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五台山南台顶普济寺 05-15
·忻州市五台山西台顶法雷寺 05-15
·忻州市五台山北台顶灵应寺 05-15
·忻州市五台山中台顶演教寺 05-15
·忻州市五台山清凉石寺 05-15
·忻州市五台山妙德庵 05-15
·忻州市五台山文殊洞 05-15
·忻州市五台山宝华寺 05-13
·忻州市五台山古佛寺 05-13
·忻州市五台山海会庵 05-13

文库热门

·五台山南台顶普济寺 05-15
·忻州市五台山西台顶法雷寺 05-15
·忻州市五台山北台顶灵应寺 05-15
·忻州市五台山中台顶演教寺 05-15
·忻州市五台山清凉石寺 05-15
·忻州市五台山妙德庵 05-15
·忻州市五台山文殊洞 05-15
·忻州市五台山宝华寺 05-13
·忻州市五台山古佛寺 05-13
·忻州市五台山海会庵 05-13

三论宗专题

《坛经》心性说对佛教中观思想方法的应用
《坛经》心性说对佛教中观思想方法的应用 曾传辉 内容提要:本文指出非有非无的中观思想方法是《坛经》的基本思想方法,并历史地分析了惠能对这一思想方法的彻底贯彻而产生的思想在中国心性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文章从《坛经》佛性论、本心论及心性关系三方面进行了条分缕析。 作者曾传辉..
更新:2018-12-27   / 点击:270    【查阅全文】
论中观的因果思想
论中观的因果思想 如义 缘起性空是佛教思想中最基本的理论,亦是中观的根本论题、根本观法、根本法则。凡存在的,皆是缘起的,一切法从缘生,一切法从缘灭。因果法,乃是依因缘和合生果的事相而存在的。缘起,体现了因果的法则、规律,故因果亦是宇宙人生最普遍的规律,因果也是缘起的。 ..
更新:2018-12-27   / 点击:216    【查阅全文】
般若中观和佛教的自我否定
般若中观和佛教的自我否定 冯学成 佛教教理分有为法和无为法两大组成部分,有为法表现了世俗人生的精神形态,而无为法则体现了出世间的佛菩萨们的精神状态,般若中观的学说,则是架通有为法和无为法的桥梁。 《心经》中讲到了苦、挂碍、颠倒梦想、十二缘起这些四圣谛的苦集二谛,当然也讲..
更新:2018-12-27   / 点击:194    【查阅全文】
浅谈龙树中观思想
浅谈龙树中观思想 李巧艺 一、龙树菩萨生平及其主要著作 关于他的生平,有各种不同的传说。据《龙树菩萨传》说他生于约公元二至三世纪,是南印度的婆罗门种姓,据传其父姓“龙”,母亲生他于树下,故名“龙树”。龙树天资特别聪明,在孩提的时候,听到婆罗门诵读经典,数遍之后,他即能..
更新:2018-12-27   / 点击:218    【查阅全文】
如来藏与中观
如来藏与中观 谈锡永 佛教传入西藏初期,有两件事对西藏佛学发生深远影响。一为汉僧摩诃衍与印度莲花戒(Kamalasila)论诤失败;一为译师智军著《见差别》判教。 摩诃衍与莲花戒的论诤,法国学者戴密微(PaulDemieville1894-1979)有详细论述,影响所及是令西藏佛家畏谈禅宗。尤其是后起的格鲁..
更新:2018-12-27   / 点击:188    【查阅全文】
中观"无自性"之研究
中观"无自性"之研究 无自性是事物的真实状态,犹如行云流水般的畅通, 形相不断地转换,鲜活而丰富,不是任何东西可以局限的; 可是当自性见生起时,犹如水结成冰, 一块一块地相互碰撞、不相融合。 黄国达 中观对于诸法实相的探讨,乃综合了般若经与阿含经的空义,阐发缘起性空..
更新:2018-12-27   / 点击:218    【查阅全文】
中观学的基本观点
中观学的基本观点 刘嘉诚 法光 第131期(2000) 第四版 -------------------------------------------------------------------------------- 中观是印度大乘佛教首先出现的学派,此一学派约在公元2~3世纪间由龙树菩萨所创立。龙树上承阿含与般若思想,确立了「俗有真空,体虚如..
更新:2018-12-27   / 点击:222    【查阅全文】
中观与空
中观与空 池田大作 王雷泉译 本文节译自日本着名佛教学各池田大作‘我的佛教观’一书第十章。据伯顿·瓦特松的英译本:Buddhism,theFirstMinnennium”(1977)译出。 ——译者 日本佛教学者三枝充德在论述龙树最重要的哲学着作时,将它们划分为五大类。第一类包括‘中论’,‘十二门..
更新:2018-12-27   / 点击:197    【查阅全文】
中观思想的实践
中观思想的实践 1991年7月4日讲于高雄佛教堂「中观思想研习营」 主讲:释传道纪录:谢芳珠 壹、前言 各位法师,各位学员,大家早安!这一次原本安排了学有专精的蓝吉富老师与江灿腾老师,先就史学的观点,来为大家介绍中观思想是如何产生、如何集大成,又如何流布世界各国,以及该思想对*..
更新:2018-12-27   / 点击:229    【查阅全文】
三论宗般若思想的主要论题之解析
三论宗般若思想的主要论题之解析 廖锺庆 一、导言 佛教思想传自印度而非中国所本有,这是人尽皆知的事实。一种外来且具有深度的思想,传入一个本身早已是高度文化发展的国家而能生根,基本上,说明了两点重要的事实。第一,由此可看出中国文化所表现的高度之包容性。(注1)第二,由于佛教..
