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邢台北盆水龙泉寺 09-17
·邢台泰兴寺 09-17
·邢台观音寺 09-17
·邢台天宫寺 09-17
·邢台天元普贤寺 09-17
·邢台石佛寺 09-17
·邢台北和寺 09-17
·邢台法灵寺 09-17
·邢台宁晋县云台寺 09-17
·邢台普光寺 09-17

文库热门

·邢台北盆水龙泉寺 09-17
·邢台泰兴寺 09-17
·邢台观音寺 09-17
·邢台天宫寺 09-17
·邢台天元普贤寺 09-17
·邢台石佛寺 09-17
·邢台北和寺 09-17
·邢台法灵寺 09-17
·邢台宁晋县云台寺 09-17
·邢台普光寺 09-17

TOP

晏子故事系列(二)
2009-09-10 22:10:46 来源:大方广 作者: 【 】 浏览:1170次 评论:0

《晏子故事系列》之十六


景公畋猎不归


齐景公有一次前往署梁打猎游玩,过了十八天还不回来。晏子于是从国都临淄起程,前往进见。一路上旅途匆忙,在颠簸之余,晏子的衣冠也不正了。到达了署梁后,晏子也不稍加休息、换洗整理,看到景公围猎的旌旗,随即奔驰而去拜见景公。


景公看到晏子匆匆赶来,便下车慰劳他说:「先生为何如此匆促呢?莫非国家发生了什么急事吗?」


晏子回答道:「虽然没有发生什么急事,不过,请容臣下向您禀报:国人都以为国君您耽于游猎而不安于国事,喜欢禽兽而不爱子民了,像君王现在畋猎十八天不归怕是不可以的吧?」


景公诧异地问:「为什么呢?难道是讼案办理得不妥善吗?有泰士子牛处理就可以了;是社稷宗庙不按时祭祀吗?有泰祝子游处理就行了;或是诸侯宾客不应对往来?有行人子羽在呢;又或是田野土地不开辟、仓廪府库不充实吗?有申田方面的官员办理就好了;至于如何使国家在各方面,损其有余以补不足吗?有你在就行了。寡人有你们五位大臣,如同心有四肢。心有四肢来工作,心就可以安佚了。同样,寡人有你们五位大臣,那寡人也可以安佚了,这样难道不可以吗?」


晏子听后,回答说:「臣下晏婴所听到的,与君上说法不同。心有四肢,心得以安佚,还勉强可以;假若四肢失去心的领导十八天,那不是太久了吗?」


景公听了晏子的话,觉得很有道理,便立即下令停止畋猎,整装而归。


景公出外畋猎,却耽于游猎,乐而忘返,游玩了十八天都不归朝。虽然朝中有值得信赖的大臣辅助,然而,国君也有国君的职责在。俗话说:「国不可一日无君」,君王在朝,大臣与民心才得以安稳。


景公以为凡事有人代劳,自己便可以高枕无忧,就像心有了四肢,心便可安逸。却不曾想,心乃四肢之主,失去了心的领导,四肢怎能很好地运作呢?文武百官长时失去君王的领导,恐怕便人心涣散,分崩离析,对于国家长治久安,是非常危险的事。


晏子能高瞻远瞩,知道长期下去的危害,马不停蹄前往劝谏,其忧国忧民之心尽显。于此,也可见晏子的忠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自己的职分。他劝谏君王,语辞中肯而真切,短短一句话,便使景公看到自己行为的危险性,足见晏子之智慧、远见。而景公在嗜欲正浓之时,能从谏如流,也不愧为明理之人。


想我们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责任在。身为儿子,有做儿子的责任;为父亲,有父亲的责任;领导,有领导的责任……不同的身份,有属于他的本分。在各自的本分内,都当尽守其分,不能因为别人尽到了本分,就忽略了自己的责任。


有些父母,将孩子交给保姆,或是爷爷、奶奶,又或是请家教。觉得爷爷奶奶可以照顾好孩子的生活,保姆也能带好孩子,学习上又有家教来辅导,自己便可省心了。于是,忙于工作,忙于赚钱,甚至忙于交际。如此,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少了。可保姆再细心,爷爷奶奶再疼爱孩子,难道真能代替爸爸妈妈吗?父与子,母与子,这亲情的相连,血脉的相通,是不可代替的。当生育了孩子,我们便有责任去照顾他,教好他。「养不教,父之过」。生养、教育子女,是父母的责任,当尽心尽到这份责任。


晏子这则故事,也教育了我们,自己的责任,要自己担起!

 

《晏子故事系列》之十七


和颜纳谏


有一天,晏子在退朝后,再进见景公,向景公致礼问说:「君王在朝时,态度是否过分威严些了呢?」景公听了,说:「在朝听政,态度威严,有何妨害于治国理民呢?」


晏子回答道:「在朝听政,如果态度过分威严,臣下便不敢进言了。臣下不敢进言,在上听不到谏言,则下情无法上达。为下无言,可以说形同哑巴;居上无闻,可说是形同聋子。臣子无言,君上无闻,这不算妨害国家大事,又算什么呢?况且,合升斗的微数才能满仓廪,合丝缕之细微才织成帷幕那么长的布。泰山虽然很高,却非一块石头而成,是累积无数土石,然后才由卑而高。天下所以治平,也非用一士之言。国君在朝听政,对臣下的进言,固然有听受而不采用的情形,但哪有拒而不受的道理呢?」  

 

齐景公上朝时态度威严,却不知,当有了威严之态时,便有拒人千里的姿态。当君上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模样,臣子就很难能够放心来进谏。于此,上情不能下达,为臣不了解君主的意思;下情不能上达,君王不明了民情;上下不能相通,形同聋哑,便会妨碍到国计民生。


晏子看到齐景公过于严肃的态度,可能给臣子们带来进谏的压力,而他又能在退朝后,马上向齐景公进谏,并采用米仓、帷幕及泰山等来做比喻,使景公更易了解不受谏的危害。这些是晏子的智慧、忠诚与善巧。身为臣子,辅佐国君治理国家,是臣子的本分与职责。在见到君王有过,理当进谏,不应苟且保身。如此才可帮助君王看到自己过失,从而避免、挽救国家的灾祸。故《孝经》有曰:「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


在唐朝之初,有着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这与唐太宗的广纳雅言、知人善用是分不开的。在《贞观政要》上记载,由于唐太宗容貌威武,形态庄重而严肃,于是百官中有前来进谏的人都举止失常,不能像平常一样放松自然。唐太宗得知这个情况后,马上警醒自己。从此,他每次看到有人前来奏事,必定表现出和气欣悦的样子,希望能听到谏诤之言,借以了解政治教化的得失。贞观初年,唐太宗曾对公卿大臣们说:「一个人要看清自己的面容,必须借助明镜;君主要知道自己的过错,必须借助忠臣的规谏。君主如果自以为贤明,臣下又不能帮助纠正他的过错,那么要想不陷于危亡失败,怎么可以做到呢?这样,君主丧失国家,臣子也不能单独保全自己的家庭了。至于像隋炀帝那样残暴肆虐,使得臣子们都闭口不敢言,最终使他自己听不到过错,导致灭亡,而虞世基等大臣,不久也都被杀死。前事的教训还距今不远,希望你们每次看到政事有不利于民众的地方,一定要极言规谏。」


唐太宗能看到失谏的危害,于是一再要求臣子,积极进谏,而他更以和颜悦色,来接纳群臣的进谏,如此君臣一心,上下相通,才能更好地治理好国家。


反观我们生活,是否会犯与景公同样的过错?倘若平常便是一副高傲的模样,那么别人也不会为我们指出问题,甚至可能还会远离我们。自己看不到自己的问题,身边又没有善友帮我们指正,那真是像盲人一样,不见自己之过,在错误的泥潭中,便会越陷越深,甚至因此亡身败家。所以怎能不像晏子所言的:「固然有听受而不采用的情形,但哪有拒而不受的道理呢?」


而在应进谏时,是否能像晏子一样,真诚给人合理的谏言?看到亲人、朋友有过,可能引来灾祸,却明哲保身,不真诚规劝,以致让他们走上犯罪或是失败的道路,这也有失亲人的情义与朋友的道义啊!没有尽到亲朋规过劝善的责任,便是失信于朋友,背礼于亲人了,怎么能不让我们提起警惕,从而自我反思、改善呢?

