种神变:我能从一身变成多身,从多身变成一身;自在地出现与隐没;毫无障碍地穿过城墙、壁垒、山丘,犹如穿过空间一般;钻入与钻出土地,犹如出入于水一般;在水面上行走而不会沉没,犹如在地上行走一般;可以盘腿坐著遨游于空中,犹如飞鸟一般;可以以手接触、摸触日月,如此大神通,如此大威力;即使是梵天界,愿我能以身体自在地前往』者,他应当圆满戒,内心修习止,不轻视禅那,拥有观,住在〔增长〕空闲处。


  诸比库,假如有比库希望:『愿我以清净、超越人耳的天耳界,能够听见两种声音:天界与人界(的声音),凡是远处与近处(的声音都能够听见)』者,他应当圆满戒,内心修习止,不轻视禅那,拥有观,住在〔增长〕空闲处。


  诸比库,假如有比库希望:『愿我能够了解其他有情与其他人的心。对于有贪欲的心,我能了解为「有贪欲的心」;对于无贪欲的心,我能了解为「无贪欲的心」。对于有瞋恨的心,我能了解为「有瞋恨的心」;对于无瞋恨的心,我能了解为「无瞋恨的心」。对于有愚痴的心,我能了解为「有愚痴的心」;对于无愚痴的心,我能了解为「无愚痴的心」。对于狭隘的心,我能了解为「狭隘的心」;对于散乱的心,我能了解为「散乱的心」。对于广大的心,我能了解为「广大的心」;对于不广大的心,我能了解为「不广大的心」。对于有上的心,我能了解为「有上的心」;对于无上的心,我能了解为「无上的心」。对于得定的心,我能【35】了解为「得定的心」;对于未得定的心,我能了解为「未得定的心」。对于解脱的心,我能了解为「解脱的心」;对于未解脱的心,我能了解为「未解脱的心」』者,他应当圆满戒,内心修习止,不轻视禅那,拥有观,住在〔增长〕空闲处。


  诸比库,假如有比库希望:『愿我能够回忆(自己)的许多过去生,即:一生;两生;三、四或五生;十、二十、三十、四十或五十生;一百生、一千生、十万生;许多成劫、许多坏劫、许多成劫与坏劫。(他忆念):「在那样的地方,我有如此的名字,如此的姓,如此的长相;(吃)如此的食物,经历如此的苦乐,有如此长的寿命。那一生死亡之后,我又投生于某处,在那一生,我有如此的名字,如此的姓,如此的长相;(吃)如此的食物,经历如此的苦乐,有如此长的寿命。那一生死亡之后,我又投生于此处。」愿我能如此忆念许多过去生的生活方式与境遇』者,他应当圆满戒,内心修习止,不轻视禅那,拥有观,住在〔增长〕空闲处。


  诸比库,假如有比库希望:『愿我以清净的、超越人眼的天眼,能见到有情的死亡与再度投生之时:低贱与高贵、美丽与丑陋、善趣与恶趣;我能了解有情如何依照自己的业而承受(果报):「这些有情具有身恶行、具有口恶行、具有意恶行,是诽毁诸圣者,是持邪见者,受持邪见而造业者,他们在身坏命终、死亡之后投生于苦处、恶趣、苦界、地狱。而其他这些有情具有身善行、具有口善行、具有意善行,是不诽毁诸圣者,是持正见者,受持正见而造业者,他们在身坏命终、死亡之后投生于善趣、天界。」如此愿我以清净的、超越人眼的天眼,能见到有情的死亡与再度投生之时:低贱与高贵、美丽与丑陋、善趣与恶趣;我能了解有情如何依照自己的业而承受(果报)』者,他应当圆满戒,内心修习止,不轻视禅那,拥有观,住在〔增长〕空闲处。


  诸比库,假如有比库希望:『愿我灭尽诸漏,无漏心解脱、慧解脱,在现法以自证知作【36】证后而具足住』者,他应当圆满戒,内心修习止,不轻视禅那,拥有观,住在〔增长〕空闲处。


