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忻州市钟楼寺 05-04
·阳泉市郊区辛兴圣泉寺 05-04
·阳泉市平定县洪济禅 05-04
·阳泉市报国寺 05-04
·阳泉市平定县寿圣寺 05-04
·阳泉市平定县资福寺 05-04
·阳泉市盂县文殊寺 05-04
·阳泉市矿区释迦寺 05-04
·阳泉市西烟镇麦坡村玉佛寺 05-04
·阳泉市郊区半坡王兰寺 05-04

文库热门

·忻州市钟楼寺 05-04
·阳泉市郊区辛兴圣泉寺 05-04
·阳泉市平定县洪济禅 05-04
·阳泉市报国寺 05-04
·阳泉市平定县寿圣寺 05-04
·阳泉市平定县资福寺 05-04
·阳泉市盂县文殊寺 05-04
·阳泉市矿区释迦寺 05-04
·阳泉市西烟镇麦坡村玉佛寺 05-04
·阳泉市郊区半坡王兰寺 05-04

TOP

巴利经论选译(五)
2019-04-28 15:01:55 来源:清净莲海佛学网 作者: 【 】 浏览:1620次 评论:0

(五)相应部疏 第十 入出息相应疏


第一 一法品        (ST54.1~20./II,pp.518~26.)

  
第一、 一法经注 (Ekadhammasuttavannana)


  「在此(ettha)」-即在这第一经。


  「所説的(vuttameva)」-因此当知只以在那裡所説的方法为意趣〔目的〕。

  

第六 阿利塔经注(Aritthasuttavannana)


  「是否(no)」字为(疑)问(词),因此这与「是否(nu)」同义而説为:「(你们)是否修习呢(bhavetha nu)?」


  「贪欲(kamacchando)」-为在事欲希求,所以説:「五欲特质〔功德〕的贪。」


  「在十二处的诸法(dvadasasu ayatanadhammesu)」-即在自他相续(五蕴)所摄的。


  「以此(imina)」以讚歎欲贪及以讚歎遣除有对想而解説正断五下分结的「谈论阿那嘎弥道(anagamimaggam katheti)」。


  「显示毘婆舍那(vipassanam dassento)」-即显示「你们当修行毘婆舍那」。

  

第八 灯喻经注 (Padipopamasuttavannana)


  「身体既不疲劳,眼睛也不(疲劳)(neva kayo kilamati na cakkhuni  )」-


  为在注释所取出的句子。


  在説了「不但身体疲劳,而且眼睛也困苦(kayopi kilamati, cakkhunipi vihabbanti)」,为了能显示那些,所以説「在界业处(dhatukammatthanasmim hi)」等。


  「眼睛是动摇、疲劳的(cakkhuni phandanti kilamanti)」等是指在过度省思了而説的。


  「在此业处(imasmim pana kammatthane)」-即在入出息业处。


  「如此説(evamaha)」-「假如比库希望:『身体既不疲劳,(眼睛也不疲劳)」(等)如此説。


  「能(labbhati)」-那是不想取后面长老所説(的意见),而是处在注释的意趣而説的。


  就如只处在刹那的遍之禅相,并不可能除去只现起像星色、一串真珠一样的禅相,因此而説:「是不能够的(na labbhateva)」。


  在取「为了显示利益〔功德〕的缘故」,在成就入出息念定,此成就的功德只是快乐的。


  「因为这段并没有『比库』(yasma bhikkhuti imasmim vare nagatam)」-依前段为:「假如比库希望(bhikkhu cepi akavkheyya)」[2.519];而在这段为:「诸比库,当如此修习入出息念定(bhavite kho, bhikkhave, anapanassatisamadhimhi)」所取的「比库」,因此不説「他(so)」。

  

第九 广严城经注 (Vesalisuttavannana)


  「向外筑牆扩建(pakaraparikkhepavannhanena)」-(城)从地面向外筑牆扩建。


  如王舍城、沙瓦提一样,(所以説:)「此城为一切知(的佛陀)所来到的,只有在正自觉者(的到来)而使一切情况达到成满」。


  「以各种方式(anekapariyayena)」-由于此中「方式」字为原因之语,所以説:「以各种原因(anekehi karanehi)」。这个身体无论是无识〔无生命〕的或有识〔有生命〕的也是如此如此的不淨,所以有各种原因之意。