 

《晏子故事系列》之十八


景公登路寝台不悦


路寝之台建好后,齐景公有一次要登路寝之台,可因为台高坡陡,景公体力不济,还没走上台顶,就坐在石阶上休息了。景公觉得很辛苦,于是满脸不高兴,埋怨道:「为什么造这么高的台子,走起来叫人疲惫不堪呢?」


晏子听到,便借机劝谏说:「君上想要节省体力,就不喜欢台高,可既下令建造高台,就不要怪罪别人啊。如今台高有罪,低了也有罪,敢问如此要求人可行吗?古时建造宫室,目的便于养生,不以奢侈为尚,故俭于己身,勤于为民。及至夏代衰微,其王桀悖德乱行,造璇宫玉阙;殷朝衰微,其王纣造琼宫灵台,都是极尽崇饰奢靡,以卑狭者有罪,高大者有赏,所以身及于难,遭到国灭家亡的惨局。如今国君以台高有罪,台低了也有罪,比较之夏桀殷纣,岂不更甚?百姓穷尽财力,却还不能免于罪过,晏婴深怕国家危在旦夕,而君上也不能享受太平啊!」


景公一听,有所领会,说:「你讲的真是没错,真是耗费了钱财又劳动人民,还以为毫无功劳,从而又去抱怨他们,这实是寡人的罪过啊!如非先生教诲,怎能守住国家呢?」于是,景公走下路寝,再三拜谢,当日不再登台游乐。


齐景公登台游乐,却因台高坡陡登不到顶上,心中便不悦,以至动气责人。然而,建造高台是景公的命令,而今嫌弃台高,也是景公的说法。如此矛盾的意思,的确会叫人无所适从。


百姓辛苦营建路寝之台,景公不但体恤不到劳民伤财的付出,却因为台太高就埋怨人,如此,百姓听闻会有何感受呢?不能体恤民心,体察民情,又怎能得民心呢?然而,景公此时并没有发觉自己有错,还真的以为是台建得太高的缘故。待到晏子指出问题时,他才恍然大悟,也因此自我警省,感谢并接受了晏子的劝谏。


想我们,不也在无意间就犯下这样的错误吗?遇到不高兴或是遇到问题时,不自觉便要去找别人的过失,甚至觉得就是别人的错,却少有能直下承担,反观自己,主动扛起责任的。当时常责怪他人,把责任向外推,时日一久,纵然是好朋友也会渐渐疏远。身边没有善友及时提醒,自己又迷惑无知,在怨天尤人的泥潭中便会越陷越深,从而孤立起来。


景公幸得有晏子在旁常常提醒,使他能立刻觉察到自己的过失,从而反省改过,于此,晏子真不愧为景公的诤臣益友。益者三友,友直居首,倘若生活中,我们能遇上直言规过的朋友,那也不愧是我们人生中的良师益友啊!

 

《晏子故事系列》之十九


景公随嬖妾所欲


翟王的儿子羡,臣于景公,他以十六匹马御车的技术,邀请景公观赏。景公观看以后,并不喜欢羡的驾车。然而景公有一位爱妾名叫婴子,长得十分美丽,景公非常宠爱她。婴子很想看看羡的驾车技术,要求景公带她一同观看。景公便回答她说:「等晏子生病了再安排时间吧。」


果然,机会到了,晏子因病在府中休息。景公与婴子就在苑囿中的亭台上欣赏羡的驾车。羡驾车的气派很大,婴子看后非常兴奋,高兴之下就代为请求,希望景公能厚加奖励羡,景公听后一口答应下来。


待晏子病愈后,得知了此事,即刻晋见景公。景公看到晏子来了,抢先对他说:「翟国王子羡的驾车技术十分高明,寡人看了很喜欢,想请他们献技表演一番,你觉得如何呢?」


晏子答道:「驾御之事,非臣主管的范围,臣不便参与。」


景公接着又说:「寡人实在是太高兴了,想赏赐他万钟的俸禄,不知这个数目够不够啊?」


晏子听了,直言向景公规劝道:「过去卫国的东野先生,他的驾车技术君上本来是很欣赏的,可因婴子当时不喜欢,君上就假装不喜欢,索性就不看了。


「如今,翟国王子羡的驾车表演,君上原来是不喜欢的,可由于婴子喜欢,您也便喜欢了。婴子代为请求厚赏,您又慷慨允许,这样看来,真是受妇人所制了。


「不乐于治理人民,却乐于欣赏马术表演;不厚赏贤良之士,却能重禄一个驾车的御夫。以往我先君桓公的辖地,比如今小得多了,可当时能整饬法治,推广政教,结果竟称霸于诸侯。反观今天,几乎没有一国的诸侯愿与我君亲近。每当五谷歉收的年头,因饥寒交迫,饿死道路之人,又触目皆是。我君不能以此为忧为耻,反去贪图一时耳目的游乐,不重振先君的功业,反对驾御的车夫施加重赏,可以说太不顾惜人民,轻视国家了。


「《诗经》有曰:『载骖载驷,君子所诫。』说君子们或驾三匹马或驾四匹马,都陆续到了。由此可知古时诸侯们彼此朝聘,也不过是驾三马或四马。我君日常一车驾八马,已与古制不合,今羡又加倍驾十六匹马,不是更变本加厉了吗?


「而且,君上您假使乐于此,全国上下一定起而效尤。然而,拿这种车子去狩围田猎,不便调度,如果要行远道又不经济。用马之数倍增,这绝非管理下属的好办法啊。


「放纵耳目之乐,不处理人民急务,此也为古圣先王所严禁的。君上若乐此不疲,诸侯恐怕也会有起而仿效的。君上不能以厚德善政广被诸侯,反用不当行为影响他们,这绝不是爱护子民、彰显名声、招来远民、敦睦邦交之道啊!


「何况贤善之士遭罢黜,鳏寡孤独不加救助,而听任爱妾之语厚赏车夫以积怨愤,这是与民为敌的做法啊。《诗经》有曰:『哲夫成城,哲妇倾国。』智高的男子足以立国,多谋的女子足以覆国。现在我君不从事于立国的努力,反而去做些覆国的事务,恐怕国家灭亡的日子到了,愿国君尽早打算。」


景公听了此番劝告,由衷地对晏子说:「你讲得很有道理,的确如此。」于是,景公马上停止了观赏驾车技术的表演计划,又强令翟国王子羡出境,并且也疏远爱妾婴子。


景公不喜欢羡的驾车,却因爱妾婴子喜爱,自己便喜爱。而后,又因婴子要求重赏,景公就想重赏。可身为国君,若以宠爱女子之言来实行赏赐,恐怕政治就要大乱。届时,民心不平,国家也难以安宁了。晏子身为宰相,病初愈听到此事,便赶紧晋见景公,给景公规劝,他所抱持的是一颗何等忠诚的心啊!