  『诸比库,你们应当安住于戒具足、巴帝摩卡具足;应当安住于巴帝摩卡防护律仪,正行与行处具足,对于微细的罪过也见其怖畏;应当受持学习诸学处。』如此所说的,乃是缘于此而说的。」


  世尊说了这(话后),那些比丘愉悦,对世尊所说(的话)欢喜。


  Bhikkhu Santagavesaka  觅寂比库 2008.7.2.译


  
中部 第六 假如希望经註(âkaïkheyyasuttavaõõanà)


(MA.i,p.153.)


    「如是我闻(Eva§ me suta§)」─即《假如希望经》。


    此中,「戒具足(sampannasãla)」有三种具足(sampanna):遍满、具有,与甘味。


    此中,「稻田(的稻穀)已具足,高希雅(kosiya猫头鹰),诸鸚鵡在啄食, 婆罗门,我来告知你,不想阻碍他。 」


    这是指圆满的具足(sampanna)。


    在「以此巴帝摩卡律仪的具备、具有、获得、得达、具足、成就、拥有。 」这是指具有【154】的具足(sampanna)。


    在「尊者,在此大地地面的最下层有甘美的(地)味,正如蜂蜜一般的清净食味。 」这是指甘味的具足(sampanna)。


    遍满具足(sampanna)或具有的具足(sampanna)即是这裡(具足的涵义)。


    因此,「戒具足(sampannasãla)」即是戒的圆满及具有戒,当知在(巴帝摩卡具足sampannapàtimokkhà的具足)也是同样的涵义。


    「戒」,什麼是戒的涵义呢?戒行即是戒的涵义。其详细的解释,即在《清净道论》所说。


    此中,「戒的圆满」-此义就如由於田地离去过失而田地圆满一般,由於离去戒的过失而说為戒的圆满。


    就如田地由於拥有:种子毁坏、播种毁坏、水所毁坏,及土质含有盐分而毁坏的四种过失而不圆满。


    当中,「种子毁坏」是指在播种期间,由於种子破损或腐坏,导致无法收成,而造成毁坏的田地。


    「播种毁坏」是指由於不良的种子从播种期间以来就倒掉了,使得所有的(田地)都无法收成,而造成毁坏的田地。


    「水所毁坏」是指由於该处水太多或者没有水,导致无法收成,而造成毁坏的田地。


    「土质含有盐分而毁坏」是指由於农夫在某些地方以犁耕了四、五次,因為耕太深了,使得盐分生了出来,导致无法收成,而造成毁坏的田地。


    而且如此的田地即没有大果报、大利益,即使在那裡多播种也少有所得;假如去除了这四种过失,就成為圆满的田地,而且如此的田地则有大果报、大利益。


    同样地,戒由於有毁坏、穿孔、斑点、杂色的四种过失而不圆满,而且如此的戒即没有大果报、大利益;假如去除了这四种过失,就成為圆满的戒(田),而且如此的戒则有大果报、大利益。


    「具有戒(sãlasamaïgino)」-以此义而拥有的情况、总合、到达、具有戒了,而说:「你们应当安住」。


    此中,由两种原因而成為戒具足性:由见到戒失坏的危害(àdãnava危险;过患);【155】见到戒成就的利益。这两种(涵义),在《清净道论》也有详细(的解释)。


    岛寺住者喜悦长老主张说:「此中的『戒具足』,据说到此為世尊在开示了四种遍净戒后,再以『巴帝摩卡防护律仪』来详细地解说首要的戒。」


其弟子三藏(持者)小龙长老主张说:「两处的巴帝摩卡律仪都是由世尊所说的,只有巴帝摩卡律仪是戒,而其它的(根律仪等)三戒所说的涵义是有的,但乃从不允许而说的:根律仪只是指守护六门而已;活命遍净乃是以如法、以正当的方式获取(衣、食、住处、医药的)资具而已;资具依止乃是对所获得的资具省察该目的后才受用而已。以非异门〔即直接〕的方式,只有巴帝摩卡律仪是戒而已。就如一位断了头的男子,其餘的手脚等也不需要再保护了一般;然而就如一位健康未断头而且还活著的男子,其餘的(手脚等)就可能治癒復原。因此,『戒具足』-以巴帝摩卡律仪解说,再以其同义语『巴帝摩卡具足』来解说,当再以详细的方式来显示时,而说:『巴帝摩卡防护律仪』」等。