  「转起显示不淨的行相(asubhakarasandassanappavattam)」-在此即使以髮等从颜色等转起显示一切不淨的行相。


  「应当对身体离欲之论(kayavicchandaniyakatham)」-即对自己和他人业生身所生起的离欲之论。


  「珍珠(muttam va)」等,以否定的方式是显示身体的不可意性。此中,以首先三种〔句〕的不美丽、不坚实性;以中间四(种)的恶臭性;而最后的一种也是类似的,来显示没有可意性。


  「只是(Atha kho)」等,只是从类似的同形来显示不可意性。


  「髮、毛等(Kesalomadi)」-为了显示分别所説的略义,而説「凡在(yepi)」等。


  「解释时(vannento)」-即在详细(的解释)时。


  「不淨(asubhaya)」-即不淨的本母。


  「增进(phatikammam)」-即多作(修习)。


  由烦恼贼所无法征服的禅那,所以説「心的箱函(cittamabjusam)」。


  「依于(nissaya)」-即作为基础。


  此外,据説在那半个月,佛陀无法调教任何人,所以世尊如此説:「诸比库,我想要」等。「他人确实(pare kira)」的「确实」字,为显示出不喜乐之意。因此而説:「只是想要此事(idam pana icchamattam)」。


  「相溷各种原因(anekakaranasammisso)」-此中,原因,是指身体的不淨、恶臭、嫌恶、厌恶性。


  「一切都(会)做的(sabbamakamsu)」-诸凡夫即使在有罪,在那裡也以无罪想,然后同意(自己)做(或)使(人)做的区分而做了一切的恶(事)。[2.520]


  只是欲取十随念而取了入出息念,由于该(入出息念业处)对集合在那裡多数的比库们是适合而且有利的,所以再取(那入出息念业处)。而世尊在这经所谈论的也正〔只〕是此(入出息念)业处。当知,食厌恶想和不淨业处相似,而四无色(定)则不适合诸初学者,所以在此不取它们。


  「广严城附近(Vesalim upanissaya)」-即是在以广严城取为(托钵)行境的村落。


  「只在须臾间(muhutteneva)」-即生起对大师和正法恭敬而来的比库们而説的。据説,在佛陀之时,比库们对世尊的讯息(所传达的命令)以头领受,倾耳(恭听)而住。


  「执持入出息(anapanapariggahikaya)」-在由执持入息、出息所转起的念。


  「相应的定(sampayutto samadhi)」-即以该相应、相互缘的情况所生起的定。


  「或入出息念的定(anapanassatiyam va samadhi)」-以此显示亲依止缘的自性,即使在两处也显示以俱生缘等七缘的缘之情况。


  当显示以在「我的弟子们依所行道的而修习四念处」等,(以及)「以生起(和)增长之处而修习」的该两者之义,所以説:「『已修习』-即已使生起或增长(bhavitoti uppadito vannhito va)」。此中,从状态所存在的而已前往,为「已修习」,即只是生起、获得之意。习行已生起、已获得,为「已修习」,即是已使生起、增长熟练的状态之意。


  「多作(修习)(bahulikato)」-即已转起为多。以此而説:得到转向等的自在性。


  凡已使生起自在性者,在他每希求的刹那,将从所当入的(定)一再转起,由此而説:「一再地作(修习)(punappunam kato)」。


  依在「诸比库,在此有沙门(既)是离诸欲」如此等,第一句所説的「(既)是(eva)」字,即使在第二(句)等,也成所説的「(既)是(eva)」,所以〔如此〕这裡説:「两者的『(既)是(eva)』当知为决定之语(ubhayattha evasaddena niyamo veditabbo)」。