而景公难道不知道这样做不好吗?假若景公不知道,又怎么会非要等晏子生病,才安排与婴子同看驾车表演呢?又怎么不问晏子赏赐合不合宜,却问数目够不够呢?可见,景公明知如此不好,却因个人对爱妾的宠爱,仍然要如此去做。我们在遇到人生一些选择的时候,也可能如此。明知这样做不好,却仍然控制不住自己的习气,非要去做不可。可最终,得到不好的结果时,也是要自己去品尝这恶果的呀。


在人生的道路,有时真是一失足成千古恨。原本看起来微不足道的一件小事,一旦任其发展下去,却可以将一个人引入歧路,从而走上堕落、犯罪的道路。如此,怎么能不谨慎日常的一言一行,谨慎平常所交的朋友与所处的环境呢?景公幸得身旁有晏子辅佐,时时规谏,免去了很多可能发生的灾祸。而我们身边,倘若没有直言规劝的朋友,就更需要我们以曾子每日三省其身来自我反思。当有人愿意给予我们真诚的规谏时,也当像景公一样,虽然前面错了,可只要愿意接受劝谏、改过,也还是可以避免错误继续发展下去,避免产生祸患。


景公听进了晏子的劝谏,不但强令翟国王子羡出境,也在那段时间疏远了婴子。这其实也给婴子一个警醒,不当因个人的喜爱随意要求,需看到这一要求,是否会影响到整个国家的大局。否则,一旦景公随其所欲,任由婴子喜好,导致赏罚不明,民怨载道,国家便难保安定,甚至可能引来国灭家亡的灾难。届时,婴子也会因此落下被百姓怨恨、斥责的地步。


晏子的忠诚,不仅帮助了景公,其实也帮助了婴子,同样,还帮助了整个齐国更加安定,人民生活更为安宁。

 

《晏子故事系列》之二十


晏子之御感妻言


晏子为齐国之相,有一次乘车外出,御者的妻子透过门缝暗窥她的丈夫。只见丈夫拥着宽大的车盖,扬鞭驱马,意气昂扬,甚为自得的样子。等丈夫回到家后,妻子便主动请求离开他。
御者感到很惊讶,问妻子为何,妻子回答说:「晏子身高不足六尺,却为齐国之相,名声显达于诸侯。今天,我见晏子乘车出门,身处车中却志念深远,态度谦和。如今,夫君您以八尺之躯为人仆御,却自以为满足,驾车还甚为自得。这便是我要离开的原因。」


御者听了很惭愧,从此,便自觉收敛了骄慢之气,自我约束,谦退恭谨起来。晏子发现御者行仪改变,感到很奇怪,问御者原由,御者如实报告了晏子,晏子因此推荐他做了齐国的大夫。


御妻一言,改变了御者的行仪,也改变了御者的命运,从一个驾车的车夫,转身成为齐国的大夫。我们不免要感慨,家中能有一位贤妻,真是一个家的福气。
常言说「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人一旦有了骄慢之气,就像注满水的容器,难以再接受有益的谏言与提醒。如此,不但没有进步的空间,反而容易招致损失、祸患。御者之妻能够见微知著,用激将法使丈夫认识到自身不足与缺失,从而使丈夫戒慎惕厉,自我提升,不能不说御者之妻是一位有智慧的妻子。


然而细想一下,御者之妻为何一番言语,就可以启发丈夫,使他改进呢?我们不难推出,除了丈夫本身有羞耻心与向善心外,妻子日常的行谊,必然合符伦常道德,使丈夫信服,如此,才能有此力量,一言感化丈夫。由此可见,女德的重要!


班昭在《女诫》中有说到:「女有四行,一曰妇德,二曰妇言,三曰妇容,四曰妇功。夫云妇德,不必才明绝异也。妇言,不必辩口利辞也。妇容,不必颜色美丽也。妇功,不必工巧过人也。清闲贞静,守节整齐,行己有耻,动静有法,是谓妇德。择辞而说,不道恶语,时然后言,不厌于人,是谓妇言。盥浣尘秽,服饰鲜絜(xié),沐浴以时,身不垢辱,是谓妇容。专心纺绩,不好戏笑,絜(xié)齐酒食,以奉宾客,是谓妇功。此四者,女人之大德,而不可乏之者也。」


当一位女子能有如此德行时,自然能够孝敬公婆,相夫教子,使家庭更加和睦美满,也使家族更为兴旺。古云「闺阃乃圣贤所出之地,母教为天下太平之源」,亦道出妇德的重要意义与作用。如此,我们怎能轻视女德呢?


一则简短的故事,包含有许多的人生智慧,需要我们用心领受。诸如此篇,我们不仅可以学习晏子的品德,纵然身处高位,学识渊博,仍能恭谨自守、谦虚和善;也能学习御者的善纳雅言、知过必改;同时,还能在御者之妻身上,学会安守本分,提升智慧与德行,用善巧方便帮助家人、朋友们更上一层楼。


学海无涯,学无止境。每一个人的身上,都有值得我们学习与警诫的地方,做一个好学的人,那么时时处处,都会有自我提升的机会。

 

《晏子故事系列》之二十一


彰君之赐


齐景公饮酒,田桓子在景公身边侍候。过了不久,田桓子远远看见晏子过来,便向景公报告说:「请君上罚晏子喝酒。」景公疑惑,问:「为什么呢?」


桓子答道:「君上,您看晏子身穿布衣麋裘,乘驾柴车劣马来上朝,这是隐藏君王您对晏子的赏赐啊。」景公听了觉得有理,感叹道:「是啊!」于是,等晏子拜见景公坐定之后,斟酒者呈上酒杯对晏子说:「君王罚您喝酒。」晏子奇怪,问:「这是什么缘故呢?」


桓子说:「君王赐您卿位来尊显您的身份,给您百万的钱财来富厚您的家庭。诸臣的爵位中,没有比您更尊贵的了,诸臣的俸禄中,也没有比您更优厚的了。可您却身穿布衣麋裘,乘驾柴车劣马来上朝,这是隐藏君王对您的赏赐啊,因此要罚您喝酒。」


晏子听了,离席向景公说道:「微臣是先喝下这罚酒,而后再解释,还是先解释再喝呢?」景公便说:「先解释再喝罚酒吧。」


晏子说:「君王赐臣卿位来尊显臣,但晏婴不敢因为显贵而受命啊,是为奉行君令而受命;君王赐臣百万钱财来富厚臣家,可晏婴不敢因为财富受命啊,是为让君王的恩赐通达于更多的人,彰显君赐。


「臣听说,古时的贤君如果知道臣子受了厚赐,却不能照顾其贫困亲族,就责备他;知道臣子任职而不能尽其责,就责备他。君王的内亲,臣的父兄,如有散失在荒野,这是臣的过错。君王的外亲,臣相识的人,如有流离四方的,这是臣的过错。兵甲不坚,战车不固,这也是臣的过错。可至于乘驾弊车劣马来上朝,臣想这并非是臣的过错。


「更何况,臣因为君王的厚赐,父族亲人中,没有不乘车马的;母族亲人中,没有不足衣足食的;妻族亲人中,也没有挨饿受冻的;国内的贫士,等待臣济助过活的也有数百家之多。像这样的情形,是彰显君王的恩赐,还是隐藏君王的恩赐呢?」


景公听后大为感慨,说道:「好!那就替寡人罚桓子一杯吧!」


晏子身居高位,享受厚禄,令旁人羡慕。然而晏子却明白,高位的实质,乃是为奉行君令;厚禄的所用,也是为彰显君赐。田桓子看到晏子身穿布衣麋裘,乘驾柴车劣马,便认为是隐藏君王对晏子的赏赐。可田桓子不知道,晏子虽自身节俭,清贫自守,却已将君王的赏赐厚施于身边的亲族及国内贫士,使更多人一起领受君王的恩赐了。这不正是在彰显君王的恩赐吗?


