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大同市广灵县安坚寺 09-13
·大同市广灵县三身寺 09-13
·大同市广灵县圣泉寺 09-12
·大同市广灵县极乐寺 09-12
·大同市广灵县观音寺(今名:朝 09-12
·大同市浑源县通天寺 09-12
·大同市浑源县大云寺 09-12
·大同市浑源县悬空寺 09-12
·大同市浑源县永安禅寺 09-10
·大同市浑源县圆觉寺 09-10

文库热门

·大同市广灵县安坚寺 09-13
·大同市广灵县三身寺 09-13
·大同市广灵县圣泉寺 09-12
·大同市广灵县极乐寺 09-12
·大同市广灵县观音寺(今名:朝 09-12
·大同市浑源县通天寺 09-12
·大同市浑源县大云寺 09-12
·大同市浑源县悬空寺 09-12
·大同市浑源县永安禅寺 09-10
·大同市浑源县圆觉寺 09-10

TOP

维萨卡礼佛日
2019-05-29 10:09:03 来源:清净莲海佛学网 作者: 【 】 浏览:1536次 评论:0

维萨卡礼佛日
 

阿姜李


1956年5月24日


[英译]坦尼沙罗尊者


[中译]良稹


Visakha Puja


——Teachings of Ajaan Lee Dhammadharo


Translated by Ven. Thanissaro Bhikkhu


[英译者注: 1956年5月24日,阿姜李在阿育王寺作开示时,女居士阿伦-阿比瓦那作了速记,之后还原爲本篇记录。经阿姜李的同意,作爲《四年开示》一书的一部分出版。]


* * *


Pūja ca pujaniyanaṃ


Etammangalamuttamaṃ


礼敬值得礼敬者


这是至高的吉祥


我现在作一段开示,解说佛陀的教导,爲聚集在这里的听者装点念住与明辨,使你们把这段法拿去用于修行,得到闻法应得的善益。


今天,维萨卡礼佛日(卫塞节),是佛教传统里一个极其重要的日子,因爲是在这一日,佛陀出生,三十五年后,成就无上圆满正觉,再过四十五年后,入般涅槃。这三个事件,都发生在五月的满月日,那时月亮正位于维萨卡星群,这就是爲什么称这一日爲维萨卡礼佛日的缘故。


每年这个重要日子来临时,我们佛教徒用这个机会礼敬佛陀,作爲我们对世尊的善德的感念方式。我们放下日常事物,藉着布施、持戒、闻法等善巧方式,来修福 德。这叫做礼敬佛、法、僧三宝之德。佛陀好比我们的父亲,法好比我们的母亲——意思是,是法引生出我们对佛陀教导的领悟。目前,我们的父亲已经过世,只有 母亲还活着。两者一直在保护我们、照料我们,使我们能够有自在与幸福,直到今天。我们蒙受大恩,因此作爲子女,应当记得表示感恩之心。


一般情形下,父母去世时,人们以痛哭、戴孝等方式表示哀悼。在维萨卡礼佛日——也就是我们的父亲佛陀去世的纪念日里,我们也要表示哀悼,但所用的方式不同。 我们不哭,而是诵一段忆念佛、法、僧之德的经文。我们不穿孝服,而是卸去漂亮的珠宝、不擦香水、衣着简朴。平时躺在舒适的高床厚垫上,我们戒离它们。平时 一天爱喫三四顿,我们减到两顿或一顿。若要真心诚意地表示对我们的父亲佛陀的哀悼,我们必须放下平时习惯的娱乐形式。


除此之外,我们还带来鲜花、蜡烛、薰香,供养佛、法、僧,以爲礼敬。这称爲 āmisa- pūja—— 物质形式的礼敬。这是一种有关我们言语和行动的外在层次的修持。它属于布施与持戒类的修持,但不算是最高形式的礼敬。还有另一种层次的礼敬,叫做 paṭipatti-pūja——实践形式的礼敬,佛陀说这是至高的礼敬: 也就是指禅定,或者说修心,使它得以牢固确立于内在的善德,独立于任何、一切的外在所缘。这是佛陀要我们尽量专注的关键点,因爲正是这种修持,使他证得至 高果位,成爲正自觉醒的佛陀,也使他的许多圣弟子证得阿罗汉果。因此,我们大家都应当重视这样的修持,下决心以他们爲榜样,跟着父母的足迹走。这样,我们 才称得上是知恩报德的忠实继承者,因爲在恭敬聆听父母的教导之后,我们能够付诸实践。