  由能显示在两者决定的已得之德质,所以説:「这(ayam hi)」等。


  「不淨业处(asubhakammatthanam)」-即以不淨为所缘的禅那而説的。在诸不淨从适合作业性质的该修行者,以及从快乐差别原因的性质,而説「不淨业处」。


  「只有(kevalam)」-以此使所缘退转。


  「通达(pativedhavasena)」[2.521]-即由通达禅那。由成就了修习禅那的差别,而转起通达自已的境域〔对象〕,以及从依自性而通达,称为通达。


  「所缘是粗的(olarikarammanatta)」-即可怕的所缘性。


  「所缘是厌恶的(patikularammanatta)」-即可厌的所缘性。


  「方式(pariyayena)」-即以原因,或以类似的差别。


  「由所缘的寂静性(arammanasantataya)」-即以次第所可检择而得的所缘,是最为微细的,乃关于(此)而説。


  由寂静而所缘是平静的,即使所转起的法自己也成为平静的,因此説:「是寂静、寂止、寂灭的(santo vupasanto nibbuto)」,即是寂灭一切热恼之意。当知由所缘的寂静性对诸彼所缘法的寂静性,而省察出世间法的所缘。


  没有任何使寂静、殊胜的状态导致溷浊,为「纯粹(asecanako)」。


  没有溷浊性,为「不搀杂(anasittako)」。


  只是不搀杂性,为「不溷合(abbokinno)」,即是遍作等的不溷合。


  从那的「单独(patiyekko)」,只是各别的单一。


  「不共通〔独特〕(aveniko)」-为不共通。这一切只是显示从其自己作用的寂静性质而説的。对遍作或寂静性质的(禅)相,而「遍作」在作遍(kasina)等生起(禅)相之时完成,而在此并不如此的意趣。那时对业处并没有兴趣,而是不寂静、不殊胜。在此并没有与近行(定)相结合。就如在近行的刹那,由于离去(五)


  盖以及(禅)支的显现,即使在其它的(不淨业处等),也是寂静的,并不只有在此(入出息念业处),而这是与「从最初作意(入出息念)以来(即是寂静的)」相结合。


  「有人(keci)」-是指北寺住者。


  「不搀杂(anasittako)」-是由撒布的不搀杂。


  而该所説的「有食素(ojavanto)」,是与有食素相似之意。


  「甜美的(madhuro)」-即是可爱的。


  当知由三法、四法的禅那而导致获得心的乐,或者即使在一切的禅那,由于捨的寂静性质,而趣向乐。当知由禅那所等起〔生〕的胜色触了身体,而导致获得身的乐。而且该(乐)从禅那出定之时也有(存在)。当知,在这边的「在每(证得)安止(定)的刹那(appitappitakkhane)」,这是因(语)的处格。


  「还未镇伏(avikkhambhite)」-由禅那自己相续还未去除、未捨断。


  「不善巧所生(akosallasambhute)」-不善巧是指无明,从那(无明)所生的。即是以无明为前行的一切恶法。


  「仅以刹那(khaneneva)」-即只是自己转起的刹那。


  「令消灭(antaradhapeti)」-即使令消灭、使令消失。而所作(修习)的该禅那,[2.522]即是这裡的意趣。


  捨断缠(困扰性的烦恼),而説「令镇伏(vikkhambheti)」。


  「令寂止(vupasameti)」-即以殊胜的令寂止。


  以殊胜的寂止而成为完全地寂止,説为「善的令止息(utthu upasameti)」。


  由于佛教的禅那修习,大多成为决择〔洞察〕分,所以説「决择〔洞察〕分(nibbedhabhagiyatta)」。


  由于此定为圣道的基础要素,(其)次第地增长,有如圣道情况的到来,所以説「逐渐地达到圣道的增长(anupubbena ariyamaggavunnhippatto)」。


  而此义由离欲、灭尽、捨离随观而完全地结合。


  其馀的(文义)只是容易了知的。

  

第十 金比喇(Kimbilasuttavannana)