晏子能舍己为众,将所得与人分享,真可谓是贤达之士。他如此做,不仅使亲族贤士得到救助,也使君王的恩惠得到扩张,通达于更多人。亲族与贫士,也因此会对君王生起感恩之心,更加安居乐业。


细想,晏子能以高位来利众,以厚禄来济众,不正是源于晏子那一颗爱国利民的心吗?他清廉正直,大公无私,受命只为帮助国家人民向更好的方向发展,于是在他辅助之下,齐国更加安宁,百姓生活更加安定。他不图个人私利,便能刚正不阿,秉公守法。有谓是「君子无欲则刚」,人能不被物欲私欲所拒,自然刚强,不受束缚。这也使得晏子不陷入诱惑深渊,长居高位,安享晚年。一个真正有智慧有德行的人,是不会让自身被欲望所缚,从而陷入困境绝境之中的啊!

 

《晏子故事系列》之二十二


晏子知礼


晏子为齐国之相,德行出众,智慧过人,他不仅博见多闻,而且熟知礼仪。有一次,晏子奉命出使鲁国,孔子便令门下的弟子们前往参观、学习,弟子们听从了孔子的指示,前往参观。


等到了晏子拜见鲁君的礼仪结束后,子贡回来向夫子报告说:「怎么说晏子他熟习礼仪呢?古礼有称:『登阶不历,堂上不趋,授玉不跪。』今天晏子的所作所为,却都与此相反,怎么能说晏子他熟习礼仪呢?」


晏子办完了鲁君的公事后,退而会见孔子。席间,孔子向晏子问道:「古礼规定,登阶之时依次而行,不可越级而上;朝堂之上,不可以急趋而行;接受圭璋时,不需下跪。而夫子您所为皆与此相反,如此合礼吗?」


晏子听了回答道:「晏婴听说,在两楹之间,国君与臣子各有固定的位置,君行一步,臣行两步。因为鲁君迅速登上,晏婴惟恐时间来不及,才越级而登,在朝堂上急趋而行,以便能立即就位啊。再以国君授玉姿势过低,不得已,晏婴才跪下来,如此方能承接。况且,晏婴也曾听说,为人做事,只要能谨守大节,至于小节方面略有出入,也是没有关系的啊!」


晏子拜见孔子辞出后,孔子以宾客之礼相送。回来后,孔子对自己的门下弟子们说:「礼,贵在因时制宜,像这样不合常法的礼仪,惟有晏子才能行而有节啊!」


礼,重在实质,是内心诚敬的表现,《曲礼》有曰:「夫礼者,自卑而尊人。」子贡看到晏子在形式上不守礼节,却未曾注意到,是因鲁君未能如礼去做,晏子为能守住大节,才在小节方面略有出入。


形式上有所出入,可一颗恭敬尊重的心,却时时在晏子心中,这是礼的真实含义,也表现出晏子对礼的敬守。倘若只追求外在形式,表面上勉强做到,而忽略内在实质,那就丧失了礼的本意了。


而凡见事,我们不能以片面之见就加以判断。贤如子贡,尚且可能看错,何况我们普通人呢?怎么能随意推测,人云亦云,不明察事情的真相?当夫子听到子贡如此说,并没有妄加评判,轻易指责,却是直接向晏子询问,了解事情真相、原由,可见圣贤人处事的明智。


再则,虽说只要能谨守大节,于小节方面略有出入也没有关系。但如今,也会有人以「不拘小节」来掩饰自己的失礼。在言语、行为方面,总要按自己的坏习惯去做,不愿改正。如果遇到有人指出缺失,却坚持说只要心存恭敬就可以,形式上并不重要。可是,当自己的内心真正有恭敬之意,那言语行为自然就会表现出恭敬有礼的样子,因为言行是内心的反射。


因此,我们在求学过程中,切不可自欺欺人,对自己的心态当有一个正确认识。不放任自己的坏习气,也不对他人随意猜测、指责。时时处处,心怀敬意,以一颗谦虚好学又乐于改过之心来学习圣贤教诲。如此,将会给我们的成长,带来更多的利益。

 

《晏子故事系列》之二十三


景公欲无为礼


在晏子辅佐齐景公初期,有一次,齐景公设宴与群臣共饮。酒宴上,君臣彼此祝酒,喝得兴起之时,景公突然心血来潮,把手一摆,对着众臣子们说:「今日寡人愿与诸位大夫喝个痛快,请各位不必拘礼。」说完,便乐呵呵地笑了起来。


晏子一听此言,马上显出不安的神色来,向景公回答道:「君上所言差矣!臣子们自然是希望国君能不拘礼数。然而,力多足以战胜长上,勇多足以杀害国君,礼数却可以约束这些行为。


「好似禽兽靠着自己的气力彼此攻击,以强欺弱,胜者为王,所以经常更换它们的领袖;如今君上希望群臣不必拘礼,就形同禽兽了;倘若人形同禽兽,群臣仗着自己的气力去互相攻击,以强大欺凌弱小,如此经常更换领袖的话,试想,我君又怎能安于其位呢?


「人之所以高贵于禽兽的地方,正是因为有礼的关系啊。所以《诗经》中说道:『人而无礼,胡不遄死。』人如果不讲求礼,那还不如早点死掉得好。由此可知,礼是不可或缺的啊!」


晏子劝得恳切,然而景公沉迷于杯中之物,正有兴致,听到晏子的话,反倒觉得扫兴。因此,景公对晏子的劝告也背而不理,好像没有听到似的。


晏子见景公不答,也没有再强作解释,群臣们又继续饮酒欢乐。过了一会儿,景公因事离席,在出去的时候,晏子竟然不起身恭送;等到景公由外入座,晏子又不起身相迎;在交杯互敬时,晏子更是抢先饮酒,好似景公不在场。齐景公看到晏子如此无礼,而且一而再,再而三,不禁气恼起来。终于,景公忍无可忍,容色大变,抓紧着自己的双手,怒目而视地责问晏子道:「刚才先生还教寡人,人之相处不可以无礼。但寡人出入席次,你不起身迎送,交杯敬酒时,你又抢先来饮,这难道合礼吗?」


晏子听了,立即离席起身,非常有礼貌地稽首礼拜,向景公回答道:「晏婴怎敢忘记刚才向君上讲的话呢?臣只不过用行动来说明无礼的实际样子罢了。君上如若要不拘礼数,那就是这个样子啊!」


景公这才明白晏子的用意,心中很感慨,原来不拘礼数是如此结果,于是惭愧地说道:「这样看来,的确是寡人之过啊!先生请入席,寡人听从先生的谏言就是了。」酒过三巡之后,景公便依礼停止了这次饮宴。


自此以后,齐景公锐意革新,整饬法纪,修明礼乐。如此不久,不仅使国家政务走上了轨道,百姓们也安居乐业,社会秩序由此更加有条不紊了。


景公请群臣们开怀痛饮,不拘礼数。可想而知,这是景公希望臣子们能尽情欢乐,不受礼节的束缚。能如此下令,也表明齐景公一颗关爱臣子的心。然而,齐景公只是希望臣子们能开怀,却没有想到,使臣子们不拘礼数,将会带来的后果。