我开头引用的《吉祥经》偈句,Pūja ca pujaniyanaṃ  etam mangalamuttamaṃ,意思是:『礼敬值得礼敬者,这是最高的福佑。』我们已经提到礼敬有两种: 物质的礼敬与实践的礼敬。伴随着这两种不同的礼敬,人们瞄准的的希求是两种不同的喜乐。有些人修持,是爲了继续生死轮回、爲了世间喜乐。这样的修持称爲 vaṭṭagāmini-kusala——入轮回的善巧。比如说,他们守戒,是爲了以后重生爲美丽英俊的人、或者成爲天界的神祗。他们修布施,是爲了不受穷、爲了转生爲银行家或国王因而富有。这种善巧的程度,只达到重生人界、天界的资格,继续在世间轮回流转,根本没有什么出路。


人们礼敬的另一个原因,是爲了从苦中解脱。他们不想继续在世间生死轮回里转圈了。这就称爲 vivaṭṭagāmini -kusala——出轮回的善巧。


这两类修持,目的都是爲了喜乐,不过一种喜乐是世间的,另一种喜乐在世间之上、超越了世间。我们顶礼佛、法、僧,并非是用修持的果报,把三宝顶得更高。实际上,我们在做的是,升起利益自己的善德。因此,我们爲了自己而追求善德时,必须把佛陀的另一句话记在心里: Asevanā ca bālānampaṇḍitānañca sevanā,意思是:『远离愚人,亲近智者』,只有那样我们才有安全和喜乐。


『愚人』在这里是指那些心意与行爲恶劣的人。他们的行爲恶劣: 杀生、偷盗、不当性事;并且言语恶劣: 说谎、制造不和、欺骗他人。换句话说,他们与好人团体敌对。那就是『愚人』的意思。如果你与这样的人结交,就好比给他们拉进一座山洞,里面只有黑暗。你进 去越深,里面越黑,直到看不见一点光亮。那里没有出路。越跟愚人交往,你越愚笨,你会发现自己沦落到做那些只会导致痛苦的事。不过,如果亲近智者、圣贤, 他们会把你领到明处,使你更有智慧。你会有眼力看见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你将能够助自己从苦迫与动荡中解脱出来,得到喜乐、进步、宁 静。因此经上教导我们,只与善人亲近,避免结交愚人。


如果我们与坏人交往,将会有麻烦和痛苦。与好人交往,将会有喜乐。这是赋予自己护佑的一种方式。这样的护佑,是我们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可以提供给自己的。无论何处、何时提供了,我们就会得到护佑。因此爲了自己的安稳与福利,我们应当随时随地给自己提供护佑。


至于值得礼敬者: 无论他们值得物质礼敬还是实践礼敬,礼敬的动作本身,都以同样的方式提供护佑,都以同样的方式带来喜乐。世间的喜乐,有赖于世人与外界事物,必须经历死亡 与重生;然而法的喜乐是一种内在的喜乐,它完全有赖于心。它是从忧苦中的解脱,再也不需要我们回到世上经历更多的死亡与重生。这两类喜乐形式分别来自物质 上的礼经与实践上的礼敬,两者或者能使我们回来重生、或者能使我们脱离重生。差别只有一小点: 我们是否想要重生。


我们如果造了连绵不绝的因,必然会有连绵不绝的果。如果造了短因,就会有短果。连绵不绝的果,是那些生死没有尽头的果。这指的是杂染还未磨尽之心,是执取 世间人事之善业恶业的渴求与执取之心,如果人死时,心像这样,就得回转世间重生。不过造短因的意思是,斩断、摧毁缘起与重生,让这个过程再也不升起。这是 指内在杂染已经磨去、洗净之心。它来自观察我们自己内心升起的阴暗的过失与状态,忆念佛、法、僧的善德,或者念住于四十种经典禅定主题之一,直到我们能够 对一切心造作洞穿其本质事件。换句话说,我们看见它们升起、暂住、衰解。我们把觉知连续定住在短距离靠近本位的范围——也就是自己的色身内,从头到脚—— 不去攀缘世界上任何人、任何事的好与坏。我们爲心找一个牢固的基础,使它能够连续安止,完全自处,什么也不粘着、甚至不粘着色身。等我们达到这个境界,那 时死去时,便再也不会游回来重生于世界了。