  「长老(thero)」-是指阿难达长老。


  「这个开示(ayam desana)」-即是由「金毘罗,如何解説〔修习〕(入出息念定)呢?」等所运作的开示。


  「(在诸身)中的一种身(kayabbataram)」-即是在色身中的一部份。


  「如此(evam)」-就如在随念入出息时,比库在身所生的身随念;如此在一切处的章节当知受随观等的含意。


  「开示为首(desanasisam)」-即是开示的部分。以作意的部分而説为受,而该一切即是从同形(和)其它部分引述的。


  「就如在(yatheva hi)」等,在那裡为显示例子。


  「在两句心行(cittasavkharapadadvaye)」-为在「体验心行(和)平静心行」的这两句。


  「即使如此存在之时(evam santepi)」-假如以作意喜的心行部分,所説的是受,即使如此存在(之意)。


  由于依所説的没有此受所缘,而且(也没有)受所缘的随观,因此并不与受随观结合。


  假如如此为在《大念处(经)》等所説的「他领受到受」,所以在论述那时説:「即在(解释)《大念处(经)》等(mahasatipatthanadisupi)」等。


  此中,「乐等事物(sukhadinam vatthum)」-由生起乐时对所存在的色、声等事物的所缘,他领受于受,没有人〔个体〕,个体是不存在的。


  由转起该受,依于取,就如:「人〔个体〕他领受于受」,只是从通俗上(所説的而已)。


  如此,即使在这裡也在关于入息(和)出息而转起受,同样地,由转起以作意为首而説:「那时比库安住于诸受随观受」。


  「这是关于(tam sandhaya)」-这是关于受所缘性[2.523]等的诸句。


  此是(依)所説的:「并不与受随观结合」而奉行的。


  「他进入有喜的两种禅(sappitike dve jhane samapajjati)」-他次第地进入喜俱的初(禅与)第二禅。


  「在他(tassa)」-即由他。在以希求觉知了声〔语〕的作者〔修行者〕之义,此是所有格。


  「在他入(定)的刹那(samapattikkhane)」-即是在他入(定)的刹那。


  「由获得禅那(jhanapatilabhena)」-由具有禅那的情况。


  「从所缘(arammanato)」-从所缘的方式,繫属于彼所缘的禅那而体验了喜,乃就所缘的体验性而説。譬如在寻找蛇而行走时,体验了牠的洞,当体验了牠,藉由咒和阿伽陀药之力,捉该(蛇)则是容易的;同样地,体验了喜依处的所缘,当体验了该喜,则容易从自相和共相掌握〔辨识〕它(名色)。


  「在毘婆舍那(观)的刹那(vipassanakkhane)」-以毘婆舍那(观)慧达到锐利、清明之时,而在观见境域的刹那。


  「通达相(lakkhanappativedhena)」-由喜而通达自相和共通相。


  在从差别和共通体验该喜,而是确实的体验该(喜),因此説:「从不痴而体验喜(asammohato piti patisamvidita hoti)」。


  现在为了解説巴利圣典的该义,所以説:「这即所说的(vuttabhetam)」等。


  此中,「由入息长(digham assasavasena)」-即由长的入息成为所缘。(这)与「他了知而体验该喜」相结合。


  「他了知而心专一、不散乱(cittassa ekaggatam avikkhepam pajanato)」-在获得属于禅那的「不散乱」时,由心专一〔心一境性〕,以慧了知该相应(法)。就如从所缘的方式而体验了喜;同样地,也是从所缘的方式而体验了该相应法。


  「现起正念(sati upatthita hoti)」-如此由现起该念,以依所説的该智而善了知,由该所缘而对彼所缘体验了该喜。


  当知在「由出息长」等,也是以此方法之义,因此説:「其馀的句义,当知只以此(同样的)方法(eteneva nayena avasesapadanipi atthato veditabbani)」。


  「只就依(yatheva)」等,[2.524]此是略义:由获得禅那,依从所缘而体验喜等;当由那不存在时,那些则不转起。如此以繫属该禅那相应的,获得称为作意的受,从所缘体验受;就如明相昇起时太阳(并未昇起),所以由那不存在,受则不转起。由于,所説的方式在充足地转起时,则善体验受,因此,这是善説的,而先前所説的责难,(则当)漠视。