汉代刘向曾在《说苑》中说到:「患生于所忽,祸起于细微。」祸患的发生大多是因为事情初期的怠惰和松懈。凡事于初始时,若不能够防微杜渐,恐怕就像「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那样,一点点地消磨殆尽。一旦使祸患产生,只怕届时兵败如山倒,就难以有回旋的余地了。因此,景公于初时不能谨慎,恐怕连国君地位都难保。诸如此类,我们在历史中也见到不少,像商纣王使用象牙筷,臣子箕子便可预见其后果。如此可知,慎于始何等重要,于事情最初、小时能制止,就可以避免将来大祸的产生。


除「慎于始」外,凡事也皆有其度。饮酒有度,欢乐也有度。酒不及乱,是饮酒之度。不因酒而乱了心性,做出违礼乱德之事,这是在酒中不迷失自我。欢乐也如此,《礼记》有曰:欲不可纵,乐不可极。欲似深渊,是没有止境的,当不能把握好度,饮酒欢乐无所节制,就可能会酒后误事,乐极生悲。


晏子虽然也在饮酒、欢乐,但仍保持着清醒与理智,没有因为酒乐而失去原则。于是,在景公有不当命令时,晏子便能马上做出反应,及时提醒景公,说明不守礼的不当之处。虽然晏子说得清楚,景公却听不进去。换成我们,或许也会觉得,在喝酒之时就应该痛痛快快,高高兴兴,何必拘泥于那些礼数呢?其实,人在兴高之时,常会因为一时的兴起,没有将事情考虑得周详。此时说的话,做的事,恐怕已失去平常正确的判断力与理智。如此,便有不少酒后失言,或因一时兴起答应下来,过后却又悔之莫及的事。故古人教导我们「盛喜中勿许人物」,《弟子规》也有曰「事非宜,勿轻诺」,都是告诉我们时时处处要保持理智,不要因一时感情冲动而轻许轻诺,届时不能达成,会令自己陷入两难的境地。


进而言之,齐景公难道真的不需要「礼」,不喜欢「礼」吗?当晏子如实做出不守礼的行为时,景公却发怒了,甚至责怪晏子不守礼。因为「礼」,不仅仅是外在的一个表现形式,它包含着人与人之间的尊重、礼敬、爱护。当有人对我们有礼、尊重时,我们的内心也会感受很欢喜。反之,若他人视我们于不存在,对我们无礼,纵然是在喜庆的宴会上,也会感到不舒服,甚至觉得受辱、愤怒。倘若人与人之间真的不拘礼数,晚辈随意欺凌长辈,强大任意捉弄弱小,失去礼的规范,那岂不真成了与禽兽没有分别了吗?


晏子能看到不守礼的严重后果,也知道慎于始的重要,于是纵然劝谏景公不肯听从,他也不放弃。他善巧地做出具体行为,以自身不守礼的实际行动来规劝,终于使景公认识到礼的重要性,从而听从晏子谏言,使祸患防范于未然。由此可见晏子的慎重与坚持。于是此后,齐景公锐意革新,整饬法纪,修明礼乐,不仅使国家政务走上了轨道,百姓们也安居乐业,社会更加安定。终于,使我们看到了晏子劝谏得到了圆满的结果。


此篇,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从不同角度去看,有不同的启发与收获。愿意认真学习,用心领悟,那么在熟读过程中,会有不同深度、广度的体会。这将帮助我们逐渐开启内在智慧,从而引导我们的人生走向智慧与光明!

 

《晏子故事系列》之二十四


患夫社鼠


齐景公有一回请教晏子说:「治理国家忧患的是什么呢?」晏子回答道:「忧患社鼠。」景公听了不明白,于是又问:「这是怎么说?」


晏子回答道:「神社,是用木材建造再加以粉刷而成,于是老鼠认为有隙可乘,便托身于其中。如果用火熏它,怕会烧掉木材;引水注灌,又怕会弄坏墙壁。如此,老鼠不可得而消灭是因为神社的关系。


「一国之内,也有这样的社鼠,便是人主左右的近侍。他们对内蒙蔽善恶,淆乱君上视听,对外又卖弄权术,鱼肉乡里百姓。不消灭他,怕他违法乱纪;要消灭他,他却又被人主所钟爱、庇护。这也可以说是国家的社鼠啊!


「在宋国,有位卖酒的人,他的酒器擦拭得很洁净。可是他的酒都放酸了,也卖不出去,于是向乡里人打听原因。乡里人告诉他说:你们家的狗实在是太凶了,有人提着酒器要去买酒,狗迎头就咬,这就是酒之所以放酸还卖不出去的原因啊!


「一国之内也有猛狗,那就是有权的佞臣啊。有道德学术的人士,想晋见万乘之主时,那些权位之佞臣就像恶犬一般,迎面狂吠,这也可说是国家的猛狗啊。左右的近侍为社鼠,有权之佞臣为猛狗,君主安得不受蒙蔽,治国又安得不引为忧患呢?」


又有一回,齐景公问晏子道:「办理政事所患的是什么?」晏子回答说:「患在善恶不能分明。」


景公于是问道:「那如何能明察善恶呢?」晏子回答说:「审慎地选择左右的亲信。如果左右亲信良善正直,则朝廷百官便各得其所宜,善恶自能分辨清楚了。」


当孔子听说这件事以后,称赞道:「晏子讲的这番话,实在很有道理啊!善人进用,则不善之人便无由而入了;不善之人进用后,那善人也无由而入了。」


晏子劝谏景公要善用良臣,因此以社鼠及猛狗来比喻身边不善的近侍及佞臣,使景公真切感受到,身边人倘若运用不当,将可能给自己及国家带来的严重后果。
这也正如当初齐桓公,运用了不良之臣易牙、竖刁、开方,不仅使自身丧命,还差点断送了国家,很值得警惕。故择人一定要有智慧,没有智慧洞察,身边聚集了许多不善,那么善言就难入,就像被蒙蔽了眼睛、耳朵,看不到真实的一面,会让自己陷入绝境,也会因此而坏了整个大局。


那如何判断呢?夫子有言:「巧言令色,鲜矣仁。」又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表面上做得恭敬顺从,又说着很好听的话,可内心却没有仁德,常常喜欢搬弄是非或是诽谤陷害,如此之人便当远离,更不当加以信任与重用。


反之,选择了正直善良之人在身边,那不善也不轻易能入了。这就像一块田地,要使其不乱生杂草,成为杂草堆,那最好的方法莫过于种植嘉禾芳草。一个团体要健康发展,居上位者就当选贤与能。唐太宗重用魏征,成了千古佳话;齐景公任用晏子,避免许多过失;周公辅助武王、成王,为周朝发展奠定了牢固基础。能重贤臣,远小人,知人善用,那纵然是谄媚阿谀、挑拔是非之人也会有所收敛。


同样的道理,我们立身行道,想要德日进,过日少,亦当亲师友,远小人。孔子有明训:「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直,指正直善良的朋友,这种朋友刚正坦荡,能坚持真理;友谅,是指诚实信用的朋友,这种朋友心地宽广,真诚待人;友多闻,指学识渊博的朋友,这种朋友聪明智慧,有真才实学。与这三种朋友相交,不但能避免我们犯下许多过错,也能提携我们提升道德修养,与圣贤之道更加接近。