此中「巴帝摩卡防护律仪(pàtimokkhasa§varasa§vuta)」-即拥有巴帝摩卡律仪。


    「正行与行处具足(àcàragocarasampanna)」-即具有正行和行处。


    「於微细的(aõumattesu)」-即在小量的。


    「罪过(vajjesu)」-即诸不善法。


    「见其怖畏(bhayadassàvi)」-即见到怖畏。


    「受持(samàdàya)」- 即正取〔完全地受取〕。


    「应当学习诸学处(sikkhatha sikkhàpadesu)」-即在诸学处,应当对彼彼学处受持后而学习之。


    再者,「应当受持学习诸学处」-凡是在应当以身及以语学习的诸学习部分,即应当完全受持它们。这在此只是简略,一切巴帝摩卡律仪文句的详细(解释),即在《清净道论》所说。


    「假如希望(àkaïkheyya ce)」-為什麼以此為开始呢?為了显示戒利益的缘故。


    或许假如对出家不久或劣慧【156】者如此说:「世尊(说):『你们应当圆满戒,应当圆满戒!』」(或许他会问:)圆满戒有什麼〔ko谁〕利益呢?有什麼〔ko谁〕殊胜呢?增长什麼〔kà谁〕呢?即可以显示(持戒的)那十七种利益而如此说;或许在他们听闻了-以会被诸同梵行者所喜爱、欢喜為初,灭尽诸漏為末后的利益后,会圆满其戒的,就好像(卖)毒刺(visakaõñaka威沙堪塔卡)的商人一般。卖毒刺的商人是指卖糖的商人而说的。


据说他用车子载著糖、糖蜜、糖果及砂糖等来到边境的村庄后,高喊著:「来买〔拿取〕毒刺哦!来买〔拿取〕毒刺哦!」当村民们听到后,(想著):「毒是粗恶的,凡是吃了的人即会死亡;被剌剌穿的人也会死亡,这两种都是粗恶的,那有什麼〔ko谁〕利益呢?」他们会把门关起来,而且连小孩子也会逃跑。商人看到以后,(想著):「这些村民没有作生意的善巧,是否有什麼方式能使他们来买呢?」他即高喊著:「来买非常甜、非常甘美的糖、糖蜜及砂糖哦,价钱非常公道,即使用私製〔偽〕的小钱、私製〔偽〕的大钱也可以买哦。」村民们听到后,很高兴和满意,就带了很多钱来买。


在此,就好像商人高喊著:「来买毒刺哦!」一般;世尊说:「诸比库,你们应当安住於戒具足、……应当受持学习诸学处。」之语。就好像村民们说:「这两种都是粗恶的,那有什麼利益呢?」一般;世尊说:「你们应当安住於戒具足。」比库们会想说:「然而戒是粗恶、粗劣的,与嬉戏等相敌对,戒具足有什麼利益呢?」就好像该商人以:「来买非常甜」等语一般;当知世尊為了阐明会被诸同梵行者所喜爱、欢喜為初,灭尽诸漏為末后的十七种利益的目的,而说:「假如希望」等语。