更新:2018-12-27   / 点击:203    【查阅全文】
略论中观思想本性
略论中观思想本性 胡晓光 用现代哲学维度看龙树中观佛学,就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中观佛学思想是关于辩证逻辑思维的学理。从佛学自身的维度看龙树中观佛学,中观佛学是关于中道实相的教理。我们知道佛学本身不是哲学,但佛学中包含哲学思想,作为印度大乘佛学的一个宗派的中观宗的教理中观学..
更新:2018-12-27   / 点击:182    【查阅全文】
佛家的缘起终极观与龙树的中观
佛家的缘起终极观与龙树的中观 作者:张祥龙 (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副所长) 一、佛家与印度正宗的不同表达方式 在古代印度,所谓“非正统”或“非正宗”者,是指不承认吠陀经典的权威的那些流派,其中最突出的有三派:顺世论(Ca^rva^kism或Loka^yata)、耆那教(Jainism)和佛教(B..
更新:2018-12-27   / 点击:222    【查阅全文】
无执着的动态智慧——中道与中观
无执着的动态智慧——中道与中观 (万金川) “中”是无执着的立场,“中”必含摄着“观”。它是一种通观全体、富于批判精神的动态智慧,人在生活里不断地努力向上,而趋近完美、幸福,这就是所谓的“中道”。 〖阿含经里的中道思想〗 阿含经是佛法的根本。在汉地的佛教传统里,自来对..
更新:2018-12-27   / 点击:164    【查阅全文】
中观与三解脱门
中观与三解脱门 杨云唐 人生无论是好是坏,有生必有死,有成必有灭,存在的背后是“没法留下”的事实,而没法留下的背后是因万法皆随“有即是空”的真理。真理是“如如不动”,是超越意识的“本然”。见到如此真理,就不会被境界和遭遇所转,是为解脱,此生从此便随遇而安。 缘起是诸法总..
更新:2018-12-27   / 点击:199    【查阅全文】
略论三论宗的诸法实相观
略论三论宗的诸法实相观 法清 闽南佛学 三论宗的基本观点:就是认识一切法都是相待相成,互相依赖,互相转化的客观必然规律,主张一切法缘起无自性。无自性即是性空,而性空缘起是无所得的中道实相。用这种理论总述世出世间的诸法。字宙间的万事万物都是仗因托缘而得生起,人体亦是众因缘..
更新:2018-12-27   / 点击:214    【查阅全文】
略论佛教三论宗对隋唐道教重玄学的影响
略论佛教三论宗对隋唐道教重玄学的影响 作者:李玉用王维维 摘要:隋唐时期,儒佛道三教仍然保持着各自独立发展的态势,但它们彼此在思维方式、思想要素、语词概念等方面的交流和融摄,已经在一定程度上从外在功能上的互补转到内在思想上的融通,这种由外到内的转变,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儒..
更新:2018-12-27   / 点击:231    【查阅全文】
三论宗的思想渊源
三论宗的思想渊源 三论宗的源流及其传承 三论宗,即龙树宗、提婆宗,是中国大乘宗派之一。以般若空义为本宗思想根干,所以又称为中观宗、空宗、无相宗、无相大乘宗、无得正观宗。 三论宗的思想渊源 三论宗思想,传承于龙树菩萨的缘起中道观,即“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
更新:2018-12-27   / 点击:258    【查阅全文】
三论宗中道佛性论略说
三论宗中道佛性论略说 作者:方文 2009年03月28日13:31:00《洛阳佛教》 三论宗是隋代形成的佛教宗派,实际创始人是吉藏。此宗因以佛教大乘空宗的《中论》、《百论》、《十二门论》三部论为立论依据,故称。三论宗学说的中心,是阐扬世界万物当体性空而又无碍于缘起,即性空舆缘起互不矛盾..
更新:2018-12-27   / 点击:276    【查阅全文】
中观学派的主要思想
中观学派的主要思想 中观学派是印度大乘佛教较早出现的重要派别。大乘思想在酝酿了百年左右之后,需要一个相对全面的体系,龙树从佛教的根本精神出发,在批判地吸收各种学说的基础上,对当时已有的大乘思想进行了归纳总结,全面地组织起一个完整的大乘思想体系。其核心思想是不着有、无二边的“..
更新:2018-12-27   / 点击:238    【查阅全文】
中观的人生态度
中观的人生态度 佛教徒究竟应以什么样的态度来认识世界?准确地说,佛教徒并不悲观、也不乐观,而是中观,即不偏不倚的人生态度。 为什么说佛教徒不是悲观的?因为学佛修行的人,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对未来充满信心,所以佛教徒不是悲观的。在民国年间的人生观大讨论中,梁启超先生提出佛法为..
更新:2018-12-27   / 点击:209    【查阅全文】

清净莲海佛学网: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交流论坛 联系我们
本站声明:本站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如侵犯了你的版权,请你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消息后24小时内删除。
清净莲海佛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