而「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友便辟,指谄媚逢迎的朋友;友善柔,指狡诈虚伪的朋友;友便佞,指花言巧语的朋友。与这三种人相交,便很容易误入歧途,甚至被陷害、伤害,有损于我们的道德修养,亦有损于人生的发展,值得我们警惕。


在历史的借鉴中,无论任何人都会从中获益。上至领导,下至平民,故古人云:「大道不器」。愿我们读到每一篇好故事,不要轻易错过,能深思善体,必有所悟。

 

《晏子故事系列》之二十五


景公赏无功罪有司


齐景公有一次燕饮赏赐国中的宠幸之人,决定给予万钟之赏的有三位,千钟之赏的有五位。然而景公命令三出后,主办会计的官员却坚持不办理。景公大为震怒,下令要免除会计官员的职务,可命令三出后,执法的士师又抗命不从。


景公为此很不高兴,也很难过,于是向晏子诉苦说:「寡人听闻,君王治国,对喜爱之人奖赏他,对厌恶之人则疏远他。如今寡人对自己喜欢之人不能赏赐,对讨厌之人又不能疏远,实在失去了君王应有的权力啊!」


晏子听后,回答景公道:「晏婴听说,君王领导正确,大臣依命行事,此为顺服;君王行为乖张,大臣却仍惟命是从,此是叛逆。如今君上厚赏那些谗佞阿谀之人,却要官吏们言听计从,不得违抗,此是君失正道,臣失其职了。


「先王最初立下爱而当赏的标准,是鼓励行善;立下恶而应罚,意在严禁残暴。过去夏、商、周三代帝王之所以能兴王天下,是因为凡有利于国家的,就爱而赏之,有害于国家的,就恶而罚之。故明白昭告,将所爱之人加以奖赏,如此鼓励善行,贤良之士便越来越多;将所恶之人施于惩罚,爱恶分明,公正无私,邪僻之人也由此改过迁化,恶迹消灭。因而天下大治,百姓和睦。可到了国势衰危之时,末代的帝王懒散怠慢,日常生活只知放荡淫乐,对顺从己意就爱之,违背己意便恶之。如此爱恶颠倒,善恶不明,对所爱之人加以厚赏,所恶之人加以严惩,使得邪僻之人越来越多,贤良之人消灭净尽。最后使百姓们妻离子散,国家也危败覆亡了。


「如今,君上不能揣度古圣先王兴王天下的原因,又不能观察衰世惰君亡国败家的真相,臣只怕君上如此滥赏淫罚,一旦臣子们不敢据理力争,便有社稷倾覆,宗庙危亡的后果啊。」


景公听闻此言,立即明白了自己的过错,于是以改悔的口吻对晏子说:「寡人着实不知,那就依照士师们的安排去办吧。」


这样以来,凡从前于国中宠幸之人的滥赏滥支的公款,经过了审慎的检察后,节省下了十分之三。


景公希望厚赏自己所爱之人,却没有看到,自己所爱,并非对社稷有功,却是自己的私心私爱。倘若于社稷无功,仅是讨君王喜欢就可以得到厚禄,那么恪尽职守的官员恐怕就会心生埋怨。一旦这样的风气有了开始,大臣们不能守住本职,趋向于谄媚阿谀,齐国的朝政恐怕就要因此大乱。


当景公欲赏赐自己喜欢之人,执事官员却不给予办理;景公想要处罚执事官员,司法人员又不给予办理。看起来,景公好像失去了君王的威严。其实不知,这正是官员们恪守本职,为国家着想,为君王着想,所以才不顾惜自己得失、性命,依然坚守职责啊!景公只看到表面顺从与否,却没有看到,真正的顺服,是顺从正道。若是阿谀谄媚,颠倒是非,顺从自己的喜好,那齐国的命运也就堪忧了。


而在这其中所幸的是,景公遇到问题时,会懂得向有道德、智慧的晏子请教。于是,晏子诚恳地将道理分析清楚,使景公看到其中的利害,以免犯下过错。如果景公反向身边的宠佞之臣诉苦,遇到居心叵测之人再火上浇油,事情恐怕就难以收场。这其实也是景公的智慧,懂得向有德之人请教。


还有可贵的是,当景公看到自己不足,马上能以改悔的口吻允诺按其应有的处理方式处理。并不因自己是一国之君,就显得高高在上,或为自己找借口,逃避问题。景公身为君王,能知过就改,这是非常难得的。由此,景公允许了按臣子们的本职如法办理后,也为齐国节省下了十分之三的公款,从而扭转了风气。


在这则故事里,用心品读,可以给我们很多启迪。身为领导,能否看清,怎样的下属才是真正忠于职守的好下属?身为下属,对于领导的不正确指令,是否会诚恳规劝?人生遇到困惑时,懂不懂向有智慧、德行的人请教?面对自己有错,能否放下面子,真诚面对,虚心改过?自己所恶之人,到底是他真的不善,还是自己的偏私呢?


能明白自己的心,生活中的我们便可以少犯许多的过错,那人生,也将因此过得更明白,更有智慧。

 

《晏子故事系列》之二十六


顺情而化


齐景公的爱妾婴子不幸去世,齐景公十分伤心,守在婴子尸体旁,一连三天都不进食,悲哀欲绝,到了衣着凌乱,肌肤裸露,靠在席上仍不舍离去的地步。


左右的近侍大臣们见了,再三劝告,景公都置之不理。晏子于是入见,对景公报告说:「禀告君上,有术士与医师说『得知婴子病死,愿意前来医治她』。」景公听了,心中一震,马上从床边站起,急切又惊喜地问:「病情还有希望吗?」


晏子答道:「此是术客的说法,既然是天下的良医,何不请他们姑且一试呢?请君上屏除不洁,沐浴进食,离开此处,听说术客将拔恶禳灾,做祭祀鬼神之事。」景公欢喜非常,立刻点点头说:「好极了。」离开婴子的住处,回宫沐浴净身,开始进食。


等景公一走,晏子立即下令,使负责棺木的人将婴子尸体入敛。敛毕,晏子前往景公住处回报说:「医生无法医治,婴子的尸体已经入敛,不敢不向君上禀明。」齐景公听了此话,像被泼了冷水,内心十分不悦,立刻变了脸色说:「先生拿医生的话来命令寡人,不使寡人亲自观看治病,将入敛,又不预先向寡人报告。这样看来,寡人担任齐国的国君,只不过有名无实而已了!」


晏子听后,回答道:「君上难道真的不知道,人死不可复生的道理吗?晏婴听说,君王领导正确,大臣依命行事,此为顺服;君王行为乖张,大臣仍惟命是从,此是叛逆。今君王领导不正,顺从之人却得到亲近,指陈利害的反被疏远,谗言阿谀的扶摇直上,贤明善良的反遭罢黜,使得谄谀小人横行于左右,邪事暴行交错于国中。


「过去我先君桓公,任用贤明的管仲而称霸,接近巧佞的竖刁而亡身。如今,君上轻视贤人的礼遇,却厚重爱妾的丧事。虽然古代的圣王,各有所私爱,但不因私而伤其正行;敛死所以示爱,但不因敛死而失爱之正;送死可以示哀,但不因送死而失哀之正。正行有伤,将会把自己陷入沉溺私爱,不能自拔的地步;情爱表露过度,就会伤害身体;哀毁逾恒,则会损减性命。故古圣先王节制私欲,使其不逾越节度。