此中,「假如希望(àkaïkheyya ce)」-即假如希望、假如想要。


「喜爱(piyo ca assa§)」-当以爱眼相视,即当有生起爱的近因而说的。


「欢喜(manàpo)」-他们的增长意者,或他们的当可得意者。即是当以慈心遍满而说的。


「敬重(garu)」-他们的敬重处,即与岩石的伞盖相似。


「尊敬(bhàvanãyo)」-以:「此尊者实在知道我所了知的,见到我所看见的」,如此当可尊敬的。


「他应当圆满戒(sãlesvevassa paripårakàrã)」-应当圆满四遍净戒。即是应当以不缺、圆满的方式【157】拥有而说的。


「内心修习止(ajjhatta§ cetosamathamanuyutto)」-即自己的心致力於止。此中的「内」即是自己,只是同一义而字(有所不同)而已。在位格,而此「止」為对格,以此「阿怒(anu)」的接头辞结合而成。


「不轻视禪那(aniràkatajjhàno)」-不将禪那排除在外,或不消灭禪那;以排除和消灭為此轻视(之义)。应当理解在:「在忽视了倔强而过著谦和的生活 」等的方式。


「拥有观(vipassanàya samannàgato)」-即致力於七种随观。七种随观是指:无常随观、苦随观、无我随观、厌离随观、离贪随观、灭随观、捨随观。它们详细(的解释),即在《清净道论》(所说)。


「住在空闲处(bråhetà su¤¤àgàràna§)」-即应当增长空闲处。而且当知在学取了止观的业处后,当日与夜进入空闲处而安坐时,為比库的「应当增长空闲处」。当知在令建造一楼的殿堂时,即不是在增长空闲处。


然而,到此就如爱行的开示 一般,首先以渴爱為开始,对著渴爱足处的慢与邪见,潜入了慢与邪见后,以次第而生起三(种)迷执的开示;同样地,当知此开示首先以增上戒学為开始,对戒足处的止观,潜入了止观后,以次第而生起三(增上)学的开示。


此中,到「他应当圆满戒」称為增上戒学;到「内心修习止,不轻视禪那」為增上心学;到「拥有观」為增上慧学。「住在〔增长〕空闲处」-在為此止而增长空闲处為增上心学;在為观(而增长空闲处)為增上慧学,如此即由(增上心学与增上慧学)二学所构成而说的。而且此中,由「内心修习止,不轻视禪那」这些句子,乃只是守护戒的心一境性而说的;以「观」这句,乃是守护戒的辨识〔执取〕诸行(而说的)。【158】


什麼是守护戒的心一境性呢?凡是没有心一境性者,他即被所生起的热恼所恼害,即使破了戒者当该被热恼所打击的心散乱时,也是热恼的治癒者;凡是心有一境性者,他即可镇伏了该热恼之苦而入定,在入了定的剎那,即自然远离痛苦,而生起更有力的乐。如此心一境性者他守护戒。


什麼是守护戒的辨识〔执取〕诸行呢?凡是没有辨识〔执取〕诸行者,则对:「我的色、我的识」自体是强的自我,破了戒者即使在到了如此飢荒苦恼的怖畏等,他还是长养其自体;凡是有辨识〔执取〕诸行者,他对其自体就没有强的自我或爱,在到了如此飢荒苦恼的怖畏等时,即使从裡面逃出外面,(大地、植物)乾燥、乾枯,或有盗贼(等)百种、千种(怖畏),他也不会為了爱自体而破戒的。如此辨识〔执取〕诸行者他守护戒。


「住在空闲处」-在此(止观)两者的增长、增大,即显示了经常地做。


由於世尊以如此:「愿诸同梵行者喜爱、欢喜、敬重、尊敬我」这四法的希望拥有时,除了应当具有戒等的德行外,并无其它任何可做的,如此实会被诸同梵行者所喜爱、欢喜、敬重、尊敬。即如这所说的:


「具足戒与见,住法说真諦,


造作自所行,彼為人所爱。 」


    因此,在说了:「诸比库,假如有比库希望:『愿诸同梵行者喜爱、欢喜、敬重、尊敬我』者,他应当圆满戒,……空闲处」后,现在由於在希望获得资具等时,除了这(应当具有戒等的德行)外,并无其它任何可做的,所以说:「诸比库,假如有比库希望:『愿我获得……,……」等,当知世尊在此并没有谈论圆满戒所得的相。世尊【159】如此教诫弟子们:


        「乞食断诸语,不说相关语。 」


    他為何才将说圆满戒所得的相呢?他是由於个人的意乐才说了这(话)的。当有(比库)的意向如此:「假如四资具不难(取得)的话,我们才可能圆满戒等。」世尊由他们的意向而如此说的。再者,此戒的滋味〔作用〕利益即是四资具。如此,為了显示:「诸智贤的人们把放在仓库等的(物品)拿出来后,既未给他的儿子等人,也没有自己享用,而是布施给持戒者。」(如此持)戒的滋味〔作用〕利益,所以说此。


    在第三段的「凡(布施)使我(yesàha§)」-即是凡是使我(yesa§ aha§)。


    「那些(施主们)所做的(tesa§ te kàrà)」-即那些诸天或人们对我所做布施资具的行為。并非只有人们(才做布施),诸天也努力布施资具给有持戒等德的人,就如沙咖(sakko)(天帝〔帝释天王〕布施给)马哈咖沙巴尊者一般。


    「大果报、大利益(mahapphalà mahànisa§sà)」-这两者只是一义,仅在文字上有差别。大的世间快乐果报為「大果报」;而大的出世间快乐助缘為「大利益」。即使以一匙的食物,(或)以五宝之量在地上建造(树)叶(盖的)殿堂而布施,即可使他数千劫(不堕)恶趣、苦界,而且最终能成為不死的般涅槃界之助缘。「我曾布施了乳饭」等,这个故事即是《饿鬼事》及《天宫事》的例证。因此显示:假如希望布施自己资具的施主们能得大果报者,他应当致力拥有戒等德行。


    在第四段的「亲族(¤àtã)」-即是婆婆、公公那边的(姻亲)。


「血亲(sàlohità)」-即是一方血缘所繫的父亲、祖父等。


「先亡们(petà)」-即到了死亡之后的生命体〔有〕。


「已去世(kàlaïkatà)」-即已经死亡。


「当他们(tesa§ ta§)」-即当他们以净信心或欢喜心忆念我时。凡比库已去世的父亲或母亲有:「我们亲戚的长老是持戒、(修)善法者」的净信心而随念该比库,即使(那些先亡)他只有随念的净信心,即有大果报、大利益,即能使他数【160】千劫不堕恶趣,而且在这中间有可能得不死的(般涅槃界)。因此,世尊说:「诸比库,凡是有比库具有戒、具有定、具有慧、解脱、解脱智见,……。诸比库,我说凡是有人去看那些比库,则多所利益;……(去)听闻……;……忆念……;……随他出家……;……前往……;诸比库,我说凡是有人亲近那些比库,则多所利益。 」因此显示:假如希望亲族及血亲们以净信心忆念自己,而能获得大果报者,他应当致力拥有戒等德行。


在第五段的「愿我是不乐与乐著的征服者(aratiratisaho assa§)」-愿我是不乐与乐著的征服、胜利、战胜者。此中,「不乐(arati)」即对诸增上善法及边远住处的不满意〔不欢喜〕。「乐著(rati)」即喜乐於五种妙欲。


「愿不乐无法征服我(na ca ma§ bhayabherava§ saheyya)」-愿不乐无法征服、击败、战胜我。


「生起(uppanna§)」-即出生、生起。


由於致力於戒等德行者,他征服、战胜、击败不乐与乐著而住立,因此显示:假如希望自己如此者,他应当致力拥有戒等德行。


在第六段的「怖畏(bhaya§)」-即心恐怖的所缘。


「恐惧(bherava§)」-只是(心恐怖的)所缘而已。


其餘的只与在第五段所说的方式(相似)。致力於戒等德行者,他征服、战胜、击败怖畏与恐惧而住立,就如圣边际住者大授长老(Ariyakoñiyavàsã- mahàdattatthera)一般。