无论以物质形式还是实践形式表示礼敬,如果我们把心的聚焦处拉出来,放到我们的行爲[业]上——也就是,我们如果粘着自己的善业,比如持戒、布施等等—— 那就称爲入轮回的善巧。心不自由。它必须成爲这事那事、这业那业、这个那个所缘的奴隶。这是一个连绵不绝的因,它会迫使我们回来重生。但是如果把我们持 戒、布施等善业的果报,带进心的内在根基,使它们在心里存起来,不让心跑出去追逐外在因缘,这有助于减少有生状态,到最后,我们就不必再回来重生了。这就 是出轮回的善巧。两种善巧的区别就在这里。


人的心好比硬皮枳,熟透时树上留不住,必然得落下、着地、到最后腐烂入土。以后接触到适量的空气与水分,种子慢慢地再次发芽,成爲树干,长起枝丫、花朵、 果子。这些祖先的讯息都在种子里存着。最后,果熟落地,再发芽成另一株树。就这样一轮接一轮,不会湮灭。如果我们不破坏种子里催芽的汁液,它们就会把自己 遗传素质延续下去,活上一劫。


如果我们想要从苦中解脱,必须使我们的心冲出世间,而不是像硬皮枳那样落回到地面。当心出离世间时,它会给自己找到着落点,不让它再回来重生。它会高高地住那里,彻底自由,不再有任何执取。


自由在这里的意思是自主。心有内在主权。它掌管自己。它不需要依赖任何人,不需要沦爲任何东西的奴隶。我们在自己的内部可以看见,心与身相互配对。身并不 是那么重要的,因爲它不长久。它死去时,各种元素——地、水、风、火——分解、回归其原始状态。不过,心却很重要,因爲它持久。它是住在身内的真正元素性 的东西。是它制造有和生的诸状态。是它经历乐与痛。它不随身体一起分解。它继续存在,不过是作爲一件惊奇而看不见的东西存在。它像一支点着的蜡烛:熄灭 时,火元素还在那里,只是它不发光。只有我们点起一根新蜡烛时,火才会出现,再次放光。


当我们把由四元素、五蕴、六处、三十二部分组成的身,和心——也就是觉知——两者化简爲最基本的称呼时,就剩下了名与色(nāma, rūpa)。 色是身体的别称,由四元素组成。名是对住在身内的心的称呼,也就是制造身体的那个元素。如果我们想减少有生状态,应当只把这两样东西——名与色——作爲我 们的参照框架,当下体验两者。色——即身体——怎样活着? 它因爲有呼吸而活着。因此,呼吸是生命里最重要的东西。一旦呼吸停止,身体就得死。只有入息,没有出息,我们得死。只有出息,没有入息,我们也得死。


因此,每时每刻,无论你坐着、站着、走路、躺着,要这样观呼吸。不要让身体一边在呼吸,心却不能利用它,得到一些益处 。一个人不了解自己的呼吸[气],被称爲死人。无慎。失念。佛陀说,无慎是通往危险、死亡之路。我们不能让心跑出去,粘着外在所缘,也就是过去未来的想 法,不管它是善念还是恶念。我们必须就把觉知定在当下,住于出息入息。这就是一所缘性[ekaggatārammaṇa]。我们千万不能让心溜开,进入其它想法或者所缘。我们的念住必须牢牢确立于对当下的觉知。那样,心才能发展出力量,抵挡任何来触击它、升起好坏、爱厌等感受的诸所缘,——它们是污染心的障碍。