「人死了,立即埋葬,不因久不棺殓而保留生人之事;不因棺椁衣衾之崇,而损害生计之养;不因哭泣哀毁,而陨减生存之理。如今,尸体已腐朽却仍留生人之事,扩大私爱而伤害正当之行,注重亡者,悲哀不止而妨害生存之理。国君这样做错了。所以诸侯聘问之贵宾,以出使我国为耻,本朝的大臣,以恪守职务为羞。推崇国君的言行,不可以领导民众;顺从国君的欲望,不可以持国。


「而且晏婴听说,尸体腐朽而不埋葬称为『僇尸』,臭恶而不收敛,称为『陈胔』。这种作法,违反明王的本性,造成百姓的诽议,并纳爱妾于刑戮陈胔之中,是绝对行不通的啊!」


景公听了,心中震惊,惭愧地说道:「寡人无知,因先生的博学多识,才了解这些做人的道理啊!」晏子见景公接受,于是又说:「本国的卿士大夫,诸侯四邻的宾客,都在宫外候旨,希望君上能停止悲哭,节哀顺变。」


当鲁国的孔子听到此事后,不禁赞叹道:「天上的星光虽然皎洁,但总比不上天气阴沉下的日月。小事虽然各有所成,但较之尚未完成的大事,差得还远。君子虽然运用欺诳的手段,但比较小人的小行小信,还要高明得多,这不就是晏子吗?」


齐景公对婴子用情深切,因此当婴子离世,景公便悲痛难忍。以致茶饭不思,衣衫凌乱,不理任何人劝谏,也不让婴子入敛。此时,景公陷入个人情爱悲痛中,听不进任何话。然而,作为一国之君,景公的言行影响的却是一整个国家。倘若沉浸在情欲中不能自拔,又违背正常礼度,丢弃君臣之道,那么将给景公与齐国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晏子深知,直劝景公,景公必然不肯接受,再三劝说也将无济于事。因为景公深深想念婴子,仍希望婴子活过来,再相恩爱。晏子体会到景公的心境,于是先随顺景公的感情,骗说有医生术士要帮婴子治病,使得景公当即从床边站起,询问晏子是否还有希望。


我们都知道,人死不可复生,景公自然也懂得这个道理,可在悲痛万分的时候,他宁可相信,婴子还有复活的可能。于是怀抱着这个希望,离开婴子住处,回宫沐浴更衣,进食。


等景公一走,晏子当机立断,立即命人将婴子的尸体入敛,不给景公回旋之余地。如此,景公再想任情,也不可能了。这一举措,正是晏子的理智与果断,否则再随顺景公,婴子的尸体仍难入敛,景公也无法从悲痛中清醒过来。


晏子回报景公,婴子已入敛,景公便明白了,晏子是故意用计支开自己,于是非常不满。此时,晏子并没有因为国君的威严与不满而恐慌,也没有再顺从齐景公的性情。而是用正直、明理的话语,直陈景公不当之处。使景公提起理智,看清自己的过失,也看到自己肩上所担负的国家兴亡,百姓幸福的重担。认识到真正爱婴子,并不是陈放她的尸体,暴露在外,而是能够按礼入敛,使她能够入土为安。晏子同时也指出,古圣先王节制私欲,使其不逾越节度。虽然有私爱,但不沉溺,不越礼过度,旁敲侧击劝勉景公克制私欲,节哀顺变。


景公由晏子的一番话,终于认识到自己的过错,大为感慨,自己难以看到自身的缺失,幸得有晏子在旁提醒。如此,景公当即提起理智,坦然接受婴子去世的事实,也接纳了晏子的劝谏。


这则故事,给我们很多很深的启发。圣贤人,并非像一些朋友认为的那样,像木头人似的不痛不痒,与世脱离。他们是真正能体恤到对方的感受,能站在对方的角度,从客观、全面的大局上考虑。于是,能善巧方便地运用不同方式,达到劝勉他人,利益大众的目的。其中所包含的至诚博大之仁爱,并非我们私心寡欲所能猜测。怀有这样一颗仁善之心,纵然是采用欺骗的善巧方便,比起那不守道德之人的小行小信,自然也是高明多了!

 

《晏子故事系列》之二十七


景公不恤死尸晏子谏


齐景公出游于寒亭途中,目睹腐烂的尸体,却默不作声,好像视而不见。晏子于是上前进谏道:「过去我先君桓公出游,看到饥饿的人,就给他食物;有病的,周济他钱财;工作不使他们过分劳碌;税捐不超过他们的负担。所以先君一旦有出外巡游的消息,百姓们便非常高兴,说:『国君会不会到我的家乡来巡视呢?』


「现今,君上游于寒亭途中,离此居住的四十里方圆的人,拿出自己所有的钱财,还不能满足您的需求,尽最大的力量,也没法完成规定的劳役。百姓在饥寒交迫的痛苦下,弄得野有饿莩,路陈腐尸,张目相望,不绝于途。对此,君上竟视若无睹,不闻不问,这实在有失君王之道啊!


「进而言之,一旦百姓们民穷财尽,气衰力竭,下情蒙蔽,不能达于上;国君骄傲舒泰,奢侈淫佚,上情壅塞,无法宣导于下;上下离心离德,君臣无亲,这是夏商周三代帝王,由盛而衰的原因啊!如今,君上不但不加警惕,还步他们后尘,只怕最后是亲痛仇快,公族的危险,造成异姓的幸福啊。」


景公听了猛然警醒,说道:「先生讲得很对,在上的国君忘记了下民的痛苦,厚加聚敛而不顾人民负担。我的罪过太大了。」于是,景公派人掩埋了路上的尸体,发放赈灾的粮食,并且下令凡居住寒亭方圆四十里的人民,免除一年的繇役。此后,景公更决定三个月以内不出外巡游,闭门思过。


齐景公路见腐烂的尸体,竟然不闻不问,身为君王,见百姓受苦却无动于衷,实在有失君王之道。因此,晏子力谏,使景公能够生起呵护人民的心,体恤民生疾苦。这,不仅是齐景公的福气,也是百姓之福。


见到君王有失,马上进谏,是晏子的忠贞;进谏又能合情合理,使景公接受,是晏子的智慧与才能。身为下属,晏子力行了对君王劝谏的责任,身为百姓的父母官,晏子又能关心百姓疾苦。晏子可谓是尽到了自己的本分了。


我们在生活中,是不是也能够如晏子一般,尽到自己的职责与本分呢?当亲人有过失时,能否真诚劝导,使之改过,保有其幸福美满的生活?而遇到人生的一些情境,是否也能提起警觉,看到问题所在,当下去解决问题呢?