据说,长老在路上行走时发现了一座愉人的森林,(他想):「今天我将在此修习沙门法。」他就从步道走进(森林),在一棵树下敷设桑喀帝〔双层大衣〕后即盘腿而坐。树神的孩子们由於长老持戒的威力,使得无法处在自己原来的状态〔自性〕而悲泣起来,即使树神摇树,长老还是坐著不动;该天神吐烟、喷火焰,也都无法使长老动摇。接著(该树神)就以伍巴萨咖〔在家居士〕的外形前来,礼敬后即站(在一旁)。(长老)问:「你是谁?」(树神)回答:「尊者,我是住在那棵树的树神。」(长老说):「这些(神变)是你变化的吗?」(树神回答):「是的,尊者。」(长老说):「為什麼呢?」(树神回答):「尊者,【161】由於您持戒的威力,使得(我的)孩子们无法处在自己原来的状态〔自性〕而悲泣起来,我这麼做是為了使您逃跑的。」长老说:「為什麼你不请求说:『尊者,请您不要住在这裡,(假如您住在这裡)我们不得安稳呢?』然而现在就不用再说什麼了,我是惭耻於:『圣边际的大授由於非人(的怖畏)而离开』的话的。因此,我将住在这裡,今天这一整天你就住在别处吧!」如此,致力於戒等德行者,他是征服怖畏与恐惧的,因此显示:假如希望自己如此者,他应当致力拥有戒等德行。


在第七段的「增上心的(àbhicetasikàna§)」-「增上心(abhiceto)」-即殊胜的清净心而说的;或為增上心(adhicitta§)。由增上心所生起的為增上心的;或者依止〔安置〕增上心的為「增上心的」。


「现法乐住(diññhadhammasukhavihàràna§)」-即在现法〔当下〕安住於快乐。「现法」-即是现前的自体而说的,即在这裡(当下)安住於快乐的状态之意;此即是色界诸禪那的同义语。坐著入了(禪那)的入定者就在此自体坐享没有杂染的出离之乐,因此称為「现法乐住」。


「随所欲得(nikàmalàbhã)」-随欲即得,由自己想要即可获得;即是「在每想要的剎那即能够入定」而说的。


「不难获得(akicchalàbhã)」-即「容易地镇伏敌对法而能够入定」而说的。


「轻易获得(akasiralàbhã)」-即容易、广大获得;即「随所限定(的时间),即能够出定」而说的。


有些人只能获得(禪那),但无法在每想要的剎那即能够入定;有些人能够如此入定,但无法容易地镇伏障碍;有些人能够如此入定、容易镇伏障碍,但无法像机器〔剑〕出鞘那样,随所限定(的时间)即能够出定。凡是想要有这三种成就者,他应当圆满戒。


如此在所说的神通基础之禪那,即使有些是从诸神通段而来的,但世尊只是取了那(四禪)。由於(持)戒的利益并不只有神通的基础禪那及神通,而且四种无色禪【162】及下三圣道(也是持戒的利益),所以能显示遍取该一切而说如此:「假如希望……凡寂静」等。


此中,「寂静(santà)」是指由(禪)支的寂静性及由所缘的寂静性。


「解脱(vimokkhà)」-即解脱诸敌对法及对所缘的胜解。


「超越诸色(atikkamma råpe)」-即超越了色界禪那。凡是超越诸色的无色之解脱与「寂静」的文句相结合。此外,在超越诸色是做什麼呢?并无法了知。


「无色(àruppà)」-即从所缘及从异熟〔果报〕而没有色。


「以(名)身触后(kàyena phusitvà)」-即是以名身触后、获得后、证得后而说的。


其餘的只是与所说的(相似),而在此只是说成:「凡是比库想要以此解脱触后而安住者,他应当圆满戒。」


在第九段的「三结(tiõõa§ sa§yojanàna§)」-即是称為有身见、疑、戒禁取的三种结缚。(有情)的蕴、趣、有等由於这些而结成蕴、趣、有等的业果,因此称為「结」。