  「所缘(arammane)」-即是説入息、出息的(禅)相(nimittam)。


  随观心而有此名,从不痴而体验心,所以説:「所以(tasma)」等。


  「体验心(cittapatisamviditavasena)」等语,也含摄了其它三(种)心随观。


  「他(so)」-即是致力于法随观的比库。


  该所断的,即是捨断智。


  「以慧(pabbaya)」-以后面的毘婆舍那慧观见了无常、离贪等,也有两种(中)捨。


  「这四法(idabhi catukkam)」-即由无常随观等所説的四法。而那法随观也(一样有四法)。


  「捨断(pajahati)」为「断(pahanam)」,(所以)説:「(捨断)常想……使捨断的智为意趣」。


  「相续的毘婆舍那(vipassanaparamparam)」-是以次第的毘婆舍那而説。


  「行了道者(所生起的)捨(ajjhupekkhita hoti)」-以中道而正行了道路(者),对修习心不做策励与不策励而(保持中)捨。


  「(心)专一者所现起(ekato upatthanam)」-由于中的寂止并不超过(其)路线〔心路〕,而只在该处跳入,使诸根同一作用性,由中捨性的无差别,以达到一境性而现起(心)专一,因此在该处没有任何当做的而(中)捨。


  「在此(tattha)」-在如此的捨。


  也有俱生的捨(sahajatanampi ajjhupekkhana hoti)-即从转起那些行相的(中)捨。


  在「以慧观见了」所説的,为所缘的捨即是(这裡的)意趣。并不只在盖等法(成)了捨,而且也与「以慧观见了贪、……而成为(中)捨」相结合。


  为了显示土堆处为烦恼的生起处,而説:「六触如大的十字路口」。


  身等四(种)所缘的念处,「在四所缘(catusu arammanesu)」-即在身等所缘所转起的[2.525]四念处,辗坏土堆处的烦恼。

  
~ 一法品的解释已结束 ~

  

第二品


第十一~十二 一恰难嘎拉经等注(Icchanavgalasuttadivannana)


  「为什麽(kasma)」等,是为了开始解説告知所住的定之原因。


  「“eva”(和)“va”字(eva-vakaro)」-即是“eva”和“va”字。


  一向〔确实〕存在的(ekantasantatta)是一向存在作意的状态。


  以有学之语,即他们有应当学的情况。即使在他们成就而没有应当学的,当在以有学的方式而説之时,也是以殊胜的应学之语而説有学。由于既没有为了漏尽可以学,也没有为了现法乐住而学禅那等,没有应当学的,所以説:「称为无学(asekkha nama)」。


  由于诸佛从一切方式已经完全地完成了学习性,所以不説「我学(sikkhami )」。入出息禅那的果定是如来住。

  

第三~十 第一阿难达经等注 (Pathama-anandasuttadivannana)


  「无常等(aniccadivasena)」:即从无常、苦(和)无我。


  审察(pavicinati)即从方法来审察。


  「无烦恼的(niramisa)」-即已离去诸烦恼、已镇伏诸烦恼。


  (喜、轻安)则诵为「喜觉支、轻安觉支」。


  「等持(samadhiyati)」-正〔完全〕地安置,就如安止心一样。


  凡是不退却和不超过,此中捨性称为「中性行相(majjhattakaro)」。


  「一心刹那(ekacittakkhanika)」-即生起一心所繫性。


  由四种四法为「十六事〔次〕(solasakkhattuka)」。


  由依于入出息的转起而转起所缘,即使在入出息所缘后分〔后面〕的念之入出息念,是值得应当説的方法,所以説:「为入出息念的溷合论(anapanassati missaka kathita)」。


  「入出息的根本(anapanamulaka)」-即依于入出息[2.526]所转起的念处。


  「那些根本要素(tesam mulabhuta)」-即那些念处根本原因的要素。


  「觉支的根本(bojjhavgamulaka)」-即觉支之缘的要素。


  「它们也是觉支(tepi bojjhavga)」-即是这二十念处因的觉支。


  「圆满明、解脱(vijjavimuttipuraka)」-由圆满第三明和该(圣)果所转起的觉支。


  「(圣)果相应(phalasampayutta)」-即第四果相应,或四种(圣)果相应。

  
~第二品的解释已结束~

  
~入出息相应的解释已结束~

  
Bhikkhu Santagavesaka  觅寂比库 2007.10.1.译

Tags: 责任编辑:思过黑鹰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觅寂尊者文集 下一篇《墙外经》注 经文及解释
清净莲海佛学网: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交流论坛 联系我们
本站声明:本站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如侵犯了你的版权,请你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消息后24小时内删除。
清净莲海佛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