曾有位父亲,有一天,他看到自己四岁的女儿,在看别的孩子吃零食。孩子只在那儿愣愣看,一副很想吃的表情。父亲见了,马上喊她回来,严厉地训斥了她一番。告诉孩子说,这样看别人吃东西是不对的,想要吃什么,回来跟父母说,父母同意了,就给她买,父母没买,就不能吃。


孩子被训斥了以后,很委屈地哭了,但从此以后,只要看到别人吃东西,她就自己走开,不再去看。而且,也没有找父母讨东西吃。


曾经问过这位父亲,为什么要那么严厉。因为孩子还小,也不过是看人吃东西,她自己又没有讨要。可父亲却说,现在小,只是看看而已,以后说不定就会要。等养成了好吃的习惯后,长大就不好管了。第一次就告诉她不可以,她就懂得了。


这位父亲能在一开始,就看到问题,并能看到问题发展下去的后果,于是能马上告诉孩子哪些是不对的,需要改正,真是他的智慧。如此便使孩子从小就认识到自己行为的偏失,及时改正,避免了以后更大错误的产生。


我们是否也能有这样的警觉心呢?景公的身边,有晏子时时提醒,而我们的身边,如果没有这样的善友提醒,便更应自我警醒,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避免问题严重化。


时时反省,乐于改过,相信我们的生活,会因此变得更加美好,品德也会在其中得到提升。

 

《晏子故事系列》之二十八


狱讼多晏子谏


晏公时期,苛捐杂税很重,人民不胜负担,故狱讼繁多。拘捕的罪犯充满了牢狱,怨恨的情绪遍布朝野,晏子苦苦相劝,景公却不听,并且对晏子说:「主持狱讼,是国家重要的官吏啊,希望请先生来担任。」


晏子回答道:「君上是叫晏婴整饬狱政,减少犯罪,以验惩劝之效吗?那么我有一妾,长于书记,请她便足以担任了。如果君上是叫晏婴让百姓们释怨窒忿,拥护君王。事实,百姓没人愿意败坏家庭生计,专门奉承暴君那种穷奢极欲的癖好的。所以,只要派一官吏,把每家的租券献牍一把火烧掉就可以了。」


景公听了,一脸的不高兴,说:「整饬狱政,使一妾即可胜任,叫人民释怨窒忿,把每家的租券用火烧掉就可以,照这样说来,先生就没有其他方法能治理国事喽?」


晏子回答道:「晏婴所闻与君上不同。现在以胡貉戎狄的人们养狗为例,他们每家多者十余条,少者五、六条,彼此不相伤害。但如果随便丢一束鸡肉、猪肉,便马上可以看到它们争得骨折皮裂的样子。


「上位如能实行仁德之政,下位能明白彼此相处的道理,则贵贱有等,不相侵犯。现在君上却以千钟之多的高爵厚禄,随意投之于左右人等。左右人等争夺的激烈,恐怕更甚于胡貉戎狄的走狗,然而君上高居君位,却还不知这其中的实情。


「一寸长的竹筒,如果没有底,就算用尽天下的粮食也装不满。而今齐国,男子耕田,女子织布,几乎夜以继日辛勤工作,但全部所得,还不够缴纳苛捐杂税。然而君上身旁都是些精工雕镂的饰物玩好,这等于没有底的竹筒啊。一个五尺高的小孩,只要拿着寸长的火种,即令用尽天下的柴薪,也不够它燃烧的。如今,君上左右的近侍们,可以说都是些玩火的人,君上却视而不见,无动于衷。


「试想,钟鼓乐器,陈列成肆;戈干戚扬,组合成舞;乐声舞步,动人心弦。面对这些,纵使克勤克俭的大禹,也不能禁止人民去观摩。况且增进了人民的物质欲望,又严禁大家耳朵不听,心里不想,就是圣人,也很难办得到啊!


「更何况,剥削百姓的财产,使他们饥寒交迫;劳动百姓的体力,使他们身心疲惫;使他们受到痛苦的煎熬,到今天又要严办狱政,狠狠惩治他们的罪行。如此以往,后果真不堪设想啊!」


齐景公于亲政之初,能虚心纳谏,认真听取晏婴等贤臣建议,于是使齐国在短短的几年间便由乱入治。然而后来,齐景公却贪爱享乐,贪杯好色,大造宫室,厚赋重刑,不恤民情,使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
面对景公如此贪爱民财,又要严加讼狱,晏婴担心如此以往,累积民怨,后果将不堪设想,于是一劝再劝。然而景公却不肯听从晏子的劝导,仍要晏子承担这讼狱之官。晏子因而直截了当告诉景公,整饬狱政,使一妾即可;去民怨,焚烧租券即可。景公听了大为不悦,可晏子仍不放弃劝谏之责,继续直陈利害,并且运用事例,巧妙地将其中危害陈清。由晏子的劝谏中,我们也看到,一旦放任欲望,那纵有再多的民财也耗不起啊!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君主如船,百姓如水,水能使船安稳航行,也能使船沉没。君能爱民如子,必得百姓拥护,反之,则会迫使人民反抗。唐贞观后期,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说:「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意思是说:怨恨不在于大小,可怕的只在人心背离,水能载船也能翻船,应该高度谨慎。


而在刘向《新序•杂事一》也有曰:「良君将赏善而除民患,爱民如子,盖之如天,容之若地。」君王要能善体民情,爱民如子,使人民能安居乐业。因此,并非以讼狱的繁重严苛来维护社会安定,能以仁德之政,使民安乐,知礼守法,自然可以免除狱刑,使社会安定祥和。

 

《晏子故事系列》之二十九


庄公不悦晏子


周灵王十七年,晋国率领诸侯的军队攻打齐国。齐灵公率兵在平阴抵抗,结果兵败逃亡,第二年便去世了。齐灵公死后,由齐庄公继位。庄公崇尚勇力,不顾道义,齐国风气日下,朝野上下怨声载道。


晏子臣事于庄公,心急如焚,多次劝说庄公,庄公却不听,也不喜欢晏子。有一次,庄公饮酒之时,下令召见晏子。等晏子进来入座了以后,庄公命令乐工奏歌,歌词中唱到:「算了!算了!寡人不高兴,你来干什么?」乐工连续唱奏了三遍,晏子才明白,原来说的是自己。于是晏子离坐而起,向北面坐在地上。


庄公见了,问道:「先生就席,为何要坐在地上呢?」晏子回答说:「晏婴听说,妻子要和丈夫争辩时,要坐于地面上。如今,晏婴将与国君争辩,怎敢不坐在地上?


「晏婴听说,势众而不主张正义,力强而不讲究礼节,好勇而厌恶贤能,是自取灭亡之道,灾祸必然降临到己身,像国君而今的情形。如果晏婴之言不被采纳,那么请准辞去现职。」说完,晏子马上起身,很快离开了。庄公见了,也不挽留。


晏子回到家后,凡家中贵重物品,缴还公库;财货之可卖者,送到市场。晏子说:「君子有能力为民服务时,就享有爵禄,禄位再丰亦有所不辞;无力为民服务时,纵然是寄食他乡,生活再贫贱也不该厌恶。」于是步行东去,到东海之滨的一个小村里过普通百姓的生活。过了几年后,便发生了崔杼弑庄公的乱子。


齐庄公身为君王,却不懂得善用贤臣,迷于个人私欲,好勇、贪色,听不进晏子劝谏。后来,因与崔杼夫人私通,丧身于崔杼手中,实为可悲。
晏子虽为贤相,可遇不上好的君王,亦无用武之地。虽然晏子忠于自己的职守,努力向庄公进谏,可庄公不但不听,反而讨厌晏子。可见,有「千里马」,亦需有「伯乐」,如此能人贤士才有施展才华的机会。


当无用武之地时,晏子亦不气馁,有机会为民服务,则享受厚禄;无机会为国效力,就做一个普通老百姓,隐居于海滨,等待机缘。后来,晏子遇上了齐景公,终于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报负,利国利民,成了一代名相。


可见,我们生活遇到挫折或坎坷,亦不必气馁。《孟子》有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心中有抱负,在还没有机会实现志向之前,可独善其身,继续提升自我,等待机缘。一旦机缘来了,有机会施展才能,亦当有「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态度,勇于承担,勇于接受,为社会做贡献。如此,不但可以成就自己的人生,亦将有益于社会,造福大众。

Tags: 责任编辑:admin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儒学简介《三》 下一篇孔子故事系列《一》
清净莲海佛学网: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交流论坛 联系我们
本站声明:本站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如侵犯了你的版权,请你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消息后24小时内删除。
清净莲海佛学网 版权所有