「遍尽(parikkhayà)」-即以完全灭尽。


「预流者(sotàpanno)」-即已入流者;而此「流」即是道的同义词。「预流者」即是具有该(圣道)的人。如说:(世尊问:)「沙利补答,所谓『流、流』者,沙利补答,到底什麼是『流』呢?」(沙利补答回答:)「尊者,这(流)只是八圣道支。这即是:正见、……、正定。」(世尊问:)「沙利补答,所谓『预流、预流』者,沙利补答,到底什麼是『预流』呢?」(沙利补答回答:)「尊者,凡具有这八圣道支者,这称為预流。而此尊者即有如是名、如是姓。 」在此是以道而给与果之名,因此,当知果义為「预流」。


    「不堕恶趣(avinipàtadhammo)」-使令堕恶趣為「堕恶趣」;没有堕恶趣法為「不堕恶趣」,即是自己不会处在苦界堕恶趣的自性而说的。為什麼呢?因為凡是会堕恶趣之法,他们已经捨断的缘故。


    有趣自觉他岸的目的地為:「(趣)自觉的彼岸(sambodhiparàyaõo)」,即必然证得上三道【163】之意。為什麼呢?已经获得初道性的缘故。


     「戒(sãlesveva)」-希望有如此者,他应当圆满戒。


在第十段,遍尽三结即使是在初道所断的,為了讚叹,所以在一来道(再)说(它们)。


「薄贪、瞋、痴(ràgadosamohàna§ tanuttà)」-即是使这些(贪等)薄弱的状态;即是使薄弱而说的。此中,当知有两种原因使(烦恼)薄弱:自然所生,及使缠(烦恼)迟钝。一来者实是不随行轮转的大人,其烦恼是经常不生起的,就如播种在田裡稀薄的幼苗一般,即使偶尔生起,也是使令稀薄的。而且即使在(烦恼)生起之时,不随行轮转的大人也是破碎、遍满、覆盖、使黑暗而令不生起;就如云层及苍蝇的翅膀一般,使(烦恼)迟钝、迟钝地生起而使稀薄。


此中,有某长老说:「一来者在某些烦恼长久生起时,即生起浓厚的(烦恼),就好像其儿子及女儿们出现一般。」此则是无量。即使有儿子及女儿们摩触其四肢五体,也只有两种原因使(烦恼)薄弱:自然所生,以及使缠(烦恼)迟钝。


「一来者(sakadàgàmã)」-即来一次之法。


「只来了此世间一次后(sakideva ima§ loka§ àgantvà)」-即只来了此人间结生一次后。事实上,也有在此生修到一来道后,就在此生(证得阿拉汉而)般涅槃,他即不(再来)此世间受生;也有在此生修到(一来)道后,就投生到天界,并在那裡(证得阿拉汉而)般涅槃(,他即不再来此世间受生);也有在天界修到(一来)道后,并在那裡(证得阿拉汉而)般涅槃(,他即不再来此世间受生);也有在天界修到(一来)道后,再来此人间投生并(在这裡证得阿拉汉而)般涅槃;也有在此生修到(一来)道后,就投生到天界,在那裡住到寿尽后,再来此世间受生(,并证得阿拉汉而)般涅槃。当知这即是此世间的受生(之涵义)。


「能作(证)苦边〔苦的尽头〕(dukkhassanta§ kareyya§)」-能作(证生死)轮迴之苦的界限。


「戒(sãlesveva)」-希望有如此者,他应当圆满戒。


在第十一段的「五(pa¤canna§)」-只是数目的区分。


「下分(orambhàgiyàna§)」-下即(较)下的;即是下的部分之意。即是投生欲界世间的助缘之意趣。


「结(sa§yojanàna§)」-即繫缚。当知这些(结)為欲【164】贪、瞋恚结,以及先前所说的(有身见等三)结。当知凡是这(五下分结)未断的,即使他投生到有顶天,在其寿尽后,也会投生欲界的,即如因贪吃而吞下钓鉤的鱼喻,以及在脚上绑了长线而在空中行走的人喻。