我们必须把知觉独独保持在当下,警觉敏捷地感知诸所缘的升起与消失、把好坏所缘全部放开,而不是粘着它们。当心牢牢专注这一个所缘——也就是呼吸[气] 时,它将会升起定力,达到内在智眼显现的地步。举例说,它也许会升起天眼、天耳,使我们看见过去、未来、远、近的事件。或者它也许会升起宿世智,我们得以 了解自己与其他众生的生、死、来、去,这一切又如何来自他们的善恶之业。这将使我们对有生状态升起不热衷与厌离感,再也不愿造作恶业。


这样的厌离感,是有用、有益、没有什么过患的。它与有一个叫做厌惫的表亲是不同的。厌惫是指一个人今天喫得太饱,以至于再喫一点的念头使他厌惫的地步。可 是明天,厌惫感消退,他又想喫了。不过厌离感是不会消退的。你再也不会从厌离的对象里得到任何乐趣。你把生、老、病、死看成苦,因此再也不要制造那些会迫 使你回来经受生、老、病、死的因缘了。


对任何爲了解脱一切忧苦而修行的人来说,重要的因素是精进与耐力,因爲每一种善德,必然有障碍挡路,随时准备破坏它。即便是佛陀本人,在他精进修行时,魔罗的军队就跟着他的脚踵,一直骚扰他、试图阻止他达到目标。尽管如此,他从未动摇、从未灰心、从未放弃努力。他以『真实』巴拉密赶走魔罗的势力,直到把它 们彻底击败。爲了与魔罗抗争,甘愿冒性命危险,他的心坚定、不退、勇敢。这就是爲什么他能够最后赢得辉煌的胜利,证得无上正自觉醒,成爲我们的佛陀。这是 他作爲我们的『父亲』树立的一个重要榜样,使后辈们看了,牢记在心。


因此,当我们决意修心,培养善德时,必定会有障碍——也就是魔罗的力量——正如佛陀所经历的那样,不过,我们只能够一路砍过去,用我们的耐力,使出自己的 全副本事,把它们击败。我们有什么好东西时,其他人想要它,是正常的,就好比甜果子往往招虫咬一样。一个人空手走路不惹眼,可是如果我们背着什么财宝走 路,必然有人想要,甚至会试图偷走。我们手里拿着喫的,猫狗就会来抢; 空手不拿,它们不会冲扑过来。


我们修行也一样。我们修善时若想成功,必须得克服障碍。我们必须使心像钻石或磐石一般坚实,烧它不会起火。即使给砸开,残片还是像有钻石磐石的硬度。佛陀 使他的心如此坚实,当他的身体被火化时,有一部分没有烧毁,至今作爲舍利子保存着,让我们礼敬。这是藉着他的清净与真实之力而来的。


因此,我们应当下决心,净化我们的身与心,直到它们像佛舍利那样,成爲火烧不了的纯粹元素。即使我们不能达到那个硬度,起码也该像罗望子的种子那样硬: 即使虫子钻进种荚里喫了果肉,也伤不了坚硬的种籽。


因此,总结起来: 减少有与生,意味着把我们的觉知收敛、朝内。我们必须把心的基础牢牢地栽植于身内,根本不让它粘着任何外在的活动。我们必须放开每一种、每一件依其自性、 在升起消逝的事件。我们行善,但是不让心跑出去追逐善。我们必须让那些善的果报跑进心里来。我们把每一种、每一件善果拉进来存在心里,不让心在外面分散开 来,对它的业果或任何其它外缘或喜或悲。我们这样做,就象是硬皮枳把枝干花叶全部卷积在种子里。接下来如果我们能够防止外在的土壤水分等外缘与种子的内在 潜力相结合,它就不能够发展成一株新的硬皮枳树。


凡是以我在此讨论的方式修习的人,就是在以正确的方式礼敬世尊。这样的人,将会得到福佑、常有喜乐。


我在这里讨论了《吉祥经》里的一段偈句,藉此培养我们的明辨,我们要把这些教导用于修行,以这种方式在维萨卡节(卫塞节)礼佛日表达对佛、法、僧的礼敬。


我就讲到这里爲止。

Tags: 责任编辑:思过黑鹰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意识 下一篇修心之技能
清净莲海佛学网: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交流论坛 联系我们
本站声明:本站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如侵犯了你的版权,请你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消息后24小时内删除。
清净莲海佛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