当知即使先前已说了(有身见等三结),為了讚叹,所以(再)说(它们)。


「化生(opapàtiko)」-即排除其餘的(受)生(方式)。


「在该处而般涅槃(tattha parinibbàyã)」-即就在梵天界那裡而般涅槃。


「不由(该处)还来(此)世界(anàvattidhammo tasmà loka)」-不由梵天界再来(此世界)结生的自性。


「戒(sãlesveva)」-希望有如此者,他应当圆满戒。


如此在第三道所说的,即使在第四道的段落(之经文)也有某些涵义(即五下分结?),然而世尊确实只是说明〔取〕了那(灭尽诸漏)。由於并非只有漏尽通是持戒的利益,而且世间的五神通也是(持戒的利益),因此也解说它们;然而,其实已经结束漏尽论的开示,但应当谈及这(未漏尽的)光神通论;(假如没有谈到这世间的五神通,)则这些功德将没有被谈到,所以才显示所圆满的神通;而且由於在不还道已经根除欲贪与瞋恚而定力坚固,则可处在神通变化成就的快乐,所以不还者是戒与定的圆满者,因此為了显示致力原因的世间神通,所以说:「假如希望……各种神变」如此等相结合。


此中,「各种神变(anekavihita§ iddhividha§)」等(圣典)而来的方式,(当知这)五种世间神通的巴利解释及修法,即在《清净道论》所说。


在第六通的「灭尽诸漏(àsavàna§ khayà)」-即由阿拉汉道而灭尽一切烦恼。


「无漏(anàsava§)」-即没有漏。


「心解脱、慧解脱(cetovimutti§ pa¤¤àvimutti§)」-在此,以心之语只是阿拉汉果所相应的定;而以慧之语则為该(阿拉汉果)所相应的慧而说的。而且当知此中:由定而解脱贪,為心解脱;由慧而解脱无明,為慧解脱。即如世尊所说的:「诸比库,凡是有定者,他即有定根;诸比库,凡是有慧者,他即有慧根。如此,【165】诸比库,由贪而离贪為心解脱;由无明而离贪為慧解脱。 」再者,当知在此:止的果為心解脱;观的果為慧解脱。


「在现法(diññhevadhamme)」-即只在此自体。


「以自证知作证后(saya§  abhi¤¤à sacchikatvà)」-即只是由自己以慧现见后;即非由他缘而了知后之意。


「具足住(upasampajja vihareyya§)」-即愿我证得、成就后而安住。


「戒(sãlesveva)」-如此希望能够除去一切漏而证得心解脱、慧解脱者,他应当圆满戒。


如此世尊从谈戒利益论到阿拉汉论,现在显示统合一切戒的利益后作结论说:「诸比库,你们应当安住於戒具足、……乃是缘於此而说的。」而这是其略义:「诸比库,你们应当安住於戒具足、……应当受持学习诸学处。」如此凡是我先前所说的,这一切也只是比库戒具足,诸同梵行者所喜爱、欢喜、敬重、尊敬;获得资具;(布施)资具的施主们得大果报;过去的亲戚们以心忆念即能得大果报;能征服不乐与乐著;能征服怖畏与恐惧;能获得色界禪那及无色界禪那;(证)下三沙门果、五种世间神通,及漏尽智。而且这些功德是被我自己以通智证知的,乃是缘於、关於此而说的。」


世尊说了这(话后),那些比库愉悦,对世尊所说(的话)欢喜。


《假如希望经》的解释已经结束

                                  
Bhikkhu Santagavesaka  觅寂比库 2008.7.10.译

Tags: 责任编辑:思过黑鹰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觅寂尊者文集 下一篇《墙外经》注 经文及解释
清净莲海佛学网: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交流论坛 联系我们
本站声明:本站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如侵犯了你的版权,请你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消息后24小时内删除。
清净莲海佛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